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教师请调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请调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请调报告

第1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通过视察表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上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区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涉及人员数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实施方式还需科学论证、工作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我区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进度还比较缓慢。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稳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度重视教师绩效工资的工作实施

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教师绩效工资的工作实施,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细则》,尽快制定出台《**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及《全区教师、校长、班主任考核细则》。区教育局要指导各中小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应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办法要进行充分论证和合理分配,做好相关的征求意见和公开公示工作。建议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与2012年调整规范津补贴同步进行。

第2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县地处山区的河源头,经济欠发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5镇6乡1场129个行政村,总人口近23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5所,其中完中2所,职业学校1所,民办高中1所,初级中学(含附中)13所,中心小学(含县属小学14所),片区小学5所,村级完小79所。另有教学点53个,幼儿园41所。公办在职教职员工1902人,在校中小学生38991人,其中高中学生3538人(含职高),初中学生10892人,小学生24561人,在园幼儿2121人。

2002年我县教育总投入为6218.5万元,其中财政预算拨款4367万元,占当年教育总投入的70%;学校收费收入1851.5万元。2003年我县教育总投入为6220.2万元,其中财政预算拨款4747.2万元,比上年增长8.7%;学校收费收入1473万元。2002年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4272.5万元,其中预算内投入3245.5万元,占76%;2003年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4427.4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预算内投入3680.8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占83%。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教育投入不足。

(1)公用经费不足。由于我县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农村中小学一学年共减少收费623万元,使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学校负债运转。尽管县政府去年开始从上级教育转移支付中每年超标准安排了农村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县教育局和财政局加强了中小学校经费管理,统一了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列支项目和标准,节支截流,但学校经费仍然十分紧张。按省财政厅、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农村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为175元,农村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为220元。而我县农村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只达到137元(其中县财政安排了25元),相差32元;农村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只达到180元(其中县财政安排了40元),相差40元。而且,县属学校县财政没有预算内安排生均公用经费,许多经费没有来源。

(2)中小学校校建负债过重,校舍维修和校建配套资金缺乏来源。据统计,截止200年2月底,全县中小学校建负债913.91万元。中小学危房改造虽已由县统筹管理,2003年县财政从上级教育转移支付中统筹安排了143万元配套资金,今年从上级教育转移支付中安排了73万元的配套资金,但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些资金远远还不够,尤其是校舍的经常性修缮和附属设施建设以及课桌凳等设施的维修缺少资金来源。

(3)教育现代信息化建设工程缺乏资金来源。市教育局和财政局已全市统筹装备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工程,我县一期95万元仅仅按低标准装备县属学校,而且还负债,第二期已开始装备,截止200年2月底,共负债103.18万元。农村中小学校实行“一费制”后,因资金有限,根本不敢考虑推行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工程,这样必然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影响九年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4)教师个人工资政策性补贴县财政未作预算内安排。由于县财政困难,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性补贴40元、县属学校政策性补贴等78元均未作预算安排。

2、对学校的“三乱”时有发生。

(1)财政仍统一代扣多项经费。如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失业保险费等。

(2)报刊杂志摊派。许多报刊杂志是上级发文下达征订任务,领导召开会议再三强调要征订,有些是与学校有利害关系的部门,不征订关系难协调,工作不好开展。尽管去年全国开展治理整顿报刊杂志,但收效有限,许多学校不堪重负,而真正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却无钱征订。

(3)检查、罚款不断,教育环境不够优良。尽管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决定,坚决制止教育“三乱”行为,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但县内少数部门仍未执行,凡到学校检查,少不了罚款收费,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秩序。

3、“普九”工作面临新的困难与压力。

近两年来,由于受自然灾害和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我县部分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甚至出现暂时困难,无力支付义务教育基本费用。虽然我们加大了教育扶贫力度,多渠道筹措教育扶贫资金,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学生受完义务教育,但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加上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一些家庭法制观念淡薄,只顾眼前利益,迫使子女弃学打工,以致初中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我县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实施。

4、教师队伍不适应教育需求。

(1)教师结构矛盾突出。

一是专业结构矛盾,如英语、计算机教师紧缺;

二是年龄结构失调,老教师比例偏重;

三是初中教师严重不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教师待遇低,本科以上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免试录用去年仅招录到四人,甚至连师专的专科学生好的也到外地任教了。高薪聘请,我县中小学校也没有这样的实力,这样下去县内教育质量的提升令人担忧。

(2)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不安心山区教学,总想往城区钻;优秀骨干教师外流现象严重;外系统外部门向学校借教师较多,既占编又占岗,影响教学,有的乡镇未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也未向县委、县政府报告,擅自作主向学校借教师。

(3)少数教师业务素质偏低,继续教育缺乏资金。我县农村小学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聘的代课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

5、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和学生宿舍紧张。

因宿舍的紧缺,导致教师走教,学生走读,师生疲于奔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因学校无人长年护校,使校园各项设施难于管理。

三、建议

1、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税费改革中,要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三保”目标。对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分头包干的办法,中央财政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包省级贫困县。

一是适当提高“一费制”学校收费标准,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转。

二是农村费改税过渡性教育转移支付应转为长期性的措施;上级教育转移支付要将县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其中。

2、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

要有效遏制“三乱”,关键还在执行上级文件,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规范对学校的各种检查。任何部门到中小学开展检查、收费、审计等活动,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有权拒绝。一年只检查一次,查出的违法违纪款项一律不能缴走,属于乱收费的,由学校全额退还学生家长,属其他性质的,全部留给学校作公用经费。对工会经费和失业保险要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不留缺口。取消教育调控基金。不硬性下达报刊杂志征订任务。要禁止任何部门和单位到教育系统借用教师。同时建议市属学校在未经过县教育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不能随意到县里的学校招聘教师。纪检、监察、物价、审计等部门对学校检查应统一安排,一年检查一次,由纪检牵头,并要经过上级批准,坚决杜绝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

3、确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政府行为到位。

要进一步强化组织职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社会各界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识和法制观念。高度重视农村初中辍学现象,强化监督、检查、指导,依法实施对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强化“保学控流”措施,使控辍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少年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的经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4、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

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关键要有一支优秀的农村教师队伍。要实行教师“轮岗制”,引导和鼓励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镇定期服务制度。出台鼓励教师到边远山区任教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工资待遇;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两年以上的经历等。

第3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关键词:协作学习;教师;调查报告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目前,小组协作学习尽管在各地的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但是小组协作学习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协作学习只是走过场,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教师对此困惑也较大。为此,我们课题组特设计与此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希望对教师有所启示。

一、调查目的

协作精神的培养,协作意识和协作技巧与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在这种背景下,“协作学习”也成为学校关注的热点。由于对课题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没有作深刻的探讨致使小组协作学习流于“走过场”,效果不佳,教师对此困惑。基于以上原因,特设计本次调查,目的旨通过对教师调查,诊断问题,以制订解决对策,使小组协作学习真正起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之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谈话、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随机抽选各学科部分教师,共100名,问卷调查,并对相关老师进行座谈了解,并深入课堂进行了验证性观课。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涉及12个方面问题包括:协作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分组形式;活动的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教师信息素养等。其问卷设计为选择题与主观题两大部分。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数据统计

“学科小组协作(合作)学习”教师问卷调查反馈情况统计

(二)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逐次统计以及与有关教师、学生的座谈及深入课堂听课,看到当前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老师提出的合作讨论的问题较有价值,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1.教师对于小组学习认识较深,态度积极。实施新课改后,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开始自觉学习和实践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法。67%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合作能力”“很有帮助”,大家的看法应该是比较一致的。82%的教师“对学生利用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问题”持的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同时,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达到79%。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们十分注重学习、实践和研究,支持和愿意参加《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学习研究》的教师达到半数以上;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教师在实践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了。

2.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做法灵活,经验较多。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已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面对“在一节课中应用小组学习次数多少比较合适”,绝大多数教师不赞成“一直用”这种滥用方式,讲求灵活性和有效性。在座谈中不少老师认为没有价值不用,为作秀表演不用,不在于次数多少,更在乎科学有效。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激励学生扬长避短,展示个性。80%的教师都要求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以保障同伴互动,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有关“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教师的基本看法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小组学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习重难点知识”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3.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关注学生、关注学习。“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处理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学习是教师的天职。在协作学习实践中不少教师能够通过巡视和有针对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组织和耐心听取学生汇报,及时帮助学习小组调整学习状态。有相当部分教师对每个协作小组提出的疑问采取“请其他小组介绍怎么解决”和“先筛选问题,有价值的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遇到某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多数不是采取直接告诉答案的方法,而是进行讨论,把自交给学生。

4.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发展全面、技术娴熟。我们在统计和座谈中发现,教师不仅了解课内应用的教育技术,而且了解课外常用的互联网技术。有不少人表示在协作学习中,可以使用“网上留言”“QQ或者ICQ之类的聊天工具”“论坛或者网络会议”“网站”等方式与同学交流。除少数教师为使用过“netmeeting”软件外,绝大多数人使用过“BBS论坛”“QQ或ICQ交流(QQ群)”“Email”“飞信”,以及其他软件。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教师组织的学生小组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没有以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为根本,仅仅流于形式,把合作学习视为课程改革的一种时髦,当作在课堂上一种时尚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1.小组活动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可能致使进学生的进一步分化。62%的教师认为“认为协作小组分组”应按座位分,他们忽视了“异质分组”对于同伴互助,提高整体学习水平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在某种情况下“自由组合”的向心力和凝聚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4%的教师认为“3-4个人”为一个小组比较恰当。我们认为,尽管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职数,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会逐步导致学习差异,造成小组内的不平等;也可致使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会出现沟通与交流障碍,小组学习可能成为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此外,后进生可能被忽视而成为旁观看客,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2.小组活动缺乏问题驱动引领,分工不明,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学习前没有做好预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讨论浅尝则以。44%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缺乏明确分工;分组讨论时,有部分教师让学生“思考下一步的组织汇报”和“直接告诉你们正确答案”,“先筛选问题,有价值的共同讨论解决”的仅为36%。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遇到某个有价值的问题,“立刻展开讨论”的为38%,“直接告诉答案”高达18%,还有10%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先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后展开讨论”的教师仅占总数的为34%。这说明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合作”起来。

3.运用小组学习形式大于实质,角色不当,可能造成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在座谈中有些老师认为:小组学习在一堂课中运用越多越好。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滥用小组学习现象十分普遍,一堂课从始至终进行分组学习。有人听课时用用,没有人听课就不用,公开课用用,常规课不用,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小组划分和方法应用的科学性,只是用它给课堂贴上新课改标签而已。问卷调查反映,教师对合作学习目的、时机不了解,设计不认真,匆匆开始、草草收场,没有尊重学生的求异和创新。喜欢按自以为唯一正确答案评定各种结论。教师角色意识不够,没有当好教学设计者、活动引领者和困惑点拨者,如“对于每个协作小组提出的疑问,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时,直接告诉正确答的竟占34%;“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遇到某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有28%的选择“直接告诉答案”。由于角色定位不当,直接导致只有合作形式,没有合作实质;只有合作过程而没有合作的效果。教学随意性增大,科学性也就减小了。

4.小组活动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反馈不畅,可能弱化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评价机制,尤其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90%的教师“在小组学习过中你对学生学习采用哪些方评价式”赞成“教师评价”,可见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法占了学习评价的主流,相应弱化了“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尤其是“家长评价”。对小组学习中学生表现情况的评价应该每次都有,可是教师做到每次评价的只占44%。有时有的占38.0%,“一般没有的”占15%。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通过对问卷、谈话、观课情况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够明确。与教师交谈中发现有些人在指导思想上仅仅把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是新课改的标签;认为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添加剂,是一种令学生好玩的形式,没有真正了解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2.平时没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导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过程。38%的教师选择遇到问题就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停留表面,难以深化。

4.小组合作之时未能创设恰当的情境氛围。合作学习前没有创设应有的条件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合作时又没有给予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顾预设,不问生成,造成合作时疲于应付,无从下手,往往是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小组学习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

5.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缺乏合作探究价值。有些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看成是一种新鲜玩意儿,没有认真研究合作的实质问题,只追求它的形式,为在公开了中表演给他人看,不讲究效果,容易误入“摆样子”“走过场”的歧途。

6.小组合作之时没有发挥好教师应有作用。在调查发现,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学”的意义,而忽视了教师的“导”,课堂成了茶馆,教学成了放羊,教师成了“茶博士”和“放羊娃”。在课堂上充其量也就是个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引领学生“学”的全过程,对一些普遍问题不能及时适当的提供变式,帮助学生解疑,以致教学活动出现东扯西拉的混乱现象,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7.小组合作学习缺少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科学评价的方式和高超的技巧,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调控学习活动的重要的手段和策略,如果教师能够娴熟掌握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那么就能促进合作学习效果的提高。从心理角度看,评价方式可以调节群体成员学习性质和方式,从而改善、协调群体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泛泛而谈,说某小组表现不错,某同学表现很好,没有针对性、有个性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仅停留于纠错订正,而没有发挥其激励功能。

五、思考与建议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角色意识

合作学习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科学分组至为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组合,使小组成员间有一定的互补性。成立学习小组时应提前分好工,每人成员明确责任和任务,担任好具体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操作员负责操作;记录员负责整理讨论和合作成果;汇报员,负责汇报合作情况。在一定周期后,可调换组员的任务。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切实提高参与合作的效率。

2.制定合作学习规则,明确合作流程,扩大收受益层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开展小组讨论如果优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不需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这样的小组合作,缺乏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讨论探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了避免优生先入为主,这就需要作为组织者的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我们可以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学习受益层面也由优生扩大到所有学生。

3.教师参与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启发,提高合作实效

小组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是多边互动,但学生分组学习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相反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收集信息,了解效果讨论焦点和认知进程。如小组遇到困难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或补充,确保小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在新知试探究中,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在运用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引导。要指导学生采取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知识,形成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4.注重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强化合作精神

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要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的新观点和思想的同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5.避免讲求单一形式,不求表面热闹,讲究创新发展

教学活动设计不论形式多么新颖,吸引力有多么大,倘总是重复进行,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营造愉悦和谐的氛围,是兴趣更持久。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均受益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要追求合作学习整合价值,避免造成摆样子,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假与浮,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要不断创新,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

6.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合作学习

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以小组为对象,必然促进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更有效力。对小组成员的激励,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特别要重视小组中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教师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合作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如开展评比“红旗小组”、“明星小组”等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按适当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有力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教师要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黄鹂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建议[J].江西教育,2011(11).

[2]赵晓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点滴收获[J].新课程研究,2011(08).

第4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师培训

课改之初,教师培训就被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设计并构成课程改革实践的战略重点。

几年过去了,教师培训与课改的适应性到底如何?在推动课改深入发展之时,培训工作应如何改进?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我们在2007年10月设计并组织了对新课改教师培训的问卷调查活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共覆盖吉林省7个市(州)中的17个县(市、区),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587份,回收率为90.3%,其中有效问卷556份,问卷有效率为94.71%。

本次问卷调查所包含的问题共27个,其中10个为事实类(基本情况)问题,17个为观点类或态度类问题。在17个观点类或态度类问题中,有15个是封闭式问题,有2个为开放式问题。

问卷通过“性别”“年龄”“教龄”“学历”“任职学校的居地”(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及小城镇农村)“任职的学段”(小学或初中)“培训的个人投入”“培训的学校投入”“参加培训天数”“参加培训次数”等10个方面的“事实类问题”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之所以选择这10个方面,主要是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调查对象对培训的主观认知及态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自2001年以来参加5次以上课改培训的比例是55.8%,参加过4次培训的人数比例是12.2%。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教师对“观点和态度”类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比较“成熟”的看法。

“观点类问题”构成问卷的第二大部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明显反映着一线教师对课改培训的认识、态度,我们对培训工作的不同层面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对培训总体效果的评价

统计表明,有19.8%的人认为课改培训的总体效果“很好”,选择“比较好”的比例占46.0%,选择“一般”的占31.1%,还有2.7%的人认定培训效果“较差”,有0.4%的人认为“很差”(见图1)。由此可见,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对于培训工作的效果是持肯定态度的。我们还设计了一个为课改培训工作状况赋予分值的题目,统计结果表明其平均分为7.82(满分为10分)。

考虑到教师因所处地域、任职时间与任职学段的不同,都可能影响其认识或观点,因此,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检验。

首先是不同学段教师态度的差异。小学教师给培训的平均打分是8.01分,而初中教师的平均打分是7.24分(见表1)。经检验可知,两类教师的评分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t=3.99,P<0.001)。

其次看城乡教师的态度差异。按“大、中城市”和“县城及农村”来分类统计教师对培训总体效果的评价值,可算出这两类教师给出的平均分是7.58分和8.07分(见表2)。经检验可知,两类教师的评估结果差异显著(t=2.95,P<0.01)。

另外,各年龄段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也不一致(具体情况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越是年轻教师,对培训越是持积极评价态度,而年龄大的教师对培训的消极评价更多些;换言之,培训工作可能更适合年轻教师的胃口。这个判断在以“教龄”为分类标准时,同样得到了验证。教龄为4年以下的教师对培训评分的平均值是8.27分,而5-10年、11-20年、20年以上教龄的人评分的平均值分别是8.25分、7.66分和7.32分。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研究者”“课程开发者”“课程决策者”,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权威性的尊重。因此,我们有一个假设,即教师们对“从‘教师职业吸引力’角度看,您经过课改培训后,下面的哪个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心态”的回答,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培训效果。统计结果表明,经过培训后,有44.1%的“更想当老师”了,态度没变化的人有43.2%,这两个比例相当。此外,还有12.8%的人经过培训后“不想老师了”,有这种心态的教师中,初中教师(18.5%)比小学教师(10.9%)的比例高,大城市教师(12.5%)、中等城市教师(14.0%)、县城及小城镇教师(14.6%)比农村教师(3.2%)的比例高。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下的教师选择“不想当老师了”的比例只有5.5%,而有同样心态的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高达27.3%。

上述数据分析说明,尽管教师们在总体上对培训持肯定态度,但我们对培训的成果和效益并不能有过高估计。

(二)对培训形式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几年的培训中,“讲座”是最为常见的培训形式,占49.6%;其次是“课例或观摩”,占35.8%;“互动参与及讨论”占第三位,是10.4%,而“教学操作”和“其他”只占很小的比例。

最常见的“讲座”是最不受欢迎的,68.0%的人认定它是“最差”的培训形式,而“课例或观摩”被列为“最好”的培训形式,有53.6%的人选择。列“最好”培训形式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互动参与及讨论”(26.4%)和“教学操作”(12.4%)。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列“最好”形式第二位的“互动参与及讨论”在“最差”的选择中也列第二位,有12.8%的人认定它是“最差”的培训形式。由此,我们推断,“互动讨论”这种形式在活动设计和组织方面可能与教师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对于“哪种培训形式最好”这个问题,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选择倾向并不趋近。有40%的初中教师认为“互动参与及讨论”是“最好”的培训形式,这一比例甚至与“课例与观摩”的选择比例相同;而小学教师认为“互动参与及讨论”是“最好”的比例只有22.1%,认为“课例与观摩”是“最好”的比例却高达58.0%。这种认识差别在“最差的培训形式”选择中也有体现,只有8.1%的初中教师认为“互动”最差,而小学教师的这一比例是14.3%。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两类教师在培训形式上的意见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X2=27.8,P<0.001)。

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培训形式的意见分歧主要体现在“互动参与及讨论”和“课例或观摩”两种形式上(X2=29.47,P<0.001)。导致这一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更高、进而使之更倾向于“互动讨论”呢?还是过去几年中,培训主体在组织互动培训活动时因培训水平有较大差距而导致受调查者态度上的差别呢?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曾试图通过“城乡教师”和“教师学历”两个分类来多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但收获不大。

(三)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和“通识培训”构成课改培训内容的主体,选择这几项的比例分别占37.2%、23.9%、22.3%和15.8%。

在选择“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时,有56.3%的人选择了“教学培训”,还有24.5%的人选择了“教材培训”;选择“课标培训”的占9.9%,而选择“通识培训”的只占7.7%。“通识培训”最不受欢迎,有58.8%的人认为它“最不需要”,而认为“教学培训”“最不需要”的只有5.0%。为什么具有“教育文化创新”性质的新课改和肩负“新教育文化传播”责任的“通识培训”在教师那里却不受欢迎呢?是教师专业成熟度较差的原因?还是通识培训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呢?分析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进一步推断教师对“通识培训”的看法。即“您目前在课程与教学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表现在?”备选答案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方面”“课程设计方面”“教学操作方面”“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和“其他”。只有10%的教师选择了“教育思想观念方面”,而多数教师更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或改造,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不是问题,“通识培训”的必要性已经可有可无。我们对教师这一认识的合理性是存疑的。

(四)对培训者的评价

由谁来主导或主持培训,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教研员”最受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欢迎。在回答“在您参加的培训中,哪类培训者对您的帮助最大”这一问题时,有39.7%的人选择了“教研员”。此外,“中小学教师”(28.8%)和“高校专家”(25.7%)被排在二、三位;还有3.8%的人选择“行政领导”(见图2)。由此,我们可以再次看到教师对课改培训的“实用主义”倾向。

我们注意到,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教师对教研员培训持不同的态度:43.0%的小学教师认为教研员的帮助最大,而初中教师的这一比例只有29.6%;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选择“教研员”的占38%左右,而41岁以上的“老教师”的这一比例是46%;专科学历的教师比本科学历的人更倾向于教研员的培训,比例分别是46.3%和38.1%。

被调查者对“中小学教师”这一培训主体的态度,也是我们关注的。统计表明,认为“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比例是28.8%,这一比例与选择“高校专家”的25.7%差别不大。

第5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1.1 化学实验的地位

化学实验使化学学科成为了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意识到仅仅依靠讲解方式传递化学知识是不科学的,化学实验慢慢地融入到了中学化学教学中。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为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待科学的态度等,有助于落实化学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只有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才可以全面提高。同时,强调以实验探究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操作、实验分析等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实验为主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开设了《实验化学》这一选修模块,增加了“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与化学实验相关的栏目。

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或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化学仪器和药品、模型或计算机模拟展示某些化学现象,让学生从中分析、归纳总结化学规律或验证化学结论的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课程实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①因此,研究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情况也有意义。

1.2 目前演示实验教学中仍存在问题

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现在的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仍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启发思考;重化学知识、轻化学实验的现象。有些学校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仍然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认为高考只是考化学理论知识而不考实验操作,没必要在化学教学中做演示实验。但是分析现在的高考试卷会发现,有实验题目,且已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但是,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中学教师应对演示实验的地位有个清楚的认识,以化学学科知识为基础,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教学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因此笔者通过对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的研究,以期找出目前县级重点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洛南中学(省重点)高一普通班的160名学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根据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自编学生问卷。问卷由9个问题构成,所有问题的设计遵从了有关问卷制作的语言形式的一般原则。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调查发现,学生很重视化学演示实验,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不希望老师做演示实验(持无所谓和不希望态度的学生共4%),这就说明很多学生希望老师上课能够演示实验,学生已经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对他们理解化学知识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4、5题对开展演示实验的意义做了调查,结果表明77%的学生完全同意演示实验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75%的学生完全同意演示实验有助于理解化学知识,72%的学生完全同意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操作方法。

表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情况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3)学生对演示实验的三种意义的认识是比较均等的。

(4)在演示实验前,偶尔预习的人达到了73%,这就表明学生不重视预习实验这一过程。而且在预习实验时,62%的学生偶尔会总结出实验目的,57%的学生偶尔会总结出实验步骤,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预习实验只是将实验看一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应督促学生课前预习。

(5)71%的学生完全同意“观看演示实验有助于思考”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启发学生思考。

(6)如果老师把演示实验的任务提前交给学生去准备,有70%的学生非常愿意去,这就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很愿意去做实验并且很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他们认为开展演示实验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展演示实验有助于理解化学知识;开展演示实验可以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操作方法;观看演示实验有助于思考;绝大部分学生很愿意去做实验并且很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笔者认为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实验交给学生来演示。但是学生预习工作必须做好。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目的。

第6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目前我矿井下现场经常出现使用对拉绞车的现象,制约了生产效率提升,危及安全提升运输,并被集团公司多次提出批评。为消除对拉绞车的使用,按照矿领导安排,6月20日机电运输科主任工程师何伟组织科技科宋建龙,生产科殷现民、王军,机械化科王俊平、安装准备工区李兴等有关人员对使用无极绳绞车经验较为成熟的蒋庄煤矿、田陈煤矿等兄弟矿井取消对拉绞车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集团公司兄弟矿井取消对拉绞车情况

1、蒋庄煤矿

蒋庄煤矿现在用无极绳绞车14部,除南十一采区外的井下全部采掘工作面轨道巷、运输巷均安装使用了无极绳绞车,最长安装长度约1500米,适用坡度15°以下,消除了调度绞车对拉使用的现象。

蒋庄煤矿在取消对拉绞车、安装使用无极绳绞车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⑴无极绳绞车推广初期,采取强硬措施,从矿分管领导开始即行严格对拉绞车安装的审批,一概不予批准使用对拉绞车系统。

⑵采掘工作面工程设计时,即予考虑无极绳绞车的安装,机电运输专业提出无极绳绞车硐室及车场、巷道的原则性要求,工作面设计工程师参考该要求进行采掘工作面设计,在掘进进入施工时即按无极绳绞车安装要求进行施工,掘进工作面推进到100米左右即行安装无极绳绞车。

⑶无极绳绞车系统随工作面设计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充分考虑巷道空间安全间距,一般轨道巷巷道宽度在4.2米、运输巷巷道设计宽度在3.8米,掘进期间使用的皮带机撤除后,不需重新布局轨道系统,减少重复工程;掘进期间,充分考虑轨道系统垂直、水平两个方向的的转弯半径,变坡、转弯尽量做到平缓过渡,为无极绳绞车安全运行创造条件。

⑷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措施,目前采掘现场已杜绝了对拉绞车的使用,各掘进单位感受到了无极绳绞车使用的优越性,在布局运输系统时争相安装使用无极绳绞车,形成了无极绳绞车设备供应紧张的局面,后期工作面安装期间、生产期间不再重新布局,最大的发挥了无极绳绞车的使用效益。

2、田陈煤矿

田陈煤矿现在用无极绳绞车2部,均安装在安装工作面轨道巷用于安装期间大件运输。目前该矿未消除调度绞车对拉使用现象,井下存在对拉绞车系统6对;井下现场安装调度绞车共计约110多部,大致与我矿调度绞车安装数量相当。

⑴目前田陈煤矿对于对拉绞车的安装审批程序与我矿相同,都需要经使用单位分管领导签字、机电副矿长和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准安装使用。

⑵由于该矿地质条件限制(特厚煤层、工作面不规则、巷道转弯较多、局部坡度过大等),现场未杜绝对拉绞车使用。

二、消除对拉绞车使用的建议

1、我矿消除对拉绞车使用、推广无极绳运输的难点分析

⑴对新事物、新工艺的接受存在抵触情绪,一时难以改变原来的习惯性的运输方式,总认为原来用的比较顺手、比较简便,缺乏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创新实践的精神。

⑵目前工作面安装、采煤生产区队对无极绳绞车运输方式已经基本接受,感受到了无极绳绞车运输的优越性,尤其是安装区队已经习惯于无极绳绞车用于大件运输,简化了运输环节,提高了运输效率、极大地减少了运输环节人员投入;但掘进区队现在采用的工艺及考核方式中,重进尺、赶进度,先完成工作面井巷工程为主,掘进期间不考虑后期安装、生产期间的运输系统,安装期间的运输系统按单独工程考核,单独施工,造成掘进期间安装使用无极绳的动力不大。

⑶我矿掘进工作面普遍使用倒料皮带机进行掘进期间的辅助材料运输,也成为影响掘进期间安装使用无极绳绞车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2、消除对拉绞车使用的措施

⑴采用强制性措施,符合无极绳绞车安装运行要求的(采掘工作面两巷长度在300米-1500米之间、最大坡度不超过15°、水平转弯不超过2个)采掘工作面两巷任何情况下一概不予批准对拉绞车的安装使用,应安装使用无极绳绞车运输;巷道长度过长、水平转弯超过2个或局段最大坡度超过15°的巷道可考虑采用多部无极绳绞车运输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强推让生产单位积累无极绳绞车的使用经验,切实感受到无极绳绞车运输方式的优越性,从心理上不再对无极绳绞车使用产生抵触,习惯上不再布局对拉绞车运输方式。

⑵采煤工作面安装期间的工作面切眼、采掘工作面两巷长度不超过300米等确实没有无极绳绞车安装条件或安装价值的地点,应采用分级提升方式,对于起伏较小的巷道掘进单位采取调整巷道高度、局部卧底等方式处理后使用分级提升;确实因地质条件限制(底板起伏较多、无法布置车场等)方可考虑采用对拉绞车运输方式,但必须提出使用申请并制定专项安全措施,形成专题报告,经使用单位分管领导、机电副矿长和总工程师共同签字报集团公司对应处室批准后,方准安装使用。

⑶从工作面设计时就充分考虑采用无极绳绞车或单轨吊运输方式,把无极绳绞车安装的相关硐室、轨道要求纳入井巷工程设计,随掘进工作面施工之初即行安装使用无极绳绞车,减少轨道系统重复布局。

⑷加大无极绳绞车运输方式的培训,让相关人员掌握无极绳绞车的布局、维修技术,为生产单位使用无极绳绞车运输方式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第7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我院通过对本院20xx年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和调查,针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难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相关数据

××县人民法院20xx年执行立案共230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立案共计46件,占总立案数的20%;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共52件,88.5%的交通事故案件需要强制执行;新收执行案件结案率约47%,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结案率约为21.7%;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总标的为389.068万元,而结案标的为104.72万元;此类执行案件牵涉到的当事人为200人次。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案件的特点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反映出此类执行案件的如下特点:

1、交通事故赔偿执行案件占法院执行案件的较大比例,且有上升趋势;

2、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率低,赔偿基本需要依靠法院强制执行;

3、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执行难度大,执结率只为平均结案率的一半左右;

4、交通事故赔偿案件赔偿标的较大,牵涉众多当事人,造成执行工作难以开展;

5、执行期限较长。本院有80%以上的案件执行期限超过三个月,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案件成为“骨头”案件,久执未结。

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其他法院和本院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情况的数据分析来看,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分析

(1)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是自然人,有经济能力的,在交警部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一般会调解解决。经交警部门调解未果,出具责任认定书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被执行人经济状况普遍较差,赔偿能力相对较低。且事故不仅造成申请执行人一方伤亡,被执行人一方也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因此,面对超出被执行人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履行能力的巨额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金,被执行人根本无力偿还。

(2)交强险强制实施后,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被执行人本应包括保险公司,但由于基层法院交通事故案件中的车辆多为几次转手、车况不良、准报废车辆,甚至手续不全而无法办理保险;或者由于车主的侥幸心理,导致保险公司在案件中的缺位。即使保险公司作为被执行人,其往往也不认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赔偿金的计算方法,而是按照行业标准或内部规定重新计算,计算后的数额一般会减少10%—40%。这部分权益的争取又需要车主通过诉讼与之解决,使交通事故执行案件案上加案,执行过程旷日持久。

(3)有些个人或者个人合伙出资购买车辆,为了服从管理部门对营运车辆管理的要求,将车辆登记为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单位名下,以单位的名义进行营运,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车辆挂靠。因此交通损害赔偿案件中就经常出现一些专门从事经营挂靠业务的汽车运输公司,而这类公司往往从案件发生后就不见踪影,法人变更电话号码,企业变更工作地点,根本无从寻找,更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2、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前的执法状况分析

(1)前期处理期限较长,客观上导致了法院执行的被动。由于受处理程序的制约,道路交通人身赔偿案件首先必须经过公安交管部门调解处理,且处理期限一般长达数月,公安交管部门在处理时往往只能依职权对车辆予以扣留,对被执行人的其他财产无法进行控制,客观上为部分被执行人伺机转移其他财产提供了便利;在案件进入法院审理、执行环节后,出现了义务人除被扣车辆外无其他财产可供诉讼保全或执行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经过交管部门调解和诉讼程序,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的时间,车辆在交管部门的保管场所环境较差又多为露天停放,价值迅速贬损。所剩不多的价值还需交纳高昂的保管费用,以××为例停车费为20元/天,车辆保管费用一般需数千元。再扣除评估拍卖所需费用,基本就所剩无几。更不用说有些外壳受损较重的车辆根本无法变现。

(2)进入诉讼程序后部分法官缺乏执行意识,就案判案,造成执行难。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诉讼到法院后,有的当事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及时向法院提出诉讼保全申请,法院则依法采取了保全措施。而有的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认为案件诉讼到法院就是法院的事,法官又未尽到提醒义务,该保全的财产既没有通知当事人申请诉讼保全,亦没有依职权进行保全,这就给肇事者创造了转移财产的 机会。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外部执行环境

(1)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无诚信意识,规避执行情况严重。义务人在法院判决偿付高额赔偿费用后,往往迅速将保险公司理赔的商业险转移,采取转移、隐匿财产或者躲避在外的方法来逃避执行,造成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客观上造成执行人员无法通过采取强制措施来敦促其履行义务,使执行通知书变成“逃跑通知书”,给执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申请人大多缺乏基本的诉讼常识,对诉讼风险的认识不足,对法院执行的期望值过高,普遍存在着“案件到了法院,法院肯定会帮我全部执行到位”的认识误区,对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过分依赖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未能及时申请诉讼保全,在执行中也未积极配合查找侵害人的财产线索,只是一味地认为只要官司打赢了,立案申请执行了,法院就能够把钱送到他们手中,而忽略了实际执行中的困难和风险,而一旦希望落空极易造成与法院的对立。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委托被执行人所在地法院执行,效果也并不显著。××县地处温厚高速公路旁,为交通要道,每年有大量的交通事故都发生在温厚高速公路××段,因此很多申请人、被执行人均在外地,××县法院无法执行只能委托被执行人所在地法院执行。但因被执行人居住地也不稳定,跨区域性和流动性大,委托执行同样难以发挥作用。

四、解决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对策

1、从立法方面,增加有利于保护受害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和内容

(1)有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责任主体的法律规定,决定了人民法院审理该类案件时对赔偿主体的确定,也直接影响到案件的执行。特别是对于车辆在挂靠经营、承包经营、出租出借,擅自驾驶、受雇驾驶、职务行为驾驶、无偿搭乘等情形下责任主体分别应如何确定,应有明确的规定。避免不同法院之间,或同一法院不同案件中,发生确定主体的原则不一致,出现主体漏判、误判的情形,从而影响到判决的执行。

(2)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管辖,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是由事故所在地公安机关处理,当事人一般都向事故发生地的法院起诉。虽然《民事诉讼法》规定此类案件也可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实践中,受害人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的几乎没有。而此类案件执行本身就较难,加上委托执行也难,造成了一些案件原审人民法院无力执行,被申请执行人所在地人民法院不愿执行。因此,可以考虑修订有关此类案件管辖的规定,直接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使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更便于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有利于案件的最终执行。

(3)执行交通事故车辆的保险理赔款项和执行中拍卖、变卖、抵债的车辆过户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使得人民法院在执行保险理赔款和肇事车辆时经常遇到阻碍,应从立法上对执行肇事车辆的保险理赔款和执行中拍卖、变卖、抵债的车辆的过户问题作出规定。此外,已经颁布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的交强险,投保数额有限,对一些较大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在实践中,完善和调整。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对策。

(4)建议完善委托执行制度。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委托执行制度发挥作用不大,导致异地执行问题突出。

2、在执行前的执法活动中,充分考虑日后执行工作的延续性

(1)绝大多数交通事故是因为当事人的文化素质不高、交通安全法制观念比较淡漠而引发的,要使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得到有效遏制,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法制教育,使交通安全法制观念深入每个公民心中。

(2)加强与公安交警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一是公安部门可责令肇事者交纳足额的事故保证金或提供有效担保,提示受害人及时申请财产保全。二是公安部门可积极收集肇事者及车主单位联系方式、车辆保险情况等信息。三是公安部门应大幅降低扣押车辆的停车费用。四是加快公安部门的事故处理程序。五是加强车管部门对车辆的查控力度,法院采取的限制过户查封方法,难以实际控制车辆,车管部门应在验车和日常管理等环节配合法院对流动车辆及时控制。

(3)加大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力度。法院应在诉讼保全中切实加强财产查控,同时可在公安机关事故责任认定准确的情况下,根据受害人的申请及伤情治疗的需要,及时裁定先予执行治疗费,保证被害人得到及时治疗,避免在长期的诉讼和执行中导致车辆价值贬损以及被执行人员无法寻找,缓解以后的执行压力。

3、加大执行力度,采取多种执行措施

(1)在执行中,执行法官要使用规范用语、文明礼貌,耐心细致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换位思考,缓和矛盾。要细心留意每一个执行细节,巧挖每一条执行线索,强化执行中的人情味,从根本上防止和避免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

(2)对没有一次性履行法律义务的能力,但履行义务的态度诚恳,而且有持续履行义务能力的被申请执行人,采取灵活的执行方法,促使执行和解。充分考虑让双方共同生存和发展,积极做好申请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切实可行的还款协议,并监督协议的履行。

(3)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其进行曝光;大胆适用搜查令,给被执行人造成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压力;对有财产而拒不配合执行的被执行人,坚决采取拘留、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对有履行能力而长期逃避或转移、隐藏财产构成犯罪的被执行人,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

(4)对于经查实确无偿还能力且又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要说服申请执行人,先中止本次执行程序,待被执行人有能力偿还时再恢复执行。同时,动员无偿还能力的被执行人近亲属代其履行部分义务,减轻被执行人的压力。在被执行人赔偿相当部分款额后,动员其执行权利人达成和解,达到使执行权利人减免原执行标的,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

(5)建立受害人救济制度

第8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一、 调查方式

问卷式,访谈法,行动研究法

二、 调查时间

2001年3月至2011年6月

三、 调查结果

A现在从调查的四个方面进行总结调查的结果:

a个人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商洛市所有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情况本科生居多,男女比例,女多男少,新教师少,老教师多,他们所学的专业大多数是师范类计算机或者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少数偏远镇上得学校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带信息技术课。这就是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基础参差不齐,

新教师和老教师在接受新课改的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对新的课改理念还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差异或者偏差;师范类的学生有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因此他们比起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能更好的了解任务驱动法,其他专业的老师替代就会将信息技术课变为机械的操作技能训练,完全脱离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

b对任务驱动法的了解

调查显示,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表示熟悉或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如任务的庸俗化、任务分类不清晰、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评价简单化、小组学习伪合作等,导致“学习误解为应付任务”,“任务驱动”异化为“任务的驱动”.

c 运用任务驱动法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利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总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这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也有大多数有同种认识上得偏差,有些老师只是从概念上听过任务驱动法,但是任务的选择一般是来源与课本,但是课本上得任务大多数并不适合基础不同的班级学生,很多老师觉得设计任务难度比较大,而且费时。任务驱动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进行分组合作,很多时候分组合作成了形式,就包括有些公开课,示范课,老师随意进行形式上得分组,但是学生并没有进行合作交流的学习,在一起聊天,造成了合作的假象,最后任务由一个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回答和解决,这样小组成员没有起到各自的作用,这个合作完成任务就成了形式,并非实际意义上得合作学习。评价任务完成效果难。

d 任务驱动法运用过程中面临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学生的兴趣点在上网玩游戏,无暇顾及您所讲内容、信息技术课时少,学生的学习时间连续性差、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偏向会考,脱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很难设计出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压力大,课后空闲时间少无时间完成具有综合性的大任务。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参加培训的效果也非常差,很多老师很少进行教学反思,由于学校老师,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科,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反正不参与高考的科目,没必要那么卖力,这种思想危害是非常大得。当然很多老师也希望得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参观学的机会。

四、解决以上问题的的对策

b.任务设计注意事项

1)任务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本节课的主题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也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因此任务来源的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对课本上得任务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进行加工,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教学条件的任务,这样任务的实施过程会更加自然,流畅,实施的效果自然会比较好。

2)任务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最为重要,任务实施的效果完全取决于这个任务是否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想贴近,学生才会对这个任务感兴趣,才会认为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依据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任务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水平,这样学生才能完成任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切实的提高。因此任务的设计要合理,可行,科学。

3)任务设计,任务要合理,可行,科学 ,并且要形成一个任务链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设计一个任务就完了,我们要多考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在这一节课后,能不能给学生学习今后的各章节起到“驱动”作用。所以,在任务设置时,要以整个教材为依据。争取把各任务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链。

c.任务驱动法的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检验前期教学效果,针对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进行改进,并且对后期的任务的实施和教学和学习提供指导和借鉴。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评价原则要科学

任务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只有当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3) 评价方法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而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法。诸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动激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振奋其拼搏精神;而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因素。多引导,多激励,使之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4) 评价实施要及时,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进步发展,而不是“秋后算帐”。因此,评价活动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能随时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而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哪怕是一句漫不经心的表扬,有时会对他产生极大的心理震动,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要善于利用这个有利武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d.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以及树立正确的观念

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最好采用实践中进行培训,带着合适的任务或者科研项目进行这里理论技能方面的学习,在用中学,效果会更佳。例如:internet未来教育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就非常有效。多给教师提供外出其他学校听课,学习的机会,以及跟名师交流合作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和技能。

在学校内部,应该多进行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相互讨论,共同进步,多增加教师学习的资源,例如教学方面的书籍,电子资源,网络学习平台,BBS和博客交流等等,为教师提供与同行,名师交流的机会。

综上所述, 虽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但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看待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很多知识内容的教学也不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调查题目

一、个人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

A. 男B. 女

2、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时间是( )年。

A. 1-3年 B. 4-8年 C. 8年以上

3、您的职称是: ( )

A、 中学高级 B、中学一级C、中学二级D.目前没职称

4、您的毕业学校:( )

A、师范院校B、非师范院校

5、您的学历:( )

A、硕士B、本科C、专科 D、其他

6、您所学专业:( )

A、教育技术学 B、计算机相关专业 C、其他

二、对任务驱动法的了解 (请将您选择的答案前的字母填入题后()内,若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选)

1、您认为任务驱动法是( )

A. 驱动或者驱使学生完成某些任务,如作业练习

B. 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C. 学生是完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依据是( )(多选)

A教学内容的特点B学生学习的状态 C个人教学爱好 D其他

3.您认为下列哪一项是符合任务驱动法的“任务”( )(多选)

A.让学生完成一至五题的作业

B.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图片以及自选图形

C.用word制作一张教师节给老师的贺卡

D.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个班级主题网站

4、您在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多选)

A.讲授法B.讨论法 C.任务驱动法 D.竞赛法

E.自学法F.基于问题的学习法 G.游戏法

5.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

A.完成任务

B.驱动学生掌握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C.活跃课堂气氛

D.考试考高分的能力

三、您在运用任务驱动法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6、在设置任务时,您认为应该着重考虑哪些方面( )(多选)

A、教学三维目标 B、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C、任务是否可行 D、任务的真实性

7、您课堂教学的大多数任务的来源是()

A.其他人教学设计中的任务 B.教材中的任务 C.自己设计的任务

8.您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

A. 无法控制课堂秩序B. 学生不愿意参与

C.班级人数太多,学生水平差异太大D. 其他

9.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后,您觉得教师应该( )

A.帮学生解答遇到的任何问题 B 让他们独立思考协作完成C.引导启发学生

10.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中您会遇到什么困难( )(多选)

A.学生分组流于形式 B.组内任务落在能力强的一个学生身上

C.分组时形成派系D.座位安排不合理 E.学生扎堆聊天

11.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要的目的在于:( )

A.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B.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教学形式多样

C.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与合作

12.您是怎么评价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的( ) (多选)

A.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B.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价,如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C.通过对学生本节课的测试题的成绩进行评价

D.通过组内成员进行相互评价

E.通过组间进行相互评价

13.您任务任务驱动实施评价最困难的是( )

A.考核制度的制定 B.考核等级的划分

C.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D.采用何种形式考核学生是否形成某种能力

13.您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成任务你会怎么做( ) (多选)

A.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指导基础差的学生

B.让其在课后完成任务

C.表扬其努力完成任务的态度并鼓励其下次更加努力

四、您认为任务驱动法运用过程中面临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15您认为任务驱动法不能很好的实施主要存在哪几方面的原因()(多选)

A.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这个科目

B.学生的兴趣点在上网玩游戏,无暇顾及您所讲内容

C.信息技术课时少,学生的学习时间连续性差

D.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偏向会考,脱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

E.很难设计出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任务

D.学生学习压力大,课后空闲时间少无时间完成具有综合性的大任务

16.您经常参加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吗( )

A从来没有B偶尔C经常

17.您觉得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培训的效果如何( )

A.没效果B.一般C.较好 D.很好

18、在上完每一次课后,您经常做教学反思吗?( )

A、从没有 B、偶尔 C、经常

19、您自觉根据评价反馈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 )

A、从没有 B、偶尔 C、经常

20、您坚持集体备课,做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

A、从没有 B、偶尔 C、经常

21、您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

A 课时不够,学习连贯性差B、学校和学生以及信息技术课教师不重视此科目

C. 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理念缺乏 D、学生个体差异太大

2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您最希望得到()(多选)

第9篇:教师请调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模式;问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106-01

从2013年5月10日开始,就相关课题我进行了各项资料查找工作,包括题目的选定,相关背景和调查的了解,以及新疆教育现状相关内容,通过这些了解,我开始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进入下一步。5月25日开始拟定内容,最终选定《生本教学模式下学习情况的调查》为调查内容,多次修改后,最终编制出该问卷,本问卷共有题目13道。6月1-5日,发放问卷,本问卷在同一时间分别发放给新疆库尔勒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六个班的238名学生进行填写,问卷调查中不记名,不记班级,以求获得较为广泛和合理的数据。6月5-15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

1.学生对生本教育的理解:53%的学生认为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36%的学生理解为是分小组式的教学模式,6%的学生认为是老师在组织在引导的教学模式,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2.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与否:43%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减轻了,36%的学生表示学习负担加重了,17%的学生觉得较以前相比差不多,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3.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41%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38%的学生成绩与以往相比差不多,21%的学生成绩没有提高。

4.学生是否喜欢生本教育课堂:72%的学生表示喜欢,18%的学生认为与以往差不多,6%的学生不喜欢,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5.学生在上课期间是否会去积极思考问题:49%的学生表示看情况而定,42%的学生认为会去积极思考,6%的学生表示不会,3%的学生表示不关心。

6.上课期间,某同学的发言是否会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46%的学生表示看情况而定,39%的学生认为会激发自己的思考,7%的学生表示不会,8%的学生不关心这个问题。

7.上课期间,学生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听其他同学的发言:52%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32%的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别人的发言,11%的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8.小组讨论时间,学生是否能认真讨论:48%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26%的学生表示会认真讨论,21%的学生不会去认真讨论,5%的学生表示不关心。

9.小组合作讨论中,是否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65%的学生认为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21%的学生认为差不多,1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2%的学生认为不会。

10.学生是否会去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58%的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21%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去表达,17%的学生认为不会,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11.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是否希望其他同学来评价补充:56%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26%的学生表示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补充评价,11%的学生认为不希望,7%的学生表示没想过。

12.学生喜欢原来老师“满堂灌”的模式,还是喜欢现在的主动学习:45%的学生表示喜欢现在的主动学习,36%的学生认为原来的模式更好,11%的学生认为差不多,8%的学生表示没想过。

13.学生愿意去完成课后作业,还是更愿意去完成课前小研究:39%的学生表示喜欢做课前小研究,32%的学生认为更愿意去完成课后作业,21%的学生表示差不多,8%的学生表示是不知道。

二、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