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今天我和妹妹、妈妈、爸爸一起玩老鹰小鸡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我们划石头、剪刀、布决定谁是“老鹰”,谁是“小鸡”,被“老鹰”抓住了的“小鸡”就当“老鹰”,“鸡妈妈”只能带着“小鸡”蹲五次,蹲的时候“老鹰”不能抓“小鸡”。游戏开始了,爸爸当了一只又凶恶又狡猾的“老鹰”,我和妹妹是“小鸡”,妈妈是一只又善良又和蔼可亲的“鸡妈妈”。爸爸先是站在那不动,好像想好了一个好主意,突然,爸爸一个劲的猛扇“双翅”朝我这只“小鸡”扑来,恨不得立刻抓住我填饱自己的肚子。“鸡妈妈”带着我们东躲西藏,害的爸爸一直都抓不住我。爸爸停了下来撑着腰直喘气,好像累坏了一样,我们和妈妈放松了警惕。突然,凶恶的“老鹰”向我扑来,由于“鸡妈妈”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所以我被抓住了。现在我成了一只“小老鹰”了,我抓了半天都没有抓住一只“小鸡”,我累的我只喘气,我跑到一旁停了小来。妹妹看了哈哈大笑。“你别太得意忘形了妹妹,我一定会抓住你的。”说完,我狠狠的向妹妹扑去,一把就抓住了她。妹妹垂头丧气的说:“我真可怜啊!被老鹰吃了。”妈妈宣布游戏结束了,再看看我们一个个的都累得满头大汗了。

今天的游戏真是既开心又过瘾啊!

第2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丢沙包

“丢沙包”曾经风靡南北,是一个经典的群体性游戏,极受男孩子欢迎,也有不怕痛的女孩子参与,但大多数只有做观众的份儿。

丢沙包的玩法有很多,其中最流行的一种是先在晒坪或空地上划好一个大圆圈,将参与者按抽签的方法分成甲乙两组,一组站在圈外,一组站在圈内。毫无疑问,圈内的人已被团团围困。圈外的人一声令下,大家纷纷将手上的沙包扔向圈内的人。如果击中圈内的人的脚部,被击中的人便要淘汰出局,必须走出圆圈。

直到最后一个人被击中淘汰为止,最后两组互换,游戏重新开始。圈内的人没有沙包,赤手空拳,还要遭到不断飞来的沙包袭击。他们跳跃躲避,宁可让沙包击中身体,也不愿意让沙包击中脚部。沙包虽然不大,但圈外的人为了准头,并不吝惜力气,打在身上也很痛。不过,孩子们玩得兴起,那点痛也算不了什么。在这种玩法中,谁坚持到最后,谁便了不起。但圈中人纷纷淘汰出局,最后只剩下一个,遂成了众矣之的,沙包纷袭如雨,左支右绌,任由他如何灵敏,终究要被击中脚部。

还有一种玩法也很常见,同样是在地上画上一个大圆圈,通过抓阄之类的方法,选出一个“犯人”,投入圈中。在这里,那个圈子就要表示监狱,倒是颇有画地为牢的意味。圈中人可就惨了,圈外所有人的沙包纷纷向他掷去,他可以躲,也可以接,但沙包纷落如雨,双拳难敌四手,只听得噗噗连声,身上早被击中了十下八下。

他被打中,也是白打。他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像八臂哪吒一样,双手疯狂挥舞,希望能接住一只沙包。只要他能接住,便能得到解放,提前出狱,否则要一直被沙包掷下去。当圈中人出来,游戏告一段落,要重新挑选“犯人”,再重新开始。这种玩法相当野蛮,尽管十分刺激,很少有女孩子敢于参与。当然做投手就很不错了,就怕不幸被关进牢里。

老鹰捉小鸡

老鹰捉小鸡,俗称“黄鹞吃鸡”,又叫“黄鼠狼吃鸡”,是一种多人参加的益智娱乐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空间的室内进行。这种游戏,对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练习,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多人游戏,游戏方法为:游戏开始时前先分角色,即一人当母鸡,一人当老鹰,其余的当小鸡。小鸡依次在母鸡后牵着衣襟排成一队,老鹰站在母鸡对面,做捉小鸡姿势。游戏开始时,老鹰叫着做赶鸡动作。母鸡身后的小鸡做惊恐状,母鸡极力保护身后的小鸡。老鹰再叫着转着圈去捉小鸡,众小鸡则在母鸡身后左躲右闪。游戏规则,若老鹰用手拍着小鸡的身子便算捉到了,小鸡便要从队里退下来。一场游戏结束后,重新分配角色,上一轮被抓到的小鸡则成为下一轮的老鹰角色,开始新一轮的游戏。

以石头、剪子、布定出老鹰、鸡妈妈、小鸡仔。萝莉鸡妈妈后面依次是小鸡仔,老鹰不抓鸡妈妈,只能突破鸡妈妈的防线,抓住最后面的小鸡后,老鹰为胜。鸡妈妈为了防止老鹰抓住自己身后的小鸡仔,可以张开双臂,尽量拦住老鹰,不要抓捕住自己身后的小鸡仔们。鸡妈妈在拦的同时,可以大声喊着老鹰从哪边过来了等话语,告诉自己身后的小鸡仔们。鸡妈妈的身体为防止老鹰的捕捉,可以左右移动,在鸡妈妈身体左右移动的同时,鸡妈妈身后的小鸡仔们也随着以相同方向来转动,万一老鹰突破了鸡妈妈的防线,快要抓住最后面的小鸡仔时,小鸡仔立即蹲下,双手捂住耳朵,这样老鹰得重新站在鸡妈妈的前面,游戏就不得不重新开始。而老鹰一旦突破了鸡妈妈的防线,右手抓住了最后面的小鸡仔后,就算是老鹰为赢,游戏就得从石头、剪子、布那儿重新开始。

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玩起来非常简单。选择一片平坦、空旷的地面,面积根据人的多少来决定。选好地方后,几个人以石头、剪子、布,或者先是手心、手背等形式,分出老鹰、鸡妈妈、小鸡仔来,游戏就可以开始了。

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特别简单,没有更多的花花销,没有现代孩子们爱玩的游戏玩具那样复杂,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排成一队的“小鸡”们,他们之间必须要配合好,大家齐心,随着鸡妈妈那个人而动,随叫停而停,不然的话,最后面的小鸡就容易被捉到。

跳房子

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跳房子活动因为是用一条腿支撑跳动,故青海等地俗称“瘸房房”。

跳之前,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块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有正方形、长方形,也有长方形与半圆形相结合的,近几年来还有演变成飞机形状的。

参加跳房子的人数不限,形式有两人轮换跳,几个人轮流跳,多人分成两组轮换跳等。

跳时先将一片状石块或用粗瓦片磨成的圆片(也有用沙包的)放在第一方格外,跳者全神贯注,用一只脚将石块轻轻踢进第一格内,然后单脚跳进第一格内,用支撑脚将石块踢进第二格。

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将石块踢过全部方格。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规定的“老窝”方格内休息片刻。如果有人在踢的过程中出现石块压线、出格或石块连穿两格的现象,算失败一次,下一轮重新从第一格跳起。先到达终点的,要把石块放在脚背上,轻轻地走出方格。先完成全套动作者为胜,负者要接受胜者的处罚。

也有的地区跳房子时,全部格子跳完后,可以自由选择一格,据为己有,下次跳至该处时,可双足着地休息片刻后再跳:其他人或瓦片到这个地方时,必须跃过或踢过,不准入境。当一方占格子超过一半时就算胜利。

第3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1 创设民间体育游戏环境,激发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环境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资源,它能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活动条件。学校的跑道是塑胶跑道,教室外的地板砖,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在平整场地上,利用地上的"方格",画上跳"房子"的格子,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不由自主地就玩上几次"跳圈"、"跳格子"等游戏。又如要让学生推铁圈,我们特制了八公分粗的铁圈,并将它电镀,这样,一个简单而美丽的小玩具就跃然在学生面前,再加上老师灵活、熟练的示范,学生是一下就喜欢上了,并且是一直请求老师将这个美丽的"小精灵"卖给他们呢?教师们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的需要,还精心设计、筹划、丰富活动的材料,如在学习"投掷"时让孩子们自制飞镖、降落伞、沙包、纸团、套圈、木块等器械,学习"跳跃"时让孩子自做皮筋、跳绳、毽子、触摸物等,还自制了铁环、陀螺等,学生携带方便,供随时练习。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能力水平创设自己个性的玩具,自由玩耍。此外,在自制"器械"的过程中,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在游戏中,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总之,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 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有效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

2.1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学生体能发展。

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又富有兴趣性,形式简单,便于操作,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够增强学生体能,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友谊,丰富学生生活,还能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例如:"跳绳"一个简单的东西学生就变化多种玩法,如双脚跳、单脚跳、双人跳、多人跳、穿针引线、迈门坎、麻花阵、旋风、跑跳、蹲跳等,来训练学生全身的协调性、平衡感,以及合作精神;又如"贴人"训练学生奔跑能力以及躲闪的能力;《羊顶角》训练学生单腿跳跃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耐久力;《扯皮条、拉皮条》游戏训练学生钻、跳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等,这些民间体育游戏不仅促进了学生骨骼肌肉的发育,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巧。

2.2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和谐等社会适应能力

民间游戏一般需要2-3名以上人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拍手"(2人),"人、枪、老虎"(3人),"丢手绢"、"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则需多人参加,满足学生合群的需要。学生在游戏中通过玩具或材料等结成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强化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游戏使学生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学生的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学会自己解决人际关系之中的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机会对那些"处于沮丧或不幸状态"的伙伴给予同情和帮助,这对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是尤为重要的。如"过家家"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有的当爸,有的当妈,有的"拾柴",有的"淘米"又如跳房子,两人或者是几人都可以在一起玩耍,当出现多格有障碍时,学生不仅要竞争,也要合作,有进攻,又要防守,想方设法让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些可充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这种愉快的活动中,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大家在一起活动或游戏,会比个人活动、游戏的效果好得多,这种"共同行动看效果",可促进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2.3 提高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

有些游戏则可促进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如"老鹰捉小鸡"游戏: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其余学生扮小鸡。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不让小鸡被老鹰抓去,必须应付并预见老鹰做出的各种"攻击"动作,而老鹰也要千方百计地抓小鸡。这不仅需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而且要求动作敏捷,反应灵活。再如"丢手绢"的游戏:首先,准备一个漂亮的小手绢,指定一名学生拿着手绢,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拿手绢的学生围着外圈跑动,悄悄地任意把手绢丢在一个学生背后,再接着跑。如果被丢手绢后,学生还没有感觉就要变成放手绢的。如此反复目的是放的手绢不被感知到。丢手绢的学生必须动作敏捷、不露声色,而其他学生要一边拍手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还要一边及时发现"隐患"。这就更需要集中注意力,警觉,反应快。另外,有的学生游戏还配有顺口溜、说唱等,如:"小皮球,小小来,麦子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这种《数字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又如:海边打水漂,风平浪静的海边,轻雾弥漫,只有海鸥飞翔。从滩涂上拾取一片残瓦,夹在指缝中,尽量俯身贴近水面,猛力一甩,瓦片旋转着在平静的水面上跳跃,荡起圈圈涟漪,水面顿时绽开了张张"笑脸"一次可打出数十个水花。学生兴奋得手舞足蹈。可以说全身的感官都跟着齐动。又如跳皮筋勾、跳、翻、压、转身压等多种技巧,让学生全身都在上下飞舞,犹如一只快乐的小燕子。

2.4 发展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自控能力不能理解为消极的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况:一是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虽然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人的情感、欲望和兴趣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行为动机和毅力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又带有自发性。情感如不经过自控机制的加工处理,任性而动,任情而为,就会出现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必将偏离正确的轨道,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自控能力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能调动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的方面,消解它们的消极的方面,使一个人按着理性的要求去行动,从而克服各种放任、散漫、无恒心、无决心的情况。 养成习惯。一个人若能从小到大,在各年龄段具备相应的自控能力,他就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事业成就就有了坚实的柱石。如利用游戏材料,发展学生小肌肉,以控制手部精细动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游戏。在操作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学生游戏兴趣的源泉。 。

等待是操作游戏中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又一培养契机。受游戏人数和游戏设施的限制,某些游戏进行时会使得一部分孩子处于等待状态。但专家认为:等待和轮流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伴随因素之一,是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体现,不能单纯追求孩子发展而刻意在游戏中加以回避,应该让等待变成实验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巧妙地把组织游戏进行和观察孩子等待状态结合起来,同一游戏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自控要求,丰富了游戏规则,更促进了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又如娱乐性游戏创设情境,使孩子通过模仿角色感受情节乐趣,从而使他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学会控制自身情绪情感。例如:"老鹰捉小鸡"、"大鱼网"、"打活动目标"等游戏。一般,孩子对动作的控制要优于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娱乐性游戏正是通过激发孩子兴奋的情绪过程,通过动作的控制,调整自己的情感。从而让自己的自控能力得以发展。

2.5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我们面对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所处的环境都很优越,再加上个性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出任性,对自己喜欢的器械霸为已有,不与同伴一起玩;有的孩子喜欢扮演自认为"本领大"的角色,不想充当一些"弱小"的角色;例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总喜欢扮"老鹰",不愿扮演"小鸡"的角色;还有的学生不愿和大家一起游戏,总愿意自己玩。这时,老师必须参与正确引导,让他们学习自己分配角色,相互商量,团结合作,针对上述现象,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必须通过合作好才能玩的游戏,如《扯皮条、拉皮条》、《拉网补鱼》的游戏等,要通过密切合作才能完成。通过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原来较霸道的学生也能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喜欢扮"本领大"的角色的学生也能与同伴互换角色,学生的良好品格,得到有力地促进。

2.6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有益于稳定学生的情绪。

由于民间体育游戏以其活泼,有趣而又简单易行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可玩。由于课间游戏的时间较短,游戏的人数相对分散,我们主要选择了小型分散游戏,例如《剪子、包袱、锤》、《炒黄豆》、《藏槐槐》等。另外,一年级学生放学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可以活动,孩子们情绪特别高涨、为稳定学生情绪,我们选择一些比较安静的民间体育游戏,例如:《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露白牙》等,当孩子们下课时就可以就自发地一起玩民间体育游戏这样孩子的身心不仅能健康地发展,而且也能安全活动,为下节课的学习创设另一个良好的开始。

2.7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是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促进家校共育。

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在收集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交流,架起了家园交流的桥梁。每隔一段时间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要向家长进行开放展示活动;有版面宣传(孩子活动照片、教师的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等),有集体游戏,分组游戏、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游戏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时师生、家长好像一个大家庭融为一体,其乐无穷。原来孩子们回家后不是看电视、练琴就是画画,很少进行体能锻炼,自从我们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以来,有的孩子还把我们的民间体育游戏带回家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玩,有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甚至在周末还会同学结伴一起推切圈到公园玩耍,大家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充分发挥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3 加强民间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充分发挥民间体育游戏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1 严格遵守规则,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遵守游戏规则,一方面可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少儿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在学生游戏前,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和要求。要让学生知道违犯规则就一定会受到处罚,下次不再犯规。

3.2 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作为现代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所应必备的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应选择一些竞赛成份较大的民间体育游戏,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所以我们每次游戏后应该组织学生讲评游戏。对获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扔沙包等,对跳的多的,踢的多的,滚的快的,扔得远得进行奖励,在分组比赛中,对胜利的一组都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如小奖牌、红五星、卡通动物贴画等。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失败的学生找出落后的原因,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获得胜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失败,促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3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为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一物多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尝试各种不同的玩法,如玩"石子"可以抓石子、踢石子、当棋子等等,玩绳,绳子除有多种跳法以外,还可以用绳子当小河,玩《过河》的游戏,另外,还可用做拨河,把绳子围成圈进行跳圈等器械,这些都是孩子探索的结果,是学生自身经验的获得和总结,增强了游戏的兴趣。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生活的忙碌,科技的进步,经济条件的优越,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自发游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然而,通过近两年《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与挖掘》的实验,让民间体育游戏重新走进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体质、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为我校实施健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4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近年来,农村幼儿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办园形式灵活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家长多种教育需求,对提高幼儿入园率,发展幼教事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子、木棒、泥巴等都可以成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幼儿园如果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就能够使幼儿的游戏活动丰富多彩。

一、 教育活动走向自然

作为教师就应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进行教学,让课本知识“活”起来,把幼儿从小的活动室解放出来。走近自然,拥抱自然,感悟自然,让幼儿主动发展。就小班学习《春天来》歌曲时,教师就先领孩子到田间地边看一看近处的﹕金黄的女贞,翠绿的冬青,红叶的小檗;远处的:红玉兰、白玉兰、紫玉兰,榆叶梅,迎春,连翘等花。一阵风吹来,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此时不仅仅看到了蜜蜂、蝴蝶,还看到了燕子,听到了百灵鸟的叫声。使幼儿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使幼儿知道春天来了。使幼儿知道花不光有歌曲中写到的红花、白花,还有黄花、粉花、紫花等多种花色。路旁的:高大挺拔四季常青的云杉、雪松等。这节活动课中教师利用园外田间的植物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从而开拓了幼儿思维,锻炼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感受了大自然的美,进行了审美教育,提高了幼儿审美情趣,激起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挖掘和创新农村民间游戏,丰富幼儿游戏内容

农村民间游戏较充分地利用了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农村幼儿园要对其进行挖掘和创新。如将“石头、剪子、布”和“老鹰捉小鸡”这二个游戏结合在一起,在玩“石头、剪子、布”的过程中,谁赢了,就可以做“老鹰”。又如将传统的民间游戏“跳皮筋”在保持原有游戏规则不变的前提下,配上适宜的童谣(长皮筋,拉拉好,大家都来跳一跳。一、二、三,左脚跳;三、二、一,右脚跳。左脚跳好换右脚,蹦蹦跳跳身体好),让幼儿边唱边跳。

有些农村民间游戏如“斗鸡”“林,砍大刀”等存在不安全因素,教师要注意区分和取舍,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如“林,砍大刀”,原游戏规则是A、B两组幼儿面对面间隔一定距离,若A组幼儿唱:林,砍大刀,你那班里随俺挑?则B组幼儿问:挑谁?A组幼儿需答:挑××。由于被挑中的幼儿需飞跑向A组并将手拉手的幼儿冲开,往往会使幼儿受伤。因此,应将其进行改编,如让幼儿之间相互扯着长布条,被选中的幼儿只需冲开长布条就可。

三、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辟情趣盎然的游戏场所

农村有草地、小河、果园……这些都是进行游戏活动的天然场所。教师可有计划地带幼儿到柔软的草地上做模仿操、徒手操;可在形同平衡木的田埂上练习平衡动作;到小河边练习投掷。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

农村场地大,自然物多,许多游戏都可在野外进行,有助于克服农村幼儿园体育器械、设施不足的困难。如游戏“老鹰抓小鸡”“小兔钻山洞”“追影子”等,只要组织得好,没有头饰等游戏媒介,幼儿照样能玩得兴高彩烈。以游戏“学做”为例,教师可引导幼儿采些野花、柳条做伪装用的头盔。用石头、小树枝当武器……这就解决了无装备这一难题。

有的农村幼儿园缺少大型积木、积塑,但自然条件丰富。如泥、沙、竹木制品等,都是极好的结构游戏材料。如挑选粘性强的泥供幼儿捏动物、植物等形象,让幼儿在沙坑中玩筑路、垒山等游戏,提供竹筷、小木棍等让幼儿玩拼图案游戏……另外,可利用植物果实、麦秆、高梁秆等来代替某些游戏材料,还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成各种玩具。如将蚕豆、豌豆做成小金鱼,用花生制成小鸡、小鸟,把高粱秆制成门帘、小椅子,等等。

四、家园共育,和谐发展

第5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关键词:儿童游戏;社会化机制;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15-04

Abstract: A child game refers to a system in which children as subjects socially interact with no production, no consumption and with the intrinsic purpose of self-satisf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it is a kind of sociolization mechanism; by constructing “playing society” reflecting the structure of real society, socializing norms and interaction patterns, and playing in roles, it makes children, through the practice in “playing society”, socialized into individuls with sociality and creates practical conditions for their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persons into social persons.

Key words: child game;socialization mechanism; sociology

1 引 言

游戏是人类和动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心理学、哲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就已对游戏展开研究。例如,心理学认为儿童游戏是人类进化史的复演,人类学认为游戏起源于原始的戏剧、祭祀以及社会生产等活动,而民俗学认为儿童游戏是先民风俗习惯的残留(刘焱,2004:4)。由于儿童处于人类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因此,儿童游戏理所当然地成为不同学科研究游戏的逻辑起点,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通过对儿童游戏研究文献的梳理,费恩发现儿童游戏研究经历了四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表明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游戏是可能的,并展示了如何实验性地操纵儿童游戏;第二次浪潮伴随着训练性研究的兴起而产生;第三次浪潮始于游戏总体分类的相关研究;第四次浪潮强调质性观察研究,包括个案研究和游戏情境及内容的人种学研究,主要关注游戏者之间的互动特点(李燕,2008:1-2)。尽管儿童游戏研究经历过四次跨越式发展,吸引了众多不同学科研究者的目光,并形成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我们发现,社会学在此“场域”中却是“失语”的。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之儿童游戏却隐匿于社会学家的视野之外的境遇,无论如何,这令社会学是非常尴尬的。基于此,本文虽有心而无力改变社会学的这种尴尬局面,但却可以尝试对儿童游戏进行社会学的解读,以期抛砖引玉之功效,让更多的社会学研究者将儿童游戏(乃至所有类型的游戏)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畴。

2 儿童游戏概念的阐释

从构词法角度来看,儿童游戏概念是一个合成概念,由儿童和游戏两个词构成。那么要理解儿童游戏概念的内涵,就必须以理解儿童概念和游戏概念的内涵为前提。那么儿童是如何被界定的呢?游戏,又是指什么呢?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该公约对儿童概念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根据该界定,凡是18岁以下的人,均被认为是儿童。这种以年龄来界定儿童概念的做法虽然遭到了人们的批评,但却成为国际惯例。不过就中国社会而言,人们习惯将十四岁以下的人称为儿童,例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笔者以为,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建构,但儿童在每一个社会中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人口事实,这种社会人口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儿童是可能的,而不必拘泥于普适的儿童概念界定的窠臼。就本文来看,我们尊重国人的文化习惯,将14岁以下的人口称为儿童。

在厘清了儿童概念以后,游戏概念的内涵需要得到澄清。从词源学角度看,在英语中,与“游戏”对应的词有“play”和“game”,前者近似汉语的“玩耍”,而后者指“有规则的游戏”;在汉语里,“游戏”从古汉语中的“遊”、“遨”、“嬉”等词(字)义演化而来,与现代汉语中的“玩”、“玩耍”相近(丁海东,2001)。尽管我们从词源学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游戏”作出分析是可能的,但是学界普遍认为游戏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概念,例如《牛津英语词典》共列出了116种关于游戏的定义(约翰逊,2001:4)。柏拉图将游戏界定为无功利、非真理、不包含善或恶的愉快;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游戏与艺术相似,它们都是无功利的、不与任何实际目的关联的、可以给游戏者带来的活动(李燕,2008:2)。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991)认为游戏的发生是源于儿童内部纯真的精神产物,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欢悦、自由、满足及和平的心情……他们也更经常表现出勤勉、忍耐和牺牲的精神。在《游戏的人》一书中,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1997:15)认为游戏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总结游戏的形式特点,称之为一种自由活动;作为‘不严肃的东西’有意识地独立于‘平常’生活”;但同时又热烈彻底地吸引着游戏者;它是一种与物质利益无关的活动,靠它不能获得利润;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有秩序的形式,它有其自身特定的时空界限。”伽达默尔认为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的本质是自我表现,它需要他者的观赏;因此,游戏是游戏者与观赏者构成的统一体(伽达默尔,1999:130-142)。

近年来,游戏概念也成为国内学者的探讨对象。春水(2000)从目的与手段的方法论层次上认为生命活动由劳动、消费和游戏构成,而游戏是目的与手段的内在统一即自足的活动。董志强(2002)批判了伽达默尔的游戏观,认为游戏对游戏者的主宰是游戏者主动赋予游戏的,通过这种转换,人象征性地获得了对存在命运的自我把握,因而游戏通过摹仿提供了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世界,表达了人对主宰自我命运的渴望。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国内有关游戏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的是将游戏作为一个既定概念加以运用,而没有对游戏概念本身进行追问。

无论如何,前述种种游戏定义,均是研究者从自己的学科视角对游戏予以概念化的结果,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合理性。那么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游戏概念,该如何概念化呢?笔者以为,从社会学视角看,游戏是一种非生产性的、非消费性的、以自我愉悦为内在目的的社会互动系统。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非生产性,这将游戏与生产性活动区别开来;第二,非消费性,这规定了游戏与消费性活动的区别;第三,以自我愉悦为目的,这说明游戏是由主体参与的并以主体自身为目的指向的社会活动;第四,社会性或互动性,这种社会活动必须是在与他人互动的情境中发生,因此,从常识的观点来看那些虽然属于游戏范畴但却不具备社会性的活动——例如儿童独自玩耍,就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在界定了儿童概念和游戏概念之后,儿童游戏概念就变得简单明了了。在我们看来,所谓儿童游戏就是指由儿童作为主体的、非生产性的、非消费性的、以儿童自我愉悦为内在目的的社会互动系统。虽然学界对游戏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但对“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王小英,2006)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然而,不同学科对这一观点的论证逻辑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不同学科关于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之解读是不同的。那么,社会学又是如何解读儿童游戏的呢?或者说,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对于儿童来说,游戏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讨论的。

3 作为社会化机制的儿童游戏

由于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立足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方法论立场,导致了对儿童游戏的意义之不同解读。例如,有研究者从教育学视角出发,认为游戏之所以是儿童的生活,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游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抑或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发生和进行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或形态;在根本上,这是因为游戏的实质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不仅产生并发展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游戏赋予儿童以童年的生活、有灵性的生活;因此,游戏之于早期教育的价值就是使教育向儿童有灵性的生活回归(丁海东,2003)。然而,我们认为,从社会学视角看,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之所以是重要的,其意义在于儿童游戏是一种社会化机制。那么,为什么说儿童游戏是一种社会化机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回答什么是社会化以及社会化机制。

3.1 社会化和社会化机制

社会化是众多学科研究的主题,理所当然,它也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英国社会学家布赖恩·特纳(2003:32-33)认为,社会作为一种不同于私人世界和国家的领域,它的兴起促成了三块不同的核心问题域,集中体现了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个体的社会化、知识的理性以及权力的合法化。这三个问题将被视为现代社会理论的规定性特征。实际上,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欧美社会学界就已有社会化的提法。一八九五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2002:16-41)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率先使用“社会化”概念来描述群体的形成过程。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1987:226)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中国台湾学者龙冠海(1966:115)认为,“社会化可以说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将新生婴儿塑造成一个社会分子的过程。”(1984:54)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黄育馥(1986:5)认为,“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的社会或群体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郑杭生(2004:83)认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上述几种定义,均是在个人与社会二元对立且将个人视为被社会化的客体之逻辑预设上来界定社会化的,因而它们忽视了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前苏联学者安德烈耶娃(1984:311)就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对这一方面常常强调不够)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前苏联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与我国学者庞树奇和范明林(2000:109)的社会化定义非常相似,后者认为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接受教化等各种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是个人积极活动,介入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两种社会化定义虽然理论视角有别,但却共享了同样的逻辑预设,即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换句话说,社会化就是指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个人之个性和社会性的互动发展过程。本文接受这种强调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社会化定义。

然而,社会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机制来实现。瑞典社会学家赫斯特洛姆(2010:27)认为“社会机制,就是能够规律性地产生某个特定结果的一系列主体和行为的组合。通过发现和验证总是导致某个社会现象的基于行动和主体的社会机制,我们才能解释这个被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据此观点,能够规律性地产生社会化结果的一系列主体和行为的组合,就是社会化机制。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游戏为什么能够产生社会化结果呢?它是怎样的一系列主体和行为的组合?换句话说,作为社会化机制的儿童游戏是何以可能的呢?对此问题的回答,必然基于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分析。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3.2 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

由前文的儿童游戏的界定可知,儿童游戏是一种社会互动系统。根据社会学的观点,社会互动是在社会行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2010:111-112)认为,“社会行动(包括无力作为和被动默许)可能会以他人过去、当前或预期未来的表现为取向……这个‘他人’可能是单个的个人和行动者的熟人,也可能是数目不定的很多人和完全不认识的人……只有当主观态度针对的是他人的表现时,它们才会构成社会行动。”从韦伯的社会行动定义来看,社会行动内含了互动的原则,因此,这样的社会行动本身就是社会互动。如此看来,韦伯语境中的社会行动与社会互动实现了直接统一。然而,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2008:44)——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认为社会互动是在“单位行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他指出“单位行动”在逻辑上包括行动者、行动目的、行动“处境”和规范,其中行动“处境”又可分为行动的条件和实现行动目的的手段。因此,一个“单位行动”就可以被理解为行动者在一定的规范约束下,在一定的行动条件基础上,通过选择一定的手段以实现目的的社会过程。当每个行动者都是在这样的“单位行动”基础上行动时,就构成了社会互动。由此可见,无论是韦伯的“社会行动”还是帕森斯的“单位行动”,他们都是在为社会互动研究建构分析的逻辑起点,或者说,他们都是以社会互动进而是社会秩序为研究旨归的。毫无疑问,儿童游戏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互动,而社会化就是在这种社会互动过程中发生的。对于儿童来说,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主要通过如下几中功能方式实现的:

3.2.1 “游戏社会”映射社会结构

一般来说,儿童游戏都具有一种结构性,而游戏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的。正如赫伊津哈(1997:11)认为的那样,游戏是一个在特定时空界限内的秩序,而这种秩序与真实的生活世界是隔绝的、无关的。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界限内,游戏主体依据游戏规则生产了自身的秩序,我们可以称之为“游戏社会”。在这种“游戏社会”里,不同游戏主体之间形成的游戏关系建构了“游戏社会”的结构,而每个游戏主体都在这种“游戏社会”的结构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游戏主体在“游戏社会”里所占据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或处于游戏中的支配者地位,或处于游戏中的被支配者地位,而“游戏社会”正是在二者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指出的是,在“游戏社会”里,这种处于对立状态的地位结构是由游戏的自身性质决定的,因为冲突(竞争)是“游戏社会”的主要社会机制之一,另一种主要的社会机制就是合作。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在分析工业社会的阶级冲突时认为,任何社会组织,在结构上都可以看做是两部分人组成的,其中一部分人是拥有权力的统治者,另一部分人则是丧失权力的被统治者,而社会正是由此二者基于权威关系的不同分配被结构化的(谢立中,1998:210-214)。因此,在达伦多夫看来,社会结构就是由在权威关系中占据不同位置的人组成,他们分为支配者(统治者)和被支配者(被统治者)两部分。如此看来,尽管“游戏社会”不同于真实的生活世界,但是“游戏社会”的结构却映射了真实的生活世界之社会结构,因为它们都是由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的相互关系构成。或者说,“游戏社会”的结构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之社会结构具有同构性。正是因为两种不同社会结构的这种同构性,我们说“游戏社会”映射了真实的生活世界之社会结构。这种“映射机制”,正是儿童通过“游戏社会”里的游戏实践生产和再生产了“游戏社会”的结构方式,获得了关于真实的生活世界之社会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逻辑知识之关键。换句话说,真实的生活世界之社会结构通过儿童游戏的方式之所以能被儿童所体验和感知,就是因为“游戏社会”的结构映射了真实的生活世界之社会结构。在这里,“映射机制”就是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得以发挥的作用机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儿童被游戏社会化了,因为他们通过“游戏社会”的实践,体验和感知了真实的生活世界之社会结构。

3.2.2 规范的社会化

规范俗称“玩法”,是游戏的核心要素,正是规范将游戏秩序化,并使游戏自身形成了独立于游戏主体之外的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游戏都是由规范构成的,规范规定了游戏自身的存在形式。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是同一种游戏,它的规范就应当是一致的,或者说游戏主体都要遵循相同的游戏规范,而不同的只是游戏主体的变化和游戏时空界限的变更。在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是独立于游戏主体的存在。例如传统儿童游戏“老鹰抓小鸡”,该游戏由老鹰、母鸡和小鸡构成,一般玩法是小鸡依次排在母鸡背后,母鸡在前面双手展开试图阻止老鹰抓小鸡;对于老鹰来说,它试图抓住母鸡背后的小鸡,但不准直接绕过母鸡跑到其背后抓小鸡,那样的话,老鹰就破坏了游戏规范,也就意味着游戏中止或结束。这些规范决定了“老鹰抓小鸡”游戏的结构,每个参与游戏的游戏主体都熟知这个游戏的结构,才能确保游戏的正常进行。当不同的游戏主体进行“老鹰抓小鸡”游戏时,游戏规范不会因为游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必须遵守同样的游戏规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是独立于游戏主体的。用社会学的话语来表述的话,就是游戏主体通过游戏再生产了游戏的结构。

当然,就“老鹰抓小鸡”游戏来看,不仅老鹰有可能破坏游戏规范,母鸡和小鸡都有可能破坏游戏的规范,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游戏主体都有破坏游戏规范的可能性。当游戏规范一旦遭到破坏,游戏就不得不终止或重新开始。这也就意味着游戏规范的破坏导致了“游戏社会”的解体,而建构新的“游戏社会”必须以重新开始游戏为前提。由此看来,无论是建构“游戏社会”还是解体“游戏社会”,都是以游戏规范的遵守或破坏为客观尺度的。因此,游戏规范不仅赋予游戏自身以独立于游戏主体的结构,而且通过制约游戏主体的游戏实践建构或解构了一个“游戏社会”。儿童通过游戏实践,不仅理解了游戏规范对于游戏结构的重要性,而且他们也理解了游戏规范对于“游戏社会”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遵守规范的重要性和违背规范的严重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游戏实践,儿童获得了对社会规范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

3.2.3 互动模式的社会化

提到互动模式的研究,无论如何,我们也绕不过齐美尔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研究的“形式社会学”。齐美尔(2002:21-22)认为,“是什么东西使得在迄今适用的任何意义上的‘社会’恰恰变成为社会?显而易见,这就是上面简述过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倘若有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那么它就只能想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研究这些社会化的方式和形式。”由是观之,在齐美尔看来,社会学研究对象并不是具体的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展开分析,正是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侯钧生,2006:95)。雷文(Levine)总结了齐美尔的社会互动形式,它们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即个体在试图实现他们直接的需要、目的、旨趣和情感(皆属内容)时所创造的形式,诸如竞争、秘密、联合等;第二,作为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即形式脱离个体最初的愿望和需要而独立自主,形成自己的行为规则,诸如国家、工会、教会、家庭等;第三,自主的游戏形式,即社会形式也可根据另外一种方式客观化,也就是某些互动形式的实现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为了形式本身,诸如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第四,作为“世界”的形式,即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诸如艺术、政治、科学等(成伯清,1999:55-56)。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发现齐美尔将“游戏”单列为一种社会互动形式。由此可见,游戏在其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齐美尔之所以如此强调游戏的社会学意义,其根源在于游戏作为社会互动形式的社会化功能。这点正如他的著作《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西美尔,2002)题目所显示的那样。

在“游戏社会”里,冲突(竞争)和合作是普遍的社会互动模式。我们还是以传统儿童游戏“老鹰抓小鸡”为例。在这个游戏里面,社会互动发生在老鹰、母鸡和小鸡三方之间,具体说来可分为老鹰-母鸡互动、母鸡-小鸡互动以及老鹰-小鸡互动。这三种互动形式虽然都发生在“游戏社会”里,但是它们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其中老鹰-母鸡互动和老鹰-小鸡互动属于冲突(竞争)性质,而母鸡-小鸡互动属于合作性质。前者互动形式的冲突性质表现在老鹰试图抓住小鸡而母鸡试图保护小鸡以及小鸡试图通过母鸡获得保护,因此这两种互动性质是冲突(竞争)性的;后者互动形式的合作性质表现在母鸡保护小鸡而且小鸡寻求母鸡保护,因此二者之间的互动是合作性质的。通过这种游戏实践,儿童体验和感知了“游戏社会”里的冲突(竞争)和合作的存在,并且理解了冲突(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即要在冲突(竞争)中获胜,合作是重要的。也正是如此,游戏实现了互动模式的社会化功能。

3.2.4 角色扮演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创始人乔治·米德在研究自我的形成过程时,提出了角色扮演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前者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后者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米德,2008:157)。在他看来,人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而他对其观点的论证过程恰恰就是以我们这里讨论的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的。米德讨论了儿童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即玩耍、游戏和泛化的他人。在玩耍阶段,个体扮演的是单一角色;在游戏阶段,个体扮演的是多重角色;在泛化的他人阶段,个体扮演的是“泛化的他人”角色。自我正是在这些不同阶段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角色扮演就是采取他人的态度而行动。“儿童确实采取他人的态度并允许以这种态度决定他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准备做的事,就此而言,他正在成为社会的一个有机成员。”(米德,2008:143)换句话说,儿童通过角色扮演被游戏社会化了。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仍旧是以传统儿童游戏“老鹰抓小鸡”为例。在这个游戏里,有三种角色扮演,分别为老鹰、母鸡和小鸡,而且每一种角色都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期待。对于老鹰角色来说,它被赋予与母鸡和小鸡冲突(竞争)而抓住小鸡的角色期待;对于母鸡角色来说,它被赋予与老鹰冲突(竞争)但与小鸡合作而保护小鸡的角色期待;对于小鸡角色来说,它被赋予与老鹰冲突(竞争)但与母鸡合作以寻求保护的角色期待。作为每种角色扮演者的游戏主体必须在“游戏社会”里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期待,并以他人的角色期待来组织自己的行动。例如对于老鹰来说,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期待是要与母鸡和小鸡冲突(竞争)而试图抓住小鸡,同时它也知道母鸡和小鸡会与自己冲突(竞争)而试图保护小鸡,因此老鹰的行动必然会受到两种相互对立的角色期待所制约。同样地,母鸡和小鸡的角色扮演也受到各自自身角色期待和他人的角色期待的制约。这种通过对自身角色的扮演并以他人的角色期待来组织自己的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行动者自己置于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使自己由作为个体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游戏社会”里的角色扮演,将儿童社会化了。

第6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关键词:游戏;培养;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以后走上社会的作用是长远的,一个不懂规则,不知怎样与人交往的幼儿,以后走向社会就寸步难行。所以幼儿园教师就要重视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培养,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习一些动作技巧,还可以愉悦心情,使身体健康。教师在游戏中要注意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在游戏前讲明规则要求

幼儿理解能力差,辨别是非易从主观直觉出发,所以在游戏前要明确游戏规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具体告诉他们,甚至要重复几次,直到都点头明白为止,让他们有意识地自觉遵守规则。我们曾经用儿歌来帮助幼儿记住规则,可以使游戏不因犯规而终止,收到良好效果。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找朋友》等游戏,都可以编成儿歌来辅助记住规则,幼儿可以边唱边做,以儿歌记忆规则,一旦做错,其他幼儿会指出来,使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二、教师在游戏中强化规则要求,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因幼儿的自制力、坚持力较差,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纠正错误,不断提出具体要求,强化规则要求,使幼儿能自觉遵守,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教师在指导中,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动向,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摸摸头,竖竖大拇指,提高他的积极性,为他人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如果谁做得不好,教师可让其他幼儿来告诉他怎样做就对。教师在活动中指导,不断强化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三、结束后注重游戏评价

幼儿年龄小,评价能力低,教师作为游戏的组织者,应平等地参与到幼儿游戏中,游戏中的评价意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自觉遵守规则。游戏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评价,可以教师整体评价,要以多表扬鼓励来积极评价,意在增强自信心,挖掘幼儿长处,鼓励幼儿以后更好地遵守规则;可以幼儿自己评价,反思自己在游戏中的行为,对的地方继续坚持,不对的地方以后改正,逐步建立自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摸索,在幼儿生活中不断积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为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7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民间游戏大体分为运动性游戏、益智性游戏、技能性游戏、情节性游戏。如运动性游戏:跳方格、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打沙包、滚铁环、捉迷藏等;益智性游戏:跳棋、五子棋、七巧板、拼图等;技能性游戏:翻绳、弹球、挑棍等;情节性游戏:“我是木头人”、“老狼,老狼。几点了”、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每天都是一群小孩在一起玩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滚铁环、踢毽子、跳跳绳、捉迷藏等一系列民间游戏,这些民间体育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我们的玩具就是拿一根绳子自制的跳绳,自己缝的沙包,用铁丝拧的滚环,用鸡毛做的毽子等,我唯一买过的玩具就是花3元钱买了一盒积木。室外的新鲜空气、充足的阳光锻炼了我们的身体、小伙伴之间的交往意识、合作精神等。但是现在的孩子却欠缺这些,大多是独生子女,各种各样的玩具应有尽有,玩电脑,看电视,整天待在家里不出去,孩子们都缺少锻炼,不善与人交往,没有合作意识。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创设良好的民间游戏环境,循序渐进开展活动,通过组织与指导,既可以充实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还能增强幼儿体质,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身体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幼儿民间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等基本的动作,还可以锻炼幼儿身体四肢的平衡能力,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收到效果。如果只机械地反复让幼儿做这些动作,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这样,练习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但是把民间游戏穿插在体育运动中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很多的民间游戏中,大部分游戏都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如:在“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活动中,幼儿的奔跑能力及反应的灵敏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跳房子”“蹦蹦跳跳”“顶沙包”等活动,则使幼儿的平衡、跳跃、协调等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玩“弹溜溜球”游戏,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在游戏中,孩子们情绪高涨,乐此不疲,不仅完成了体育锻炼的要求,还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并使孩子们感到快乐,达到了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目的。

二、民间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渗透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

(一)民间游戏提供语言表达的环境

幼儿民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交流的环境,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在开展幼儿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需要,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沟通,逐渐学会了口语表达,丰富了词汇。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富有节奏,朗朗上口。如:“拉大锯”中两位孩子面对面互相盘腿坐下,然后手拉手进行一前一后的作拉锯状,并且嘴里还念:“拉大锯,拉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一块看大戏”。在幼儿玩游戏的同时,既使孩子们高兴,也增进了幼儿间的情感交流,也锻炼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开展民间游戏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一些抽象数学知识的渗透

数学知识较抽象,而幼儿的思维较具体形象,因此对单调的数学活动不大感兴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听对幼儿来说并不理想。幼儿早期数学教育应该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果把数学知识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玩中获得初步数学知识,幼儿就会产生深刻地印象。在开展民间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们轻松地学会了数学知识。如:踢沙包,孩子们一起计数,从1数到20。捕小鱼,让幼儿自己计数,看谁捕得多,也锻炼了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将单调的数学知识变成有趣的比赛游戏,幼儿在说说玩玩中就学会了数数并理解了数字的意思。

三、民间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它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没有社交的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精神,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是不全面的。许多民间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幼儿在游戏中有完全的自由,放松的情绪,当他们能顺利地玩游戏时,他们就高兴且有信心。然而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失败,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幼儿的情绪会处于不安、烦躁的状态之中。这时,他们就充满了挫败感,会停止游戏。但幼儿都有好胜的心理,有趣的游戏又吸引着他们。为了参加游戏,他们只有遵循规则,会因为喜欢玩游戏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继续游戏。如:在“丢沙包”、“踢毽子”、“跳格格”、“跳绳”等许多游戏中,每个幼儿都面临失败的考验,而他们一般都能在不安中继续参加游戏,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游戏中慢慢形成;民间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取决于幼儿的自我评价及对别人的监督,如果某幼儿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又想继续参加游戏,就会引来同伴的指责和不满。因此,民间游戏的开展过程,可以说是幼儿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和积极情感的过程。在民间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幼儿民间游戏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做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挖掘到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发挥其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潜力,使之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家园共育,拓展民间游戏

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资源中,家长是一个最为积极、丰富的活资源。首先可以从他们身上搜集整理并创编各民间游戏,丰富幼儿民间游戏内容。其次,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许多家长都会玩,他们可以轻松、近距离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在拥有共同语言与兴趣基础上,通过共同活动,升华亲子情感。家长在平时接送孩子时看见孩子在滚铁环、打陀螺会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我们通过发调查表、家长座谈会、来园时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们重温童年生活,回忆小时候玩过的民间体育游戏,并详细记录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及所需的材料。平时我园还有计划地向家长开放活动,把我们的游戏带回家,全家一起玩。目前,我们的民间体育游戏已延伸至社区、家庭,使之成为了促进幼儿发展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实践证明,民间游戏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且游戏过程完全可以由幼儿自己来做主,深受幼儿的青睐。因此,充分认识民间游戏的教育意义,让生活中的游戏真正走进幼儿园,对于改变幼儿游戏的现状,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民间游戏具有广泛性、自由性、竞赛性、趣味性,内容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等特点,所以深受孩子们喜爱。民间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开展不受时间、空间、地点、材料、人数等的限制,易于继承和发展。民间游戏有很多,如揪尾巴、跳绳、踢毽子、拔河、斗鸡、滚铁环、捉迷藏、踩高跷、老鹰抓小鸡及各种拍手游戏等。民间游戏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交往、竞争、合作、创新的能力,具有健身、健心、健智等功能。

活动前期准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也水平都远远超出了过去,幼儿随时随处都能拥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好玩的玩具,这也导致他们很少能接触到民间游戏。我们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幼儿参与民间游戏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的游戏的材料,充分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开展民间游戏的条件,这样就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活动前,我们老师在每天入园和离园的空隙时间以询问讨论的方式,让接送的家长回忆一下小时候的玩过的一些民间游戏,统计了一下本班幼儿接触过民间游戏的数量。

我班有30名幼儿,现在是从小班升中班的第一学期,幼儿对民间游戏不太了解,基本上没玩过几种传统的民间游戏。孩子动作协调性、敏捷性、胆小缺少运动。开展民间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敏捷度和协调能力都比较重要。而且游戏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民间游戏活动,能从中获得愉快体验。

2、基本掌握部分民间游戏玩法,提高身体素质。

3、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4、有初步的安全意识,能避开明显不安全因素。

活动准备:

布条若干(当作尾巴)、长绳2至3条、高跷若干、奖品若干

活动内容:

一、幼儿理解民间游戏:(提问抢答式)

1、什么是民间游戏?(爷爷奶奶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2、你知道哪些民间游戏?

二、爷爷奶奶家长展示民间游戏:揪尾巴、拔河、炒黄豆、踩高跷等

三、分组民间游戏:揪尾巴、炒黄豆

四、集体亲子民间游戏:拔河、踩高跷

游戏附件:

(一)游戏名称:揪尾巴

玩法:把短绳系在家长和孩子的后面,每队都提供一个小桶,把揪到的“尾巴”放入桶中最后统计数量,分别给金奖、银奖、铜奖和鼓励奖发放奖品。

(二)游戏名称:炒黄豆

玩法:孩子和孩子手拉手相对站立,边念儿歌边左右摆动双手,念至“翻跟斗”时两人同时 朝一个方向翻身。家长在一边协助帮助孩子平稳站立。

老师统计每组翻得次数,最后根据名次发奖品。

提示:翻身时两手拉紧不能松开。

附儿歌:炒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

(三)游戏名称:踩高跷

玩法:幼儿踩到高跷上,手拉住上面的吊绳,通过手脚配合向前行走。为增加游戏的乐趣,教师特地把幼儿分为两组进行活动。活动内容是平地走接力赛,幼儿只在地面上行走,先走完的一组获胜。

将班级家长和孩子分别分成平分的两组人,提供二副或四副高跷给孩子,开展接力活动。

第9篇:老鹰抓小鸡游戏规则范文

例如教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等小环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使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逐渐演变成个人习惯行为。因此,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我们深刻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弘扬德育渗透育人的特殊作用,从而促进每位幼儿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形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幼儿教育的最好方式。设计完整的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也对幼儿社会形为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使身心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1.游戏活动能够提高语言的交往能力。幼儿在游戏中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

2.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体育游戏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我们应根据一定的游戏规则,通过跑、跳、举、抓等体育动作来进行游戏活动,产生一定的游戏结果。例如贴人游戏、老鹰抓小鸡、捞鱼等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小朋友团结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很好地培养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以及不怕苦的奋斗精神。

3.德育在智力游戏中的作用。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有趣的智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情绪,促使幼儿有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遵守游戏规则,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持久性,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需要游戏,同样也需要德育,在幼儿游戏的同时也要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这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三、做好家园共育,强化德育教育

教师应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如果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教师与家长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孩子培养好,因此,我们要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

1.教师要对幼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实践,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幼儿的表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和利用教师自身素质所具有的德育作用,尤其注重专业理念和师德。教师应努力做到用幼儿的思想、幼儿的语言、幼儿的行为、幼儿的情感来教导幼儿,及时与孩子的家长沟通孩子的近况,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状况,反映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德育教育。

2.家长要督促幼儿,经常与幼儿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认可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并要注意帮助其巩固下来。同时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及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