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1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选择恰当的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捕捉和确定。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捕捉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遇到了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当学生读到“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时,对文题产生了疑惑:明明不高的贝多芬怎么被称为巨人呢?显然,这个问题是有交流价值的,讨论交流效果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

2.遇到了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时没有必要急于讲解,而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统一答案。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3.遇到难度大、较复杂、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内容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限制,单个学生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多具有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它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分工合作,充分讨论,才能完成。

二、精心设置讨论问题

在把握好讨论时机的前提下,讨论问题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讨论题应该能扣住整堂课的教学重点,纲举目张地贯穿起整节课甚至某个阶段的教学,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识和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

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善于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扩大互动的空间。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决不是不假思索一蹴而就的。而且它又应该紧扣文本细节,便于学生展开思考。问题解决的起点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终点应该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整个讨论过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斯科特一行人遭遇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什么地方可以体现他们的伟大?一般来讲,学生弄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基本弄清了文章内容和主旨。

三、讨论的组织与调控

讨论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间,给予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合作对象,合理选择小组长。合作学习中,组建合作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有时让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这个小组长一定要由班里的优等生和极负责任的同学担任,他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馈。传统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竞争,经常采用的是常模评价,优等生总是得高分,学困生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合作教学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形成性测验中、在竞争中把原来的小组打乱,重新组成“测验组”“竞赛组”,根据以往学业表现和测验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学困生与学困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等生组与学困生组的测验难度也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都与原属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等生组的第一名与学困生的第一名均可为自己的合作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个人在原有起点上进行合理的竞争、公平的评价,最终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取得更大进步。

3.明确讨论程序,合理使用讨论方法。根据讨论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讨论法在操作程序上也应有所不同。语文课堂上适用的方法有切块拼接法和思考讨论交流法。

(1)切块拼接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效用,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切块分割,将不同学习内容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各自讨论探究清楚之后,再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2)思考讨论交流法。这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讨论程序,是促使学生就某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而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其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学生理解问题、形成过滤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阅读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主要分四个部分。

提出问题: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及综合式的思索。

个人思考: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如一分钟)独立地、静静地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两人组讨论:学生以两人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后,两人应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全班交流:在两人组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随机叫全班各两人组中的任意一名同学来回答问题,从而实现观点的全班共享;另一种变化是以四人组为单位,让其中的一个两人组与另一个两人组进一步分享思考的结果,并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然后再通过对其中任何一人的提问来实现全班的共享,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进一步缩短全班交流所用的时间。

第2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课堂讨论;化学教学;积极性;学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3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教学质量优良的保证,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学方法的优劣。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的一般方法,为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传达自己的思想,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便于教师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灵活施教。

今天我们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其中“讨论”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他们开展,基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的问题,课堂讨论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化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

一、课堂讨论在化学教学中的组织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讨论的形式分为自学式讨论、提问式讨论、实验讨论和习题讨论。

1. 自学式讨论

很多教师都能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从课间过渡到课堂学习的一段时间里,往往许多学生都难以很快地调整到学习的状态,包括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中不乏一些学生沉迷于上节课留下的疑惑,一些仍留恋于课间的嬉戏。如何去解决这么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式讨论为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比如在正式上课前花短短的3-5分钟时间,通过自学和讨论,让学生通读一遍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一来把学生散乱的心拉拢到课堂学习中,二来起到再次预习的目的,对书中提到的旧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为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埋下伏笔[2]。

例如在学习《溴、碘的提取》一课时,由于书上已经很详细地描述了溴单质、碘单质的性质,它们的提取均是从海水中获得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刺激了他们的想象力,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最初的学习印象。其次,溴、碘的提取与上一课《氯气的性质》中的氯气的制备在一定程度上有极大的相似度,在学生阅读全文的同时,与周边的同学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是对氯气性质知识点的强化和巩固。

2. 提问式讨论

提问式讨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提问题,二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其中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要考虑到问题的价值性,所提的问题有无意义,还有在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一个让学生都能接受而且愿意去回答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促进思考、深化理解有很重要作用。比如讲到《硫酸的制备和性质》这一节时,如果教师一上课就提问“请同学们在阅读完本课内容后总结出硫酸的工业制备方法”,这个问题便显得毫无意义,因为这完全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之外,学生无从下手,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明显,甚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就比较随便,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其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转化,通过学生自问,自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效果,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3. 实验讨论

实验讨论是就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随之展开的讨论。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具有一定数量,充分挖掘实验中的问题,给学生创造参与和讨论的机会对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不一定要教师一个人做,可以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让学生讨论怎么做,然后让学生亲手实践。流程可以设计为:教师进行实验的部分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先就自己的疑问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归纳结论,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再讨论,促进知识的扩展应用[3]。在进行分组实验时,实验讨论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实验中发现奇怪的现象,先在小组内部讨论总结,查阅书本,初步得到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如还有疑问,可寻求教师的帮助,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4. 习题讨论

习题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在习题教学中发现问题的一种讨论方法,这种讨论的方法能很好地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也可以让学习暴露知识的缺陷[4]。

习题的练习情况是对课堂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每讲完一类题目时,可适当地给学生留一部分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均衡,可让成绩好的带会成绩较差的,就是在这种交流讨论中,学生一方面获得自信,另一方面学得知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赢。如若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可以先由教师分析题意,给出基本思路、解法,然后让学生集体讨论,集体实践,在合作中攻克难关,培养创新创造能力,这为以后他们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很好的铺垫效果。

二、应用课堂讨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适时把握讨论的时机,调控讨论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知识水平程度不同,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速度也不同,所以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起好领导作用,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堂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优生与差生的距离,在讨论中,他们能互相学习,尤其是差生学习优生的思考模式,这对其学习的进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课堂讨论不是随时随刻都能进行的,教师需要找准时机,调动课堂气氛。

在讲到《生活中的化学》一课时,学生们由于心中的激动引起了共鸣,便在底下大声地吵闹起来,此时教师不必要打断他们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在此时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提问“同学们,谁能例举我们生活中都存在什么化学呢?”这样直接把学生的积极性转移到思考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更加活跃,想出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答案。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冷场”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问,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开发大脑,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交流中调动课堂气氛。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需要多巡回走动,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善于及时发现他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5]。

2.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调动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一般是以小组形式进行,而小组与小组之间也有活跃之分,所以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和指导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大胆发言,对于一些平时很少说话的同学更是要关注,要尝试在他们的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表扬,这样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相反,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发现这么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活跃了,他们的表现基本上垄断了课堂。教师应想办法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例如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或者私下里交流等途径以达到解决。在讨论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充分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见解。

3. 注重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教师适时作简短小结

讨论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较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但仍存在一些弊端:一些学生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各自为政,实质上并没有什么提高[6]。在设计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抓住讨论的重点,降低自己的身价,接近学生,换位思考,把讨论重心设置在学习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讨论后都有所收获。一节课的讨论活动的次数不宜太多,太多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厌烦,起反作用。此外,学生对自己的讨论结果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可能怀疑自己所做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指正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赞扬其中的闪光点。

三、总结

课堂讨论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只有把课堂讨论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提问、讨论、总结、汇报,最终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的掌握。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懂得变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晓庆. 浅谈课堂讨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形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163-164

[2] 所晓波. 组织课堂讨论的3 个环节[J]. 化学教育,2002,(4):22-25

[3] 孙跃.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讨论式教学[J]. 中国电力教育,2010,(27):54-57

[4] 苏维,郭明晶,李志鹏,等. 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J]. 现代预防医学,2000,27(4):536-539

第3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课堂讨论;数学课堂;注重方法;层次预设;提高实效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都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理想和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我将针对课堂讨论进行一些阐述。

一、理想中的“你”——互动生成,层层递进

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讨论教学的广泛展开,不仅是因为它是课标理念的体现,也是因为如果将它运用得当,课堂就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成为了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课堂也将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由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而课堂讨论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课堂讨论,增添趣味

数学往往是枯燥的,那么为了防止这样的特点被课堂的严肃氛围所掩盖,教师除了利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兴趣外,教师围绕目标达成,精心设计讨论活动的主题,围绕主题布置互动交流与探究任务,将引领学生带着思考与好奇心开展聚焦问题的讨论与对话,不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产生新的不同认识。一位教师在执教《年、月、日》为了引导学生认识2月的特殊性时,营造了这样的情境:“我有一个好朋友生日快到了,去年我送了她一个洋娃娃,今年我打算送她一个音乐盒,我想翻看日历查阅一下那天是否是周末,但是我发现今年的日历没有那天,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去年的日历有这一天,今年她的生日却消失了呢?”接下来引导孩子进行一小段课堂讨论初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此一来,激发了孩子求知欲,让他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提起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而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这样的课堂讨论既减轻了学习的紧张感,又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2.课堂讨论,提高效率

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而课堂讨论往往是学生学与思、学与论的有机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恰当地运用课堂讨论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三课时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共同讨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反从前直接对孩子进行周长公式的灌输,而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重在让学生自主选择、优化算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发展思维

当下数学课堂中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课堂讨论也是学生学与思、学与论的有机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年级进行《9加几》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那么方法会有很多,虽然这也符合算法多样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帮助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因此我就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觉得简单的方法,并在小组中说一说原因以及具体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课堂讨论,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演示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在经历有趣的操作之后,还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他们刚刚讨论中的思维过程,这样才会使学生课堂讨论中维持学习兴趣,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现实中的“你”——重形轻质,流于形式

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采用,它的种种好处,似乎在教师们的心中已形成共识,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1.敷衍敷衍:不会说

讨论主题学生在讨论中几乎不提及而是在敷衍老师,说说笑笑,哄哄闹闹,看起来热热烈烈,实际上毫无收获,这样的课堂讨论过程欠妥,收效也不高。另一方面课堂讨论一般又分为四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两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相对减弱。而同桌讨论一方面冷场的多,充分讨论的少,另一方面也很难就重要问题迸行讨论,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

2.无聊无趣:不想说

学生参与度不高,常常处于被动参与课堂讨论状态,常出现老师提出讨论话题无人回应或只有个别学生做出回应的情况,学生不愿参与或“被迫参与”,对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到讨论中去,致使课堂讨论不能顺利进,有的虽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但对于讨论问题不假思索,草率应对,人云亦云。

3.唠唠叨叨:说不完

学生表现失控,教师无力回天。课堂讨论,往往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体,教师主要对讨论加以引导、控制。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表现失控,教师掌控不了大局的情形。教师的“掌控不了”主要表现在:对课堂纪律控制不住,课堂混乱,学生异常兴奋,对讨论主题控制不住,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话题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脱离教师讨论初衷。

其实之所以这样的课堂讨论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设置问题时考虑不周全,主要原因归纳为:

其一,分组不合理,小组讨论的组织率低。小组讨论时,因为教师的暂时“不参与”导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千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参与率低,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只顾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使得讨论的效果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二,问题难易程度设置不合理。有的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不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讨论问题拘泥于课本,脱离学生生活,不切实际。一些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直接选择课本上的内容作为讨论主题,远离学生生活。

其三,教师缺少引导,学生不会正确使用课堂讨论方法。课堂讨论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离开任何一方,讨论都不能高效顺利完成。然而,在目前的数学课堂讨论中,“讨论”常常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目前课堂讨论形式单一,忽略其他的分组形式而习惯性地采用同桌2人讨论或邻桌4人讨论的方式。

三、平衡理想与现实,生成有效课堂讨论

基于以上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想使课堂讨论真正具有教学价值,必须对课堂讨论进行改革和创新。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讨论话题要有选择——针对性

从教师层面上来说,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讨论中心,从而开展恰当的讨论,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以《认识周长》情境为例:“一只瓢虫在树叶的A点,想喝到树叶B点处一点露水,它要爬多远?”从动物生活中引出求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设置,便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认真学习当天内容。反之比较简单的、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不必讨论,通过看书就能够懂的也不需要安排讨论,如果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毫无价值,则会出现学生讨论时漫不经心、无聊闲扯甚至嬉戏的情况,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教师的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质量的好坏,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才可能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达到期望的讨论效果。

2.讨论组织精心预设——层次性

小组讨论时,易出现讨论脱离主心骨的局面。有优等生的小组中,这部分孩子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意识,导致讨论参与率低,造成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在组织讨论之前就要明确分组,科学对孩子进行分组,把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常由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中下等生组成一组,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也体现了公平性。在数学课堂中展开讨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有使各类学生都积极这参与讨论,这样的教与学才是其乐无穷的。

3.小组讨论注重指导——方法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讨论经常会出现一些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讨论,不知道讨论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讨论方法的指导,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髙讨论的有效性。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最后是教孩子学会倾听,倾听是会学习的体现,在别人说话时,不自高自大,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发言,而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发言,并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才能进步得越来越快。

4.讨论反馈提升实效——实效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制定规则,特别是多人参与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之前,必须协同学生制定讨论规则或须知,这样才能做到课堂讨论能放得下去,也能收的回来的效果,而讨论后,我们还需要进行反馈和反思,反馈是通过各种形式把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但在判断 “正方体是长方体”时却发生错误,这时候教师便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他们的特征,明确:正方体不仅具备长方体的特征,还有自己的特征,而长方体不具备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是由于讨论效果的及时反馈,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反思就是信息的反馈和内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例如:在教《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探索、比较、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时。引导学生反思,问他们:“今天我们在学习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些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呢?在其他情况之下,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吗?”学生听完提问之后,就陷人了反思。很快有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通过这些认识到这些方法还能够迁移到认识别的图形特征的过程,体会这种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而且讨论也能落到实处。

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学生互相学习主动探索的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讨论的内涵,不能只顾讨论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在讨论前、中、后期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才能发挥课堂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平衡理想与现实。

【参考文献】

[1] 朱延东. 对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思考[A].新课程研究

[2] 张海丽.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讨论的策略[A].湖南科技大学,2015,(6).

第4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课堂讨论;良好氛围;总结评价

一、什么是英语课堂讨论?英语课堂讨论的意义

英语课堂讨论是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英语课堂的活跃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运用语言的情境,增加学生锻炼英语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也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锻炼。另外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优化英语课堂讨论

1.确定英语课堂讨论的目的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英语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英语课堂的活跃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师首先应非常了解讨论的目的,要明确讨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认识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和他们是怎样想的,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把握问题的难度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当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鼓励他们不要因为害怕出错而被老师批评或同学嘲讽也要大胆地根据讨论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不应马上否认他们的观点,急着做出定论,而要正确地引导,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讨论

(1)在复习旧知识之后和引出新知识之前进行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在复习旧知识之后和引出新知识之前设置讨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使学生巩固了原来的知识,并且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有了提前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在有疑难问题的地方进行讨论。对于一些有疑难并且不好理解的问题,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疑难问题经过讨论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通过英语学习策略进行讨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围绕自己所选的学习策略进行讨论,并反馈和总结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这样既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

良好的、轻松、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前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并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文中一些有难度的地方设置讨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当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时,教师不能马上否认学生的观点,应与学生共同讨论,珍惜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5.加强讨论的组织和监控

(1)有效地组织讨论: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讨论高效、有序地进行。

(2)指导讨论方法: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从而提高讨论效率。

(3)讨论时间的控制:课堂讨论时间应控制在5-15分钟,时间过长,影响教学进度,时间过短,学生讨论不充分,效果差,所以应合理安排讨论时间。

(4)讨论过程的整体把握: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讨论形式,控制讨论的节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讨论结果。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使讨论过程激烈化,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发言,进而提高讨论效率,完成讨论任务。

(5)及时总结、有效评价: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有效评价,为以后的课堂讨论活动中避免出错及提高课堂讨论效率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课堂讨论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课堂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加深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有效形式。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多、过频地使用课堂讨论,应适时地展开讨论,并注意对讨论恰当的组织和引导,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对话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成效应与师生互动的效果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互动的不协调甚至是难以开展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因此,认真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协调的原因,采取若干切实可行的方式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一、“对话”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

1.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将整个语文课堂看成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对话场,始终围绕着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展开对话。“对话”式语文教学强调对话的核心主题来自于学生和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还文学作品应有的完整性。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就要和学生一起来确定一个对话核心主题。对话核心主题或者从认知角度、或者从思想角度、或者从情感角度进行概括,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对话式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感受。

2.力求还语文课堂最质朴的特色。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语言,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影响到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同范围和程度地陷入“作秀”和“浮华”的怪圈。因此,语文课回归本质是许多有思想的教师的追求。该模式在教学中有着最单纯的线索,即紧紧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开展思考和对话,这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通过各个依托点生长出繁茂的枝叶,撑起一片富有活力的天地。该模式下,教师主要是组织大家对对话核心主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认识不重复、语言具有个性、感情真诚,在围绕核心主题的对话中充满智慧。

3.强调“对话”方式的多样性。对话式教学力求将各种形式的对话融合在一起,动静交替,这就涉及对话的形式问题。其实,对话并非仅仅是出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个人对文本的默读和品味,也就是学生与作者、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中,一要保留课堂中静态的心理紧张,同时也要将部分静态的心理紧张转化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时间分配。学生处于动与静交替的状态,其注意力也呈现出张与弛结合的状态。

二、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对话沟通

1.课堂提问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前提是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提问形式,使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发、组织、碰撞、交流、对话等桥梁或纽带作用。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让学生从提问中获得启发、活跃思维,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师生互动。

2.课堂讨论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言语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是课堂互动中教学环境最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互动行为方式。讨论一般是先设计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步骤地展开。例如在《我的战友》第一堂课结束后,有学生向老师建议,让老师组织课堂讨论,以使同学们都有发言的机会。我接受了建议,第二堂课上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安排学生就《我的战友》一文的段落划分、人物形象及故事部分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自己推荐代表来回答问题,从而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又打破上课教师点名、学生被动回答的惯常场面,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分组讨论时学生们热火朝天,可讨论中的课堂秩序却很差。一些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干扰到其他班的正常教学。分组讨论结束后,轮到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室却又安静下来,没有学生愿意主动站起来概括本组讨论的情况,最后还是由我从各组学生中“钦点”“代表”回答。这堂课的互动显然是不成功的,我临时安排的分组讨论及选代表汇报没有充分考虑这个班学生的情况,引导也不够。课后也有其他老师提醒,实际上像文章段落、情节这些内容让小学生讨论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些属于客观性比较强、争议不太大的话题,小学生实际上对这些话题不太感兴趣。

由此可知,课堂讨论中讨论问题的确定、讨论方式的选择、讨论对象的引导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课堂讨论的效果,尤其是对心理上正处于发展期的小学生,更应该细心设计,精心引导。

3.场景模拟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由于小学生具有喜爱直观、生动的事物的特点,因而教师在以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应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以使小学语文课教学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增强小学语文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曹冲称象》公开课中,H老师根据曹冲称象的3个步骤,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写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称象办法:用曹营中的士兵代替石头,士兵直接站到船上,直到船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更方便;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记号处,算算一共倒了几桶水,称一称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这堂公开课教学,师生话语融合,互动效果非常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场景的模拟目的是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借助现代技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思维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H老师在教学中的场景模拟做到了这一点,师生之间话语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互动。

参考文献:

第6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就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动态因素来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良性互动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具有双向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增加学科的吸引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吸收课堂知识,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交流。为此,教师应当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监督者,更是学生的精神导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注重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强化学生的课堂讨论意识

课堂讨论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于课堂讨论,选取的讨论主题要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讨论,并及时地总结,更要避免课堂上师生之间零交流的现象,积极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3.加强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与学生交谈,进一步了解学生预习中的困惑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关注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数量比例的基础上,更加的注重对开放性问题的深层次的探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4.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的文件共享、博客等呈现所要教学的内容,并邀请学生到讲台上进行PPT的展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点评,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的形式,这样使信息技术成为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辅的工具,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良性互动。

5.控制好师生的语言比例

第7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激励教学法的作用

激励教学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其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高中数学知识跟小学数学知识相比更具抽象性,尤其是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还不适应,这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初中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继续数学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使学生克服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学习数学。

2.体现人文关怀

激励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体现出很浓厚的人文关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赞美。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也非常渴望能够被老师表扬,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不仅能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还能够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叛逆性,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对学生采用激励教学,这是一种正面强化,能对学生的优点或者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可以使学生这方面继续保持。这些都体现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有所帮助,对帮助学生成长也大有裨益。

二、激励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激励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帮助。在具体运用激励教学法时,可采取适当的措施,通过具体的措施使这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得到贯彻。

1.恰当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恰当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应该恰当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给学生以鼓励。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这门学科具有深刻的逻辑性,不像语文和其他学科那样可以通过语言给学生以感染。这也就要求数学教师能够更恰当地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运用激励性语言时,要讲究运用语言的技巧,首先可以多运用一些比较亲切的语言,运用这样的语言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老师距离,同时学生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其次,还可以运用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放松,同时也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当有学生题算错后,教师及时采用幽默的语言就可以使尴尬的气氛得到缓解。这些充分彰显出了语言的魅力,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合理运用,力求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也是进行激励性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尤其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让这些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增强其自信心,克服畏惧心理,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课堂讨论中,学生和老师会共同营造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可以更好地放松自己,也能够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3.采用榜样鼓励法

榜样一般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同时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崇拜心理,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些榜样,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对象。榜样可以是身边的同学,同时也可以是一些名人,比如班里边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老师可以对其加以表扬。对其他学生而言,不自觉间就会以这个学生为学习榜样,希望也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有了榜样之后,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动力,会自觉向榜样看齐,自觉改善自己的学习。这样的鼓励方式比老师劝说学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劝说学生,学生多是被动接受,学生表面接受,但在内心中并不一定认可。而榜样鼓励法,学生是自觉向榜样看齐,从内心里愿意改善自己的学习,自然也就能更容易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励教育法可以多加运用,这种教育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自信心都有重要帮助。但是这种方法在运用时也要注意一定的技巧,既不可或缺也不能滥用,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福文.激励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2):34.

2.东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4(12):49.

第8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课堂讨论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讨论,组织起来难度是相当大的,很多时候会出现场面混乱,甚至失控的情况。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是直接相关的。为了提高小学阶段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彰显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讨论时主要应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学生说完整的话,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用完整的话,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把话说清楚。课堂问答,尽量让学生多说,多练,教师不代替,不包办。课堂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随时巡视纠正学生说得不完整,不通顺,不能明确表达意思的话。如此,经过教师长时间的示范、督促、纠正、指导,学生的说话能力才能得到长足提高,讨论习惯的养成才会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四点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1.听辨法。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则等编成判断题,由教师口述题意,全班学生用手势表示“对”与“错”。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巩固练习中,我让学生认真听,仔细判断,看谁的耳朵灵:“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图形是长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通过这些判断练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辨别、分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听才能正确的判断。这在无形中,就加强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2.听算法。计算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每天坚持3分钟的口算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口算练习中,我不但进行视算练习,还时常穿插听算练习。这样既改变了单调的练习模式,又有利于激发练习的兴趣,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听力。通过听算,使学生明白,我们不但要学会算,更要注意听,只有听清楚,才能算正确。

3.听说法。低段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教学完20以内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们接下来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对得又对又快,但不能重复。老师报一个答案是7的算式,你能说出一个等于它的算式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答题之后,才不致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这样还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

4.转述概括法。“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发言要用心,要细心。另一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转述概括别人的发言,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这样让学生转述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抓住别人讲话的精髓,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从中得到启发,达到触类旁通,学会倾听。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很强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也就是对学生的智力教学。所以,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一生都受益匪浅。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所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或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比如,在教学看图写算式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在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这个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进行学习。通过学生的自学,找出学习中的难点和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帮忙解难。低段数学教学,这种学习方式主要应用于习题的处理中,先让学生自己去照例子试着做一做,教师检查做的情况,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手脑结合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特别是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习惯

第9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讨论 实 活

“教以生为本。”《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讨论“实”而“活”,从而能真正体现、正确理解贯彻执行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介入讨论的时机、讨论的内容以及讨论的形式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把握好介入课堂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要准确把握好时机,即要讨论得是时候,也就是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这是让课堂讨论“实”而“活”的重要条件。怎样把握讨论的时机呢?

1.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和得出结论之前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在学习理解新的知识点时,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和尝试计算以后,已经初步感知了新知识,但不十分清晰或不能确定。此时,教师要抓住这种新知识、新概念产生的联结点和理解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我在教学中,充分把握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特点,抓住知识发展的节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关键点是异分母分数的计数单位不统一,当学生尝试计算时出现如1/2+1/4=1/6、1/2+1/4=0.5+0.25=0.75、1/2+1/4=2/4+1/4=3/4等不同答案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2+1/4=1/6为什么是错的?转化为“2/4+1/4”同分母分数相加,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经过讨论,弄清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数学思考方法的形成。

2.在教学出现难点和学生产生“愤悱”之时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抓住“愤”与“悱”的状态,把握讨论的时机非常重要。当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与方法的选择出现障碍时,或学生的思维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卡壳了,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恰如其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启发,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先出示:求12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马上举手表示回答,接着我加了一个6变成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立即引起了争论,有的说“36”,有的说“72”,有的说“96”……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看书后讨论: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除到怎样为止?通过自学讨论,终于使学生明白了: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要除到两两互质为止,否则,求出来的不是最小的公倍数。这样,在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解答“开放性”问题之时

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方法多种多样,而且结果也不唯一,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正是这种差异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机会,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从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拿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同学说,把橡皮泥挤压成一个长方体,就可求出它的体积;有的同学说,从橡皮泥里切出一个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有的同学说,把橡皮泥放在长方体量杯里,水上升的体积,就是橡皮泥的体积。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活性。

二、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内容

让课堂讨论的内容“实”而“活”,这是让课堂讨论“实”而“活”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善于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质疑中选取关键问题作为讨论的内容,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活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进程,增强讨论的效果。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这一形式。组织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极大关注并能够展开讨论,这两点至关重要。

1.选择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是讨论的重点。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重点,可设计这样的活动:“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学生将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观察,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自然地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长×宽。这样教学既突破了重点,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

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学有成效。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学生会把“甲比乙多1/4”认为是“乙比甲少1/4”,这主要是受整数加、减法中“甲比乙多4,乙就比甲少4”的影响。此时教师有意利用这一负面影响,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否定自己的错误认识,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比所谓的“防患于未然”,预先就把学生的思路纳入到教师预设的正确轨道上来要好得多。

3.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

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了,会影响讨论的积极性,而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经常不能取得成功,同样也会影响讨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具体分析,做出恰当安排。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当学生将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几次后,要求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折痕有什么特点?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

三、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方式,当然应该有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模式和活动原则。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意形式,如让几个学生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有的说个不停,有的一言不发而没有真正进入讨论的角色。因此,要加强课堂讨论的培训,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如何去有效地进行讨论。

1.要科学合理地分组

在课堂讨论的形式上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双人讨论学习。两人一组讨论学习是其它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例如:进行《统计》的教学时,可以让一个学生收集数据,其他学生进行登记、汇总、制表。班级小组讨论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引进竞争机制,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跨小组讨论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学生在他自己的小组里是学生,到别的小组里是“专家”,每个人都扮演一个相对活跃的、重要的而且独立的角色。

2.要有比较规范的讨论程序

小组讨论有时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善于倾听又要善于表达。在讨论之前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自己先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再小组议一议,辩一辩、问一问。当然,与同学的合作要诚心,不讲题外话,不议浅显明了的问题,着重商讨有广度,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做到各抒己见,学会博采众长。

“实”而“活”的讨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讨论要有实质,在讨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时机的把握,内容的选取,形式的应变,都需要教师的科学把握。即使在讨论前,教师也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如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或信息,课堂上充分阅读和思考,必要时的提示点拨等等。讨论时,教师要始终发挥主导和调控作用。如果学生发言离题,或者在枝节问题上争执不下时,教师要及时并善于拨正方向;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疏导,以推动讨论上层次。针对学生的表现适时收束,对讨论的结果予以及时的点评和总结,或肯定,或指出其优劣,或补充己见,对于一时意见难以统一的问题,留待以后再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