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示说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组,为什么“冰凉、火红”是附加式,“风凉、眼红”是陈述式?附加式合成词中两个语素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后一个语索是主体,如“毛衣”中,语素“毛”修饰语素“衣”,以“衣”为主体。陈述式合成词中前一个语素是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是陈述的内容,如“地震”中,语素“震”陈述语素“地”。
“冰凉、火红”与“风凉、眼红”,粗略一看,的确有相似之处――前一个语素都是名词语素,后一个语素都是形容词语素。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区别:首先是“冰凉、火红”都是以后一个语索为主体,“冰凉”的意思是“像冰一样凉”,“火红”的意思是“像火一样红”;“风凉、眼红”而是以前一个语素为主体,“风凉”不是“像风一样凉”,“眼红”也不是“像眼一样红”。其次是“风凉、眼红”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很风凉、非常眼红”;而“冰凉、火红”却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注意到两组合成词的区别后,也就不难掌握他们的类别了。
第二组,为什么“提名、立春”是支配式,“提高、立正”是补充式?支配式合成词中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如“管家”中语素“管”支配语素“家”。补充式合成词中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如“”中,语素“翻”补充说明“推”。
“提名、立春”和“提高、立正”,两者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前一个语素都表示动作行为。区分的办法:(1)后一个语素是名词语素的属于支配式,“提名”的“名”、“立春”的“春”都是名词语素;后一个语素不是名词语素的属于补充式,“提高”的“高”、“立正”的“正”都是非名同语素(是形容词语素)。(2)有一些支配式合成词的后一个语素也不是名词语素,如“耐烦”的“烦”、“冒险”的“险”,我们可以根据后一个语素是不是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来判断――若是,则为补充式,若不是,则为支配式。“烦”不是“耐”的结果,“险”不是“冒”的结果,所以“耐烦、冒险”是支配式,不是补充式。(3)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支配式合成词后一个语素也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签名”的“名”、“起草”的“草”,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对照第一条,因为“名”与“革”是名词语素,所以,“签名、起草”是支配式,而不是补充式。
第三组,为什么“跳台、摇篮”是附加式,“跳级、摇头”是支配式?它们的共同点表现在前一个语素是动词语素,后一个语素是名词语素。但是,不同点也是明显的:“跳台”说的是一种“台”(跳水池里供跳水用的台子),“摇篮”说的是一种“篮”(可以左右摇动的供婴儿睡觉的篮子),语素“台”和“篮”是主体。而“跳级”说的不是一种“级”,而是一种行为(学生越过本来血该经过的年级),“摇头”说的不是一种“头”,而是一种动作(把头左右摇动,表示否定),这里语素“级”和“头”不是主体,分别是语素“跳”和“摇”支配的对象。由此可见,“跳台、摇篮”是附加式合成词,“跳级、摇头”是支配式合成词。
第四组,为什么“老虎、苦头”是派生词,“老汉、船头”是附加式合成词?“老虎”的“老”和“老汉”的“老”,字形相同,其实不是特性相同的语素,而是两个特性不同的语素;同样,“苦头”的“头”和“船头”的“头”也是两个特性不同的语素。
“老汉”的“老”(年岁大),“船头”的“头”(人身上最上部或动物、物体的最前部),是自由语素。自由语素不但可以单独成词,而且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组合时它的位置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例如:
老~――老者老人老伴敬老尊老长老
~头――头面头脑头皮光头点头抬头
“老虎”的“老”(没有“年岁大”的意思),“苦头”的“头”(没有“人身上最上部或动物、物体的最前部”的意思),是不自由语素。这两个不自由语素不但不能单独成词,而且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是固定的,或者在前,或者在后。例如:
老~――老表老师
老大老乡
~头――纸头
年头
锄头石头
不自由的语素“老”或“头”,跟其他语素组合的词,只能是派生词。
第五组,为什么“姐姐、星星”是重叠式合成词,“人人、走走、高高”不是重叠式合成词?“人、走、高”都是词,“人人、走走、高高”都是词的重叠(不是重叠式合成词)。从“词”到“词的重叠”,不是意义的简单重叠,而是一种词形变化,变化后要增添某种附加意义。例如:人一人人(表示“每个人”);走一走走(表示短时态或尝试态);高一高高(表示程度的加强)。
“姐姐、星星”不是词的重叠,而是词的内部由重叠式构成。从“姐”到“姐姐”、从“星”到“星星”:并没有增添什么附加意义,“姐姐”不表示“每个姐”,“星星”也不表示“每颗星”。
至于像“往往”与“往”,“宝宝”与“宝”等等,在意义上更找不出什么必然的关系来,纯属不同的词,前者是双音节重叠式合成词,后者是单音节单纯词。
否则,汉语词汇,读音fǒuzé,含有转折之意,用以表示否定性假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否则词语的造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否则词语的解析古汉语连词性结构。用以表示否定性假设。“否”,不,代表一个假设性小句,相当于“如果不这样”。“则”,就,引出后果或结论,相当于“那么”。《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孔传:“不从教则以刑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賑也,否则守钱虏耳。”现代汉语连词。“如果不这样”的意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产生或可能产生下文所说的情况或结果。
二、否则词语的近义词不然 [ bù rán ]
如此 [ rú cǐ ]
三、否则词语的造句1、在演出场所,不能喧哗、吸烟,否则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
2、开玩笑不能太过火,否则会伤感情。
3、莫让年华付水流,否则,将嗟悔无及。
4、命题作文,一定要严把审题这一关,否则内容偏离题目,文章再有文采,也是徒劳无功。
5、一个人有缺点就不要怕别人指出,否则,永远也不会进步。
6、幸亏你机警,否则刚刚一定漏出马脚。
7、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后天八点后必须准时到校集合。
8、天太热时,饭菜要放在冰箱里,否则很快就会腐烂。
9、学习要刻苦,要有毅力,否则,遇到困难就如丘而止,是根本学不好的。
10、幸亏有战友的匍匐之救,否则,他也许不能生还了。
11、小学生不要偏食,否则就可能营养不良。
12、做生意讲究诚信,否则顾客上当学乖,以后就不再上门来了。
13、他头脑里的蛛网尘埃太多了,因此,需要对他严加批评,否则他是难以改正的。
14、粮食潮湿要及时晾晒,否则容易发霉。
15、危害老百姓的恶势力必须趁早铲除,否则孳蔓难图,便不堪设想了。
16、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容易出差错。
17、在工业布局上,必须考虑原料基地的问题,否则,无异于悬旌万里,带来很大的浪费。
18、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一定要周密考虑,合理布局,否则会徒劳无功。
19、临睡前最好不要看恐怖小说,否则不能安稳地睡眠。
20、吃饭不能拖拖拉拉,否则会造成消化不良。
21、做事不能拖拖拉拉,否则会浪费时间。
22、力道不要太粗暴,否则是拔苗助长,反而容易得到反效果。
23、车上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否则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24、酒后不能开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5、艺术家不都是要勇於标新立异吗?否则怎麼独创风格?
26、从你最喜欢的话题开始,否则你就会走题,不知所云。
27、做事要有主见,否则离开别人就寸步难行。
28、我们应该为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他们回来,否则楚材晋用,那就太可惜了!
29、我们不能以半信半疑的态度去做某件事情,否则将得不偿失。
30、为人别做亏心事,否则东窗事发,将必吃上官司。
【句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平环境像花朵一样美好,也像花朵一样娇嫩,容易受到破坏。”
笔者认为,《用书》中“表示特定的称谓”的解释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称谓”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称呼②,当面招呼时用来体现彼此身份、关系的名称。如老师、同学、师傅、厂长、同志、小姐等。两种权威词典都说明“称谓”是对人而言,而“和平之花”是针对“战争的硝烟”而言的。这个词语虽然出自一个特定的环境,但不宜视为特定的称谓。《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2种说对“特定的词语”要用引号。笔者认同这种解释,这里加引号是“表示特定的词语”。教科书中可找出类似的例句,如“湖边的森林里,有列宁的‘绿色的办公室”’。“绿色的办公室”加引号,也用来表示特定的词语,即列宁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才有这样的办公室。
“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的例句教科书中也有,如《小萝卜头的故事》,“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并不是监狱难友送他的高雅的名号,而是对一个八个月大时就被赶进监狱、长期受监狱生活折磨的孩子的特殊称谓,可见狱中难友的疼爱之心。
【句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鱼游到了纸上》)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爱鱼画鱼到了痴迷的地步。”
笔者认为,“特别”没有特殊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特别”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特别①,与众不同:不普通……“与众不同”在哪里?后半句已说明,“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用书》的解释有点哕唆,也没有必要,“爱鱼画鱼到了痴迷的地步”还比不上课文原句好。《用书》编者说的“特别”的特殊含义是指“聋哑青年与其他观鱼人不同”,这里的解释还是“与众不同”的意思,没有超越“特别”的义项①。“特别”在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作者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一个事例),都是为了凸显聋哑青年的“特别”——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对这里的引号,有的教师说是“表示着重论述的内容”。《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2种说对“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词语”要用引号。笔者参考这些说法,认为这样解释更好些:这里的引号表示意义重要(或突出)的词语。“特别”是全句论述的重要词语,也是全文表达的重点,加上引号,是为了突出它。
【句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具有特殊含义,伽利略并不是真正的‘辩论家’,但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这是同学们送给他的雅号。”
笔者认为,《用书》编者因为伽利略不是真正的“辩论家”,就把“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视为特殊含义是不妥当的。应反过来说,因为伽利略“勤于思考,能言善辩”,所以同学们送他“辩论家”的雅号。这里标引号不表示否定的词语,“辩论家”也没有“特殊含义”。教师不可能去思考在校读书的伽利略是不是真正的“辩论家”,因为给学生送“小诗人、小画家、小歌星”等雅号,是教师常做的事,就是小学生也知道是老师夸奖他。“小诗人”,是夸他诗歌写得好;“小画家”,是夸他画画好;“小歌星”,是夸他歌唱得好。“辩论家”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是同学们夸伽利略善辩论。《手册》中引号的用法第8种是:“文章中的绰号要标引号。”“辩论家”是雅号,有的雅号也是绰号,标引号是行文必需的,因为也是引用别人的话(雅号没有自封的,绰号也没有自起的),有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
【句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用书》的解释是:“这里的引号有特殊的含义。意思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不是指‘摇篮’的一般意义,即养育婴儿之处。”
笔者认为,这里的引号没有特殊的含义。有教师说:“这里引号表示强调。课文第一句‘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加引号,但仍然应取词典的第2种解释,‘比喻人才成长的处所或重要事物的发源地’。可见,这一句加引号,并没有产生特殊的含义。之所以加,是为了强调‘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这一疑问。”笔者赞同这位教师的见解。为了让学生正确记忆引号的用法,建议这样表述:这里的引号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
一、气音
表示惊讶、感叹等感情或者模仿某种声音时,往往用到一种气大于声,类似耳语色彩的声音,这就是气音。朗读中遇到文中有“悄悄地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可采用“气音”的读法。有时在一些特定情境里的语句也可采用“气音”的朗读技巧。如《金色的鱼钩》一课,当老班长昏迷不醒时,为了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这时候,“我”去钓鱼。“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朗读这段“心里念叨”的话时,若采用“类似耳语”的气音读出,一则表明了这是心理活动,不是明说,再则与当时钓鱼的环境非常吻合。若真的大声“朗读”,岂不是把鱼“读”跑了吗?
二、颤音
颤音就是气流通过声门时。控制声门,使之开放和阻塞急速交替而形成的稍带颤抖的声音。在朗读中遇到表示悲愤、哀求或十分激动的情绪时可使用颤音。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临牺牲时奄奄一息地说:“……我……我不行了……”读这段话采用“颤音”的技巧。才能表现出老班长有气无力、说话艰难的情景。
三、拖腔
拖腔就是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地拉长些。在朗读中,下列情况常用“拖腔”:
表现领悟。如:啊——原来如此!
表现感叹。如:啊!我们祖国多美啊!
表现惊呼。如:唉呀——出事了!
表现回忆。如: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四、变声
因过于悲苦、惨痛、哀伤或冲动而使声音变异,这就叫“变声”。亦即词语“失声痛哭”中的“失声”。如《金色的鱼钩》中,“我”看到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这时“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读“我”喊的这段话时,只有用“变声”的技巧。“失声地喊起来”地读,才能表现出作者因感动而语不成声的效果。
五、喷口
这是从戏曲借鉴来的一个术语。所谓“喷口”。通俗地说就是适当地憋住气,把音节的声母读得富于弹力,整个音节从口中喷出。在表示极度愤慨、惊讶、激动以及要加强气势的地方,可用“喷口”的技巧处理。例如《将相和》的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中,秦王有意侮辱赵王,要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目睹此景“生气极了”,走到秦王面前,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当遭到秦王的两次拒绝后,蔺相如无比愤怒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在朗读蔺相如这段话的末一句时,在“跟您”与“拼”之间应略作停顿,然后双唇紧闭,憋足气,旋即爆破成音,“拼”字喷口而出。这样,就能较好表现蔺相如毫无畏惧、怒火中烧的激愤之情。
六、吞气
在表示比较忧伤、痛苦或抑郁的感情时,可把气息下吸。通过声门发出吞咽气流的声响,这样能增加悲伤痛苦的情调,这就是吞声。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奄奄一息时说的:“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句中的省略号表明了老班长说话时已“奄奄一息”,有气无力,为表现其说话时的困难,在读“我……”时适当“吞气”,则更具表现力。
七、泣诉
在表现悲苦、惨痛、哀伤等情感时。往往使声音带上一定的呜咽、哭泣的色彩。这种声音叫泣诉。“泣诉”往往是通过“颤音”、“吞气”、“变声”等技巧综合表现出来的。如“送他的同志呆了一下,突然放声哭起来,紧紧拉住医生的手说:‘医生,医生,俺求求您,请您一定把他治好,俺兰考三十八万人民离不开他呀!”朗读这段加点的语句时。要分别运用颤音、变声、吞气等手法,才能表现兰考人民送别焦裕禄时那种呜咽哭泣的情境。
八、带笑
在表示欢快或者嘲讽等而发笑的情态时,使声音带些笑的色彩,即所说的话是“笑着”说的,这就带笑。_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有“笑着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应加上“带笑”的色彩。例如《数星星的孩子》中“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句中奶奶的话就应该是“笑着说”的。
九、拟声
用口语模仿某种声响即为拟声。在朗读中常常遇到高喊、呼叫以及动物的叫声等地方,在范读时切忌真实呼喊和模仿,但也尽可能和这些声音接近,比较真实地传达出文中的情境。例如《要下雨了》中“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一句,只有用虚声模拟雨声才形象逼真。
关键词:宁国话语音方言
广德的南面为宁国,宁国西面跟浙江省交界。宁国县以两种方言为主,一是湖北话,占多数,二是安庆话,占少数。西北部梅林、胡乐、东岸、港口、河沥溪、霞西(一半)等区说湖北话,东南部狮桥(杨山除外)、宁墩、霞西(一半)等区说安庆话。现在城关所说的宁国话,基本上是湖北话的底子,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古入声归阳平。当地人把说湖北、安庆话的人称为湖北佬和安庆佬。
另外还有所谓本地佬,据说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说的是老宁国话。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跟浙江交界的大龙乡(播姓)、黄冈乡(胡姓)、杨山乡(杨姓)、仙霞乡(杨姓、仙姓)、云梯乡和南极乡。其中以南极乡人数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云梯乡除本地佬外,还有少数畲族。据估计,说老宁国话的约有一万人。老宁国话属吴方言,全独声母保留在舒声中。在入声中,古全浊声母字一律读送气清音,不分阴阳入。老宁国话跟浙江昌化话十分接近。[1]
一、宁国话融合安庆话和湖北话的特点,加上当地宁国土话,形成鲜明的宁国方言
1.宁国话是单音节词,普通话是双音节词
(/前为宁国话词语,/后为普通话词语,下同)。例如:
街/街道瘫/瘫痪贼/小偷咳/咳嗽/浮萍
客/客人坛/坛子尖/小气本/本钱吓/害怕
饭/米饭面/面条么/什么呵/巴结过/传染
唏/喊叫巧/便宜盘/玩弄抠/吝啬磨/折磨
2.宁国话是双音节词或带子尾的多音节词,普通话是单音节词,数量不多。例如:
麻嘴/涩咸盐/盐碓臼/碓洋镐/镐脚鱼/鳖
冰冻/冰口水/痰灰面/面馍馍/馍哪个/谁
心子/馅疤子/疤腰子/肾砻子/砻坎子/坎
3.宁国话有些词在基本词根后面补缀说明或描述的成分,增强词语的形象性和可感性,普通话则无这样的成分。例如:
被窝笼子/被窝继父老子/继父兄弟伙子/兄弟
喉咙管/喉咙芹菜芽子/芹菜下巴角儿/下巴
指甲蓬儿/指甲手指头/手指
4.艺人、工匠等人的称谓以及对某类人的贬称,宁国话多使用“的”字结构,普通话则为双音节或三音节名词。例如:
收补扎的/篾匠 摇摇鼓的/货郎跳大神的/巫婆
插田的/农民杀猪的/屠户剃头的/理发匠
摆摊子的/小贩
二、宁国话有些词语的义项比普通话多,应用范围广,而有些词语的义项比普通话少,应用范围窄
第一种,词形相同,但词义内涵不同。例如:
不好过:普通话表示不易通过,宁国话意思是有病,不舒服。如:她不好过,没到学校上学。
发毛:普通话是害怕之意,宁国话指发脾气。如:没讲两句话就发毛,脾气太坏。
刁:普通话是狡猾之意,形容词,宁国话,动词爱挑剔,如:嘴刁,要吃好的。
第二种,词形相同,但词义的广狭不同。
歇:除表示休息、停止义,还表示住宿、睡觉的意思,如:太晏着,就在我家歇吧。(太晚了,就在我家睡觉吧。)
驮:除表示背负义,宁国话还引申表示挨到之意,如:驮打、驮骂等。
糟:除有普通话酒糟、糟鱼之意外,还可做形容词,表示肮脏,如:家里搞着糟死着。(家里弄得脏死了。)
木:和普通话一样表示麻木,此外,还表示笨拙、迟钝,如:这小妹儿木得很,一点不活络灵活。
一阵:除作数量词,也可作副词,表示一起、一道儿,如:下班我们一阵家去。(下班我们一道回家。)
一下:除作数量词,也可作副词,表示全、都,如:你怎么把菜一下吃掉着。(你怎么把菜全都吃了?)
三、宁国话与普通话差异的词
“熊”在宁国话中除作名词外还作动词,指训斥,如:老板把他熊着一顿。
“猴”由名词引申出动词用法,表示渴望得到,如:吃着碗里猴着锅里。
“沙”在宁国话中还有两种形容词用法,一是形容西瓜瓤茎较多,有点老,如:这个西瓜是沙瓤子;二是形容吃到或接触到夹杂着沙子的东西时的感觉。如:饭里头有沙,吃着沙嘎嘎地。
“摸”除有普通话里的动词用法外,还可以作形容词用,形容动作过于迟缓,如:她做事几摸,洗个碗半把天。由此人们常把做事磨蹭、缓慢的人称为“老摸”。
“野”除了作形容词,如野花、野草,还可以作动词,表示长时间在外面游玩,含贬义,如:这伢子整日里在外头野。
“寡”在宁国话中除了和普通话一样,可以组成寡妇外,还可以组成寡手(空手)、寡饭(吃饭没有菜,多为客套话)、寡话(废话)。句子如:今朝没有么菜,让你们吃寡饭了。|尽说寡话。|没有么好东子招待你们,坐着寡寡。
普通话表示买的意思,宁国话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词语,如:买布说扯布,买卤菜说沾卤菜,买肉说称肉,买油、买酒可以说打油、打酒,买小猪可以说捉小猪,卖中药可以说抓药。
“能”在宁国话中还有好出风头,好占上风的意思,带有贬义色彩,如:没有人做这事,就你能!|你看她能着么事地。
其他例子还有:认生:小孩子怕跟生人接触。来哉:来往。如:我们已经好多年不来哉了。赶情:送礼。凑份子:给办婚丧大事或遇到困难的亲友熟人送上自己的一份礼钱。出水:给房子盖顶,好让雨水落下,是建房的最后一步,一般要请客吃饭。办酒:摆酒席。下请帖:发请帖。上席:客厅中正对门的两个位子,是最尊贵的两个位置。
四、宁国话与普通话语音差异
宁国话与普通话除了在词汇上有上述差异外,在语音上与普通话也有明显差异。宁国话声母虽分平翘舌,但不分鼻n、边l音,大多是有边音无鼻音。韵母发音不分前后鼻音,多数是有前鼻辅音无后鼻辅音,或处于不前不后的位置,受赣方言影响较大。
宁国话语音特征是平翘舌都念作平舌,n和l不分,无ng声母,an和ang不分,部分舌面音j、q发成舌根音g、k(如“家jia”发成“嘎ga”、“去qu”发成“kei”),前后鼻韵母处于中间状态,阴平是低降调21或31,阳平是高升调35,上声是曲折调213,去声是高平调55,无儿化。
五、下面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介绍宁国语法特征
1.词法
(1)附加。广泛附加词缀“子”是宁国话词法的一大特色。北京话加“子”缀的词,方言一般也加“子”缀,如:房子、胖子等。北京话里不带词尾或只带“儿”缀的词,方言往往都加上了“子”缀,如:老头子、面条子和麻雀子、嘴唇子等。这样,相对来说,宁国话内带后缀“儿”的词语就少多了。
表示方位的词,宁国话普遍带有后缀“头”,如:上头、高头、下头、里头、前头、后头等。相反,说上面(边)、下面(边)、前面(边)、后面(边)、里面(边)、外面(边)的要少得多。
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宁国话只有“我们”,没有包括式的“咱们”。如要表示包含对方在内,方言习惯上说成“我们两个”或“我两个”。
一些原是外来的东西,宁国话内老辈人口头上仍保存着词根前加“洋”的习惯,如称“西红柿”为“洋柿子”、称“水泥”为“洋灰”、“钉子”为“洋钉”等。
(2)重叠。宁国话中形容词重叠方式较丰富,单音形容词重叠用两种格式:AXX式,如:潮唧唧(湿漉漉的样子)、老格格(年纪不大,说话老成)、青丝丝(青翠的样子)等;还用XAXA式,如:铁硬铁硬、雪亮雪亮等。此外,单音形容词后附加“不XY”变成“A不XY”式也是江淮官话区较普遍的形式,如:酸不拉叽(味道酸溜溜的)、直不隆冬(说话直,不善辞令)等。
2.句法
反复问句。一般说来,“可VP”和“VP不VP”这两种反复问句不在同一方言里并存,宁国话中这两种问句却普遍共存,例如:可吃烟?(=吃烟不吃烟?)/可好看?(=好看不好看?)(鲍明炜,1993)。张其昀(1994)提出:江淮方言里表示正反问有:并列式、副词式和合用式三种。副词式中的疑问副词除“可”外,还有“克”、“还”,合用式是并列式与副词式的合用,如:还去不去?(=去不去?/还去?)
综上所述,现今宁国话是在多种方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词汇、语法、句法上有其自身特点。
注释:
关键词:名量词 原型 连续统
量词丰富是汉语的一大特征,对此学界有众多的论述。人们普遍把它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但对于名量词小类的划分不一。在所分的类别里,人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个体名量词的类别。但在借用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的划分确立上有较多不同观点。对于临时名量词和借用名量词的差异以及范围学界争议的原因何在,本文从原型范畴的角度加以考察,主要把个体名量词分别与借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进行比较说明,认为这正反映了名量词内部的连续性,进而证明专有名词和临时名词是一个连续统。下文所说的量词都是指名量词。
对来自名词的量词类型的争执
人们所说的借用量词、临时量词、容器量词,其实质都是其他词类的词(多数是名词)在特定语境里做量词使用。学界对这些量词的归类有不同意见。
把来自名词的量词归为一类。熙《语法讲义》里把借名词当量词用的归为临时量词。熙所说的临时量词的范围包括两种:一种是“一碗饭、一口袋面”中的“碗、口袋”,另一种是“一桌子菜、一脸汗、一脚泥”中的“桌子、脸、脚”,认为它们在语义、语法上有不同之处。一些教材也是这样处理的,比如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先把物量词分为专用的和临时借用的,又把临时借用的物量词细分为两类,有借自名词的,有借自动词的。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也把物量词分为专用的和临时借用的,借用的物量词又分为借名词的和借动词的。这两种资料对来自名词的临时名量词的意见与熙的一致,不同的是临时名量词还包括借自动词的。这两种资料都是把从名词借用的量词归为一类,但名称略有不同,黄伯荣、廖旭东把它叫做临时借用的物量词,张斌把它叫做借用的物量词。谭景春(2001)把来自名词的量词也归为一类,叫临时量词,不同的是谭景春从名词语义的角度再次划分类别,认为这些名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三种:表示容器的名词;表示人体器官、处所的名词;表示一般事物的名词。谭景春所说的临时量词与熙的观点比较,谭景春的前两类就是熙所说的临时量词,第三类是熙没有的,也就是谭的临时量词的范围较大。
把来自名词的物量词分为两类。赵元任把来自名词的量词分为容器量词和临时量词。他认为,容器量词和临时量词一样,基本上是名词,是开放的类。临时量词较多地用范围或幅度来量度,并指出了临时量词与容器量词的区别。这里的容器量词与熙所说的临时量词的第一种是一样的,是谭景春所说的第一类,可见赵元任把这类量词排除在临时量词之外,临时量词只有熙所说的临时量词的第二种和谭景春所说的第二类。
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把来自名词的名量词根据语法差异分为借用量词和临时量词。借用量词是多表容器、容积的名词,认为临时量词多借自人体器官名词。何杰的观点基本与赵元任的相同,只是范围更小,把来自处所名词的量词也排除掉了。
郭锐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也认为,有些名词有名量词的性质,这些名词主要是表示具有承载功能的事物的词,这种名量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容纳量词,如“一桶水、两碗饭、三车煤、一瓶子酱油、两书架书”;另一种是满纳量词,如“一头白发、一脸汗、一院子人、一桌子灰”。他把有名量词性质的名词,“按优先同型策略”处理成了名词,同时又把容纳量词和满纳量词归入专职名量词,显然这里有矛盾存在。
各种资料中,对于来自名词的量词,不管是处理为一类,还是两分法,虽然都不无道理,但都有一种倾向,即想对名量词的类型,尤其是来自名词的名量词的小类做出非此即彼的界定,但这种界定是困难的。由于语言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名词到量词的过程是语法化的过程,名词演变为量词是渐变的,所以来自名词的名量词内部是一个连续统。这种不定的范围,多样的名称正是这种名量词内部连续性的表现。
从名量词小类的比较,看名量词的连续性
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张敏认为,语言的范畴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把非语言的世界作为客体进行分类,二是语言学家把语言本身作为客体进行分类。量词、名量词都是范畴化的结果。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认为,范畴内部成员地位并不平等,其中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最典型成员最具有原型性,某范畴中原型成员是较集中地享有了特征,最大限度地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原型成员。名量词范畴中也有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分,典型成员就是名量词的原型,集中地享有量词的语法特征。名量词中的个体量词是以计量对象的自然个体为计量单位。个体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是特定的,而且在词典里都有标注。个体量词的语义比较虚化,由此,我们把个体量词看做是名量词的原型,个体量词的句法特征主要有以下五点:(1)个体量词能和任意数词组合修饰名词性成分。可以说一本书、两本书、十本书……N本书。(2)个体量词只能和可数名词搭配,不能和抽象名词、不可数名词搭配(“个”除外,一个希望)。(3)个体量词能够重叠。比如:本本书、件件衣服、个个苹果。(4)个体量词和名词之间一般不能加“的”。例如:“一本的书、一个的苹果、一匹的马”,这样的搭配不能成立。(5)个体量词之前不能有其他的修饰词语。
我们把来自容器名词的量词和来自人体器官、处所名词的量词与量词原型――个体量词比较,看看三者在享有量词的特征上的差异。(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来自容器名词的量词叫A类量词,把来自人体器官、处所名词的量词叫B类量词。)
A类量词,其语法框架是“用X(容器名词)盛/装Y”。A类量词是所修饰的名词的计量单位。它的语法特点与个体量词句法特征中的(1)(3)(4)相同,与(2)(5)相反。
B类量词,其语法框架是“X(物体或处所名词)上/里尽是Y”。量词是所修饰的名词的计量单位。它的语法特点与个体量词句法特征中的(4)(5)相同,与(2)(3)相反,与(1)略有不同,B类量词前数词仅限于“一”。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A类量词较多地具有典型量词的语法特征,B类量词较少地具有了典型量词的语法特征。但是A类量词与B类量词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共同享有与原型量词不同的特征,都可以搭配不可数的物质名词、不以个数来计量的固体事物的名词,也就是说两类来自名词的量词在语法特征上有交集重合,它们之间的语法特征是连续的。
从专有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的多角度比较,看名量词的连续性
对于名量词内部的连续性,我们还可以对专有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进行多角度的比较,证明专有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不是非此即彼的划分,名量词是一个连续统。
从认知的角度看,所谓专有名量词指某一词频繁地作量词使用,专门与某一名词匹配,其稳定性强,如条、个、只等;临时名量词,指某一词偶尔或较少地作量词使用,而较多的时候是作为其他的词类来使用的,或者由于某一词作量词的稳定性弱,可以临时借来修饰别的词的。如“碗、车、船、桌”等,当单独出现时是指称事物的名词,在数词后名词前才是量词。如“线、丝”等,由于作量词时还保留一些名词的意义,意义没有完全虚化,可以临时借用修饰不常修饰的名词。如:
例1:过此便是康庄,忽然降下到一片广漠的平原,回望八达岭上远远起伏的一线长城,如在天上!(冰心《平绥沿线旅行记》)
例2:前面那一线马路,分外注目。(转引李生信《古今汉语语法流变》)
在例1和例2两个例子中,“线”在数词后作量词时保留了它作名词的“细长”的语义特征, 在特定的情景下,“长城”、“马路”也具有“细长”这一语义特征, 所以“线”可以临时修饰“长城”、“马路”。
从语法化的角度看,将实词演化为抽象语法概念的过程就是语法化过程。量词是名词和动词经过语法化而来,语法化的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学界认为量词不是一个先在的语法范畴,而是经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量词都是由表示指称意义的名词和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经历语法化而得来。在量词语法化过程中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词的语法化程度强,意义虚化,基本失去指称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成为常用量词专门与某些名词匹配。如:“个”《说文》注:“(个),竹杖也。”如今成为一个通用量词,它的“竹杖”之义全然无存,只表示语法意义,几乎可以和任何可数名词匹配。“位”《说文》注:“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意指在朝廷中站立的位置,作为量词只有称量人的语法意义,与名词的本义有明显差异。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词的语法化程度稍弱,意义没有完全虚化,还保留一部分实词意义,在表示量词语法意义的时候又可以带有一些指称的意义,与名词的匹配不像上一种有严格的要求,相对自由些。如:“线”在表示量词的语法意义的时候还带有名词所指的“细、长”的一些意义,它还和具有这些语义的词语搭配,可以说“一线长城”、“一线马路”、“一线希望”等,只要中心名词具有与“线”相同的特征(现实的或者认知心理中的相同)就可以与量词“线”匹配。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词本身还是名词或动词,偶尔被用作量词,临时与某一个名词匹配。如:
例3:月初的一镰月撒下淡淡的余辉。(刘剑桦《独坐江亭》载《散文》1995年2期)。
例4:此时的京城球场,不但秋高气爽,天气宜人且风景独特,让我们趁着秋色正浓时,寻找球场最浓的一抹秋色。(互联网)
例3中的“镰”是名词,临时作量词和“月”匹配。例4里的“抹”是动词,临时作量词和“秋色”匹配。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第一种是专职量词,第三种是临时量词,第二种是叫专职量词还是临时量词呢,学界有不同看法,因为它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
从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看,我们还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名量词内部的连续性。陈会兵在《现代汉语名量词的再确定》一文中,对“数+量+名”的结构进行删除移位,把“数+量+名”结构中“数”删除,“量+名”颠倒位置,如一袋米米袋、一桶水水桶、一枝花花枝、一把壶壶把、一只船船只、一匹马马匹、一个人人个*、一棵树 树棵*” (带*号的表示此种说法不成立)。通过变换发现:一部分用作量词的还是名词,如“袋、桶”等,应视为临时借用为量词;一部分词经常既用作名词也用作量词,处于名词向量词的转化过程之中,兼有名词和量词两个词,呈现出一种中间状态,如“一枝花、一尾鱼、一扇门”等;一部分量词已经完全由名词转化过来,不能再用作其他实词,成为专职的量词,如“一个人人个*、一支笔笔支*”。
结语
综上所述,临时名量词来自名词、动词、形容词,多数来自名词。名词的所指是客观世界的无穷无尽、难以计算的事物,因此是不计其数的。从这个角度看,临时名量词是一个开放的集合,名量词也是一个开放的集合。而集合内部的次类的量词性不是均衡的,表现出连续性。对于名量词内部的连续性可以这样表示:专有名量词 ――临时名量词(A类 ――B类)且从右到左量词性特征渐强。[本文得到2009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09JY015]
参考文献:
1.谭景春:《从临时量词看词类的转变与词性标注》,《中国语文》,2001(4)。
2.金福芬、陈国华:《汉语量词的语法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增1期。
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 日语主语 日语谓语 形式 意义
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语法意义是必须由某种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和表述功能等高度抽象的意义。形式通常是人们观察到的一种客观规律,意义则是人为的一种理解,二者有时统一,有时相悖。因此,笔者试从形式与意义这一二重关系上分析日语的主语和谓语。
一、从形式与意义上看句子主语
1.形式上主语的定义。出现在提示助词が前面的词语即为句子的主语,也经常用は来提示,在句子中相当于“なにが(だれが)”的部分。在文法研究中,它要求与动词保持一致,数量、性质上也保持一致的名词才称之为主语,也叫做“文法主语”。而主格的名词句包含其中,也就是连文节。
2.意义上主语的定义。所谓主语,即表示动作、作用、状态和性质的主体。在句子中作为被陈述者、指出句子谓语陈述的是“谁”或者“什么”等问题的成分叫做主语。主语只是依赖于谓语存在的、放在谓语前面的一种句子成分。
3.日语句中主语的省略和日语中无主句的现象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主语在形式与意义上互相违背的客观体现。首先,作为一个一般的句子是需要要主语谓语的。没有谓语,主语不能成立,正如上文所述主语其实是依赖与谓语而存在的语法成分;然而,没有谓语,那么动作的发出者或接受者也无从可知,又缺少谓语部分说明的对象。但是,在日语句子中的确存在着那么一部分,甚至说很大一部分的句子存在着没有主语的现象,即日语句子中主语的省略与无主句这两个特殊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几个句子。
例如:暖かくなってきた。此句中没有主语,我们可以说无主句也可以说主语的省略。此时,在形式上是没有主语的,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句子在意义上的主语是什么,即天气变得越来越暖和。究其原因,英语中有形式主语“it”,但在日语中完全没有此说法。此时,笔者认为这就是形式与意义上相悖的体现,再请看下面三个例句:
A「どうぞ、めしあがってください。ちょっと味が濃いかもね。
B「ねえ、もう食べていいの?
C「残さずに食べろよ。
在以上这三句话中,很明显一个主语都没有,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知道这到底是谁说的或者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到底是谁。A为招待一方的夫人,B为孩子,C为孩子的父亲。再细细推敲,又可知C说的是「食べろ而并非「いただきなさい,所以应该是A夫人的丈夫。虽然3句话都将主语省略,也就是形式上没有主语,但主语的意义,需要表达的东西却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面前。笔者亦认为这是主语在形式及意义上相悖最有力的体现。
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语是「察しの言語だ。所以在日语中使用敬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敬语,那么此动作到底是谁发出的就不得而知了。
二、从形式和意义上看日语谓语部分
きっと少年時代に太郎は次郎に本を読ませなかっただろう。
如上所示,这么长一个句子,后面一大部分都是日语的谓语,可见日语谓语是极其复杂的。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意义上,这里所说的形式都可理解为结构。
1.谓语部分结构复杂。谓语部分首先一定要有谓语,然后就是跟在后面的一大长串谓语的附加成分。(刘振瀛,商务印书馆,1984.3.1)在此,笔者暂时把它称为谓语后附语。比较系统地归纳一下谓语部分不难发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动词和补助动词、形容词、助动词、副助词、副词、终助词等。而其中,最让人关注也最容易产生争议的就是谓语后附成分了。由于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等活用词已经结合成一个词,因此我们可以不再将其单独列位句子成分,而是把它看做是与动词、形容词等活用词结合成为一个语法单位来充当谓语。构成谓语后附成分的材料通常有两种:(1)助动词,(2)补助动词。
例如:あなたの気持ちはよく分かります。
病気はますますおもくなっていった。
2.谓语部分的意义。谓语部分不仅构成材料繁多而且表示的意义十分复杂。所谓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明主语做了什么、怎么样或者是什么。如果光是一个动词(形容词)就的确能够说明主语,但是不能很好地表达应表达的意思,这个时候谓语后面的成分就变得尤为重要。
3.意义相对独立,与谓语首先出现的动词(等)在意义上无所谓孰轻孰重。但是在形式上要依存于谓语而存在,实为形式与意义的一大悖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构成谓语部分的形式是极其复杂的,而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就是在语法学上有着众多名称的“谓语后附成分”。除了词尾表示敬语的“だORです”之外,所有的后附成分都是有明确意义的。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后附成分是辅助谓语而存在的,即谓语部分首先出现的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比较重要,但笔者坚持认为这两部分的意义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所以,无论是主语还是谓语,对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表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明日は学校へ行く。
明日は学校へ行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作为谓语后附成分的横线部分对于整个句子意思的表示是很重要的。第二个句子表示明天一定要去学校,但第一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可以去也可以不去。所以笔者认为谓语后附语是意义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句子成分。但由于在形式上又要依存于谓语而存在,因此不得不成为语法学上的一个难题,升华而之,即为意义与形式的相悖。
形式与意义两者的悖论关系,它是贯穿在日语语法学中的一根不可截断的主线。通过对某一问题这两方面的研究才能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哲学强调世界是处于矛盾中的,语法研究亦然,有矛盾必有问题,有问题必会研究解决,这样才有新的学术理论,才会有进步乃至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二津美枝子.主語と動詞の諸相―認知文法·類型論的視点から[M].ひつじ書房,2007.1.2.
[2]周炎辉.日语惯用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2.
[4]崔东娜.日语语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孙福善.论句子的中心谓语[J].唐山学院学报,2004(01).
[6]王宏.日语常用表达方式[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
[7]秦礼君.关于汉日用言修饰语的语法标志[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1).
[8]秦礼君.从相异点谈汉日用言修饰语[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06).
关键词:程度副词 形容词 中日对比
1 前言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程度副词作为副词中的一大类,在两国语法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笔者一直把关于程度副词的中日对比研究作为自己的一个课题在不懈努力着。07年发表的《日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对比研究》(收录于《语言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2月)一文主要研究了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这一特殊语法现象中两国语言存在的异同点。而修饰形容词这一语法功能,在日汉语中都是程度副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旨在分析出日汉语程度副词在修饰形容词时的异同点,以期对日语程度副词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助益。
注:备考栏中为修饰单音节形容词的程度副词的词数。
与汉语版中程度副词出现的次数多达571次相比,日语版中只有239次,与汉语版的差距高达332,还不到其一半。
那么,在其它小说的日汉语不同版本里,关于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是否也是同样的现象呢?笔者以日中对译语料库中的日语原版小说《挪威的森林》及其汉语译本、汉语原版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及其日语译本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为:日语原版小说《挪威的森林》中,修饰形容词的程度副词为426个,而汉语译本中则更多。达到833个,差为407个;汉语原版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与形容词搭配使用的程度副词个数为372,日语译本中要少182个,差为190个。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
对以上所列的几本小说的汉语版本中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的语例进行进一步考察后发现,在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当中,单音节的形容词非常多。《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294例,《挪威的森林》中有398例,《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有198例。日本明治书院出版的《副用语研究》一书中收录了玉村文郎的《外国语副词日本语副词》一文,这篇论文指出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词语。所以,汉语中单音节的形容词多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因为在使用单音节的词语时,其音节少而短,容易使句子失去“平衡”,所以经常会用其它词语或者词组进行修饰后再进行使用。比如说,像单音节的形容词就经常和程度副词或者表示程度的词组一起使用。而且,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些统计得出的数字后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三本小说的汉语版本中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单音节形容词的语例分别为294例、398例、198例,与这三本小说的日汉语版本中出现的修饰形容词的程度副词的总数差332、407、182非常接近。可以说,这个调查反映出汉语单音节词语(单音节形容词)多这一特征正是引起两种语言的版本中出现的程度副词有如此大的差距的主要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汉语版本中的与形容词一起使用的程度副词的出现频率比日语的高得多。
3 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案例描述
讲解: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怕中的困难,万水千山在眼里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师:同意他说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关注到这个词――万水千山。(板书)它真的表示走过万条河千座山吗?
生:不是,而是表示经过了很多山和水。
:就说这“万、千”都不是实指万、千,而是表示中翻过了一座座山,又涉过了一条条水。像这样的数字我们称为“虚指”,表示不确切的。
课件出示学生学过带有数字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学生齐读。
师:这些我们学过的诗句中的数字也都是虚指。当我们碰到这些数字时,不能用正常逻辑去推理,不然会使本来很有情趣、意境的诗变得不合理、荒唐。这时,我们应该用诗意的眼光去看,诗人用数字为要进行夸张、铺陈、渲染,起到一定的艺术表达效果。比如说――
生:白头发有三千丈长,那是不可能的,其实是表达个人的深深的愁绪。
生2:风刮了两个小时,雪下了两个小时,这样理解就不合常理了。诗人用“一更”实则表达这个夜晚是风雪交加的。
师:说得很正确。现在我们知道了“万水千山”,其实是指途中要越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而这“越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也预示着会遇到――
生:许许多多困难。
师:比如――
生2:在翻越高山时,他们行走在悬崖峭壁之间,一不小心,一个战士脚底一滑,跌落山崖。
生3:可能行军在深山老林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些战士因为路途奔波劳累,生病了,却没药医治。
生4:我看过的电影。他们时常没有食物而忍饥挨饿,甚至不得以有些还啃树皮,吃草等。有一些战士活活饿死。
师:是的,同时还要面对的围追堵截。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也数不尽,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万什么千什么――万难千险。(板书)
师:历尽万水千山、万难千险,这就是“远征难”。(板书)可是他们却把这一切看得――
……
二、教学反思
一首几十个字的诗,教师如何合理解读文本,挖掘诗词的原生态教学价值,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新意的策略,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引领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无穷艺术魅力呢?
1.文化的熏陶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的负载作用,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熏陶学生,让他们继承并践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七律・》中的远征难是通过“万水千山”这一个虚指数字来传达的。回看历代的古诗词作品中,不少诗人都爱用虚指数字来表情达意。如唐代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虚数”这个模糊语义现象在中国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和“明月”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有的一拼。
教学时,我紧紧专注“万、千”做文章。先是让学生知道这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是一个泛化的虚数,然后例举几句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知道虚数在诗词中广泛运用。接着学生结合以前对诗句的理解,立刻感受到了本来干巴巴的数字一经诗人模糊语义处理,变得有血肉,有思想,有韵味,使诗词作品具有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2.词语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