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给予树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一、引言
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师范生毕业后会面临从教,但他们的教学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有效完成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功,而当前高校对其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小学教育是为生命奠定基础的教育,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只有被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培养,他们将来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不够明确
对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不够明确,理解也不到位,即使在开设的课程中对于各科的教学法进行了学习,但往往学习也只停留在了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分析,也并未反思总结,进行相应的训练,教师对教学设计理念的传授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使教学设计能力整体不能达标。
三、教学内容学设计方面
第一,现在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许多的教学设计中,仍用大量的篇幅仅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详尽地描写教学过程,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提炼教材中培养小学生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价值的方案。
第二,大多数的教学设计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学内容”的水平,而没有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高度。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因此,教学设计中仅有让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方案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对课内知识研究的较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得课外知识较少,因此教学设计比较乏味单一,由于缺少知识整合致教学容量不够。表现为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实践知识联系的设计等。
第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应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而在小教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偏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设计,忽略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评价设计,忽略了将新课改理念结合到教学评价设计当中。
四、课程标准不熟悉,对教学目标设计掌握不足
课程标准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标准与前提,对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目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也有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做指导,而大学课堂教学却没有与时俱进,也并未对各学科课程标准做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对总的以及各科的课程标准把握不够清晰,理解不够到位,不能将课程标准与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更难以对教学目标从整体上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从而无法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五、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一,教学设计在实践与应用之中体现了各种科学理论,教学是教师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切不可走向两个极端,大部分的小教专业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的认知层面的理论知识偏多。这就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断地使教学设计反映教学实践的动态要求,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第二,小教专业的师范生很多都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学习教学设计,并没有结合教学实践应有的多元性与动态化,缺乏针对性的练习与操作。研究表明,教学设计是一种在特定情境脉络中解决结构不良的非确定性的过程,它所运用的是一种高度互动与协作的设计方式[1]。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它需要各种有效的资源的参与,充分体现了进行设计的创造性。所以,应在培养教学设计能力的进程中树立理性与创造性结合的教学设计观。
第三,目前,教学设计大多在教师教这单一层面上进行,侧重于教材的钻研、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筛选和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忽略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与需要,也缺乏对教学情景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而教学设计应是多方面的的集合,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整合各个要素,重视教学情景的因素,对教学整体进行设计,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第四,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展不成熟且处于成长状态的小学生,这决定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专业性,应具有专业情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去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时俱进,明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
第五,对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来讲相关教育知识一大部分来源于课堂课程的学习与理解。所以必须丰富课程的门类,让学生去汲取更多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小教专业应开设与小学教育教学密切联系的课程内容,加大课时,使师范生更深刻的掌握课程内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需要更新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师范生可以形成更加基础、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功底。
第六,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通常存在学生多、教师少并且常以大合堂进行教授的现象,师生鲜有互动,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应注重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面对众多学生灵活进行教学,尽量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将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并做好示范与讲解,针对性的去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第七,现在大多数的高校培养小教专业还是延续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教学实习”。[2]很多高校虽开设了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但讲解存在形式化,开设的很多课程仅处于文化理论层面,偏于认知,并不能满足小教本科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需要。小教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中还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师范生认知的基础之上,强化理解,强调创新,强调与现在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与时俱进。
第八,说课主要是阐述某一学科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是一项对教学设计的反思的过程,通过说课的练习,可以逐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可以提高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加强说课训练并结合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教学设计的更富有艺术性与创作性。校外实习见习可以直接接触真正的课堂与受教育者,在听课、备课、授课中充分与实际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这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在实习见习前进行详细科学教学设计,并多向在职教师虚心请教,遇到问题多请教老师与查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实习见习结束后,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反思、总结从而消化吸收,夯实基础,稳步提升,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第九,以案例为载体,组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对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学习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成功的地方,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与他们的差距进行反思,从而改进、提高;课堂模拟也正是对教学设计过程的体验与反思,在分析研究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后进行实际课堂模拟,注意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模拟练习中。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找寻自己教学设计的问题,并逐渐改进;教学设计具有实践性,而现场教学则是让小教专业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走进真正的课堂情境,结合当今社会中基础教育教学的现况,将预设的教学设计逐渐达到目标状态,不断将教学设计理性的认识与实践的体验达到和谐统一。在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培养中更要将案例分析、课堂模拟、现场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使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不断进行分析、反思、改进、练习逐步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做法。
(1)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创设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使学生由原来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因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导入教学生动,手法多样,材料的选择注重趣味性,结课注意艺术性。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局限于教材,信息是有限的,手段也是有限的,必然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当我们一旦突破教材的框框,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信息、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等都有有限变为无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2)活动的设置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但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学生这些特点,对教材进行处理,创设若干相互联系的活动模块,利用问题的的新奇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活动中进行,满足学生想动的要求和想说的愿望,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教师进行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不宜过于抽象,门槛不宜过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材料和活动方式的选择应注意生动性和趣味性。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曲高和寡,适得其反。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教学活动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善于以眼传神,以手势说话,富有表情和启发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有序的,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
(4)用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参与差异课堂教学的愿望和实际参与情况是不同的,这是很正常的。但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几个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学生的舞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无过错原则”,即不批评,多表扬、多鼓励,不让任何一个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对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活动中做得比较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兴趣;对在活动中做得不太好的学生给予理解、宽容、给予机会,培养其信心,而不是因为其回答错误就板起脸训人。当一个学生因受到老师的中肯的评价和鼓励而产生成就感时,就会对政治课学习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分析和研究
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具有综合性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保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对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和创新,来增加学生对化学原理课程教学不同知识的了解,来掌握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对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理解度,实现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最大目标。
1、化学原理课程教设计改革的背景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类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必修的三大环节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对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机械、化工仪表自动化等知识的综合性的训练。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完成毕业师,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滁州学院刘芳等运用流程模拟软件CHEMCAD解决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数据获取难的问题,不仅可以解决教师选题的瓶颈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为了提高化学原理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开始增加对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改变了传统单一教学设计模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站在发展的角度来说,对于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和改革,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是我国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发展契机。因此,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工作人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化学原理课程存在的主要弊端阐述
2.1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内容较为单一
在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导致实际内容设计和现代化教学内容设计较不符合,失去了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设计意义。对于化学原理课程教学来说,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工作。教师在化学原理课程的题目和内容选择时,选择的内容和标题较为局限,没有时代性元素,较为保守和传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把化学原理课程学习课程,与其它不同学习课程土同样来看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失去原来的实际教学意义。详细来说,教师在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没有构建详细的章程和方案,导致设计的例题模式出现照搬的情形,学生无法对化学原理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全面的发展。
2.2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缺失创新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主要是结合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没有结合化学原理课程的实际案例进行设计,导致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失去实际教学价值,导致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缺失实践性,导致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过于形式化。其次,站在创新的角度来说,社会的不断发展,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不同化学企业的层出不穷,多样化的化学产品不断产生,不同化学工艺和设备的产生,增加了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压力,给予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更多要求。面对这一发展背景,教师如果还是延续传统单一的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则会降低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实际教学意义。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工作人员,其自身没有树立创新教学理念,也是导致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失去创新性的主要原因。
3、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方法阐述
3.1增加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性,进行 启发教学
在现代化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想改变传统单一教学弊端,必须要增加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性,对学生进行化学原理课程启发式教学。详细来说,教师在进行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时,要优先构建一个系统的设计框架,依据这一设计标准,来进行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增加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依据教师设计框架去进行设计,来增加学生对设计大致模式的和掌握,增加学生对化学原理课程知识的了解,降低学生设计错误的发生率,激发学生化学原理课程设计的兴趣,增加学生对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积极性。对于启发式教学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延续传统别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树立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于创造力。
3.2增加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工艺和方案的科学性
对于学生来说,其于社会的接触较少,和工厂的接触不多,因此对于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教师在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增加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和工厂的联系性,来为学生选择和工厂实践活动具有紧密联系的题目来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详细为学生对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背景进行讲解,对工厂的生产主要特点对学生进行阐述和讲解,对学生设计思路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的对进行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依据设计方案来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保证设计方案创新性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注意对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增加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改变传统单一内容教学模式,增加数据获取的灵活性,增加对教学资料的研究,增加对不同教学相关知识的研究,保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行和创新性,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和不同科学技术的应用率,保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工艺和方案的科学性,来提高学生化学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的有序进行。
3.3建立科学化的批评体系
为了保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可以完全吸收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要点,教师在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完毕后,要及时的建立完善的批评体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批评,发现学生化学原理课程教学O计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不利于教师进行化学原理课程针对性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原理课程设计能力,保证其设计的合理性。其次,教师也要及时的对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批评,来发现自身教学语言和行为的弊端,来提高自身的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来保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实际价值,来增加自身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积极性没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原理课程学习热情和设计欲望。
结束语: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对于化学原理课程设计学来说,要想保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保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时代性,教师要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省,改变传统单一的数据教学内容弊端,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对教学资料的研究,增加对不同教学相关知识的研究,保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行和创新性,保证证化学原理课程教学高效率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士财,成忠. 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为例[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高校英语
1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可分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两种教学设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它发展时间比较久,因此此教学设计已经变成一套非常完备的理论体系与操作规范,有整体化、层次化、程序化以及具体化等特征,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施展,有利于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所以这种教学系统设计必须考虑教师怎样做好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忽略学生如何有效的吸收知识这一环节。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称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它更加倾向于学生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如何设定特有教学情境(情境引入),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知识探究),让学生主动实现自我知识的构建(自我构建)。这两种教学设计各有优缺点,前者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因此以教为主,注重知识的传输性,后者强调学生的主导性,因此以学为主,注重情境的引入和问题的探究,自我知识的构建。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学生主体性比例增加,于是产生了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学生的智蔽与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不是老师和学校给予的,却是学生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慢慢习得,在学校这些环境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背景,其中主要有教师素养,班风,伙伴学习自主能力等相互构造的学习环境。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必须具有以下特质:(1)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在教学目的上应更加注重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2)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策略上应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拿回教学策略的主动权。(3)在教学过程上,提倡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教学过程。追求教学中的创新和灵感。(4)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价上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两种教学设计一种是古典型,一种是新时代型,各有优缺,我们不能绝对的评论他的优缺点,那么建构主义在具体操作性上并不是很成熟,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久,而教学系统设计发展时间非常长久,所以它更具有严谨和完整性,然而教学系统设计虽然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都很好,但是实施起来,或者说让学生接受起来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始终贯穿两种教学思路,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
2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等的不同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成果,再者就是教学设计的不同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教学系统设计比较注重教学行为目标,而教学行为目标主要侧重学生习得什么,掌握什么,解决具体问题等等。然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重点如何构造实际场景引入学生,让学生自发探讨新知,巩固旧知,这样的话就对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场景,也就是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对语言点、知识点、写作结构以及篇章结构的确定及分析是建立教学行为目标体系的关键所在。第一就是要根据知识点画出树状图,分块成单个知识点,根据知识框架进行有效的展开和合并,内化成学生自有的知识;第二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得到意义建构和和能力生成两类活动。对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必须强调的是背景,也就是说学习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及其重要,对教师的要求不仅具有扎实的知识也需要教师要有极高的洞察能力,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定主题。那么英语选材背景比较多样化,可以涉及经济、政治、法制、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其中都会有特定的专业术语,比如政治和科技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术语,因此教师要分类进行教学,每种背景必须给出特定语境环境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这样也为学习的环境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侧重以下四方面:(1)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巨大潜力,在教学目的上,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内在心理变化过程。(2)为了使学习者能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3)在教学过程上,提倡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教学过程。追求教学中的创新和灵感。(4)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价上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3结语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设计而言,不能一概而论用哪种方法,而是要根据知识点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有些知识点理论性强,有些知识点更加具有时代性等特点来定。因此既不能片面强调教学行为目标而忽视了学习主题;也不可以单方面强调学习主题而忽视教学行为目标。在这两者要找到一个平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参考文献:
[1]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田晓燕.试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J].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小组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5(c)-0000-00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首先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活动情境、问题情境、实验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高中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其次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高中地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地理语言提炼出地理问题。例如,在《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在讲“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因素”时,创设问题情境,先观看青藏铁路视频资料,而后展现“青藏铁路线”地图,创设问题:1、青藏铁路一期二期起点和终点?2、青藏铁路面临哪些难题? 3、简要分析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这样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有兴趣思考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2教学设计要注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往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课,学生在下面教师听课,记笔记,做练习,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被动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既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观念,教师不再是以前一切活动的包办者,而只是课堂活动中的一个穿针引线者,只是一个辅助者。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长久以来,师教生听的习惯造就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弱势。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必须让学生也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要明确学习目标与责任分工,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例如在讲到《2.3 城市化》中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时,进行小合作探究活动: 对照图2.18和2.19,分析图2.2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①、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②、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③、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④、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⑤、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每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讨论中,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同时关注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会思考,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设计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从而节省大量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特别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效果明显。使用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高中地理系统问题,特别是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有关地球运动章节,如果没有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flash来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以及黄赤交角等知识,高中同学要想理解清楚是很难的。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ppt又会造成学生视觉审美疲劳,大量知识点一闪而过,没有有效的记住,反而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制作ppt时应注意每张幻灯片大约有效的知识点有多少,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放在ppt上,这是不对的,因此教学设计时,在考虑多媒体课件制作ppt时文字应尽量精简,做到每张幻灯片的知识让学生马上记住,提高效率。
4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首先从评价内容看:包括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其次评价方式:有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师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和反思相结合。
例如在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课文中,可以设计如下效果评价:
本节课效果评价有有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同时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总之,提高教学设计应注意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要注意教学评价。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一、牧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低效行为
1.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理想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预设,产生较好的效果,然而我的教学设计却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照搬照抄,没有依学定教,没有以生为本。为了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校的管理要求,就利用大量的时间抄写现成的教学设计,无暇认真思考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等。另外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了教学设计,但是在上课时却没有用到,教学设计成了多余的。
(2)教学设计过于详尽,捆绑了教学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学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牧区老师的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急于按教学设计中的安排去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学生也累,老师也辛苦,教学效果甚微。
(3)教学目标设计过大,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使学生习得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目标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所处地域的特点,以较为笼统难以落实的目标来要求学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前没有充分让学生与教材互动,课上以教师的口述和课件展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牧区学生三、四年级就开始住校,由于住校生不好管理,学校就组织学生晚餐后在教室内学习,学生大多在这个时间段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然而除了能把教材内容读一到两遍扫除生字障碍之外,学生手头没有相关资料,没有能力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上课时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学生能记住的就很有限了,遏止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以讲代读,教师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由于牧区学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见识少,有些教材呈现的内容很美,教师生怕学生不理解,于是就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地描述,教师自以为讲得够清楚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随教师的讲解去体验,或者根本就无法体验到教师的感受。
3.辅导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存在着面向全体和照顾个体差异的矛盾,这一矛盾得不到解决,教学就是低效或无效的。
(1)课前准备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牧区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很轻松,而个别学生却需要大力点拨。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学困生就会越学越困难。
(2)实施教学中忽略学困生的辅导。由于怕影响教学进度,在教学中把问题的解决者集中在几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身上,学困生本来不敢回答问题,现在就变成了旁观者。
(3)课后作业反应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学生作业完成后,教师没有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导致教学低效。
二、剖析问题,寻找对策,打造高效课堂
1.深挖教材,分析学情,教学设计清晰有效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进行教学之初,我们要先通览整本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摸透各单元、各课之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不要急于把它分解成一课一课,然后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在这样有效准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才有可能避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要有所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时要各有特色。例如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注重学法指导,发挥小老师的带动作用,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和学习经验。在阅读课中,则要运用多种读书的方法,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2)教学设计要为教学服务。老师要树立有效的才是最好的的观念,不照搬照抄别人现成的教学设计,要自主设计一种切实有效的流程,实施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真正体现有效性。
(3)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通过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制定切实可行、有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2.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扎实有效
(1)互动交流要有效。教师要胜任一个成功的组织者的角色,带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成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师奥充分利用教育机智,使课堂活而不乱,使学生产生展现自己的欲望。
(2)合作学习要有效。恰当地问题,合理的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要让那些游离于课堂外的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主动学习。
3.关注个体,关爱学生,辅导学生显实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是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学生处理各种信息、自由表达思想、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学习工具。学习资源的日渐丰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显然,其中既包含了知识与技能,又包含了能力与素养。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能顺畅有效的保证是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影响教师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3个:第一,教学思想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确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思想观念是有决定意义的。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设计一定是以“学生学”为核心的。老师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对象,老师要有扶一把,再送一程的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不难理解。站在池边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孩子学习游泳,是孩子下到水池,一点一点地学习学会游泳,教练是指导者、观察者、保护者。孩子通过学习,游泳可能水平将会远远超过老师。水池、教练等都是差不多的,决定孩子游泳水平的因素,首先是孩子本身,其次是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的是孩子的心情,也有说是精神意志信念因素,而,教育本身就是人影响人的工作。第二,操作技能。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分析、加工能力等,都是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这不仅考验着思想,更考验一个人的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能力;不仅是你的学习信心有多大,而且要看你学习进步的效果如何。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比一般课的老师学习能力上要强一些,你不学习即落伍,很可能将遭淘汰,这是谁也不愿意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老师的知识技能是不断在进步的。
在信息技术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往往有向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要转变传统观念;而最难改变的恰恰是人的思想理念,说服一个人常常是件实在困难的事情,好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进,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看得见的是知识技能,看不见的是人跟人彼此相处的艺术,把学生放在和老师平等的位置,尊重,是教育无形的力量。第三,教学资源。其丰富程度是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教学资源包括两种:一个是硬件、软件;另一个是知识技能及影响因素,如教师开发的数字化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的学习资源,以及学校、微机房、师生等环境、氛围,管理、情感意志精神心情,等等。知识内容技能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教师角色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不大,常常是“独角戏”,而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体验创造的乐趣,对知识的再加工,融进教师自己的个性、思想、方法、情感和意志。老师最大的作用是影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心理情绪、信心精神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课堂互动方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更强调合作性,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合作可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同科教师之间及不同各知识点之间的封闭性;师生合作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同时学习或共同学习关系,向学生学习,能者为师,这是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课堂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要素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女同学,合作学习有天然的优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更方便地交流商议、集体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学会合作。
3.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克服学生的消极思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能因为善意的帮助降低了学习质量。在网络环境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占很大的比例,于是,来自同学之间的、网上的无限制的帮助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懒惰,进而影响达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往往按照老师准备的学案,是直接按图索骥地来学习,离开了老师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直接在网上寻找答案,而不是自己思索得出结论;反复训练,操作固化,思维僵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的是女生,更应该关注克服消极思维。
(2)关注知识技能的重心在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掌握越熟练,开发制作课件的熟练程度越高,教学设计越能得心应手,但,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师主要的精力应该花在对现成的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对各知识点的教学的总体把握串联上,过度被技术缚住手脚,甚至钻进了制作技术的死胡同,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关注的重心在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意志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如游泳池里游泳的是孩子,不是水或池子,更不是教练,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关系颠倒。
(3)单独的个性与整体的共性相统一。一是教师把自己“闲置”在课堂,学生成了被动的接收者,忽视“人”的存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资源、内容、学习目标等一应俱全,有的老师把课堂变成放幻灯片、放影像视频,没有了课堂学习过程的适时控制,于是课堂上完全进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而真正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的教学也不能与“放任自流”等同起来。二是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设计,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有层次的教学,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困难学生、特殊学生,学得快的帮助学得慢的,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知识技能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内容,课堂关注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须知:每一节课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幸福。只有树立培养学生成材成人的大局观,才能把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跟学生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没有这样的高度,我们的工作难免会受到局限,把自己圈放在一隅,忽视全局,教育中学到的可能技术会丢到,但,学生学到的为人做事的根本不会忘记。设计中,融入道德理想精神情操,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和要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2)人文关怀,有的放矢。教师最重要的师德是充满了爱,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位学生,备课备学生,应该体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客观实际情况,老师做出最有利学生成长进步的选择。游泳池里游泳的孩子,除了给予水、水池、教练,更多的应该得到温情和关注,关注整体的同时,尤其是要把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学生,教练不能等到水池里的孩子奄奄一息才伸手拉一把,是一样的道理。除了给予学生现成的设施设备环境条件,还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入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温情、信念、意志和精神等。
(3)整体构思,纵横串联。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必须有“整体构思”观,不能上一节课,设计一节课,教学设计应从信息技术教育课学习内容的整体上把握,同时,还应注意与相关知识点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随时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的教材及知识,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老师的设计思路尽量要延伸到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中。
(4)教有模式,法无定式。任务驱动、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是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是依据学生的学,教有模式,法无定法,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需要选择、组合、变换已经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即要有“教育机智”。
(5)课堂互动,反馈评价。游泳池里的孩子学习游泳,到底先学什么泳姿,是同伴的帮助提醒,是教练根据具体情况来设定的,不仅要把握时机,量体裁衣;而且要把握进度,有的放矢。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既重视学生主体,又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使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是一面镜子,反馈评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反馈与评价,以利于学生的反思与改进。
5.总结
关键词:问题导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改进策略
面对新的问题,学生总是能够表现出莫大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借助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能够诱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进而体现数学学习价值。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更直接指出“问题”是数学发展的灵魂[1]。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一、问题导向教学特征
要准确的研究问题导向教学,就需要对其本质特征及其应用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借此奠定研究基础,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目标。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常见方式,一种是“内容导向教学”;一种是从探究式教学发展而来的“问题导向教学”。相对而言,内容导向教学削弱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问题导向教学则突出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掌握知识与技能。显而易见,问题导向教学极大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切实体现数学知识本质与学习特点;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其逻辑循环如下图1所示。首先,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学习诱因,突出探究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学生问题代替教师提问,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基于问题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而高效、及时完成学习任务[2]。其次,问题导向教学目标指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针对性设计问题情境。在问题引导下建构知识,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有效弥补传统灌输式教学弊端,在情境之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第三问题导向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学生之间发展差异,在问题导向下则以问题覆盖所有学生,教师专注倾听和发现学生问题,进而提升教学针对性[3]。
二、问题导向教学设计常见问题
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设计已经得到很多的应用。从实际情况看,问题导向教学还存在些许问题,违背了该教学模式应用的初衷。例如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自主合作为基础的,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应用中却未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影响教学成效的提升。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设计中,以“教师提问”代替“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与能力,这与问题导向教学的本质不符。导致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3]。教学亦回到传统教师提问的模式之中[4]。二是教学设计中缺乏学情分析,导致教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足,问题设计超过学生已有知识,影响教学质量。或者对于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直接使用教程中的问题代替学生发现,未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在遇到问题后直接求助教辅书即能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三是在大班制授课模式下教师很难发现学生个体遇到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问题被忽略。尤其是教学实践中将个别学生的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其他学生也难以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
三、问题导向教学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前文研究中主要对问题导向教学的特点与常见问题进行浅要分析。可见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也要关注、围绕问题设计。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是问题导向教学的关键与核心所在。基于此,本节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问题导向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问题是问题导向的核心,问题设计即成为问题导向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设计中应根据教材,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基础进行设计。为降低学习难度,数学问题设计可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让问题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的引领,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首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后,应要求学生将答案带入问题,借助逆向思维的方式对已获取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强化对问题和解决方法掌握。例如在解决问题后的逆向思维中,学生能够有效将遇到的各类问题与知识点进行整理,明确解题思路,深入研究问题的意图。进而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总结这些问题的设计规律与解决方法,加强大脑对该问题的理解[4]。其次在解决问题后,应对问题进行拓展,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数学知识基础良好的学生其解决问题能力往往优于普通学生。因此,在问题拓展中应关注学生学情,基于同一类别,同一层次进行拓展。例如在横向拓展中,主要基于问题让学生复习数学知识体系。在问题的纵向拓展时,则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尤其是随着问题难道的增加,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有更高的要求。
(二)给予学生空间,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问题导向重点在于学生探究,如果没有充足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进行探究;如果学生缺乏探究兴趣。必然会影响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质量。因此,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首先,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准确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最终获得知识。例如在低年级小学数学问题导学中,需要教师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在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后,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促进学习能力发展。这都需要建立在问题激趣的基础上。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也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有趣的问题。例如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问题提出抛给学生,让他们在数学内容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则可以不断利用小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最后,合作探究小组的创建过程中,为激发学生探究主动性,应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模式进行构建。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有充分的了解,综合考量学生特性进行分组;而不是仅仅根据班级学生数学成绩进行分组。通过科学的分组来提升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真正形成互学互助的局面和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探究之中。
(三)课上探究,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课堂互动探究是问题导向教学开展的重要方法,通过课堂上的合作探究与互动,才能确保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问题探究内容。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教材了解该数学问题是在哪些生活背景下提出的;其中有哪些问题蕴含深刻的数学元素;问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解决问题从何处着手等。其次,让学生了解探究数学问题的最终目标。数学问题的产生、发现与探究,最终需要学生将新旧知识链接起来,借助已有知识体系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探究过程要求学生通过问题,将已有知识带入其中;以问题为主线,将知识体系串联起来,进而提升自主探究能力。第三课堂探究中要掌握问题探究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探究可以分为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对于简单易懂的问题,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应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对已有问题进行交流,思维进行碰撞,尝试问题的多种解法,进而不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5]。
四、结语
问题导向教学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度,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降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痕迹。将问题导向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来指导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能以教师“提问”代替学生“疑问”,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以学生“学”代替教师“教”,进而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孙玲.以问为导向的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与反思———以“等比数列”起始课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1(27):28-29.
[2]苏毅莹.巧用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读写算,2021(23):165-166.
[3]李晓洁.基于问题导向教学的运筹学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18(04):101-102+107.
[4]齐雪,才治军.问题导向式教学设计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6):93-95.
一、语文有效教学和过程优化的教学准备阶段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态度,树立现代课程观,大胆探索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师生主体观,将自身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积极适应这种身份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准备阶段,要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特征和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树立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理念。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教师还应该将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作为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之前,语文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需要制定有意义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够符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长远目标,又能够与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个体针对性。教学设计中要采用科学的开课和导课方式,比如温故导入、激疑释疑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激感导课、展现意境导入等。此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还应注重教学活动设计、课后作业设计、练习设计及复习设计等。
再次,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确定课堂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准备状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不仅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状态,需要对学生学习准备状况进行确定和分析,进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高。通常来说,教师的备课可分为非教学性备课和教学性备课两个过程,非教学性备课是指教师单纯的对课文进行阅读和赏析,并圈点批注查阅文献。而教学性备课则是指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中“教什么”,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二、语文有效教学和过程优化的教学实施阶段
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的第一步。教师要结合初中语文学科特征和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可结合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等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清晰阐述初中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欲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组织竞赛,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常用方法有巧设悬疑、引起认知冲突、给予成功满足、情感交流等。
其次,语文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控与管理。一是教师要通过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隔膜;三是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运用焦虑来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践运用中教师要合理的控制焦虑程度,使其能够成为促进教学的工具;四是在课堂教学上制定良好的纪律约束,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使其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自由的学习空间。
再次,教师在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中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教学定位,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引导学生“怎么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一般是能够体现全篇的关键性字词、句段、细节等。文学不同于绘画和音乐,其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教材。
三、语文有效教学和过程优化的教学评价
一方面,学校应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并重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来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兼具“教与学”的评价,这样才能体现出素质要求的特征。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是否创设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思维训练的梯度,三是在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四是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个体发展,这些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多元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可创设“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且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后继形成影响。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应提倡“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价模式,其中教师反思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教师自评即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组内互评是课后教师之间对上课过程的相互评价,相互吸纳借鉴反思,共同提升;专家点评则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学校组织邀请专家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从中发现问题获得指导,进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在自评、互评、点评的基础上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品味和反思,获得得失体会,进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有效教学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效度的收获,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缪秋亚.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