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衡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商标法是在商标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利益衡量、选择和整合以实现一种利益平衡的制度安排。为实现这种平衡,在商标法的制度设计上,商标权的保护不仅是为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同时也要注重对消费者权利、在先权利的保护,对商标权进行适当的限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最终达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
在商标法中,法律调整的利益关系可以分为商标权人的垄断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其中后者被泛称为社会公共利益。商标权的保护不仅是为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同时也注重对消费者权利、在先权利的保护,对商标权进行适当的限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最终达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虽然商标法的内容并不全部限于这种商标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仍然是最核心和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是商标法在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商标法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大体维持了在商标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一、商标权与消费者权利之间的平衡
商标所有人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具有利益的趋同性。对于商标所有人而言,商标带来的利益主要体现为引导消费者区分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其他生产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之间的区别,并购买以使其获利;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利益则来自于运用商标来识别不同的商品,从而降低了购买成本。消费者在商品的使用过程中对商品品质的认可逐渐转化为对商标品质的认可。而这一转化正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使用商标所追求的效果。因此,商标成为二者相互依赖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桥梁,购销双方都希望维护商标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商标所有人与消费者之间又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性。消费者对商标的认同源于对商品品质的认可,但商标品质不完全与商品品质相符。为了降低成本,生产经营者有可能利用优质商标来销售品质较差的商品。此时,商标对消费者的引导价值就会降低,甚至产生误导,消费者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
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商标法的重要公共利益目标。如果商标保护脱离了消费者利益,那么商标的作用将无法发挥,商标制度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商标法在保护商标权的同时,法律要求商标权人必须保证商品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中国商标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
1.保障消费者免于被混淆或者欺骗。商标法在确保商标所代表的商品来源一致和质量一致的基础之上保护消费者利益。商标管理机关有权对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使用注册商标,其商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进行处罚。
2.就商标许可而言,强调许可人对商品质量和性质的控制。从商标权本身来看,商标权人在享有商标专用权的同时,也承担了担保所有合法带有统一商标的商品应具有相同质量的义务。防止商标在使用许可时发生质量问题,是商标法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商标法》第40条规定要求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上表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商品产地。
3.从商标侵权制度来看,商标法同样关注对消费者的保护。商标法是根据商标对消费者的影响而定义商标侵权的,判断商标侵权时普遍适用的“混淆标准”就是看被控人侵权对相同或类似商标的使用是否有可能会给公众带来混淆,最终即是以消费者利益为评判标准的。
二、商标权与在先权利之间的平衡
在先权利是指在商标注册申请日前已经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注册商标专用权与著作权等其他在先知识产权和其他民事权利易于发生权利冲突。商标权注册人为了增加商标的显著性、可识别性和美誉度,会善意或恶意地使用已经具有一定价值的载体,如他人的姓名、肖像、著作权、商号、外观设计等作为自己商标的构成元素,这些在先权利暗含着原权利人的创造性劳动,已经有了特殊价值,将其用于商业领域,使消费者容易认可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特有的品质和特性,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先天地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商誉,使得较少的市场投入,能获得较大的产出,这样就会涉及与他人已经存在的在先权利的冲突。合法在先权利的保护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此消彼长。
在发生权利冲突时,产生在先的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保护在先权利是处理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也是解决商标法上的在先权利问题应遵循的一项原则。因此,在解决商标领域的权利冲突时,必须遵守公平和诚实信用等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对民事主体的合法在先权利给予法律保护。在商标权人和社会利益中,既要考虑商标权人的利益,还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商标权人不得以自己的行为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中国商标法对在先权利保护主要体现在:
1.把是否损害他人现有在先权利作为商标注册时的审查内容。中国《商标法》第9条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第31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2.侵犯他人现有在先权利的商标得被撤销。《商标法》第41条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
但中国商标法及实施条例均未对在先权利进行详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商标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又层出不穷,商标法应修改在先权利的条款,明确在先权利的范围,并确定损害在先权利的标准。
三、商标权的保护与促进有效竞争之间的平衡
对于特定的商标所有人而言,不特定的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也是社会利益的体现,但二者之间的利益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一方面,一旦某个生产经营者作为商标所有人对某一商标取得商标权后,其他生产经营者对于类似标记的使用必将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其利益受损,这是商标专用性、排他性的表现;另一方面,其他生产经营者可能会假冒或模仿他人具有良好声誉的商标促销自己的商品,侵犯该特定商标权人的利益。因此,在生产经营者之间,商标法既要保证商标权人不受违法竞争者的侵害,同时也要禁止商标权人滥用权利侵害相关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1.在商标申请注册时,防止商标混淆,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在商标申请注册时,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申请注册的商标,同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已经注册的或者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标局驳回申请。对于是否造成混淆或误导,其标准也是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加以判断。
2.明确商标侵权行为,禁止利用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以维护有效竞争秩序。《商标法》所列举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商标权人的权益,也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商标权的扩张与商标权的限制之间的平衡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观念的快速更新,商标本身的形式和功能也在发生根本性的演变。商标从权利的地域范围、客体和保护力度三个方面不断扩张。商标法的发展史几乎是商标所有人权利的扩张史。当然商标权的扩张是对时代变迁的正确回应,强化商标权的效力是商标法发展的合理趋势。
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商标的基本功能是保护商标对产品或服务来源的正确区别,商标权人对商标受保护的权利范围也不能超越商标的区别功能。知识产权法律并行不悖地承担着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体现在制度构成上即形成了“权利人的权利”和“权利限制”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权利限制是法律为达到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设计的一种制度。商标权利的扩张只是商标法律制度发展的一面,而另一面就是对商标权利限制的强化,以防止一旦异化的商标权对公众利益的不当侵蚀。商标法应当始终在对商标权的强化与限制中追求私权和公益中的平衡。
商标权的权利限制在中国现行商标法中没有规定,这一现象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形成鲜明对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国商标权限制制度的缺失和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商标权人滥用其权利,造成商标权人与其他人的权利冲突日益尖锐。从各国立法和国际公约来看,商标权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商标合理使用、商标权的用尽、商标先用权等。建议在中国的商标立法中增加商标限制条款,商标权人无权制止第三方在下列情形中对商标的使用:
1.以善意的合理使用的方法,将自己的姓名、名称或其商品的名称、形状、品质、功能、产地或其他有关商品或服务本身(特别是零部件用途)的说明,附记于商品或服务之上,非作为商标使用者。
2.他人在商标注册申请日前,善意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在同一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者。在先使用人应以原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为限。商标专用权人可以要求其附加适当标志以示区别。
3.带有注册商标的商品,经商标权人或其许可人同意进入流通领域后,商标权人不得就该商品主张商标权。但为了防止商品变质、受损或有其他正当理由的除外。
4.非商业性的使用,如新闻报道、评论、字典等参考书中的使用以及滑稽模仿等。
参考文献:
[1]王莲峰.中国商标权限制制度的构建[J].法学,2006,(11).
[2]谢婉婷.商标法中的公共利益[J].电子知识产权,2007,(3).
关键词:战略管理平衡论目标平衡利益平衡能力平衡
在管理过程中,任何组织都有可能出现一些失衡现象。譬如营销近视症过分强调产品技术与功能的重要性,忽视了对顾客真实需求的把握;“酒香不怕巷子深”则使企业在营销要素之间失衡,过多地强调产品质量对品牌的推动效应;本位主义的产生则使各经济主体利益和价值体系出现问题;等等。这些都说明管理也需要平衡、协调与和谐。平衡与不平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伴随着事物的发展,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一般哲学意义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
平衡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自发、矛盾、有序循环的整体;整体中的矛盾双方都有首先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该本性天然、无止境作用,必然导致各种矛盾产生;矛盾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消灭对方而独立存在;对立面的存在有弊有利,辨证应对则相反相成;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趋向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
自然科学支持平衡论。协同学从“无序到有序”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案,系统论中的“自趋”概念,普里高津“耗散结构论”的“自组织”概念、模糊数学的概念,都为平衡论“趋向自身平衡”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社会科学同样支持平衡论。古今文化早已蕴涵平衡,如“天人合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天道乃损有余而补不足”等。《周易》的“阴阳平衡”、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马克思的“度”等等,都是对平衡的不同表述。
战略管理的三角平衡关系
战略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企业应该明白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的能力;企业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企业还应该明白自己的行动方案。因此,战略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协调各方利益以实现自身的长远目标的整个过程。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战略管理包含了三个要素,即目标、利益和能力。
国产服务器阵营前三甲之一的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说过:企业的目标、利益和能力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平衡关系(见图1)。目标是企业在特定时间(When)、特定领域(Where)里要做的正确的事(What)。利益是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驱动力,表现为各类利益相关者(Who)及其行为动机(Why),是组织正确做事的一个方面。能力则指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How),表现为企业的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是组织正确做事的另一个方面。
三角平衡中,目标、利益和能力构成了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角,包涵了四个方面的平衡关系:目标、利益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企业稳健经营的轴心,目标的合理设置、利益的有效分配、能力的均衡发展则是企业发展的三个基本面。目标、利益和能力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在运动中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战略目标中的三角平衡关系
战略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确立企业的终极目标,这也是企业为之而存在的理由。企业的终极目标一般来说是企业几代乃至几十代人为之而努力的目标;企业终极目标不仅为企业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远景,而且也同时规定了整个企业的业务范围。
其次是建设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企业的中长期规划期限一般是五年乃至五十年,至少不低于两年。现在不仅西方企业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中长期规划,而且中国的许多企业也制定有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此外是制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建立年度计划是由企业中所有管理者直接参与的一项分散化的活动。积极参与年度计划的制定可以加强管理者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企业应当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努力,以保证年度目标恰当合理、与企业远景和中长期规划一致并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战略目标包含了三大内容,即企业远景、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详见图2)。企业远景是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础,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又是企业远景实现的具体措施;同样地,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也是企业年度计划的基础,而企业年度计划又是实现企业中长期规划的具体措施。
企业利益的三角平衡关系
作为企业必须平衡社会利益、企业自身利益和顾客利益之间的关系(详见图3)。首先,企业必须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考虑到社会的利益。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承担国家的税收、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安置好企业内部的员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庆立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过:“当企业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就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为社会所共有。”的确,企业越大,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就越多。一家大型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加上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肯定比企业的利润要大得多。社会利益包含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生态效益。如果国家利益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国家的安全与保卫就很难有完全的保障;如果公共利益受到侵犯,那么很容易引起众怒,众所周知“众怒难犯”,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如果生态被破坏,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就会受到威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其次,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如果不能满足自身的利益就没法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承担社会责任和满足顾客利益了。最后,企业还必须满足顾客利益。一般来说,顾客包括企业内部顾客和企业外部顾客。企业内部顾客即企业的员工,他们的利益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的资源和财富源泉,没有企业员工的创造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外部顾客,即通常所说的客户或消费者,满足外部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企业除满足顾客需求之外,还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满足和引导顾客需求之时,同样也是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实际上就是在减轻社会的负担;为消费者或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实际上是在推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说,企业必须平衡社会、顾客和自身之间的利益关系。
企业能力的三角平衡关系
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企业的人才。企业员工一般可划分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即企业的普通员工与企业的核心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员工仅仅被看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其报酬只能按照资源分配方式进行;而作为人力资本的员工已经被资本化,他们能够创造出企业的利润,因此其报酬是按照资本分红的原则进行。由此可见,企业的人才是资本化的人力。其二是企业的技术实力。既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十分珍视技术。企业必须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激励,培训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进行技术开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依托团队的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加强技术管理,从体制上、制度上鼓励创新;建立相应的技术研究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妥善处理创新与维持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必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技术研究开发的文化氛围。其三是企业的资金实力。一个企业的资金实力是否雄厚往往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战略经营决策。企业的资金实力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衡量,可以从负债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看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还可以看企业的净资产量和企业的效益状况等等方面。综上所述,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构成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奠定企业战略实施的良好基础。超级秘书网
同样地,企业的三方面能力的体现也存在着三角平衡关系(如图4)。根据木桶效应,企业只有三方面能力都很强才能拥有真正的雄厚实力;即是说人才、技术与资金之中,企业任缺其一都将使其实力大打折扣。如果企业缺乏人才,很难进行技术方面的革新与创造,就不可能长久地拥有技术的优势;同时人才的匮乏还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企业从而会丧失资金与现金流方面的优势。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已经说明了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短缺,至少技术人才是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的,那么相应地也会带来资金上的弱势。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也很难留住人才、拥有自身的技术优势。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平衡人才、技术和资金三者的关系,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形成马太效应,让企业越来越好,越走越顺,使企业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战略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四个平衡,即战略三角平衡、目标平衡、利益平衡和能力平衡。企业目标确定在何时、何领域做哪些正确的事;企业的利益驱动关联着企业诸多相关者及其行为动机;企业各方面的能力说明了企业将采取何种措施去实现自身的目标。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管理的精髓已寄寓于此四大三角平衡关系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闻侵权 权力冲突 平衡
一、引 言
海南省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审理过一宗徐某诉某报社侵害肖像权、人格尊严、名誉权纠纷案件。徐某为某公司的业余模特, 2002年,徐某作为某文化艺术传播公司的礼仪小姐参加人体摄影艺术展览活动。某报社等数家新闻媒体派员在展览现场进行采访,其间,某报社记者拍摄了徐某在一幅人体摄影艺术作品前驻足观赏的侧面半身照片,刊登在该报社发行的报上,并有文字说明:“人体模特看展览”。徐某认为自己并非人体模特,某报社刊登的照片和文字说明侵犯其肖像权、人格尊严、名誉权,将某报社诉至法院。经审理,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某报社报道的目的是为了新闻报道,不存在以侮辱、诽谤的方式侵害原告的名誉,故不能构成对原告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权的侵犯,某报社虽刊登了原告的照片,但未用以广告营利之目的,而是用以新闻报道、弘扬艺术,不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犯,驳回徐某的诉讼请求。二审维持了原判。
此案从表面上看是名誉侵权案件,但实质上蕴含着公民人格权与新闻自由权的冲突。下面,笔者通过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曾经审理过的一些案例来分析新闻侵权纠纷中的权利冲突,同时探讨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平衡这种权利冲突的途径。
二、新闻侵权中权利冲突的主要类型:纵观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近几年审理过的新闻侵权案件,所涉及的权利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新闻侵害名誉权 ———新闻自由权与名誉权的冲突名誉是指对特定人的人格价值的一种社会评价。此处所说的特定人既包括公民,也包括法人。名誉权是由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获得和维持对其名誉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一种人格权。我国宪法第 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是保护公民名誉权的最高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对名誉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法通则 》中关于保护名誉权和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的规定;二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 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律保护名誉权是为了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其宗旨就是为了满足或实现人们的尊重需求。
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传播有损他人名誉的作品的行为。在新闻报道中,对公民的报道、评论如与事实不符,或有侮辱、诽谤人格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被认定为名誉侵权。诽谤是最常见的新闻侵权方式。而新闻侵权中的侮辱,主要表现为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中,以有损名誉的不实之辞,对报道对象进行定性、评论。实践中主要指在舆论监督中进行过激的主观评价和为制造新闻轰动效应而对事实进行歪曲。
2、新闻侵害隐私权 ———新闻自由权与隐私权的冲突隐私是指不愿被窃取和披露的私生活信息,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隐私权则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1]隐私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因为法人只是法律上虚拟的人格,不存在“个人生活”和“身心。我国宪法虽然没有“隐私权”字样的出现,但第 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这其中便隐含着对隐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我国民法通则中也有自然人一般人格权的规定。不过,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隐私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法律概念,通常是被纳入名誉权进行保护。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中规定“: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3、新闻侵害肖像权 ———新闻自由权与肖像权的冲突肖像是指公民个人形象通过造型艺术或其他形式的客观再现,它反映肖像人的真实形象与特征,与人的人格不可分离。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所享有的利益并排斥他人分割的权利,其主体只能是特定的自然人。法人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容貌,因此不是肖像权的主体。肖像权所保护的客体是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它直接关系到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及其形象的社会评价,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人格权。司法实践中,新闻侵害肖像权的形式主要有:未经本人同意,拍摄他人与新闻报道无关、不具报道价值的照片和录像;未经本人同意,在新闻报刊中使用他人与新闻内容无关的肖像。本文引言所述徐某诉某报社一案,因案件所涉照片系在公共场所并经过徐某同意拍摄,且报社系为了新闻报道而使用,并非用于营利目的,媒体因报道的新闻性享有免责权利,法院最终认定报社并未侵害徐某的肖像权。
三、新闻侵权中的权利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新闻自由权与人格权的矛盾是新闻侵权产生的内因
[关键词]高校;教师管理;心理平衡
[作者简介]杨旺尊,嘉应学院组织部人事处助教,广东梅州514015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201-03
现代管理的主导思想尤为注重人的因素,重视管理主客体的行为。在一个组织中,人是组织活动的执行者,是组织目标的实现者,是核心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不好,组织就会陷入混乱,组织目标就无法实现。可以说,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关键。然而在高校师资管理中,常常被忽视的是教师的心理平衡问题。忽视心理平衡原则在师资管理中的运用,忽视对教师心理平衡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将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探索教师的心理平衡问题是高校师资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心理平衡在高校师资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1.心理平衡的含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平衡占有举足轻重的成分,在心理平衡的研究过程中,平衡的感觉又是研究之重点。我们将平衡的感觉简称为“平衡觉”。平衡觉就是司职身体平衡定位的一种感觉。平衡觉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平衡或不平衡,平衡觉也会使人们产生错误或正确的判断。当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或基本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心理平衡;反之,人们就会出现心理不平衡。心理平衡一方面标志着人们满足的程度;同时,也标明标准制定的高低及宽严都会改变人们心理平衡的程度。在判明心理是否得到满足、是否平衡时,人们不断演示着从满足到不满足又到满足、从平衡到不平衡又到平衡的过程。人们就是在这种心理平衡的推动下,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平衡心理作为对比的心理,是人们根据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客观现实为参照物,在自身对比他人而言自我价值衡量的一种心理变化,其中既有自我价值认定的高低,也有标准制定的宽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从范围上讲,有家庭、单位、社会之分;从时间上讲,有历史、现实、已经发生、将要发生之分;从人物上讲,有性别、年龄、职业、能力、职务、文化程度之分。心理平衡上的参照范围很广,对比物很多,影响到一个人认识的过程。所以,平衡心理的正常与否对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
2.心理平衡原则对高校师资管理的意义
在师资管理中,无论是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或是约束机制都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它既是师资管理的心理依据,又是师资管理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无论是管理目标的确定还是管理工作的展开,无论是管理制度的建立还是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以心理学原则作指导。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力求帮助教师实现心理方面的平衡,设法使教师行为得到改变或绩效得到提高,能平衡其某种需要,使教师心理健康且心情舒畅地进行教学和工作,这是激励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倘若教师只忙于追求自己的某种需要,争取某种平衡,他怎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怎能有积极性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不平衡原理,树立适当的目标,引进竞争机制、压力机制、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不平衡心理,调动其积极性,为达到新的平衡,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对于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教师,都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对遭遇到挫折的教师,更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关心、去送温暖,使他们从精神痛苦中摆脱出来,恢复心理平衡,树立信心,继续努力奋斗。管理者应该时刻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管理不当,给教师带来不良的心理不平衡,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应提倡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一个好环境。
二、高校师资管理中引起教师心理不平衡的原因
1.漠视心理平衡的双边性
从心理平衡的发展规律来看,只强调教师一方的单边关系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到管理者与教师的双边关系。在构建高校教师管理的心理平衡时,仅仅站在教师的应得或学校的应付去单方面进行探讨显然具有明显缺陷。只有在双方心理期望中找到交集点,从两方面考虑彼此的所得和所付,才能保持良好的雇佣合作关系。许多高校在进行教师心理平衡构建时,一味以学校为核心,没有多方面寻求满足教师个性特征的需求,忽视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不能很好满足其所需,发挥不出教师心理平衡对高校发展的巨大作用。
2.管理层与教师的信息不对称
构建与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加强沟通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通过双向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教师的期望以及高校存在的问题,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期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商讨,提出有效方案,使教师在受到尊重、增加自信心的同时,也使学校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心理平衡。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却破坏了这种沟通,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即交易双方不能等同地具备或掌握作出实现交易的全部必要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在管理者和一般教师之间,管理者掌握的信息多,较综合,有条理;一般普通教师掌握的信息少且零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的报酬、培训、晋升、出国等敏感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督,助长了高校内部的不正之风,造成了高校出现上级无沟通意愿,下级无沟通动力,高校内无沟通氛围的现象,从而更容易导致教师的心理不平衡。
3.激励教师的误区
高校教师有着区别于企业员工的不同特点,通常高校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有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不容易度量,并且他们的劳动价值转化成可度量的经济价值的周期较长;高校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有着强烈和持久的承诺,他们之中有人可能更多时候是对自己的专业忠诚,而不是对单位忠诚,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的主要赞赏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对高校教师的激励应当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并且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措施大都集中在伦理道德激励和酬金激励上,这些措施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有失公平,造成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丰厚的酬金并不必然导致教师的心理平衡,因为高校教师的工作动机不仅仅受到报酬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还在培训、晋升、出国等方面对学校寄予期望。
4.分配制度改革的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但是在行政工作人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低称职与高称职、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同类院校横向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不少高校所建立起来的业绩评估制度和分配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容易受到不同专业在学校中的强弱势地位的影响,不是一个公平的评价体系。一些教师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级别并不低于他人,但是所得的报酬和待遇却低于他人,由此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引起了他们的情绪波动,破坏了他们的心理平衡,造成学校内部教师间的心理不平衡。
三、在高校师资管理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平衡氛围
心理平衡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生成、转化、建立和消解的过程,是一个由平衡到失衡、失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失衡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可见,平衡是普遍的需要,不平衡是常态。不平衡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排解以达到平衡。
1.加强沟通、注重平衡双边的信息对称
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要与教师的正当需求相符,并能逐步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应是多渠道、多方面的,要改变过去那种不出问题老死不相往来,出了问题才找来谈话,处理“危机”式的交往。管理者和教师的交往应坚持日常化、民主化、制度化、生活化,从多侧面同教职员工发生广泛的交往。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只强调学校目标而不考虑教师正当合理的个人目标,应允许学校目标包括正当合理的教师个人目标和兴趣专长;同时,应让教师参与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使教师把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并使广大教职员工产生主人翁感和自尊感,意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自我价值,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2.构建高校管理的民主气氛
民主管理问题实质上是摆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问题。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你尊重他、信赖他,他便会努力地去工作。民主管理的关键在于参与,管理者不要仅把教师看作是管理的对象,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变成管理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主人翁的积极性。良好的民主气氛,可以促进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减少矛盾,关系和谐,克服冷漠、猜疑、嫉妒、不合作的消极情绪,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稳定、平衡的心理状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
3.激励措施公平合理
人都有两种需要:一是生活需要,即物质需要,这种需要是为了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二是事业需要,即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为在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求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取得社会上的认可。报酬多少,主要标志着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绩和贡献大小,是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在公平合理的激励措施下,贡献大,评价高,报酬多,就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趋向,更加奋发向上,振作精神;贡献小,评价低,报酬也较少,也会因之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而奋发向上,振作精神。因此,对教师的激励措施必须公平合理,只有公平合理,才能使教师心理处于平衡,保持心理最佳状态,从而使精神舒畅。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离开了公平和合理,就会矛盾突起,纷扰出现,进而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平衡,均衡,宏观调控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经济学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两种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都有其实践性,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经济学的均衡和政治经济学的平衡的概念比较
西方经济学的均衡是“equilibrium”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有:1.equilibrium as a balance of forces,即多种力量的平衡;2.equilibrium as a state of rest(a stationary state),即一种静止的状态;3.equilibrium as a state of uniform movement(a steady state),即一种不变的运动状态;4.equilibrium as a constrained maximum,即被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5.equilibrium as an optimum,即最优化;6.equilibriumas rational action,即理性的行为;7.equilibrium as a situationof consistent plans,即计划一致的情形[1]。论文参考。所以均衡被我们理解为任何一个经济决策者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决策以增加利益时的状态。
政治经济学中平衡所使用的单词是“balance”比如“Sofar as the balance is restored by the fact that the buyer acts later on as aseller to the same amount of value……”[2], “balance”的释义为:“conditions of being steady,conditions that when two opposing forces are equal.”。显然政治经济学中的“balance”与西方经济学中的“equilibrium”有其不同的内涵。
平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货币需求和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社会再生产中总产品的实现。
二、马克思的典型平衡理论简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了平衡分析法,指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对平衡状态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分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都用到了平衡分析思想,但是我个人认为主要集中在第二卷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阐述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我们知道简单再生产的均衡条件是:
马克思在“先不考察作为交换媒介问题的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专门研究了简单再生产中实物量在第Ⅰ、Ⅱ部类内部以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比例,从而得出简单再生产中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的条件:Ⅰ(V+M)=ⅡC即基本均衡条件表示第一部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去投入的不变资本后等于Ⅱc。因此,生产时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于或少于Ⅱc时,平衡不能实现。另两个方程揭示出:第一部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Ⅰc+Ⅱc,第二部类的社会不要劳动时间等于Ⅰ(v+m)+Ⅱ(v+m)。论文参考。
2、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在简单在生产的基础上放弃没有积累的假设,将m的一部分用于积累,用于扩大生产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用c和v表示。设m用于消费的部分为 ,用于积累的部分为 ,则推导出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方程式为:
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条件表明:社会再生产过程“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3]。即要使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使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Ⅰ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Ⅱ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保持实物量的平衡和价值量的平衡,即总量和结构都要平衡,甚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在第Ⅱ部类的内部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也要平衡[4],为此要求第Ⅰ、Ⅱ部类及部类内部各部门协调发展。
所以,可以看出平衡包含了:1.在价值量上,各部门的供给和需求应相等;2.在结构上各部门提供的实物量必须供需相等;3.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应用宏观调控使各部门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比例协调。
三、西方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简述
《萨缪尔森词典》中对均衡的定义为“在经济学中,其含义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化的经济力量处在一种均衡静止、不再变化的状态,其价格和数量使购买者和供应商达到愿望一致。”均衡分析方法是在对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诸经济变量(因素)中,假定自变量是已知的或不变的,然后,分析当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出现的情况及需具备的条件,即所谓均衡条件。均衡分析可分为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一的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况和条件。
一般均衡论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如何实现均衡的一种经济理论,所以也称为总均衡分析。它由19世纪末里昂·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分析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价格、供求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供求同时达于均衡状态条件下的价格决定问题。一般均衡分析重视不同市场中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关系,强调经济体系中各部门、各市场的相互作用,用公式表达为:
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的经济变量太多,而这些经济变量又是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因而使用起来十分复杂和困难。
局部均衡是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量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上的均衡。如果假定某一市场对其它市场不产生影响,其它市场对这一市场也不发生影响,即孤立地考察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量达于均衡的情况,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或称局部均衡论。马歇尔是局部均衡论的代表人物,他在其价值论和分配论中广泛运用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例如,他的均衡价格论,就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即假定某一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价格、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商品的价格如何由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而达到均衡。
四、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与马克思平衡理论的比较
1.从假定前提来看,平衡分析假定市场是出清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即此时供求是一致的、信息是充分的,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均衡分析法的假设前提是变化的:一般均衡分析跟平衡分析一样,假定市场是出清的;局部均衡则认为市场是不对称的,是非完全竞争性的。
2.理论基础不同。均衡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论主要关注的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或不同商品相对价格的确定问题。这种均衡价格论只是停留在价格的现象形态上,它不涉及价格的内容——价值及价值的实体和本质等问题,因而是一种没有价值论作基础的价格论。平衡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对这个理论来说,价值的实体和本质是价值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样,通过对商品价值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被商品交换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论文参考。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要深刻得多。
3.从行为主体的界定来看,平衡分析把消费者和厂商等行为主体界定为一定资本关系的人格化。“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5]均衡分析中,一般均衡分析把经济主体界定为经济人,即理性行为人,“经济人”思想把追求私利作为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公开确认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局部均衡则把经济主体界定为相互影响的经济人,即相对理性行为人。
4.分析方法不同。均衡理论是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从它产生至今,始终注重运用数学方法,对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及效率性等问题进行严格的证明。由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定性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和过渡性,因此,他主要是对与一般均衡有关的问题进行文字说明和理论论证,而没有像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用高深的数学方法对一般均衡进行严格的证明。因此,马克思平衡理论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的形式,尽管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5.从主要结论来看,通过平衡分析法得到的经济结论时有阶级性的,这个结论是有利于劳动者阶级。均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阶级性,因为实质是研究经济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和协调,所以不同的结论必定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由于理论研究的目的不同,均衡理论和平衡理论对均衡稳定性的看法也就不同。一般均衡理论的目的是要证明市场经济的有效性,而马克思平衡理论的目的则是要证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一般均衡,只不过是一种与现实经济生活无关的假想状态。马克思的平衡理论则认为,均衡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均衡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而存在的,现实的状态往往是一般非均衡,市场价格和均衡价格往往是不一致的。所以,马克思的平衡理论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更现实,也更能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
6.从政策导向来看,平衡分析法易导向宏观调控,其中包含的基本经济思想是: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因此要实现平衡,必须依赖政府的调控。均衡分析分易导向自由主义,因为这种方法认为供求双方的运动自然会达到均衡,政府的干预会破坏均衡的实现。
所以,我认为马克思的平衡理论虽然没有取得西方一般均衡理论那样“严密”的形式,但它在内容上显然要比西方一般均衡理论深刻得多。
[1] 《商场现代化》2006.1下旬刊,总第456期第27页
[2] 《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38页。
[4]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二十章第447-458页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the role of slide-resistant pi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design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design and calculating method of slide-resistant pile to get the best design scheme; while a key issue of using method of equal effects to calculate slide-resistant pile that remain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is how to carry on the reasonable equivalent of pile soil complex.
关键词: 抗滑桩;计算方法;创新
Key words: slide-resistant pile;calculating method;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4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76-02
0 引言
滑坡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岩(土)体的力学平衡条件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破坏,在重力的作用下,导致山坡上的不稳定岩(土)体,沿着某一软弱面(带)作整体的、缓慢的、间歇性滑动的地质现象[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安全运行。
目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已经普遍使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①对抗滑桩的作用机理缺乏系统的认识;②设计计算理论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③在实际工程中,预应力抗滑桩一般都设计偏于安全,造成一定的经济浪费。为此,本文在已有的基础上,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现有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1 现有的设计计算方法
预应力锚索的设计计算方法分为基于传统的极限平衡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
1.1 基于传统的极限平衡方法 基于被动桩的桩土相互作用理论,进行平面分析。荷载分为:
第一,压力法。Loehr等[2]考虑抗滑桩加固边坡时得到桩的3种分布形式:①桩周岩土体的破坏——极限土抗力形式;②因锚固不足,在桩身周围发生锚固段的土体破坏——极限锚固抗力形式;③桩身结构的抗弯或抗剪破坏——桩的极限抗力形式。在计算极限土抗力时需先计算岩土体,建议采用Ito和Matsui[3]提出的塑形变形理论。
第二,位移法。根据桩土相对位移分布计算桩移、桩体侧向土压力及内力的分布情况。对桩土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位移法进行分析更为合理,但是,需要了解无桩时土体自由侧向位移的分布,然后把位移叠加到桩上,通过弹性理论或者地基反力计算桩土相互作用,White等[4]在位移法的基础上采用p-y曲线法分析桩的变形和弯矩沿桩身的变化。
1.2 数值计算方法 数值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有限单元法。该法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传统的桩土本构有限元;另一类是复合本构有限元。通常情况下,对树根桩加固边坡进行稳定性通过采用桩土复合本构模型和桩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分别进行分析,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得到采用复合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际相差不大[5]。第二,有限差分法。通过有限差分法对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模拟,通过以小变形本构关系求解大变形问题,使设计更加方便快捷,在实际工程中受到较广泛的使用。
2 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的探讨
2.1 抗滑桩的受力特征 作用在抗滑桩上的荷载由滑坡推力、桩前岩土体抗力与地震震动荷载等组成,抗滑桩设计取决于滑坡推力的计算是否准确,对于单一的的情况,在推力与桩身内力分析与计算上已有很多研究,并将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但是对于发育了多个滑动面的堆积层滑坡,在计算滑坡推力时并不考虑滑动面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主要是将该滑面以上的所有岩土体作为一个整体,以最深滑动面为计算基准面来计算。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而且有的时候相差会很大。
2.2 计算方法探讨 使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方法计算抗滑桩都有其局限性,目前为止,抗滑桩的破坏形式主要以滑移破坏为主,使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虽然计算过程较简便,但是不能反映工程实际破坏情况;使用数值分析方法需要使用专业软件,结合工程勘测数据,得出结果比较能够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在滑坡治理的抗滑桩中,抗滑桩的破坏主要以稳定性破坏为主,滑坡的滑移面假定为圆弧面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模型。
如图1所示,设滑坡为均匀土质,有两个不同的坡度段,以鼓出下缘为坐标原点O(0,0),抗滑桩与坐标原点的距离为X0,锚索位于抗滑桩顶部,倾角为α,在鼓出下缘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γ,滑坡的上部下滑位置为Β。
2.3 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两种典型的抗滑桩设计方法和理论,结合已有的研究,可得出以下初步结论: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方法适用于单桩计算,计算方法比较简练,但是为了保证其安全性,采用比较保守的安全系数,因此设计结果往往较为安全,不经济;基于数值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能够比较合理的模拟真实抗滑桩受力情况,但是建模过程比较复杂,无法进行推广。
3 结语
随着我国加大西部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涌现出大量复杂地形,高速公路及铁路的发展对滑坡地形的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来高。本文在总结已有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对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特别是以滑坡的稳定性为基础,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对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既能保证滑坡的安全性,又能大大简化设计过程及难度。随着抗滑桩的应用,对其工作机制的研究也将逐步深入,其设计方法会更加完善,更加适用实际工程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振刚.抗滑桩桩身内力分析计算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2]LOEHRJE,ANGEC,PARRAJR,et al.Design methodology for stabilizing slopes using recycled plasticre inforcement[C]//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Proceedings of Geo-Trans. LosAngeles, CA, United States: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 2004:723-731.
[3]ITOT,MATSUIT.Methods to estimatelateral for ceacting on stabilizingpiles[J].Soilsand Foundations,1975,15(4):43-59.
一、《起源》理论脉络
爱德华在这篇论文中并未设置章节性的标题,论文可以从借贷试算平衡方法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早期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形成。这部分论述了15世纪以前借贷试算平衡方法在意大利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分为卢卡帕乔利对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总结。尤其是对复式记账中账户余额平衡和汇总试算平衡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为卢卡帕乔利之后的学者对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卢卡帕乔利之外的几位学者对账户余额平衡方法的研究情况。
二、《起源》主要学术观点
(一)早期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形成 在后的意大利,伴随着蔚为壮观的商业的兴起,产生了复式记账。由于当时原始记录的不足,为了记录快速增长的外贸交易所导致的复杂交易事项,发明一种有效的记账方法成为必要。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复式记账开始不断完善。当时商人保存的复式记账记录不多,学者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断定复式记账起源的精确时间、方式和地点,但可以推断的是,在13至14世纪的意大利,复式记账法确实已经趋于完善。
由于缺乏基础的商业数据,学者们转而开始研究早期有关复式记账的作品,其中最早的是卢卡帕乔利于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典》,该书介绍了当时在威尼斯十分流行的复式记账系统。然而,复式记账法直到15世纪才被广泛运用并沿用至今。最早的复式记账记录是1340年热那亚公社中的财务账簿,虽然只是框架性质的,但比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典》足足早了约一个半世纪。卢卡帕乔利在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典》,对复式记账法起源的阐述较少,但他所描述的复式记账法是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早期著作中关于记账术语的模糊导致了后来的研究者对于一些记账程序或方式产生了困惑,虽然这些记账程序或方式他们现在正在使用,如试算平衡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卢卡帕乔利对试算平衡表述不明晰,导致账户余额平衡和汇总试算平衡这两个术语被等同,两者都被认为是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两者意味着两个相互分离且彼此不同的两个程序。
(二)对卢卡帕乔利借贷试算平衡方法的总结 为了清楚表述试算平衡表述不明晰这一问题,论文作者对账户余额平衡和汇总试算平衡分别加以描述,并对15至16世纪关于此问题的主要著作进行溯源。账户余额平衡,正如卢卡帕乔利所解释的一样,关注了复式记账法中的总账复试记账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试算平衡表来验证复式记账。在《数学大典》中的第14章,卢卡帕乔利清楚地说明了复式记账法的要义,他说道:“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总账复试记账法建立起来后,卢卡帕乔利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试算平衡表中借贷方平衡的验证上,在《数学大典》的第36章,他说:“试算平衡表相当于把左边总账的借方汇总到一起,把右边总账的贷方汇总到一起,如果借贷方金额相等,说明总账可能是正确的”。事实上,他在《数学大典》的第14章也表述了同样的观点,只是不太简洁。尽管以前有人对此存有疑义,显然,卢卡帕乔利完全了解试算平衡表的结构和功能。耶梅评价的也对,但不幸的是,他将曼佐尼的总账平衡作为了恰当的试算平衡表。哈特菲尔德在理解卢卡帕乔利的总账试算平衡的时候,也犯了相同的错误。
卢卡帕乔利用他的总账试算平衡方法,作为结束一个旧账并将其余额过入新账的证明。他用了较长的篇幅来解释这种过账程序。在第32章,他说“现在你必须过账,因为原来的账户已经登记完了,或者因为新的一年开始了”,商人们每年都实践着这一程序。此后,过账就此被指代作了账户余额平衡的第二层含义,然而这二层含义的混用造成了混乱。在第34章,卢卡帕乔利对账户结账程序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开始介绍有关实账户的结账程序,比如现金,资本,商品,设备,在建工程,债务和债权等。然后,卢卡帕乔利谈到,有些账户(虚账户)可能不需要转移到新的账户,如费用和收入。这些账户应过入损益账户,后者又被转入资本账户。资本账户,类似于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其余额转入新账。
另外,卢卡帕乔利还介绍了汇总试算平衡。他说:该种方式,在前面程序的基础上(即日记账和备忘录已经登入账簿中),后面的步骤会变得清晰。接下来是,分账户汇总借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分账户汇总贷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右边,然后分别将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和右边汇总,这就是汇总试算平衡。如果左边汇总额等于右边汇总额,有理由相信账户管理、结账可能是正确的,反正则意味着账户中存在错误。初看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试算平衡表,但仔细检查会发现,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卢卡帕乔利在所有账户结账后进行汇总试算平衡,除名义账户直接从旧账户过入到新账户,而未通过资本账户或任何形式的平衡账户结转这种情形例外。在这种情况下,旧账必将在所有情况下都平衡(即使这中间充满着错误),因为许多项目都会因为结账的过程被轧平,一个结账后的试算平衡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试算平衡。
这很明显,卢卡帕乔利的汇总试算平衡是为验证结账的正确的,并不具有现代试算平衡的意义。假如分账户中有一个没有结账,如果此时分账户汇总借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分账户汇总贷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右边,然后将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和右边汇总,显然,左边汇总额和右边汇总额不会相等。自然地,这也可以反推出账户中有没有结账的。这种汇总试算平衡被认为是账户结账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试算平衡。卢卡帕乔利也知道试算平衡为过账提供指引所起的作用,在他的最后一章中写道:“如果某一账户登记完了或到了期末,而你又想将其过入新账户,你可以按下面的程序做:结束试算平衡并确保其正确,然后从试算平衡表中过入到新的账户,为了在试算平衡表中显示所有账户,必须为其预留位置。这样,老账户过入到了新账户,老账户中的贷方在试算平衡表中是借方,在通过试算平衡表转入到新账户时,又变成了贷方,如此循环”。
实际上在上例中,卢卡帕乔利将试算平衡表作为了一个中转账户,唯一的区别是老的账户体系中没有一个这样的中转账户,这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卢卡帕乔利以前,试算平衡表就已经作为了一个中转账户在实践当中使用了。威尼斯商人安德里亚・巴尔巴里戈,在1434年就使用过这样一个中转账户,显然,他使用了同样的程序。有趣的是,我们所考虑的账户余额平衡也是一种结账后的试算平衡,因为它是名义账户被过入到资本账户后再进行的试算平衡。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账户余额平衡是在账户过账之前发生,而汇总试算发生在过账之后,这也可以作为卢卡帕乔利将账户余额平衡和汇总试算平衡称为试算平衡的原因。因此,它可以作为卢卡帕乔利充分理解试算平衡表和作为检验借贷平衡与过账的证据。卢卡帕乔利自己也说,他仅仅是在描述威尼斯记账的方法。现在不清楚的是,当时的记账方法是否利用了卢卡帕乔利的汇总试算平衡,尽管试算平衡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记账程序,但汇总试算平衡则如昙花一现。
(三)对卢卡帕乔利之后的学者们借贷试算平衡方法发展总结曼佐尼曾经在1540年出版过《威尼斯式总账和分类账》,继续使用了卢卡帕乔利的汇总试算平衡,在他的文章里面套用了复式记账方法,他的著作相对于卢卡帕乔利的著作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改变。
一项研究曼佐尼有关复式记账的书籍表明,他清楚复式记账的基本特征。然而,要想从他这获得对试算平衡的了解这似乎是徒劳的。奇怪的是,在他的论述中,他正确地描述了试算平衡,但是,因为它是采取对卢卡帕乔利著作的照本宣科,他没有完全理解它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在前四章中,他描述了试算平衡,而他使用的示例是他著作中的账户余额平衡,这与卢卡帕乔利的汇总试算平衡并无二致,而根本不是一个试算平衡。而奇怪的是,曼佐尼了解复试记账的基本特征,但他没有彻底理解试算平衡表的真正本质,这正是问题的所在。
三年后,英格兰的奥尔德卡斯尔在他著作中的第25章,正确地描述了试算平衡,“如果某一账户登记完了或到了期末,而你又想将其过入到新账户,你可以按下面的程序做:结束试算平衡并确保其正确和平衡,然后从试算平衡表过入到新的账户,为了在试算平衡表中显示所有账户,必须为其预留位置,这样,老账户过入了新账户,老账户中的贷方在试算平衡表中是借方,在通过试算平衡表表转入新账户时,又变成了贷方,如此循环”。奥尔德卡斯尔像之前的曼佐尼一样,著作实际上是卢卡帕乔利著作的翻版。
1543年,耶梅在安特卫普出版了介绍复式记账的专著。如奥尔德卡斯尔一样,耶梅也描述了试算平衡表。耶梅是第一位在账户中恰当地运用账户余额平衡的,在他书中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他的程序是简单而直接的,首先,他将商品账户转入库存商品账户,然后,他将虚账户转入损益类账户,继而再转入资本账户,最后关账。并且分账户汇总借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分账户汇总贷方,并将其列于试算平衡表的右边,然后将试算平衡表的左边和右边汇总,这样可以检验过账的正确性。卡萨诺瓦(1558), 皮耶特拉(1586)和后来的作者都将过渡账户作为普遍接受的程序,从此使卢卡帕乔利尴尬的汇总试算平衡再没有被使用过了。
三、启示与思考
通过深入解析《起源》一文,可以发现,卢卡帕乔利作为首位论述复式记账的作者,他完全了解试算平衡的作用和结构,曾被他错误地当作借贷试算平衡的汇总试算平衡,不过是一个检验结账后账户汇总正确性的工具,并且这一工具最终让位于效率更高的账户余额平衡。至于为什么卢卡帕乔利没有使用当时已经广泛被使用的账户余额平衡,不得而知,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他所使用的将账户过账的试算平衡表强烈地显示出他已经知道账户余额平衡的存在。卢卡帕乔利所描述的复式记账方法并非始于他,当时的会计文献更加倾向于推介复式记账实务而非提升理论或创造新的记账程序。试算平衡的起源,仅仅被发现于当时的商业实践,然而试算平衡理论体系并未建立起来。这是因为很少有当时的复式记账书籍保存至今,大部分保存至今的也已经残缺不全。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A. C.Littleton and BasilS.Yamey.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ccounting.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56.
[2]Edward Peragallo.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ouble entry bookkeeping.American institut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38.
关键词:裂纹扩展 能量平衡 花岗岩 动态本构
Study on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rock under dynamic compression based on energy balance during crack growth*
Abstract: Based on the sliding crack model and energy balance during crack growth, the dynam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rock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 is establish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operties of the no-elastic strain caused by the growth to the total strain are also studi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no-elastic axial strain caused by the crack growth is larger than that of lateral strain. In addi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o-elastic strain caused by the initial crack’s sliding cannot be ignored.
Keywords: Crack growth Energy balance Granite Dynam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一、前言
岩石的动态本构模型是分析岩体结构在动载荷作用下响应的基本参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于亚伦[1]用修正的过应力模型来描述岩石材料在加载速率为103s-1的应力应变关系。杨春和和曾祥国[2])用Bodner-Partam粘塑性模型描述了岩石材料在动三轴压缩应力作用下的响应。类似地,还有Liu & Katsabanis[3]等人的工作。
随着扫描电镜(SEM)和声发射等设备在岩石力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岩石材料在破坏过程中裂纹的扩展、分叉以及聚合等细观力学行为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岩石材料内部存在的微裂纹的扩展和聚合是岩石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宏观力学特性的根本原因。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多种裂纹模型应用于研究岩石类脆性材料在承受压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在这些裂纹模型中,滑移型裂纹模型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Nemat-Nasser & Obata[4]根据滑移型裂纹扩展的集合特征研究了脆性材料的非线性应变。在他们的研究中,总的非线性应变由三个部分形成:a)沿初始裂纹的滑动;b)垂直于裂纹方向的剪胀;c)拉伸裂纹的扩展。基于Catigiano的能量平衡理论,Kemeny[5]提出一种简单的方法计算含滑移型裂纹的岩石材料在压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在他的工作中,岩石的非线性应变主要由拉伸裂纹扩展引起,忽略了由于初始裂纹滑移消耗引起的非线性应变。Basista&Gross[6]根据内变量理论研究了含滑移型裂纹的非线性应变。在他们的分析中,非线性应变的计算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没有拉伸裂纹产生,能量的耗散由初始裂纹的滑移形成。在第二阶段,拉伸裂纹形成,并沿着最大主应力的方向扩展。在这一阶段,能量的耗散主要由拉伸裂纹的扩展形成。Ravichandran& Subhash[7]也根据能量平衡理论研究了含滑移型裂纹的非线性应变,在他们的研究中,考虑了由初始裂纹滑移引起的能量耗散以及造成的非线性应变。
本文基于Ravichandran& Subhash[7]提出的裂纹扩展能量平衡原理,分析岩石在动态单轴压应力作用下(应变速率范围:10-4-100s-1)的本构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本文还进一步分析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对总应变的贡献等。
二、滑移型裂纹组模型
基于Horii&Namat-Nasser[9]和 Ashby和Hallam[10]的研究,本文采用图1(a)所示的简化滑移型裂纹模型。同时本文应用图2(b)所示的一组滑移型裂纹来模拟岩石材料在单轴向压应力作用下的劈裂破坏模式以考虑裂纹之间的相互作用。图中,初始裂纹长度为2c, 拉伸裂纹长度为2l,相邻裂纹间距为2w, 初始裂纹面与轴向应力之间夹角为q 。根据文[5-11]的工作,图1(b)简化成图1(c)所示的裂纹构形。图1(c)中,一组拉伸裂纹承受集中力F以及远场压应力作用。力F反应作用在初始裂纹面上的剪切力对拉伸裂纹的作用,在忽略初始裂纹面上的粘聚力时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1)
式中,m 为裂纹面间的摩擦系数。
根据叠加原理,图2(c)所示的一组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为:
(2)
式中,,是为了保证式(2)在拉伸裂纹很小时依然适用[6]。
根据文[11]的工作,在动载荷作用下,图2所示的裂纹组裂纹扩展准则为:
(3)
式中,为材料的瑞利波波速,n为裂纹扩展速率, 为岩石材料的动态断裂韧度。
三、岩石的动态本构模型
考虑图2所示的二维情况,岩石单元受轴向应力和侧向应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力矢量和应变矢量可以表述成2´1矩阵:
(4)
总的应变矢量可以分成两部分
(5)
式中为由初始裂纹滑移以及拉伸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弹性应变矢量,为不含裂纹的单元体在载荷作用下的应变,它与应力的关系可以表述成:
(6)
式中,E和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k为常数,在平面应变情况下,,平面应力情况下,。
根据裂纹扩展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原理,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外力做功主要用于克服初始裂纹滑移以及拉伸裂纹的扩展,如下式:
(7)
式中,为由于拉伸裂纹扩展而耗散的能量,Wf为由于初始裂纹滑移而耗散的能量,W1为外载荷做的功。
假定由于裂纹发展形成的非线性应变与和成线性关系[7],有:
(8)
式中为常量,根据对称性,有。在这种情况下,外载荷所作的功W1为:
=
(9)
式中,4bh为含裂纹单元的面积(图2)。
由初始裂纹滑移消耗的能量为:
(10)
式中,,为外载荷作用下,初始裂纹的滑移位移。
Nemat-Nasser& Obata [4]提出由于初始裂纹滑移产生的I型应力强度因子为:
(11)
式中,= 0.083c,是为了保证式(15)在l很小时的适用性。由于由初始裂纹滑移形成的I型应力强度因子应该等于由式(2)得到的应力强度因子[7],所以,由外载荷作用形成的初始裂纹滑动位移为:
(12)
这样,由初始裂纹滑移而耗散的能量为:
(13)
拉伸裂纹扩展所消耗的能量为:
(14)
在上式的第三项中,为了积分得方便,用l代替l+l*,则有:
(15)
根据式(9-10)、(13-15),有:
所以,有:
(16)
式中:
这样,由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为:
(17)
在不考虑裂纹相互作用对裂纹扩展造成的非线性应变影响时,含N条裂纹的岩石材料单元的总的非线性应变为。
由式(8)和(17)有:
(18)
在单轴向应力情况下,有:
(19)
体应变为:
四、结果及分析
文[14]的研究表明,岩石材料的初始裂纹长度(2c)与岩石的颗粒直径有关,一般地有,。在本文的分析中,取[14] 。根据文[13]的研究结果,花岗岩(取自新加坡Bukit Timah地区)的平均颗粒直径约为1.5毫米,因此,取初始裂纹长度(2c)为1.5毫米。与文[5]的研究相似,在本文中,相邻裂纹的间距(2w)取为4倍的岩石初始裂纹长度即6毫米,裂纹面的摩擦系数m为0.3,初始裂纹与轴向应力的夹角q为45° 。
确定岩石材料单元体内的裂纹数量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难以解决的问题。通常采用裂纹密度的概念来间接描述单元体内的裂纹数量的多少,如Kemeny[5]以及Fredrich&Evens[14]的工作。裂纹密度c定义为,其中,N/V为单位体积中的裂纹数量。在本文的研究中,V为单位厚度的单元体的体积,即4hb(图1(b))。Hadly[15]较早估计过未受载荷作用的Westly花岗岩的裂纹密度c=0.25。Fredrich&Evens[14]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如果假定,那么c = 0.2 ~ 0.5基本上对应与每一个岩石颗粒周围含0.5 ~ 1.5个微裂隙。他们认为裂纹密度的这一取值范围是可信的。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取c = 0.25 。 其它的参数取值见文[11]。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单轴向压应力作用下岩石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裂纹的扩展准则见式(3)。在式(3)未满足之前,岩石单元处于完全线弹性状态。此时单元体的应变由式(6)确定。当式(3)所示的裂纹扩展条件满足时,拉伸裂纹将产生扩展。此时,由于拉伸裂纹扩展以及初始裂纹滑移造成的非线性应变以及总的单元体应变由式(18)确定。文[13]关于Bukit Timah花岗岩的单轴动态实验结果表明,花岗岩材料的杨氏模量以及泊松比随应变速率的变化很小,可以看成是速率无关的量,因此在本文的模型研究中,花岗岩材料的杨氏模量以及泊松比分别取为65MPa以及0.25。
图2为由滑移型裂纹模型得到的不同应变速率下Bukit Timah花岗岩应力应变曲线以及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图3描述了应变速率为10-1 s-1时由于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与总应变的比值与轴向应力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些比值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在轴向应力达到最大值(强度值)时,对于轴向应变,由于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占轴向总应变的15%。因此,由于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对侧向应变的影响比轴向应变大。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非线性应变对总应变的贡献在不同应变速率(10-4-100 s-1 )下基本相同[16]。
图4描述了当应变速率为10-1 s-1时,在非线性应变中,由于初始裂纹滑移引起的非线性应变与拉伸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的比值与轴向应力的关系。图5的结果表明,初始裂纹滑移引起的轴向非线性应变与拉伸裂纹扩展引起的轴向非线性应变的比值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加而减小,当轴向应力达到最大值时,二者的比值趋近于1。而对于侧向应变,初始裂纹滑移引起的非线性应变与拉伸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的比值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当轴向应力达到最大值时,二者的比值约为0.4左右。上述的结果表明,初始裂纹的滑移对花岗岩材料的非线性应变的贡献不能忽略。因此,如Basista & Gross [6]所指出,在Kemeny [4]的研究中,忽略初始裂纹滑移形成的非线性应变是不全面的。
五、结论
本文基于裂纹扩展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原理,应用滑移型裂纹模型建立了花岗岩材料在应变速率为10-4到100s-1范围内的本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裂纹的扩展过程中,由于裂纹扩展引起的非线性应变对侧向应变的影响比轴向应变大,同时,初始裂纹的滑移在花岗岩材料的非线性应变的贡献不能忽略。
参考文献
[1] 于亚伦 .用三轴SHPB装置研究岩石的动载特性. 岩土工程学报,14(3):71-77, 1992.
[2] 杨春和,曾祥国. 高应变速率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实验研究及其损伤本构关系的探讨. 中国青年学者岩土工程力学及其应用讨论论文集.286-290, 1994, 武汉.
[3] Liu LQ and Katsabanis PD. Development of a continuum damage for blasting analysis. Int J Rock Mech Min Sci,1997, 34(2): 217-231.
[4] Nemat-Nasser S and Obata M. A microcrack model of dialatancy in brittle material. J Appl Mech,1988, 55:24-35.
[5] Kemeny JM. A model for non-linear rock deformation under compression due to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1991, 28(6):459-467.
[6] Basista M and Gross D. The sliding crack model of brittle deformation: an internal variable approach. Int J Solids Structures, 1998, 35(5-6):487-509.
[7] Ravichandran G and Subhash G. A micromechanical model for high strain rate behavior of ceramic. Int J Solids Structures, 1995, 32(17/18): 2627-2646.
[8] Nemat-Nasser S & Horii H. Compression-induced nonplanar crack extension with application to splitting, exfoliation and rockburst. J Geophys Res.1982, 87: 6805-6821.
[9] Horii H and Nemat-Nasser S. Brittle failure in compression: splitting, faulting, and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Phil Trans Royal Soc London, 1986;319:337-374.
[10]Ashby MF and Hallam SD. The failure of brittle solids containing small cracks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 state. Acta Metall, 1986,34:497-510.
[11]Li HB, Zhao J and Li TJ. Micromechanical modelling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nite under dynamic uniaxial compressive loads. 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0;37:923-935.
[12]Friedman M, Perkins RD and Green SJ. Observation of brittle-deformation features at the maximum stress of Westly granite and Solenhofen limestone.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1970, 7: 297-306.
[13]Zhao J, Li HB and Zhao YH. Dynamic strength tests of the Bukit Timah granite. Geotechnical Research Report NTU/GT/98-2,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1998, 106pp.
[14]Fredrich JT and Evens B. Effect of grain size on brittle and semibritlle strength: implication for micromechanics modelling of failure in compression. J Geophys Res,1990,95:10907-10920.\
[15]Hadley K.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crack densities and seismic velocities of Westly granite. J Geophys Res,1976,81:3484-3494.
[16]李海波, 花岗岩材料在动态压应力作用下力学特性的实验与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1999.
[16]
(a)
(b)
(c)
图1 本文采用的滑移型裂纹示意图
Fig.1 Sliding crack model in the present paper
(a) Strain rate: 10-4 s-1
(b) Strain rate: 10-3 s-1
(c) Strain rate: 10-1 s-1
(d) Strain rate: 100 s-1
图2
不同应变速率下的花岗岩应力应变曲线(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Fig.2 Stress strain curves for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图3
非线性应变与总应变比值与轴向应力的关系
Fig.3 Change of noelastic strain/total strain with axial stress
图4
论文关键词:装配线;工序均衡;改善管理
论文摘要:采用因素分析与定量测算的方法研究装配线平衡问题,提出改善方案。着重研究了制约生产能力关键原因,提出了一种实施效果评价方法一装配线平衡率方法。方法应用于小型轮式拖拉机传动箱装配线中,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研究证明,生产工序均衡有助于实现装配线科学管理。
装配生产线各相关工序之间的作业量平均与否直接影响生产过程的整体效率,分析瓶颈工序,使生产线各工序生产负荷平均化是提高生产线效率的关键。
某拖拉机传动箱轴承对压装配线设计生产纲领为8万台/年(单班),设计生产节拍为1.5min,能够满足18.37.101(标准机型)与20.37.101(加宽型)两种传动箱的装配作业。
生产线在生产初期,当日产任务接近300台时无法完成计划.某些工序出现严重的压线、落线现象,而某些工序生产能力还相对富余;瓶颈工序的存在使生产任务进一步增加时,不得不靠大量延长工作时间完成,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生产管理难度加大。
通过分析确定生产线工序不均衡是影响生产线能力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生产线平衡理论,,重新分配工序内容,确定合理的生产节拍是解决生产能力不足难题的关键。
1 装配线运行节拍核定
在设计时小拖传动箱装配线已确定了工位数量,从试运行已达到的班产量(200台)与设计班产量(270台)比较并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说明大部分的作业内容分配是合理的。为解决生产能力不足问题,须核定生产节拍,测定各工序的作业时间,按新的生产节拍均衡工序,以实现高的生产线效率。
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定单需要,决定以生产线期望的班产量确定生产线节拍:
根据《机械工厂年时基数设计标准}(JBJZ—95)的要求及公司的技术协议:传动箱年生产纲领9万(300天、单班制、每班实做7.5h、设备利用率85%),所以:
即:有效生产节拍控制在1.3min/台,每天可实现产量350台。
2 改进的对策和实施效果评价
2.1装配线平衡措施
由于该装配线是非同步输送线,在个别作业内容不能分解、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位进行压装操作时,工位前后可能会停留较多的随行小车,所以生产线总体布置时在这些地方相应地保留了较多的线体空隙。这样在空间上为加工操作时人员、设备、物流的合理调配提供了基础保证。
现场实际测量作业时间.对接近甚至超出生产节拍1.3min的瓶颈工序,采取平衡措施。
首先根据生产节拍调整工序作业内容,使各工序(工位)的作业时间趋于一致。
小型轮式拖拉机传动箱结构如图1所示.原生产线工位布置及内容为:清洗变速器壳体—装螺栓吊转—装Ⅲ轴合件—装Ⅳ轴合件—装Ⅱ轴合件—预放差速器总成—装V轴合件—装I轴及附件—装左右半轴套管一装左右半轴。
第一、二工位实际作业时间都在30秒以内,作业内容不够饱满,决定将其合并且由一人完成。调整后工序时间为57秒。
三到五工位作业内容不能调整。实际作业时间低于生产线节拍,工位六(预放差速器总成)内容单一,要求低,在不违背工艺要求的情况下将其按比例分配到第三、五工位,平衡了物流,工序节拍更接近生产线节拍,实测工序时间分别为52秒、59秒、49秒,加之准备和结束时间约为l5秒,可见工序安排基本合理。
V轴、I轴压装工位(未作调整)工序节拍为51秒和55秒
半轴套管压装尽管原设计配有2名强壮的操作工人完成,由于作业内容多,劳动强度较大,协作要求高,周转零件时间长,工序用时1.5分钟大于生产节拍。属于关键工序。经研究决定增加一台吊装设备和一名操作人员,可做替换或辅工作,届时将能保证生产线节拍要求。
虽然半轴压装工位作业内容也较丰富,但考虑到作为线上的末尾工序,除必须利用压力机的压装项目外其余可移到线外完成,因此对其未作大的调整。其次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转贴于
在作业内容分配合理的情况下,操作工人的操作技能决定了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为了提高线上所有工人的操作技能,公司首先对新工人进行基本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考核,结合岗位工资奖金、人员合理流动等激励措施。通过竞争机制大大提高了操作人员技能水平。
另外还采取了诸如提高瓶颈工序的设备完好率和加强生产计划、加强物流管理等措施。
2.2实施效果评价
因第一、第二及半轴压装工位的部分作业相对独立完成,可忽略其影响,采取平衡措施后实际测得的各个工序作业时间如表1。
衡量生产线平衡状态的实际效果可采用生产线平衡率(BalancingRate)来定量评价。
一般情况下,当生产线的平衡率在70%—85%之间的时候,对生产线的管控基本上是在科学管理的原则下进行的,可见经过生产线节拍核定及工序均衡后解决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生产线班产能力没改进前基本是依靠无限制的延长工作时间来完成240台以上任务,生产旺季压力几乎难以承受:改进后在2006年的9、10月份生产旺季时公司采用8+4小时的生产组织方式.月产量达到了11000台,日均生产近400台.有利地支持了小型拖拉机整车产量猛增的大好局面,为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奠定了基础。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