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留学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学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学调查报告

第1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50-02

重庆市渝中区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麻疹发病率已明显降低,麻疹流行也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外来务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部分地方时有麻疹暴发。2006年5月4日~6月11日,大坪街道发生一起流动儿童在托幼园所麻疹暴发的疫情。为了加强对麻疹的监控,有效遏制麻疹的发生,我们将本次流行情况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发病情况

首发病例为小苗苗幼儿园的熊某,女,2岁7月龄,巴南区人,5月4日因发热出疹不适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麻疹IgM阳性。该园5月10日~5月13日又有2例病例相继出现。在小博士幼儿园5月28日开始有麻疹病例至6月11日共报告4例病例。小太阳幼儿园也于5月27日有1例报告病例。根据国家疫情网络报告系统资料,我们对未入托的3名儿童也进行了调查,经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诊断,麻疹IgM均为阳性。

1.2 罹患率

从5月4日到6月11日共报告11例麻疹病例。小苗苗幼儿园3例,罹患率5.17%;小博士幼儿园4例,罹患率4.21%;小太阳1例,罹患率3.57%。

1.3 年龄、性别

11例中,发病最小年龄为7个月,最大年龄23岁,为一在加油站工作的男性。2~3岁发病3例;3~4岁发病4例;4~5岁2例。

1.4 麻疹IgM检测

11例中有8例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确诊。其余3例通过临床诊断。

1.5 免疫史和户籍

11例中,有确切免疫接种的1例,占9.09%;不详的6例,占54.54%;无免疫接种史的4例;占36.36%。外地户籍9例,81.81%;本地户籍2例,18.18%(1例为7月龄儿童,1例为23岁男性工人)。

2 处理措施

2.1 隔离患者

为了不造成疫情的扩散,我们对患者实行了家庭或者医院隔离治疗。在患者出疹后7 d或凭诊治医院的疾病痊愈证明书方可重新入托。

2.2 应急接种

我们对小苗苗、小博士和小太阳的181名儿童和老师全部进行了MV应急接种。考虑到大坪地区流动儿童积聚和流动儿童免疫史不够确切等客观因素,对大坪地区的其他20个幼儿园1 351名儿童和相邻的5个小学的1 907名非辖区户口的流动儿童也开展了MV的应急接种。

2.3 其他措施

在流行期间托幼园所尽量取消公共性活动,减少各班儿童的接触,教室经常保持开窗通风,强调保育人员、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4 开展宣传,加强监测

为了及时发现苗头病例,我们要求该地区所有的托幼园所和小学加强晨午检,密切注视疫情,并在2周内实行每日报告。在学校和托幼园所用广播、宣传窗、黑板报的形式向学生宣传麻疹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3 这次暴发原因分析

3.1 这次11例麻疹病例中,小苗苗幼儿园首例熊某为重庆市巴南区人,在4月下旬曾回老家。据调查该儿童家乡附近在4~5月份有麻疹报告病例。我们认为该园的另外2例麻疹的发生和熊某有直接的关系。

3.2 小博士发生的4例麻疹,均为区外儿童,免疫史不详。小太阳的1例麻疹为湖南人,也是于3月份随其父母来到大坪,我们调查该儿童在原户口所在地没有接受过麻疹疫苗的接种。

3.3 未入托的1例麻疹病例为四川人,亦无MV接种史。本区的1例病例因仅7月龄,按照国家免疫程序,不能接受MV的接种,另1例23岁本地患者,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

3.4 本次麻疹的流行,几乎都为没有接种麻疹疫苗者所引起。警示我们对流动儿童须加大管理力度,对没有明确接种史的对象,要及时补种,以预防麻疹的发生,遏制局部暴发。

4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富余人力资源大量进入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根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推算,我国流动人口共有5 349.97万人[1]。自计划免疫实施以来,麻疹发病率大为下降,且在发病年龄、流行周期、流行类型等方面都不同于疫苗使用前的流行病学典型特征。麻疹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在GMT的阳转及免疫持久性方面存在着差距,也使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改变[2]。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MV疫苗是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未及时初种、漏种、原发性免疫失败和未接受复种等因素,易感人群的积聚,造成麻疹发生和流行成为必然。

流动儿童MV疫苗的接种率基于各种原因,往往低于常住儿童[3]。如何强化对流动儿童的有效管理,实为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落实的关键。对新入托、入学的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和补种,消除免疫空白尤为必要。同时,可以适时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以形成免疫屏障,控制疾病,保护儿童。

本次麻疹流行,历时较长。没有在最短的时间里采取应急接种,这是以后工作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控制麻疹需要建立完整、准确、有效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报告病例,制订相应的防治策略,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有关基层预防保健医生业务素质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提高CDC的应急处置能力,都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李希如,叶礼,等.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1998,51(1):2-18.

[2]刁连东,徐爱强,冯子健,等.麻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03-205.

第2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狂犬病又叫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迄今仍无持效疗法,一旦发病则百分之百死亡,而且病程短促,几乎很少超过1周。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7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1.1犬伤、狼伤人数资料: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从2008年2月~2010年1月疫情统计上报犬伤432例,狼伤18例,县防疫门诊狂犬疫苗注射专册登记的598例。

1.2狂犬病例个案调查:27例记载资料中,犬发病21例,狼伤发病6例。

2 调查结果

2.1致伤动物:27例狂犬病人,其中18例被狂犬咬伤,3例被健康的家犬咬伤、人亡狗键在;6例被疯狼咬伤。

2.2性别与年龄:男性16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45:1,青少年发病较多。

2.3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6~9月份发病较多。

2.4地区分布:狼伤发生在山区丘陵;犬伤多数在平原和坝区。

2.5狼伤比犬伤发病率高。

狼伤比犬伤发病率显著性增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2.6咬伤头面部、上肢比咬伤下肢发病率高。

咬伤部位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其发病率以咬伤头面毒比上肢高,而咬伤上肢比咬伤下肢高,其差异极为显著。

2.7狼伤潜伏期比犬伤潜伏期短。

狼伤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55天,中位数24天;犬伤潜伏期最长152天,中位数55天,狼伤潜伏期明显较犬伤为短。

2.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有明显区别。

咬伤头面部潜伏期比咬伤上肢短;咬伤上肢潜伏期比下肢短。

2.9犬伤接种狂犬疫苗比狼伤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好。

狼伤,犬伤及时使用狂犬疫苗接种,狼伤发病率为31.25%,其中3例全程接种未结束已发病。犬伤发病率为0.17%,显然,使用狂犬疫苗犬伤比狼伤免疫效果好。X2=151.42,P

3 讨论与小结

3.1近年来,农村,城镇户数,犬数逐年增多,犬伤人数也有明显增加,致使饲养者为周围人数均有被咬伤的危险,这与传统性养狗看家防盗思息相关,本文有3例被“健康”家犬咬伤发病死亡,人亡犬健在。这提示除狂犬,狂狼作为狂犬病传染源外,而“健康”的家犬也是狂犬病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3.2狂犬病发病率与致伤动物种类及咬伤部位:伤轻重、伤口正确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及时等关系极为密切。本文狼咬伤发病率高达33.33%,犬咬伤发病率为2.04%;咬伤头面部的发病率为7.27%,咬伤上肢发病率为5.06%;咬伤下肢的发病率为2.88%。为此,对于头面部及上肢咬伤者更应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3临床表现与病程:27例狂犬病人,临床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152天,起病时,伤口周围多数有疼痛发痒或蚊走感,都有怕风,怕水,怕光,怕声的四怕表现,流涎,狂燥症状尤为突出。其中1例起病就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变化明显,误诊为乙脑病人,但住院2天后,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而死亡。8例狂犬病人起病时出现频繁遗精未见报告病例。本报告病例的病程最短3天,最长7天,一般在3天~4天。

3.4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本报告病例狼伤18例,发病死亡6例,其中5例咬伤后的前2天正规应用疫苗注射,均在第4周后发病,潜伏期23天~24天;而犬伤582例,完成全程狂犬疫苗后,仅发病7例,故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后,可使发病率下降,但不能确保不发生狂犬病。因此,对于伤势重者,应加用抗狂犬病皿清,借以延长潜伏期,给自动免疫创造先决条件,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发病率。有1例朱某虽然伤势严重,加用抗狂犬病血情,至今未发病。

本报告,犬狼是狂犬病传染源,而“健康”家犬咬伤后发病占14.29%,应采取预防措施,鉴于农村,城镇灭犬工作相当大的阻力,必须做好家犬管理,给家犬注射普用狂犬疫苗,以防狂犬病发生和流行。

参 考 文 献

第3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正在日趋恶劣,资源也正在急剧减少,好像地球的末日正在一步步逼近我们。我们曾多次呼吁人们节约用水,不知到人们做到没有,现在我们来调查一下。

二、调查

我们随机就抽水马桶使用,器具接水洗脸,洗澡不超过25分钟,废水利用,不经常大扫除,洗菜淘米水利用等七个方面调查了50人,经过调查和总结,我们统计如下。

三、调查资料整理

调查人数:50人

调查项目: 人数

抽水马桶使用者 48

器具接水洗脸者 43

洗澡不超过25分钟者 49

废水利用者 50

不经常大扫除者 50

洗菜淘米水利用者 17

四、主要原因

第一、大家都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

第二、很多人都有坚持节约用水习惯。

五、结论:

对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基本满意,有大多数人能节约用水

六、建议

1、请尽量使用脸盆洗脸、洗手。

2、在没有脸盆、水杯情况下,洗脸、洗手、刷牙时,请控制水龙头开关大小,并及时关水。

3、对于有独立卫生间的寝室和居民楼请尽量二次用水冲厕所。

4、洗澡时请间断放水沐浴,搓洗时应及时关水。

5、请做到一水多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6、见到有浪费水资源现象,请及时制止。

第4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 流行病学调查: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使用《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对确诊病例进行调查。

1.3 标本的采集和检测:采集发热或上呼吸道病例的咽拭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

1.4 数据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计算机录入,并进行流行学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该大学为全日制住宿制学校,在校学生33000余名,设有30个办学实体和教学单位以及一个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学生于8月29日至30日返校。

学生宿舍楼分A、B、C三个区,此次疫情主要以B区8栋侧楼为主,该宿舍楼共六层,是一栋旧楼,为U型结构,病例主要集中在三、四层,空气流通较差。

2.2 流行强度:自9月12日至9月30日,共诊断甲型H1N1流感105例,其中B区8栋侧楼81例,罹患率9.59%(81/845)。

2.3 流行特征。

2.3.1 时间分布:105例病例发病时间为9月8日1例,9月11日9例,9月12日4例,9月13日16例,9月14日20例,9月15日31例,9月16日16例,9月17日3例,9月18日2例,9月19日2例,20日、21日和28日各1例。

2.3.2 地点分布:105例病例中81例居住在B区8栋侧楼,占77.14 %;另外24例分别居住在其它16栋宿舍楼。

2.3.3 班级分布:105例病例中06级38例、07级30例、08级16例、09级5例,不详16例。

2.3.4 性别年龄分布:105例病例中,94例男性学生,11例女性学生,年龄在16~24岁之间。

2.4 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在37.8~40.8℃,伴咳嗽、咽痛等症状为主,大部分为轻症病例,只有个别病例肺部有炎性改变,经住院治疗后痊愈,没有重症及死亡病例。

2.5 流行因素调查。发热病人分别于8月30、31日陆续返校,部分学生从外省市返哈,均否认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有过接触史,感染来源不详。

3 防治措施

3.1 市、区卫生部门联合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现场指挥部,并下设综合协调组、疾病控制组、医疗救治组,同时成立现场专家组,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3.2 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要求,对甲流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都严格进行了隔离治疗和观察。

3.3 做好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观察。根据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相关管理规定,已责成该大学腾空指定公寓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由该医院和抽调的专业医护人员定期进行体温测量和流感样症状筛查。

3.4 加强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及卫生部《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经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省教育行政部门与该大学进行会商,决定对该起疫情采取如下控制措施:①学校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②实施学生停课不离校,在校进行观察措施。学校要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内外管理,避免学生集聚活动,并做好被隔离在校师生的生活保障工作;③备用三个隔离场所(轻症病例的治疗场所、发热待查隔离场所及密切接触者集中观察场所),保证场所卫生设施及通风良好;④加强对学生及全校教职员工的晨检、晚检工作,对发现的体温超过37℃的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校医院。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组织发热病例到校医院就诊;⑤校内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并随时做好院内消毒工作;⑥全面开展应急健康教育,当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主动到校医院就诊;⑦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加强宿舍等环境卫生的清理,做好宿舍、教室的通风和消毒(不做空气消毒);⑧做好全校人员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

4 讨论

该校9月1日正式开学,8月30、31日学生陆续返校,9月12日前发病14例,到9月16日累计发病97例,5d时间里累计发病近百例,发病人数较集中,说明甲型H1N1流感传播速度较快,采取隔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全部患者均以发热、咳嗽、咽痛等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为主,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未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本次疫情确诊患者的热程平均为3d左右,发病至出院时间平均为7d,有合并肺感染的病例最长住院时间也在14d之内,说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目前的毒力仍比较温和。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早起发病者8月末至9月初以来没有明显的接触史,感染来源暂不明。由于甲型H1N1流感为呼吸道传染病,我国也有隐性感染者的报告,所以很有可能是隐性感染者将病毒引入学校所在地区从而引起本起疫情的暴发。

由于学生和教职员工人数多,在外地市居住的学生较多,如果采取放假措施会造成传染源扩散,因而只能在校园内小范围进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吃住活动都不能离开学校,发热学生首先到校医院隔离观察,待确诊后轻型病例单独隔离、高热不退的患者转到传染病医院治疗,待核酸检测阴性方可出院。疫情自9月12日发生,9月17日发病人数明显减少,说明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第5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治疗及今后的调查提供依据和经验。方法:通过开展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提出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验室检验,结合三者确定食物中毒原因。结论: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为由皂甙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63-01

2013年6月19日凌晨3点,奎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潍坊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电话报告,称接诊某公司职工食堂共6例疑似食物中毒患者,患者为该公司职工,一日三餐均在该公司食堂共同就餐。奎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电话报告奎文区卫生局,并派出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员携带调查文件、采样器械赶赴现场开展调查。

1 基本情况

某公司位于潍坊市奎文区文化南路,全公司约有40名职工,其中约有一半是本地职工,均回家就餐;其余 20人为外地务工人员,一日三餐均在该公司食堂就餐。2013年6月18日晚餐有20人于7:30至8:30在该公司职工食堂就餐,就餐食品为炒扁豆和馒头,6月19日凌晨零时至零时三十分,有6名职工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症状,遂到潍坊市人民医院就诊。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2.1.1 病例定义:最初定义为在某公司职工食堂就餐、有恶心、伴呕吐或伴腹痛、腹泻临床表现者,符合病例定义的人数为6人。并根据此病例定义开展了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

2.1.2 潜伏期与临床表现:病人潜伏期以晚餐计,最短潜伏期为3.5小时,最长潜伏期为4.5小时,中位数为4小时。发病人员的临床表现中恶心6人,呕吐6人,腹痛2人(均为上腹部疼痛),头痛2人,头晕2人。发病人员临床特征分析见表1。

表1 临床特征分析

病例三间分布:病例中男性2人,女性4人;年龄41-50岁段3人,31-40岁段1人,21-30岁段2人。

发病率及转归:共同就餐人员20人中发病人数为6人,发病率为30%,截止6月19日中午已全部出院。

2.2 食品卫生学调查: 某公司职工食堂未取得有效的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均持有效健康证明,未发现从业人员不良卫生习惯,功能间设置、厨房布局、加工流程合理,符合生熟、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流程,加工用水使用市政供水,未发现加工过程使用食品添加剂,但加工食品使用的容器具无明显生熟标记,内环境卫生情况较差,地面布满油污,食品储藏间内存放与食品无关物品,一视野内可见苍蝇4-5只,天花板有蜘蛛网等污垢,下水道未安装防鼠网。

2.3 实验室检验: 现场采样病人呕吐物1份、剩余食品3份、食品加工容器具涂抹物4份。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人临床表现及当天共同进食菜谱,可疑食品为炒扁豆,实验室检验重点化验炒扁豆及病人呕吐物。

泡沫实验:各取病人呕吐物、剩余食品炒扁豆10 g加生理盐水30 ml,沸水浴中加热10 分钟,过滤后取提取液各2m1,加入2支试管中,1管加入50 g/L氢氧化钠2 m1,另1管加0.6 mol /L盐酸溶液2 m1,均塞紧,强烈震荡2 min。静置后,2管均产生蜂窝状泡沫而在15 分钟内不消失,病人呕吐物及剩余食品中均有皂甙。

红细胞凝集实验中,病人呕吐物及剩余炒扁豆均为阴性;病人呕吐物、剩余食品、食品加工容器具涂抹物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3 讨论

因为发病人员在食堂集体就餐,有共同就餐史,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伴有头痛、头晕(6例病例中,恶心、呕吐症状的比例为100%),首例病例发病时间在晚餐后4小时左右,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1]中上消化道症状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临床症状,判断中毒餐次为6月18日晚餐,可疑食品为炒扁豆,且根据实验室检验,病人呕吐物和剩余食品中含有皂甙。因此确定中毒原因是在炒扁豆过程中加热不均匀、不彻底,导致部分扁豆存留皂甙等成分,从而引起食物中毒。

第6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 目的 进一步认识与研究静脉注射与艾滋病迅速传播的关系,为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对2495例海洛因滥用者进行HIV血清抗体检测,并采用自行设计的《海洛因滥用情况登记表》及《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表》进行问卷。结果 HIV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反应36例,全部为静脉注射滥用者,并有经常共用注射器具史,所有病例对引发艾滋病传播的途径缺乏认识。结论 静脉注射已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吸毒群体已成为潜在的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提出加强对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进行对高危行为的干预,将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对吸毒人员进行常规的HIV抗体检测,以监控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 药物滥用 HIV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

当前,随着吸毒行为的恶性蔓延,药物滥用与传播艾滋病的关系已日显突出和复杂,静脉注射已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本文对2495例药物滥用者作HIV血清学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2年12月期间收治的广东粤西地区2495例药物滥用者。所有病例符合DSM?Ⅲ?R关于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尿液吗啡检测阳性。所有药物滥用者滥用的均为海洛因,个别人有多药滥用史。

1.2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艾滋病知识调查表》及《性病知识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作记录和临床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海洛因滥用情况登记表》对成瘾者逐项进行登记、诊断、记录,并将资料进行统计与处理。

1.3 HIV血清学检测 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抗-HIV检查:(1)P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试剂由日本Fujirebio公司生产。(2)金标试验:试剂由美国ABI公司生产(ABI Sure Step TM HIV1/2BLOOD TEST)。采用以上两种方法首先对2495例检测者进行抗-HIV初筛试验。初筛检查双项阳性者再重新抽取血液标本送广东省防疫站艾滋病检测中心作WB蛋白印迹试验确认。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登记共2495例药物滥用者,全部为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为(28.35±56.5)岁。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岁以下、司机

、个体户、无业人员、未婚者为主要药物滥用人群(其他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 药物滥用史 2495例药物滥用者,均滥用海洛因,个别同时或间歇使用甲基苯丙胺、可卡因、大麻及三唑仑等苯二氮类镇静剂。滥用时间:1年以内者582例,占23.3%,1~2年以下573例,占23.0%,2~3年以下877例,占35.2%,3~4年以下345例,占13.8%,4年以上122例,占4.9%。滥用方式:掺入香烟吸食者462例,占18.5%,烫吸823例,占32.9%,肌肉注射(肌肉注射)232例,占9.3%;静脉注射(静脉注射)978例,占39.2%;静脉注射滥用者中84.5%有共用注射器具史。每日吸食量0.5~4.0g,平均(0.65±1.25)g。

2.3 HIV抗体检测情况及感染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1)对2495例药物滥用者HIV血清学检测,HIV抗体阳性反应36例,阳性检出率为1.44%。(2)阳性感染者的药物滥用情况。36例阳性感染者,滥用时间平均(4.7±0.9)年;36例均有经常共用注射器具史,静脉注射前未作皮肤消毒或偶尔消毒。滥用种类:主要是海洛因,个别有多药滥用现象。滥用量:每日1~4.5g,平均(2.0±0.65)g,全部以静脉注射方式吸毒,每天3~4次。(3)抗-HIV阳性感染者社会人口学特征。36例阳性感染者全部为男性,38%的滥用者吸毒前或吸毒初始有婚前或婚外。平均年龄(32.2±5.5)年;民族:汉族33例,壮族3例;职业分布:司机19例,个体11例,待业6例;文化程度:高中3例,初中15例,小学17例;婚姻:已婚6例,离异13例,未婚17例。(4)历年检测情况分析:2000年以来逐年对海洛因滥用者常规作HIV血清学检测,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在逐年增加:2000、2001、2002年,检测人数分别为869、801、825例;抗-HIV阳性感染人数分别为7、13、17例;HIV感染率分别在0.81%、1.62%、2%。

表1 药物滥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略)

2.4 注射滥用者逐年增加情况分析 注射滥用者有逐年增加趋势。2000、2001、2002年统计,静脉注射人数分别为229、323、431例;肌肉注射人数分别为60、82、86例。

2.5 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91.4%吸毒者不知道艾滋病病原体及传播途径,或者十分模糊,96.3%吸毒者不清楚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可相互传播艾滋病病 毒,对艾滋病的治疗无特效疗法更知道的不多,很少或从未接受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普遍缺乏防范的意识。

3 讨论

我们对广东粤西地区2495例药物滥用者的HIV血清学检测,已检出的HIV阳性者36例,全部为注射滥用者,表明静脉注射滥用,是造成血源性HIV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还表明吸毒群体已成为潜在的HIV感染的高危人群。

静脉注射与艾滋病传播已成正性相关,本文检测结果表明,静脉注射滥用者感染HIV的逐年增加与我国历年的检查结果大致相同,说明感染了HIV的静脉注射滥用者必然又能通过血行传播,迅速增加新的HIV感染人数 [1] 。提示目前HIV在我国主要以静脉注射途径传播。

滥用者为追求欣或减少戒断症状的出现,吸毒形式由香烟吸食、烫吸转换为静脉注射滥用方式。由于静脉注射滥用人数在不断增加,以及共用针头等不良行为是造成HIV感染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减少不良行为、降低危害和进行强制性的行为干预,是一种行之有效而且必要的手段。

当前性乱行为和性病的大幅度上升,也为HIV进一步传播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本文调查的部分吸毒者早期吸毒的原因为增强,在婚前或婚外的有被感染HIV的可能,静脉注射则使其传染他人并在吸毒群体中迅速传播。

艾滋病、性病知识问卷调查表明,吸毒群体中大部分人对艾滋病知识知之甚微,吸毒者中以青少年为主体,他们文化层次低、社会教养差、心理不成熟、缺乏认知能力是易感的高危群体。加强对他们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静脉注射是造成HIV传播的危险因素,加强对吸毒人群特别是注射滥用群体的疫情监测,并在戒毒机构进行常规的血液HIV抗体检测是十分必要的,以作为HIV流行病学监测及掌握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科学依据,也可为有关部门采取政策行为的干预提供必要的依据。

调查表明HIV感染在静脉注射滥用群体中有逐年增加之势,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全社会共同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全社会的预防体系和防范工程,由政府采取强制干预及组织更大力量的防治措施,以遏制蔓延及防止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的传播,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并将收到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7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牛肉汤;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40-01

2010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区卫生局通知,称有疑似食物中毒患者,正在某医院急诊室治疗。接报后,我中心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迅速赶赴医院和事发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事发经过

患者孙某某,男,45岁;患者仵某某,男,40岁左右。2人于2010年8月12日下午一同乘车到南阳,约20时左右,2人一同在车站路杏树庄前街刘记牛肉汤菜馆喝牛肉汤,后先后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症状,当时饭店老板建议打120急救电话,但2人认为可能是中暑,就到附近诊所诊治,在诊所内服用几粒霍香正气胶囊,但诊所医生觉得2人病情不像是中暑,建议到医院诊治,并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后某医院120急救车赶到,但当时2人不愿去,后来大约在21时15分左右,2人又自行到该院急诊室治疗。

2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 患者调查情况。

2.1.1 就餐情况:患者孙某某和仵某某2人当晚就餐食物均为10元熟牛肉(大约150g)和一碗牛肉汤(500g左右),并共同喝不到2瓶果啤。其中仵某某吃的比较快,没过几分钟,就说感觉不舒服,头晕,身体站不起来;等到孙某某把自己的牛肉汤喝完后,大概有10分钟左右,也感觉不舒服,头晕,恶心,并在饭店外吐了2次。食用当餐牛肉汤者还有多位(店主提供不出人数),没有类似病例报告。

2.1.2 患者临床症状和潜伏期:孙某某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腹痛等症状。仵某某伴有头晕、腹痛、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症状,并晕厥一次。两人首发症状均为食用牛肉汤后10分钟左右。

2.1.3 治疗及用药情况:医生对2名患者的初步临床诊断为:“呼吸困难、青紫待查,亚硝酸盐?”。对患者仵某某首先进行了洗胃处理,随后用药物亚甲蓝和维C进行治疗;对患者孙某某进行导泻,并用药物亚甲蓝和维C进行治疗。经治疗,2名患者病情稳定,未出现严重后果。

2.2 样品采集情况:我中心受区卫生监督所委托,采集到该牛肉汤菜馆当餐熟牛肉、牛肉汤各1份;医院医生提供2名患者的呕吐物各1份,其中仵某某采集的是洗胃洗出的内容物。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医生的初步诊断和特效治疗效果,报验亚硝酸盐项目。

3 实验室检验结果

采集的2份样品中,熟牛肉中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下同)检测结果为10mg/kg;牛肉汤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300mg/kg;仵某某的呕吐物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1mg/kg;由于孙某某的呕吐物太少,无法进行检验。

4 初步分析

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是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业中的发色剂和防腐剂,可使腌制肉、鱼呈肉红色。如亚硝酸盐加入数量过多,或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可引起中毒[1]。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氧化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肠原性青紫症,人体摄入0.2~0.5g即可引起中毒,3g即可致死[2]。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用药和治疗效果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起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做作为护色剂和防腐剂,加工酱卤肉制品,以亚硝酸钠计残留量不得超过30mg/kg。本次采集患者食用的熟牛肉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为10mg/kg,不超标;牛肉汤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为300 mg/kg,虽无明确卫生标准,但作为直接入口卤制肉汤类食品,认为可以参照酱卤肉制品亚硝酸盐残留量卫生标准判定,属于严重超标。

根据资料显示,亚硝酸盐中毒剂量为0.2 g ~0.5g。患者食用牛肉汤约500 g,则食入亚硝酸盐约150 mg;食用熟牛肉约150 g,则食入亚硝酸盐约1.5mg。患者总共食入亚硝酸盐量约为151.5mg,尚达不到中毒剂量。

二是患者在医院诊治期间,均未做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缺乏实验室诊断依据。

但笔者认为,任何食物中毒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达到中毒剂量也未必同食者都会发病。因此,无论是根据中毒症状,还是临床治疗,倾向认定为亚硝酸盐中毒不无道理。提示我们,在食物中毒判定实践中,不能仅靠有无共餐者群体发病而妄下结论,必须结合中毒者个体差异、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实验室检验等做出综合判定。

参考文献

[1]杨本兴,张玉超,梅振华.食品营养卫生与管理.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40-141

第8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食品卫生;结核病;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地直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

1.2 方法 凡受检查者一律在左手前臂掌侧中央皮内注射PPD0.1 mml(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批号为:93-9),72 h检查反应。判断标准:局部硬结直径小于5 mm为阴性;大于或等于5 mm为阳性;大于或等于20 mm或不足,但局部有水泡、坏死、双圈、淋巴管炎之一者为强阳性。阴性反应者接种卡介苗。受检者均做胸部X线透视,可疑者摄全胸正位片,必要时加摄侧位片。胸片可疑者收集连续连天晨痰作痰厚涂片检查。

2 调查结果

调查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应检1192例,实检1145例,实检率96.1%。其中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应检769例,实检742例,实检率96.9%;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应检423例,实检403例,实检率95.3%。

2.1 结核自然感染率 凡无卡痕又无卡介苗接种史者,即被认为未接种过卡介苗,其中结素阳性反应者,作为结核自然感染。在检查的1145例种均无卡介苗接种史和卡痕,PPD阳性反应1075例,结核自然感染率为93.88%。其中,强阳性反应424例,强阳性率为37.03%。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结核自然感染率见表1。

2.2 肺结核感染率 本次检查,胸部透视1145例,发现肺部可疑96例,均摄全胸正位片,结核临床表现确诊为肺结核35例(PPD反应均未阳性),患病率为3056.77/10万,35例病例均进行痰厚涂片检查,查出抗酸杆菌1例,涂阳性患病率为87.34/10万。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肺结核患病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结核自然感染率为93.88%,肺结核患病率为3056.77/10万,肺结核患病率是我区1990年第三次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97.2/10万的6倍多,表明我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从业人员结核病疫情严重。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从业人员(本次检查1145例,来自农村1102例,占96.24%)绝大部分例口密度小,居住分散的农村涌入例口密密集,居住集中的城市,感染机会增多。②本次检查的从业人员均未接种过卡介苗,机构内缺乏对结核病的免疫力。③我区结防工作开展不深入,活动性肺结核病例处于放任自流,大量传染源存在于例群中。④毕节

作者单位:551700毕节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9篇:留学调查报告范文

“现在正是出国留学抄底的时候,我们都忙不过来了。”北京一家留学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老杨告诉《成功营销》记者。

说这句话的时候,老杨笑得十分灿烂。自金融危机以来,他的公司与众多留学咨询公司一样,前来咨询的客户增长了40%以上。

这些公司似乎成了这场危机中的异类――就在其他行业一片惨淡的时候,他们正在享受着危机的恩赐。老杨表示,他正在加大推广上的投入,尤其是搜索引擎,把握这个机会,进一步扩大战果。

经济向下 留学向上

近日,百度了一个关于《2009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竟然有0.8%的企业表示“没受到影响,或反受益”,这部分企业主要来自留学、培训等行业。可见,留学培训确实已经成为金融风暴中难得一见的“金饭碗”。

有经济学家预测,2009年就业环境欠佳和留学成本的降低这两个巨大的“推手”

使得留学增值的“机会成本”空前地低,将进一步令留学市场“升温”。

在留学这个“反受益”行业中,一些企业通过搜索引擎营销获得逆势上扬。根据网络调查发现,网络是最方便、最经济的寻找留学资讯并达到留学目的的途径。

(36%);其次是朋友和亲戚,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还是相信“出门靠朋友”(34%)。而传统媒体“报纸”被人们认为不是很方便快捷的途径(3%)。与此同时,根据艾瑞网调查数据显示,搜索引擎是网络渠道中价值最高的,达到36.4%,超过垂直媒体网站(21.6%)和门户网站(17.1%)。

成立于2004年的A咨询有限公司,拥有多年留学咨询办理经验,在业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2006年开始接触搜索引擎营销,2007年开始加大推广力度,在遭遇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几个月中,公司不但没有降低搜索引擎投入,反而更加充分利用了搜索引擎的优势,为来年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临近年底,A公司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金融危机的推广预算,在部分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异军突起,保持了网站的流量,为获得订单奠定了坚实基础。

留学行业推广建议

根据百度2008年留学行业的检索趋势图可以看出,3月、6月、9月和12月网民的检索趋势上升明显。

在近期留学行业点击Top200的关键词中,带留学目的国的关键词占比例最大,达到了74.5%,行业通用型关键词占到了12.5%,留学机构类关键词占7%,其他关键词占6%。在所有包含目的国的关键词中,北美(美国、加拿大)是最热门的地区,所占比例达到28.86%;其次是欧洲地区,所占比例为25.5%;澳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亚洲分别占比22.82%和21.48%。在第二热门欧洲地区中,包含英国的关键词占比最多,达到36.84%;包含法国的关键词占比达到15.79%,排名第二;包含德国的关键词占比为10.53%,为欧洲第三热门国家。

不同机构还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拳头产品、留学项目再进行拓展,在最可能销售的地区集中宣传,取得市场优势后再逐步扩大到其他地区。

具体关键词举例

A、通用类词汇,如:留学、杭州留学等;

B、不同留学地区类:地名+留学;

C、不同时期的留学推广活动:教育展名称等;

D、公司知名度提高:品牌+机构名称等;

E、学生源角度拓展:小学生+留学,大学生留学等;

F、公司名称的拓展:中介、留学机构、中介+留学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