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平台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科研事业;发展
高等学校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依靠者,它不仅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知识的传播和运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加强高校科研能力建设,是兴校之计、强师之路、育人之道。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高校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性建议的责任,对制定高校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落实协调科研任务起着直接的作用,关系到高校的综合实力能否得到提升。因此针对新升格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晚的实际情况,从学院科研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科研管理主要举措几方面深入思索,健全科研管理体系,探索科研管理新征途。
1 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院作为新升格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直以来开展科研工作的动作都比较小且面临诸多问题。
1.1 制度建设
科研处是伴随着学院升格而新生的行政管理部门。为加强和推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处迅速制定了科研管理一整套暂行制度及办法。如: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验收管理办法、重点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管理办法、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和管理办法、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科研行为准则、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初步搭建起了学院科研管理体系。
1.2 科研队伍
2014年全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成为了学院的附属医院。随着“一校两附院”机制的推行,两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中高精尖的科研技术力量的融入学院科研团队,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得到了极大的充实,研究生、博士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院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更加合理,科研能力得到有效补充和提升。再者,学院教职工擅长医学基础研究,而附属医院的专技人员则是侧重于临床研究,有效整合两者的科研优势,相互促进,将会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1.3 定位不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学院是由中职院校转型而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课堂教学是硬任务、科研是软指标;学院生源的扩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大,没有精力和热情投入科研;不少教师认为科研是高不可攀的事,科研的目的仅仅在于职称晋升。
1.4 激励和约束机制力度不够
对于学院来说,科研刚刚起步,教职工参与度极低,初步建立的科研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激励及约束机制力度不够。如缺乏对科研工作量考核和对科研津贴竞争奖励机制,目前学院对科研以鼓励为主,缺乏硬性约束要求;再者开展科研的课题经费少,教职工从事科研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呈现出懈怠情绪、职称科研等局面。
1.5 基础条件
(1)学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以满足教学为主,因资金及实验室面积缺乏,仪器设备简陋,更新缓慢,无法开展专业性的科学研究。
(2)共享观念不够深入,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较差。
(3)学院对科研队伍梯队人员建设,停留在只注重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研究人员,忽略了对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对参与科研服务不热心。
(4)学院尚未建立起科研管理系统,不能进行科研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数据管理,科研处不能及时、准确的而获得教学、研究队伍以及仪器设备支撑等情况,不能对教师的研究项目进程进行过程监控,科研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均无法从科研管理系统中有效获取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队伍等相关信息。现有科研管理队伍的组成基本是非信息专业背景的人员,凭着在从事的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办事,缺乏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知识,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1.6 创新能力
高级别科研立项项目匮乏、高层次科研论文寥寥无几、高等级成果获奖屈指可数。
2 推进科研工作的主要举措
2.1 科研管理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使行为管理尽善尽美,顺应人心。现行科研管理暂行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发现了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使得学院科研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经费上有保障。
(2)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在一定时间内建立起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强化科研信息到人机制,选用有信息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参与到科研管理中来。加强学院教学管理、电子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的综合资源的信息关联,实现信息资源系统化、集成化,带动和促进科研工作。
2.2 科研队伍强军工程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坚持以培育为手段,采取全方位出击的方式。引进科研“领军人物”带动科研突破;选用学院一批擅长科研、有一定实践经验、充满热情的科研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使其迅速成长为科研的中坚力量;同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各类型的科研活动,使青年教师得到普遍性培养,使学院科研团队得到有效补充,形成科研的浓厚氛围。
2.3 科研平台建设
学院科研的不断发展要坚持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我们要做到进一步拓展院级、市级课题研究的深度,提高研究质量和品质,争取在省部级课题的上有所突破,立项单位扩大、课题级别增加;同时能在国家级课题范畴内有所涉猎。充分利用好院校科研平台,资源共享,发挥学校和附属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优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探索协同创新平台模式,建立市场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应用型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常规的有机联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2.4 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学院已经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管理办法、重点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和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我们将在这些办法的基础上设立青年培育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培育基金、科研合作平台基金、大学生培育基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意义重大,既能适应和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现代知识经济的需求,又是构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与发展的重要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应坚持以科技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市场应用为驱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科研管理理念,组建高素质、高效率和充满战斗力的科研管理队伍,完善科研体制,强化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实现高效科研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敏.高校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战线,2012(35).
一、2018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累计投标30多次,投标总额达到3亿多元,共计中标项目3000多万元;今年累计新签合同额下达目标6000万元,2018年1月-12月我队共签署合同29份(包括中标未签合同),合同金额5759.49万元,完成比例95.99%。2018年经营收入业绩考核指标4500万元,截止12月施工产值已达到5048.05万元,完成年度指标112%;2018年经营利润业绩考核指标420万元,截止12月份经营利润467万元,完成年度指标111%。
2018年我队以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为主,省内完成了梅州蕉岭铅锌矿、阳春银矿、连州硅灰石、饶平英坑铜铅锌钼多金属矿等钻探项目完成工作量6331.64米,完成产值250多万元;韶关、阳江、化州、电白、茂名、湛江、英德等储量核查年报、资源勘查及地质灾害评估项目完成产值360多万元;龙归硝盐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完成工作量5851.01米,完成产值1000多万元;东莞市中堂东腾盐矿地面变形、丹霞山鳄鱼爬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监测项目完成产值30多万元。省外完成了淮北五含、恒源煤矿防治水、潘二煤矿抢险项目;孔庄煤矿、宿州供水、芦岭矿、口子窖水文孔等地质钻探项目完成工作量27573.34米,完成产值3400多万元。其中,口子窖项目我队组织车载钻机自主完成钻探1041.6米,完成产值62.46万元。
地基基础与工程勘察方面,完成了德能集团国际空气能热泵产业园项目工程详细勘察、统达科技中心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完成工作量3372.28米,完成产值31多万元;成功中标了韶关保利中旭花园桩基础工程一期、二期项目,目前已完成500多万元。
二、产业发展与区域布局
一是按照总局“11463”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围绕广东局“12466”改革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局、队工作会议精神及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地勘主业转型,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高层营销,积极开拓地方市场。今年围绕龙归硝盐矿区再次中标广东南方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龙归硝盐矿后续封井工程,中标金额586.476万元,龙归硝盐矿采空区综合治理系列项目,多次经营项目总造价已达到2500多万元。
二是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北区域的布局,在韶关分公司成立伊始,我队重返地基与基础市场,连续中标韶关保利中旭花园桩基础一期、二期项目,总造价1000多万元。
三是利用以往资源、继续在韶关煤矸石、采空区等方面打开市场,并通过本地资源向丹霞山危岩体监测方面扩展。根据局建立粤北区域公司的布局、以我队韶关基地为基础,利用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丹霞山管理委员会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我队正在着手成立大中小产学研基地与丹霞山研究院。
四是继续发挥我队在煤矿帷幕墙止水、顶底板加固方面的优势,稳定发展安徽两淮地区市场的同时,今年开始向河南新乡、焦作市场进驻。目前,我队已经在相关交易平台备案注册。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按照局公司战略部署,完成了韶关分公司的成立、注册,办理营业执照的变更。
二是我队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按照公司(局)项目经济效益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项目分包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项目业绩资料管理办法、项目印章管理办法、合同评审管理办法、市场营销激励办法、联营项目管理办法、供应商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合格供应商数据库、资质证照管理办法等制度严格执行,我队公司的相关制度也在同步完善中,初稿基本完成。
三是科技创新方面,获得两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广州市龙归硝盐矿水溶开采溶腔形态及地面沉降灾害研究项目获得总局优秀成果奖;广州市龙归硝盐矿溶腔(采空区)地质灾害评估与综合治理研究项目获得被立为总局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四、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总体来说,按照年初预订目标有序完成了相关工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市场开拓力度还不够,还有待加强;二是项目完成没有及时确权产值、工程款回收较慢,将加大清缴力度。三是项目在安全生产、经营业绩考核方面还有待加强。四是全成本动态管理比较薄弱,还有待加强。五是科技创新方面技术支撑非常薄弱,需要加强。
[关键词]科技档案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344-01
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办法仅局限于实体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查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资料的迫切需求。科技档案的类别、内容、载体、信息不断增加,使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都提高,必须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工作,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自动管理,尝试科学的方法与传统管理办法相结合,综合管理科技档案信息。
1 如何做好科技档案创新管理
新形势下企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面对新的考验和新任务,必须改变原有的科技档案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管理方法、服务方式等,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1.1 改变思想观念,解决科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领导要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认识度,高度重视、支持和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将其纳入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企业有关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员工绩效考核范围。档案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企业要将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务预算,充分考虑科技档案保管数量的增加和档案载体形态、技术手段的变化等因素,增加经费投入,配置先进的配套设施、档案管理软件、网络安全设备等,解决好科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性问题。
1.2 创新组织机构,实现科技档案管理向技术型转变
在档案机构建设方面需要企业设置专门的综合档案室,配备配齐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要将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抓好。在档案人员队伍建设上,要大力引进档案、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管理人才;要加强档案人员的培训教育,开展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使档案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网络知识和操作技术,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实现科技档案管理手段由手工型向技术型转变。
1.3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
在管理体制上,企业科技档案工作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避免科技档案由部门或个人分散保存,确保科技档案完整、准确和齐全。在管理机制上,要实行总经理负责、总工程师分管、档案部门和技术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真正抓好落实。在管理方式上,要做好科技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大力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使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档案实体保管,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的档案实体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
1.4 创新管理办法,建立科技信息管理和提取中心
建立科技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中心。首先要正确选用企业档案管理软件,其体系结构、系统功能、适用网络结构、后台数据库、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接口、以及科技档案管理模块等要符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其次要做好科技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录入、查询和维护工作,通过查找目录、原文传输及扫描等方式,实现科技档案案卷、文件目录检索和全文查询,逐步建成母子(分)公司等两级科技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和利用中心。
1.5 创新服务方式,提供主动的现代化的服务
通过局域网和因特网为本单位各部门提供科技档案查询服务,开展科技档案在线服务,可以跨越时空,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充分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效预防和杜绝网上泄密、侵权或违法行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科技档案, 促进沟通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利用主动的、现代化的服务方式逐步取代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查阅利用方式。
2 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2.1 科技档案管理创新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科技社会的飞快发展促使企业的体质、机制和信息管理的方式都朝着信息化、集成化、电子化、智能化等趋势发展。企业依托资源优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新的科技档案管理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掌握先机,实现利益最大化。
2.2 科技档案管理创新便于信息查阅和提取
科技档案管理就是为企业开发和运行提供信息资料服务,通过创新的服务体制和服务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勇于开拓新思路、新方法,扩展全面领域的服务,结合信息化计算机技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便于用户及时迅速的查阅信息。
2.3 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可以为用户提供准确信息
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应用全新理念实现科技档案信息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效管理,减少繁琐的程序,为企业开发和运行提供准确信息。
2.4 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实现信息科学管理和保存
创新管理手段,改变原有的分类保存检索方式,实现科学分类和信息检索,更好的完成资源分类、保存和保密工作。
3 结论
创新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办法,有助于切实整理好科技档案,方便用户使用,有利于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慧英.浅谈科技档案管理创新.[J]机电兵船档案.2008.3.
一、近三年我校科研取得的成绩
近三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在项目的争资立项、成果转化、整章建制、规范学术活动、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数量稳步增长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立项311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233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民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5项,中央其他部委24项,省级项目33项,厅级项目50项),横向项目48项。这比以往都有较大的增长。
(二)科研经费有了一定的突破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经费149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031.8万元,横向项目经费466.666万元。同时,学校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学校对项目1:1配套,更是省内其他高校所少见。
(三)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年来,我校共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其中CSSCII和CSCDA共计权威期刊论文33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22部,其中专著133部,编著94部,教材90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90项;其中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三年来,我校形成了由非实体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组成的科研平台体系。截止目前,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统战部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五)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在科研管理建设等方面,20*年共出台各类科研管理文件14项,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三级系统,使我校在科研管理迈向科技化更进了一步。这套科研管理三级系统在省内院校处在前例。
(六)产学研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学校每两年召开校地校企工作会议,并已形成一项制度。在科研转化上,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我校建筑节能建材方面专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市场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各教学单位针对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与其他兄弟院校对照,归纳如下:
1、一是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还不多,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2、缺乏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人员各自为阵,成果关联性较差,特别是对服务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存在畏难心理;
4、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当部分教职员工对学校科研的形势及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5、国家级科研项目少,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少;
6、项目中后期管理滞后,项目结项率低;
7、科研质量还不高,权威期刊论文少,权威期刊论文在整个学术论文中所占比例偏低;
8、成果获奖少,特别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少;
9、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率偏低,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与重大需求对接不够,产学研紧密结合不够;
10、科研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横向经费管理过严、过细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缺乏有效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以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1、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要树立“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届人才”为原则,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科研工作的热情、想象力、创造力。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要出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三是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扶持我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2、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二是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3.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科技管理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校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知识;努力培养科技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精神的力;要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热心服务的水平。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推进科研分级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单位在科研管理上的权责划分。科研处要侧重于全局性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与科研发展规划制定及对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与考核工作。具体事务性工作应由二级学院承担。对此,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2、强化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要争取多渠道、采取多措施以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在申报领域有所突破;要在经费有所突破;力争今年经费达到800万元。
二是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要做好目前我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今年准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项目申报有关问题进行辅导。同时加大对科研干事和主管科研的领导进行培训力度。同时,在2010年1月召开科研表彰总结大会,并对申报有关的国家级课题进行动员、部署,下达申报任务。
3、加大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鉴定的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我校在研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去年我校的结项率为63.7%,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立项。对此,要通过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提高项目的结项率。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要从经费上强化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4、积极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针对成果获奖少,应加强外联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畅通;力争在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方面有突破。要通过一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申报成果的积极性。
5、加强科研工作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研究机构建设,要根据科研及学科建设需要,多设立一些非实体研究机构。如尽快制定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二是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一,进一步做好委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现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积极组织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第三,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第四,做好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大学藏药研发中心和兰州高新区XX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五,重点要做好兰州粘合剂工程中心申报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挂靠我校的各学会、研究会等,要策划组织好科研活动,发挥学会、研究会等的优势,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一是促进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今年9月份要召开我校校地校企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是做好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要鼓励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今年要做好XX大学节能建材示范园工作。
7、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通过制定《XX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XX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XX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进一步创新我校科研机构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二是要通过完善《XX大学科研项目学校配套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促进经费、校级中青年项目、学术资著等工作科学管理,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人员做科研的积极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1、抓好教学与科研的统筹
第一,将科研成果向课堂、向教学内容、向实验手段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实施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第三,努力促进本科生教学参与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工作。
2、抓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的统筹
在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其他应用学科研究,注重应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做好优势学科和其他应用学科结合,要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上发挥优势。
3、抓好数量与质量的统筹
要力争产出更多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要在文章的发表的级别与成果获奖方面要有所突破。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推进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充分激发释放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2、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在全市加快形成1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组成的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3、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用各类创新组织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重大产品研发,整合各自优势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深度合作,积极组建产业联盟、校企联盟和产学研创新载体,联合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目标产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大开放合作、组织协调力度,打破区域界限,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打破领域界限,着力推进产业科技合作;打破项目界限,着力推进载体科技合作;打破体制限制,着力推进基地(中心)科技合作。(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二、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4、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考核和政策支持,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乡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落实完成。(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5、加快市科技创业城建设。积极帮助市科技创业城向上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向科创城倾斜,推动科创城创建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加快“市科技广场”建设,制定和完善“科技广场”运作方案、管理制度,将科技广场建成具有特色和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市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科技情报所)
6、推动高新区升格。做好高新区升格的跟踪、争取和协调推进工作,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牵头处室:高新处)
三、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
7、出台《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着力完善区域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查推进与目标考核工作,全力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8、启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和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9、加强专利行政保护。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内部规章制度,推进规范执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商贸流通领域检查和整治。深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预警工作。积极配合检察院、法院、公安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两法衔接机制建设。(牵头处室:专利执法处;参加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
四、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10、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启动“科技创新券”试点,对中小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费用支出进行补助。扩展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本市企业购买重大技术成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备案,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对购买费用予以补贴。(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科技成果处)
11、加快市技术市场建设。以我市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融合互动的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和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服务为主要内容,建设全链条、多要素、网络化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资源的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牵头单位: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处室:科技成果处)
五、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
12、探索市场化征集科技项目。面向社会征集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按研发成果评估情况给予后补助。(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13、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提高科技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六、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14、加快推进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投融资信息、银企自助对接、政府专项资金申请等服务。以高新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省科技金融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贷、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机构。全面推进“苏科贷”试点,探索采取风险补偿、贴息资助、创新支持等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风险,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单位:生产力促进局)
一、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
(一)互联网金融众筹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众筹,又称群众募资、大互联网金融众筹资,项目发起人以一定的报酬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互联网金融众筹项目并向公众募集资金。主要目的是为某个项目、某个人或某个公司募资,以资助其进行正当的生产经营、创作创新活动。最初的互联网金融众筹主要用于艺术创作,现在互联网金融众筹项包含科技、教育、金融、社交等多领域。互联网金融众筹融资包括四种基本类型,即捐赠互联网金融众筹、回报互联网金融众筹、债权互联网金融众筹和股权互联网金融众筹[2](见表1)。
(二)互联网金融众筹的分类
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根据经营特点分为综合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和垂直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3]。综合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为不同行业的项目筹资,如天使汇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互联网金融众筹项目涵盖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游戏、旅游、教育、金融、社交等多种领域。综合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经营领域广,可以招揽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众筹项目与投资者。垂直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具有专一特定的特点。垂直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凭借他们平台的专业针对、严格精准的权威性定位,对其投资者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增加投资频次粘性。在这个平台中,有规格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进行领域平台划分,由此一来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及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块式社区与遗传代码,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互联网投资环境。典型代表主要有:致力于微电影互联网金融众筹资助领域项目的淘梦网;音乐行业的乐童音乐;关于动漫游戏这一领域产业的众豆豆;助力于大学生梦想帮扶实现的酷望网等。
(三)互联网金融众筹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众筹融资处于一个发展初级阶段,整体架构及稳定的竞争格局还未形成。截止2015年2月28日,我国累计成立137家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其中至少21家已经倒闭或无运营迹象,6家发生业务转型。2015年2月,12家主要业务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成功项目总个数为326个,总筹款为0.5亿元,长期活跃人数约为9.3万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APP等移动端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新的战场,追梦网—轻松筹上线5个多月来,共有8018位用户发起了11372个项目,成功率约为46%,筹款总额约为180万,累计支持人数超过12万,平均单次支持金额约为11元。2014年12月,证监会《私募股权互联网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该条例的出台对互联网金融众筹非公开发行股权性质、平台运营、参与投融资者的职责义务都作出详细的界定,目的为与非法融资划清界限。2015年3月证监会对上述施行条例进行修改,主要集中在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方面,将原来的最低100万投融资金额要求降为不低于10万元,为的是给大家创造更多的合作项目与机会。但是为了躲避监管,奖励类互联网金融众筹代表——点名时间与股权类互联网金融众筹一哥——天使汇在上半年不约而同地撕下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众筹”标签,为了摆脱互联网众筹的监管范围,不断强调自己局外的身份。我国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刚刚起步,众筹平台未来的方向还在探索中。一些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向着多方位化服务转变,点名时间就为优秀项目提供整改、中介公关、引荐投资人、对接渠道等全套定制化服务,为项目的运转左右扶持。例如,云众筹致力于为平台上的融资项目提供孵化维持项目的前行。某些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更倾向于垂直发展,将某个领域更加细化、专业化。同时手机移动式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众筹的模式更加多元化,其具有的社交功能对于某些投融资者,互联网金融众筹不仅是筹钱,互联网金融众筹是让投融资者相互认识的平台,比如针对艺术创造类平台投资者,大批关注高涨者的支持,制造多途径的传播与推广才是终极目标。伴随着实业企业家的涌入,互联网众筹的社交功能显得格外的重要[4]。
二、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监管现状
2014年12月,证监会了《私募股权互联网金融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管理办法》),及时对互联网金融众筹提出监管办法。《管理办法》就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非法证券发行”和“非法集资”做了规定[5]。现行《证券法》明确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核准任何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股权互联网金融众筹应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并对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的地位、投融资者的界定等做了相应的规定。互联网金融众筹采用私募股权的方式,所以《管理办法》与《私募股权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有很多重合之处。《管理办法》中对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可为与不可为”做出了罗列式的规定,如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禁止“兼营个体网络借贷(即P2P网络借贷)或网络小额贷款业务”[6]。
三、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盈利模式及问题分析
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盈利途径主要包括成交费、会员费、股权、广告费4种。成交费是只有项目成功时才需交费;如果项目失败且没有钱转手,通常情况下抵押金或投资金将返还到投资者手上[7]。会员费指每月固定支付会员费就可以创建任意多互联网金融众筹项目,如果项目成功,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不会从项目中抽取资金。有些股票金融众筹平台不止要成交费,还要公司融资企业干股股权。通过股权方式盈利,收入来源于公司的未来期权收益,这种盈利模式类似于投资者的投资。广告费是指一些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除了提供给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常规服务,还提供网站的咨询服务、材料评估、视频制作软件或专题位置等额外收费的高价服务。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一般以佣金收入和广告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8]。而中国互联网众筹的盈利过程途径中存在很多问题。国内的线上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目前收益模式与行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例如娱乐业可能有产业附加衍生品等,许多众筹平台开始将目光放在“未来权益”分成,不是赚在项目上,而是赚在项目外。比如一些股权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以收取融资方的股权为收入而不是现金。作为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众筹的主要收入应是佣金收入,但在国内,由于我国固有的消费心理,很难收取佣金,并且众筹平台的交易量较少,就目前国内互联网众筹发展状况,将佣金作为互联网众筹的主要收入来源合理性差。
四、互联网金融众筹项目筹资运作过程及问题分析
软件技术专业;师资培养;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双师”素质
随着无锡产业的转型,软件技术专业也随着地区产业转型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得到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相关企业的关注和帮助。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地处无锡市高新技术发展区,占有极大的地利优势,作为一个建校时间还不满十年的年轻职业院校,她确实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个年轻的学校在这不到十年时间内所取得的成绩又让很多业界人士刮目相看。软件技术专业作为这个年轻的学校最具历史的专业是无锡市首批认定的高职类示范专业,学校对这个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视,不仅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尤其对师资培养投入较大精力,本文就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为例谈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目前拥有一支15人的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的教学团队。其中,中高级职称占9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50%以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0%,有国外技术培训背景教师占30%。此外,软件技术专业还有兼职教师10人,全部是来自无锡新区知名企业的一线软件工程师或项目管理人员。这个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建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1.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加速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带头人,提升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适应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学校特制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办法中指出,除已经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带头人外,在校内可设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带头人应成为学院专业开发、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教学等方面的业务权威和主要依靠力量。为此,专业带头人应该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掌握产业调整动态,保持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动态更新,且在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发或其他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中取得显著成绩。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还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力争把专业带头人打造成江苏省乃至国家级的教学名师、省级学术带头人。
2.全力培养骨干教师
为保障学院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激励优秀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带动全院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机制,学校特制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要求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高于原有水平,在学校相关政策支持下,带动本专业一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形成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梯队。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也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制定了相应措施和办法,力争将骨干教师培养成能够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并成为日后的专业带头人的后备力量。
3.构建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
应对软件外包产业的飞速发展,通过新技术培训、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措施,树立专业教师的现代职教理念,培养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革新教学方法与指导创业就业能力、行业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组织教师到软件企业服务、锻炼充分发挥学院的智力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专业骨干教师轮流到软件企业任职,参与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及时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的实战经验,加快“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同时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缓解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压力。
4.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本着“校企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人才嵌入的需求,在企业的允许下建立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聘请3到5名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科技活动等,从合作企业、无锡软件园等园区聘请兼职教师参与本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指导实践、指导顶岗实习等。每年组织2次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讨论。
综上可知,要建成一个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首先要在政策上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此专门出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用以保障师资建设,并且为每位教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从而保证建立健全现有的专业教学团队。
其次,要在日常管理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人文、思想素质,从而保证建立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最后,要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推动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高校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都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高专业教师软件项目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企业专业人士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推动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并在学校推进产学研融合的大前提下,也可反向软件企业委派科研助理,协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造就合理的带头人、中青年教师、“双师型”师资梯队,为加强本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优势,真正做到校企联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贯彻实施《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令第251号,以下简称《办法》)于2017年2月1日施行。确立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服务“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入法制轨道。《办法》明确了市、区市、镇政府职责,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之常态化;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有效统筹农业、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农机、畜牧等部门职责;要求区市设立培育专项资金,工作开展有了资金保障。规范了培训机构、培训计划和内容,出台认定基本标准和扶持政策范围,为各区市提供法律依据。 市农委下发贯彻实施《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的通知,有效促进区市落实各项规定和要求。
二、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四个事项――“教育培训”、“认定服务”、“扶持服务”和“优秀新型职业农民遴选”纳入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多数区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出台规范性文件《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公共服务规定》,规范发展市级示范基地和田间学校等承接主体,有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政府购买服务。2017年市农委下发文件公布了首批118处农民田间学校和16处市级示范基地。
三、完善培训体系,夯实培训基础。
本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立足产业、精准培训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格局。发挥农广校、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在培训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各类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西海岸新区在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培训中心创建了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民田间学校,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认定农民田间学校118处和市级示范基地16处,有效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此外各区市根据各自实际,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安排部分培训任务到农大以及有关培训机构,有效利用社会优秀培训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创新机制模式,注重培训实效。
坚持贴近农业发展实际、贴近农村时令需求、贴近农民实际生产需要的“三贴近”原则,结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采用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学习、参观考察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按照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安排以实现产业周期全覆盖。通过开展参与式、互动式培训,发展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运用集中授课、典型介绍、案例教学、田间课堂、观摩研讨、技能实训、创业指导、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利用云上智农、12316短信平台、青岛市农业信息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教育培训和移动互联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直通车的作用,送教上门,为学员经常性的技术知识更新、指导和服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跟踪服务,对重点对象,开展“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贴近帮扶指导。为学员搭建了相互联系的平台,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QQ群、微信群、联谊会等,促进学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方法;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实验室管理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456-02
对于大学计算机类课程,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计算机机房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日趋丰富。但这也对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实验室硬件管理工作繁琐。设备的购入年限和品牌不同,硬件维护工作复杂,设备的登记和注销工作常态化。其次,实验室软件维护工作量大。机房使用率高,上机人员随机性、流动性大,使用系统的软件环境有差异性。最后,实验教学内容多样化。既有日常教学任务,又有考试任务、学生科技竞赛指导和培训任务。
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各计算机实验室的效能,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高效地为教学服务,实验室必须规范其管理流程和提高管理手段,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有序。2011年,教育部正式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对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作出了全面规定[1]。实验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而且评估的具体指标也对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1 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的目标
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二是提供课外实践软硬件资源配套。
1.1 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
一方面,需保证实验室的普通实验功能正常发挥。实验室要既能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又能进行计算机公共课程实验。要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需提供软硬件配套,方便教师进行实验的讲解和演示,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实验教学管理需要发挥教学监督作用,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督导和考查。
1.2 提供课外实验教学软硬件资源配套
实验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实践部分。课外实践内容包括:开放实验室(或开放实验项目),师资培训和服务地方[2]。
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对象是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或开放实验项目)是一种有效途径。实验室开放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提供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师资培训的实验教学对象是教师。一方面,利用先进的设备和环境,开展各种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系统开发或开设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课题或研究成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将学科前沿和最新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
服务地方的实验教学对象是校外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充分利用学校和实验室的优势,广泛开展培训及认证考核等社会化服务,扩大影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2 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实验课程管理和实验教学设备管理。实验课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课教师和学生、实验教学过程、考核方法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设备管理包括实验设备登记与注销、借用与归还、日常使用情况记录、日常维护与报修等。下面针对这些方面,谈谈具体的管理方法。
2.1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的人力保障;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实验教学提供雄厚的物力保障;加大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管理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实验教学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比如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基本信息收集及档案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优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习实训评价办法等。
此外,为保证实践活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既要高度重视校内实验室、教学中心的建设,又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丰富学校教学资源。
2.2 规范实验教学日常管理
实验教学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安排实验教学课表、监督实验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设备。
安排实验教学课表: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实验课程,确定实验课程指导老师、教学班学生专业和人数、实验机房、上机时间表,并核实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项目。
监督实验教学的过程:实验员和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和课表按时准备和组织教学,学生根据实验教学指导书和课表及时预习、准备实验内容,按时按要求参加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需认真批改,并做好成绩记载。
管理教学设备:新设备登记、设备借用和归还登记、设备报废注销、日常维护。因设备的年限和品牌不同,以及不同机房的软件系统有差异,管理和维护工作繁杂。为了方便设备管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在主机箱上贴上标注校国资处的统一编号、座位号和IP地址等信息的标签;勤工助学的学生参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3];机房人员技能培训等。
2.3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在学校已有监控机制下,建立学院级实验教学监控机制。一是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由专家和院领导组成),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检查、督导;二是成立院级、班级学风督查组(由院学生会干部和班级干部组成),加强对学生课堂出勤情况的检查;三是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分标准,考核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质量评分标准包括5个方面:实验准备(20%)、实验内容(30%)、实验指导(30%)、实验报告与考核(10%)、实验效果(10%)等,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评分细则。
2.4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课程的结构和水平,决定了学科专业的层次和学生培养的水平。实验教学改革涉及如下方面: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与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双语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3 建设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提高实验教学的管理效率,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避免实验设备的闲置或使用冲突,建设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最佳手段。具体办法是结合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特点,构建基于校园网的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应具有实验设备管理、交互式实验课程学习、实验室开放预约等实验教学相关应用子系统[4][5]。平台应具备如下功能:在网上公布实验室设置、设备基本情况和实验教学项目等相关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所有教学实验室和已开设实验项目及实验室开放时间;可以进行网上预约实验,甚至可以进行网上模拟实验;并建立实验教学网上反馈系统,以便于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实验效果情况等。
4 改革实验室管理组织模式
实验室的管理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三种:集中式管理组织模式,分散式管理组织模式和集中式+分散式管理组织模式 [6]。集中式管理组织模式,即由学院统一管理多个实验室,同一实验室内可以进行多学科的实验。该模式易于学院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验
教学,缺点是因为一个实验室要承接多个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维护工作繁重。分散式管理组织模式,一般表现为由各系部独立管理相应专业的实验室,若干实验室负责一个专业的教学。该模式优点是每个专业实验室维护工作相对简单,但是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集中式+分散式管理组织模式,各系部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安排所管辖实验室的实验课表,对本系部实验室承接不完的教学任务由学院根据各实验室的教学任务量统筹安排。集中式+分散式管理组织模式,统分结合,灵活度大、既能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又方便机房维护,是应推广使用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振天.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2] 温武,,郭旭鸣,黄立胜.多元化网络工程综合实验室的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
[3] 赵成秀.民族高校学生参与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
[4] 张丽莲.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