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王尔德,唯美,现实,冲突
一、冲突——永恒的主题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 他的整个人生阶段都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并且他的这个特性也吸引着当时和他逝世后一百多年里的批评家和评论家不断的解析和重读。在《奥斯卡·王尔德的悖论》一书中,伍德科克(George Woodock)认为王尔德“他既是一个美学小丑,又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他既是一个‘社会批判者’,有是一个 ‘势利眼’”① 王尔德的传记作家赫斯基思·皮尔逊(Hecketh Pearson)曾指出,“王尔德可以在下午的演出中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而在晚上的演出中文学艺术论文,他同样可以令人信服地扮演福斯塔夫。”②王尔德本人也不从来不否认自己的矛盾性。他常常有意识地使自己陷于自相矛盾,这正像他的格言所说:有教养的人同别人矛盾,而智者同自己矛盾。在他的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当中,矛盾和冲突更是贯穿始终。作为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他高扬“为艺术而艺术” 的旗帜,提出了独到的、惊世骇俗的观点——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在《谎言的衰落》一文中,他将艺术与现实的分离推向极端,认为“作为一种手法,现实主义是全盘失败的”③通过对王尔德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作品《雷丁监狱之歌》的矛盾性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王尔德在人生最后阶段现实生活中的唯美因素的追寻及唯美追寻中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矛盾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这种唯美与现实的冲突中,将体会到的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二、现实主题与唯美形式的张力
“1878年王尔德以一首长诗‘拉凡纳’获牛津大学‘牛迪迦’奖,从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20年后,作为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作家,他匿名发表了长诗《雷丁监狱之歌》,为其创作生涯画上了句号。”④以诗歌创作开始文学艺术论文,又以其为结束,足以见诗歌在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用。王尔德在狱中给道格拉斯写的信中提到“我的生命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我父亲把我送进牛津大学,一是社会把我送进监狱。”⑤牛津大学培养了他的唯美的人生观,艺术观,监狱则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因王尔德与道格拉斯不正常的关系,引起道格拉斯的父亲与他的矛盾,并且对质公堂。最终这场判决以王尔德“有伤风化罪”被判处两年的苦役结束,从此王尔德的生活由快乐的极顶一跌而至地狱,由“快乐王子”一跌而成为“悲哀王子”。监狱生活使他认识到监狱只是诗人被生活完全抛弃的见证,原先的叛逆者如今变成了在悲哀的泥沼中挣扎的绝望者。狱中的生活给他的艺术至上主义一次严重的打击,他所提倡的“艺术不是人生的镜子,而人生却是艺术的镜子”的观点也转变成了人生即艺术,艺术即人生了。《雷丁监狱之歌》是王尔德刑满释放后于1987年在法国创作的。它以1896年因醉酒而杀死自己妻子的Charles Thomas Wooldridge被执以绞刑为创作原型,以“我”的所看、所感表现出当时监狱中人们的凄惨的生活状况、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文学艺术论文,真实地再现了在狱中的生活。诗中王尔德对资产阶级的冷酷法律和不人道的做法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他不再认为人生都是快乐、美好的,而得出了痛苦是生活的永恒规律的悲观结论。有人认为此时他的“唯美主义思想已荡然无存”⑥,然而笔者通过细读诗歌发现此时的王尔德虽然描述了一个现实主义的主题,然而他采取的形式却处处展现着唯美之美。
这首诗由五个部分109节组成,共计654行。整首诗形式整齐、韵律自然、意象鲜明,处处体现着王尔德所坚持的艺术原则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艺术只有一条最高的法则,即形式的或者和谐的法则。”⑦。因此,他追求完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整首诗654行严格的遵循着六行一节,偶行押韵的形式,使它的结构精巧缜密、文笔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浑然一体。从这完美的形式中,读者能够自然地体会着诗人思想的变化。形式是整体,语言是载体。王尔德在语言上达到的精确、诙谐、悖论程度,在文学历史上几乎无人能比。以诗的第一节为例:
他没穿他那件猩红上衣; / He did not wear hisscarlet coat,
因为红的是血和酒文学艺术论文,/ For blood and wine and red,
而发现他和死者的时候, / And blood and winewere on his hands
血和酒染着他双手—— /When they found him with the dead,
那可怜的死者是他的情人, / The poor dead woman whom he loved,
当时被杀死在床头。/ And murdered in her bed.
诗的开头即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他”杀死了他的情人。六行诗,一个事实的描述,即将形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诗中二、四、六行抑扬三步,短促有力;“red”“dead”“bed”押韵整齐,“wear”“wine”“were”“when”“with”“woman”行内韵将六行融为一体。在诗中,“橡树和榆树春天里爆芽,长出的叶子很蓬勃;”春意昂然、生机蓬勃的景象将人们带入春天的遐想之中。然而后句“但树样的绞架看着可憎——,它的根被毒蛇咬过——”将人们的思绪又拉向残酷的现实。有谁会将绞架和春天里吐出新芽的绿枝相比;由谁会将绞架台和“光荣体面的高位”相提并论;由谁会将受刑人在空中挣扎的双腿看作“在空中舞”,和“随提琴跳舞”“接着笛子、诗琴的节拍跳”联想在一起。王尔德在语汇选择和韵律安排上,使得作品残酷的现实性描写和完美的形式表现形成了强大的张力。
三、爱与死的对抗
爱与死是文学中的永恒话题。在诗歌中对这个两个主题的探讨
更是比比皆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王尔德在《雷丁监狱之歌》中,在对残酷的绞刑的描述的过程中,仍然不忘他的唯美主义的爱的阐释。诗歌中“他”因杀死自己的情人而被处以绞刑。在诗的开头已把这个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那可怜的死者是他的情人/当时被杀死在床头。”一个冷酷的事实文学艺术论文,带来了“他”被处以绞刑的命运,“这人杀了他心爱的人儿/所以说他难逃一死”。然而王尔德在诗中采取了独特的悖论式解释,将爱与死这个人生话题带回到了自己的唯美主义境界。在诗歌的第一部分:
但人人都杀死心爱的人儿——
愿这话人人能听见——
有人用的是难看的脸色,
有人用谜语和甜言,
怯懦的胆小鬼是用亲吻,
勇敢的才是用刀剑。
杀自己爱人时有人年轻,
而有人却已经年老;
有的人用的是欲的手掐,
有的人用金银钱钞;
最最仁慈的就是用一把刀——
让死者很快就冷掉。
诗歌中首尾呼应,“人人都杀死心爱的人儿——/愿这话人人能听见—”将诗中杀死情人的“他”的爱情观上升到所有人身上。爱他就要杀死他,而且要用“最仁慈”的方式,就是拿一把刀。这样的论述是否将我们的思绪拉到了王尔德独幕剧《莎乐美》中,那端着乔卡南人头的美丽女子的表现,一边频频吻乔卡南血淋淋的嘴唇,一边热烈地表达着对他的爱。由此可见,在王尔德的笔下文学艺术论文,美好的爱情往往由死亡的悲剧来阐释。
四、肉体与精神的对抗
《雷丁监狱之歌》中灵魂与肉体的对立正是唯美与现实的冲突的重要体现。“我们蹲得每一间小牢房,/是厕所又暗又难闻;/虽生犹死而发出的奇臭,/把铁窗都堵的憋闷。”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生活,使诗人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经受着体力折磨的王尔德,在孤独、饥饿、黑暗、痛苦、抛弃、羞辱中度日如年的他说到:“我们被遗忘、萎靡又憔悴——/灵魂和肉体在毁去。”“有东西在我们心中死亡,/死亡的东西是希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然而通读全诗我们即可发现,在如此残酷的面前我们仍能感觉到诗人在自由之魂在徘徊。在诗的第一部分,在对“他”的描述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
用那种依恋的双眼
望着犯人叫做天的地方——
那只是一小片蔚蓝,
望着每一朵飘过的云彩——
都张着银色的风帆。
透过对绞刑犯“他”的这一细腻举止描写,将他的灵魂的自由,心灵的不受约束,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诗中在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都出现了“那种依恋的双眼,望着叫做天的地方”。身体的束缚和灵魂的自由,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文学艺术论文,是诗人现实主义与唯美思想的完美体现。
五、结语
通过对《雷丁监狱之歌》中主题与形式、爱情与死亡、精神与肉体的矛盾性分析,我们看王尔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里,面对生活的磨难,现实的残酷,他的作品的现实性在逐渐增强,然而,他对唯美的追求并没有放弃。套用一个王尔德式的表述:“在美的作品中发现丑恶含义的人是堕落的……在美的作品中发现的美的含义的人是有教养的……”⑦那么在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中看到现实的痕迹的人是细腻的,在他的现实主义中看处唯美的人是犀利的。《雷丁监狱之歌》,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从唯美主义大师的作品中找出它的唯美与现实的冲突之处,是诗人的无奈,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参考文献
①George Woodock The Paradox ofOscar Wilde, London and New York T V Boardman, 1949
②Hesketh Person. The Life of Oscar Wilde London: Methuen, 1946
论文关键词:《呼啸山庄》,主人公希克厉,评价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这部作品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舆论界的猛烈谴责,甚至作者的亲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在为妹妹辩护的同时,也认为这是一部粗糙的不太成熟的作品,直到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被人们认可乃至称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作品复杂的艺术结构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让当时的读者捉摸不透,一时无法理解,此外,恐怕有一大半责任在作者所创造的那个丧失人性的主人公希克厉身上,人们不能原谅他的残忍、冷酷、作恶多端。难怪一位美国评论者认为,作者把豺狼虎豹的兽性凑合起来,创造了这么一个半是畜生半是魔鬼的主人公,还认为这部恶劣的小说成了群魔乱舞、豺狼嗥叫的噩梦。(1948年10月)而实际上,如果我们摒弃正常的伦理道德,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认识希克厉,就会发现导致他所有恶行的根源却是爱。
一、超乎寻常的强烈的爱
贯穿整部《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代人奇特的爱与恨。爱是恨的根源,恨是爱的异化,爱的破灭导致恨的产生,恨的肆虐却并没有熄灭爱的火花。在这部作品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希克厉和卡瑟琳的生死爱恋。英国文艺评论家凯特尔这样说:“小说的核心和精髓是卡瑟琳和希克厉的故事。”希克厉和卡瑟琳的爱情非比寻常,不仅跨越了金钱、门第、地位、出身、相貌、性情、文化、教养等等传统意义的界限,甚至死亡也不能将其阻隔。他们的爱情是一种狂风暴雨般的感情,来得猛烈和不顾一切文学艺术论文,强烈地震撼人心,甚至有时到了令人感到恐惧,可以毁灭一切的地步。这种爱无法用传统的眼光和伦理道德去看待它评价它。这种爱是全书的灵魂和精华,没有它就没有《呼啸山庄》。
二、强烈的爱产生的原因
1.作品人物性格与经历使然 任何感情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是什么促使希克厉和卡瑟琳这两个外部条件悬殊巨大的人之间产生这种生死不渝的爱情呢?我们从作品中是可以找出原因的。希克厉身世悲惨,无父无母,流落街头,直到八、九岁时才被老欧肖收养,来到呼啸山庄。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心理要求,他的心灵渴望着爱的滋润,而且这种渴望比一般生活条件正常的人要来的更加强烈,更加迫切。以后这种非正常的爱的需求一直支配着希克厉的一生。
在呼啸山庄,愿意对希克厉付出爱的只有老欧肖和卡瑟琳。但老欧肖对希克厉的爱是父母对儿女慈祥的关爱,并不能满足小希克厉孤独心灵的全部感情需要。而卡瑟琳和希克厉年龄相仿更容易心灵相通怎么写论文。卡瑟琳虽然衣食无忧、父母俱全,但从纳莉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时候的卡瑟琳由于性格的原因实际上在家里是没有得到宠爱的,甚至一再遭到家人甚至仆人的奚落。但对于一个感情丰富而又敏感的女孩子来说,她的心灵应该也会时常感到孤独和缺憾,她也需要一个情投意合的朋友。这一点正和希克厉不谋而合,所以他们才能迅速的要好起来,以至于最终心心相印,不愿分离。正是在这种爱的支撑之下,希克厉才能够忍受家中其他人对他的冷漠和虐待。老欧肖死后,希克厉的处境一落千丈,这时候卡瑟琳的爱对他来说就更为重要,就如一个即将溺水的人紧紧抓住救命浮木一般。希克厉和卡瑟琳可谓是“青梅竹马”,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在这荒原野风中培育着炽烈的爱,这种爱自然而真诚,不掺杂丝毫超出爱的本身的成分。尽管他们身份地位悬殊,在当时的情况下完全不可能结合,但什么都不能阻碍爱情的产生。它来势凶猛,让人间的一切现实的幸福都黯然失色,它力量强大象原始生命一样不可摧毁、超越生死。他们两人,尤其是希克厉把这种爱看得高于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
2.作者的性格和经历使然 艾米莉?勃朗特被人们认为是三姐妹中天分最高的一位。被誉为英国19世纪文学史中最奇特的女作家。艾米莉只活了三十岁,她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一生未婚,也从未尝过爱情的甜蜜。她虽然经历简短,内心世界却异常丰富,她沉默寡言、性格自闭、孤傲羞涩、挚爱荒原,一生中几乎没有朋友,但她却有惊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她所创造的情节和感情往往都是虚构的,来自于她的想象。她的作品风格往往直抒胸臆、感情浓烈,景物描写常常荒僻寂寥。闭塞的环境,内向的性格使得艾米莉更重视作品人物内心感情的起伏,她笔下的人物生活环境极其简单,绝少涉及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异常单纯,复杂、丰富的人性被浓缩,只剩下两个极端文学艺术论文,不是强烈的爱,就是强烈的恨。这并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浓缩与升华。
三、爱的丧失导致人性的毁灭
生活是严峻的,卡瑟琳和希克厉之间奔放炽热的爱虽然是真挚和自然的,但并非与现实社会完全相容。卡瑟琳无意间闯入林敦家的画眉田庄——一个完全不同于呼啸山庄的前所未见的崭新的文明世界,这是他们二人分手的起点。卡瑟琳接受了林敦一家的文明熏陶之后,对粗野和没教养感到羞愧,力图让自己变得优雅起来。这时候的她显然和蓬头垢面的希克厉大不一样了。希克厉想方设法做过各种努力缩短他和卡瑟琳之间的差距,但是寄人篱下的处境和亨得莱的虐待使得他只得死心,本来就孤僻的希克厉,变得更加不知好歹,不近人情,然后从中获得一种变态的恶意的。可见,希克厉对爱的缺失从一开始采取的就是报复的方式,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他此后的种种疯狂做法。面对这种情况,卡瑟琳意识到她和希克厉是不可能结合的,而和林顿结婚则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的事。她天真地认为做了林顿太太就可以帮助希克厉改变处境,所以卡瑟琳终于和埃德加﹒林敦订婚了,希克厉心中唯一的支柱倒塌了,大厦倾翻,丧失了心理平衡,希克厉只有用出走来逃避。当一个人的强烈愿望被现实击破时,他的出路往往是逃开现实中让他烦恼的人和事,用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来暂时医治自己心灵所遭受的重创。希克厉正是这样做的。然而,逃避却并未起作用,他对卡瑟琳的爱已经根深蒂固,无法动摇,三年后,希克厉终于重返呼啸山庄。
重返呼啸山庄的希克厉重获爱情,爱的力量暂时击退了仇恨。然而卡瑟琳的死使得一切再也无法恢复原状。如果说,想得到爱却失去了爱是一件悲惨的事,那么重新找到爱后又再次失去它的那种痛苦将更加令人无法忍受。只是因为卡瑟琳的爱才使希克厉以往能够忍辱负重,而卡瑟琳的死,把她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外安置的保护罩击得粉碎,曾经被爱所缓解的矛盾再次激化。由于爱的失落,从此盘踞在希克厉心头的便只有恨了,而且,爱有多强烈,恨就有多么强烈。这是因为希克厉爱而终不能得其爱,沸腾的感情得不到宣泄,只有转而寻求其他出路了。卡瑟琳曾是他所有的欢乐、痛苦、希望和梦想,而她的死便意味着这一切的终结。卡瑟琳的死同时也带走了希克厉的灵魂,这以后的希克厉我们便不能把他当作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了,在他身上所具备的正常人的人性已经彻底毁灭了。
四、爱的异化造成疯狂的报复
强烈的爱终于转化为强烈的恨,希克厉内心郁积的种种痛苦无法排解,而感情作为人类一种内在能量的宣泄,在受到遏制的时候,往往会裂变成一种罪恶的能量释放出来,由此文学艺术论文,希克厉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恨,他以整个人类作为代价,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在这以后,除了对卡瑟琳永无休止的思念之外,在希克厉身上再也看不到任何爱的微光了,他不爱自己的新娘伊莎贝拉,对她拳打脚踢;他不爱卡瑟琳的女儿小卡茜,使用欺骗的手段抢走了她的财产,剥夺了她的幸福,给予她肉体到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他不爱卡瑟琳的侄儿哈里顿,剥夺了他的一切,不给他受教育的机会,把他变成了一个粗俗邋遢的普通庄稼汉;他也不爱自己的儿子小林敦,他活着对于希克厉的意义就是让他和小卡茜结婚谋夺画眉田庄,一旦这个虚弱不堪的小东西失去了利用价值,希克厉便再也不关心他的死活了。这时的希克厉已没有作为正常人所具备的一点点恻隐心和怜悯心,苦苦哀求也打动不了他的心,他疯狂地喊道:“我没有怜悯!我没有怜悯!虫子越扭动,我越想挤出他们的内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长牙齿,越是痛,我就越使劲磨怎么写论文。”这些看似反常,其实却是爱的失落导致的结果。爱得越深痛得越深发泄的也越深,爱的失落对希克厉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却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有用超出常规的报复来发泄心中的苦痛了。
五、爱的回归导致恶的丧失
然而,恨毕竟不是希克厉的最终目的,报复也没有使他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他引诱伊莎贝拉和自己结婚来报复林敦,结果让自己更加痛苦;他用毁掉哈里顿来报复亨得莱,最终如愿以偿,但他不能毁灭哈里顿美好的天性,对此希克厉也无可奈何;他不择手段得到了两处房产,可是费尽心思攫取来的金钱没有带来幸福也填补不了空虚。表面上,希克厉的报复大获全胜,实际上却一败涂地。这二十年来,对卡瑟琳的爱与思念时时刻刻折磨着他,正是由于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使得希克厉失去了继续作恶的力量。然而,死去的卡瑟琳终究不可能再复活,希克厉在人世间无法找到她的爱,便只有跟随她于地下了。在死后,希克厉终于得到了他超人间的爱,他和卡瑟琳变成了荒野上的一对游魂,再也不分开。恶的丧失同时又导致了爱的回归。
希克厉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处在一种恍惚的焦虑之中,他不断呼唤卡瑟琳,当他预感到快要回到卡瑟琳的身边时,这虚无缥缈的爱的召唤使他一下子丧失了作恶的力量。这不是放弃了恨,更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觉悟了,改邪归正了,而是他那股汹涌的感情的激流如今找到了另一个(或者原来的)出口了。正是由于受挫折的爱驱使着希克厉干下一个接一个暴行文学艺术论文,他就像一个失去控制的疯子不能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般,而一旦他意识到爱的复归后,作恶也就变得没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