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乡镇的发展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的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的发展方向

第1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震后四川旅游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84-02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关于文化旅游的概念,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解释:一种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另一种解释是: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1]。

对于上述这些有关文化旅游的解释,我以为都没有把文化旅游的内涵描述清楚,或者说是不全面的。文化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人文资源,也应该包括自然资源。许多自然景观其实都是通过人工开发和打造才体现出它的旅游价值的,在这个开发和打造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必然渗透于自然景观中。比如,附着于一些自然景观的神话传说、典故,景点的命名等等,都有着浓郁的文化色彩,如此的旅游当然也是文化旅游。鉴于此,我认为所谓文化旅游,就是指包含了丰富文化内容,具有独有文化特色的一种旅游活动。在这个解释中,特别强调的是旅游活动的的文化特质,文化旅游的核心实际就是特色文化的展示和体验,也是旅游企业的旅游吸引力所在。

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还应该搞清楚的是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即旅游文化。我在《现代旅游中的旅游文化》一文中,曾就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过这样的解释:旅游文化是人类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我对旅游的理解,凡是“游览观光、娱乐消遣、运动休闲、享受体验”等旅游行为所产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旅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2]。显然,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是两个联系紧密却又有较大差别的概念。一种是旅游活动,一种是文化现象。文化旅游必须以旅游文化为依托,旅游文化是扩展旅游方式和旅游内容的重要依据。

从这个角度分析,“5・12”大地震后的四川旅游业就应该把文化旅游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5・12”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

让世界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破坏是惨重的。最近国内众多媒体对此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报道和论述。

1.部分景区、景点、文物和旅游设施严重损坏

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 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3]位于震中区的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都江堰、卧龙自然保护区)损失尤为严重。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主要建筑二王庙、伏龙观损坏严重,经济损失达12亿元;江油的窦 山双峰,其中一座严重倾斜,连接两峰的供表演的铁链已经绷直;桃坪羌寨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三星堆博物馆建筑物轻微受损;四姑娘山、海螺沟景区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的损坏也不容乐观,全省共有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许多已经全部垮塌或面临垮塌;馆藏文物损失841件,其中珍贵文物148件。

这些损失给四川旅游业的带来的影响同样是灾难性的,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说:“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3]

2.旅游者的心理阴影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旅游者要产生旅游动机,必须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旅游者自身的的旅游需要;二是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或旅游项目内容的刺激[4]。目前四川旅游客源地的旅游者,大致有三类人群,即:灾难幸存者(主要指重灾区的)、灾难目睹者(救援者、志愿者等)、一般旅游者。对于这些人群来说,地震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只是不同的人群影响程度不同而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顾虑。应该说这是影响所有旅游者旅游动机的最重要的因素。地震灾难带来的恐惧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消除。考虑到安全的因素,许多旅游者即便曾经有过旅游的计划,也会因为地震而改变。如果旅游能够成行,对安全的要求将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情感困扰。对于灾难幸存者而言,他们有的失去亲人,有的家园被毁,地震给他们的是噩梦一般的撕心裂肺的痛楚。他们的旅游行为,应该成为灾后心理重建和康复的组成部分。就是说,要把旅游作为灾难幸存者情感释放、精神放松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歉疚心理。对于灾难目睹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变形的尸体和残垣断壁,听到的是呼救和,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将在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挥之不去。因为条件的限制,这些救援者或者志愿者们可能没有能力把那些困在废墟中的人们全部救出,强烈的歉疚感会折磨着他们,这必然影响到如果他们作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

触景生悲。对那些故地重游的旅游者而言,过去的美好印象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睹物思旧,也会让旅游者伤悲不已。而那些幸存者们,更可能回想起逝者的音容笑貌,悲伤会更加强烈[5]。

3.旅游从业者的流失

地震后,许多旅游从业者开始流失。一种是因为四川一些景区被迫停业,有的景区甚至不复存在,从业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为了生存,他们只有另寻工作;一种是无法排除的恐惧感,让一些灾区的旅游从业者不能安心工作,希望寻找更加“安全” 的岗位,流失也就在所难免。

一场震惊寰宇的8级地震,对人们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但从长远看,着手灾区旅游业的重建应是当务之急。

三、把文化旅游作为复苏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四川旅游业虽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打击,但从四川经济发展总的格局看,这种打击带给旅游业的影响是短期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在此次地震中,遭受地震破坏的区域主要局限在阿坝州和都江堰。而从2007年四川旅游统计来看,四川省全年1719.4万的游客接待量主要由17个主要景区完成。全年接待人数达60万以上的旅游景区是:峨眉山(256.8万)、乐山大佛(276.7万)、西岭雪山(62.1万)、碧峰峡(71.3万)、都江堰(219.6万)、三星堆(61.1万)、九寨沟(252.2万)、青城山(152.0万)、黄龙(164.4万)。从这个统计可以看出,四川主要旅游景区受地震破坏应不算严重,受灾的景区回复重建和对外开放也指日可待。

复苏四川旅游业,因该把文化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作为其发展方向。结合上述有关四川旅游业受到的影响,灾后文化旅游应关注以下几点: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新建一批与地震相关的旅游景点,突出学习和怀念的主题。已经有业内人士指出,应该在四川重灾区建地震博物馆;四川旅游局也有意围绕汶川地震带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线路。地震是灾难,为了减少灾难,我们就应该多从灾难中去吸取教训,学习我们不懂得的知识。比如通过对汶川地震震中原貌、地震断裂带、堰塞湖等的参观和讲解,都能让许多不知地震的人们懂得许多地震的知识和防震的技巧;走进地震博物馆,我们还能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和牺牲的英雄。

用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包装一批四川旅游景点。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景点众多,旅游吸引力巨大。但是,要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贯注显得特别重要。九寨沟、黄龙的美景与阿坝藏族风情紧密联系,海螺沟、康定的风光与甘孜当地的习俗相融合……成都最近几年打造出来的“锦里”、“宽窄巷子”等,体现出浓郁的三国文化和成都的市井文化氛围,给旅游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四川其他旅游景区景点,可以参照成都模式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

推出以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

在我们进行灾后重建的同时,应该结合上述受地震影响的旅游者心理,发挥“旅游愉悦信心、抚慰心灵的功能,探索开展与心理救治相结合的旅游疗养休闲活动,推动部分受灾者尽快走出劫后余生的心理阴影”[6]。这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当前恢复,而且更有利于提升四川旅游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EB/OL]..

[4] 杨艳华.浅议旅游者旅游动机[J].科技咨询导报,2007,(6).

[5] 小爱善华・J.梅奥,等.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杜,1987.

[6] 孙喜林,荣晓华.旅游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Culture Tourism: Tourism Trends of Sichuan After the Earthquake

YAO Hui

(Sichuan Higher Institute of cuisine,Chengdu 610100,China)

第2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景德镇诞生了一大批擅长瓷雕的陶瓷艺术大师。曾龙升、蔡敬标、何水根、蔡寿生、杨海生、曾山东、张育贤、唐自强、姚永康、刘远长等都是各时期拔尖的艺术人才,为传承和弘扬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景德镇雕塑瓷厂刘远长大师的《哈哈罗汉》、《天女散花》,周国祯教授的十二生肖和动物雕塑都是景德镇瓷雕艺术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无不结合了精湛的瓷雕工艺和高雅古典的装饰手法,体现了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圣地的价值。

一、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现状

1、定义的问题

景德镇的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之誉。陶瓷的创造之初是为了使用,功能性第一,陶瓷上釉之初是为了追求玉石的质感,温润性第一。由于对玉的追求和模仿,陶瓷行业从一开始就被划分为工艺美术的范畴,陶瓷材料未被当作一种艺术语言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而仅仅展示工艺美和材料美。古代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君主集权政治的社会体制,使陶瓷创作不得不以满足上层社会阶级的品味为目的。这的确是陶瓷工艺发展的推动力,却也使人们形成“陶瓷工艺品”的固定概念。为了满足上流阶层的审美需求,陶瓷需有观赏性或者实用性,上等品是二者皆有。这限制了创作者的艺术思维。而后色釉工艺有了发展,表明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主要为仿玉质的局面,渐渐走上了发掘材料本身特性的历程,由工艺的外向型探索转向艺术内涵的内向型探索。在一千九百多年的今天,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为陶瓷材质专门划分出一个大类别,与油画、国画、雕塑等大类同级参加评比。这标志着陶瓷艺术终于通过了官方的认可,登上了艺术品的大雅之堂。2、艺术不艺术的问题

景德镇瓷雕艺术品到底艺术不艺术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正处于盛产大师也是大师贫瘠的时代。官方的陶瓷工艺美术人才的选拔制度虽能促进陶瓷产业的发展,却很难保证陶瓷的艺术价值。许多作品因为被冠以大师的名称而身价倍增。名人效应使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难以成正比。艺术品是作者个人对内心和世界的理解,不仅只展现纯熟的工艺技巧。提升作品的艺术性需要天赋、学识、经历、实践,但思想是根本。陶瓷雕塑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就看其是否融入了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它必须是唯一模式。虽然是唯一的,却形成了规模,其意义不指作品数量上的唯一,而是作品特性的唯一,以至于别人只可借鉴不可抄袭。因为这些作品已经打上了某一位艺术家的烙印。虽然艺术性可能一时难以被市场认同,直接变成经济价值,但艺术的创作本来就关乎于人的自身,而非市场炒作。3、传统的羁绊

当代的瓷雕艺术难以走出困境主要是国家当前的经济水平还没发展到非要消费艺术品不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陶艺虽为后起之秀,却能轻松走出一个“新”字,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大有关系。当我们还在陶瓷商品中追求实用价值和工艺美学时,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对内心精神和世界的探索。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景德镇陶瓷雕塑工艺在早期由于师承关系,使创作者从学徒到独立完成作品的限制比较大。比如,师父做观音就教徒弟做观音,徒弟基木上只做观音,虽有时也会创作其它类型的作品,但是观音题材仍是自己创作的中心和技艺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在景德镇雕塑瓷厂、老厂等陶瓷创作基地看到一个工作室只摆满同类传统产品,而这些传统的瓷雕产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鲜有创新。师承关系中更多是学习师傅的技艺,较少融入新一代继承人的理念,所以造成了景德镇走不出传统的局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可是发展却没有大规模体现在当代瓷雕艺术创作中。

另一方面,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实际操作时的感性第一经验并未上升为一套完整的理论。把实践经验总结成创作理论的欠缺是另一个瓷雕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创新的不易源于对继承的选择和发展。瓷雕的创新离不开创造性的艺术思想。需要艺术家对周遭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有敏锐的洞察力、反思和实践能力,并且敢想敢做,有勇有谋,这是艺术家生命力的保障。

二、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刘伟大师曾说:“景德镇不缺乏陶瓷技术,缺乏的是陶瓷艺术的创新思想。”这句话深刻地触探到当代景德镇陶瓷行业的两大问题:一个是陶瓷的发展需要创新,一个是陶瓷艺术品需要新思想。融入艺术思想和形式与技术的创新将是景德镇瓷雕艺术寻求发展的不变主题。

1、确立景德镇瓷雕艺术的话语权

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方向必定随着综合国力的崛起而更强调本民族意识,追求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但不以西方审美为标准。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提出,今后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以两头小中间大—橄榄球式的趋势发展。两头小是指各国不断地从本国民族文化中寻找灵感,中间大是指同时积极参与到世界美术浪潮中,推动世界美术的发展,并体现本民族的价值。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不再生硬地引经据典,而是对中国人文精神的选择性继承,即用现代的语言讲现代的事情。新的艺术思想将为当代瓷雕艺术的发展指引方向。

我们可以用西方当代艺术史作参考。西方的当代艺术可谓是风起云涌,一波接一波的流派和主义轮番上阵,给人们的审美带来巨大挑战。西方的当代艺术让人眼花缭乱,干脆走向极至的虚无,宣扬作品的无意义性,甚至与艺术无关。西方的批判主义精神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不该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后现代的观念、装置、行为、偶发等艺术对传统架上艺术不是继承,是消解。美国的抽象主义画家波洛克的崛起代表这一时代的主流艺术形式的确立。后现代的反美学传统如一般,给孩子洗澡,却连着孩子一起把水给倒了。批判精神很重要,完全摒弃就不对了。

中国也曾因历史原因表现出极大的反叛精神。时期的美术一反含蓄、悠远的意境,直接拿苏联的形式做思想宣传。而今,事过之后,我们的审美该如何重新建立?西方因经济、政治的强势掌握了话语权,迫使我们不得不好好参考他们的发展经验。于是有了著名的八五美术新潮。八五新潮以反对在专制文化背景下所主张的艺术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同律,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我的复出。在这个激动人心的运动中终于显现出中国艺术家的批判精神。这的确给后来的先锋艺术家展示了新的视角,提供了其它表达方式的可能,却不触及中国人文精神的根本。

但从另一方面讲,西方当代艺术流派之形成都是有源之水,与哲学思潮有紧密联系。而中国的哲思已经难以跳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度,人类新有可能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已经被提出来了,所以我们不再前人,而是寻求有时代性的继承。继承中国本民族的艺术思想才有可能为中国的艺术争取话语权。艺术思想是核心问题,瓷雕艺术的创新,技术壁垒的攻克都将建立在一个坚实的艺术思想体系之上。思想的瓶颈一旦打开,形式和技术的创新都指日可待。总而言之,思想为骨,形式为筋,骨之不存,筋将附焉?

2、材料与技术的创新

①材料的创新 泥土材料的创新可能为艺术家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例如,英国材料学家指出,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它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等发动机部件的理想材料,能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瓷泥由于精细的质地在高温烧制时容易出现倒塌、开裂的现象,影响成功率。试想如果有可能将纳米技术投入到艺术陶瓷材料中,可能会激发起一系列瓷雕造型上的革命。这只是设想,技术、成本、市场运作等因素并未考虑在内。但大胆的设想有可能成为发展方向的引导。

由于瓷泥的特性,瓷雕中的重心非常重要。窑火中渐渐软塌的瓷坯无法对抗地心引力,导致造型多以重心正中、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造型为主。例如,站立人物的腿大多隐藏在裙或袍中,动物的腿脚多以蜷缩姿态。若要站立,除非素胎,否则上釉后不可在施釉处打撑,打撑处不施釉又会影响整体效果。重心及重力将会成为下一轮改革的中心问题。瓷雕未来还需更多努力来挑战地心引力对雕塑造型上的限制。

2、烧成技术的创新 瓷雕的烧成工艺的创新也将成为一个大方向。目前景德镇还未进入天然气时代,烧成工艺是以气窑为主导,液化气和焦化气为原料。窑炉结构老式,能源消耗大。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技术,制造适合本国需求的窑炉。欧洲陶瓷窑炉由于采用陶瓷纤维与轻质高铝耐火材料,轻体窑炉已大范围普及。连窑车也普遍采用轻型结构,以此减少窑炉体的蓄热与热损失。窑炉内装配式窑具规格整齐,质量好,使用寿命长,当然更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从欧洲窑炉的发展上可以看到窑炉结构与烧成技术相互依存,减少能耗的发展轨迹(摘自Furtech品牌介绍)。日本是陶瓷生产大国。日本陶瓷窑炉业扎根于本国的实际需求,坚持以高新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开发研制新型窑炉,在许多方面做得很成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景德镇如何开发节能高效的烧成工艺也是关系到未来瓷雕质量的关键因素。

瓷雕行业的革新不是任何一个艺术家能单独完成的工作,需要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相互协作配合。

第3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韩寒现象” “全面发展” “平均发展” “完人逻辑” “素质教育”

论文摘 要:从“韩寒现象”发现教育本身存在与当前信息社会不适应的弊端:教育模式过于工业化,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用“完人逻辑”代替“素质教育”。教育要科学发展就应该在“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寻找支点、寻找平衡。

韩寒,原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嗜好文学创作。韩寒读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学《弯弯的月亮》和《书店》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上了。1999年,在全国中学生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高一学生韩寒的《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一文以文笔流畅、思想深刻,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二等奖。同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该书刚一发行即销售一空,上市至今据说已突破100万册。小小年纪的韩寒,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的确不简单。但同时糟糕的是,1999年他因考试7门课亮红灯,不得不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期末考试再次7门功课亮红灯,只好办理了休学手续在家休学。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第一本文集《零下一度》出版时,这位春风得意的“偏才少年”又不得不为考试所困——考驾照时交通规则笔试又不及格。

对于“韩寒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两点我们必须注意:

首先,韩寒是成功的,而且这种成功是显而易见的。韩寒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其次,韩寒与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存在激烈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冲突,责任不单单在韩寒方面。我们教育本身确实也存在不少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模式过于工业化

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方法,高度的统一导致高度的封闭,学生的个性被禁锢在单一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多年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仅仅是:在54平方米的教室(空间),用若干个45分钟(时间),学习一百多篇课文和高度浓缩了的语文知识(内容)。学生始终跳不出我们为之设计的语文教学的怪圈。我们不仅做了许多徒劳无功的傻事,而且还做了许多妨碍学生个性发展的错事。那么语文教学效率怎么能不低?”(余蕾《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的思考》)

青年学者杨东平从教育体制上分析了“韩寒现象”,认为这是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统一标准与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教育工业化的模式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就曾两次展开过讨论,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着将“全面发展”误解为“平均发展”的问题,80年代的讨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非纯粹教育理论,认为“和谐发展”提法更可取,因为“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美好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但由于过于高远而不易操作。可是往往我们的学校强调更多的是“全面发展”,这种过度强调就等于强调了“平均发展”。

三、用“完人逻辑”代替“素质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评价中“完人逻辑”屡见不鲜,这种“完人逻辑”反映在教育目标上,它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超人”“完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把这种美好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虽然心思是好的,可是这恰恰磨灭了学生最宝贵的个性品质。

现代教育越来越凸显“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韩寒现象所暴露出来的矛盾恰恰也是“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矛盾。在提倡教育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在“个性发展”与“自由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1.摆脱工业化教育模式,重视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更强调“扬长”,强调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更适合培养创造型人才。大规模培养学生的现代学校教育,必需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培养目标、质量标准,这是必须的。然而,学生是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因而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更为灵活、开放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2.正确把握“全面发展”的含义,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没有错,可是这样一个极其美好的最高理想,由于过于高远而常常走偏为“平均发展”。学校教育中这种“求全责备”“平均主义”的代价,对于优秀人才而言,是会损害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对于众多“偏科”或有特殊才能的人而言,则被阻断了成才之路。今天看来,提倡“个性发展”可能是更为恰当、更有现实针对性的提法。

3.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所以以人为本对教育来说尤为重要。教育是师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事,而学习则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尽可能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弹性,有弹性才有自由;给学生以选择,有选择才有特长;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创新。要努力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彻底摒弃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陈腐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讨论、交流、探究,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思考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因为明天,他们是国家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新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伟.“80后”现象的教育思考.中国教育,2005(1).

第4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虚拟仿真;城乡中小学机器人;科技教育;均衡化发展

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一项涉及了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传感器、无线通讯、声音识别、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在中小学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虚拟机器人活动作为青少年机器人科技活动的有效补充和功能延伸,具有经济性、开放性、趣味性、创新性等优点

1 中小学机器人虚拟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虚拟活动的教育功能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问题

当前的机器人科技教育活动,无论是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还是评价体系的建设,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其科学性、严谨性、有效性不足。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仍未能整合。

1.2 虚拟机器人活动的创新性问题

虚拟机器人活动与实体机器人活动的相比,既有相同性,也有独立性。它在优势于任务的设计、场景的设计、机器人模型的设计上,不用受到现实器材、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实体可以实现的功能,虚拟系统都可以实现;实体现受到环境或价格因素的制约不能实现的功能,虚拟系统也可以实现。但目前开展的虚拟机器人项目,大多停留在对实体活动项目的简单模仿上。

1.3 教学资源开发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与学校已经陆续开展了与虚拟机器人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在线课程、教材、课件等,但总体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有效指引,在一定程度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

1.4 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虚拟机器人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十分紧密的项目,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指导教师除于要精通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掌握活动中涉及到的力学、机械原理,虚拟机器人活动还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还要求有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2 中小学机器人科技教育均衡化展虚拟平台的设计

2.1 平台方案

机器人在线仿真平台以强大物理引擎作为技术支撑,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平台通过先进的3D虚拟技术对机器人应用的各个环节进行高度的3D模拟,对解决机器人活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作用重大,而基于网络互动的应用模式将彻底摆脱单机应用方式的后继乏力问题,可以有效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乐趣的区域化科技创新应用环境。系统采用创新的应用模式与系统架构见表1。

2.2 平台特性

平台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探索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创新,应用模式的创新将为活动带来突破性的应用价值,而新技术的应用将让机器人仿真具备更好的效果与用户体验。

网络的应用模式:传统的机器人仿真软件只是一个硬件机器人的简单延伸,并且基于单机的应用缺少成员间的有效交互,除了简单的机器人运动轨迹仿真能力,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有效地活动组织平台或者教学、自主学习平台,在推进机器人活动普及的层面,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作用。而本文的机器人平台创造性的使用了基于网络的应用模式,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人仿真软件,通过基于网络的应用将可以有效构建成区域的科技创新互动平台、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玩中学平台。

强大物理引擎支撑:传统的机器人仿真软件基本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项目,且并没有遵循现实的物理规律,我们可以称之为程序的仿真,而不是机器人的仿真,原因在于,没有物理引擎的支撑。“物理引擎能够模拟真实的刚体运动。运动物体具有密度、质量、速度、加速度等各种现实的物理动力学属性,在发生碰撞、摩擦、受力的运动模拟中,不同的动力学属性能得到不同的运动效果”

平台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场景元素,通过简单的堆积组合就能方便构造一个需要的任务场景,再通过平台提供的规则定制,完成平台任务体系的构建。一个开放的任务体系,是平台是否能够持续运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有了物理引擎的支撑,场景中的很多元素将具备各种物理属性,如重量、体积、摩擦、能耗、力等,同时这些信息将真实体现于整个仿真过程。

[参考文献]

[1]陈艳.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伦理辩护[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45-49.

第5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1)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虽然一些乡镇使用了拉赞助或者采用乡镇补助等方式来增加群众文化的活跃系数,但仍然缺少固定的经费用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乡镇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站一些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甚至有一些乡镇的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支出的比例极小,从而使得文化设备出现萎缩现象。

(2)文化建设设备简陋。

文化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就不会使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乡镇环境条件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外加领导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建设没有被列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内,导致其工程建设难以正常开展。部分乡镇虽然具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健全,过于简陋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3)文化工作队伍存在缺陷。

现阶段的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欠缺、从事文化行业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乡镇的文化队伍中从事群众文化的专业人员年龄偏大,一些乡镇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文化队伍,但是队伍中缺少专业文化人员和专职文体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是专干身兼多职的现象。大多数乡镇群众文化人员对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即使一些人员对某一类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从事乡镇群众文化以来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的文化发展步伐滞缓。乡镇群众文化的工作是基层工作,工作条件受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设备和经费等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文化工作人员面对杂乱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会选择转行,从而导致乡镇群众文化的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国家对乡镇群众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给予他们技术职称评判的机会,使得一些坚守岗位多年的工作人员最后还是初级职称的位置,不利于他们长期的发展。

2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促进文化发展

(1)打造特色乡镇群众文化。

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对乡镇文化的创新就需要从乡镇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其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结合乡镇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群众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就会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镇文化组织人员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乡镇的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树立乡镇的品牌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使乡镇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强乡镇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灵魂,对乡镇文化进行创新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应该标新立异。针对一些民族文化氛围浓烈的地区,应该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民族风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内容中,使文化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创设文化内容。发展本民族文化,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长久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从而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乡镇文化内容对于增进人民的团结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群众文化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所以需要让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促进群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昌盛。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使用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促进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大对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所以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5)建设系统的文化网络。

随着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化形式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网络对乡镇文化进行引导。文化网络系统中可以将一些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群众文化有规则、有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做好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全面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3结束语

第6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1城郊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城郊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更高的目标定位和对应的发展方向。要准确把握当地农业结构特点和产业特色,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加大培植力度,不断完善、不断壮大,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1综合化

目前,有些乡镇仍然设置较多的“七站八所”,农口也有几个单位和部门,有的属乡镇管理,有的直属县(区)部门管理,显得比较分散。城郊乡镇二、三产业发达,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其他社会管理任务也较重。从全局的角度和精简机构的原则出发,要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充分整合农技推广、林业、农机等部门的力量,成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考虑与上级主管部门对口,可挂“农技推广站”等其他各个单位牌子。实际上,相对于农业县,不少城市区一级政府的农口部门已经比较集中,农业服务体系综合化也便于条块管理和指导。

1.2实体化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建成经济实体。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配置,建立植保服务专业队、种苗供应点、农机服务队和维修点,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深加工基地。建成经济实体后要按照企业化的方法进行运作管理,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经营体制。由于仍然承担服务职能,政府投入机制应当继续保留。作为经济实体,主体上还是以为农服务为主,以微利为主。也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挖掘潜力,开展一些其他经营活动,不断改善经济条件,壮大自身实力,为更好地开展为农服务创造积极的条件。

1.3示范化

现在的品种、技术更新比较快。传统的推广方法,特别是说教式的宣传发动,效果往往不好。农民最讲究实在,有什么好品种、好技术、好机械,做出示范、树起典型,农民看着觉得心理踏实,也愿意接受,效果比较明显。城郊乡镇地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辐射带动作用强。要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成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用的示范基地,农业新技术、新农机培训的教学基地,新产品的销售基地。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示范基地建设的过程,也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出过程,必然也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1.4景点化

发展景点式农业,目前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做法,并取得明显效果,如生态农庄、农家乐、体验式采摘、花木基地、垂钓中心等,做得比较好的也有建成生态公园、会议(培训)中心。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努力挖掘潜力,把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其中。

2城郊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措施

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利条件很多,各级十分重视,农民迫切需要。同时,面临的困难又比较多,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在推进过程中,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因地制宜,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抓出成效。

2.1理顺关系

在有些地区,乡镇农口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往往各有隶属、多头管理,少数地方甚至好事争着管,坏事没人问。由于单位性质、人员性质也各有不同,自然工资渠道、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影响职工的积极性。理顺关系首先要明确隶属关系,从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一个县(区)范围内要尽可能的统一模式,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隶属于乡镇政府比较合适,业务上接受县(区)主管部门领导。在主要人事安排、重大财产处置方面,乡镇党委、政府应主动征求县(区)主管部门意见,切实加强沟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根据职能应明确为事业单位,具体运作可实行企业化管理。

2.2加强协作和配合

乡镇党委、政府,县(区)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既要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也要加强联系、增进理解、互相支持。成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必然会遇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困难,特别是人、财、物的问题等,这就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妥善处理。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更要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好相关矛盾和有关问题,确保正常运转。

2.3抓好各种资源的整合

乡镇农口各单位,经多年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和资源,也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农技干部和科技人员。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也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应一切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整合出新的特色、整合出1+1>2的经济效益和实打实的服务水平。

2.4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

第7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自2003年创建至今,爱心化妆品连锁的门店数达到19家,其中城区4家,乡镇15家,均为直营店。除此之外,其还经营着两家美容会所。从规模来看,爱心化妆品连锁在当地处于领先地位。

在爱心化妆品连锁创始人李吉峰的描述里,太和虽然只是个小县城,但单就化妆品零售而言,竞争算得上激烈。

据统计,不大的县城里,分布有20多家化妆品专营店。如今大润发也已下沉到此地,3家成规模的超市和2家商场,虽然距离成为化妆品主销渠道尚有距离,但其抢食的化妆品零售份额正在逐年扩大。

好在爱心化妆品连锁同时还是诸多品牌在当地的商,这无疑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其稳定在当地的市场地位。据李吉峰介绍,目前其拥有着泊美、欧诗漫、柏氏、美素、卡姿兰、凯芙兰、相宜本草、百雀羚、妮维雅、高姿、诗婷露雅、韩束、美丽加芬等多个品牌的县级权。

但总体来看,爱心化妆品连锁的销售情况并不算太理想。以城区为例,配备6至7名员工的单店产出月均20多万元。乡镇店则更低,年销售50万至60万元算是不错的。

而即便爱心化妆品连锁格外强调服务,每个月都会开展会员促销活动,甚至费尽心思地将化妆品店与美容院捆绑联动,但李吉峰还是明显感到“会员的忠诚度没有从前高了”。

李吉峰还特别提到了十年间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的变化,“刚开始,市场空白很大,你卖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了解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识别产品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过去那一套已经行不通。过去是‘带着消费者走’,如今要‘跟着消费者走’。”在其看来,零售商及时转换心态,成为继续做大甚至是保持现有地位的必要条件。

最近,令李吉峰倍感压力的事情是,不断推行下沉策略的屈臣氏已经确定进驻太和县,而且店址已经提前敲定,就开在爱心化妆品连锁旗舰店的旁边。目前,李吉峰正在基于双方的优势和短板寻求对策。

担心归担心,但是李吉峰对自己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眼下,他已经确立两大发展方向。首先是“走出去”,争取获得部分品牌在阜阳地区的地市权。为此,其已专门注册成立了爱心化妆品营销公司,专注于事业。其次是“走下去”,大力拓展乡镇连锁。“发展乡镇连锁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超市日化区,过去乡镇消费者习惯在那里购买日化用品。因此我认为,乡镇店应该朝‘小而精’的方向发展。乡镇化妆品市场潜力巨大,但需要耐心培养。”李吉峰如是说。

第8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一、注重城市发展定位

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区地处市东南部。总面积906平方公里,东西宽36.5公里,南北长48公里,辖10个镇,1个民族乡,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户籍人口65.6万,流动人口57万,境内交通发达,网络密集,京津冀人流、物流、交通流的汇聚地。去年,市委、市政府为缓解城区人口和交通压力,全面分析区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按照这一要求,区抢抓机遇,创新理念,超前谋划,准确定位区域发展方向。

一是深入研讨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就如何准确定位新时期区的发展方向。举办了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国际新城发展论坛”邀请国家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为新城发展方向出谋划策,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区人口、资源、产业分布、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国际产业发展方向等基础上,提出了区发展瞄准世界高端产业,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一步到位,每一项建设都要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二是准确定位区域发展方向。通过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把区建成首都新的增长极,承载新产业、新功能以及疏解中心城功能的新城区;建成面向京津冀第三增长极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型城市;京津冀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布局中心;建成全球低碳发展的示范区和滨水宜居典范城市;建成面向国际的文化创意之都,成为“副中心”汇集国际要素,打造国际高端企业总部聚集区、国际活动新的承载地、国际传媒聚集中心、旅游休闲渡假区、国家电子商务聚集区和国际医疗康体城六大产业基地。城市规划、项目引进、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都要围绕这个定位展开。

三是准确定位乡镇发展方向。对整个区域发展准确定位的同时。围绕全区发展方向充分挖掘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发展定位,项目引进和产业布局方面突出特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各乡镇按照各自的发展定位,开拓创新,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做各的文章,产业发展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注重城市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工作力度大、投入多,区把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生命。城区规划、园区规划、单项规划都按世界一流标准设计、编制,规划层次清晰,相互配套,执行力强。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开展了向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进程研究》住宅与人口专题研究》市拆除违法建设行政执法问题研究》和《新城工业资源适应性再利用研究》等课题研究,认真分析规划中存在间题,对城市规划深入研究,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了国内外30多名专家,运用国际最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对新城规划进行了论证。之后,组织40多位国内外专家的工作组编制了新城规划方案、市政综合规划方案和地下空间规划方案,规划既考虑本区域要求和条件,又考虑周边因素,与其它规划紧密衔接,规划思路超前,视野开阔。

三是各项规划配套完善。层层递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一应俱全,11个乡镇、300多个村,也都编制了不同层次的规划,所有开发街区和开发地块,都有深入的规划设计,各项建设按规划有序推进,无规划的不审批、不立项、不建设。同时,把园区规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各园区的功能,详细编制规划,地面交通设计上引入行人优先理念,加密路网,缩窄道路,最大程度地满足行人、自行车的需要;能源利用上,大量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建筑物广泛使用绿色建材,积极运用水资源循环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

三、注重经济园区建设

园区总面积达到35.7平方公里。去年区税收总额突破104亿元,区把园区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平台、聚集生产要素的载体。近两年先后建成了经济开发区西区、东区和南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物流基地、环保产业园区、商务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永乐开发区等九大园区。园区完成税收27.6亿元,占全区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园区经济发展在一枝独秀。

区按照“一产园区化。三产品质化”发展思路,园区重点打造高端商务、现代物流、高端制造三大产业,着力培育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医疗康体与休闲旅游四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园区引进落户的项目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商务园区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引进了一批高端企业总部,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组织,光机电基地形成了现代制造产业基地。东区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西区成为中国仿真战略技术研究和以新兴产业化基地为龙头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园区成为高端服务业的新载体,城市发展的新亮点,转变济发展方式的龙头。

二是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多。资金短缺、资金链条短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筹措建设资金方面。实行多元化融资,积极推进银政合作,与多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会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核心开发区开展了银团贷款签约活动,解决了大量资金,去年签订贷款合同163.4亿元。与社会企业合作发起私募股权基金,破解城市建设融资难题,为土地一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实行建设项目资金评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园区服务措施到位。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项目落户园区之前,按照“十通一平”标准,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园区地下空间、市政设施等方面综合承载能力强。园区的建设、生产、税收、企业服务等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使企业安心入户、安心生产,园区企业遇到特殊问题、特殊困难时,特事特办,一切从企业利益出发,为企业发展大开绿灯,为园区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四、注重项目建设

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项目。特别是争取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和财源性项目的力度大,主动性强。

第9篇:乡镇的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三个转变”;县镇财政审计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审计面临新的发展要求和任务, 国家审计署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形势,认真分析研究财政改革的内容,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发展方向。就区县审计机关而言,乡镇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乡镇财政审计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败的关键。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财政审计大格局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更为周密,内容上更为全面,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上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全部政府性资金又称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大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政府收支按收入、支出功能、支出经济三大体系进行了分类,使政府的各项收支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财政审计大格局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视野应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

(二)审计时间上按财政年度同步实施审计。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审计机关应建立以当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管理系统,在财政预算执行当年同步实施审计。财政审计工作必须在次年的5月底前结束,以保证审计工作报告的及时提交,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审计内容上融合各专业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主要以财政审计的内容为基础,还包括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四)审计方式上坚持“六个结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中,要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二是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三是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四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五是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六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五)审计资源上实现有效整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相应责任,但必须同财政审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实现审计机关人力、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

(六)审计结果上以“两个报告”为目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乡镇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乡镇财政审计最终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审计内容的转变,即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二是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三是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

(一)审计内容转变存在的问题

“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就乡镇财政审计而言,应以乡镇级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进行审计。刘家义审计长明确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与之相适应,乡镇级全部财政资金的是指乡镇级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的范畴。现阶段的乡镇财政审计主要是以一般预算资金为主要内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乡镇财政审计要从一般预算资金为主要内容向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要内容转变。部门预算的实行是这一转变的基础,现阶段乡镇财政受其收入规模、人员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部门预算的发展还不成熟,相当一部分乡镇财政还未实行部门预算,这一现状成为乡镇财政审计内容转变的一大难题。

(二)向绩效审计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存在的问题,就乡镇财政管理而言,由于其收入规模、人员配备、人员素质及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财政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部门预算发展还不成熟,一部分街镇还处于由财政部门代编的状态,虽然实行了财政收支分类改革但是预算支出仍不明晰,预算管理不细化,一方面部分乡镇由于财力因素的限制年初项目预算不作安排,预算执行中根据实际财力及需要机动安排,没有统一的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项目资料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人员,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一些收入好的乡镇,存在“大预算”的现象,“大”的部分成为乡镇机动支出的主要来源,这些支出没有年初预算,属于临时安排,年初预算编制不科学。另外,就审计机关而言,一方面乡镇财政审计是常规审计项目,在部分审计人员心中已成定式,审计人员的创新、深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区县级审计机关人员较少、工作量较大与乡镇财政管理水平较低成为乡镇财政审计工作的矛盾,审计人员不固定、审计信息共享等存在缺陷,对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区县审计机关对乡镇财政的审计大多停留在真实合法的审计层面。

(三)从微观向宏观方面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审计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全面覆盖”的审计意识和条件,“全面覆盖”是指审计范围应涉及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现阶段对乡镇财政的审计资金方面主要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大部分乡镇资金量小,一般预算资金只够日常行政开支,宏观问题显现不明显,这主要受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及部门预算发展不成熟的影响;乡镇财政的资产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大难题,很多乡镇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资产管理分散,计账不及时,由于时间和人力资源及乡镇实际情况等因素的限制,审计人员只能对部分资产进行抽查审计,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做深做细该项工作。二是审计目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乡镇财政项目管理的缺失及审计资源的限制,现阶段乡镇财政审计主要以真实合法为主,以纠正财务管理问题为主,管理审计的层面涉及不深。

三、 搞好乡镇财政审计的方法

(一)做好审前调查,掌握收支范围

乡镇财政审计要做到把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纳入财政审计范围。一是把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全部纳入审计视野。从当前的情况看,乡镇级财政资金管理还不够规范,一些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还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因此,无论是税收收入还是非税收入都要全面审计,不留盲区。防止财政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二是把上级财政下拨的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范围。近些年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其资金量占到乡镇级财政收入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有部分资金乡镇财政没有纳入预算,因此搞好这部分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延伸审计意义非常重大。三是把全部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纳入审计范畴。国有资产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行和行使公共行为的物质基础。审计要把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作为重点。要考查部门和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否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等。四是把政府性融资纳入审计调查范围。政府性融资平台取得的资金,都是以财政资金作为后盾而取得的,且数额巨大,能否用好这些资金,使它既安全运行,又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财政审计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努力的方向。

(二)建立乡镇财政项目库管理

针对乡镇财政管理及其审计现状的缺失,规划建立审计项目库,实行计划滚动管理,以乡镇财政预算执行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政策执行、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政府项目投资等审计及调查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资金管理、使用效益、职责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研究和完善项目确定机制,加强社会需求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增强公众参与度,使审计工作更加贴紧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更加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