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

第1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摘 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是高等院校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工业设计等理工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对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意义深重。基于协同创新能力从汽车类专业基础课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构建完整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通过各方资源的调配,建立涵盖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 协同创新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研究成果。

一、汽车工程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从培养目标来看,国内各高校汽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可分为复合型和应用型两类:前者偏重于跨学科或跨专业的教学指导,各高校把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后者偏重于如何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知识的宽泛性和学科知识的多样性,主要着重于各类知识的交融和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强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应用型人才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经过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设施已变成一个集资源、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平台,众多高校已配备具有培养基本工程能力的教学链,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已增设相应的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基础训练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或选修课割裂开来的现象,往往是由教师主导课堂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综合设计技能训练实验较少,不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培养;考核形式重理论轻实践,试卷得分和教师印象的影响较大。

现代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应用,要求汽车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应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可进行如下改革:建立涵盖机、电、材料、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基础课的平台,基础课平台包含汽车工程专业所需的各方向基础理论课程,根据就科研和就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选一个或多个基础课平台,满足扩大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兼顾学生学习的深度要求。

二、基于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创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教育发展的大思路,应该重视个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带动共性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腾飞。协调两个或以上不同资源或个体一致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即协同。“协同创新”是指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可以有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团队形式实现教育功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以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作为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专业,汽车工程的专业性质使得高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发散性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这三者之间的协同水平决定了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

各高校应利用本校的工科优势,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和特点,构建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提出以学科方向模块为核心构建汽车工程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例如围绕汽车电子的开发设计、汽车服务管理、零部件产学研和汽车竞赛等方面培养设置课程。汽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运用互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协同创新的学习模式;第二,注重学以致用、增强发展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第三,把科研课题研究结论或成果作为拓展知识加入专业基础课教学,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善。学校根据学科的不同方向设置必修、必选和公选课,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完整连贯的同时多学科交叉学习,为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理论基础。另外,改变闭卷为主的传统考试手段,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课程评分由考试卷面得分的方式向教师、学生竞赛、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管理模式的协同涉及高校内部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和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合作。现代大学发展所面临来自自身或外部的事务需要高校迅速做出有效的回应。高校必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集各方资源于一体,发挥有效管理的职能作用。例如,将职权相近的部门合并重组以优化管理;或明晰机构权责,简化部门工作流程以提高效能。

三、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计划的集中体现,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具备专业特色和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符合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汽车工程专业具有高新技术应用密集的显著特点,学科方向大致有汽车车身与安全技术、汽车设置与制造、电动汽车等。学生在有限学时内不可能学完全部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考虑到课程内容与体系的交叉,对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设计,如图1所示,即根据专业的不同方向,分通用课程和模块化课程,学生如果选择了某一专业方向,其他两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可作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要求,让学生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掌握好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构建自己的协同创新知识体系。

2.科研与专业基础课的协同创新。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多个成员甚至团队协作配合,共同完成。让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是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教育模式和众多的课程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许多科研成果见效慢,学生无参与积极性,只能把精力集中于如何拿到奖学金,或考取各类技能证书。许多高校因此制定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一些措施,如设置科研和创新学分制、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等。对于科研课题如何与专业基础课的协同,还未见有相关的报道。若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面进行一系列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教学实践探索,注重学生对发散性思等方面的训练,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高校许多教师的研究课题都与基础研究相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协同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教材和教学内容。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不仅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富有影响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而且也能借助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基础课往往有相应的实验学时,可为学生设置基础科学研究相关的试验课题,并提供开放实验室,教师只拟定试验题目和过程指导,学生需独立完成查阅资料、拟定方案、试验操作、数据分析、试验总结等的每一个环节。此外,专业基础课还可育承担普及、宣传、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协同绿色制造相关企业的社会资源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专业基础课的协同创新。如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和校园文化等紧密联系。大部分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高校必须制定跨学科教育的机制,使得各个科技创新活动团队之间建立资源互补的合作关系和新的竞争优势。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可利用专业基础课相配套的实验室创建实训基地,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途径、方法为中心,集聚多方资源,滚动发展和建设,建成满足汽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开放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

科技创新活动能增强不同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互动效果,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协同创新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和社会现实,是大学教育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基础课不同模块间协同创新的重要教学环节。

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通过建立涵盖机、电、材料、控制技术等多门专业基础课的平台,学生通过必修和选修的方式扩大基础知识,同时兼顾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要求。以学科研究方向模块为核心构建汽车工程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兴趣爱好。制定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相关措施,把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专业基础课教学,并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高校制定跨学科教育的机制,利用专业基础课相配套的实验室,建成满足汽车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戚建庄.特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于巍,陈少志,侯增文.协同创新 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9):25-27.

[4]李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协同创新课程模式改革[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7):35-39.

[5]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36-38.

[6]易军,李太福,葛继科. 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2-183.

第2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特色课程体系 专业群 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

【资助项目】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集团化办学的专业群及其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与研究-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研究项目资助(立项编号:15SDJ19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4-02

The Construction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Group 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

-Taking Shandong Automobil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for Example

Guo San-hua,Cao Li-juan ,Xie Shao-xia,Wang Shi-jiang

(Yantai Automobil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llege,Yantai 265500,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system was created based on fully integ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Profession group 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 was created based on the basis ,integration,practicality,humanity of relate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s.Taking the shandong automobil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for example,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electronic professional group 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up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

【Keywords】special curriculum system,professional group ,shandong automobil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引言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在充分整合现有的教学、实训、实习条件,充分调整企业和院校之间的合作基础上,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整体提升学生的技能、人文素质要求,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支撑[1]。在充分整合现有相关专业基础上,提炼出基础性、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的适合于整个技术链人才培养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可有效实现岗位分析 ,促进专业性知识、技能的交叉,更好的服务于当前区域经济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育、共发展式的企校联合模式[2]。

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专业群建设为例,分析了专业群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并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典型案例,为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发展提供良好借鉴和案例支撑。

一、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以企校联合课程开发、企校共育人才培养、企校技能有效对接为原则,依托于产学结合、实训基地共享、企校管理体制机制、传统文化传承为基础,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依托于企校联合课程开发构建专业群特色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体系

企校联合课程体系开发着眼于当前专业群的定位,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体系建设有行业依据和企业标准依据[3]。实现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对接、技能基础水平对接,最大限度满足当前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技能基础水平满足岗位要求。

(二)依托于企校共育人才培养构建专业群特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企校共建实训基地是企校共育人才的一个有效平台,在注重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和学校育人的有机结合[4]。以学生为中心,以企校共建实训基地为主线,构建并实践“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企校共育人才培养,并在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和育人机制,使学生在整体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下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三)依托于企校技能对接构建专业专业群特色专业技能综合课程体系

立足于产学结合、岗位分析,在对企业岗位调研和技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技能综合课程,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岗位分析过程中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技能和人文要求,使在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和提升,满足于学生技能和认知提升要求,同时也满足于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高技能需求,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

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注重将定向专干技能融入企校联合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具备特色的与企业衔接的综合技能、管理、知识衔接的专业群课程体系,集团化办学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群形成了北京现代汽车专干技能班、博世工程师班、LGD液晶显示专干技能班、戴姆勒定向专干技能班、上海电梯安装与维修专干技能班,将专干技能培训知识融入到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技能、知识、管理认知等水平。

二、典型案例分析

依托于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和区域相关行业企业的产业链建设,在基于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围绕汽车、电子、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设定了汽车产业的专业群、电子类专业群和机械专业群。三个专业群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的专业群构建原则,形成了特色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为实例分析其遵循的构建原则及效果。

(一)构建方案

1)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LGD液晶显示等大型合资企业构建企校技能基础课程体系

在焊接技术、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突出技能基础性要求,注重专业群下的技能基础性要求,按照富士康科技集团、LGD液晶显示等相关企业对岗位的需求,辐射产业链其他企业和行业的岗位需求,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强化项目化实训,实现企校共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形成企校联合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

(2)依托于企校共建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传统文化传承构建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将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学校育人机制、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融入到企校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凸显企业用人机制、体制的日常实践,传统文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传承,学校育人理念在学生实践和实习过程中的渗透,将企业6S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宣传、道德讲堂、学院育人理念很好融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5]。

(3)立足于周边中小微企业产学结合、定向专干技能培训构建企校技能需求对接的技能综合课程体系

围绕区域中小微企业,依托于电子技术研究所,构建产学结合的专业群技能综合课程体系,将定向专干技能培训所提出的技能综合要求很好的融合和渗透到专业群技能综合课程体系过程中,形成装配工艺、SMT贴片技术、通信设计、智能系统设计等综合技能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时。

(二)有益效果

围绕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析了电子类专业群所涵盖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专业学生近三年(2012-2014)的毕业生发展信息,其学生就业表、技能大赛表、学生发展分析表如下图所示,其结果表明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与区域产业链良好对接同时。

三、总结

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分析了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以电子类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为实例,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技能水平培养得到相应的提高,为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案例支撑。

参考文献:

[1]赖剑峰,郭三华,曹丽娟.集团化办学下的专业群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与分析-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9):127-129.

[2]娄 锐,徐红英.构建高职专业群平台支撑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2):90-92.

[3]郭三华,赖剑峰,曹丽娟等.集团化办学下的企校联合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4,(6):54-56.

[4]王晓东,李彩虹.依托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J].江苏高教,2011,(6):140-142.

[5]赖剑峰,郭三华,曹丽娟等.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分析-以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60-62.

作者简介:

郭三华(1982-),男,汉族,山东蒙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专业群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曹丽娟( 1981-),女,汉族,山东莒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第3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要: 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由使用板书、挂图、模型等教学发展到以幻灯片、动画、视频等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关于多媒体和板书在教学中的应用争论越来越多。本文结合实训课程的特点,从职业院校教学角度出发,以金工实训课程为例,探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应用方法。关键词: 实训教学

多媒体

板书实训教学通常是在模拟工作岗位的环境中实施,以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保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理论讲解要精练准确,条理清晰,板书和多媒体作为理论讲解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训教学中应用好两种教学手段,是每名实训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其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一、从实训教学看多媒体与板书的优缺点从时效性和容量性看,多媒体可以快速系统地展现每次课的内容,突破书本的局限性,根据学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所需掌握的技巧,或者实际生产中现有的资源插入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材料,将那些学生没有看到过的设备,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比如在讲解《车工》课的安全教育时,在学员没有熟悉车床设备的前提下,引入实际生产中的一些安全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具有一定的预设性,内容是课前设置好了的,很难针对学生一些突发的想法加以调整。而板书教学相对来说,可控性较强,可随时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课堂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使得课堂更灵活。多媒体虽在视觉上具有直观性,但学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内容,而板书可将本节课的重难点、操作要领等简明扼要地提炼出来,便于学生记忆,但同时板书存在书写时间长、版面有限、信息容量小、需要反复擦写等问题,无法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实训教学要在领略操作技巧的情况下再练习,在练习中融会贯通知识要点,这要求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辩证地应用多媒体与板书。二、实训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应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一)以板书作为任务驱动的载体,展示本节课的训练任务,弥补多媒体切换的不完整性。实训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模式,每次课以训练任务为导向,边讲解边演示,以到达某一技能的训练要求。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本次课要讲的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但由于技术水平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多媒体课件一般是分屏显示的,屏与屏之间的更替就是内容的完全更替,当屏幕更换时,训练任务难以避免被覆盖掉。因此,在金工实训教学中要辅以板书,利用板书展示每次课的训练任务,围绕训练任务展开多媒体教学。(二)用多媒体来拓宽知识视野,以板书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难点。多媒体的最大优点在于信息容载量大,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扩充教材内容,加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量。绝大部分学员在上课前是没有接触过各种机器设备的,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的讲解无法理解。此时借助多媒体,可将各种型号设备以PPT形式展现出来,在讲解时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标注,将相应的名词与各部位相对应。然而,当教学内容太多时,PPT展示的大量信息往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出现顾此失彼、跟不上教学进程、分不清本次课的重点内容的现象。作为以操作为主的实训课程,如果不明白操作的关键技能点,那么很难掌握各项技能。因此,在围绕训练任务以多媒体讲解必要基本知识时,教员应当及时利用板书进行总结,将一些操作的关键性词板书出来,以彰显课堂的重点。比如在讲解工件安装的要求时,既要保证工件装夹牢固以避免飞出伤到人,还要保证车削时不产生振动等考虑装夹时工件的伸出长度。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用板书将其简单归纳为“位置准确、装夹牢固”。(三)用多媒体课件活跃课程氛围,用板书促进师生互动,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借助多媒体中图片和动画演示等功能,讲解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仪器、操作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讲解用转动小托板法车削外圆锥的原理时,如果仅结合课本上的静态图来讲解,对于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员,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将小托板偏转一个角度。此时可以利用幻灯片设置车削圆锥时车刀的运动轨迹动画,让学员观察车刀的运动轨迹,引导学员为什么要将小托板旋转一个圆锥半角。在以动态的画面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结合学员们观察到的细节,及时用板书来总结学员观察到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写一遍”,对于学员观看动画后的发现,及时用板书记录下来,捕捉学员的闪现灵感,控制教学节奏。比如记录下偏转小托板的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如何计算偏转的角度等。在记录的同时与学生形成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形成教学信息与教学情感的互相渗透,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利用板书将看到的与听到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四)以多媒体展示学生作业,用板书记录讲评结果,引起学生反思,启迪思维。评讲优秀学生作业,是教师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有效手段。传统教学作业讲评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效果并不明显,有时还会流于形式。但是如果将板书与作业讲评结合起来,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对于焊接训练,可以从学生焊接的工件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对比分析焊缝宽度、高度及焊缝是否均匀等情况,在分析时用板书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操作经验,引起学生的反思。对于做得好的理论作业,将其扫描制作成PPT播放给学生看,形成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三、结语实训教学只有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使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这要求多媒体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课堂总结及反馈情况,制作一个能够突出教学主线的课件。相应的,要精心设计板书,板书既要配合多媒体课件,又要反映出教学思路,它是整堂课框架的一个简明的缩小图。这就要求教员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吃透每一项技能的操作要领,设计出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要素齐全的板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员不能顾此失彼,合理地分配好两者所承担的角色,从整理效果出发来把控教学手段的使用。参考文献:[1]邓永春,王艺慈.高校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比较[J].中国冶金教育,2014(4):41-46.[2]丁涛.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呼唤传统板书的回归[J].现代阅读,2011(10):217-218.[3]官辉.略论传统板书与现代板书的结合使用[J].教研园地,2008.09:16-17.[4]田丽.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更应重视黑板板书[J].现代学报,2012(4):137.

第4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实践

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思路,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2013年起,四川省采取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方式,选择部分专业,开展了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汽服专业)是首批参加试点改革的专业。该专业由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华大学、四川港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挥三方的优势联合培养,合作三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监管培养质量。四年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在汽服专业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了切实研究、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得出一些基本认识和经验。

一、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目标

以汽服专业为例,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适应汽车维修行业不断变革和汽车维修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落实对应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势必应提出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目标。目前,由于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间不长,在学生管理目标定位、管理服务内容侧重点等方面还比较模糊,多数院校仍延续传统的本科学生管理+高职学生管理的方式,亟待创新。

(二)“1+3”学制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变革

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采用的是“1+3”新学制教学,即:学生第一学年入学后在本科院校就读1年,第二学年至第四学年在高职院校就读,最后一年还有3~6个月到企业顶岗实习。“1+3”的新学制不仅仅是学业时间和学业地点的变换,变换中产生的新问题、发生的新变化,让学生管理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变革。

(三)新类型、新层次的管理对象给学生管理

工作带来新问题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是本科教育的新类型和职业教育的新层次。面对这种新类型、新层次的教育对象,接踵而来的也是新的问题,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高考成绩普遍偏高(四川省2013年至2015年招生层次为二本;2016年招生层次为一本),这类学生到高职学院后难以适应大的学风环境,部分调剂学生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现阶段招生的90后或00后学生,个性较为独立、思想较为倔强,有些还有较复杂的心理问题(如自闭症、轻度抑郁),他们对高职和本科两种教育管理方式接受能力不同,若管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对立或冲突。这一系列的新问题都需要教育管理者认真研究、因势利导。

(四)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对管理队伍提出新要求

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的管理,无论从业务能力还是综合素养方面,都对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工作要求。目前,根据笔者走访省内试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院校了解到,很多院校这部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都比较滞后。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学历、职称和个人素质亟待提升;学校整体的培训教育、奖惩考核、协调联动等配套制度没有跟上;部分老师在承担本科班教育管理的同时,还承担了较多的其他事务性工作,精力较为分散,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二、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中同样如此。学生管理者需在管理过程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一般规律,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方法论等,结合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的阶段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班团会宣传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党团建设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日常事务管理

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对高端技术技能型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服务育人体系化设计,总结凝练工作经验,创新学生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做好奖助勤贷、宿舍管理、资料报送等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三)学风建设和学业指导

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核心是技术技能,落脚点是人才,学生学术水平和实践技能是检验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学风建设和学业指导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与专业老师有效对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联合导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建议,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学术爱好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等,对最终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四)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教育

学生的职业能力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是检验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败标准之一。因此,学生管理者要结合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广泛收集整理职业指导案例,开展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教育,包括职业素养、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考研、出国等方面的系统指导。

(五)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采用“1+3”学制,将在不同学校学习,学生面临适应不同管理方式的情况加重了学生心理教育的复杂性。学生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新特性,加强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谈心谈话,及时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重点学生进行危机评估、实施干预、妥善预后及跟踪回访。

(六)各类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学生管理者应积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学生活动,提供素质拓展、企业调研、开放实验室、专业技能竞赛等机会,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以专业和兴趣为导向,在多种活动中巩固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

(七)对外联络与研究

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由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合力共管,院校企之间应加强联动和交流互动。在学生培养阶段,如未承担主要教学和管理的院校(或企业)作为第三方应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于目前承担主要教学和管理的院校来说应主动加强与第二院校和企业的联络。同时,还应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的调研和走访,主动总结工作实践,研究工作规律和理论。

三、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

(一)确定“服务为本,引导为先;精准定位,突出特色”的管理理念

不同于高职学生的约束性管理,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学习基础较扎实,主动性较强,思维活跃,因此,在汽服专业的管理过程中,四川交职院汽车工程系首先树立“服务为本,引导为先”理念,时刻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淡化“管”强调“理”。突出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主动为学生搭建服务平台。例如在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汽车工程系针对汽服专业的就业倾向,提前组织汽服专业学生开展企业调研、考研指导会等活动,满足学生需求。针对高职本科部分学生潜在的心理波动和适应性问题,搭建心理咨询平台,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开展“不惧阴霾,我心向阳”主题心理班会、组织本科班学生进行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增进学生之间交流。同时,在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中,汽车系还以“精准定位,突出特色”的理念为指导。四川交职院院副院长陈斌教授认为:“相对于纯本科而言,高职本科把本科的理论知识与高职的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力求达到理论与技术的一体化。”在汽服专业学生管理过程中,汽车系将学生管理与职业能力目标相结合,搭建专项发展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专业项目、完成实践课题,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招聘、实训室开放等,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宝马、丰田、奥迪、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标致雪铁龙、芬兰磨卡、中国平安等合作企业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实训场所和实践岗位;通过前往四川港宏集团、建国汽车等企业走访调查的方式,依托系内的成都市汽车体验教育科普基地、四川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科学制定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系列制度

为了使汽服专业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四川交职院汽车工程系积极与本科院校、合作企业沟通,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结合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学生特点,出台了一系列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制度。例如:2013年在全省率先制订并试行了《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辅导员竞聘制度》,面向四川交职院全院教师公开招聘本科班辅导员,竞聘者通过讲解本科班管理构思及策略,通过面试答辩后择优选拔本科班优秀学生管理人才。此外,截至目前,已出台的针对汽服专业的学生管理制度还有:《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制度》、《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奖励制度》、《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违纪处分条例》、《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宿舍管理办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退休学管理办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请销假制度》、《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教育办法》等8个专项制度。

(三)探索构建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1.成立了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部

为做好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从2013年起,四川交职院汽车工程系成立了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部,由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并配备学生干事1名,统筹管理全系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工作,联络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班各个辅导员和导师。

2.建立了三方一体学生管理联动机制

通过近四年时间探索与实践,四川交职院汽车工程系建立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三方一体的学生管理联动机制,三方共同制定针对高职本科学生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实施计划,融合各方的管理优势,形成了教育管理合力。通过每年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研讨会、每年新生的入学教育、学生到企业的专业教育和其他三方参与的学生活动,使人才培养的三方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对接更加顺畅。以第一届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2013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在三方一体的学生管理联动机制下,针对大四学年学生有考研、就业、创业的不同需求这一新问题,三方迅速反应共同协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方案,让继续深造考研的部分学生回到大学,由西华大学主要负责属地管理,四川交职院学生管理职能继续保留;让选择就业的学生参加宝马、奥迪、大众等品牌定向班学习后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和四川交职院共同管理;让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继续留在高职学院,日常管理和创业由四川交职院主要负责。三方一体的联动机制,为正在探索阶段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试点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提供了平台,并形成了共同解决问题的合力。

3.采用了“分级两化”的学生管理方式

在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中,汽服专业以年级为单位“分级”,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实行分年级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制定各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教育管理,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班级管理上采用“企业化”和学生管理内容“项目化”相结合的“两化”方式。以汽服15-1班为例,该班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了汽车4S店,企业员工由全班同学组成,辅导员出任董事长,设立总经理、部门经理和相应部门,每位学生对应各部门普通员工身份:销售部:信息员、展厅主管、库管、试驾员、接待员;售后服务部:前台接待(SA)、索赔、信息员、配件员、计划员、仓管员、车间主任、调度、救援司机、质检员、班组长、中工、学徒、机修、机电、钣金、喷漆、调漆员;财务部:出纳、会计、收银;客服部:回访员、预约员、信息管理员;行政部:人力资源、行政后勤、食堂、保安、行政司机、保洁员;精品部:仓管员、精品安装工、精品销售员;二手车部:评估师;定损理赔部:保险员、理赔员。班级管理采用“企业化”方式,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的环境下提前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其“学生角色”到“社会人角色”的适应。同时,各类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学生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方式,把学生在班团会、课堂、社团、宿舍、公共场所的表现与个人的综合评价、评先评优挂钩,实施绩效考核,营造职场氛围,改变传统死板的教育管理内容赋予新的形式和活力,最终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教育管理从“思想———态度———行为———习惯”的全面塑造和深化。

4.创新打造了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团队

根据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三方合作培养模式,四川交职院汽车工程系创新建立了“双辅导员+三导师+学生助理”的学生管理团队。“双辅导员”中1名来自本科院校,1名来自我院汽车系,两名辅导员友好结对、双向沟通,全面负责学生在校四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三导师”即通过人才培养三方沟通,我们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本科院校学术导师1名,负责指导学生展开学术和课题研究;配备了高职院校学业导师1名,负责指导学生四年的学业生涯;配备了企业技能导师1名,负责指导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学生助理”主要从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班优秀学生中遴选,让更多的有上进心、学习能力和自觉性强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激励当中。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四川交职院汽车工程系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本科班辅导员队伍建设及相关政策,为学生管理人员提供多种专业培训机会,加强管理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鼓励学生管理人员提高学历和职称,提高工作技能,努力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班高水准的专业学生工作者。

5.加强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科学研究

四年的工作实践中,四川交职院汽车工程系高度重视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总结。多次组织学生管理团队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院校学习关于高职本科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要求本科班辅导员每年定期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本科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国内研修、学术会议、学生管理工作研讨,开拓眼界,吸收高层次知识;积极争取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科研立项等,为进一步深入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四、成效及反思作为首批试点院校,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参与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试点工作以来,截至目前,汽车工程系汽服专业共招收了四届本科班,目前在我院就读的2013级、2014级、2015级学生共计144人,2016级学生现在西华大学就读,将于2017年9月转入我院。在汽服专业培养的四年中,我系大力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各本科班组织参加活动多次获得优异名次,班风正学风浓,1名学生保送研究生、2名学生考取研究生,杨文浩同学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进入国家集训队,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等,学生素养广受全院师生好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对学生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总结和分析,力争探索出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更科学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学生管理的路子,使学生管理工作在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雅博.云南省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模式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吴金旺.郭福春.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6(08):15-22.

[3]阳帆.我省试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企业1+1+13[N].四川日报,2015-9-15(05).

[4]刘畅.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探索性研究———以成都高等纺织专科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第5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岗位群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0-03

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高质量数控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近三年来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与经验。

“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校办学层次和区域经济发展,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的数控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江苏机械制造业,尤其是徐州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机械工艺设计、数控编程、数控维修及操作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工艺编程、数控维修及操作岗位。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学校情况,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我院数控专业逐步形成了“12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即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2”即双元合作,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3”即三阶段,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阶段能力提升培养;“3”即三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融合、课程与证书融合。

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前两学年除第一学期企业岗位认知实习外,均为校内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第一学年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培养学生专项能力,实施“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第五学期为实践教学学期,上半学期校内综合实训,下半学期和第六学期为就业实习,第三学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双证融通和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主线,三段提升”课程体系的构建

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需要。根据数控专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对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确定了数控岗位群主要职业能力,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如表1所示。职业能力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构成数控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拓展能力课程开设了《多轴加工技术》、《模具技术》、《工程机械构造》、《特种加工》、《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进行选修。

在“1233”人才培养模式下,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并根据实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性优化和完善,目前课程体系已成熟稳定。第一学年开设基本素质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数学》、《实用英语》、《创业就业指导》、《体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本能力课程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Ⅰ》、《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零件车削加工》、《零件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三学期开设《机械设计Ⅱ》、《机械制造技术Ⅰ》、《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液压与气动技术》、《机床电气控制》、《零件车削加工》、《机械测绘》等课程,第四学期开设《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编程》、《数控加工实训及拓展》等课程,培养学生各项专项能力和职业素质。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CAD/CAM综合实训》课程并安排毕业设计,下半学期至第六学期结束进行就业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项目课程的建设

在“能力主线,三段提升”的课程体系下,根据职业任职要求,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5门核心能力课程,并进行校级立项重点建设,并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2010年11月已完成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付诸实施,效果良好。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建设成果如图2所示。每个项目以零件为载体,教学过程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操作机床加工零件、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在数控车间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学生学习课程结束后,经后续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技能可达到高级工水平。为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特点进行其他课程改革,机电学院制定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工作量奖励方法,有效地推动了项目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技能训练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主战场。目前全部实施项目教学,确定以《机械测绘》(绘图员)、《零件车削加工》(车工中级)、《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CAD/CAM综合实训》(CAD/CAM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学生学习结束时技能水平可达到职业资格要求,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可使合作育人成为现实。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方能实现。为此,我院根据新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和专业群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了实训室,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机电工业中心,为零件车削加工实训、零件铣削加工实训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新建了机械加工实训室,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课程新建了数控维修实训室,共计新建了6个实训室,再加上原有的数控加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和机械基础实训室3个实训室,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满足了前四个学期校内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第五学期校内综合训练的硬件要求。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应大力加强机电工业中心的内涵建设。具体举措如下:(1)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环境和文化。(2)引入企业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双赢。(3)每年举行一次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4)依托机电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教科研工作。近两年来,院级以上立项教育科研课题8项,《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立项作为我院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进行研究,并多次为企业培训员工、承办企业技能大赛,获得了企业的好评。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面对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就业,合作育人”的途径加以解决,使顶岗实习变为就业实习。通过调研,企业乐于接受这种模式,但前提是要有企业接纳学生就业实习。为此,机电学院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就业实习基地10家,我院与徐工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在新生中组建“徐工班”,优先接收本校数控等专业学生就业实习,满足了数控专业人才就业实习的需要。

我院进行的“1233”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证书的占99.4%,其中获得中级证书的占53.9%,获得高级资格证书的占45.5%,获得CAD中级证书的达到100%,在华东区首届高校大学生CAD技能大赛上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10人。近两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4%以上,50%以上毕业生到徐工集团就业,就业质量明显改善。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就业实习方式颇受企业欢迎,解决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卢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隋秀梅,刘宏伟,等.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9):118-119.

作者简介:

第6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开放教育数控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数控操作实训、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训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电大开放数控专业实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等。究其原因:第一,实训课程一般需要集中进行,而电大开放学生是在职学习,不能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数控加工实训。第二,一般学校的实训硬件条件有限,数控设备不足。特别是基层电大,实训设备近乎空白。第三,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也缺少像理论教学那样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很多实验实训流于形式。第四,电大缺少政府的资金投入,缺少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教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网络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依托浙江省远程开放实验室和数控机械实验室,将实体数控实训车间和模拟软件结合,采用项目化教学进行数控加工操作实训,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是当下比较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多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入所设置的项目中,从而以“项目”作为载体,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作为途径,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成专业课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成人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项目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完成,并非让学生简单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得到一个预定的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收集信息,自己设计实施方案、完成实施过程并作最终评价和展示。通过一个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项目各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了如指掌,学生在做项目的时候不再仅仅关注结果,而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倾心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将从教学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以引导、监督的身份帮助学生去探求某一个结果。

3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第一,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第二,该项目是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第三,便于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中自己组织学习和实践操作。第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项目完成后能够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使学生有很好的成就感。第六,项目的结果便于师生做出评价。

4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4.1项目的设计

项目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来确定,需要教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做到既要充分利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去发挥创造性,制定的目标既非遥不可及,又非唾手可得。要让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完成相应的项目,最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为三组:第一,目前从事数控加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产情况选择课题(课题难度偏高)。第二,目前从事机械加工的学生,教师根据情况布置课题,(课题难度中等)。第三,目前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教师根据情况布置课题(课题难度稍低)。

4.2项目的具体操作

项目确定后,教师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亲自完成该项目,一是为了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指导工作;二是可以起到展示案例的效果。接着,教师要做好讲解工作,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项目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工作步骤及考核办法,了解该项目应完成的功能及完成该项目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等。在实施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能经常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完成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开放教学的特殊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保证学生的出勤,和学生预约上课时间,有5人以上教师即可以上课,做到服务到位。为解决数控设备不足的矛盾,采用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和学生练习。把模拟软件安装在学生自己的电脑上,学生可以在家自己练习,教师还通过QQ等各种视频功能,对学生进行远程辅导,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认真对待项目活动中的每一环节,从而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项目活动的教学内容。

4.3总结评估

项目完成后,总结与评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及操作技能上的不足,回顾项目实施过程的收获与体会,可以使学生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在评估中因势利导指出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各组的总结比较,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最后,需要对项目完成后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其具体方法是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实施中的所起作用、积极参与的程度、团队合作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的设计是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分标准”和“学生实习情况记录表”是评估体系的具体体现。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担当的角色、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1评分标准

注:第一,每超时5分钟,从总分中扣除2分,不到5分钟的按5分钟计。超过10分钟的不计成绩。第二,测量公差(包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分别进行三点检测,如果其中有一点公差超差,此项配分全扣。

5.2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出勤

考核学生上岗的到位率,包括早退、迟到、缺勤等。零件加工情况:不仅是审核零件的合格与否,还要考核学生在加工零件时操作的规范性。废品:产品没有达到合格就是废品,对于废品的数量,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安全:就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及工装设备的安全等。卫生:每次实践时,学生在车间中的个人包干区情况都需要纳入考核。规范程度:学生从进入场地开始的表现情况以及操作规范性。

6教学效果

第7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车辆专业;工程素质;培养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32-03

一、前言

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我省青口地区戴姆勒公司、龙岩地区新龙马公司等大型汽车企业的成立,市场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现阶段我系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不足,努力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车辆系教学模式的特色、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为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最终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内容相对落后。(1)实践教学定位较低。传统教育一直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和专业基础过窄的现象。①我们所设置的多数实验课程按学科设置,且实验教学仅仅起到对书本知识的验证过程,整个训练操作循规蹈矩,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要求。②所设实验学分非常少,经常将几个实验加起来才满2学分,实验教学一直处于学科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③忽视了实验教学自身的系统性和综合性。(2)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车辆专业的迅猛发展,要求车辆实验的理论和技术能不断更新,以适应涌现出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但我们发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依旧仅仅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内容单一、陈旧、重复并与实践严重脱节,一些设备甚至已是市场上所淘汰的。另一方面,缺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即每一门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实验知识交叉渗透少,最终使得整个基础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能力培养。

2.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本科教育的发展。(1)科研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弱。目前我校不少学生仅仅利用计算机完成毕业论文,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性试验能力的培养,实验设备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创造激情和潜力;也有一些导师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设备,但都较为陈旧,无法进行更精确的试验,也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2)毕业课题陈旧,与实际脱节。很多老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又要指导多名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工作繁忙,只好给本科学生确立一个重复性研究的课题。毕业课题就难以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选题水平不高,课题严重脱离实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缺少科学训练,使学生的研究工作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科研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主要原因其一是导师队伍管理制度中没有相对明确的职责规范与条例要求,这让不少导师占空偷懒。其二导师队伍管理还缺乏相应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得导师没有危机感。

三、现阶段我校车辆专业本科培养体制改革实质意义与具体措施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学院和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提出“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方针,这对原有的培养体质进行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高技术性特征,即通过扭转传统的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需要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深厚、前沿性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专业复合性较强的实用的、具有高技术性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性特征,即在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中嵌入职业岗位的特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开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职业所需新技术人才;更有利于体现车辆专业特色,协助我院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上一个新水平,提高办学能力,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本文根据本系专业特色,对学生培养体质作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施。

1.课程体系设置的革新。以“车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通过与对口企业面对面交流和总结社会用人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分析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疏理出适应车辆企业的专业技能方向,以专业技能方向为经脉,论证分析完成各方向所需知识、能力、素质以及课程之间的前驱与后续关系,然后将其整合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创造出以专业技能方向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1)加强车辆基础课程与实践的联系。《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及《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与汽车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及车身,直接紧密联系。针对这几门车辆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改的内容包括:增加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开设《汽车概论》课程的汽车结构认识实验,接着配合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课程进行部件、整车的拆装、检测,并安排到工厂的实习,进一步接触更多的车型,同时安排驾驶实习,通过驾驶的体验,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实车的测试、诊断、实物实验台的仿真动态检测及录像影片资料的观摩,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2)形成“核心课程学习”加“岗位素质训练”的教学方式。在探索开设应用型课程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应用型教学方式。对该系列课程的教材、课件进行优化,突出实用性。岗位素质训练,以模拟企业工作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设计的完整流程,构建在实践中学习的仿真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岗位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多举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例子,以工程案例为中心进行教学,或参加企业实践,把课堂搬到生产现场进行授课。(3)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和能力考核方法。对课程知识点分析,找到学科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联系,结合企业工作模式,以此来确定课程的组织与开展。围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来开发教学流程和模式,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或一体化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实施。在对课程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将部分技能性强、联系紧密的课程,以大项目的方式与考核合并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如:采用大作业、项目考核、答辩等多种形式。

2.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系列赛事旨在由各大学车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构想、设计、制造一辆在加速、刹车、操控性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并且足够稳定耐久小型方程式赛车并参加比赛,以展示和证明团队的创造力和工程技术水平。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的大赛不仅可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从而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努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研本共建”关系。组织部分对科研方面感兴趣的一年级研究生加入到车辆创新团队中。帮助本三、本四的学生一起钻研科研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通过这样的互帮梯队提高本科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较多时间向比较有经验的大哥哥大姐姐讨教,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尽早完成作品,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2)积极鼓励多学科教师参与,充分实现学院资源整合。汽车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产品,包涵了机电、机制、机设、材料及车辆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创新设计,应充分发挥学院综合优势,优化各系资源,实现了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所以在大赛导师队伍的构建中,我们提倡结合课题实际,选配以本学科教师为主,相关学科导师为辅的多学科教师联合指导。(3)积极创建创新实验室,优化学生创新实验条件。创新实验室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众多著名高校均有本科生的创新实验室,为此,车辆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建立一个适合本科生又带有科研性质的实验室,方便学生进行课外创新项目的研究。

3.加强本专业科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设备运行、汽车设计、维修、测试等技术和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具有较强的共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将对本专业的科训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具体如下:(1)产、学、研结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车辆专业以“加强本专业科训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与对口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约式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与省内多家车辆生产与零配件制造的公司签订校外本科实习基地。目前已经签订了龙岩地区的新龙马、福龙马、龙工;福州地区的东南、戴姆勒等,接下来的目标是去厦门、泉州和漳州一带。(2)建立“双导师制”,加强企业岗位素养的培养,为保证本专业“双导师”实践教学新模式顺利运行,我们可构建“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指导教师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而校外指导教师(即企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则强调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指导,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对于校内导师,我们要求能通过与企业沟通后加强自身的企业岗位素养,从而指导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实践企业岗位素养。比如国家对图纸的规范与要求、公差的标定以及工艺的流程等等。(3)增加暑期实训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借助于合作办学企业,我们将这些企事业作为本科教育的暑期实训基地,让校内实验室得以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实习面更广,早日明确研究方向。暑期期间专门针对大三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以加强学生工程团队协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按照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一个本科生四年实践环节一般要经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工艺实习、整车拆装和调整以及毕业实习。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学生大一下组织认识实习;大二组织金工实习、大三下组织工艺实习;之后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组织暑期实训项目,有选择地深入相关企业的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参观、实习,完善所学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大四上时组织整车实习,学生通过对整车进行拆装和调整以及检测,提高学生综合处理能力;在大四下组织毕业实习,有目的地组织到某些企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先进的设备、工艺及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常绿,吴建华,范钦满,等,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3(2):78-79.

[2]何成辉,苏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3):71-72.

[3]林健.淡实施“卓越上程帅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第8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工厂实习个人心得体会1    经过这次xx周的工厂的实习,让我深深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对机械过于陌生,过于恐惧,好像怕出啥事,不敢过多的接触它们。

   从这次实习中,让我越发感到要有所成功,就要自己亲自去做,亲自去总结做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困难,既要去分析,又要有坚强的毅力。

   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好多东西,原本还以为搞机械这种东西很简单,只是摆弄机器罢了,没想到要做好还不容易。有时光是加工一个小零件就要好长一段时间,而且还必须做得十分精确。

   从这次实习中,我感到做什么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xx次的工件机械加工,要先做好合理的运算,不管是材料还是安排。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成功就是天方夜谭。

   只有团结,只有具有团队精神,才能把图纸的产品合格的完成好。

   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去学习机械加工的知识,学习一些自己不明白,不了解的专业知识。

   工厂实习个人心得体会2

   经过学校的努力使得我有机会去工厂参观。我非常珍惜这次去实训的机会并感到非常高兴。这不仅体现出了学校领导对学生的重视,更体现出了领导对学生的无限关怀。

   怀着激动的心情,跟随老师进入工厂。首先,走进了公司的会议室,墙上挂着优秀员工的名单。休息片刻,人力资源带领我们参观工厂。途中经过了物流室,总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财务室,研发室,网络室,采购室,生产部办公室,成品库,生产车间等。

   其中,我们重点参观了生产车间。首先看到的是贴装组,要做的是焊接贴片,这个是完全纯手工作业。接下来是加电检验贴片是否合格,这道工序叫做过程检。加的电是直流电。然后看到的室高频电源。高频电源的作用是降压处理。接着是变压器,变压器的作用是功率转换,工人用手缠铜丝。做好的器件要放在高温老化房和高低温试验箱中进行环境,温度测验。这些工序全部完成以后,再刻上公司的商标,一个成品就诞生了。

   工厂实习个人心得体会3

   实践是真理的检验标准,通过两星期的机加实习,我了解到很多工作常识,也得到意志上锻炼,有辛酸也有快乐,这是我大学生活中的又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将有很大的影响。

   很快一两年后的我们就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了,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那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地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像我们接触到的车工,虽然它的危险性很大,但是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去操作而且要作出成品,这样就锻炼了大家敢于尝试的勇气。

第9篇:大学生车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可持续发展 人文教育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众所周知,教育体系中两大主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下面就从这两大主体的角度谈谈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素质必须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要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学校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好坏,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这些特殊的工程师。但高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双高”的文化修养

所谓双高文化修养,即科学修养和人文修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着的一类教育,社会需要什么行业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有哪些变化,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各行各业知识与技术在不断更新,有的行业更新速度十分惊人。不仅需要高职教师掌握自己专业的新知识、前沿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高职教师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各行业的新情况,及时掌握新技术,勤奋地、持续不断地从各种渠道汲取和补充自己的一桶水,确保传授给学生的是足够的有营养的水。正如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水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的源头要丰美,才能灌溉培育出栋梁。源头要活起来,就要求教师具备学习的基本素质,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这无疑也能给学生良好的熏陶。

(二)“双师”的素质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能实地作战的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还要有娴熟的技能和必要的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所以提出了双师的岗位资格,即高校系列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仅仅考取专业技术职称还是很不够的,高职教师必须有实践工作经验。比如,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曾遭遇尴尬,学生提问:“一个企业老总结婚,关系企业老总为了自己企业的利益,必须要送红包,请问这红包如何入账?”结果老师面红耳赤。如果专业老师有实践工作经验,则情况会截然不同,不光教得轻松精彩,学得也快乐满意。

(三)“双栖”的工作能力

所谓“双栖的工作能力”,即具有教学和管理两种岗位能力。目前我国走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是一、二流大学没考上的部分(原因有种种)。个别高职学生有自卑情绪,也有的认为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不用再用功学习了——混个文凭罢了,这是令人担忧的实际现状。不少大学生经常上网、逛街或者打工、谈恋爱等等,唯有读书似乎已经不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了!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管理学生的能力。

二、一定要让学生好学、学好,成为全面的人才

(一)让学生好学

高职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且好学。要怎么做,简单的思路如下:

首先,用压力督促学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于年轻而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更加需要来自环境的压力。要从考试、考核、激励等各个环节入手改变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比如,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是衡量高职办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如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奖励证书。应大力提倡高职学生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书,以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质量的作用。

其次,用技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科学技术改变生活,与艺术一样有其独特魅力,特别是前沿知识及应用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海尔学院就有一特色之举,布置一个展厅,陈列所有海尔的新产品供学生研究和学习。还可举办各种具有专业特色的技术竞赛,比如金手指——文字录入大赛等,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让学习成为一种校园的时尚,真正让学生乐学、充实。

(二)让学生学好

一位著名德国企业家说:“现在中国年轻人可能受教育的年限比我们长,但是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远远不如我们国家的青年人。”德国企业有一种共识:没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作岗位。德国产品的质量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始终非同寻常,正是与其职业教育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必须针对高职特点、突出各专业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通用标准能力的培养。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就是典型范例,它能有效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手工联合会的职业培训中心(BTZ)设有汽车机构、木工、暖通、电气等职业的全套培训设备,其汽车修理设施中心包括最先进的汽车检测仪器,学员使用的则是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公司赠送的各种新型汽车。

转贴于

高职教育在对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学生“通用技能”(generic skill)的培养。通用技能,即在不同的工作环境能发挥其功能,不断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有效地解决由不同情境引发的问题的能力。加入WTO后,与国际的经济、技术交往日益频繁,高职人才应当学会掌握不同国家同类的技能。这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让学生能及早拿到在各国各类企业中工作的“通行证”。实践中,必须考虑能力的国际化标准,及时导入ISO9000标准(国外一些国家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进了教育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就明确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有26所学校、在加拿大有94所学校、在英国有97所学校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同时,由于此标准广泛用于企业界的质量评估,更适合于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地高职教育),培养与世界技术标准统一的高级技术人才。

高职学生都应当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书。在为取得证书而努力的过程中,督促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好。

总之,在学生主观好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充实完善教学硬件和软件,注重高标准、新要求,为学生的学好服务,并且得设法引导学生“走进去”,让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让学生成为全面的人才

某校大学生拿硫酸泼大熊猫或某硕士生拿硫酸泼导师之类的事件令人叹息。这说明培养人才仅仅有理论和实践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心理健康的人,否则可能是祸害社会而非造福人类的“人才”。

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特别还要加强以下教育内容:

一是加强人文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什么能让我们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是人文。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省察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周围的教育状况,发现教育有时成了异于师生心灵和生活的一种东西,我们在追求理想和美好言行的同时,冷漠、隔阂等产生了。所以要通过人文教育贯彻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人文的熏陶与渗透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重视德育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采用多种渠道并注重各种渠道的相互渗透。①显性课堂途径。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②社会实践途径。建立和巩固社会实践基地,并充分发挥高职专业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积累道德体验,培养德技双馨的人才。③隐性课程途径——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热爱、理解来完成。德育不同于智育,学生不同于产品,能否做到以心换心,心心相印,是德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隐性课程的影响主要靠丰富校园文化来完成。如建立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发挥校歌、校训、校纪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是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时代意识

进入新世纪,教育必须与时代进步的脉搏紧密相连,满足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反映时展的水平和特征。因此,要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时代意识。

首先,培养竞争意识。培养高职生的竞争意识,是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双向选择”已成为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主要方式,竞争能力强的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可能性大些是必然的。

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渗透,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我校经常采取多种竞赛形式,如珠算比赛、车工技能大比拼等,以鼓励学生参与竞争;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励学生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学会合作。

其次,树立主体意识。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等的内化和积淀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不通过主体实践,这个内化过程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在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被接受,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最后,发展创新意识。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拘一格,把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从技术的角度碰撞学生灵感。对学生要加强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发明、鼓励创新,让小发明和技术改造等有脱颖而出的机会等。

当今社会对应用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需要高职教育从事者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高体健.论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2,(2).

[2]朱正伦.大学要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J].江苏高教,2002,(3).

[3]高焕祥.试论知识经济与学习型社会[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4]王晓阳,等.发达国家终身学习运动与高等教育的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