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激活期待视野。奠定生成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学中我们发现,凡是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阅读到相关的文本时,对文本的形象把握比其他学生更为准确,描绘得更为鲜明细致,更易入境,更易动情。其次,要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同,阅读的效果也不相同。再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因为认知水平的发展为阅读提供认知前提。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在学习《月光曲》这一课时,我请学生在预习时查找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经历。在课堂上请用一两句话介绍贝多芬,学生有的介绍他的生平。有的介绍他的音乐作品,有的介绍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在交流中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学习课文时更能理解贝多芬的创作动机,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的“期待视野”可以看成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期待视野”。提高阅读效果。在教学课文之前,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地阅读和文本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和阅读体验,开拓学生的期待视野,在教学中融会贯通。为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

二、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三、习作教学,让选材在活动中生成

选材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他们积累的素材也是有限的。除了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现实生活的各个场景而外,更应该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融合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课堂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经历的各种活动多了,对生活的认识也丰富了,他们选材的领域就宽泛了。如第十册第三单元中有一则有关“活化石”——扬子鳄的训练要求。对于扬子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更无从深入地谈出它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学生生活源的短缺,我依据作文的要求,开展了一次“走进动物世界”的活动。从学生了解的动物人手,让学生通过猜谜等形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相关习性,接着我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分辨动物的种类,通过对动物种类的分辨,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同一种类动物的特点。最后我提出世间的活化石——扬子鳄,让他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并以所收集的资料来区别它与恐龙等动物的异同之处。学生通过以上活动不仅了解了扬子鳄的有关特性,而且能用各种形式来介绍扬子鳄,从而避免了原先那种单一地介绍扬子鳄的写作方式,使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第2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达成共识。

7.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

第3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媒体教学只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的“美丽风景线”,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但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敢于尝试,正确处理以上关系,就一定能把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首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和媒体运用;其次,要考虑到教学设计的需要与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选择一些既符合本课内容又具有趣味性的素材来制作,帮助学生消化传统教学难以讲透或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主导下的现代技术手段巧妙灵活地运用到更加广泛的学生主体参与过程中,教师切勿脱离学生单纯地操纵机器,坐讲课堂,而应当在语言和行动上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指导学习、活跃气氛、激发思维、培养感悟,切勿把课堂讲授变成学术报告,深奥难懂,而应当充分照顾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科学处理好媒体素材、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关键。教师切勿充当“解说员”,大搞“一言谈”,而应当对教学过程和媒体进行设计,使媒体为学生的思维服务,让学生自行解读媒体内容,把课堂变成“群言谈”,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多媒体作用,启迪学生思维,突破学生思维难点的关键之处。即该用则用;在使用中起不到实效,对教学毫无优化之处的,坚决不用。

多媒体软件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教口语交际《皮球掉进树坑了》时,先让学生说说电脑屏幕上打出的两幅图的内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有了前面两幅说话的内容作基础,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网络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器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策略,也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策略。其中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每位同学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式教学多采用竞争、协同、伙伴等形式。经过协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样的协作式语文教学,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学习小组,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建议并与其他同学能随时进行交流,同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吸纳或认同其他人的可取之处,对有疑义的地方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课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距今已一百多年,和跨世纪的学生可谓是相隔甚远。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卫星准确发射太空、尖端技术层出不穷的现实,该如何用一条铁路发起当代小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呢?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事物变实这一点,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历史背景和详实资料,从而拉近学生与唐天佑之间的距离。

第4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设计求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复杂化,是导致教学盲目化、随意化的主要原因。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设定的简单明了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三维”目标融会贯通的要求,明确教材编排意图,吃透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方式,把握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实际需求,然后选择合适的教法及策略,进行合乎学情的目标预设。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左右逢源,阅读教学才能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准确的训练层次,教学目标才能为实现平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服务。

二、教学过程设计求活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所以,很多教师在课前花费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围绕教的形式来确定。如何把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平实、有效呢?一些名家的课堂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听过一位名校老师在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时,既没有用课件,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也没有让学生表演,却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二是学生在教师范读引导下不断入情、不断入境的课文诵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处理的时机和准确把握的“度”。平实有效的语文课,教学过程应该是保持它应有的“语文味”。怎样设计教学流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语文味”呢?关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扣读导语,读中见悟”。即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准、读通、读顺,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二是要实实在在地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关键词语,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围绕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的教学,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进而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以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把它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学生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借箭的经过,可以配合使用幻灯片。讲“去借箭时”,幻灯出现一支船队头朝西尾朝东一面受箭的情形;诸葛亮下令掉转船头时,是船队头朝东尾朝西另一面受箭的景象。这样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巧用多媒体,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求新

传统的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创造技巧,让他们利用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1.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可见,问在培养创造力方面有多么重要。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发问的好习惯。首先要有时间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问;其次要鼓励学生多问,不能因学生问的问题质量不高就不让问,不能因学生问的问题古怪就批评他们,只有热情鼓励他们多问,才能提高问的水平;再次要教会学生会问,教师要加以指导,作好示范,引导分析,提高问的质量。

2.让学生掌握联想、想象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会正确的联想和想象就能思接千载,触类旁通,产生新思想,创造新形象。

第5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本学期,语文组根据学校语文工作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主抓了这样几项常规工作:一是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年级备课组的职能作用,利用集体智慧的力量,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开辟的“网上备课”平台上,每一位语文教师参与其中,“指点”课例,指导教学,每位教师在参与中实现教研的多元发展,教师的共同进步。二是青年教师练课。我们把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抓出方法,抓出实效。我们继续开展了青年教师练课和公开展示活动,把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引领置于活动之中,全员参与,讲评一体,在活动中砺练,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三是专业培训。我们借学校课程班学习之机,积极组织语文教师参与学习和培训,从名家和专家那里汲取营养,积攒发展的后劲。四是常规检查。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学期常规检查工作按时进行。检查的内容有课堂教学、教案编写、作业批改等。

二、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本期语文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里和市级的各项教研活动和竞赛活动,同时,根据实际在校内开展系列活动。

1.语文组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安排的各项活动。本期,语文组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名家展示课观摩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研讨活动和课本剧展演活动等。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白莲花、耿瑞、刘艳君分获区级一二三等奖,白莲花获推参加市级评选活动。课本剧获区级一等奖。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深圳市第五届童话节创编活动。这次活动,学校共组织了200多幅作品参评,均获奖,其中金奖18项。

3. 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活动。组织开展了“我阅读,我快乐”的主题读书活动。内容有美文诵读、书香宝贝、作家交流、创编童话等,师生乐于参与。从反馈的情况看,这次主题读书月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4.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学习)小组。3月2日下午,语文组在接待室对本组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本次培训的内容是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余虹老师主持培训。张晶主任到会并通过鲜活的事例鼓励青年教师脚踏实地虚心学习刻苦砺练早成名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提出了殷切希望。本次会议不仅仅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还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本学期,青年教师将扎实上好汇报课,积极参加南山区3月份举行的优秀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评选、南山区课本剧表演以及4月份南山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教学课件评比。会上通过了建立青年教师学习小组事宜,白莲花任学习小组组长。

三、主题教研充满人气本学期,语文组着重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一是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人人参与,分批展示,集中研讨,形成共识。二是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交流活动,个个撰写,分组交流,取人经验,补己不足。三是实验教师新方法新策略引路活动,融合理念,借鉴策略,创新方法,强效教学。 一是韵文品读。教学的内容有的选自教材,有的选自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张慧老师执教的是选自课外读物的《声律启蒙·弟子规》、鲁建强老师执教的是来自教材的《古诗词三首》。课堂上,或背或诵,外加欣赏,师生一道,交流分享。孩子们带有稚气的韵文诵读,别有一番韵味在其中。听着听着,似有往日私塾之情趣。

二是多式阅读。纸质阅读、视频阅读、网络阅读等在这次的课例中都有展示。虽然都是涉及历史或经典故事,但形式不同,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严君娥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依据情节,巧设悬念,品味语言,徐徐展开,学生从中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丁为所老师执教《将相和》,抓住关键,设计疑问,故事引导,领悟文意,学生在故事阅读与交流中进一步解读文章,在对关键议题的辩论中更明人物胸襟。袁杨老师执教《景阳冈》,小组合作,互助互学,交流互动,显示效果,学生或读,或讲,或议,或辩,个个踊跃,气氛融融,学生在多式阅读中增强对人物的更全面的认识。还有,乌音老师执教《画家和牧童》,课前网读,课中补充,拓展思路,抒发见解,学生结合网读谈理解,谈看法,谈出自己独到的思考。教师运用课堂,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思考、碰撞、借鉴、分享,使个体阅读向纵深发展。

三是学生“为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加强,教师将此引入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为师”,主导教学。如张莉老师执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为师”,小组上阵,互动探讨,交流感受,学生的答问、解说别有情趣,学生之举,不乏“师”味。叶爱红老师执教《趣味语文》,教师搭台,学生主唱,口齿清晰,落落大方。学生交互欣赏,互补有益。廖少云老师执教《趣味语文》,涉足成语领域,感悟成语魅力。或讲述成语故事,或解读趣味成语,或开展成语游戏,或展示成语集锦。学生享有课堂,心智别样绽放,教师穿插指点,更是神采飞扬。

四是读写融合。在大语文背景下做语文教学该做的事,识字、阅读、习作等在语文教学中都该有一席之地,都该有所作为。如王卫宁老师执教《称象》,运用多策略指导学生识字,并将识字与写字适时结合起来,识得多,写得实。张亮老师执教《乡下人家》,教师在导读导写上更有一番心意。教师的引导和所创情境,将导读与导写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也将实现了消极词汇向积极词汇的转化,很有意蕴。王曙老师执教《果园机器人》,教师凭借教材,启迪思维,发挥想象,适度拓展,将读写融合起来,写出学生的想象,写出学生的创造。

第6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如果“香米饭”是香浓浓的语文课堂,那么“米”就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预设,“巧妇”就是一位好老师了。 一位老师在执教《江雪》,放手让学生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问题:“你对这首诗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吗?”一生满脸疑惑地问道:“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于是课堂出现了似乎精彩又令人尴尬局面:“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去卖的”。老师若有所思:“这是你的理解,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学生一脸茫然,这时一生突然站起来:“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老师始终没有打破这一僵局:“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还在兜圈子:“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有时天冷,河面不一定结冰的。”老师恍然大悟:“喔!是这样,你们明白了吗?”学生齐答:嗯……有点明白了……  看到这案例,我心中始终“亮”不起来,课堂中老师让学生质疑,因为质疑往往是生成的智慧点。但学生提出疑问并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显得无奈,任由学生牵着鼻子,没有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面对生成,这位教师无所适从。  一个精彩的生成资源就这样流失了,因为老师没有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诗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朱子荆认为:“千、万、孤、独,两两对说,亦妙。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独钓寒江雪”中的“钓”字是诗眼――那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苛政猛于虎,“唐赋”沉重地压榨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自己被贬,精神受打击。“钓雪”是诗人愤怒的、反抗的呼声!透露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

二、思考:没有优质“米”,“炊”出来的“米饭”怎能有香?――对教学预设的反思

富有智慧的生成却流失的现象,在当今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教师缺乏教学机智所致。仔细分析,这种机智缺失的背后,那是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是老师对教材解读的能力。执教《江雪》一文的老师没有能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创造精彩,是因为她没有走进作者创作背景,缺乏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如果一堂课是一锅香饭。教学预设不到位,就相当于没有“优质米”,没有优质的米。炊出来的“饭”怎么会香呢?这个“优质米”靠的是“巧妇”对教学预设的精心“加工”。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课前预设是一堂课成功的第一步,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对学生了如指掌,老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精彩的“动态生成”往往来自于教师课前的教学预设,我们除准备好预案之外,还有更为丰富隐性的预设,那就是对教材的解读,对自己设计的解读,对学生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有精彩的生成呼之欲出。

三、审视:寻找“优质米”.备好“优质米”.炊出“香米饭”――对教学预设的重新审视

(一)解读教材――寻找“下锅优质米”

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老师要用教材教。这个“用”字的内涵多深哪!如何“用”,我想首先就是解读教材,读懂作者,读懂文本的主人公,读懂作者所赋予的语言文字,“言为心声”,与文本中的主人同喜同悲,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1.与作者相遇。小学阶段选人的课文大多数是文学精品,鲜活生动的故事。很多出自著名儿童作家之笔,这些儿童作家在创作时都寄托了一定的思想,但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在教学中,作为老师要设法通过作品走近作者,感悟作品,了解、体会作者的创作之意,表达之情,言后之思。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作者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很多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秋天的怀念》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教学时紧紧扣住“好好儿活”一词,并作为自读研究的主题,抓住四件事和母亲的四句话及―个景色描写,引导学生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在“怀念”的情意心中感受‘‘母爱”的思绪一“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在“秋天的怀念”中提升母爱的认识,获得“自己”的思考――我们学生该怎样“好好儿活”。

2.与背景相遇。每篇课文都有它的创作背景,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创作背景,就能高瞻远瞩,驾驭课堂。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的散文诗《匆匆》,朱自清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还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3.与原著相遇。小学课本中有些题材是选自名家的小说,编者只是提取其中一部分供小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就要走进原著,了解原著的故事内容,解读原著中的主人公,教学中才不会断章取义,才能心有帷幄。小学教材中很多都是名著名篇,如教学《草船借箭》要读《三国演义》,教学《少年闰土》读读《故乡》,这些经典作品如果老师在课前能读读原著,上起课来,更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分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4.与编者相遇。目前使用的实验教材是编者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宪法”,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的,其中大有讲究。我们要解读单元组合方式、解读文本呈现方式、解读课后练习意图、解读“综合性学习”、解读从说到写科学合理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解读探究与积累运用融为一体的“语文园地”。如果能站在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就会看得更高、更远,就会有另一种发现。当然有时必须根据编者意图扩大视野与高度,要由一份教学内容生发开去,链接起与之相关的文本,形成同类型的或同主题的素材库,放大教材的资源,从而使教材内容在丰富背景的衬托下获得全新的视野和意义解释。

此外,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还要以三种眼光去解读文本:一是读者的眼光,二是儿童的眼光,三是教师的眼光。带着这三种眼光解读教材,我们才有了用心与文本进行反复对话的灵气,才能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与意义,深刻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二)解读设计一淘好“下锅优质米”

前面说到要深入解读教材,这个过程是把教材读厚。“课堂是教师基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共同分享,创造文本意义的一场‘精神盛宴”’(周益民语)。但在教学时,我们要跳出对教材的解读,做到深入浅出,设计预案。对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教学的角度把握教材。假想自己就是学生的角色,作为学生,对这篇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哪儿是容易理解的地方?哪儿是难懂的地方?哪儿会和作者有共鸣?哪儿会有疑惑?在对教材进行专业解读后,接下来就要基于儿童的心理维度,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设计,使儿童乐于接受。谈到这,不妨用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来加以说明。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对《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为生成的预设。

板块一: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板块二: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4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4自然段,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补充阅读材料《地球上的一天》。

板块三: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人,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孩子  从名师身上我们悟到了为生成的预设具有下面―些特征。  1.构建“板块式”程序。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开放的、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师生在课堂上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为教学的生成提供了基础。反之,直线式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就语文教学来说,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的出现,以其特有的“召唤结构”,为教学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3-4个为宜。

2.讲究“留白”艺术。简简单单教语文,是目前语文界的共识。教学设计的流程要简约,要留给学生空间,就像西洋的油画画布上布满油彩,而中国画常有大块的“留白”,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两种画法的不同中得到一些启示?一节课时间常数是有限的,要在有效的时间里让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就必须留有余地,不能安排得满满当当,更不能下课铃响了还要“拖堂”。

3.设计精妙的细节。“细节”是我们老师的“课外功夫”。众多名师在课堂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得,为什么?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材细节之处的挖掘。王崧舟老师的《草船借箭》一课,因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而成为经典。要把握好经典,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如果老师能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

(三)解读学生――为“优质米”寻“巧炊之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为开放的、创造性的生命体存在,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等都具有个性,才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如果教材得到充分解读,那我们的教学设计还要关注学情的解读,有“优质米”还要“巧炊之妇’,-―-老师对学生人文的解读。

1.关注已有。如果你上课所预设的问题,学生早就在预习中所知,那可想而知,你的课堂对学生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呢?相反,如果你预设的内容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几人能进入你的境界呢?我们在解读学生时,要关注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我们教学预设的重要前提。

2.关注兴趣。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会怎么理解文本的价值?我们为孩子们发掘教材中最有价值的闪光点展开、深入教。因此,提前将学生、教师、情景归人视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假想出现的不同情况,寻找对策进行处理。通过解读学生的兴趣点,要能够找到那些看似平常,但是又能够牵动文本全身的点,也就是让孩子们对文本内在的联系发生惊奇,对某个教学点预备多种方案。如周益民老师在执教《大海啊,故乡》时,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们觉得大海是小伙子还是大姑娘?是老奶奶还是老爷爷?是大胖小子还是丫头片子?课堂现场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扣住文本侃侃而谈。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就是要面对学生,走进学生心里。

第7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

1、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

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

不经意的允许能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

4、用“中断定势”的形式表现你的关注。

当学生表现得没有积极性,否认自己的成绩的时候,教师用“中断定势”的方法打断其对自己的消极认识来表现对学生的认同。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想法和行为。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丰富直观。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5、体现现代课堂结构,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

要把课上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而学生则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结构其教学方式方法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体式结构的教学方式方法是现代启发

式,学生自学,老师进行针对性精讲,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题,探讨真理。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课堂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

6、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

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实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就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此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

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

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

4、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

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二)

通过对有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有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

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三)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文有效课堂课改观摩课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xx老师、张敬老师及刘悦老师的课。之后,聆听了教研员对三位老师三堂课的分析,收获颇多,尤其是她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三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xx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片段,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怀。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xx老师在《草船借箭》一课中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不仅仅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更深入

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xx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有声有色地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xx老师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xx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xx老师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xx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xx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xx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xx老师在处理课文时分别采用了“说”、“读”、“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精彩的是学生画船的授箭步骤。充分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理解课文。xx老师则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是什么使他们深深感动?”从而也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此外,xx老师还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想与欣赏,适时进行迁移。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构建有效课堂活动”工作总结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以开展“构建有效课堂”活动为契机,结合日常教学活动,进行了“构建有效课堂活动”,并给全体教师提出了指导与实施性意见,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并逐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现将近阶段获得的经验与不足总结如下。

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以往的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学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往往是事倍功半。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还是沉闷压抑;是师生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彼此产生心理愉悦,还是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相互厌倦。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师生间教与学的质量,同时也是困扰教师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为积极响应课改要求,打破这种教学困境,为此,有些教师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试着去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经一段时间的减持后,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求学校教师将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和设计一些有趣而又简单的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的让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对话操练中担当一些简单的角色;起先,学生有些不自在,不肯开口说,即使开口,也是用最省略的语言,相信只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并毫不吝啬的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表扬,他们一定会感兴趣的;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因他们的加入让他们组获得了成功,组员的鼓掌和老师的表扬,老师们欣喜的发现学生的眼中有了所期盼的东西——成功的喜悦感。自此,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变得主动了,回答积极了,作业认真了,也会问为什么了,成绩也明显的进步了。

三、遵循规律,探究有效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四、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五、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要求教师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更加快速地提高了他们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六、在“创建有效课堂”活动中中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具体如下:我校在实施“有效课堂”实施过程中,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担心,不敢放手;学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趋于走形式,实效性不强;课堂教学中没有面向全体,只关注几个学生的典型发言;教师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力有待提高。

有效课堂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透彻理解教材,深知每一名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需要提升自我驾驭教材、课堂能力;需要加强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力;需要教师设计高效而又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设计高效而又有价值的习题检测,才能真正高效的完成教学。

第8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兴趣策略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后,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在感知课文内容后提问:《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头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然后,同学分成四人组,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运用音乐渲染、游戏导入、配乐朗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方法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授《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小实验的方法,用半瓶染色的液体和若干小石子来演示投石子让水面不断上升的实验,并引导学生通过投放石子的大小,观察水面上升的多少。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奠定良好的?W习基础。如在《借生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小礼品,引导学生进行一场比赛,答对的可以得到神秘礼品。然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的生日是哪天?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答,学生会纷纷举手,但第二个问题知之者甚少。这样,自然而然吸引学生进入到这节课之中。教师应在教学之余充分了解一下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强课堂导入环节及整个教学的趣味性,将一些趣味元素良好融入教学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系统掌握。讲课如同写文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很快的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教师创设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来。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导入的:小朋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气球)平时,你们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看到过气球?(学生发言)看来,气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增添快乐的气氛。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这个气球,却有着特殊的作用,它呀,成了一剂治病的良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本,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教师创设情境,用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方法策略

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应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保持灵活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落花生》时,就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反方:做一个像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在这灵活的课堂教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之下,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他们在问中答、在答中反问,不仅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到小石头、火柴、煤,进而想到社会中的边疆守卫战士、人造卫星研制专家、陪练员等,让学生明白做人应像花生那样,对自己的功劳绝不大肆炫耀,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如此一来,不仅课堂气氛越来越愉悦,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烈,自觉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知识,在拓展思维与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成功打造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第9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进行立体设计

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关注全体学生,而众所周知,每个儿童在各个方面都有差异。教学设计及实施时都应将这点考虑进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面向全体?

1.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如我教《荷花》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从中体会到什么,能说出好在哪里的理由就更好了。

(2)全班交流,特别引导学生从更多个角度体会“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并从中选一个最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其中的味道。

(3)请同学们边看图,边同桌互相讨论,想像一下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干什么?把体会到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段。随后全班交流。

(4)引导同学们直接与荷花对话:想对冒出来的荷花说些什么?自由说,全班交流。

这样设计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每个步骤都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提读书要求及课中练笔时,都实行了分层,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

2.要进行立体的设计

这里所说的立体设计,不是指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而是指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得到更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语言积累、情感、品德、学习方法、习惯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根据课文实际、学生实际即教学实际进行有机整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有所得,而不是做些表面的文章。

二、科学分配时间,合理安排序列

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不会多也不会少。因此,在40分钟内取得教学的高成效要用智慧。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选准教学的突破口,适当改变教学序列。这不但合理,而且还能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变序教学,就是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直入重难点或抓住关键语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我的战友》可引导学生紧扣文中“纹丝不动”一词来展开教学,《草船借箭》可紧扣“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卢沟桥的狮子》可紧扣“形态各异”来教学,《鸟的天堂》可紧扣“天堂”来教学等。还可抓住关键句,串联整篇。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一句,《桂林山水》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都是课文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组织教学,就能将全文连成一体,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此外还可运用直奔重点、用结尾切入等方式。

三、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学习情绪

心理学认为,人在留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因为注意力能使我们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因而,良好的注意力会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随时组织教学,在讲知识点、重点的时候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低年段的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低年段的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小时15分钟左右,维持他们的注意力是低年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调控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开课要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设计要能抓住学生。课中要利用多种手段稳定学生的注意力,以下手段值得借鉴。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录音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心学习。

2.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

游戏和比赛是儿童喜欢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情绪。在游戏、比赛中,学生注意力很集中,兴趣也浓厚,可以轻松的接受知识。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赛读的方式就大受学生的欢迎。

3.有效利用教师神态、语言及口诀

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很大。教师声情并茂地上课,最能抓住学生。教师可通过重音、停顿等的处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引起注意。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态势语,如眼神、动作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暗示,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此外,一些提示性的口诀也能迅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