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长汇报范文

成长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长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长汇报

第1篇:成长汇报范文

1、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强烈冲击下,学习对一个教师而言已不再有阶段性的界定,已成为教师的“终身大事”。初为人师,无论从教学还是教育的角度出发,都应有“求知若渴”的积极心态。我们新教师虽具有较新且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少,教学经验欠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的观念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师的要求,学生需要的是一桶新鲜的“活水”。在教学中我除了驾驭教材外,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经典题型,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各类高考题,尝试着做各年的高考题来武装自己,补充养料。

2.、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并参与实践

一个学期以来我坚持听我师傅和汪宾老师的课,我师傅和汪老师可谓资质高教学经验丰富。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我自己理的不是很清楚时只要听了他们的讲解我就会茅塞顿开,有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惬意!我师傅身上有太多是我亟待学习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思维的敏锐,对题型的敏感,举一反三能力,一题多解能力······听他的课给我的感觉是思路清晰,能巧妙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顺理成章的给出重要结论。每听完一堂课我都会把其和我的课堂构思作比较,想想自己的构思到底哪些是不可取的,失误或者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吸取他们上课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积累经验是新教师成长的前提条件,也会给新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坚信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3、用心与学生沟通

如今的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90后的他们不是很了解。很清楚的记得那次上课的情景:我正卖力的在给高一(6)班的学生讲解练习,可是课堂上不时有说话声,起哄声映入眼帘。我新任命的数学课代表就首当其冲被我逮到罚站,才没过一会儿女生万雪又在下面窃窃私语,血气方刚的我很恼火就点了她的名字示意班委把她的名字记下来(记了名字要挨罚)谁知她火气比我还大,肆无忌惮的来一句:记、记、记、记一百个名字。我当时就是觉得她被家里人宠坏了老师就这么记她一个名字有必要这么火大吗?不服我管,所以我立即当着她的面打电话跟她班主任反映了情况。谁知她第二天不肯来上课,理由是她上课没说话我冤枉她了。现在想想我当时处理事情确实欠考虑,我那时是站在讲台上已经是一位被七十双眼睛注视的老师,怎么可以那么冲动呢?学生年纪还小难免冲动,而我的角色已过了冲动的年龄,面对事情应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如果当时我采取“冷冻”处理,下课了再找她谈心,一步步攻破她的心底防线,事情就不会弄得那么僵,就不会伤害到彼此。这件事让我明白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多和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很重要,学生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而不是教师的镇压。

4、反思是新教师成长的途径

第2篇:成长汇报范文

我想,作为一名员工,应从自身素质抓起,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胜负,也与当前山西企业面临的形势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发展。工作中不“挑肥拣瘦”、不分贵贱;要正确看待自己,树立从小事做起的观念,从细节入手的习惯;有了成绩不能沾沾自喜、过分高估自己;彻底克服怕苦、怕累、讲条件、要待遇的懒汉懦夫思想;树立依靠自身能力主动参与竞争的新观念,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求进步,争当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员工。

其次,不等不靠,自觉转变思想。要始终把自己的成长与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每时每刻关注企业的发展与面临的困难,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齐心协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创造效益;要适应形势,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因素,唯有这样,才能赢得主动。

再次,好学上进,追求技术精湛。必须有爱好学习的主动精神和强烈的上进心,根据岗位工作的实际,立志岗位成才,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不断用新知识和新技术丰富自己,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争做知识型员工。

第3篇:成长汇报范文

(一)制度设计上

制度全覆盖已经实现,但制度间衔接不畅通我国的社会保障是基于1951年《劳动保障条例》建立起来的,主要保障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保障相对缺失。随着2003年新农合的实施、2007年城镇居民医保的建立、2009年新农保的试点推行和2011年城居保的开展,自此公民的基本保障制度在制度层面实现了全覆盖。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上迈出了第一步,但居民和职工保障制度仍无法对接。由于在筹资标准、缴费方式上的差异使得制度无法有效衔接,此外,地域分割管理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异地保障的失效,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维护社会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

(二)保障水平上

各保障制度水平均有提高,但城乡差异大随着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职工养老金截至2014年已连续10年增长;医疗保障报销比例连续提高,报销范围不断扩大,其中门诊报销也纳入到统筹范围;此外,特殊人群诸如城乡低保、残疾人保障等保障水平都在不断增强。但是从各类保障制度不同保障人群来看,城乡间的保障水平差异仍然比较大,就养老保障来说,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连续十年上调养老金水平相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显得捉襟见肘;从养老保障的调节机制上来看,城镇职工养老保障水平已随着工资等水平的上涨逐步调整,而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取决于自身缴费能力和地方政府的补助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严重缺乏张力的,若没有合理的调节机制的指标,未来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和保障社会公平的性能缺失,从而制约了社会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护。

(三)覆盖范围上

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但存在制度空白点从保障人群上看,按照传统的职业性质、户籍区分,目前已经建立起来了由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城镇职工“三驾马车”托起的全民基本保障,据人社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超过了13亿,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到了8亿多,全民基本保障已基本实现。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伴随着这一进程出现了两大新型社会群体,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这两大群体的社会保障依然没有妥善解决,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处于无耕、无保、无岗的状态,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害,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同时,“农民工”由于自身工作的流动性大,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状态。这两大社会群体保障的缺失,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四)基金储备上

财政投入力度增强,但资金储备仍有限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民生的工作越来越强化,中央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比重也不断加强,但是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依然主要依托地方政府投入和农民自身经济能力,而其他各类资金来源如慈善、社会捐赠等又难以落实的农村,加之人口老龄程度的日益严重、通货膨胀的压力、资金缴费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资金储备明显不足。由于社会保障资金储备不足,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也会进一步阻碍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五)管理服务上

信息化程度增强,但权属责任难辨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增强,在社会保障的管理与服务上,近年来,各地区都已建立社会保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参保者提供了便利,也加强了社会保障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率。但随着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目标的推进,制度间出现权责不清的现象日益明显。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管理分散、政出多源,由劳动部、民政、卫生、计生等多个部门管理,相互间不衔接,制度运行不统一,尤其到基层,更是管理权属不清晰,责任难辨,导致了社会保障管理混乱,直接损害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社会生态的平衡。

二、新时期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完善路径

(一)整合“碎片化”

建立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基础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所谓的碎片化,不仅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居民、农民工等大制度层面的碎片化,也包括各地区、各市区建立起来的地方社会保障税呈现出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局面使得社会保障的管理成本增大、保障的效率降低,同时,也使得不同制度的管理责任难辨,制度间衔接不畅通,影响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和谐。因此,需要整合社会保障基础,形成城乡统一的社会基础养老、大病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组成基础社会保障,并实行统一的制度框架,以体现公民权利的公平性,而整合社会保障基础,也应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在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方面,要整合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避免政出多门降低保障效率,同时,设立统一的监督机构,确保社会保障的有序运行;在管理模式方面,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用以支持最低生活保障的国家财政划拨标准应该是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在城乡应该是统一的,在此基础上,由企业或集体经济承担的责任在城乡间可以有所差别;在基金的管理方面,应该有统一的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对政策的执行和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此外在管理方式上,应实行城乡统一的技术手段与服务方式。

(二)修复“断裂化”

建立梯度的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序列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职业、户口等特征归属于不同的制度中,各制度的缴费来源、保障标准、管理责任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待遇序列的断裂。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关系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不能够有效衔接,带来社会保障关系的断裂;另一方面城乡居民间的保障水平差异比较大,造成待遇上的断裂。因此,在设计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时,应该根据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承受能力、部门和企业经济承受能力以及个人收入承受能力设置合理的梯度待遇标准,同时,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可以随着劳动者的迁移而迁移,以确保个人社会保障能有效转移衔接。

(三)树立“法制化”

第4篇:成长汇报范文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等省上有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理清治水思路,强化水利发展措施,把解决城乡群众饮水困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坚持“城乡统筹、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批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坚持标准、稳定解决、注重效益、建管并举”的工作原则。经过各级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氟改水项目”的实施,建成供水工程355处,日增加供水能力3万吨,解决了全市142个乡镇、1056个行政村、65.6万农村人口的氟病区改水和饮水困难问题,48.2万人用上了自来水,占新增受益总人数的80%。全市农村自来水覆盖人口累计达到200万人。**城区和八个县城日增加供水能力6.1万吨,缺水状况明显缓解。城乡供水项目的实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缓解了经济发展的水制约矛盾。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夯实任务。**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又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地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水作为制约**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来解决。市委书记刘新文、市长曹莉莉在对**调研之后,提出**发展要“打水牌”的思路,多次专题研究**的水源建设和供水建设问题,亲自向黄委、省水利厅汇报工作,争取支持。2000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氟改水项目”启动后,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主管市长任组长的专门领导机构,并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建设重点、完工时限、质量要求、奖罚措施,并把解决农民群众吃水问题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作为考核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考核113个市级农民增收帮扶工作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年年抓住不放、年年工作力度不减。工程实施中,市政府专门听取了项目建设汇报,对建设用地、资金管理等突出问题作了研究。2002年4月,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城乡供水工作现场会,对全市城乡供水项目建设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解决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水制约瓶颈。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4.3亿元,用于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其中中、省、市财政投入资金两亿元,利用国内外贷款1.2亿元,群众自筹8000万元。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了使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我们加强对供水项目的调研,对缺水地区、群众吃水困难,逐乡逐村开展了普查,并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制定了解决的规划。在水源有保证、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集中连片供水,力求供水到户;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北部山区和南部的秦岭北麓,打井建塘,蓄、引、提相结合解决水源问题;对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的饮水工程,利用原有设施,通过技术改造,完善配套供水设施;对渭北平原地区依托已成重点水源工程供水;对氟病区,在满足水质、水量要求的基础上,寻找优质水源,铺设管网,远距离调水解决。“十五”期间,我市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重点规划了渭北平原氟病区、南、北台塬缺水区等三区40个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总体规划范围包括了临渭、韩城、华县、华阴、澄城、蒲城、大荔、合阳、富平九县市区七个县城、145个乡镇1240个行政村172万人口。

三、城乡统筹,集中供水。我们一方面下大气力抓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方面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强化统筹城乡供水发展的观念,强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观念,改变传统水利中重农村供水、轻城镇供水的做法,在供水项目的立项、建设中,逐步向城镇倾斜。我市渭北平原区属高氟水、苦咸水区,内府滩、卤泊滩、盐池洼周边以及中部低洼易涝区水质更差,属于典型的水质性缺水地区。我市和水文、地质部门配合,在渭北台塬富平—合阳段利用“380”优质水源,扩建、续建了蒲城袁家坡、大荔育红、合阳申都等10处区域性集中供水工程,新建了澄城东庄、富平页坡、合阳路井等26处区域性集中供水工程,彻底结束了110万群众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利用渭河傍河开采,开发地下水源,建成渭北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3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依托水库水源,建设了华阴孟塬、韩城大池埝等供水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吃水问题。全市区域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140万,覆盖城镇人口30万。目前,正在建设的涧峪水库供水工程、潼关县城供水工程等将可为城市年供水1200万吨。城乡统筹供水,提高了投资效益,和谐了城乡关系,培植了水利产业,也缓解了资金短缺的矛盾。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一是加强建设管理。为了搞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我们从健全制度入手,制定了《**市农村饮改水项目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明确了部门职责、项目责任主体,规范了管理程序,全面推行了“四制”,建安工程实行了“合同制”,主要材料实行了“招投标制”,质量控制实行了“旁站监理制”,工程资金实行了“报账制”。保证了工程安全,对已完工程,省、市验收全部合格,优良率达到70%以上。二是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了《人饮国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报帐实施细则》。工程资金全面实行“报账制”,变资金管理事后检查为事前审查、事中监管。工程开工前,预拨30%,拨款时坚持“三有”,即有符合资质要求的设计文件、有审批权限的设计批复、有县(市、区)项目建设单位的资金申请;工程建设期间,按工程进度报帐拨款,主要把好工程进度真实性、合同规范性、票据合法性三个环节。审核时报帐资料必须达到“六有”,即有项目建设招投标文件、有材料中标企业和价格备案、有项目建设和材料采购合同、有项目建设法人和监理签字工程进度表、有材料购置清单、有正式发票。并经县计划、卫生、财政等部门审核后到市水务局报帐;验收结算阶段做好五个核查,核查验收资料是否完整齐全、核查预决算资金有无大的变化、核查设计和报帐材料是否一致、核查实物工程量完成情况、核查资金使用情况。通过“报帐制”的实施,达到了群众满意、政府放心,保证了资金安全,保证了干部安全。三是加强水价管理。对建成的较大供水工程,由县水务、物价部门共同核定水价,社会公示,群众监督。以村为单位的小型供水工程,按照政府指导水价,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协商自定水价。积极促进水价改革,实现以水养水。

第5篇:成长汇报范文

全局化谋划部署,实行“联动式”峰会保障行动

动员部署,形成保障合力。2016年上班第一天,数字城管全体人员参加了萧山区“办好G20当好东道主 走在最前列”誓师大会,统一思想,全身心投入G20峰会筹备大会战。同时,分别召开中心内部、网络成员单位、信息采集员峰会保障动员会,全体动员,具体部署,形成合力。

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根据峰会保障要求,梳理工作内容,调整人员安排,明确工作分工,抓好责任落实。成立峰会工作业务组、峰会业务协调组、峰会信息宣传组、峰会后勤保障组,各组各司其职。

部门联动,提高工作效率。与萧山区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110、住建局通过微信群共享信息,加强对接,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峰会保障以来,配合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做好露天垃圾房、乱堆物料、违法广告整治工作;通过萧山110社会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使市民投诉、反映问题得到快速处置、及时反馈;与中队联合发力、统一标准、专项采集,整治水果店垃圾箱进店、城北路堆物堆料、人行道违法停车等突出问题,提升了处置效率和整治效果。

常态化处置加强,施行“加强版”峰会保障机制

出动普查“利器”,交办问题由“零售”变“批发”。发挥数字城管普查“快、全、准”的优势,为各类集中整治及“回头看”做好专业普查。围绕“迎峰会,优环境”城市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数字城管受理大厅按照28项整治内容、35条重点道路,分类别、分道路进行专项普查,并以“批处理”的形式交办各相关单位,便于各单位统筹安排工作,及时解决问题;在“路长制”实施过程中,开展市心路、金城路、萧然西路等路段问题大普查;根据成员单位工作需求,开展井盖、人行道、消防栓等同类别问题普查。2016年1-9月初,共开展专项普查41次,普查到问题5053个。

常态化协调,疑难案卷由“拦路虎”变“纸老虎”。在G20保障中,数字城管紧盯“硬骨头”,敢降“拦路虎”,经常开展现场协调,使一些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萧杭路建筑垃圾偷倒点复绿、旺角城公园环境卫生落实长效管理、工人路高架下脏乱差治理、北干山南路支路暴露垃圾清运、萧绍路违章接坡拆除等问题都是协调的成果。2016年1-9月初,共开展协调17次,解决难点问题17个。

实施“代整治”,无主问题由“没人要”变“有人管”。针对存在安全隐患、产权及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影响市民群众生活的问题,按照程序,落实相关单位实行代整治。2016年1-9月,金惠路上建筑垃圾、萧杭路461号垃圾渣土等问题,通过代整治,得到及时处理。这期间,共实施代整治1500件,投入经费约200000元。

调整工作流程,重要案卷由“常规路径”进入“快速通道”。案卷处置调整到峰会保障状态,对安全隐患、市民投诉、部门联动等重要问题,开启应急模式,进入《紧急案卷五步流程》,即“指令采集”、“踏勘现场”、“立案派遣”、“跟踪督办”、“结案反馈”。做到“5分钟响应”、“半小时采集”,同时进行现场踏勘、案卷交办,利用监控点位、采集定位做好案卷的跟踪督办,确保万无一失。

信息化建设提速,启动“互联网+”峰会保障模式

推进项目建设,信息化工作由“数字”向“智慧”升级。萧山区“智慧城管”项目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萧山区2016年政府投资结转项目,概算投资1560万。萧山区智慧城管项目建设致力打造“数据资源平台”、“物联网感知平台”两大基础支撑平台,构建“智慧管理”、“智慧执法”、“智慧服务”三大智慧应用群,创新“科学管理”、“量化考核”、“公共服务”三大业务新模式,最终实现具有萧山特色的“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智慧城管新格局。

覆盖区域扩面,管理重点由“区块”转“路网”。2016年数字城管扩面区域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场路沿线各500米范围,扩面后覆盖区域达到102.6平方公里,按照“上下协调、资源共享、标准统一、运行规范”的目标,做好镇街协调、部件普查、系统开发、人员培训等工作,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场快速路实现数字城管上线,在峰会保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发“微采集”,日常工作由“o形”变“有形”。2015年12月,为搭建“发现问题”的开放式平台,萧山城管“微采集”微信平台上线运行。从而实现日常工作有记录、队伍管理有抓手、专业采集有互补、“全民城管”有载体。目前已有10个中队,253名队员参与微采集工作。截止2016年7月份,通过微采集平台已累计上报信息173057条,现场处理106580条,现场处理率达62%。

共享监控资源,可控范围由“点状”变“网状”。接入全区视频共享平台,接入公安、市政、社会等一万四千多路监控资源,打破了自建监控的点位限制,织起了一张监控网。在G20峰会期间,场馆核心区域到重点宾馆窗口,城区到乡镇,主要道路到背街小巷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为序化管控、执法保障、环境卫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军事化队伍管理,打造“实战型”峰会保障力量

调整勤务制度。从2016年年初开始,为确保晚班、周末、节假日期间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转,及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中心加强了这些时段的管控力量,在这些时段增加人手,实行“AB班同时值守”。8月下旬开始,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峰会保障万无一失。

实行点评制度。实施每日小结制,由分管领导进行工作点评。针对每天的疑难案卷,讨论明确责任主体;针对立案、派遣错误,通过案例分析,明确立结案规范;针对采集质量问题,提出改进办法;针对需要跟踪的问题,要求做好交接不脱节,责任到人有落实。

第6篇:成长汇报范文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我大队很重视残疾人保障工作。大队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并明确一名副大队分管此项工作,协调解决各项残疾人保障措施的落实。同时,大队要求各中队认真组织好《残疾人保障法》学习、讨论和宣传,把学习《残疾人保障法》纳入“四五”普法内容,要求全队人员站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落实好残疾人保障措施。

二、切实落实好各项残疾人保障措施

(一)落实好残疾人优惠政策。《残疾人证》是残疾人维护自身权益,享受我国优惠政策和本市特别扶助及税费减免的重要凭证,为确保残疾人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促进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我大队领导在会议上多次强调:对到我大队咨询及办事的残疾人态度要热情、语言要和气、服务要耐心周到。在大队各项收费中,确保残疾人真正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如不享受减免优惠政策的,需向其耐心解释有关规定,确因家庭困难,经了解证实,酌情给予减免。目前,在不享受减免优惠政策情况下,我大队对多家由残疾人经营店的各项收费进行减免(户外广告场地占用费、“门前三包”保证金)。如川琴路的盲人按摩店、惠政路的小卖部。

(二)加强残疾人违章教育。在日常执法工作中,对残疾人违章我大队始终坚持贯彻“教育与处罚”的原则,教育大多数,处罚少数人,提高行政执法的影响力,扩大受教育面。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凡是可罚可不罚的违法行为,原则上不罚。对这类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自觉改正。二是,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也要讲清道理,以理服人。要注意克服和纠正野蛮执法、作风粗暴等问题。三是,在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时,要关注和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疏堵结合。

(三)强化残疾人服务意识。残疾群众来电来访办事被首问的人就是责任人,只要对方求问,不管是否与自己有关,都必须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和解释工作;对所办事,承办人员要一次性告知否办理,材料手续是否完整齐全;推行帮办代办导办制,不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首问责任人要予以引导,负责告知承办人及办公地点,或联系承办人及时办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三、认真落实残疾人救助政策

(一)积极解决残疾人生存问题。由于残疾人自身的因素,很难就业,大多数靠摆摊维持生活,而沿街摆摊严重影响县城市容市貌。为缓和矛盾,避免冲突发生,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我大队在不影响县城市容市貌的情况下,在一些街道及临街单位的角落安排一些摊位。如商贸中心一街街口烟摊摊主聂菊华。原老菜场拆迁(内有较多残疾人经营的摊位),我大队积极联系、多方协商,将这些残疾人摊点安置在一些小区及单位楼的通道内。

第7篇:成长汇报范文

大家上午好!

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的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是我国北方老工业城市,城区规模大,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比较多,能不能创模、怎么样创模,是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天津“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的提前实现,为全市创模提供了必要条件。20__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用三年时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决策部署,我市成为唯一提出并开展创模活动的直辖市。经过全市人民三年的艰苦努力,截止到20__年底,我市全面实现了创模目标。

一、坚持把创模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

20__年以来,我市通过创模,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着力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生产工艺,筹划建设了电子信息、绿色电池、新型轿车、优质钢管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若干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工业东移战略,对155家工业企业实施了整体搬迁。通过狠抓结构调整,工业结构有了实质性的变化。20__年,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731亿元,同比增长36.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电子信息、汽车等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797.7亿元,同比增长35.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0.6。

二、坚持把创模作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创模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__年以来,我们广泛开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活动,全市200多家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开发区全面启动了“废物最小化俱乐部”工作,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示范区。碱渣治理取得重要突破,建成国内唯一利用工业废料建设的环保型公园。狠抓开源节流,优化配置水资源,不断提高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水平。目前,全市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取新水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居全国先进水平。前不久我市被国家正式命名为节水型城市。在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中,我们融入建设生态城市理念,力争把海河两岸率先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区域。

三、坚持把创模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

我们始终把创模工作的立足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让老百姓亲身感受到创模带来的真正实惠。高质量办理“12369”环保热线投诉和群众的来信来访,积极妥善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全市开展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人民健康环保行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160件,依法取缔、关闭、停产治理515家环境违法企业。坚持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公示制,严格新建项目的环保审批,三年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757个。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城市市容卫生环境,对全市15大片城郊结合部进行了环境整治。综合整修成片旧楼区,旧楼区的环境整治和五大道风貌保护被评为20__年度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创模以来,我市先后颁布和修订了保障创模顺利实施的25项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四、坚持把创模作为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着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7亿元,完成纪庄子污水处理厂28万吨扩建和45万吨咸阳路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BOT方式建成津南、大港、武清、宝坻等城镇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投资6.7亿元建成大韩庄垃圾卫生填埋厂、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大港和汉沽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投资1.35亿元建成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包括医疗废物在内的各类危险废物实现了集中安全无害化处理。投资46亿元,新增各类绿地582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20__年的26提高到35。

五、坚持把创模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水平

以改燃防尘为重点,实施蓝天工程。全市共完成5735台10吨/小时及以下燃煤设备改燃和拆除并网工作,持续加大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治理力度,20__年,天津市二级良好及以上水平的天数达到29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1.7,比20__年增加125天。

以水源保护和河道治理为重点,实施碧水工程。对市区150多公里河道实施全面综合治理,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以控制噪声为重点,实施安静工程。对各类噪声进行专项治理,20__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分别为54.9分贝、68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

以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实施生态工程。继蓟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宝坻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创建120个生态村,3个城镇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3。

第8篇:成长汇报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公平

现阶段,我国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能通过统筹来减小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巨大差异,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切实地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的健康并且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的重大课题。

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存在的差异

1.保障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以下几种:养老、医疗和低保等各种社会保险保障项目,同时还有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保障项目以及其他最低保障项目。然而对绝大部分的农村来说,却仅仅只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其保障,虽然在少数农村地区已经在试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其他城镇已出台各项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却没有或基本没有在农村实行。

2.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巨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一百比一,同时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也产生了较大差距,人均支出金额已大于一千五百元。以2006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为例,当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支出已经达到1.03万元,然而同期农村居民支出却仅仅只有695元,由此基本上可以推断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大约是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水平的15倍,这些数据完全可以表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差异是特别巨大的。

3.筹资方式的不公平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不仅仅只出现在社会保障的享有,在社会保障筹的资环节上城镇和农村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养老保险。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目前采取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并且,大部分费用是由企业承担的,同时我国的国家财政也给予了较多支持。但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过程中,大部分养老保险费用是由农村居民个人承担的,集体相对仅仅补助其中的小部份,同时政府的扶持更是微乎其微,这就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筹资水平的不公平。第二,医疗保险。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有四分之三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而城镇职工个人只需要承担其中的一小部份。但是在农村,虽然我国已经出台并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办法,但是相应地保障水平与城镇相比还是有较大得差异。第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的财政支出为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支持,然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却不同,其中各级政府承担四分之三,集体承担四分之一,但比较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金额,城乡的差距仍然是极大的。4.管理机制的差异较为明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机制起步时间大大晚于城市,因此成熟度相对来说也比较低,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由多个部门同时进行分头管理,导致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配合,造成了当下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不够统一,运行效率相对较低,运作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二、缩小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的对策

1.制定统一社会保障政策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全国性的规章制度,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地区的农民工和农民在跨地区转移的时候,尤其是在进城务工时,其社会保障账户没有办法随之调动,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大部分的农民工根本没有办法享有可靠且稳定的社会保障。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全国性的基本规则得以出台,同时逐步实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2.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第一,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从而改变当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多头管理和其他不规范的现象,与此同时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也必须加大监督力度,防止社会保障管理与执行过程中出现不规范、违法等操作。第二,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国家应该对社会保障的地域范围、缴纳标准、账户转移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统一做出高层次统筹性的规划。

3.调整改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优化现有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我国必须尽快对现有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对于繁多复杂的保障项目进行合并,从而可以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管理的规范化与可调控化。第二,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目前,对我国当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言,最迫在眉睫就是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同时加强并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以及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三个最主要的社会保障项目。

4.更新并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信息系统

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需要尽快地更新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在运用现代先进科学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能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第9篇:成长汇报范文

记者:人保部部长尹蔚民曾经说“我们部是从源头维系社会稳定的部门。”对此,您怎么看?

鬲向前: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省级部门中算得上是大厅局,我们的职能包括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兴省、收入分配、公务员管理、安置、权益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块,可以说是政府系列中关系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我们的职能涵盖着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阶段,从就业到退休,都和我们相关。

记者:和其他省份比,陕西财力有限,但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劳动保障又需要大的投入。陕西很多工作都走到了全国前列,甚至创造出了自己的模式。你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鬲向前:这个主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就业、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比较敏感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贴身利益。因此,各级职能部门都把劳动社会保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制定了就业、再就业、劳动监察、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等一系列法规,落实各部门的责任。而陕西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之所以做的这么好,自然是和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陕西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很难得。

记者:陕西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鬲向前:10年来,陕西的服务型政府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成效显著,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同时,不断完善和规范了职称制度和职称评审工作,先后出台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工程系列评审办法、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答辩操作规则、人口计划生育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实施办法等文件。

二是建立健全了公务员管理新机制,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有序进行。截至2008年底,完成了1666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集中审批和3.8万余名公务员日常登记管理及省政府部门非领导职务职数核定工作。

三是认真开展公务员培训,组织初任培训4392人,任职培训3787人,专门业务培训11402人,在职培训50631人;军队转业干部适应性培训800人,更新知识培训班351人。

记者:陕西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鬲向前:“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如果一个劳动者没有社会保障,只是拿到工资报酬,这个权益是单方面的,是不能够保障他的合法权益的。因此,劳动者在取得工资同时,还应该有社会保险,这样才能取得他的合法权益。

陕西早在1999年就开始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类社会保险,并逐步从城镇职工覆盖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目前,陕西的社会保障已经实现了制度上全覆盖。而且还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创立的“陕西模式”以及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开创的“宝鸡模式”均在全国引起轰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