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开学初,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及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利用开学初期的一节课或两节课时间与学生探讨:人们利用计算机能干什么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你想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你认为应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们重新审视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重新认识对计算机及网络作用。而后教师可以调查一下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写作、计算、音乐等,并且根据他们的爱好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分组。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学生先做了解,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信息安全方面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考虑多方面进行干预和引导。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兴趣小组,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并安排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对于喜欢绘画设计的兴趣小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年龄段,向兴趣小组学生介绍相应的绘图软件操作,并推荐绘图设计相关网站。引导学生接触到相关知识后,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最好能与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点同步,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指引学生不断学习和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内容不宜太大太多,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当然,这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关注到班级里每一个兴趣小组,甚至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发展情况,有时甚至还需要计算机学科教师和兴趣小组对应的学科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一路做下来,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有意义的内容占用和吸引住了,自然也较少出现沉迷网络方面的问题。
2科学引导,绿色上网
在开学之初,教师还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身边听到或看到的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受到巨大伤害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看待网络游戏”等问题。教师平时可以收集一些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用一些震撼性的事件或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脑海里对浏览不良网站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或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自觉远离网络游戏,或其他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网站和网络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的绿色的网站,保证孩子们在网上既获取了知识,又避免不良信息的毒害和侵蚀。要适时地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要对学生多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防止网络犯罪。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世界存在的虚拟性、游戏性和危险性。使学生知悉,哪些网站是可以上的,哪些是不宜上的;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保持对待网络的正确心态。
3家校共管,健康上网
学生成长的环境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家的时间还是相对较长的。不同的家庭,对电脑和网络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尽相同,这必定会造成家长对孩子使用电脑的态度和看法不同。受教育水平高的家长,对计算机的认识比较理性,既不视之为洪水猛兽,又不放任孩子使用电脑。他们会科学引导孩子接触电脑,并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层次地教孩子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曾经有这样一个家长,他发现每次在家利用计算机工作时,3岁多大的孩子会很专注地在旁边观察。时间长了,有一次孩子竟在旁边提醒他一个操作错误。他觉得很惊奇,就问了孩子几个相关问题,谁知孩子都回答上来了。从此他就有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一些计算机高级应用以及编程和设计等知识,后来孩子长大后选择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且做得有声有色。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家长对孩子及时正确引导,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家长对孩子上网引导不当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严格禁止型的家长,视计算机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对孩子进行隔离堵截。这样家庭里生长的孩子,对计算机的认识也大不相同。有的孩子也视计算机为洪水猛兽,避而远之。这样虽然暂时是安全的,但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则有因噎废食、得不偿失之嫌。与之相反,有的孩子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让干的事情偏偏想去探个究竟。结果在使用电脑和上网的问题上,孩子要么和家长躲猫猫,要么和家长对着干,家长教育简单粗暴,亲子关系搞得很僵,甚至有些孩子因此叛逆寻短见,酿成家庭悲剧。另一种是放任不管型的家长,尤其以留守儿童家庭居多,父母对孩子上网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正像新闻里所描述的孩子那样,不喜欢他们本应热爱的书本和书包,而是迷恋王者荣耀之类的网络游戏。对于以上两种类型家庭的孩子,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扩展其视野,让孩子们重新看待信息技术,而不是停留在计算机就是用来聊天和打游戏的肤浅认识上。例如: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计算机教师可以用BASIC语言设计一个1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小程序,学生根据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试题,输入自己的答案。随后计算机自动给出正误,同时辅以掌声、鲜花等信息,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告诉学生,其实这样的程序他们自己也可以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设计程序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中的小问题,如果教育引导得法,一旦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无穷奥妙,兴趣和热情就会慢慢地专注到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上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让家长懂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大势所趋,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将会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纯地隔离堵截,就好比逆风而行,是非常困难并且不合时宜的;同时,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如果运用不当或者过度沉迷就会对心智尚未发育健全的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孩子使用电脑既要积极引导,不宜一味堵截;又要注意监管,不可放任自流。只有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加强家校合作,既要科学引导,帮助小孩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又要合理管控,防止小孩浏览不良信息或长时间沉迷网络,才能为小孩营造一个良好的电脑网络环境,并促进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教育;信息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93-01
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的高速发展,强有力的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单一性的。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对学生全面的评价和衡量,在此情况下,积极探索我市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应是我市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教育现状之不足
目前,中国虽然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但我市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令人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
虽然我市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某一课程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它在升学考试当中所占的比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远远未得多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未认识到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德国在这方面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尽管已经具备了十分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信息技术也处在较高的水平,但其信息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美国,关键因素就是信息科学知识及其运用方面的教育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2.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有关课程,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教学目标。而我国步入二十一世纪才逐步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科学课,作为农村学校,这方面就更滞后,如此发展下去,显然与我国所提出的高速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是不相适应的。
3.开展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是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呈几何式增长,使得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着信息,享受着信息带来的巨大便利和实惠,而作为这个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保证,怎样开展好信息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利用信息,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其自身的社会生活的需求理应成为其学习的基本内容。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教育已不能被动地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必须把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需求相统一,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才能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一门学科对个体有两种功用:第一种是提升人的生活意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第二种是作为一种工具,以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信息时代,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满足人类固有的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求及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需求。
二、在我市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
什么是信息,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有一点人们是认识一致的,即:信息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技术则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它着重研究各种数据的生产、综合、传输、检索和显示以及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人机互换,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建模原理与实现方法。对信息技术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仅仅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受教育者接受有关信息科学知识的教育。
2.加大投入
目前,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有政策性的要求,要求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并号召学校和地方采取利用教育贷款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建设经费。还应为中小学校利用信息提供优惠,鼓励中小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我市应抓住机遇,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3.重视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进和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所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除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外,还应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
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病毒肆虐、黑客猖獗、机密信息失密等威胁;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与污染等。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犯罪,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
4.培养师资,全面投入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1020年)》特别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在近几年里国家实施的“薄改”计划大力倾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学校的领导层也应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校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建议学校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或自制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可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学校应建成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因此,要及时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质。
那么,什么是信息素质呢?为了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不妨从素质谈起。
何谓素质?素质的原意是“既有之质”,狭义的解释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也就是通常说的遗传或天赋;其广义的解释,或者说在“素质教育”这个词组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是可塑造和可发展的,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辩证统一,是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正如此,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尚未看到信息化社会的曙光,不可能提出现代意义的信息概念,不可能认识到信息、物质、能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也不可能产生“数字化生存”的观念。同样地,也未曾提出信息素质的概念。所以,在以往的教育文献中,几乎看不到信息素质的提法。
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日益普及并对现代教育产生极大冲击的今天,明确指出信息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通常表述计算机系统的最简单的框图是:
输入处理输出
人们向计算机输入数据,经计算机系处理后,输出信息。
从信息论角度看,这一模式酷似人的生存模式。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不断地、主动或被动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经神经系统筛选、分析、处理后输出言论或动作,人的这种生存能力通常被称为智力。从信息技术科学的观点,智力就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
国家教委于2000年11月14日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地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一指示,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十分深刻,至关重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根据《纲要》的精神和以上对信息素质的讨论,应该得到这样的结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应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从实施素质教育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性质
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性质。以下从“综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1.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学科本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课程的教改试验。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常被分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三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
片面追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路,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各章的标题几乎雷同,都是“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目前,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多个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受“学科”界限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真不知道应教给学生点什么”。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信息技术教学严重受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且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两者毫不相关,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举的例子,是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本来可以事半功倍、一箭双雕,却因为“学科”壁垒而无法实现。
实际上,信息技术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性。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操作课,或者说是劳动技术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视为其它各学科教学的工具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完全可发适当开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计算机美术课、计算机音乐课等等。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同时应适当淡化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完成《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率。例如,可以不去计较是信息技术课,还是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或其它学科的课。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应用了信息技术,就不妨先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创建一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课。
2.不片面追求“实用性”,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它强调的是素质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和机械地执行“实用性”的原则,而必须强调给学生打好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侧重于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提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的主张。
我们不反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相反,我们认为必须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我们主张信息技术学科是一种综合课、操作课,或者说是“工具课”。学生要用计算机写文章,用计算机绘图,用计算机作曲,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学习日程或管理图书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这里的“使用”,与社会上的所谓“实用”是有区别的。首先,我们没有必要使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软硬件。例如,社会上“实用”的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而我们教学中用Windows的画图板,或LoGo语言、QBASIC语言画图。其次,“实用”关心的是产品,而我们关心的是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而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可能有意不用先进、易用、“傻瓜”式的软件,而选用基础的、能说明原理的,其界面和操作方法规范且具有可迁移性的软件。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引进高、精、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这些设备和软件应该更多的用于辅助教育,而不一定适用于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
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仍应突出“基础性”的原则,不能简单地提“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能试图把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和直接地一一对应起来。
3.强调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注意发展性
虽然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模型”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其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其信息素质的目的。
三、中小学住处技术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括程序设计内容,应该让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并且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计算机语言是构成计算机文化的主要内涵,其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人工语言之一就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的出现与发展使语言和知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引起思维概念和推理的改变。随着计算机语言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语言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专家们断言,掌握或至少了解计算机语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古今中外语言教学在基础教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习本民族语言还要学习外语,然而在计算机文化日益显示出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当代,基础教育中的语言教学当然应该包括计算机语言。
【关键词】农村学校 信息技术教学 现状 问题 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正处于萌芽状态。由于上级的要求和支持,媒体的宣传以及公众的呼吁,部分乡镇中学以及个别中心小学配备了为数不多的微机,但由于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困绕,课本和电脑设备不过是在新学期伊始让学生饱一下眼福,然后就成了摆设品。笔者作为农村信息技术课教师,目睹农村中小学微机尘封,课本当废纸变卖的现实,再想想山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不禁扣问,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应该如何走?
1、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中小学缺少经济来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勉强能解决粉笔纸张等日常办公用品的学校就是不错的学校了。有的学校侥幸拥有部分微机,这不是上面投资或者他人捐赠,便是向教师集资购买的。可是那批尘封甚至还没敢摸过的机器已经严重老化,由于缺少维护,多半已经打不开。至于说重新购买,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状况。
2、信息技术教师缺乏是影响西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一般来说,一所小规模的学校也需一到两名教微机的教师,然而,据笔者所见,在某所拥有近2000余名学生的市重点中学,只有两名微机教师,且一名是电脑专业教师,另一名是由文化课教师改教的。这绝对不是某个县某个地区的特殊现状,农村中小学大同小异。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如何担当得起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任。
3.观念滞后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由于资金限制,设备短缺,师生无从学起学无所用。在校内教学观念滞后,信息技术教育课在众多的课程当中被放置到了可有可无的副课之列,如我县重点高中不开选修模块,最大的西街小学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一些学校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漠不关心,在管理上不到位。一般来讲,应试科目学校都极为重视,教研活动也以应试科目为主,晋升职称也是应试科目教师优先,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能作为候补。这样的观念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态度,致使出现消极怠工、工作不卖力的现象,,最终导致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随意性大、效率不高。在家长方面则认为,学生学信息技术课会导致进网吧,玩游戏,聊天交友,甚或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精神蛀虫。
4、缺少技术也是西部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专业教师缺乏,整个师资队伍缺乏信息技术知识,现有的设备不会用,不敢用,害怕用,与其花功夫学技术还不如用传统方法教学省时省事,这样以来仅有的几台设备只好尘封,几年下来原本可以用的机器老化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设备,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源共享。由于不懂,没有实用的教学软件。信息技术手段只是在优质课、公开课时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露面,所以在教师中普遍存在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就是优质课的错误认识。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习只停留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到头来只会开关机、打字、画画、游戏、上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出去学习参观,换换脑子。多方筹措资金,搞好硬件建设。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尽快形成一支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引导全体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进行信息技术与传统科目的有效整合途径。加强地方性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能较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开展已势在必行,我们就应该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职尽责,从快从优地开展工作,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何克航主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2]苗逢春主编:《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案例与教法评析》,中国地图出版社
论文摘要: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出发,结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提出了以新课标为导向,从学科地位、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分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目的在于培养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部颁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全国中小学校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程,核心就是培养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纲要》和《实验标准》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都做出具体要求和明确的规定。多年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培养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困惑
(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为副科从属地位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模糊,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认识不足,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看成是一种点缀和包装。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都不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属于副科从属地位,故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保证。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学生也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心理放松调节的时间,加上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不少家长和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远离电脑,更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规模不断缩减,教育资金投入少,生员流失严重,使得原本落后的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制约和困扰着学校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教学。据江西省某市调查资料表明,该市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比在小学为100:1,初中为50:1,高中为20:1,与标准配备要求差距较大。由于经费的缺乏,使得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有限的仪器设备难以保证正常运行,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这也影响了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主要是近年中专和专科的毕业生,在专业上非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占80%以上,由于学历与专业的先天不足,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自身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意识淡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副科地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既是课任教师,也可能是实验、网络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维修员,甚至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身兼数职。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和工作的繁杂使他们难于专心于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加之农村中小学生活待遇较低,给原本薄弱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设计零起点化。教材内容忽视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各学段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性。教材着重于应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重视不够,忽视信息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教材品种繁多,良荞不齐,但大多缺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实例。
有调查表明:50%以上的县级城镇小学生已熟悉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80%以上农村中小学生仍末接触过计算机,属零起点。现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却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仍采用班级教学模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初中已学过的内容高中仍重复学习,造成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给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它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们认为:
(一)提高课程的学科地位,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升学考试科目中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尽管有些许多不足与弊端,就目前而言,仍不失是我国选拔人才操作性最强的方法,基本上体现了“公平竟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升学考试科目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非考试科目,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是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必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必将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广泛重视,有利于提高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有利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强化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只有43.76%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而其中大部分又留在城市里的中小学工作”,由此可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拥有合格学历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现实表明,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在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以点带面,提高信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2.结合国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蓝本,强化校本培训,通过培训选拔一批合格的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
3.利用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院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后,充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三)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教材体系,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力求满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科学的教材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各学段教材的内容衔接,建立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有利于所有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开发具有农村地方特色教材,建立科学规范的教材评价体系和教材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地方教材市场保护主义,使优质教材在农村中小学得以推广使用。
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有差异较大,应以新课标“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而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建制,在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分层建制,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这样既可减少学习内容的重复教学,激发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冬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调查[J].信息技术教育,2004,5
[2]张永刚.贫困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07,7
关键字:农村 信息技术 教育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又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下面,本人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谈谈在农村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一、加强硬件建设,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物质保证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于农村中小学地处偏僻,不少村庄尚未接通ADSL宽带,以至很多农村中小学即使有计算机也无法上网。显然,基本的硬件设施尚未具备,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无米之炊”。因此,加强硬件建设是目前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要确保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首先领导的观念要到位,要舍得把钱花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上,要有勒紧裤带也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搞上去的精神。当然,巨额投资光靠学校是不行的,还应积极向政府争取资金,向社会乡贤筹集资金。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然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困难重重,不仅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还来自错误观念的干扰。有些农村学校虽然有条件开设信息技术课,却因目前社会上评价学校办学成绩主要看升学率,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家长和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教学生打打字,不是中考的科目,不用太重视;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己无关。这些落后的观念成为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阻力。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评价标准,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知识的拥有量,特别是考试分数,再也不应被看作一个人是否人才的主要标志。在信息社会,一方面是知识量急剧膨胀,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因此,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检索、加工复杂信息,利用好现有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要重要得多。
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国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系统地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再次,要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纳入学科教学目标。目前我市一些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大多教师将信息技术仅仅用于课堂演示、黑板电子化,而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这自然导致学科教育目标定位过于狭窄,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完全推给信息技术学科。这样做不但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阻碍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
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有实际行动。对当前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要面对现实,勇于创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全体农村中小学生都能真正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根据《丽水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意见》的精神,从2007年开始开展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其中把信息技术测试也列入初中毕业生技能测试项目,并将分数计入升学总分。这对于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效工具,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立足本校,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有了设备,没人用,一切都是空的,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教师的素质不高,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老一套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方式,连投影仪都很少使用,对计算机甚至有畏惧感。这两年随着教师计算机考核的开展,情况稍好一点,但是距离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差距还是很大的。而等待分配师范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在当前IT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是很难如愿以偿的,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1) 加大力度,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要使广大教师感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到这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大问题,从而能自觉地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积极、自觉地去学习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要把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审和评先进教师、年度考核的必备条件。
(2) 形式灵活多样,要求分层次。在农村中小学,每个教师都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除每学期安排少部分老师参加系统培训外,对大多数老师要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晚上等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修培训。
由于教师的年龄、文化层次都大不相同,教师的培训一定要做到分类分层次,对一般老师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入门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如WINDOW XP、WORD,POWTRPOINT、EXCEL、网络测览器等。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如Autnorwrae、Photshop、多媒课件的制作等。
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而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需要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及教师形成共识、作出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
早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已经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而素质教育也正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具有互动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供条件。
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的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的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育允许学生别出心裁,鼓励学生多提新问题、多独立钻研、主动探索、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反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
三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考、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正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领导感到信息技术课难指导、难评价、难控制、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而外界则认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有趣而受宠的。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作为一名刚刚从教的新教师,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想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升学制度所带来的。传统的升学制度仍然以主科、副科、其他作为分水岭,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领导潮流,副科(如地理、生物、历史、体育)稍逊,其他(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声色暗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也就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如今的地位。
其次是欠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传统评价系统中虽然也有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难以包括进去,这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
那么如何来使信息技术教育回来其应有的位置上来呢?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归位或者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可以寄托于取得“应试资格”,希望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考,甚至是高考。我在网上看到有很多的评论都不赞成这种改革,其原因主要是怕原来尚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此夭折。但我认为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高考这种改革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显示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又能得到学生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让其教学质量可以有一个较快的提升。
其次就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由于软件自身具有较强的自述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2)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还有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明白、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建立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Opin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Rural Schools
Han Aiqin1,Zhang Zhihong2
(1.Hebei Guantai High School,Handan057750,China;2.Hebei Guantao Fangzhai School,05775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ll areas of society have been widely used,and gradually change people's work,study and way of life,around the world are actively develo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so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imperative.
But according to our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should be brain more and more,under the existing teaching conditions,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ngo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
比如在word应用教学时,我在进行课堂导入时会问同学们将来想不想找一份好工作?那么你又怎样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力呢?这时我把自己课前用word做好的简历的封面打开让同学们看(封面设计包括图片、文字等)。学生们看到后肯定想动手制作自己的简历封面,这样,在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介绍了图片的插入、移动、改变大小等操作。封面下半部分用文字介绍清楚学校、姓名、联系方式,这样又介绍了文字的字体、大小等知识。最后让学生选择一副代表自己追求的图片,来完成封面设计。
二、适当运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在讲解“回收站”时,我拿起预先预备好的一团纸,走向门口,把它扔进了废纸篓。这突然的举动使得学生格外注意,接着我转向学生微笑着说:“同学们,刚才老师有团纸不要了,就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那么我们大家使用的计算机里如果有的内容不要的话,扔到哪儿去呢?”这时有的同学说:“回收站。”我肯定了他的回答。接着问:“老师现在又觉得这纸有用,我可以把它从废纸篓里捡出来。那么扔进回收站的东西可以捡回来吗?”在给学生思考两分钟后,我说:“也可以捡回来。”接下来先在计算机里创建文件夹,然后练习将新建的文件夹删除,后还原。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增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教学过程边讲边练,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会、应用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是去了它的意义。奥苏贝尔在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时就强调学生要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
电子邮件是网上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它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交往中越来越重要的通信工具。电子邮件与普通邮件相比具有快速传递、价格低廉、书写简单、收发方便等特点。因此电子邮件是同学们必须掌握内容之一。因此,我分别去示范邮箱的申请,邮件的编写、发送、接收等操作步骤。然后就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实践一下,老师观察,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后要求学生每人给老师发送一封邮件,这样这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四、打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在农村中小学正处在逐步普及阶段。个别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还有个别男生跟着高年级学生偷偷溜进镇里网吧上网或打游戏,但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碰过计算机,甚至连开机、关机不会,分不清主机和显示器,鼠标不知如何使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目标去进行课堂教学,个别有基础的学生会感觉没意思,甚至出现课堂混乱;如果加大难度,势必造成没有基础的学生感到学习吃力进而对计算机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进行简单水平测试,如提问。挑选出对这一部分内容熟识的学生坐在机房最后一排电脑前,给他们安排另外的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对大部分学生就按我们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这样,既让无基础的学生学会,又让有基础的学生吃饱。
五、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在网络信息文化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以下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一)敏锐的文化判断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文化判断能力。网络资源库里储藏的信息实在太多,还散布着各种消极的、颓废的文化,不断向青少年涌来,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文化意识,使学生免受不良的、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要想成为信息时代的一名合格教师,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思想开明,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当好学生学习的顾问、学习的参与者和积极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自由,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地探索式学习,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电脑作为“电灌”的工具,就很难发挥新技术的特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是“圆满完成教育教学目标”那么简单,应该把眼光看得长远些,把责任看得更重一些,我们是在为提高整个国民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做贡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多动脑筋,多学习,创造性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