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初中文言文虚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文言文虚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文言文虚词

第1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就初中生而言,文言文都是晦涩难懂的,无异于天书,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但尽管如此,文言文教学仍要进行,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篇目差不多有四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应该尽量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呢?

一、注重朗读,提高教学效率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确实存在难度,学生甚至缺乏必要的停顿、断句的基本常识。由此,想学好文言文,自是困难重重。对此,笔者认为,注重文言文的朗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大声朗读、默读、集体齐读、独自诵读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读法,都能对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中的读音不一样,而这些,学生是无从知晓的,就需要教师范读以正音。通过教师的范读,不仅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从而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能翻译全文,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其实,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能根据工具书,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大意。对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翻译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再利用工具书进行逐字逐句地按顺序直接翻译;其次,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序,适当对语句的顺序进行调整;再次,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性的要求,对直译出来的内容进行增补,使语言更加完整、丰富;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文言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称、年号等等,不用翻译。

三、综合归类,举一反三

文言文之所以难,对于初中生而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从文言实词和虚词来看,实词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虚词则因其用法不同而意思也不相同。例如:《马说》里的“食”字和“其真”一词:“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两个“食”字的读音、词性及意思均不相同;“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真”的意思也完全不同。虚词的难度更大,一个虚词的用法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其相关规律,降低学习难度。如常见的“之”字,其用法很多:作代词,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等;作助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作动词,译为“去、到”,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但是这种用法很少。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此类知识要善于归类、总结、积累,切实掌握其用法,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切不可忽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教学方法,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迎华.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第2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知识难点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然而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却成了一个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难点。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注意:

首先,如今的初中语文新课改对于文言文,其要求是学生能读背、能解其大意即可,并不重视对文言文字词的把握,同时还有一些提法也不再和高中接轨。如不提“通假字”,但高中却将此作为平时文言积累的一个重点。同时,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学习,而高中教学及高考都在体现对语法的重视,如倒装句式。加之高中文言文的难度远远大于初中,因此,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

其次,学生的学习意义不明确。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认识不足,总以为文言文写的是古人古事,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如此古老的文章,把时间大量地花在了数理化及英语的学习上。众所周知,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学习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是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从中学习古人行文之简洁、阐理之透彻,学习高扬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名篇美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讲,文言文的考查也是高考的重点所在,这里可以以高考对文言文及相关内容的赋分分值来作说明:文言文阅读选择题9分(3个选择题),翻译10分,名句名篇默写4分,这是从直接考查的角度看的;从间接的角度看,诗歌鉴赏需要具备文言文的知识来完成,作文也可从文言文中获得大量的好处,如此重要的文言文怎能轻视!

当然,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说教师的古典文学素质、教学方法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针对以上原因,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特提出以下六种方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开宗明义,讲清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可从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进行介绍;其次,从实用主义出发,以一套高考卷做例子,讲清它与平时学习的关系,同时再找几份因文言佳句的巧妙运用而获青睐的高考优秀作文以作佐证,这对于许多功利性强的学生不失为引领他进入文言文学习的途径之一。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争取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备清楚,讲透彻;又善于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去理解文言之美,体会其中所蕴涵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比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之情景交融之美、《六国论》中无可反驳之恢宏气势。其中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辅助,如录音磁带、网络上的MP3等。同时,如果还能从文化学、字源学、心理学等方面对所学内容作一定程度上的引申,拓展教材的容量,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经・氓》中的这一个“氓”字,教材上释作“民”,这是没有感彩的,如果我们认真看一看《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自他归来之民谓之氓,故字从民亡”,可推测“氓”不是本地人;《秦策》“不爱民氓”高诱注“野民曰氓”则有鄙视之意了,如此不妨把它释作“那个坏男人”不更妙?试想一下,这样下来再让学生去探究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当然会不一样了。

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习上的困难辨析。我们知道,虚词没有实在含义,只在句中起到语法作用。在初中淡化语法的现实下,学生对于虚词如副词、连词等的语法作用掌握本来就不扎实,何况文言虚词还需要学生根据上下词语、句子间内容来寻找一个恰当的现代汉语虚词代替,有时还只是起到一个语法作用,没有实在的解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其次,有些文言虚词本身还未完全虚化,如“之”字亦可作“往、到”讲;特别是文言虚词较之实词并不多,所以大多是一词多用(指可作多种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更难以掌握。因此,结合高考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文言虚词,笔者建议不妨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舍弃原则。高考《考试大纲》在考察虚词上确定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同时历年来的试卷实际上又表现为常见文言虚词的主要、常见用法上。基于此,我们可在实际教学中详讲细析其主要用法,略讲其他。2.集中原则。对于还未完全虚化的虚词义项,可发动学生归纳集中。3.回归语法分析。既然虚词的作用落脚在语法上,那就应该回归语法,充分利用句间关系,利用语句大意,观察虚词所处位置来判定其用法。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也是高中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高效率地重新讲一遍现代汉语语法。如此,就能使学生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四、对于特殊句式的处理。笔者的认识是:抓典型,强记忆。抓典型是指,对于一些特殊句式,详加分析,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加深记忆。如讲定语后置句,可以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典型细加分析;对于一些固定句式,则强行记忆其句式及翻译,如“其……之谓也”等的翻译。

五、实词一词多用的把握。实词是文字语言表义之根本。对此,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常用实词,而这些实词的义项少则两三条,多的有十多条,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何况要想真正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仅仅掌握这样数量的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对此,笔者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在课文讲析中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出其语境义。如《鸿门宴》中的“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字,学生最常见的做法是用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跟从”来代替,但放入原文中却主宾颠倒。老师可抓住此义,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主宾颠倒,那么,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怎么调整才恰当呢?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从”字此处是一个使动用法。还可通过探究其本义去做拓展,以达到举一反三又形象生动的目的。像“从”字的字形探讨它的本义:两人一起,有主有从,有“随从”一词为证。沛公是主,百余骑当然就是“跟从”他了。汉字中形声字为主,故可强调偏旁、字形对实词理解的辅助作用。

第3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文言文知识;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0-02

中国语言学教育家王力将文言的概念定义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所写成的文章,饱含着中华文明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一、文言文学习态度的衔接

加涅认为学习的发生由“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反应”[2]这四个要素组成。高一学生是特定的学习者,当刺激情境发生了变化,他们身上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初中阶段班级的佼佼者,进入高中猛然发现昔日的光环渐渐暗淡,往日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特别是经过考试后才知道,文言文阅读部分居然是课外的。于是一些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声音“古人都已经死光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什么,居然还不考什么!”“课内教的文言文学了能有什么用啊?考试根本都不考!”细微之处见端倪,聆听学生的声音,明显感觉到有些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已有了不良的态度。态度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形成或改变,而不是作为单一经验的结果发生的[3]。从学生的声音中得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有了偏差。学生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对学习文言文态度的认识,并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建立良好的态度。高一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舞,必然面对着主客观上的各种困难,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考试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我们学习的目标并非只为了考试。如果说学习方法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态度就是一个动力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态度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学业上的成就,未来发展的道路,积极的态度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言文学习方法的衔接

语文教师走近学生,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待于改进。学习高中文言文时,要求学生自己翻译时,就出现不少学生直接拿出《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中学生文言文注解》等书,照搬现成的答案。这些同学把各种辅导资料视之若宝,敬若神明,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导致进入高中,依然不懂什么是实词、虚词,不懂文言句式等语法。高中生对文言文要进行“读读背背”,还要掌握150个实词、18个虚词,还应在文言文学习上提高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作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贯穿于学习周期的各个环节,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中的听课、做笔记、思考、发问,再到课后的复习、作业和反思。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发问,先复习后作业,行之有序,持之以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文言文知识的衔接

初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且较为浅显;高中的文言文篇幅较长,且难度较大。学生在初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有一些文言词法句法。高一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

1.文言文词法的衔接。中考文言文对文言词法的考查,只要求学生知道怎么解释,考核的内容也完全出自课本。初中教师淡化了对词法的分析,然而对高中生来说就必须掌握一个词法是如何运用的,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其中实词的学习要点有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困难的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高一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的使动用法,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退”一般作动词,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初中时也学过,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侧重的是一种“主观意识”。

2.文言句式的衔接。文言文常见的四大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的文言句式有①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称状语后置句),如“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宾语前置句,如“夫晋,何厌之有?”③判断句,如“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④省略句,如“许之”,省略了主语“佚之狐”。初中同样接触过这些文言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称状语后置句),如“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②宾语前置句,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③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省略句,如“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省略了主语“病”。教师在教学相应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回忆以前初中学过的知识自己举出一些例子,通过这些耳详能熟的例子,学生就能进一步探究出文言句式的一些内在规律。高中阶段需要学生自己能独立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标志,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分析。当高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建立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时,就有必要及时补充相应的知识。学生对现代汉语句子的正常语序和构成有了把握,分析文言文中句式结构就能得心应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积沙成塔、集液成裘”的过程,高一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衔接工作,架起从初中到高一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将文言文这块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膏腴之地,盛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5.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猜译 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基于以上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译”。

一、关于“猜译”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走样。通常,文言文的翻译采用六字法:留、删、扩、换、补、调。在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辨识多义字、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辨识单音词和双音词),注意常用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对于文中的一些尚存疑义或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根据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语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然后对照几种理解展开小组讨论和探究,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字词,进而全面到位地把握全句、理解全文的意思。

二、“猜译”例举

1.语境释义

文言文中的字词不能脱离文章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且有一些字词在文言中比较活跃,只有通过语境中才能确定其含义,以便总结该字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而”字,在文言文中主要作连词,表示前后词句修饰、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如“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中“笑”是“佣者”的表情,“而”表示修饰关系;“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中指“泉水香甜,酒水清洌”,“而”表示并列,可不译;“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同上)中“而”后的内容较前更进一层,可译为“而且或并且”,表示递进关系;“水落而石出”(同上)中“水落”和“石出”有先后顺序,“而”在其中表示承接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同上)中“而”字前后意思有了转折,可译为“可是或但是”等。“为”读“wéi”作动词时非常活跃,依上下文语境变换其意思。

如“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隆中对》)中《梁父吟》是古歌曲名,“为”在这里应释为“唱”;“为坛而盟”(《陈涉世家》)中“坛”是盟誓的高台,“为”即是“修建”之义;“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陌上桑》)中“青丝”和“桂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是“用青丝”和“用桂枝”的意思,而“笼系”和“笼钩”是罗敷手所用器物,“为”在这里应是“做”的意思。

2.因义定音,因音定义

古汉语中一些常用实词,因处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音不同,义也不同。有时可以根据字的读音而知其义,有时可以依据字的意义而知其音。正是在读音的变化中,字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觉”字的理解,有的同学读“jiào”,意为“睡觉”,而有的同学读“jué”,意为“睡醒”,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前者说“睡觉起来”,后者说“睡醒起来”。通过讨论,根据上下文,学生明确此处“觉”应读“jué”,意为“睡醒”。借此机会,我向学生解释了古汉语“觉醒”二字:觉,本义为睡醒;醒,本义为酒醒,后来引申为觉悟、醒悟。

3.常用通假知音义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如果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能解释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了,况且许多字在古汉语中已成了通用的通假字了。如:亡──无、尔──耳、见──现、说──悦、直──值、反──返、食──饲、邪──耶、不──否、曾──增、女──汝、要──邀、信──伸、被──披、衡──横、有──又等。如此之例,不胜枚举,在文言文中应该培养学生在释义的同时,及时总结通假字使用的情况,提高辨别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4.词类活用释义

第5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言文创新思想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创新,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2]孙玲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13)

[3]韩有莲.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第6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 汉字特点 教学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文言文的自身特点,文字材料久远,古今意义差别很大;课文内容脱离时代,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加之教学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释生字词,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结果,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

文言文教学内容广博:语言形式上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等;思想内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写作技巧上有修辞、句式及布局谋篇等等。因此,明确重难点尤为重要。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二、根据汉字特点,落实教学内容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

第二,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

第三,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左传・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第四,学汉字,明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可以相互论证,前贤做了大量这方面工作,可资借鉴。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却是强婚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屮(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强婚又是发生在夜晚,所以,婚字从女从昏。(古文手字)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三、依据教学规律,深化巩固教学内容

词汇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多种实验证明,学习有意义的词,已理解的词比学无意义的音节、假词和非词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遗忘。意义记忆的作用大于机械记忆。”①文言文词义具有理据性――汉字构形理据,多义词义项关系也有理据性。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记忆才是深入掌握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课文里“名”出现的义项有“命名”(名之者谁)、“名字”(则题名其上)、“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出名、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显然,这些义项密切相关,名,从夕从口,《说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称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称,义即命名;有命名则出现名称、名字;名字是用来称呼的,故有“说出”之意;名字众所周知则是“著名”。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达到《标准》,要以文字,特别是实词为核心,根据汉字形义关系、义项关系的理据性实施字词教学;通过诵读一定的文言文篇目,积累常用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第7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一、加强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语文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而且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

2、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为我们今天的事业服务。

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加强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是很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2、注重学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教学有别于现代文教学,文言文言简意赅,如不采用适当措施,照搬现代文教法,势必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1)、反复朗读

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篇幅短小的课文,可多作整篇的朗读;在要求对某些章节、某些词句作重点理解或记诵时,可以作部分的精读;课文较长的,但有必要作整篇朗读时,可采用轮流朗读的方式;需要加强学生独立活动,并通过个别朗读的指导给全班起启发和辅导作用的,可安排学生个别朗读;为了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加强阅读气氛,增加朗读的次数,可安排学生齐读或分组比较朗读。待到完全熟读成诵了,再作答题式诵读,既不是按照原文的顺序从头到尾背诵,而是按照老师的提问有选择的背诵有关段落或语句;老师的提问可以是关于内容,也可以是关于章法的。总之,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

2)、读注,查阅工具书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初中文言文,多是一些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文章,加之注释又十分详细,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课文,了解大意,过去那种“字字落实”、“句句推敲”的教学就没必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的不同作用,凭借注释理解句义、文义。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

3)、学会摘录

第8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试;新课改

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人们“之乎者也”地说话了,写文章也不用“某某者……什么也”了,但对文言文的学习不能缺少,因为文言文虽然难懂,但却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祖国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大有裨益。下面就结合《郑人买履》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一下。

一、翻译做到文从字顺即可,不可太强求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翻译中,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过于注重文言文翻译的逐字逐句。如教学“何不试之以足”一句的翻译,这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何不以足试之”,翻译为“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要简单向学生讲明这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并引导他们明确正常语序即可,毕竟只是七年级的学生,文言文基础尚浅,不必做过多的强调,甚至要求学生对这个句子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准确翻译语句,做到文从字顺就可以了,不必为了应试而强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帮助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重点把握常用虚、实词,善于归类总结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切不可抱有一切为了考试的态度。有的教师以应试为目的,认为经常考到的内容,就重点强调,而其他的知识点就被严重忽视,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常用的虚词、实词,并加以整理、综合,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如《郑人买履》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度、坐、其、之、操、反、自信”等字词的用法。如“先自度其足”的“度”是动词,量长短的意思,而“吾忘持度”的“度”则是名词,指量好的尺码。再如“之”字在文中的不同用法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类总结,比如“之”字常用的几种用法:作代词,代人或者代物;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作动词,译为“去、往”;作助词,译为“的”等等。这样,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有助于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

三、走出“讲”的误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讲”,总是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全文,然后在进行重难点的反复强调。这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汉语本来就博大精深,而且就文言文的翻译来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带着学生翻译,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形式依赖难以自主翻译。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轻讲解重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翻译。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就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自信”的意思。通过讨论,学生们便能明白,文中的“无自信”应为“无信自”,译为“不相信自己的脚”。通过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学习文言文不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写出“之乎者也”的文章,不是要一个中学生将“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通常放置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说得头头是道,更多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祖国文化,培养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曾清华.浅析文言文教学的误区[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5).

第9篇:初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有效教学 诵读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学习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而这80篇古诗文中有一大部分是文言文。其中25篇纳入高考背考查范畴。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生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如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诵读文言文,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了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读准字音

将字音读准确,不将句子读破是诵读的起码要求,因历史变故、语言变化,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我们除按照课本注释的标音去读外,还要勤查工具书。教学新课之初,应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和破读字等。

(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都不同。如“间”在“立有间”中读“jiān”,意思是“一会儿”;而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意思是“夹杂”。(二)通假异读。古音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凡是通假字,借作什么字,就读什么音。(三)破音异读。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如“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意思是“喂养”,所以读音应为“sì”;“陈胜王”的“王”作动词,应读作“wàng”。(四)古音异读。古文中有些专用名词,如人名、姓氏、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在读音上要保留古音,一般应该依照传统的音去读。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读“dàn”而不读“shí”;“可汗”应读为“kèhán”而不是“kěhàn”。

二、读清句读

分清句读,要注意句中停顿,千万不能读破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确定停顿:(一)句首一些虚词(如“夫”、“盖”、“若夫”、“故”等)后面必须稍作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为师矣”。(三)根据句子语法结构来停顿,使语意更明显,如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吾与汝/毕力/平险”。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停顿要和语意结构一致,如“其一/犬坐于前”。(五)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六)“也”、“乎”等语气助词,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三、读出语气

语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读出语气能够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读出语气是要把握好轻重音和颤音,做到语调错落有致,读出感情和气势。

(一)注意用词特别是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如:“也”字,表陈述、判断的语气;“哉”字一般有惊叹之意。(二)注意句式的不同。文言文中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式等,语气方面则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感叹语气,诵读时需区别对待。(三)特别注意一些言虽尽而意未穷的句子的语气,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诵读时一定要把这种言外之意传达出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读出高亢的语气。

四、读出情感

如教学《小石潭记》,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作者的心情为何由开始的“心乐之”,到后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的强烈发差,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可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遭际来解决疑难: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其政治上不得志而心情抑郁,以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的愁愤,由乐到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作者寓情于景和抒发贬谪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及不满冷酷现实的主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经典作品,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反复涵泳体味,能使学生无形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如反复诵读名篇《岳阳楼记》,可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政治抱负。

五、讲究方式

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提高教学实效。诵读的形式方法有很多,可端坐着读、摇头晃脑地读;可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分组读、齐声读、自由读;可进行有共性的赏读,也可进行有个性的品读。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一)范读。可播放诵读名家的录音范读,给学生一个完美的诵读示范,并渲染课堂气氛;可师者先行,教师本人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章的美好意境中。(二)学生诵读。在学生诵读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并做认真的点评,以此引导其他同学读好课文。(三)分组竞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要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字音、句读、语气都掌握好的基础上,读准、读通、读懂,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此外还可以通过哑剧、表演、猜谜等多种方式,加强诵读,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中理解、积累、感悟以及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在句读停顿起伏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在读中学,以读促解,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与交融。只要我们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合理、适用、适宜的背诵方法,定能促进文言文有效学习。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放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