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经济论文范文

自然经济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经济论文

第1篇:自然经济论文范文

(1)15101工作面采长为152m,采空区自燃氧化带长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自燃氧化带长度为70.6m。由此推算15101工作面日推进度不低于:v推=L自/t燃=70.6m/33d=2.14m/d15101工作面自2007年9月19日开始初采,至2007年12月26日着火封闭,进风累计推进94m,回风累计推进91m,进风平均日推进0.96m,回风平均日推进0.93m,进回风平均日推进0.945m。15101工作面的日推进度远远小于要求日推进度,工作面发生着火事故。(2)15102工作面采长为59m,采空区自燃氧化带长度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自燃氧化带长度为50m。由此推算15101工作面日推进度不低于:v推=L自/t燃=50m/33d=1.5m/d15102工作面自2008年4月11日开始初采,至2008年9月26日停采,工作面共推进595m,平均日推进3.54m。15102工作面日推进速度满足防止采空区自燃要求。(3)综合15101工作面和15102工作面实际开采情况,结合工作面采长与自燃氧化带理论关系,可以得出小于等于150m采长工作面的自燃氧化带长度不超过71m。为安全起见,将此结论再乘以1.1的保险系数,得出≤150m采长工作面的自燃氧化带长度不超过78m。根据以上结论分析,≤150m采长的工作面日推进度V日不能低于:V日=L自/t燃=78m/33d=2.36m/d,即石港公司采长≤150m的工作面,日推进度达到2.4m可满足防灭火要求。

2工作面采长确定

2.1理论工作面采长的确定工作面采用“两班生产,一班检修”作业形式,采煤机按双向割煤往返一次进两刀,一刀进度0.6m,两端头斜切进刀距离25m,假

设工作面采长为L,端头推移刮板输送机机头(尾)、端头维护用时M,停工误时用时N。移架、放煤工艺为追机作业,不影响推移速度,采煤机平均行走速度为v。

2.2石港公司现有技术条件分析(1)15101工作面自2007年9月19日开始初采,至2007年12月26日着火封闭,进风累计推进94m,回风累计推进91m,进风平均日推进0.96m,回风平均日推进0.93m,进回风平均日推进0.945m。平均日进度1.5刀,每刀煤平均用时640min。(2)15102工作面自2008年4月11日开始初采,至2008年9月26日停采,工作面共推进595m,平均日推进3.54m。平均日进度6刀,每刀煤平均用时160min。根据公式t=(50+L)/v+M+N,可以得出N=37min,每天除检修班外停工误时37min×6=222min

2.3工作面采长合理参数分析通过理论分析,正常开采情况下工作面采长不超过145m即可满足防灭火要求。现分别用工作面采长为100m、120m、130m和140m验算四种情况下每割一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1)工作面采长为10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采煤机速度v=1.5m/s,M=50min。根据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N=90min,每日停工预留时间为360min(2)工作面采长为12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采煤机速度v=1.5m/s,M=50min。根据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N=77min,每日停工预留时间为308min。(3)工作面采长为13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采煤机速度v=1.5m/s,M=50min。根据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N=70min,每日停工预留时间为280min。(4)工作面采长为14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采煤机速度v=1.5m/s,M=50min。根据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N=63min,每日停工预留时间为252min。以上分析表明采长的减小和每刀煤停工误时预留时间增加成正比例关系。而15102工作面实际每日停工误时时间为222min。当采长增加时,停工误时必定增加。以石港公司现有人员装备情况,预计工作面每增加10m,停工误时每刀增加3min。可以得出≤140m采长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进每天割四刀煤时,预计实际停工误时分别如下:140m采长的工作面停工误时预计需要时间:(140-59)/10×3×4+222=319min,大于停工预留时间252min。同理,130m采长的工作面停工误时预计需要时间为307min,大于停工预留时间280min。120m采长的工作面停工误时预计需要时间为295min,小于停工预留时间308min。通过以上结果分析,石港公司如果设计大于120m小于145m工作面,实际生产中达到防止煤层自燃发火的要求有困难,采长120m以下的工作面适合石港公司实际情况。

3工作面采长大小的经济分析

虽然小采长工作面对采空区的防灭火有很多有利因素,但小采长工作面的弊端也不容小视。主要有:小采长工作面的采掘比相对较小,造成衔接紧张,投入成本高,资金投入回报率低;小采长工作面遗留煤柱较多,煤柱回采率较低,资源浪费较大。具体到石港公司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衔接紧张布置1个60m采长的工作面需要总进尺4220m(包括准备巷道),其中:进风顺槽840m,回风顺槽840m,切巷60m,高抽巷870m,内错尾巷910m,工艺巷120m(3条),系统巷280m,准备巷300m(轨道巷、胶带巷、回风巷各100m)。为最大限度获得经济利益,全年计划完成产量任务90万t,需要准备60m采长的工作面2个,需要衔接进尺8440m。而石港公司目前每年最多能完成衔接进尺7000m左右,只能准备出1个回采工作面,这样就会造成采煤队停产,产量任务只能完成50万t左右,完不成年度计划产量任务。若按120m采长布置工作面就可以解决衔接紧张的问题。布置1个120m采长的工作面需要总进尺4520m(包括准备巷道),其中:进风顺槽840m,回风顺槽840m,切巷120m,高抽巷870m,内错尾巷910m,工艺巷210m(3条),系统巷280m,准备巷450m(轨道巷、胶带巷、回风巷各150m)。全年计划完成产量任务90万t,只需准备1个120m采长的工作面,公司可以顺利完成衔接进尺任务,保障回采产量。

3.2备用工作面按采长60m布置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就接替不上,根本不可能实现备用工作面。一旦采煤工作面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采煤队停产,影响全年产量任务的完成。按采长120m布置工作面,16个月内就可以实现采煤工作面的备用工作面。一旦采煤工作面出现问题,采煤队马上搬家倒面,不会影响全年产量任务的完成。

3.3经济效益目前石港公司顺槽巷道每掘进1m消耗材料费用2962元,加上人工费和辅助费用8944元,其它费用1266元,每米进尺消耗资金13172元,每年要完成90万t产量,布置60m采长工作面比120m采长工作面多打进尺3920m,每年多投入资金5163.4万元。按采长60m布置工作面,整个矿井的采区回采率只能达到62.9%,预留煤柱的煤炭损失达到535万t,按目前的市场价(220元)估计也会浪费117700万元。按采长120m布置工作面,整个矿井的采区回采率能达到71.6%,区段预留煤柱的煤炭损只有340万t。工作面回采率按0.87计算,120m采长布置工作面比60m采长布置工作面节约煤炭资源170万t,按目前的市场价(220元)估计会增加收入37400万元。

4综合分析

理论上在正常情况下,石港公司设计采长为145m以下的工作面,日推进度可以达到2.4m,符合防灭火工作所要求的推进速度。但根据石港公司实际生产情况,要预留符合实际的停工误时时间,工作面设计采长要控制在120m以下。综合经济效益分析,设计小采长工作面,会造成衔接紧张,经济效益降低。因此,要防止煤层自燃,保证安全顺利生产,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按采长120m布置工作面比较适合石港公司的实际情况。

5结论

第2篇:自然经济论文范文

[内容提要]2003年全球经济形势好于上年,但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仍很不平衡。有利

于全球经济增速加快的因素正在增加,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为保持全球经济持续

增长,各国和地区必须加强合作,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不仅要为解决热点地区的战乱和冲突

做出贡献,而且在调整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利益,

实现南北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2001年为2.4%,

2003年为3.2%,预计2004年可达4.1%。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3年世界物品贸易总

量将比上年增长3%,稍高于2002年2.5%的增长水平。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03年和

2004年世界贸易(包括物品和服务)额将分别达到4.0%和7.8%。

一、全球经济复苏发展仍不平衡

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经历两年在低谷徘徊之后已普遍复苏或增速加快,但发展仍很不平

衡。

(一)美国经济仍是“火车头”

21世纪伊始,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同步陷入衰退或谷底。美、日、欧盟的GDP占世界

GDP的70%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陷入衰退或谷底,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从

2003年起,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相继走出衰退或增速加快,将带动世界经济从疲软走向

新的增长期。

美国经济经历持续10年繁荣之后,从2001年3月起步入衰退,虽然遭受恐怖袭击,从当

年11月起经济已走出衰退。但此后一年多时间内,复苏乏力,起伏较大。从2003年下半年起

,美国经济增速加快。按年率计算,头3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3.3%和8.2%

。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和3.9%。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学家协

会预测,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高于2001年的0.3%和2002年的2.4%增长水平。该协会

预测,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5%。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这将是近20年来美国

经济增速最快的一年。

美国经济增速加快是多种有利因素推动和影响的必然趋势,主要经济指标预示:经济新

的扩张周期已经开始。推动美国经济增速加,陕的主要有利因素有:

第一,实施“大减税”政策。布什执政三年来,实施了三轮减税计划。第三次减税虽然

被削减到3500亿美元,但按布什政府的估计,仍可使1.35亿美国人受惠。在这3500亿美元中

至少有60%,即2100亿美元在近两年内注入美国经济,成为促进近期美国经济增长的助推

器。

第二,美联储适时大幅度降低利率。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相继13次降

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0%,降到了4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创造了良好的

融资环境。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受到诸多冲击后仍表现出“显著的灵活性

”。

第三,个人消费开支持续扩大。减税和低利率促进了个人消费。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经

济活动总量的2/3以上,2003年第三季度个人消费开支增长了6.4%,大大高于前两个季度分

别为2.0%和3.8%的增幅。

第四,企业开始扩大投资。减税和降息激活了企业投资。2003年第三季度美国私人投资

增长9.3%,而第二季度为-5.3%。企业税后利润增加了18.4%,为199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

纪录。企业利润增加将推动企业继续扩大投资。

第五,美元汇率走低。据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计算,从1995年7月到2002年2月

,美元汇率上涨了35.8%。自2002年2月以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

整,美元对欧元的比价从2001年2月1日的最高点到2003年5月27日的最低点,贬值27.3%;美

元兑日元的比价从2001年2月24日的最高点到2002年9月3日的最低点,贬值13%。

泡沫经济破灭使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沉重打击。20世纪90年代成为日本“失去的10

年”。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200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1.3%。从2003年起,日本经

济已经出现复苏。据日本内阁府统计,2003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9%,以年率

计算为3.5%,第三季度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6%,以年率计算为2.2%。2003年11月6日日本内

阁府发表的景气动向指数显示,由于以生产为中心的许多经济指标改善,9月份表示景气现

状的一致指数为83.3%。日本内阁府认为,日本经济已脱离低谷开始复苏。据日本财务省统

计,2003财政年度上半期(4—9月),日本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盈余达83520亿日元,比上年

度同期增长20%,刷新了1992年度下半期82179亿日元盈余的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二是日元仍面临升值压力。IMF预测

,日本经济增长率将从2003年的2%下降到2004年的1.4%。迄今日本仍是外汇储备最多、外贸

顺差最多和海外净资产最多的国家。到2002年底日本的海外净资产余额达1753080亿日元,

按当年12月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4338亿美元。日本经济仍有很强的承受能力、调整能力和

应变能力。2003年11月24日日本经济产业省透露,为了加强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振

“日本制造”席卷全球的昔日辉煌,日本将制定《新产业创造战略》。

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形势不如美国和日本。欧盟委员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欧盟15

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2.0%。其中欧元区12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仅为0.4%和1.8%

,主要原因是法国和德国经济复苏乏力和增长缓慢。欧盟委员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法国

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1%和1.7%,德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和1.6%。2001和2002年欧元区经济

增长率分别为1.5%和1.0%。欧元区经济连续三年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欧元升值削弱了

经济的竞争力。二是欧盟主要成员国经济结构滞后和调整缓慢,结构性失业率大大高于美国

和日本。据统计,2003年9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8.8%,欧盟委员会预计,2004年欧元区失业

率将增至9.1%。三是法国、德国等大国的财政赤字超过控制目标,也制约了这些国家的经济

增长。

2003年10月17日;结束的欧盟首脑会议,原则上同意投资2200亿欧元的路线图计划来刺

激欧洲经济。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估计,该计划如能够顺利实施,每年将创造40万个就业

机会,并使欧盟的年经济增长可提高0.23个百分点。

(二)亚洲经济仍是“亮点”

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0%和5.6%,其中亚洲经济增

长率分别为6.4%和6.5%,仍是世界经济中的“亮点”。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

“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

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经历东亚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冲击,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

中国经济增长率都将达到7.5%。实际上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5%,中国经济已经结

束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调整恢复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中国经济进入

新的快速增长期,是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深化的相互推动,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不断

强化的结果。

日本《朝日新闻》2003年11月27日发表的《中国“和平崛起”论》一文指出,“中国崛

起”将是超过“日本崛起”的历史性事件。中国“和平崛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市场日

益扩大,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2003年头9个月,日本出口增加的

近70%是中国的进口,从电子零部件、机械到钢铁,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全部增加,充分弥补

了对美国出口减少的部分。韩国2003年头8个月出口增加的40%是对华出口增加所致。中国台

湾2003年头8个月出口增加几乎全部是对祖国大陆出口增加的结果。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

首席经济学家罗奇介绍说:“据我们的估计,中国经济增长占2002年世界GDP增长的17.5%,

是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例4%的4倍。中国2003年的经济影响显然在增强。”该公司的国际

投资公司分析认为:“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支撑着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

经济”。印度储备银行预测,截至2004年3月的这个财政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会达到

6.5%-7.0%。印度财政部长辛格2003年11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强劲的农业生产和坚

实的宏观经济基础使印度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到2000年,中国和印度人口合计达

22.77亿,占世界人口60.54亿的37.6%。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迅猛增加,

将为推动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日本学者平田润认为,重新走上增长轨道的亚洲经济,在人员、物资和资金的流动,以

及各国政府的政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网络”,而且这个“网络”日益完善

,出现了与过去“雁阵式”大不相同的模式。很多研究机构认为,今后几年亚洲经济仍会快

速发展。

除亚洲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都在好转。IMF预测,2003和2004年拉美经

济增长率分别为1.1%和3.6%;非洲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7%和4.8%;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率分别

为5.1%和4.6%。

(三)转轨国家经济持续复苏

原苏联和东欧等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已普遍复苏。IMF预测,俄罗斯经济2003年和2004年

增长率分别为6.0%和5.0%。实际上2003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达到7.2%,其中3%是因为

石油价格上涨实现的。俄罗斯每天向国际市场提供500万桶石油,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

界第二位。据俄能源部预计,今后十年俄石油日产量将达到1000万至110O万桶。国际市场油

价走势仍将对俄罗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中东欧经济持续复苏。即将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十国2003年经济增长率可达3.1%。近期这

些国家经济走势将深受加入欧盟后欧盟内部经济结构调整、重组和贸易发展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前景看好风险仍然较多

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增长的有利因素正在增加:

1.“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已经开始。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强劲复苏。美国半导

体工业协会预测,2003年和2004年全球半导体产品销售将分别增长16%和19.4%。信息技术的

广泛应用将帮助企业运作更为有效并刺激经济更快增长,美国经济“正处在生产快速增长和

繁荣新时期的开始阶段”。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机会扩大,各国都在增加研究和开发

投资。预计全球研发投资将从2003年的2.27万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万亿美元。主要发

达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纳米技术(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众议员洪达认为:“纳米技

术代表了未来的科技主流,它有能力引领一场革命”。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农业

生物技术已经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揭开序幕,“到2020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可能超过天

然作物”。氢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供应问题。航天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拓宽

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空间。总之,已经开始的新经济预示21世纪将是“新经济”世纪。

2.区域合作大大加,快和加强。欧盟在加深一体化进程中仍在扩大,到2004年5月欧盟

将从15国扩大到25国。欧盟于2003年3月11日提出了建立包括俄罗斯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

“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与此同时,欧盟正在实施跨洋过海发展战略,即扩大与亚洲

国家的合作和与拉美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依托,正在实施

“南下”、“东进”和“西攻”战略,目标是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大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和控制欧亚中间地带。亚洲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亚洲区域合作大大滞后于欧洲

和北美。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大大推动了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地理上相对独立,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从便利

性和有效性看应首先加强双边和次区域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泛亚合作的途径。迄今亚

洲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合作理事会

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在扩,大和深化合作。中国和东盟从2001年起将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

区。日本和韩国也在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中日韩之间都在加强合作,

通过10+3和中日韩合作,逐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并积极推动泛亚合作进程。

3.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仍将是总体和平、缓和和稳定,这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在世界经济中的亮点和有利因素增多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稳定、不确

定因素。

1.局部战乱、紧张和动荡难以缓和和解决。美国推倒萨达姆政权后,在伊拉克的财政负

担和美军死伤人数都在增加。美国想加快向伊拉克人交权,难处是交权对象以哪一派为主?

美国想让联合国分摊更多责任,问题是联合国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即使联合国能够承担起主

导作用,美国是否愿意拱手相让,因为对伊发动战争的目标是,像改造二战后德国和日本那

样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进而在中东地区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化”和改造中东国家,从而

完全控制这个重要战略地区和石油天然气资源。

2004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布什为谋求连任,不大可能再发动一次类似伊拉克战争。但

是,恐怖组织和分子是否让美国安宁?是否会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巴以和平谈判能

否进行和取得进展?如果中东等热点地区战乱和动荡继续甚至加剧,将再次引起石油价格上

涨,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

2.全球金融市场难以稳定。全球股市已普遍回升,发达国家的利率已降至很低水平,波

动幅度不会很大。但是,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已超过两万亿美元,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资本“以光的速度”每天24小时不停地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任何国家发生金

融危机都可能威胁到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安全,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日本财政赤字已占GDP的5%左右。法国和德国的

财政赤字已连续两年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与金融事

务的委员索尔韦斯警告说,法德等国的财政赤字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从中期看将影响到

债券市场,导致利率上升,并降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2000年克林顿离开白宫时曾留下

2364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布什入主白宫后,随着实施大幅度减税和增加军费开支,美国财政

赤字急剧增加,2003年度财政赤字已占美国GDP的3.5%,2004年度将上升到占4.3%,“财政

赤字已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虽

已崩溃,并经历了几个“弱势”阶段,但迄今美元仍是世界主导货币。到2001年底,在世界

各个中央银行2.021万亿美元的国际储备中,美元仍占3/4,欧元仅占不到15%;美国对外贸

易占世界贸易的20%,但在世界贸易结算中美元仍占50%。美国仍在继续大量发行美元。2001

年美国发行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流通的只有6000多亿美元,其余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

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

全球金融市场变化史表明,美元大幅度升值或贬值对美国都是利大于弊,而对包括日本

和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总体上都是弊大于利。欧洲一些公司指出,欧元的强势给欧元区

的公司收益带来明显而现实的危险。美国很可能出于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更加灵活的运用汇

率武器。各国政府对此必须有充分准备,防患于未然。

3.世界贸易谈判困难重重,能否达成新的协议将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决定发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并确定了七个谈判领域,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

以及贸易与环境。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WTO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没有达成共识。坎昆

会议不欢而散的主要原因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分歧巨大。从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

到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以来,它的成员已从23个扩大到146个,其中3/4是发展中成员。但

是,国际规则一直是由少数发达成员主导制定的,在已达成协议执行过程中,凡对发达成员

有利的协议,就积极推动实施;对发展中成员有利的则极力拖延或阻挠。再加上发达成员实

施歧视性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导致贸易利益分配极不平衡。英国《独立报》2003年9月10

日援引世贸组织等机构提供的数字显示,贫穷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但是仅获得世界

贸易收入的3%;富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却获取世界贸易利润的75%。撒哈拉以南非洲

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的9%,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却从1.2%降到1.0%。英国人口6000万,但

从世界贸易中获取的利润比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近19亿人口所得利润之和还多。美国

的跨国公司最多、核心竞争力最强,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

“在我担任总统的八年时间里,美国经济增长大约有1/3来自贸易领域。”经济全球化给绝

大多数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坎昆会议期间,发展中成员空前团结,它们强调,会议应首先讨论农业问题,发达成员

应承诺取消农业补贴,然后再讨论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问题。巴西外长阿莫林认为,虽然坎

昆会议没有成功,但对发展中成员而言却是一次胜利。牛津饥馑救济委员会的人士认为,坎

昆会议是多边贸易谈判的一个“转折点”。该组织发表的一份声明强调:“发展中国家希望

实行公平贸易,并希望全球繁荣也有它们的一份”。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事务的委员拉米

2003年12月2日宣布,欧盟各国部长和欧洲议会已就多哈回合新立场达成一致,新的立场

“更具弹性”,但基本立场并未改变。如果发达成员不同发展中成员进行平等互利的谈判,

新一轮贸易谈判要在2005年前取得成功仍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3年11月6日

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在谈到美国应当广交朋友少树敌时说,美国“必须将商机带给全球约

50%的每天只有两美元收入甚至更少的人”,“必须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必

须提供更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援助”,“必须举行与经济发展、教育、医疗联系在一起的

新的一轮债务减免谈判”,“必须对一些相关项目提供援助——假如这些项目能够使一些贫

穷国家的经济实现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指出:“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不是运气不佳的旁观者。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