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致余秋雨
我们来到都江堰。你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确,自战国时期李冰修建以来,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前,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都江堰的水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养育了诸葛亮、刘备,造就了李白、杜甫。你说这里的水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水奔放、翻滚,透出的是一种任性。
我们又来到西湖。西湖可以说是一个仙境。西湖,像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在这里居住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没有一个不为这样的美景而倾倒。包括你,包括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把西湖的美景写活了,写绝了,以至于我想着想着,心醉神驰,如进入仙境一般。你说你初识西湖,是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你说那幅图上印着“人间天堂”。你说你天天看这幅画,竟烂熟于心,这次来到西湖,如游故地,像是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我们去了阳关。你说你来阳关,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阳关的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于是成了送别的好地方。去的时候,下雪了,纷纷扬扬的阳关雪,把阳关的一切都覆盖。除了白色还是白色,你说你的眼都睁得痛了。你说这里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阵烟尘,都散落远去。
例1 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都有一个民族歌舞的节目,诸如《和谐大家园》《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等。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每年的“春晚”都有一个民族歌舞的节目,这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故选①③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当代的先进文化,②说法错误。
答案 C
例2 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这些作品,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 )
A.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B. 只有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 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解析 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因此,C项符合题意。A项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是正确的,但并不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并非必要条件,所以B项错误。D项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是错误的,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答案 C
例3 2011年春晚,因翻唱《春天里》红透网络的旭日阳刚登上兔年春晚的舞台。他们的名气一路飙升,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草根歌手。有人认为,在明星可以制造的年代,旭日阳刚成为当今“大众文化”的代表。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
①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文化 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④是通俗流行的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故选①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围过窄,通俗流行的文化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④观点排除。
答案 C
点拨 解答此类选择题,关键是牢记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引申的外延。记住了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等这几个知识点的要点,将它们条理化,然后对照题目的题肢,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了。
例4 湖北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湖北之所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基于( )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①表述错误;④观点错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案 B
例5 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 )
①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③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④它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思想道德建设属于文化建设,当前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工作,排除④,故选C项。
答案 C
点拨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两个知识点,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题目是从哪个方面设问的,是问的“为什么”还是“怎么样”,这二者的侧重点不同,问“为什么”主要回答知识点包含的要点或者要素,是围绕知识点本身来阐述;回答“怎么样”,则侧重发散,回答利用已经存在的文化来建设和发展出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以及其社会和经济意义,请同学们注意区别。
1.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2.电视连续剧《潜伏》以主人公的信仰为主线,将爱情、信仰、情节、明星等影视审美元素成功地糅合在一起,被观众称为“无法按快进键”的电视剧。这启示我们发展大众文化( )
A. 必须设法满足大众的各种需要
B. 要尊重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特点
C. 必须以商业化、娱乐化为准则
D. 就是发展流行的、时尚的、通俗的文化
3.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 )
①始终坚持的指导地位 ②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当前的工作中心 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2012年7月30日,第二届恩施州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举行,一批来自群众身边的楷模受到了表彰。这些可敬、可信、可亲、可学的楷模的故事,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心灵为之震撼、振奋。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
①会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②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③能够使每个人都成为有文化涵养的人 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④ B.②③④
本对文化极有兴趣的我,《文化交流》的靓丽封面,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它图文并茂,中英双语,发行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呈现出恢宏气派,张扬着勃勃雄心。
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快,《文化交流》成为我的收藏,与《台北画刊》《文化快递》《交流》《两岸经贸》等刊物并列在我台北的书架上。每到月底,它准时寄达。打开它,读着它,我心生喜悦,备感享受!它,成为我了解外部世界的好伙伴。对它,我爱不释手!
2008年,恰逢我非常崇敬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八十大寿。余光中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一曲《乡愁》化身海峡情缘的文化意象,在全球华人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为给余光中先生祝寿,的文学界、艺术界、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共襄盛举,从年头到年尾热闹了一整年:从北京、南京到台北、高雄……音乐会、研讨会、庆生会、专题展览一个接一个;报刊上关于余光中的专文、专题、新书、再版书纷纷出版、发表;歌手和大学生深情地演唱着余光中的新诗谱成的曲子……社会各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位中华文化的坚守者和发扬光大者的无比崇敬!
我很荣幸与余光中先生有缘,参加了在台北举办的几场活动:
政治大学的“授予余光中文学博士盛典”和“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寿学术研讨会”;台湾艺文界的“寿庆有余・光耀九州艺文界诗歌雅集庆余光中八秩嵩寿”大型庆祝会;大安森林公园的“庆祝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寿诗与歌的回想”音乐会。这些活动,让我感动万分,有了用笔记录这一幕幕动人心弦场景的冲动……
文章很快写好了,该投到哪里?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文化交流》!余光中先生本是一位享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家,写他的文章发表在中英双语、发行全球的《文化交流》是太合适不过了!……
不久,我拿到了最新的一期《文化交流》,我撰写的《“文学长青树”余光中》一文就在其中。《文化交流》在全球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让更多的中国人、海外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与我一道分享了余光中八十大寿的喜悦,也更了解了余光中先生对中华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这个效果就是我的本意和初衷,我备感欣慰,更增添了对《文化交流》的深深感激和敬意!
一份杂志的品质,取决于它的办刊宗旨和前瞻眼光。《文化交流》遵循主席指引的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立足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刊路径,鼎力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办刊者精益求精,以高标准要求办刊,才会有这份与时俱进的高水平刊物。
《中关村》:余老师,作为我刊编委,您是《中关村》杂志的老朋友,很高兴有机会和您见面。
余秋雨:担任编委一职甚感荣幸,别的媒体我没有这样的职务。有一段时间我去凤凰卫视做节目,每次经过海淀黄庄,我就会想到你们杂志,想起我是你们杂志的编委。《中关村》杂志倡导“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这个方向很好,其中“新文化”也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华文化贵在创新,要创造,要有新的创意,如果过度强调传统文化,就失去了价值。传统的东西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形象。希望你们坚持和突出“新文化”的元素,起到引领的作用。
《中关村》:我们下一期的专题是“西区艺术”,并且会在近期举办“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您怎么看待“西区艺术”和海淀文化?
余秋雨:中关村要为“人文北京”和成为西部亮点作出贡献。在世界所有城市中,每个城市都以区域文化作为亮点所在,并且西部普遍比较棒,伦敦、纽约、巴黎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海淀极有可能成为北京西部文化的一个亮点。海淀区集聚了一大批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以及中科院这样的研究机构,最近我听到海淀区的文化发展规划,心里很高兴。因为世界上任何大都市的文化都是以社区文化作为基础的,或者我们讲区域文化,历史上每一个文化大都市也是如此。它不是空洞的概念,一定是群众一块一块的区域,它的责任、特色,然后有一种社区的聚集效果,慢慢地成为文化的代表。文化就是这样的,一方面是没有边界的,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种区域性的定位。在不断寻找中,接受者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就意味着,我们的社区文化的建设其实非常重要,我们文化人一方面又成为文化的履行者、文化的领导者。
《中关村》:目前“国学热”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余秋雨:从古代寻找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不等于强要2000多年前的古人来构建21世纪世界大国的精神支柱。真正有力量、能持续的,一定是有待于创建的当代哲学。“国学”的说法我不反对,但我自己不会用,因为我不喜欢在文化概念上加一个政治概念。“国”字是一个政治概念,一来是有情感,二来不好划定界线。如果京剧是“国剧”,那昆曲呢?所以,我认为更适合的提法是中华文化。而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善”的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至善之道”。
《中关村》:儒家曾提出“止于至善”这一说法。我们该如何理解您说的“至善之道”?
余秋雨:我去美国讲学,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都只是“术”而非“道”,他们所感受的中华文化是一个“术”的世界,这与我们传播文化的方式有关。与两次世界大战都相关的德国却没有深陷在大战之中,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世界通过贝多芬、巴赫、歌德了解了德国的性格和脾气,他把他的“道”传播的特别充分。外国人对我们文化有那么多的误会,主要还是我们在文化传播的时候主要是讲“术”。
其至善原则认为,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个终点,那就是“止于至善”。孔子说的最高的“善”是没有理由,我们做一些事往往是出于本能的,是心底里的善良,也是没有理由的。这就是第一命令,人的高贵就在于他服从第一命令,这就是人和禽兽的区别。孟子认为人是兼爱的,他没有家庭的范围,所有的人他都爱,这是古代人的思维。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权术所包围,就慢慢淡化了。
汶川大地震期间,人们完全可以不把那么多的东西捐献出来,可是依然有那么多的人倾其所有捐钱捐物,所以浮现于心底里自然的善是非常普遍的,中国人的心里沉淀着中华文明的这一珍宝,只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人的心底就是一个心灵的地窖,不管平时我们如何宣称自己,其实最真实的自己还是在这“地窖”里面。他的学生说得好:“不是歌德建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造就了歌德。”《浮士德》的精神集体沉淀在德国人的心中,这就是潜意识。海明威写《老人与海》,那种失败与成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美国人的潜意识,美国人是不怕失败的。他们失败的时候潜意识会出来,就像《老人与海》中所描写的那样。而潜意识往往在地窖里面。
在这场地震灾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所有人都在默哀和沉痛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中华民族的地窖里是有至善原则的。这种善良的因子是以前一点一点积淀下来,这说明我们自古就是高贵的,是有至善原则的。汶川地震后有美国人问我,你们的感受是和“911”后美国人的感受一样吗?我说不一样。你们是因为仇恨,是战争的开始而毁坏的,而我们是地震而毁坏的,是没有仇恨的。我们在没有仇恨的情况下纯粹靠爱解决了问题。我希望我们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光从“术”的层面上来理解中国文化。
《中关村》: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种原则?现实中我们会面临许多挑战。
余秋雨:我们国人从古至今讲要“忠孝两全”,就是指对朝廷的忠和对家庭的孝。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在朝廷和家庭之间还有很大的公共空间,中国人对这个辽阔的公共空间缺少认识,缺少关注。这是中华文化一个比较大的毛病,中国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的起源就是不知道如何在公共空间生存,公共空间的意识缺乏就导致了我们道德上的缺乏,也就是墨子的兼爱没有到。
举个例子,当欧洲真正兴起来的时候,很多文化都是在公共空间里产生的,像是达芬奇是在教堂里画的《最后的晚餐》,教堂就是公共空间。文艺复兴实际上是一场公共空间的道德陈述。而这些我们就有很大的缺漏,我们的作品都没有公共空间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至善原则被朝廷空间和家庭空间所肢解的原因。
中国文化的地窖里面确实有至善的珍藏,但是后来被一种实用原则和利益原则所左右,这种至善原则慢慢被替代了。当我们把道德原则瓜分成了家庭原则和财产原则,最开始的道德原则就被淡化了。可悲的是,在世界文明当中最早提出至善原则的民族公德受到了质疑,这就是公共空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维护至善原则,哪怕一个民族再强大,只要失去了这个原则,就什么也都不是。基于我们过去的历史,我们把至善原则更多的定义在公共空间上。我们要用传播和实践的方式做到这一点,有利于他人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做,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受人尊敬。
《中关村》:中西方对人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西方相信人是有原罪的,所以会不断的鞭策自己,洗刷自己的罪行。如果说中国人相信人心本善,也相信至善原则,那会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放纵自己?
余秋雨:你这样说很有道理,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有个技术问题。首先要确定我们每个人是善良的,如果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善良的,那么从中如果做非常艰苦的挖掘,那就是放纵自己了。人都是原生态的生物,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要有追求,有理想。我不认为你的恶是恶人,但像西方的认为人是罪人也不对的。人又有什么罪呢?要是把所谓的罪人改造成善良的人又太戏剧化了。我们是生活在庸俗的世界里,我们的人生是平庸的,我们被各种家庭原则所包围。但是只要我们人根本上是善良的,和禽兽是有根本区别的,就要挖掘我们心灵上的积极潜质,把善良挖掘出来的话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构成。
外宾夙愿待偿
瀑布仙茗在时代的风雨中湮没。时至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一代表团到杭州,我方以龙井茶盛情款待。对方在赞美龙井同时,却提议能否品尝瀑布仙茗?接待人员听后脑子一片空白,好在善于辞令,说是这次未备此茶,留点遗憾等下次奉上仙茗。人说外交无小事。接待后有关人员分析,日本民族行事十分精细,对中国名茶研究更深入,提出瀑布仙茗不会无中生有,一定事出有因,应查源头出处。当时请负责茶叶收购的全省各县供销部门调查,得知瀑布仙茗出在余姚四明山上。从此她在我国名茶丛林中声誉日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此后虽经过30年的曲折发展,但仍未还其历史本色。
瀑布仙茗是中国第一个有品牌名号的名茶。
瀑布仙茗的历史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中的原始茶。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向世界宣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国民族的摇篮。它地处姚江岸边的四明山麓,与瀑布仙茗的原产地相连,同属于四明山脉。如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的樟科植物遗存,专家们认定为原始茶,开原始茶文明之风。我国远古时代有“医食同源,药膳同功”之说,原始茶制作成羹状,用来充饥、保健和解渴,其功用完全符合古代书上所述茶的功用。而同属河姆渡文化系列的田螺山遗址上挖掘出6000年前的古茶树根,经日本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大学植物园园长铃木三男博士检测为山茶科中的山茶属植物,属下的植物组中有可能是茶树种。此后又经中国农科院有关部门检测,其所含的茶氨酸,为茶树所独有。它以科学依据,表明6000年前,余姚已有茶的元素。瀑布仙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沐浴在河姆渡原始文明的氛围中。
丹丘子惠泽虞洪
“汉仙人丹丘子”发现四明山中有大茗,惠泽余姚人虞洪。其文字记录见诸《神异记》,为唐代陆羽撰写《茶经》所全文引用:“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所写茶事有地点交待,有人物对话,有开端结果,虞洪由茶发迹,折射出非凡的风骨情怀,感恩礼仪。《茶经》的“四之器”、“七之事”、“八之出”三章中从不同视角写到这一生动茶事。凡茶史、茶文化书籍多转引这唐之前难得的文字,以至《鲁迅全集》第六卷也有辑录。当地志书记述更为详细。
丹丘子由凡人饮茶成仙。南朝道教医药家陶弘景(450-536)在《名医别录》中记“茗菜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与茶圣陆羽同时代的诗僧皎然有诗“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也许丹丘子是古代神化了的爱茶道士,四明山里有丰厚的地域文化可佐证,有道士山地名传承,羊额岭为丹丘子赶羊群云游之地,虞洪为丹丘子立有茶祠遗址,大岚茶乡立有茶仙祠,奉丹丘子为茶仙。
最早的茶叶品牌
茶圣陆羽著就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成为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这部7000余字的经典著作中,有一个难解之谜,不仅多处写了余姚茶事,而且还在《茶经・八之出》中写了唯一有名号的茶叶,“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作为茶叶上乘“浙东越州上”的代表。
是茶圣陆羽没有评茶吗?不。《茶经・八之出》记述茶区:有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及岭南,茶区中前五个的下属各州产茶,陆羽又分上、次、下、次下等若干档次作了评述。
是唐代当时没有名茶吗?也不是。据《茶道》一书介绍,唐代全国名茶有46个,在浙江就有鸠坑茶、径山茶等。陆羽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不便轻率着笔写上好茶名号。中国的茶区纵横数千里,遍及全国900多个县(市),《茶经》书中唯一有茶名者为瀑布仙茗,这实在是余姚之荣幸。据考证,陆羽几度到浙东,到过余姚、上虞一带,参与考察和监察茶事,后人对瀑布仙茗的出典,往往以唐代为准。这主要缘于陆羽和《茶经》的地位。瀑布仙茗的品牌名号其实是陆羽据当时仙茗的声望手书记录。
瀑布仙茗的生长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几十股泉流汇成白水冲大瀑布,从陡壁悬崖冲下,如银河倒泻。至今在涧边岩石中仍有野生古茶树,它为陆羽所写“大茗”进化而来。附近田螺山遗址更有古茶树根、陶罐等出土。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迹。如今,宁波市人民政府在山上建碑立亭,立有瀑布仙茗古茶树碑,碑文如下:
苍茫四明,东南形胜,道教列洞天福地,此处称瀑布泉岭。溪瀑纵横,泻入白水冲,直卷悬崖千丈雪。厚壤沃土,草木森森,滋生千古奇茗。
汉仙人丹丘子示虞洪,“山中有大茗”,唐代名茶,入陆羽《茶经》:“浙东以越州上,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乃浙茶之肇端。
戊子夏秋,华夏茶专家相聚,两度涉足考察,探索中国绿茶之源,古茶“大茗”进化,树干硕粗,叶大质厚,满披白毫,为南方之嘉木。盛世茶益清香,崛起瀑布仙茗。是以为记。
公元二千零九年夏 宁波市人民政府立
瀑布仙茗盛世崛起
如今恢复出产的瀑布仙茗绿茶,呈条形略扁,绿翠光润,冲泡后茶汤清澈明亮,口味鲜爽,嫩香持久,人见人爱,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2007年春,著名文化人士冯骥才回宁波家乡,当地政府要给这位他乡游子送点礼品,既要有文化品位,又要是高档次的。议论再三,选定了瀑布仙茗精品。京、津、沪等大都市里都有瀑布仙茗的消费群,甚至东北地区,不少人也由原来品尝花茶转向爱饮绿茶瀑布仙茗。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放异彩。
我是一个热爱书法的人,二年级时就开始学起了书法,并且深深地“沉迷”到了学习书法的乐趣之中。毛笔,我喜欢它那笔直的“身子”;墨水,我爱它那淡淡的“香气”;宣纸,我喜爱它那雪白的颜色;墨砚,我欣赏它那光滑的“肚子”。书法老师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点’如瓜子,‘捺’如刀锋……”我初次听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呢?后来,我渐渐明白,书法中的“点”要像瓜子一样饱满,“捺”要像刀锋一样有力度。原来,学书法要有那么多学问呀!
书法,带给我们的好处很多。它可以使人心变得“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从而提高人的素质,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去代替的。我在没有学书法之前,性格非常急躁。写作业中,有时我的心情烦躁到了极点,就会不耐烦地将手中的笔狠狠地扔到地上。可是,自从我连练起了书法,这种现象已经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写作业不再急躁,认真了,也不再摔笔了。这时,我才知道,从古流传至今的书法,还能改变人的性格,使其变得心静,品质也更好。
我练习书法已经有三年了,爱书法也有些“走火入魔”了。现在,只要我一看见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就觉得精神百倍,全身热血沸腾。每当我拿起毛笔,要练书法时,心中便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念头:“我要好好地对待每一笔,绝不能有一丝马虎!要把每一个字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自从我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书法字开始变得工整,渐渐地受到了老师的赞许。
我爱书法,它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是我的课余必备。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热爱中华的人,能不热爱书法吗?
[关键词]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结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28-02
“走出去”发展战略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最早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当今世界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和融合不断加速。要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还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文化全球化势不可当,文化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势在必行。文化“走出去”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我国经济“走出去”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里的必然延伸,是我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对中华文化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的要求。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与他国文化友好交流、相互借鉴、不断交融的过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既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
文化“走出去”是通过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外文化贸易等途径,不断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的认识。通过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建构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从跨入国际舞台、呈现亮点。到形成规模、有所影响,现在逐步进入打造品牌、讲求效益、进行长远规划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它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硬走,不能草率,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走出去,这其中要做好几个结合。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
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一起走出去。世界需要中国文化,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对外文化交流应该既有传统文化,又有当代文化。以往传播出去的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留在外国人的记忆中的更多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武术、中国气功、中国的戏剧、书法等等,而对于中国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和弘扬极度匮乏。甚至许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还停留在物质匮乏、社会保守动荡的年代。一些国家对改革开放的中国了解片面,甚至存有偏见。中国拥有人类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对外文化交流的本源和基本立足点,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让世界领略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只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方面。“走出去”不能仅仅推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需要展示中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介绍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创新。为了使世界人民更充分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使世界人民更加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进而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我们要全方位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多地推出题材广泛、主题深刻、风格新颖、技法多样、内涵丰富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既要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要让人体会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全面介绍中国的文化创新来反映当代中国的繁荣与进步,进而塑造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当代中国新形象。
二、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相结合
文化交流具有经济、政治交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柔性作用。日益成为各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石。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用艺术的形态容纳更多的经济、政治、社会信息,以文化力量塑造国家形象。只有建立并保持正常的文化交流关系,才能巩固各领域良好合作关系;只有让外国了解中华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才能更有效地与中国合作;只有不断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美好和谐世界的愿望与主张。
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形势变化,我们发现只有文化交流是不够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两个渠道并重的方针。通过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传播、扩大文化贸易。发展文化贸易关键是创新思路办法、拓宽途径渠道,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促使中华文化产品特别是内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在获取文化产品出口和投资收益的同时,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三、政府主导和民间参与相结合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全方位的、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只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政府推动与民间实施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国家层面掌握的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渠道和广阔平台,与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开意识形态壁垒。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亲和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更广空间上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对外文化交流政府、企业、民间并举的新格局。从政策上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减少审批步骤,放宽审批条件,在工商税务方面都给予想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与个人以最大的优惠。积极鼓励、引导、整合、支持民间文化资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效力。
四、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相结合
文化“走出去”要善于利用国内通道和平台。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宣传,环境条件都很成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市场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企业化运作的文化贸易中心,就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易发展的综合平台,在文化“走出
去”方面成为一条有效的便捷通道。各省市举办的文化节、艺术节等。也是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很好地重视和利用国际化文化人才资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归国留学人员,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是新生文化的传接者,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带领中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文化人才。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在国际间不停地交流与传播最新的资讯,他们受过中外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具有国际化的观念,洞悉中外市场经济,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文化传播还要借助于国际渠道。通过文化市场和渠道建设,加强和国外的合作。尤其是让外国人来传播中国文化,这样宣传的效果会更好,更容易被外人所接受。目前,中国的国力和经济实力都在增强,具有很好的条件吸引优秀的国外人士来加盟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大潮,他们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同时他们还能带来国外文化在发展中的特色与成果,以供我们学习、借鉴,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五、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相结合
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一个文化战略,更是一个政治战略,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参与话语权争夺的重要举措。文化“走出去”既包括有形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也包括无形的文化价值走出去。文化产品作为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不仅能为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还通过其文化内容和精神因素对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积累创造、民族精神的凝聚、历史文化的传承等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取决于市场需求,但不能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追求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文化产品深层次的本质性的社会价值。要努力推动优化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价值高又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适应当代国际文化竞争和文化传播的要求。通过文化产品把我们的文化价值、文化精神带到国际上去。文化产品走出去要与文化价值走出去相辅相成。要推动文化价值与文化产品出口的同步化,借助于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充分体现中国当代各个领域发展成就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我们需要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文化。生产富有竞争力和市场魅力的产品,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完成从文化产品走出去到文化价值走出去、达到既要输出文化产品、又要实现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走出去的跨越。
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文化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走出去”,是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好途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全面推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实际行动。文化“走出去”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交流,是增进互信、进行公共外交的一种手段。独立的、繁荣的中华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文化“走出去”直接关系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确立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自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必将加快中外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加深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血脉认同,必将促进中华文化根深叶茂。永葆青春。
“走出去”是为了让国外更多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也是为了“请进来”,然后再更好地“走出去”。文化“请进来”。以开放的姿态、开放的眼光,将本国的文化融入世界。对西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吸收,从而为自身文化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提升自身文化的生命活力。文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双向互动既提升了自身文化的自省性。又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品格;既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竞争力。又提升了自身文化的世界感染力,从而为文化外交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凤琦,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6,(04)
[2]吴金光,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8-04-02
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方勇教授于2012年10月提出关于“新子学”的构想,随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年多以来,许多学者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研究和探讨,并对其内涵与内容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系统建构,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新近出版的《“新子学”论集》,即集中体现了在此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全书集中呈现了“新子学”的时代性、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学术重构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的重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无疑是重构中华文化的基础。“新子学”是对中华文化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生态的全面梳理,它的提出,显现出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与学术基本命脉的敏锐把握。正如许抗生所言,我们在当下要做的是民族文化学术的全面复兴,“新儒家”虽在相关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先后提出“新理学”、“新心学”、“新气学”、“新经学”等理念,但中华文化极其丰富多彩,绝非儒家一枝独秀的文化所能替代,“新子学”的提出合乎传统学术实际,正是当下所急需。也正因此,他以为,“新子学”应当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进行中华文化重构的基础。
在时代性方面,方勇从《“新子学”构想》到《再论“新子学”》,皆强调如今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传统学术面临现代转型,“新子学”正是此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服务于这个时代。“新子学”强调要将诸子百家思想的优长提炼升华成创新、解放的“子学精神”。林其锬也概述了先秦诸子的原创、求实、争鸣、汇通、开放等五重基本精神,这些皆可谓“子学精神”的重要构成。“新子学”强调以该精神为导引,系统整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也使得它更符合时代潮流。
“新子学”较之其他理念,更具有包容性。经学独尊的时代已结束,且正如陆永品所言,经学范围狭窄、陈旧、僵化、停滞,其中的一些主张也已不符合当今的国情民意,因而应当重申“新子学”在自身建构方面的一个基本理念,即强调“子”为思想史的“诸子百家”。如傅璇琮所言,“新子学”对自身之“子”的勘定,较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之“子”的分类,更合乎思想史的实际。何况子学本身也包括了儒家的学说,如孔孟的学说。
“新子学”之所以适合今天的需要,还在于它所具有的开放性。中华文化的重构,是以现代眼光从传统的中华文化中选择那些经过现代阐释能适合今日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融汇形成新的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文化。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只固守旧的一套,是十分荒诞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推陈出新,应当广泛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精华,使之为我所用。许多被认为是普世价值的理念,皆应大胆加以回应和吸收。这些也都是“新子学”的题中之意。
我们就是喜欢文化产业
23年前,陈静初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了生活,她和女儿蜗居在一所家庭旅馆。白天女儿上学,她就从“十一区”进些绸缎彩线做成纪念品卖,凭借勤劳肯干,几年下来小有积蓄,在那里开起了自己的店铺。然而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埋在心中的文艺梦想渐渐在陈静心中复燃。
4年前,陈静开始张罗一年一度的“中国街”春节文艺演出,自己组织演出团队,从国内进口演出服装和道具,带着演员一起排练,向市政府申请场地等,当然一切开支都要自己承担。华侨华人自掏腰包搞文化活动,在当时侨界看来有点“烧钱”,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但是,这在陈静看来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同样怀揣文艺梦想的华侨黄菁的加入,让陈静备受鼓舞。在侨界支持下,他们共同成立金长城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在阿根廷推广中华文化活动。他们组织的“中国街”春节文艺会演,如今已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文化品牌,每年观众人数都在30万左右,市政府甚至考虑把农历春节定为华侨华人群体的法定假日。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陈静的团队开始进军电视产业。他们投资拍摄的阿根廷首档汉语文化类节目《基础汉语脱口秀》自2014年4月开播以来,受到阿根廷观众的欢迎。该节目信息量大,几个数字、几个成语、几个流行词……在华裔主持人林文正与嘉宾的互动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有关中华文化的有趣话题。
看好华文新媒体的前景
新媒体革命不仅改造着传统媒体,同样也让黄琪旺这样具有前瞻眼光的阿根廷华侨看到了投资机会。这名22岁就来阿根廷打拼,干过餐饮、开过超市,自称“喜欢打抱不平,天生有胆”的福建人,不甘过“被金钱包围”的生活,希望跳出只经营生意不搞投资的窠臼,成为一名具有开拓精神的科技创业者。
黄琪旺以经营超市起家,因在物流和仓储管理上胜人一筹,生意越做越大。几年前,看到阿根廷经济的下滑趋势,他腾挪出一部分资金返回中国寻找机会。当时中国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让他震惊,他决定投资创立自己的软件公司,并很快推出整合中国国内高尔夫球场资源的“金桑在线”软件。
随着对互联网行业了解的深入,他开始看好媒体和技术结合的前景,特别是中国“今日头条”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新媒体的优势,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自然让他联想到开发华文媒体市场的可能性。凭着“天生的胆量”,他决定以阿根廷为大本营,依托自己的技术平台,推出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华人头条”媒体聚合应用。
黄琪旺说,当前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还是内容。为此他考虑与阿根廷当地华文媒体合作,把自己公司的技术传播优势和对方的本土化内容供应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华侨华人搞新兴科技行业,在阿根廷确实新鲜。黄琪旺坦言:“要让合作伙伴相信自己的商业计划确实很难,但是我对自己有信心。”
为了孩子办好中文教育
华侨华人族群在阿初具规模后,华人后裔的成长受到关注。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必然趋势,但父辈们更希望孩子们能留住文化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于是一些中文学校应运而生。始创于1973年的阿根廷侨联中文学校就是这个南美国家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学校之一。
2011年,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刘芳勇接手陷入财务困境的学校。在侨界和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的支持下,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生源不断增加,目前这所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360名师生员工,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综合学校。 2014年,阿根廷侨联中文学校被中国国侨办评为“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