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颂老师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 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但是,由于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语言的运用也和现代汉语有差别,怎样培养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增氧学生的诗词修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阶段正在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总结了几点建议,组织成文。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二、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三、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主要的诗歌中心我还会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将这首诗和《慈母吟》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总之,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小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记忆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的手段,穿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诗歌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2]邵侠.视听觉媒体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魅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8).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课前导学;思考
一、课改前的一些现象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的任务是只管教,学生的任务是只管受教,教学任务主要在课上完成,作为知识理解部分的主战场,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人的舞台。爱学习的、开朗的学生,会与老师应和几声,内向的,不爱学习的,或者自制力差的学生,则经常被忽视,久而久之,一些人就会失去学习的乐趣,进而使班级内同一学科产生严重的分层。这样的课堂,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想,这要从学生为什么不能参与进课堂学习角度进行思考。答案显而易见,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好,上新课时需要运用的知识不会或者旧知识早已遗忘,由此造成头脑中知识序列或者说学习阶梯的中断,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
那学生为什么没预习好呢?也许我们下一步就要思考,老师到底留了哪些作业、应该怎么留作业,、学生用什么时间在哪里完成作业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往往以巩固已学知识为主,课前作业,仅仅是字词的识记,或者阅读课文,作业也多是在家里完成。也就是说,在传统教学理念里,大多数学生是没有独立完成知识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由此可知,老师是否能放手为学生布置任务成了关键,即 “课前导学”部分的合理安排是课改成功的前提。教育者的观念的转变,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课改时的几个问题
伴随着课改的来临,四步教学法的提出,“课前导学”这一名词,逐渐走进我们的视线,一些老师也开始放手布置一些灵活的任务给学生。
但是,由于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课前导学,便把导学任务变成了课前作业,且布置的作业有些不切实际,盲目贪多,使学生无法完成;有的尽管数量不大,但却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不符合由浅入深的规律,导致学生完成起来无从下手;有的甚至不着边际,如:笼统地要求学生,"你们课后将某某题看一下",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有的布置后,却无落实检查,流于形式,诸多类型,不一而足。
从简单的预习字词,到有意识的布置辅助课堂学习的作业,可以说,课改已经成功的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接下来该如何前进,怎样才能取得真正的高效,一些人仍在迷惘中挣扎。找寻不到更好的方法。
三、课改中的几点思考
要想真正达到课改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课改要求。一般我们所认为的,理想的“课前导学”,应达到,为上课作好知识上的准备、心理准备,以提高听讲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课前导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方向引导,留有空间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目的是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其在课堂听讲时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在语文课前导学部分,我们应在单纯强调积累的前提下,适当加入课文理解部分和知识运用的任务,并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和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我在讲《古诗苑漫步》这一综合性学习时,布置了三大块课前任务:一是积累古诗成集;二是赏析古诗入味;三是运用古诗为文。
为了方便学生具体操作,我在每个版块下,又布置了具体的任务。如在“积累古诗成集”板块中,我又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
1.知识积累题
(1)描写四季的古诗 (2)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3)描写花鸟虫鱼的 古诗 (4)抒发离情别绪的 (5)表达友谊的 (6)表达哲理的……
2.灵活运用题
请同学们从上述自己积累的古诗中,任选三句古诗归为一类,并为其起一个美丽的名字。
在“赏析古诗入味”板块下,我又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
(1)声情并茂诵古诗。(2)栩栩如生画古诗。(3)智慧再现演古诗。(4)余音婉转唱古诗。
在“运用古诗为文” 板块中,我又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
(1)把分好类的古诗改成排比句。(2)把演过的古诗复述成小故事。(3)为古诗写前传和后传。(4)用古诗歌颂班级和学校。
整张导学案大约有10道以上的题目,让学生课下一次性全部完成,在导学案试行初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还要标注,每大板块下,学生只需完成一到两个题目,而且这一到两个题目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而且,学生明白了教师的讲课脉络,学生积累和综合运用部分都得到了锻炼,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打开了思维的广度和宽度,知识性和趣味性得到了满足,在这么充分的课前准备下,课上学生展示的欲望也就强烈了,课堂活跃了,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了。而那些不被学生钟爱的题目自然就成了教师的教学重点。以学定教的任务也就明确了。
3.2生生互助,教师相扶
“课前导学”的任务什么时候交给学生来完成呢?在完成“课前导学”部分的时候,在无人督促的环境下,学生是否真的能主动思考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完成“课前导学”任务的过程中,必有部分学生出现疑难情绪,如果是回家完成这部分任务,一些主动性差的孩子必然会选择放弃,因此,我们应把完成课前导学的任务留在学校自习时间,鼓励学生互助完成。互助不是互相抄袭,老师可以在旁监督指导。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同学们能在互问互教中学会互相质疑,互相答疑,那么学生的自主学意识也就形成了。
在国学经典中歌颂亲情与友谊的诗歌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孟郊的《游子吟》将慈母深厚细致的爱心与儿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感恩之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王昌龄遭贬时李白所作的诗歌。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着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这份患难与共的牵挂正是源于对友情的珍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品鉴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
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于经典诗文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摒弃错误的价值取向,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通过孟子《攘鸡》的故事,教育学生有错就要及时改正:“斯速已矣,何待来年”;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不要一事无成而后悔终生;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教育学生应有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中,让学生确立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品鉴名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针对这一教学现象,笔者做了认真地研究和反思,总结了如下原因:
一、学生原因
(一)古文基础差,学生对古诗文有畏难情绪
当今社会,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是这样的:在学前阶段,会学习各种特长;上了小学后,会学奥数和英语;到了初高中,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统统不能做。孩子在瞢懂无知时背的几首诗歌,只能作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资本,而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所接触的诗歌,也由于教师不能很好的保持他们的兴趣,而使他们越来越厌恶诗歌,厌恶语文。所有这些原因,使得高中生的古文底子差得惊人。
(二)现代化工具的介入,使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
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习惯于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另外,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砺,所以,他们的成熟程度比较低。再有,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高中生又有了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这又使得他们显示出早熟的一面,更多直接,很少委婉。这种生活经历,就使得他们对古诗文缺少应有的感悟与共鸣,他们很难理解古人那种豪迈和深沉,那种相思与离别,那种欲说还休。
一些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不难掌握,可学生的那份真性情却很难得。学生没有真性情,又怎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呢?这样的学生,别说是学习古诗文,即使是他的人生,也注定是了然无趣的。
二、教师原因
(一)教学方法程式化
老师是教参的传声筒,学生是背诵的机器,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怎么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呢?举一个例子,《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在这里,五柳先生真诚地歌颂他心心念念的田园生活,鸡鸣犬吠都是那么悠远深邃,榆柳桃李都是那么忠诚妖娆,草屋远村都是那么温馨安宁,他创造了自己的桃花源,也为后世人树立了一种品格: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是多么优秀感人的作品啊!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过程是这样的:多媒体展示作者、背景,录音范读,学生自读,串讲,总结。这些程序,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只是走走过场,对学生解读诗歌毫无帮助。这样的课堂,是教师的拙劣表演,是可以按步骤进行的“程序”,哪里还有什么趣味和深度,也难怪学生犯困了。但它的消极面却很大,经历过几堂这样的课,学生就会在心里认为,原来诗歌欣赏就是这样的,渐渐的便会失去了兴趣,可谓贻害无穷。
(二)教师的古文底子薄
现在高中教育界有个很可怕的现象,笔者觉得这个现象也许不仅仅局限在高中,那就是教师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太少了,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读经典。教师没有丰厚的古典文化积淀,必然不能给学生美的熏陶,讲出来的东西也一定味同嚼蜡。让全世界顶礼膜拜的我们的先进的文明与文化,是多么有分量的一份家底啊,它是几千年来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该弃之如涕唾,有责任接过这个接力棒,别让它荒废了。
三、其他原因
(一)多媒体技术的泛滥
现在,很多学校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有些老师使用多媒体有些失当。譬如讲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有的老师会先用课件展示“昭君出塞”这个故事,再展示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甚至在鉴赏每句诗时都配上一幅图片,有苍凉雄壮的群山图,还有初长成的美女图……学生们都很爱看,觉得很惊艳,却忘记了思考和体味。有的教师甚至会把鉴赏的语言都展示出来,学生说的和自己预备的不一致就不算最好。试问,这样的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在哪里?感悟在哪里?与作者灵魂的碰撞又在哪里?不过是热热闹闹逛大集,收获甚微。
多媒体对教学起的是辅助作用,它不能喧宾夺主,课堂的美在于生成,而生成的东西是不能事先在多媒体中准备的。
(二)家长对古诗文的认识水平低
现在的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学习英语和数学,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关乎他们以后的命运。而对于古诗文,即使花很多时间背,也不能立刻体现在成绩上,所以家长们普遍不重视。家长们的急功近利,影响到孩子,使他们从内心就不重视古诗文学习,认为把课堂上学的背下来,考试能写上就行了,其他时间还不如学学数理化。这样就把古诗文教学,甚至是整个的语文教学推上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语文是所谓的“大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方面学生和家长都不重视,视它为可有可无,甚至有的学生把语文课当成了放松课,这太值得我们反思了。
前面我们探讨现状的时候涉及到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原因,学生是社会的个体,想改变学生的思想首先应该从社会大环境入手。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和学校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建立一个重视汉语,尊重母语的社会环境
古诗文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有着这方面的欠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向海外推广汉语,比如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举办华语国际辩论赛等,世界范围的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但汉语却存在本土危机。我们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欠缺,目前各省市相应出台一些高考中提高语文学科的分数,降低外语分数的政策。
因此,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应该多举办有利于古诗文发展的活动,比如举办朗诵大赛,这就可以让青年学生去体会那些古诗文的意境,去记忆,让他们去自己主动阅读诗文方面的著作。当然,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尽每个人的一份力,建立一个有利于古诗文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简约语文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东北三省第七届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提出了“简约语文”的概念,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语文课堂要回归文本教学,多媒体课件要少而精,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感悟上,而不是看课件的展示。
同时教师的自身功底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凭借自己的实力能准备好这堂课。“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的积累,这样才能在为学生讲课时旁征博引,出口成章,才能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 课堂上津津乐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老师引导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的主要途径。古诗词是课堂学习的内容之一,是我校多年来颇有成就的实验项目。“今语不断吸收古语的精华,古语不断丰富今语的表现力”(刘国正语)。老师循循善诱,学生津津乐学。
1. 激发诗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源于兴趣。要让学生津津乐学,首先得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诗兴大发”而作诗,诗乃诗人灵感所致,故而课堂上也应激发学生的诗兴,让学生“乘兴而学诗,想学,爱学,欲罢不能,效果方能显著。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这就要求老师在导语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诸方面详加体现,尽量注意趣味性、生动性,富有感染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不疲。
如教学《游园不值》和《绝句》,设计优美的导语(1):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且看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幻灯打出两首诗);
设计导语(二):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我们今天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 感受诗情。唐诗重诗情,以情为胜;宋词有理趣,以意为先。唐诗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白居易借萋萋芳草,抒发离别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歌颂了母爱,可谓情真意切。宋诗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虽是对游园不值的诗人的一种宽解,但又能超越诗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任何力量也难以禁铟的。学生品读诗词,体味诗中之情,感悟诗中之理,与诗人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思想碰撞绽放火花,感受人生的质朴,体味美丽的意境。
3. 吟诵诗词。学生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再水到渠成地去吟诵,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进一步体味个中诗情,设身处地感受,当一回“小诗人”,用自己的嘴传达出诗意和诗情,从而达到审美的功效,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显著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 活动时琅琅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聪颖”,多读多背,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是大信息化时代,多读多背,对学生尤为重要。正如鲁迅所说:广泛吸取知识,就像蜜蜂酿蜜一样,必须采过许多的花,才能酿出好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那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千百年来,我国更有“长者吟,壮者书,子女学,童稚背”的文化习俗。郭沫若先生在回顾幼年学诗时这样说过“儿时囫囵地背得许多唐诗,当时并不解其意,然而入脑了。年长事更,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所以我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多背,每周一节辅读课,安排学生读背古诗,博闻强记;活动课上,开展赛背古诗活动,如“赛诗会”,“我最喜爱的一首诗”,“向你推荐一首诗”等等,创设学诗的气氛,古诗分类吟诵,妙趣横生。如“春天的诗”,“四季诗歌来相会”,“花诗”,“竹诗”,“鸟诗”,“李白诗歌朗诵会”等,学生你读我吟他诵,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学生博览、强记,然后反刍、细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既感受到了古诗的美,还从中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有地理知识,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的瀑布多么壮观!有历史知识,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的杨贵妃可真会享福啊!学生不断从古诗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头脑,拓展、延伸了自己的知识界面。
三、 生活中处处有诗
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过:“有这样诗人灵魂传统的民族应有气吞斗牛的气势才对”。学生大量背古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厚积”的基础上,我适时指导学生“薄发”,让所学的古诗走进他们的生活,融入平时的写作活动,进一步陶冶情操,产生审美怡情之功效,让孩子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如写作时,在理解的基础上,乘热打铁,启发他们引诗入文,点铁成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如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来描写春柳;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描写夏荷;用“一树寒梅白玉条”来赞美冬日雪景。作文时,引导学生活用诗句,进行适当创新,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描写秋天的落叶时,能写出“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绘园内美景,能写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口语交际时,能说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过程中,能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站在山顶上的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等。学生内化吸收,古曲新弹,使现代生活中充满古典美,充满高雅的情调。学习古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了记忆,锤炼了意志品质,发展了个性,收益颇多。
【关键词】 课外语文教育 原则
语文教育是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工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在语文教育这个复杂而完整的大系统中,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是这个大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子系统。
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待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我们常常重视课内,而忽略了课外语文教育,当今社会进步又带来了对人才素质的各种新的要求,这就呼吁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再因循守旧,死守课内教育的那块狭窄的阵地,必须重视开展课外语文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各种渠道和各种有利因素,让学生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从中锻炼和培养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使课外语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须根据课外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则。
一、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课外语文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为巩固课内所学的各种作业练习,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只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必须尽可能与课内语文教育密切配合。我们在确定语文课外教育的内容、分量、难度、形式等问题时,要顾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和各年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课内已进行过的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才能使他们学得活泼、主动。如在课内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古诗词掌握学习方法以后,结合新课标要求的必背古诗词展开古诗词知识竞赛、古诗词诵读、绘画古诗词等系列活动,这样,既将课内所学迁移延伸到课外,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背诵第二学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既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又让学生在活泼、自主、多样的氛围中拓宽知识面,发挥特长。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普及,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层次较低的课外语文教育活动,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向全体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提示阅读的方法,并规定其中必读的几本;每个同学每周一练笔;定期举办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课外语文知识讲座等。如在本学年,我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让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轮流进行交流,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组织层次较高的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分别吸收有某种语文专长的学生参加,以发展其专长。本学年,在普及阅读的同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围绕《爱的教育》这本书,成立了摄影小组,用相机拍摄身边的爱的教育;成立了朗诵组,歌颂爱;成立了小记者团,发现身边爱的教育并进行报导,这些就是在普及基础上进行提高。
三、尊重志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
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虽然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在施教的方法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带有较多的强制性,也更强调集中、统一;而后者则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和志愿。我们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语文学习的各种实践活动时,不宜过多地干预,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尊重学生的兴趣专长,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参加自己所喜爱的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创精神。但是,鼓励自主,尊重志愿,不等于放任其自流,要提出必要的要求,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在引导他们进行与《爱的教育》相关的一系列课外语文教育活动时,我首先对这本书做了介绍,着重突出书中的主人公是和他们一样的四年级孩子,从年龄上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先规定好每个人都必须进行阅读并写好读书笔记进行交流,再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相关各类课外语文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此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要毫不含糊地要求他们阅读那些思想内容健康的、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书籍,而具体内容和文字风格,则可以让其自主选择。如果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爱看一些卡通书籍,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积极加以引导。
四、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学习理论知识要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这是人们要牢固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必须依循的一条原则。课外语文教育更应熟练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实践,让他们在课外语文的实践中,自觉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如教学完古诗词之后,我就古诗词高度精练的语言结合课外古诗词给学生开了一个主题为“言——画——情”的小讲座,让学生从诗歌语言中看到画面,理解情感,并鼓励他们诵诗,画诗,诉情。这样,就以多种方式将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进行能力的训练,达到能力的提高。“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课外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把课外语文教育置于语文教育整体中通盘考虑,扩大语文教育阵地,使课内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总任务,使语文学科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为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四有”的新型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科学中有的内容很抽象且无基础知识相依托,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如果引用生动、形象的优美诗词,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从而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这样三个抽象化的概念学生能对它产生兴趣,能理解、能区分吗?正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很形象地解释了它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解释凭什么知道“夜半”是“钟声到客船”,而不是鼓声、箫声、木鱼声等?钟声和箫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远处的客船?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入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这时,一个学生还另外举出一句诗句来——“闻其声而知其人”,有学生感叹终于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了。这里的古诗词引用贴切而自然,不生搬硬套,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古诗词中所揭示的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能够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使他们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使抽象的概念更形象化、通俗化,并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试想一下,课堂上同学们低吟着优美的诗句,咀嚼着其中的科学道理,怎能对学习科学没有兴趣?
二、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古诗词中可以挖掘的思维素材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就会向更深层次发展,学生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一些诗词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引发学生去探索,以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在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时,“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些优美的诗句无不体现了科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更绝的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那西风残照,落红片片的傍晚,诗人乘船东去。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刮着西风,为什么天上的云彩却一动不动呢?相对运动的知识告诉我们:当云和小船正好以相等的速率向着同一方向运动时,那么船与云之间的相对速度为零。因而,船上的人观察云彩,云彩就是不动的。课堂上,用言语说不清的概念、原理,几句精妙的诗词或许一经老师点拨,学生会豁然开朗,他们就能在心领神会中体察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领会在获取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特色 文化资源 熏陶 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9-01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笔者的出发点和主题就是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
灵。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和共同劳动的结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而班级文化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生长环境对生命体成长的重要作用,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为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把立足点和主旨确定
为: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理应把它发扬光大。
1 用古诗词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诵读积累古诗词不但能使学生增长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且能陶冶情操。首先,指导学生精心学好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技巧。其次,开展“我爱读古诗词”的语文活动,每周增学一首古诗词。每周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动手搜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优秀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教同学朗读理解学习,并抄录在语言积累本上熟读成诵。下次学习新作品时,先要朗读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词,温故知新。鼓励学生下载到该诗词的歌曲,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歌唱,以增加趣味性。
在第一次校园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轮到我班时,正值万紫千红的仲春时节,笔者精心挑选了几十句恰好与时令吻合的含有“春”字“春风”或“春雨”“春水”的古诗词名句训练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在台上表演“古诗词含春名句联诵”。先全体学生齐诵16首诗中16个含有“春”的名句,然后分角色,女生朗诵13首古诗中含有“春风”的13个名句,男生朗诵11首古诗中与“春雨”“春水”有关的11个名句,让学生从凝结着古代诗人智慧和灵感的咏春诗句中去重温春天的美好,去感受春天的万种风情。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姹紫嫣红的春天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可我们人生的春天却只会一去不复返!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春天,只有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播种希望,将来才能收获金色的果实,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 讲爱国名人故事,用中华名人的爱国事迹熏陶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爱国”是它的核心和基石。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爱国精神浇灌着中华民族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文明。在中华传统美德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爱国诗词,讲中华爱国名人故事,唱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歌曲的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爱国的种子。在我校开展的全县德育展示开放活动中,我班开展了主题为《爱国主义永放光芒》的德育班队活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爱国主题的诗词,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爱国名人的动人故事,还饱含深情地合唱了歌曲《祖国是妈妈》,得到了观摩教师的好评。
3 讲中华成语故事,用成语中的名人事迹熏陶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向上向善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绝大多数来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其中一些成语蕴藏着精彩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许多个性鲜明,有智慧有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在言简意赅的汉语成语中。挖掘这些故事,让学生讲述,既增长了知识,学习、积累了语言,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如“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闻鸡起舞”祖逖苦练武功立志报国的故事,“凿壁偷光”匡衡家贫却勤奋读书的故事等等。学生通过讲述这些成语故事,不但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长历史知识,而且能从故事中的历史人物身上得到某些启迪,心灵受到熏陶、感染,萌生出正能量。
4 利用校园的“墙柱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心灵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和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1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的环境中,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概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的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作者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方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3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那么我们对其的鉴赏就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