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产业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武术传播;武术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1—0025—03
武术文化是一种以武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武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人文情怀。在信息化、民族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今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武术文化产业是武术产业的一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武术人才资源丰富、流派繁多,并且武术消费市场广阔,这些特点都为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也使得武术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与发展良好的产业相对比,武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丰富的武术市场及武术资源等这些产业优势与武术产业萎靡不振的发展现状形成反差。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民族象征、国家名片的武术,应如何合理借助新媒体来继承与发扬武术,这是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与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冲突、碰撞中完成融合的过程,进而达到武术文化传播的目的,对中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新媒体与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产业是指: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的开发,以形成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合。在信息化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武术产业应积极促进与新媒体交流与合作,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的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提供武术新闻、介绍视频、专题访谈等节目,利用武术杂志、因特网、电视广播等传媒途径,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现代社会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媒介,新媒体是一种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载体。新媒体不仅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而且它的诸多特点已进入当代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文化的传播呈现新媒体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必须融入虚拟与现实的新媒体传播转型中,不断接受新的冲突挑战、不断利用新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2新媒体对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2.1基于武术文化价值的发展分析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传播的核心就是文化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4月8日,李连杰宣布与马云等一起组建成立了“太极禅文化国际发展公司”,向全球推广太极文化。这是武术文化与互联网武术的“强强联手”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不可复制性与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技术运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网络化为中国武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它不仅有着身体运动的体育外在,更有着高于身体运动的文化内涵。武术面临着“文化的缺失”现象。武术的传播仅仅停留在浅层的技术传播。郭玉成在《中国武术传播论》中指出: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中国武术传播出现了分化,体育化的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主流,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又属于浅层传播的范畴。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
2.2基于武术文化保护的发展分析
当前武术文化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与宣传有可能一些珍贵的武术文化将有可能消失,武术文化通过现存的个体继承而展现,如果不加以记录与传播,武术文化很有可能面临消失的边缘。由于资料有限,很多珍贵的资料没有办法分享交流。一些传统的武术拳种经常会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想学的人又往往找不到老师指点。新媒体下可以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分享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大量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从文化层面对武术的挖掘、继承和发展,这样才能使保存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成为可能。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更多要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保护。
2.3基于武术文化传播的发展分析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传播,传播需要媒体。当代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传承内在的文化底蕴,还应该从合理有效的传播途径入手,中国武术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的涉人,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借助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通过声、光、色、画、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的交融体,能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感。例如少林寺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效果来编排舞台剧。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利用多媒体的传播途径。武术要想快速走向世界,加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必须走现代化道路,而其中关键是首先实施信息化。信息化的实现就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必须要整合各种有利的社会科技和信息资源。随着新媒体社会化的不断深入,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才能使武术不断地弘扬与发展。
3新媒体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打造武术文化媒体品牌,提升武术文化产业的文化力
大力宣传武术文化,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品牌。扩大武术的影响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媒体也可以通过打造武术节目品牌、武术信息,来增加收视率、收听面和点击率。通过举办媒体合作举办武术赛事并联合国内和境外电视机构,整合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资源,提升武术文化品牌的文化力。通过大众参与的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功夫的魅力,并以此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建立系统清晰的武术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做法,开拓武术文化产业市场。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或并购、或战略合作等方式,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如电视传媒、网络、报刊等的平面传媒和网络传媒相联络,实施跨媒体、跨区域等战略,构成一个立体的传媒网络,才会赢得市场主动,实现“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
3.2多元化发展武术传媒途径,提高武术文化产业的影响
目前市面上关于武术刊物只有《中华武术》、《精武》等发行量不大的武术信息载体。电视武术节目也不多,河南卫视的“武林风”等几个影响力较小的频道,目前还没有属于武术领域的武术报纸专刊。所以媒体要积极打造能和《体坛周报》同级别的武术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的互动,武术贴吧的影响,电子书籍的阅览增加武术文化传播渠道。针对目标进行方式选择。品牌营销作为武术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应在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方法,突出重点项目,强化特点,明确目标人群。扩大武术文化产业的的发展途径。以少林武术与武当武术为例,这些都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少林武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通过新媒体的宣传与编演舞台剧系统地开展少林禅、武、医、艺术等少林文化的研究。同时,电子媒介的涉入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媒体的技术发展为武术的传播使得武术以多样的组织形式,声、光、色、画、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的进行展现,给人一种直观的审美感。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对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发展武术游戏与动漫,开拓武术文化产业的平台
以网络游戏、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自2004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全面进入“大运营商时代”以来,部分国产网游开始起步,如中国自主开发的民族网络游戏《剑侠情缘》、《梦幻西游》、《刀剑ONLINE》等一大批国产网络游戏极具民族特色,制作优良。从2007年3月起,由中美合作的“新武侠新文化”项目正式启动,拟把金庸、古龙等十多位作家的武侠作品改编为动漫作品,未来几年武术题材的动漫将蔚然成风。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加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武术题材的电子游戏和影视产品不断加速武术产业的发展。21世纪视觉类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字类媒体,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和高清网络电视的普及为武术电子游戏和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平台。开拓武术搏击游戏、武术影视动漫、武术电子游戏及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扩大了武术影响。
3.4提高武术自觉与自信,加快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经过长期演变,不断吸收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丰富哲理性与艺术性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尚武崇德”的思想,同时,他隐性的文化特征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最大区别。蕴含于内在的精神价值是武术运动得以延续、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了解传统的武术文化知识,提高对武术文化的自信。从武术文化主体对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充分领悟达到对文化自知,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武术文化的内涵,才能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实现其产业操作化,最终通过实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武术文化的自信。
4小结
在“文化强国”、“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新媒体科技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提升,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随着经济发展,信息化的广泛传播武术产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充分挖掘和利用武术文化资源,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使武术文化产业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武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武术事业可持续发屐的必然趋势。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武术文化建设,并在新媒体的的理念下,积极进行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武术文化的丰富性及其市场潜力,以“武术搭台,经济唱戏”来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武术文化和经济达到双赢,使中国武术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邱服冰.新形势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探讨[J].四川体育科技,2011(3).
[2]冯子标,焦斌龙.大趋势——文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少峰.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4]赵静.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3).
[5]付成林.全球化视野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15(3).
[6]唐云.传统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和模式构建[J].搏击·武术科学,2015(2).
[7]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于重构[J].学术界,2007.
[8]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9]戴国斌.文化自觉语境中武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5).
关键词: 经济因素;传媒产业发展;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4-0109-04
一、文献回顾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深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全球来看,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非同步性,导致了传媒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这是因为传媒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技术、理念方面的差距,往往是由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造成。
国内学者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孙丽丽(2010)分析了数字化对传媒产业和传媒组织的影响,通过将传媒业的经济特征细化为传媒产品的生产、传媒产品的消费、传媒业的市场结构和传媒规制等几个具体的指标,对比在传统媒体环境和数字化环境中这些指标的变化,并对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1]。王婧(2008)分析了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中国、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四国的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建立了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和政府扶持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影响的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对各地文化产业经济贡献起正向显著作用的是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基础设施,而文化产业的当地财政扶持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作用并不显著[2]。向志强、张冀(2009)分析了人口质量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采集全国31个省市传媒产业发展数据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探讨人口质量对传媒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日报拥有量与人均受教育年限呈显著性相关,广播电视覆盖率与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呈显著性相关[3]。王家庭,张容(2010)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变量,影响因素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文化事业机构数目和政府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基于东部、中部及西部面板模型识别的结果,对东部 、中部及西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东部、中部及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4]。
国外学者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也做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偏向于定性方面。Elim.Noam(1986)论证了视频媒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法规、经济以及技术,并从三方面具体阐述了法规、经济以及技术对视频媒体的影响[5]。Elizabeth Mahan(1995)阐述了媒体、政治、社会在拉丁美洲的发展,并分别从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拉丁美洲媒体、政治、社会的发展,分析了媒体、政治、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6]。
上述文献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因素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国内外对中国传媒产业的经济因素影响的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因素进行定量判断,选取2011年全国31个省市的5个经济因素,研究经济因素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以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不同分位水平时经济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影响传媒产业的变量选择
本文着重考察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不同分位水平时经济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鉴于本文所关注的传媒产业发展问题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变量选择上仅考虑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区域GDP、市场化程度、受众消费水平、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五个表征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并利用关联分析对其验证。
(一)经济因素变量的选择
1.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向志强、黄盈(2009)基于2007年中国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在建立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因子分析计算得出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传媒产业发展主因子值来代表中国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7-8]。
2.区域GDP,为解释变量,用X1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GDP综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生产总量、收入水平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总体状况。
3.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用X2表示。根据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5个方面25个指标体系构建测度市场化的指标体系,并得出了中国各省市及东中西部之间的市场化指数评分和排序。
4. 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解释变量,用X3表示。传媒产业受受众消费水平尤其是在传媒业等文化产业领域消费习惯的影响。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实际数据。
5.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为解释变量,用X4表示。文体广播财政支出是衡量政府对传媒产业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依据。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为实际数据。
6.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解释变量,用X5表示。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该数据用相应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实际数据。
(三)基于验证结果的各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关联性比较分析
根据表1,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与经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排序为:市场化程度>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区域GDP>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
从关联分析的结果来看,市场化程度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高,市场化程度对传媒产业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从而导致该地区大量存在道德风险,由此减弱该地区传媒产业市场竞争力。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往往金融体系发达,融资渠道丰富,从而改善传媒产业融资约束;同时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必然伴随更为激烈的传媒竞争,这样促使该地区传媒产业推陈出新,优胜劣汰。
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次之。文体广播财政支出是衡量政府支持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政府财政支出有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受众将消费支出转向文体广播。区域GDP水平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也相对较高。GDP水平是表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传媒产业来说,GDP水平对广告投放量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GDP水平越高,广告投放量越大,传媒产业越发展。
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与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度较低。消费水平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受众对媒介产品购买力的上升以及购买愿意的增强,都将传递至媒介组织,从而导致传媒产品中高档品的增加。并且随着文化娱乐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扩大,媒介消费的空间也随之增长。
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传媒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低。这说明中国传媒产业的科技含量仍相对较低,中国传媒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传媒产业发展而言,科技进步发挥着重大作用,因为科学技术带来了传媒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更是带来了传媒产业颠覆性的变革。
三、经济因素影响传媒产业发展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构建
据表2,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292、0.9622、0.9004,均在0.9000以上,表明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解释力度比较强。同时各回归系数的P值大多低于0.05,表明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估计值显著。从区域GDP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在分位数0.3时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为显著,而在分位数0.5及0.7时则相对不显著,而且各个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这表明区域GDP水平的增强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GDP的增加将带来传媒产业的发展,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却事与愿违,这充分表明中国传媒产业的投入未能跟上中国GDP水平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传媒产业的投入,并不断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
从市场化程度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P值分别为0.03、0.03、0.01,表明其显著性较高,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分别为0.822562、0.461179、0.501210,这一方面表明市场化程度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化程度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呈U型态势,具体来说,当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非常明显,因为市场化程度可以提高传媒产业的竞争,刺激传媒产品的创新;当传媒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下降,这是因为传媒产业发展进入中等水平后,传媒产品也逐渐进入了成熟期,传媒产业竞争也相对变缓;而当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时,市场化程度对其作用又缓慢增强,这是因为传媒产业进入到了另一有别于粗放型发展的更高的精细化发展阶段,传媒产业竞争又开始增强。
从文化娱乐支出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分别为0.08、0.08、0.59,P值不显著,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7054、-0.056226、-0.100489,表明文化娱乐支出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贡献表现为先拉动后抑制。但由于传媒产业数据的分散性,文化娱乐支出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所得到的结论有待以后检验和证明。从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均为0.00,表明其显著性相当高,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00788、0.537037、0.562524,这说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越高,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对其作用和贡献也就越强。因此促进中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大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从文体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分位数回归系数来看,在分位数0.3、0.7、0.9上的P值分别为0.07、0.01、0.09,仅在分位点0.5时较显著,而在分位点0.3及0.7时则不显著,而且各分位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6539、0.532282、0.342102,这充分说明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用科技来促进中国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结 论
本文探究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各经济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的关联性大小不同。市场化程度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大,而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低。
第二,各经济因素对中国传媒产业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中国传媒产业影响显著的是市场化程度与文体广播财政支出,且市场化程度、受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文体广播财政支出、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上,同一因素对传媒产业影响有一定的趋势。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贡献率呈U型态势,文体广播财政支出贡献率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而GDP的增加与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的增长呈变动的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孙丽丽.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产业经济特征的分析[J].新闻界,2010,(3):7-9.
[2]王婧.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8,(3):111-113.
[3]向志强,张冀.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人口质量因素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11):96-100.
[4]王家庭,张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的区域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2):79-81.
[5]Eli M. Noam.Video media competition: regulation,economics,and technolog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6,24(3):1265-1267.
[6]Elizabeth Mahan.Media,politics,and society in Latin America[J].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1995,30(3):138-162.
[7]向志强,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77-86.
[8]黄盈.中国传媒产业区域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
[9]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
[10]李正辉,王红云.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的适应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9):31-34.
[1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
一、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产业的区别在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个人智力活动为基础,通过创意想象形成创意方案并应用于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理念与当前的科技、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推动行业的发展,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融入了文化艺术元素,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市场环境影响,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在一定范围内做好交流与合作工作,以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做好行业文化积淀,推动行业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有效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形成新的产业链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强化核心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在世界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彰显了地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与国情相结合,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中国特色,在发展中实现了文化与创意的融合,有着较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实现了优质产出的目标,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夯实了基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湖南省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省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较好产业基础,本文对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探析,以对产业特色进行分析,促进区域组织不断的打造核心竞争力,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的中部大省,湖南省的面积有21万多平方公里,湖南省有七千余万人口,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南省处于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重要枢纽地位,有着多样的民俗文化。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资源丰富,给湖南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湖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统计局数据显示,近3年来,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在2015年,湖南省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收入达到了1707亿元,而在2016年更为突出的增长,201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收入突破了2000亿,占湖南省GDP的比重接近6%。在2016年,湖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做了大量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申请了重点项目扶持资金,推动重点项目发展。在2016年,获得中央文化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988亿元,以推动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16年,湖南大力推进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创新内涵。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推进遗产公园建设,如开发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侗族村寨申遗、里耶城头山等遗产园区等项目,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无形文化”的传承,丰富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当前发展环境下,各种新媒体已在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湖南卫视电视收视率在省级卫星电视收视率排名中居全国前列,湖南原创动画制作连续排名第一。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顺应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数字手机电视方面,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商业数字手机电视城市,目前已经拥有数百万的观众。“湖南手机新闻”,是国内第一个手机WAP平台,全天24小时实时更新滚动新闻消息内容的播报,通过出版业的推动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三维网络系统。积极打造全国原创动画制作基地。当前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成为湖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了文化产业战略布局的优势,打造了湖南文化产业航空母舰。在“十三五”发展过程中,湖南省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促进行业坚实发展。
三、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融合创新动力不足。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逐步意识到单一的产业发展局限性大,不易与市场融合,忽视了市场化属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理念有所欠缺。同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运营中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受限,特别是创新产业的无形资产较难评估,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撑。对整合创新发展动力不足。2.政策缺乏系统性。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各个产业未形成集聚优势,发展不力,不能及时的展现产业发展动态。3.文化科技人才缺乏。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产业发展中的人员发展呈负增长态势,人才较为匮乏。4.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缺漏。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是外在形式,也是交换价值的前提。当前法律制度滞后、执法力度不强,影响产业健康发展。5.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领取效应不明显,在基础设施建议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色不显著,配套设施不完善。6.目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大数据的应用,在发展中,技术的主导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技术带动方面还有较多的文章可做,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较为缓慢。
四、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文化属性的两重性,为党报改革创新带来了新启示
文化属性的两重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功能的两重性。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既有与一般物质性产业所具有的生产流程、市场定位和价值目标等特点,同时它又与物质性产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本质区别。也就是说,文化产品必须符合文化特点、要求,在其产品和服务中突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文化产业功能的两重性既有严格的区别,又不可分离。物质性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物质性的灵魂。这种载体与灵魂关系,揭示了党报在改革创新中,从主导思想上就必须把握好载体与灵魂的关系,绝不能把文化产业混同于一般物质性产业,片面追求生产规模化,以利润最大化来取代社会效益。党报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国家发展方向,以传播和弘扬时代精神、民族情韵和群众智慧为己任。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社会意识越是出现多样化倾向,就越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就越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必须寓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必须寓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与此同时,党报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可谓根深叶茂、多彩多姿。这里有独树一帜、标领风韵的藏舞、藏戏及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有节奏明快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土族婚礼和土族民间体育项目“轮子秋”; 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撒拉族民间传唱的撒拉曲、宴席曲; 有民族文艺盛会的蒙古族“那达慕”以及集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为一体的表现性艺术“社火”等。久负盛名的青海“花儿”更是深受青海汉、藏、回、土、撒拉、东乡和保安等少数民族的喜爱,是青海最具魅力的艺术奇葩。但我们应该看到,青海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创阶段,无论在发展速度、产业规模、品牌塑造以及产业链接等方面,仍然处在初始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未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相分离,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严重影响了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这些都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媒体既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传播者和中坚力量,党报在如何进一步做好文化产业报道,挖掘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准确生动地反映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举措、新成果的同时,从遵循文化属性两重性和两种功能入手,深化自身改革创新,都需要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中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为党报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如何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在改革创新中迅速提高自身竞争力,已经成为党报面临的新课题。
1. 确立权威、高端的发展思路,培育品牌宣传的经营理念。作为社会主流媒体,党报的权威性是其他报纸都无法拥有的。因此,党报只有实现权威内化于品牌,并将其物化于自己的新闻产品之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媒体。也就是说,党报只有把权威性这一“无形资产”转化成资源性的“品牌化”,才能在实践中树立起具有感召力的“品牌”意识和效能。党报只有树立受众意识、确立民生理念、关心百姓生活,注重“软”“硬”新闻的合理配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才具备一定的可读性,才具有社会影响力,才具有自己的文化宣传品牌。现在,报纸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价格竞争到内容质量竞争再到现阶段的品牌竞争,打破了长期以来党报主导的报业生态。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打破了报业市场的相对平衡,更加剧了报业传媒间的竞争态势。如何利用报业已有的品牌影响力,实现品牌的延伸效益和增值效益,已成为当前新的竞争焦点。这些都是党报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需要研探的新课题。
2. 以创新意识提升和拓展党报影响力。传统的党报报道大多以官方消息为主体,可读性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办报的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在经历了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读者对真实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党报的新闻起点决定了它比区域内的其他媒体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能看到更纵深的社会语境,这个强势为党报提供了二度加工和开辟同类题材的新闻产品可能性。党报因其主流受众集中,因而有助于在政府部门、受众与媒体之间,构建起一个最佳互助平台,有助于信息的及时与反馈。因此,党报创新不仅要在文化内容形式上创新,还要在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上创新。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坚持党报性质的前提下,向综合性、多样性、特色性方面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美感、自己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品位。
3. 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党报要实现由传统办报到经营报纸的转变,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因此,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 一是建立新的领导体制。党报以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首要目标。因此,在党报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媒体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与董事会结合下的总编辑和总经理负责制”。二是走采编与经营分开和事业与企业分开之路。党报首先要将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实行“两分开”。党报的主体业务不能进入市场,不搞企业运作,其经营性资产可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作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做大做强。根据党报内部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具有较强关联度的特性,要求从制度上保证媒体经营业务为宣传主业服务,既做到“两分开”又达到“两加强”。与此同时,党报还要在机制上创新,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性,为党报改革创新展示了新方向
1. 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产业只有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才能不断拓展并创造出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活动领域和新的产业形态。一个好的文化资源或优秀创意,要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借助于科技手段来实现。而在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的进程中,又会促进科技本身的不断创新,这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媒介和新的文化经济生长点。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传播和复制能力,而且使文化产业的生产、管理、销售、传播等多个环节变得十分便捷,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文化产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创新方向。
2. 文化产业与媒介的融合。“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出现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它包含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以及媒介管理的融合等。“媒介融合”不是一种兼并,也不只是两个媒体机构之间的简单结合,更不是新媒介取代传统媒介,而是一种传统媒介的转型和新媒介催生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传统媒介在革新的过程中,要用新媒介的先进传播技术和理念来改善硬件设施,提高新闻采编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视野和价值判断能力。传统媒介特别是党报,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优良传统,决不能为了迎合受众喜好或经济利益而偏离媒介融合的正常发展轨道,走向庸俗和低俗的危谷; 新媒介则要利用传统媒介长期积累的经验和遵守新闻行业道德准则来发展和实践。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新媒介形态不断涌现,传统媒介特别是传统报业要改变以纸媒为中心的布局,借助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从报纸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变,从传统报业独立作战向多媒体整合运营转变,改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盈利方式,提高跨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引导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党报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种信息传播的快捷、传播形态的改变以及增强互动、共享、分享等功能,以适应全媒体时展潮流。
3.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文化产业中的广播影视、信息资讯、游戏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产业、新媒体产业、数字终端制造业的发展,也给图书音像、广播影院、娱乐场所经营等传统业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改变了工业产品的价值形成机制和工业品的技术开发路径。在具体的工业设计中,体现了抽象的文化观念,使文化植入成为技术开发的重要一环,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力量。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休闲娱乐等共同构成了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的链条,只有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才能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党报不同于都市类报纸,在对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中,应当以更高、更远、更广的视野贴近现实,要善于对社会公众舆论关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同时加大党报舆论监督的力度,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优化。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性,为党报改革创新闯出新路子
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性,使区域内的相关文化企业之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互动机制,从而实现高效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形成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是由一群相互关联,紧密合作的文化企业群体所组成,具有自身运行规律和特点,也恰恰是这些运行规律和特点,为党报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1. 以科技为翅膀,促进党报的转型升级。科技的发展不仅给传统传媒带来了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有人断言,“互联网将取代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印刷媒体。应该承认,互联网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联网是多媒体的传播主体,不仅使用数字压缩技术,将各种传统传媒联成一体,而且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超大容量传播内容和双向互动传播,无疑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正是这种强大的竞争力,促进了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党报,从实际出发,目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从核心产品向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转型。传统媒体一直是按照“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的逻辑循序运行的,在现有体制和制度没有重大突破背景下,媒体产业发展重心应该向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转移,而在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丰富发展的情况下,核心产品层面也将得到重大突破。第二,是报网互动。即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转型,与网络形成协同效应,加速新闻更新速度,填补报纸时间上的空缺。第三,是丰富版面语言,注重微内容的经营,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用多媒体功能,实现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一、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艺术形态,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宠儿,并成为未来艺术发展趋势。与数字媒体艺术紧密联系的文化创意产业则具有高知识性特点,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高附加值特点,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从国际来看,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字媒体则在创意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IT 技术和 CG 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像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让我们看一下国外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首先,当今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他们利用不同的形式加大政策调控,鼓励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比如英国的重要产业之一便是数字媒体产业,其每年的产值占据英国 GDP的 8%,英国政府设立高科技基金鼓励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由此带动了银行贷款及私人基金成为英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财源。又如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以数字媒体产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因此以国家的名义设立“研究、创新及船业理事会”,其内部包括私营企业家、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及政府人士等成员。并且,新加坡政府每年还从财政上拨款,大力支持本国的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第二,数字媒体产业在很多国家已经发展为支柱产业。比如美国,其以电影工业及电脑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每年的盈利占GDP 的 4%。又如日本,其以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为主的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日本目前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总产值甚至是钢铁产业的翻倍。而我国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非常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在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数字媒体专业,教育学生成为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艺术设计等的新一代优秀人才。第二,国家非常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在“十五”期间,国家支持率先研发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体交互等技术,还在863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建设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并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国家级的数字媒体技术文化产业基地,借以促进我国数字化媒体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如今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便是数字媒体产业。
二、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
1.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软件产业一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排头兵”,以软件产业的发展为契机,电影、动漫、设计、出版等与数字媒体艺术息息相关的产业也会得到蓬勃发展。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为例,就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作用。“五福娃”,即: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就是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手段,拟人化设计出的艺术形象。据报道,北京奥运会期间,仅吉祥物“福娃”的利润就突破 3亿美元,约合25 亿元人民币。“福娃”的成功开发带来无限商机,不断延长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后续开发的还有玩具、服装服饰、箱包、文具、贵金属纪念章、徽章等近 300 余种商品。其中既有面向少年儿童消费群体、价格仅为 8 元的吉祥物荧光笔,也有面向高端收藏者、价值十几万元的贵金属纪念章。“福娃”从单纯的吉祥物产品,拓展为全方位的产业延伸和系列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美国的迪斯尼也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迪斯尼公司就进行了“滚雪球”的产业开发。不仅开发了迪斯尼动画片,还建造了迪斯尼主题公园,设立出迪斯尼形象的玩具、服装以及各种纪念品,并开办迪斯尼专卖店。一件普通的 T恤只卖 10 美元,而印上迪斯尼形象便可卖 40 美元。近年,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设计与建造推向了国外。这是文化创意产业走出本土,不断向国际化发展的典型事例。
2.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约翰•霍斯金曾在其著作《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出:人类是有创意的。也就是说,开发创意资源离不开人才,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可以说,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才教育开辟新的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增添新的力量,继而推动教育的全面进步。其实,数字媒体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自上世纪末期进入21世纪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才形成了以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结合为平台的互联网和以手机为平台的无线网络以及以数字电视为主的广电网,而这些便是我国数字媒体产业的组成。可以看到,比起美国以硅谷为首的 IT技术高度发展的 20年里,计算机图形与三维动画软件及后期特效处理软件结合,比起日本早在 20 世纪中期便兴起的一系列动漫《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等,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可谓是落后很多。正因为如此,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很是缺乏人才。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在中国,直到 1999 年才有两所高校开设了以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教学。2002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设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4 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数字媒体技术”确定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专业方向。2005 年 12 月 26 日由中国科技部制定并了《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到 2006 年,南开大学与日本索浪株式会社、日本数字好莱坞株式会社联手,就共同开展数字媒体教育事业、数字媒体产业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对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数字媒体技术培训、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和数字媒体内容生产将共同开展。因此,2006 年 4 月,南开大学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并且 9 月正式开学。2010 年,这批以数字媒体为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各大网站从事网络传媒的工作,或者从事电影、动漫剪辑制作、游戏开发等工作。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现从事数字媒体产业的人员中,高校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很多高中生只沉浸在题海战术中,对思维的发散及创意的展现早已漠视,再加上数字媒体内容的研发制作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的产物,而我国的教育体制为文科生和理科生,艺术生往往处于差生位置的边缘地带,所以学生资源并不理想。同时,数字媒体专业本来要求具有计算机技术及艺术设计基础的复合型老师,而我国高校艺术类的教师又往往是传统的国画、油画或者版雕出身,根本没有这些计算机技术的素质,所以,要想培养数字媒体专业的优秀人才还任重而道远。
我们黑龙江省第一个成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是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是在 2004 年成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距今已有 8 年历程。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 2010 年也成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开始正式招生。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在我省艺术教育专业中地位的得以肯定。黑龙江省近年已经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我省的战略部署来拉动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也预示着数字媒体艺术会在备受关注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四十多所大专院校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每年培养近2000 名学生,但依然满足不了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总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农村落后于城市,中小城市落后于中心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产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依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问题与对策
1. 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不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等十几个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不足全国的二分之一。对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占GDP 的比重完全可以这样的结论。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凸显出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从目前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诸多领域,尤其缺乏大量的应用型实践人才。所以,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教育,依然是今后发展的重点。目前,全国也只有四十多所大专院校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全国两千多所大专院校的比例仅占 2%,这对于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无论是院校的数量还是培养学生的数量都远远不够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办了这门专业学科,但由于师资力量从总体来看还比较薄弱,且各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每年培养的学生数量不多,还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所以,各地的教育部门应统筹规划,在增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同时,扩大招生数量,有计划地培养专门人才。已经开办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也可以考虑采取办进修班、研讨班的方式,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数字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科技与知识对于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文化依然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资源。最近十几年来,文化产业逐渐的发展壮大,其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以及发展态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全球范围内的很多国家与地区,包括经济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逐渐的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产业来看待,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的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创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拥有超强的创造性以及先导性。创意产业是根据现阶段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以及娱乐等新要求作为出发点,通过运用新兴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体作为产业的主导传播方式,将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跨越地域、跨越行业、跨越领域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价值核心就是创意,同时给社会提供精神、艺术、文化等产品。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时代产业的发展由静态的平衡性转变成为动态的平衡性。创意产业很大程度的展示了现阶段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与融合,同时也展示出了两者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改革与进步,成为了信息产生与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新世纪最为先进的生产力之一,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关键的作用。
2.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数字媒体所含有的形式非常多,像图像、音频、视频等,其传播的形式以及信息内容也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媒体中的信息在进行收集、处理、储存以及传播的工程中都实现了数字化运行,数字媒体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影视、广告制作到建筑设计再到智能仿真等很多的领域都涉及到数字媒体的应用。数字媒体是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其发展与进步会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重要的影响。
2.1 数字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
2.1.1 数字电影
现阶段,电影的发展逐渐向数字化方向靠拢,在整个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放映过程中,都逐渐的实现了数字化,给电影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机遇。在数字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数字特效对于电影品质的影响非常关键,观众对于电影画面感官的要求不断提升,特效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让观众产生画面的冲击感与震撼感,达到观众所需要的视觉效果。对于目前的电影来说,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涉及到数字特效,而且其比例在不断的增加。对于电影来说,数字特效是电影赢得观众的重要保障以及提高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2.1.2 动漫
对于动漫产业来说,其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的大。首先动漫电影的票房收入已经相当可观,而由动漫电影所延伸产生的链条产业经济效益更是巨大,比动漫电影自身的经济效益要高出许多。据数据统计显示,世界范围内的动漫产业每年的产值有400多亿美元,而由动漫所衍生的产业产值每年高达4000多亿美元,是动漫产业自身产值的10倍左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的动漫产业,多年前以及发展成为了本国经济文化的主流产业,同时日本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动漫产量最多的国家。虽然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动漫产业发展较晚,例如韩国的动漫产业,但是其产量也占世界动漫产量的将近1/3,并迅速变成韩国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动漫产业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玩具、服装、装饰灯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更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先锋。
2.2 数字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载体
最近一段时期内,传播媒介的改革速度不断加快,随着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发展,例如宽带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对传统的文化当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数字媒体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的传播与推广的载体,特别是网络多媒体的产生,能够让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更为迅速与广泛。不管是创意产品的形式是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文字等形式,都能够通过网络技术来传播与展现。通过网络向手机发送信息、下载喜欢的音乐等已经被普及,人们的生活的各方面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多媒体能够使各种创意信息互相融合,并得到迅速与广泛的传播。网络多媒体的即时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点,给文化创意产品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2.3 数字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技术手段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就是技术的创新能力,其中数字媒体的内容设计以及内容制作时技术创新的核心部分,通过技术创新能够让数字媒体中的图像、视频以及数据得到更有机的结合,还能够让多种形式媒体间的联系与互补得到提升,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局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与改革提供了动力与保障。很多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域中,例如网络游戏、网络媒体、广告、出版等领域,必不可少的要包含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处理与传播,这些过程的完成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数字技术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势必会逐渐的提升对于技术的要求,技术的改革与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
3.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在现阶段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正是新时期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趋势,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推动服务业进步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数字媒体自身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传播的广泛、快速性等优势,决定了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参考文献:
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瓶颈
网络视听产业的发展优势。三网合一的背景下,网络视听产业成为文化产业中最让人期待的一块。一些传统行业积极投身该领域进行“跑马圈地”,正是看中了该领域所具有的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巨大的市场空间。第29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娱乐应用的用户规模有小幅增长,但使用率均有下滑。相比之下,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较上一年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2)》也表明,2011年,上海传媒产业产值将达到988亿元,占上海生产总值的1.6%,增加值266亿元,保守地估计生产总量增长15%以上,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速。而这其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尤其是以互联网商业网络视听的产品生产与传播最具成长性,已经成为广大网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用户即市场,只有足够的用户才可以促进行业进行市场细分,使得整个行业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寻找赢利模式,推动整个行业的繁荣。
其次,畅通的融资渠道。从政府资源看,许多经济发达地区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扶持政策。一些地方拨出文化产业基金,如广东省的文化产业基金有20亿,上海则每年拨出1000万资金来支持视听文化产业,充足的资金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土壤。此外,社会上的风投基金和私募基金也需要寻找一个出口,得到政府扶持的领域无疑也将会成为社会资产进入的诱人入口。
最后,便利延伸的价值链。从当前的行业运营情况来看,网络视频产业处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各个企业出于差异化竞争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动机,正在不断扩展产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一些网络视听公司,如土豆已经开始着力培育自己的内容原创能力,并且已经向上游产业反向输出。因此,从整体而言,网络视听产业在价值增值上既可以作为下游产业直接面向用户,通过广告实现用户价值的市场回报;同时,对于一些自制内容以及参与制作或者扶持制作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内容供应公司,向电视台和其他的网络视听公司出售,进行内容的初次销售实现市场回报。
目前网络的发展带给传统媒体产业极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媒体的全媒体转型和价值链延伸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摆脱生存桎梏的共识。而全媒体战略中实现网络内容的制作和销售是较为直接和迅速的策略。这也就意味着当下的网络视频公司与传统媒体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共同的合作意愿。目前,有许多内容制作商纷纷涌向互联网视频媒体,并花很大的精力做全媒体的视频内容开发。加上当前三网融合之后,网络运营商同样需要延伸自己的价值链,与网络视听产业的联合已经在探索之中。
网络视听产业的发展瓶颈。易观国际的2011—2014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收入及用户规模预测,今年视频行业广告收入将达到88.9亿元,较去年年增长率降低近四成,仅为83.9%,相比近年来的翻倍增长,今年将成为4年来的最低点。到2014年市场收入规模增长率则会直降到33.6%。同时,今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长率为19%,仅有4.69亿人,而该指标的增长率在2008年高达89.1%。这种市场表现和发展趋势表明爆发式增长已经成为过去,那么未来的发展将会遇到什么瓶颈?
首先,市场本身还不成熟。有报道分析指出,视频网站生死期将至,规模为王道,行业排名第五之后的视频网站将逐渐被淘汰。从市场发展规律看,“规模为生死存亡的王道”,恰恰说明了市场的不成熟。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是大中小型公司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同时,通过创新发展,优质的公司可以通过创新获得更多利润,并迅速成长。而那些创新乏力的公司也应该依据市场逻辑而退出市场。企业的生死应该是依据公司的竞争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规模(尽管规模确实非常重要,但不应该成为决定性指标)。
此外,产业中网络视频公司对于上市过度热衷。导致了在版权购买上的“非理性”行为,电视剧每集200万的价格最为理性的方式不是购买而是自己投资制作。假定一些业内人士的分析正确,即视频网站为了追赶上市而通过高昂收购价格把控市场,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市场的非理性。企业拼命烧钱,赔钱赚吆喝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自己上市的筹码,而一旦这个通路不畅,那么转变思路、更换竞争力构建模式、回归成本收益分析是理性的、必然的选择。这种转向使得重新考虑发展路径成为当下视频网站的当务之急,转型和重新抉择为整个行业的短期发展带来了压力。
其次,运营成本过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视频分享类网站需要支持的规模都在100万人左右,每月仅带宽就需要1200万元的支出。同时,高昂的带宽成本和版权成本压力,加之内容同质化和无法实现盈利的尴尬,中国视频网站正在进入加速洗牌的时代。目前视频网站作为网络视频产业的领头羊,其运营上的尴尬也可能会波及其他的上下游公司,这无疑为整个产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
此外,中国的网络用户消费习惯也不利于网络视听产业盈利模式的开发。从付费电视推广的效果来看,付费的消费习惯在中国还无法被市场广泛接受。美国网络视频大体上存在三种盈利模式,广告主付费模式、按次付费和会员付费制。后两种模式在中国目前还无法复制。因此,对于视频网站而言,发展是一个悖论,而解决悖论的途径就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未来
就目前而言,网络视频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因此,未来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以视频网站为例,规模在100万人左右的流量,每月带宽就需要 1200万元的支出。针对这一问题,上海依托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基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于定向入驻基地的网络视听企业提供宽带补贴,通过基地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并提供相应带宽补贴,引导视听企业迁移主站等。其他地方也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政策建设,助推网络视听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除去网络服务硬件建设之外,软件建设也同样重要。网络视听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尽管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基于前期发展多处于亏钱的建设期,所以对于市场的其他配套服务需求不大。伴随进一步发展,网络视听产业需要探索自己的赢利模式、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市场其他要素的配合,比如视听内容的创意产业、内容评价产业、交易中介等,以及熟悉视听产业发展现状和行业特点的市场调查公司、决策咨询公司等。这些要素市场可以依靠网络视听产业自身发展的带动,但是更需要政府花大力气去进行引导和培育。
加快产业创新,拓展赢利渠道。从网络视频网站来看,除了购买版权外,一些视频网站开始操纵整个内容产业链,即开始与专业制作公司合作,并签约艺人、导演、编剧。而且,未来的网络视听产业发展不是网络视频网站的发展,而是传统视听产业、网络服务商和网络播出平台合作互动的发展。从国内唯一实现盈利的网络视频公司乐视网的经营模式来看,播放平台、版权分销、技术研发多元发展的模式才可能摆脱单一广告赚钱模式,找到盈利空间。
同时,所制作内容也可对电视台进行反向输入。美国Hulu视频公司就积极向电视内容提供商反向输入,从创作开始公司就抱定将内容打进传统影视产业的决心。尽管Hulu公司有强大的传统媒体资源支持,为一般的视频公司所不及。一般公司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内容需要增加在制作设备、人员上的投入,但是从长远看,其带来的收益完全有可能抵消成本付出。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赢利渠道的拓展将带来整个产业的稳步发展。深圳卫视在频道上推出优酷土豆网自制的偶像剧《爱啊哎呀,我愿意》、青海卫视设立微电影剧场栏目等案例预示了该模式的光辉前景。
市场细分,差异化打造自身竞争力核心。当前的网络视听企业力图构建购买版权内容、自制内容和受众产生内容三三制的机制,而事实上这种机制虽然在短期内是一种良好的模式,但是并不利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因为购买内容和受众产生内容在当下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花大钱购买独播剧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而从摊薄成本的需要出发,与其他公司形成物物交换的良性机制可能更有利于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但是这些只是生存之道,进行市场细分,确立自己的竞争力优势方是长久之计。致力于自制内容,更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探索公司的差异化定位,比如对用户进行年龄细分(如老年和少儿)、兴趣细分(电视剧和综艺)等,更可能确立自己的行业优势。
然而,自制内容在制作成本、周期、资金、人才上都面临着制约。与此同时,民间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而且web2.0的UGC模式也激发了用户参与网络内容制作的巨大热情。从受众产生内容中发现具有潜力的素材和人才,形成松散或者紧密的合作模式,也是网络视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而且,这种模式有利于吸收多人的智慧,利用企业的资金和专业化优势整合受众中的原子化、碎片化创意,合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自制内容。
结语
目前,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部分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积极发展动漫产业是一种历史潮流。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呼唤文化强省。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创建中原经济区要“加快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广播影视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立足本土,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特色优势,发展中原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好机遇千载难逢。
1.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本土品牌优势突显。河南文化产业自2003年发展起步,2006年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增加值已超过四百亿,增长17.1%,跻身于全国第九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4多万,增长5.5%,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2%。河南文化资源的标志性符号“少林寺”已超越国界,成为河南文化的国际化名片;从《梨园春》到《武林风》,都足以见证了河南两大传统文化———“豫剧”和“武术”的振兴及发展。郑州乃至河南品牌在向国内外宣传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经济的大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同时,历时8年发展的民营动漫企业———河南的小樱桃公司,现也成为知名的中国动漫品牌之一。
2.发展布局初步形成,产业基地建设落实。自2007年郑州市金水区政府制定出台《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设立创意产业发展基金,为创意型企业的初期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到首家信息创意产业园落户郑州市惠济区,一个专门致力于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民间协会———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于2008年5月16日在郑州成立;到2009年3月15日郑州市动漫产业基地在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挂牌设立,两年后申报成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有7家国内外动漫公司入驻;再到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期总投资8亿元,规划用地87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于2010年3月30日在郑州高新区奠基成立,标志着河南文化创意产业从此结束了从小到大、由散弱变集强的发展历史,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因此,2010年成为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坐标,预计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5万分钟动画片,年产值将超30亿元,将成为集动画、漫画、游戏研发、动漫媒体运营、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动漫产业化开发和动漫教育为一体的动漫创意产业集聚区。
3.三维动漫企业汇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起步区是863软件园,该园现已有68家动漫企业入驻,占全省动漫企业总量的80%,从业人员高达2000余人,使郑州动漫产业区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动漫产业集聚区之一,主要包括发展漫画、动画、数字多媒体、游戏、衍生品在内的动漫创意产业。众多入住基地的企业正在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基地内出品的动漫产量持续提高,其中三维动画创业产业、动画片年产量分别居中部第一和全国第九;4部动画片被评为国产优秀动画片,居全国第八;并先后有《少林海宝》、《小樱桃》、《代号12348》等7部动画片登陆央视首播。动漫基地聚集着一群怀揣梦想、富有创意激情和智慧的年轻创业者,更容易撞出创新理想的火花和文化创意的优秀作品。诸如,小樱桃、番西茄、二兔等众多知名动漫形象已从基地走向了公众;由河南麦草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原创的动漫形象二兔,已被媒体界誉为“中国第一个手机动漫明星”;正在全力筹建中的小樱桃少儿动漫频道,2013年的动画片产量突破1万分钟;在揭晓的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占获奖动画片的80%;由一报两刊组成的动漫媒体矩阵已形成,其中《动漫报》作为全球中文动漫第一报,填补了我国没有专业动漫报纸的空白,中国动漫明星第一刊《小樱桃》以及中国漫画第一刊《漫画月刊》发行量也不断攀升。同时,产业基地在郑州市及高新区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的激励下,相继涌现出一批效益业绩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动漫企业,有着河南本土文化特色的一些原创动漫产品也正在打入国际市场。
二、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本文在对河南地域尤其是郑州进行文化创意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主要影响发展的三大问题,并借鉴国内先进省市的经验,提出了有关的对策与建议。
1.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观念较落后,结构设计不合理。相关领导部门或组织机构对发展艺术创意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清醒的产业化发展观念。只看其事业属性,而不看产业属性;只重视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创建。从产业基地或园区的发展历史看,缺乏总体发展规划的产业布局设计,导致产业资源分散,几个较早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区形不成合力,许多艺术文化创意资源闲置或得不到有效利用;集约化发展度不高,致使“小、散、弱”现象凸显。
(2)集约化发展度不高,产业整体实力不强。目前,传统的艺术创意仍然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发展具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现代创意产业,才是未来产业的发展大趋势。由于集约化发展度不高,企业间的互补性不强,且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等原因的存在,很难形成在全国知名的企业。如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中原动漫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3)产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由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产业园区企业的管理多,而相对服务少;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不够,盈利模式单一,同时受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整体上发展速度较慢。尤其是在三维动漫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更为薄弱,动漫创意精英团队匮乏,更缺少既擅长技术与管理又懂艺术的产业领军人物,导致企业综合竞争力较差,知名度更小,产业发展只能在探索中求解,在创新中前行。
2.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研究产业发展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要更加深入研究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特征,政府应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统筹政府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并将其自身具有研发创新、信息服务等功能特点的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纳入政府政策扶持的范畴;进一步使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的融资机制得以完善,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型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质押业务试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和企业,投资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业发展保障。对于文化创意企业来说,企业的第一大收入、核心资产、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就是知识产权。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对原创性艺术创意产品的保护和认可,承认和尊重个体创造力的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创意只有在获得知识产权后,才有可能形成产业。因此,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与维权意识,是艺术创意企业的立业基础和推动产业发展的保障。
(3)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优势产业知名品牌。以郑州国家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基地为中心,实现布局规模化、合作协作化、产业集约化发展。资源整合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关联资源要有效开发,资源利用率要提高效率,才得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链上的关联和配套产业要大力发展,使得衍生产品的效益和规模得以扩大,真正使其成为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的高地。为促进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物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以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为内容的产业。要实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产业的知名品牌。要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的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品牌市场价值,开发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对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项目给予扶持培育,抓好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型动漫艺术创意产业化项目,以推动创意产业园区的动漫产业快速发展。
(4)实施集约化战略,培育动漫产业集群。发展新兴的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产业,除培育动漫艺术创意重点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外,还应实施集约化发展战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提升产业化和市场化规模,增强综合竞争力;并引导企业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大型艺术创意企业或集团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充分利用郑州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以郑州国家动漫产业园为中心的863动漫软件园区,实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动漫产业基地。
(5)建立完善产业市场体系,引导与扩大信息消费。人才、资金、信息服务和技术等产业市场要素要进行统筹规划,加紧对咨询、培训、展览、版权等艺术创意产业服务市场的完善,着重发展动漫人物艺术品、印刷品、动漫工艺品、电子产品等艺术产品的市场,建立完善艺术产品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提升创意艺术产品的流通和信息消费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咨询、产权交易等市场中介机构,为三维动漫创意艺术产品提供良好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发挥区位优势,构建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艺术创意市场体系,对动漫创意消费意识要大力培育,引导和扩大民众的信息消费。
(6)培养和引进各类高端人才,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选拔和管理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除招纳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艺术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充实艺术创意产业团队外,还要把一批综合素质好、组织能力强、业务技术精,又会经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培养打造成为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建立在校培养、实地培训和单位选培与开放引进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全力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艺术创意类培训,鼓励高校建立与三维动漫艺术创意相关专业;通过各种公共服务体系和激励政策,创造出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发挥聪颖才智的人文环境,为吸纳三维动漫艺术创意人才营造便利的条件,从而得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沈阳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培育了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开展了全国性的“动漫展览”“动漫论坛”“动漫产品交易会”和“卡通形象品牌授权洽谈会”,宣传推介了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的动画产品;举办了原创作品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沈阳的文化氛围。2010年以来,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3.84亿元;以网络、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为主的层,实现增加值61.2亿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97.88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相互融合发展、具有辉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在第三届东北文博会上,动漫产业成为代表沈阳文化产业勃兴的新亮点,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沈阳市浑南新区被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通过技术、环境和融资平台的协同构建,使动漫企业实现了起点较高、快步发展的局面。浑南新区投资4千万元建设了国内领先、亚洲瞩目的动漫公共技术平台,投资9亿元建成国内堪称典范的动漫企业用房,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入数千万元设立动漫产业发展基金,均为浑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非凡动画公司动画片年产量就达7000多分钟,占全国总量的二十分之一,企业从批量产出中找到了衍生品的盈利模式,延伸了动漫产业链。2012年,沈阳市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基地,同时,被教育部认定为立体动画&多媒体研发与生产基地,研制出了世界首款4D立体真媒体电脑影机,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立体教学片库。和平区作为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所在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和科技相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出版、4D立体影像、舞台演艺、广播媒体等科技文化融合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数字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鼓励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相融合。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主要问题
1.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服务机构数量还不够多;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交易、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人才培训等科技文化融合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和产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渠道;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沈阳文化产业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国有资本独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则相对较小,民营资本又受到各种限制,严重影响了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沈阳文化科技产品从量上和质上都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沈阳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较慢,在全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作品和活动还较少,文化科技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不高,并缺乏适当的市场机制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导致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文化品牌难以形成。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也导致科研活动与现实需求脱节,不利于成果转化机制的形成,集高文化内容与高科技载体于一身的优质文化科技产品较少,有魅力、广传播、可持续的文化科技项目则更少。3.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沈阳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相对不足。2010年末,沈阳共有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5000多个,从业人员8万多人,而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62.33万人,天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3.18万人。从以上数据来看,沈阳文化产业人才的总量和我国其他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科技创新人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更为缺乏。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劣势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集聚高素质的文化科技产业的各类人才,最终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