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冲击范文

新媒体冲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冲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冲击

第1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深度报道 传统报业 新媒体 探索

一 、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新闻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新媒体的出现给广大受众带来 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它的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通畅性 ,使传统报纸只能望项背。

美国报业协会2005年5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10月至2005年 3月 ,美国报纸非周日版日发行量下降2.5% ,周日版发行量下降3.1%。作为美国最畅销的报纸 ,甘尼特公司下属《今日美国》截至2005年3月份的6个月发行量达了227万份 ,同比仅上升0.09 % 。其次是道琼斯公司的《华尔街日报》,同期发行量约为205万份,同比下降1% 。其它知名报纸的发行量也纷纷下滑 ,其中《洛杉矶时报》同比下降5.4% ,《华盛顿日报》下降3.7%。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2006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读者数据显示 :20 0 5 年报纸的日到达率降低为68.9% ,比2004年下降了0.2% 这不是简单的数据下降,而是新媒体争夺了报纸的部分眼球。2005年受众读报时间在减少 ,受众平均每天读报时间为4 0分钟 ,比2004年减少3分钟。而受众接触互联网时间为 4 8 分钟 ,第一次超过了报纸。2005年之后,传统报业一直未能重振雄风。

由此可见 ,新媒体早在2005年就已经对传统报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

二 、传统报业出路的几种探索

在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强力冲击下,无论是传媒界的学者还是在新闻一线工作的媒体人,无不开始思索传统媒体的新出路。

究竟如何实现“纸媒不消亡,新闻不死”?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可能让传统媒体重现蓬勃的生命力?

传媒界的专家与实战工作者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可能的路径:

1. 转变弱势,强化优势,再造报纸 “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强化报纸的传统优势 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以及深度报道。内容为王,一直是传统媒体奉行的天条。

对报纸来讲,内容始终是根本只有做好新闻,做出特色,做出优势,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内容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报纸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 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二是报纸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在国际报业舞台上真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都是公信力强、权威性高、以内容取胜的大报。因此,报业要把做好内容和增强社会公信力放在发展的首位,把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点,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报纸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最大优势是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以及深度报道,报纸在读者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是因为报纸所提供的信息是经过过滤的,而其中的把关人就是编辑记者、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来源于所提供内容的真实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权威性,这是网络媒体难以做到的。

2. 运用新技术,实施数字化报业战略,探索新旧媒体有效融合之路。

所有的事务都在变化当中,变才能够长久。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思变”时也可以考虑与新生事物相融合。

李长春在考察人民日报时就强调,要努力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微博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新旧媒体有效融合不失为一条长远的出路。

3. 开发潜力 ,细分受众市场

不同媒体针对的受众是不同的,不同的报纸针对的受众也是不同的,传统报纸要充分挖掘潜力,细分受众市场,开展增值服务。

以重庆报业市场中,《重庆晨报》的《渝商周刊》和《重庆时报》的《上游商业周刊》为例。两份周刊选择了以重庆企业家圈子的受众的细分市场,在新闻选题和版面策划上均以考虑企业家需求为前提。打开了一个关注企业家的新口线,开辟新的细分市场,更专注,也更有成效。通过“把关人”的门槛和记者独有的企业家资源,有效地规避了新媒体的冲击。

4. 增加新闻评论的数量,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

新闻评论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内涵,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说理,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写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和看法。新闻评论是传统报纸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一大亮点。新闻评论对信息的深度解读体现了报纸的文化实力和品位,也是报纸吸引受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新媒体在新闻时效性、表现方式多样性、交流互动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强劲优势,把新闻评论做精做深,将信息内容办出高品位,体现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报纸文化,这是传统报纸增强自身实力的又一个主要方面。

三 、传统报业深度报道优势案例

以震惊全国的周克华一案为例。8月14日上午,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已经在微博等新媒体上疯传。14日上午10:30接到关于15日的紧急任务,10:52正式决定制作号外,并临时抽调5名编辑人员。从采访到印刷、发行,整个系统人员在第一时间全部到位。

14日下午17点,重庆晨报关于周克华被击毙的《号外》开始上街免费发放。《号外》独家报道了“银行受伤保安讲述见义勇为过程”、“击毙周克华民警自述开枪经过”等细节,通过多名目击者的讲述,还原“8.10”枪击抢劫案现场。

网络虽然迅速,但消息多为零散细碎,甚至参杂虚假信息。在周克华这样的大案件中,《重庆晨报》的号外充分展示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魅力以及权威性。

在传播的发展历史中,纸媒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被公认为夕阳产业,纸媒的出路依旧牵动着无数媒体人的心。很多的案例都告诉我们,纸媒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纸媒依旧在传播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媒体未来的价值在哪里,也许只有几十年后我们回头,才能够清楚地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梁国标,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06.9

[2]袁静 余晓,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结构矛盾分析[J],新闻界,2007.1

[3]樊传果,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战略[J],传媒观察,2008.12

第2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报纸新闻 冲击 对策

引言:计算机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媒体的崛起为读者提供许多信息获取、传播的平台,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促使更多读者抛弃报纸新闻等传统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正冲击并蚕食报纸新闻的生存空间,甚至有人认为报纸新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即将结束。

一、新媒体对报纸新闻的冲击

(一)对读者拥有量的冲击

手机应用软件、博客和播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使许多读者拥有了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读者可借助各类新传媒平台获取、新闻,并发表个人观点,形成了每人都是记者的信息获取传播模式,激发了广大读者的参与热情。另外,由于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强、成本低和时空限制小等特点,使新闻不受报纸字数、版面和印刷数量的限制,更新和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且读者在阅读新闻时不存在买报纸的费用问题,吸引力更强,使报纸原有读者大量流失。

(二)对经济效益的冲击

报纸新闻传播的运行成本主要是通过销售和广告经营来获取,当报纸新闻不够吸引读者时,读者会大幅度减少,并影响报纸销量,从而使商家广告费用投放减少,经济效益下滑。特别是近年受世界经济环境影响,商家为提高影响力,在广告投入上更加追求效益最大化。若读者过少,会严重影响商家在报纸上的广告投入,而使商家转投车体广告、楼宇广告等新媒体,进而使报纸经营效益受到严重冲击。

(三)对经营模式的冲击

新媒体信息的来源多元化格局现逐渐形成,报纸在面临印刷成本增加、广告收入下滑、读者流失等压力下,经营模式受新媒体的冲击不可忽视。报纸新闻内容编排上很难做到让读者随时依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版面分类上过于僵化,而新媒体则以分类详细和信息容量大著称,读者可随时依个人喜好选择浏览信息,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新媒体互动性更强,特别是网络媒体,让读者随时可以根据阅读的新闻内容进行互动与交流,而报纸则不具此类优势。这些问题,让报纸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二、重塑报纸新闻优势的对策

(一)重树报纸权威性,扩大品牌影响力

1.确立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真实是新闻媒体的生命之源,只有新闻真实可信,媒体才有权威。目前,新媒体充斥视野,网络门户网站及微博和博客众多,使新闻可以随时随地,但信息的随时会造成了新闻内容有真有假,新闻未经证实就进入了读者的视线,造成假消息泛滥,负面影响极坏。而对于报纸新闻来说,都是经过审核和调查取证后才能,真实性毋庸置疑,这是报纸的绝对优势。报纸要把握这个优势,摒弃不同报纸间同质化倾向,以主流新闻和优质新闻来吸引读者,提高报纸在读者中的公信力,重树报纸新闻权威性。

2.注重树立和发挥报纸品牌的集聚效应。不同报纸的同质化是造成读者和广告分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报纸只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与众不同才能吸引读者的眼光。报纸企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新闻共享等办法,把报纸间的新闻采编力量与众多资源融合一体,将新闻整体规模优势和传统报纸良好声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规模大、信息量丰富、影响力深远的特色品牌新闻平台,将广大新闻读者集聚在自己周围。同时,报纸还可利用特色品牌形成的号召力整合其它媒体,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推动报纸数字化建设,有效形成报网优势互补

目前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都在推进数字化建设,如:人民日报的人民网,凤凰日报的凤凰网等报纸媒体已在原有电子报的基础上推出自己的数字化网站,谋求未来发展出路。还有报纸企业和网站联合,提高整体竞争力,如:“中国证券网”和《上海证券报》的联合,形成了报网联动的经营模式,使报纸从从单一盈利模式迈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另外,报纸利用网络可以做到新闻的实时更新和同一事件的后续跟进,并于第二天在报纸对这些热点新闻进行更深层次的评论,不仅使新闻更加丰富,更加生动,还可以让读者发表不同见解,既满足了读者的渴求,又弥补了报纸时效性不强的缺点,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

通过报纸数字化进程加快,让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进一步拓展,新闻传播实现全区域和全时段覆盖,以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影响读者群。报网平台的融合度越深,资讯优势就越明显,就会争取更多的商家进行广告投放,有效提升报纸的盈利前景。

(三)不断追求创新,建立全方位的立体营销网络

报纸企业必须要实现科学发展,积极面对新媒体挑战,在竞争中取长补短,锐意进取,力争在竞争中越做越强。

1.新闻报道策划的创新。报纸提供优质新闻的同时,以创新策划的方式来提升报纸的影响和传播效果。通过充分挖掘新闻内涵,以独家视角和处理方式,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加工和全方位权威解读,让报纸的新闻比新媒体的更全面、更权威、更客观,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2.报纸运作方式的创新。在报网联动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在业务覆盖、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促进报纸借助新媒体进一步实现新发展。发挥报纸优势,并与新媒体相辅相成是实现报纸做大的捷径。报纸企业可以向车载、楼体、网络等新媒体产业拓展,进行多元化立体经营和与交互经营,形成报纸集团化运营模式。如:可以根据商家的广告需求,选择适当形式在不同媒体上,摆脱传统单一化经营模式,这种综合媒体展示形式能适应不同的需求商家,形成综合立体的营销网络,有效提高了经营效益。报纸科学发展,就是以勇于创新的方式不断壮大自己,让新媒体为报纸新闻传播插上飞翔的翅膀。

结论:报纸新闻要想重塑优势,就必须在发展中实现与新媒体相辅相成,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才能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下科学发展、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王斐帆;新媒体环境冲击下报纸发展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45-46

第3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冲击;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15-01

1 新媒体的界定及发展态势

1.1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1.2 新媒体发展态势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也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

从数据中,我们再次直观地认识到了新媒体的发展强势,同时也要意识到,它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2 新媒体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新媒体在传播理念方面带来的改变,是其对传统媒介形成冲击的根基所在,这不仅是新媒体具备的特性,更是其能够进军我国传媒市场并扎下脚跟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消息打破时间限制

传统媒介中的报刊、广播、电视中,无论是什么重大新闻,顶多在正在播出的新闻栏目中进行插播,且受到如报纸出版与发行时间、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段与顺序等的限制,无法实现最新消息实时传播。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它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还可以对某一重要新闻做即时的滚动播出,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优势突出。

2.2 消息打破空间限制

在原有的传统媒介播发消息时,必要的是要有一个专业工作的空间或设备,报刊,要有打印机与印刷机;广播,要有固定的演播室;电视则更复杂,要有演播厅又要有信号传输的设备。而对于新媒体,一个手机、平板或电脑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些紧急消息,一条微博就可以达到其传播效果。

此外,有了新媒体之后,新闻报道的来源也更加宽泛了,不再是以往各地只报道各地的消息,全球互联的电子网络有多大,新媒体的传播空间就有多大。真正在媒介传播领域也实现了全球化,信息来自世界各地,受众也遍布了全世界。这也是新媒体发展的灵魂,即信息的开放与共享。

2.3 超文本的共享模式

所谓超文本,一方面指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存在,另一方面是指通过超链接可以使信息之间产生联系。

传统媒介都是通过或文字、或图片、或声音、或画面的形式进行传播,无论哪种,它们只能选取其中一至两个传播形式,而新媒体却可以集以上种种形式,再加上三维动画等为一体。这样就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线性文本模式。此外,新媒体拥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超链接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将海量的碎片性信息进行有序的整理,还可以最有效地将一些有关联的新闻进行整合,使受众在简短的时间里可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刻了解一件事,打破原有的线性模式,形成网状结构与多维结构。

2.4 交互性理念

新媒体的又一特点就在于,它的传受双方的互动性更加及时与有效。受众在选择信息时也更加自由化与个性化。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受众越来越不愿像以前一样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介传播的信息,而毫无自己的见解了。新媒体也恰好满足了受众的这一需求,即随时随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畅所欲言的发表评论,阐述观点,甚至有些时候受众的观点都可以影响一件事的走向。

2.5 营销策略方面

在新媒体对传播理念的改变中已经介绍了有关新媒体快速有效的反馈的方面,然而在信息运营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冲击,那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广告的兴盛,新媒体信息内容来源具有高价值、观点性等特点,新媒体的价值逐渐获得企业主认可,广告主逐渐消减广播媒体的营销费用,将其投向新媒体,随着新媒体营销价值的提高,和新媒体关注度的提高,新媒体还将继续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

尤其是近几年,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像星空传媒、光线、海润等民营影视制作公司都较好的利用了新媒体为自己的节目做宣传,也拉到了一批网上的忠实观众。

综上,我们不难总结出,新媒体正是由于种种特性打破了受众原有的接受信息的方式与理念,才获得了成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当今媒介市场中传媒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3 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合作共赢的发展前景

经过以上分析,新媒体带的冲击及影响已经一目了然,然而,在我看来,新媒体即使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它仍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媒介在中国传媒领域中“老大哥”的地位。就像广播没有取代报刊、电视没有取代广播一样,每个媒介都有自身的优点与缺点,相应的,每个媒介都拥有一批专属的忠实受众,它的传播特点都会覆盖一类生活方式的人,在一定时间段内,这一现象无法改变。

3.1 新媒体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纵观新媒体行业,我们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化经营方式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先就是信息真实性的问题,网上匿名发帖的形式带来了一些人恶意散布虚假信息引起社会动乱的例子不在少数,利用新媒体独有的特性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固然好,但对内容真伪监管的不到位也带来了一定困扰。

其次,虽然新媒体劲头很猛,但我们也注意到,新媒体占据的领域只局限在综艺娱乐等方面,而且内容浅显,杂七杂八。而且由于网络信息过于庞大,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一定影响。

3.2 传统媒介独有的政策优势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比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中国这个政治体制下,传统媒介在传媒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我国媒介多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营机制,媒介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利益,在这一点上,对于一些消息的独家报道及官方权威言论,新媒体还是无法企及的。可以说,传统媒体是主导受众型,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换句话说,对于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新闻,受众愿意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借助其图文并茂的超文本形式进行直观性的了解,而对于一些官方政策性的消息,受众还是更依赖于传统媒介中的权威解析,而非网络中的“小道消息”。

3.3 两种媒介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着存在的价值,双方也不应该是竞争的关系,作为传播渠道,新媒体的产生无非是在传统媒体对内容及形式上把控基础上的又一创新,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传统媒介。相反,传统媒介应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来带动自身的发展,将其作为一个有效的传播途径,更好地扩大宣传。在这一点上,许多优秀的电视栏目,例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都是成功的典例。可见,新媒体在传播效果上的潜力是不容小视的,而新媒体要想有所发展,就要想办法与传统媒介相融,发扬自身的优点,并在坚持优点的同时加强对自身传播内容的监管。只有这样,与传统媒介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的媒介家庭,互相扶持,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新媒体才能在这个广阔的传媒市场中始终保有一席之地,并与传统媒介形成良性循环,和谐发展。

4 结论

综上,我们不仅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上吸取了许多经验,同时,也意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新媒体要依靠传统媒体几十年来树立起的牢固地位,并依托自身创新的传播理念,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而传统媒体也不需为新媒体的发展感到绝望,要带有一定危机感,对传统媒体的运营机制及传播形式做出相应的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今受众的需求。只有双方都坚定自己的特性,并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形成自身的优势,达到双赢。而我国传媒领域的水平也会在总体上得到提升,从而形成强大的中国品牌。

参考文献

[1]喻国明,等.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刘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社区广播,细分市场,个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81-01

一、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

2013年,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广播媒体产业也未能幸免。伴随着经营创收结构和模式的调整,全国广播广告刊例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3.7%,远低于传统媒体广告6.4%的增幅。

传统广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惑是,电台的频率是固定的、播出渠道相对单一;广播节目构成程式化,在互联网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广播能为受众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显得相对有限,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主持人的个人风格。而且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有明显局限,虽然开放了电话、微信、微博等反馈渠道,但单向传播的特点并未彻底改变。此外,广播经营模式总体单一。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目前国内电台的转型,比较多的是集中在“硬件”上。直接将AM/FM上的节目内容搬到互联网和手机上,通过与微信、微博等平台融合,或者推出自己的App应用,拓宽电台的传播渠道,以此希望实现广播的“终端移动化”或“广播的手机媒体化”,

这种形式上的变革,固然给传统广播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如果内容理念上不转变,无异于“新瓶装旧酒”。如何根据新媒体终端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本人认为,一是内容的个性化,更加注重细分市场;第二就是借鉴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让服务更有针对性。社区广播刚好集中了这两大特性。

二、各地城市电台在社区广播上的探索

“社区广播”并不是什么新词,最早出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以“特定的年龄层和有特定兴趣的听众层为对象”,以地区为宗旨。在美国,每天收听广播的人数高达71%;在德国,更高达82%。

但在我国,社区广播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往,大街小巷总能传来广播的声音:清早是《新闻与报纸摘要》,到了黄昏就是《全国新闻联播》。然而,这种“小喇叭”覆盖到社区的广播,远非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广播:内容大而广之,贴近性、服务性差。在资讯相对匮乏的年代,尚有存在的价值,而如今早已化作一个时代的记忆。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电台开始重新审视社区广播的价值,挖掘细分市场。以北京电台为例,开办了FM107.3 “城市服务管理广播”,不仅节目内容上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还建立了社区基层联系点;节目录制也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

除了做实社区服务功能,探索广播的应急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虽然目前国内城市电台开设应急广播的基本都还是交通频率,但面向社区、突出服务性的特点已经初显。在社区广播的概念尚未得到普及的情况下,选择覆盖人群较广的交通频率被看作是最适宜的渠道。

如何让社区“应急广播”真能应急?在这方面北京继续走在前列,已有多个社区完成了应急广播系统发放、安装。遇到雨雪等灾害性天气、地震、火灾,居委会可远程强制启动居民家中广播通告相关信息。

总的来看,不论是像北京电台那样以城市电台的姿态成立了社区广播,还是在地方交通台基础上赋予的应急功能,更强调内容的贴近性、细分化和服务的有效性、针对性,已经成为共识,但社区广播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广播的发展趋势

社区广播具有服务范围明确、易于细分听众群体、易于吸引听众参与等优势,覆盖范围既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局限在一个城市内的某个区域。在新媒体大潮席卷当下的背景下,重提“社区广播”,不可能回到以前读着生硬的稿子、播报几条社区资讯的年代了。从运营方式、媒介手段、节目内容上,都应该有着新的诠释。

1、运营模式:

1)与园区或居民区合作。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广东佛山是制造业大市,产业园区众多而且规模都比较大,一个产业园就是一个社区,园区内集中了几十家企业、上万名员工。这个群体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上,往往有了极大的相似点,所谓的“产业社区广播”也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单靠园区自身去打造符合受众喜好的个性化电台,显然有点脱离实际;而以一个城市电台的身份,去全权运营某个产业社区广播,也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探索一种怎样的合作模式,就是问题的关键。当中包括前期的人力、设备投入,以及投用后的日常运作、广告利益分成等。

而居民社区广播,同样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家门口修路到什么时候?附近的超市有什么货品在打折促销?新开了哪家餐馆,有什么特色菜?门口有无堵车,怎样走最近?这些看似很琐碎但又事关居民生活的信息,在传统的电台上是很难一一关注到的。除了口耳相传、qq群之外,以互动性、服务性为宗旨的社区广播也是一种选择。不过,管理这样的居民广播,同样面临着如何运营的问题。

2)网络社区广播。

同现实中的产业社区、居民社区不同,网络上的虚拟社区往往是以兴趣爱好聚集了一群听众,更强调节目的个性化和交互性。蜻蜓FM、优听radio、酷狗fm……无一不是这样。既然网络电台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由电台主办的社区网络电台,同样可以赢得一席之地,而且还更有优势:专业主持人的节目、信息的权威,同时打破了时间、空间,将广播从业人员、听众、网友连接在一起。

目前国内已经有城市电台开始了这一探索。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菠萝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互动性。“菠萝蜜”在创建自己的菠萝台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创建“一台听天下”的网络电台,将实时广播与广播回放进行混排。并可随时评论和分享。

2、节目内容:

既然是新媒体浪潮下的社区广播,就不能再是机械地摘抄报纸上的信息,而是更突出个性化和参与性。节目中,更强调主持人的观点、社区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反馈,而是应该上升到参与社区公共决策的层面。事关社区的大小事,社区居民不只是被动的收听者,还要是参与者。这个意义上的社区广播,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3、媒介手段: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传播介质,以往在社区里面架上几台扩音器就可以传播了,现今这个时代显然已经不再使用。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社区广播应该紧密围绕手机“做文章”。不只是推出几个APP或是推送到网络微电台那么简单,而是在节目编排、播放等功能上更加人性化,适合手机收听的习惯。

结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人应该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与其独善其身,不如主动探索创新,在不断融入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正如BBC前新媒体技术部总监海菲尔德所说的,所有数字内容和服务的提供,都将紧密围绕分享(Share)、导航(Find)和点播(Play)展开。这三大主题强调了一个核心理念,即受众的高度参与性。

社区广播在欧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如何发掘社区广播的内涵和价值,让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有意愿、有渠道去参与,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佛山电台新闻中心)

参考文献

第5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传统期刊;发展困境;比较优势;突破方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新媒体呈现迅猛发展之势,并对传统期刊形成强烈冲击。相比新媒体的蓬勃兴起,传统期刊如何突破其客观局限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各类资源、突破发展瓶颈,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透明的环境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所指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对处于传统媒体之后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总称,指区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限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新闻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为其主要特征,为媒介不断变化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最新形态。

一、传统期刊发展的困境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新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开来,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为数字化传播手段,将信息生产、传播与接收集中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新闻视野和传播平台。人们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发生变化,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纸质媒体,均面临着发行量骤减,广告业务日益萎缩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更倾向于从网络等新媒体获得信息,传统期刊潜在读者群正面临大量流失。这是一次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洗牌,一方面,新媒体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发展,其外延在不断扩大,涵盖了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多种形式,时下流行的博客、播客、维客、微博等均在此列,互联网发言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也越来越个性化;另一方面,越来越普及的网络、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便捷迅速的技术手段把使用这个终端的主体——人链接起来,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承载,更多变成一种群体性的全面参与。因而由此形成一种奇特的并存现象:信息提供的膨胀造成多余信息的泛滥;对内容的海量需求被激发出来但有效信息却跟不上。

实际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多重因素猛烈冲击下,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传统期刊杂志业均呈现出风雨飘摇之态势,订阅数的持续萎缩所导致的报界裁员、减薪、缩版、合并、倒闭的消息时常见诸新闻。从2009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发行量剧减甚至申请破产,到2012年11月,在近代定期报纸发源地德国,有两份报纸宣布关门大吉:一个是《法兰克福论坛》,另一个是《金融时报》;同年12月,传媒大亨默克多新闻集团旗下的首份iPad付费报纸《每日》(The Daily)宣告停刊,令一场“大手笔”纸媒向新媒介终端延伸的尝试无疾而终;12月31日,全美第二大、仅次于《时代周刊》的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在美国各个城市的报刊亭里显得格外醒目,黑白封面上的“最后印刷版”字样,标志着这份自1933年创刊以来、走过80年风云变幻的新闻杂志纸质版正式画上句号。这些看似散乱的信息,其背后隐藏的都是传统纸媒生存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传统期刊同样既面临着细分市场的同质化竞争问题,也面临着数字化阅读的压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台式电脑网民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互联网在我国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活动甚至政治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传统期刊独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转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面对新技术、新媒体的挑战,许多品牌期刊纷纷拓展新的门路,实施跨媒体战略,在发行纸质媒体的同时,加快了新媒体建设步伐。如同步设立官方网站、提供电子报纸免费在线阅读、与通信营运商合作开发手机等增值业务。尽管现在传统期刊的广告市场和读者市场客观上受到了分割,但很多固有的优势还是存在的,而认清自身的优势是继续探索、前进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优劣势比较

若将传统期刊与新媒体当下发展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作为信息与科技的产物,其竞争优主要表现在:

1.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式上的便捷性。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和漫游全球的通讯网能够使新媒体实现新闻的即时和即时接收,且可以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组合形式来传播最新发生事件,还可以让读者迅速链接阅读过去已发生的类似新闻,因而在传播方式上具有时空的无差别性。尤其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和地震、疫病等自然灾害的报道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期刊。

2.新媒体在新闻内容与生产机制上的创新性。新媒体除了能保留传统期刊的文本格式和外观特性外,还可加入逼真的图像、动态的图形以及真实声音的模拟等元素,视觉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更趋多元化,这些都能极大丰富新闻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此外,互联网上网友们在论坛信息、话题跟帖、网友博客、微博和QQ空间的个人诉求以及在手机用户间传递的幽默短信,都可源源不断地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构成新媒体甚至是传统媒介潜在的新闻源头。

3.新媒体的信息量丰富,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现实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网络信息的提供者众多,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均不像传统期刊读者那样固化,而且信息传播方式从原来的单向传播变成互动式传播,受众不再局限于只是被动接受消息,他们不仅可以积极参与进来表达各自的立场,甚至可以积极参与媒体的生产过程。在这个信息场中,信息的制造者、传播渠道、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

4.新媒体更容易实现资源的相对共享。依托谷歌、百度等引擎搜索,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给用户更丰富的信息。而且网络信息可以被多人同时使用,重复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如电子期刊即可通过P2P平台进行下载订阅,用户只要下载一款客户端软件,电子期刊运营商就可以把用户阅的杂志“送”到客户面前,几十本杂志几分钟就可以发送完毕。而P2P的特点是下载的人越多,速度越快,使得文件分发成本趋近于零。这是纸质媒体无法做到的。

相比之下,传统期刊的自身优势则主要集中在:

1.传统期刊经过长期积累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出版模式。如严格的审校制度、独有的定位风格、相对稳定的出版周期和价格区间等。传统期刊长期积累形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读者中有很大影响并产生阅读追随,尤其是一些品牌期刊杂志,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绝对不是新媒体短时间内可以轻易取代的。

2.传统期刊资源丰富,历史积淀丰厚。从市场竞争中一路拼杀过来的品牌传统期刊,大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拥有庞大的工作团队、比较完善的运营系统以及规范的管理机制,这些丰富的办刊资源也是新媒体暂时无法比拟的。

3.内容原创上的天然优势,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期刊的内容大多为作者原创,而网络等新媒体的核心内容则是以转载传统媒体内容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期刊依然是新的信息、知识和思想的者,依然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特别是各学科的专业期刊杂志,仍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纸质媒体时代长期养成的“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不是容易很快改变的。即便是电子期刊,阅读也需要借助计算机、通讯网络等与之相匹配的硬、软件,同时要求读者素质上具备一定的自动化设备使用以及网络搜索知识。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网上阅读,但仍有为数不少的读者无法从网络阅读中受益。即使是习惯于网上阅读的用户,在阅读数学、理工科制图等文献时,仍觉不如阅读纸媒让人思维连贯。相比之下,传统期刊更便于阅读和收藏。

当前,新媒体凭借其自身优势迅速扩张,大势分割传统媒体的市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显露出其客观存在的局限性:

1.内容的原创性和真实性存在问题。大多数网络信息都转发自传统媒体,“二手”内容是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硬伤”。作为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信息平台,新媒体不像传统报纸和期刊那样有专门的编辑人员进行信息核实审查,更容易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同时繁多芜杂的信息又让它缺少侧重及深度,并不利于用户获得高质量的有效信息。

2.知识产权和著作权保护问题。在互联网上,人们打破传统信息获取方式,使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譬如电子期刊论文在网络中传播发行就涉及知识产权的使用与管理问题。而对这一系列问题以现有法律法规作出适当规整,妥善解决尚需时日。

同样,传统期刊的自身建设也存在突出的问题:

1.传统期刊在市场竞争中始终面临巨大压力。自上世纪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包干办刊模式终结后,传统期刊发展就不断遭遇生存危机,刊物必须面对市场求得生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从“酒好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到主动面向市场,从简单的“内容为王”开始走向精心制作内容、拓展发行渠道、挖掘广告客户,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只有积极主动地多方位突破,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传统期刊的办刊质量亟待提高。因为长期以来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传统期刊刊发的文章无论质量高低、读者是否认同,都不会对期刊的发行流通产生决定性影响。加上受期刊版面和出版周期限制,对重大事件、深度报道往往不够及时全面,在优质稿源的争夺中常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在物化形态上,由于设计理念、纸品价格、印刷工业等不同,都会影响到期刊的品相和阅读体验。

3.较之新媒体内容端的低成本制作,传统期刊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新媒体不需印刷、不走传统发行路线,省去了纸张和印刷费用、物流费用,加之出刊快、人力成本低,这种新媒体的优势恰恰映衬出传统媒体的劣势。此外,传统期刊还有发行量小,装订麻烦,发行成本高,检索过程繁琐等。

三、创新背景下的融合与坚守

传统期刊在快速突破的新技术条件下,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并且有所发展、有所建树,无视网络的巨大影响是不现实的。两者在相对对立存在的同时,又必须吸取对方合理的因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实际上,二者不是对立与割裂的,它们既是竞争关系,更是互补关系。目前数字出版俨然已经成为新世纪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传统期刊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技术相互融合,调整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成为走出发展困境的一种客观选择。

当下,学界对媒介融合当下并无完整定义,从欧美新闻界的实际做法看,它应该专指跨媒体运作,特别是多媒体采编工作的合并兼容,但近年似有泛化趋势,将媒体兼并、重组、联合等都归入媒介融合定义中。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的李奇?戈登(Rich Gordon)在他的《数字新闻:显现的媒体与变化的新闻视野》一书(2003年出版),将其分解为以下六大类:1.媒体科技融合;2.媒体组织融合;3.媒体所有权融合;4.媒体战术融合;5.媒体结构融合;6.采访技能融合;7.叙事形式融合。尽管翻译有所不同,戈登上述定义还是被国内学界广泛引用[2]。

从学术上探讨上说,这个分类和定义是比较全面的,但业界需要的是边际更加清晰、针对性更强的更具指导性的解读。笔者以为,在创新背景下的融合不妨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词:

1.多媒体。单个的媒体技术改造或同类媒体的相互兼并还算不上媒介的融合,这种融合必然发生在两种以上媒体之间。譬如期刊业务与网络业务的融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结合,搭建更为优质高效的互动平台。目前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更多还处于初始阶段,传统期刊的网站上大多是照搬期刊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原创、独立、创新的东西,只是介质不同,将纸质换成了智能手机、电脑和显示屏。而真正实现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结合,应该是结合音频、视频技术,互动性更强,界面更丰富的综合数字产品,其本身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媒体,其核心就体现在这个流程“再造”上,也只有这样,传统期刊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方面,国内很多区域报业集团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应对,也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2.资源共享。融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使得媒体从业者在新闻现场就能完成两种以上媒体形式的稿件,这不仅带来“叙述方式”变化,也为信息内容生产制作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信息才是新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旧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期刊在深度释疑解惑、交代事件来龙去脉、分析负责社会想象方面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提高期刊内容质量,确立其在内容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确保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媒介融合的潮流中,无疑是新媒体更有积极性也更具有资源优势,国内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区性门户网站,大都实现了文字、视频和音频内容的一体化。

3.组织整合。这不仅包括不同媒体的编辑机构可以归并合拢,实现管理职能的革新,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协调工作统一体;也包括建立多元的阅读形式,通过各种新媒体的渠道拥有海量用户群,从而赢得更多的广告客户。但更为关键的是,不同期刊需要正确区分自己的读者市场,如何扬长避短、以质取胜,坚守自身的个性和品质,才是新媒体风起云涌时代的生存根本。期刊受众被新媒介不断分流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但一些传统期刊和专业期刊仍然拥有几百万忠实读者,其原因就在于独家的无可匹敌的内容特色。新闻不仅仅是原创的,不同信息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之后,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经过特殊排列组合的第二次传播,其效应可能远远大于第一次传播。结合背景、有更多分析、经过整合后的信息,才是具有能够帮助读者节省时间、使读者对信息所反映的事件做出判断的有效价值。传统期刊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4.效益链条。无论是内容寻找平台和渠道,还是平台增加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必然充满坎坷。传统期刊要尝试数字化转型,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是重要前提。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读览天下、阅读网等,试行付费阅读方面,都作出了有益尝试。但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运营商三者由于背景不同、利益有别、观念差异而产生碰撞,以传统媒体为母体孵化的全新媒体也有各种先天问题亟待解决。那种以扩大发行实现盈利的模式早已被打破,传统期刊在经营理念上亟需取得创新突破。怎样实现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全新媒体的价值创造,最主要还是看市场的反应。

四、结语

第6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正在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因此,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这个世界。”[1]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世界,上网已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网络文化也因此成为影响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的重要方面。新媒体在给学校思想教育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使得思想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给高校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问题。

一、新媒体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是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对大学生影响比较多的主要是网络,包括计算机上网和手机上网等方式。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的含义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韦氏词典对“创新”下的定义有两点含义: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2]也就是说,“革新”与“引入”都属于创新。国际上关于“创新”的研究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它最早是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先进技术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些英汉词典多把其译成“革新”。根据《辞海》的解释,“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创新”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前所未有,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创造是创新,但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因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创新是指人类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处理和客体的关系中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

方法创新就是对不适应时展要求的方法进行改造、重组或创立新方法的活动或过程。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主体在学习与借鉴以往思想教育方法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科学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或创立新方法的过程或活动,其实质就是对原有思想教育方法的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原有思想教育方法的发展、完善;二是创造出不曾存在的新方法。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要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3]这是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生命力之所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势在必行。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思维形式、学习内容等方面产生着极深刻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收效甚微。因此,方法的创新是教育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思想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思想教育环境环绕于人的周围,是人的思想形成和转化的外因,它渗透于思想教育活动中,对思想教育的诸要素产生约束、促进和感染作用。思想教育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同样,思想教育方法也不是凭空杜撰的,它是受主客观多方面条件制约的。同时,思想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受制于一定的环境。思想教育者必须根据所处的具体环境选择思想教育方法。现阶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新了人们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些观念,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教育主体、客体和内容以及教育的思维和环境做出新的改变;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从信息源方面、从信息传播方式、从对思想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冲击方面,都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尤其是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坚守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创新和发展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媒体环境。

二、高校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载体作用,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法

高校由于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因此,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多层次的网络教育法。正如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浪所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和方法,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进行创新,否则将失去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开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教育法兼有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的部分特征,它是教育主体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然而,大学生们并未感到有任何的强制性。因此,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1.建立思想教育网站、网页开展思想教育

当前,高校校园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这就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置于开放的环境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对网络技术的垄断地位,通过网络宣传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竭力利用互联网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用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占领网络阵地,改变西方国家独霸互联网的局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高等学校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网站或网页,但点击率却很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思想教育网站知名度不高,资源分散,更换速度慢,内容单调重复。因此,建立思想教育网站或网页的关键是要努力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点击率。如果仅仅满足于有了网站或网页,让大学生自然去访问,那将会形同虚设,很难达到“网育”的效果。当前,不少思想教育者建立的思想教育网站或网页,只是传统思想教育课堂的简单搬家,在形式设计上单调刻板,几乎是将“人灌”变为“网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尽管缺少了传统课堂的束缚,但单向“网灌”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建立思想教育网站或网页,首先必须把吸引力建设放在首位,吸引力是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者没有需要或兴趣,教育者所“生产”的教育信息资源只能以“存在态”滞留于网络空间,即教育资源如果不被受教育者点击,网络思想教育就无法实现。其次,必须提高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只有那些让大学生感到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和信息,只有使大学生感到思想教育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于生存、发展有益处,大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注意。只有这样,“网育”的目的才能实现。

2.利用BBS、微博开展思想教育

BBS是网络中的电子公告栏,它是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和交流渠道,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人们互相交流和讨论提供场所,其特点是自由平等开放,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BBS这个言论集中地具有相当的言论自由度,且掩护性强,人们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话均可在这里反映出来,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因此,往往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聚焦地”和心理情绪发泄的“集中地”。各种各样的人集聚于BBS,他们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谈。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社交形式。它突出的特点就是每条微博信息的容量为140个字符的文字或70K的图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表达观点和分享心情。其特点是:操作简单、言论自由;使用便捷;传播快速。

对于BBS和微博,思想教育者不能坐视不理,而要研究新情况、创造新方法,关键要密切关注,善于引导。在BBS、微博中开展思想教育一定要坚持正面的引导教育。其次,对BBS、微博舆论形成的过程、规律,思想教育者要察言观色,对于一些可能出现BBS、微博舆论的现实,要能及时做出预测,并及时应对。由于在BBS、微博发表文章、言论或互相讨论都是自由民主的,毫无权威可言。因此,思想教育要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要求,以一种宽松的态度,柔和的手段,平等的理论,来感化大学生,而不能采取简单批评甚至乱扣帽子的做法。

3.利用E-Mail开展思想教育

电子邮件是指用电子信箱传递邮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己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上的应用服务系统,不仅有传送时间短、功能强大、便宜可靠等优点,还具有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如自由性、平等性、广泛性、虚拟性等。因此,高校思想教育者要利用好这一现代科技来实现教育目的。首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传达党的主流声音。如学校开展政治学习中,可以把一些专题内容学习,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给大学生,并要求他们进行信息反馈,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达到了相应的教育效果。其次,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开展调研、心理咨询和各种竞赛活动。思想教育者可以通过E-mail,向学生传递问卷,然后再通过E-mail反馈问卷。这种方式效率高,成本低,调查效果更好、更真实。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沉闷抑郁,心理压力大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采用这种形式扫除了面对面的尴尬和顾虑,帮助受咨询者克服了恐惧与不安。再次,可以利用E-mail开展知识竞赛,利用E-mail通知各参赛者,并要求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收发电子邮件,按时交答案,这样可以保证竞赛的公平合理,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参赛对象进行了教育。

4.利用QQ、飞信、微信等聊天工具开展思想教育

QQ、飞信、微信是基于Internet上的免费网络寻呼软件。在QQ、飞信、微信上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信号转换,人与人情感交互的有效时空被大大拓展了。这一点,对于思想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思想教育从现实扩展到虚拟,又从虚拟回归到现实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利用QQ、飞信、微信开展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聊天、谈心和讨论而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高校思想教育者可以利用QQ、飞信、微信即时传递文件的功能,在和谐的聊天气氛中将党的路线或一些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的内容通知直接传送给大学生,大学生们就可能在自由的答话中反馈回他们的意见或观点,并根据他们的回话信息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其次,思想教育者可以邀请大学生们到指定的聊天室进行思想交流。双方都可以在固定的聊天室里不停地相互讲话。教育者可以对聊天室里所有人发言,也可向某人说悄悄话,或屏蔽某人的发言。某学生如果有“难言之语”,也可以秘密地发送给教育者本人。再次,教育者还可利用QQ、飞信、微信发送短信息的功能进行思想教育。不管大学生们是否在线,教育者都可利用.QQ、飞信、微信将短讯以文字方式传在学生的手机上。这对思想教育者向大学生们传送紧急指示或通知等提供了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1]宁玉民.思想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

[2]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99.

[3]王礼湛.思想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为此,工作在传播一线的广播新闻编辑,只有在实践中重新找准定位、突出新闻编排特色,才可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一、在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要想很好地进行角色重塑,就要做好角色转化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播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在编校好稿件后,就彻底宣告结束,因为编辑仅仅是幕后的稿件组织。在整个节目的正式传播过程中,缺乏表现平台和介入机会。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编辑也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全新再造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辽宁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新闻大视野》中,节目编辑如今就常常献声,插报最新刷新的重要资讯,为的是避免时长达1个小时的新闻板块节目,错漏重要新闻,让广播能与其他媒体进行速度赛跑,同时也展现了广播新闻节目一直处于“行进中”的特色。

除了插报即时新闻,《新闻大视野》还经常对事实热点事件进行点评,而点评对象往往就是节目主编或编辑。由节目编辑充当评论者,不但代表了节目的立场,也丰富了节目的声音元素。编辑插报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传播速度的要求使然。而让编辑点评新闻事件,则是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传播宽度的要求使然。与此同时,在信息网络已经搭建完毕的背景下,编辑连线在新闻节目的实务操作中,已经与记者连线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尤其是在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二、广播新闻编辑在角色重塑的过程中要求新思变

新媒体时代固然具有大容量及低门槛传播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一优势,给受众带来眼花缭乱、真假难辨的困扰。这就要求,此时的广播新闻编辑,不能再是编辑室里复制粘贴的组稿机器,而应最大化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从众多新闻中选取真实可靠的,并从中及时准确地发现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其次要找好编排角度,确保新闻的个性传播。做到即便是相同的新闻讯息,也要编排得有自己的节目风格。如对于焦点事件多方面、深层次地挖掘新闻价值,在各种角度和观点的交锋中,将报道引向纵深。可以说,广播新闻的流线式生产过程,使得编辑不仅决定着信息的挑选与呈现,还能直接掌握信息的走向和反馈。

三、新媒体时代还要求广播新闻编辑要不断学习各项技能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新闻编辑,就是把文字和声音素材加工制作成符合广播特点的新闻稿件,处理对象仅限于语言和音响。

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节目,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这就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必须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影像和Flash 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不同信息纳为己用。其中必备的技术之一,就是深度掌握各种能用到的软件。

比如,音频剪辑工具cooledit、audition 及音频提取软件KMPLAYER、FLV Extract 等。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广播新闻编辑无疑是具备了绝佳的内容“筛选”机会,但只有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才能为广播掘出“资源宝藏”,并在电波的传递终端实现传播价值,使信息融合过程中的“繁杂无序”,转化为“多元共存”。

第8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新闻专业主义;解构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04-01

新闻专业主义不只是一种新闻行业的职业价值理念,同时也是系统化的职业组构和工作模式,随着公民网址及微博等新的非专业型的新闻生产的产生,使得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专属权利弱化,使得新闻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被打破,从而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特殊性都受到严重的威胁。这里我们就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解构危机,从而实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重构的新闻专业主义。

1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解构

新闻专业主义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方面,在新媒体语境的条件下,传统的新闻媒体主义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

1)专业传媒机构的权利扩散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被人们的广泛应用,使得不同的人都加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之中,使得传统的专业传媒机构对新闻生产的垄断性被打破。新闻职业传媒机构是新闻专业形成的一个基本保障,是新闻生产实现专业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是新闻能够摆脱政治和经济绑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新闻行业能够完全依靠市场需要和道德约束来进行新闻生产的基础,是新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的媒体技术和传播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导致新闻专业传媒机构没有了新闻生产的绝对权力,从而使得新闻专业传媒机构对新闻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得新闻的标准化、制度化和专业化丧失;

2)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新闻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加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之中,在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中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生产和传播主体。由于新的新闻媒体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得新闻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被完全能打破,一般民众可以是新闻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闻的制造者,从而使得新闻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受到严重威胁。由于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新闻制作和传播,使得新闻的新闻价值和新闻的客观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新闻价值的泛化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普通的民众都加入到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从而使得新闻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新闻不能在保持其公正性和客观性,往往会加入新闻制作者和新闻传播者的个人情绪,对于新闻的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新闻价值标准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不同素质的民众加入到新闻制作中来,而这些人对于新闻的概念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将各种信息和故事都归宗于新闻中来,使得新闻在传播中不能达到良好的价值体现;

4)新闻伦理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普通民众进入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领域,由于这些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从业教育,使得新闻制作者缺乏绝对的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从而很容易造成版权侵犯以及不良信息的传播,这样严重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并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重大的影响。

2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重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语境造成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危机,造成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解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媒体语境对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做到的推动作用,使得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多,新闻的传播内容更丰富,所以我们要给予新媒体语境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保证新闻行业的良好发展。

1)新闻专业传媒机构的深化转型。新闻的专业传媒机构要深刻地认识到新的媒体技术的优越性,要废弃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将新闻从文字传播到声音、图像、文字等进行综合传播;要丰富新闻的传播渠道,要将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如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站、微博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要根据不同的新闻受众来对新闻进行分化,要满足受众的新闻爱好;

2)新闻工作者的意见引导。由于普通的民众加入到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之中,所以新闻工作者不能只停留于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应该对新闻进行筛选、管理和引导,要让将有用的新闻信息从众多新闻中提取出来,从而满足大众需要;要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意见引导和意见阐述,让大众更好的理解和利用新闻信息;

3)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伦理重建。新闻的价值标准的重建主要就是制作高品质新闻,实现与大众的互动交流,由于现在的新闻信息的增多,使得很多信息都不能满足大众新闻需要,所以要制作高品质新闻满足大众新闻需要,要加大和大众的新闻互动,实现新闻价值的良好体现。在新闻伦理的重建方面要发挥职业媒体的引导作用而建立良好的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同时也要建立大众的新闻伦理认同性,而这一点也是职业新闻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丹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与重构[J].中州学刊,2012(1):202-206.

第9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迅猛发展,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强势崛起,对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人们在新闻信息的获取渠道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也直接导致新闻的采编和播发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新闻播报方面的优势不再凸显。而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在传递新闻方面,也同样面临着冲击,成为当代广播新闻人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走出广播新闻发展的新路。成为困扰广播人的一个新的命题。而走出广播发展的新路,突破困境,最关键的还是要深入挖掘广播传播的特性,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以内容和手段的创新,来实现广播新闻发展的自我突破。

一、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遭遇的困境与挑战

说起广播新闻,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走过20世纪80年代前,广播因其具有比报纸传播便捷的特性,成为传媒之王。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机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广播的辉煌不再。但广播并没有因此被打趴在地。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广播通过“专业化”步伐以及私家车群体的扩大,逐渐走出低谷,并在21世纪的头十年了崛起。然而,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兴起,其拥有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能力强等特性 ,快速蚕食里广播收听人群。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55亿,较2014年底增加3572万,增长率为6.9%。网民中的使用率为83.1%,比2014年底增长了3.1个百分点。与之相反的是,2015年广播媒体市场规模出现小幅下滑,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4个城市整体收听率较2014年同比下降3.33%。

此外,广播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也影响广播新闻的发展,广播根据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在内容分工上越来越精细,从面向大众传播,转变为分众传播。可以说,突破新媒体崛起的冲击和广播分众化发展趋势带来的冲击,是广播新闻实现自我涅,追寻发展新的途径的一个必然。

二、放大广播媒体特性,实现有效创新,是当代广播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

新媒体的冲击,受众日渐多元化的需求,都对广播新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冲击,广播新闻如何生存,如果勇于走出困境,实现自我突破,成为摆在广播新闻人面前的一个课题。那么制胜的法宝就是,深入挖掘广播自身传播特性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在创新中寻求出路。这是广播新闻能够有效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广播新闻发展,唯“快”与“动”两字不可或缺

可以说,广播新闻在三大媒体所具有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快”,它不会像电视节目编排周期长和报纸需要第二天刊登。广播新闻可以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进行播报,还可以采用跟踪报道,随着时间的推进,广播新闻能够及时地更新最新的消息,广播新闻的这种灵活优势可以大大增强听众的喜爱程度。

同时,广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互动性,这种特性,可以让受众有很强的参与感。广播的互动特性,决定了广播新闻不仅包括主持人和现场记者的互动,及时了解现场情况,而且还包括了与专家的互动,对事件加以正确分析;同时也包括与听众互动,了解听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反应。实现公众的参与权、表达权,这既是广播媒体的责任,也是加深听众对广播新闻认可的重要手段。

(二)以创新破解困境,锻造广播发展新高地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因此,过去追求新闻的“独家”效应已经成为不可能。那么除此之外,广播新闻要突破,就要以“创新”为依归。首先,创新,就是要在表达上实现突破,从而满足受众听觉上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广播新闻一线的工作人员来通过创新语言表达模式,来实现语言与报道内容的有效统一,从而激发听众收听广播新闻的热情。使报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此外,还要对新闻的素材进行精选,筛选听众最需要的信息,以此来实现新闻传达的有效性。那么怎样去判断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呢?这就是需要把握,突发事件采访,要看冲突,冲突越大新闻价值越高;时政类的,要和以前比较,看是否有新内容;民生类的,要看社会和市民关注程度。从而达到受众需求。

三、主动走进新媒体,以新媒体之长,补己之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