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知识范文

物理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理知识

第1篇:物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物理渗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物理学家同学们身边科学意识科学学习方法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再如下面的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o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第2篇:物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理解;四维视角;浅理解;联系;匹配;表达

物理知识的浅表化理解是学生学习物理时出现的正常而又普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更是如此。而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然而,每个个体对理解存在不同的认识和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解?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下面,笔者将从四个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1 四个不同视角下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1.1 联系

从联系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知识的理解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与情境的联系。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指的是知识由什么方法得来,知识给某问题带来什么样的解决方法。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时空顺序、因果关系、操作步骤、差异共性等等。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则偏向于从知识的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它包括用情境示例说明知识、情境中辨认知识、用知识解释情境。

1.2 认识

从认识的角度来看,在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直接发出对知识本身的提问,帮助我们识别知识的要点;“为什么”不是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知识而是用知识来解释与它有关的现象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在应用中深化理解;“怎么样”则承接上一步的“为什么”指如何用知识说明相应的过程。

1.3 思维

从思维的角度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多样化的思维活动,包括换一种方式表征: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形化表示、数学化表示、案例化表述等等,;分析知识的要点如定义、意义、内涵、外延、条件等;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和区分,从而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在情境中辨认识别知识,用知识来解释甚至预测情境[1]。

1.4 活动

从思维的角度为了理解知识我们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它包括自我问答和相互问答、个性化表达和一句话概括、示范和示例、识别和辨析、解释、预测和说理、整理等。正是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关于知识理解的相应的问题暴露然后被解决,知识不断地得到再现和巩固。

2 物理知识的浅理解个案

一堂光的反射课实录(节选)

・老师以青山倒影和镜子照人两个生活实例出发导入主题:光的反射。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老师给出光的反射的定义:光照在表面时,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去

・老师继续提问学生为什么山有倒影,为什么敌在暗看不到,我在明看得到

・老师进行光的反射演示实验,作出图示,并直接给出线与角的名称

・老师提问线的位置规律,学生回答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老师提问角度关系,学生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老师说要注意先后顺序

・老师给出一个例题:已知入射光线怎样确定反射光线,某学生起立回答说要先画出反射点;教师未反馈,让学生自己画,老师判断结果,指出其中的实线虚线问题

以上是一堂光的反射课的实录,整体来看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学生真的理解光的反射这一内容了吗? 案例中,老师给出光的反射的定义:光照在表面时,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去。用反射来定义反射,此处出现了循环定义,这显然是不确切的。老师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的定义以及光反射中线与角的名称,缺乏知识的由来,缺乏知识的形成的相应过程[2]。我们知道学习光的反射之前一定学习过光的直线传播,而学习光的反射之后我们还要学习光的折射,然而在这节课中老师一直只是孤零零的介绍光的反射,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它与其它知识的关系,从而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学生所汲取的知识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点,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显然无法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 物理知识深化理解核心方法

3.1 联系

联系,指将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多样化的联系。在之前的案例中,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回答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老师再提问光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怎样呢?学生可能会猜想光被反射回来,以此引出光的反射的概念,@然比之前借助两个现象直接提出光的反射的定义要好的多。

3.2 匹配

匹配,指将知识处理成某种结构,与其它知识或情境结构进行匹配。针对问题情境,我们需要在理论模型空间中不断搜索,将其与问题情境进行匹配、转换,最终在理论模型中确认所有的未知或待求属性。结合案例,教师可以进行相关实验演示,例如把玩具激光笔打开,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打开玩具激光笔,让光束垂直射到水面上,并在水槽和激光笔上方放一张白纸提问同学们又观察了什么现象?提问幻灯机将幻灯片的图像投射到粗糙的屏幕上,我们为什么能从墙上看到图像?让学生进行分析[4-5]。

3.3 表达

表达,则是指是将之前所说的联系与匹配的的过程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教师示范活动、学生说理活动、学生相互出题活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当入射光束垂直于反射面时,即与法线重合无夹角时,反射角为几度这样一个问题时,老师可以先设计相关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首先观察入射光束向法线靠拢时,反射光束会有什么变化?再大胆猜想,在光的反射中,会不会发生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重合?然后让学生上台演示,观察重合时入射光线与反射面是什么情况,入射角、反射角为多少度。在实验之后,老师再次强调入射角反射角的定义,结合先前已经得到的结论讲解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为零度反射角自然是零度。

4 结束语

物理理解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不断地去探索、领悟并进行相关应用,事实上,联系、匹配与表达的这套方法正是将知识在联系与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成学习者自己的知识,并加深其理解,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深化理解物理知识就是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全方位地探索挖掘知识。

参考文献:

[1]理解的六种维度观――知识理解的新视角[J]. 何晔,盛群力. 全球教育展望.2006(07)

[2]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J]. 陈平.内江科技.2007(09)

[3]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问题[J].张世富.物理教学.2012(07)

第3篇:物理知识范文

一、当前高中生物理知识学习的现状

1.高中生正处于各方面发育的阶段,生理方面、心理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矛盾.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压力加大,通常情况下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导致高中生不知所措.高中物理的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初中阶段,物理知识往往简单直接,老师也会找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升入高中后发现,高中物理知识以定量的实验数据为依据,需要抽象的思维和严格的数学论证.这种初高中思维的分层,思维方式的迥然不同,直接导致高中生物理学习效果的不乐观.

2.教材的编写等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开物理课本可以发现,课本中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实例少之又少,高中生原本就对物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全篇的理论更加使学生感到头疼.同r,由于高中知识各学科之间联系紧密,与物理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物理学习的基础工具,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使高中物理学习难度加大.

3.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将物理当成帮助升学的工具,埋头苦学,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所在.这种学习的态度,严重制约了高中生的发展.同时,一味地学习课本知识而缺乏对外界的了解会导致与社会的脱节,阻碍高中生全方面、高素质发展.

二、生活物理对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启示

由于脱离生活实际是导致物理知识学习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有人提出了生活物理的概念.通过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加深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既加强了学习的实践性,又提高了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1.加强学习的实践性,降低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物理知识源于实际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物理现象,只是高中生受到课本知识的局限无法与实际相互结合.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高中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在学习之余多关注外界事物,将生活带入到物理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弹力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我们小时候玩的皮球,头上扎的头绳等,这些都是弹性的原理.这样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能理解课堂所学到的内容.通过生活物理的引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经常性地物理联想,加强了物理学习的实践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学习物理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下快乐学习.

2.激发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物理学习效果.高中课本物理知识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吃力,逐步丧失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物理学习效果的下降.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物理相互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的知识时,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在秋天脱毛衣时会有火花产生,进而发现这就是课本讲的摩擦起电.这样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学习,能够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重新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结成小组广泛收集生活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第4篇:物理知识范文

1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是最好的记忆方法.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记忆、灵活运用.例如,对于“被测物放在左盘”这一结论,学生往往记不住左右.这要从天平的构造(游码向右移)、游码所指的刻度值与砝码相加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三方面去理解,由这三者共同决定的(详见《中学物理教学》1994年第四期第32页笔者撰写的《理解记忆与天平的灵活使用》一文).对于没有理解的知识,没有懂得“物中之理”,或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当然难于记忆和灵活运用.

2作图记忆

(2)物像分居凸透镜两侧(折射光穿过透镜后,在另一侧相交成实像).

(3)物近像远大(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由图4和图5可知:物在焦距外、2倍焦距内时,

①成放大的倒立实像;②像在2焦距外.

(这就是幻灯机、放影机的原理).

由图6可知:物在2倍焦距上时,在凸透镜另一侧2倍焦距上成等大倒立实像.

由图7和图8可知:

①物在2倍焦距外时,成缩小的倒立实像;

②像在焦距外,2倍焦距内.

(这就是照相机的原理).

由作图可知:物在焦距内外,决定了像的虚实;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规律在凸透镜成像上的反映.

物在2倍焦距内外,决定了像放大和缩小,这又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凸透镜成像上的具体表现.

这样的作图记忆,不但直观易记、形象鲜明,而且从本质上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前因后果及成像规律,其实质也是理解记忆,只是更直观、更形象化.

3假借记忆

对于有些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对某些弱智学生来说难于理解.这可抓住知识中的某些特征进行假借记忆.例如,对上述中的天平问题,可抓住“右盘放砝码”这一特点,假借人类右手灵活、敏捷,拿镊子砝码方便这一事实,换而言之,左盘放被测物.在电学中,要判定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假借“力”字向左钩,则用左手判定;要判定电磁感应中感生电流的方向,可以假借“电”字向右钩,则用右手判定.这就很容易区别左右手定则.

4归并记忆

6列表记忆

7概括记忆

将完整的详尽的物理知识进行提炼、概括成简短的几字来记忆.例如:将牛顿第三定律概括成:等大、反向、同时、异体这八字;将牛顿第一定律概括成“物体保持原态”这六字;将阻力臂、动力臂概括成“点线距离”.在这些概括中,只要抓住原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删去定语、状语、补语,句子就简炼了.

8集中记忆

9推导记忆

10实验记忆

第5篇:物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本质 思维 课程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合作、大胆实验、乐于思考,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其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围绕教学本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事实作为依据的。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让学生获得理性的知识。首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物理实验演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其次,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是最佳的实验教学时机,因为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最后,还可以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二、注重知识过程,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的获得并不是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的,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应用等。历史上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们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天体运动、万有引力等问题的研究,物理规律的得出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安排了三节内容,它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富有创造而又严谨的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介绍了科学家们观察行星运动、描述行星运动规律,这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第二节中“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根据牛顿的理论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先做这样的猜想,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肯定与它们间的距离有关,接着进行假设,假设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而这个引力就等于行星的向心力。第三节介绍牛顿进行“月地检验”,对万有引力进一步演绎、推广,得到广泛适用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得出之后如果让学生总结其发现中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再站在一定高度做适当的点拨,那么对学生以后认识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

实验是开展物理学习的基础。在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都要以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物理学科中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观察、实验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无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还是理论研究中的推理论证、概括和总结,物理模型的提出、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观察与思维。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许多高新技术都与物理学密切相关,许多重要的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科学探究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它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要强调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体会科学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它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这样就能体现新课程的探究精神,从而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实现三维目标,全面构思教学内容

第6篇:物理知识范文

一、知识准备不足

学习新知识时要有许多基础知识的,可是有些基础知识学生从来没有学过,例如初二学生在学习电压时,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很难理解。很多学生会提出到底什么是电压的问题,在学生中会形成难学的印象,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针对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难点,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一些有关的预备知识,用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担,例如学习电压时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水压来类比电压,这样学生会由水压联想到电压,就不再会有难学、难于接受的感觉。

二、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学习物理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所讲的知识会感到难于理解,简直不可思议。例如: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200米时,人不做功。生活经验表明,提着一桶水走路会累得筋疲力尽,但从物理角度表明这种情况,根本不做功,学生很难理解;再如:人用力推大木箱,虽然很用力,但没推动,多数学生会认为是推力小于阻力造成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推力等于阻力的,这样的情形很多,学生理解的不好,便会产生物理太难的感觉。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这些难点。例如在讲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时不做功之前,对功要严格定义,关键词要重点突出,强调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而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这种情况虽然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做功;在讲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时,多数学生都会有推力小于阻力的错误结论,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情况来分析,木箱没推动说明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果推力小于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东,由于阻力大于推力,那么木箱将会向西运动,这时我们不用再讲,学生自己也会认识到真的错了。

三、概念相似,形式相似,会让学生产生模糊的认识

例如:液体压强公式P=ρgh和浮力公式F=ρgv,两个公式形式相似,不易区分;压强公式P=F/S与功的公式W=F.S,两个公式字母相同,容易混淆;像热能与热量等,概念非常相似,意义不同,这些形式相似的公式和概念,对于刚学物理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总是容易弄错。针对这种概念相似,形式相似形成的难点,教师讲解时要进行透彻的分析,重点讲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1)相似的公式要理解意义,每一个物理公式表示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不仅仅是字母的单纯关系,如:P=ρ1gh表示密度为ρ1,深度为h的液体产生的压强;F=ρ2gV则表示物体浸在密度为ρ2的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为V时,物体受到的浮力。P=P/S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压强;而W=F.S则表示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记住公式,不再混淆。(2)相通的概念要注意区别:像热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要分清它们,就要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热能即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热量是在热传递的过程中,转移的内能的多少,也就是说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样对概念指出了区别,才能突破知识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较差,思维过程复杂,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

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规律,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而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会形成知识难点。如在讲电磁学时,对于磁场的存在,讲电学时电流的存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其存在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的直观性,来增强规律和概念的可信度。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否真正存在,通过一个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几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让小磁针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后,便会看到小磁针静止时,南北极方向发生偏转,不再指向原来的南北方向,而且有一定的规则。学生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没有条形磁体时,小磁针自由转动以后,总是南极指南,北极指北,现在情况不同,说明小磁针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一定是条形磁体产生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便是通过磁场产生的。这样学生才会打消怀疑,这样用实验的直观性可以突破知识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要求的不当,同样会增加物理知识的难点

第7篇:物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结构化增强记忆联想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08-02

众所周知,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记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加速知识积累。物理学科的记忆是物理学科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仓库。没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信息储藏仓库,智力活动这座工厂就只有停工待料,因此培养学生记忆物理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 物理知识记忆的特点

物理记忆有三大特点:一是物理记忆以表象为载体。表象是人们过去已经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人们在活动时,痕迹的再现或恢复就成为表象。如要理解G=mg这个公式,就可以借苹果落地的图像痕迹为载体加以理解:苹果有质量,在地球上有重力,苹果才始终落地。二是物理记忆以理解为基础。由于物理知识抽象、简洁,单从字面上记忆是无效的。实践证明,只有理解了物理知识,才能有效记忆。不理解的知识是不可能长期地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如有的学生把v=s/t误写成v=t/s,只要我们对照速度的定义便知道哪一个公式有误。三是物理记忆以对知识的系统化为捷径。物理记忆应该突出重点和关键点,应在记住具体知识的前提下,把分散的物理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物理知识结构。结构化的物理知识具有简化信息,增强知识的操作性和产生新命题的功能。这种对物理知识的加工和组织是对记忆的简化和升华。

二 物理知识记忆的方法

中学物理涉及许多物理概念,公式、规律及现象,都需记牢。在记物理知识时除了下工夫外,还应找窍门,掌握规律,采取科学的记忆法。下面笔者就结合物理课教学谈几点常见的增强物理记忆的方法。

1.直观的记忆方式

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绘制挂图、自制教具等手段,或使用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电教媒体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物理理论形象化,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利用汽油机的活动挂图,汽油机模型,自制课件,能深入浅出地讲清其工作原理。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总结归纳的方式

物理现象的千变万化是有其规律的,只要找到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就可以理解其事物变化的原因。而物理记忆以理解为记忆的基础,以对知识的系统化为捷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物理变化规律,加以归纳总结,理解越透彻,记忆越牢固。例如,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可以归纳为:电路要闭合;是部分导体;一定切割磁感应线。又如,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3.利用实验来增强记忆

物理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知规律的表象;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例如,做一个覆杯实验,大气压存在的事实让学生久久不能忘怀;用弹簧测力计拉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毛刷,摩擦力的方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实验多种感觉器官将知识信息传入神经中枢进行思维加工,同时输出反馈信息、控制观察和操作器官,让学生获取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信息,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的目的。实践证明,从实验中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知效

果好得多,记忆准确、牢固。

4.利用比较法

将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内容以及某些易混淆的概念、定义和规律等知识,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异同点及联系,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例如,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对照比较,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清晰的轮廓,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5.利用图表方式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力”,“会正确作简单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图示法这种教学策略,显然为实施大纲教学要求提供了广阔的训练途径和保证。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教和学的策略,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的。

用图形化的数学语言表示物理中的量、量的关系、量的变化,表示出物理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状态和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其关键是善于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分析物理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定的数学关系,如函数、图像关系、数轴等。

6.发挥想象和联想

联想记忆法的特点是思路开阔,富有延展性、灵活性,联想能使脑神经细胞兴奋,在大脑皮层留下清晰的印迹,因而记忆十分牢固。坚持使用这种记忆方法,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人们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通过观察、联想、探索等多种思维方式得出来的。例如,瓦特从壶盖的跳动生疑,创造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到教堂中大吊灯的摆动,得出了单摆摆动的“等时性”。

在讲解摩擦力中,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进行分析,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来判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外,还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例如,有的摩擦力方向与物体实际运动方向相同,可以联想到用皮带轮把物体从低处传送到高处的生活实景。复杂抽象的问题与熟悉的实际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轻松、准确地解决问题。

三 物理知识记忆应遵循的规律

物理记忆还应遵循以下规律。

1.及时复习,经常运用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速度曲线”揭示了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实验证明:对刚掌握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一天后可能遗忘20%,一周后遗忘30%,一个月后只能保留50%左右,时间越长保留的知识就越少。因此,对课堂上需要记忆的重点内容应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一是在下课前认真小结,及时复习巩固;二是必须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促使学生在课下复习;三是学完每章后做好分段复习。总之,多次强化复习是巩固记忆、克服遗忘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最后做到记忆适量,劳逸结合

由于超负荷记忆遗忘率高,因此物理知识的记忆不能探多求全。切忌集中一段时间连续重复某一内容,使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倦状态,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要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适时地调整学习内容和形式。

第8篇:物理知识范文

一、力学

表1 高中自然地理涉及的力学知识

高中自然地理中的许多力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若用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帮助解释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本文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为例,分析高中自然地理中的力学知识。

在高一第一章讲述地球的运动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学习的重点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其特征和规律,要求教师必须讲解这两个在高中物理课中的概念。线速度: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通过的弧长。表示为:线速度υ=弧长s / 时间t;角速度: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半径转过的角度。表示为:角速度ω=角度φ/ 时间t。明白了这两个概念,下面来分析地球运动的速度规律:

1.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是个固体球,因此,自转时球面上各点在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相同,即各地角速度相同;由于地球上各点都是绕同一个自转轴旋转,纬度不同的地点,对应的自转半径就是当地纬线圈的半径(自转半径=cosφx的赤道半径)。可见纬度越高,自转半径越小,转过的弧长越小。所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不同,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地区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2.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对于公转,则还要考虑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一定律),这样就产生了地球公转中的近日点和远日点,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分析如下,由于近日点的日地距离小于远日点的日地距离,而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单位时间内近日点时地球转过的弧长和角度,大于远日点时地球转过的弧长和角度,这样近日点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大于远日点。也就是教材中讲到的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较慢。

二、热学

第9篇:物理知识范文

1.拥有共同区间

数学与物理有一部分是完全重合的.同时,数学与物理也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果的唯一性.数学与物理的逻辑性都十分严密,每个步骤都必须环环相扣,有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使结果不正确.而且数学与物理的习题结果永远都是唯一的,不论以什么解题方法来解答习题,最终结果都是一个固定值不会改变.所以,有一部分数学知识就可以运用到物理习题的解答中去.

2.数学学科更趋向于解决问题

与物理学科相比,数学学科更趋向于解答问题从而得出结果.而物理学科注重的要点更偏向与实验的过程.所以,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明了地解决问题,是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解答的.例如:如图所示,若电源的电压一直保持不变,当开关3与“相连时,电流表、与、的示「a-O—0-|数比是3:5,当开关S与6连接时,电流表、与、的示数比拓是2:3,求氏与民的电阻比.1|——这道题的解法应为:假设尽与足的电流分别是/,与A,根据题意可得出1八+/2=3/5;根据定律可算出///2=3/2;由于圮与尽是并联,因此能够得出尽/&=3/2;分析当前开关S与b连接时,圮与构的电流分别是与/3,那么就可以的到a_//3=2/1,又由于尽与是并联,所以能够得出巧/民=2/1,由此,可以推算出=3/4.所以,这道题的最终答案就是3/4..

二、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初中物理解题中

1.正确引导学生

初中的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物理,直到升人初中以后才开设了物理这门学科,所以初中生对物理学科是完全陌生的.而数学学科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的学科,所以对数学学科和数学知识学生都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刚一接触新学科的时候都会感到很难,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导学生解答物理习题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融人到陌生的物理习题的解答方法中,这样既能降低物理习题的难度,也能使学生对物理习题不再陌生.

2.处理好学科间的交叉

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是存在重合的一部分,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合,有一部分数学知识是无法应用到物理解题方法中的.因此,教师要帮学生归纳总结出能够应用在物理习题中的数学知识,和不能在物理习题中的运用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不至于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处理好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把跟物理习题没有交集的数学知识剔除出去,减少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中的弯路.

3.注重物理实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