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行业风险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业风险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第1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因此,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还有股市风险。财务风险是以上风险住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指财务方面的风险,包括由财务活动引发的企业风险和由各方面活动引发的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本文分析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资产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帐款、长期亏损的对外投资、长期闲置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比例失调;资产结构风险,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失调、速动资产比率失调等。

2.资本风险,包括资本结构风险,如股本构成比例不当、所有者权益组成畸形、负债与权益比例失调等;分配风险,如是否分配的选择、派现与送股的选择、是否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选择;筹资风险,如是否发行股票或债券及不同发行方式的选择、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选择、股东的选择及信誉等级的评定。

3.支付风险,现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4.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如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5.机会风险,即机会收益或机会成本,指选择这一个放弃另一个从而失去一个机会。

6.纳税风险,如纳税品种的选择、纳税时机的选择、税收政策水平等,也称纳税筹划。

7.资产、债务重组风险,如重组类型、重组内容、重组方式、重组伙伴的选择。

8.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指选择不同的财务会计政策的风险和进行近、中、远期财务情况预测(引导经营行为)偏差及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

9.内部控制风险,指内部控制不到位,制衡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的风险。

10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价格波动风险。

11.对外担保风险。

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一般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各在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或相对重要的影响。如公司初建期的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成熟期的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衰退期的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控制风险、资产重组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密切相关,财务活动本身就是经营与管理的结合。经营、管理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伴随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又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起抑制或加速作用。

电力企业(省级电力公司)由于是国有独资垄断经营,长期作为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造成财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认真分析、及时防范、化解。目前阶段主要是加强筹资风险、资产结构风险、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天津市电力公司今年提出了高度重视回避财务风险,加快建立预算、投资、担保、贷款和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担保。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企业内外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防范(预警),化解风险;同时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用来帮助决定是否投资或发放贷款,使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空间。

二、风险预测

财务风险预测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价、当前财务风险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应对方案,附必要的发展计划、规划、财务、会计、审计资料。企业可根据财务风险情况制定报告间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年度报告,特殊时期可以月度报告或随时报告。

预测财务风险首先要设定财务安全系数(或财务风险系数),由于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测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安全系数。

财务安全系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木桶理论和重要性原则确定的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二是根据权重确定组合因素(比率)安全系数。

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的设定,是在某一风险因素(比率)比较突出、对公司影响较大,而其他风险因素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将这一因素的风险值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系数。这就要求预先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这个基础上,设定风险级次,由此测定安全系数。

假设:某省级电力公司生产经营连续数月平稳进行,预先设定支付风险的安全系数如下:货币资金余额为5亿元,安全系数为1;4亿元时安全系数为0.8;3亿元时06;2亿元时为0.4;1亿元时为0.3*亿元以下时为0.1。如果货币资金到2亿元以下,可以说,公司财务处于高风险状态,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

其他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借款比率、资产变现率、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资产收益率、应收帐款与经营活动现金比等比率的安全系数也是如此。

单一因素(比率)的风险分析,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无法全面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也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或有事项、盈利能力、筹资能力、投资控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综合分析,要求分析人员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组合因素(比率)系数,是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设置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需要预先设定一些重要因素及其标准值,并确定权重分布。假设:

z=0.sa+0.sb—1.co+4.cd+l.oe+5.of+5.og+5.oh-2.oi

a流动比率(标准值2)、b速动比率(标准值1)、C债务资本比率(标准值1.0)、d最近三年平均债务保障率(现金债务比(标准值0.25)、e利息保障倍数(标准值2)、正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比(标准值0.2)《资产收益率(标准值0.l)、h投资收益率(标准值0.2)一担保与权益比率(标准值0.5)。

财务安全系数Z一般应大于5(标准值)、低于5时,财务风险较大;达到3以下为高风险。

另外,从内部控制预测的财务安全系数模型可设置为Z=RkN

R金额,按影响资金额度预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资金量大到小;N内部控制评价,按评价结果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大到小;财务安全系数Z标准值为9、低于9为高风险。

组合因素分析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可能挂一漏万,尤其有些风险因素不便于以比率的形式反映,也就不可能建立在模型中,因此可能掩盖最严重的因素;二是通过历史数据评价过去,不能推测将来;三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修订因素组成及其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借助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分类、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经营环境,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另外,各项指标应建立在合并报表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母子公司风险叠加的影响,如资产负债率因素,母公司60%,子公司60%,孙公司60%,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要超过60%,超过多少要看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和负债规模。

三、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的途径:

第2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递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抗衡。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抢滩,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放开,我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将更艰巨。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20%的客户拥有80%的存款,那么外资银行只要搞定20%的客户,就能在我国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把炒得沸沸扬扬的“爱立信事件”和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对小额存款收费这两件事连起来看,外资银行的竞争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对中资银行来说,“引狼入室”已成定局,如何“与狼共舞”靠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才是燃眉之急。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无论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还是站在某一单一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角度看,加强对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需要在盘活存量、放活增量上下工夫。就微观经济而言,关键要健全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杜绝不良贷款的“超生”。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是指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银行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一)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是一种实践。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

宏观的风险,由于我们所处位置的局限性,事实上很难把握。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实际,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的关键是抓好两方面工作。

1、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的必备资料。”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应包括:(1)基本情况。(2)财务状况。(3)担保抵押文件。(4)分析报告。(5)备忘录。根据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需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尽可能完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现在又在搞信用村镇建设,发放信用贷款,对千家万户的农民也应一一摸底登记,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关键靠信贷人员自身的努力。如要建立一个企业信贷档案,就是腿勤、手勤、脑勤。和工办、税务、工商等部门经常保持联系,看企业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已吊销营业执照,是否还生产正常;对其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住所地的村(居)干部要加强联系,以了解其人品和诚信状况;对其自身要经常联系,正面了解,必要时深入车间,就产供销情况进行现场解剖,并按季写出分析报告。

2、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主要有:(1)财务不健全。(2)三项资金占用不合理。(3)财务状况不良。(4)营销网络不健全。(5)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社会声誉败坏,等等。企业早期预警信号的出现有时是单一的、也有时是集中性发生;有时是短期的,马上会调整过来;也有时是中长期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像测算股票一样绘制“k线图”,而只能靠管理者自身时时关注和把握,客观、冷静地判断、分析早期预警信号、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二)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银行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银行风险分析是核心。银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目的是为了把握风险。

1、财务分析。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流动比率四个。财务分析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企业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报表。但遗憾的是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信用极差。部分企业备有应付财税、银行、工办的三套不同的对外报表。本身就是一本糊涂账。这就使我们对企业的财务分析缺乏现实基础。为此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等,却管不住一双弄虚作假的手。这既有国民素质问题,也有法制的不健全问题,更有管理的不到位问题,等等。所以,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还需多张报表共同分析。

财务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财务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指标。通过财务分析,我们才能对企业有比较真实、准确的了解。

2、非财务因素分析。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观点,非财务因素主要是指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自然社会因素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将面对同一行业基本一致的风险。一般可以从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

(2)经营风险分析

可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样、经营策略等方面了解借款人的总体特征,分析其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借款人的自身经营风险。对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说行业分析是群体分析,那么经营风险分析则是个体分析。通过它可以直接分析具体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

(3)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在中国一般对客户重在物的风险分析,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财务、信用指标的考查;西方许多国家银行对一般客户重在人的风险分析,特别是法人代表的“人品”分析。事实上,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忽视人的管理而只重视物的管理,其管理效率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造成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的根源之一。通过管理风险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作为金融机构,密切关注开户企业的管理,并不时督导开户企业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很有必要。

(4)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金融机构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进行风险分析。

①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

这些贷款由于在法律上得不到充分保护,具有先天不足。如上阶段金融机构搞的福利贷款损失惨重。吃了几条鱼,发了几张煤气票,结果贷款被“套牢”。这是变相抬高利率发放所造成的。还有上阶段,有些金融机构片面强调存款立社,为了突击拉存款,甚至为了月末、季末的一夜潇洒,不惜泡大户,贷款累大户,结果鸡飞蛋打。这是不正常竞争引起的违规操作。

②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

这是可能造成贷款被挪用和资金使用不当的主要原因。如有的贷款被挪用于归还其他债权人的贷款,或未经银行同意将回笼资金投入炒房地产、炒股票、期货等另一高风险的交易中去。特别是以贷还贷现象事实上相当普遍,这将对担保合同的有效性直接构成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贷款的以贷还贷率占40%左右,如果企业普遍性经营不善,合同纠纷将会把我国金融机构拖垮;又如贷款资金被挪用更是防不胜防。圈地热和房地产业“发烧”目前最引人关注。

③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

第3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一、行业属性以及公司概况

XX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器行业属性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于1992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下得以设立,并于1993年在XX正式开业。其经过6年的发展与建设终在XX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上市股票代码为600000。自XX发展至今,其公司总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截止至2013年末,XX的资产总规模已达36,801亿元,其注册资本已达186.53亿元,其全年实现其公司股东净利润已达到409亿元的高利润额度。XX,在至今2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持续秉承以“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核心发展态度,让公司的业绩不断提升,让银行的信誉具有良好的发展,让其逐渐架构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格局。其曾连续多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并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中及受瞩目与敬重一家上市企业。

二、经营管理与先进性分析

第4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创业板;民营企业;风险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115-03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推出以来,至2010年6月底已有i60家公司的IPO申请报送监管层审核,通过审核的公司高达124家,通过率高达77.5%。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主要是处于创业阶段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多是网络、电脑、电信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不突出。高科技企业由于其资产、技术特征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民营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创业板市场上有良好的表现,如何建立其适合自身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分析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因其自身特点而面临着上市风险、退市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多种特有风险。

(一)上市风险

创业板市场可以缓解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瓶颈,但对于申请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发行失败或融资成本过高是主要的上市风险因素。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盈利偏低,昂贵的上市费用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如果企业付出大量成本却未能成功上市,将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创业板建立预先选择机制,民营企业要在创业板上市必须满足一定的硬件或软件条件,如创业板市场对发行人申请人设置了两项定量业绩指标,以便发行选择:第一是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并且持续增长;第二是要求最近一年盈利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等。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将不能通过监管层审核而导致上市失败。因此,部分企业为了上市会千方百计地满足上市条件,可能采取修改报表、提供虚假信息、和中介机构串通等非法手段。凡此种种,一经查出,必然导致上市失败,而且会遭受重罚。同时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实行保荐人制度,如果选择的保荐人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对本行业不够了解,不能很好担当保荐责任,其结果可能会出现新股认购不足、发行价格过低、融资金额低于预期、后市股价低迷等上市风险。

(二)退市风险

统计显示,在海外创业板市场上,公司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场行为,其退市率明显高于主板市场。比如,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则为6%;英国的AIM退市率更高,大约12%,每年超出200家公司从该市场退市。在我国,考虑到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制订了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除了包括主板规定的退市条件之外,根据创业板自身的特点,增加了三种退市情形:“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显示净资产为负时;连续1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2010年5月,深交所理事长陈远征表示“目前创业板直接退市机制已经上报证监会”,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不再实行长时间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不再强制退至下一层次市场挂牌继续交易,这意味着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比主板更加严格。因此,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面临着较高的退市风险。

(三)技术风险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企业,技术是支撑高科技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企业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开发和创新投入较多,一般在技术开发上投入大量资源,技术进步的周期越来越短,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可能很快被淘汰,造成无形损耗。这些因素将会减少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产品附加值,削弱产品竞争力,从而减少市场占有率。同时,部分科技型民营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其所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较为突出,将高科技转化为现实产品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存在出现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一旦出现技术失败或技术落后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风险。

(四)公司经营风险

经验表明,在一些高科技公司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中小科技企业普遍存在投资失败率较高的问题。据相关统计,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呈亏损甚至严重亏损状态,中小科技企业投资失败率高达70%-80%。高科技产业一般前期亏损,后期才开始逐步盈利,投资回报期一般不短于3-7年。处于成长型的创业期企业,盈利模式、市场开拓都处于初级阶段,经营稳定性整体低于主板上市公司,公司经营可能大起大落甚至经营失败。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自身发展不完善,其治理结构也容易存在许多问题,如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高,且实际控制人多为自然人及其家族;董事会设立存在缺陷,部分独立董事失职等,这都决定了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会面临人才流失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当,导致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

(五)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果与其财务目标相偏离的风险。由于民营企业资本金规模普遍偏低,为保证生产经营,很多企业被迫大规模借贷,从而造成了较高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等财务风险。

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率变动、通货膨胀、政策体制变动、市场变动等宏观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有时会独立影响形成财务风险,但更多的是交互在一起共同形成影响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除了外部宏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非理,尤其是投资者及管理者的非理。这种非理产生的根源在于行为人在进行决策时对各种不确定条件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对企业决策会产生重要影响,导致决策偏离最优,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损害企业价值。

(六)其他风险

除了上述主要风险外,创业板民营企业也可能会遇到以下其他风险:第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是指宏观经济走势及波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诸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等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既会影响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和发展,也能影响创业板市场。第二,金融风险。由于金融市场中的

汇率、利率、资本收益率等的变化给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创业板市场指数波动风险。创业板市场的服务对象为创业阶段的企业,这一因素决定创业板市场指数的波动要比主板剧烈。由于中小型企业经营业绩的不稳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者对高科技企业的过分热情和盲目追捧,导致股票价格波动的幅度及频率将比主板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泡沫成分极大,极易引发股市的大幅震荡。

二、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风险预替机制构建框架

虽然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其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但并不是不可防范。只要民营企业能充分关注,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早对企业发出的风险信号做出反应,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就是把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让企业管理者、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尽管创业板上市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其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但并非不可防范。只要中小企业对其充分关注,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对企业发出的风险信号及早做出反应,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

(一)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预警功能,民营企业应首先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是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本文认为作为高风险的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应把预警组织机构作为预警组织管理的实务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可以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等组成,同时企业还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参与。预警组织机构可以和其他相关部门优化组合,设立基础数据采集层、风险分析层和领导层。基础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收集预警需要的基础数据,是设置在企业各部门的最基层组织。风险分析层一般设置在企业预警组织管理部,主要负责收集企业外部有关预警信息、对基层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预警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预防措施,上报领导层。领导层主要负责风险预警的重大决策工作,并对各预警组织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应设置在公司董事会或企业类似决策机构的下属组织。预警组织机构应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二)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传递系统

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风险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良性循环的基础。民营企业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及处理机制:(1)根据所考察的内容和侧重点,明确信息收集目标。(2)根据信息收集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包括企业外部的统计数据、经济分析报告、报刊等宏观市场资料,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料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料和同业的公告、规划等各种资料。(3)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计算、分析,寻找资料中所隐含的重要启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隐含的危机与契机。

(三)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预警指标及其临界值。预警指标能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是用于预测危机的财务指标;预警指标临界点是控制预警指标的特殊值,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要启动应急计划或者预警预案。本文认为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应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思想来设计适合本企业的指标体系。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风险预警指标参考体系如表l。

民营企业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运营状况,各指标之间既相互补充,又互不重复,所以每个预警模块应分别选取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如果原始财务指标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还可以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创新性的重新组合,以更加综合的指标代替原始指标,选择其中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信息的综合指标参与计算,以保证财务比率指标更具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民营企业选取预警指标之后,应根据预警指标确定企业警度。警度指警情的级别程度,预警的警度一般设计为无警、轻警、中警和巨警四种。警度的确定,一般是根据警兆指标的数据大小,找出警限相对应的警限区域,警兆指标值落在某个警限区域,则确定为相应级别的警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项指标处于某个范围对应的得分数,设定每个指标的权数,计算综合值,根据计算的综合值进行分析,确定警度。

综合值:每项指标所得分数×权数

(四)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风险预警分析系统的功能包括警兆分析、确定警度和预报警情。警兆分析是对企业存在的财务危机隐患进行识别,根据警兆分析的结果确定警度和预报警情,即确定警情的种类级别,进一步分析该诱发警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提出初步对策。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从事风险预警分析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作为民营企业的风险分析层人员,不仅要收集经营计划、财务预算、会计报表等公司内部资料,同时也要搜集诸如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平均成本、行业资产负债率等相关的外部资料。风险预警分析层根据基层上报的基础数据结合以上收集的相关数据,利用建立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风险分析,确定风险警度,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和有关重要资料上报领导层。

(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处理系统

风险预警处理系统就是在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决策主体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阻止风险范围和损失的进~步扩大,或者转移风险的损失,并及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民营上市企业在风险分析之后,领导层根据风险分析层上报的预警报告和建议做出决策,下发预警指令,要求执行层实施。预警部门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及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企业上市退市风险、经营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等可控风险,可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方式对其加以预防和控制,而对于宏观政策环境、金融风险等不可控风险因素,则可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风险管理方式。

三、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全员风险意识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时,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先进的危机理念和强烈的危机意识,并将其植根于企业文化,使企业从上到下都有强烈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这种高端产业,首先要把握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和国内的政策动向,一旦出现或形成风险要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自留等具体应对措施。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方法及程序,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责权分明、内部稽核制度健全、交易处理程序适当、审计独立客观、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警模型中的各种指标即财务比率计算的真实性。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因此,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并一贯执行,否则预警系统的功能将大大折扣。

(三)利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武装风险预警机制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面临风险特殊多样,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MIS),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信息、销售信息、资金信息和商品信息等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同时,可以利用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结合预警模型,为预警功能的快速发挥提供可能的技术支持。另外,要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预警临界标准、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等有序更新,保证各项数据的安全和完整,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企业成长的河南民营经济竞争力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FJJ028。

参考文献:

[1]梁毕明,卢相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探究[J],财会通讯,2009,(08)

[2]周兴荣,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财会月刊,2007,(11)

[3]崔青涛,我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及其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05)

[4]王婷,何学忠,舒海棠,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4,(02)

[5]廖正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潘薇,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建立相关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09,(03)

[7]王成莉,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风险研究[D],四川大学,2003

第5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多样化,内部控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发展,使企业经济与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随着国际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发展,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使企业经济与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来,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一、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的一系列方法、手续和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指引》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些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险。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五个环节。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或个人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对风险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系统地连续地进行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的原因。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概率统计理论,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风险管理技术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评估风险管理效果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收益性情况的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还要考虑风险管理与整体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具有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区别是:(1)涉及的范畴不同,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职能,主要用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主要用于内部控制。(2)执行方式不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只是事中和事后控制,不涉及到企业目标的设立,而风险管理包含了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选择的评估程序等环节。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一定的联系,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发展方向,风险管理框架主要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原有内部控制框架的延伸和扩展。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财产安全、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通过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安全有效地运行,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观念不强

目前,许多企业的员工风险意识比较薄弱,缺乏风险应对、控制的有效机制,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就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而加强风险管理是以增强风险意识为前提的。实践证明,没有风险意识或风险意识淡薄的企业或组织,是不可能加强风险管理的。缺乏风险意识或风险意识淡薄有多种表现:其一是对风险的意识不强,只盯着利润而忽略背后的风险,如盲目的多元化、盲目的低成本扩张,盲目的扩大销售等。其二是有风险意识,但存在侥幸心理,而轻视风险的管理。其三是因现实中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有些员工对风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其四是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做事直往好处想,不考虑事情所面临的危险的可能性。

风险有时就是机遇,个人对风险机遇的偏好不同,对处于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来说,要想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就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加强风险管理。

(二)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

我国的公司治理是建立在以董事会、监事会为核心的双层治理机构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从中国公司制企业的现状看来,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我国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公司控股股东操作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2)我国的职责分离机制不够健全,关键人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这样一来,就起不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信息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3)企业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由于外部人员的监督不力,是企业的内部人员在公司的重大决策上过分追求内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损害出资人的利益。(4)经营者的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其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不少事由政府部门任免,缺乏用高薪来吸引高级人才的自,缺少现金、灵活的激励机制。

公司治理机构是为保障财产所有者利益而在所有者和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和制度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机构能够利用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并选择某一种结构来减低成本,实现经济利益。

(三)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同时受专业人才、信息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较低,沟通渠道不畅。表现在:(1)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率低和管理信息系统比较落后。(2)信息沟通不畅。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纵向沟通不畅,即上级人员与下级人员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反馈信息速度慢,企业缺乏对员工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其中包括自下而上的信息获取,主要途径依赖于制度设计好的定期报告制度,管理者对此之外的信息反馈没有强烈的倾听愿望,不会给予重视和及时进行处理,因此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流缺乏原动力,沟通受阻。还包括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还主要表现在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命令,带有强制性、灌输性和层级性,缺乏充分的讲解和沟通交流,因此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较慢,容易造成信息的误解与遗失。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横向沟通,即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缺少各自的信息交流平台,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是涉及企业内外各方面的活动,不管是管理层或者是内控职员单一的责任和工作,都有需要整体的沟通和协调。

四、运用风险管理解决内部控制问题

(一)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

1.明确合理的企业目标

目标设定是有效事件的识别、风险确定以及风险应对的前提。只有知道了企业的工作目标,才能识别控制环境的各个要素中哪些要素会带来危险,这些风险对企业整体而言是不是重要的,并针对产生的风险的对企业影响大的要素采取控制活动。

相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合理的企业目标对成功非常重要,战略目标是高层目标,与企业任务相关,并且支持其他目标,合理的选择企业目标,可以降低估价风险。

企业的目标应与企业的风险偏好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导致企业不能接受足够的风险达不成目标,或导致企业为完成目标而接受不恰当的风险。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没有规定企业必须选择那些目标,而是要求企业将目标与战略相匹配,即目标与企业风险偏好一致。

2.优化组织机构

组织优化与企业环境、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关,只有优化了组织机构,才能彻底达到企业的全面管理。优化组织结构,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以组织机构的稳定性过渡或稳定性存在为前提:稳定现时的经营生产管理活动;设置的组织机构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人员的岗位调整能平稳过渡到新的部门和岗位;不适应的原有岗位人员能平稳的离职,不会因为个别人的离职带走人员,导致员工对企业产生没有信心的思想变化等。

其次,要分工明确,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不协调的组织关系;预防和避免可能产生的摩擦的关系,优化的结果是使部门职能清晰,权责到位,能有效地完善部门之间的管理联系、促进工作程序协调。

再次,部门岗位设置要与培养人才紧密结合,优化调整部门和岗位时,要综合考虑人员,不能为了照顾人情关系,设立人情岗位,在聘用人员时,要考虑人员的品行,有意识地将部门、岗位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3.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外部的经济状况、市场环境、行业状况紧密相关,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良好的品德。企业在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政策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应当明确,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应当合理。

(2)招聘及离职程序应当规范,开展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道德素养。

(3)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只因员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制定完善的薪酬制度,将员工的薪酬分档次,以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技术含量,为基础上进行薪酬分配,加大收入中与员工绩效挂钩的部分,以加强薪酬的激励作用。

(二)对企业及时的风险评估

1.全面的风险识别

目前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不是很完善,而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识别风险,并针对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和方案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正确的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时,人们才能主动选择适当有效地方法来进行处理,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应选取适当的风险识别方法,例如流程图法、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财务状况分析法、分解分析法等,并遵循风险识别的全面周详原则、综合考察原则、量力而行原则、科学计算原则、系统化原则等对不同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并归纳整理,找出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导致风险发生的各种因素,拟定风险处理方案,最后进行风险决策。

2.合理的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估量,是风险评估的基本环节,合理的风险分析,有助于做出正确的风险应对,帮助企业应对风险,做出决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论事件是否会导致财务损失,都应在当期的风险分析报告中加以反映;二是由信用、市场和营运风险导致的损失应该系统地从损失数据库中获取并总结在风险报告中;三是风险分析应给管理层提供风险的前瞻性评估,主要是对现有风险的发展趋势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为管理层提供参考。

风险分析和评价后,可以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对企业影响程度的高低,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对发生可能性较大且影响程度较高的风险,应重点关注。

(三)选择正确的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策略就是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进行风险排序,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风险应对的策略由四种,分别是: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判断风险类型,选择适当的风险应对方法。当选择风险规避的方法时,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技术熟练的员工来操作某项工作,得以规避风险;当选择风险分担的方法时,我们可以采用委托、联合的形式来分担风险;当选择的是风险降低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完善人员治理和公示制度来减少风险。

在现实工作中,在进行风险应对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风险加以处理,才能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五、结论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对于完善企业治理机构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运用风险管理,来解决我国内部控制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新立.内控体系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石[J].(中国保险网2010年9月)

[2]安娜.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J].(当代经济.2010第20期)

[3]夏彦升.论我国公司治理机构不足与完善[J].(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3期)

[4]韩宝新.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26期)

第6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一、前言

医药产品不同于一般企业生产的产品,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此,我国出台了很多管制医药产品生产的政策。对于医药行业,往往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而在产品面向市场时往往还要面临很大的政策审批风险。医药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和内控是控制企业风险,实现企业运营目标的关键,而要实现以上两点,就需要全面的预算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做保证。此外,还需要专门的部门及人员审核企业的财务信息,真正做到对风险的防范,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贯彻。

二、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意识

医药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风险意识常常较为薄弱,这与医药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有关。医药企业的产品即药品的销售渠道是较为狭窄的,往往就是通过医疗机构、药房出售给患者,而在医疗机构中药品赊销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造成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较多,而由于医药企业风险意识不强,不对客户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并随便设计授信额度,造成应收账款产生坏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极大地增加企业财务的不安全性。

2.企业管理不规范

医药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同时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企I为了追求暴利,有意淡化社会责任。医药企业的产品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但是药品的生产过程却不是透明的,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就医药企业自身而言,很多企业并未建立贯穿于药品生产整个环节的管理系统,这就造成生产中某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很大,而事后难以找到问题所在,这是医药企业管理不规范的集中体现。

3.缺少风险预警,购销业务难以管控

前面提到,赊销是医药行业一个重要的特点,显然,赊销可以推动医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有助于新的产品的推广。但是赊销实际上并没有实现风险报酬的转移,从会计准则上来看并未形成企业的实际收入。由此产生的大量应收账款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那么赊销达到怎样的规模是企业能能承担的风险的“临界点”,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一个风险“阀值”,因此实际上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赊销业务滋生的巨大财务风险没有实时监控,造成坏账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

4.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和实施的基础,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医药企业仍然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合理、责任不明确、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随着社会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药企业业务规模扩大,企业面临更多的业务风险。为此,企业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方法,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审计制度、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有效应对新的风险。

三、强化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措施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做好风险分析

鉴于应收账款是企业重要的风险源,医药企业要针对应收账款定期做核查,对其坏账风险进行评估。除此之外,企业要对企业面临的其他风险进行全面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提交管理层,让管理层据此作出决策。具体风险类型和防范措施如下:

(1)应收账款风险。针对应收账款,医药企业首先要利用ERP系统进行事前、事后、事中控制,其次要实时监控赊销客户的征信信息,如收入来源、信用状况、资产规模等。

(2)资金链风险。对于资金链风险,医药企业要利用财务系统实时跟踪支付信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体化,同时要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做到理性投资。

(3)物流与配送风险。对于物流与配送风险,医药企业一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医药流通渠道,大力开发市场营销新途径;二是要基于产品的特殊性,在运输途中仔细审核承运商。

(4)生产风险。对于生产风险,首先,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建立成本驱动要素曲线;其次,要促进产出质量的标准化建设。

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辅形成,不可分割,所以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具体途径如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控的核心就是权利的制衡,这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义所在。为此,医药企业要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开,防止所有者“一枝独大”,独断专行,要以“利益的交错”实现“权利的制衡”。除此之外,还有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要对管理层进行监督,防止其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为此严控企业的财务风险,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对企业的经营信息及时公布,并将其作为考核管理者的依据,实现对经营者行为的控制;二是要建立内控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保障。医药企业要参考我国的会计相关的法规设计自身的内控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成本管控制度等,这些制度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实现控制成本和规避风险为宗旨,以相应的监督机制为保证;最后,要保证这些制度能够得到贯彻实施,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切实树立风险意识和管控意识,并在日常工作行为中践行,而不是流于形式。

3.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要很好地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做好风险的评估是第一步。怎么对风险进行评估呢?鉴于医药企业受国家政策、市场变化影响巨大,可以建立专门的风险监控机构,详细将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因素进行列举,并根据政策、市场的变化实时更新,及时作出评估,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测算风险的大小,如可以利用置信区间测算法计算一定置信度下风险造成的最大的损失值,据此帮助管理层制定合理的投资组合,做好项目的成本支出的测算和控制,避免资金被滥用。

4.推进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当下,电子信息化已经十分普遍,极大地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于医药企业,运营信息化技术是必然趋势,是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在医药全行业内建立行业标准财务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统筹管理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所有财务相关的子业务,并将财务数据及时进行“云存储”和“云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提升财务数据获取及管理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当然,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财务系统的推广,要通过规范的培训帮助财务人员学会软件系统的应用,同时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指南,便于推广学习;第二,为了防止财务数据的丢失,要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如做好财务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数据储存和管理是实现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前提,要尽可能的提升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强化权利监督。要保证财务系统的安全,除了要从软件本身下功夫外,还需要对软件的操作人员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很多时候,人才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唯此,要对财务系统的操作人员进行分工,这一点可以根据财务人员的职位设定系统数据获取的范围权限,这种权限设置规则除了依据上下级设定,还要依据企业风险控制的特殊要求设置。

四、结语

总之,要实现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就要求企业的不同部门相互合作,通过构建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医药企行业的健康发展,满足老龄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明磊.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7).

[2]陈永红.浅谈医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控制度[J].企业研究,2012(5).

第7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追求的不断提高,房地产领域投资活动也日益活跃。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了房市泡沫增多,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房地产投资者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投资风险损失,应该充分认识和考虑当前新形势下各个风险因素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的大小。

一、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一般理论

1.概念。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是指在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期间内由于随机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房地产项目投资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程度。偏离的程度越小,房地产投资项目面临的风险越小。

2.分类

(1)总体性风险。所谓总体性风险是一种所有房地产投资都会遇到的风险,它包括以下几种:

a.市场风险。这种风险指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整个房地产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从而给房地产经营者带来损失的风险。

b.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发生变动,引起房地产行市变化,从而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c.购买力风险。这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而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2) 个别性风险。所谓个别性风险指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给个别房地产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它包括以下几类。

a.经营风险。指房地产公司由于经营条件恶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

b.业务风险。指由于收益的变动而造成的风险,也就是营业收入和销售成本的变动而影响房地产经营利润和利润率大小的风险。

c.流动性风险。指房地产投资者所掌握的房地产商品难以脱手而抛售出去,或者必须以较大损失为代价才能抛售出去造成的风险。

d.预测、决策风险。所谓预测、决策风险指的是由于房地产投资者错误地预测房地产行市,以及决策失误、行为失当所带来的风险。

(3) 意外性风险。所谓意外性风险指由于意外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

一般地,为了分析问题和论述方便,经常把以上分类中的主要风险归结为商业风险、金融风险、购买力风险、变现风险、不可抗力风险。

二、房地产项目投资不同阶段风险的具体识别

1.投资决策阶段。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和政策方面,经济方面的主要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供求风险;政策方面的主要风险:土地政策风险、金融政策风险、产业政策风险、城市规划风险和税收政策风险。此外,还必须考虑开发时机风险和区域社会环境风险。

2.项目前期阶段。该阶段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包括政府、金融和保险等方面,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众多,主要是土地获取风险、融资风险、产品定位风险、前期手续风险、勘察设计风险、工程招标风险和合同风险。

3.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从获得土地、筹措资金到完成设计施工的过程。其主要的风险是土地获得的风险,是招标、拍卖还是挂牌,对土地获得方式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此外,房地产项目在建设阶段时期还有三大风险因素分别为成本风险、质量风险和工期拖延风险。

4.租售及物业管理阶段。租售及物业管理阶段是决定房地产收益实现的阶段,也是房地产投资当中最大的风险环节之一。其主要的风险包括物业管理风险、营销策划风险和其他不可预测的风险。

三、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应对措施

1.投资决策阶段

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最多,风险的不确定性也最大,因此要从以下方面做好防范措施。

(1)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在投资决策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活动,掌握影响项目投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并且对此加以分析和综合。

(2)加强市场监测。企业需要强化业务的宏观指导,建立地区房地产景气分析和监测系统,实行房地产市场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同时加强住房金融研究,探索住房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深层问题;此外,企业还应经常对政策走势、楼市价格、销售数量、消费需求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投资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前期工作阶段

深入对房地产投资的研究,积极采取保险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对各个环节可能面临的风险,要及时采取保险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将这种不确定的、可能产生较大损失的状况转变为确定的、较小的损失。

3.项目建设阶段

强化安全意识,防止施工事故的产生,提高技术水平,避免建筑技术的落后而引起的工期延误。有效地采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动态结合,运用系统的项目管理方法来监督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

4.租售管理阶段

租售管理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因此,房地产商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彻底认清市场需求状况,采取灵活的定价措施,科学合理地确定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收资金。

因此,为了能够成功地回避企业因自身营销经验不足、营销手段不当而带来的租售风险,建议通过营销的方式,充分利用人的丰富营销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降低营销风险。最后,切实搞好物业管理,定期检查房地产状况,及早发现和消除现有房地产存在的各种隐患,为住户营造和谐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四、结论

在房地产行业中,瞬息万变的市场产生的各种不确定的投资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对投资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分析。进而为房地产企业在决策过程提供参考,将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程度降低到最小,提高投入资金或资源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柯小玲.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及其结构系统分析[J].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11.

第8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 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

医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该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集群尚未形成,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该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笔者针对我国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评价,将企业各方面的财务能力量化,使分析结果更为直观,以期较为客观地分析该行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一、因子分析样本数据来源和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选择我国证监会行业板块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剔除了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以及处于ST状态的公司,以避免使数据缺乏可比性。2008年和2011年的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为减少信息间的重叠,根据全面、相关、科学的原则,笔者利用SPSS 20.0软件对30个财务指标进行了多次统计分析,剔除了部分旋转后信息贡献份额较低的指标,最终选择了15个财务指标以建立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分别为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销售现金比率。

二、实证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对104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和2011年的15个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如下。

(一)KMO和Bartlett检验

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和2011年的KMO取值分别为0.571和0.627,此外Bartlett检验的结果均为Sig=0.000。说明该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提取主因子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前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4.311%,表明选择前面5因子进行分析,放弃其他11个因子,丢失的信息仅占16.69%,可以达到精简评价指标的目的。同理,针对2011年,也提取了前5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

(三)因子命名解释

通过极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的结果详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和每股收益5个指标在第一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1命名为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股东权益周转率在第二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2命名为营运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第三个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3命名为偿债能力;销售现金比率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在第四个主因子上载荷较高,故将F4命名为获现能力;F5中包括了销售净利润增长率,故将其命名为发展能力。针对2011年,F4代表发展能力,而F5代表获现能力。

(四)因子得分和排名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到各因子得分后,利用各因子得分和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针对2008年,权重W1至W5分别取值0.3115、 0.2765、0.1704、0.1478、0.0938;针对2011年,权重W1至W5分别取值0.2650、0.2642、0.1770、0.1527、0.1411。根据公式F=W1×F1+W2×F2+W3×F3+W4×F4+W5×F5计算综合得分后进行排名评价的结果详见表4和表5。

三、2008年与2011年财务状况的比较分析

从表4和表5可知,2008年和2011年均排名前15名的企业包括仁和药业、海思科、云南白药、浙江医药、恒瑞医药和海普瑞6家上市公司。除海普瑞之外,这些公司2008年的营运能力或盈利能力均排名较为领先,直至2011年仍保持着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遥遥领先的良好发展态势。说明这两个财务能力对公司发展和正常经营即综合财务状况起着重要作用,也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金河生物的综合得分由2008年的84名提升至第9名,但偿债能力排名97,这一现状反映出该公司未能较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财务状况的不均衡影响了其发展的稳定性。誉衡药业的综合得分由2008年的第8名降低至第82名;康芝药业也由第12名降低至第102名,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二者的偿债能力均排名前15,但2011年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排名较后,影响了其财务综合得分。可见,财务的平衡性对公司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2011年排名前15名公司相较于2008年而言发展能力得到了较大改善,预示着医药制造业已进入良性发展时期。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8年和2011年医药制造业财务状况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起着重要作用。从综合得分靠前的医药制造业来看,其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均比较靠前或二者均衡,因此在各项财务能力中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对企业的影响最大。(2)均衡的财务状况是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从结果来看,排名靠前的公司由于各方面能力较为均衡,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3)公司财务风险普遍较高,未能较好的利用财务杠杆。综合各公司情况来看,排名靠前的公司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一般较高,但偿债能力和获现能力普遍较弱。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营运能力并提高盈利能力。(2)在发展和正常经营中寻求平衡,建立有利于发展且相对合理的财务结构,实现企业的均衡发展。(3)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构建健康资金链,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注:本文系湛江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ZSJG0932)

参考文献:

1.池国华,王玉红,徐晶.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国家世纪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医药行业风险分析报告[M].北京:国家发改委经济导报出版社,2011.

第9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信用体系;评级市场;评级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077-02

一、信用评级概述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部分,信用评级市场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得到积极发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亟须解决。信用评级是指由专业信用评级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各类经济主体所负债务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促进缓解信用产品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矛盾,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的过程。

在当前中国企业仍以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为主、社会信用状况普遍不佳的情况下,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有效缓解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矛盾,帮助地方政府、银行甄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从而构建良性银政企关系,并为金融监管提供信息服务支撑。二是有利于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企业通过信用评级可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财务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通过信用评级,可以提升信用等级较高企业的市场形象和融资效率,并促使信用等级低的企业提高信用意识,积极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和融资能力,进而有效改善社会整体信用状况和企业融资环境。三是有利于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外部信用评级不是替代银行业内部评级,而是对内部评级的有益补充,银行在内部评级的基础上,把专业评级结果及分析报告作为授信整体判断的参考,能够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更加合理地确定资产结构,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目前甘肃省信用评级市场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处于极不发达状态,其信用评级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民银行认可的相对正规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是全国性评级机构在甘肃设立的分公司。另一类是人民银行尚未认可的评级机构,大多属于协会性质或挂靠协会寻求评级业务。由于目前中国评级市场尚无统一的执业标准,两类评级机构在市场定位、收费标准等方面各不相同。评级业务以信贷市场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为主,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操作流程制约。相当一部分业务是由分公司承揽下来,然后套用总公司模式做出统一模式的信用报告。有的业务分公司自身做不了,则将企业有关数据发至总公司,由总公司出具信用报告,或请总公司来人指导开展评级工作。总体而言全省信用评级业务开展极不规范,且对今后业务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信用评级市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信用评级机构内部存在的问题

1.机构规模小,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信用评级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不仅要掌握金融、会计、财务、评估等专业知识,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但从甘肃省现实看,一方面机构人员少,评级机构人员多则十余人、少则二三人,基本的信用评级业务开展上难以保障。另一方面评级工作人员大多未从事过信用评级业务,自身对评级、银行信贷等业务不够熟悉,致使信用评级质量难以保证。

2.评级报告质量不高,缺乏公信力。由于评级市场刚起步,大多数评级机构尚未建立自己的企业信息数据库,难以全面掌握企业信息,评级的依据仅是企业近年的财务报表等常规资料,然后套用固定的评级计算公式,得出评级分值。评级报告模式也较为单一,报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部分评级报告中存在数据陈旧,对企业风险揭示不够等问题,信用报告质量不高,对企业和银行而言决策参考价值较低。

3.评级机构未建立信息数据库,获取信用主体的信息不全面。评级机构由于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尚未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没有正常、稳定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收集不连续、不完整,一些信息是通过私人关系获得,而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且信息更新不及时,因此难以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信息主体情况,评级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撑。

4.评级机构自主开拓市场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企业等市场主体对信用评级的意义认识不够,加之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质量不高,决策参考价值较低,市场对信用评级的认可度较低,信用评级内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甘肃省大部分评级机构承接业务后,将企业信息资料送往总公司由总公司进行具体评级,或由总公司派人进行评级,评级机构多定位于“业务承揽”或“守摊子”,等靠思想严重,业务拓展和创新动力不足。

(二)外部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外部专业评级市场需求不足。信用评级是发达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按市场规则运行,为市场主体提供有偿信用信息增值服务。由于甘肃经济发展落后,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高,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出现亏损,有偿的信用评级服务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很难被企业接受。

2.外部专业评级尚未形成权威性,社会认知度较低。由于受人员素质、技术等因素制约,信用评级机构对众多借款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作出准确判断,评级报告质量普遍不高,难以被企业认可和接受。而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评价主要通过内部评级进行,且外部评级报告质量普遍不高,与银行作为放贷参考依据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对银行的参考使用价值较低。

3.信贷市场外部评级缺乏制度安排。与债项评级相比,国家对信贷市场外部信用评级没有强制的制度安排,组织开展信贷市场外部信用评级只能靠企业和评级产品使用方的自愿。而在目前外部专业信用评级尚未形成权威、且有偿收费的情况下,难以调动有关各方参与评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造成信用评级市场的无序竞争,评级市场较为混乱,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4.非专业信用评定对专业外部信用评级造成负面影响。社会非专业评定活动虽然多是行业协会类组织开展的,但评级的质量和权威性不高,且带有强制性和商业性,趋利性明显,外部专业信用评级带来的不利影响,导致企业对信用评级产生抵制情绪。一是多头收费会加重企业财务负担;二是随意以信用评定名义开展,造成信用评级市场混乱;三是社会非专业评级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意识较差,随意公布评级结果,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政策建议

1.完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为信用评级监管奠定法律基础。建议尽快颁布《征信管理条例》,明确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地位及其他各部门信用评级监管权责,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和体系。依据《征信管理条例》制定完善的信用评级市场管理制度,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资质认证、执业行为规范、利益冲突监管和信用报告信息披露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信用评级市场秩序,为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2.引导评级机构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评级机构的执业指导,引导评级机构建立合规、高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对评级机构的人员资质、评级信息来源、评级程序、评级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评级机构要认真研究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信用信息构成特点,了解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对资信评级的需求,充分运用商业手段多渠道收集信息数据,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数据库,为科学、高效评级提供信息来源。评级机构应严格执行有关行业制度和标准,推动良性市场竞争秩序,维护良好的行业信誉。

3.加快评级机构数据库建设,保证信息获取的全面性和连续性。信用评级是建立在精确计量分析基础上的高端征信增值服务,其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很高。目前由于法律、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全社会信息共享程度低,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评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必须通过信用立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信息开放和共享,为数据库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4.推动评级产品应用,培育资信评级市场需求。坚持按照市场化法则发展信用评级业,积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应用外部信用评级产品,切实扩大评级产品应用范围。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外部评级,督促大型银行在完善内部评级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其在信贷政策、授权管理和贷后风险控制等方面积极应用外部评级结果。二是征信管理部门应协调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督促和引导企业参加专业信用评级,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使用信用产品,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审批等方面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单位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增强社会主体的诚信意识,积极培育信用评级市场。

5.加强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交流与合作。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不仅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而且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此在发展以服务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第三方外部评级的过程中,专业化的外部评级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之间应确立长期互惠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为外部评级机构提供市场需求,外部评级机构则应从系统模型设计、风险分析、损失测算、返回检验等方面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内部评级制度,提高其识别、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以此增进相互合作的意愿,促进信用评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缪曼聪.征信与企业信用管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戴根有,等.征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邵伏军,等.征信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