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改政策范文

医改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改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改政策

第1篇:医改政策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管理;内部审计

新医改是对传统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是对医院服务模式的调整,为了适应这一政策,医院需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不断探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方法,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优化就医流程,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医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这有益于医院管理质量的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与现代市场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迫切需要解决。

(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新医改要求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或拥有300张以上病床的医疗结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由专业审计人员负责。但是就我国目前现状分析,许多医院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就北京、上海等地的医院来看,仅有部分医院按照这一要求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差

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多于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实现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以领导的调度为中心而非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是由领导全权负责,导致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都是由领导实现,这会导致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缺乏独立性。医院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了医院的经营活动、财务会计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分析,许多医院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就是财会管理工作。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采取“双轨”并行的模式,出于医院发展的目的,医院在加强管理和灵活变通之间处于两难之境,导致内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财经法规意识相对比较松懈。从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内部控制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部分医院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缺乏可行性、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高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的复杂工作,就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团队的整体素质而言,难以适应现阶段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主要在于:①内部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会人员,缺乏专业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技能,难以适应多元化审计工作的要求;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医疗服务环境中,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内部审计策略

(一)凸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

新医改对我国医院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按照保障基层人民的医疗需求、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这三个根本目标,围绕医院的管理、经营进行改革,突破传统的“以药补医”经营模式,将医院自主经营作为切入点,不断改进医院管理制度、价格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加强医院的人才建设,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对公立医院实施的是预算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医院的规模及收支情况确定预算。实施预算管理有助于保持医院的收支平衡,同时能够强化政府的监管作用,从而改进绩效考核制度。新医改中明确指出公立医院需要加强预算管理,对于出现偏差的预算要及时修正。政府通过对医院收支的审核、成本以及结余的管理,制定医疗服务的价格,明确各方的责任与权力,凸显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

(二)改进现有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机制对医院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领导的决策是否合理往往对医院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医院在内部审计机制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应当从引进优秀的人才、完善选拔制度,给优秀内部审计人员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医院的培训制度和教育制度,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层次搭配,保持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同时需要重视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中青年内部审计人员。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年龄相对而言较大,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思维,建议调整管理层的年龄结构。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动,管理层要抓紧学习新医改的政策,不断适应医疗市场变化引起的改变。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制度,并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能力,从而保障医院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医院内部审计管理的工作效率;或通过将管理方法创新与奖金挂钩,能够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医院内部审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应用于医院内部审计中,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内部审计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要遵循发展成本控制原则,保障医院建设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考核时,需要结合部门结构以及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采用专业化的技术对部门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及时指出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强化管理,从而提升医院内部审计质量。

三、结束语

医疗事业的平稳发展与人们的正常生活息息相关,医疗改革的实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自医疗改革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促使医疗改革的进行受到影响,仍需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医院也要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医院内部审计,是改善医院经济状况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民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加强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4,30(7):90-91.

第2篇:医改政策范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应运而生,其中,医药卫生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仅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行医改政策,对医药卫生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在医改政策的前提下,对医药卫生企业管理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我国医药卫生企业的管理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企业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漏洞,具体表现在一系列医药卫生事故的发生。下面就来探究一下原因。

 

首先,极少数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与道德修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这样的做法在短期内也许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长此以往,必将使公司的信誉度大大降低,更会对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触犯法律,使企业走向灭亡的道路。

 

其次,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缺乏长远的眼光,不能及时地制定长期而有效的战略发展规划,往往因墨守成规而导致企业缺乏竞争活力,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部分医药卫生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忽视了国家政策对医药卫生企业的引导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极为重视的医改政策,对于整个卫生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忽视了这些,就会在对医药卫生企业的管理中产生偏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一般企业管理方法在医药卫生企业的应用

 

医药卫生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与其他企业存在着一些共性,因此,一般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对医药卫生企业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分析、把握关于企业的各项法律法规

 

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以遵守法律为前提,企业管理人员应钻研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经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有序地发展。医药卫生企业需要把握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医药卫生企业也是如此。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对市场的动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力将市场竞争及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化解至最低,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品牌效益

 

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的品牌。相对于产品本身来说,品牌是一种软实力,是企业产品受认可的程度。医药卫生企业应借助产品质量及适当的宣传,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渐提高消费者的信赖程度,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创新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

 

市场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相应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不能墨守成规,需要时常进行创新,以适应市场环境。对于医药卫生企业来说,也应该时时关注市场动态,在竞争中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

 

(五)重视和培养科研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医药卫生企业尤为如此。一方面,企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现有的各类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增强人才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在药品及设备的研究中发挥其独特优势,使企业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更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三、医药卫生企业的特殊性

 

医药卫生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具有和其他企业相同的共性,同时,也因为自身的特质而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对医药卫生企业进行管理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性,科学、有效地对医药卫生企业加以管理。

 

(一)医药卫生企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

 

医药卫生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药品和各种医疗用品、医疗器械,这些产品一般都销往医院、药房,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等各种健康需求。医药卫生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因此,相较于其他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医药卫生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非常特殊的,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监管。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就会使企业失去信誉,失去生命力,最终走向倒闭的道路。而医药卫生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更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健康、和谐与稳定。作为医药卫生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保证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合格。

 

(二)医药卫生企业的道德观

 

医药卫生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医药卫生企业作为企业中的一员,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道德问题在医药卫生企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医药卫生企业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与道德密切相关。生产环节如果缺失了道德,就会使医药卫生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存在各种问题;而销售环节如果缺失了道德,就会使极少数销售人员与医院、药房相勾结,借治病之机收取天价医药费,从中牟取暴利。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地损害消费者,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利益。因此,在医药卫生企业中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道德观,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树立健康的道德观念。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生产、销售环节中不法、不道德现象的产生,更可以在企业中建立健康、有序的企业文化,树立起良好的企业文明之风,使医药卫生企业获得健康、和谐、有序的持续性发展。

 

(三)新技术在医药卫生企业中的运用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效果也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企业的生死存亡与新技术的利用与否可以说是息息相关。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当新技术产生时,可以部分投入生产,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结合市场的反应,再对新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可以尽早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并节约一部分研究资源。

 

但是,医药卫生企业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必须极为谨慎。医药卫生企业的产品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的,由于这一特殊性,医药卫生企业在获得新技术时,不能马上投入生产,必须通过反复的试验对新技术加以验证,充分研究出其效果以及所有的副作用,并且通过临床检验,这样,才能将新技术投入使用。如果医药卫生企业没有对新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与验证,就投入生产,那么,就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对社会秩序、人民群众的健康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因此,医药卫生企业在获得新技术时,必须抵制住利益的诱惑,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对新技术加以验证,才能投入生产,否则就会使企业走上违法的道路。

 

(四)医药卫生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

 

多年以来,国家一直都对医药卫生行业极为重视,对这一行业进行了严格的监管。近年来更是加大了对医药卫生行业的投入,并且不断出台政策,促进医药卫生行业的改革。这些政策对于医药卫生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受到医药卫生企业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发展不够健全,这就导致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够健全,存在着种种问题。同时,市场调节自身也存在着盲目性等缺陷。因此,国家对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尤其是对医药卫生企业,一再出台医改政策。作为医药卫生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及时、主动地了解这些政策,并结合实际,对自身的经营管理及时做出调整。

 

1.企业的经营必须做到合法、守法,遵守相关政策。无论任何企业,其经营的前提都是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顺应相关的政策。医药卫生企业尤为如此,一切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以合法、合规为前提,才能保证整个市场秩序的健康有序。

 

2.企业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按照人民群众的需求调整生产。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的生产方向,作为医药卫生企业,更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为目标进行生产。

 

3.企业应积极为农村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卫生企业在生产的同时,也应积极配合国家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政策,主动深入农村,在农村以建立服务站、卫生点等形式进行医疗卫生服务。这样,既响应了国家政策,又可以起到宣传作用。

 

综上所述,医药卫生企业若想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正视行业的特殊性,重视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医改政策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第3篇:医改政策范文

近日,《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印发,并进行了全面工作部署。《方案》提出,到2011年,本市医改要实现“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四大目标。《方案》围绕改革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体系、健全医药卫生体系运行机制三大方面,提出了十一项重点任务。

诸多医改亮点引人关注

北京医改凸显了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惠民利民、实实在在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特点。《方案》围绕“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尽量不得病,少得病”,除了安排数十项惠民利民具体措施以外,多处体现出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北京医改工作的政策设计,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实际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将促进健康作为北京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凸显了北京医疗卫生工作理念的重大转变。北京市发改委体改处处长、北京市医改办综合组组长于海永表示。

《方案》有诸多亮点。比如,《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17万元提高到30万元,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大病医疗保险和无业居民医疗保险由7万元提高到15万元;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等多项具体惠民利民举措。同时,《方案》提出,要整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整合城镇无保障老年人、无业居民、学生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将所有区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方案》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工程。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使用社保卡,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即时结算;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部常住人口。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11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的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方案》明确要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在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设立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筛选出一批有效方剂、院内制剂和中成药品种,开展“十病十方”中药研发;恢复中医“简、便、验、廉”传统制剂;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亚健康干预和慢病控制“治未病”的作用。

《方案》表示,要更加注重吸引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疗机构重组改制;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对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并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享受土地、税收等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等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补偿。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医改

《方案》提出,要建立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探索公立医院分类改革。按照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要求,建立首都医疗卫生管理协调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设立市医院管理机构,进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个方向,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投入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评价制;探索医师多点执业等。

于海永说,国家医改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目前,北京地区医疗资源丰富,但配置现状和管理体制较为复杂,分属于卫生部、教育部(高校)、部队、企业和市属及区县等不同管理机构管理(号称“八路大军”),如在京三级医院有70多家,北京市属才22家,不足1/3。为更好地落实“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要求,协调北京医疗卫生资源,统筹推进北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方案》提出“建立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主要有五项职能:“统一规划北京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协调推进北京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方案》提出,要设立市医院管理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设立由市卫生局管理的市医院管理机构,负责市属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指导所属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前,该方案正在由市编办牵头进行研究。

同时,《方案》提出,要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政府投入力度。两年投入不低于337亿元。重点投向基本医保、公共卫生、基层、公立医院等领域。

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优化配置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方案》的亮点之一,《方案》具体如何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于海永说,目前,本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丰富,但存在结构性失衡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优质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般资源存在闲置浪费现象,远郊区县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截至2008年,城八区集中了全市58%的医疗卫生机构、68%的床位数,90%的三级医院,十个郊区县仅拥有6家三级医院。与城八区相比,不仅十个远郊区县优质卫生资源非常缺乏,而且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低,能力不足,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方案》提出“通过对口支援、土地置换、资源重组、办分院、整体搬迁或合作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等方式,继续推进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县扩展”。“根据具体情况,将部分二级医院转为区域医疗中心、特色专科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划归三级医院”,促进二级医院转型,进一步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科设置,加快儿童医疗机构建设”,有效缓解儿童看病就医实际困难。《方案》明确,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在内的519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到社区就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开展社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试点工作,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到20点,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提供24小时健康咨询服务;职称评审政策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等措施,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引导有序就诊。

共同参与抓好落实

“医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把这项惠民工程好事办好。为了将医改方案落到实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医改工作。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医改办的平台作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于海永表示。

第4篇:医改政策范文

【关键词】临床药师;口腔专科;医改

新医改形势下,如何做到临床药师与医生一样向专科化发展,这是临床药师培养的重要内容。笔者就自身体会,探讨口腔专科临床药师的工作及培养的方法。

1 开展口腔临床药学存在的问题和新医药改革政策

1.1 药学人员的临床药学水平不强

传统的药学教育课程设置较倾向于制药、药检,导致多数药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不够,这样很难和临床医生很好地一起决策“用药方案”,不能自信地对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因此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

1.2 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的重视不足

口腔专科医院用药量比综合医院少很多,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临床技术性收入,而开展临床药学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指导临床用药的行为还可能使医生开具的药品品种价格更低廉,疗程更短,使医院在药品方面的收入更低。有的领导因此认为开展“临床药学”无关紧要,这样临床药学工作很难很好地开展。

1.3 新医药改革政策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医药改革政策。医药改革近阶段重点实施方案之一就是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控制不合理用药,降低群众用药负担。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减少药物不良事件、节约卫生资源,药师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新医改形势下,培养口腔专科临床药师的体会

2.1 提高专业技能

临床药师是药物治疗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医师的用药参谋,患者的健康守护者[1]。同时为适应医改发展的要求,医院药师转变为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技能须尽快提高。该院采取以自学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培养模式,选择学历高、有志于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为主要培养对象,参与临床实践活动。

要成为真正的临床药师,必须具备下列专业知识与技能:①应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②熟悉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实践技能。③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可通过检索文献,找到解决临床所遇到问题的依据。④有获取药物新信息与药物治疗新知识的能力。⑤具有向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有关药学和药物治疗信息的知识与技能。⑥对临床常见的诊断结果、报告资料具有一般的阅读和应用能力。⑦具有正确书写药历等医学文书的能力等。

对于知识量不足的药师,需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

2.2 坚持继续教育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长、短期计划,每天抽出至少半小时,坚持有目标地学习,注重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和巩固学习。参加每年广西临床药师培训的培训或其它同类短期培训及学术活动,有条件的脱产进修学习。口腔专科用药相对较少,人员配备不足,往往是一名员工身兼多职,很难抽时间脱产进修。因此,短期的培训就显得举足轻重,临床药师一定得倍加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2.3 培养沟通交流技巧

在传统的诊疗活动中,药师和医生业务合作和学术交流较少,可能还有来自商业促销等因素影响,使得医药之间的合作可能存在比较敏感的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专科临床药师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与医师、患者的交流技巧,在临床实践中主动与医师配合好,并注意协调与患者的关系,逐步让患者认识和接受这一新的服务模式。通过帮助解决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得到医生与患者的认可。

2.4 培养实践能力

临床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药结合型的新型学科,临床药师能否胜任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和药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2]。用药比较多的科室是口腔颌面外科、种植科、牙周黏膜科,药师有必要熟悉口腔常见病种及其诊治方法。为培养临床药师的实践能力,争取领导的支持,使临床药师专职化,保证80%的时间在临床。到各个临床科室轮转,采取边学习边开展药学服务工作。

2.4.1 日常工作及技能

临床药师下临床随医师进行诊查、查房、决策用药方案、参加病例讨论、会诊等。通过基本的临床实践,使临床药师的临床医学知识及时得到了反复强化,同时也增强了与医生的交流沟通[3]。通过自主查房进行药学监护,书写药历并分析用药合理性,协助医师选择更合适的治疗药物,为患者制定更科学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充分显示临床药师作为医药沟通的桥梁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站在药学工作者的角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4]。

遇到用药咨询时,临床药师利用自已的专业知识解答,切忌胡说乱编,以免导致误导,甚至出现用药安全事故的现象。如果当时实在不能解答的,可以先不匆忙回答,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再给予解答,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较易赢得咨询者的信任。

2.4.2 口腔颌面外科用药情况及践行合理用药

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疾病是口腔肿瘤、颌面部的外伤等,常用药物主要是抗肿瘤药、抗菌药物等。使用抗肿瘤药,最重要的是在化疗中的药学监护,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查房时,需注意跟患者及其家属、护士、医师沟通,及时发现、记录不良反应,必要时建议医师停药或换药等,协助医师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干预临床规范用药的案例,例如通过查房了解到医生常规选用预防Ⅱ类切口手术感染的抗菌药物是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虽然该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感染,但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宜优先选用头孢类单方制剂,因为单方制剂能解决问题的就没必要使用添加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这样可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指导原则》推荐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该药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而且价格低廉,适合推广用于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考虑到口腔中含有厌氧菌的特点,需伍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临床药师只要很好地与医生沟通,晓之以理,就能使医生能采纳药师的意见,调整用药方案,促进合理用药。

该口腔专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很多工作做的还不到位,但通过努力,协作解决了有关用药方面的难题,临床医务人员已经能接受专科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肯定了药师的工作能力。

3 讨论

培养口腔专科临床药师开展好专科化临床药学服务,是现阶段比较务实可行的方法,面对医改新形势新要求,除了专科临床药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创新药学服务内容,还需要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临床医生的配合。

在新医药改革形势下,推动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抓住机遇加强对口腔专科临床药师的培养,这也是患者对用药安全有效之必需。临床药师应该勇于迎接挑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医师临床用药上真正好帮手,全面适应新医改形势下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仁杰.提高医疗机构药师临床服务的技能[J].中国医院,2002,11(6):47-49.

[2]胡晋红.实用医院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46-447.

第5篇:医改政策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医院药房管理;必要性;措施

药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影响着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药房是集管理、技术、经营、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医院药房是体现新医改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其服务理念应以患者满意为目标,满足患者对医药消费的更高、更新需求;更要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同时确保医疗费用更为经济合理[1]。因此,加强医院药房管理是当务之急,是转换观念,转换医院管理模式的需要。

1目前医院药房管理的现状

1.1 药剂人员配置不够,人员素质不高 保证医院用药的安全、有效,应有药学专业人员把关,药房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药师的业务水平,但目前药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综合业务素质偏低。一是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高级药师。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太低,中专学历占大多数,技术职称以药师、药剂士为主,缺少本科药剂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医院对药剂人员重视不够,有些基层医院让年老体弱不能参加值班的护理人员转行去门诊药房工作,甚至安排未接受药剂专业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上岗,这严重不符合新的医改政策的要求[2]。

1.2药品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新医改政策要求对药品实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有些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药品管理非常不规范,比如有的内服、外用药混合放在一起;有的、品、毒性药品不按规定位置摆放,且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管理品的规定等。

1.3进货渠道混乱,影响药品质量 药品的质量优劣不仅影响医疗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危,更关系到新的医改政策对药品的要求。各级医院由于补偿机制不完善,为了增长药品的经济效益,维持单位的运转和事业的发展,在药品进货上热衷于选择低价高扣率的生产企业,以求得高回报率,尽量越过各级医药主渠道这些中间环节,钻价格及管理上的空子,致使药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假劣药品顺而畅之地进入各级医院药房,既影响临床用药效果,又坑害了患者利益,违背了职业道德,与新医改政策相违背。

2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对医院药房管理的要求

新的医改方案已确定,“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重大变革。新的医改方案明确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治病救人的必须药物不仅仅是价格便宜的药物,而且是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中西药结合的原则[3]。医院药房作为医院为病人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药房人员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及医院在社会上的名誉,它的管理优劣直接关系着医疗制度的改革的成败。

3 新医改下加强医院药房管理的策略

3.1加强药品购进管理 首先指导医院药房建立严格的药品购进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供应管理制度等,并要求严格执行到位。由于医院药品品种多、数量大、周转快、收发琐碎,用于药品采购的资金数量巨大,加之药品是特殊商品,所以管理的重点是:(1)保证全部药品的优质和安全有效;(2)根据医院的性质、任务和规模大小,保持一定数量的药品品种供医生选用,《基本药品目录》中的常用和主要品种保证不断货;(3)严格认真管理好毒、麻、精神和贵重药品,执行有关规定;(4)重视对有效期药品的管理。

3.2 提高药剂人员素质新医改政策下,药房药师的职责不仅仅是配方发药,更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各种各样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规范药学服务是一项内涵丰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服务。

3.3 统一药品质量管理 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用药安全,新医改下药品的质量问题更是要放在重点突出位置。加强药品质量管理,首先要做好严把进货关,每进一批货,首先看其品名、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使用期限等,再看其包装是否正规,然后看其外观性状。

3.4提高药房硬件水平 网络管理系统是医院不可缺少的部分,使用计算机对药品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医院药品流动及库存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新医改下,应督促有条件的医院加大经费投入,改进药房环境和设施,确保药房整洁规范。卫生主管部门应督促乡镇卫生院配备保证药品质量的温湿度调控设备,保证需在冷处保存的药品控制在10℃以下,需在阴凉处避光保存的药品控制在20℃以下。

4小结

医院药房工作是责任重大的一项工作。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药房只要能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养成认真、细心的工作作风,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心上,克服“重医轻药”、重经济效益忽视药品质量管理的偏差,完善药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药品 人员管理,提高硬件水平,规范服务和接受社会监督,就一定能把药房管理好,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陆俊杰.谈医院药房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建设[J].中国药房,2006,17(13):983~984.

第6篇:医改政策范文

>> 关于渐进决策模型视角下的中国民航运输放松管制政策 “禁摩”政策分析 限禁开发区域的补偿政策亟待完善 试分析“营改增”政策下企业税务筹划 用渐进分析模型浅析我国生育政策 如何应对烟花“禁改限”的新挑战 从鞭炮“禁改限”谈安全防事故 禁改限:网络彩票从边缘走向中心 长沙市“禁摩”政策分析 “限娱令”“禁广令”的政策指向及其影响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结构批判政策分析模式初探 新医改政策下医学毕业生就业分析 营改增政策下施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 新医改政策下大学生医保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基于有限理性模型视角解析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变迁 关注欧盟农药禁限用政策— 对农药进行监管须基于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 基于渐进决策模型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分析 渐进决策模型在我国生育政策中的应用分析 禁烧秸秆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2.

[2] 谢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星涛.浅谈我国“禁放令”的执行困境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12.

[4] 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李文钊.禁放令修改的公共政策启示[N].中华工商时报,2005.4.

第7篇:医改政策范文

(一)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海关、质检、外汇、税务、外经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于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例如,由于退税不及时,加工贸易“一日游”现象日趋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发挥现有保税区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转作用,境外“一日游”将大大减少。但是,海关与税务部门对保税区的规定是不配套的,海关认为货物运到保税区视同出口,但税务部门认为只有货物离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税务部门的这一规定,不仅使加工贸易境内“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碍了保税区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实际上,税务部门关于退税的规定,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就存在差别,国内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享受出口退税。

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将“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视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与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问题(参见表1)。

表1企业认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按重要程度排序

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1

管理规定过于严格、手续过多2

有关管理部门有效协调不够3

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4

来料加工企业深加工结转不能退增值税5

管理机构办事效率过低6

管理人员操作随意性过大7

保证金台帐制度增加企业资金成本8

深加工结转视同国内销售征税9

审批规定不明确10

企业遇到问题无处咨询11

不法企业走私,造成不平等竞争12

管理人员有意刁难企业13

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投诉无门14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二)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

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已成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的焦点问题。深加工结转政策涉及面广,据调查,山东约25%,江苏、浙江约40%,福建、广东约6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结转后再出口(《关于研究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据海关统计,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20%;苏州市21%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1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但是,税务部门认为,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属于国内销售行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应该征收增值税,出口时再予退税;如果使用国产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后结转,不能退税。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业的间接出口应统一执行中间环节征税,出口环节退税的政策。显然,税务部门的政策与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并不一致。

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抵、退”政策,改变了以往的深加工结转货物保税政策,在出口退税手续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仍没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变化将直接打击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加长国内产业链的积极性。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体执行政策中的混乱,不同地区的作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大部分地区没有征税,有些地区采取挂帐,有些地区给予免税。

(三)一些政策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

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即上规模、上档次和提高附加价值。满足第一个目标,需要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制度环境。针对第二个目标,则需要吸引技术水平更高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则需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长国内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其提高国内采购率。提高附加价值不仅关系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实际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贸易从“无根工业”变成根植于我国的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骗退税”,忽视了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有的政策客观上甚至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例如:

出口退税按计划而不是按出口实绩进行,导致欠退税越来越多,加大了企业财务负担,阻碍了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实行的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降低了来料加工国内采购的积极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增值税率很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体相当,来料加工国内增值率为23.1%,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高出2.22个百分点。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46.32%,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则已经达到61.58%,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已经比进料加工贸易低15.26个百分点。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国内增值率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具有重要的影响。

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但因为我国现行政策中存在不少与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目标相矛盾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感觉现行政策与政府宣传的目标不尽一致,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认为“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是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政策调整方向与长期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暴露出我国现行政策制定机制的弊端。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从本部门的目标与管理出发,例如,海关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走私,税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税收流失,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从而提高其对国民经济贡献这个根本的政策目标,却考虑得较少。因此,部门的有关政策虽然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但却有损于宏观目标的实现,政策的机会成本相当高。要保证具体的政策规定有利于实现宏观目标,就必须有超越部门之上的强有力政策协调机制。这正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机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四)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台湾对大陆投资为导因,境外大量IT产业转移到我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目前,IT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IT产业是一个国际分工非常明显的行业,其运作具有“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这就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交货的周期,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提出了比传统产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IT产业加工贸易的要求。例如,IT产品加工贸易只有电子订单,没有合同,为了适应加工贸易需要经外贸部门审批合同的规定,企业只好人为地编造一个毫无意义的合同;IT产品对通关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通关效率不高,不少跨国公司将其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放在中国境外进行,国内只能开展低端IT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提高加工贸易档次的政策目标。苏州和深圳已经开始了改革这种监管模式的尝试。苏州海关对关区内的四家IT企业进行了联网管理。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料件繁多,用手册管理困难大。具体的监管程序是外经贸局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总量备案,海关与被监管企业实行联网,海关直接从指定的数据库提取数据,抽查核对产品单耗,定期查验库存,查验时间与企业盘点一致,最后进行核算核销,对差异进行核销。深圳实行的是联网保税工厂的方式,即利用网络和电子摄像技术对整个企业实行全封闭的监管,整个工厂相当于一个保税区。与苏州海关的做法相比,这种方式在防范结转过程中的走私、“飞料”方面效果更明显,但投入较大,一般的企业可能无法负担。无论哪种方式,对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联网监管是今后加工贸易管理发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快统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区间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现行政策与管理规定不适应在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业务中心的要求。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能力,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国公司计划在华建立采购配送中心,同时发展物流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在保税区退税政策、保税区(仓库)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大大阻碍了加工贸易向下游产业的延伸。

(五)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

以出口加工区政策为例。出口加工区是国际上不少国家采用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国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高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运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区有关规定脱离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

加工贸易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的愿望比较低。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见表2),86%的受调查企业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准备将现有工厂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只占2.6%。

表2加工贸易企业对搬入出口加工区的意愿

意愿企业数

将现有工厂搬入13

将新增生产能力搬入,但现有生产能力不搬59

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437

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509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表3接受调查的企业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

原因企业数

搬迁成本太高269

出口加工区政策不利于产品内销52

区内企业采购国内零部件不方便32

区内监管效率并不比区外高18

区内土地成本高于区外50

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143

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462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现有加工贸易企业之所以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参见表3)。对于现有企业而言,搬迁成本高昂,58%的受调查的企业将此作为不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另外,31%的受调查企业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而拒绝做出搬入的决定。除这两项原因之外,某些具体的规定由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企业入区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不再是“大进大出”的100%出口企业,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已经成为主流。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政策,对于“大进大出”型的企业而言,监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对于与国内产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区企业可以不实行手册管理,但区外的深加工结转企业必须用手册,区内企业没手册就无法与区外的企业做生意。对于部分产品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加工区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只需按进口零部件税率补交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和增值税。但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产品时,补交关税时适用成品关税税率,在大部分情况下,成品的关税水平高于零部件,由此将加大区内企业内销的成本,削弱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出口加工区的有关规定,实质上削弱了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这对于大多数已经兼顾内外两个市场的企业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而且,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联系的削弱,与加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发展目标也是不符合的。这就决定了出口加工区只适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贸易企业,而且国内采购不能太多,对于这样的企业,区内监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优势的。对于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仍然将留在区外,因此,出口加工区政策只能有利于加工贸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变目前已经存在的加工贸易“放养”现象。如果将出口加工区政策定位于给“大进大出”的100%出口型企业创造一个监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环境,出口加工区政策将是成功的,如果定位于以此改变加工贸易“放养”的状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则注定是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未来调整的方向

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应该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其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加长产业链的潜力。为此,加工贸易政策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进口额为289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额的30.7%。受现行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的影响,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低15个百分点。如果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退税,将有力地促进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使用国内料件,带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出口,加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按来料加工出口的国内采购率达到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计算,2001年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值约可增加44亿美元,而且,随着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逐年增长,其国内采购值也将逐年增长。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与监管成本和风险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的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办法。

(二)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

深加工结转涉及面广,情况非常复杂。深加工结转政策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进口料件在国内加工后转厂时,是否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另一个问题则是对深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国产料件是否退税。由于这两个问题高度的复杂性,不同部门对深加工结转政策调整存在不同意见。

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贸主管部门倾向于维持现行的保(免)税政策;财税部门则主张实行“免、抵、退”政策;监管部门结合了上述两种政策选择,主张对部分优秀、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对其他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则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分歧更大,经贸主管部门认为应该对深加工结转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对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结转时给予退税,由海关对结转产品(其中含国产原材料成分)进行保税监管;财税部门认为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税收风险过大,操作困难;监管部门则认为如对国产材料进行保税监管,将进一步加大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结合各部门的意见,课题组认为,对于深加工结转政策,应该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短期内为了避免对加工贸易产生过大冲击,应该总体上保持现行政策的稳定性,只作局部性改进,中长期则应该按照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和附加值的原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调整。为了合理引导企业,确实落实吴仪同志“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就应该公布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实施的时间表。

具体而言,短期内(例如3年内):

———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仍维持现行政策,即对结转环节视同出口,免征增值税,由海关对结转进口料件继续实行保税监管。

———对深加工结转环节所采用的国产料件维持不征不退的办法,增值税进入产品成本。

———对销售给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视为出口,即深加工结转产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当作出口办理核销手续;国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给予出口退税。

———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销售给区外企业的产品视为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可以实行保税监管。这样,至少可以用“境内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节省加工贸易成本,同时,增加了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引导企业逐渐进入区内。

———对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参照钢材“以产顶进”做法,在生产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时视同出口并办理增值税退税。

中长期(3年后):

保留短期政策的后三条,除此之外,另进行如下调整:

———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行分类管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区外实行电子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其深加工结转实行保税监管。其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如要进行深加工结转,海关对第一环节结转企业按加工贸易内销规定办理。其他环节结转,则视同国内销售,按规定向税务部门照章纳税。转入企业将其作为国产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这样,海关只需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电子联网企业的深加工实行联网监管,监管效率将大大提高。

———对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

———取消现行不符合WTO有关规则的各级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所结余资金用于对出口退税不及时造成的企业利息损失进行补偿。这样,即使退税有时滞,企业也不会承受过大的财务损失,实质上保证了及时退税。

———足额退税,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与增值税征收税率相同,保证出口产品国内增值税的零税率。

(三)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

———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现行的手册、合同管理办法,比较适合上下游企业关系稳定、价格变化慢的传统产品加工贸易的管理,但不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生产配套企业众多的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要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审批环节,探索电子手册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效率。

———提高通关效率。上海海关实施的“大通关”试点,为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经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总结,向全国各个口岸推广。

———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的配合,提高监管效率。

———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台,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R&D活动的开展。

(四)促进加工贸易向下游采购、配送领域延伸

———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的内在要求。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将大大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附加价值。

第8篇:医改政策范文

关键词:个税;改革;简化;抵扣

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个人所得税在2011年进行了一次修改,但是这次修改也只是将免征额由之前的2000变为3500,改变了部分累进税率,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个人所得税依然没有摆脱工资的尴尬境况。

二、现行个税制度的分析与批判

自2011年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以来,个人所得税制在中修修补补延续到现在,但是随着整个国家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2011年修订以来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越来越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既不能体现公平,也无法促进效率,更无法通过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首先,经济新常态之下,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会被扭曲。经济新常态之下,为刺激经济宽松的流动性会成为一种经常性刺激措施,具体到社会层面会出现意味着可能有比较频繁的通货膨胀,比如,某人工资为3499,现不需要缴纳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工资涨到3674元,增长5%,此时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如果此时通货膨胀率为10%的话,则这个人的实际收入是3394元,不及免征额3500却需要缴纳工资薪金的个税。

第二,经济新常态之下,企业的融资方式在未来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层次的融资方式构架中无论是债券交易还是股权交易都会成为企业常见的选择,个人投资人或者债权会得到股息或者是利息,这两种方式都会将个人的所得税率锁定在20%,这意味着投资人或债权人的收益再高也不能对其按照高税率征税。

第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诸多规范不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税法来体现的,而是辅以大量的公告,国税函等形式,这些规范性文件散件于各处,纳税人人了解起来非常麻烦,从方便纳税人的角度需要将个人所得税法各种规定吸纳到个人所得税税法当中,纳税人了解和使用起来一目了然。

第四,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总体上是收入决定税基类税种,换句话说,个人所得税中能够差额征税以及允许成本扣除的范围是比较有限的。最重要的工资收入或者劳务收入除了按比例可以扣除的免征额以外,其他支出几乎都不让扣除,这就使税收实践有时会缺乏以人为本的关怀。比如某人以劳务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收入5万。当年生病花销3万,基本生活支出3万等等,这些都不能完全扣除。

三、外国个人所得税制度

从借鉴完善中国税制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虽各有特色,但是依然有许多共性。各国在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时,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综合税制方式,这是基于个人收入总量的征收方式,综合税制与累进税率相联系,意味着纳税人收入越高对应的税率越高,税负也越重,在这种思路之下,税制的公平原则得到较好的实现。还有就是分类税制,比如说对资本利得的征收,有些国家对资本利得按固定税率征收,并且税率与所得无关联,纳税人按固定比例征收税负相对按累进制度征收就要减轻许多,这可以满足税制的效率需求。

从各国个人所得税差异的角度来分析,扣除项目就显得各具特色。虽然各国的扣除扣除项目大体都分为三类,一类是生计类扣除,一类是费用类扣除,还有一类是特别扣除项目。美国的生计类扣除可以由纳税人的申报身份确定,比如美国的申报的身份可以分为已婚单独申报丧偶、户主、已婚联合申报等。据澳大利亚税务局网站及英国税务海关总署网站等信息2014年度,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的生计扣除之前的6 000澳元调整为18 200澳元,英国的标准是每人每年10 000英镑,韩国为每人每年150万韩元。2015年美国个人免税额调整到4000美元,作为生计扣除一定是一个动态的金额,原因是随着社会物价水平的提高,纳税人的名义收入在提高,与此对应的名义免税额也应该有所提高。这样也可以防止纳税人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动态生计扣除调节机制是许多发达国家税制成熟的重要特征。

费用类扣除与纳税人整体需求无密切关联,但是与纳税人收入取得相关。在英国土地和建筑物的收入与相对应的租金、保险费、维修费、服务费等具有配比关系,所以这部分租金、保险和维修费用等可以扣除。自由职业所得所支付的个人养老保险等也属于费用扣除之列。澳大利亚个人所得税中也有费用扣除的规定包括与工作直接有关的车辆及差旅费,两个不同工作地点之间往返的费用以及因工作需要而发生的家庭办公支出,包括购置计算机、电话及其他支出都可以扣除。

特别扣除是指生计扣除以及费用类扣除之外的部分,主要由纳税人的家庭关系及个性化必须所形成的扣除。以澳大利亚配偶为60岁以上低收入或无收入澳大利亚的居民为例,15万澳元以下的应纳税所得额在其配偶9974澳元时,可以申请配偶扣除。据韩国国税厅网站资料,20岁以下的子女在韩国每年有150万韩元生计扣除。如果纳税人抚育有6岁以下子女的还可以额外扣除100万韩元的生计扣除,养育子女越多,生计扣除越多。

四、个税改革的整体思路

首先,要解决个税领域的正税清费的问题,在个税领域同其他中国的税种一样,现阶段除了有大量的税收规定以外,还有许多不在税之列的费。比如过桥过路费等,这些同样是纳税人的支出,但是不被税所统计,往后要以税取代非规范的费的问题。现行的社保费就需要与未来的社保税相统一。

其次,要解决不同税种之间的交叉问题,比如流转税依据货物流转环节而产生,财产税依据持有财产的阶段而产生,比如赠与他人房产,被赠与人既有所得税的关系,还有房屋持有阶段的财产税的关系,如果这种税的比重不协调,意味着纳税人的实际负担在加重。

第三,坚持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相结合的原则,属于劳动性支出的可以将其归属于综合税制部分,按累计原则进行纳税,可以尽可能缩小劳动力之间劳动差异带来的不平衡。

第四,坚持个人收入与扣除类一致的原则,即丰富个税的抵扣,不仅包括生计抵扣,还应包括费用抵扣以及特别扣除类抵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个税的个性的公平,也可以促进纳税人税收遵从的提高。

五、个人所得税改革政策建议

第一,简化税目。简化税制不仅仅是整个税制改革的要求,也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具体要求,因为在现行十一大类的划分之下,存在着将不同收入划归不同税目的问题,而这些划分可能引起税企争议。将个税按劳务及财产与偶然所得类进行大类划分,可以充分体现综合税制的特点,全面涵盖税企争议。

第9篇:医改政策范文

关键词股利政策稳定性股利战略

1西方股利政策实践历史的经验

通过对近50年欧美上市公司采取的股利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1.1股利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投资界历来普遍认为,公司利润占GDP的比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国家总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利润、红利及投资回报的快速上升。但是荷兰银行与伦敦商学院发表的2005年全球投资回报年鉴认为,股票投资回报和GDP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股票市场长期投资的红利增长与GDP增长呈反比例关系,即GDP增长速度越快,股票市场回报反而更差。这一研究结果是对传统看法的极大挑战。据介绍,该研究涵盖了北美、亚洲、欧洲和非洲各地共17家主要证券市场上的各种股票、债券、现金和外汇交易,是自1900年以来研究投资总回报方面最详尽的报告。

1.2股利随收益的变化而变化,且股利变化比收益变化平滑

从长期看,收益和股利正相关不足为奇,因为股利是从收益中支付的。图1显示了1960~2001年间收益和股利的变动情况。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两种趋势:一是股利跟着收益的变化而变化;二是股利变动要比收益变动线平滑得多。

1956年,JohnLintner对公司怎样决定股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得出,公司在决定股利时会考虑三个因素。首先,确定目标股利支付率,据此决定公司愿意长期内作为股利发放的收益比例。第二,根据收益长期可持续的变动调整股利,只有觉得在长期内能够维持更高股利条件时才提高支付率。由于担心将来的不得不削减股利,所以,股利的增长总是落后于收益的增长且平滑得多。最后,经营管理者更加关心的是股利的变动而非股利的发放水平。

1.3股利是刚性的

公司一般不经常调整他们的股利,这种不愿意变动的情况形成了股利的刚性。它主要缘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司出于对未来维护高水平股利的担心,二是害怕未来股利的削减在市场上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图2提供了1981~1990年间每年股利增加、减少和不变的公司数目的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中,不变动股利的公司数目远远超过变动股利的公司数目。在那些变动股利的公司中,增加股利的公司数目平均5倍于减少股利的公司数目。

(4)公司的股利政策随公司的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

公司的生命周期可以以投资机会和公司增长的形式来描述。一般说来,公司会采取与其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位置最为相适应的股利政策。例如,高增长、投资机会多的公司一般倾向少发或不发股利;而具有较大现金流量、投资项目较少的稳定发展的公司则倾向多发股利。

1.5股利支付率高,股利形式多为现金股利,股利政策基本稳定

据统计美国上市公司1983~1992年间的平均股利支付率为65.8%,即净利润的大部分都分配给股东。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美国公司的自有资本率较高,所以股东的力量相对强大,以致经营者在经营方向和利益分配方面不得不按照股东的价值取向来安排。第二,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完善,加之美国公司外部直接融资的能力很强,当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张时,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非常频繁,因此公司采取高股利政策。一方面可以稳定股东的情绪和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保护自己和抵御恶意收购的目的。与此同时,如果公司的股利政策多变或者分红减少,将直接导致公司信用下降,从而对公司筹集资金或经营活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均衡股利水平,维持公司的良好形象,美国上市公司一般都尽量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总之,在西方股利理论的指导下,西方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股利形式多采用现金股利,且比较一致地采取了稳定的股利政策的战略。

2西方股利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2.1上市公司应保持股利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加透明度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他们都尽力维持股利政策的稳定性,以增强股票的预见性和股东信心,使股东队伍保持稳定。这种股利战略对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波动大、缺乏连续性的现状尤其重要。具体来说,就是上市公司要从公司整体战略出发,明确公司的股票价格目标、股利支付率与股利分配形式,而不是盲目迎合市场需要。2.2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以现金股利为主,保持较高的股利支付率

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到,西方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较高且都是以现金股利为主,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不分配或少分配的现状,应参照西方的经验采取高现金股利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高现金股利有助于抑制当前的过度投机行为。现金股利是对股民投资的真正回报。如果现金股利率低,则分红对股东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他们则只好转向以获取股票价差收益为目的股票买卖,这样必然助长股市的投机行为。日本上市公司长期来一直采取少分现金股利的政策,股市过度投机导致股价节节攀高,而近年来股价又狂跌,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第二,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基金。基金投资者偏好现金红利,注重长期投资,派发现金红利符合了他们的投资要求,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股市走向成熟投资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有利于国内投资基金的规范,也有利于吸引国外投资基金的参与。

2.3上市公司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时期的股利战略类型的选择

根据股利政策理论,上市公司的四种股利政策类型各有利弊,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应借鉴其基本决策思想,充分考虑股利战略环境各因素的影响,从全局来制定公司发展最恰如其分的战略蓝图。当然在众多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中,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未来现金流量是两个主导因素。公司的发展阶段定位决定了公司未来的价值取向,并会间接地带动其他诸多因素变化;未来的现金流量从实际上决定了公司有无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支付股利,而现金流量在某种意义上也受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直接限制。所以公司的目前发展阶段便成了主导中的主导,公司应根据它选择相应的股利战略(见表1)。

(1)初创阶段。处于初创阶段的公司经营风险高,融资能力差,同时该阶段是一个纯粹的现金净流出阶段。为了降低财务风险,公司贯彻先发展后分配的思想,这样剩余股利战略成为最佳选择。

(2)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后,公司的产品销量急剧上升,为防止其他竞争者进入,公司要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达到规模优势,这意味着公司要进行巨额投资。由于公司发展时间不长,对外的那些融资渠道未必能筹集到足够资金,此时公司的内部盈余便成了投资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此时不宜派发股利。但考虑到公司已度过初创阶段的艰难,己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投资者往往会有分配股利的要求,此时为了平衡这两种需要,应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型的战略,而且在支付方式上宜采用股票股利而尽量避免现金股利。

(3)稳定增长阶段,该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产品市场容量、销售收入稳定增长,生产能力扩张的投资需求减少,广告费开支比例下降,现金流动表现为净现金流入量,每股盈余呈上升态势。这些均表明公司已具备持续支付较高股利的能力,因此本阶段比较适合采用稳定或持续增长型股利战略。

(4)成熟阶段。公司一旦进入成熟阶段,市场便趋于饱和。销售收入不再增大,利润水平稳定,而且公司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盈余和资金,这时可考虑采取固定股利战略,以与公司的整个发展阶段相适应,但在确定这个固定标准时,不宜过高也不可太低,应留有余地。

(5)衰退阶段。有些公司经过成熟期后将步入衰退阶段。尤其是那些经营对象单一、产品的替代品较多、行业进入壁垒较低的那些上市公司更容易早早进入衰落期。此时大多数公司将面临解散、重组或被兼并等问题,公司如若要重新找寻一条生路,必须在新的领域进行开拓。这势必在本已资金严重的匮乏局面下雪上加霜,此时公司基本已不具备支付股利的能力,应采用剩余股利战略为宜。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公司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有时公司的经营阶段具有相互重叠和交叉的特征;公司在某一个发展阶段上也可以采用两种以上的股利政策,相互替换使用而并非择一而终。

总之,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和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必将逐渐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股利分配机制,真正从股利战略的角度,由上市公司根据所处行业特征、自身发展阶段和当时市场状况而选择合适的股利政策。

参考文献

1荷兰银行.2005年全球投资回报报告(N).证券日报,2005-02-24

2FamaE.FandHarveyBabaik,“Dividendpolicy:AnEmpiricalAnalysis”,Journalof

the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1968

3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郑振龙等译.应用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