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这星期不给你剪指甲,星期一你去狠狠抓他。”
无独有偶。一位小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说完,掏出几张人民币重重的摔在课桌上。
真是可悲啊!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作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你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家长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给别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学后,又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注意我们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来感染或教育孩子。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是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调查表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厅或是各自的卧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
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
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宝贝,今天有什么发现?”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代中国,现代化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家庭教育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家庭,这个古老、神秘、温馨的话题,从来没有受到如此的冲击;孩子,这个生动、苦涩、难解的考题,从未让家长如此束手无策;家庭教育,这个现实、严峻、敏感的课题,也从未受到如此的关注。
家庭教育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调查显示,中国近6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孩子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自虐杀人、单亲(或隔代)教育、社交障碍、伤害事故、青少年犯罪等教育问题。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惑和烦恼,更是普遍现象。调查显示,80%左右的家长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用惩罚、体罚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亲子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中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受到严重挑战,成为影响创建和谐家庭的主要因素之一。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问题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孩子成人成才,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 为了不让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落伍于时代,不让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落后于孩子成长需要,唯有提升家长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与能力才能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才能够让教育孩子首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心中的梦想,这也是学校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目前,一些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知识匮乏,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存在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很多家长不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在子女教育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遇到难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另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不到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随意性和个性,因而也更难。学校教育更注重对老师的培训与监督,但监督家长、指导家长的力量却很小,家长们往往通过口耳相授、观察模仿等方式从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从父母、亲友、邻居和老师处获得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避免不了一些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方法简单。同时,家长之间的家庭教育素养差距明显,尤其是城乡差距、代际差距等。代际差距中的隔代教育上,爷爷奶奶溺爱现象十分突出,原生家庭与核心家庭教育教育理念上的冲突与矛盾不断激化。
1.生养分离——惩罚等在未来
目前,孩子生养分离的情况不尽相同。70后父母很多人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 80后家长在生养分离问题上内心也有很多的冲突,如何能充分地陪伴孩子,又能兼顾自己的工作,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还有的家长因为条件或观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或者全寄宿制学校。同时,农村地区因为学校合并使得很多年幼的孩子不得不过早离开父母的呵护和教养。孩子过早地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会导致儿童早期情感发育的损伤,同时,父母也因此缺少了对孩子成长的思考,更多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社会。
2.竞争焦虑——已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
家长们现在普遍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问题是竞争焦虑。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任何竞争中,获胜者永远是少数人,目标受阻的失败者遭遇的是痛苦和挫折。而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哲学家尼采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家长内心的竞争意识,学校实施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都像山洪一样呼啸而来,把家长和孩子一起卷进去,很有少人能及时撤出,站岸上从容观看。
3.“家长强权”——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
家长强势的典型表现就是家长缺少对孩子自由和尊重的正确理解和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成为一句空话,失去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
4.“家长无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孩子的成长环境每10年就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孩子的“成长速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当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素养却是停止不前,有的甚至还出现倒退现象,相当的家长使用教育孩子方式方法每天的“错误率”要高达50—80%。
区域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整体提高必须从变革家庭教育管理机制入手,在努力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家长的生命质量和家庭的幸福指数,从关注民生的高度来关注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表明,上世纪50年代,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所占比例大约为20%,到了上世纪80年代提升到50%左右,而从本世纪初开始已经达到70%左右,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要跟上时展的需要,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要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家长需要有终身学习理念来促进家庭和谐建设。
长期以来,作为三大教育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严重滞后于学校教育,尤其受应试教育的误导,以及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的加剧,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就没有得到与孩子成长相适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长期处于流于形式、边缘化的地位。学校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部门对680名初中生、小
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分成较好、中、较差三个等级,其结果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较好的,他们孩子在校表现为优等生率高达95%,几乎没有后进生;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较差的,他们孩子在校表现为后进生率的高达85%,几乎没有优等生。孩子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存在的差异对孩子成长的直接影响。这项调查告诉我们,如果把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一个等级,学校教育中的后进生就会减少3—5倍。学校不仅要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更要输送合格的家长,这是创造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
1.菜单式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和家长需求不一样,为确保让每一个家长不在家庭教育上落伍和掉队,学校应该建立各年段家庭教育指导菜单,比如建立“幼儿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小学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初中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等。
2.开展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大面积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要和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齐头并进,这也是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开展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用家庭教育专业化武装广大班主任老师、学校家庭教育志愿者,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更要学会关注家长的生命质量和家庭幸福的指数,这样才能确保教育的健康发展。
3.建立专业化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带动和引领广大家长走入现代家庭教育,需要一大批家庭教育讲师专门人才,这也是解决目前家长学校讲座实效性不高的有效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专业化的讲师团,将大面积提高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的实效性将成为可能。
四级联动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即建立社区、学校、年级、班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从体制上解决长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也通过为家庭教育正名,最大限度地把家庭教育责任和任务还给广大家长,带动更多的家长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提升会倒推学校改变育人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有人把父母形象地比喻为孩子的一面镜子,事实上孩子的言行,常常是父母言行的写照,孩子的品德常常是父母品德的折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一代。这种愿望无疑是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有些父母虽然严格要求孩子:不要打架、不许说谎等等。而他们自己却经常说脏话、说假话。这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有些父母要求孩子专心学习,不要干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要做学生不该做的事,而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猜拳行令,打麻将,甚至醉心于赌博、等不法活动,这又怎么能让孩子相信和听从?相反,倒让孩子误认为这是一种“能力”,偷偷仿效。中国有句古话“打铁还得自身硬”。看来每位父母只有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光辉形象,也才能产生教育孩子的无穷力量。
二、尊重孩子自身发展规律,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1.对孩子要爱而不骄,严而不厉。对孩子严厉要求,使他们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什么时候不做什么。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指严之过甚、厉之有加,而严格即严之有格(规范、原则)、格之有度。严格有利于孩子做事认真,言谈举止有规矩、有节制等习惯,而严厉却易于形成孩子惧怕父母、疏远父母,甚至痛恨父母的心理,久而久之使孩子性格变得孤僻,叛逆心理也会潜滋暗长。
2.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听从孩子摆布。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最容易形成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骄横的性格,万事不为别人考虑,不懂得尊重别人,难以适应群体生活。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害了孩子,到头来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尊重孩子自主选择,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健康情趣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好奇、好胜、贪玩是儿童的天性。同时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希望在社会群众中取得“合格成员”的资格,得到较好的评价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往往在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便会挫伤其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家长要注意从多方面探测孩子的潜在智慧,及时发现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培养;在孩子陷入逆境时,及时开导、激励,在理解与支持中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亲情观念。
1.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通过赞赏和引导手段,反复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这样,就会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做了错事之后,不应横加责备,暴风雨式的打击,而应给孩子深刻反思,认真反省的机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差错,关键是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走出误区。宽容、理解和爱心足以点燃孩子认错勇气的火把,“再试一次”“再努力”“我理解你”“其实你也是无意的”之类的话语,往往是孩子再度成功的动力。
四、适时适度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庭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仅靠简单的说教、棍棒加斥责、物质和金钱安慰是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的,而应对孩子进行全面分析,要根据其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性格类型、知识结构状况等,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方法得当,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行为,给孩子“戴罪立功”的机会
对于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宽宏大量,正确地认识孩子所犯的错误,针对其错误的轻重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选择性地教育子女,千万不能鲁莽行事,不分青红皂白一顿大骂,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给子女心灵深处抹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相信家长,不能与家长心平气和地探讨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这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不利于家长确立正确的子女观、教育观和成才观。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改正错误。
六、支持学校教育,保证孩子健康、全面、持续发展
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展开,它除了具有早期性、权威性、及时性、连续性等特点,还具有伴随性、情感性、利益性。我们知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伴随性的、没有时间限制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是在直系血亲之间开展的,更具有情绪性和情感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还具有利益性,父母不自觉地将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未来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了一起,所谓“望子成龙”便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也不可避免地被渗透进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因素和价值取向。如英国大作家狄更斯,他出生在一个小城镇,其母亲的教育目标是把他培养成一位白领人士,以光耀门楣,其家庭成员也有依靠他出人头地的经济上的动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教育的利益性或叫功利性的例子。虽然我们当前的社会现状和狄更斯时期的英国大相径庭,但仅从家庭教育的功利性这一点讲,还是有共同之处的。我们常听人讲“自己这辈子不行了,就指望下辈子了”等等,说的不过是这种思想一种不经意的表露。
我们分析一下这种利益性:一方面,它是社会生活在家庭教育上的必然反映,是无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明确地指出,如果家庭教育的目标和社会教育的目标发生了错位,就会给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现在不少的孩子在性格上具有两面性和性格扭曲。不久前,东北某县发生了一起小学生伤害案。两名小学生口角几句,其中一名学生用刀刺死了另一名学生,而奇怪的是,当记者采访两名学生的家长时,家长却异口同声地说自己的孩子平时非常老实、听话。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们平时越老实,心理越压抑,所以一旦爆发起来就越强烈。我们反思一下,孩子“强烈”爆发的心理积淀是什么?是什么使孩子做出这种极端、残酷的行为?我想平时不少家长常常在孩子耳畔叮咛的“不吃亏”、“怕他啥”等等这些,起到了致命的作用。在目前社会转型激烈的竞争中,家长在生存竞争中积累的负面的心理负担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了,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家庭的教育目标相碰撞了,所以出现了问题。
作为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如果目标不明确或干脆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潜意识的生活意愿不假思索地施加于孩子身上,就会产生一些家长都始料未及的结果。
二、弄清角色、理顺关系、端正态度
教育孩子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第一要弄清角色。我们不赞成盲目地宣称“父母是孩子的朋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互惠的,是站在一个平面上的,但父母与子女之间实质上不具备这样的前提。英国最近有篇文章,认为一位严厉的父亲更能使孩子适合未来的社会生活。我们知道社会是一个等级结构体,客观存在着秩序和维护秩序的力量,如果谁擅自破坏它就必然付出相应的代价。在社会中很自然地存在着上级与下级、长与幼、尊与卑,这种秩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确性,否则就不必奢谈什么社会的稳定。而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尊者在家庭中的代表,孩子需要正视这种存在,并学会与这种存在相适应和协调,这有助于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以家长就有必要明确自己的家长角色,家长有创造家庭秩序、建立儿童心理适应能力的义务,而这种角色的明确更多地是从严格的教育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家长应得到孩子应有的尊重。当然,随着社会民主、开放的要求,同样要求家长做一个通情达理、善于沟通、善于自我批评和调适的人。作为家长,过分的严厉和过分的宽容都是不可取的。
三、明确规则、善于引领、方法为主
具体到操作过程中,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明确哪些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它应包括哪些部分。有的家庭,父母事无巨细、过分照顾,过多地干涉了孩子生长的空间和自身人格的建立;有的家庭又过度放任,任由孩子兴之所致,两种极端态度都不足取。应明确家庭指导施教的范围、干预的程度,当然这些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
孔子认为教育要“愤启悱发”,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适机施教。家庭教育也应采纳。家长不应见到孩子遇到问题或预计到会出问题就频出“援手”,这样会挫伤孩子自主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有的家长还经常说“你应该这样”,而不喜欢问孩子“你怎么看?”“你准备怎样做?”我们应该在孩子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再进行指导,这样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要以方法引导为主,要让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具体的学习方法是方法,而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等的训练和养成更是一种方法的教育。有学者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诚然重要,情商更是关键。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培养他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成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正面教育外还要适当给孩子提供一些艰苦环境的体验,采取适度的责与罚,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利益冲突时,帮他们学会明辨是非,所有这些都是更重要的方法培养。
四、以良好的言传身教,教育和感染孩子
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四大不当方法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极大,教育得当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教育不当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前途。中国教育在线提醒各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避免以下四种不当的方法。
1、威胁。成人用威胁的口吻对孩子说话:“你再。。。。。。我就。。。。。。”尽管这类威胁在大人心目中认为十分有用,但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有效果。因为威胁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只要孩子有点自尊的话,他必定会故意与大人对着干,以此来显示他不是个胆小鬼。
2、收买。收买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话,就能得到奖赏。如“如果。。。。。。就”的许愿方法,有时能刺激孩子而暂时达到某个目的,但却不能激励他作坚持不断的努力。
对孩子来说,这些话就意味着怀疑他的能力。另外,也拿导致孩子讨价还价,以“你不给我奖赏,我就不规规矩矩”来要挟大人,从而提出更无理的要求。有益的、受欢迎的不是以收买形式出现的奖赏,而是事先没有许诺过的、出乎意料的,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赏识而得到的奖赏。
3、保证。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互相要信任。
父母不应向孩子保证什么,也不应要求孩子作保证。如果父母必须依靠保证来强调自己说的是真话,那么变相地承认自己没有保证过的话是不可相信的了。保证会使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父母也不应诱导或要求孩子保证今后循规蹈矩或绝不再犯某个错误。当孩子作了一个并非出于自愿的保证后,他等于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我们不应鼓励这种欺骗行为。
4、讽刺。父母讽刺孩子,极大地阻碍了他的进步。
它往往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交谈设下了牢固的障碍。挖苦的语言会招来孩子的反击,会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筑起一层屏障。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应用讽刺和挖苦的语言,不应该降低孩子在他自己或在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五句无心话伤害孩子心
与孩子沟通时,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选择不同表达方式和词语对孩子影响区别也很大,即便你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可能对孩子伤害很大的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无法在座椅上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总要经历固执,淘气,自我中心等阶段,这是成长的必需。
但父母很容易因此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
建议:在你忍不住要责备孩子时,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来开头,如“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要发生的。”
2、“别跑,会摔跤的”诸如此类的警告
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打击。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孩子也会慢慢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
建议:更好的说法,如“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具体的指导。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你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但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的话。
建议:对孩子,不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表现有趣,有些话你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对其他孩子的仇视。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
建议: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
建议:如果你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责他,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三种教育方法孩子乐于接受
第一种: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第二种:多引导少训斥
其实家长(微博)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第三种: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此外,家长教育孩子时,还须重视反面教育
大多数家长都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实际上,让孩子只接近“赤”,而不接触“墨”是不可能的。家长最多只能营造一个“赤”的家庭小环境,但孩子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难免不接触反面现象。因此,只注重正面教育,忽视反面教育,显然难以使孩子适应复杂的社会另一半。家长应该像重视正面教育一样重视反面教育。具体讲反面教育有何作用呢?
1、通过反面教育,孩子会知道做事情很少是一帆风顺的,人们正当的合理的要求也不是总能实现的。这能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生活中的一些反面现象,如好心得不到理解、美好的事物受到挫折等,这往往能使孩子产生同情心和责任感。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工程,起到影响未成年人一生发展的特殊作用。然而当前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偏颇、方式单一、教育能力低下,并且缺乏获取家教知识的主体意识;基层的家庭教育工作力量不足,缺少必要的工作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层次不高,缺乏充分的调查深度思考和规律性研究;家庭教育市场缺乏规范和有效的监管,等等,成为了制约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应从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四化”方向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要健全工作机制,引导家庭教育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一要强化目标责任机制。各级文明办、教育行政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明确职责和工作重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要强化培训投入机制。强化对基层的家庭教育师资骨干和工作者、志愿者进行免费的培训,帮助基层培养和扩充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为基层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要加大“双合格”家庭教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努力把工作和活动经费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经费的预算。三要强化考核评估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分别建立了工作检查、总结、考核、评估、表彰等工作机制,并通过召开工作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不断推动和深化家庭教育工作。
二是要普及现念,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阵地,扩大现代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注重现代传媒的利用,积极协调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开办家庭教育专栏或专题节目,广泛宣传和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科学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普及《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强化家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责任意识。二要培养和扩大家庭教育工作师资骨干队伍。定期培训家庭教育工作的师资骨干,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以家庭教育专家和理事为骨干、以工作者为主体、以志愿者为补充的具有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并加强管理,实行全员培训、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三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要组织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和社会各界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士,深入基层针对家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提高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指导和普及水平,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和理论指导。
三是要坚持多措并举,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要推进公益性家教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借助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各种家庭教育的公益性讲座和咨询指导,组织讲师团的专家、理事们为家长们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并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巡讲,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但积极争取各种渠道的家教指导,而且自觉加入到家庭教育研究和传播的行动中。二要实施寓教于乐的亲子互动活动。家庭教育,是通过对家长的教育实施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而“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成果正是检验“双合格”家庭教育活动成效的。实践中,要将两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广大家长学习实践家庭教育知识搭建平台,为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实践提供条件。三要重视农村地区及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重点加强对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及留守、孤困等特殊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要通过家长、结对帮扶等形式,使这些特殊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要整合家教资源,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一要借助社会人力资源,大力开展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选派优秀教师或辅导员进社区来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为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帮助和服务。尤其是要发挥好“五老”的作用,聘请他们担任家教顾问、讲师团成员和社区家长学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二要借助社会财力资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要千方百计协调和争取热心家庭教育事业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为各类家长学校建设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共同投资和开辟家庭教育市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三要借助社会物力资源,加强家庭教育阵地建设。要在巩固和完善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同时,大力发展其他各类家长学校,特别要加强社区、村家长学校建设。在城镇要依托市民学校、社区母亲课堂等,进一步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和“双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发挥其导向功能和示范的作用;在农村要依托乡村文化中心等活动场所或阵地,建立乡镇和村家长学校;在企业要依托企业女职工周末学校建立企业家长学校,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要深入开展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的评比表彰和经费支持工作,以点带面,深入推进,为构筑学校、社区和家庭“三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创造条件。
1封闭型心理
这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为少言寡语,加之父母离异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极不愿意跟老师交流,也不愿意跟同学交往;跟老师,跟家长不说实话。他们迷恋网吧。在那个虚拟的空间里,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泄,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2狂暴型心理
部分儿童原本是家中的宠儿,在原有的家庭中处在中心地位,娇生惯养,性格粗暴,自私心理极。家庭破裂后,因为难以忍受家庭破裂带来的心理打击,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在家里,在学校都存在破坏性的心理,以发泄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往往造成的后果是破坏性的。
3脆弱型心理
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平时在家里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衣讲名牌,生活讲享受。原来无忧无虑的生活突然间被变成了留守儿童或被无情的父母离异所打破,他们没有应变的心理准备,从此整天忧心忡忡,从此沉沦下去。
4依恋型心理
这部分学生对父母有着身后的感情基础,尽管父母为了各自的利益分居两地,或者是父母感情出现了危机,他们仍不死心,往往是穿梭在父母之间,靠自己来维系父母间的联系。他们往往在男、女教师身上揣摩父母的心理,他们细心的观察教师的言行,爱好,兴趣及交往。但在学习上精神不够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并出现旷课,撒谎等等,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往往编造了许多谎言和理由来欺骗老师。
5解放型心理
这部分学生平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很严,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使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父母离异后,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一下子变得宽松起来,加之离异后的父母都忙着各自的家庭,疏于对原有子女的管教,使这些学生迷恋网吧,结交不良的朋友,有时还会聚众闹事,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针对上述情况,具体对策如下:
①付出爱心,充当父母。教师要付出爱心,特别是对父母离异的学生更要付出爱心,在生活上关心,在情绪上疏导,在学习上帮助,在教育上宽容。
②沟通家长,指导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教师担负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任务。为了塑造合格人才,教师就不能仅仅注重校内教育,而且要把教育延伸到社会和家庭,要在搞好校内教育的同时,还要与家长建立广泛地联系,要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教育工作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③建立和谐的气氛,不让这部分同学感到孤独和歧视。在班级,教师可以利用班会,团课及活动课,让更多的同学与他们在一起活动与交流,发动班级骨干与他们多交流,多亲近,打消他们的自卑心理和孤独感,使他们与整个班级融为一体,让他们真正感到和别的同学一样,在学校有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带动他们一起进步。
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的地位更趋于平等,便于及时掌握信息,因材施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正的爱,教师教育学生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教师之情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学生才能会对你五腹投地,此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及时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树立坚强的性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来克服父母离异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步出情感的误区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听力教材 教材设计
一、听力教材的特点
现已开发的听力教材主要有以下4点特征。
1.听力内容的说话形式不同
说话形式分为只有一个说话人连续说话的「独话和几个说话人交替说话的「对话。独话文与对话文相比,特点为长度长,文的结构复杂。在大部分听力教材中上述的两种形式并用。
2.考虑学生听力的目的
处理听力内容的方法主要有听大意和听信息两种,根据听力目的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而现在已开发的教材中以听信息的问题为主导。
3.同时训练听力与记忆力
研究表明,听力与记忆力有密切联系。进入眼和耳的信息瞬间内被记忆,几秒后消失,只选择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符号被短时间记忆,短时间记忆的容量界限为7±2块 [3],期间是10几秒,最多20秒就会被忘记。听力教材的设计也在尊重人类大脑记忆结构的同时进行听力能力的检验。
4.考虑到听力教材的使用者不是教材中对话的参加者
在交流中我们既是听话者也是说话者,也就是说我们是交流中的参加者。由于是交流中的参加者,因此很容易预测出对方想要说的话。可是听力教材的使用者不是对话中的参加者,很难预测出对话的内容,如果没有关于听力内容的说明语句,母语话者也会出现不能顺利听懂的情况。
二、听力教材的问题点
1.与听力教材相比市面上有大量的日语听力考试问题集
日语能力考试问题集分为从日本原版引进和中国的日语教师编写。大量日语听力考试问题集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日本语教育依然为重视考试的现状。
2.偏重对话
听力考试的内容形式大体分为独话和对话两种,也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日语听力教材的大部分是以对话作为重点内容。而独话形式的内容会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相应有所增加。对话可采用的话题和场景很丰富,而独话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独话的说话形式只有说明、叙述,而且无论是文体、用语还是文章的长度等,都欠缺口语化要素,因此独话的听力教材很少。
3.从教材内容的来看有很多在实际生活中不常使用且不自然的对话。
4.有的句子长度过长。
5.也有以词汇和语法作为着眼点的听力教材。
三、听力教材设计的注意点
开发优良的听力教材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素材的选择
听力教材的编写最重要的条件被认为是素材的选择。素材的选择如果失败,后面即使再完善也不能成为好教材。
1.1教材口语化特征
(1)关于语言构造
①信息的密度②一句话的长度 ③剩余性④倒置 ⑤省略 ⑥补充说明 ⑦简短说明⑧换个说法 ⑨口语的表现等
(2)关于音声
①节奏、音调、声调 ②停顿 ③代替停顿的口语 ④强调 ⑤附和 ⑥欲言又止⑦说话的速度 ⑧发音的清晰度等
在编写教材时要随时考虑到这些因素,以音声的形式展现出更自然,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口语。
1.2句子的长度
由于是听力教材,要考虑到上课的时间长度。普遍为两节课90分钟的课程,要先确定在这个课程长度中听多少内容为好。比起一口气听完所有内容,让学生分段听更有效果。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问题来看,听一段的时间长度大概是20秒到30秒,日语研究的结果表明,听一段话的长度在400字为好。像天气预报、车站广播这样信息量比较大的素材中长度不能太长。
1.3要注意输入的内容
把握好学生的水平,从素材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判断是否适合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内容的输入必须控制在学生理解的可能度「i+1,也就是说,让学生听比现阶段的语言能力稍难一点的内容。而包含过多未知单词和语法的内容和过于简单的内容都不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在教材设计时,把握理解的可能度「i+1很重要。
1.4从抓住信息的观点出发
听力教材要以培养学生从音声中抓住信息为出发点。可是很多教材都是以让学生掌握单词和语法为目的,听力练习变成了单词和语法练习。因此,在设计听力教材时要以培养学生从音声中抓住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1.5让教材使用者作为对话的参加者来听
不作为第三方,而是让教材使用者作为对话的参加者来听,这也是今后编写教材的一个重要课题。
2.提问的方式
要明确设计的是听力教材而不是考试内容,因此要以检验学生从一段话中听懂了多少内容为目的来设计提问内容。
2.1最好在什么时候提问
现今教材的提问形式主要有听前提问、听后提问以及听前听后各提问一遍这三种形式。根据学生的水平,内容的难易程度,选项的提示形式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从听力教学现状来看,听前提问更普遍。
2.2应该提问什么
对于很长的一段内容进行提问的情况下,一般对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提问。如果对不太重要的内容进行提问,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3选项的提示形式
选项的提示形式主要分为文字提示、音声提示以及图表提示三种。
根据东京学艺大学的岛田研究表明,即使是相同的问题,由于提示形式的不同,成绩也会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关于数字的问题差距更为显著。因此在设计教材时应注意考虑提示形式的问题。
从听力教学观点出发,提议初级水平阶段教材问题选项采用以文字提示为主,图表为辅的形式,中级阶段采用文字提示、图表提示以及音声提示形式,在高级阶段则采用以音声提示为主,图表为辅的形式。
然而,市面上也有没有考虑学生水平和内容,全部以文字形式选项和全部以音声形式选项的教材。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可以在教材设计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内容编写最适合各阶段学生使用的听力教材。
参考文献:
[1]. 社夥ㄈ巳毡菊Z教育学会.『日本Z教育事典大修^店,1982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59-02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是威胁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位居人类死亡原因的前3位,仅次于冠心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其致残率高达70%-80%[1]。由于疾病的严重性,造成患者丧失自理能力,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和护理成为患者的主要依靠,使家属在家庭护理中成为核心力量,对患者起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家属的护理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保障患者的有效护理得以延续,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1解除患者亲属的思想顾虑
脑卒中致残率高,康复时间长,出院后,如何确保康复过程顺利进行延续,对整个家庭是个挑战,故做好患者亲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亲属有心理准备,不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有耐心、信心,给患者以关心、支持和鼓励,这样不但能使患者有效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且可使其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安慰,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情绪更加稳定,心理更健康,促进了康复,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2]。
2对患者家庭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2.1心理指导
当患者急救治疗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意识到自己已是完全需要他人照顾的瘫痪患者时,常不能接受现实,产生否认心理。因此要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有信心与疾病作斗争。根据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疏导方法,有针对性地与其交流减轻心理负担,并积极讲解原发病的相关知识,使之能尽快认识到通过治疗和自身努力,可以恢复或基本恢复健康,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2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有几类情况,一类属于个体生活方式者是可以控制的,如吸烟、饮酒和平日的饮食习惯。已发生脑卒中者要坚决戒烟,尽量不饮酒或少饮酒,少吃甜食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因为血糖增高可使病灶扩大,症状加重,伴糖尿病者更应减少糖类摄取;有高尿酸血症者少喝啤酒,少食海鲜;高甘胱氨酸血症者要减少富含胱氨酸类食品的摄入,多食用谷类食物等富含B族维生素食品;对超重高肥胖者,限制饮食,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取。还有一类是家族因素与环境因素结合,是可以调控的。高血压病是脑卒中的第一位危险因素,有资料表明,收缩压>150mmHg ,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是≤150mmHg的28.8倍,舒张压> 90mmHg为≤90mmHg的19倍,高血压的干预调控意义重大[3]。
2.3关于运动锻炼与康复教育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体育锻炼-如慢步走、自由操、太极拳等运动是很必要 的,适度运动可促进四肢及内脏器官,特别是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排泄身体内的一些毒性或代谢产物。另外,肢体的运动或患肢的按摩,可通过感觉刺激信号传递到大脑,促进大脑病损处脑组织“休眠”细胞或功能减退者转为正常,促进病损脑细胞“再生”,使细胞膜或细胞器的代谢好转,肢体的功能逐渐好转,出院时还不能行走的患者通过肢体适当运动锻炼、按摩等而扔掉了拐杖,生活能 自理[4]。
2.4关于用药问题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伴随的高血压、糖尿病需要终生服药,应选择适当的药物维持疗效。如同时有高凝血倾向、高脂血症也需要经常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但有关问题需到医院咨询内科医生,最好做定期复查
2.5 卧床者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不便,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经常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如已经出现早期褥疮,尽早使用按摩及药物治疗,防止发展。并发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者,提倡少量多次进食软饭,预防呛咳、逆人性肺炎发生。伴有冠心病、肾功能衰竭者,要准备急救药,以防疾病突发,如有发病尽快送医院。已有脑血管痴呆者,除要注意预防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外,积极改善脑血液循环、改善脑代谢,同时配合语言、认知康复训练 。
3教育路径
3.1护士应分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出院健康教育,使患者出院后得到更好的照顾,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其次为宣传栏、印刷品,有条件可以附以录像、广播等方式,并让患者及 家属主动学习。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到因人施教,注重个体化,反复多次,循序渐进。
3.2开辟多种途径为患者家属提供获取护理知识的来源。如与他人交流,购医学书籍、网络教育等,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结果.针对患者与家属的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地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的家属所需,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更好地为患者及家属服务。
4小结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由于生理、社会关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引起一系列心理变化,如恐惧、绝望、烦躁、焦虑等。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医院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化的重要手段。家属是患者最主要的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患者进行非技术性的护理工作,增加了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亲情,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所以做好亲属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使其回归社会及缓解家庭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卒中的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 1 ):3.
[2]鞠锦斌,陈爱萍,胡霞,等,狂犬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7,1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