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

第1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也许,你会为中东的干漠那弯西沉的月而陶醉;也许,你向往阿姆斯特丹醉人的星斗;或者,你憧憬巴西大草原的流星;但是,你在欣赏风景,风景在欣赏你,你成为风景。

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天都是春天。”而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玫瑰选择春天打扮自己,日日春把自己当作风景,使风景成为春天。只要自己开花就是春天,如一派生命如春的豪气。

生命如春,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它的好景不长,走得不留痕迹,有人,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生命如春那样,自己就是风景,而不是寻找风景打扮春天。

梭罗说:“这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河,是否也有人依伴。”或许回到远古能看见生命的风景。

苏轼把生命看做风景,这个耀世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日夜,心灰意冷,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第2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生命是晴天里的一轮太阳,五光十色,分外耀眼,而爱则是架在蓝色天空下的那一抹彩虹,光彩夺目。太阳由于彩虹的映衬,更显生机,而生命则因爱而更加精彩。

华益慰,一位感动了全中国的平凡医生,以清廉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做人准则的普通医生。他是一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经常为百姓谋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能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她,华益慰的妻子平淡得这样评价道:他只不过尽到了一个医生的义务罢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只因为爱,因为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更由于他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热爱。爱的内涵被华益慰用他的一生书写得淋漓尽致,墨香飘撒在每一个他服务过的人的身边。爱如甘泉注入华益慰生命的长河之中,他的生命因爱而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他的行为告诉现在也启迪未来:生命因爱更精彩。

人类的爱是伟大的,而植物、动物的爱也不逊色,大自然也是爱的天空。当阳光烂漫之时,太阳把自己的爱洒遍大地,植物便享受到了来自太阳,如母爱般无私温暖的爱。出于爱,他们把体内的氧放出,让他们自由飞翔,也将二氧化碳小心的保护,把爱的渴望传递给他们,同时净化他们的心灵。大自然多么奇妙呀!太阳有爱,服务于大家,他的生命因此而无可替代,植物感受被爱的幸福而生机勃勃,氧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美妙的舞步下优雅地写了一个大字:爱。而二氧化碳接受了心灵的洗礼,纯洁的爱遍布全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散布爱的同时,自己身上也香味浓浓,两者的生命仿佛立即充满了色彩,总之,生命因爱而更加精彩。

如果说生命是一幅没有上色的画,那么爱就是手中的调色盘,可以让这幅画不再平凡,让生命因爱而更精彩。

第3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在我所认识的感动是帮助别人,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救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但还有一种感动是出自于自己真正心声的感动。

今天,胡老师让我们看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有一位长的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她面庞白净,深蓝色的眼睛就像一颗深蓝色的宝石,一张面似月圆的小脸,显得她更可爱迷人了,她拥有一头金色的头发给她增添了春天般的明媚。

但是她却用一把剪子把自己的长发剪成了短发,把剪下的头发送给了一位白血病儿童。

正是这位幼稚的小女孩,用她那幼稚的举动唤醒了我心中那颗感动的心。

第4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亲爱的四川同胞们:

你们还好吗?我们从未相识,也不曾相见,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把远隔千里之外的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连日来,我从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一直都在密切地关注着你们那边的受灾情况。当我看到近乎一半的房屋坍塌变成一片废墟时,当看到流离失所的你们露宿街头时,当看到那持续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时,当看到被埋在废墟下你们那孱弱的身体时,当看到苦苦等待家属生还消息而憔悴的面孔时,当看到和我一样小的小孩,嗷嗷待哺哭喊妈妈时,当听到那些失去亲人们而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为那些在灾难中遇难的生命而伤心,为那些失去亲人而悲痛欲绝的朋友而痛心,为那些至今仍被埋在废墟下面的孩子而忧心,为那些在震灾中失去父母的姑儿的未来而担心,我知道此时此刻的你们一定很辛苦,你们需要承受来自身体上和心灵上的种种痛楚,但是我想告诉你们:你们一定要坚强,你们的一举一动时刻都在牵动着我们的心,你们并不是孤单,你们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们还有我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帮助你们,此时此刻我才深切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强大力量。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家人有难,我们绝不会袖手旁观,是爱把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四川灾区的兄弟姐妹们,你们不要害怕,不要恐怕,房屋倒了,可以再盖,家园没了,可以重建,只要生命还在,任何奇迹都能够再创造。我希望那些还被埋在地下的人们,你们一定不要放弃任何一丝可以生还的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住,很快我们的救援队就会去解救你们,只要你们再耐心的等待一下,我想上帝是公平的,它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上帝既然把灾难带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就要用我们的爱去战胜灾难,我们要手拉手、心连心去勇敢的去面对,任何困难在我们的面前也会显得微不足道。

我的兄弟姐妹们,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强勇敢,总有一天会看到胜利的曙光,加油,四川灾区的兄弟姐妹们,我会为你们祈福:愿你们能够早日渡过这个难关,重建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

我的愿望是:希望看到四川灾区的人们可以安全的从灾难中救出`````

第5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人人都要吃饭,不吃饭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总而言之,饭很重要。

我认为饭吃饱则已,不饿死便罢。可父母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一天不但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就因为我们的意见不统一,所以总爱为吃饭发生争吵。

一次吃午饭,我只为自己盛了半碗米饭。吃完饭,便去写作业。妈妈对我说:“吃这么点怎么行,来,妈妈为你再盛半碗,赶紧过来吃掉。”我的脑袋里“嗡”的一声,我的妈呀,我今天可真的是幽门堵塞,再吃胃里的东西就溢出来了。于是我就对妈妈说:“我不吃了。”妈妈又不厌其烦地为我解释:“你今天下午还要打篮球的,不吃好怎么打?在说,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要多吃……”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便冲着妈妈大声叫喊:“我不吃不吃,你再怎么说我也不吃了!”

这句话可激怒了妈妈:“你如今怎么了?这么不听话?妈妈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

第6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第7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一、教师的责任心

对每一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都希望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是最好的,我们应该胸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我想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础。

二、教师的耐心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中提到:“教师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做人、教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有责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心,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教师的教学思路与习惯

我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习惯在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与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想根据我们的教育趋势和考试题型来探讨。

1.基础知识(即知识积累)。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书本中的课文生字、古诗词、词语盘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而要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掌握。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生字这块完成好。首先,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组一个词,理解意思;其次,让学生用写字本来抄写生字,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拼音、组词、田字格的正确书写这三方面的能力;最后是听写,听写时要求学生写出拼音、组词。古诗词、词语盘点与日积月累这三块也必须让学生进行听写或默写,但这些工作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突然要求学生做到这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知识点。知识点一类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进行教学,这样一能巩固知识点,二能帮助学生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如:一年级在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道补充句子的题目;二年级就是强化学生写句子的能力,在精读课文的后面不仅有了补充句子,还增加一个自己写句子的题目,并开始让学生认识拟人句、比喻句,学习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来写句子;三年级上学期就重点学习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掌握简单的病句修改和引号的用法,这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下学期就有缩句和反问的知识点出现;四、五年级就让学生在说话、阅读和习作中学会运用;六年级就让学生将前面这些知识点全部贯穿到每篇课文中。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注意这些知识点的贯穿,让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认识、掌握和强化,这样的教学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性太强,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的效果最佳。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全面理解新课标,全面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

3.口语交际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这说明我们需要考查学生的说话和概括能力,为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用普通话,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做好口语交际部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从三年级开始,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先让学生照着故事书来讲简短的故事、笑话等,再后来讲更长些的故事、笑话等,五、六年级时就要求学生尽量复述故事),轮流写班级日记(三、四年级可写片段,五、六年级写完整的),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一定要让学生来说,不管说得好坏,让学生有训练的机会。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一次“讲诚信,不撒谎”与“善意的谎言”的主题辩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论的交际形式,我就自己带领学生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辩论赛;下册第五单元又安排了“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主题辩论,这次我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辩论,最后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4.阅读部分。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课文分析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对哪一类题型应如何做,有哪些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好类似的题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中蕴含的多个考点与题型:(1)修辞的运用。作者朱自清在课文中大量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比喻、反问;(2)句式的仿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分明,首尾呼应。

第8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

[关键词]研学后教 目标教学 单元整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17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区域推进“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一项区域性推进的教改实验课题。该课题三大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第三十二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基于此,结合当今小学生信息渠道通畅、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自我个性的特点,教学上我们关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目标为导向,展开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是基于学段的目标要求,在关注单元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确立的目标。确立目标,相当于行车导航确定了目的地。然后,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是师生共同建构有效课堂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读,其目的是引导师生关注单元目标。这些单元目标引导课堂教学学什么、怎么学。布卢姆说:“阐述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或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可见,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与学活动中起着航灯的作用,将“教”与“学”的联结与转化贯穿全程。 “研学后教”的出发点是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科学、合理、适度的单元目标导向下,将课堂教学的前、中、后连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前置学习,培养目标导向的主动性;课中研学,养成解决问题的合作性;后教点拨,提升方法策略的有效性。

(一)定目标:宏观把握,纵横结合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要注意宏观把握,纵横联系,也就是把握课标总体要求,研透内容,同时研究学情、运用学法。教师一要吃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要求,熟悉小学三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二要驾驭教学内容,要在通读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基础上,重点研读所教学段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体分析,系统把握,列出重点;三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识能力,学科素养和学习状态、学习需要。然后,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系统地梳理各单元之间以及语文教学内部的关系,以主干式预设单元教学目标,以螺旋循环式落实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整体布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要求既体现语文学科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目标,又要关注培养学生课堂内外的学科能力和态度的目标养成。在目标制定方面既要 “依标”又要“生本”。制定目标思路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定内容:适度拓展,提升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理念。学科素养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关键的是态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立足教材,以课文为例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更要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角度考虑,关注学生习惯、兴趣、动机、意志、毅力、感情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内容整合与拓展的操作上,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从写作背景出发进行拓展阅读,还可以从他人评论的角度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操作的思路如下图:

(三)明表述:关注递进,可操可检

单元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指南。描述目标要关注行为动词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做到具体、明确、清晰,可操可检。教学目标要让师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教师操作能检测,学生也就能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例,教学目标可制定为:

1. 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已有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并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深化对生活的感悟。

如果将本单元的目标表述为“提升生活感悟”,这个“提升”就会显得很不实在。用什么形式来提升?这样难以操作,倒不如明确“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强化语用表达,更为实在。

(四)设计方式:关注情景,强化能力

“研学后教”三大核心要素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其中的“让问题成为中心”就是指有意义的研学问题。而中心问题能引导学习活动。

1.问题情境。把单元教学目标转化为若干个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解答,以此达成目标。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选文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这是教材第一次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播下热爱生命的种子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这组课文的主题可生成的问题是“生命是什么”“谁热爱生命”“怎么爱生命”。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语言活动中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就自然达成了。

2.活动情境。单元教学把教学目标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自学自练活动。如,教《穷人》《凡卡》等课文,教师要求学生抓住主要的故事情节复述课文,通过缩写训练,写出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达到了读写训练的目标。

3.练习情境。研学案的编写往往是单篇或一课时呈现的,不能等同于“每堂一练”,而是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反馈检查的抓手。教师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编拟习题,由学生完成,以此强化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

(五)分目标:关注整体,合理分解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蹴而就。单元教学目标的内容丰富,同样也不可能一课时内完成。因此,必须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文目标或课时目标。在一个单元内,要先关注课文目标是否与单元整体目标相一致,然后合理安排课时目标。课文目标具体落实单元目标,将单元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当然,其中可能会出现目标的重合、交叉或包容的现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组合、增减。这是根据单元目标设置的教学重、难点。设计课文与课时目标关键是不背离单元的整体目标预设。

(六)列目标:排列有序,层层递进

单元目标的设计可以预见教学效果,也就是学生能做到什么。因此,目标设计必须体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科学合理,可操可检。目标的结构应包括内容与知识、行为与认知过程等。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我在设计时以“珍爱生命 品味人生”为主题,设计单元目标如下: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练习积累词语。

2.了解本单元写了几类代表人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他们用什么方式维护生命和珍爱生命。

3.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警句。

4.结合上下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5.继续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并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提高能力。

6.能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内涵,从中了解作者的思想。

7.能学习课文的写作与表达方法,感受语文实践的乐趣,将自己对生命活动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表达出来。

8.能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

单元教学思路:单元集中识字―阅读体验一(内容:《触摸春天》+阅读链接+《永生的眼睛》+《语文天地》“日积月累”“习作参考资料一”) ―阅读体验二(内容:《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语文天地》“手不释卷”“参考资料二”)―回归目标 ,实践体验(内容:对单元目标的反馈与回顾)。

以单篇课文《生命 生命》目标设计为例,目标预设为: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语段,深化词语理解。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试说出蕴含的意思。

4.结合文中事例,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感受。

从上可见,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文教学目标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整体布局,优化结构,合理设计研学案

研学案是“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和工具。研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四有”:一有教学目标,二有研学线路图,三有研学问题,四有反馈评价。研学案设计多为一课时一案或一文一案。这是对教学双方的效度进行无形的质量监控。研学问题有些是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生成的,有些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无论课堂生成的问题或是预设的问题,都需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而且是值得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的,而不是简单的是与非或从书本上能直接获取答案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基础与知识、学习方法与潜能等。好的问题应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合作解决的问题。

设计研学案就是为了反馈分步检测单元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从知能与内容结构、时间与活动结构方面考虑。

(一) 知能与内容结构

知能结构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态度,在课堂角色上考虑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位置,谁是课堂的主角,谁是配角,谁为谁服务。在知能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无论教师还是教学内容都必须为学生的习得知识服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结构方面,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或提前,或推后,或增,或删,或更换,真正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并使自己教的思路与行为轨迹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从而最有效、最迅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 时间与活动结构

“研学后教”课堂三大核心理念中第一点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就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理解、品悟和运用语言的时间。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安排是:前置学习诊测5分钟左右;课中研学,以中心问题为导向,学生用2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或互动交流;目标反馈与后教指导10分钟左右。当然,课堂教学的时间不是一刀切,更不是一成不变。规定时间只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随意性,要根据课型特点或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

三、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目标定位

“研学后教”的“研学”必须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我们结合目标教学理论和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将目标分成四个步骤落实。

(一)前置学习,课始诊测

通过测试反馈、互动对话、质疑问难等形式,对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认知条件与非认知条件进行检测诊断,以便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这个环节不是教师的单向完成,而是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多向反馈。反馈的结果要在研学案上的“目标反馈”栏上进行记录,以便学生及时自我反省、调节。这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好时机。

(二)课中研学,目标导航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能级。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识记、理解、概括和运用。根据能力训练指向,将目标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目标:识记。如,修辞、逻辑、文章等各种需要识记的知识能级,学生可通过自己读书、背诵、默写、查工具书等各种自学方法将字、词、句、段、篇读通、读顺。

中层目标:理解。就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对成语、词语进行解析,对句式进行变换,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相互转化,对文句进行概括、扩充,对诗句的含义、作者思路进行领悟等,最终达成单元学习的目标。

上层目标:概括。教师重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写作特色、段落大意、归纳主旨、正确评价等,达成单元训练目标。

高层目标:运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训练块,逐步达成语言运用的目标。比如,限时作文、写读书笔记与调查报告、调整语序、修改文章、评价作品等语言运用训练,逐步达成目标。

(三)目标调控,后教点拨

课堂反馈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或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动作,或直接以调查问卷或举手表态的方式进行反馈。观察学生在研学案上的达成度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对研学案上目标的反馈要有针对性,不宜过泛。如果目标达成度不足,教师要及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引导解决,并将问题作为教后反思记录下来。

(四)单元检测,目标补救

布卢姆指出:“不管教师的工作多么有成效,群体教学在课堂或学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误差。”当然,在语文单元目标导学中,也会产生误差。我们要将每个研学案中存在目标达成度不足的问题找出来,进行分析:根据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看看是否不合理、不科学;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误差进行修订、整理,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设计单元综合测试内容。如果学生在单元测试中仍存在问题,则需要对单元目标进行修订,或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反思。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映雄.当代目标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 布卢姆.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 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