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要保持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水平。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问题,实现成长成才。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辅导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要保持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水平。高校辅导员,是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义不容辞,要充分发挥职业优势,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力求帮助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全方位发展,顺利度过大学生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一定程度上使其便于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最直接面对学生开展日常教育管理的就是一线辅导员,最经常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也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比较容易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渗透教育的能量也是非常强大的。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发挥这一工作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如果想要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要前提是得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这就要求辅导员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架。为了更好地深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习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虽然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光掌握了知识如同纸上谈兵,不足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成长,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心理疏导的能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注重个人素质,提高人格魅力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常接触到的人,是奋战在学生管理前线的人,也是直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言传身教,甚至身教要比言传来得更为重要,因此,提升个人素质至关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以身作则的道理。在工作中,辅导员要注重自身修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随时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合乎道理,以理服人,做到欲正人先正己,给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服力,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

三、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针对大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方面,比如社会适应、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情绪困扰、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困惑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分析和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正视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勇敢面对,采取有效方式解决矛盾,得以健康快乐成长。2.开展各项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各项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主题班会、手抄报、宣传布告板、校园媒体宣传、团体训练等活动,都能够成为传递心理能量的通道,帮助大学生更为客观地认识自己,做到悦纳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也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3.借助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移动化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只要随身一部智能手机,基本上就可以比拟以往的一台电脑,学习、工作、交友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有意识地利用好网络阵地,例如QQ、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网站等网络媒体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网络平台,更加便于学生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倾诉,可以更为便捷地与学生互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四、建立心理档案

从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就要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可以利用专业的心理测量量表,现在各高校通常使用SCL90、UPI、16PF等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并且要对测量结果做好统计、分析、汇总和筛查,给每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信息,测量结果,以及可能在哪些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后,要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登记,做到早发现、早调查、早解决。有针对性地约谈在测量中发现问题的学生,了解其实际情况,可以对测量结果做出进一步的辨析。存在心理困扰的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困扰;一旦发现涉及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时,要立刻进行转介,力求使问题尽早得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材料要尽量具体详实,而且后续要随着时间推移及时做到补充,这样才能确保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加以关注,在问题没有严重恶化前得以化解。

参考文献:

[1]班晓红,袁海宇,孙英琨.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辅导效能.科教文汇,2015(23).

[2]谢小红.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探寻.兰台世界,2012(5).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不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为了考入大学,埋头苦读,有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会有父母的全程照顾。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会有很多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在周围,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起自己的考大学的目标。但是,当考上大学后,大学生要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上学。在大学里,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独立能力,学会照顾自己。这个过程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的适应中,大学生会遇见很多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会很难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二)学习的困扰

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班里的佼佼者,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到了大学后,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却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的学习节奏不像高中的学习节奏那么紧张,有时一周的课程和高中的一天的课程差不多,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一些大学生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失去学习动力,整天沉迷在玩乐中。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却没有调整学习方法。毕竟由于学习环境和内容的差异,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没有调整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低下,学习成绩也不会上来。这种结果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人际交往问题

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调得来的。在大学中,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格特征决定的。人格不是由单一的特质组成的,是有多个相关的特质组成的。各个特质的相互和谐才能保证我们和外界的和谐相处,这样才能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才能使得我们能够正常的生活,能够无人和谐的相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人格,举一个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算是那种双胞胎也会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有一些不同之处。人格的社会性,体现在人在社会中要与社会中的其它成员和谐相处的,要懂的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有更好的发展。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和个人的原因,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差的,因此,在交往中是很困难的。(四)未来的迷茫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未来的迷茫。这种迷茫是很可怕的,会使一些人走向犯罪。大学生对未来的焦虑是会影响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使自己失去了目标。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特征差异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心理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特定的遗传因素能决定一个人的心理特征。(2)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存在着很大差异。(3)朋友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了。这个说法体现了,一个人接触的朋友的层次对一个的人格的特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朋友的好坏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选择。(4)受教育程度: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师的气氛中,学生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格特征受教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重视人的受教育程度,把它作为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方式。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的介入

这种方式是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从而推动服务对象的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方式也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的,打破了传统的方式。个案社会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工作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同一类型的问题它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都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二)小组工作介入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的社会心理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组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互动,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

(三)社区工作的介入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排查4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对健康作出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性。1936年4月,我国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随后又出版了一些心理卫生方面的著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早,但是心理卫生运动并没有引起国内高校的普遍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得到了普及,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真正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最近的2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非常复杂的变化,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主力军,所以正确指导学生们在观念与能力,尤其是心理素质等方面要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国很多高校都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心理健康监督与排查工作,但和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效果不是很明显,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方法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开展的不系统,没有真正的做到把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排查的主体。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制定排查方案,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不同于心理咨询。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服务,强调的不是治疗,以一种帮助的方式使对方度过难关,它的主要特点是对学生帮助的及时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提前认识危机,理性对待和处理心理危机,从根本上防止重大恶劣性危机,有助于学生顺利度过危机并获得成长。在心理危机预防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步骤:一是避免大学生自杀或伤及他人;二是引导大学生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危机根源大部分都来自于学业、毕业后的就业与情感方面的压力,大部分都属于成长性危机。只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几率,从而降低心理危机造成的伤害,从客观上减少危机触发的频率,才能直接降低了危机事件的损害性,对重点人群的预防工作,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主要从明确心理危机的预警对象、准确识别各类心理危机两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心理危机的预警对象

在实际工作,心理危机预警的对象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在新生普查中筛查出有心理危机并经约谈后仍未排除的学生;学业困扰(多门重修与退学等)造成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与周围同学人际关系紧张(与舍友关系不融洽不和、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有抑郁倾向或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病史的学生;流露出自杀意念的学生;其他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二)准确识别各类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其难点在于各类心理危机的识别,包括一般心理危机、严重心理危机、神经症性心理危机和精神疾病的识别四个部分,其中前三种识别后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第四种识别后做及时的转介、就医治疗。一般心理危机是程度最轻,范围最广的心理危机,具有偶发性或暂时性的特点,心理危机预警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通过各种途径来预测和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以主动的工作姿态,对各类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避免重大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相结合

具有针对性地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并发挥其功效,其内容应包含健全不同层面的组织体系并发展与完善多元化的动力系统、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保障措施三部分核心内容。

(一)及时关注学生的排查上报,具有针对性地建立多层面危机预警组织体系

健全的心理危机预警组织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面的网状系统,只有建设“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学院有专员、学生有使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的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环节。以学生群体为基础,分为一、二级预警:一级预警以学生的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小组负责人,二级预警以学生所在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设立两名心理委员作为小组负责人;以学院为核心,分为三、四级预警:三级预警负责人为班主任,四级预警负责人为学校的专任心理辅导员,由学院选拔一名具有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辅导员担任;以学校为指导,分为五、六级预警:五级预警组织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六级预警组织为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多元化的动力系统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预警的内容与工作的队伍、心理危机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等都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多元化的动力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良性运转的关键措施。第一,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建立宿舍长―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学校领导小组的快速反应通道,遇到心理危机或重大突发事件,逐级上报。第二,心理

危机预警工作要职责明确,由宿舍长负责本宿舍同学的心理状况调查与观察,并通过各班心理委员联系班级内每名宿舍同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各院系开展各项心理工作,承担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培训、心理讲座、团体讲座以及心理课程教学等工作,五、六级预警的主要任务以群体普及预防为主,兼负指导院系警示和处理心理危机的任务。

三、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杀后危机干预”

自杀事件发生后,我们最应警惕的就是危机事件的“连锁反应”。如果说心理危机前干预能够“防患于未然”,那么危机后干预,则使灾难不再蔓延和传染,除了对当事人采取有效的抢救和处理措施,首要工作便是排查校园内以往存在重大心理危机或近期面临重大应激事件的学生,逐一见面疏导,以避免悲剧连续发生。首先,预防和阻止校外媒体对自杀事件大肆渲染和报道,校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对内、对外进行正规渠道的信息,引导学校师生正确客观认识突发事件,避免各类谣言、猜测误导学生,导致恐怖或紧张的校园氛围,采取合理、及时的报道,是自杀事件干预的重要过程之一。其次,对自杀者的舍友、同学或亲密的朋友和老师进行“哀伤辅导”,一方面,引导大家纪念或缅怀死者,宣泄心中的悲伤情绪;另一方面,采取各种集体活动进行告别,使大家有机会抒发内心的痛苦感受,有利于摆脱当前的悲痛局面,鼓励学生勇于寻求自己周围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使大学生了解遭遇心理危机时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求助途径,鼓励他们积极理解和接纳心理咨询这样一种积极摆脱心理困扰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心里健康危机排查工作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及时正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各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基础。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心理健康危机排查工作的时效性,是适应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需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启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偏差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04,(2):31-36.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16-21.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外,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辅导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必要性。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形势

当前,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与日俱增,甚至一些严重的问题已经对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造成了影响,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应得到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导致这些状况发生的原因也是多个方面的,本文概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环境和中学阶段相比,比较复杂又自由宽松,对于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一些在这方面有不足的同学难免会表现出自卑的心理;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比较大。进去大学,学生们需要学习的课程有了更多的内容,加重了学生们在学习上的负担和压力。还有一些经济比较困难大学生尤其是爱攀比的学生,经常会产生自卑感、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此为,临毕业前,工作压力也会使大学生产生恐惧、逃避、甚至绝望的心理。这些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压力都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大学辅导员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新形势下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新社会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然而,随着社会各界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他们自身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仅靠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已经不能再满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大学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

二、大学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优势

一般来说,大学辅导员是参与学生工作的最基层人员,但其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优势是不可替代。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近性。和心理咨询医生、心理咨询教师相比较,虽然大学辅导员在理论知识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有更强的亲和力,学生们比较容易贴近。一般来说,学生更喜欢主动和辅导员沟通,愿意倾听辅导员的看法。因此,辅导员可以依靠大学生的这一情感依赖性和主动性来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二、责任性。大学辅导员的工作分配一般都是以院、系、专业或年级为单位来配置,这种配置方式有利于辅导员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得辅导和管理学生。他们既可以基于大学生的心理共性特征来辅导学生,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和内容,从而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三、示范性。大学辅导员通常是在是品学兼优的党员和学生干部中选的,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可以使先锋模范的作用发挥的更具体、更有人格化。大学辅导员是学生们学姐或学长,同样也是学生的朋友。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验、教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而言之,大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存在很多优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还是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及贫困弱势等适应性或发展性的问题,只有少数是心理疾病的问题。因此,大学辅导员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辅导员要想有效发挥这一作用也应具有良好基本素质。

三、辅导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大学辅导员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辅导员要想有效发挥这一作用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辅导员应首先树立正确的、有时代性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观,从而建构够一个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大学辅导员才能担当起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任。

2、积极向上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大学辅导员要让学生们心服口服,成为学生们的表率,就必须要求自己有积极向上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一般而言,一个合格的大学辅导员应具备:

第一,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是决定大学辅导员能否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他们的工作能否有说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大学辅导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性格以及强烈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工作重心是对大学生们进行大量思想教育,因此他们自身应首先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

第二,一定的学术水平。大学辅导员除了繁杂的日常工作之外,还应坚持坚持专业领域,应时刻保持对学术的思考和创新。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才能辅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学术创作。

第三,得当的语言表达。大学辅导员主要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辅导员的语言应该力求具有形象美。大学辅导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和谈话内容。

3、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摘要】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行为实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下,通过道德意志的中介作用来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围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倾向予以纠正,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辅导员工作中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实中发现二者互联、互辅关系,这种关系有时会成为相互工作难点中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 道德品质

近些年,研究者们通过对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教育目标、作业机制、影响因素、内容与方法等维度上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对推动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事件知道意义。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目前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一、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和广泛调查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发现,仅仅从思想道德教育单方面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效果往往并不显著。实际上,一些思想道德问题是由心理问题与引发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研究者指出,在心理活动的各个过程中,难免像人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动一样,可能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样或那样的偏差或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受偏差或异常心理活动支配的越轨行为,就是心因性越轨行为。在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中,心因性越轨行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有越轨行为的青年大学生中,大约有68%以上的人存在着心理卫生问题,大约有27%的越轨行为是由心理健康原因引起的。诸多专家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其越轨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预防心因性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措施。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之所以凶残地无故杀人,与其不健康的心理、不完善的人格有着极大地关系。马加爵案件充分的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者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形成优秀品德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在抓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不应当忽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工作。

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行为是在道德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下,通过道德意志的中介作用而完成的。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心理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因素是道德品质培养的基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与其道德品质心理构成要素的健康程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状况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素质,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不仅与人体的心理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同一环境中,有的人容易产生心理疾患,而有的人则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环境的思想认识有差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因而导致对同一环境产生不同心理反应。

王爱华教授等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调查发现,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特定年龄阶段,处在当前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以及充满应激心理的社会客观环境中,由于思想道德观念还不能完全从容应对环境的变迁,导致许多人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与障碍。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变态认识、精神病等等。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归纳为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疑病症、性心理异常、精神分裂症、自杀心理等7种,其中的诱因往往与思想道德认识有关。

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与社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化解矛盾,并可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协作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周围事物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矫正不良心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目标是形成积极心理结构的基础,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人就没有积极地心态和人格,也就难以承受压力、对待挫折,甚至连生命存在的意义都成了问题。据有关心理专家考察,马加爵变态人格的根源在于对他的生活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其次是正确的“三观”有助于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和事物,走出认识误区,化解心里矛盾。没有正确的“三观”指导,人往往难以科学的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而容易陷入迷茫之中,产生挫折感、压抑感、忧郁感。没有正确的“三观”还容易使人产生偏执。

三、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1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教员

目前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仅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8 489 54人,每万名学生仅有专职人员1. 80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规模,仅凭学校的1至2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工作显然力不从心。面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供需极其不平衡的现状,只有充分利用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才能迅速有效的增强学校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鉴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以及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繁琐性和非专业性,要求辅导员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是不现实的。另外,辅导员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应当是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1)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之提高心理素质。

辅导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遵循“发展模式”这一思维路线,把学生看成是成长中的人,开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并把培育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放在首位。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两类人群:一是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部分学生虽能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也有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把心理问题当作心理疾病而不愿意告诉他人,也碍于面子不愿意找专业心理教师咨询。

辅导员对这两类人群可以开展工作。可以利用工作的各种时机(谈话、班会、社团活动等),通过各种方式(谈话、宣传、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和察觉自己的情绪、认知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行为,使之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心理问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约见心理咨询师并不意味着自己有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进一步澄清自己、解除困惑、建立良好的心态、更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能。

(3)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公认。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心理承受和负荷能力,提高处理危机和冲突的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教会他们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要时刻向学生灌输“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观念,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向辅导员、向心理咨询中心、向朋友、向同学求助。使得学生的问题能在学生的主动求助中得到解决。

(4)普及心理调试的方法。大学生在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的期待中、在就业压力中,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辅导员们也不可能总是适时地出现在他们身边。因此,要教会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当他们出现焦虑、紧张、悲伤等情绪问题时,能使用这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自身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员

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有明确的表述:“高校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辅导员成为发现学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首先,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件事的本身,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健康进行判断和鉴别;其次,辅导员要依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后面的处理程序。学生问题如果属于常见的正常范围的心理冲突问题,辅导员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如果属于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就必须要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如果属于心理异常等较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时,则要及时转介给相关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联系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治疗。

1.3 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员

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

首先,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

其次,高校一般是以院系专业为单位,分年级配备辅导员。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就业选择、个人成长等。同时辅导员手中也掌握了大量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的信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和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得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最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数是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如学习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与弱势贫困问题,辅导员在日常的事务处理中经常遇到这类的问题,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这些问题的解决经验和方法,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这些问题的咨询能力和咨询效果。

2 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2.1 做好知识储备

目前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辅导员占总辅导员人数的比例比较低,甚至许多辅导员是理工类专业出身。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功能,辅导员须主动参与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2 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重大积极的人格改造必须在某种关系中才会产生”。由此可见,关系的建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在与学生的关系的建立上,相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有天然的优势,也有更多建立关系的机会和平台。

但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关系、服务关系,而是以情感为中介进行联结的关系。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有助于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相互尊重及信任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求助辅导员,并会以一种积极配合的方式使得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

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的建立可以有许多渠道和方式。首先,辅导员应主动培养和蔼、可亲近的人格特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情感维系;其次,辅导员可通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让学生感觉值得信赖和依靠;再次,辅导员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的解决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3 注重心理教育实践和积累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需要辅导员不断的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和摸索。不断的总结自己处理的学生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经验,提炼总结出规律,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能力特点,形成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同样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2.4 建立并利用多层辅导体系,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

辅导员队伍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做为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所有的心理健康任务揽在自己的肩上。一方面这是辅导员的精力所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也是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能胜任的。

但是,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协调优势,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家长、任课教师、学生同辈等多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调动和充分利用体系中的有效部分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达到心理辅导的深度和效力。

2.5 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拥有许多与学生接触的平台,如谈心、班会、学生活动、党支部、社团等。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揉进辅导员的工作平台,实现辅导员教育的多功能性。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开辟新的活动形式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辅导员博客、成长沙龙(含学习、情感、交际、职业规划、抗压能力)、互助小组、团队素质拓展、专题心理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吴静.浅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科技信息,2010(16).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P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高职学生的大学阶段是他们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高职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和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而言,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性的人才。因而高职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对能辅助专业技能、调节身心健康、提升思想境界的工作则呈现投入不足、关注不够的情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被边缘化。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短缺,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辅导教育工作不到位的情况。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但只是作为选修设计,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上述这些因素都是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的原因。

2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做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坚定的意志,积极平和的心态等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高层领导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高层领导要健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制定相应政策,配套相应设施,调动各方面资源进行支持配合。即建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长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各院(系)部、学生处、校党委、院团委、保卫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员,并同时承担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职责。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操作性处理策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得以最大程度保障。

2.2构建一级管理二级落实三级实施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工作程序运转的整体。首先,设立一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作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要机构,接受上级领导指示,积极开展和完成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设立二级院(系)部心理辅导机构,落实一级中心的工作要求,商讨具体工作方案,并向下级机构传达工作安排。第三,设立三级班级心理委员。从学生中选拔热情耐心、真诚负责、关心同学、积极助人的学生担任各班心理委员,主要负责班级里同学的心理情况收集汇报,并作力所能及的帮扶改善。与此同时,学校一、二级机构要定期对三级班级心理委员进行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一级、二级机构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打下基础。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这样的三级机制进行运转,才能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循环工作管理系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机制。

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作,需要一支专业技能强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心理教育人力资源吸引力度,积极引进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外,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培训,实施定期考核机制。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加强心理教育素质队伍建设,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人员的支持,从而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技术人才保证。

2.4将教育普及与咨询辅导相结合

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针对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应适当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保健知识。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创设条件较好的心理健康咨询场所,对学生采取面对面心理咨询、网络视频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形式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并提出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教育普及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5开展丰富的心理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生必修课教学计划,由专门教师进行授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创设富有知识性、指导性和趣味性的心理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将心理训练活动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探索、从而丰富学生的自我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开展丰富的心理活动教学途径,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趋势;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论是校园环境、人际氛围,还是学习方法;也不论是个人目标、家庭期望,还是自我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大一新生基本上都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近年来,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多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精神卫生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教育学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专业化心理健康机构的建立、机制的完善和队伍的优化,共同引导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就是发展模式下的重要工作之一。位于滨海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是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自2002年起,该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先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房树人投射测验等在每一届本科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和筛查。根据测验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针对筛查出来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了如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干预和辅导工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笔者从近三年燕山大学的新生心理普测结果和后期干预的有效经验出发,谈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燕山大学近三年(2006-2008级)新生心理普测数据中的SCL-90的结果作以比较、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四方面的结果和启示。

1、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以因子分≥3作为检出标准,2006、2007和2008级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24%,7.86%和4.83%,三届新生总体的检出率为7.89%。国内其他采用SCL-90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一般为2.3%-26.1%[1-3]。燕山大学的研究结果与其他高校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说明国内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其心理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研究中三届新生总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9%,没有超出上述同类研究结果的范围,基本处于同类研究的中下游水平,提示该校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率正常。

2、三届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总分和9个因子分在三届新生之间无一例外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并且有明显的逐年降低的趋势(p<0.01)。提示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

3、三届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的比较:三届新生总体的SCL-90的所有因子分与大学生常模和全国常模相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9个因子分均较低,提示该校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乐观,同时也表明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自己的群体特征,与大学生常模存在明显差异。与全国常模相比较,三届新生的躯体化、抑郁和敌对3个因子分较低,其余6个因子分较高,提示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一般人群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方面的薄弱是三届新生的共性,应引起该校相关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三届新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的因子分布:结果显示,三届新生中重度症状比例最高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偏执,2007级为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抑郁,2008级为人际敏感和强迫症状,三届新生总体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接近或大于2%;重度症状比例最低的因子分别是:2006级、2007级和总体均为躯体化,2008级为躯体化、恐怖、焦虑和精神病性,上述因子的检出率均小于0.5%。不难看出,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两项的异常,是近年来该校大学新生的通病,这无疑给该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开展工作的方向和侧重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众多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论述均指出: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表现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自我认识与定位问题等方面[4]。燕山大学心理中心针对大学新生的上述常见心理适应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性和服务性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借鉴国内众多兄弟院校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总结提升出来的,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行之有效的体系[5]。燕山大学以国内外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和涵盖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从燕山大学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出发,引申和扩展到我国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着重从观念的转变和措施的开展两大方面入手。

(一)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

1、由矫治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目标定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的典型方式。从服务对象和目标的角度来分类,有矫治模式和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矫治模式以有心理障碍学生为对象,以消除症状为首要目标。此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医学色彩,其特点是注重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通过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使双方能在共情的基础上平等、真诚地对话,有针对性地消除心理问题。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矫治模式是一种被动的教育策略,即当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性的措施;而且,矫治模式对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2、施教者主体的转变

在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施教者的主体是为数不多的校内专兼职心理教师。即使是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配比要求——1:3000的比例来配置,对于像燕山大学这样一所仅本科生就达三万名的高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也不足十名。这样为数不多的数名心理教师肩负着维护全校几万名学生的心理健康重担,很明显是超负荷的,所以仅凭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协调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此模式的核心是构建“校—院—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统筹协调三级网络的工作,使之服从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此模式不但能够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高校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以燕山大学为例,该校自2003年起就逐步构建起了由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学生科长和辅导员等)和班级学生骨干(班干部和“心理危机阳光小组”成员等)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一级网络,主要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估以及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指导等;学院的学生辅导员等为二级教育网络主体,起衔接、沟通、强化教育的作用;班级的学生骨干为三级教育网络主体,主要负责及时发现和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该网络体系中各级的责任、分工和工作重点不同,但大家紧密联系,及时沟通,密切合作,通过二级、三级教育网络系统向全校范围辐射,有助于心理中心对于全校危机学生情况的掌握,信息通畅且有效[5]。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操作体系的丰富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中的两大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工作方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1、与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矫治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不外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热线、危机干预等几种形式。上述工作形式中,心理教育工作者基本都是坐等心理问题学生上门,然后给予相应的辅导或干预。其工作对象是少数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状况的学生,教育和服务的范围较小。而新型的发展模式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其未来发展问题,主要任务是使大部分学生学会自己应对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所以是以前摄性预防为主导思想的。此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将大大扩充,主要有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心理健康常识和技能的宣传(如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报纸、网站等形式)、佳片心理解析、心理知识大赛、朋辈心理辅导、新生心理普测、各年级心理问题排查以及根据普测或排查结果给予的约谈、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新老学生座谈等活动。

2、与施教者主体扩大相对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预防发展模式的兴起必然要求施教者主体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述,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从少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展到遍布全校的三级工作网络全体成员,此工作网络中,经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心理骨干(学生干部、心理健康协会会员、班级心理委员等)、辅导员、任课教师等成为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随之丰富起来,主要有辅导员举办的心理健康讲座或主题班会(常见主题同上),辅导员或学生心理骨干组织的老生经验谈、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素质拓展等班级活动,学生心理骨干自办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板报、报纸、广播节目,同学间的朋辈心理支持与辅导以及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习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吉林师范大学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74-77.

[2]王玉.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0-632.

[3]王希华,赵广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87-290.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范文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将进入成人的阶段。由于来自家庭、社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往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在认知、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正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人格发展不足的问题,如无聊空虚、不良意志品质、懒散退缩、回避困难、逃避责任、虚荣、自我中心、环境适应不良等,各种心理矛盾错综复杂,迫切需要教育引导。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尊重每个学生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正处在18、19岁的青春期,面临学业、就业等压力,而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个性进一步凸显。在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否则容易产生“教成人,结成冤”的现象;再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他(她),“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1)学习与发展的原因。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增大,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自觉、自立、自主、自强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同学在进入大学以后未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导致诸如会计证、计算机证等考试屡屡失利。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大、成才欲望强的敏感时期,但由于他们大多心理脆弱,在学业上如果不够满意或对未来就业和发展感到迷茫时,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心理失衡。有些学生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生理上的问题。

(2)人际关系的原因。大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交往比较容易,而有的则比较困难。现在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大多自我中心意识特强,与人合作能力差,特别是大一新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既感到新鲜有无所适从。一方面,不少学生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误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这些学生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加之他们心理承受力比较弱、缺乏自信、胆小等,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

(3)情感的原因。大学校园的失恋问题尤为尖锐。对正处于心理情感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失恋是生活给他们的第一道难题,面对失恋的考验,初尝爱情青苹果的酸涩,往往会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大学是缺乏成熟恋爱条件的: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才导致大学高频的失恋率,而失恋引发的心理疾患自然无法回避。

(4)贫困及家庭的原因。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上学经费而紧张、愁苦,生活困难,心理压力较大。加之同学当中高消费、攀比现象比较普遍,在生活上、人格上都觉得低人一等,怕被他人瞧不起,而长期处于苦闷状态。此外,父母溺爱、家庭成员不和或父母离异,都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压抑、敏感多疑、忧郁、仇视、暴力等倾向。

(5)病理性原因。每年新生中都有因患抑郁症而休学。究其致病原因,或因家庭不幸、或因高中压力过大造成,而且这些同学抑郁症的初发阶段基本在高中,上了大学后,因不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而旧病复发。

三、注意心理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