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

第1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退休在家,我订了很多报刊,其中有一份是辅导小孙子用的《语文报》,那上面每期都登有很多古诗。联想到以前报上说现在的孩子都不爱读古诗,导致国学知识的贫乏,我便想出了一个招法:每周和小孙子举办一次家庭诵诗擂台赛,使孩子在比赛中多读古诗、多背古诗,接受国学的熏陶。我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成,尤其是小孙子,参赛热情更高,当晚便抱出了一堆报纸,开始摘抄、背诵古诗,并且跟我约定:比赛获胜者,将得到一个鸡腿汉堡或一次全身按摩。

我和小孙子各自铆足了劲儿备赛。第一周比赛时,我背诵的是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四首古诗:杨巨源的《城东春早》、杨万里的《初夏睡起》、杜牧的《秋夕》和张耒的《寒夜》。小孙子背诵的是高翥的《清明》、张耒的《夏日》、杜甫的《秋兴》和刘克庄的《冬景》。我俩算是棋逢对手,不分伯仲。家人最后评定:本次擂台赛,我和小孙子并列第一!

第二周开擂时,我提出只背诵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这下可把小孙子难住了,他搜肠刮肚才想起一首《示儿》来,而我却诵出了“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5首诗。小孙子明显不敌,乖乖认输了。于是,我躺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享受了一次全身按摩!小孙子边按摩边“叫号”:“爷爷,下周咱俩赛李白的诗,看谁背得多!”

李白的诗作车载斗量,难道我还怕个小学生?待开擂时我才知道上当了,小家伙跟我玩起了“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开赛前,他居然当众宣布:“考虑到李白的诗作很多,所以,今天这场比赛,我和爷爷就不背李白的诗了,改背钱起的诗!”说着,他抢先背诵了钱起的诗:“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而且一张嘴就连背了6首!我冥思苦想,只记起了一首《逢侠者》。结果,这场比赛我输了,给小孙子买了一个香喷喷、热乎乎的鸡腿汉堡。

就这样,我家的诵诗擂台赛每周都开赛一次,我和小孙子谁也不肯服输,忽而他赢,忽而我赢。赛来赛去我发现:小孙子倒背如流的古诗竟达到了二百多首,是同龄孩子古诗掌握量的近十倍!作文也越写越漂亮,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语文成绩也跃居全班的排头。我不但实现了“老有所学”,还收到了健身的意外效果――通过背诵和朗读,促进了肺部的呼吸,使过去的胸闷现象不见了,思维也越来越清晰!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第2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1.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自古以来便以风景秀美著称,西湖,恰如镶嵌在杭州上的一颗明珠。今天,我们就去秀美的西湖游赏一番。

2. 西湖美景无数,最著名的当数这十处景致了。(播放西湖十景配诗图片,稍作介绍)

3. 这样的风景,美不美啊?(生答“美”)是啊,连我们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是这样觉得。(课件出示古诗,师手指课题)你看,诗人和朋友在西湖饮酒聊天,刚开始是晴空万里,后来却又下起雨来。于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篇,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循词入境,诵读悟情

1. 西湖比西子

(1)好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西子就是西施(出D),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鱼”之美。相传西施来到溪边,鱼儿见了她的美貌,都吃惊得忘记了游动,竟然沉到了水底。美么?不信啊,有词为证(出诗词),谁愿意来读一读:沉鱼落雁、倾国倾城、国色天香。不只是词,连诗都这样说到:美人笑靥惊天色,你们读。美人笑靥惊天色,惹醉鱼儿沉下来。

(2)对比“西子”和“西湖”(出示二图)

惊天之色,该有多美啊?苏轼之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他们都很美。是啊,西子娇美,西湖娇俏;西子清秀,西湖清雅。苏轼大笔一挥,妙手偶得,却成了千古一比,让西湖有了西子湖的美誉,从此名声大噪。

(3)美景若美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淡妆浓抹在诗中又是怎样的美景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诗:

(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知道它的意思吗?没关系,我们先来读读诗中的这两个词(板书张贴:潋滟 空蒙)齐读两遍。打开书,读一读书中的注释,你就会明白了。谁来读一读,现在明白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么?请你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来读这两句诗。(生读)

(2)有点感觉了。潋滟和空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潋滟:你们知道这幅图描绘的是诗中的哪句话吗?你能在图片中找出哪里是潋滟吗?不错,看来你是真的理解了潋滟的意思了。

空蒙:那么这幅图又描写了哪句诗的景色呢?(出示课件)不错,这就是空鳎云雾弥漫、烟雨朦胧。

相信你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会读得更美,谁来试试?(生读)

(3)读得好多了,如果带上节奏,再来点韵味,读得再慢点就会更好了。

(4)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想象画面:此刻,我们泛舟湖上,阳光明媚,只见湖面波光闪闪,岸上杨柳依依;不知不觉中,微风初起,雨悄悄地来了,湖面上泛起了涟漪,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我们不禁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5)同学们,从你们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已经陶醉了。睁开眼睛吧,让我们一起赞美这西湖美景。

三、顺文拓展,丰富积累

1.同学们,是不是只有晴雨中的西湖才是如此美丽?其它的季节,其他时间就不美了么?杭州人说,这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你瞧,这首诗写的就是月色之下的西湖: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

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2. 西湖是如此之美,哪怕只是西湖的一角,那美景足以让人留连忘返。站在西湖的荷花池畔,我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这样一首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 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如西子,杨万里的笔下,六月西湖别样美。不论晴雨、晨昏,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再读古诗)

4. 最后,让我们随着苏慕白――《西湖寻梦》

(1)师配乐读:

西湖寻梦(节选)

寻梦,西湖,

踏着历史的风尘,

看西子的手儿,

夜夜浣洗着波光清流,

在淡妆浓抹中,

第3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第4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一、诵读+想象,体验诗词生活

宋代诗人苏轼曾提出“三分诗,七分读”的见解,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诗是读出来的”。因此古诗词教学中就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朗读时间,让他们在读中入情、读中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与外,受之与内”。

例如李煜亡国后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他的《相见欢》中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诵读时节奏就要缓慢,调子也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再如如曹操《观沧海》,作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激起了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诗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感情豪迈奔放,一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要想读懂古诗词,读出味道,古诗词教学还必须积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再现诗词中的情境,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正如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有感而发之作,那就需要学生唤起大脑中的形象思维,在心中再现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去亲身体验一下诗词中的生活,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在体会“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辛弃疾:在清风吹拂的深夜,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蝉儿叫个不停,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怎么办呢?行人着急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突然,他惊喜地发现茅店就在他的眼前。”当我们在这一情境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

二、感悟+继承,唤醒审美情趣

经典古诗词历经岁月淘洗,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让学生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有的学生很喜欢朗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我想,就是因为岳飞那豪情万丈的爱国情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深深打动了孩子,每每听到他们那么尽情的朗读,我的血是沸腾的!有的学生喜欢读“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许他们在朗读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张养浩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更读出了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所以,他们的朗读格外的动情,格外的有气魄!这些都是因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才会吸引、陶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动凝练的古诗词,意境清新深远,学生在含英咀华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能进行心灵的洗涤和美化。

三、运用+创作,为写作插上双翼

学生通过对经典古诗词反复地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丰富积淀、增加人文底蕴,还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许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就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引用《千家诗》中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的诗句,就将我国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活生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但现阶段学生的作文存在种种弊病,如内容贫乏、语言苍白、缺少真情实感等,该如何使学生写出人生的感悟、爆出真实的火花?其实,古诗词中蕴含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引导。

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敏锐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才会千古传诵。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作教学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应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接触生活,触动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让学生意识到“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从而走出无病的泥潭,使学生逐步掌握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本领。

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我国悠久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在教学活动中,当务之急除了让学生能大量诵读记忆外,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境美,有意识地继承并让它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让这些优秀的古风雅韵,成为他们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⑴ 蔡明华,《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⑵ 曹建国,《加强古诗词教学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第5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1.拟好题目

人常说:“题好一半文”。对于命题作文来说,题目已经给定,只能照抄。对于半命题作文来说,只要根据要求写出另一半就可以了;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学生可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中心,然后以中心为话题来写;对于话题作文,话题只是交代了写作的范围,话题不能当作标题,话题作文题目必须自己写。那么,如何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呢?

1.1 妙用辞格的情趣。如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题目可拟为《生活好比一桌宴席》(比喻)、《我闻到了阳光》(通感)、《绿色可听》(通感)、《读书乐,乐读书》(顶真)、《躺着读书,站着做人》(对偶)、《最灿烂的花朵――笑容》(比喻)、《忘忧草》(比喻)、《我叫把握》(拟人)、《苦咖啡》(双关)、《绿色,我的梦》(借代)、《成才全靠父母吗》(反问)、《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设问)、《写满爱的社会》(比拟)、《做一匹自己的黑马》(比喻)、《灵魂的乞求》(拟人)、《那角落,那学生》(反复)、《可乐给你,咖啡给我》(对偶)、《朋友,珍重》(呼告)、《成长有谁听》(通感)《一晌贪欢》(引用)等。

1.2 引用古诗显典雅。如以“离别母亲”为话题,题目可拟为《恨别鸟惊心》;写人晚年无私奉献的,题目可拟为《化作春泥更护花》;写新生事物之类的,题目可拟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淡妆浓抹总相宜》、《柳暗花明又一村》、《邻家有女初长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等。

1.3 巧用歌词翻新意。如以“真情”为话题,题目可拟为《恰似你的温柔》;以“亲情”为话题,题目可拟为《为了母亲的微笑》、《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以“春夏秋冬”为话题,题目可拟为《大约在冬季》、《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痛并快乐着》、《我是一只小小鸟》、《竞争不相信眼泪》、《爱上“错误”没商量》、《盛夏的果实》等。

1.4 追求时尚亮眼眸。如以“沟通”为话题,题目可以拟为《谁动了我的日记》;以“网络”为话题,题目可以拟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聊也罢》、《清空回收站》、《人生请带好两本护照》、《刘姥姥上网记》、《点击乡村画页》、《我按下了人生的保存键》等。

1.5 反常求异引人思。如以“自嘲”为话题,题目可以拟为《我想当“差生”》、《“遗憾”真美》、《人生应该做点“错事”》、《“懒汉”辩解》、《我们不要“减负”》《杞人忧天不该贬》等。

1.6 矛盾法。如《才、钱、权,我选择哪一个》、《?……!》、《N年前VsN年后》等。

1.7 套用名句。这里的名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出自古典名著名篇,也可以出自影视剧片名、歌词、广告词等。某省中考作文题为《生活》,考生运用套用法写出如下一些好标题:《生活不相信眼泪》、《生活,要说爱你不容易》(套用歌名《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对这段生活说不》(套用书名《中国可以说不》)、《生活,你究竟姓什么》等,这些标题相较于《幸福的生活》、《不平常的生活》一类标题就要吸引得多了。我们从其他考场作文中还能找出类似的好标题,例如《都是考试惹的祸》、《将个性进行到底》、《曲径通乐处》、《我的青春我做主》等。

2.重视开篇,快速切入

为实现考场作文的快速开头,常见的方式有:

2.1 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一下笔就直奔中心,开篇便能明晰作者的写作目的。如2012年满分作文《微笑,让我与众不同》:“微笑,是我的人生态度,是微笑,让平凡的我与众不同。”开篇直接切入并点名主题。

2.2 交代要素。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及原因等。如2012年长沙满分作文《在阳光世界中感悟》:“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太阳还在云的后边,桌上的试卷还是一片空白,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由人物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2.3 描写人物。利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交代人物,为叙事做铺垫。如满分作文《一个也不能少》,以人物语言展开:“老师,刘红回去了,这是他给您的信。”老师刚进教室,班长孙云就递上一封信。自然引出信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

2.4 创设情境或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创设情境或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有利于安排故事情节,烘托气氛。如2012年镇江满分作文《信念,让我与众不同》,开头:“我是一粒种子!一棵树上,挂着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阵风吹来,我们都在快乐地摇动着身体,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就要脱离树妈妈的怀抱,开始自己的成长之路了。”创设了快乐生活的家庭情境。

2.5 议论抒情开头。对人、事、景、物抒发爱、憎、好、恶的情感,或诠释文题,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如2012年黄冈满分作文《笑是希望的源泉》:“面对困难,我们勇敢一笑,那笑,是勇气,是信念;心情低落,我们淡然一笑,那笑是快乐,是洒脱;取得成绩,我们明媚一笑,那笑,是骄傲,是自豪!”议论抒情确定了文章的情感。

3.写好中间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最重要的元素如思想情感、人物、事件等都在主体部分,占用大部分篇幅,写好该部分内容自然重要。

3.1 段落清晰。文章可以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来写,这样显得段落分明。段落分的好的作文能使读者一目了然,阅读方便。如2012年眉山满分作文《沿着你走过的路》的主题、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勇敢之路”、“宁静之路”、“泥泞之路”。

3.2 层次分明。该部分常常按情节的发展,分几层道出,每个情节就是一个层次,也就是一个自然段。如2012年台州满分作文《我会记得》以情节来划分层次:“我记得那一抹微笑”、“我记得那一腔哭诉”、“我记得那一种无奈”三个情节构建完成整个故事的发展。

3.3 突出重点。能表达主题的情节不要吝惜笔墨,对细节的描写往往让作文表现出生动的形象,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2012年遵义满分作文《孝敬》突出的细节描写:“此时,我巴望着爸爸揭开瓶盖,喝上一口,咂咂嘴,眯上眼睛,躺上一阵子。可是爸爸只是将酒瓶放在桌上,眼里盈着泪花,过了好一阵,他才舒展眉头,平静地说:“酒,我戒了,我还想好好地活……”咂嘴、眯眼、躺、眼里盈着泪花、舒展眉头等细节形象而逼真。

4.重视结尾

在我们的日常习作中,结尾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结尾段;二是结尾段冗杂罗嗦;三是结尾段空喊口号。其实,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方法可寻。

4.1 交代结局。把事情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写完了,文章也就收笔,简洁明快。如2012年南京满分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这次湖南之行,让我对书,对文化重新有了认识,真正理解了父亲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旅途中应该时刻带着一本书。”

4.2 首尾呼应。前面开头讲过的内容,后面还有必要再做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还能强化中心。如2012年绥化满分作文《留下璀璨在心中》开头:“短暂的绚烂,永恒的璀璨……”,结尾“燃一缕烟花,捎去我对天堂的爷爷的祝福,虽然是短暂的绚烂,但在我心中却是永恒的璀璨……”首尾呼应,圆润完满。

4.3 引用式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格言结尾,能起到点明、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如2012年兰州满分作文《我是这样长大的》结尾:“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同时选择,我成长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4.4 交代式收束。像猜谜语最后亮出谜底一样,将文章中一直没有做交代的内容在结尾处向读者交代清楚,相当于相声艺术中的“抖包袱”。如满分作文《守望,原来是为了那句承诺》,结尾解密:“三十年的守望,原来只为那句承诺:我一定会带着微笑回来。”

第6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1、五、六月间桃子成熟了,这时的桃林,果实累累,枝头挂满了黄里透红得的大蜜桃,有的把树枝压弯了,整个桃花沟都弥漫着桃香。这时的我,会整天和伙伴们高兴地拍着手,追追逐着,嬉闹着,从桃林的这边钻到桃林的那边,又从那边钻到这边,诺大的桃林里到处都荡漾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笑声,跑累了,顺手摘下一个熟透了的大蜜桃,在衣服上蹭掉簿簿的绒毛,对着红红桃尖咬一口,桃汁便顺着嘴角淌了下来,呀!好甜哪!吃饱了蜜桃,再找一个三杈树枝躺着,在浓荫匝地的桃林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该多麽惬意!

2、夏天,暴热的太阳照耀着大地,桃树上缀满了小青桃儿,渐渐地,它们越长越大,变得青里透红。桃树就要成熟了。它们躲在万绿丛中探出小脑袋,向我们张开笑脸。它们笑红了脸蛋,笑弯了枝头。在这炎热的夏季里,我和小伙伴纷纷登上枝头或者找来竹竿,打落几颗,咬一口,脆嫩酸甜,好吃极了。

3、当你趁着清晨的薄雾漫步在桃林里,四周那怡人的鲜花,叫人陶醉,给人以如临仙境的感觉。朝阳慢慢的升起,桃花也越来越清楚了,你看那粉红色的花瓣衬着鹅黄的花蕊,显得格外娇艳。一团团,一簇簇压满枝头,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尽情地忙碌着。下午,大片的桃林映着夕阳火红的余光,粉的像霞,远远望去真是一片花的海洋。

4、好久没有来过的桃树林,还是那种模样。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是一个幸福、浪漫的地方。这片天空下,只有小小的我,我是那样快乐。桃花瓣飘落到我的脸上,好舒服的感觉。风儿总是刮个不停,暖暖的。接住一朵桃瓣,放在鼻翼间,一种淡淡的清香涌进来,就是这样的开心。以前总是和朋友一起来,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那样温暖与安适。

5、时间就像在指缝中悄悄溜走,秋天来了,我想再去看那春天开满桃花桃林,不知道它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桃林里没有一朵桃花,枝头上挂满了累累的果实,又大又圆,看上去非常的可口诱人。我随手摘了个尝了下,简直就是仙桃,美味极了。

6、过不了几个月,满树的果儿喜煞了众乡亲,桃林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你看,一个个圆溜溜沉甸甸,挺着肚皮挂在枝头,桃林瞅着满树的果儿好像也在笑呢!乡亲们在桃林下忙着摘果,整个桃林荡漾着欢声笑语。

7、我发现这里的桃花是多么的美丽,粉艳。白白的花朵上还夹着丝丝粉晕,像姑娘们用的胭脂一样,白里透红,这已经足够令人陶醉了,可是,它的花瓣上还有着蕾丝花边,这真是锦上添花呀!再加上风儿的帮助,能不让人幻想面前是一群翩翩起舞的芭蕾公主吗?这时,我能克制住我这激动的心情吗?我躺在“花毯”上,闭上眼睛,渴望能倾听到花的悄悄话,一朵朵花瓣飘落在我的身上,脸颊,它是那么柔软,那么滑润,似乎将要渗透到我的肌肤里了。

8、三月四月桃花开,花开如火,万紫千红;花开如海,桃林变成了花的海洋。

9、夏的阳光照到哪儿,哪儿就是一片酷热。可漫步桃林却别有一番情趣。到处枝叶茂密,一片绿油油。树上还夹着星星点点的火红色,我走近一看,那是已成熟的桃子。顺手摘了一个在旁边小溪洗了洗便一口咬了下去,突然感觉遍体生凉,似乎我在沙漠上行走,碰到了一口甘泉一样。

10、阳春三月,绿油油的小草钻出地面,露出了小脑袋。这时,桃林的桃树就会抽出嫩绿色的小叶,开出粉红的,淡雅的桃花。一阵微风吹来,桃花随风飘动,迷人的芳香就会立刻向你扑来,使人陶醉。此时,站在远处看桃林,就会觉得桃林象粉红的海洋,在这片片花丛中蕴藏着人们的幸福,预示着丰收的希望。顺着桃林慢慢走去,到处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蜜蜂飞来飞去,忙着采蜜,美丽的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在桃花林里翩翩起舞……细细看去,朵朵桃花就象小娃娃的脸一样粉嘟嘟的。看到这里盛开的桃花,就会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11、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桃树林的桃树开出了粉红的花朵。从远处看桃树林,好像一片火红火红的朝霞。桃花一天比一天要红,桃花散发出的香气也一天要比一天香。吸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小蝴蝶小青蜓,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12、山上的春意正浓,桃花全都绽开了,一枝枝桃树枝花团锦簇。仔细看,那粉色的花瓣下面还有一层淡雅的白。风轻轻一吹,花瓣轻轻地飘落,铺在那寂静的大地上,落在我的心头。我沉浸在梦幻般的的美景中。

13、过不了几个月,满树的果儿喜煞了众乡亲,桃林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你看,一个个圆溜溜、沉甸甸,挺着肚皮挂在枝头,桃林瞅着满树的果儿好像也在笑呢!乡亲们在桃林下忙着摘果,整个桃林荡漾着欢声笑语。

14、前方一片桃林,大片的桃树茂盛的生长着。正是春天。满眼的粉红。煞是美丽。其中一棵桃树长的格外出众。满树桃花开得好像姑娘的粉脸,看着就让人生出喜爱之心。想想秋天一定会结出甜美的桃子。

15、忽然遇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沿着岸划了几百步的距离,踏上一条僻静的石子小路,两旁有一排排桃花树,当一阵春风吹来,粉色的花瓣迎空飘洒,远处传来了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仰望天空,天是那样的蓝,白云悠悠地飘着,似乎这里从没出现过阴霾。

16、一阵微风吹来,风中夹着淡淡的桃花香味,我的身体就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香味走去,走啊,走啊,我突然怔住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真的来到了桃花园林,眼前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林,风中却时不时飘来一阵阵香味,我漫步其中,一棵棵桃树像一位位婷婷玉立的姑娘,多么娇楚动人,让人不由得从心里产生怜悯之情,它们看起来娇滴滴的,所以更让人打从心底里不想让它们受到伤害。

17、五六月间桃子成熟了,这时的桃林,果实累累,枝头挂满了黄里透红得的大蜜桃,有的把树枝压弯了,整个桃花沟都弥漫着桃香。这时的我,会整天和伙伴们高兴地拍着手,追追逐着,嬉闹着,从桃林的这边钻到桃林的那边,又从那边钻到这边,诺大的桃林里到处都荡漾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笑声,跑累了,顺手摘下一个熟透了的大蜜桃,在衣服上蹭掉簿簿的绒毛,对着红红桃尖咬一口,桃汁便顺着嘴角淌了下来,呀!好甜哪!吃饱了蜜桃,再找一个三杈树枝躺着,在浓荫匝地的桃林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该多麽惬意!

18、走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桃林,桃树长的千奇百怪,有的看起来像河马,有的像小猫,有的像狗熊……我爬上一棵树的顶端,叫别人给我拍照。

19、冬天到了,雪花飘飞,大地一片洁白。桃树也镶上了白玉边。我们在桃树下堆雪人、打雪仗、捉迷藏。喊声、笑声响彻这块天地。

20、好久没有来过的桃树林,还是那种模样。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是一个幸福浪漫的地方。这片天空下,只有小小的我,我是那样快乐。桃花瓣飘落到我的脸上,好舒服的感觉。风儿总是刮个不停,暖暖的。接住一朵桃瓣,放在鼻翼间,一种淡淡的清香涌进来,就是这样的开心。以前总是和朋友一起来,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那样温暖与安适。

21、粉色的桃瓣,棕色的桃树,绿色的草地。犹如人间仙境一般,若是躺在地上,比在床上还舒服。感受桃花的清香。

22、春天来了,我和同学一起漫步到桃林,哇,整片桃林开出一朵朵美丽动人的桃花,就像一片花的海洋,古诗里描述的“千朵万朵压枝低”,也许就是这样的景象吧。非常的壮观,美丽。这桃花是完全花,它有四片花瓣,桃花是一种很奇怪的树,它先开花,再张叶,后结果。这里的桃树一望无垠,不计其数。站在桃林里,就像站在桃树的世界里一样,到处是桃花,到处是桃树,这让我像到了西游记里花果山的场景,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我不时在问自己:这里有住着世外高人吗?带着这个疑问,我穿梭在桃林里,就像走在画中一样。

23、一进村口,一阵芬芳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仔细的闻了闻。哦!原来是桃花开了。我三步并作两步的向山上跑去。我来的桃树下,只看到弯弯曲曲的枝条上,桃花已经开了,纸条上布满了零零星星的叶子,嫩绿的叶子像个小姑娘似的躲在桃花后面,有指甲盖大小。这时桃花已经换上了粉红色的长裙子。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像给黄色的花芯扑上了粉红色的地毯;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像一张张忍住的笑脸。一阵微风吹过,满山遍野的桃花翩翩起舞,它们一会向左摇摇手;一会儿向右点点头;我被他们这舞蹈给迷住了,不由的加入了它们,一起跳起来一支春天的舞曲。

24、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桃花倒映着明镜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25、当春姑娘沙沙的脚步接近时,桃树下的小草也偷偷地从土里钻了出来,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舞动,组合成一块碧绿的绒毯。桃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甘甜的露珠。树枝上抽出嫩芽儿,好似用绿色的翡翠装饰起来的圣诞树。桃树开花了,那粉色的花骨朵竞相争艳,就像一个个胖娃娃向我们张开笑脸,把我们带入了一片花的世界。好一派迷人的景象啊!

26、是的,桃花,并不仅仅盛开于春。随着岁月流转,它盛开在时光的最深处。打败伦常,恒久不谢!它时而娇艳如初嫁小女,时而闲静如隐士仙人,时而沧桑如聪睿智者。它时时变化姿态,对我浅笑低吟。无论哪一种,都让我无限沉沦。此时此刻,桃花,并不只是花,它已沉淀为一种美丽的象征,一种娴雅的气质。

第7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诗 教学

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能从儿童诗歌里获得精神的力量,获得内心对于美的体验和享受。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1~2年级)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可见,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儿童多学习诗歌,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儿童在诵读中去感悟。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更是如此。反复诵读能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体验。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一、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166~167页中《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适合儿童诵读的诗作。诗分四节,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叠词“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每节末尾的押韵,使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了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要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46~47页中《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们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

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浑然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论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139~140页中《山城的雾》,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奇幻的儿童诗,借助于多个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美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学习这首诗,关键是要体会它的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诗作的灵魂,儿童阅读这样的儿童诗,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能透过这种知识性的描述,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能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四、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观,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23~25页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孩子们对雷锋叔叔的深切热爱。在孩子眼里,雷锋叔叔是爱心的源泉,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不禁为诗中流露出的朴素而亲切的情感所打动,爱心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惬意,愉悦,幸福……儿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爱的情感氛围之中。儿童诗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的根本,儿童诗必须缘情而发。

总而言之,儿童诗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为初入学堂的儿童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它承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通过儿童诗歌的教学,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在儿童诗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撞击出学生的睿智火花。

参考文献:

[1]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小学语文教学,2006,(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口语交际 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必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语文素质又要着重知道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表达交流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做到用准确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发言、讨论、演讲、讲述见闻,转达别人意思,讲故事,说感想,并能用文明语言、恰当的语气、表情、动作应对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了达到目的,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1.语言方面。首先应让学生掌握好汉语拼音,说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指导学生听普通话录音,听电视,电台播音的讲话,边听边着重注意语音、语言的表达,再让学生多读、多背注音课文,短文,故事、古诗等。特别注意多音字、易读错的形近字,并做好各种易混字的记录,以备查读。

2.词、句积累方面。让学生准备专用笔记本,专门记录搜集摘抄好词好句,并进行归类。如:表示神态、情感的词,名人名言,谚语格言、歇后语、短文妙句等。同时,搜集一些写人、写物、写心理活动写感想、情景、写动物、植物、故事、典故、精彩片段、演说文等。这样可以充实学生大脑,丰富学生的口语财富。在此基础上好要指导学生订阅一些关于口才方面的报刊、书籍,以增长学生的见闻,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口语基础。

二、听、说、演的实际训练

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离不开专项训练,更脱离不了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因此,在这里谈谈听、说、演的训练。

1.倾听的练习。要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与欲望,使其想听,爱听、好听。如:听故事、看有关音像作品,倾听别人的述说。使学生逐步养成听的习惯,教给听的方法。儿童模仿能力强,让学生通过听的练习,掌握说的诀窍。如:在与别人交谈时要有礼貌,态度自然大方,注意交流语言的场合与对象,说的内容表达时要有条理,语调和语气要适当,能用语言、表情、手势去打动别人,使人喜欢听。让学生平时多注意同伴、成人的交谈,有选择地学习,并参加一些访问,买卖等各项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学到说的技能。

2.说的练习

(1)课中范说,通过听的练习。使学生产生了说的欲望。有些学生还特别喜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口才。教师应在这种情况上进行示范。在示范中,首先要选择儿童喜欢的故事、童话等内容。其次要注意语音、语言语调、仪态、表情、手势等示范性。每个环节都要预先准备,精心设计。示范完结后,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仿说。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还要评议,鼓励他们。

(2)随机教说。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就结合看图。读课文进行说的训练。文中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特点,结合小兴安岭四季美丽景色的四幅图就能完全可以让学生尽情的表述。当我讲完冬天的美丽小兴安岭后,即让学生来说一说他所认识的,想象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景色。有个学生按照课文描述后,自己作了大胆的创意进行续说:小兴安岭冬天的景色最美,真是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里林海一片白银,简直是太美太好玩了!那里是一个林海雪园,又是一巨大的宝库,你去看看,去玩玩吗?让我们相约在冬天的季节,到那里打雪仗、堆雪人,做冰雕,学滑雪,去看看紫貂和黑熊,在那里痛痛快快地玩个够吧!

在三年级作文教学时,我也没有忘记口语交际的培养。如:教学《我的弟弟》写作、时,抓住外貌描写先让学生想一想我的弟弟的外貌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说。再让学生 各自想的说给全班听,有的说我的弟弟很调皮,脸圆圆胖胖的、眼睛大大的、鼻子高高的长着一个大嘴巴,笑起来真可爱……。全班纷纷举手抢着“我来,我来”。经过你说、他说、我说,说出不少“弟弟”的外貌特点,表现异常突出。但是还有不少缺点“用词不当,句子不通。条理不大清楚,语音不准等。这时我给他们充分点评肯定后,指名口述:“我的弟弟叫王小兵,他只有三岁,是叔叔的儿子,他活泼可爱,大人和小孩都叫他兵兵,他个子小小的,但全身上下胖乎乎的,可爱极了,他皮肤象白雪一样白,脸像苹果一样圆,淡淡的眉毛,稀稀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唇,说起话来有点口吃,那样子真可爱,他最爱穿黄色带白条条的绣着一个可爱小娃娃的衣服。”通过大家评议,大家都觉得很好,这时我趁此出示作文题“ 的 、我的 。学生各抒己见模仿力又强,举手要说我的妹妹、我的爸爸,可爱的花猫,慈祥的爷爷……。

第9篇: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戴望舒 新诗语言 古典文化 互文性

戴望舒大力译介外国诗歌,把从西方学来的诗艺注入自己的新诗创作中,使中国的新诗艺有极大的进步。他倡导新诗要具有“现代性”,他在批评林庚诗歌时尖锐地反对用白话写古意[1]P167-173,但在自己的诗歌中却充斥古典诗词文化的传统,正如李怡所说:“他对林庚等人的‘古意’大加挑剔,而自己的不少作品却照样的古色古香。”[2]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诗人,都摆脱不了自己民族的影响,这正印证了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观点:“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现他们的不朽的地方。”[3]艾略特上面的话正体现出“互文”的特性,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诗人,他创生出来的文本总是有以前的文本遗迹或记忆的影子,每个现在的文本都是对它以前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对此,罗兰巴特有自己的解释:“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4]先前文化的文本和戴望舒新诗文本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发生互文性联系呢?下面分别从化用、用典两种形式研究戴望舒新诗语言与古典文化间的互文性关系。

一、化用

现在学者的论文,如引用了别人的东西就要表明出处,否则就被视为抄袭。热奈特在《隐迹稿本》里写道:“最逐字逐句和最直白的形式,就是传统手法上的引用;直白性和经典性稍逊一筹的形式是抄袭,这是未加申明的借用,但还是逐字逐句的。”[5]引用与抄袭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在文中标明出处,然而诗人在写诗时会存在在诗中镶嵌着别人一两句诗而不加标明的情况,像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存在,特别是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因格律形式的要求,更不会在文中标明出处。

引用与抄袭的情况在诗歌的互文中不占主体,更多是以化用的形式存在。化用是在引用与抄袭之间,它的文字既不标明互文本的出处,又不存在整句抄袭,而是在自己的文本中镶嵌几个互文本中的词语,读者只能通过仅有的蛛丝马迹发现现文本与互文本的关系。

戴望舒以《雨巷》一诗而闻名,而《雨巷》中“丁香”的经典意象却是从前人诗句中化用而来的。卞之琳说这是旧诗“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抒意或者稀释。[6]杜甫《江头五咏》之一有:“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的诗句;李商隐《代赠》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浣溪沙》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这三首诗中都出现了“丁香”的意象,可知“丁香”是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丁香本来是做香料之物,在古典诗词中却是柔弱纠结的象征。《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就是从前人的这些诗句中生发的,丁香柔弱与纠结的象征含义还在沿袭,但“旧的古典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1]P128。诗人在化用丁香意象时,还对传统意象做出了新的处理。诗人以丁香比喻姑娘,王文彬说:“丁香在这里不仅是喻体,而且同喻本相互整合,形成意象叠加,姑娘的意象中有丁香意象的特点,丁香的意象中有姑娘意象的神态。”[7]P93姑娘染上了愁怨惆怅,丁香又成为诗人惆怅哀怨情绪的一个象征体。与之前三个互文本相比,《雨巷》中的丁香意象在艺术向度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所含的容量大大增加。

如果说“丁香”只是古典诗词一个简单意象的化用的话,那么“无边木叶萧萧下”则是对杜甫诗歌整句的化用。因“无边木叶萧萧下”这一化用的诗句的意境在《秋蝇》中反复出现,我们看看这首诗中某些诗句:

木叶的红色,/叶的黄色,/叶的土灰色,/窗外的下午!……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飘下地,飘上天的木叶旋转着,/色,红色,土灰色的错杂的轮回……什么东西压在轻绡的翅上,/子像木叶一般地轻,……

《秋蝇》这首诗蕴涵丰富的古典意象,诗歌以“木叶”和“苍蝇”两个意象交互呈现,营造空灵幽远的意境,具有一种复古、迷离的美。《秋蝇》中的“木叶”不仅是诗人情感的体现,而且它是与秋蝇的生命融合的。将两个不同生命的离逝紧密联系,木叶与秋蝇两个意象重合,目的在于揭示人生存的痛苦与生命的衰落,以及人自身卑微生命的无力。“对木叶的描写,并非‘具体的表象’,而纯然是主观视觉里的映像。因而这回环式的伴奏就显得更灵动。象征主义手法用到这样的规模,早就不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古已有之的样子了”[8]。杜甫诗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落木”是诗人艰难苦恨的苍凉人生的寄托物,同时传达出人在天地之间感受到的生生不息的力量。《秋蝇》与《登高》相比,更凸显出现代人内心对自我生命的关照。

戴望舒受禅学影响很大,在其诗歌中曾化用过王维的诗句。比如《赠克木》:“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偬:/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这分明是从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中化用而来的。戴诗不仅承袭了意象,在意境上也与其有相通之处,但在思想上戴诗更具有生死宇宙意识。

二、用典

用典(allusion)是作者对某个事件、人物、地点、艺术作品等的间接性的或不经意的采用,它依赖读者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才得以辨识。可以说,用典是一种经济的文学手法,它借作者与读者共有的对历史、文学传统的认识而实现[9]。用典区别于化用,在于用典包含的范围更大,化用只是针对互文本中个别诗句词句而言的,个别诗句或词句如果经常被化用,久之可能就会成为典故。用典往往走向互文本之外更大的文化传统,包括神话故事、英雄传说、历史事件等。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新文学以来,文学创作不主张用典。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其中之一就是“不用典”[10]。但是对于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新文学来说,想摆脱用典几乎是不可能的。戴望舒在诗论中说:“不比一定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我不反对拿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诗情。”[1]p128下面我们看看戴望舒新诗语言的用典现象。

戴望舒诗歌有一首《微辞》:“园子里蝶褪了粉蜂褪了黄,/则木叶下的安息是允许的吧”,园子里的蝶乱蜂狂,然而它们也有疲累的时候,需要在“木叶下安息”。蝶和蜂都是传统的恋情喻体,比喻恋人们之间也是一样需要休息的。徐迟在《谈比喻》中说:“戴望舒的‘蝶褪了粉蜂褪了黄’的比喻,写在一首很美丽的诗中,懂的人不多。”[11]因为“蝶褪了粉蜂褪了黄”是用了典故精巧而微妙地表达了他和恋人之间志趣不投,不能心心相印的痛苦。戴望舒诗句中的比喻是从李商隐《柳枝五首(一)》和《闺情》等诗句点化而来的。《柳枝五首(一)》:“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闺情》:“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谓蝶宿花房(花蕊),蜂酿蜜脾(蜂巢),黄蜂与紫蝶,虽同时出现,不是同类之物,比喻男女非同类同心,不可能彼此相思[7]P107。说到戴望舒新诗中的“蝴蝶”这一典故,不得不提到《我思想》这首诗歌: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刘保昌说:“戴望舒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如铃声、蝴蝶、野草、古树、山、水、云、风等等,也是道家文化系统中的经典意象。”[12]并指出戴望舒曾“非常得意地用16世纪的法文翻译《庄子》”。[13]可见,戴望舒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我思想》中“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就是对《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一典故的承袭。在戴望舒之前就有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经典化用。《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里的“物化”是指取消了事物之间的差别,万物任其自然,随性而变化,生与死,梦与醒,你与我,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都不能分得清,万物化为齐一。冯友兰说:“在错觉中或者在梦中,一物可以是另一物。‘物化’表明,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14]“我”与“蝴蝶”统一为一体,诗歌借中国经典的寓言,引发了对人生宇宙的深沉思索。

《秋夜思》中更使用了多种典故。诗的第二节有“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这两句诗里就有两个典故。汉代郭究《洞冥记》卷二云:“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博物志》中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李商隐在《锦瑟》中亦化用此典故成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鲛人”这一带有神话色彩的意象被历代的诗人所喜用。“木叶”这一意象则源自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代的诗人对“木叶”意象的使用也很频繁,上文已经说到杜甫《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诗句的经典化用,不过新诗中的“木叶”已经从典故变成一个普通而习见的意象。第三节开头诗句“诗人云:心即是琴”。再结合后面的诗句“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为天籁之凭托――/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我们不难发现此中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典故。诗的最后两句:“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是套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李诗源出《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诗句中“而断裂的吴丝蜀桐”既与第二节的诗句“心的枯裂之音”相呼应,又暗合俞伯牙摔琴知音不在的典故。

三、结语

戴望舒新诗艺术与古典文化的互文性程度之高,表现在诸多方面,前面是从主要的化用和用典两个方面谈论互文性,当然戴望舒新诗艺术文本与其译诗文本也存在互文性,与同时代的现代作家、诗人的文本之间存在互文性,戴望舒新诗艺术文本间的自我互文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共同构成与戴望舒新诗文本语言间互文性。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所有文都处于文际关系里;其中在不同的层面、以或多或少可辨识的形式呈现出另外的文;先前的文化之文和周围的文化之文;一切文都是过去的引文的新织品。”[15]

参考文献:

[1]王文彬,金石主编.戴望舒全集(散文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76-173.

[2]李怡.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1.

[3][美]T.S.艾略特著.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

[4]王瑾.互文性.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0.

[5][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0.

[6]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5.

[7]王文彬.雨巷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3.

[8]夏仲翼.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471.

[9]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32.

[10].文学改良刍议[J].新青年,1917,2(5).

[11]徐迟.网思想的小鱼[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324.

[12]刘保昌.戴望舒与道家文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3-47.

[13]徐迟.江南小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