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初一体育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体育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体育教学计划

第1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医药 职业教育 基础化学 一体化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以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就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介绍如下:

一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粉笔”加“黑板”的静态教学模式,转而形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二 《基础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

1.基础化学的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化学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时比理论课时还多,在经典的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实验中,当前使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黑板、粉笔和教师的示范演示。无法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与实验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学生现状

目前中职生普遍素质低下,大多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尚可。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忙碌在工厂生产的第一线,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经过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如果在校期间,还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得不到实验、实物操作等实践操作的练习,将被用人单位毫不留情的淘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三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1.实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必须从单纯的老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应重教材,精选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知识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成就感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化学中,改变原来以知识章节为单位的知识安排,形成以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为体系的编排,并将相应的配制溶液、溶液的标定、溶液的滴定等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穿插其间,使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紧凑。在教学环节中,摒弃单一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思路,应转变为由教学案例(实例)引出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课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

(1)课堂教学训练。包括演示教学、案例分析、仿真实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使学生乐于学习。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纯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这些实验原来分别依附于各课程,由于缺乏各课程间的相互整合,有时出现基本操作训练重复或遗漏现象。一体化实践教学按照职业技能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

(3)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基础化学方面应掌握的技能,是根据学生将来进厂的工种来进行专项训练的。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大纲和指导书要求进行,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最基本的药检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药品最基本的检验方法和操作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校外实习。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药厂、药店或其它药品生产服务性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医药生产与服务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实施

1.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应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要占教学总课时的1/2。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或调整实践指导书。实验内容的修改应以验证性、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

2.调整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分析化学也应该不断更新,具有时代气息。

现代化学实验内容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应用性,紧密结合学生实习或者是工作中接触到的实验内容;二是开放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分析整理数据;三是综合性,整合化学各专业的各类研究方法和手段;四是可操作性,所有设计的实验内容均是在当前经费允许的范围内,高年级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实验内容。

3.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仿真实验的应用

传统的实验都是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完成的,由于一些实验设备贵重,使得一些实验难以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问世,使得这些实验可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仿真软件在实验中的应用已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使用,学生可以打开这些仪器的仿真软件,虚拟实验非常逼真,有种身临其境自己去操作的感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真实实验和仿真实验相结合,能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仿真实验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供实验演示,也就是将实验室搬进课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实现即时验证理论,使知识的传授一气呵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培养“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针对性的下厂实践、跟踪厂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在完成培训的同时,还帮助工厂解决了许多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3)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竞赛,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中去;(4)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5)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保障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顺利地进行。首先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相对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技能训练,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定实验实训效果,根据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不同。完成实训目标,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成绩较差或病事假的学生会主动找时间补实验、实训,改变了以往轻视、应付甚至逃避实践课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实践教师也有很大的触动,有利于实践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也正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哲学道理,也充分的体现了基础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理论和实验教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的成就感,并且以饱满的精神进入社会,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鸿顺.面向21 世纪高师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结构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4)

第2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教学

一、引言

会展是会议、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广交会的诞生,使广州成为当代国内会展业开始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广州与北京、上海并列为国内三大会展中心城市。为满足广州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学院于2009年率先开设了会展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展专业人才。

工学一体化教学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工学一体化是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到一体化程度的简称,所以工学一体化教学就是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的教学活动。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系会展策划与实施专业(高中毕业生起点三年制高级技工班)开设了一体化必修课程会展英语。该课程结合专业职业发展阶段贯穿两学年,笔者对课程设计和实施作了一些尝试。

二、教学模式设计

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分别属于教育类学校学习与经济类生产经营这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因此,没有必须的特定条件,学习和工作两个过程无法结合,即使结合,也难以体现出应有效果。为了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工作”,教学过程起到了衔接作用。基于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会展英语课程开发在前期专家访谈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

1.典型工作任务

基于工学一体的会展英语课程开发中,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起到关键性作用。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是一项具体的专门工作,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工作关系和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确定的,具有职业的典型意义,同时具有促进该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

如表1所示,学院会展英语课程与其他会展专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均源自工作任务模块和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将会展专业人员职业发展阶段(入行、成长、立业、提升)和具体岗位工作内容(业务员、项目助理、项目主管、项目经理)结合,由行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共同确定提炼。因此,确保会展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与其他会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过程相吻合,与真实工作内容和过程相一致。

2.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设计是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学时要求,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并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它一般包括学: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等。

以考核评估为例,作为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考核评估既是教师了解自己“教”,也是了解学生“学”的情况的重要根据。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考核评估阶段也一样提倡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是把评价的一切都交给学生,而是在评价中,创建有效机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和评价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同时,接受教育,学会评价。因此,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互动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教学起调节、促进作用。

以学习任务“Sales Booths Assistance(协助招展)”为例(见表2),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常用表格、问卷等易操作的评价工具即使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发展。总结性评价除涵盖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评价量表外,常让学生以解说展示的方式对综合性任务进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参与评价和勇于评价的意识。

多元化的考核评估方式将过程和结果有效结合,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

3.学习情境

工学一体化课程中的学习情境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任务的工作活动事件。因此,会展英语课程的每个学习领域内均设计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即学习情境,使与相关职业工作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反映。为使学生从经验的积累达到策略的提升,学习情境的设置要在同一范畴内至少设置3个以上(见表3)。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情境中,过程、步骤和方法是重复的,但内容是不重复的。通过学习与训练,找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在策略层面得到提升。

为真正体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工学一体化要求,笔者还将学生带到展会现场,为会展英语课程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英语是实际工作中的交流工具。如09级学生参与了2010年第七届广州车用空调展。展会前在学校学习相应学习情境“Exhibition Reception”,并根据展会资料做好准备工作。3天的展会现场,学生能直接与专业观众沟通,灵活处理问题,获得了会展公司的好评。学生不仅获得学习情境的切身体验,还实现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建议

学院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已实施近3年,首届09级学生已进入全面实习阶段。尽管本学院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笔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有待完善的方面,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学实训建设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学院能充分利用广州会展业的优势,加强与会展公司的校企合作,同时,也在校内办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但这需要学院各部门和各专业课程的协助才能得以实施。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的是校内的实训资源,因此,完善会展实训软件和实训室的匹配是十分必要和紧要的。

2.教师队伍建设

工学一体化课程往往重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关系,但教学过程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学院会展英语教师都具备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力,也通过下厂实习去了解会展行业的实际操作程序。但会展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会展英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通过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和外出挂职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形成英语水平高、会展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又能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提高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材建设

学院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建设在近3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尤其是工作页的编写结合工学一体化的要求和征集行业专家的意见,内容上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但除教师外,工作页更多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今后在案例和素材的选取方面应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学习需要和职业准备需要。教学过程还应重视与辅助教材、教学媒体的结合,使学习情境更真实,教学内容更丰富,进而形成有声有色的课堂。

四、结束语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教学尝试,基于工学一体的会展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获得学生的肯定并取得初步的效果。但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要保证教学实训、师资队伍和教材方面的配套,以突破会展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构建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化会展英语课程体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馈和调整,进行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为最终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培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景容.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三个平台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1(06).

[3]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第3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是中职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近年来,在我校的统一安排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电子专业科科长、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组成专门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小组,对2007电子(1)、2007电子(2)、2007电气化3个班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施了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为:共分为11个项目、27个任务。分别是项目1:二极管及整流电路;项目2:晶体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项目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项目4:放大电路的负反馈;项目5:低频功率放大器;项目6:集成运算放大器;项目7:正弦波振荡器;项目8:直流稳压电源;项目9:晶闸管及应用电路;项目10:综合电子技能实训ⅰ(两周);项目11:综合电子技能实训ⅱ(两周)。其中,项目1~9在实验室上课,项目10、项目11在实习场上课。笔者负责前9个项目,共含25个教学任务。以下的论述均以前9个项目的教学方法为基础。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流程:看一看做一做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知识扩展。 

首先,让学生观摩教师做电路连接与测试操作,看一看教师是怎么做的;其次,学生自己动手做电路的连接及测试操作;再次,学生做完测试后,读一读教材上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又次,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每组4~6人)进行讨论。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读一读”以及“议一议”几个基本教学环节的相关技能知识的学习,得出测试结论,然后再想一想教师列出的思考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至此,教学流程基本结束。本人最大的感触就是:高产出需要高投入。只有高投入,才能使项目教学法得以顺利完成,使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场地的建设 

在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场地十分重要。要想成功地演示电路的连接及测试操作过程,就必须配备优良的投影设备。比如,在进行“项目2: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中的“任务3: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调试”教学时,教师要演示电路的连接、调节及测试过程,如果按老办法在讲台上摆一套设备,教师在讲台前演示操作,那么,学生能看到的仅仅是万用表、毫伏表、信号发生器以及示波器等仪器的整件,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也只有正前方靠近讲台的几组学生能看清楚,至于元件、仪器的旋钮、按键是无法看清楚的。教师花了时间演示和讲解,操作演示结束了,但90%的学生依然懵懂,不知如何操作。教师还是要一组一组地教,两节课下来,教师忙死了,50%学生的项目(任务)还没做完。教学结果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如果有了良好的投影设备,把测试电路、仪器设备都清楚地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实验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这样,只要学生认真听,注意看,看完教师的操作过程后,他们基本能完成电路的连接及测试。 

投影设备一般包括摄像头、投影机和幕布,选购时一定要选择适用的,否则演示效果会大打折扣。摄像头的种类繁多,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购买时一般要注意这几个参数:(1)传感器的种类及像素。(2)最大分辨率。分辨率最高,图像就越精细。(3)镜头。真正影响摄像头清晰度的是镜头,不同的摄像头用不同的镜头,有四层光学玻璃的镜头、一层玻璃一层塑料的镜头、甚至最差的只有一层塑料的镜头等等。(4)投影机的种类也不少,选购时一般要注意它的亮度和幕布的选择。希望学校在选购投影设备时充分考虑产品的性价比,买到适用、好用、耐用的投影设备。 

实训设备的齐全与配套 

“做一做”这个环节,投入是最高的。首先,必需的仪器设备有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毫伏表以及稳压电源等。最好能做到每人1套。项目测试所需的元件、器件每次都要提前准备好。其次,必须要有好的实验室管理员,管理员应是能力强且工作积极的人,每次进行项目测试前都能把所有用到的仪器设备、元器件检查好、修好;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仪器损坏了也能快速修好,以免造成延误。 

良好、足够的师资力量 

假设仪器设备全部都是好的,在进行项目测试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由于学生是初学者,还不具备检查仪器设备的能力,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如果只有1位教师同时辅导太多的学生,学生叫几次教师都不来帮助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沮丧,干脆不做了。长久下去对学生、对教学质量都有非常负面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这次改革,学校为这门课配备了3位教师:1位实验室管理员、1位主讲教师、1位辅导教师。主讲教师和管理员同时参加辅导,这样每个测试任务,学生基本都能按计划完成。教师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主讲自然要找最好的,辅导教师也找综合能力强的人。他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要懂,对仪器的操作要熟悉,工作态度要积极。在主讲教师讲解演示时,管理员和辅导教师应该在场,一是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更熟悉和清楚,二是可提醒分心的学生集中精神听讲。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教师都要主动帮助学生。这一步是教改中的重点,要做好这一步学校不仅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还要投入良好的师资。 

增加教学时数,加强考核验收 

只投入物力和人力还不够,还要投入时间。2007电气化班投入这门课的时间是每周1天(6节),共16周。如果学生对电路基本知识熟悉,会用万用表、信号源、示波器等仪器,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多的内容,时间十分紧张。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对电阻的分压、分流不熟悉,仪器设备中大部分学生连万用表都不会用。在开始每个任务前,教师要先讲解相关的基本知识,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而要熟练操作仪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这周讲了,下周上课时90%的学生都忘了,要再重新讲。因此,需要增加课时数量。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中,没有基本知识讲解这一项,基本知识的学习在“读一读”环节中由学生自己获得。但是,技校的学生在“读一读”这个时间段里,70%是不看书的,所以,在抽查时,很多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而强迫他们自动去学习的最佳手段就是考试。因为考试必须是单人操作,所以,最好是1位教师对1位学生进行考试,除了考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可以考他的理论知识。但这种考核方法实施困难,第一要耗大量时间,第二不方便管理。一个初学者要搞懂一个电路,仅做一次测试是不够的,同一电路至少要独立做两次以上的实验。而有的学生可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两三次实验后才能独立完成实验。所以,用每周6节课,在16周内完成9个项目25个任务,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按1个学期16周,每周安排16节课(最好是四个上午)也是不多的。1门课每周排16节课似乎不太科学,如果把它分在两个学期上,第1学期完成“项目1:二极管及整流电路;项目2:晶体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项目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项目9:晶闸管及应用电路”4个项目,每周安排8节(两个上午)。第2学期完成“项目4:放大电路的负反馈;项目5:低频功率放大器;项目6:集成运算放大器;项目7:正弦波振荡器;项目8:直流稳压电源”5个项目,每周也安排8节(两个上午)。这就显得更科学,也更合理。 

成功的项目许多都是高投入的结果 

各行各业,每次高产出之前都是高投入的。今年,由于天气干旱和清明节时的一场大风,海南荔枝普遍减产30%,成熟期推迟7天左右。但海南省保亭县岭南果园农民卢德忠的荔枝增产30%以上,亩产能达到1000斤,并且比其他果园提前7天成熟。他的荔枝现在卖到每公斤5元,比别人要多1倍。这样的高产出,是因为他曾投入50万元,在400亩荔枝园全部实现喷灌;还投入50多万元建了一个大养猪场,无偿给养猪户使用,但是要求猪场的粪便全部给他用来生产沼气,肥料全部供他的果园施肥。他每株荔枝投入成本300元,比其他种植户高出 100多元。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这次载人航天计划的花费在200亿元人民币左右,神舟5号飞船的造价是4~5亿元。 

根据英国chart-track发表的统计报告,2008年4月,gta4在英国市场的首日销售量为60.9万套,其中x360版为33.5万套,ps3版为27.4万套,又一次达到了系列的新高。rockstar north总裁leslie benzies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gta4的开发费用,达到了惊人的1亿美金,这使之成为业界有史以来成本最高的游戏。 

第4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机械基础》课程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坚实基础。所以,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1.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多媒体教学,大多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

1.2.缺乏与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一门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分辨不出哪些知识点对自己的专业是最有用的,更不懂某一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1.3.与文化基础课相比,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而这些正是中职生最缺乏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更有甚者对理论学习持消极态度。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看到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看到的只是更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丧失。

1.4.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求学生适应从初中到高中基础理论的转变,还要适应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转变。对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自主探索意识不强,导致其初中阶段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航人,只有变革教学模式,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2.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操作技能。

2.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师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实物、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让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见、动得了、易理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样,在知其然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知其所以然,既巩固了知识,学习了操作技术,又了解了其科学性。

项目操作按照讲解的知识和演示的内容,巧妙设计训练项目,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训练的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可以是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机器的拆卸与安装、相关实验等。训练方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使学生互相促进,加强交流,也可以采取个人学习方式进行,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学习。教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理性的提示和引导。

项目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分成组内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交流总结及教师点评四个环节。通过组内自评,以评促自学;通过小组互评,以评促团队意识;通过组间交流,以评促竞争意识;最后进行教师点评,从巩固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等目的出发,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对技能的领会与形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

强化知识与提高技能在操作与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辅导,学生进行反复实践,理解知识,教学中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2.3.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按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兼顾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组合。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模块;学生有计划地针对各个模块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门化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机械基础》第五版第十章“轴”这一部分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包括轴的用途、分类、对轴的基本要求、转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定位等。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将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三个教学模块。模块一:通过视频中的生产实例展示轴的不同应用场合,让学生总结出轴的不同用途。模块二: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轴的不同类型及其适用场合,并通过相关练习强化专业意识。模块三:通过对轴上零件的拆装过程,让学生理解转轴的轴头、轴颈、轴身、轴肩和轴环等组成结构,增强轴上零件的周向和轴向定位意识;在拆装任务完成后,通过典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周向和轴向定位的不同方法及其特点、应用场合。

丰富教学资源,建立专门化教室《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脱离了实际,学生就会难以理解知识,无法形成技能,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机械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将学生无法想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原理通过演示给予直观理性的解释,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规范技能。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丰富教学资源。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net

2.3.1.组建专业教室。专业教室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场所,能够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所以,专门化教室必须具备充分的教学条件,如包括黑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足够的实验或实训操作工位等。

2.3.2.充分利用现有实物和模型。比如,在机械基础陈列室利用已有的键、销、联轴器等教学模型可以分析其结构、类型及用途,利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及各类机构等可以演示其运动过程,分析其工作原理。

2.3.3.精心制作模型、广泛收集实物。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车间和附近的工厂企业,制作或借用实物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经济实用的材料自制模型用于教学。比如,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笔者让学生利用硬纸板、细木棒自制“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等模型。这样,既可使理论教学直观化,也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更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2.3.4.利用计算机制作模型、仿真动画进行辅助教学。如利用Flash、UG、Pro/E、MasterCAM、3dmax等软件制作零件、机构的模型或仿真动画,应用于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直观化。

此外,根据教学要求,还可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使学生认识车间的机器、机构、零件,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学生对零件、机构在机器中的作用、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大有好处。

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重练轻学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的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引导,使知识上升为理论,否则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误区,扼杀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应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融合,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可以是课后总结,也可以是课前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应避免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在训练初期,由于尚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渡过“高原期”。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直观性理论教学与模块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可使理论教学更直观,理论知识更易懂,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通过模块化实践,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工作信心更强,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机械基础》课程与其他机械类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着共性,即课程的理论性普遍较强,采取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只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想方设法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规范地实践,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杨培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高职汽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 [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第5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学校;教育转化

一、“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结构因素

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影响“问题学生”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形成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重在对孩子的心理建设及社会生活进行教育,以弥补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枯燥知识之外无法获得的实践教育,那么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 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认知水平较低,思维方式也与社会生活不同步,所以对学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区,而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必然会导致教育模式出F偏差。

(一)离异单亲式家庭

单亲家庭往往只能提供单向的父爱或母爱,而父爱和母爱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家庭情感结构上的失衡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建设的不完整。这种问题心理并不是一天而成的,长期的亲情的残缺会导致孩子内心空虚无助,逐渐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受这种心理的影响,孩子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会产生畏惧感,不自觉形成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继而疏于与他人的交往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更多时候选择躲避人群,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范围的自我意识空间之中,在自己的这个小空间里寻找安全感,却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孤独,更加痛苦。单亲家庭给孩子创造的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心理塑造过程中无法保证基础的感情需求,这种爱的失衡更容易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甚至人格上的扭曲。

(二)隔代抚养式家庭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4+2+1”的家庭成员模式,导致父母成为了甩手掌柜,孩子责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教育抚养。然后隔代抚养家庭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长辈盲目地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想要的一切。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他们养成了霸道骄奢的品行。目无尊长,没有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随心所欲,肆意妄为,这些都是纵容的结果,一旦他们走向社会,这些就会成为他们的致命伤。这种家庭一般家庭真正把孩子养成了“小王子”、“小公主”,为孩子的一切铺好路,一切以达到万事俱备为目的。相比于父母的角色,他们扮演更多的是保姆的角色,把孩子的生活各个方面全部包办起来。但是,在这种包办式环境中的孩子似乎缺少一种能动性,他们没有实践的能力,在学习中体现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不是考虑自行寻找方法解决,而是等待别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心理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还会养成骄奢专横的不良品行。

(三)散养放纵式家庭

这种放任自流的家庭模式总体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进程和学习情况缺乏关注与参与。生活上不关心,品德上不教育,对子女取得的成绩不表扬,对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听之任之,让其自由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鄙视、唾弃的态度。孩子也或多或少会因为缺少父母的鼓励与支持而产生消极对待的态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学校教育因素

社会舆论在谈及青少年问题的时候,其矛头常常指向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认为大多数青少年问题是与学校教育尊在的问题紧密相关的。

(一)应试化教育观念

初等教育是学生开始学业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未来学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虽然目前我国实行初等教育的义务制,但单单的教育制度远远达不到学生的心灵建设的要求。我国的初等教育存在着应试化的弊端。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应试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看重成绩,轻视心理教育。从主观上来说,学生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追求,整天埋头于书本,浪费了青春和时光,也错过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从客观上来说,应试教育以成绩为评判标准,但书本知识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考试之前啃两天书本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继而造成学生平时荒废学业,沉迷游戏的学习状态,早就违背了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的优良学习习惯。而且在这种临阵磨枪的学习习惯中,学生长期行为散漫,会养成懒惰、应付的心理,教育的效果逐渐丧失。考试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改变了考试作为一种公正客观的手段来评价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优劣程度的最初意义,伤害了教育理念的初新心。越来越多学生盲目投身于对应试教育的应付大潮之中,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综合能力上的欠缺,甚至是道德水平上的缺失,隐约成为社会上的潜在威胁。

(二)传统的说教方式

“左耳听,右耳冒”描述的不仅仅是听话者的漫不经心,究其深层次的内涵,归根结底与说话者的感染力存在必然的联系。孔子的说教可以教化他的一众弟子,是因为孔子的话是那个年代所得出的最真实、最直观的的醒世名言,而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生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他们不再单纯崇拜于教师的讲授,他们更希望心与心的与教师交流。许多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式依然停留在重说教惩戒的阶段上,犯了错不过是讲大道理,苦口婆心地希望学生可以改正,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早已过时,这种“表面功夫”无法从根源上改变学生内心存在的问题。道德意识是决定学生言行的根因,无法从道德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在意识误区中难以自拔,说教惩戒也只是形式主义,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三)重管轻教的做法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而非“管”,但有的学校却擅长用管理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约束,以达到规范学生问题行为的目的。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在情感上有更多的敏感区域,也有更多的情感趋向,稍有触动,就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波动及改变,所以在教育的方式上应该以引导为主,僵硬化的管理会事倍功半,甚至本末倒置。从这些客观的因素中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想状况,所以导员只能从整体情况上进行管理,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重管理,轻沟通,学生缺乏与老师的交流,自身的根本问题也得不到释放,这种心理上的问题积压久了,就会导致其他各方面问题的理性偏差,行为上也缺少原则,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

三、家校联合,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一)转变家庭教育模式

爱是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管理过程中,家长爱的教育和关爱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则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它揭示了爱和期望对于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是广泛应用于W校管理中的著名心理效应。”对于我们转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家庭情感教育理念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长应当投入适当的爱与期待,和谐、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学习起到不可忽视的软作用和情感支持。首先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尤其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影响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要给予适当的期待,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不能给孩子设定过高的要求,过大的压力容易带来逆反心理;要淡化家长角色,不断拉近同孩子之间的距离,加强交流和沟通,及时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的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排除不良学习情绪,帮助学生保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对学生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学校教育体系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学校应据标签理论:“能够详尽地阐述校内的动力和影响,就是这些动力和影响使某些学生自以为是成功的,其行为也恰似成功者;它能详尽地阐述另外一些人又是怎样 自以为是失败者、并像失败者那样去做的;它能够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分析中提供一个干预机会,以便增加成功者,减少失败者。”学校给予学习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第三方干预,以增加教育转换成功的几率,减少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这些理论性的指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选择最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

2.道德素质培养与学习观念引导

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从他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来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中既包括了人的道德追求,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也包括了摆脱了人身依附、思想依附的个性发展。对此,社会学家布诺乌斯基在 《科学和人的价值》中作了研究和论证。所以,学校就应当匡扶学生的学习思想,加强职业人格和职业素养教育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观、人生观,帮助他们突破功利、畏难等利己思想。不论日后从事怎样的工作,都要树立爱岗敬业的崇高职业道德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忠诚和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引导他们实现从被动学习观到主动学习观的转变。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给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革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有的教师心中存在错误的学生观念,把自己当成教育的主体,当成知识的权威,默认自己是教育的决定因素,同时,有的教师也对学生的先进程度存在自己的判定标准,区别对待,有偏爱现象,那么后进生就会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师生关系不和谐,以及产生自卑、消极等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不与学生沟通,无法走进学生的世界,用自己的理解来对待学生,没有与学生产生心灵上、意识上的双重共鸣,盲目的自我意识上的教育自然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教师的观念跟不上学生观念,知识即使再丰富,对教育的本身而言都是一种缺陷,在大学教育阶段这一点就更加突出。

对于“问题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我们给予更多的应该是帮助、理解和重视,尽一切所能地把他们从问题的边缘拉回正常的生活轨迹,放弃和忽视会彻底让“问题学生”成为弱势群体,成为家庭的负担、学校的负担、社会的负担,甚至会演变成为社会上犯罪的预备因素。从以上的所有分析来看,“问题学生”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产生影响的重点就在于环境、观念、社会态度和个体心理上对学生产生了影响,继而发展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找到问题就要分析问题,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挽救“问题学生”的措施就应该从环境改善、道德建设、心理指导、观念转变和法律法规的牵引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社会学塞本文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32 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罗安琪,周晓云.教育管理中的六大效应[J].教育科学论坛,2009,(9).

[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05-326.

[5]国家教委.J302097-1997.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S].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

第6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随着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推广,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焊工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学,其主旨是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互进行,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学生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把所学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地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下面就结合实际谈谈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与学生学业评价方案。

一、一体化教学的特色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动手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二、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

焊工专业教学计划一体化是指对焊工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的统筹规划,并分步进行实施。对焊工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可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法、目标教学法、演示法、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常把焊工专业所学课程分成几个大模块,还可以把大模块细分成小模块。一体化教学以“教、做、考”为轴心,以“压力”为动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教学班级人数原则上在30人左右。每班分6个小组,每1小组实习学生人数为5~6人。建立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专门档案,完整记录试点班每位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在公共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时数达到总课时数的90%以上,100%的课程有电子教案。中级焊工抽考的课程为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抽考的时间为第四学期期末。注重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节基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执行焊接设备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具有安全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

1.培养目标一体化

焊工专业培养目标一体化是指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把学生终生成长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体把握学生的成长方向,阶段设计学生的培养目标。焊工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从事焊接结构件的焊接、焊缝质量检验、简单焊接工艺制定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2.教师一体化

焊工专业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专任课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专业教师还应熟练掌握焊接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能进行焊接加工专业的课程开发,具有一体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教材一体化

焊工专业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专业课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通过实际操作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公共课程成绩由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组成,比重分别为20%、20%、20%,40%。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作业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习惯。

4.教学场地一体化

教学场地一体化就是把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了一体。焊工普通一体化教室用于焊工一体化课程教师讲授、演示、小组讨论等,主要设施有黑板、多媒体、电脑、椅子、焊工常用工机具。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设置了焊工一体化教学区和计算机房,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特点。

三、焊工专业学生学业一体化评价方案

1.课程成绩一体化评价

根据教学计划,课程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二大类,专业课程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公共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为主,不同性质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1)专业课程成绩评价

专业课程考核分为项目评价、工作页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成绩采用百分制。工作页评价是测评学生对项目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期中、期末考核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试卷卷面分均为100分,占课程成绩比例为30%、70%。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可作为课程的期末或期中成绩。

(2)公共课程成绩评价一体化

公共课程分二类,Ⅰ类公共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课程成绩评价采用百分制。Ⅱ类公共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考核三部分,考核内容与要求与Ⅰ类公共课程相同。课堂评价、作业评价由任课老师评价为主,融合学生互评与自评。期末考核由教学部门组织评价。

2.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评价

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一体化,即把职业资格鉴定成绩分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二部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构成一体,成绩均取得60分以上可获得中级焊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1)理论知识成绩评价

依据焊工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焊工理论知识过程鉴定涉及德育(职业道德部分)、机械制图、电学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结构生产、焊割安全技术、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冷作工艺与技能训练等八门课程。根据《中级焊工职业标准》,确定各课程占中级焊工理论知识成绩比重。对涉及二个及以上学期的课程,其成绩按每学期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进行折算加权平均,即课程成绩=(这里是一个图片)/n。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与鉴定中心抽考相结合。

(2)操作技能成绩评价

依据焊工的国家职业标准,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与鉴定中心抽考相结合,把中级焊工技能过程鉴定涉及焊前准备、焊接、焊接检验三个课程模块融为一体,确定各课程成绩占操作技能成绩比重。

总之,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总结,积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使焊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走在职业教育的前沿,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育出优秀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 手工实训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108- 02

目前,我国的技工院校的授课形式主要还是按照专业课程授课。在传统教学体系下,会计专业学生按课程一门一门的学习基础会计、财经法规、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和经济学等主干课程。因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老师按课程授课会导致一些弊端:一是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忘一门课程;二是不同教师教不同的课程也会出现知识点重复;三是不同课程的技能训练不能衔接,使学生不能把会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业务流程相结合;四是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学生也不能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会计实践能力。

1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高中不能按期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也不高,纪律较为涣散,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往往比较迷茫[1]。而会计专业的理论比较抽象,需要记忆和理解的计算方法和公式非常多。在这种现状下,如何吸引技校学生学好会计的专业课是摆在每个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人社部结合我国技工教育的现状,并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把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整合,实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现实工作的流程进行进行“无缝”对接的任务教学模式。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指的是两门会计基础课程在采用同一套会计教学资料的基础下,把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财经法规的相关制度相结合,并在老师讲解具体业务工作流程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会计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并形成手工会计数据的教学工作的总称。

学校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要进行以下转变:一是以“按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复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基础会计实训可能是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教学期间开设,但在一体化教学中,由一位老师在一个学期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二是应该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完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应完成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明细账的工作,让学生动手练习,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三是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有工作氛围的实训室,由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参考网络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过程中只起到辅导的作用。

2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措施

2.1 编写一体化教材

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一体化教学资料应采用一套教学资料。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设置教学资料时,只用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两本书是不合适的。学生会感觉两本书的知识点是孤立的、没有联系。并且现在的课本较重视理论知识,课本中涉及现实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知识较少,而技工院校的学生最不喜欢学理论知识。因此,按照一体化教学思路,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分录的同时,应结合财经法规的制度和现实业务办理流程来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一个简单的分录:

借:库存现金 2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教学安排时,一般从基础会计的角度讲解上列分录;老师讲解的重点可能是会计分录的借贷关系,学生可能会非常容易的学会写分录,并能理解固定资产类科目的借贷关系。但学生始终会觉得学会计太抽象,不能看见实物。并且某些学生总会有一个疑问,这笔经济业务我应该怎么办理,这笔业务办理的流程是什么。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应向学生解释这笔分录的会计工作流程,教师要讲解这笔业务基础知识、办理流程,用到哪种票据(如图1所示),去哪个机构办理等,其中就涉及到财经法规中的支票结算法律制度。

教师在讲授上列分录的课程中要结合财经法规教学生用那种支票、支票日期的填写方式和大小写金额的写法,如何去银行办理这项业务、办理业务注意的事项。这种授课方式对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可在讲授的同时穿插小故事的形式讲解办理流程,最后要求学生完成支票的填写。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每讲授一类型的分录或理论知识相应的配有会计的手工操作和业务办理流程的讲解,供学生练习,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一般使用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等理论书籍,这类书籍要么注重理论知识,要么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思路编写,不适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导致了老师备课和上课缺乏参考资料。只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遵循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和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编写适合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2.2 建立会计实训室

传统教学通常在固定教室上课,在一体化教学中可转变为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上课。会计实训室中为学生创造会计工作环境,可改善学生的学习氛围。实训室应配备齐全的实训资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银行进账单、转账支票、文具、装订器和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和Excel软件的计算机等。例如一个简单的分录:

借:银行存款 1 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117 000

教师在讲授玩借贷关系后,在实训室中可知道学生借助电算化软件进行开设销售专用发票,出库单的操作,让学生体验会计的工作流程;之后要讲解假设收到对方开具的转账支票,如何去银行办理业务,指导学生模拟练习银行进账单的填写;最后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填写记账凭证,并附上原始凭证。相对传统教学,学生在实训室中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理解了业务的办理流程,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2.3 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招聘的老师应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属于理论型教师,而一体化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任务无缝结合,并能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的教师[3]。“双师型“教师还得具有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是技术专家也是教学能手,能够将理论知识、技术和工作任务相互融合。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工作一年至二年,让老师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的技巧,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出既能“讲”又能“做“的教师。

2.4 是加强一体化实训

目前技工院校都会有校企合作项目,以实现所教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技术接轨,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很难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即使有实习企业,能去实习的学生也非常少。这就要求学校应单独开设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条件允许最好并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为学生讲授会计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教学内容可选取部分某个单位一个月发生的实际会计业务资料为基础,由老师或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训,通过手工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原始凭证和几张凭证填写方式,一些计算方法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不同会计岗位的相互联系和牵制等。通过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会计和财经法规的理解。

3 总 结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可以避免上课重理论,学生学习感到枯燥的状况,可以有效的把学生的“动脑听”和“动手做”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当然要做好会计一体化教学,我们应该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培养的学生的技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庞雪芳. 中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改革与实施[J]. 课外阅读,2011(7):83-84.

第8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课程定位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26-02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学习会计这一学科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先理后实”的教学模式,即先注重强调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再注重强调实用性、技能性。从教学效果调查反馈信息来看,表现为学生对会计原理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甚至对会计学习感到迷惘,特别是对于繁多的需要识记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厌倦情绪,导致学生怕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困惑。怎样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呢?本文就《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作如下探讨。

1 《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由会计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基础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计算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基本技能,培养其较高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论与实作二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具备独立完成会计工作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采取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系统性、轻技能的实践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大有帮助,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2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培养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在构建《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本人认为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营造一个模拟的职场环境,设计模拟职业工作流程的项目模块来展开教学过程,即要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的总和。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多年来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沿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一种“重构”。“重构”就是要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均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摒弃传统的以章节划分的结构模式,而是重构为根据该课程所需要学生获得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来进行组织。其次,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以工作流程为参照,针对会计主体与其基本经济活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组织实施。具体来说,《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实践课程,按照要求掌握的会计核算技能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模块,即以会计主体设置为内容起点,按会计主体业务流程构建新的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体系。在教材组织上可按照企业与会计主体、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档案六个项目模块进行,注重学生对整个会计实务操作流程的整体把握。在对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时,不仅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会计准则中的基本职业判断要求融入其中,而且应突出和强化技能操作和能力培养,以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更贴近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方法要适应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如可根据项目模块进行分组演练、岗位交叉互换、师生互动等。第三,构建配套教学团队。根据理实一体化新教学模式的需求,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工作,使教师真正熟悉和掌握会计实体的会计工作的实务流程;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3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又能结合实际工作流程来认知和应用会计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结合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并结合上述《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目前归纳汇总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包括如下。

3.1 情境教学法

指在将某制造性企业设计为一会计主体的前提下,由教师按会计业务流程及对应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情境,并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技能要求、任务内容、完成成果融合到各教学情境中。实训时,围绕着教学情境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融入教学模块全过程,并从中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3.2 任务驱动法

即由教师将职业技能设计为需完成的学习情境的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学习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导出任务及知识准备;其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训练;最后,教师指导、答疑,并进行学习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以“会计账簿项目模块”学习为例,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1)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一种与本课程实训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例如:把上课地点放在会计模拟室进行,上课前,准备好给学生用的各种账簿,将其放在各张课桌上;在模拟室的墙壁上挂有各种程序图,将账簿的登记演示利用投影仪事先播放等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会计模拟室就感觉到学习账簿的氛围。

(2)提出学习任务。在创设学习情境后,教师应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或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完成“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这个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以关键技能点为核心,设计以下任务:

①账簿的种类和格式有哪些?

②在账簿设置前,先确定该选择哪种账簿?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③账簿设置时,要注意填写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填写这些内容?

④登记账簿的依据是什么?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审核?审核哪些内容?

⑤根据确定的依据该登记哪些内容?如何登记?

(3)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线索,努力发展或挖掘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完成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来掌握账簿的设置原则与登记方法)。

(4)协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分组讨论和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把不同的观点或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提出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讨论中学习。

(5)学习评价。由学生代表讲解、总结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步骤或要点,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说明。例如:每组学生派一代表发言,讲解、总结本组学习内容,后发言的学生可针对已发言同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更正(如时间有问题,也可抽查其中几组来阐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陈述,演示正确的账簿设置和登记的过程。

3.3 实物引导法

即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薄、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例如,在完成会计凭证学习模块时,教师即可以将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有关发票、银行结算凭证、收料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直接向学生展示,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片演示、视屏播放等方式把教学内容直观化。

3.4 角色体验法

即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为一组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制单会计、会计稽核人员等角色,进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对账”等会计业务操作,并出具“审核报告”,将学生真正置身于完成某种工作任务中,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任务在职业角色的体验和互换中实施与完成。此方法主要应用在“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审核”等实训项目数学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5 合作教学法

即在课程实训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先“主”后“辅”。具体来说,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扮演角色、团队协作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则“后”进行评价指导,明确关键技能学习点,并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此方法在运用时,既要注重强调学习团队内的相互协作,又要注重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有机互动。比如,在进行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应用、会计报表的认知和编制等的实训任务时,可以通过此方法来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去运用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郑炯惠.“程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新探索.云南省财经学校学报,2008,2.

[2] 王婷.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 刘敏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2.

第9篇:初一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体育课程;职业相关

0 引言

高职体育应该区别于大学体育,因为培养人才方向的不同。他们虽然同是高中体育的延续,但学生走出校园工作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也不同。本科毕业的学生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也以坐办公室为主,一般自己安排体育活动。而高职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要到生产一线去努力,主要参与职工体育。所以高职体育与大学体育在处理自己的体育健身与参与集体体育活动并成为骨干时有所不同。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不是采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延续中专模式。很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所以进行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构建很有必要。[1]

1 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出发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的意义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体育课程,是高职教育的需要,体现了高职体育特色。为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与职业相适应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明确学校特色的体育氛围,就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同时,毕业生工作后也可以继续开发与专业相关的体育活动,促进职工体育的研究和发展。反过来影响高职体育特色的形成。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体育课程,突出了体育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为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深化教学创新提供了机会。为教育工作者研究教学提供了一个视角,有利于专业群的构成。这项研究对于建设高职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具有建设性作用。体育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补充,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体育课程,对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园中丰富了专业特色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文化体育工作实现了自然的过渡。了解体育与企业的关系,认识到员工的健康就是企业的健康,体育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生产,就会更好的开展体育活动,客观上促进员工终身体育。[2]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体育课程有利于职工体育的发展,高职体育担负着引导职工体育发展方向的责任。由于举国体制等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现阶段职工体育发展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的状态。职工体育发展的瓶颈在于职工体育基层工作开展不好,群众基础不够深厚。举办活动的形式、内容等方面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竞技体育的影子。这也是我国群众体育现状。开展职工体育需要高职院校体育的促进。基于职业特点,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对于高职体育教师是一种责任。高职体育教师具有这个能力开发这个资源。这项研究对于职工体育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大有裨益。

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少,而关于具体职业与体育的关系研究更少。所以很有研究价值。

2 怎样发展高技能人才的体育能力

同高校毕业生一样,高技能人才也需要这些能力。由于培养方向与学习环境不同,提高这些能力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高职教学更加重视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体育能力,引发学生对体育与职业的思考。因此,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出发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就是从实际出发,发展学生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落实到教学中就是在内容上选择开发与职业相关的体育内容,形式上重视从毕业生从业环境引导学生体会与思考,过程中重视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3]

选择与职业相关的体育内容,就是依据国家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参照专业发展方向,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开发职业需要的体育能力,开设或增加相关课程的课时。比如旅游系导游专业在体育课程设置时考虑增加耐力素质在体育课中的比重。

重视从毕业生从业环境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上体会与思考,就是开发专门发展与职业体育能力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加强与职业相关体育能力的锻炼,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是对于职业能力的丰富。在一般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锻炼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引导学生在参与体育课过程中丰富人文体育知识。例如:采用课题式教学,模拟职工广播操比赛。要求学生分组研究、实施。教师看效果,引导学生完成并点评。教师通过一个任务将体育能力具体化为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下会思考和体会,完体育的教学目标。

3 发展高技能人才注意以下问题

发展学生体育能力要务实。学生体育基础差、底子薄是现在高职新生普遍现象。他们还不具备发展与职业相关体育能力的基础。所以首先要强化学生体育基础能力,再追求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不能舍本逐末,只追求形式。

高职体育不是基本体育技能与专业相关技能的简单组合,所以教学中应该重视体育课程的设计系统性。职工体育区别于普通体育运动在于职工人群的特殊性,是一种特殊的群众体育。在组织管理、项目设定、参与活动等方面都与普通体育健身不同。体育精神可以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思考,教学中发挥体育的文化作用对学生理解体育与职业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所以高职体育不是基本体育技能与专业相关技能的简单组合,而应系统的从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规划的角度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体育能力来考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在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这种观念,为学生将来的体育生活打基础。

对于发展学生与职业相关体育能力应明确目标,尽可能的量化标准。让学生认识到我在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水平,该怎么努力。也就是要求量化标准不仅仅指量化考试结果的指标,对学习过程也要要求。比如:在学习中提出多少次积极有效建议,协调同学关系,积极努力完成学习指标,或不作为等等。

以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能力为高职体育教学的研究课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教师通力合作,长期开发并积累。将相关的教案、论文、影像资料不断积累完善,逐渐形成教学资源系统,成为学校教育的宝贵财富。

4 结论

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出发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对于高职专业建设,体育教育课程完善以及职工体育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出发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的构建对于高职专业建设就是以职工体育为目标,不断深入与职业相关体育能力的研究,进行务实、系统的课程开发尝试。同时不要忽略体育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要偏离促进学生选择良好生活方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锡春.以终身体育思想构建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1):85-8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