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传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插画艺术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手绘插画,其创作手段主要依靠的是数码设备,其创作素材也主要来自数字信息,因此利用本身特点的数字传播方式是最便捷也是最节省资源的;而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新型的艺术形式,数字插画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因此艺术家、设计师及其作品与欣赏者的接触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比起传统架上绘画,插画艺术是开放的,新兴的理念更容易在插画艺术中体现。上个世纪后五十年以波普艺术为代表的流行文化,最早便是以动漫插图,广告招贴画的形式出现的。而数字插画艺术因其创作与传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如今的数字插画艺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包括书籍、招贴、广告、展示、动画等,更贴近生活,也更商业化。
新浪微博是由新浪网推出的仿效twitter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网站。所谓微型博客,是指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等方式消息或上传图片,而消息长度限制在140个字数。因此微博也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分享。而同样在微博注册的朋友、家人通过关注功能则能一起进行分享、讨论等互动。新浪微博旨在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因此微博的特点也是相应十分突出的:首先,其信息、收取便捷,门槛极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和接收信息。微博长度短,但内容不限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生活琐碎和宏大主题均可。其次,新浪微博的传播方式呈裂变,充分体现了自媒体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中心。用户通过关注功能可以直接获得关注对象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转发使关注自己的其他用户获取这一信息。最后,新浪微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覆盖的领域也极广。从内测至今微博月活跃用户1.438亿,日活跃用户6660万,其中包括大量政府机构、官员、企业、个人认证账号,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不过随着微博影响力的增强,不实信息的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重视,新浪微博设立了不实信息曝光专区,意在提示各位网友在信息时要更加审慎负责,以免对其他网友造成误导。
三、数字插画艺术通过新浪微博获得的传播与展示
结合以上所述,新浪微博这一平台在传播信息、交流互动方面是极具优势的。而从现实层面,新浪微博也是当下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信息平台之一。数字插画艺术在这一平台的传播,不仅是被其巨大的影响力所吸引,也是遵循自身定位的客观要求。数字插画艺术是带有商业目的性的,这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与限制因素。数字插画艺术家创作主题确立往往与投资商或者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但也正是因为商家的支持,才有数字插画行业如今的蓬勃景象。插画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充满幻想、惊奇、神话、未来等奇幻主题,想象力丰富,吸引眼球。题材的广泛,创作手法的多样以及艺术表现的自由恣意显得与纯艺术绘画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插画行业不够规范、市场商业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数字插画艺术的创作则要求掌握多种设计软件、艺术风格和表现语言。因此一个很好的交流与信息反馈平台对于数字插画艺术的创作是很重要的。
1.传播主体
在新浪微博平台上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首先必须是微博的注册用户,虽然微博采用一种针对明星名人进行实名认证的系统,与普通用户区别开来,同时也可避免冒充名人微博的行为,但微博功能和普通用户是相同的。因此在新浪微博中用户的分类是很明确的:普通用户(一般是个人用户)、个人认证用户(一般是名人、明星,名称后面有个黄色的“V”)、企业认证用户(媒体、企业、机构等,名称后面是蓝色的“V”)。而数字插画艺术的传播与展示也是围绕这三类主体进行的。个人用户方面主要包括插画艺术家、商业插画设计师、插画专业学生、业余同好等。成名的艺术家、设计师会通过专业的艺术网站或是建立个人网站来作品,这在网络普及之初便是常见的。但弊端在于专业性太强的网站难以被大众发现,限制了访问的流量,因此信息的交流便容易滞后且狭隘。通过新浪微博以及类似的平等、广阔的交流平台,插画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信息的传播将得到极大的扩展,来自大众的反馈也变得即时、准确。尤其是对一些不知名的设计师、学生来说,这样的网络环境是很重要的,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他人的意见或者更多人的认可。在线媒体用户主要包括各类插画专业、设计专业以及动漫、游戏网站和电子杂志。在互联网的时代,插画的艺术生产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早期的插画属于一对一的约稿创作的状态,而在网络时代,插画的创作是开放式的,插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把作品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其传播形式、转载的数量等等都是不可控制的。因此各类提供插画艺术家、设计师投放作品的网站应运而生。而随着动漫、游戏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作为在其产品设计与宣传环节担任重要角色的插画设计则与之联系愈加紧密。与个人用户作品在微博不定时、零散地投放不同,这些在线媒体用户主要通过微博一系列的主题征稿活动来吸引专业创作人员以及大量的同好,同时也达到宣传自身产品、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企业/机构用户包括艺术机构、教学培训机构、设计公司、主流媒体等,他们在微博设立一个专门的企业认证用户,作为其信息和产品展示在微博中的“门户”,同时也用于筛选可以合作的插画家、设计师。这类用户主要看重微博广泛的影响力、庞大活跃用户流量以及较低的宣传成本,但在微博注册的认证用户只是其众多的“门户”之一。
2.传播特点
新浪微博是一个信息门槛极低,主要定位面向大众生活、娱乐的信息交流平台。数字插画艺术本身更侧重于商业性,普通大众在消费艺术作品时,往往只是为了获得一种感官或精神上的愉悦。因此在更贴近大众的微博平台,数字插画艺术相关的信息更容易引起注意,得到“转发”与“评论”。目前新浪微博中从事数字插画创作、设计的用户,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广告、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这不仅与新浪微博这一平台的定位有关,也符合数字插画艺术本身的创作特点。从信息传播的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商业宣传和媒体话题炒作。这两者有互通之处,但涉及媒体话题的插画创作比较随性、调侃,而正规的商业宣传则要严谨得多。例如每当有新的电影、电视即将上映,便会有该电影的宣传微博出现,海报与剧照信息;新游戏的公开测试与销售同样也会在微博进行大量插图、海报、设定图的;更多的是商业广告中的插画创作和数字招贴设计。另一方面分布零散却数量极大的信息传播内容来自微博广大的个人注册用户,也就是那些插画艺术家、商业插画设计师、插画专业学生、业余同好等的个人微博。这些个人用户通过微博平台对插画创作进行交流、分享,往往结合着个人生活的点滴,更能为大量的普通用户所接受,甚至生活中某个颇具话题性或者吸引眼球的主题会引发大量不同风格的插画创作。
四、结语
石磊教授的《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一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报业生态,但并不必然带来报业的衰落。报业同样可以采用新技术,在媒介融合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与新媒体共生共荣。这种认识和论述,对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读全书,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特色一:多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硕士点负责人、新媒体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他发表了论文《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从那以后,他发表了《从媒介融合看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报业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产品生产模式之变》、《培育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路径选择》、《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重构》等10多篇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论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体概论》,并被北师大等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专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项目“媒体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战略”、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传媒融合发展研究”,担任“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副主编,四川省精品课程“新媒体概论”第一主讲教师。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学攻读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为构思撰写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博士论文,并就相关问题多次与我进行研讨。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刚刚起步,颇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又认真听取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终于在201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集大成,是报业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构建数字报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书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放到数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战略转型。他不仅强调报业在技术上与新媒体融合,还主张在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上进行重构和再造,破除阻碍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数字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报业发展新模式。这样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数字化研究,使报业数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将众多的转型路径精当准确地概括为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在内容融合上,以前单一的报业内容生产变成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生产,报业由“报纸业”变成“报道业”。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媒体融合。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将产生跨媒体跨地域的数字化现代传媒集团。这些分析论述,对当前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色三:多学科交融,理论联系实际
该书以新闻传播学为基本立足点,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注重从经典和前沿理论中寻求支撑。同时,注重从中外传媒实践中寻找答案,以开阔、创新的视野选用大量鲜活、针对性强的案例应证观点。将报业数字化转型放到国际背景下考察,运用了大量的国外理论成果和跨国媒体的生动案例。同时,注重中国语境,对报业数字化转型在中国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政策、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石磊教授在对报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细致考察、对传媒发展众多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抓住传媒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探讨了报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具有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检索;CNKI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103-02
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天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字化传播时代。数字化的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成为当今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国际性语言。近年来,我国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因此而衍生出的数据库也即成为今天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各科研单位进行资源共享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对数据库随着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而不断改进的功能研究也就越发显得必不可少。数据库功能的发展可以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许多功能强大的高质量数据库层出不穷的涌现出来。中国知网(CNKI)就是其中之一,它以其海量数据的高度整合,集题录、文摘、全文文献信息于一体,实现一站式文献信息检索等特点而成为目前国内可进行全方位学科专业引文检索的综合性数据库之一,也是使用群体最广的资源型数据库。
谈到CNKI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中国知网即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于1998年。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经过多年努力,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1]。面对这样一个庞大冗杂的数据库 ,它的哪些功能是能为我们所用呢?除了一般的全文数据库所具有的功能,还有哪些特色功能是不为我们所熟知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CNKI的部分功能使用做了一次较详细的研究。
一、引文检索功能的全方位使用
对于任何一位使用数据库的用户来说,引文检索功能是为大众最熟悉最擅长使用的。无论是先期开发的文摘索引库还是目前发展比较快的全文数据库,用户对引文检索功能的研究较久,因此构成引文检索功能的软件技术也相对稳定与成熟。
CNKI数据库包括全文检索在内的众多引文检索入口,用户可以通过某个检索入口进行初级检索,为了更快捷更准确的查找到所需文章,我们可以进行高级检索,即时间段选择、文献来源类别选择以及文献精确度选择等多个细分项目来进行检索。从浅层次看,CNKI提供的引文检索功能似乎只能检索被引作者的论文被引用情况,实则其引文检索功能非常强大。鉴于CNKI能对每个字段分别进行全文检索,故对引文字段中的所有著录项目也能分别检索,包括参考文献的作者、题名、刊名及出版年代等。通过输入不同的检索项目,几乎可以完成所有的引文检索需求。CNKI已经实现全文检索信息完全的数字化,通过免费下载的最先进的浏览器,可实现期刊论文原始版面结构与样式不失真的显示与打印。
日臻完善的引文检索功能以及检索信息数字化的全面实现,为越来越多的编辑从业人员提供了工作上的便利。就拿笔者所从事工作来看,对CNKI引文检索功能所带来的益处深有体会。笔者工作以做人物专题信息为主,其中人物学术文献资源的整合是工作重点,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使用CNKI引文检索功能,不仅能全面检索到专题人物的文献著作,而且还能进行时间段筛选,选择我所需要的年份文献,再通过CAJViewer浏览器直接转换为TXT文本,大大缩短了编辑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内容扩增功能的全面认识
近年来,数据库的发展可谓是规模化进行,数据库运营商一方面加紧原数据的连续性和回溯性建设,同时还整合一些免费资源,并不断购买其他相关数据资源,作为其原有内容的补充;另一方面积极研发跨库检索平台,使各种类型的单一型数据库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资源系统,把一定范围内最全面的文献信息提供给用户,从而实现较大范围的内容增值。随着各学科的深入发展,跨学科与交叉性文献越来越多,数据库作为文献资源的动态集合体,必须打破原有的文献收录范围限制,扩增其收录范围,网络技术为数据库的内容扩增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
中国知网(CNKI)具有统一的跨库检索平台,可以针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同时检索。用户在使用CNKI的过程中,通过多角度一次性可以获得某主题内容的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资料、图书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从而实现检索内容的增值。这种一站式服务,减少了在多个界面之间反复切换的步骤,使得用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全的资源,这一功能,是其他资源型数据库所无法企及的。
三、个性化服务功能亟待被充分认识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广泛建立,单一的图书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趋庞大的使用人群,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逐渐被用户所熟知。CNKI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同时基于自身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及时的数据更新,以及可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一特点,推出个人数字图书馆与机构数字图书馆这两个全新模块。由于用户对于个性化图书馆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因此使用这两大板块功能的用户相对较少,该项个性化服务功能亟待被充分认识。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包括:自动跟踪读者所研究主题的最新发文;为读者提供管理评价本人成果的平台;连通机构馆后免费下载文献;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览室。任何登录CNKI的个人用户,都可以根据个人工作性质、工作领域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研究型个人馆、中小学读者个人馆或者生活型个人馆。引用中国知网的一句话就是:“个人馆是您学习、研究、创新的情报员、智囊团和图书馆”。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讲,个性化特色图书馆的打造在今天这样一个传播互动广泛化的时代,显得更加迫在眉睫,遗憾的是,大多数机构还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发展模式。CNKI机构数字图书馆的为机构能提供哪些功能呢?可以为机构提供文献资源一站式整合平台;构建层级化的机构管理体系;提供详尽、准确的资源使用情况统计;为机构定制个性化信息门户。根据行业类型,已经细分出高校、科研单位、公共图书馆、医院、职业教育、法律、企业、基础教育、军队等九个类型的机构图书馆。同样引用中国知网的一句话概括“机构馆是您单位创新发展的情报员、智囊团和图书馆”。
对于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而言,能够充分认识并能熟练使用个人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各项特色服务功能,将会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双面性,我们在体会CNKI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引文检索方面的不足。一是不能同时检索某个机构所有科研人员的论文被引情况,只能先分别检索该机构单个个体论文的被引情况,最后汇总才能得到整个机构的论文被引情况。二是检索结果的整理比较烦琐,不能直接输出规范的引文检索结果。
2.收录信息不完全。由于我国数据库所收录文献开始时间较早,因此数据库在回溯检索功能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而且有些重要期刊存在着漏收现象,核心期刊收录率低,大大降低了检索结果的参考价值。做为数据库的两大基本要求即数据收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缺收、漏收都会降低数据库质量,影响数据库的检索效果。
3.数据项目著录内容不全。有些数据缺少机构、摘要,甚至某些论文的著录项目中缺少关键词和作者项。著录项目不全同样会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给用户进一步的检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数据略显滞后。由于时间更新问题,虽然中心数据库可能做到每日更新资料,但具体到用户使用时,仍需等待一段时间,给用户的检索与查新带来一定的影响。
5.页面自动关闭问题。用户在使用数据库进行检索的过程中,若因故暂停检索或停留在浏览页面几分钟,系统就会提示:“您的操作己超时,请重新登录!”,从而中断检索,如想继续检索还需重新登录。这一不足导致用户在重新登录环节会浪费很多时间。
6.文章下载版本的局限。CNKI通用的文本下载版本为CAJ与PDF,大多数用户没有CAJ软件,然而PDF的下载速度非常之慢,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局限。
对于以上问题,有哪些比较好的应对策略呢?笔者认为:
1.数据库应能根据检索者的要求,检索出所需的文章。在对某一专题进行检索或查新时,要对数据库的资源有一个总体认识,明确有无缺期和漏刊的情况,尽可能保证检索资料的客观与全面。数据库信息资源的采集人员应尽量保证期刊的完整,进而提高查全率。
2.数据滞后需要编辑部、杂志社与数据库采编人员的共同努力,编辑部可以直接把杂志的电子版加入到数据库,使用户能在第一时间检索到最新的资料。
3.漏检主要与用户检索方法有关。减少漏检的方法有认真选择主题词或关键词和检索项,同时可采用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对于显示“无相关文献”的检索不要轻易放弃,可用文献名、作者、标题等多途径检索。由于目前我国的文献出版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许多文章没有关键词等项目,或作者标引的关键词不规范,存在大量的同近义词,造成同一主题的文献记录分散。另外标引人员专业知识所限,对于隐性概念未能准确提炼,这些都会降低数据库的查全率,造成漏检。
综上,资源型数据库建设包括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等诸多因素,它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单枪匹马就能完成,需要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提高数据库的查全率与查准率不仅是用户的目标,也是评价一个数据库和衡量信息检索系统检索效果的重要指标。虽然存在着以上诸多待完善方面,但瑕不掩瑜,CNKI的引文检索功能、内容扩增功能及个性化服务功能在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传播时代为我国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便利工具,必将对学术研究工作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现已分担起传统图书馆的教育服务任务,本文联系实际阐述了当今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如何为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凭借迅速快捷的可互操作性,将文献资源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交互、传播提高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开始为传统图书馆的分担起高校教育的服务任务,逐渐开始体现其巨大的作用。然而,在高校成人教育的领域里,人们普遍对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的服务作用重视不够,其潜在的教育职能并未体现出来,如何重视并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转变管理机制、拓宽拓展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及服务对象,进一步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质量,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1数字化图书馆是高校成人教育强有力的后盾
1.1成人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基本内容之一。
国家教委指出:“函授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校集中学习期间,学校应统筹安排其使用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图书馆、学生宿舍以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国家教委又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在现阶段,人们科学技术知识需求不断提高的形式下,成人教育再教育质量的提高,刻不容缓。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很重要,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同样责无旁贷。
传统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针对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基础,同时也为成人教育创造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就我校而言,图书馆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71万余册;中外文杂志520余种;中外文报纸110余种;各种音像资料2000余种;数字资源有: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草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北大方正Apabi电子图书》、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另外我院与韩国培材大学达成协议,我校师生可以远程访问该校的电子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对文献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实行统一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配有服务器,磁盘陈列,与校园网互联实现全院跨时限馆藏信息资源的检索、查询和利用。这些基本条件保证了数字化图书馆有能力直接为成人教育服务。
1.2从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来看,其也非常需要数字化图书馆。
成教学生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有一定经济能力,首先能满足可互操作性的自身硬件条件。其次,学习目的较明确,能从本职工作出发,通过交互式平台汲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提高理论和实践素质修养。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要求成教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数字化图书馆强大的资源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把握成人教育的规律,充分拓展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成教学生因工作、生活上的局限性,增加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工作难度,具体表现为成教学生在校时间短,不能随时按需进入图书馆,不能及时地借还阅览图书;从传统图书馆方面来说,又不能正常有秩序地开展服务工作,这些矛盾导致了成教学生的教育质量无法充分提高。数字化图书馆面对这些问题,则能轻易将传统图书馆的被动服务升格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而成教学生则能随时“进入”图书馆进行学习。
2.1高校主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重大意义,把为成人教育提供资源当成图书馆的份内工作,图书馆经费要保证专项拨款,并根据成人教育的发展而适当增加经费。
2.2图书馆管理部门应在高校的支持和协助下建立起数字化图书馆的操作程序,开设交互式网络培训等讲座、咨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员提高自学能力。针对成教学生年龄、知识结构层次不齐,针对部分学生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机实现远程访问数字化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数字化图书馆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操作指导,学生在检索书目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可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与工作人员联系解决。
2.3数字化图书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成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弄懂弄通成人教育教学的规律,开展专题服务和定题服务。根据成人教育各专业的设置情况,准确及时地采购那些成教学生急需的、针对性强的图书,建立个性化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成教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以利成教学生在面授环节中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
1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涉及到信息的数字化、信息传递及共享,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免费论文。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相关的知识产权主要有著作权即版权、计算机软件所有权和专利权。其中,版权与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和应用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1.1 作品复制中的版权问题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是调整图书馆馆藏结构的主要方式之一,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只涉及到
馆藏资源的存储方式的改变,并没有创新的成分,是一种完全复制工作。而复制是知识产权
中重要的一项——著作权中最重要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对复制的定义是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因此,图书馆在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复制权的有关规定,关注数字化权的归属、内容、行使及限制等各方面的规定。若有不慎,就会陷入知识产权的争端之中。
1.2 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图书馆的网站有着引导读者访问和浏览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作用。网站的网页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作品,网页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网站能为图书馆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图书馆要重视保护自己网站的知识产权,同时尊重其他网站的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1.3 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据库开发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独立开发和购买他人的数据库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我国著作权法将那些汇集有著作权材料的数据库作为编辑作品加以保护,规定编辑作品内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对于那些以事实性信息或无著作权材料汇集为特征的数据库,主要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由汇编者享有著作权。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涉及到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存在于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之中。特别是在图书馆建设全文数据库过程中,由于需要使用作品全文,因此需要获得版权人的许可。除进人公有领域的作品或失去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外,在使用原文时必须获得版权人的许可,同时对数据库链接使用时,必须经过同数据库权利人签订某项合作协议,否则属于侵权。另外,图书馆开发的数据库也享有版权,在避免侵犯他人的数据库版权的同时,也应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图书馆自己开发的数据库的版权。
在现实工作中,如果未经版权人许可,拷贝数据库内容,然后用于有偿的情报咨询服务,这种行为是严重的侵犯版权人的知识产权的行为,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是严格禁止的。因此,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中应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1.4 图书馆馆藏资源在网络传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将数字化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等手段传递给读者。数字图书馆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实现用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资源利用。在数字图书馆的广阔资源空间里,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终端对数字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浏览、下载、打印。而网络传输这种已兴起的传播方式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问题。著作权法已经对网络传输权有了法律认定,因此图书馆能否合理、有效的规避侵犯作品作者的知识产权将会是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网络传输的前提之一。免费论文。为了借助信息网络发挥这些数字作品的作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这些作品。
1.5 数字参考咨询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现有的网络资源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为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手段。而在网络参考咨询服务中,需要对文献内容进行摘录和引用,如果没有严格的按照知识产权法的要求尊重作品作者的署名权以及其他一些权利,那么就会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根据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文件规定,专利技术在受保护期内,他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不能实施。因此图书馆在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时,应加强咨询委托合同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约定,避免涉及专利侵权纠纷。
2图书馆如何在数字化建设中规避知识产权纠纷
2.1 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素质能力是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无论何时都应不断加强和提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要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并且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素质,积极学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度。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事业的迅猛发展,新的法规也相继出台。图书馆员在运用信息咨询系统发挥信息职能的同时必须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高自己的政策认知能力及业务素质能力,充分掌握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除了要学习《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实施条例》等法规之外,图书馆馆员还应该在数字化建设和应用中,通过各种网络通讯方式,向读者传达知识产权保护思想,提高读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减少读者违法传播图书馆数字化信息造成的知识产权纠纷,从而达到在图书馆服务范围内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作用。
2.2 加强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
图书馆在建设自己的馆藏数字资源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在图书馆网站网页中,应该注重本馆馆藏数字资源的版权说明,按照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预防网络数字资源的侵权行为。图书馆应提高馆藏数字资源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搜索、发现他人网站对本馆馆藏资源的非法转载和链接,并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制止他人通过网络侵犯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行为的发生。
2.3 恰当利用“合理使用”原则规避数字化建设中的知识产权纠纷
合理使用原则是指使用人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版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版权作品的合法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将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合理延伸到网络环境,并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数字化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合理使用范围,将成为图书馆规避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一个重要渠道。
2.4 完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
网络环境中,版权集体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因为数字化作品的公共性与外部效应大大增强,提高了版权交易的费用。图书馆也必须判断将要使用的作品的版权状态,鉴别真正的版权人,并向他们取得授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图书馆的交易费用。而通过网络版权集体管理机制,不但可以降低版权人监督作品使用情况的难度,而且可以具有比个人更强的管理能力,并且集体管理机构通过对不同图书馆就同一版权作品的授权申请的批量处理,可以大大降低交易的费用。
2.5 使用技术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高科技时代,对知识产权进行的维权行为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对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技术武装,达到预防侵权行为发生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有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最重要的手段。防火墙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即防火墙),在此检查进出被保护网络的信息是否被准许通过,或用户的服务请求是否被允许,从而阻止非授权用户的进入和对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
(2)数字水印技术。免费论文。数字水印技术是用信号处理方法在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中嵌入隐藏的标记,这种标记通常是不可见的,只有通过专用的检测器或阅读器才能提取。使用数字水印技术将作者姓名、创作时间、作品使用条件和要求等权利管理信息嵌入到数字作品中,由于数字水印具有几乎不可破译性,因此,偷换水印、去除水印的难度很大,从而使作者的精神权利和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一旦该数字信息被复制,该水印会在其中央明显地显示版本信息,要想正常阅读复制数字信息,用户只能向数字图书馆的拥有者申请合法使用。
总之,在网络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图书馆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只有关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发展,从多方面、多角度重新审视数字化资源的合理合法性,才能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优化的运行环境和必要的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云仙.毛一国. 网络传播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 (6):9-12.
[2]杨晓晴.邓里.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合理利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 (1):116-118.
[3]吴静珍. 浅读数字图书馆建设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 (6):24- 25
[4]欧穗东. 试论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 医学信息,2003 (3):138- 141.
[5]罗雪英. 也谈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J] 现代情报,2002 (12):131-132
[6]张文德. 再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 (12)
[7]刘可静. 知识产权与图书情报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2002 (12)
数字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
数字化是实现全媒体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包括期刊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体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字化期刊具有一系列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文字和图片是纸质期刊可以选择的全部表现手段,而数字化期刊不仅可以有更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还可以采用音频、视频、Flas等新型表现手段,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版面、容量自由。纸质期刊由于每期开本、页数和版面的限制,常导致一些优秀的稿件不能及时刊用,或不得不为了篇幅、版面的需要而删改文稿。而数字化期刊则不必承受这类“削足适履”的痛苦,数字化期刊几乎没有篇幅和尺寸上的限制,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从论文内容本身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相互关联出发,自由流畅地编排所有页面。
简便迅捷、低成本。读者浏览数字期刊,只需打开相应的信息终端就可以阅读期刊内容,网络信息全天候驻留,读者对所需信息可以随时选择,而不必受出版、地点、邮发时间的限制。在阅读数字期刊时,读者可以通过期刊的搜索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到当期和以往各期刊物中符合自己兴趣的所有文章,可以实现信息检索与直接阅读的一体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主题检索,更方便读者获取利用信息。这个特点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传统期刊的―个重要突破。
数字化期刊进行组稿、审稿、编辑、排版之后,即时、直接地向读者,可以保持很高的信息时效性,同时还省去了印刷、装订、搬运、寄送过程,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化期刊相比纸质期刊,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
交互性、扩展性。数字化期刊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随时可以进行交流。数字化期刊可以利用超文本链接,将一些文字和图形元素设为可用鼠标点击的链接指针,使得具有某种逻辑关联的信息之间相互链接,而对这些链接的点击将把读者带入另一个论文或同一论文的另一部分,使读者非常便捷地进行关联阅读。如果结合扩展型期刊搜索工具,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相关信息。通过超文本链接实现的这种关联阅读方式,更加适合人类思维方式非线性和扩散性的特点,这个功能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纸质期刊的另―个重大突破。
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数字化书刊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是人们对纸质书刊的前景产生怀疑,一些著名学者甚至预言纸质书刊将在几十年内走向消亡。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67种,平均期印数16767万册,较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18%,平均期印数下降0.67%,总印数增长1.91%,其中数字化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的新高。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化的确是期刊发展的大方向。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2012年10月份宣布于2013年停印纸质版,全面转向数字版。这进一步印证了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迅猛和纸质期刊面临的生存挑战。
但现在就断言纸质期刊的消亡还为时过早,据消费者数据公司GFKMRI近年的调查,尽管大多数数字化期刊读者喜欢在平板/电子阅读器上进行阅读,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承认,数字阅读所带来的阅读享受远不及纸媒,也就是说,纸质期刊在阅读体验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喜爱纸质书刊的读者坚信,读纸质书刊是一种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不会消失,纸质书刊当然也不会消失。
就科技期刊而言,纸质版除了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之外,基于多年积淀形成的权威性、可靠性、实在性,是其生命力持续的另一重要支撑。纸质期刊经过长期经营积淀,形成了严谨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和作者资源,拥有严格的选稿、审稿、编辑、审定制度,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画龙点睛的编辑专业技巧。稿件经过层层把关,反复雕琢,内容严谨可信、品质卓越,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这是纸质期刊长期积累形成的优势和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已经非常深入人心,难以轻易被撼动。即使在一些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仍倾向于使用纸质期刊。
尽管纸质期刊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全媒体时代,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纸质版期刊出版的必要I生在日渐衰减。尤其是国防工业系统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因为发行量普遍不大,单本印刷成本较高,经济上很不划算。而近些年开展的技术条件建设,又使得国防系统数字化期刊的利用条件大为改善,对纸质期刊的实际需求量明显减小。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方面要求的提高和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将会凸显,对一般单位来说,纸质版期刊要还是不要将是个问题。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按需出版模式,为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希望的解决途径。按需出版是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需要随时直接印刷装订、满足读者需求的新型出版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出版模式的限制,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重新组合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各环节,是充分结合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出版形态,可满足读者对纸质期刊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适合小批量专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印刷。
制约按需出版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数字印刷设备和软件成本还比较高、不够普及。但近年来,数字印刷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按需出版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相关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些新型设备,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喷墨数字印刷设备可以显著降低数字印刷成本,国内已有厂商推出“按需出版”业务解决方案。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成本将持续降低,按需出版很有可能成为纸质专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归宿。
科技期刊的作用更加强化,工作模式与时俱进
有种观点认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科技期刊编辑的作用将被边缘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正是因为信息越来越便捷,门槛越来越低,使得各种莫衷一是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属于有效资源,而成为信息垃圾和噪声。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内容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公信力愈发显得珍贵,科技期刊的作用不但不会弱化,还会变得更为重要。
科技期刊在全媒体时代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首先是基于“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高品质的内容永远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保证期刊内容的高水准,这是科技期刊永远不变的立身之本。
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仍然代表读者完成评价、证实、过滤、建构、呈现内容的任务,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与优化选择依然是编辑的―个首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使科技期刊编辑的功能和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必然会使编辑的工作方法与工作角色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彻底改变编辑出版工作的模式。
全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从专业知识型转向综合管理型是大势所趋,工作模式的发展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甘于为人作嫁衣,更要善于进行贯穿于出版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全程选题策划,从收集选题信息、设计选题内容开始,到选题最后完成,包含各个环节的策划和设计,并有效运作。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成为多面手,具备三重角色功能,即科学守门人、科学中介人、科学经纪人。科技期刊的任务不仅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养、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光荣使命。科技期刊编辑办刊人员要强化使命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这种转型,尽快适应全媒体时代期刊发展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划分将有新的变化,可能从传统的编辑中划分出新的编辑类型,如策划型编辑、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等,对编辑的全媒体策划运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科技期刊编辑要熟悉各种媒体的特点与要求、掌握不同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全方位的信息管理者,要求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甚至是泛滥的条件下,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整合能力。科技期刊编辑传统的内容把关功能依然至关重要,但方式会有所不同,可能变得更加具有隐蔽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深刻认识、理解并主动顺应这些变化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成功应对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保持科技期刊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不仅指不同媒体类型,也指同一媒体类型下面各种形式的组合,就科技期刊而言,除例行出版的纸质期刊外还可出版其他形式的产品,如专题、增刊、合订本等,只有综合运用不同出版形式的相对优势,使不同出版形式间相互呼应和互为补充,才能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最小投入、最大收益的效果。我们在《隐身技术》《航空航天科技信息》等期刊的编辑中,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运用合订本、专题、特刊等出版形式,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航空工程》信息与动态栏目编辑过程中,我们借鉴时下流行的微博,将“航空航天要闻精选”编辑成类似微博的百字文形式,反映最近一段时间最值得科技人员关注的航空航天业界动态,由于内容经过广泛搜集、反复筛选、精心提炼,并且采用了科技人员非常乐于接受的微博文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特色内容。
科技期刊要努力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整合者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融合变得不可避免。不同媒体间的边界逐渐消融,读者、作者、编者间的边界逐渐消融,甚至是出版者与IT营运商间的边界也在逐渐消融。科技期刊要顺应这种发展要求,应该改变传统的编辑模式,模糊纸质版和数字版之间的界线,统筹策划,构建新型编辑加工平台,根据不同媒体终端和受众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一元制作、多元”,即内容的创作是一元化,但是出版物可以有多种形态和载体。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也可以是个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掌上电脑、手机等阅读终端。这样形成多样化产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根据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多样化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特定读者,实现更高层次的按需出版。
全媒体时代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整合与深度挖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更是“内容为王”,无论终端产品形式多么丰富多彩,读者最终需要的还是高水准的、可信赖的内容,媒体之间竞争的核心依然是内容资源的竞争,新技术只不过给“内容为王”赋予了新的内涵,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集约整合能力,谁就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谁就更有希望赢得未来。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版权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38-02
一、引 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已经通过在网上建立主页或者网站的方式,实现了上网,科技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了。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指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文献的重要信息来源,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实现转型发展就成为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分析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主要是以电子期刊的形式来发行和出版的,而电子期刊则主要是指期刊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介设备上,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读取,科技期刊数字化是一种全新的,没有印刷版载体的一种网络出版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国家科技部门把科技期刊上网列入到了国家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中加以启动,不仅把国家知识基础工程(CNKI)提高到一个新的知识信息资源建设高度,而且把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付诸于实施中,此外,重庆维普等机构学术期刊数据库也实现了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知识资源的快速传播和有效利用,而且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直接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
(一)中国国家知识基础工程
CNKI是由我国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建设的,中国期刊网作为我国第一部集成化的全文电子期刊,主要是以清华大学的重点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的,目前,整个数据库共收录从1994年至今的国内5700多种期刊的50余万篇文章,其学科内容主要包含了理工、文史哲学、经济、教育、医学等126个专题和9个专辑,作为一个大型网络全文数据库,其所有期刊是和印刷版期刊相对应,可以在世界各地提供区域性内部机构信息服务和知识资源共享功能。
(二)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作为万方数据库公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开发的的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是目前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化学术期刊资源数据库,其共收录2000多种科技期刊全文内容,甚至早在1999年,该数据库系统就已经推出了较为完备的系统记账功能,是一个集科研机构能力分析、科研成果查新、论文引文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资源。
(三)维普期刊网
维普期刊网是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共同研发的较为权威的中文期刊咨询网站,也是悠游网智能中文搜索引擎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一种完美结合,自从1998年至今,其共收集了各种期刊多达12000余种,收录各类文献400余万篇。
虽然许多出版社已经纷纷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印刷型期刊电子版,大型数据库系统也提供了内容较为丰富的电子期刊数据库,对于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国内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还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其规模和质量仍然相对落后。由于出版体制的原因,国内还缺乏一个商业性质的大规模学术期刊电子出版单位,科技电子期刊数量较少,内容单一。
三、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出版对于我国科技期刊而言是一次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我国期刊数字化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国际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标准未能统一
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我国知识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所以,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对科技期刊建设标准的统一,使用共同的信息语言和信息技术,实现科技期刊知识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例如,在国际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基本是将排版的数据直接转换成统一的PDF格式,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只需要下载一个统一的阅读软件就可以原样打印和阅读。但是,在我国,CNKI、万方和维普之间,无论是知识信息检索手段,还是期刊上网浏览格式,都具有自己的标准,例如,CNKI是采用自己开发的CAJ软件来实现页面的原样浏览和打印,万方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浏览器阅读期刊页面,维普期刊数据库也使用了自己的浏览器。由于在期刊存储格式方面存在多样化问题,读者就难以对通用的全文管理系统进行知识资源利用,在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方面存在多个障碍。
(二)数字化出版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科技期刊数字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颖、交互性强和快捷。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较慢,这些优势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在时效上,维普、CNKI、万方电子期刊在出版时间上都远远落后于印刷版期刊,例如维普为了避免对印刷版学术期刊的销售和发行造成影响,特意把发行时间比印刷版期刊出版时间滞后三个月以上;在内容上,基本上都是直接翻印印刷版期刊内容,未能够在网络优势基础上增加更多内容;并且,由于科技期刊时间覆盖面较窄,可以出版的回溯性电子期刊种类较少,例如,CNKI期刊数据库至今只是回溯了1994年以后出版的期刊,其日更新速度是3000余篇文章,但是美国Web of science则已经回溯到了1945年以来的多种科技学术期刊文章,其Uncover原文服务系统则是以每天5000篇的增加速度供论文用户免费检索;而且,我国电子科技期刊还出现较为明显的缺期问题,许多文章全文阅读和下载还出现一些困难。
(三)数字化出版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困难
当前,在我国由于数字化以及网络的复制行为尚未得到有效规范,特别是对于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未采取有效措施,在文章版权支付方面是采取稿酬一次性支付,而且这种稿费支付也只是少量的。但是,科技期刊文章在网络中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时间较为长久,发行量较大,文章价值增值是无限的,作者实际所得和文章网络出版收益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等,作者作品被重复发表以后,其收益并没有增加,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著作权有关规定的,严重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究其原因主要有: 国内网络技术(上网速度、带宽)尚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无法统计提供因特网信息服务的具体使用情况, 使得上网期刊无法收取合理的报酬; 同时, 与目前网络尚处于发展阶段, 各网站收益较低有关。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期刊编辑部在其期刊上都发表声明,凡是投寄该刊的文章,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都视为是同意在网上进行发表。这个带有强迫性质的规定,是不利于文章著作权的保护,特别是作者和期刊之间,前者为了文章的发表,往往委曲求全,处于弱势地位,这给文章的发表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例如,有的文章往往只适合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如果在网络上出版的话,将使文章的保密性难以得到控制,所以,期刊编辑部通过简单的声明来取得作者对文章上网授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前景展望
相对于数字化出版,传统的印刷出版时滞严重,降低了科技成果的首创性,而数字化出版能大大提高出版时效,利于读者、编者和作者互动,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指出:“面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趋势,我国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鼓励科技期刊向数字转型的措施,鼓励科技期刊出版形式的创新。”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科技期刊和现代数字化科技期刊都是当代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优势,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应用的价值。传统出版要积极主动利用数字化,融入数字化,二者将共同促进,互相推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使知识资源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共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吴业进.印刷业现状与数字化出版的前景[J].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4(12).
[2] 武夷山.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两难处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
[3] 苏柱华,骆浩文,侯建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发展现状及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3).
[关键词]学术期刊资源整合数字化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包含二十多个学科分册,大部分创刊于2006年到2007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陆续有环境、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4个学科分册被SCI收录,计算机分册被Ei收录,蛋白质与细胞、医学分册被Medline收录,全系列被Scopus收录。能够快速取得这样的进展,主要依赖于办刊过程中学者和出版者的大量投入及密切合作,通过整合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随着数字化的进展,学术交流模式和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正在改变,如何发挥学者和出版者合作出版的优势,整合学术资源和出版资源,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是国内外同仁都在密切关注并试图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的出版实践为例,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一、数字化对学术交流和期刊出版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学术交流模式
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家William Garvey和Belver Griffith断言:“交流是科学的本质”。这一论断基于心理学领域研究提出的科学交流模型,简洁明确地描述了科学交流从原始的研究到研究成果的详细过程。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Julie M. Hurd将互联网上出现的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自存档和机构仓储库等数字化要素纳入考虑范围,通过对数字信息链中出现的预印本库、开放存取库、数字图书馆等新数字节点的研究,重新考虑了数字化给科学交流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学术交流模型[1]。
数字化学术交流方式使学者能够更直接、快速地在互联网上希望交流的学术成果,更符合学术交流的需要。开放存取和Web 2.0的应用拓宽了渠道,技术进步赋予学者改革学术交流模式的能量,使得学术交流绕过出版商环节成为可能,可以由图书馆、学术机构和学者承担预印本库、机构仓储库和博客的建设,同时也能负责开放资源搜索门户的建设和运行,因此,图书馆、学术机构和学者能够参与和控制学术信息的创造、编辑、出版、传播存档的整个交流过程,从信息交流的末端节点变成为全程参与者[2]。
2.数字化改变了期刊出版模式
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使得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赢利模式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90%以上的学术论文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获取[3]。
在数字化学术期刊出版环境下,投稿审稿平台的应用使学者和出版者在组稿、投稿、审稿等环节更好地实现了协同工作。可以按单篇文章完成组稿、审稿、编辑、数字化加工和网络,文章网络版随即可供检索和引用,实现了单篇文章在线优先出版,后续可以再进行组刊、印制和印刷版发行。单篇文章在线优先出版大大缩短了出版时间,能够满足作者获取学术成果发表优先权的需要。同时,集聚在内容服务平台上的海量文献数据库能够方便学者检索、阅读和引用。除传统印刷版外,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形式,支持多种电子阅读方式。
十多年来,全球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投资是在数字出版领域,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等国际学术出版商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变,有关期刊产业的收入80%以上来自数字产品[3]。
二、学者和出版者合作的优势
学者参与办刊的热情来源于学术界自身,是“科研文化”的一部分。学术成果获得社会承认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必须通过某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获得同行的认可才具有价值。发表学术论文是极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形式[4]。学术界把出版环节看作学术研究大循环中的一环。学者在学术交流中的活跃程度反映了自身在研究工作中的活跃程度,因而一些学者对办刊情有独钟。
学术期刊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文章的学术水平。在从无到有创办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的过程中,明确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期刊的定位和内容主要由主编挂帅的编委会来把握。各刊均邀请了该学科领域卓有学识和号召力的学者担任主编。他们具有为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刊物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办出国内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刊物。由主编牵头组建的编委会,是实际为刊物规划、设计、组稿、审稿的工作班子。作为英文学术期刊,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对刊物的发展至关重要,各刊都邀请了能够实际开展工作的海外学者,比例达到了编委会人数的30%左右。
大部分刊物与主编所在的国内一流高校进行合作办刊。在合作中,出版社负责刊物编辑、出版和发行的全面协调与管理,负责刊物数字化内容的建设、维护与服务。与学术期刊合作的高校相应学科的学院则委派学者,在主编的学术统领下,把握学术动态,实施同行评议,保证刊物的学术前瞻性、学术公正性和学术开放性。通过学术期刊与国内一流高校的合作,刊物获取到了更多的高水平稿件,保障了刊物的顺利运转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与学者和高校、学术机构的密切合作,使刊物从三个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是获得科研管理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在顶级学术交流活动中宣传刊物和组稿;三是与国内学者群体、归国学者群体和海外学者群体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使更多的学者成为刊物的作者、同行评议专家或读者。
出版者拥有专业化的编辑出版队伍、完善的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不断更新换代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广泛的传播发行渠道。学术群体结合自身科研工作,能够敏锐地捕捉学术动向,准确地把握学术前沿,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凝聚一批学者成为期刊的编委、作者或同行评议专家。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三、在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上下工夫
数字化不断创造着新的交流方式,网站、博客、微博等和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捷,使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概念似乎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学者越过出版环节,自己或通过学术机构率先学术成果,直接供同行阅读、下载及互动交流。有些学者或学术机构甚至发起建立了开放获取的内容服务平台。学术期刊真的要被取而代之了吗?出版者的工作真的失去意义了吗?
Keiko Kurata等在“学者使用电子期刊行为调查”中发现,70%的被调查者将其60%的研究成果投给了传统期刊,作者在投稿给预印本库后还会继续投稿给期刊,并未放弃传统的出版路线[2]。其原因主要是,尽管有多种多样的数字化方式,学术界仍然对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具有更高的认可度。因此,大多数学者仍会选择与专业出版者合作。在数字化出版环境下,出版者需要提供稳定、传播范围广、便于使用并及时升级的学术期刊数字化服务平台,涵盖学术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这是学者或学术机构选择期刊出版合作者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当前,学者选择办刊合作伙伴时,提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一定要有良好的内容服务平台和投稿审稿系统。
良好的内容服务平台能够及时文章,满足作者快速发表的需要;提供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交叉链接服务以利于使用者方便地进行文献检索;通过连接各大索引系统和搜索系统最大程度地提高文章的可见度和引用率。良好的投稿审稿平台使编委会成员、同行评议专家和作者与编辑能够方便、快捷地交流沟通稿件信息。
Frontiers系列刊物从创刊时就重视数字化的编辑出版平台建设,使作者、编委和出版机构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于今天的学术期刊出版来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意味着建立起一个吸引遍布世界的学术资源的通道,意味着在新一轮学术期刊数字化服务的竞争中取胜。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工夫:(1)直面数字化给期刊出版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研究对策,趋利避害;(2)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队伍,探索数字化出版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3)投入人力和物力,强化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各项功能,维护和升级服务平台,提高作者、使用者满意度。
注释:
[1]孙玉伟.数字环境下科学交流模型的分析与评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
[2]徐佳宁.现代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功能实现.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3]任胜利.国外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与特点.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3-08.
关键词 新媒体;科技期刊;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17-02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手持移动设备等为载体的新兴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以其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效果较好、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传播迅速等优势正逐渐替代传统纸质媒体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信息传播手段。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其在深刻影响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为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将为传统出版模式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科技期刊能力建设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必须建立起全新的运营体制和传播体系,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办刊实践之中,通过全新的发展模式,达到全媒体传播的效果[1],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1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内容多为作者来稿,作者投来什么样的稿件就刊登什么样的稿件,期刊的个性化程度较低;在出版模式上,传统科技期刊主要包括纸质版出版和数字出版两种模式,纸质版出版由于不利于查询和携带等因素其发行量正在逐渐减少,而目前的数字出版多为单篇论文在相关数据库中的上传或下载,未能真正体现数字出版的内涵;同时在出版发行方面,传统科技期刊多借助邮局订阅和数据库下载的方式进行发行,未能体现期刊的主动性。而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科技期刊在出版、发行及传播上的劣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喾⒄梗一种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借助网络或多媒体技术进行快速广泛传播的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已悄然出现,其不仅可以呈现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所具备的文字、图片信息,同时音频、视频技术的运用也将使得出版内容更加丰富化、立体化,尤其对于医学科技期刊而言,相关的手术或实验操作音频、视频材料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呈现势必会对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带来颠覆性的突破。新媒体技术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只有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东风,才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2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能力建设
2.1 建立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
不管是传统出版年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始终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科技期刊传播的根本就是将优秀的论文广而告之,缺乏优秀的出版内容,或者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经不起推敲,那传播也就无从谈起。科技期刊要坚持既定的出版宗旨,始终以报道学科领域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为己任,时刻保持灵敏的学术嗅觉,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善于捕捉学术热点,注重学术调研和选题,广泛吸纳高影响力论文,同时要从前期的约稿、审稿、退修到后期的编辑加工全方位加强出版内容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品味,提高办刊质量,夯实内在实力[2],确保优质内容的产生,形成传播的基础。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将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科技期刊将从单纯的提品向提供服务,从加工文化产品向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进行转变。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就是要在做好传统出版内容的价值拓展和平台延伸的同时,进一步深挖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读者、作者需求等方面下工夫,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优质内容更快、更广泛的
传播。
2.2 完善政策支持,提供技术保障
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建设离不开政策和经费的支持,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需要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需要的标准和规范,加大对公益性出版、非营利出版或者开放存取方面的优惠补贴,完善对数字版权的认定、使用和保护政策。
同时要加大对新媒体与科技期刊融合和发展方面的技术开发,鼓励相关技术研发机构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开发、更新、技术转化和推广力度,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一批期刊优先开展新媒体技术的建设,同时要有意识的重点扶持一批国际化、数字化程度较高或有专业发展潜力的重点
期刊。
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杜绝形式上的媒体融合
新媒体之“新”,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出版流程,而这样一种全新的出版流程,完全可以根据出版方或读者的需要加入更多的链接、体验与互动的跨媒介产品,实现出版内容的更广泛、全面的传播。在倡导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行业纷纷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网络平台,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号等形式体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但这种“触网”式的融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其往往会存在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及网络“空壳”
现象[3]。
目前,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已率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积极尝试通过公众号的方式推送期刊内容,打造期刊品牌形象。但就目前已开通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而言,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公众号活跃程度较低,公众号多仅用于对当期目录或单篇论文的推送,甚至有部分公众号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这一方面与公众号的运营成本及对运营团队要求较高有关[4],但更多的反映出部分科技期刊在尝试新媒体过程中的盲目与跟风。因此,科技期刊在尝试新媒体运行之前,应该通过慎重的调研,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成熟的运营模式的情况下,审慎的开展新媒体尝试。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学技术的选择者、推荐者和传播者,对推动科技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是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实施者,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在新媒体时代除具备扎实的编辑、出版能力外,还要能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就对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应以人为本,加大对复合型网络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5]。
新时期的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统筹策划能力,要对期刊出版结构、内容、表现形式、推送方式、目标读者、信息反馈等整体的出版格局形成综合掌控,对新媒体技术如何运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其次,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专业领域的预判能力,即对专业领域和出版市场要有清楚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能够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掌握市场反映,进而整合资源、调整方向,实现出版内容最有效的传播[6]。
2.5 借助新媒体加强传播营销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发行方式单一,主动化程度较低,传播能力有限,而新媒体时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技术将为科技期刊实现更快捷高效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微博、域出版、刊群网站等正以全新的传播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同和接受,而读者订阅、个性化下载又为读者实现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便利。同时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高效的数据分析系统,又使科技期刊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读者需求、行业方向以及学科发展等,从而更有利的指导和调整期刊的市场营销和传播。
3 结论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简单升级,更是使科技期刊重新焕发生机的一次重大机遇。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作为承载着传播科技信息重要责任的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时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多措共举,加大资金支持和技术更新,加快期刊信息化建设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新媒体构建立体式传播格局[7],进一步提升期刊的传播效能和市场竞争力,为科技期刊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陶华,孙良英,朱强.推动西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C]//第11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万方数据资源合作中心,2013:57-62.
[2]_巧.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实施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7(45):27-30.
[3]曹健敏.传统出版的新媒体融合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时代出版“时光流影”项目为例[J].编辑之友,2015(7):31-35.
[4]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4-531.
[5]罗巧.“互联网+”模式下科技期刊出版创新[J].出版与印刷,2016(4):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