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教学范文

校本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教学

第1篇:校本教学范文

“教学”可以说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相当关键。具体到化学学科,更是要结合“以实验为基础”这一核心特点,以及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形成既符合学科特色,又符合校本特色的化学教学观。

一、化学教学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身,更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命题渗透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责任、价值的考查,这是课程改革推动高考的必然发展。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每课的引入,可采用一些故事引入,对比引入,化学知识的发现历史、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知识或者是一些生活话题引入,这样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2.注意运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教学应注意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种相关问题,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互动与关联。

3.树立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的观念。

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对于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化学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化学实验的过程、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发现史等都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在教学中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二、化学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化学理解力

化学理解力包括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学生能够从变化的角度看自然、从分子原子的水平去解释自然现象、从宇宙进化的层次去理解生命及其进化的过程;包括学生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学生能够在科学实验探究中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体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包括学生对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关系的理解,学生能够从生活常识的角度知道生活和化学息息相关,但是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药物到化妆品、从燃料到饮料等化学产品中认识化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要提升化学理解力,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化学习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脉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脉络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对知识的理解,熟悉化学原理的应用,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学习与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化学教学内容、背景、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四个要素整合在课堂的情境学习中,学生才有真正的化学理解力,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在校本校研下,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从与生活相关的小课题中入手,自己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提升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三、化学教学中要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培养

学习就是一个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过程。能否准确把握信息中的关键词语、限制条件,将信息表征、加工,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信息的表征、加工亦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则是对多种形式信息之间的转化能力。

1.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分析问题是对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加工的过程,明确问题的实质后,挖掘其隐含的条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归类。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切入点,程序性地分析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多种形式信息之间转化能力逐步形成。

要培养学生多种形式信息之间的转化能力,就应在教学中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关注物质知识的特征和相互转化,最好的方式是建立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归纳中自主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转化关系。例如物质的量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总结物质的量在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桥梁作用,由此推出微粒个数(N)、物质的量(n)、质量(m)、体积(V)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式。在每章小结中,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概念图,以此便可以逐步形成信息间的转化能力。

四、化学教学中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

提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参考并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去挖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的东西,揭示出其内在化学本质。尤其是面对生活中的化学,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并探究本质,让学生学会从微观结构出发去解释宏观的现象。对于概念的形成,抛弃那些简单的背诵,让学生逐步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

五、化学实验探究中注重实验创新

第2篇:校本教学范文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应用文教学的实用性

生活实际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一项较为繁重的脑力劳动,但如果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生动的素材,没有大量的感性知识,就很难写出好文章来。为此,教师必须注意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感受到应用文的实际作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教写“申请书”时,在讲解一般知识后,我针对许多学生迫切要求进步,热切希望加入共青团组织,但苦于不会写申请书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们布置:请你给学校团总支写一份入团申请书。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写作劲头就一下子非常高了。

又如,教写“建议书”时,在讲解一般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你们能否对父母的家庭管理、教育子女等方面,向家长提个合理建议?不过为使你的建议能得到父母的赞同与采纳,你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写好后我给你们当个参谋。”由此,学生产生了写作欲望。初二(3)班学生冯平生,因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苛求他各门功课都必须在90分以上,若达不到要求,轻则骂,重则打,使他经常暗自流泪。经老师开导后,他写出了有理有据的《可怜儿女心》的好建议。然后我通过家访,使其父母接受了儿子的建议,采取了耐心疏导、正面教育的好方法。冯平生同学因减轻了思想负担,学得更轻松愉悦,学习成绩也大有进步。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深切体会到了应用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习应用文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二、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增强应用文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通过各种竞赛来满足自己这种心理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创造这种机会,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经常把竞赛意识引入课堂教学,大胆采用“竞赛式”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如要求学生之间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我就布置学生写“学习挑战书”和“学习应战书”,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并各挑选一份张贴供观摩,以示鼓励。

例如,我在教学生如何写“演讲稿”时,讲道:“下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准备开展一次班级演讲比赛,题目是《我为工业园学校争光添彩》,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踊跃参加,并将评出优秀演讲稿10篇,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学生饶有兴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经过理论结合实际,大多数学生的演讲稿写得不错。此外,我在教“读书心得”时开展了“讲革命故事竞赛”,教“读书摘记”时开展了“百科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也都收到了好效果,学生既练了笔又增加了知识。

通过这些竞赛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练习,增强了应用文教学的趣味性。这不仅丰富了应用文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还使学生思想相互沟通,情感相互交流,作文相互帮教、评改。

三、坚持文道统一原则,增强应用文教学的思想性

语文教学历来讲文道统一,文以载道,道以文传,文道二者水融,不可分离。应用文教学也不例外,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教书育人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使应用文教学富有思想性。

第3篇:校本教学范文

关键词:校本 教学 研究 区域 思考 坚守与超越 探索与突破 开发与实践 总结与反思 学校文化管理 教师专业培训 课程编写价值 课堂组织研究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不断深入,如何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共同结合、互相融合并且发挥巨大作用、来完成素质教育的工作任务,是当前教学与研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坚守与超越:学校文化管理的校本化思考

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的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主要要采取“人文”和“文化”管理――

首先是历史发展的熏陶文化: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熏染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染尤为重要”。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学校文化、校风和教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生受益铭志不忘。

其次是时代需要的励志文化:所谓励志文化就是倡导教育教学中的品质、品味和品行提升教育的文化氛围。校长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要有目标、有要求、有任务、有思路、有创新,有坚守以前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有超越时代的创新思维。

再次是严谨规范的制度文化:没有规律不成方圆,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发展和丰富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使学校更加稳定、持续、和谐发展;制度是一种文化,用严谨规范的制度能够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最后是人文理念的创造文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学校每天就是上课、考试、分数,这是没有文化的学校,我们应该把学校办成老师和学生的“学园”、成为“乐园”、甚至成为“家园”。

探索与突破:教师专业培训的校本化思考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素质、积极开展校本专业职业培训,“学校如何根据学校实际,使校本培训与家园教学工作深系起来,使培训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发展服务”是校本培训中的核心话题――

第一是教师个性化的发展空间:每个教师从学历教龄、知识层次、文化背景以及生活阅历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决定着教师具有个性化;教师培训除了要在总体理论培训的基础上搞“一刀切”以外,就要具备多样化、多学科、多方式的培训模式,使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共同提高,实现校本培训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每位教师现实个体价值的需要;培训之前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际,具有针对性,注意个别化;研究案例、讨论交流、分组学习,坚持理论学习与经验指导相结合,在互补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

第二是培训方法中的实践创新:以前对于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培训方法是讲讲、听听、看看,浪费了时间收效甚微;校本培训不仅需要“以学代培”、“以课代培”、“以研代培”、“以会代培”等等的方式方法,而且要克服校本培训仅仅局限于校本狭小的范围;单纯的教育理论、技术和学科培训不能从思想上、感情上和规律上产生震撼和共鸣,需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

第三是效果评估上的总结反馈:培训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个过场、不能浪费时间,不论是在本校的校本培训、县区校本培训、还是跨省校本培训,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问卷评估、试题测试和论文答辩,以便进行缜密的细致的考核了解,需要进行语言文字上的反馈,这就有利于及时调整培训方法、总结培训经验、发现培训中的问题和不足,重新思考策略。

开发与实践:课程编写价值的校本化思考

校本课程适应于学校的环境特色、文化氛围和区域风情,拓展了形式的学习范围,其中课程的编写价值定位应该是:

1.彰显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实现课程编写价值的开发与实践定位;

2.探索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提升;

3.探究校本课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全面提高。

校本课程的编写和选编始终不能脱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为学生全面掌握和联系各个学科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二、为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和“全面提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三、为实施“高效课堂”和“个案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总结与反思:课题组织研究的校本化思考

校本课程从组织人员、编写目标、确定方式到收集材料直至教学过程、学习效果、现象反馈都是一个十分细致、专业、真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确定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乡土文化历史的“闪光点”的课题,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反馈意见的考察、实际效果的认定进行可行性的研究,这是区域性可以操作的文化价值利用,能够在同一个县区范围内的学校广泛采纳、推广运用;我们说校本课程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实现其区域性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理念:

a.繁荣、丰富和提高了本区域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借鉴价值;

b.强化、凝练和理顺了本区域的教育资料和文化资料,具有实用性、选择性和珍藏价值;

第4篇:校本教学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 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推动学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研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自己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 “校本教研”有三个层面:自我反思、同伴合作、专业引领 。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回头看,自我批评,重新发现教学的意义。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大力倡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一课一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引导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课后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是学校评价教师教案的一项指标。每一位教师的课后反思都记录着他们专业成长的足迹。

二、同伴合作

“同伴合作”即“集体备课”,就是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的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我校结合实际,在“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研活动中,积极践行“同伴合作”,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先由一位老师备课、上课,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听课。课后,先请上课老师“说课”: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然后听课教师进行评课,重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执教老师说的和做的一致吗?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3. 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 对执教老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清晰的建议(至少三条)。老师们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中,畅所欲言,有的放矢,讨论得异常热烈。在汇报交流中,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视觉发表了各自真实而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对一位年轻教师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们有一个共识:拓展延伸中作者简介及其小诗和《呼兰河传》的推荐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高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主动阅读,学会学习,这一点设计得很好。老师们的建议是: 1.对“排比句”解释不清,请弄清排比句的概念,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2.评价应多元化,多鼓励学生;3.请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把时间花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对另一位老师上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老师们都感觉到上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干脆利落,学生训练有素,计算速度快。老师们对她的建议是:1.请适度放慢语速,特别是在讲重难点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让所有学生都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2.“亲其师,信其道”,请多一点微笑,亲近学生,相信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学效果会更好;3.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再放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当时有一位老师提出:上课时,老师要注意数学的严密性,教学术语一定要正确。如:老师把体积单位“cm3”读作了“cm立方”。当时,现场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议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这个小问题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经过激烈地讨论,老师们终于达成共识:体积单位(cm3)应该读作“立方厘米”。

评课后,执教老师虚心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再次上课,其他教师继续听课……直到课堂教学效果满意为止。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课”变成了研究的载体,不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不仅引起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而且通过互相交流切磋,启迪智慧,学人之长,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所有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专业引领

第5篇:校本教学范文

把教学设计“想清楚”

课例研究不是简单的听课评课过程,而是一个理论学习、问题研究、行动跟进相结合的过程。为此,在课例教学设计阶段,我们抓好以下三步工作:

1. 确定研讨主题。以构建有效课堂为目标,引导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组织共同研讨。如本学期,我们确定了三个研讨的主题,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明确的研讨主题,使上课的老师知道“上什么”,听课的老师知道“听什么评什么”,有效地克服了教研课组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 组织理论学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行为的改进需要稳定的理念支撑。研讨主题确定后,学校教研组负责编撰《教育理论学习资料》在校园网上,要求以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浏览网页,集中学习。承担授课任务的年级备课组还要上传基于该问题的专家理论或同类研究的实践成果、操作经验。专题牵引式的理论学习,扭转埋头记笔记和学用脱节等被动学习状况,架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用理论去“透视”,为理论去举证,把理论“做出来”。

3. 开展交流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就研究主题和教学设计开展交流研讨,一是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讨论执教者提供的教学设计,看是否体现研讨主题的主导思想及操作策略。

课例设计阶段的精心准备,使所有教师而不仅是授课者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和亲身体验者,组成一个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以共同的基础理论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研讨,共同把课例教学设计“想清楚”。

把教学行为“看透彻”

针对以往听课评课中普遍存在的内容方方面面,视角林林总总等随意空泛现象,我们提出要“带着观察量表进课堂,拿出事实证据来评课”的要求,务求真正读懂教师,读懂课堂,把教学行为看透彻。

1. 围绕主题设计观察量表。我们根据课例研讨主题,从关注知识传授(教师行为)和关注学生发展(学习行为)两个方面设计观察量表,采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式,要求参与听课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依据资料作出接近于事实的判断。例如基于“如何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研讨主题,我们设计了以下观察量表:

第6篇:校本教学范文

【关键词】 校园网 校本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06-0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学校的校园网的应用也逐渐开始形成,其中应用的一个主要部分――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资源库的建设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平台(资源库管理系统)的搭建;二是内容(教学资源)的充实。教学资源内容的充实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直接影响在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高低,影响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系统,就一定没有生命力。虽然各级各类学校校本资源库的积累、建设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资源库的积累和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误区。

一、目前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数量轻质量。建库之初,由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主要精力放在了数量的积累上,这无可厚非。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教学资源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结果仍沿袭以前的做法,没有对教学资源审核、筛选,日积月累导致资源库教学资源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真正能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或有参考价值的不多。对一线的师生来说,有许多资源根本不符合教育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需要。这种只重视资源建设的“量”而忽视其“质”的做法,最终就导致了资源库庞大,但是利用率却很低的现象。

2. 重素材轻题库。资源库的积累和建设过程中只注重教学素材库、课件库、教师教案库的积累和整理,而忽视了教学指(辅)导库、教学试题库和学生资源的积累和建设。这种情况导致教师日常编写的练习题、模拟题、考试题与教学不同步,试题内容不全面、不系统、甚至过时,试题区分度不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综合考查。

3. 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匮乏。 资源库中有关学生的学习心得、错题集锦、成功经验交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资源极度缺乏,在学习日益开放的今天,教师和学生资源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注重教师资源的积累,不注重学生学习资源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欠缺。要加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实现自主自助学习。

4. 资源形式单一 。资源库中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资源的处理、加工不够,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要加强对资源深加工,力争学科教学内容的每个章节、每个课时的教学资源有多种媒体形式,同一媒体又有多种格式,做到资源丰富多彩,应有尽有,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应用,也便于学生的学习利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在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对资源的形式、内容、管理等方面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形式

1. 素材类教学资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五大类。2. 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3. 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4. 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5. 文献资料――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6.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些门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三、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应立足本校的教学实际,以改善教育、教学为根本目的,因此校本教学资源建设要有实用性,对于学校不需要的教学资源,在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可以不建设该类资源。校本教学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其“校本”特性是为了强调其与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而不仅仅是指本校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

2. 教学性原则。建设资源库应充分考虑教育的需求,使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辅人员能方便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在了解各科教师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对各科教师提供的资源要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表述。开发教学资源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课程资源,并且要认识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质和特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学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这样才能建设出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内容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第7篇:校本教学范文

关键词:跨越式;校本教学;感受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独立初级中学,是我县“跨越式”教学的试点学校。同时,我校也在尝试“五三二一”校本教学模式,所以伴随两种教学模式的相互促进,我感触颇深。

一、我终于放手了

从教二十年以来,我都是牢牢控制着每一堂课,想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同一个模式的人,但现实表明人不是物体,学生有自己的天赋、个性,无论我多么努力,都会事与愿违。自从尝试“五三二一”校本教学模式以来,我转变了思想,尝试着由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到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由解决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到课堂展示;由点评自主学习的效果到语言激励或者实物奖励来激发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由纠正展示过程中的错误到帮助学生拓展提升知识点、阅读理解能力、听力能力、英语的限时写作能力。将近两年半的时间,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再对比月考、中考、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以及学期期末统考成绩,发现与以往的传统教法相比,学生无论笔试、听力还是口语交际能力都有所长进。

二、我终于轻松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每节课都是演员,而且都扮演四十五分钟的主角,学生的时间完全由我个人支配,学生只是观众,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乏兴趣了,我也很疲惫。

自从推行“五三二一”校本教学模式以来,我还时间给学生,还舞台于学生,让学生自主支配,自导自演,我来当观众,当嘉宾,当评委,当导师,来点评各小组的预习是否到位,参与展示的程度以及各组展示的效果如何,帮助学生拓展阅读提升理解能力,矫正学生错误的语音。学生动起来了,忙起来了,角色发生了转换,我也就轻松了。

三、师生关系和谐了、融洽了

青春期也是叛逆期,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我坚持每天走进课堂时面带微笑,用和蔼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都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我的亲切、温和与慈爱。同时我以合作伙伴的角色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使学生愉快、欢乐、融洽、轻松的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近两年半的教学,我几乎没有对学生发过火,更没有体罚过任何学生。虽然更年期的情绪时而不稳定,但我心中始终装着教改,装着学生。面对学困生,我循序渐进地诱导,帮助他们提高。目前,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中学困生人数在逐渐下降,班级人均分在月考和学期统考中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独立完成课时任务的习惯已基本养成,摒弃了抄袭课后作业的不良习惯,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人人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完成课堂活动的展示过程。

四、“跨越式”教学与“五三二一”校本教学融汇贯通了

“跨越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的程序,跳过某些知识序列,打破某些知识的顺序,大跨步地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对于他们来说较重要和较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跨越式教学通俗来讲就是“三步并作两步走”,每个阶段都经过,但快速完成,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我认为跨越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大容量”与“快节奏”。实际我们所接触的跨越式教学在以前专指语文教学的“211”模式。所谓“211”,是指前20分钟讲解课文,中间10分钟扩展阅读,后10分钟进行写作。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三年级开始注重阅读和写句子,四年级开始写完整的文章。这样的语文教学没有先后顺序,从一年级开始就把这几项结合在一起。在学拼音阶段就结合了识字、阅读、写作。因为语文学科的两大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若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所以“跨越式教学”就很好地兼顾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初中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新目标人教版教材也是体现“跨越式教学”模式这一特征的,教材课时内容可以根据地域与学生情况进行挑选施教。“两两说”与“师生说”的课堂环节正是反映英语科目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在“五三二一”校本教学模式的第一步——预习环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就是以小组的形式“两两说”(双语)进行;对课堂的活动展示做点评与纠正错误的环节就是体现“师生说”的过程;拓展文字的阅读与理解,又是“人文性”的体现,这个环节无论是“五三二一”校本教学模式还是“跨越式教学”模式都存在,而且是课堂环节必不可少的,更是语言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因为学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听说,而且也要达到能够快速阅读、理解,甚至写作的水平。

五、学生流失率降低了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讲学,课后留大量的作业,迫使不少学困生早早辍学,走出校门。而近两年的“五三二一”校本教学与“跨越式”教学相结合施教,开放式的课堂,加之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大科目可以留少量的课后作业外,其余科目一律要求课时练习与巩固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一来,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参加各种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的课外活动,所以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压力,学生也就打消了辍学的想法与念头。

“五三二一”校本教学与“跨越式”教学都鼓励教师尽量使用网络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主动操作计算机跟帖式进行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以网友的角色互动,课堂教学活动更贴近中学生群体的信息生活,学生不再为学习而感到烦躁。

同时,“五三二一”校本教学模式也规定学期检测的次数不得超过四次(包括中期与期末),合理科学的检测不但不会给学生施加压力,反而增强了学生积极上进的愿望,培养了他们不服输的个性。同时学校也安排了“文艺汇演”“放飞理想”演讲比赛,英语情景交际大赛、新团员“入团仪式”、春季田径运动会年级组辩论赛、学期末结业汇演等等集体活动。另外,我校课程安排还特意设置了每天50分钟的活动课。每天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舞蹈、合唱、美术和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各小组均有特长教师或者专业教师负责训练。这样通过方方面面的调节,使学生的正常学习、娱乐与培养兴趣爱好相结合,他们学得轻松,玩得高兴,就不会产生疲劳感。针对初三年级男女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两学年以来认为学习无压力、生活轻松无忧的占98%,有转学或辍学想法的只占2%。因此“跨越式”教学与“五三二一”校本教学的兼容相长有效地抑制了中小学学生辍学的不良现象。

第8篇:校本教学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研团队

教学改革 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57-01

一、W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我校是由企事业办转制过来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学校各方面硬件条件极其落后,再加上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师生流失严重,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到2008年底,教师仅有27人,学生仅有400多人。

只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学校才有出路。2010年,我校决定开展有效教育改革。同年10月,我校顺利成为自治区有效教育首批实验校。

我校刚开始进行有效教育改革时,是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推进,但很快就遇到难题。由于学校教师人数少、学科教师力量单薄,物理、化学等学科只有1人,无人一起交流学习,推进近一年困难重重,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为此,我校探索出利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来推进教学改革的路径,即通过组建并依靠学校校本教研团队,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二、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团队力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团队的组成基于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实现共同目标协力工作并着眼于取得工作成果。在有效教育体系中,5T1团队是:管理团队、班级团队、混合团队、学科团队、原理结构性团队。团队成员5―7人效率最佳。

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我们按照5T1组建学校校本教研团队。所有的教师依据其岗位与特长,安排进不同类型的团队,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长处与优势,调动教师进行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管理团队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领导等组成,5人左右,校长担任团队长。管理团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团队,负责策划、组织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制定三年教育教学改革规划及年度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提要,指导其他团队的工作,对其他团队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其成果进行评估。

(二)班级团队由班主任和本班任课教师组成,3―5人,班主任担任团队长。班级团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训练的主力军。每学期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学校所有的班级团队都集中对本班学生进行学习方式训练,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保证训练效果,管理团队定期对各班级团队的训练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对其训练效果进行评估与表彰。

(三)混合团队由掌握MS-EEPO操作技术较好的不同学科教学改革骨干组成,5―7人,由教务处主任兼任团队长。混合团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技术指导团队。主要职能为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难关,打造精品课,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织开展校级公开课、研讨课、比赛课,指导其他团队教研活动等。

(四)学科团队由本学科所有教师组成,人数较少的学科则由相近学科教师合并组成,由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兼任团队长。学科团队是保证学科教学质量重要团队。每周各学科团队安排半天的教研活动,研究探讨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在本团队内部进行小讲座、说课、上课、评课、反思等训练。在不断反复的强化训练中促进每个成员在团队教研中得到锻炼、成长与进步。

三、积极探索,成效显著

通过五年多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究,我们依靠校本教研团队力量,基本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知名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9篇:校本教学范文

一、校本教学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干预过多,弱化教学自

教师的教学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受干扰而自主行使的一项专业权利。它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决策权和选择权、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中的决定权以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权、控制权等。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如已有认知、学习状态等,适时地组织教学。但是,一些学校为了短期内转变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强行要求教师采取统一的校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些模式大多固化教学流程、教学环节,甚至严格限制教师上课讲授的时间。这样一来,就削弱了教师的教学自,抑制了教师对课改的热情,影响了课改的实施效果。

(二)教学评价重结果,缺乏对教改过程的考查

在校本评价机制中,评价内容大多细化为一些可量化的指标,如教育教学常规、教学质量、教研科研、个人荣誉等。其中,教学质量所占权重最大。但在评价指标上并未就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活动的创新有明确的体现。由于学校评价指标纯量化、重结果、轻过程,成绩至上、分数为重,所以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缺乏深度的思考,而是照本宣科,S为考试的助推器。

(三)教学评价重外在强化,教师难以保持积极性

现有的校本评价主要是一种外在强化机制,即通过各种手段将课改要求与教师的福利待遇和评优评先挂钩,从而驱动教师参与课改。这一做法在课改初期曾起到过一些作用,但在绩效工资大背景下,各学校用于奖励性绩效的比例较低,仅从经济上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现有的职称制度下,即便教师业绩优秀,只要学校没有职称指标,仍然无法申报高一级职称。可见外在激励毕竟不易持久。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为,激励人不能只关注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激励手段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现有评价机制对教师内在需求的关注不够,难以激励教师主动持续地参与课改。

(四)教学评价重甄别,教师没有成为评价主体

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然而,现有校本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甄别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这种评价目的的指引下,教师不可能成为评价的主体,只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被动地接受各项评比。首先,评价方案的制定由学校行政负责,缺少教师的广泛参与。其次,评价的权重分配不够科学。学校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考核组评等,各部分的权重比例不尽相同,但考核组的评价比例无一例外是最重的。最后,评价方法单一,只涉及定量分析,缺乏定性分析,导致教师过分追求既定的数量目标,敬业、学习、潜力、创新被忽视,不利于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构建形成性教学评价机制的策略

形成性评价是1967年美国学者斯克里芬首次提出的,随后布鲁姆将其应用于教学领域。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它“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学习行为。在此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教学状况进行系统性评价,同样也属于形成性评价的范畴。笔者认为,把形成性评价的实践方法运用于教师教学评价中,通过多渠道全面收集、分析教师的教学信息,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管理措施,让教学评价从外部激励的单一思路中解放出来,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才能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提供长期支持。

(一)尊重教学自,避免评价标准固化

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鼓励教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根据本学科特点,利用自身教学优势,大胆尝试教改实践的新方法。避免以所谓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横加干涉,禁锢教师的教学创新。比如,有的课堂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有的课堂以学生合作讨论为主;有的教师善于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有的教师习惯于采用小组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学科适合用描述的方式反馈教学效果,有的学科适合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反馈教学效果。总之,只要是能引起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学校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才可能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二)加大过程考核,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校本形成性教学评价应当立足于教学过程,在评价指标上专项设置能体现教师真实教学过程的项目,如课前准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批改、学生辅导、教研活动等。同时,各项目的评价细则,要对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有所体现。比如,在课前准备这一指标上,可要求教案内容包括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在教学方法这一指标上,可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等。此外,在指标权重的分配上,学校也应对教学过程评价加重力度,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学校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听课活动后,请教研组内的老师以课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反馈;在检查教学过程资料后,召开专题会集中反馈;在教学竞赛活动后,组织优秀成果汇报会进行反馈等。总之,形成性教学评价,不同于一学期评价一次的终结性评价,它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始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改进。

(三)重视内部激励,发挥评价促进作用

根据激励理论,激励的方式主要有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两种。管理只有在内部激励上去努力,通过唤醒教师本人对教学的兴趣、帮助教师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等,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学校除了考虑教师的物质需要,还得充分考虑教师的精神需要,即专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促使其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通过形成性评价,学校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特点以及专业需求,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比如,根据教龄,可以分段安排针对职初教师、中坚骨干教师、资深教师的专项培训;根据学习内容,可以分项实施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科学研究等专题培训;根据教师兴趣,可以组织读书沙龙、教育案例分享、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等活动。

(四)修正评价目的,突出教师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