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何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为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作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教学活动的环境,这是由于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实践活动的掌握力度不够,还不能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物理问题讨论式的教学实施中,可以利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物理的教学实际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将物理与生活脱离。其实,物理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应该时刻注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从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比如,在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众所周知,学生在踢足球的时候,足球会逐渐慢慢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第二,在汽车的轮胎上刻有凹凸的纹路有何意义?(因为使得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越多就越能增加摩擦力);第三,仔细观察手端茶杯,茶杯静止,手捧茶杯水平运动,竖直运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比如静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是相同、相反,又或者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甚至是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可以是静止状态等理论问题)
(二)创设差异性的实验问题情境
所谓差异性的实验是不同于学生之前学过的概念或者理论常识、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的科学实验。从作用上看,比起普通常规的科学实验,差异性的实验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差异性实验时,老师需要时刻注意符合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简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将其深刻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有著名学者说过:“人类认识世界中,物理学实验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比如,在“内接法与外接法测量电阻”的教学,老师先让学生分别采取内接法和外接进行测量同一只电阻,由于受常规思维影响,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这同一只电阻的测量结果的阻值是会是相同的,事实上,结果是内接法和外接法测量出的结果截然不同。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就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方法解决问题,才可能找到独立思路。”问题,作为学生讨论探究的重要导火索,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日常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尤为关键的。
(一)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师要摒弃之前单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通过具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其次,老师需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让其自主分析、自主探究问题、自主做出经验总结。最后,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10―15分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建立合作小组是进行讨论的重要前提,学生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言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课、学生静听,缺乏学生主动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发言。面对物理困惑,老师要及时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内心的见解,同时还要进行表扬、肯定或指导,让学生越来越积极踊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的“困惑情境”实验告诉我们,当人感到困惑时,被引发的动机更强烈。问题按其性质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前人已经解决过的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另一种是未被前人解决无现成答案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知道,思考与疑问、质疑与探究、质疑与释疑都和问题密切相关。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紧密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组织为主要形式,以设立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明确已知和未知,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知识、材料,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索,在讨论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为主要程序,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创设波浪式、递进式的深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创新素质和发展合作创新精神。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活跃思维,开阔思路,集思广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学生在相互争辩中学习,在相互交流中进步,实现共同提高。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交流多,教师提问多,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多,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题多,而且学生能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导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
问题的提出可通过两种策略实施:一是追问策略,即教师把教材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向学生逐次、连贯、有坡度地提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二是设问策略,即学生自问自答,教师把课程内容事先向学生布置,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通过讨论解决。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组织同桌或相邻的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组织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加强师生、生生对话,促进合作式学习。教师还要善于提炼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大胆假设,辩证思考。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是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的,教师的作用是将各个环节中带有普遍性的疑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然后一一指点迷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结构,懂得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对大纲要谙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精讲。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学习效益还体现在会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上。因此,问题讨论式教学还要通过学习结果的反馈和运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深化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逐渐上升到理论认识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如讲授“‘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一目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等内容,在此情境下设问:①结合已掌握的史实,从态度、手段、原因等方面说说帝国主义是怎样对待中国革命的?②后帝国主义又采取了什么手段?和以前有什么异同?③对此,革命派采取了什么态度?革命派采取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建立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问号是教学的出发点,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向导。然后以教材为范例,以课堂为阵地,整合课本内容,补充必要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回答问题(提供材料,鼓励学生思考)。最后在互动中形成认识:帝国主义一贯破坏中国革命,不同时期采取的手段不同;革命派因其有软弱性的一面,在帝国主义压力面前也有妥协。同样,讲述“的功绩和教训”一目时,也要从问题人手:①有人说失败了,有人说成功了,你是怎样认识的?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经验与教训?(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老师提供的和从教材上摘录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并在掌握一定材料、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提供材料,鼓励思考)。最后形成的认识是:有其成功之处,有重大的历史功绩,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历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运用中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一是设计适度型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适度型的问题,就是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量力而问,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二是在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引导、积极鼓励,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三是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富于挑战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设计开放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开放型的问题,就是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多个。学生在思考解决这类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思考,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办法,进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思维的充分发散与集合。
“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有:第一,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第二:讨论点拨。通过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精讲释疑。针对新知识的特点和讨论的实际情况,讲明要点,指点迷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第四,反馈总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分析反馈结果,适时进行教学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掌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法”简单地说,是“提出问题—引导探索—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好这一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提出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就是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生活中事物与现象,从而提出疑问。例如,在刚接触立体几何时,很多同学没有空间概念,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正确认识空间图形,作图没有立体感。可以让学生实际观察:在太阳的照射下一个长方形状的窗框投射到地板上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两根平行的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仍然平行,且电线杆中点的射影仍然是影子的中点。通过实际观察,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
二、激发学生情趣,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是“问题讨论法”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例如,在讲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时,给出一个画面:在一座铁路桥上火车轰隆着向前行驶,桥下轮船在河面上来回穿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火车行驶的方向与轮船行驶方向能否形成一个夹角?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不能,因为火车和轮船不在同一个面上。”有的说:“可以,因为通过平移可以把轮船和火车放在同一个面上,在同一个面上相交直线就能形成夹角。”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轻松地提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不仅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也就事半功倍。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学生而言,由于长期受“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形成了思维惰性,不愿意独立思考;就教师而言,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扔掉“注入式”教学方法这根拐杖,结果学生也独立不了。而“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勇于打破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从运用教材、资料,到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例如,在学习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时,都要求学生通过演示观察、讨论、独立寻找答案。在讨论中出现争议时,老师正确引导,指点迷津,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精心设计和把握讨论的问题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上,这就需要注意:(1)设计问题要科学。提出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知识准确理解,科学地设计每一个问题。(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有一定的梯度。(3)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每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对不同结论各执一词时,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分析学生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学面角的时候,对于二面角的定义:有一条直线引出的两个半平面所形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根据定义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演示二面角?经过讨论,一组同学拿出课本,以装订的一边为棱任意翻开2个页面,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二面角。另一组同学,走到教室的门口,推动门板,而门板和相邻的墙面也形成了不同的二面角。通过讨论和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通过具体模型的展示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4)解决问题要彻底。运用“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教师要及时补充,学生理解不深刻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知识点把握不准确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便于准确把握知识体系。师生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的缘由
㈠问题式教学法
我国自古就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说法,它深刻而直接的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的雏形理论,如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等等。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提到:“……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指导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实质上是为我们下了一个问题教学法的定义。
因此,笔者对问题教学法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探索出问题教学法课堂上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㈡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理论或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辩护、对话等,以帮助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包括讨论式提问、讨论课、学生讲课等内容,在讨论中教师有意识地从教材内容、国内外重大事件、难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选择讨论主题,让学生去根据主题讨论。讨论式教学法是在课堂中教师给一个主题给学生讨论,教师在讨论的进行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动态,随时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方法时还要注意讨论的主题要难度适中,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对讨论主题的确定必须是建立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前提上。教师还要注意学生讨论的时间也要适中,不能多长,也不能过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讨论进程。只要做好这些就能更好地发挥出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讨论式教学不同于灌输式教学,它能够使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理解、领会教材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论式教学符合高中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认知规律。它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正是在积极参加讨论、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的过程中,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竞争精神,领悟知识的真谛。这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验证,主动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较好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讨论式教学离不开问题。
二、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结合高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和思维需求,通过师生设问、师生解问、生生设问、生生解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给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乱中理丝的目的,将大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通过讨论方式,再辅之以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朱熹在《白鹿洞学规》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一学序并赋予新的内容而展开的。博学主要是指对教材认真预习、阅读、反复推敲。审问主要指激疑、设问,要求学生就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质疑、设问,刨根问底,并对问题进行提炼、排列,使之形成问题链。博学、审问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课前预习和问题情境创设、分组讨论这三个环节上。慎思,指学生应养成独立思考、据材料分析问题能力。明辩主要指学生能依据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能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行,指应用,能对材料中内容进行识记、理解、评论和分析等。
三、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课堂操作
1.课前
【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起点行为设计预习思考题
【学生】根据预习题,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课中
每个教学主题均采用下面的双向互动式实施课堂问题讨论式学习,构成一个课堂学习循环节:
【教师】创设情境 激励质疑 合理分组 激励评价 引导归纳
【学生】养成问题意识 学会问题质疑 讨论问题求证 交流问题拓宽 交流心得构建体
整个课堂学习在完成几个循环节基础上,由老师布置基础练习,全体学生讨论、板演和书面练习。
3.课后
教师要开阔视野,精编综合练习或者活动,组织学生先复习后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者活动设计、实践。
四、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问题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模式,应继承和发扬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合作性原则、适时原则、因人循序、反馈强化的基础上,主要强调下列原则
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意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连续性、规律性及结构性等等特点②。历史是客观的,当研究者以思维为中介对其加以科学研究时,这些特点便反映在人们研究历史时的认识规律中,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只有让学生们逐步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与思维方式的特点,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并驾驭历史思维能力。
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储理论基础与能力基础,学生的现状是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据,任何教学方法均离不开学生的客观实际。因此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程度、认识方法、依据的思想观点,就成为我们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53-01
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基础,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且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以及互动式学习,从而使学生提高认识、掌握教学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进具有现实意义。
诚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设计方面
(一)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一般情况下,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参照教学目标、依据核心内容、钻研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后提炼出来的,因此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问题是由重点和难点演绎而来的,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都讨论清楚了,其他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二)问题涉及面要适度,留足创新空间
问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后,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紧扣教学内容之间内在逻辑的联系,精心设计得来的。给出的问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经过合作和交流,形成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而生发出更具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向更深层次、更广空间进一步挖掘的欲望。
(三)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宜,要具有趣味性
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所以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特点,问题的拟定要难度适宜、深度适当。拟定的问题既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又要能带给学生趣味性。让学生结合并利用所学知识,在对知识准确、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和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结论,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进行思想交锋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对讨论过程的调控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讨论式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教师是讨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还是参与者,学生是讨论的主体。在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拓宽思维,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及时抓住讨论时的亮点,给予鼓励和总结,并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讨论中有所提高。
(二)努力创造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式教学是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生动而不沉闷、活跃而又有秩序的。讨论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吸引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参与。这就要将课堂的主导权转让给学生,为学生的发挥留足空间,让不敢表达、不善于表达、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都能大胆地发言。因此,要求教师变换角色,变组织者为参与者,真挚、坦率地和学生平等相处,努力为学生创造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让学生能畅所欲言。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
(三)合理调控讨论时间
要想使讨论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以实现合理调控讨论时间。在讨论中,当讨论离题的时侯,教师要及时把讨论引向主题,纠正偏颇;当讨论面过大的时侯,教师要给学生指出讨论的重点,让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当讨论“钻牛角尖”的时侯,教师要指出明确的思维方向。这样才能保证围绕中心议题、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使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使讨论的过程能环环相扣、讨论能逐步深入。
三、课堂总结评价方面
(一)做出准确精当的评价
讨论要善始善终,教师要根据中心问题、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的总结,不仅要概括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进行新的理论探讨,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讨论题要澄清容易混淆的概念,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正确的结论要予以肯定,答非所问、离题万里的观点要给予纠正,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专科院校;思政课
一、专科院校采取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公共必修课必须要和一些专业性的学科有所区分。但是,一直以来,有些专科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思政课的教学按照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进行,使得当今的大学生,对照本宣科的传授更加“畏葸不前”,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也严重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加强,同时也导致思政课教学逐渐的被淡化,因此,专科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可行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应对这方面的不足。
二、专科院校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挑战
1.对专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的挑战。
专科院校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依照教材的编排进行备课,单向度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模式。授课教师需要进行大量资料的汇总,以及要求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去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设置,方可完成对专题更加精确的提炼。同时关于课堂的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相关问题是由学生主要参与互动去完成的,整个课堂的氛围会更加的活跃,需要老师去更好的把握课堂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组织过程的顺畅。
2.对专科院校学生的挑战。
专科院校的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为问题的设置需要认真分析,方可真正意义上锻炼学生的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被动接受教师宣讲的“依赖症”,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因此专科院校的学生必须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对专科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进行问题式教学需要改变过去大合班上课的模式,教学组织上应该是以小班上课为最佳方式,这就要求专科院校的授课教室有充分的保障。同时对于专科院校一些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源的需求也会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科院校思政课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解决专科院校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存在的挑战的对策
1.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探讨和研究。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尤其是要充分结合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文化素质,不断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出发,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问题式教学的组织者,思政部教师首先要具备“通观全局”的组织意识;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史哲相关的内容以及不断进行问题式教学的研究,以此来充盈自身的知识储,从而可以更加从容进行问题式课堂教学”。①思政课还应该更加重视和本学院以及兄弟院校的思政部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相关运用方法的交流,从而促进自身能够更好的把握“问题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2.立足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专科院校的学生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由于不同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所站的角度不同时,其分析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有很大的偏差;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同,其对问题的把握会存在不足或者缺陷。因此,在整个授课环节,需要思政课教师循循渐进的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
3.不断去优化专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为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问题式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问题”。②采用问题式教学需要采用小班教学,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合班,这就要求专科院校必须提供足够多的授课教室。同时对思政课教师的人员需求会进一步提升,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引进工作需要加大一定的力度,同时对专科院校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源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4.思政课问题式教学的考核机制上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建议采用操行考核和水平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操行评定包括学生的出勤率、玩手机、看小说。乱说话等相关情况的考核。水平考核包括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实践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平时的阶段性测评构成。通过操行评定可以有效开展课堂的纪律组织,通过水平考核促进学生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一般而言,课程考核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题式教学过程的成败以及教学效果。两种考核方法的共同推进,可以有效的推动问题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伟超.基于问题式学习初探[J].职教论坛,2010,(7):45-47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注释:
关键词:高职;水污染控制技术;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环境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水处理技术原理,熟悉各种污水处理方法的处理过程,了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维护管理,并具有基本的实际操作技能,也直接为学生取得“水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和“设备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奠定知识技能基础。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工程应用性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必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如果按照“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仅难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会限制整体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从本课程特点出发,探索适宜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有待充实和更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工作,如果专业课程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科技发展,学生毕业后就会对市场上的新技术不了解。我院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水污染控制技术》(王金梅主编)。本教材属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侧重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方法,也注意吸收了污水处理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但随着水污染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工艺和新的方法层出不穷。要使学生不仅懂技术又懂市场,不仅懂得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又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动态,就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更新教材内容。
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目前,国内开设环境类专业的一些本科高校,本课程的授课课时多在100学时左右,而三年制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安排60学时左右。有限的授课课时增加了本课程的教学难度,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了解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精简陈旧内容,把握好重点和难点。
抽象的教学内容缺少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本课程涉及很多污水处理工艺和构筑物,每种工艺都有各自的特点,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而教材中展示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构筑物的构造多数都是示意图,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普遍感觉内容抽象枯燥,让人不感兴趣。因此,应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工程知识基础薄弱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中水处理工程原理和设计是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知识和技能。而高职高专学生工程知识基础薄弱,对实际工程的了解缺少感性认识,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实践教学内容有待优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本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多数是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而设立的简单的基础性或验证性实验项目,缺少综合性实验项目。而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应用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
科学组织,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水污染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因此,教学须根据本领域科技发展,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精简陈旧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可利用科研成果、工程实践、学术交流、互联网等资源,补充水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将国内外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信息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使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实现教学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准确定位重点、难点本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公式多,理论性强,主要包括各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构筑物的设计、污泥处理、循环冷却水处理、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教学重点主要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工艺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重点内容的组织上以污水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为主线,加强对各处理技术单元的基本原理、流程选择、处理设备设计和运行管理知识的讲解。对于理论性强的公式的推导和系数、参数的分析,应尽量简化,只做简单介绍或留给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新理论、新技术,能够针对不同污水的水质特点把所学的多种污水处理技术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的改革
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直观教具,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对于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传递的抽象知识内容,如各种水处理构筑物的结构、各种水处理单元的运行过程等,应用多媒体教学或展示直观教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系统以文字、图片、视听材料等形式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具体构筑物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构筑物的实际照片,再进一步讲解其工作原理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其工作过程,模拟污水处理的动态流程,可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和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而充分利用模型、挂图或工程中的小型设备等直观教具,可使概念的表述简单化,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如讲授生物膜的挂膜介质、滤料、曝气设备、电渗析膜片、离子交换树脂时,可利用工程中的实物或其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增强学习效果。
科学结合相关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工程实例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在讲授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设计、运行和管理时,可结合具体的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实例由浅入深地讲解,使学生在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间接地了解工程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不能仅仅在课堂内进行,可利用教学实习的环节带领学生参观具体工程项目或实际工程现场,请现场的工程师介绍工艺运行的情况、常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和防范措施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带学生到采用不同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参观,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方法基本上涵盖了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生物法,现场讲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教学改革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设综合应用性实验增设综合应用性实验,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前的准备、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管理和调试、水质指标的测试、数据处理等整个实验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助于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实验也可通过将各项独立相关的实验项目有机地整合而成。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观测”、“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和“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等属于验证性实验,若独立开展,教师设计好了实验过程,学生只会机械操作,以完成实验任务为目的,实验教学效果差。若将三个实验整合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即“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该实验综合性强,涉及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以及各种处理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实验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体现了实验的综合性,能使学生了解各单项实验之间的联系性,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运用教师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验教学中引入教师科研成果,特别是本专业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成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是模拟装置的演示实验,例如,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沉淀实验、sbr法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生物转盘实验、生物滤池实验等。这些实验多数都为模型演示实验。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学生只能了解这些装置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对于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污水处理中、在运行过程中如何进行调试和控制等知识很难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获得。但如果将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就会突破传统实验的约束,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使这些模型演示实验起到真正的“模拟”作用。例如,我院购置了一台“a2/0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模拟实验装置”,并将其引用到“改进a2/0法处理生活污水及景观回用”的科研中。在课程的实验课中,学生可通过观察教师在科研中培养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相判断装置的运行效果,了解装置的运行启动、调试和控制。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英语教学论文2600字(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创新论文
【摘要】导学式教学是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导学式教学有着较高的教学应用效果,本文中我就针对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创新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导学式教学;素质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51
英语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得分科目之一,也是历来初中阶段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攻克的学科典型。虽然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科目,而每一门学科在知识设置方面参照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基础,和随着年级提升的学习能力,更加倾向于专业性、系统性更强的内容方面深挖。但是众多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的比较中,英语呈现出独树一帜性。从学科特性来看,英语虽然和语文同属于语言文学类学科,但是和语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语是一门彻彻底底的外语学科,不论是单词构造还是语法方面都和我们传统的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从我国当前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来看,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基本还是围绕着语言的部分展开,涉及的文学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虽然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逐步认识到我国英语教学的这种局限性,但是不论是从大环境下来看还是教学改革来看,英语教学语言和文学的融合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语言体系的差异也就造就了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基本等同于“回炉重造”,包括语感构建、思维构建等等。那么初中生在具备了根深蒂固的汉语的思维和语法表达方式之后,学习英语的困难性也就不言而喻。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之后,我们也在积极地实践着各个学科内容的改革和整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从初中英语的教学来说,作为一门偏向于语言性质的学科,我们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换句话来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基本是培养学生一定程度上利用英语语言进行对外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空间,引导学生实现主动的学习和语言的应用。而从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来说,英语是绝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科目,光靠日常的课堂教学都难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习惯于摁着单词和语法被动地、刻板地学习和记忆,难以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进而也就培养不出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本文中我所谈到的导学式教学模式,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能够看出,其重点针对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习惯和能力。
一、课前导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导学式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导”,即引导和教导。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既然学习的科目众多,那么各学科分配的课堂时间也就相对压缩,所以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前导学,从而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明确自身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在课前导学方面,我们要通过导学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提前预习,并且明确新课程学科目标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将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到导学案上,在课前预习部分,结合以往所学英语语法引出新的语法点,继而将学生要预习的重难点表明,并且进一步提出预习要求。然后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定准目标的能力,同时又在不断的新课预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课前主动预习新课程的习惯。
其次,在课前导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前熟悉重难点,并且通过事先预备的课前检测题目,引导学生检测自身预习水平,从而更加认清自身的学习水平,为课堂听课重点的把握奠定基础。对于英语来说,课前预习不论是以文章还是问题的形式出现,都是考查学生单词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所以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先一步熟悉语法和单词,从而实现课堂上进一步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还能在课前预习方面,针对文章以及列出的单词和语法进行自主拓展,从而扩大知识面。
二、课堂导学,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结构
导学案是导学式教学模式实践一以贯之的“线索”,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变“教”为“导”,从而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构建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首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堂上师生角色的互换。通过导学案中所列出的例题、主题等,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以文章为探究内容,导学案中列出对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答案,并且选择代表上台分享,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更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理解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更为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其次,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初中英语课堂可以打造学生的“交际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学生听懂、能说的基础之上,变教为导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中列出的问题和内容,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有了了解,那么在课堂上也就更有底气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从而激励学生多说,实现单词和语法的不断练习,构建全英语式的英语课堂环境,进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课后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的是日积月累,从而实现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质变。所以我们也要利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导学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导学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作业。如预习学案提前下发,课堂学案及时回收,然后综合之下我们制定对应的课下复习学案,进而针对学生的课堂总体表现和学习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单词、语法、阅读等相关内容作业,实现重难点知识的巩固。
其次,通过导学案可以一以贯之地给学生呈现其当天的英语学习成果,也有利于学生整理思维,整理错题,从而在课下巩固过程中做到更客观地统计自身问题,進而明确自身的学习弱点,激发学生课下巩固的积极性,也提高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导学式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注重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仅仅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针对导学式教学模式所总结出的几点经验,分享在此,希望对其他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启发。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中职英语教学课堂,教师不断加强情感教学研究能力,利于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基于此,在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实践教学研究,以此不断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本文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英语情感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38
有效地开展中职英语教学,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用情感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希望通过下面的实践分析,能够不断提高英语情感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随着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中职学生也将英语学习纳入到学习计划当中。在实施英语教学时,用情感意识引导学生,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学生可充分发挥主动的探究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愉悦的情感和心态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更大的积极意识,让学生迅速对未知的新知识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发挥自身更多的潜能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如果心情状态不佳,无法保持平和的情绪,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的效率,削弱学习效果。中职学生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会自然導致学习环节无法连贯,对知识点的记忆模糊,从而长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丧失该学科学习的信心。因此,中职教师应着重使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发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教师应充分重视并以适当的措施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并有意识地排除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够在积极意识的作用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二、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时,需使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可借助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更乐于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在具体培养兴趣时,可使用探究方式实施。即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以自主的思维发现并分析问题,从而通过思想交流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心态。如在进行“It's…”这一句式的练习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使用该句式,同时完成部分水果单词的表达和使用。对此,教师可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完成游戏内容。具体可将不同类型的水果放在盒中,教师提问:“What'sthisinthebox?”学生便可猜测里面到底放着哪种水果,并用It's…句式进行表达。这样学生便主动完成既定内容的学习,在充满愉悦气氛的环境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设计
1.以情育情。教师需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在感受到情感的前提下,自发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让学生先行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内容。如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以和蔼的态度悉心指导,辅助学生克服障碍,这样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此外,教师要在表现出的情绪中体现积极的意识,并使用多种沟通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尽量全面地了解学生,如在课堂设计多种类型的游戏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现自身的学习优势,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以景育情。此类方式具体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能够随之产生一定的情绪,并在情绪的作用下较好地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同时提高情商。当前由于受到母语的限制,在另一种语言的教学中往往无法形成较为优越的培养途径。因此,教师可适当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相关或者在迎合情感倾向的情境中,主动接受并运用英语交际知识。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音频、视频等辅助素材为教学活动增添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增强英语教学的情感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尽量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师可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带有情感因素的部分,并将其适当放大,为英语教学增添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词、句的运用来产生情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师在开展英语首次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英语接受兴趣,教师可先从学生自我介绍开始,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包括名字、年龄、以往的学习经历、兴趣特长等等,这样学生在初次接触英语时,便不会感到过于陌生。而在让学生认识句子的主—系—表结构,并熟练使用Therebe句型时,可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对话,从情感和真实经历出发,将句型熟练运用。这种锻炼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将情感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体验,从而为学生开辟出一条新的知识获取的途径。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表现出的状态是决定最终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此方面提高重视,主动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并注意且有效利用情绪的影响作用,使之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最佳助推力。
参与者:苏静静 何慧莲 周玉婵 黄翰玲 唐文华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处理和整合,针对新教材中明显增加的学习活动量,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或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或来源于教师的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教师多采用撰写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的方式进行记录。当前,国内外对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教师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反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仅限于教师个人的思考或者几个人的交流,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何开发教师的集体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通过一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我坊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工作坊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有待研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众多的方案中得出大家认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经教学实践检验,形成“问题卡片”,在累积成“卡片库”后,形成“校本教研超市”,工作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对“地理教学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研究,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们在研讨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更加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对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模板
传统的卡片用来记录各种资料,方便分类检索。我坊主要通过制作电子版的“问题卡片”模板,设计出“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电子模板,并在工作坊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进而完善“问题卡片”的模板,提高教学的效率。(“问题卡片”模板如下所示)
“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模板
探究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案设计:刘敏红 班级:高二(4)班
1.常规教法:讲授式教学法。教师讲授课文内容,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提高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传统的教法,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打哈欠、开小差等情况,教学效果一般。
大多数学生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打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因此,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法开展教学,力图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2.创新教法尝试。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将教材内容分为“环境污染”“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看城市发展”4个板块。课前,由各个小组的学生认领相应的学习板块;小组成员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电脑设计。我要求各个小组通过摄影、上网、查阅报刊书籍、绘画创作等方式完成“我眼中的梧州”研究主题的图片收集。在收集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得有失”,因此,要从不同角度收集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3.小组交流汇报。各小组展示本组所收集到的图片,介绍在收集图片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阐述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两面性观点。
教师归纳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①正面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这是城市化的主流。②负面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4.学生自由讨论。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列举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找出解决的途径。
(1)产生的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等。
(2)解决的途径。①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建设卫星城市,开发新区;等等。
5.调查研究。根据上述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组建探究小组,针对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
参考课题:①探讨市区排污企业布局;②近年来梧州市区改善“市容市貌”取得的成效;③学校周围噪声污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④企业“三废”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情况;⑤城市垃圾处理;⑥城市“乞讨部落”调查;⑦城市交通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解决途径;⑧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
要求: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以下七点。①课题的提出;②调查的途径和方法;③调查的思路;④实施调查;⑤撰写论文;⑥小组展示研究成果;⑦集体评价。
6.点评。在本课学习中,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再调查、再讨论的方式,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建立“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累积机制”的途径
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实施教学问题累积机制,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坊要求每个成员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每天至少提出1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教学问题,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共同讨论。假如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之后,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邀请区课题组的有关专家针对相关问题,以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答。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建立教学问题累积机制的要求,我坊形成了制作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累积方式。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问卷调查。传统的问卷调查主要以书面提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列表式或表格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回答,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统计、研究。我们的问卷调查基本以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以工作坊为平台,先在工作坊成员中征集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制作成调查问卷,最后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师生,从而收集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建立“问题卡片”提供素材。
2.同课异构。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发现哪种教学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针对上一回的教学过程,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并对这些教学细节进行重新设计并使之变得更完善。通过“同课异构”,为形成“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提供了实践素材。比如,教学七年级地理《日本的工业分布》一课,工作坊成员周玉婵、彭榕君分别设计了“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周玉婵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请学生扮演小商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投资眼光到日本选址办厂,要求学生在日本地图上标注出厂址,并说明选址的理由。这样的导学策略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日本地理区位的优势,充分理解日本工业分布的规律、特点及原因,对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彭榕君老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策略”时,则让学生调查商店里的电器柜,统计由日本进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或日本汽车品牌等,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原因,将“地理在身边”这一主题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两位老师设计的“中学人文地理课堂导学策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各有侧重,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我们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认为,周玉婵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而彭榕君老师的导学设计更适合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学习。这对我们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探究问题卡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来说,截取某节课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间大致在十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片段教学与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能够体现教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独到见解,方便教师之间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