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夕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尤其是诗歌,很难绕过这一主题。读完南阳诗人鲁东升的诗集《此岸 彼岸》,我脑海中突然闪现的一个概念就是诗人唯美爱情的诗意抵达与呈现,是永恒的爱情,给人间带来炊烟袅袅,如春四季。
花开此岸,情牵彼岸,在鲁东升的诗中随处可见。“七夕是朵花/摇曳在四季的枝头/你在花的里面/我在花的外面/一起感触彼此的心跳”(《七夕,别说再见》)。在这里,诗人以七夕为喻体,真切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相约 在初秋》里,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强烈渴盼,深深地思念之情呼之欲出:“我等候你的到来/以千年渴盼的姿势/携着多情的雨/淡雅的雾/清爽的风/日与月相会/喷薄而出的情感/陶醉了满天星辉”。
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鲁东升往往有感而发,文思泉涌,把真挚的情感挥洒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如《与你对视》中:“在这清冷的夜里/咖啡的温度/可以忽略不计/我只在乎 一朵花/心蕊里蕴藏的/那份最圣洁的秘密……与你对视/在今夜/在零距离的鼓舞里/在持久的里/一朵花 终于绽放出/最完整的美丽”。“我守在此岸/你立在彼岸/此岸是酒 是醉/彼岸是歌 是泪。”(《此岸 彼岸》)。诗人情切切,意绵绵,心灵深处渴望破茧成蝶,尽快抵达爱情的“彼岸”。
纵观整本诗集,诗人鲁东升时时处处“挥洒”深情的守望和淡淡的忧伤,其“真情告白”总能让人为之心头颤动。“一片云,从我的心头飘过/等候一生一世/只为静候你的足音”(《一片云》)。“思念如丝/将爱情紧紧包裹/等待 等待 漫长的等待”(《走向永恒》)。漫长的等待与思念,诗人始终痴心不改。“想你/门前的竹子开花了/寂寞被月亮的手/挤出汗/湿了夜”(《想你的心情》)。“其实 我已被一朵花的柔情/点燃/在季节错综复杂的掌纹里/以婴儿初生的无畏/大声抒情”(《爱在精彩》)。诗人虽为法官,但柔情似水,期望“爱在精彩”。“在你孤独的守望里/咀嚼阳光 品出四季的味道/在树的记忆里/草的青/与鱼的化石一样古老”(《树的记忆》)。斗换星移,四季轮回,不改的是诗人的情深意浓。“我决计走出云的缠绵/禅悟水边/静观一朵鱼 在水里/悄然盛开/恬淡如莲”(《忆》)。“佛说,相爱一场/仅为撷取/一瓣心香”(《老树与蝉》)。诗人静待岁月,只为撷取心香一瓣。
窃以为,真正的诗歌是无法解读的,尤其是爱情诗。爱情诗的答案只深深地埋藏在诗人的心中,一切爱恨情仇付诸诗人笔端,流淌的是诗人的血和泪,歌与舞,读者只是诗歌“剧情”的旁观者、看客。鲁东升在诗集中表达的爱可能是宽泛的,但情感与诗意已经抵达和呈现读者面前。诗集虽然分为“春之韵”等八辑,但贯穿诗集始终的都是爱的呼唤、思念、守望、缠绵等因子,具体到情牵何人、情归何处,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了。
【关键词】乞巧;古诗教学;语文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古诗编排到各册的相关单元中,也与其他课文一样有了相应的单元主题,如《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编在四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中,《咏柳》、《春日》编在三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古诗编排在相应的单元中,诠释古诗词内涵的角度也要与单元主题吻合,教学活动也要有所创新,要赋予它新的学习魅力。
一、巧妙地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师用书》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该是重视给学生一种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1.巧妙地解题切入。
从读题、解题、质疑开始,给学生一个释题的方法:读古诗也可从题目入手质疑,带着疑问阅读古诗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读题后,让他们先查字典理解“乞”的意思为“向人讨、乞求”后,猜想提问会“向谁讨、讨什么”。接着阅读“资料袋”,了解“乞巧”是一个节日的名称,这里的“巧”有“心灵手巧”的意思。在理解了题目的字义后,让学生质疑――再读题目,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会提问,“什么时候乞巧,谁乞巧,在什么地方乞巧,向谁乞巧,怎样乞巧”?这样就从题目入手,激发学习动机,而后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思考。
2.巧妙地引导自主感悟。
读题质疑,带着疑问读诗,边读边思。用“你从古诗中读懂了什么”这样的中心问题展开交流,边读边悟,读中想象,读中品味,这样的流程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就诗论诗、解诗”的古诗教学了,而是类似于我们平常课文的阅读教学。交流中,学生们能紧扣解题时质疑的“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向谁乞巧,为什么?”等5个问题去读诗,一一地交流自己从诗句中读到的收获。老师顺学而导,引领学生读诗句,想画面,品情感,完成了了解民间故事“乞巧”,体会人们美好愿望的教学重难点。比如,交流时当学生谈到了“我读懂了‘什么时候乞巧’这个问题,是在‘七夕’乞巧。从‘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知道的。”老师可以追问“读着这句诗,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画面?”,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说出诗句描写的画面,其实就是说出自己的诗句意思的理解。理解意思的同时,相机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3.巧妙串讲“画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乞巧》的诗意理解只要学生们能大致理解即可,无需教师串讲,所以在交流完四句诗的学习收获后,引领学生们齐读,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一个个画面,串讲诗意。教学中,学生会把一个个画面分开来讲述,教师要引导“把这些画面组合起来,想想是怎样一个场面?然后把这个美丽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二、巧妙地拓展,丰富古诗内涵,促进理解感悟
古诗的理解,光凭想象理解,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有难度的,因此,教材编排时在课后编了“资料袋”,正是出于辅助学习的考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关学习环节,多次阅读“资料袋”,获取相关信息,帮助理解、感悟古诗内涵。第一次,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袋”理解课题的“巧”,学生知道了题目中的“巧”是“心灵手巧”的意思,知道了“乞巧”是一个节日。第二次,是在教学诗句“家乡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感受“穿针乞巧”这个热闹的庆祝活动的场面时,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了“穿针乞巧”的民风民俗,还知道了“乞巧”的人物是古代的女子。
另外,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说说“牛郎织女”的古诗,教学时,淡化处理“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为了突显故事“乞巧”。还可以结合阅读民间《乞巧歌》,帮助理解古代女子在七夕乞巧的美好愿望。
再者,在结课时,拓展阅读其他描写“七夕”的古诗,如唐・祖咏写的《七夕》、后唐・杨璞写的《七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七夕乞巧”这民间故事,从而对“乞巧”这民间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巧妙地联系,深层探究整体,把握人文价值
一首古诗,一个故事,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取向。教学中,在理解诗意后,可以巧妙联系整体,深层探究,正确把握人文价值取向。教学时,在最后环节,用问题“乞巧节,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少女正对着秋月穿红丝,她们穿尽红丝又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会谈到是为了“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能干、那样美丽、那样有智慧;织女是织布的能手,要是自己有她那样的本领,生活肯定会更好的的。”这时出示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人文价值的认识。
2、以终为始忠于自己的人生计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尤其以成功人士为最。人生计划是你一生的追求和信仰,人生信条是你一生的原则和标准。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归功于他们能以终为始忠于自己的人生计划。
3、要事第一选择当前该做的事。
4、追求双赢远离角斗场。
5、善于沟通换位思考的原则。
6、统合综效 1+1可以大于2。
论文摘要: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人生影响,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和道德标杆,因此高校教师的人格塑造是一项事关高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对高校教师的人格作用和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不足做了分析,并对完善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传统上,界定高校教师的优劣,多从学历、学术成果、教学水平等层面来看,忽视了对教师内在品质的考察。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素质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而人格起决定作用。了解教师的人格特征,能更好地对教师的心理、思维、道德品质等做出合理的评价,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素养,从而散发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积极影响高校的教育。基于此,在社会转型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人格影响作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高校教师高尚人格的作用
高校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教育,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高校教师的人格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被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教育者本人,即实施教育工作的人,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对被教育者的感染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特别是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他们与学生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肩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的责任,因此他们的人格将会为学生树立一个标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教育工作要真正解决学生思想和道德品质上的问题,仅依靠教说和行政权力是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学生,让他们认可这种教育和感化,继而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
高尚的人格蕴含着高山仰止的力量,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比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真理的宣传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一定程度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相信程度依赖于宣传知识和真理的人的人格力量,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会感染、引导和启发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高校教师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教学成果和学生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反之,会阻碍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
2 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人格存在的不足
2.1 理想信念不明确,缺乏完善人格的内在动力
社会转型期下,多元文化和思想冲击着人们的择业观。很多人看中了高校宽松的工作环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却很少考虑自身的素质和人格特征是否符合教师的岗位,仅仅把教学工作看成谋生的手段。长此以往,工作中缺乏奋斗的激情,对岗位懈怠,缺乏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一些教师由于欠缺社会实践经验,外观视野极度受限,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容易犯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走极端,甚至不考虑后果;还有一些教师对自身人生理想和目标定位不准确,造成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反差,从而心理失衡、不思进取,对完美人格的塑造产生消极影响。
2.2 角色的冲突使得教师协调不当
教师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其职责要求其不能把日常角色带入到教学工作中,不能因为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影响教学效果。但事实上,教师也是社会人,具有多重社会角色,既是教师、领导,又是学生、下属,并担当不同的家庭角色等,这些关系的融洽协调使得他们具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当协调产生矛盾时,其情绪的不稳定无形中会带入到教学活动中,影响对学生的态度,也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3 塑造完美的高校教师人格
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很强的可塑性。高校教师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在社会转型期,其完美人格的塑造对于大学生有重要的鼓舞作用,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应对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加强对高校教师的人格塑造。 转贴于
3.1加强理论修养,强化各项能力
人格修养要从点滴做起,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就是要不断的充实自我,加强理论修养。智慧是人格的基本要素,学习知识、加强修养本身就是人格提升的一个过程,丰富的知识可以使人更加自信、坚定和理智。高校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运用正确的理论、立场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广泛的涉猎各类知识,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和思想动态,不断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恰当运用感情,增强亲和力
人格组织的核心是情感,高校教师作为教学与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情感对于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工作中教师要讲究情感艺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强调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与学生平等相待,关注他们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务实性的人格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要怀有坦荡的胸怀,以自己的坦诚和热情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3.3 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为教育加分
我国传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疏也不正;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孟子亦有云:教者必以正。高校教师最有魅力的人格特征就是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这也是最能打动人、感化人的人格特征。高校教师要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时时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力求在各方面为学生作出一个表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奉献的浩然正气、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塑造是一个没有止境、不断追求的过程,只有注重平时的不断积累和点滴进步,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塑造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完美人格,散发高尚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冯秋香.论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素质构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8).
[2]唐善梅.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胡晓军.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7(3).
[4]杨敏杰.高校优秀教师人格素质结构的建立[J].科技与管理.2006(6).
[5]刘清华,杨玲.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
[6]蒋建国.新世纪大学生道德人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7).
[7]张广济.人民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8]詹万生.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J].教育研究.2002,(9).
关键词:汇率改革 外汇管理 人民币
针对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升值压力问题,有国内外学者分别将此与1985年9月美国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联系起来予以相提并论。比较而言, 中国和日本有两个根本的不同:首先是中国有资本管制,而日本没有;其次,汇制不同。虽然日本当年的情况与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当时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强国在汇率改革方面所受到的巨大压力与当前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相似之外,反思和及取日本在汇率政策、汇率改革进程中沉痛的历史教训、可以为我国2005年“7・21”汇率改革后外汇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前车之鉴。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在分析澳大利亚主动的汇率改革过程和外汇管制相应变化的基础上,探讨该国从爬行钉住汇率制成功转向自由浮动汇率制的历史进程及其有益经验,这对于今后我国适时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不断优化外汇管理颇具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日本汇率改革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的汇率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建立并极力维护日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1949年~1971年)
二战后,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稳定汇率有利于出口。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美元兑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保持了22年多,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为日本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美国对日本产品出口日益不满。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美间摩擦不断。60年代后期开始,双方贸易摩擦向几乎所有重要工业产品领域扩展。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对日本的压力增大,在金融层面要求日元升值。
(二)被迫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日元逐渐升值时期(1971年~1985年)
1971年8月,美国“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日本为维护日元兑美元汇率水平,多次入市干预,但都无济于事。尽管如此,欧美国家仍不断批评日元升幅不够。1971年12月,“史密森协议”决定将日元升值16.8%,即1美元兑308日元,并以此为标准,可上下浮动2.25%。但由于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美元汇率仍呈下滑。1973年2月13日,美元对黄金贬值10%,日本只好让日元向浮动汇率过渡。从固定汇率过渡到浮动汇率,日本是在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后才实现的,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
(三)允许日元汇率大幅度升值时期(1985年~1997年)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日本政府放手日元升值,既是试图以此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也是想借此机会提高日元进而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当时日本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仍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等传统产业方面,在以信息产业、生化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方面还未发展到成规模的产业的地步。因此,日元升值推动传统产业的企业大量到海外投资,形成了所谓的国内产业空洞化现象,破坏了经济结构转轨,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反过来又影响企业在国内的投资需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四)采取措施阻止日元汇率升值时期(1997年至今)
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破灭的肇因之一。日本饱尝了本币过度升值的苦果后,转而采取了阻止日元升值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实际上采取了促使美元贬值的政策。对此,日本运用各种手段防止日元汇率升值。如2004年1-7月,日本政府动用9.03万亿日元入市干预,购买美元和欧元,目的是保证出口收益,以外需来弥补因长期萧条带来的内需不足。
二、澳大利亚汇率改革的发展
澳大利亚汇制的转换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固定汇率制度(1931年12月~1976年11月)
从1931年12月至1971年12月“史密森协议”前,澳大利亚实行钉住英镑的汇率制度,并随着英镑对其他货币浮动。二战后,美元在国际储备和国际结算中逐渐取代英镑的地位。这一趋势也体现在澳大利亚银行外汇业务中美元占比上升、外汇储备中的英镑被美元和部分黄金储备替代上。“史密森协议”为主要货币提供了重新估价机会,澳元兑美元汇率从1.1200美元升值到1.2160美元,并在IMF允许的2.5%波幅内波动。澳元转为钉住美元。
1973~1974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涨”,澳大利亚经济也因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和消费者支出减缓转入衰退。1974年9月25日,澳元对美元贬值12%,并与美元脱钩,澳元开始钉住以澳大利亚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指数(TWI)为权重的“一篮子”货币。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每天根据TNI对外公布澳元兑美元的中间汇率,并对加权指数进行经常性的小幅调整。钉住“一篮子”汇率虽然稳定了名义有效汇率,但受到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相对通胀率的影响,实际有效汇率仍可能频繁波动,因而不但难以实现稳定实际有效汇率目的,而且给投机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汇市日益浓厚的投机气氛使澳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到1976年11月29日,澳政府将澳元对“一篮子”货币贬值17.5%,固定汇率制度终结。
(二)爬行钉住汇率制度(1976年11月~1983年12月12日)
作为过渡阶段,1976年11月后,澳大利亚采取爬行钉住汇率制度:当对相关经济因素的评估显示汇率水平需要变动时,就小幅频繁地调整澳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目的是避免市场对汇率长期大幅变化的预期,并使汇率成为经济政策中一个更具弹性的工具。其外汇管理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为中心,并将汇率工具作为对付通胀的重要手段。外汇管制措施与我国的现状类似。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存在澳元有效汇率频繁变动的预期,巨额投机资本反复无常地流动,不仅造成汇市动荡,而且当局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被迫牺牲国内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严重影响。1983年初,政治性投机压力又导致大规模资本流出,澳元汇率持续贬值。因外汇管制成本日益高昂而管理效率低
下,爬行的钉住和外汇管制的有效性均遭到质疑。
(三)自由浮动汇率制(1983年12月至今)
从1983年12月12日开始,澳大利亚改行自由浮动制度。储备银行从即期市场退出,不再公布指导性的澳元兑美元中间汇率,也不公布加权指数,但保留干预汇市的决定权。不再要求银行每日与储备银行清算其外汇头寸,但超过规定的敞口需告知当局。允许资本自由进出,澳元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只有在必要时,储备银行才适度入市干预,以维护货币的稳定性。
三、国际汇改案例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若干启示
通过研究如上汇改案例,对今后人民币汇率改革及优化外汇管理具有以下启示――
(一)一国汇改的主动权应“操之在我”,要适时、合理调整外汇管理政策。
“主动性”是新兴经济强国汇改之关键。如“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大幅升值并非日本情愿,而是欧美对日本政治施压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一个日渐崛起的新兴经济强国,汇制选择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量。特别是在一个美元霸权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一个新兴经济强国的嵋起必然会对现有经济体系和国际格局产生冲击,也必然会受到国际既得利益集团打压与干扰。因此,能否顶住国际压力,主要根据本国国情保持汇制的稳定或根据自身政治、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汇率改革是新兴经济强国汇率政策调整的关键。反观澳大利亚,其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各阶段的国内、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在旧汇制无法维持或维持成本太高时,果断选择并施行新汇制,成效显著。
迄今,现有汇率理论研究对于汇率运动轨迹难以科学诠释,实际问题解释力很差的情况仍未改变。基于经济与金融的复杂性和汇率指标的敏感性,当今人民币汇率论争在现阶段和可预期的未来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如果在目前汇率水平下,国内的经济增长率、就业情况、物价水平及国际收支没有出现严重失衡,就不能轻言人民币大幅升值或者骤然贬值。否则,汇改“大震”势必伤害中国的根本利益。
(二)一国汇改是一个动态的“渐进性”过程,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应具备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强国,其币值不可能长期保持在偏离均衡汇率的水平之上。如果汇改仅仅着眼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无论是上调还是下降,仍然是非市场化的,均不足取。应当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稳步推进改革。从长期看,具有灵活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可能是新兴经济强国汇改的较好选择。如澳大利亚实行浮动汇率制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的事情。虽然澳大利亚从爬行钉住制转向自由浮动汇率制看似“冒险一搏”,即这种汇改并非监管当局在完全把握市场和调控工具的前提下的变革,但澳大利亚客观上正是在其即期与远期汇市都取得充分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方采行汇率自由浮动,并且当时已基本达到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微观企业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高效的金融监管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联系我国实际来看:长远而言,人民币势必由扩大汇率波幅直至实行全面自由兑换。只不过这是一个渐进式的开放汇率管制过程,“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极为关键。政府要以最小的震荡代价、最适宜的节奏,逐步让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国际经验表明,汇率改革首先受国内经济、制度和市场发育等因素决定,要考虑选择期本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具备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并在充分分析各种因素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以维护和促进本国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加以理性选择。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贸然推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自由浮动非常危险。在今后相当时间内,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上的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无法承受汇率的巨大波动,还不具有实行自由浮动的条件,而适当的选择就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理性做法应是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
(三)一国汇制的选择与适时转换必须考虑“平衡性”,兼顾其主要贸易伙伴承受力。
从历史演变来看,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新生力量崛起,必然要求该国的汇率做出相应调整。汇率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纽带,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经济现状,也反映着国际政治关系博弈的结果。“广场协议”前后,一系列日元汇率安排都是通过主要发达国家间经济政策协调来实现的。这说明在日益全球化世界经济中,一国汇制选择与适时转换不仅要考虑本国经济的需要,还要权衡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承受能力,否则将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造成双方经济和福利损失,对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
对于一个新兴经济强国来说,汇制选择也是一个参与世界经济决策的舞台。新兴经济强国的崛起向世界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同时也要学会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处,承担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责任,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四)汇率波动的“可控性”与相对稳定是一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货币当局金融监管能力及行动方式很重要。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判断一国货币汇率水平合适与否的根本标准应是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实际影响。发展一国经济不仅要保持本币币值对内稳定,同时要保持其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否则会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如日本自“广场协议”以来的实践就是一个极好例证:从1985年的250日元/美元到1995年4月变为78日元/美元,三年后再降到1998年的140日元/美元,然后汇率不断摆动,曾经涨到]05日元/美元,然后又降到130日元/美元,现在是120日元/美元左右。这种长期持续的汇率剧烈波动显示汇率变化在宏观管理上失去了控制,不仅损坏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进行交往的利益,更难以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又如,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在必要时(如面临通胀加剧或澳元汇率剧烈波动等)主动干预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有力维护本币币值相对稳定及其汇率正常波动,是迄今澳大利亚浮动汇率制有效运作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 驾驶实习;教学改革;实践
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统计,全国本科以上院校开设有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120家,开设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高校共有65所。开设这些专业的绝大多数高校均将“汽车驾驶实习”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设有1~2个学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如何开展“汽车驾驶实习”的教学活动,各高校均依据本校特点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
1 《汽车驾驶实习》的教学
1.1 教学目的
驾驶实习是学习汽车结构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驾驶实习使学生熟悉汽车的结构、性能、起动方法和驾驶操作要领;掌握汽车的使用性能,正确识读汽车各种仪表;通过实际操作,基本掌握驾驶操作技术(包括起步、变速、停车、转向、倒车、调头、油门使用等)。
1.2 教学内容
因为学时的差异、硬件条件的不同、教学师资的多寡不一,各高校对《汽车驾驶实习》教学内容规定是有差异的,视各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汽车驾驶实习》的教学内容不外乎以下几项内容:
①理论部分:了解汽车是典型机电一体化设计的产品,初步掌握汽车构造原理和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
②交通法规部分:了解汽车道路交通法规,严格遵章行车,维护交通秩序与安全。
③汽车的驾驶实践部分:了解并熟悉汽车的操纵机构的功能及正确使用方法;在心理放松、从容的状态下进行汽车架空操作训练。掌握一般道路、复杂道路的驾驶要领,汽车场内的倒车,公路调头等训练,特殊天气条件下的驾驶注意事项与驾驶技巧等。
④汽车常见故障分析处理部分:通过汽车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汽车在行驶中常见故障的判断与排除等。
不少高校,将理论部分的教学放入了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如列入《汽车构造》;第④部分的内容列入了其它实践环节中。
1.3 教学方法与措施
为满足教学要求,各高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措施。主要有:
①言传身教:绝大多数高校采用了言传身教这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驾驶经验。
②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系统播放CD、VCD、DVD或有关视频信息等来辅助教学。此种方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细心观摩与学习,特别适合理论教学。
③仿真模型:绝大多数高校只能购买低挡的仿真模型来模拟驾驶。象吉林大学、清华大学的高级驾驶仿真一般不会对本科生开放。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仿真真实情景,但毕竟还是与实际情况相去太远。
④架空操作:将汽车驱动轮架空,让学生在车辆静止、发动机运行中学习各种操作技能。
⑤实车驾驶: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汽车驾驶的技能。
2 现有《汽车驾驶实习》实践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在汽车驾驶实习实践环节中,实车驾驶是最理想的方式,最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但不是每所学校均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因为实车驾驶:
①硬件要求高:要满足教学要求,学校至少要有1辆以上专用车,而且最好是教练车,当然也可以对普通车辆进行改装而得教练车。教练车越多,分组越多,每组学生人数越少,学生实践机会越多,效果越好。
②环境要求高:要有专门的驾驶实习场地,学校有这样的条件当然是最好的了。在社会上很难找到理想的实习驾驶环境,即使能找到这样的环境也会受到交警部门的管制;
③师资要求高:要求教学人员要有教练证,否则驾驶安全无法保证,出了教学事故,责任重大;
④经费开支大:车辆的正常运行、维修,教练员的精力投入均需经费的投入。
由于受到以上4项条件的限制,不少学校只能完成教学内容中的①、②和③中部分内容,比如只能进行仿真模型上的驾驶训练、将车辆架空操作,有些学校甚至连这些基本要求也达不到。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汽车的结构与功能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辜负了社会的期望。曾几何时,是否要保留《汽车驾驶实习》这一传统的实践环节成为相关高校争论的议题。
3 我校《汽车驾驶实习》的教改实践
笔者认为,《汽车驾驶实习》这一实践环节不仅应该保留,还应该加强,但应该与时俱增进行教学改革。下面是我校在这一方面开展的改革思考、尝试经历与收获体会,将它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3.1 时间安排的改变
传统的汽车驾驶实习,有的高校是以实践专周的形式,有的高校是以课内实验的形式来展开的。绝大多数高校将这门实习安排在大学的三、四年级,笔者认为如此安排为时太晚。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越早接触专业知识,越早萌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对他们的成长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就越为有利,因此,我校曾经将汽车驾驶实习提前到大学第2学期来开展,果不其然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得到了提高,车辆06级就比未实施此措施的车辆05级专业学习兴趣高。
3.2 教学内容的改变
由于受学时的限制,传统汽车驾驶实习的内容只有两大项,即汽车构造知识和汽车驾驶知识。为了与现代环境相适应,我们相应增加了一些教学内容,主要有:交通法规的相关知识、汽车驾驶非操作层面的正确习惯、车辆日常检查与保养、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办法与对策、汽车常见故障的排除等内容。
3.3 组织形式的改变
教学内容增加了,学时又没有延长,在同样多的时间段内教师怎么可能完成那么多的教学任务?我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提升了,迫使教师拿出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如要求学生观看VCD、DVD等视频任务写出观后感,布置学生相关任务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答案,在专业教室完成交通法规的模拟考试,在软件上模拟汽车日常维护等。
3.4 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学内容增加了,学时又没有延长,在同样多的时间段内学生怎么可能接收那么多的知识?我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改变了,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些教学内容,只给学生提问题,由学生分组或独立地寻找答案来解决,比如汽车日常检查有哪些内容,如何进行等。如此一来,学生自主获得专业知识的技能又得到了提升。
3.5 实车驾驶的改变
由于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我校只有一辆中巴车可以用于实车驾驶,虽然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拥有驾驶证却无1人拥有教练证,在这种情况下,如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开展汽车驾驶面临许多的压力,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安全问题,其次才是车、场地与师资的问题。我们最终解决的办法是将这一教学任务转交给专业的驾校来完成,借用他们的师资、借用他们的车辆与场地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付出的代价就是要付一笔钱给驾校。
3.6 评分体系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调动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我们教学的投入,我们对评分体系也进行了修改完善,具体的措施有:凡已经获得驾驶执照的学生可以免修汽车驾驶这一实践环节,成绩为优;正在驾校学习,在同期内能够获得驾驶执照的学生也可以免修汽车驾驶这一实践环节,视其已完成驾照考试过关情况,过一关成绩为“中”,过两关成绩为“良”。这一激励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一起就有学生获得驾照,毕业时就有许多学生已经获得驾照,提高了我校毕业生的素质,为他们找工作也奠定了基础,就业率也获得了提高。
3.7 永不休止的改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仅采用以上措施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去修改完善。在上一轮修改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将汽车驾驶实践环节挪到了大学的最后一学期,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鼓励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获得驾照,另一个是在尽可能地减少我们在教学投入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质量。此外,派教师学习获得教练证、购置更好更多的教练车也在构想中,期望与驾校合作办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改从来就没有休止符,我们的教改也永不会停止。
4 结论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汽车驾驶实习》教学改革的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们认为成功的根源在于:①想学生之所想:学生希望学到真本事,实车驾驶是必然的选择;②忙家长之所忙:家长希望弟子学有所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与“熊掌”兼得更妙;③虑学校之所虑:学校希望花最小的代价培养出优秀的人才;④用社会之所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办校,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只要秉承以上4条原则,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gaokao.省略/sch/zyk/query.isp
[2] 福建工程学院《汽车驾驶实习教学指导书》.
Teaching Reform for Auto-driving Practice
Zhong Yong, Liu Chengwu,Dai Cungong,Ye Shen
(Electromechanica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08, China)
[关键词] 黄金期货价格 ECM模型 VAR模型 方差分解
黄金有金属之王的称号,具备了货币、商品和金融三大属性,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认清我国黄金价格与国际黄金价格的关系,以及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程度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主要的黄金市场是伦敦黄金市场和纽约商品交易所。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黄金消费国,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2008年1月9日上午,我国首个黄金期货合约在上海期交所成功上市,我国已形成期、现货市场共同发展的二元市场结构。黄金期货的推出完善了我国黄金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对谋求我国在世界黄金市场上的话语权、对我国黄金企业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范围是2008年1月9日至2008年12月15日期间纽约黄金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黄金主力期货合约和伦敦黄金市场(LBMA)每日的收盘价。本文采用Eviews5.1进行数据处理和计量研究,期价数据来自于文华财经软件。
二、实证研究
为检验黄金价格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对价格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三个序列在5%显著水平上不能拒绝单位根的存在,且其一阶差分序列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存在,即三个金价序列均是非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过程.故判定它们都是I(1)序列。
建立VAR模型除了要满足平稳性条件外,还应该正确确定滞后期p.这里,选用了AIC(赤池信息准则)和SIC(施瓦茨准则)。选择p值的原则是在增加p值的过程中使AIC、SIC的值达到最小.经过反复试验,最定出最佳的滞后期k为2.这也为方差分解和脉冲效应函数提供了依据.
考察VAR模型时,采用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向三个价格序列的方差进行分解,可以揭示各新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通过计算结果可知,来自于纽约市场的方差明显大于伦敦市场的方差,说明上海黄金价格的形成受到纽约市场的影响(91.04%~79.42)较伦敦市场(2.36%~0%)更多一些;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总方差中来自于国外市场的部分呈上升趋势,但在滞后第10期时国外部分仍小于50%.因此,说明对于上海金价,国内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略占主导. 而纽约市场和伦敦市场来自本市场的方差在81.53%~91.04%之间,远大于来自上海市场的方差(8.96%~18.47%),说明上海金价对国外市场的影响还较为有限。
右图从左到右依次为上海、纽约、伦敦黄金价格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上海金价对其自身的1个标准差新信息有明显反应,价格当期增长了约2.6%,第三周的时候达到最高后逐渐降低至2%;而短期来自纽约市场的信息性对上海市场影响也颇为剧烈,第二周就达到2.3%,并影响力一直维持到第十周。同时可以看到,伦敦市场的信息性较小,不超过1%。通过对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分成分解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期价对来自上海市场的新信息反应较大,当期就有超过4%的增长,随后增长至8%左右,而其对来自伦敦市场的新信息在第二周时达到最大值约5%后不断减小;通过第三个图可以看出伦敦市场对来自纽约的新信息反应最为剧烈,当期就达到13%,第三周达到最大15%后震荡下调至11.5%;其次对上海市场标准差新信息的反应从第一期的4.8%持续增长至第二期的7%,并基本保持稳定,而对自身市场价格变动影响相对较小。
虽然VAR模型可以给出三个市场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不能深刻揭示序列经济含义上的长期和短期间更为复杂的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是协整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示形式,有效描述了经济不良序列之间的长期表现和短期表现。在建立ECM模型前,首先用Johnsen多元协整检验三个序列间的协整关系,计算结果说明三个市场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利用ECM模型研究三个市场价格之间的互相引导关系.上海期价与伦敦、纽约价格之间的ECM模型可表示为方程:(SH、NY、LD 分别表示上海、纽约、伦敦黄金价格,D表示一阶差分)
SH=-10.92441183+0.7546327653*SH(-1)+0.07204668121*NY -0.08163377209*NY(-1)+0.00120063872*LD+ 0.07616182154*LD(-1)-0.01328712947
由于误差修正项为负,且统计显著,说明误差修正项对上海金价具有负向调整作用,即当系统偏离均衡状态时,下一期上海黄金价格将上升,完成对非均衡状态的修正。并由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知,纽约、伦敦黄金价格对上海期价均有引导作用。虽上海价格对伦敦市场也有一定的引导,但上海金价对纽约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明显;纽约期价与伦敦期价互相影响。
1.随着黄金市场的发展和开放,国内黄金价格已逐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但较之国际成熟的黄金市场,上海黄金价格的影响力仍较为有限,国际黄金价格对国内黄金价格的引导作用大于国内黄金价格对国际黄金价格的引导作用。
2.虽然上海黄金期货由于刚刚起步面临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讲,上海黄金期货市场达到了上市的预期目的,对于整个黄金产业链来说,能使我国黄金相关企业能够运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杠杆作用的功能,更好回避黄金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期货价格;现货价格;早籼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119-02
一、模型选择
粮食生产周期长,其经营者和生产者面临较大的风险,粮食期货交易的引入使得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根据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及时、灵活的安排粮食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调整生产和经营结构,提高效率。首先,根据相关的理论分析,本文选用了变量自回归的VAR模型,VAR模型正是用非结构性的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在运用VAR模型进行回归的基础上,笔者选用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对VAR模型进行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正是用于检验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有先导——滞后关系时,研究这种关系在统计上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最后,本文运用了误差修正模型对原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二、样本数据
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交易在所有的粮食期货交易份额中占据较大比重,在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的粮食期货交易中,2009年4月20日中国最大的粮食期货交易品种早籼稻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填补了中国大宗粮食品种期货交易中没有稻谷期货交易的空白。此外,早籼稻的生产和价格涉及南方早籼稻产区13个省份近四亿农民,尤其是在湖南、江西、广西、湖北和安徽等中西部产区,关系到服务三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富民强省,其重要性凸显。在没有存在粮食期货价格指数的情况下,笔者选择早籼稻期货交易来研究粮食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关系很具有代表性。
笔者选用早籼稻指数作为研究对象,数据类型为月数据,研究时间跨度为2005年5月至2012年3月,期货价格选用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早籼稻指数收盘价;早籼稻收购价格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所以现货价格采用收购价格,收购价格是根据中华粮网——全国粮油价格监测系统中早籼稻全国收购均价的周数据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计算出来的月数据。
三、VAR模型的设立
经济意义分析:首先,由R2=0.991207,R2=0.990639可知,VAR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模型对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关系的拟合较为理想;其次,由F=1747.223知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最后,我们由回归结果可得出早籼稻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现货价格的变动滞后于期货价格的变动,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形成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VAR模型的检验
模型的检验有助于进一步保证我们结论的准确性,本文在这里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VAR模型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证明,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正是用于检验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有先导——滞后关系时,研究这种关系在统计上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即主要是一个变量过去的行为在影响另一个变量当前的行为?还是两个变量过去的行为在共同影响着对方当前行为?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结果(见表3)。
通过VAR回归分析,可以知道期货价格引导现货价格,通过滞后一阶的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进一步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期货价格引导现货价格”假设,由此可见期货价格引导现货价格,而且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Gareth R.Jones.JenniferM.George.Contemporary management McGraw-Hill:New York.2005.
[2] Farm Truths;Himanshu.Will Farmers Benefit from Futures Market Economy and Politics,2008(6).
[3] Jason A Colquitt.Jeffery A LePine.Michael anizational Behavior McGraw-Hill:New York 2009.
[4] 曲三省.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研究[J].价格月刊,2008,(1).
关键词:文艺复兴;建筑;海尔布隆市政厅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05-01
一、德国文艺复兴的产生
在欧洲建筑史上,文艺复兴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于15世纪产生的另一种建筑风格。自意大利兴起,这种建筑风格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欧洲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复兴建筑。
15世纪下半叶,德国产生了文艺复兴的思潮,“一些大学开始流行文艺复兴的“新学问”。西塞罗(Cicero)、维吉尔(Vergilius)、霍勒斯(Horace)、李维(Levi)和特伦斯(Terence)等古典学者,或受邀到大学讲座或作为家庭教师,广受学生的追捧。他们选取日常生活的题材来改编以往的古典作家的作品。”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略有不同,德国早期的人文主义学者多数是语言学家和哲学思想家而非文学家;文艺复兴的主要活动中心在大学而非宫廷;其主题是对宗教、道德、哲学等敏感问题的探讨而非复兴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德国文艺复兴的建筑装饰风格
“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兴盛于中世纪中后期,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带尖状。这种高超的建筑艺术被广泛的运用于教堂建筑,表现了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感情。”哥特式强调神学至高无上的统治力,而之后出现的文艺复兴风格则更倾向于人性。在哥特式建筑中,设计者往往采用尖的形态,如尖塔、尖、尖拱,都表达了痛楚和不和谐的宗教意义,给人一种摆脱凡尘一切重负的感觉;而文艺复兴惯用的形态――罗马柱,则更加象征着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这种尖与圆之间的强烈对比被设计者巧妙的运用到了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德国最初的文艺复兴建筑始于16世纪下半叶,设计师们最初在原有哥特式建筑的基础上增添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构件与装饰,如古典柱式、山墙、雕像等。具体代表建筑有海得堡宫和海尔布隆市政厅。17世纪始,德国陆续受到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吸取了其开朗、宏伟的风格,并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可以说文艺复兴视是对哥特式的继承和批判。中世纪的德国虽已趋向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分裂,经济与政治中心始终不能建立,使得其文艺复兴略为迟滞,一些建筑或有哥特式晚期的风格,又带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印记。
德国的文艺复兴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由于处在欧洲中心,德国西边的文艺复兴思潮受到法国的影响,南部受到意大利的影响。而北部则因其气候寒冷,多采用高坡屋顶和大窗户的设计。另外,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导致了建筑装饰风格上呈现的各自不用点。北部地区大多选用转料作为建筑材料,其他地区还采用石材和木材。同样是文艺复兴建筑,因生活环境及时代心理多种因素的不同,自然呈现为各具特色的清晰表现。如果南方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以追求和谐性为美的标准,那么位于北方潮湿德国则突出表现一种强烈有力的充满奇异思想的真实性。在建筑物的装饰方面,所呈现出则是一种荒诞的艺术特点。
三、德国文艺复兴的多样性
德国的文艺复兴建筑在其它国家也有所影响。比如我国青岛火车站候车大楼屋顶双坡陡峭、尖塔高耸,钟楼的基座、窗框、门框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线均用花岗岩砌成,都体现了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德国的文艺复兴建筑装饰风格整体来说其实是一个杂糅的状态,巴洛克、文艺复兴、哥特式风格混合在其中,大部分文艺复兴的装饰都建立的富丽堂皇,点缀着栩栩如生的雕像和色彩缤纷的绘画。工匠个人风格的不同、资本家的利益驱使与对科学的追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
四、典型的建筑案例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由哥特式、巴洛克和文艺复兴等风格混合而成的,这种混合式的风格大部分都用在了世俗建筑上。例如海德堡城堡,兴建于13世纪,坐落在国王宝座山顶,庭院四周不规则的分布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屋群和看守塔。从其建筑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部的爱奥尼式和柯林斯式的壁柱和半柱式,具有典型的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在后面的建筑中,格子窗在底层群集,与之前的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又大为不同。
“欧洲的世俗建筑反映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自己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威尼斯的维罗纳市政厅、帕多瓦市政厅是16世纪意大利市政建设的初期表现。”德国建筑艺术下的文艺复兴较为迟滞。直到16世纪下半叶,德国北部一些城市建筑开始受到尼德兰的影响,出现了几座设计精致的新兴世俗建筑物。科隆市政厅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威廉・韦尔纳肯于1569~1573年间设计建造的,其正面采用了带有拱廊的门厅,并用繁丽复古的圆柱、浮雕和雕像做装饰,显得标新立异,也使得市政厅可以保留传统宫殿建筑的华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