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测绘工程概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测绘工程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测绘工程概论论文

第1篇: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测绘工程 质量监控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和工程专业人才跨国流动,相应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工程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评价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各国工程教育专业可比性和等效性的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教育界和工程技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扩展为大众教育,与精英阶段培养出的“杰出工程师”相比,目前教育质量落差较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不满;二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当欠缺,迫切需要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本文结合专业认证,探讨如何设置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测绘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专业国际互认,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工程教育的学位互认协议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首尔协议》等4个,其中《华盛顿协议》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989年签约之初,这个协议覆盖了3大洲的6个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华盛顿协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吸引了覆盖27国的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前来谈判入盟问题。我国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为华盛顿协议体系的观察员参加,2013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二十一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取得高速发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学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笔者有幸参与组织、实施了本次专业认证工作。以下是笔者作为专业认证全程准备工作主要参与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 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1.1 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共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包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学生指导、学生表现跟踪与评估、转专业、转学等制度;(2)培养目标,包括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修订;(3)毕业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创新和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等;(4)持续改进,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5)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等课程;(6)师资队伍,包括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工程背景、教师教学时间等;(7)支持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基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教学经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等。在上述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方面的内容很模糊,只给出了工程教育专业应在哪些方面开设课程,并没具体的课程名称。

1.2 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测绘专业补充标准包括3个方面: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课程包括:(1)数学、物理类课程,其中数学类课程应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等基本知识。物理类课程应包括力学、振动、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知识;(2)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制图及电工与电子技术等;(3)专业基础类课,教学内容为: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等;(4)专业类课程,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除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GPS现代定位技术等核心知识需要掌握外,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还应该包括矿山开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矿山测量学及土地复垦工程等。实践环节包括:(1)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课程设计等;(2)现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3)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毕业设计(论文)一项,要求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以工程设计为主,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师资队伍。有两点要求,一是从事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必须有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经历,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工程背景,即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至少要有6个月以上的厂矿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一是专业资料,要求配备各种高质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相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工具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其中包括国内外典型测绘工程案例;二是实验条件,一是要求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且实验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实验;三是实践基地,需拥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矿山企业为主的实践基地。

从上述通用标准和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可看出,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细化的基础,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可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支撑条件是课程教学的配套体系,对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最基础的是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2 课程体系建设

2.1 以培养目标为细化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测绘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空间信息采集、表达、处理与利用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运用全站仪、陀螺经纬仪、计算机、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仪器手段或常规测绘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产、矿山、交通、水利等部门从事各种工程的测量制图、勘测设计、资源环境信息分析处理及相关的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如城市与厂矿工程测量、测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制图。地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地籍测量与房地产管理、变形与沉陷观测及其控制、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等。

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空间信息采集、表达与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即学生应掌握:(1)测绘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测绘工程的设计及实施方法;(3)基础测绘、矿山测量、土地复垦等技术;(4)先进的测绘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测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5)国家有关采测绘生产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6)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7)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前述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毕业。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可从毕业生具有上述7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开设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绘新技术、测绘法律法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以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符合专业认证中测绘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要求。

2.2 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针对这要求,需要加强“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可设置各类课程设计和实习,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除理论课程体系外,还要设置实践课,如测量学基础实习、矿山认识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基础地形图测绘生产实习、测绘毕业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通风安全学课程设计,另外在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为实践课顺利进行提供实景场所。专业认证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学,来自现场的教师把行业发展形势和需求反馈到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解决现场需要,因此,可设置一些反映行业形势的课程,如数字化测绘、现代测绘新技术、矿山测量新技术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另外,测绘专业属于工科,除开设一些诸如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外,还需按照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并结合“测绘专业补充标准”设置数学、力学和信息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

2.3 以毕业生服务行业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体现出的基本思想、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是同一类型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专业建设质量的最低门槛。专业的特色建设是鼓励专业的个性发展,体现专业建设的差异性,强化特色,突出能力,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中国矿业大学是一所以培养煤矿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其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学生除从事常规的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等行业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煤炭行业的测绘相关工作。因此,需针对我校的行业特点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如矿山开采沉陷学、土地复垦学等。

第2篇: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第3篇: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第4篇: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机械原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80-03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Wang Min Luo Xiaoli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 510665, China)

Abstract: As a backbon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machinery majors,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ha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raining students’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With science innovation center and off-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s linkages,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mechanical principle course were promoted and the students’ project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ere cultivated through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means, constructing piecewi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ers.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Mechanical principle; Educational reform

《机械原理》作为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整体运动方案设计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该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学生无法从整体上顺利完成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也无法从机械产品综合设计的角度理解该课程所述知识的真正用处。并且由于课时压缩及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使得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内容枯燥难懂,机构运动费解难明,于是产生了严重的厌学、畏难情绪,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多年来,研究人员结合机械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通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理论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进作业方式;构建分段实践教学模式;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及各种科技竞赛;强化创新型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初见成效,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学生在各级各类有关机械创新的大赛中也获得了较好成绩。

1 重组教学内容,优化理论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研究人员将《机械原理》课程按照“机构分析”“机构设计”和“综合设计”的模块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1]。机构分析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机械的效率与自锁、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机构设计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等。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内容为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生通过对机构设计及综合设计模块的学习,在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机械系统的设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设计能力。

2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近年来,由于专业基础课学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核酰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基本需“满堂灌”才能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改进这种现状,机械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及案例式等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3],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具”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具+黑板”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节省板书时间,而且可根据教材内容,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机构的运动等一些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次,将一些机构的实物模型和教学用具带入课程辅助教学,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难点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在讲授齿轮时,将齿轮模型带入课堂,针对实物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4]。最后,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也要注意板书教学的合理运用。讲解课程习题的具体运算过程时,使用板书教学效果更好。比如用矢量方程图解法求解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时,采用板书教学,虽然耗时,但教学效果好。

3 构建分段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分段实践教学体系[5],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科技创新三部分[6],如图2所示。实验教学除包括“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参数测定”等一些验证性实验外,增设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及三维建模、分析、优化,并动手制作实物样机模型,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以机械创新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契机,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增设开放式实验,构筑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把示范性、验证性的实验,变为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并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7]。在W院现有大学生科创中心的示范作用下,争取创建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组建机械创新小组、机械设计小组等。

(2)改革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创新。

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基于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8]。课程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课程设计成果也不再局限于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软件(比如Pro/E、3Dmax、UG等三维设计软件)设计自己所提出的方案,绘制虚拟的三维造型,并通过软件对方案进行模拟仿真。

(3)以机械创新大赛为契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机械创新大赛,如国家机械创新大赛、省机械创新大赛、校机械创新大赛,使学生在竞赛中锻炼交流,有意识地更新和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并通过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机电学院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国家级、省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均获得较好的成绩:第四届“机械创新”比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五届“机械创新”比赛广东省赛二等奖3项;第六届“机械创新”比赛广东省赛二等奖3项。

4 加强基础作业,增加课程小论文

机械原理教学过程中除完成常规习题作业外,适当布置几篇小论文。例如:在讲授机械原理绪论部分涉及到机械发展的历史,虽然这不是机械原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但了解机械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课程是有帮助的,故该部分内容可布置相应的课程论文。让学生完成课程小论文,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进行相关资料检索、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机械原理课程的了解,又能从中体会到机械原理课程的奥妙与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只有建立一支创新型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立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出任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讲授专业概论、学科前沿,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主持参与教研和科学项目研究,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学习、培训、工程现场实践等,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科研中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及创造的新成果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进而激发起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起来,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6 结语

《机械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具+黑板”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效果。以机电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纽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项目,以多元化的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开展创新性教育,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魏军英,李学艺,王海霞,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5(4):160-161.

[2] 孙桓.机械原理[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陈志新.“机械原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58-59.

[4] 姚智华,易勇,陈丰,等.《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5):74-76.

[5] 张向红,韩忠义.工程实践背景下机械原理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才智,2014(20):94.

[6] 顾文斌,王怡,庄曙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00-101.

第5篇: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和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园林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2008年起对环资学院08级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改革。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如果完美的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可以圆满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2-6]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和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环资学院提出了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1+1”三个“1”分别是代表三个学年,该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其主要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每天上午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和专业实践,一是使学生初步接触专业,初步了解岗位职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第二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能力。第三、四两个学期,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社会能力。第五、六两个学期,学生到企业参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在一年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习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对学生的某些岗位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地基础。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要素的整合状态。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7]

2“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分三个主要部分,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二是职业技术课程标准,三是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安排及要求。[8-10]课程设置方案分基础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实践训练模块四部分。基础模块又分二个子模块,一是文化基础子模块含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课程,368学时;二是专业基础子模块含绘画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基础、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园林设计初步课程,304学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又分三个子模块,一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子模块含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种苗生产技术课程,272学时;二是园林规划设计子模块含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256学时;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子模块含园林工程、叠石造山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施工管理、园林工程监理课程,208学时。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160学时,每个学生根据到企业实习岗位可选择相应的5门选修课程,在第三学年由教师分组安排上课。实践训练模块含园林植物栽培实训、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园林工程施工实训300学时,由教师进行分组实训指导,并进行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建立起一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起与该模式配套的考试考核机制和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三是进行相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四是探索与该模式配套的教学方法。环资学院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探索,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

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实施的成效

项目实施了五年,环资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3.1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

践行“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培养职业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发展潜质的,掌握园林绿地测绘与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从事园林技术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环资学院将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为五个“一”:一是“一颗心”,即具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二是”一张图”,即具有进行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并具备制图的能力;三是“一支笔”,即具有进行项目规划设计说明书及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相关文字材料的书写、编辑的能力;四是“一双手”,即具有把规划设计方案化为现实———园林苗木生产、管理以及园林工程施工的能力;五是“一张嘴”,即具有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设计、施工、生产、管理过程之中,并依据基本理论将设计方案与用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3.2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环资学院增加了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使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时数大于50%,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下午以及休息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和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等实践活动。按照“产学研结合”思想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一定结合园林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每学期安排二到三周的教学实训周,直接进行园林行业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全面素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教学通过采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环节完成。毕业实习的安排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就业,结合专业,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实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并进行双向选择,为毕业后择业作好准备。积极探索与能力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尽可能把课堂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结合园林工程的施工活动的季节性,把学生安排到实际岗位中,同时,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要求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增加现场教学的内容和场地,提高学生的应职岗位能力。

3.3课程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课程是指学校为一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进程。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执行是人才培养水平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上突出适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上,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培养上,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凡是企业中用到的技能操作内容,都会在教学中有所安排。课程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现场情景教学、多媒体课件、讲授、讲解、讨论、实操、演示、模拟角色、课程设计等。课堂教学实行讲练结合,对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实行实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这门课,在教学中主要安排学生到院苗圃地参加园林植物的培育工作,把课堂讲授的内容重点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上有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了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法。在具体专业能力培养上,实践内容以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为主,以仿真现场教学为辅。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教学就是以负责校园内部分绿地养护为主,包括防寒、修剪等,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结合现场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找生产单位,既锻炼了学生技术能力,又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在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上,以讲座、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有关技术证书的考核和考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假期到社会打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

3.4实践教学环境更加优化

近年来,学院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面积100多亩,有中空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单体大棚、组培室,园林园林机具实验室等,建立了盆景制作实训室和叠石造山实训室,建有园林树木标本园、花卉标本园、苗圃等,基地建设突出了示范性、先进性并与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目前,校内的实训基地除满足本专业实验、实习、实训需要外,还承担了多项省农业、省林业科研项目以及市科技局课题的研究任务。学院积极进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扬州科农园林花卉有限公司、扬州瘦西湖公园、扬州何园、扬州金利达市政工程公司、扬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由学院和企业双方组成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学生实训教学计划。教师带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

3.5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

环资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精神和“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将“素质第一”作为绿色教育的依托。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主线,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连续邀请名师、专家、企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畅谈成功心得,感悟人生真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坚持教、学、做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进行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了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举办学生08、09、10级园林班教学改革成果展,展览包括实习掠影、基础训练、个性展示、后期强化、生活掠影、园林规划、插花模型、工程模型等八个部分,展览充分展示反映了学生通过两年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4学生及麦可思调查数据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评价

第6篇: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F416.471;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3-02

引言

《汽车制造及工艺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及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特点,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该课程面向即将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试验、研发、生产组织与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或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设置了汽车制造系统概论、汽车零部件常用工艺方法、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整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等主要内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首先结合近三年试卷分析结果,并向学生发放课程学习情况调查表,分析总结授课效果。其次走访汽车企业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识和对工艺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总结目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课程设置内容

《汽车制造工艺》课程中很多理论知识与基础课程(如机械制造基础等)重复,而在整车制造四大工艺及装备方面不够全面,对汽车制造系统性也少有涉及。根据国产汽车结构不断优化的需求及轿车产量占比约45%的实际状况,以及汽车企业反馈的人才能力需求信息,该课程设置中某些主要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专业需要,应及时予以调整并更改教学大纲。

(二)教材与教学设施

急需与上述改革配套的新教材,以轿车制造工艺为主线,在层次上更为清晰、理论上更为系统和严谨、内容上更为新颖实用。此外,配套的教学模型、实物严重缺乏,学院仅有的三坐标扫描仪及车门焊接夹具实验台架功能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展相应工装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受汽车生产企业技术保密约束,公开的具体图像和视频较少,部分教学难点缺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对于专业基础较差、空间想象力不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工艺方法尚能理解,但复杂抽象的装备内在结构由于缺少客观认识则很难掌握其工作原理。

(四)工程实践环节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由于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企业大多是合资或外资企业,这些企业自身无义务接纳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得不到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影响生产进度,更担心学生违反纪律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这使得汽车制造工艺实习基地数量非常少,实践教学难度很大。此外,由于汽车制造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生产装备的精密化,学生在参观性的实习中能学到实质性内容日益减少;某些技术和知识因企业保密制度使学生难以接触或近距离观察;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只在车间参观实习,缺少实际参与和演练。这些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实习效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要求。

(五)考核内容与形式

该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占比80%(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平时成绩占比20%(考查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的模式,百分制;实习成绩则主要考核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结的撰写质量,5级分制。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大,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合理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依据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总体建设规划,确定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首先根据课程建设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本课程的安排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再依据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授课与考核方法;同步开展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结合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推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三、课程改革内容及实践

(一)课程设置内容的改革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内容广泛,涉及多个领域。整体上需要将整个内容梳理成层次清晰的知识网络,在保证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兼顾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联性。此外,实践教学最好应同步实施而不是等理论教学完成后再实习。

如图1,课程知识体系分三大部分,由概论、发动机和底盘制造工艺及装备、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及内饰件和总装配工艺构成。具体细节上对与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相同的内容或删或减,强化典型零件、补充非常规工艺;强化零件制造过程控制以及产品质量分析和判别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及其整机的制造过程形成系统性、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架。

其中,零部件与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是课程核心内容,系统性及专业性较强,占用绝大多数课时。这部分内容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划分学习项目并细化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赋予每个任务不同权重。实践环节则分为两大部分,新增的、贯穿于零部件制造工艺中的课程设计及分散在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中的实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较紧密。最后根据课程内容体系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及修改教案,落实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教材与教学设施改革

1.教材。根据上述课程内容,新编写了《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教材。该教材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汽车生产体系、汽车典型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整车制造四大主要工艺及装备等,并单独或在各章中介绍了汽车生产工艺及装备的发展历程、先进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每章所附的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有益于掌握和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补充阅读资料有助于扩展读者的思路和视野。该书编者中有一直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多年在汽车生产企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兼具两种经历的作者。因此,该书主要特点之一是内容借鉴企业生产工艺文件,密切结合实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之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艺技术环境、掌握工艺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过综合分析大量相关资料,对汽车制造工艺、设备的一些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阐释和澄清,使其内涵更加准确;特点之三是跟踪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编入了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教学设施。考虑学院现有条件,在三坐标扫描仪基础上配套设计一种多功能夹紧装置,方便使用和提高测绘速度。购置若干通用和专用夹头扩展车门焊接夹具实验台架功能。利用快速成型机3D打印自行设计的连杆铣床夹具、曲轴轴瓦钻模等相应工装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任课教师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授课时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案例,生动而灵活的运用学科知识。因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规定学时内完成上述所有教学内容,所以讲授时应突出教学重点,将非重要或简单易懂章节改为自学,如汽车制造装备发展历史变迁、弹簧类和粉末冶金类及内饰件等。重点章节除思考题外,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撰写一定篇幅的小论文。要求每个同学有不同的题目,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到实习工厂去观察后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教材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增加曲轴、箱体、冲压、焊接、涂装及装配等视频教程。

(四)工程实践环节改革

如前所述,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需要将工程实践贯穿于课程教学,这对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可充分利用实习阶段的有利条件,由单一的汽车制造实习拓展为涵盖工艺装备课程设计、汽车制造生产线参观实习、汽车销售4S店参观等多方位的实习模式,重新整合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内容。其中,以生产线参观实习为主,以课程设计及参观汽车销售为辅。

1.工艺装备课程设计。采用团队教学法,在阶段理论教学完成后分组让学生对一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进行工艺分析及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作。首批以连杆和曲轴制造工艺为例,进行了连杆铣槽夹具和曲轴轴瓦钻模等简易工装的设计尝试,从优秀设计中选出代表性作品利用3D打印机成型。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初步形成工程意识。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参与创新设计大赛,提高学习兴趣。

2.生产线参观实习。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要求,与校企单位合作,探讨提高实践环节质量的有效方法。这阶段需适时结合课程进度和企业生产安排,带学生到企业参观生产线,具体内容为典型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整车制造四大主要工艺及装备。在此环节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实施者,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应占据一定的比例,以保证实践教学教师在层次、结构、数量上科学合理地满足教学的正常运转。鼓励教授、资深教师、博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工作。

3.汽车销售4S店参观实习。这阶段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汽车制造后的销售过程,同时了解不同结构、不同价格的零件在制造工艺方法上的区别与联系。对汽车制造下游企业有初步的认识。

(五)考核模式与内容改革

1.考核模式改革。理论课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水平性考核的模式。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职业习惯;水平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期中和期末两阶段实施(1+1模式)。整个考核成绩由阶段考试30%+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20%构成。实践环节的考核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以成果性考试(设计图纸质量等)和结合实习报告现场提问为主,由组员互评、组长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三部分进行综合评价。

2.考核内容改革。丰富考试题型,弱化对学生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记忆性考核,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分析及应用。加强了中期考核力度。改进了平时成绩考核的方式,弱化了考勤成绩,突出对学生在知识整理、工艺设计方法、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的日常自学与阶段性复习。在综合题型中注重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

3.建设试题库。根据新教学大纲要求对原有试题进行调整,更新、补充和修改完善。丰富考试题库,力求多题型、多层次。将考核内容以试卷形式形成教学文件。

四、结语

通过分析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课程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研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目前,已将教学大纲、各章主要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阅读书籍及影像资料等基本教学资料上传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教学平台的内容将根据学生反馈实时更新,并随着汽车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不断补充完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丁柏群,王晓娟.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M].北京:林业出版社,2014

[2] 杨仁华,曾东建.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03)

(作者单位:王晓娟,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朱礼贵,黑龙江东方学院机电工程学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第7篇: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仿真、应用建议

项目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D.I.克莱兰德提到项目管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被应用于国家的军事及航天领域。到20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逐渐被应用于制造业,信息产业和IT行业。到目前为止,项目管理已经被广泛应用,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看到项目管理行为的存在。诸如有学者提出GIS软件项目管理,基于遗传算法的项目管理等等。

项目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个有开始,有结束的一次性的,产生独特产品或服务的一个行为。一般来讲,项目的生命周期分为项目的设计和定义,项目的实施和控制,项目的评价和改善,项目的收尾四个部分。项目管理逐渐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使目前的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钱福培,欧立雄[4]曾提出项目管理是一种适用于责任重大、关系复杂,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的的的管理方法。基于项目管理特点及发展趋势,将项目管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完美融合不仅可以使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更加便于操作,结果更加清晰,而且可以随时更改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问题。项目管理仿真是一个依附于计算机,通过对项目进行建模,然后运用包括微分方程,偏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等数理机制对其模型进行运算,得到答案的一个过程。程莉莉[5]提出项目管理仿真是以多重学科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为工具进行项目管理实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造成了项目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用系统仿真的方法来探索项目管理实践中复杂系统深层次的运动机理和规律性,具有科学的先验性。

总体来说,项目管理仿真不但可以为项目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是个兼具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学科。项目管理仿真的提出,为以后的项目管理者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工作便捷,不仅仅是在控制项目进度上,还包括在项目的决策和其他方面。

一、项目管理仿真的必要性

项目管理发展以来,期间也有很多技术辅助项目管理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进行,比如关键路径法(CPM,CriticalPathMethod)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各类信息技术的成熟,仿真技术也得到不断深入的研究,包括其应用的领域。仿真技术应用于项目管理也是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并且其给项目管理带来的优势使得项目管理应用仿真的必要性日渐凸显,如以下四点所述:(一)项目管理仿真使项目管理可视化程度变高,集成化变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范围,工期,成本,质量等都可以采用仿真的形式进行直面的以各种图表形式展现在管理者眼前。区别于以往只定性的对项目进行描述,项目管理的仿真还以定量的,数字化的形式展现项目的完成过程。以项目的进度管理即工期管理为例,甘特图,CPM,PERT等都可以清晰的以图表的形式绘制出项目的整个过程。当然不只是进度可以以图表的形式体现,项目的质量同样也可以图表的形式体现。项目管理者一般最注重的三要素是质量,工期及成本。项目的质量是项目的核心价值,监测项目质量完成情况是项目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利用直方图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个目标。通过收集、统计及整理数据,编制直方图,了解到数据的分部情况,就可以从中掌握质量能力状态,这种状况就包括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或者是受控状态。当然还可以从中掌握项目的质量完成偏差是否在公允范围之内。监测质量的不仅仅只有直方图,帕累托图同样也可以,他的工作机理就是“80/20法则,为80%的问题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从帕累托图上可以直接看出影响目标的主次因素,对于监控质量来说有很大的帮。并且在随着项目的开展,很多问题相继出现,从帕累托图中就可以直观的找到这些因素,从而改变策略进行项目短期目标的修正。可视化不仅仅只以图表的形式展现,还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比对,如此来为项目管理者做决策时提供依据。比如挣值管理当中涉及到的中间变量BCWS即计划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BCWP即已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ACWP已完成工作的实际费用。通过三者之间的比值,差值来推算项目的效率,进度以及投入超前延后的情况。数字化的信息更便于决策者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项目管理仿真提高项目的集成化,这就体现在随着科技技术的提高,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很多大型的软件公司已经开始研制开发符合项目管理特性的软件,以往,个别软件是可以辅助项目管理的进程,比如甘特图,有利于工期管理,但是无法为项目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但是Primavera、微软公司相继提出了功能集成性非常全的集成性项目管理软件。这就为项目管理活动提供了大大的便捷。(二)项目管理仿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风险,减少成本,增加收益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期间的每一步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确定因素。在项目的定义和设计阶段,就可能受不可抗力,财政政策,市场波动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天气因素的影响导致窝工现象,或者由于政策干扰导致相关利益人群滋事闹事的现象导致工期的延后,或者由于资金的滞后导致工人罢工现象等不确定因素。在采购活动中,由于很多项目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工程,这就会存在由于时间的推进,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和劳动力薪资的上涨等不确定性问题。项目仿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依据,同时可以为项目风险性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项目管理仿真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项目的决策提供指导,一方面,随着仿真技术的日渐成熟,各行各业对仿真技术的应用,大量数据存贮于项目管理仿真软件之中,当出现新项目的时候,可以利用仿真软件所存储项目的信息,选出与新项目差不多的以成功完成的项目,然后进行因素调整,得出的结论可以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项目管理仿真技术对项目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期望值分析等等。(三)项目管理仿真增加各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多个组织紧密配合,随着项目管理的演进,项目组织也在不断进行变革,最常见的有三种: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组织结构和矩阵型组织结构。如何使得项目组织内部各个层级紧密配合,沟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仿真即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协调平台。项目管理仿真采取运用清晰的图表,定量性的描述,给参与项目的每个人提供项目信息,即使是初学者,或者是对项目没有一点项目经验的人,只要看到值就知道项目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况,要怎样改进使得偏离公允值的这个数值回到合理范围之内。如此一来,不但增加了沟通协调的效率,更减少了项目管理者对其进行培训的时间,减少了项目管理者的时间成本。同时,由于参与项目的人员因素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个人性格,态度,情绪,见解的不同,在接受指令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工作情况,项目管理仿真恰恰就给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解决方式。项目管理仿真可以给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员给予及时的反馈信息,目前的项目管理组织最基本的结构也要有三层,上传下达的速度可能会因为各种不可控因素而受到影响,即使不出现不可控的因素,上传下达也需要时间,但是项目管理仿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随时可以接收到信息,那么就可以给项目的执行者配备相应的设施,当项目的管理者有新的指令或者是要与哪个部门沟通协调,可以直接在项目管理仿真平台上指令。接受者会在第一时间接受指令并回复,达到项目上下级之间沟通协调的及时性。这不仅可以达到缩短工期的效果,还可以使项目的参与者时时沟通,及时更正项目实施时所出现的问题,对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补救等等。(四)项目管理仿真软件的发展已日趋成熟自项目管理发展以来,各种辅助项目管理有序进行的软件日渐完善,对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分析管理软件,并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于计算机辅助功能的计算手段,将项目管理仿真与其结合,产生了很多便利的软件,例如Primavera公司的P3系列软件、P3E系列软件、P3E/C软件及Microsoft公司的Project系列软件等等。

二、对项目管理仿真应用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项目管理发展的特点,集项目管理软件优点,将项目仿真集成化处理项目管理过程当中有9大部分内容,包括范围管理,工期管理,风险管理等,每部分都有相应的计算机辅助工具,比如工期管理有甘特图,关键路径法来辅助。但是这些方法不能应用于其他阶段。将整个项目从始至终在一个软件上进行操作,例如从项目的定义开始,就在一个软件上进行,定义完以后,进行下一个阶段,风险评价,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项目是否可行,若不可行,则返回,若可行,接着进行项目的实施,实施阶段进行项目工期、采购的监控等等,设定其公允值的范围,若超出范围,系统自动提示,以便于管理者做出相应对策。每一个分部项目完成后,系统自动转入下一个分部项目,并标记项目完成度,直至项目成功结束。(二)项目管理仿真应根据项目自身特点设计特色化模式项目管理目前应用的领域众多,不仅仅是在大型工程项目,而且在航天,军事,甚至是软件,医药,信息化设计等方面也可以看到项目管理的应用。那么项目管理仿真就应该根据这些项目的不同来设计差异化模块。比如大型的工程项目,在风险检测时,不单单要看投资回收期,基本收益率,还要看参与项目的人员在前期是否有做此类项目的经验,如果不设计特定板块来讨论这些问题,至少要设计备注栏,以便决策者进行决策。大型项目一般时间较长,期间要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对工期的影响,时间对原材料价格的影响等,这些板块都要进行特别设计。(三)项目管理仿真模块化,使其操作更加简捷方便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必须按照工序顺序依次进行,这就为项目模块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从项目的定义开始,给其项目的定义设定一个模块,包括其项目的名称,编码,选址,负责人,投资,概算等等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保存后,转入下一个模块。平行模块可以有很多层级,比如将项目实施阶段设立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就要包含很多层级,比如进度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阶段都需要一定的保密措施,所以就要适当的设置一些权限。但是要开放一个通道,使得各层级的人在不侵犯商业机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紧密的沟通。

三、总结

本文通过借鉴很多关于项目管理仿真的理论知识,将其重要的理论同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观点。个人认为,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将仿真技术与项目管理结合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商业价值。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效率。但本文着重关注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风险管理而忽视了项目管理所涉及的其他内容。本文旨在为设计软件的企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吸引各个使用项目管理的行业使用集成化仿真来选择项目,实施项目。希望本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张婷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D.I.克莱兰德,江莉.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J].水利水电快报,2005,16:28-29.

[2]李爱光,李崇祥,王卉,马小青.GIS软件项目管理特点分析[J].北京测绘,2011,03:28-30.

[3]曾彪,刘欣.基于遗传算法的项目管理优化仿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474-477.

[4]钱福培,欧立雄.国际项目管理的发展特点及我们的对策[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1999:4.

[5]程莉莉.项目管理仿真与软件应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