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初中高中教育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高中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高中教育培训

第1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 20__年2月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南岭山区腹地,是我省出湘入广的西南门户,是全国最大、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经济比较落后,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35所,在校学生 人,在职教师4108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尊师重教先进县”、“湖南省民族教育先进县”、“永州市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县”、“湖南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湖南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近年来,在上级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从民族县、贫困县、山区县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调整思路,致力于工作创新,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是湖南省继续教育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升华认识,把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

江华地处偏远,长期以来,本地培养出的人才留不住,外地优秀人才不愿来,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为“三多一少一低”:三多,就是“民转公”教师多,至20__年全县“民转公”教师?人;代课教师转公办教师多,仅20__年就有50多名代课教师通过招考进入教师队伍;“瓜菜代”教师多,由于学科结构不合理,加之受数量限制,全县学校教师专业难以满足学科教学需要,中文专业教地理、数学专业教生物、村小教学点教师教全科目的现象较为突出。一少,是名优特教师、各级骨干教师少,20__年全县没有一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仅 人,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不到6%。一低,主要是学历普遍偏低,至20__年,小学教师中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水平的占 ,初中教师中高中水平的占 ,高中教师起点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的仅占 。与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形势和教师队伍素质低水平的现状极不相称,通过多方调研,精心谋划,我们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提升我县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能促进全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此,我们立足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全县学校,做好了宣传发动,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弘扬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广大教师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保障,为顺利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创优条件

一是做强做大工作母机。我们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与职业中专合并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两校资源,专设师训处,专门负责全县教师培训工作。20__年我们投资22万元,将学校原有的两个配置较低的多媒体教室重新改造成天地联网、视频互动、功能齐全的现代多媒体远程教学教室,购置可移动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添置师训学员专用床位150张,可供200人以上同时住宿。二是多方筹资落实培训经费。为保障培训正常开展,我们多方筹资落实培训经费,20__年争取省级专项经费26万余元,承办了永州市新课程改革学科骨干教师培训;20__年我们挤出资金4万元开展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据统计,五年来,共落实培训经费600余万元。三是选优配强师训队伍。教师培训,优良的师资是保证。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县级师训“师资库”的同时,根据培训工作需要,适时选调:请记住我站域名配足师训队伍。20__至20__年,有针对性地在全县范围内选拔4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作为师训专任教师调至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管理,圆满完成了全县第三周期小学教师新课程学科培训任务。20__年从县教研室、县属各中学抽调既有较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又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研员和中学高级教师24人,组成了我县新一轮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学科培训授课队伍。20__至20__年,在全县范围内选拔4名优秀班主任,通过培训、演练,担当起了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的授课任务。

三、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

在培训方式上,我们从实际出发,在本着易操作、质量好的原则,多管齐下,努力构建起全方位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主要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做到了送培与设点培相结合。本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正处于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教师学历提升培训的交错期,教师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我县地域宽广、学校分散,且远离中心城市,长时间外出培训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和经济负担。为此,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因地制宜,将多数培训点设在县内,其中小学教师学科培训点设到了乡镇,让教师在“家门口”“充电”;同时自20__年起,全县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县内进行,开了永州市之先河,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对于学历提升培训,我们也设法争取主办院校的理解,将教学站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不出县就可完成大专或本科课程的学习、考试及毕业论文答辩,20__至20__年,湖南科技大学在我县举办了两期远程教育本科学历提升培训班,开设了七个专业,共有300余名教师提升了学历。另一方面,对于必须外派到省市培训的,则毫不含糊地按要求,督促参培对象到达指定院校,积极 送培。五年来,共外送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市培训56人次,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291人次,初、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新课程学科培训837人次。

二是做到了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我们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条件而定,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分散培训为辅的培训方式开展教师培训。20__年举办县中小学校长提高班一期,培训41人,20__至20__年历时一年分17个片对全县2208名班主任进行了培训,20__年举办了教导主任培训班一期,培训中小学正副教导主任、教务主任、政教主任129人;同时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分散培训。

三是做到了外联内调专家串讲与巡回送教相结合。我县教师分布点多面广,网络覆盖面有限。为开阔视野,增进教师对外界的了解。五年来,我们以外联内调专家串讲的形式培训各科教师,20__年邀请了北京师大附中教授级专家、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奥赛金牌教练沈沛耕到县内开讲座,培训高中数学教师;20__年邀请了永州市教科所课题研究专家唐佐明进行课题开发研究专项讲座;20__年邀请省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数学教研专家贾腊生培训小学数学教师。在广泛利用外部优势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本地学有所成、教有专长、研有造诣的“土专家”的示范作用,为教师培训服务。20__年以来,已退休的中学英语特级教师蓝忠武,现任四中副校长、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杨硕,二中英语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吴丹凤等均参加了课程学科培训的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巡回教学”,较好地完成了小学教师学科培训和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任务。

四是做到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我们在按上级要求做好教师培训的“规定动作”外,还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完成“自选动作”。在校本教研上,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全县设立了13个教研协作片,成立了学科教研中心,定期开展教学比武、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催生教师科研活力;其次,充分发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的最大效应。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扩展“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的内涵,借鸡生蛋,借梯上楼,江华一中充分利用与长沙一中联谊办学之契机,互派教师,专题讲座,连续几年培养本校学科把关教师。沱江镇一小、二小、大路铺中心小学分别与长沙井岗小学、大同小学、人民路小学开展手拉手联谊交流;县内一中与三中、为人小学与湘江九年制学校开展结对帮扶,不但促进了后进,也鞭策了先进,效果十分明显。同时,积极组织教师、校长到南京、江苏、上海等先进地区学校观摩、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再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蔚然成风。五年来,全县学校教师踊跃参与课题研究,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共有50余项教育科研课题获国家、省、市立项或获奖,江华二中省级课题《民族地区高中生自强教育研究》、沱江中学省级课题《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江华职业中专市级课题《职业学校服务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等,均通过了立项评估并揭题研究;沱江中学的《掌握数学》获省一等奖;沱江镇一小以弘扬瑶族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发“瑶文化进校园”校本题材,已进入实施阶段。

四、狠抓管理,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效

为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取得实效,我们狠抓了培训管理。一是出台制度保障。五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班主任培训工作方案》等,精心组织,妥当布置,同时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水平分类定级评估,作为学校校长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了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培训情况与年级考核、晋职、晋级紧密结合起来,与师德考核、评价挂钩,培训成绩不合格或培训中表现不佳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在年度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中“一票否决”;学历提升培训考试中被通报舞弊的,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三是加强跟踪反馈。对送培到省市的教师加强跟踪督查并反馈培训效果,在省、市级校长培训中,我县专门明确一名同志负责参培人员的考勤,并要求参培人员必须获得一项以上的优秀或奖励,方能报销培训费用;参加省市级培训的教师必须要向本校或本乡镇的教师讲授培训体会,并上培训汇报课;对到先进单位挂职锻炼的校长,我们组织专人到所挂职学校以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考核挂职校长的表现等。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大幅提高,目前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占75%,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70%,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6%,并有3名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中小学校长及教师继续教育参训率达10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业务素养明显提升,20__年永州市首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蒙吉瑛,全国优秀教师费希斌,永州市劳动模范廖诗明,湖南省农村教育特殊贡献奖莫宏贵、吴翠华、贾小春,特级教师杨硕、莫德智,永州市自强模范王俊明,“苦竹教师”盘相富等一批先进个人,湖南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县职业中专等先进单位;造就了蒋力永、黄启胜、毛多华、杨硕、费希学等一批年轻有为、真抓实干的优秀校长。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各项重要指标均保持在国家、省定范围内,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全县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达99%,高考逐年上台阶,20__年永州市文科状元、理科榜眼均在我县。

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有赖于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五年来,省、市、县相关领导、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 主管部门更是潜心谋划,悉心指导。省领导许云昭、唐之享,厅领导朱俊杰等多次到我县指导教师培训工作。在班主任培训中,县教育局局长解成华亲自为班主任作题为《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的专题讲座,全县分17片,每片开班必到、必讲,教导主任培训、校长培训中也不例外。在小学教师学科培训中,各乡镇主管教育工作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到教学点指导培训,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和组织者,具体负责本乡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场地安排、考勤考核、协调组织等。县财政及时足额下拨师训经费,县一中、二中、职业中专适时为教师培训提供场地、师训器材。总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怀重视下,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第二,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我县是少数民族县、贫困县、山区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这是实际县情。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这一准绳,不偏离,不动摇;在实践中,不搞花架子,不怕露短板,不盲目攀比、跟风、逐潮,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实际,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获取实实在在的效果,做到“既要楼梯响,又见人下来”。为确保授课教师授课实效,一方面,我们先期统一组织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授课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到乡镇学校听课、调研,掌握教师的实际需求,获得第一手资料后,再集体备课,模拟试教,接受督导,再开展授课。为克服我县地广人稀、学校分散的困难,在小学教师学科培训中,我们在乡镇设教学点,走出了“送教下乡,巡回教学,集中面授,自主研修,跟踪反馈”的培训路子,8名专任教师历时4年完成了艰巨的培训任务。

第三,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有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五年来的师训工作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离不开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创造新的高度。为让更多的江华教师身临其境培训,扩大覆盖面,我们开阔思路,打开山门,积极向省市争取更多培训在江华进行,20__年永州市新课程改革学科培训在我县举办,全市共3055人参培,反响强烈;此后,全市高三文科、理科综合研讨会,小学数学研讨会等纷纷落地江华,我县教师参训面大,受益匪浅;20__年永州市教育局首次将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下放江华,不仅节省财力、物力,更能生效。为扩大培训面,20__年,我们率先在全市完成了班主任培训,培训面涵盖了小学全体教师、中学全部班主任及德育工作者,方式上都是集中面授。为加强学校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20__年举办了一期全县完小以上教导主任培训班,129人参加,历时五天。

第2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所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动力开始衰退,如果我们找不到新的动力,就可能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上。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DP约7500美元。与之相对,一方面低成本竞争优势丧失,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升级。这就意味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加快从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质量型人口红利。

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工作机会越多。每一个新兴行业的兴起,都可以带来巨大的工作机会。但是随着技术进步产生的新技能,需要提供专门的教育培训。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在业人口仍以初中文化程度者为主体。

“如果8亿劳动者的技能普遍提高,中高端人才比例大幅增加,那我们的经济发展会发生什么样的质变?”

据模拟,如果每个企业每个员工每工作10年都能获得1年的培训和再深造机会,那么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提高0.3~0.4个百分点。

突破极限

北京立思辰收购敏特昭阳100%股权,交易金额3.45亿元;全通教育收购继教网、西安习悦各100%股权,交易对价11.3亿元;拓维信息收购4家教育公司超过18亿元……

当下在线教育已经是一个规模达1600亿元的市场,超过游戏、互联网广告甚至国产汽车行业,并且,这一市场规模正以每年30%的增长率被刷新。因此资本看好,小型收购几乎每天都有。

但是,当前在线教育发力点仍是在线语言教育和K12(幼儿园到高中基础课程)教育。比如K12教育,主要针对在校中小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中分一杯羹,15%的市场份额就已经到了极限。

事实上,2014年国家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做出了明确要求,在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学生真正掌握技术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从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好的国家――德国的发展进程来看,职业教育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员工。在德国,成人职业教育甚至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在线教育最大的一块蛋糕是成人职业教育。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缺乏优秀制造业工人的国家,很难制造出性能优越的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机。即使中国企业实现了数字化,生产出的产品也既没有价格优势,更没有价值优势。

现在国内职业教育还没有成型的盈利模式。不妨参考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为期3年或3年半。根据要求,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要到企业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保证他们在就业之前就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期满后,同一行业的学生参加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德统一资格考试。

第3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67―06

一、农民工所受教育现状和继续教育需求研究

李明华课题组在上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教育程度:43%为中专毕业,11%为中专未毕业,12%为高中毕业,5%为高中未毕业,小学及初中18%,大专及以上12%。调查还发现,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好学的群体,而且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愿意为自己的继续教育买单的,人均年继续教育开支意愿达700元。女性表示在继续学习方面有兴趣的占60%,男性占55%;女性中积极寻找学校、学习内容等学习信息方面的占64%,男性占59%。李小劲、曾荣青指出,广东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两者共占比例为78%左右;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3.19%。接受过高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的人员比例相加只占20.41%。2004年外出农民工中,有71.8%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但在这部分人中有76.3%表示愿意参加培训班。从参加培训的方式来看,接近60%农民工是自己主动参加培训的,这个比例远远超过政府组织10.7%、企业组织30%这两种方式。曾荣青对珠三角部分城市的流动人口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3.19%。有53.6%的农民工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但在这部分人中有76.5%的人愿意参加继续教育或者技能培训。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中初中未毕业的约占45%,初中毕业但没有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约占33%。特别是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教育年限不足8年,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对此,农民工自身也深有危机感,调查中50%以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学历太低,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一门技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表明,高达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极为强烈。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有学者通过对500余位返乡的年轻农民工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闫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需求的认识更深刻、更具前瞻性,他们迫切需要接受教育来改变困境。他们不仅舍得在教育上投入,甚至通过高投入来提高自身素质。他们明白接受较多的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境遇,对教育的需求更强烈。吕莉敏、马建富对常州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显示,他们接受过培训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9.14%。调查中高达78.48%的农民工主观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对能提高专业技术、职业地位和改善工作环境的专业培训具有较强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更乐于接受在工作中能直接发挥作用的技能培训。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能接受1000元以上培训费的占13%,500―1000元的占19%,500元以内的占68%,500元以内成为他们的能接受培训的主流标准。

二、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的研究

赵洪波等认为继续教育可以提升农民工的职能素养和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继续教育可以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农民工的道德素养,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提升农民工的公民素养。卢建中、谢沅芹有类似的看法。唐踔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是维护和实现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能够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利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优化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平等,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李明华认为,继续教育可以培养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在“变平”的国际化条件下有竞争力的基本劳动力队伍;继续教育有利于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农民工继续教育是积极的社会保障;防止现代都市形成新的贫民窟;实现农民工的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有利于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曾荣青、李小劲认为,就流动人口大省广东省而言,广大农民工真正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型。孙学敏、朱凤丽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有助于提升其自身就业竞争力,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继续教育,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从而打破知识壁垒。对其进行继续教育的救助和帮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王杨华认为,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陈文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自身发展、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减轻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压力和负担以及推动中国由人口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化都具有重大意义。闫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郭继红认为,加强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有助于他们实现“城市梦”。

三、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李明华认为,阻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有时间(工作时间太长)、信息(缺乏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继续教育的信息,缺乏教育投资有助于人生和职业发展的信息)、空间(学习和教育设施距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地太远,不方便)、资金(用于继续教育的花费、学费和支付能力之间有一定矛盾)、项目(难以提供可以帮助农民工获得明显的职业提升的教育项目)。朱海雅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政府:培训内容与农民工想学内容不匹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为职业技能获得作保证,短期培训为主的教育缺乏系统性。二是企业: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要压缩经营成本,不愿在培训方面付出过多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农民工流动

性大,企业担心自己成为技能培训机构。三是农民工:继续教育信息缺乏,决策能力弱,继续教育的意志不够坚定。娄眉卿认为,缺乏农民工多样化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和对农民工继续教育支持服务培训的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是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唐茂华认为,从受教育的主体来看,教育资源主要为未成年人和升学考试而设置,而继续教育体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民工一旦初高中失学就难以得到再学习的机会。从教育结构来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严重失衡。目前,社会整体关注普通教育,而对职业教育重视不足。国家对于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支持不足。从经济原因看:一是农民民工工资水平的偏低难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二是由于教育培训会使农民工损失就业机会和减少劳动收入,农民工的潜在培训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周清印等认为,当前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效果不明显。一些培训内容设置与实践脱节,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脱节。农民工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培训,可选择空间不大。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孙学敏、朱凤丽认为,缺乏职业规划、资金限制、继续教育供给与需求脱节是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李亚芹总结了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培训市场不规范、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培训价格不合理;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品牌”培训机构少;培训专业设置雷同,未能正确引导需求;办学资源匮乏,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内容简化,“超实用主义”成为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联系不紧密,资格认证培训不规范。杨海芬、赵瑞琴、赵增锋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约束因素有:农民工的参训意识不够;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不足;农民工与培训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效果欠佳;培训费用高制约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政府、培训机构、用人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闫伟和肖坤梅等有类似的观点。陈文龙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无共识;标准不统一;制约条件多;个体差异大;效果不明。郭继红指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的因素有: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隐性教育环境的排斥。唐踔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和企业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内容的缺陷;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且支付能力有限。赵洪波、黄晓利认为,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农民工教育缺乏系统安排、农民工自身素质上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残缺”、现行的成人教育体制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多种需求是农民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李会娟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大,职业变动频繁,不利予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动力不足;二是农民工对培训成本的支付能力低;三是农民工信息闭塞,他们没有全面、可靠、有针对性的信息来源。陆启光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机构硬件软件严重不足是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完善和促进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

唐茂华提出了确保农民工继续教育取得实效的三大任务:一是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三是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朱海雅提出了与职业倾向相匹配的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实现对策。一是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二是提高农民工的信息获得与鉴别能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三是设置多种学习层次和模式的教育项目,能让农民工按其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以技能目标为核心,将应知应会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技能培训当中;五是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倾向测试、继续教育规划指导、教育项目推荐、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与帮助;六是为农民工提供各类教育培训信息、教育培训机构的介绍、各行各业从业要求及发展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在线学习与咨询等。娄眉卿认为,完善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一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二要开门办学与送教上门结合;三要整合现有教学力量与资源,积极开发适应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建设。孙学敏的建议是:一是重构农民工继续教育理念;二是提高农民工继续教育收益率;三是做好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短期培训与长线教育相结合工作;四是促进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高志敏、吴洪伟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急需加大改革与发展力度:改变对待农民工成人教育的态度,超越狭隘的利益观念;政府要加大支持和管理力度;结合农民工实际,采取适当的成人教育措施;扩大成人教育规模,增加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孙学敏、朱风丽就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提出的对策是:一是继续教育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拓宽投入渠道、实现教育经费多元化,尝试建立政府、用人机构、社会NG0组织以及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多样化、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曾荣青从促进珠江三角洲流动人口的素质提升和广东产业转型视角提出了农民工教育的对策:政府统筹全局,对流动人口继续教育提供政策与经费支持;学校、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多种力量介入,促进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学习者个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提高自身素质。高友端提出了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强化政府行为,保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延续性;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宣传,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在“知晓”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创新培训方式,提供适合新生代农民生产经营的培训内容;拓展技能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空间加快调整。陈文龙提出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事业的有效措施是:以人为本,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以实际行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地方立法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向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开放公共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办学范围;建立和实施必要的奖惩机制。闰伟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问题的对策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法规支持;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郭继红认为,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对策是: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大力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四是积极发挥社区、工青妇组织的桥梁作用。陆启光认为,为了提高农民工继续教育质量,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的力度:制订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质量标准,构建农民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放农民及农民工继续教育券;改变企业招工方式,以招生代替招工;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的监管力度。

五、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研究视角研究

(一)社区大学。李明华认为,对工业区的人数庞大的农民工而言,继续教育的最好办法是在农民工聚居区办社区大学。社区大学的基本特征是:一是无门槛进入;二是学费低得近于免费,或者学费虽然不是很低,但是存在学生财务资助系统使得每一个想进一步学习的人都不会因为没有支付能力而被排除在校门外;三是高质量和实用的教育以服务于当地的需要;四是教学模式适合于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社区大学利益相关主体(政府、企业、农民工)共同参与和治理社区大学。(二)志愿者供给模式。丁小浩、范皑皑以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为案例,探讨依托志愿者作为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探索农民工群体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供给模式。他们着重探讨了北大平民学校志愿者的来源和职责、志愿者供给激励因素以及弱势群体终身教育中志愿者模式的启示三个问题。(三)心理教育。余振运认为,在农民的继续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尤为迫切。他首先比较了农民心理与市民心理的巨大反差,接着分析了在农民工心理教育的内容,最后提出了在农民工心理教育的途径。(四)成本分担模式。李明华等提出了“谁为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买单”的问题。他们提出采用成本分担模式:一是各利益主体的资源保障“成本分担模式”;二是“协商”共建学习中心;三是打开各利益主体的“协商”通道;四是“协商”创造资源;五是企业内部产生的志愿者学习组织;六是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同负担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成本的机制。(五)普通高校参与。孙绪民、桑爱友指出,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教育、培训机构是无可争议的培训主体,普通高校也应当是培训活动中理所当然的重要主体。他们初步探析了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普通高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原则、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思路。曾荣青也提出高校要加大农民工继续教育力度,有些高校可以先行一步。(六)依托社区教育。王杨华提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农民工教育的观点。她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把农民工教育纳入社区教育有其可行性、依托社区教育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优点以及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农民工教育的途径。(七)继续教育法制化。冯志明等认为,为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效率,必须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使农民工教育培训有法可依。他们探讨了四个问题:一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必要性;二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基础;三是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核心内容制定;四是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保障的架构体系。马立民等认为,在依法治国战略的指引下,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制度化是当务之急。他们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制度化”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制度化解决机制的适用条件。然后探讨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化的性质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化的建议。(八)社会流动。赵洪波等从社会流动的视角探讨了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他们认为,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他们指出,继续教育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作用。(九)思想道德教育。胡银华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现状中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胡艳辉提出城市化进程中重视和加强农民工“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认为,农民工“三德”建设的现状成为当前我国“三德”建设的一个瓶颈,给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为此,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范围等四个方面改进和创新对农民工的“三德”教育。(十)杂字教学。顾月琴、俞可提出借鉴民间杂字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民工教育培训。她们认为,杂字教育是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实用,教学方式灵活开放,明清时期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时中下层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古代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杂字教学是一种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平民教育模式,为解决民工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六、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国外经验介绍研究

李明华对美国的社区学院做了简单介绍。李明华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提供了向低收入成人提供教育来反贫困的丰富经验;美国社区学院具有帮助低收入劳动者获得职业和教育提升的最大的潜力;社区学院提供的是与更高收入相联系的大专学位(Associate degree)、职业证书和短期培训证书教育。从历史上看,由于无进人门槛政策、极低的学费、地理位置的便利、灵活的时间,社区学院是美国弱势群体进入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通道。美国政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社区学院的建设给予重要的支持。在1963年通过的《高等教育建设法案》授权对建设社区学院给予财政资助。以后通过的若干联邦法案又进一步给社区学院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助。在美国许多州的社区学院发展中,州立大学、地方教育家包括高中教师和校长们都曾经是社区学院的主要发起人。一个社区学院一旦建立,州立大学就给予支持。比方说,大学给社区学院以认证,大学承认学牛在社区学院修的课程。美国的社区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国家所有制的,也不是民办大学,而是既有国家“赠款”,又有社区的镇、村的公共投人,还有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和民众的投入。社区大学是真正非营利的,纯粹是一种社会事业。不管谁投入多少资金,都不能再收回资金,也不可以据此分配赢利。寿钰婷研究了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及其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对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而低技能或无技能的劳动者却相对过剩。对此,美国开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缓解供需不平衡状况。从1962年的《人力发展与培训法》(Manpower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ct,简称MDTA)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劳动力教育培训计划。这些计划与方案试图通过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使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美国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寿钰婷介绍了《人力发展与培训法》及其相关内容,分析了MDTP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探讨了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对我国农民工教育的启示。张红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对农民工教育及市民化的启示。生命历程理论发端于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以托马斯为主的芝加哥社会学派在研究美国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或地位)及其先后顺序

和转换过程。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人的生命历程看成是社会力量或社会结构与个人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强调的是环境个体交互作用下个人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尤其是其中的“路线”,被生命历程理论视为联结社会背景与人类主动性的节点。张红首先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接着分析了农民工的生命历程并对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基于生命历程的阶段描述,最后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生命历程的拐点与职业教育的关联。刘艳珍研究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经验。(一)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立法。英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开始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在非农业部门的就业能力。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也高度重视。(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各国政府一般都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农民培训工作。美国农业部科研、教育和经济司,是主管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核心部门。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法国农民培训由农业部建立的培训晋级和就业委员会以及各省设立的相应机构来负责。(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经费到位,措施得当。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思路和途径独特有效。国外大部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队伍以企业和社会志愿人员为主,而我国国内以政府养活的推广队伍为主。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标明确,形式灵活,效果明显。各国在农民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上都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并且围绕培训目标的实施采取多种措施。李会娟从人力资本的理论视角研究了我国农民工受教育的问题。人力资本是美国学者沃尔什于1935年在《人力资本观》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形成具有以下特点:投资性、积累性、报酬递增性和溢出效益。而教育是产生人力资本的主要形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是要靠教育的作用。李会娟认为,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

第4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民培训;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新的背景下,把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推动农村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情况优于中西部地区,见表1:

由表1分析,在东、中、西三地区所收集到的405个样本中,样本人口总数为1509人,其中各地有科技宣传的比重分别为55.71 %、32.41%、35.79%,农民接受过技能培训的相应比重分别为17.54%、13.89%、12.13%。相比而言,东部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比中西部高,农村开展职教培训和科技宣传的整体情况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处于劣势。从总体来看,接受过职教培训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59%,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培训和科技宣传工作较为落后。

2、各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见表2:

由表知,各地农民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果树栽培等几个方面,与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所需技术相联系的内容较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较为单一。西部地区在果树栽培上培训内容比例较大,为34.74%,相对东、中部的12.2%、20.8%而言要高的多。

3、农民收入水平与平均文化程度成反比,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见表3:

上表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5+初中比例*8+高中比例*10+中专比例*11+大专比例*13.5

(1)由不同收入组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看,随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呈现递减趋势,即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民的文化程度呈反比,年人均纯收入最低组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其他组要高,可能的原因为:

a、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后外出务工的职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行业分布集中在传统产业阶段,农民所学知识不能通过生产实践转化为较高的生产力,导致收益不高。如表4统计农民外出务工行业分布:

b、由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能是一种滞后影响,即当期的收入可能与几年前的人力资本状况有关,而样本选取的有些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力资本数据是同一期的,由此其相关性不是很显著。

(2)从总体上看,所有收入组农户的文化程度相差不大,平均程度集中在初中,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依靠经验的比重仍然较大,而且这个比重在不同收入组之间都相差不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科技化程度上仍然较低;

(3)在样本中,4000元以上收入组样本数在总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对比2007年国家公布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4140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低收入农户占总体农户的比重也较高。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单一,转移就业方向较窄,见图1:

从农民外出务工获得信息的渠道看,通过好友介绍及个人努力找到工作者在外出务工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而通过招聘会、职业中介等获得就业信息的人较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单一。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多种原因,一是政府资金不到位,从建设服务点到培训的安排实施都需要资金支持,资金的不到位就会使这种服务功能缺失;二是部门间合作性不强,有些教育科技资源不能共享,导致资源浪费和培训成本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较为强劲有效的实施机制;

(二)政府的保障及服务职能缺位

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府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进行科技宣传和技能培训中,一些地区的工作并未落实到实处,具体的种植技术等内容完全由农民自己获得,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没有相应的技术保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及相关中介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提供较差,组织程度低,提供的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农民外出务工渠道单一,就业方向狭窄,未能在劳动力转移中发挥实效;

(三)现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

1、供需不对接,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与农民整体需求差异较大。从样本资料看,大部分地区的培训内容集中在大棚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等方面,在非农技术上内容安排较少,因此对从事多种生产经营需要多种技术指导、外出务工需要掌握专门技术的农民来说,参加培训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2、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较大。对多数农民而言,参加培训意味着放弃一部分从事生产和外出务工可能带来的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从此角度考虑,一部分农民选择放弃培训而去从事生产;而且对需要农民缴费的培训来说,其在近期的投入收益差距也会促使农民选择不接受培训;

(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从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小学及以下,接受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仅占总数的29.88%,这不仅导致农民对现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评价不高,也使其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劳动者并未认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五)社会机制的配套服务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

农民真正掌握技术、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需要强有力的后续保障,社会机制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科技推广服务站的指导和就业中介的信息服务等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而这部分力量的缺失使得农民缺乏相应的指导服务,农民接受培训的效益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对策建议

根据发现的问题,结合在实际调研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农村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建立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1、要发挥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确保开展农民培训所需要的各项投入;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在引导农民转移就业中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提供保障。

2、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要重视提高农民参与职教培训的积极性:

(1)努力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通过开办夜校、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开展,重视后继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提升;

(2)提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投资收益比率。加强对农民从事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技术指导和信息科技支持,为农民把科技知识转化为收益提供保障,通过提高受培训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对增加收入的促进作用;

(3)要提高对接受职教培训农民的社会认可度。对接收职业教育培训的劳动力颁发专门的培训证书,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使农民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从中直接受益并感受到其重要性,这也是间接促进农民接受职教培训的一个动力;

(4)要完善培训内容。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更倾向于接受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因此政府及中介组织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要和接受能力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而且,进行农民培训只是农民提高自己、掌握先进技术的一个平台,职业教育的目的还应该是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其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

(5)对接受职教培训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补贴。农民是否选择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接受培训机会成本的大小,适当地对其进行补助减少其机会成本,农民考虑接受培训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3、充分发挥中介者的作用。从分析看,农村培训工作的开展与实际指导之间还存在断节,各种中介者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组织在进行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及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导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二)改革行政区划体制

在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开展上建立只有省、县的二级区划体制。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并结合笔者自身的认识,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建立专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设立的省、县的二级区划模式,减少职业教育开展的中间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使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渗透到县一级 ;

(三)实现"校村结合",发挥大学生及村干部在推动引导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支持力量就是农林院校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发挥农林院校在农业生产上所拥有的技术、资金及人才优势,发挥其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对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使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有很好的实施载体。远程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使体系建设真正地为农民发展谋福利 。

综合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结合具体问题采取具体对策,做好农村职业教育的系统工作,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

【 参考文献】

[1]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

[2]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hinking trigger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u Zheng-huaWang Li-li

第5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烟技员主要从事烟叶生产全流程的组织和烟农烟叶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尤其在育苗移栽和采烤收购2个生产关键环节,更是要求烟叶技术员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和农艺水平。从表2中可得:全县高级技能资格人员仅占全部烟技人员的12.2%,比例偏低,且尚有近五分之一的烟技人员不具备技能资格。各烟站间技能资格拥有比例变异范围为73.1%~88.5%。全县中级职称以上仅有2人,均在机关任职,且具备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偏低,仅14.2%。烟站间技术职称拥有比例变异范围为3.6%~19.2%。总体来看,烟技员队伍技术力量薄弱,尚未达到工作要求,此已经成为制约当前烟叶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烟站和机关技术力量差异较大,但烟站之间差异不大,需要加大机关人才向烟站交流以及烟站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1.3基层烟技员队伍学历结构烟技员都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基层烟站,具有人员组成复杂,文化结构参差不齐,下乡工作时间较长等特点。其与生产管理和技术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必须依靠电脑、网络和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媒介工具,这就要求烟技员具备使用高新技术的能力[6]。从表3可以看出,全县高学历人数仅占烟技员队伍的16.2%,高中及以下的初、低学历人员比例高达72.1%。各烟站间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变异范围为71.4%-84.6%,但机关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仅为25%。总体来看,烟技员队伍的学历层次与烟叶生产信息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提升学历结构势在必行。烟站与机关之间学历分布差异较大,需要加大机关高学历人才与烟站间的交流力度。

基层烟技员队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有战斗力的烟技员队伍,是烟草行业实现原料保障上水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动力基础和必要条件。为了打造一支符合战略长远发展要求的烟技员队伍,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烟技员的特长特点,优化调整烟技员队伍的老中青年龄结构,平衡文化素质和实践经验,达到1+1>2的团队凝聚力效果,发挥烟技员队伍更大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县级烟草分公司要构建一支能生产、会生产的烟技员队伍,需在学历结构和技术技能结构优化2方面进行加强。技术技能结构优化具备技能资格是烟技员从业的基本要求。针对目前烟技员技术职称、技能资格水平偏低的现状,需根据岗位要求、专业基础、个人优势和项目需要,从知识补充、技能扩展、思路更新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烟技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激发烟技人员潜在的创新能力。根据从业现状,建议以技能资格全覆盖,职称结构上水平为主要任务,兼顾技能资格结构优化和技术职称覆盖率提高。笔者从技能人才全覆盖,技术人才梯队配置的角度,对烟技员技能资格结构和技术职称资格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图1)。其中初级(分级工)、中级、高级符合1:3:1的正态分布(图1);中高职称(农艺师)与初级职称的比例达到1:4,有职称与无职称的比例达到1:3(图2)。教育培训是提升烟技员技术和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基层烟草公司要在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要采取多种措施,做到“专业、专项、专人”地组织和强化对烟技员的教育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对工作在基层烟站的烟技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新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在烟叶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专长的能手。在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强化培训工作的实践应用和执行力,将专家的理论知识与本地的实践结合起来,在生产中坚持“技术指导零失误、”“技术失误问责学历文化结构优化设计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及现代技术在烟叶生产中的普及应用,都对烟技员队伍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分析优化,烟技员学历结构设计中大专及以上人员比例达到50%以上,无初中以下文化人员。其中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初中的比例为2%:20%:30%:25%:23%,高等学历(研究生+本科)、中等学历(大专+高中)、低学历(初中和中专)呈纺锤状分布(图3)。目前,我国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学历结构可通过提高新进人员学历门槛和加大在职教育开展力度两个方面来逐步提升。根据从业现状,建议以扩大本专科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为主,兼顾研究生人才引进和初、中等低学历人员的在职教育。引进途径包括从烟草院校或农业院校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向社会公开招聘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从行业内其他岗位调整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等,将愿意投身烟叶技术工作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基层技术队伍中来。2.2对烟技员队伍建设发展的思考2.2.1建立烟技员队伍晋升激励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是将激励与保障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手段,当前烟草公司试行推广的“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晋升制度”从激励机制角度提高了烟技员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烟技员结构优化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从提高基层工作补贴、福利入手,对基层技术岗位给予一定倾斜,充分调动烟技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烟技员的目标承诺和实绩考核机制,将评选表彰先进烟技员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将烟技员的基本报酬和绩效考核报酬落实到位,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其次在给予一定物质保障和激励的基础上,在政治上积极创造条件,疏通烟技员晋升为公司管理人员的渠道,要在年龄、学历上适当放宽标准,加大从优秀烟技员队伍中提升烟站管理干部和公司中层的力度,为优秀的烟技员创造更高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开辟广阔的晋升空间。最后要真正发挥“尊重技术,尊重知识”的指挥棒作用,在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资格职务评聘中,对实践经验丰富、在基层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卓越贡献、工作业绩突出的烟技员应采取破格政策。加强烟技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现代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追求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协调一致[7]。由于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每个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特征,可以把一个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连续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匹配独特的职业发展目标、策略和措施[3]。据此,笔者将烟技员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可以作为烟技员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参考,也为烟草企业加强烟技员队伍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理论建议(表4)。以下2个方面。(1)提供职业辅导人专业的“职业生涯自我定位”辅导。包括当前烟草企业引进新人的入职培训,职工换岗、晋升之初的岗位培训等都属此类。进一步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将激励机制与培训机制相结合是提升烟技员职业生涯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2)提供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所实施策略、措施的保障与激励机制。部分地区施行的“宽带薪酬体系制度”和“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晋升制度”等均已取得初步成效。可以通过在各地烟草企业中大力应用推广这些先进制度,来改变前期对基层烟技员保障不足、激励缺位的状况[4]。

第6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坚持一个中心---农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农民教育工作艰巨而繁重。以*省为例,农民教育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任务重。农村人口数量巨大,目前全省总人口9180万人,农村人口5187万人,占总人口的56%,其中农村劳动力3754.2万人。基于现实人口基数,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二是素质差。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据*省统计局统计,截至到20*年末,全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9%,小学文化程度占21.5%,初中文化程度占53.5%,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9%。三是标准高。新型农民的内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培养新型农民必须要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入手,必须在文化、技术、经营等多方面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对教育培训的条件、师资、时间具有更高的要求。四是需求广。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更加宽泛,教育培训内容要求更加丰富、教育培训层次、手段和形式要求更加多样。五是压力大。随着全社会对农民教育重视和关注程度的提高,各种力量势必会不断地参与到农民教育中来,这对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是非常好的势态,但是各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农广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也将逐步增大。

面对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和激烈的竞争,农广校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定信心,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大力发展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为中心确保农广校健康持续发展。

明确二个主体

1、明确新型农民的培训主体—农广校。

经过25年的建设与发展,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办学体系和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全国广大农村,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是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民情、农情,艰苦创业发展农民教育的路子。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始终坚持了“三个面向,四个服务”的办学宗旨;二是形成了资源共享的体系化远距离办学格局;三是充分发挥远程办学的手段优势。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堂搬到了乡镇、村屯、田间、炕头,既为农村解决了办学缺师资无教材的状况,也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这种远程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的农民教育,是实现大规模开展、大范围普及的农民职业教育。这种农民职业教育形式,面向农村、贴近农民、手段先进、送教下乡、花钱少、见效快,是小机构,大体系,小投入,大效益,政府满意,群众欢迎,缓解了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是农民教育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实施农民终身教育,构建农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农广校是名副其实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是当仁不让的农民教育培训主体。

2、明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投资主体—政府。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可以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20*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钱,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3元钱,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钱,相对差距是3.22:1;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之初相比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1978年的时候,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钱,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钱,绝对差距是209元钱,相对差距是1:2.57。除了经济收入差距之外,农民享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比如教育、卫生、文化等等,和城市差距也非常大,甚至有些方面的差距超过了收入方面的差距。如农村中学生的数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经费占比只有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是22∶1,人均社会保障费比例为24∶1。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理所应当的成为农民教育的投资主体。

抓住三个环节

1、号准农民教育的需求脉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进行教育既不能畏难发愁、无所适从,也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既考虑共性因素,又考虑个性因素,将身份各式各样的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因情施教。按照这一思路,要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2、备足农民教育的各类资源。

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致富、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需求,加强面向多种对象层次、多种学习领域、多种媒体形式、多种传播途径的教学资源建设,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一是强化选题,满足农民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农民能得到需要的内容,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术。

二是精心设计,满足农民对媒体形式的需求。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使各种媒体的教学资源互相配合,互为补充。认真研究各种媒体的特性,将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制作成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源,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扩大数量,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广泛需求。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选题内容,加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健全农民教育的服务网络。

一是建立完善市、县(市)、乡、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开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建设科技书屋、开展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送科技下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技讲座以及建设示范基地,组织科技培训经验交流会、技术推广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实用技能。

二是要组织科技教育培训讲师团,采取定点包片、分区负责的方式,定期送科技下乡,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进行现场指导和现场咨询;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对带动能力强的种养殖专业大户实行跟踪指导服务。

三是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充分利用有线电视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设电视课堂,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利用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将第一手农业新技术资料和信息直接传递给农民;开通咨询热线电话,设立专家门诊,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练好四项内功

1、找准发展定位,拓展发展空间,在结合上下功夫。

要把农广校工作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工作中去把握,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2、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在本色上下功夫。

农广校的中心任务是农民教育工作。农民教育是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农广校的工作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必须用实际行动去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使农广校的工作能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摆到领导的桌面上。这就要求农广校必须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围绕联合办学单位的热点、重点问题开展工作。

3、争取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在手段上下功夫。

农广校要以中央、省级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以市、县两级农民科技培训平台为重点,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建立天网(广播、电视、卫星网络)、地网(教育培训基地、农民科技书屋、互联网络)、人网(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队伍、组织网络)三网合一的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手段先进,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容丰富,快捷高效”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4、强化工作管理,增强发展后劲,在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要在农广校系统内部逐步形成各分校既相对独立,又能上下结合、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合作的格局。

二是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规范岗位职责,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行全员竞争、择优录取的用人机制。

三是建立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建立教学督导制度,认真督查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和教学效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学员职业技能;推行培训转移就业承诺制,切实提高学员的就业能力。

培养五支队伍

1、培养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主要是通过培养深受农民拥护、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干部,使多数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

2、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岗位人才队伍。通过培养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中高等实用型服务人才,打造一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人才队伍。诸如:农村环境保护员、动物卫生防疫员、农村发展信息管理员、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员、农村会计员、农村法律咨询员等等。

3、培养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骨干队伍。主要是以村为基础、以户为单位,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且扎根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通过“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科技入户工程”等,使他们掌握农业基本知识,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和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7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南经济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南溪作为宜宾市城市发展及沿江经济的重要组团,其优势十分凸显。

随南溪工业的大发展,区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必成当务之急,传统的生产模式必将打破,失地待业人员必将产生,各种新的种养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农民必将出现。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兴起,也必将催生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开展新型农民问题的研究,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2012年4月6日,我们深入罗龙镇长江村、东风村对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强,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学习需求”问题而进行。

李丽丝,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3人,她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1500—2000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王月琴,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4(有子)。她现在一酒店工作。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周  强,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3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30%,技术工10%,普工为60%

(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岁—50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岁—30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 “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8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 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四、关于农民培训的调查述评: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对于农民培训问题,综观省内、外的培训现状,普遍认为:

(一)政府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有些部门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 农民培训没有实效。

(四)重课堂理论讲座,轻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五)缺乏本土教材、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没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没有通过培训后去实际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帮助转移就业。因此,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随意性很大,培训效果甚微。

五、调查反思:

(一)培训机构的问题研究: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

  (二)参训农民的现状问题: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三)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问题研究: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四)培训教材问题:目前,培训的教材、资料五花八门,不切合当地实际。故如何解决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教材,以期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培训基地及设备设施问题: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讲座,只能是一种走形式、做过场,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应有的培训目的。

六、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强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灵活办学,把培训班办在企业、工厂、村社,送教下乡,把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8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方向

现今,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职业岗位对高新技术含量的要求明显增加。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中职、推进高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1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共识

中高职衔接最初是基于生源因素的应景之举,在教育层次上是“学历嫁接”的简单衔接。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大家认识到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标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特色、互相贯通、有机衔接融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各高职院校根据各地的特点,进行了广泛实践,形成了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1)分段贯通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学生在中专学校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通过“对口单招”或“注册入学”形式,进入高职院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的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有合作协议,5年学习期间由衔接试点高职院校牵头制订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组织实施,系统培养高职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湖南省2014年在已验收高职国家示范校(省示范校)与中职国家示范校试点的中高职衔接“3+2”模式。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按照各自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制开展教育,一部分中职学生在完成2年或3年中职学习后,参加“3+1”(语、数、外、专业综合)的对口升学考试升入专业大类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模式。这种模式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没有合作关系,学生根据考分自主选择报考对口本科或高职院校。目前,这是中高职衔接最基本、最通用的一种模式。

(3)直通制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一般为5年(前2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后3年按高职专科教学计划),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如江苏省、湖南省的“五年制大专”模式。

(4)“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3年,注册中职学籍,修满3年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学籍转入对应本科院校。7年学习期间,由衔接试点本科院校牵头,统筹制订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分段组织实施,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3中高职衔接冷热不均

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为此中高职衔接应该是中职、高职(本科)、学生(家长)“三方共赢”的改革新局面。实行中高职衔接,打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应是大势所趋。但是,从全国各省试点情况来看,中高职衔接工作却并未出现预期的“火爆”,而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高职热衷于与本科沟通,实现专业升本;中职热衷于与本科沟通,增加专升本中本科录取计划或“3+4”直通车,而对于与高职学院“3+2”模式不感兴趣。总体来看出现高职“热”、中职“冷”;中职“热”、本科“冷”;教师“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等现象。

4招生规模不大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目前教育部对五年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如吉林省2014年中高职衔接计划招生4310人,其中高职―本科衔接计划招生1740人;中职―本科衔接计划招生1350人;中职―高职衔接计划招生1220人。相对于每年10多万的中职毕业生人数,不到3%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缺乏中高职衔接顶层系统设计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起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这也是造成中高职衔接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各自为政、招生模式自说自话等的主要原因,这需以构建完整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在顶层进行系统化设计。

2重技能衔接,轻素质衔接

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倡导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术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造成在中高职衔接中对于技能衔接的研究比较多。但高职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如果以精准的职业为目标培养人才,教育就失去其生命力了。如果高职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所以中高职衔接不仅是学历的衔接,更是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衔接。

3中高职衔接在管理上脱节

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管理虽然教育部已由职成教司归口管理,但在许多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机构中存在中职由职成处管理、高职由高教处管理的局面,面临转型的职业本科无论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均在高教司(处)管理。在现阶段强调中职和高职相互衔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着规划和管理不协调的问题,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难以衔接,区别不明显。

4中高职衔接在实践中各自为政

目前国家已制订部分专业中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但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且没有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各个不同层次的中职、高职校根据学校的特色构建了各自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但校与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且大部分高职校对中职生对口升学高职后未单独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混合编班,造成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大量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中高职衔接的发展方向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1进行中高职衔接的顶层设计,建立终身职业教育的体系

随着国家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1999年以后成立的地方本科将转型为职业本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类型,以大众化、终身化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将形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因势利导,进行整体顶层设计,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绝不仅仅是招生这一单项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体系,要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标准。

2建立统一的职业素质标准,开展分层职业教育

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不一,人才培养标准各异的情况,国家对各职业方向、各职业层次要建立统一的职业素质标准。如参照英国模式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明确规定各个专业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标准及其对口职业资格证书。湖南省在2013年已迈出可喜步伐,已初步制订25个中职专业的教学标准,如在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中职学生定位在会计从业资格证层次,高职在初级会计师层次,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及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同时,职业素质标准不但要有职业技能标准,还要有职业人文标准。

3在高职实行选修制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终身化教育体系下,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层次将多样化,有高中生、中专生、职高生、社会在职人员,这就给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可实行选修制能力递进式个性化教学,对中职对口升学的考生应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在会计教学中,可设计会计员、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层次,对不同职业层次设立不同的职业素质标准。学生可根据自己已达到的水平,选择所学习的层次,在达到下一级职业要求的条件下,才可向高一级层次迈进。

4实行注册制招生制度改革

一个国家的职业技术水平是由每一个职业人员的水平决定的,职业院校的目标是提升每一个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所以职业院校应向所有的职业人员开放。在中等职业院校已实行注册制的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也可实行注册制,只要是有职业提升要求的,就可选择相关院校入学。但在教学要求上,要实行“宽进严出”,只有达到相关职业素质标准,通过考核,才能毕业。

5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递进、终身、多方位的过程,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逐步完善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也应统一,不能再各自为政。所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包括中职、职高、高职、职业本科)都统一归省级职教部门管理,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规划、职业标准等。对于每一个学生,可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编号,通过该编号,可查询每一个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所在的学校、达到的职业层次、获得的职业能力和资格。

参考文献:

〖=1〗孙健.论“多元化”入学制度下的江苏省高职注册入学制度〖=J〗.机械职业教育,2011(12).

第9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行业发展

收稿日期:2006―12― 20

项目来源:本项目属学校教改立项课题:学历教 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研究,课题编号:230-11-44032。

作者简介:李亚春(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北京 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研究。

一、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当今世界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以经 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水平的竞争, 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 为目标,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要 突出应用型,面向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工程的实际训练,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虑工程的综合性,突出工程的特点、注重市场需要、技术水平领先 ,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新形势行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从终身教 育和大工程教育的新观点出发,构建一个院校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培训有机结合、协调 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以适应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要。

二、行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人 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 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 。然而,在实现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关键。而行业现有的人才资源还远远 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铁路为例:根据铁路“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专家预测到2010年,铁路运输业人力结 构调整优化为橄榄型,即大专以上人员的比例要增加,至少应达到30%左右(研究生等高层 次技术人才要占很大的比例),初中及以下人员的比例要减少15%。只有这样,才能为铁路 运输业成为具有一定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人力保障。

三、人员结构中高等人才的不足

1以铁路运输业总体情况为例:

目前,铁路运输业的人力结构呈金字塔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全员的12%左右(研究 生毕业不足01%,本科、专科毕业生各约占5%、7%),中等职业教育的人员占20%,高中毕 业生占30%左右,而初中及以下人员约占40%。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人员的比例大大低于邮电、 冶金等有关行业,这样的人力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铁路行业的发展。

2从全路干部的总体情况来看,据铁道部人事司2001年对全路干部的统计:

2001年全路干部总数574 818人,全路固定职工2475 496人,干部占职工总人数的2322%, 从 文化程度上看:干部中文化程度在本科以上的有100 997人,占干部总数的1757%;大专18 6 592人,占干部总数的3246%;中专153 408人,占干部总数的2669%;高中以下133 82 1人 ,占干部总数的232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干部中受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干部总数 的5003%;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为289 164人,占干部总数的5031%;41至50岁为2 00 747人,占干部总数的3492%,51至59岁为84 078人,占干部总数的1463%;60岁以上 为829人,占干部总数的014% ,总体上来说,铁路干部的队伍还是一支比较年轻的队伍。 他们还正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来为铁路的发展作出贡献。

3从铁路专业技术干部的情况来看:

铁路专业技术干部总数227 064人,其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125286人,中专82 258 人 ,高中11 780人,初中以下7740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人员占专 业技术干部总数的5518%,这些人需要进行继续教育,而另外近一半的人则需要进行提高 受教育文化程度的教育。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铁路高等工程人才的数量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 时代,还远不能满足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行业没有能力全面开展高等工程教育

1从目前情况来看,因为大部分行业高校都以划转,行业办高等工程教育缺乏举办高等工 程教育所必备的条件,而行业现有的条件只能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就 很困难。特别是当今社会,行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幅上升,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行 业更是无能力直接培养。

2从教师方面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但现阶段,除了实习指导 教师外,行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作用也有限,“双师”教师必须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培养 。实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除了应掌握一定专业基本理论之外,还应有作为教师必备的 基本素质要求,比如具有系统讲授一门课程的知识储备,懂得教学基本规律,有必要的语言 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或中专、技校教师 所能做到的。

3从应用型高等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需要经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严谨科学 的实验训练,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掌握探索未知领域的基本方法,更需要有创新思维。而 这些都不是行业自身能做到的,行业充其量还只能培养高级技工,而很难培养高级工程师。

4我们还应当看到,非技术教育越来越成为现代工程师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现代 工程已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问题,它往往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甚至影响到人类 的生存。

五、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目前的优势与不足

1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

(1)高等学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还是专业学院)均无一例外地是高等工程教育的 主体,行业(企业)则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介入高等工程教育中。高校不但储备了工 程技术类专业知识,还储备了非工程技术类跨学科知识,这些正是现代工程师所需要的。行 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等行业教育活动的存在和近年来的大力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正在我国的 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2)据发达国家预测,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将逐渐与常规教育任务有同样的比重。我 国的各类高校都在扩大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办学规模,为行业培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使科 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基于我国的国情,我们有十几年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培训的办学经验,摸索出来一套 管理办法,有强大的教育培训队伍和完善的教学设施。

(4)当前我国各行业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去研 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得行业(企业)经济的振兴和发展。通过行业高等 工程教育来培育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一条迅速、有效的途径。但从当前我国大多数行 业(企业)的现状来看,都显得力不从心,把希望寄托在高校的继续工程教育。

(5)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保证行业高等工程教育顺利开展。

2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不足

(1)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对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 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达到50%~ 60 %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于造成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 、效用“两张皮"的后果。

(2)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 强化,但是,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不够。在结构调整之前,一系列国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通 过制定政策和措施,较好地保证了其主管高校为本行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 和培训。但这些行业在并轨和转制后,不再主管自己行业的学校和企业,不能系统有效地进 行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和培训,这已成为我国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不得不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难题 。

(3)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行业高等工程教育产生冲击。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更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进 入中 国市场,瞻前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措施将赢得用户欢迎。而目前我国的行业高等工程教 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办学规模、管理方式等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约束。由此带给行 业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及时借鉴,开拓求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行业 高等工程教育,迅速缩短差距;二是迫于应付,无法与之竞争,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 市场。

(4)传统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现依然是发展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瓶颈。在传统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行业高等工程 教育原则,让接受行业高等工程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 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 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行业高等工程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 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的行业高等教育定位 中国际化的意识、培养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国外学习和实践环境的机会几乎为零 。据企业专家反映,国内若干知名企业均曾选送人才进行相当于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培训,但 常常效果不好。培养的人才在国际竞争和挑战性方面适应性不很强。我国的行业高等工程教 育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要求方面形成着力点,培养跨文 化、跨学科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采用国际惯例设置教育培训的评估标准,以期我国的行业高 等工程教育走向国际化轨道。

(5)高校对继续工程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够,政策、措施不配套;教学大纲和教材不适应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没有跳出 学历教育的模式。

(6)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业甚至有不少行业的领导对开展行业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和任 务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才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与高校的合作力度不 够。

六、高等工程教育需要与行业教育培训相结合

1高等工程教育应服务于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为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服务,而高等工程教育则应该把培养 社会各行业合格的工程师作为使命,在为行业的服务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工科院校的一切工 作和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履行这个根本职能。

当前,行业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人才个 体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具体地说,从人才个体知识结构来看,一 是知识面窄,专业理论知识单一;二是对新兴学科知识和高科技术掌握不多。 而从人才的群体结构来看,一是专业结构不太适应客观需要,新兴技术专 业和新兴学科的人才太少;二是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才太少;三是能级结构不合理, 一些长线专业人才过剩,而短线专业和关键技术专业人才短缺。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行业在 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制约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因此,高等 工程教育应充分了解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从而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以此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优化知识和专业结构,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2在为行业服务中,科研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在为行业服务中,随着行业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科研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

(1)结构的调整将影响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高等工程教育在为行业的服务中,从行业获得了人才需求信息,这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专业 结构调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办出特色都是至关重要的。

(2)提高了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行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使他们感悟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尤其是 在行业文化熏陶下,培养树立了学生敬业爱岗、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 不到的东西。

(3)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正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学科迅速分化,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交叉和新兴 学科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问世,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 快,市场对科学技术需要的反馈速度也越来越快等等。这些对目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更具 有挑战性。

(4)行业还为教师提供了经常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在教师走出实验室,带领学生下厂实习的同时,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 不足,还可以在实践中发现新课题,找到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渐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 成为“双师”型教师。

(5)深层次的合作,就是校企联合攻克技术难关、开展技术革新,从而达到学校培养人才 、行业谋求发展的利益双赢。高等工程教育在参加行业的创新项目的实施中,锻炼和培养科技人员接触新知识和交叉学科 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使得技术创新过程成为既出成果又培养人才的最好形式,“产学研” 结合使得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水平得到提到。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1998,(5)

〔2〕顾志良等关于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4)

〔3〕赵敏高等工程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高教研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