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第一次给父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次给父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次给父亲

第1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关键词: 《你好下北泽》 手机 象征意义

吉本芭娜娜的近期作品《你好下北泽》描述的是父亲和一个陌生女人殉情自杀后,主人公芳芳和母亲在下北泽这个新的环境中得到治愈,重新振作起来,迈向新的人生的过程。文中父亲的手机充当了生者(主人公)与死者(父亲)之间沟通的媒介,也是主人公得到救赎的关键所在。在喜欢“オカルト”(魔幻、超能力)主题的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中,一向不缺少这样一些神秘介质,如早期作品《月影》中主人公去世的恋人阿等留下的手链,弟弟去世的女友由美子留下的水手服,但是“手机”这一媒介的选择还是第一次。与吉本作品魔幻主题相关的研究论文也非常多,但关于《你好下北泽》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对于作品中的“手机”线索暂未有人涉及。“手机”线索的选用可以认为是作者适应信息技g发展的世界潮流的表现,但是笔者相信它在《你好下北泽》中肯定还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那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又是通过怎样的描写具体体现的呢?接下来笔者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一、《你好下北泽》中父亲的手机

在《你好下北泽》这部作品中,主人公芳芳与异界父亲进行交流的每个场景中,几乎都可以看见父亲去世后留下的那部手机的身影。

1.初次描写出现在父亲自杀的那一天。当天父亲把手机落在了家里,还首次出现了不和母女俩打个招呼就夜不归宿的情况,对此芳芳和母亲还在调侃:“老爸出门忘记带手机了,估计是想如果我们打他电话就麻烦:故意忘在家里的吧。真可恨,等他回家了,我们不要给他进门。”(よしもとばなな.2010年.もしもし下北g[M].叭招侣社.P36)母女俩就这样接受了老爸的异常举动,但结果等来的却是父亲与陌生女人自杀的消息。

2.父亲去世后,芳芳和母亲谈到了父亲的手机。对父亲当天没有带手机出门,母亲有了不同的想法:“你那个老爸,没给我们打个电话就去世了。哎,可能那天他忘记带手机,也是他倒霉。但是我总会忍不住想,是不是他故意不带手机的呢那天……不管再怎么陷入孽情也好,他死得那么洒脱,我们在他的心目中是不是无足轻重啊。”芳芳点头表示同意(同前,P57)。

3.第三次,父亲和他的手机一起出现在芳芳的第一个梦境中。梦中父亲在找他的手机,父亲说:“我出门发现手机没带,觉得不行,赶紧回来找。”“想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先。”父亲就这样一直背对着芳芳在家四处寻找着他的手机(同前,P69-70)。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愿望的达成。梦中父亲的行为代表了芳芳希望确认自己和母亲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

4.第四次父亲的手机出现在芳芳的第二个梦境中。梦中芳芳看到了登载着两人自杀报道的报纸,受到了惊吓的芳芳意外发现了父亲的手机。父亲的手机找到了。根据弗洛伊德梦的仿同作用,这里其实可以把梦中的“我”理解成父亲的一种仿同形象,代表了第一个梦中的父亲,总算找到了他的手机。

5.第五次是芳芳的第三个梦境。在父亲去世两年后的一天,芳芳在梦中又回到了目黑的娘家,在自己的房间,芳芳正在拼命给父亲打电话,因为她想,如果能接通这个电话,就能挽救父亲的离开了(同上,P123)。好不容易接通了电话,但因为对方信号的问题,最终听到的父亲的话语,只有短短一句对主人公的召唤。

6.第六次是芳芳的第四个梦境。梦中父亲用这个手机给芳芳打来了电话,这成了整部作品的关键转折点。虽然这次的通话仍然只有简短的一句问候用语,并没有实质性内容,甚至对于主人公一直耿耿于怀的“你没有讨厌我们吧”也没有得到父亲的明确回答(同上,P187)。但是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自己打来电话这个行为本身已经成为解开芳芳心结的钥匙。

7.父亲的电话最后一次出现在芳芳为父亲做供养仪式的场景中。因为只要看着这个手机,就会让生者感到悲伤,所以芳芳把父亲的手机埋在了父亲自杀的地方。并且单纯地认为这样父亲以后就可以用这部手机随时给自己打电话了(同上,P237)。

二、《你好下北泽》中主人公与生者之间的“手机”

当然,在《你好下北泽》中,通过手机进行的交流不仅仅发生在主人公和异界的父亲之间,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主人公与生界的亲友之间通过手机交流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1.与母亲的电话交流

(1)与母亲的正式电话交流出现在父亲去世后一年的某个入秋的日子,芳芳结束了午间的工作正在下北泽的出租屋内休息,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的电话内容只有一句:“我现在在下北泽哦。”(同上,P11)从此开始了在下北泽与芳芳一起居住的生活。

(2)作品中主人公想要和母亲打电话,但是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的描写有两处。第一次出现在芳芳的第二个梦境里。在梦中,那个陌生女子的照片让芳芳感到恐惧和慌乱,想到给母亲打个电话倾诉。正在这时,芳芳发现了报纸下面父亲的手机,然后就从梦境中苏醒了,宣告第一次给母亲打电话的意愿未实现。第二次是芳芳决心去茨城给父亲作供养,但是当她在车站等巴士时,看见车站上穿梭的人群,突然觉得极度寂寞,想给母亲打个电话,但是拿出手机却发现有山崎的未接来电,于是毫不犹豫地给山崎拨了回去,第二次给母亲打电话的意愿以失败告终。

(3)与母亲之间的使用电话的交流,除了电话以外,还有两处短信。第一处是芳芳决心面对现实,去父亲自杀的地方做最后的告别。在出发前,给应该出去兼职了的母亲发了一条短信:“我的烧已经退了,我去茨城给父亲作供养,应该当天就会回的。”(同上,P224)就离开了家。第二次是准备留宿山崎家时,给母亲发的短信:“因为去了父亲自杀的现场所以心情有点低落,我喝一杯再回家。可能会晚一点回家。我不会钻牛角尖的,所以请不用担心。”(同上,P257)

2.与山崎的电话交流

山崎是父亲的生前好友。在主人公心目中,他应该是最了解一切情况的人。所以为了更多一点了解和父亲一起自杀的那个女人,也是想要确认父亲对母女两人的真实感情,芳芳给山崎打了第一个电话。

第二次是陌生阿姨的来访让芳芳意识到父亲的离去也许并非出自他的本意,想要为父亲做些什么的芳芳,很冲动地拨打了山崎的电话。山崎非常支持芳芳去茨城为父亲作供养的计划。

与山崎的第三次电话交流发生在前述的芳芳即将登上去茨城的巴士,正在车站等车心情变得焦虑和孤独的芳芳原本想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拿出手机却看见了山崎的未接来电,于是条件反射地回拨了过去。芳芳和山崎通过电话约好在茨城的碰头地点之后,总算平静下来,踏上了去往茨城的道路。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主人公除了与异界的父亲(亡父的手机出现7次),与生界的人物只有母亲(1次电话+2次短信)和山崎(3次电话交流)的场合有电话联系的描写,与其他一切人物之间,甚至在与正在交往的同龄人新井之间,都没有这种方式的交流。那么,作者选取了这样的轻重有别的处理方式,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又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三、“手机”在《你好下北泽》中起到的作用

《你好下北伞分兄魅斯与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间的电话交流方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0924/ 李海蓉

图 1

(――:表示现实联系;― :表示电话联系;……:表示短信联系)

1.芳芳与父亲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父亲的手机成了主人公与异界父亲之间唯一的交流工具。父亲手机第一次出现就是用来交代一个重要背景:父亲在自杀当天,把手机落在家里。这个时候两母女对于父亲对这个家庭的爱还是没有丝毫怀疑的。父亲手机第二次露面是在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讨论到整个事件时开始怀疑父亲故意把手机落在家里,父亲临死之际都没想到过给芳芳和母亲打电话,这让两人开始怀疑父亲对自己的爱。接下来父亲的手机开始在芳芳的四个梦境中连续出现,首先是父亲找手机,然后芳芳替父亲找到了手机,接着父亲用这个手机先是接了芳芳的电话,然后把电话打回给她。四个梦境在逻辑上具有连贯性。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这里正显示了主人公在心里希望父亲不是故意落下电话在家,不是故意不给我们打电话,不是不爱我们的强烈愿望。无论怎样,通过梦中与父亲的交流,芳芳确认了父亲的爱,最终在母亲、山崎和新谷的帮助下,通过在父亲的供养仪式中把手机埋入地下交给父亲,最终得到了心灵的救赎。

2.芳芳与母亲

与母亲的第一次电话交流带来了母女俩在下北泽的共居生活,这是母亲介入芳芳在下北泽的独居生活的开始,和去世的父亲通过寻找他的手机进入芳芳的梦境介入芳芳的生活一样,起到了很巧妙的呼应作用。芳芳想给母亲打电话的第一次意愿失败源于父亲手机的发现,直接证明了对死去父亲的更深怀念与关注转移了主人公的注意力。芳芳第二次想给母亲打电话时最初的心态其实和第一次是类似的,感觉到孤独寂寞无助的主人公在寻找心理的依靠。可是关于此次茨城之行,母亲的态度是断然拒绝的,可是却得到了山崎和新谷的支持。人总是会下意识寻找与自己意见相似的人的支持,所以当看到山崎的未接来电时,主人公毫不犹豫地回拨了过去。可是这里面也有疑问之处,就是主人公自己也知道如果联系新谷的话,肯定会得到有力支持,并且新谷一定会陪自己去茨城,可是为什么没有打给新谷?这里我们可以看成主人公看到未接来电时的直接反应,也可以看出主人公在内心深处对山崎的依赖。接下来是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的两条短信交流。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主人公发给母亲的两条短信,接下来都没有交代母亲的回复。笔者认为作者对这两条短信的处理其实是有意为之的。也许是因为作者觉得母亲作为受害者之一本身已经自顾不暇,也许是因为前文交代的母亲对芳芳的私生活向来并没有那么介意,所以母亲肯定不会反对。甚至有可能作者认为一起受到伤害、一起互相支持走到现在的母女两人早就合为了一个整体,所以对于这两条短信,其实发信息的主人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不需要再行赘述。

3.芳芳与山崎

第一次和山崎通话的内容虽然没有具体描写,但是这次电话约见时谈到的内容,对于芳芳来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我是知道那个家伙(指芳芳的父亲)是多么珍惜你这个女儿的。每次从他说话的表情都可以看出来。”(同上,P109)并且在分别之际山崎还再次强调:“你的父亲是非常爱你的,这有这个千万不要忘记。”(同上,P115)能从父亲朋友的口中听到这些话,对芳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她一直以来最想听到的话语,它是父亲对自己的爱的确认,直接决定了芳芳心情的转换和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基调。第二次与山崎的电话是芳芳决定为父亲做点什么。在这里,父亲的生前好友山崎给芳芳的支持胜过任何人。山崎这个形象在这里产生了奇异的多重身份。作为父亲生前好友,他给芳芳传达了父亲对家人的真实爱意,在这个时候,对于芳芳说,他就相当于去世的父亲在生界的化身。山崎对芳芳前往茨城计划的支持,又可以理解为芳芳的心里矛盾的其中一面,在这里又成了芳芳的化身。与山崎的第三通电话体现了吉本芭娜娜一贯的“超能力”主题,两个身处不同场所的人,在同一天想到了同一件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排除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可以充分说明这两个人,也就是芳芳和山崎的心有灵犀。但是我们不排除作者的刻意安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山崎的未接来电,最终电话才会打给他。因为最开始芳芳的电话意图并不是山崎,如果说没有这个未接来电的话,也许主人公打给了母亲,那当然是母亲的断然拒绝了,说不定会动摇芳芳前往茨城的决心,那芳芳的救赎可能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如果这个电话是打给新谷的,新谷固然是支持芳芳并且会陪同前往的,但是与父亲生前的共有记忆的缺失,决定了主人公救赎的不彻底性。所以这个电话只能打给山崎,注定了需要这样的心有灵犀,需要这通未接来电。

四、结语

通过前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知道,父亲的手机在整部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一共出现7次,每次出现都决定性地指明故事的进展方向。亡父留下来的手机成了主人公与死去父亲的唯一沟通工具,是对死者(父亲)对母女俩的爱的确认的重要工具,同时还影响着生者(芳芳和母亲)的愧疚心情的原谅和平复。可以说父亲的手机对整个故事情节起着重要的辅线作用。

除了父亲的手机外,主人公在整个过程中和生界的母亲、山崎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手机交流也呈现出有所区别、有所偏重的情况。母亲成了主人公在这个社会仅存的亲人,但她们之间只有一次简短的电话描写,作用是直接导入母亲在下北泽的出场。再加上两次不期待回复的短信发送。可以说这里作者是把母亲当成了芳芳的一部分,或者说就是另外那个受到伤害更深、从伤害中恢复得更艰难的另一个自己。而最后两母女的同时治愈,代表了主人公的完全恢复。而山崎作为父亲生前密友,在芳芳的心目中根本就成了死去的父亲在生界的代表,所以梦中父亲未能通过电话传递过来的信息,芳芳全部在山崎的口中得到了确认。与山崎的状蔚缁翱梢运党闪酥魅斯获得治愈的一次次治疗过程。但是芳芳与同龄男性新谷之间的电话联系几乎为零。与三个人物之间的不同电话联系描写,直接体现了芳芳心目中的三个人的不同地位,并与整个治愈过程密切相关。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不管是死去的父亲留下的手机,还是和身边的母亲、山崎、新谷的电话沟通,“手机”都在《你好下北泽》这部作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父亲的手机是主人公与异界沟通的灵媒,同时还是主人公与生界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主人公在心灵和生活中得到治愈的关键道具,也是整部作品的重要线索。

注:

这部作品原版的名字为《もしもし下北g》,在中国迄今只有一个版本,译者把篇名翻译为《喂喂下北泽》(弭铁娟,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7月)。但是考虑到篇名中“もしもし”一词其后所接的是“下北泽”这个代表着主人公新生地点的名称,所以笔者认为比起不带感彩的单纯打招呼的“喂喂”,翻译为“你好”,应该更能体现主人公对这个让自己得以重生的地方的亲切问候之意。

参考文献:

[1]よしもとばなな,もしもし下北g[M].日本:叭招侣社,2010-9-25.

[2]弭铁娟.喂喂下北泽[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7.

[3]刘D.神秘介质与吉本芭娜娜的小说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10.5.

[4]文聘元.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6.

第2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四十二岁的儿子捧着七十一岁的父亲的双脚,轻轻地放进半盆温热的水中。

这是一双怎样的脚呀:脚背白皙,青筋。上面布满细密的皱折;前后脚掌上层层叠叠压满了年年岁岁为生计奔波磨起的厚茧;脚趾缝里是不肯在家歇息仍去田间劳作积下的污垢;每只脚的脚趾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唯有第二个脚趾分外突出,长出一截,也许是它在其中出力最多的缘故吧!

父亲不让儿子洗脚,他有点不好意思。害怕儿子嫌脏。儿子坚定地按住父亲的双脚,一下一下地把温热的水撩上脚背,濡湿脚的每一个部位。甚至连小腿也一并轻轻地搓洗。第一次给父亲洗脚,儿子的心里洋溢着虔敬、惭愧和相掺杂的混合情感。解放前,父亲四岁时就开始跟着爷爷逃荒要饭,直到十二岁,他用一双稚嫩的小脚跋山涉水,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跨过一道又一道门坎。踏遍千里万里。尝尽人间的苦辣酸甜。解放后,又是这双脚,走进了党和政府开办的学堂,任凭家境艰难,不管酷暑严寒,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往上进,终于成为一名豫西师范的学生。学校距家六十多千米,父亲每两周往返一趟,都是用这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一米一米地跋涉,求知路上,印满汗迹、血迹斑斑的脚印。

儿子慢慢地搓洗着父亲的双脚。细细地抚摸着父亲这一双铁脚板上的每一寸肌肤。心中充满了敬爱之情:父亲的这一双脚曾承受了怎样的人生坎坷、生活艰难呀!师范毕业,父亲被打成,遣送回乡劳动改造。在饱受屈辱的二十余载低人一等的艰难岁月中,父亲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背负着人生的重压,竭尽所能地不停奔走,为儿女的求学耗尽体力、精力和脚力。去县城出差,父亲从未坐过车,都是徒步行走几十里,外出办事,顺手捡拾废品卖钱,却从来不舍得为自己买一碗饭吃,总是空着肚子一步一步挨回家中。他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作了孩子的学费。,重登讲台,他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在尽心尽力为党和人民教好书的同时。也发誓要把儿女培养成才。为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教育,他一趟一趟地跑到儿女上学的初中、高中,和学校领导、任课教师探讨如何因材施教:为了给参加高考的孩子找一份急需的复习资料,他从居住的山村跑到县城,再到洛阳,跑遍了大街小巷,脚上打满血泡。如今,父亲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研究生,儿女们都成为他所期望的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他的辛劳没有白费,他的双脚付出的所有的奔波都得到了回报。

捧着劳苦功高的父亲的双脚,长年在外的儿子仔细地搓洗,洗掉了脚趾间的污垢,洗脱了前后脚掌上的一层茧皮,洗去了双脚上的风尘,洗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无比敬仰、无限热爱。洗呀洗,洗得儿子感激的热泪和父亲感动的老泪一起滚落在洗脚盆里。

儿子说:“几十年了才第一次给父亲洗脚,有点太晚了哟!”父亲笑道:“不晚。我一生多少次洗脚,只有今天洗得最干净,内心最快乐!”

第3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永远也忘不了作者那句话:“你为父亲流过泪吗?”是啊,我没有为父亲流过一滴泪,尽管我眼角经常有泪。我曾为素不相识的孤苦老人、曾为寒风中大声叫卖的小贩掉过泪,我认为他们太辛苦了。而面对我的父亲,这个为生活日夜奔波,对工作倾尽心血,为我不辞劳苦的人,我曾何时有过一丝感动?

友情也许会褪色,誓言也许会遗忘,但是亲情将永存人间。“血浓于水,根叶相连”。文中的父亲为作者付出全部的心血,而我的父亲又何尝不是为我奉献了所有的爱,全部的情?朝朝暮暮,春去秋来,父亲付出了许多,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父亲心血的结晶;而我成长路途上的每一次摔跤,毫不留情地在父亲那宽阔的额头上留下抹不去的印迹。父亲用他那有力的臂膀为我撑起自由的天空,父亲用他那坚实的步伐为我踏平了成长路途上的荆棘。而岁月,却使父亲高大的身躯日渐佝偻,却令父亲那自信的容颜日渐苍老。

细细品味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片断,我第一次觉得父亲是那么地值得赞颂,我第一次为我那平凡的父亲流泪。亲情无价,父爱无价。平凡的父亲每天做着平凡的事,说着平凡的话,然而,那心中却有着不平凡的爱!

《平凡的父亲》里这样说:“父亲想用他那粗糙的双手为女儿挽住月亮,但他却不能够;父亲想给女儿舒适、快乐、温馨的家,但他却不能够。他只能用那双手给儿女及周围的人做到一切!”

第4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他们父子俩的关系紧张,他从小被父亲打。于是开始了无止尽的争吵。抗争到挨打的循环。再加上平时大大小小鸡毛蒜皮的小事,双方互不相让最终酿成冷场。

他六年级去夏令营,父亲在家便天天叨念今天是第几天了,儿子还有几天才会回来。

他第一次给父亲打电话,其实目的是想让父亲来接他顺便带他玩一圈。即使如此,父亲依旧开心的挂了电话,并且向母亲叨念着儿子终于给他打电话了。这时,母亲便会不屑的说,那又怎么样?儿子天天给我打。这时的父亲便会像个孩子似的委屈的说,儿子第一次给我打呀。

(二)他说,你给我把这墙弄白

初二那年的五一节,她趁家里没人,在父亲房间的墙上画了一幅巨大的壁画。颜料水滚的满墙都是,画的还是很怪异的卡通。父亲回来后看了那幅画几秒,说:“要画你也画个山山水水的赏心悦目不是?你这算个啥么?”

每当父亲看着墙,都会自顾自的说:“这是个啥么。”她听到后便会厚脸皮的笑,说这画如何如何艺术。父亲却会在听完这一席话后孩子气的说:“你给我把这墙弄白!”

话虽这么说,可他却总会一个人看着墙良久,然后啧啧赞叹一下。家里来人的时候,他也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女儿画的!”

这时她才会发现他有多么的口是心非有多么孩子气。

恍惚才记起她画画的时候他也会时不时来看看,点评一番才肯离开。他的桌下,也用透明玻璃板压着她的画,他时不时会小心虚的看一看,然后满足的笑笑。

(三)父亲给你最隐秘的爱

他是他的父亲,也是她的父亲。

一直以来,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对儿女的爱。不论是他对儿子的拳头还是他对女儿的宽容放纵,都是他对爱的诠释。

第5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同学们,从哪里来?听到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的到来。但当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给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辛苦,努力。小的时候,我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古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应该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

第一次喊爸爸妈妈的时候,第一次独立迈开一步的时候,第一次歪歪扭扭地写出一个字的时候……是父母在身边耐心地教导。父母,是上苍赐予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遇到困难,能倾注一切来帮助的人,是父母。

当受到委屈,能耐心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的人,是父母。

当取得成功,会衷心为庆祝,与分享喜悦的,是父母。父亲节演讲稿范本:感恩父亲节

而现在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还是父母。

……现在我离开了远方的父母,来到了新华,母亲问我会不会想家的时候,我很坚定地说:"不会,肯定不会!

可是来了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我好想哭。正心烦意乱的时候,家里来了电话,母亲恰到好处地问我好吗。我的眼泪很快就下来了,强忍着才没让她发觉。

没慢慢熟悉了后,虽然不再如当初想家,但总有不开心的时候,次夜晚来临,心情寂寞的时候,就会自然的想起远方的家人,想起那在遥远的山村中自己生活了十几个春秋的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听听父母那慈祥的声音。

母亲的话总是那几句,却每次都让我心里的烦闷一扫而空,不知去向:"孩子,在学校好吗?家里什么都好,不要太过挂念。

母亲时时刻刻想念着我,记挂着我的饮食起居,询问着在远方的我是否还习惯异乡的生活,时时的嘱咐着我要保重身体,母亲的声声关爱,又怎让我不挂念家人呢?

电话里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老实的父亲不会说太多的话,电话里的他总是问我"吃饭了没有,有没有生活费,要吃的好一点,?"我心里清楚地知道,父亲用他的勤劳养育着他的孩子,用他的质朴的性格教育着他的孩子,父亲为他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不善言辞的他把他满腔的爱融进了向别人讲自己孩子时的那一脸灿烂的笑里。

家在农村,抚养我和哥哥很不,更何况要送都读书。面对巨额的学费,父母咬牙坚持着,任生活的重担把他们的肩膀压弯,毫无怨言。

现在,都在外面学习或是工作,守着空空的房子,接电话就成了父母最快乐的事了。一个个打电话回去,父母乐滋滋地告诉其他几个的。我想,那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虽然远在他乡,离父母何止十万八千里,父母给的关爱还无时无刻的在我的身边围绕着,父母给我的无穷力量鼓励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时刻,他们始终是我精神的支柱。父亲节演讲稿范本:感恩父亲节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无法体会的,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在生活上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第6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父亲和‘儿子 ’

在 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一个孤独的老父亲,六十多了,身体还算结实,靠捡破烂维持生活。他有一个儿子 在城里工作他从不给父亲寄过一分钱,赚的钱都买酒喝了。

有一次儿子把钱花光了,可工资下个月才发。所以只能给父亲写信,让父亲给自己寄钱。乡下的父亲看到了 儿子寄来的信,看完马上去村里卖衣服的店里,给儿子挑了几件衣服,连同钱一起寄过去。儿子见到父亲寄来的衣服,并不感到喜悦,他回信道,谁要你的破衣服呀,也不知道寄点酒来,真是的。此后,父亲每天给 儿子写信,儿子总是不看就扔到书桌上了。有一次,儿子的宿舍友整理书桌时,看到了这些信,他一封一封仔细阅读,他觉得父亲太可怜了,于是自己给父亲写回信,每封都充满着关切和温馨 。父亲还以为是儿子懂事了,懂得父亲对他 的爱了,他并没有察觉是别人给自己写的信。每一次父亲写信都是儿子的宿舍友回的信。就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 ,父亲写的信没 人再回。他想去城里看看儿子,他买了一身新衣服,这是他第一次穿新衣服。他到儿子工作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儿子一年前盖房子时被砖头砸死了。可是这一 年来,是谁给自己回的信呢?他问了问儿子其他的宿舍友,才知道是儿子的朋友给自己写的信,他又拼命打听儿子朋友在哪儿,才知道他辞职了。

父亲并没有悲伤因为他有一个 好儿子。虽然不是亲生的,虽然曾未见过面 ,但在父亲心中,早就把他当成自己 的儿子了。

第7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第一次,两碗面中的一碗上有荷包蛋,一碗没有。儿子要吃上面有蛋的那碗,但父亲说:“让我吧!孔融7岁能让梨,你都10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父亲默默地看着儿子吃完,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面,埋头苦吃。其实,父亲的那碗中藏有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父亲指着碗里的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儿子一脸无奈。

第二次,两碗面看起来一样,一碗上面有荷包蛋,一碗没有。父亲问:“吃哪碗?”结果,这次儿子回答得很干脆:“我10岁了,让蛋!”说着,拿过没蛋的那碗,但吃到最后也没有鸡蛋。父亲的那碗,上面有一个,吃到最后下面还有一个。这次,父亲给儿子的教诲是“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

第三次,两碗面看起来还是一样,父亲问:“吃哪碗?”儿子回答:“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父亲不客气地端起上面有蛋的那碗,儿子平静地端起无蛋的面,但到最后,意外地发现碗里藏着蛋。这次,父亲给儿子的教诲是:“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他吃亏。”

这篇文章被多个微信公众号转发。转发时,他们在题目上可谓下足功夫,如“一碗鸡蛋面的智慧”“这个爸爸用一碗鸡蛋面教会孩子别占便宜,太机智了!”“爸爸用一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人生哲理”“这个爸爸用一碗鸡蛋面教会孩子,太有才了!”等,一片叫好声。

但实话实说,我看了五味杂陈。从故事发生的背景看,三次吃面都应该是在家中。也就是说,父亲在家里如何教育孩子,别人不好说三道四。但这个故事这么热传,已然成为一个公共产品,我就想跟这位父亲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要说,不就是两碗面,一碗有鸡蛋一碗没有吗?不就是一碗一个鸡蛋一碗两个吗,却弄得这么复杂。本来有没有鸡蛋都是新鲜的面,都挺好吃,这样一弄反倒让人觉得这两碗面变味了。

第一次,你想给儿子的教训是“想占便宜的人,永远占不到便宜”,说得太好了。恕我直言,这一做法跟它一点儿都不沾边。两个鸡蛋放在碗底,一个鸡蛋放在上面,这是你的设计,孩子并不知道。在他眼里,是一碗面有一个鸡蛋另一碗没有。他想吃那碗有蛋的,这对10岁的孩子来说很正常,你应该为有一个诚实的儿子感到高兴。想吃那碗有蛋的就是“想占便宜”,就对10岁的孩子教育,你想得太多了,反而搞砸后面的事情。你又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都10岁了”,结果孩子说,“他是他,我是我”。诚实,独立,有个性,无城府,不人云亦云,不投机取巧,多好的孩子!

第二次,你给儿子的教训是“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说得也对,对你的做法,我也坚决支持。文章并没有谈及孩子最后的表情和感受,但从这句话中,我猜他应该很失望,有上当的感觉。可他为什么开始说“孔融让梨,儿子让蛋”呢?从你的话语中,你很清楚地知道他没有说真话。是什么让一个10岁孩子开始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说瞎话,说得那么自然流利呢?这是教育上的大事,才是我们需要好好反思的。

第三次,你给儿子的教训是“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我不太赞同。从这次设计的过程和结果看,你其实想说的是“要想在生活中不吃亏,就不能想着占便宜”。立足点是不能吃亏,这显然不够“高大上”,但还算说得过去。至于具体做法和设计,恕我直言,大错特错,错得离谱。这一次,孩子让蛋了,得到回报,你可能认为教育很成功,但问题已经开始。这一“让”一“报”给孩子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第一,让了就有回报,有好处,所以想要就要说不要,心里想着大的嘴上要说小的。孩子才10岁,你是要把他往哪儿引导呢?第二,让了就有回报,这次当然没有问题,但这是你设计好的,将来走向社会,谁也不能保证他每次让都能得到回报。尤其,抱着要想得到更多就得先让的想法而让(这是你教给他的),发现不灵时,你能想象这对他意味着什么吗?后果真的可能很严重。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我要和你交流一下。你提到三次吃面:第一次,你吃到两个蛋,你儿子一个。第二次,你吃到两个蛋,你儿子没有。第三次,好像你吃到一个蛋,你儿子一个。整体而言,占便宜的是你,吃亏的是你儿子,你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你肯定会说,自己不是想多吃一两个蛋,是为了教育孩子。但是你想过没有,你每次都居高临下,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教育效果能理想吗?

因此,在你设计的这个自以为很成功的教育过程中,两碗面已经变了味,孩子也变了味。两碗面变味就变味了,可以重做。可孩子呢,不敢想。好在他才10岁,一切都来得及。我要是你,会把所有的蛋搁在上面,让孩子看得清清楚楚,不要搞得这么复杂。要是有两个鸡蛋,一人一个;只有一个,谁想吃谁吃,要是都想吃,一分两半。当然,也可以说,现在只有一个鸡蛋,咱俩都想吃,就要商量出一个办法。总之,一切放在明处,平等地讨论问题。

第8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那年 8月的一天父亲突然进城找我,不善言辞的父亲在宿舍里呆了半天,到了晚上才诺诺说道:“我这次来想让你请假和我回去一趟,我那事,办了算了。”父亲准备再婚。但我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快,看到父亲期待的目光,一时间我竟不知该怎么回答。踌躇再三,我还是以出差为由婉拒了父亲的邀请,没想到父亲很爽快地对我说:“不回去没关系,你年轻,工作要紧。”父亲的话使我如释重负,我决定过一段时间再回去看看。

三天后出差回来,发现宿舍里收拾得整整齐齐,书桌上有父亲留给我的一封信和一把钥匙,父亲在信中写到,“孩子,我的事你不用担心,你赵阿姨是个老实人,我们合得来,你有空回家一趟,我们等你。”我将信看了好几遍,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我可以想象出他写信时的艰难,这几句话他肯定想了无数遍,却始终未能说出来,于是只好给我写在纸上。父亲就是这样,他习惯了为我着想,为我做事,可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我又为父亲承担了什么呢 ?我突然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不成熟,我没有理由不参加父亲的婚礼,他是我至爱的亲人,我应该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站在他身边。想到这里,我决定请假回家。

第二天一早我坐了 4个小时的长途车回到老家,一进家门,大伯母就告诉我,父亲和赵阿姨上午进城看我去了。我惊得说不出话来,没办法,赶到镇上给同事打了个电话,让他将我父母接到他的住处。然后去车站,又一次登上了回城的长途车。

回到城里已是暮色降临,我不顾饥渴飞跑到同事家中,同事说没找到我父亲,我急坏了,偌大一个城市他们能去哪里呢 ?我回到大街上,边走边找,儿时对父亲依恋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样的离不开父亲,在通往宿舍的小巷里,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爸爸,你在哪里 ?”语音未落,父亲在路口的拐角处走了出来,在他身后的就是赵阿姨,看到他们疲惫和欣喜的表情,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平生第一次拥抱了父亲,也拥抱了第一次见面的赵阿姨,我们互相搀扶着,终于在我的小屋里一家团圆了。(题图 /元壹)

第9篇:第一次给父亲范文

有记忆的生日.是我八岁那年,家里做了顿白切鸡,给我买了罐健力宝,从此,让我有了生日的概念.

有蛋糕的生日,是我十岁那年,家里从镇里搬到县城.县城里的小孩生日光吃鸡不行,要有蛋糕吃才算过生日.

于是,母亲拿了十块钱.十个鸡蛋和大盘子交给面包店的师傅,一个星期后才能拿回用大盘子装着的蛋糕,

那叫纯蛋糕,上面没有抹任何带三聚氰铵的奶油蛋糕,小伙伴们会送你一个写有生日快乐的小笔记本,小铅笔刀等,不管是什么,收到都很开心,此时,我知道了有蛋糕吃才叫过生日,生日是有礼物收的.

以前的生日总是父母亲帮我们记着,当我们学会了记得自己的生日时,蛋糕上面已铺了一层白白厚厚的奶油,妈妈不用再自备鸡蛋和盘子,只要交钱第二天就可以拿到,于是,慢慢的,我学会记得别人的生日,特别是伊人的生日,懂得了让蛋糕店diy自选蛋糕的款式和模样,懂得配上鲜花红酒带来的动人浪漫,于是一个动人的倩影走入我生命的记忆里.......

生命和历史又在此开始了轮回,当我们为新出的小生命惊喜而自豪时,记起他第一次哭声,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