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自主实验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主实验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主实验论文

第1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1.引言

2007年,浙江经济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三叠加”的关键时期。相关调查表明,浙江省全省200多万家民企处境微妙,大量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许多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仅靠地方政府、企业本身难以解决。现在小企业的处境相当艰难,以往依附大企业结成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正在断裂,由于受盈利空间的挤压,大量小企业的生存余地愈加狭小。浙江是中小企业聚集密集地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对一些企业的发展造成冲击。如何从经济困境中突围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急迫课题。

自主创新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浙江作为一个中小企业聚集的大省,其发展必然要依靠整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单个小企业没有能力或者不能独立完整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面向市场要求进行研究开发或引进外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在经济上获得较大增长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能力。自2006年初中央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政方略以后,浙江省随即也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确立了“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主攻方向。

作为一个经济大省,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任务,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区域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鉴于此,对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自主创新内涵

2.1自主创新内涵

国外研究创新的文献相当丰富,但是很少提到自主创新,原因在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是国际上众多开创性创新的发源地,其产业的发展走在技术突破的前沿,故而西方学者所称的创新基本上就是指自主创新。

目前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创新的独立性,代表学者傅家骥(1998)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金吾伦(2001)则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进行管理。他们强调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创新。另一类则强调创新的自主性,这是我国近期学界和政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如杨起全(2006)认为,简单地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主导的创新,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增强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我国科技主管部门也持相似观点,青和平(2006)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要充分体现自主的发展战略意图。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满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需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2.2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含义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决不是一个单个因素决定的偶然的过程,而是涉及由科学技术、经济、法律、政策以及人作为创新主体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学过程。

所谓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是指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各种力量的集合。它回答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所谓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是指创新动力的产生及其作用于创新主体产生创新行为的机理,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中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有:(1)能动性,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具有积极、主动、持久的创新要求和创新冲动,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其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才能能动地不断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整体性,自主创新各动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动力机制的形成和运行以各动力要素的动能为基础,各动力要素功能的发挥又有赖于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3)相关性,动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了一种功能放大现象,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会使动力要素间产生反馈效应,从而推动创新的持续进行。

3.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企业发展过程自身原因

(1)区域创新系统内低价竞争的惰性与低技术生存方式,影响了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价格优势仍然是浙江民企最主要的优势,据浙江省社科院和浙江省私(民)营企业协会所属的浙江民营经济研究院对3000家民营企业的调查i[1]显示,约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低价为其竞争优势,但也促成了其低价竞争的“惰性”——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少对消化和吸收的足够重视,陷入引进——不消化——再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

(2)企业R&D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合理

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而浙江的比重总体偏低,2006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1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4%,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相比差距很大,国际专利水平较低,2005年我省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美国发明专利只有0.53件,而国际上24个创新型经济体每百万人口拥有美国发明专利的中位值已达77.45件,差距非常大。

(3)企业创新资源缺乏,整体上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38.9%反映资金缺乏是企业目前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二是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我省除了风险投资之外的其它资本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

人才是企业创新所需的又一重要资源。据科技部科技人力资源指数评价指标,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仅为51.27%,在全国列第15位。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调查显示,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只有15.8%的企业是科研人员下海创办的,有56.5%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家精神和人才(见表1)。创新资源的缺乏和较为有限的投入,导致了浙江企业创新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的成果少,一大批企业还缺乏更新换代的主导技术产品和支持长期发展的自有核心技术储备。

(4)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对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管理

首先,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健全。构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新产品开发、技术储备、课题研究三位一体和长中短相结合、多层次相互衔接的技术创新机制,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最有效的途径。而浙江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较少设置专职研发部门或技术中心。

其次,我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也存在着不足。调查发现,我省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企业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单一化;激励呈现短期化,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锤子买卖”;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不科学等等。

3.2民营企业创新外部协作网络的不够健全,加大了自主创新成本

(1)产学研合作进展缓慢,企业并没有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调查显示,29.5%的企业与省外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33.2%的企业与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上,只有不到5%是委托开发,其余均为合作开发、疑难咨询、购买现成技术等。说明“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和加强。

(2)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的中介机构并没有随着创新企业群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如据科技部的统计,2003年浙江省的科技咨询业咨询营业额仅列全国第7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的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大多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技术交易方面,在资金、人才与技能、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方面的服务较为薄弱。

(3)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两种现象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是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如目前普遍存在企业间的人才恶性竞争、企业间产品的仿制生产等,常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据2003年对全省50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约有95%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许多企业本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不少企业不善于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4.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

4.1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机制

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要素中,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着企业自主创新的启动和持续进行。企业家创新精神中.除了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碡-,即(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事业心之外,还应包括一种为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目标而锲而不舍地寻求和捕捉机遇的执着精神。企业家创新意识则是包括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种企业”要么自主创新,要么灭亡”的明确意识。

4.2加强政府激励机制供给,消减‘市场失灵”

政府的激励机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创新企业主体,重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的政府微观激励制度,能有效削减‘市场失灵”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负面影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与成本,影响创新企业的预期及其实际利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①减少创新活动的外部性。通过政府运用专利制度、奖励制度、财政资助等制度激励手段,减少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以增加创新者的创新利润,使自主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②降低自主创新成本费用。通过建立、完善各种中介组织、技术市场和科技园区等措施,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能够较好起到节约交易成本,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③通过减弱创新不确定性。政府运用采购和风险投资制度等制度手段,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成功创新的预期,激励企业创新活动。

二是加强相关要素培育,诱导外部动力面向创新企业相关要素(主体),重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外部动力的政府微观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科技研究等创新外部相关要素,诱导企业自主创新。①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持市场竞争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压力。②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加大需求引力。通过制定合理的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标准等,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来自市场需求的风险,也能有力刺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三是加强科技研究,提供创新源泉。一般来说,由于基础理论研究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短期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任务职责,从事、支持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同时,做好对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的服务工作,为科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架起桥梁。

4.3市场激励机制

市场激励机制,是自主创新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自主创新利己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自主创新市场激励分析,市场形成了对自主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对自主创新有一种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通过市场对自主创新效果的检验来实现的。市场把创新成功与否的裁决权交与消费者,这既达到使创新服务于消费者的目的,又达到引导创新的目的。如果自主创新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求,则自主创新主体就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相应的丰厚回报;反之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同时,市场竞争给自主创额主体一定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当然,市场激励机制的充分发挥,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因此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5.总结

我们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概括为:在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支持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驱动力,成为作用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精神对利益驱动力具有感应与启动作用,它能够直接驱动企业主体从事创新,并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吸引力间接驱动个人主体从事自主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则最终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市场、技术、政府、环境,继而引发出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鞠杭.中小企业的困难与出路[D].北京:对外经贸易大学,2005.

[2]王雅辉.探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对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3]陈光,杨红燕.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3).

第2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整合,自主探究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HighSchoolMathematicsonOne''''sOwnTeachingModeMheoryofProbingintoetc.andPracticeStudy

LUOKui-min

[Summary]Westructureandrelymainlyonstudenttentatively,Taketeacherastheleadingfactor,itprobesintotobeforthreadonthebasisofnetworkhighschoolmathematicsstudyingtypeteachingmodeonone''''sownofenvironmentonone''''sownwithstudent:"Foundthesituation--Putforwardthequestion--Probeonone''''sown--Cooperateonthenet--Testonthenet--Classroombriefsummary".Theexperimentstudyandaimatandprobeandpublishforacharacteristicofthetime,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highschoolmathematicsnew-typehigh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instructionmodethatcoursecombine,Inordertotrainthestudent''''smathematicsinnovativeconsciousness,initiativespirit,innovativeabilityandabilitytosolvepracticalproblembetter.

[Keyword]Theenvironmentofthenetwork,Combine,Theprobingintotypeonone''''sown,Thetheoryandpracticearestudied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教育部审时度势,根据国家“十五”规划提出的基础教育战略目标和基础教育现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措施。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指出:“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1]

作为“研究型”教师,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终于找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2]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我们集设计、修订、常模制作等网上测试和评估所需基本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手段来辅助系统的实现,使系统真正成为辅助网上测试和评估的有力工具。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们将测试题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试题分析与解答。6、课堂小结: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各小组推荐一人和教师组成“专家评议组”,由组长抽签决定答辩的顺序,各小组在答辩前,将小论文上传到服务器中指定位置。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本组的工作(包括如何选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合作等),再由答辩者回答“专家”(教师或学生等)或听众就其工作的提问。由“专家评议组”进行评比,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成功参与奖”等四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虚拟实验室

目前,我们初步构建了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它由硬件、软件、潜件三部分组成。

1、硬件:

我校校园网配有思科交换机、浪潮服务器、长城客户机、千兆主干100M到桌面等硬件设施,并将多间多媒体教室[①演播式多媒体教室(配有高配置电脑、投影仪、录像机、高性能DVD机、无线话筒、电子教鞭等);②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机房(配有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的局域网,安装了winschool交互教学系统)]、电子阅览室等连为一体。

2、软件:

我们在校园网络中配置以下应用软件系统:网络光盘资源共享系统、网络视频点播(VOD)系统、Internet资源共享系统、视频广播系统、屏幕广播系统、师生网络学习与创作的编辑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各种类型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⑴按照与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切程度,将高中数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分为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三类,并配合方便、快捷、自动、智能的光盘和网络检索方法。

⑵建立短小精悍、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式的“高中数学微教学单元库”。

⑶建立高中数学虚拟积件资源库,供广大教师直接调用该教学资源网上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⑷将各种资料的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设计成供教师容易调用与赋值的图标,形成“高中数学教学资料呈现方式库”。

⑸组建“高中数学教与学策略库”。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以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适应于各种教学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学习策略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知学习。⑹组建“工具软件库”(安装了方正奥思、Authorware、Microsoft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与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cad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

⑺组建类似于“傻瓜照相机”的特别适合于课堂教学使用的积件平台——高中数学积件组合平台。该平台的软件的基本特点是:

(a)无需程序设计。

(b)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与各类多媒体和网上资源。

(c)面向全体高中数学教师和高中学生,易学易用。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

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有随机出题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

(2)测试过程的控制系统

系统主要完成对网上测试过程的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允许学生进行与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

(3)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

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系统允许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加权,进一步控制测试环境。

(4)自动记分系统与智能系统

系统还提供自动记分系统,在学生作完测验系统自动判分之后,自动将成绩登录,进一步系统还可以自动提供反馈信息,自动建议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再比如提供邮件分类系统,对发到教师课程邮箱的信件进行分类,自动区分哪些是学生递交的作业,记录学生递交的时间是否及时,再进一步提供智能系统,自动分析邮件内容,进行归类,或自动解答或提供给老师统一解答。

(5)测试结果分析工具

系统根据每道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该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

3、潜件:

我们重视对研究人员和实验班学生的培训。研究人员以自学为主,采取专题培训、讲座、讨论和外出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思想,掌握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方法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方法。实验班学生由课题组成员和计算机教师共同进行培训,计算机教师负责培训学生电脑基本操作与输入法,我们负责培训学生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的使用。六、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本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笔者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第3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文学接受理论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自主式学习运用

作为一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他们对名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可以这样说,高级英语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为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修辞学、文体学、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级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高级英语教材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语言精深,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在培养语言技能之余,对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也不无裨益。但是长期以来,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主导,教师逐一讲,学生随意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身的主动性和学习风格根本无法拓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和参考书,对教材的挖掘缺乏主动性,对于文本的解读缺乏个性,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某些方面进行改进。教育部在个性发展问题上表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高级英语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尤其是学生个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该课程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西方的文学接受理论中的一些观点、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学生、教材和教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启发。

文学接受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出现与兴起是文学批评领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新解释学的勃兴和现象学美学的新发展,以及哈贝马斯交流理论的提出,人们愈加迫切地感到必须重视文学接受和影响的研究,必须打破本文中心论这样一种僵硬的研究格局。以姚斯和伊塞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迅速崛起,对作品内部研究的沸沸扬扬的美学思潮提出挑战,对本文中心论进行反拨,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方向的根本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文学作品就有两极,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家一极与审美的一极,艺术家一极涉及作者创作的本文,审美的一级则指由读者所完成的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接受”,是含有被动意味的对事物或观念的接纳与认同,而文学接受则是指一种由接受者积极参与、能动介入文学作品的复杂审美活动。文学作品经过创作、出版,以文本的物质形态面世之后,还没有成为哲学意义上的“自在之物”。作家的创作目的和作品的创作价值,只有在读者积极参与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实现。所以,阅读者的能动性发挥是作品价值得以充分展示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各类文章视为文学本文,将学生视为读者,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他们自身的生活阅历、社会地位、经济情况、文化素养、性格气质等方面所构建的个性化的认知心理结构和文学接受心理图式,实现文章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完成他们对于作品个性化的阐释。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心理结构的形成能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趣味方向,形成自己的“期待视野”,作为一种渴望、一种需求、一种能力、一种倾向,潜存于学习者的心里,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后,它作为一种不由自主的内在心理制约和引导着他们的情感反应和思维向度。

由此,教师首先可帮助学生建构这种“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概念姚斯采用的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的观点。在接受美学中提出“期待视野”的观点,以说明读者阅读作品的主动性。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的感受与自己期待视界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相反,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个体期待视野与他的具体阅读中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或“角色距离”),并不断发生变化:当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中的角色距离为零时,接受者完全进入角色,无法获得审美享受;相反,当这种距离增大时,期待视野对接受的制导作用趋近为零时,接受者则对作品漠然。因此,教师们对于学生“期待视野”的构建是帮助他们通过文章跟作者建立起联系,以促进他们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阐释。一般的大学英语精读课采取的导入就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构建方式。对于高级英语课程中内涵丰富的课文,这样的导入方式不够深入,教师们可以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通过精要的导入让学生激起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针对感兴趣的地方去挖掘文章深刻的内涵,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结构等作出判断;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所处的文化背景、文体特征等信息,适当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阐释的“前结构”,进而帮助他们建构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的“期待视野”。以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一册第四课《外婆的日用家当》(“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一文为例,教师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图书馆、网络及各种期刊搜寻本文作者Alice Walker的生平,了解她的代表作、文章题材、写作风格等诸多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报告,在上课开始跟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的理解,预测作者可能的写作意图等。教师在他们报告完毕之后,可以进行点评并添加一些学生所忽略的问题,并且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角度、文章标题的作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提问,让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预测,以此帮助他们建构起“期待视野”,教师的这种干预和介入,就是要利用这些信息差提起他们探索兴趣的主动性,唤起他们潜伏于体内的丰富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忧,获得心灵的震撼。

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填补“不确定性”和“空白”。阅读者审美能动接受也体现在阅读者对作品本文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创造性填补上。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文学作品在形象体系上仅仅构成了一个内容不甚清晰明了、结构上有缺环的图式框架,只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阐释和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其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成为吸引读者介入文本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去的力量,去“充实作品的图式结构,至少部分地丰富不确定的领域,实现仅仅处在潜在状态的种种要素……”。而且,一部作品的意向性越隐蔽,其间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就越大,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就越需要读者能力的介入。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一文中,爱丽丝沃克表面上是陈述了一个黑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作品本身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系列组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理解、想象、体验,将文字符号还原为可以进行审美的艺术形象,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然后对被作家有意省略、简写的部分和仿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深刻体验去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依靠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进行能动的阐释和理解。学生们个性化的理解和阐释总与文章作者的意图存在各种偏差,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他们修正自己认识的机会,提供一个学生能交流讨论的平台诸如网络博客、撰写书评、读书报告或者讨论会,鼓励他们对文章作出合理、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阐释。

文学接受理论中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年龄、性别、修养、学识、经历的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文本内蕴的感知和体味,并不受作品表现性描绘的人事景物的局限,而是充分调动自己的心智情感和阅历体验,去发挥、扩充作品的意义,形成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视角和不同的见解。如姚斯所言“作品更像一部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学生就像是不断重新演奏这部乐谱的演奏者,利用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诠释。在理解诠释的过程中,学生是自觉地去调动一切知觉和资源,主动积极地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已经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也已经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向学生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笔者在这里只是结合文学接受理论对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自主式教学所作的初步探索,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留待今后一一探索,如有疏漏之处,期待指出。

参考文献:

[1]科利.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姚斯著.金元浦译.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A].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第4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2008年上海高考第12题取材于笔者在《化学教学》发表的论文“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1], 该题依据实验中的现象,由于采用简单易行的微型化学实验操作,实验真实性得以显现,在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础上更加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自从29届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实验试题采用微型化以来,国内各类化学试卷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以微型化学实验为背景的题目。试题中的信息在学生中快捷、广泛地传播;从以微型实验为情境的化学习题入手,另辟蹊径,可以展现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应用,表达绿色化学的设计理念。

从期刊的影响力出发,笔者从目前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比较权威的三刊(《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以及以实验仪器研究为特色的期刊《教学仪器与实验》中的微型化学实验论文中取材,从不同角度出发编拟化学习题。

1以微型反应装置创设情境

如同常规实验装置的组装目的一样,微型实验仪器同样可以完成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合成、气体的干燥和净化、尾气的吸收等基本操作。以此创设化学试题情境,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表面上看,只是提供给学生化学常规实验装置的缩微化,但仪器的微型化给解题带来了陌生感,尤其是仪器体积小带来的特殊操作细节,例如试剂的取量、反应程度的控制、尾气处理等――这些都是实验论文作者阐述的实验注意点,也恰是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容易忽略的因素。

例1、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采用常规仪器进行制备和性质检验,常因气密性不佳而对环境产生污染。周老师采用六孔井穴板和注射器组装出以下微型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向各井穴加入指定的试剂与物料,然后用生料带缠绕井穴塞1-2圈后插入6 孔井穴板的井穴中并旋紧塞子,使井穴塞紧密地盖住井穴,以细乳胶管把前一单元出气管与相邻单元的进气管逐一连接起来,保证没有硫化氢泄漏。该实验无需通风橱即可进行,对反应废物摸索了实验后处理方法,体现了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2]。

(1)1号井穴里装有少量FeS固体,实验装置按图搭建完毕后,把吸有稀硫酸的注射器缓缓下推,就可以有连续平缓的气流产生。请问1号井穴孔发生反应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井穴内只放入一张湿润的白色醋酸铅试纸,且“短管进、长管出”。其作用是(填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号井穴孔盛放少量溴水,其主要作用是证明H2S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能呈现出该性质的),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代替。

(4)4、5、6井穴孔分别盛放了0. 1 mol・L-1 ZnSO4、0.1 mol・L-1 CdSO4、0. 1 mol・L-1 CuSO4溶液,在实验中分别产生了白色、黄色和黑色沉淀,说明了这些金属硫化物的________(性质)。

(5)7号井穴孔盛有________(填写药品),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评点:该题主要考查硫化氢气体的制备、气体检验、性质验证、尾气处理等。一切都基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是通过微型化学实验装置呈现情境。

答案:(1)FeS+2HCl=FeCl2+H2S; (2)缓冲作用(安全瓶), 检验硫化氢气体; (3)还原性, 酸性高锰酸钾; (4)难溶性; (5)NaOH溶液,吸收尾气

例2、“电凝聚气浮法”是一种工业上处理废水的常用方法,我们用塑料多用滴管作为载体,以微型实验的形式呈现了该方法的原理。先在100 mL烧杯中加约50 mL蒸馏水,再添加3滴CrCl3溶液作为无机污染物,另加少许泥沙和硫酸钠,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浑浊,得模拟废水,标记为A。用塑料多用滴管吸取废水A,从液泡两侧分别插入两根大头针(两针不相互接触), 用鳄鱼夹、 导线将两根大头针与电池(9V)相连,即可对废水进行电解[3]。

(1)电解开始,阴极释放出大量气体,请写出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极现象不明显;片刻后,溶液中生成大量绿色沉淀,随着阴极气泡大量逸出,绿色沉淀随之上浮至液面。已知大头针主要成分为铁,请推测阳极可能发生的两个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3)绿色沉淀中不仅包括由阳极产生物与溶液酸碱性变化而生成的不溶物,还包括沉淀_______(填写化学式),这就表现出对污水中的金属离子进行清除。

(4)本实验中在电解液中添加硫酸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另取一份相同废水,滴加3滴苯酚溶液作为有机污染物,再加3滴亚甲基蓝使其显示颜色,添加食盐至饱和,标记为B;用塑料多用滴管吸取废水B,采用如上图的装置,只不过将阳极大头针更换成全活动铅笔专用笔芯,在电解后的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说明____________。更换阳极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极反应式说明);

评点:化工生产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一直是实际教学中欠缺的,通过微型化学实验模拟实际问题可以帮助中学生了解化学与技术、体会时代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该类试题适用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电解池”、《化学与技术》模块中的“水处理技术”、《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化学与环境保护”,以及《实验化学》模块中提出的“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答案:(1)2H++2e-H2; (2)Fe-2e-Fe2+,Fe2++2OH-Fe(OH)2; (3)Cr(OH)3;(4)增强导电性; (5)苯酚在阳极释放的强氧化性气体作用下已发生了转化,避免阳极材料本身被氧化。

2以微型实验引导实验改进思维

在各大期刊发表的微型化学实验论文多为一线化学教师或高校实验研究者发表,如果只是简单地在学生面前重现这些素材,对他们自身的实验素养提高有限;而通过试题的巧妙设置,将学生也引入到对实验的设计思路中去,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微型化学实验的深刻认识,也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或减量,而是要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的目标。

例3、用一个小注射器和小塑料反应管做反应仪器,两者中各有一种化学物质,反应后将注射器针头扎入一根带火星的香烟里推动活塞,发现窜起一大串火苗[4]。请问,塑料试管中盛放药品为________,注射器中盛放____________药品。该实验可以代替常规实验中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

评点:注射器是化学实验改进中常用的替代品,在微型化学实验中常常需要挖掘其功能进行设计,在命题中应用中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图3中的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图4中的注射器起到氧气收集的作用。

答案:MnO2,双氧水,氧气的制备和氧气的助燃性质

3以微型实验题干提供探究和评价的平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近年来科学探究实验在化学新课程考试中广被重视,这些实验题不再象以往的实验题平铺直叙――单纯的“课本知识加实验加填空”,也不象大学知识“下放”的新信息实验题,而是促使考生多想实验的整个过程:“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选取哪些因素作为实验变量”、“可能什么原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实际用途”等等,更加促使考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索,达到真正考查科学思维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一样能提供符合教学需要的实验内容,更能提供多个相关实验的优化设计过程和满足使用者自主探究的基本条件[5]。以微型化学实验论文素材命题,为训练学生探究思维和评价能力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平台,也为一线化学教师提供了巧妙的探究思路,有助于教师拓宽视野。

例4、紫甘蓝,又名紫卷心菜,所含花色苷色素的颜色会随pH改变,一般遇酸变红,遇碱变绿。向点滴板上一凹槽滴加一滴紫甘蓝汁,再滴加一滴硫酸钠溶液,用连接导线的鳄鱼夹各夹住一根铅笔芯,将电极一端浸入紫甘蓝汁液面以下[7]。

(1)当导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发生现象是:

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铅笔芯将两极所在位置的溶液搅拌均匀,发现整个液滴呈现紫色,(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发生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采用大头针作为______极电极,则对以上实验现象有极大干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3)以各类典型的酸碱盐溶液作为辅助试剂加入紫甘蓝汁中,以铅笔芯作为电极进行电解。请预测实验现象并完成下表1:

(4)将添加NaCl溶液的甘蓝汁电解后溶液搅匀,最终竟然消褪为无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

(5)以上实验是以_______、_______作为变量开展的探究活动,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从该实验的特点出发,你还会挑选_______作为变量。(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6)如果你是实验竞赛的评委,你将该实验与你们常见的电解实验对比,请提出一些评价意见(至少写出两点,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评点:微型化学实验试题取材于实验探究论文,突出真实性;注重实验条件,突出思考性。本题不仅以紫甘蓝汁作为创新情境考查电解规律、中和反应等基本原理,还从异常现象原因探究、变量控制等角度促使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层思考,并且通过开放性的问答培养学生评价和鉴别能力。

答案:(1)2H2O-4e-O2+4H+; 2H2O+2e- H2+2OH-; H++OH-=H2O; (2)阳极;作为阳极的金属电极比水更容易被氧化,产生有色离子如亚铁离子、铁离子对甘蓝汁颜色有干扰; (3)电极附近溶液变紫,有气泡产生;电极附近有大量气泡产生;紫色;迅速冒出刺激性气味的气泡,电极附近溶液变红;迅速冒出气泡,电极附近溶液变红; (4)电解NaCl溶液阳极产生的Cl2将电解对象漂白; (5)电极,电解质溶液;载体、电解体系等; (6)参考评价意见:评价之一:紫甘蓝汁不仅充当电解对象,还兼作实验中的酸碱指示剂,一举两得;评价之二:该微型实验只采用了一滴紫甘蓝汁液作为电解对象,降低成本,操作方便,大大减少了实验时间,适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探究;评价之三:紫甘蓝汁取材于纯天然,整个实验用量又是微量,所以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评价之四: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电解本质的理解。

4 反思

在科学教育中引入习题的初衷是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道习题都是从原始问题抽象而来,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把其中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也没有将科学现象与事实作为背景,甚至完全脱离科学现象,学生思维的一部分已经被习题编制人员“越俎代疱”地完成了。同时,习题教学还存在着模式化倾向,缺乏科学思想的分析,太重视程序与计算、熟练与技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学生创造能力的匾乏是习题教学的直接后果。事实上,科学最重要的基础是源自实验现象的,首都师范大学专家曾提出通过引进原始问题来逐步使习题教学与原始问题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科学教育效能的目的。而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实验论文能表现论文作者所作出的技术性和认知性研究的原始工作,是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一种生成资源[8],也是原始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近年来以微型化学实验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尝试将所设计的原创实验素材融合入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发现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分析评价能力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于是进而取材命题,抛砖引玉,目的之一是及时推广课程改革中来自教学一线和高校专家的实验研究经验,从而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推动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更希望这些原汁原味的实验素材呈现出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的原始问题和未被加工的典型实验现象和事实,使学生大脑充分开放、思维触角充分发展,体会到与原论文作者研究过程中类似的思路和体验,甚至在条件允许前提下,用微型化学实验这种耗材少成本小的实验手段完成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验证、改进和探究,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建议化学命题者可以认真研究各种期刊登载的微型化学实验专题文章,将其素材开发为创新试题:具有提问多样化、知识探究化、信息情境化以及形式开放化等多方面特点,为促进化学习题教学提供优质的题材[9],同时也促进微型化学实验能在中学得到普遍重视和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凯,张丽娜,龙琪.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J].化学教学,2008,(4):10.

[2]周宁怀,屠小燕.一类气体制备与系列反应的微型装置[J].化学教学.2000(12):8~10.

[3]陈凯,刘少贤,张丽娜.电化学法处理废水的微型模拟实验[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10):39~40.

[4]陈博,陈凯,胡益民.有关烟草的化学实验集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46~47.

[5]宋心琦.关于发展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一点看法[J].化学教学,2008,(2):1~2.

[6]陈凯,龙琪,张丽娜.一滴紫甘蓝汁的微型电解实验[J].化学教育,2008,(8):65~67.

[7]邢,陈清梅.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 [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1):56~60.

[8]易章和.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命题推进化学课改评价研究[J].化学教学,2005,(10):41~43.

第5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物理学所研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基础。医学物理实验能使医学生在科学实验能力和方法上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

1.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实验内容陈旧、甚至个别内容与中学物理内容有所重复。附属于大学物理学理论课的教学,无独立的教学体系。医学专业医学物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学时较少,无法进行系统教学训练。医学物理学的学时安排一般是:理论部分50-60学时、实验部分30学时左右。然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物理学》第五版教材所提出的理论部分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108学时。本部门的理论部分43学时、实验部分21学时左右。对于物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医学生而言,如此少的学时很难学到应有的知识。另外,实验教学无医学院校的特色,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与工科物理学的实验内容完全相同,多为验证性试验、纯物理实验、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差,与医学生的后续医学课程关联性不大,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1.2实验教学资源有限

由于经费不足致使全国各医学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仪器老化、实验内容陈旧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实验教学计划很难完成,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粘滞系数实验,由于玻璃容器重心高容易损坏,一轮实验下来,完好的玻缸所剩无几。容器的生产厂家由于利润少已停产,下学年的粘滞系数实验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1.3物理实验课开放不足

这一点在我院实验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原因为:(1)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仪器损耗和实验开支以及管理难度的加大。(2)在医学类院校中,专任的实验师特别是高级实验师相对匮乏,一般都是由专业任课教师兼职,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无形地就增加了这些教师的工作负荷,直接制约着教师自身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实验对他们来说,收效甚微,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这些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科学实验能力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在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层次实验内容、多方式教学手段,多样化实验评价等方法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次教学

在实验项目里删去与中学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删去与医学联系不大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考虑临床医学、药学、检验、影像等各种专业的特点,尽量在实验内容中增加与医学、药学等有关的部分,重视开设物理学前沿技术水平的实验。可将其分为基础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基础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其必做的实验内容偏重于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并通过预习逐步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以及完成实验报告书写的训练;对综合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根据专业需求完成综合性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性质和安排指导,逐步减少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详细讲解,强调实验中的创新思想,启发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对设计性实验模块的教学安排,学生将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原则上自主完成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和实验对象,对学习有新体会的学生可鼓励其学习写实验论文。

2.2教学方式多样化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灌输式教学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将问题教学引入我们的实验教学全过程,实验前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和掌握,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物理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实验后让学生能对实验结果有正确的评价,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因素[2]。同时,还可以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充分利用CAJ教学。由于实验仪器复杂、精密和昂贵,有很多实验往往不允许学生单独实践,再加上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不可能购买所有的实验仪器。为此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2.3学生实验成绩评价多样化

第6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Discuss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Qing

(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in environmental field. Commo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Some suggestion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desig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project design were given to enhance the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深入,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高职高专类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特别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1] 。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知识体系驳杂,涉及自然、技术、社会和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2]。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过程中,实训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关键。

1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归纳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实训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有待改善,实训环节安排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偏少,实训形式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过短(2周左右),通常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各类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程,认识实习所起作用有限。

3)顶岗实习安排不够合理。由于环境专业涉及面广,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不能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4)毕业设计环节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设置和安排。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偏低,学生得到的锻炼有限。

2 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探讨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薄弱的现象,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锻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内容。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重要技能,可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

2)强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适当增加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内容。

3)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如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3 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探讨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行业有直观的认识,因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在设置与安排认识实习时应摒弃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类设计)、水务集团、环保公司等。

顶岗实习与认识实习有所不同,认识实习是“感知”实习,而顶岗实习则是“实践”实习。学校在认识实习的安排与设置上应该起主导作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伙伴,争取发展3~ 4个公司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环节是毕业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前的最后一步,学校必须严格把关,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尽量保证一人一题,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应鼓励工程、工艺设计,少实验论文;毕业论文格式应严格要求,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4 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施教学改革,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7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医用化学是面向医学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涉及到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两方面[1]。其中,医用化学实验是医用化学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论证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创新理论,这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需要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工作,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后续学科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考核,可以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并以此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评价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还可以以此合理地评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学科内容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医用化学实验的教学形式、实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上。传统的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是以实验报告和期末试卷考核为依据的,多年来这种考核方式证明会导致学生只重视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验素质的提高,也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进行规范性的考察。如何选择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的评价,还能够对其动手操作仪器和思维创新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考察,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和探索,分别通过对医用化学的考核方式、内容进行改革,加强了对仪器的基本操作考核,强化对能力的培养,期望以此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考核现状分析

医用化学实验是可以用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实践、创新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然而,目前对医用化学实验的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于理论教学。长期以来,人们将实验教学定位于理论的辅助教学,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医学类院校,化学实验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重视,所形成的不足的实验教学考核模式自然严重制约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3,4]。目前,医用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现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单一化。主要包括有:(1)考核形式主要为书面形式,考核内容为实验报告书写(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和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和实验原理,而忽视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考核缺乏公平客观性,丧失其原有目的,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与形成。(2)实验考核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未能作为单独考核,造成学生形成对实验课不重视、不积极和不主动的学习态度。(3)考核内容局限性大,缺乏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考核内容,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体系的建立。

2.缺少合理、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核标准。有些实验结果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科学的评分标准,导致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评分方式,随意性较大;加之考核结果往往不是现场公布,学生会对考核结果感到疑惑,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及错误,学生的实验水平得不到提高,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二、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初探

1.考核内容多样化。改变单一的实验报告书写和期末相关理论知识考察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除了原有的实验报告及期末笔试外,还应增设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纪律考勤、卫生、课堂回答问题等也应在整个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具体如下:(1)考勤和卫生情况则可以在课前和课后安排专人负责,反馈后打分。(2)课前预习。学生的课前预习可以通过预习报告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考察和打分,这是提高实验效率、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预习报告涉及到实验内容、实验原理、与以前实验的比较等,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考察需要教师在开课前和实验过程中通过适当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打分。此外,指导教师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全程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实验了解其课前资料查找情况,及时对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进行纠正,并就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随时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3)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指在实验过程中对仪器使用情况的考察。考察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从学习到模仿到能够熟练操作仪器,准确进行实验,记录明确的实验现象。

2.注重综合性实验考核。大学实验课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能够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机械地完成课本上要求的实验,而应该具有自主动脑设计、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应具备一定的自主科研能力。大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素质教育。因此,对于化学实验基本教学的内容,除了对基本仪器的教学指导外,还应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思路整合进来。包括有: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技巧,科研事实的概括与总结方法,数据处理,科研成果的写作发表与交流方法,等等。将这些知识与传统化学实验教学融合起来,可以提升大学生化学实验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有必要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学生进行分组,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与要求,请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术,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上课前,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审阅,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确定可行性,并帮助学生改正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小组设计的方案,相互协作进行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际的实验过程撰写实验论文。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熟练性,以及论文完成后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的情况进行打分。此外,还应根据小组中各个成员在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工作量,进行分别打分。实验完成后,仪器清洗收纳和卫生的打扫,也应在分值的安排范围内。相信这种开设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

第8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1-0072-02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绝大多数高校的主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但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强化实践教学,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如此。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的薄弱环节。

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学校,尤其文科院校或文科专业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错误认识。

2. 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学科的不同,需要多样化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但这些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一般都是高投入、低收入,甚至是无收入的,很难在校外寻找到合适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基地。这样只能是学校自己建设实验室,而学校又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

3. 实验项目或教学软件问题。由于教师设计的实验项目不科学,或教学软件和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使学校花大量投入建设的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4.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组织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又不明确,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5. 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严格。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 实践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效果不佳, 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思路

(一) 确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 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当以市场需要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实践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2. 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2)职业素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对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3)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等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4)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

3. 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内容

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学校应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学分和学时,尤其是实验课时所占比例,一经确定,要认真执行,并不得随意变动,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

2. 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个课堂”之中,形成“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并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实践、外语与计算机的自主实践训练等均作为必修学分;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报刊上公开等设置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上机等),可以按时间计算设置素质学分。创新学分、技能学分和素质学分这三种学分均可作为第二课堂的选修学分,而且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以实现学分在“三课堂”中的互动,从而有机地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新模式的运行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场地和环境等诸多方面。

1.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 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1)学校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际操作,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在实验(实训)管理机构管理下,建设一支过硬的实验员队伍,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并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和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制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 师资队伍。(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通过省部共建、校企共建等资金投入渠道,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2)积极拓展实验(实训)室创建渠道,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3)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将实验(实训)室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4)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新模式的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

1. 组织管理。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各二级学院(或教学系)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2. 运行管理。各专业要制定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3. 制度管理。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1.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要有实训报告或成果,并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做好记录,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单独记入成绩档案。对学生参加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 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2.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的评估要求,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一是看实验、实训计划是否符合专业特色;二是看实验、实训课题能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看教师能否做到每次课都有目的、有要求,检查是否指导到位;四是看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学生能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五是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验实训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六是组织人员不间断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吕鑫祥. 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 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3]丁继安.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马陆亭.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 高等教育研究,2002(1).

第9篇:自主实验论文范文

在教育系统中,化学教育属于是一种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对化学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化学的理论知识,多培养学生在试验教学中的积极动手能力,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多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并且多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真正提高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创新探索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探索;挖掘;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49-01

1 养成化学思维方式

在解决化学问题和建立化学知识结构时,应当注重养成化学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在遇到问题时就能做到触类旁通。所以,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化学课堂中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化学的学习中,思维方式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化学知识也可系统的分成两类,第一类:试验事实,用宏观水平对化学的性质进行描述,对于用途,制法等知识通过日常现象和实验现象直接表现,所以这类被称为描述类知识。第二类:概括类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构思是可以概括出的知识。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反映类知识对记忆活动的要求比较高,对思维活动并无要求。而在概括性知识学习时,对学习的方式及思维活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化学学科对围观的本质和宏观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揭示。所以,这决定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将微观的揭示与宏观的表现相结合,这就对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具有全面的思维方式,全面理解现有的化学知识,并发现社会与化学的关系。经常自觉通过化学的试验,提高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全面的学习化学科学基础。从而对学生创造性进行培养,使他们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得到的,属于高级形式的思维,在后天的训练与培养后都会产生创造性思维,这也就说明创造性思维是每个人都所具有的,只是每个人对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所以在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进行激发,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通过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使其自觉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及新途径。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全面培养,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主导的作用,而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使人提出新的方法,产生新的构思。教师在教学是应当对一些题目进行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于同一题目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并且从多个角度,多个因素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得到培养。

3 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方法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教师应当明白理论是行为指南这一种道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其能够真正掌握学习的技巧。只有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在未来才能更好的学习各种知识,缺乏思维方式的人在未来社会将如文盲一般。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提高,教师应当明白,教学也是一种技能的传递,教会学生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思路才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总的来说,只有对教法和学法的关系进行全面处理,才能培养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最及时的捕捉和寻找到最准确信息的能力。

4 多开展与化学相关课外活动

教师应当经常组织一些有关化学的课外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使学生在面对独立学习的时候,具有了以一变应万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创新的思维。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动脑,创新能力,来完成本小组的试验内容。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做出总的评判,然后在每个小组内开展讨论会,对自己的实验比较成功或比较薄弱的环节做出总结,并且说出自己在下次实验时有了什么新的经验。学生还可以对自己实验中的现象自编习题,这样将科目内的知识也有所复习,或者对本次实验写出小组实验论文,并且阐述自己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自己本次在小组内有哪些创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统一批阅论文,并且对每个人的论文及阐述进行总结,然后评比出表现比较突出的小组及个人,这样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结束语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寻找正确学习方法的过程,而不是满足现状找到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多个方向的独立思考,并且把多角度的事物综合为一体,应用到所学的内容中,并且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进行适当的调控,就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维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杨洪,黄志怀.试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S1):68-69.

[3]张翠确.化学创新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学教学参考,2009,(35):1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