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阐述能源及动力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今后能源的发展方向:实施煤炭清洁利用,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沼气、风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核电,加快生物质能的研发等。

【关键词】

能源及动力工程;可持续发展;新型能源

一、能源动力工程的重要性及煤炭的地位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在国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国家来说,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的消费关系大致是成正比的。现如今,对于能源的发展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是大多数人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能源与动力工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它着重研究传统能源的有效使用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能源消费量却占全球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可见能源对于经济的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当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量大,那么能源的消费量就会上升,这样就会带动经济,进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能源及动力工程关系着人类的各项日常活动。吃的早餐是农业产品,属于能源一类;乘坐的各类交通工具或者耗电或者耗油,也离不了能源;所有带电设备,更是消耗能源。从发电的环节来说,电能消耗了大量煤炭,天然气等等,虽然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获得电能,例如光伏发电,风能发电,但不可否认的是煤炭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除此之外,能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离开了能源,人类文明将不会进步。2013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2.5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3.9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二三成,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燃料是煤炭,它提供的一次能源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环境与能源利用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能源消耗过快,这将会对能源结构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环境。煤炭长期以来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形式存在,使其他能源占的比例过小,造成总能源效率略显低下,同时大量燃煤也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减少煤炭的无效使用,以及限制低效率的燃煤设备的使用也是关键一步。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气体和液体燃料必然会加大需求量。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厂中锅炉发电量小于20万千瓦的已经基本下架,电厂是耗煤量非常大的场所,电厂中的节约环保无疑对于整个能源结构的环保要求有着重要意义。

二、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一些地方能源短缺依然存在,中国作为耗能大国,必须要源源不断地从多种渠道进行能源的开采与供给。煤炭作为能源中的老大哥,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雾霾天气的形成与大气污染被公认为是燃煤造成的,经济在增长的同时我们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惨重的代价,所以日益增长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促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转变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型能源。

(一)实施煤炭清洁利用。要从燃煤着手处理环境问题势必要以现状作为出发点,可以看到国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采用燃煤发电或者其他的燃煤利用,所以要从燃煤效率以及燃烧产物方面采取措施,使煤炭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现阶段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有许多可以即刻采取措施并且对大气环境有明显改善的事情可以去着手。比如煤炭的洗选,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煤炭质量的监管和输送,煤炭燃烧产物的排放,煤炭灰的利用等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大力发展沼气,风能等新能源。除了煤炭,其他的能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同时能源紧张与能源储量不足之间的关系使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及利用进一步成为了当务之急。以前以解决边远地区能源供应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沼气,风能等新能源形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地域以及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了束缚。现阶段,井网型风机正在逐步迈向大型化,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机也已经投产,当然还在研发更大容量的风机。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对环保有利,对大气有益的新型能源一定会代替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能源。

(三)大力发展核电。核电在近几年也已经慢慢崛起,从以前的“谈核色变”到如今的坦然接受证明了国家已经对于核电有了很高的安全把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妥善处理核聚变,核裂变之后的各种废弃物已经不成问题。除了这些优势,与煤炭相比,它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污染。大力发展核电符合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在现阶段技术较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引领将核电投入市场,使核电成为未来的发展目标。

(四)加快生物质能的研发。我国还有许多发展空间,比如在生物质能的使用方面,生物质能源是植物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过来的一种化学能,它也属于可再生能源,与风能,潮汐能等等一样,可以实现能量的重复利用。同时如果以乙醇作为煤炭,石油的替代品,将会避免煤炭产生的许多弊端,除此之外,沼气的普及依然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也会缓解社会劳动压力。

三、将未来发展与环保相协调

中国电力发张迅速,同时这种扩张形势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对于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在未来新能源势必会成为能源的主流,在发展现代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环保作为重中之重,不要把污染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惨重代价。当然我们也知道,在经济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也许是一种很难避免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如果处理得当,环境保护也会促进经济的转型与结构的调整,还会优化产业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绿色发展战略,使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完美过渡,使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市场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宋小亮等.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J].创新科技,2001

[2]陈学俊.能源开发与环境污染[J].东方电气评论,2000

[3]陈学俊,叶寒栋,李宇红等.能源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第2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从总的形势看,石油资源必将逐步减少,最终将枯竭。为此,世界各国从长远战略考虑,为保证车用能源供应的安全和节省大量外汇支出,有必要减少对进口原油的过分依赖,积极寻找替代能源,采用多种能源,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燃料乙醇作为石油的替代品和可再生能源,不仅对于解决粮食深加工转化,稳定粮价和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因此,推广使用燃料乙醇必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从世界各国车用乙醇汽油使用情况来看,在美国、巴西早已成功推广,近年来欧盟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积极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然而,这项工作在中国还仅处于推广试验阶段。可喜的是吉林作为中国燃料乙醇推广先行试点省,政府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方面已摸索出许多成熟经验。

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大势所趋

目前,燃料乙醇的生产和应用在国际上已呈高速发展趋势,燃料乙醇产业已成为各国政府调控农产品供需矛盾,解决石油资源短缺问题,保护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

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MTBE的禁用以及燃料乙醇应用范围的拓宽,将极大地刺激对燃料乙醇的需求。

预计,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燃料乙醇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2%以上。

因此,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将成为中国替代能源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具体说,有四个理由。

一是石油资源日益短缺,必须寻求新的替代能源。今年以来,受一季度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及一些权威机构不断上调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预测数据的支持,国际油价总体呈上扬趋势,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轻质油(WTI)首行合约价格由42.12美元/桶攀升至57.27美元/桶,涨幅达35.9%。

中国石油资源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中国石油进口已经超过7000万吨,今后进口仍呈上升趋势,石油进口量约占使用量的20%左右,预计到2010年前后将达到40%,车用汽油年消耗量为6400万吨。按照车用乙醇汽油所含变性燃料乙醇10%计算,每年可减少汽油消耗640万吨。

乙醇是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新型生物能源及绿色能源,因此用车用乙醇汽油来代替目前所使用的普通汽油,这对于完善能源安全体系,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节约外汇意义重大。

二是缓解粮食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国内丰富且廉价的玉米资源,使农业得到快速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为此,世界各国在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对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农业产业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九五”以来,中国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接近5亿吨,然而粮食深加工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

一方面国家拿出400亿元建库存粮,同时每年拿出100亿元作补贴,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粮食没有转化市场,敞开收购和顺价销售成效不很明显,农民增收难以保障。

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可有效解决粮食等农作物的转化,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可控粮食消费市场,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全国汽油消费量近4000万吨,以加入变性燃料乙醇10%计,需变性燃料乙醇约400万吨,可消化粮食1000多万吨,使农民增收100多亿元。

另外,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可另外生成第二副产品酒糟蛋白饲料(DDGS)和精制玉米油,解决玉米深加工问题,形成“增产-消费-刺激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发展燃料乙醇产业还可以推进农业产品标准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经营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目前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已占所有大气污染源的60%左右。

因此,国际上对汽车尾气造成对大气污染非常重视,在寻找、研究和开发汽油替代品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比如风能、电能、氢能等,包括目前正在使用的甲基树丁基醚MTBE,但这些能源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乙醇是良好的车用燃料,除了它的燃烧性能可与汽油相比外,汽车发动机的压缩比可以提高,另外可使用较高的空气与燃料比例,燃烧完全。

减少汽车排放CO2量是防止地球气温升高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据检测,当汽油中掺入10%-20%乙醇时,这种混合燃料排出的尾气完全可以符合加利福尼亚州严格的空气污染标准要求。燃料乙醇的使用,对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趋势可起到缓解作用。

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500万辆(不含农用车),摩托车4500万辆,并且以每年10%速度递增,大量汽车尾气影响空气质量,造成环境污染。

据检测,汽油加入10%的变性燃料乙醇后,可使汽油辛烷值提高3%,含氧量增加3.5%,可使汽车有害尾气排放总量减少33%以上,大大改善汽油的使用性能,使燃烧更彻底。

另外,通过替代普通汽油中的对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含氧添加剂,可有效防止地下水的破坏,是一种节能环保型燃料,对于改善大气环境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四是乙醇汽油在替代能源中是比较理想、现实可行的。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产品的大量富余和价格的下降,使发酵法生产乙醇的成本逐步下降,再加上各国政府对使用乙醇汽油特殊政策的出台,在众多替代能源中乙醇汽油又成为比较理想和现实可行的能源。

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乙醇汽油的生产和使用迅速发展,成为目前替代石油最合适的可再生的重要能源。

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必将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举措。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全面推广使用燃料乙醇汽油,必将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应明确的是,在乙醇汽油推广过渡阶段,政府必须要唱主角。因为推广初期涉及的部门就有几十个,运行中要解决的难题就有数百个,这些问题方方面面,有政策上的、法规上的、技术上的,还有宣传舆论导向上的等等。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统一的政府协调机构来强力推进,单靠市场化运作,或是单靠某个企业单打独斗,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我国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就全国而言,根据国务院领导的多次重要批示精神,这项工作一直是按照统一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转贴于

吉林作为该项工作先行试点的省份,在全国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政府规章,依法行政;在全国第一个成功实现了省级行政辖区内封闭运行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第一个实现全品种覆盖市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乙醇汽油推广之路;在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政策法规、组织管理、生产供应、市场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形成了车用乙醇汽油生产、储运、销售及使用的成套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为今后乙醇汽油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目前吉林仍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是乙醇成本居高不下,技术创新有待提高,生产原料要多元化。从2005年4月1日起,乙醇汽油的推广已经扩大到全国九省。但随着乙醇汽油推广范围的扩大,国内原本囤积严重的陈化粮将逐渐被酒精厂家消化完毕,现在燃料酒精的生产很大一部分转向使用新粮。这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生产成本难以降低;第二,新粮能否保证持续稳定供应还是个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乙醇汽油的推广战略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外,为鼓励“酒精燃料”的生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优惠政策,每年要拿出20多亿元补贴四大燃料酒精生产企业,但随着乙醇汽油推广范围的扩大和消耗的增长,国家的补贴负担会越来越重。因此,降低燃料乙醇的高成本,是乙醇汽油全面推广面临的首要问题。

首先,生产企业要吸收国外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加强管理,改进工艺,形成规模经营,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要考虑采用一些其他的低成本生产原料,如广东、广西着手研发甘蔗燃料乙醇等。有关科研机构要加快替代原料的研发,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这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和合理的资金投入。

二是国民认知程度不足,舆论宣传要坚持不懈。尽管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相比,性能、油耗相差无几,而且车用乙醇汽油和无铅汽油完全可以转换使用,在合格的车辆中,两种汽油可以混加,并不会对车辆燃油系统和其他部件产生太大的不良影响。

但由于消费观念、市场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某些差距,有些人认为乙醇汽油在使用过程中耗油大、“劲儿小”等等。因此,在推广中要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大力宣传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对改善环境、缓解石油资源短缺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使消费者充分了解车用乙醇汽油,自觉自愿使用。

解决上述难题,吉林的对策与建议是:一是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封闭环境。在国家已经做出车用乙醇汽油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在试点地区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但还缺乏监管力度,仍然存在非乙醇汽油冲击市场的情况,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成立专门检查机构,加强对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生产企业以及销售市场的监督检查。

对违反规定擅自从事燃料乙醇生产或销售、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以外的其他车用汽油的,不但要限期整改,还应严厉处罚,严防劣质成品油进入流通领域以及小炼油无序竞争,干扰乙醇汽油市场。另外,应加大整顿汽车配件市场,对假冒汽车配件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清理整顿,防止质量不合格的汽车零部件进入市场,以免乙醇汽油用户对使用乙醇汽油产生误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乙醇汽油封闭运行环境。

二是保持政策支持的力度和灵活度。试点期间,政策和经济性分析报告显示,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但大范围的推广,对国家是有利的,比如可解决农民收入、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保证车用乙醇汽油的顺利推广,就必须坚持相应的财政、税收、补贴等政策,保持现有或进一步增加补贴力度。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食用酒精市场销量快速增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势必对燃料乙醇的供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应根据生产、销售环节存在的市场波动,制定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相对灵活的补贴政策,从而使全面推广有良好的政策保障。

第3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析

1 长期坚持节能优先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能源供应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节能受到必要的重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解决能源短缺已不是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驱动力。一些能源供应部门反而出现了由于供应能力过剩而要开辟新的消费市场,以刺激能源消费的动机和做法,力图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鼓励终端消费包括能源消费的扩张,鼓励新的消费以拉动需求,包括新的用能途径,其中建筑用能、交通用能的上升将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对能源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实际影响,大于节能的呼声。对长期的能源平衡和能源安全的关注难以和短期的、直接经济运行的利益取向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果中国真正能够实现在本世纪中叶达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将会面对重大的能源挑战。使中国的能源效率提到一个没有先例的高度,光靠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政策介入方面找到新的途径。

在现阶段,提高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在市场经济的自然作用之外,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仍然十分必要。除信息、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之外,还要进一步考虑长期的能源价格政策。同时,推动环境保护,也是节能的重要驱动力。中国还要及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的设计和引导实施。没有这些努力,就难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长期坚持节能优先必须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基本点。

2 从实际出发,实施煤炭的清洁利用

优化能源结构和充分合理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并不矛盾。在能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煤炭必然将退出一些使用领域,但是煤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仍然将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煤炭的使用技术和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中,煤炭的利用,首先要解决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

从世界能源系统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煤炭的主要应用途径仍然是发电。在有天然气可以利用的地方,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可以达到更高的发电效率,也有更好的环保性能。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燃煤电厂仍然可以做到清洁发电,效率的提高也还有较大余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煤的清洁利用首先要解决的是落实目前直接燃煤的大气污染问题。其中,燃煤电厂的脱硫问题应该首先予以解决。燃煤电厂脱硫技术是十分成熟技术,现在是干不干的问题。目前煤炭供应过程和转换过程中,有大量可以立即行动而且对煤炭的清洁利用有明显实效的事情可做。如煤炭的筛选和洗选,更加合理的煤质管理和配送,型煤的利用等等,都大有潜力。

3 推动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实施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点,也是推动能源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当前在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已经成为决定能源结构,从而决定能源成本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保护将在今后逐步成为能源结构选择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对能效的提高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应该在能源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环保的需要。能源基础设施庞大,使用期很长。能源系统一旦建成,改变起来不但成本很高,还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在能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环境保护现在的要求,而且要充分预见今后的环境要求。

4 适应终端能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加快发展天然气

中国长期以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是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近年来终端能源需求的结构和总量变化,以及以中心城市为开端的环保要求,使优化一次能源结构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前和今后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的发展。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我国的天然气基础比较薄弱,在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国家正在实施的西气东送工程意义重大,天然气基础管网一旦建成,将带动天然气开发的进程,可望使天然气的实际成本明显降低。在天然气的发展问题上,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协调。

5 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安排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过去的重点放在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能源供应上。近几年来,现代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其中,太阳能热水器已形成规模市场,大型风力发电也有多种示范。但总的说来,商品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然十分有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地区扩大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农村地区从传统可再生能源向商品化石能源的转换步伐加大。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农村能源商品化的比例已经不小。但是目前的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还不能适应这个转换过程,或是技术不够成熟,或是成本太高,难以和传统的化石能源竞争。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必须考虑农村发展的要求。我国城市化的过程还要持续几十年。我们不可能要求农民长期使用落后的传统可再生能源,也不可能让农民一下子跳越到比商品化石能源还贵的现代可再生能源系统上去。我们必须在借鉴先进再生能源技术的同时,自主开发适合于国情的技术。这不仅对我国是十分有益的,而且可以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选择。

中国的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扩张势头还要保持许多年,为现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潜在的可观的市场。在推动现代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环境效益,使其环境外部性能够反映到合理的电价体系中来。在不考虑环境成本条件下,可再生能源很难和传统化石能源相竞争。

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优惠政策,要对各种政策的经济成本和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特别是应对支持政策条件下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成本下降的可能潜力和进度要有具体分析。这种分析必须结合我国的风电产业的发展实际。另一方面,对大水电等影响重大的可再生能源也应重点考虑,综合协调。这样,才有利于有效推动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2008-8-29.

第4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统计功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一、我国水资源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相当尖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等四方面的严峻挑战。

(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饮水安全。着力解决群众饮水水质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水性地方病等问题,抓紧制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及2005至2020年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规划,逐步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治水理念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维持生态基本需水量;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抓紧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推进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转变,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

(4)以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设为重点,创新用水管理制度。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节水防污。

二、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节约能源资源,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切实提高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好节约工作,十分必要。

1、夯实基础,规范能源和水统计工作制度。一是夯实规模企业能源和水统计制度,规范企业工作流程,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完成节能降耗任务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夯实能源和水统计台帐制度,指导企业做好原始记录和台帐管理,特别是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三是夯实能源学习制度,深入学习能源统计方法制度,理解水消费报表各项指标含义,提高对能源和水资源统计工作的认知程度。

2、加强审核,提高能源和水统计数据质量。一是严格审核基层源头数据,整理归纳过往审核经验,结合实际总结出企业共同易错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审核;二是严格审核对影响整体数据的行业、企业数据,按照联网直报系统的“审核规则”,对系统审核的强制性错误要做到无差错;对核实性错误,澄清说明要清楚规范;对通过库外审核发现的问题,如常识性、逻辑性错误等,要通过电话核实或者其亲自核实无误后才能验收,真正做到严格审核。

3、强化职能,充分发挥统计预警监测功能。强化监测,加强对能源和水消费总量的监测和节能节水进展情况的监测;加强对主要耗水行业和重点耗水企业的监测,及时的反映水消费中出现问题并作出预警。

三、实施城市污水资源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城市污水资源化存在的问题

城市污水资源化既可减少污染又能缓解城市供水的紧张状况,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然而,由于在建设资金、管理体制、人们传统观念、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城市污水资源化工作没有得到推广。

2实施城市污水资源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现在,污水资源化工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进行了研究、论证,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主要有如下方面:

①把污水资源化列入各地区的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进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②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用水处理的建设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再用水的深度处理。可将污水资源化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及外资投入污水资源化的事业中。

③要对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实行行政管理和部门行业管理,尽快完善污水再利用的标准及相关的法规体系。

④采取政策倾斜,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

⑤积极开展污水再用的宣传教育,改变人们传统的用水观念,逐渐树立对污水资源化的科学认识。

第5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保持完好的原始生态而成为外国旅客的首选地。从旅游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入境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与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外语人才短缺已成为民族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所以加强外语人才建设与提高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是实现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和声望的不断提高,来华旅游的外国人逐年增多。人数由1979年的36.24万人增加到2o01年的1122.64万人…猫。又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o05年人数猛增到2025.51万人次。在全国入境旅游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民族地区的入境旅游近20多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入境旅游基础设施如交通、宾馆、通讯、餐饮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旅游产品也得到一定的开发。然而,许多地方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对入境旅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迅速发展的入境旅游逐渐暴露出民族地区从业人员外语能力偏低和语种单一这一突出问题,它日渐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旅游的总体发展和与开发以及旅游人才作了许多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思路和见解,但很少有人专门就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本文旨在从导游需要等方面来探讨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一、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从世界近代和现代旅游发展的历史看,旅游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旅游组织者联系在一块。

世界旅游业的开创者托马斯.库克不仅组织了旅游活动,而且自己还充当了导游,沿途在某些地方游览和观光时,还聘请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

因此,入境旅游的发展毫无疑问与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员外语能力也是相辅相存、相互影响的。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硬件与软件。

所谓硬件,就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基本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软件则指从业人员队伍以及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质量问题。《中国旅游资源规范》提出关于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中,将旅游资源分为三大景系,其中就包含了服务景系…。现代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都包含着导游服务和接待服务两个重要环节。正如旅游专家们认为:“在现代旅游中,几乎所有旅游才的行、游、住、食、购、娱都要借助和使用各类有关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显然,入境旅游从业人员给外国游客所提供的服务就包括了最重要的部分:外语解说、引导服务以及沟通和交流。例如,外宾在游览侗族鼓楼时,导游就应能用通俗易懂的外语讲解鼓楼在侗族文化中的社会意义极其建筑特点,让外宾真正了解侗族深刻的鼓楼文化;外宾到某人境宾馆登记住宿时,前台服务员就能用较为流利的外语说明房价与房间设施、登记手续等情况。这可让外宾感到亲切,无陌生感,避免外宾出现心理疑惑或不快。因此,外语导游以及涉外宾馆前台服务人员的外语能力就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的提高。

以商品市场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业也有其产品,俗称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提供的各种旅游接待活动条件和相关服务的总和…:“。从定义可看出,旅游产品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就其根本性质而言,旅游产品属于服务性产品。入境旅游服务产品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从业人员的外语解说和个服务的质量。游客就是消费者,所以从业人员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就会影响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甚至影响到其他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根据旅游心理学的阐述,游客外出旅游有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生理方面的,如食、宿、行等;

(二)是心理需求,如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

“。食、宿、行属于客观条件,只要计划和安排妥当,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旅游设施可以基本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例如,目前黔东南旅游区台江、施秉、镇远、黎平、从江等地都有涉外宾馆,而且各乡镇已通公路,游客的往返已不是问题。但是,游客的心理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它的满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人员高质量的服务,尤其是导游服务与宾馆前台服务。俗话说,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入境旅游接待服务的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度的外国游客,他们出游的目的之一就是与旅游目的地的人们交流和沟通,体验他们的文化生活。所以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和前台服务员的外语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业人员较强的外语能力不仅是从业人员让外国游客更多、更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和深化游客旅游知觉的基础,也是与他们心灵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因此,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多元化外语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整个旅游行程的心理体验以及他们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态度。正因如此,旅游心理学专家认为,“游客的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导致某一种旅游偏好,进而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 “。导游学也明确指出:“导游服务是旅游服务中最重要的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品从生产至消费转中的重要一环,它具有纽带、标志、传播和反馈的作用。”

另外,旅游专家认为,导游服务如果质量高,游客满意,可以促使旅客充当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业务宣传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而且有助于扩大共旅游产品的销售。

总之,无论从旅游学、旅游心理学、导游学,还是从商品市场经济分析,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总是与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意义主要源于“可持续性”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人们对“旅游”一词的理解也不断发生变化,继而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也随之变化。著名的旅游专家李天元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了较全面和准确的界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维护旅游环境质量与保证游客旅游质量的均衡,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著名的美国加州大学拍克莱分校人类学家终身教授格拉本(NelsonH.Grabum)也说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指旅游业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扩大,但发展总会保持着某一种相当稳定的样态”。

二、民族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在世界国际旅游快速发展的大气候下,我国民族地区的入境旅游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以及接待工作逐渐形成规模;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已显示出其强大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了解和观光。例如,以其苗、侗原生态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为主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快速提高。

近年来,到黔东南旅游的外国游客逐年递增。黔东南州旅游局有关数据统计,1999年到2o01年,前来黔东南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次分别为14169人次、14925人次和15981人次;2002年到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外国游客人数增长受挫,但2004的至2005年外国游客有了增长的趋势,人数分别为9480人次和12487人次。民族地区外国游客不断增长的同时,旅游业的主要客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客源主要来自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法国等。但90年代后,客源结构却发生了变化,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蒙古、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等的游客也加入其中。另外,国外游客的层次、类型和旅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富裕阶层、中产阶级、大学生等阶层的游客不断增多;他们多以组团方式旅游,对旅游的接待服务要求较高;由民族地区安定、安全的环境、徒步与骑自行车旅行的外国游客也在递增。迅速发展的入境旅游催生了民族地区许多涉外宾馆、酒店和旅行社的发展,从业人员也不断递增,但从业人员的外语人才和外语能力却没有随之得到显著的扩展和提高。

虽然英语在我国是最普及的外国语种之一,是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但在许多旅游部门及企业,真正具有较高英语素养和能力,又懂旅游和民族文化的从业人员少之甚少,非常短缺,懂得其他小语种如韩语、法语、德语、泰语等的从业人员就更是稀有,宾馆酒店接待人员基本的外语能力都不具备。例如,黔东南州16个县市持有国家入境导游证只有1O人,其中8人持英语导游证,另2名持日语导游证;持英语导游证的8人中只有4人是在黔东南州国际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其余4人分属其他院校和单位。在黔东南国际旅行社中,除了几名英语和日语导游外,其他小语种的外语导游一直空缺。此外,据调查显示,黔东南十几家涉外境宾馆前台服务员中,90%缺少登记住宿等基本的英语会话能力和看懂英语护照与相关证件的能力;客房服务员的情况更让人失望,1oo%的不懂外语。目前,民族地区既懂外语,又懂国际旅游管理、宣传、促销、组团的人员寥寥无几,未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建立自己独立的销售网络与稳定的客源网,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内旅游发达地区旅行社组织的团队和客源。民族地区旅游企业部门多语种导游如此短缺,现有大部门导游外语能力不强,以及其他在岗服务人员几乎不懂外语的客观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入境旅游的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影响和制约了本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将外语人才建设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入境旅游是最早发展起来,目前也是旅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旅游,旅游人才是关键。同样,要发展入境旅游,懂外语的人才是关键。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强化和提高当地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正是由于政府以往对入境旅游人才建设不够重视才造成外语人才短缺以及外语能力偏低的状况。因此,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把握世界入境旅游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根据本地区入境游客规模、客源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制定出所需外语人才数量,层次和语种结构;制定出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计划;对不同入境旅游部门的从业人员在外语能力上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标准。这样,外语人才建设才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2.加强多语人才的培养力度。坚持人才培养的超前原则。要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入境旅游从业人员外语能力的单一和偏低的局面,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对旅游外语人才建设的投入,建立学历教育。要办好旅游职业教育,专职师资队伍是前提和基础。虽然一些民族地区的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开办了入境旅游专业,但由于缺乏真正懂旅游的专职教师,学生生源质量差,办学档次上不去,毕业出来的学生难以录用。因此,民族地区政府要借目前国家加大对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投入的契机,充分挖掘现有的潜力,整合和优化本地区的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院校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纳和招聘专职教师执教,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

3.树立长期的外语培训机制。民族地区要建立长期

的从业人员外语培训机制,逐渐建立起地州、县市、乡村三级培训模式。培训可分高层次和低层次,并聘请既懂旅游运作又懂外语的教师执教。高层次培训对象主要是导游与高层旅游管理人员。其培训内容包括用外语介绍本地区地理概况、自然风光景点、民风民俗、旅游村寨等以及学习接团、组团谈判时所使用的相关用语;低层次培训对象则包括入境酒店宾馆的客房经理、服务员以及乡村景区导游人员,其培训内容主要为必要的登记相关手续用语和日常用语。培训过程中,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机制,如学员参加培训的成绩如何可直接影响他们岗位的安置和调配,甚至与他们的工资待遇直接挂钩。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从业人员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营造一种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

4.加强民族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和翻译工作。

第6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法制建设

Abstract:China’senergyandenergylegalconstructionareadvancingalong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ality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requirestheoptimizationofenergystructu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energy,especiallythenewandrenewableenergy.However,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existin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Toreasonablyexploitandutilizetheenergy,Chinamustpersisti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andestablishrelevantlymaturelegalsystemthatfocusesonreasonableenergystructur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energytechnology,riskresolutionofenergysafety,andproperadjustmentandinterventionofenergymarke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development;legalsystem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

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可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3]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7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能源工业;煤、电、油、气;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引言

目前引起能源供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个三方面:一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产量增加较快,对能源的需求过大;二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还很低,制约了能源的利用率的提高;三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能源价格机制没有形成。这三个原因中的核心问题仍是中国的能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没能解决好能源工业内部的市场失灵。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价格的扭曲不能客观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传导了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煤炭企业获得暴利,另一方面是发电、炼油企业大面积亏损。由于中国是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二者占能源总消耗的90%左右,天然气和其它能源消耗仅占10%左右。随着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次能源消费中火电消费不断上升几乎占煤炭消耗的60%,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能源加工转换的力度不断加大,使产业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要想理顺中国能源工业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必须深入考察中国能源工业产业联系。

怎样才能解决中国的能源供给约束问题呢?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基础之上,它追求的目标是,既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得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这一理论的运用也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因此,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中国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现状进行分析和产业关联评判,选择考察经济效率情况的指标,如劳动力生产率、单位产值能耗等,选择考察产业关联情况的指标,如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价格波动率等,选择考察产业科技、环保情况的指标,科技投入强度、废物处理率等,建立一个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对中国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形成一个“分析诊断――制度与政策调整――实施评价――再分析诊断――制度与政策再调整”的政策支持循环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能源供应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可持续发展准确可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正确引导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因此,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能是任意一组指标的简单碓砌,必须遵循系统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的具体内容

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指标体系中要体现总体经济发展的情况。能源的稳定、安全供给能力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故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必须包含能源稳定、安全、清洁状况的相关指标。当前科技创新能力低是制约中国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把科技创新能力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综合以上因素,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经济发展状态。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状态既要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反映经济发展潜在竞争能力,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选择了下面六个评价指标:x1总资产贡献率、x2成本费用利润率、x3全员劳动力生产率、x4单位产值能耗指数、x5产业集中度、x6行业人均收入来进行描述评价。(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金总额×100%,成本费用利润=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劳动力生产率=产业增加值/平均就业人数×100%,单值能源消耗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产业总产值×100%,产业集中度=产业中产量排在前3位企业的产量之和/产业总产量,工资总额/平均就业人数×100%。)

第二,稳定、安全状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是指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因此我们选择了下面六个指标:x7储采比、x8对外依存度、x9消费强度、x10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x11储备度、x12价格波动率进行评价。(储采比=年底剩余可采储量/当年产量,对外依存度=年净进口量/本国年消费量,消费强度=一国的年消耗总量/该国当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该能源的年消耗总量/一国能源的年消耗总量,战略储备度=战略储备总量/国内每天消费量,价格波动率=(某一期间某能源的最高价-同期同种能源的最低价)/同期同种能源的平均价)

第三,清洁状态。主要目的是评价废物排放与处置情况,具体由废物排放强度、废物治理和废物最终处置状况构成。因此本文选择了下面六个指标:x13废水排放达标率、x14单值废水排放量、x15废气处理率、x16单值废气排放量、x17固体废物处理率、x18单值固体废物排放量进行评价。(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量/废水排放总量×100%,单值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工业废气去除率=(工业烟尘去除量+工业粉尘去除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粉尘去除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100%,单值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固体废物处理率=固体废物处置量/固体废物产生量×100%,单值固体废物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行业总产值×100%。

第四,科技创新状态。技创新是促进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缺乏先进的技术来支撑。本文选择了下面六个指标:x19R&D投入强度、x20科技投入强度、x21新产品产值比重、x22微电子设备所占比重、x23人均专利申请数、x24人均发明专利拥有数进行评价。(R&D投入强度=R&D支出/产品销售收入×100%,科技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产品销售收入×100%,新产品产值比重=新产品产值/行业总产值×100%,微电子设备所占比重=微电子设备原值÷生产用设备原值,人均专利申请数=专利申请数/行业平均就业人数,人均发明专利拥有数=发明专利拥有数/行业平均就业人数。)附注:1万千瓦小时=1.23吨标准煤,1吨标准煤=700万千卡,1吨煤炭=0.714吨标准煤,1吨石油=1.43吨标准煤,1千立方米天然气=1.33吨标准煤。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7)。

(二)运用stata10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表1、表2

由表2可知,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100%,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处理结果的置信度达到100%。充分说明可作主成分分析。

从特征根来看:第一特征根最大,占总变异的1/2以上,前三个特征根占总变异的100%,故取前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其它特征根几乎为0,说明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从特征向量来看:第一特征向量上,指标x1、x2、x3、x5、x6以及x11、x12、x13、x17、x23、x24的得分比较高;说明第一特征向量反映的是以经济为主兼顾综合的指标,第二特征向量上,指标x9、x10、x12、x17、x18和x20、x21的得分比较高;说明第二特征向量反映的是以稳定、安全为主兼顾清洁、科技的指标,第三特征向量上,指标x5、x6、x7、x13、x14、x16和x22的得分比较高;说明第三特征向量反映的是以清洁为主兼顾经济、科技的指标。

(三)计算因子得分可得表3

根据三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情况,可以大致判断出中国能源工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ASD。从表3可以看出,在能源工业内部可持续能力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油,其次煤、电、气。油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是最高,由于第一主成分占总权重的54.6%,所以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煤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是最高,第二主成分占总权重的34.7%,它反映的是以稳定、安全为主的指标,综合得分排第二。电在第三主成分上得分是最高,由于第三主成分占总权重的10.7%,它反映的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指标,综合得分排第三。气的综合得分最低。

四、主要结论

第一,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最高,说明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虽然排在第二位,受限于中国油的储量有限的,国际市场又没占主导地位,所以目前煤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仍首位。

第二,(火电、水电、核电)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排第三,说明当前火电不环保,水电不经济、核电发展慢。气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排第四,说明中国的天燃气开发利用率较低。

第三,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得分是煤、电、气的4倍,说明油同它们之间的替代性差,煤、电、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煤、电、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得分都是负值,且得分相当。说明这三个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且替代性较强。

参考文献:

1、Cho,W.G.,NamK,PagánJA.Econo-

micgrowthandinterfactorinterfuelsubstituti-

oninKorea[J].EnergyEconomics.2004 (26).

2、Jones,C.T.,Apooleddynamicanalysisofinterfuelsubstitutioninindustrialenergy-

demandbytheG-7Countries[J].AppliedEconomics,2004(7).

3、夏梅兴,忆文.上海市经济发展与能源弹性系数变动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1).

4、刘山.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5).

5、戴彦德.核能应成为能源发展主流[J].绿叶,2005(8).

6、严陆光.发展大规模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8(2).

第8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乡村地区 可持续发展成本 生态旅游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概述

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人为破坏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或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成本,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差异损失;或因制度、观念差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成本。通过对这些方面成本的研究,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成本是由自然生态成本、人文生态成本等组成。

二、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影响因素

影响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和社会和谐因素,前两个因素影响自然生态成本,后两个因素影响人文生态成本。

1、自然资源因素。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这就必须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2、生态环境因素。据《中国生态问题报告》称:“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构成了以自然生态成本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成本。

3、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再生资源(劳动力的再生产),如果充分利用、发挥它的替代作用,就能够节约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投入。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社会和谐因素。地区差异的加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会使社会发展的总体均衡丧失,短期内会降低经济的效率,长期内则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长远和全面发展。

三、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概况

自1994年我国政府颁布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来,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泛的领域, 涉及面非常广, 而且内容复杂、系统庞大。

整体而言, 我国乡村经济欠发达, 乡村人口增长快, 人均耕地少, 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农业剩余劳动力多。虽然乡镇企业对乡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但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乡村经济发展条件和土地制度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我国乡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弱, 生活环境质量差, 农民的总体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四、降低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成本的改进措施

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涵盖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成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降低乡村可持续发展成本,使得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土地利用与村镇规划建设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村镇规划建设应以村镇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为契机, 强化土地的集约利用, 以适宜当地的资源和技术进行集中的乡村居民点建设, 集中配套村镇必需的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提高和完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及居住水平。同时,通过乡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调整和置换等措施, 完善布局乡村产业结构的布局空间。

2、新能源利用

目前, 我国乡村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能源来替代直接燃烧生物质, 不仅污染环境, 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同时, 新的能源利用还由于使用成本等原因而未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因此, 研究如何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乡村生物质资源, 并转换为高品位的能源( 生物燃气、生物油、沼气和电力等) ,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将是乡村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废弃物管理和利用

乡村废弃物的管理, 应注重维持和改善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 并使乡村的废弃物转化提供部分乡村发展的资源。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的利用, 可使乡村废弃物在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植物养分来源的同时, 以农业生态为载体实现废弃物的循环, 既可维持乡村可持续的环境质量, 又可减少乡村发展对外界化石能源和化学肥料的需求, 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化。

4、乡村产业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乡村发展和建设, 其乡镇工业项目的选择和发展应遵循可循环和可逆转的准则, 通过对其项目和产品的循环链的设计, 实现工业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如从产业发展链中上下游生产环节的整体协调角度, 合理规划确定养牛场、屠宰场、酿酒厂、养鱼场和种植业、果林业以及其它农业的规模。

5、乡村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旅游应着重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宁萍.试论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企业经济,2006;

第9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环境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 [P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可持续发展定义所说: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要不损害支持地球的生命系统:空气、水、土壤,不超出其源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里的环境,我们可以引申为地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而又不仅仅局限在这个范围,故要求我们必须将发展限制于地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这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条件。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各类开发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且投资密集、起步快,对环境必然产生冲击和影响,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地质评价体系构建

区域地质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因素的平衡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问题又是合理可持续利用区域资源问题,合理可持续利用区域资源其中包涵有注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涵义,资源的利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维系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为限度,故可以建立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对区域资源的消耗为主要断定对象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定指标体系是较为正确也是可行的。

生态足迹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是指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关键是生态足迹的计算。在下文中,以山西省大同市这一区域来定量化分析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表1 山西省大同市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由表1可以看到,2011年山西省大同市人均生态足迹比例中,耕地生态足迹占据最大,为41%;其次为煤矿能源等用地生态足迹占用了39%;两项合计占用的生态足迹中的比例约为80%以上,成为2011年山西省大同市生态需求的主要部分,这说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衍生产品和能源需求较大。

从表1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来看,它反映的是生态供给的构成,其中耕地、林地以及建筑用地提供的生态产品及服务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耕地、林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具体讲,耕地生态供给占用为56%、建筑用地占38%;林地占4%;而水域、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供给仅分别占1%、1%和0,这部分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要靠贸易调整来弥补。

表2 大同市2003—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从整体上分析,由表2可知,2003—20O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赤字变化不明显;2004年后,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大同市2004—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l01—1.9506 hm2, 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约10%,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在不断增长,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直接导致生态需求的增加。2003—2011年大同市都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最高是2011年,达到1.4698 hm2;最低是2004年,为1.0756hm2。由此可见,大同市9年来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可能是由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

三、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

由以上对山西省大同市这一区域地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分析中,我们可知,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优化对策。首先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比例,鼓励和扶持有利于改善土地生态效率的高新技术,使农业逐步转变为运用高科技的生态农业,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低耗,着重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继续推进目前已经开展了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积极开垦荒地,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其次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投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积极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应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以消除人口不合理过快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引导河南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适度的人文和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是区域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中,要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去界定区域社会各个方面、资源储备量和区域地质环境承受能力,把握住生态系统维持和调节自身系统能力的阈值,即生态供给和生态需求的阈值,如果超过了它们的阈值,生态地质系统将失去维持平衡的能力,遭到摧残;反之,生态地质系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毕晓丽,洪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2):122-126.

[2]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