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高校教学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学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学创新

第1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因受到我国传统思维以及固有技术的限制,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有待完善。所以,加强高校教学的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乃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任务。观其现状,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唯有开辟新的有效发展渠道,充分将其自身的服务管理功能发挥出来,才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便将美学原理融入了高校教学的档案管理模式中,希望借此文内容,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一份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管理现状;改革创新;美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各行各业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强。高校教学管理乃是我国教育部门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研究的一项问题,而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其教学档案管理则是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档案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现状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故此,改革当前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经过实践研究创新出新的管理方法,乃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义务与责任。本文便根据当前高校教学档案的教学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创新出了美学管理的实践方法,希望能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借鉴建议。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应用美学的理念阐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完成自传统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大转变以后,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也都得到了整体的提高,故此,人们在使用档案的时候,也开始潜意识的参入审美要求。除此之外,受众群在浏览档案的时候,对于档案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满足档案的实用性能,开始逐渐融入了越来越强烈的审美倾向,故此,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当中,适当地引入美学原理,从而创造出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事业融入崭新的活力,并且还非常有助于探讨分析出新的档案管理领域,这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利用价值来说,起到了难以估量的积极性作用。经过实践研究表明,将美学的原理融合进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中,对于提高其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来说,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动作用,非常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一般来说,档案管理中的美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四点上:档案材料整理、档案内容汇编、数字多媒体网络以及档案室的室内布置。本文便根据这四项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二、档案材料整理可以反映出真实的美感以及严谨的美感

高校的教学档案乃是整个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所凝结出的产物,它真实客观地记录下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档案的内容中汇聚着师生共同创造的智慧与心血。文件档案虽然不似文学作品那样用一种朦胧的充斥着美感的语言去描绘形象,但是却用其丰富、具象的真实内涵带给人一种生动的智慧灵感,体会到了一种岁月与历史打磨出的深沉感。档案所反映出的真实美感以及严谨美感中,包含了:现实性、实践性与超越性,这也是“内容美”所反映出来的主要特征,它以最为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了美感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美一直蕴含在对于美的事物以及审美活动的理解当中。

故此,在高校教学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时,首先应当建立起教学档案的管理体系制度,其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应当以简约鲜明、图文并茂、清晰美观作为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运用其美学当中的对称、条理性、韵律、布局以及均衡等各种专业性原理,依照档案内容的不同,而采取搭配不同的字号、字体以及图样的形式,以此来体现出高校教学档案的结构美,并且可以有效的增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感染性与直观性。例如说,在试卷管理体系制度之中,便可以使用一些几何图形增强美感,学生也会对考试更具积极性与能动性;在教学音像资料的管理体系当中,按照内容进行添加多元化的突破,并且使档案内容的设计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将主题突出出来。这会使浏览者在翻阅的时候,更为一目了然,记住档案内容。

三、档案内容汇编可以展现出内外统一和谐的美感

教学档案可以影射出众多层面,并且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其档案的内容中所融合的周而复始的教学经验闪烁着一代又一代叫熟人的智慧与思维。故此,开发利用这些非常具有现实价值意义的教学档案,其核心内容便在于引入新的档案管理理念与档案管理模式,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看,档案文化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乃是一脉相承的,档案学学科同文学、哲学、史学与美术学等相关学科都是非常近似、不分彼此的,这边促使档案学的内涵底蕴更为宽广、深厚。于是,基于此角度作为出发点,借助美学的理念来重新便会研究高校教学档案,赋予其高校教学档案文化新的文化内涵,乃是高校教学档案编研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我国的计量学院中曾将美学注入于高校教学档案的编制研究工作当中,将传统原始的,无法构成体系的零散材料全部通过编研,排编成了一本本优良精美的书籍,而且成功地创造出了教学档案业的新经典,大大提高了档案文化的实时利用率。除此之外,高校教学档案的特殊性也促成了档案装帧汇编这种形式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其档案汇编工作主要针对于档案封面、档案扉页、档案目录、档案数据、档案概要与档案的装订形式等综合性质的全面统筹计划,而后依照其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在进行汇编的过程当中,要求档案的目录、概要、内容、数据全部呈现为统一比例,其中的字体格式与表格的排版都应当具有规范条理性,所采用的字体也应当具有艺术美感,卷中的排列要有次序,以此来实现文字内容、语言内容、结构内容的规范性。

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建立数字网络多媒体管理时,应当注重整体画面的美感

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实现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乃是一种必然性的发展趋势。故此,多媒体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开发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还促使美学的理念运用得越发广泛。建立起高校教学档案网页模块的设计以及应用多媒体艺术汇编档案的模式,并且注重模式中的音乐与视觉效果,通过布局、构图、色彩与音乐等各种可以展现美学的艺术效果,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美的画卷。在构图与布局上,应当注重其画面板式的组成比例,要在

视觉上使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构造出和谐化、统一化的网页内容,促使画面更具吸引力。在视觉与音乐方面,应当科学合理地运用色彩色调的对比将节奏调和均匀。在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与视觉效果,应当在合理统一的基础之上,达到色彩均衡的目的。此外,还应当注意色彩渐变与色彩突变的交错关系。还可以在网页当中选择一些励志、奋发的歌曲作为背景烘托,增强美感艺术的感染性。

五、高校教学档案室内部所布置展示出的环境美感

高校档案室的环境美感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硬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其中,硬件包括有:档案盒、档案柜、室内植物、室内壁画、阅览桌椅以及室内窗帘等等物品;而软件便包括有整体色彩、环境布局以及人文景观等感官上的内涵。一般来说,保证档案室内的环境美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档案盒其具有艺术美感的创新。将档案盒归类上架乃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最后程序,也是展现档案室环境美感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如果想要保证保证档案盒的美感,可以在档案盒的背面与盒面上进行创新。例如说,确定档案盒的颜色,根据不同的分类而选择不同的色彩,其整体色彩应当与档案室的装修色调相吻合等等;其二,创建出祥和、舒适的档案室环境。档案柜乃是室内的空间实体,所以它的摆放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这些空间实体进行合理的拜访会使得环境布局更为安静舒适。在布置档案室的时候,既应当注重其布局的搭配,又应当注重其色彩的搭配,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档案室环境的美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素质而言,都存在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创新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提高授课能力的先决因素。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应当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并且通过不同的手段与方法来树立起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能意识,促进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在实现适时性、科学性、现代性、创新性的同时,还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连红.高校教学档案创新管理美学新实践[J].档案与建设,2008(06)

[2]徐艳.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创新管理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1(07)

[3]池金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应在创新上下功夫[J].黑龙江史志,2013(05)

[4]江桂平.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

[5]张金凤.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04)

[6]吴宇虹,张良云.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J].文教资料,2008(06)

第2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2]宋燕.教学学术国外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10,(2):67-70.

第3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教育的关键生命力,多元化的美术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立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美术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抛弃固有的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现代美术课堂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学生为主题的作用,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美术教学具有的思维特点,创新想象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了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和流畅性。写生课培养了学生眼、手、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了观察和表现的结合。创作课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法。创作课程中,学生只有多种思维途径相结合才能完成美术的创作,这便发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具有的特点,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绘画、欣赏和制图,这是提高智慧、技能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专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新。

3、综合运用绘画手段和材料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因此,工具、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的多样性。为了处理多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创作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验与培养。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研究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如何做到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1、提高教学观念创新

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教学观念创新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美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一定是通过艺术家内心思想的真正表达才会真正的打动观众的心理。而从目前高校美术的教学来看,多数高校都会注重对基础教学的描述,拘泥在造型理想的束缚中,表现形式很单一。这样的观念使高校教学很难拓展新的内容,更阻碍了教学形式的发展。所以高校要不断抓住新时期绘画艺术形式、内容的更新变化,对美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要不断推陈出新,重视灌输绘画理念和风格的样式,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课程设置中的创新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的培养与设置科学的课程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在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文化与艺术修养方面,同时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体系可以包含市场学、行为学,还可以包含美术学,同时这些学科应该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再者,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完整性和规范性。最后,要转变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概念,让美术教学不单单停留在造型和设计上,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展开系统化教学。

3、注重实践性教学

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可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美术教学同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4、评价方式创新

学习过程中,相对研究结果来说,探究方法更为重要,而拓展美术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师生讨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获取途径以及设计思路的问题。在习作、作品的评价上,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来促进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与艺术个性表现,从而使高校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美术教学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得十分明显,运动其动态立体的表达式反应美术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样式丰富。利用其时空可变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声像同步性、形象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第4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 高校哲学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高校哲学课教学需要进一步改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哲学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应时展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哲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哲学教学模式就是在哲学教育观的指导下,围绕哲学理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由此可见,一定的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与形式的统一。

“传统的哲学教学模式是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继承性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是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态”。[2]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过程以教师“讲”为主,未能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第二,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线性教学,单纯地从教师“传”到学生“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探讨、反馈,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第三,从教学内容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以教科书为载体,教师往往只重视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和实践体验,这样的教学难免理论脱离实际,促使哲学成为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往往产生厌学情绪。

传统哲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种弊端,与当今的教育发展理念极不相称。当代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任务。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的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因此,在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主旋律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变革传统的哲学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哲学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创新哲学教学模式呢?笔者在从事哲学课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略述如下。

(一)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哲学是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本源、存在、发展之过程、律则及其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的体验与探求。哲学是给人以智慧和启迪的学问。要体现哲学的真谛,表现哲学自身的魅力,增强哲学教育的感染力,就必须由原来的“注入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探究式教学。

1.注重哲学概念的动态性与问题意识

任何哲学概念都不是死板的知识,都是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哲学概念时,不是先把概念讲给学生,而是通过举例、故事讲述、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在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和系统阐述,从而加深学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哲学概念及哲学理论本身具有动态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某一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又要让学生了解某一哲学概念在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及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比如,哲学对发展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在现今我们又提出科学发展观,那么科学发展观与的发展观有着怎样的关联?在现代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呢?注重哲学的问题意识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2.侧重于哲学方法论意义的教学

“哲学不是知识教育、技术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素质教育、方法论教育”。[2]哲学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即给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例如,矛盾学说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论述了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而且提供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中心、看本质和主流的方法。在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教师要侧重于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的探讨,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体会、探讨,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注重哲学知识背景的教学

任何理论的创立和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形成的。哲学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例如,在讲述物质观时,并不是仅仅把物质的概念讲给学生,而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哲学物质观的形成过程。在人类哲学思维发展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对物质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演变发展过程。物质观是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对前人物质观的继承与发展。现在国内的哲学教科书关于物质的定义,一般采用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那么列宁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下给物质下的定义?列宁物质定义的现代价值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述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理论课教学中备受大家关注和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采用“展示案例――学生讨论(或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或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概括”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基本原理》教学中,在讲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笔者运用了1997年全球掀起的“克隆风暴”和1931年爱因斯坦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大学生演讲时对人类的忠告:“你们只懂得应用科技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体会到了在应用科技的时代,应用技术的人所具有的世界观、科技观和道德观是多么重要。这使当代大学生懂得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走向成功是多么重要,从而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合理分配教学重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关系。在选取案例时要着眼于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力求选取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案例,做到难易适当,而且要坚持适度原则。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具体讲,就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通过引发、促进、支持和指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在哲学课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意识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挖掘研究性题材。研究性题材既可以是教材中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又可以是现实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例如,在《中国哲学史》教学中,在讲授孟子的性善论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孟子性善论的要旨是什么?其性善论的合理价值是什么?其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四川抗震救灾以后引发了人们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为什么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你认为人性到底是什么?在现时代我们又如何认识人性?提出这些问题以后,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查阅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概括、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写小论文。这样既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哲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促进人的生命和谐发展。在哲学课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实现哲学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一定的教学模式是由一定的教育理念主导的,因此,哲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1)由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转变为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2)由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由教学只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人,即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价值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4)由教学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与此相适应,还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另外,还必须改革考试方式,由过去只重视对基本概念、知识点的考核转变为着眼于考查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哲学课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哲学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哲学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待于人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第5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专业方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90-01

钢琴是全世界最为普及、分布领域最广泛、学习人数最多的乐器。从钢琴诞生至今,钢琴的发展程度是惊人的,并产生了属于钢琴的专业学科。 高校钢琴教学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最为基本的课程,也是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在现有的高校钢琴教学中依旧存在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模式落后、过渡强化技能训练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高校钢琴教学已有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教学转变与创新思考。具体如下:

一、教材内容多样化,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钢琴教材作为高校钢琴教学中重要部分,是直接影响到高校钢琴教学发展。在高校钢琴教学转变与创新中,就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将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中,不仅仅要选取经典曲目,还要选择符合时代内容的钢琴曲目,跟上音乐发展的时代步伐,才能够适应学生的需要。并在教材内容选择之前,在学生中做一定的调查与意见征求,了解学生想要学什么,分析学生需要学什么,才能够真正做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材内容的选择,还要遵循社会需求,从社会对专业钢琴人才的标准出发,满足学生在毕业后的市场发展需要。

二、专业方向基础化与具体化融合发展

在高校音乐领域中,我们不难发现钢琴教学是最为普遍的一门课程,不管是声乐专业的学生,还是师范专业的学生,都会一定程度涉及到钢琴学习,这样充分证明了钢琴教学发展的普遍性。但正是这个普遍性,导致了钢琴教育在某些高校中是缺少专业性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就必须要从高校钢琴教育的专业设置出发,进行改革,具体便是专业方向的基础化与具体化融合发展。专业方向的基础化,指的高校钢琴教学在靠边专业进行开设,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而专业方向具体化,就是指高校钢琴教学的专业设置应该更加具体。在基础化与具体化融合发展中,引导钢琴课程体系的完善,丰富钢琴教学的内容,促进了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

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适应专业步伐

高校钢琴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是以进行常规教学、传递钢琴音乐知识、开展指法训练等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较强的系统性,但是在具体的钢琴教学中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空间,这一点也不符合高校钢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1]对高校钢琴教师来说,他们早已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中适应,并习惯这样教学模式的存在,以及丧失了有所改变的欲望。但是想要高校钢琴教学的转变与创新,就要从教师出发,转变教学观念,让他们拾起转变的铁锤,敲碎那扇被传统教学模式筑起的铁门,用崭新的教学模式去进行专业教学,具体可以是教学中在传递钢琴音乐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展内容,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但是,在期待教师的教学模式有所转变之前,我们必须要让教学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至于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就可以是:定期组织进行参观学习、交流讨论等活动;采用教师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干劲;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开办演奏会等等。

四、课上课下有机配合,引导学生实践操作

处于高校阶段的钢琴专业学生,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未来就业问题。因而在高校钢琴教学的转变与创新一定要注意到学生的就业需求,也就可以采用课上课下有机配合,引导学生实践操作的方式。具体的内容便是,在钢琴教学课程设置中,不仅仅设置众多的课堂式的专业课,还要设置形形的实践课。实践课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可以是自由组织钢琴演奏会,也可以是去业余兼职钢琴教师,更可以是兼职餐厅钢琴演奏。但是,实践课是有要求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完成,学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实践记录,并总结实践心得,抒发自己的收获。同时,课堂式的专业课与课下的实践课之间要有所衔接,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均衡两者,才让钢琴学习水平有所上升。

五、发挥艺术想象力,进行能力延伸培养

做一名艺术工作者,想象力是最为必须的。想象力越丰富,艺术发展的空间好大。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作出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2]但是传统教学方法所缺失的就是对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开发,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艺术潜力的发展。因而,在高校钢琴教学的改变与创新中,我们可以从在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激发出发,并引导学生的二度创作能力提升,从而让学生的的发展更加长远。

六、结语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高校钢琴教学的转变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定要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基础地位,提出有根据的、有操作性的教学改变与创新措施,才能够促进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钢琴教学是独具艺术魅力的课程,其魅力会在时间的沉淀下不断的焕发,并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钢琴专业学子。

参考文献:

[1] 赵一男.高校钢琴教学的转变与创新[J].新课程(下),2013(06).

[2] 魏熙畅.浅谈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18).

作者简介:

第6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1.1理想教学理念与现实教学理念的落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以人为本、健康体育”的教学理念深得广大师生的追捧。这一教学理念所提倡的体育教学是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在激励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终生锻炼的意识。然而,理想的教育理念承载着过多的美好愿望,现实却不是我们所希冀的那样,许多的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偏离了新课改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敷衍了事,逐渐降低了学生对足球的学习热情。此外,许多的教师在进行足球理论教学时,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转述,缺少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足球教学的发展。

1.2陈旧的足球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足球教学方法,主要分为讲解教学、示范教学、练习教学以及比赛教学等等。所谓讲解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口头阐述;而示范教学,指的是教师对具体动作进行适度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示范,进而引导学生对标准动作进行模仿;练习教学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动作进行自主练习的过程;比赛教学也是足球教学的惯用教学手法,通过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足球学习。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足球教学任务,但是缺点在于过于陈旧,无法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因而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法过多地放大了教师的主导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相悖。

1.3单一的足球教学模式

这个世界上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指纹,这就预示着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我们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个体实行更有针对性的足球教学。然而,在当前的高校足球教学中,多数高校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足球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降低了学生对足球的学习热情,滞缓了高校足球事业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我们要正视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重视每个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提高整个足球教学效率。

1.4匮乏的足球教学师资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那学生在学习上必然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虽然许多高校都明白教师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但是足球教学师资依旧十分匮乏,最主要的表现为一下三个方面:其一为足球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一个人担任多个年级的足球教练,分身乏术;其二为足球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许多人并非科班出生;其三表现为学校在足球方面的科研活动较少,教师难以在自身的教学水平上进行突破。匮乏的足球教学师资,也是阻碍足球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新课标下高校足球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创新当前的教学理念

要对高校足球教学进行创新,首先就要对指导足球教学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高校要站在时展的角度,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对足球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真正激发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要注重对学生足球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体验足球带给自身的乐趣。

2.2创新足球教学方法

除了创新教学理念之外,我们也要创新当前的足球教学手法。所谓创新足球教学方法,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将多媒体引入足球教学之中,就凸显出了许多的教学优势。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已经引入了众多的大学课程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引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后,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正确的足球动作,或快或慢地对足球动作进行科学分解。如:我们在讲解“脚内侧踢”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脚内侧踢的标准动作,引导学生根据视频所示进行这一动作的练习。针对一些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调节视频的播放速度,提高学生对这些动作的深刻感知。除此之外,学生在模仿视频所展示的标准动作时,教师还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常规错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正确动作的印象。将多媒体教学融入足球教学之中,实现了双边教学向多边教学的完美转化,最大化地放大了足球教学的效果。

2.3创新足球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单一地进行技术练习,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被时代所淘汰。而根据目前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需要提高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又由于足球教学的特殊性,合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学生间的默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足球训练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在培养学生“传球”这一技术时,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练习,由一个学生将球踢出,另一个学生进行传球,并通过传球改变足球的运动轨迹,再传给另一个同学,以此类推。在合作模式下进行“传球”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这一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练习效果。

2.4创新足球教学师资

不管是教学理念、教学手法还是教学模式,其直接使用者就是高校的体育教师。因此,要对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不能够忽视足球教学师资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于高校而言,创新足球教学师资,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地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优秀教学方法的转变;另一方面,学校在足球教师的聘用时,要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把关。与此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在职教师专业技能座谈会,挑选优秀的体育教师进行二次深造等等。我相信:通过高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必然能够提高整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而推动高校足球教学的进程。

3结语

第7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姜博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体育系

摘要:随着现代文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民众逐渐开始对体育文化给予极大关注和热情。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培养并强化学

生意志水平、体育竞技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成为重要内容,包括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在内的各类体育运动在各大高校中得到众多

学子的青睐。本文基于此针对高校足球训练教学创新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足球训练;创新

在世界体育运动项目中,足球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其不仅

是各国民众热爱的娱乐运动项目,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

要内容。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足球训练教学力度也随

之加大。笔者从国内高校足球训练实际出发,对其体育教学特点、

优点以及缺陷加以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改善和优化高校

足球训练教学现状,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一、高校足球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足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体育运动,学

生们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个人意志水平,更强化了团

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但相比于国外足球教学,国内足球训练仍存

在较多不足。

1.高校足球训练课程缺乏必备的硬件设施,例如训练工具匮

乏,场地陈旧等。据调查表明,当前近40%的高校训练场地或受

到破坏,或过于陈旧,均对日常足球训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而

学校管理部门对此也未作修复与更新准备。同时一些高校存在经

费短缺情况,对体育教学投入不足,也对足球训练教学的组织和

开展带来严重影响。

2.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在现阶段高校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

于理论知识教学颇有心得,而对足球训练教学的重要性却有所忽

视,导致足球训练教学中缺乏充分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学习也

过于机械化,而无创造性可言。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

综合素质不高,构成复杂,甚至于一些高校体育教师根本就不具

备承担专业足球训练教学的能力,而难以培养学生足球训练意

识,也无法为其做出有效的职业规划。

3.训练教学缺乏合理性。足球训练教学需要一个系统性的、

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由此方能顺利开展,并有效吸引学生好奇

心理,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才能使足球训练教学

收到实效。然而就目前国内足球训练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都存

在较大的随意性,较为粗犷,缺乏合理、科学的教学训练模式。

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教学与训练模式缺乏灵活

性,对培养学生个人技巧也缺乏足够重视。

二、高校足球训练的创新策略

1.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组建训练组织

对于很多高校学生,特别是男性学生而言,足球是其体育运

动生涯中最为喜爱的一种运动。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足

球训练组织,例如足球训练班、校足球协会等,通过此类组织号

召学生在课间或者课余时间积极参与锻炼,由此在满足学生运动

需求的同时又提高其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更有利于足球教学的

开展。

2.加大足球文化宣传力度,为足球训练课程营造良好氛围

在对学校有限资源加以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加大足球文化宣

传力度,例如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公告栏、校报以及网络贴吧

等平台提升足球文化宣传力度,从正面予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

正确认识足球并深入了解足球,从而对足球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热

情。与此同时,还应组织一些与足球密切相关的体验活动引入训

练教学,使学生树立其学习足球的信心,增强团队意识,实现校

园文化与足球文化的有机结合。

3.师生应勇于创新

足球训练教学要想有所创新,必须由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参

与协作。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意识,同时还应在切实掌握足球理

论知识与实训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深入研究足球训

练教学,总结得出个人见解与经验,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

理论和见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得、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施

益于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对足球训练教学有正确认知,应

深入探究足球文化与训练技巧,勇于实践,积极参与训练活动,

协同教师一起对足球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学有

所得。

4.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为充裕,因而其时间安排也会存在

较大差异性,且在技巧、训练水平方面也各有不同,因而教师应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个体差异,并据此来对教学模式加以

创新,多在课堂训练中开展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游戏,改变传统的

枯燥训练模式,应做到寓教于玩、寓教于乐,通过分组比赛、角

色互换以及对照训练等模式组织课堂活动,提高课堂实效性。

结语

高校足球训练教学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我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高水准的足球意识以及过

硬的足球技术,才能真正推动足球训练教学的真正创新,实现教

有所成,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赵添添,陈祎.高校足球技术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的实验

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1-73.

[2]李毅.高校足球选修课教学的突出问题及改进措施[J].当代

体育科技,2012,2(31):37,39.

[3]左家伟.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足球技术教学的实证研究[J].九

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9-51.

[4]朱春全.四川高校足球选项课学生心理的分析研究[J].剑南

文学:经典阅读,2012,(4):362-362.

作者简介:

第8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 韩语教学 高校 应用 创新研究

近几年,随着中韩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高校对韩语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中韩两国在多个方面进行合作和交流,这样的话就更加需要对韩语专业的人才M行培养。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韩语人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韩语这门课程,让韩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读、说、写”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专业知识。

1高校韩语教学依然存在的问题

1.1过度的强调语法,轻视实践

很多高校在韩语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将语法作为韩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采用以前旧的教学模式,不重视高校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培养。虽然,在高校进行韩语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韩语的语法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如果将韩语教学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韩语语法的学习上,这就很难提高高校学生对韩语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习韩语感到厌倦。一旦学生们缺乏对韩语学习的兴趣,这就使学生们不能够更好的对韩语知识进行掌握,无法培养更加优秀的韩语人才。

1.2对韩语教材依赖太多,缺乏韩语应用的灵活性

在进行韩语教学的时候,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是按照韩语课本的内容一字一句的进行讲解。虽然,学习任何专业知识课本都是相当重要的,并且需要对课本的学习才能够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应用做准备。但是一味地追求课本的知识就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没有灵活性,缺乏一些创意,并且每个高校的基础设施、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都有很大程度的差别,这就的话就更加不能够按照课本来进行教学,应该更大程度地提高韩语应用的灵活性。

1.3韩语教学的评价缺乏创新

在当前,大多数高校对韩语专业的学生的评价方式,依然采用那种旧的通过笔试的方式对高校韩语学生进行评价。为了能够使我国高校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韩语专业人才,就需要对这种以往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这种通过笔试评价韩语专业学生的方式往往只能够培养理论型人才,这样的话就不能够满足当今的社会现状。与此同时,还不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我国高校韩语专业学生的水平。

2高校韩语教学的创新

2.1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高校韩语的教学中,想要改变韩语教学的教学理念,第一就需要对韩语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让韩语教学中应用当前最新的韩语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旧的的韩语教学模式,提高对高校韩语专业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培养。为了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使高校学生能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高校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在韩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遵从培养韩语实际应用人才,围绕高校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读、说、写”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2.2使韩国教学与韩国文化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高校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的时候,应该着重的将韩国的文化与韩语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对韩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从韩国文化出发对韩语的形成进行讲解,使高校学生们对韩语的的来源和发展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韩语的发展和来源,可以提高学生对韩语学习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加深层次地对韩国文化进行了解,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韩语。

2.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置实践情景

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为高校学生制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高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对韩语的学习。比如高校可以设置一些韩语知识竞赛、韩语模拟情景对话等方面的比赛,也可以让高校学生们看一些韩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提高高校学生韩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2.4建立培训机构,使高校与培训机构相结合

如今,我国需要更多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高校进行韩语教学的时候,高校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只是一味地追求对韩语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每个高校都应该将韩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建立培训机构,并且建设一些韩语实训的教学基地,将每个学生的实训情况记录下来,根据每个高校学生的实训情况,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的话不仅仅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韩语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强高校学生对韩语的应用能力。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对韩语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创新。在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中,将实际应用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高校着重培养实际应用人才出发,对高校韩语的教学进行创新。所以,在对韩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围绕韩语专业学习的重点,对原有的知识进行补充,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沐阳.高职应用韩语教学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26-127.

第9篇: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设计;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各界讨论较热的高频词汇之一,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角也早已吹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时值国家这一重要战略转型新时期,赶上了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发展机遇,但同时面临着高质量就业创业的严峻挑战。对高校教育的对象——正处于成长、成才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时代为其提供了一个大展才华的舞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要努力推进“双创教育”,不断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的培养模式与机制,健全创新课程体系,为将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软硬件”基础。

一、高校“创新设计”课程现状

讲授特定课程与组织相关竞赛是目前国内外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形式。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很早就开始对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和推广,且这些发达国家的部分高校早已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新设计相关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美国的GeorgeMasonUniversity构建了一套融合设计认知、设计计算、设计实践为一体的集成化创新方法研究与教学体系,并开发出一款CAI软件,辅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思考与实践。英国的UniversityofBath结合自身在认知科学上的研究优势,在为本校学生提供创新方法课程的同时,开设了大量的认知实验、设计仿真等创新设计实践活动。俄罗斯的阿穆尔国立共青城工业大学则将TRIZ理论作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专家指导和软硬件支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方法进行创新实践,成立相应的TRIZ协会,以更好地进行思想和成果的交流与市场化转换。日本的DoshishaUniversity将创新教育看得如生命线一样重,向全校师生普及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鼓励跨专业、跨领域间的创新交流和合作。国内有关“创新设计”课程的推广普及工作起步较晚,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激励下,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设计方法课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均成立了创新学院,系统性传授创新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创新方法教学团队编制了多部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培养方案和培训教材。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济南大学等很多学校开设了创新设计、创新设计理论方法及工具、现代设计方法、创新方法(TRIZ)理论及应用等一系列“创新设计”类课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已举办七届,由创新方法研究会主办的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也已举办了四届。创新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国内外高校都在积极开设和发展“创新设计”类课程。但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很多流于形式,没有抓住创新教育的本质,迫切需要对“创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深化,以适应教学与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计量大学已为在校生开设了如“幸福设计:幸福学与创新设计概论”“创新设计方法”等全校公开课,以及“产品创新设计”“现代设计方法”等一些设计类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地创新能力培养与引导。学校设立了如航模比赛、机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多种单学科和跨学科竞赛,这些竞赛可让学生直接体会科技创新的参与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然而,在实际的“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受众面窄。只有极少数专业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全校公选课只有很少的课次,且课时量普遍偏少,创新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则更匮乏。

2.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强。已有的“创新设计”课程大多都较偏重于设计方法的讲授,且内容较偏向于与特定领域知识的结合与应用(如机械创新产品分析与设计),从而较为忽视对深层次的创新设计本源——创新认知、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知识的讲授与训练,偏离了所要达到的“引领学生‘树立意识——培养习惯——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完成实践’”的课程目标。这一偏离使学生对于创新方法的学习及应用都较为肤浅,思维仍局限于本领域,应用所学方法的意识、信心和水平较弱。

3.考核制度不完善。已有的“创新设计”课程大多以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课内所做的创新应用则只作为参考。这使学生较为重视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较为忽视课间的创新思考及实践,且创新应用过程和结果的创新层次较低。通过以上问题,不难看出学校对“创新设计”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此而进行研究,目标在于对“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和教学技术进行系统化整合与优化,以使学生建立起创新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素养,掌握更多的创新设计方法和技能,毕业后能适应于社会需要。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围绕培养目标,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改革,以不断改善和优化“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模式。

1.建立一个适宜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创新设计”课程体系

围绕“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校可以把课程体系分成多个层次,贯穿于多个学期,分多个阶段实施,努力形成“课堂教学——应用研讨——实物制作——专利申请——创新竞赛——毕业设计”一条龙式课程教学与应用体系。

2.优化“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思考与设计,学校可以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加强有关产品创新设计过程规划、创造性思维方式及培养等认知层面的知识点,分层次梳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加强创新实践技巧与规律方面的内容,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间的联系。

3.建立“课题导向,教学用协同”的教学模式

学校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环节,在授课前期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带着问题学习,实践反哺教学,激励学生创新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不断提升其创新设计能力与良好的创新素养。

4.改善“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技术

学校改善当前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研讨、课后辅导、实物展示环节,改进教学技术,努力让手绘、手机和网络平台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以增加课堂的活力,改善教学效果。

5.建立多方位的综合考核方法

学校在不断完善教学用协同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组织与安排,建立一个贯穿于教学多个阶段,涉及课堂表现(10%)、课题情况(15%)、卷面考试(60%)、创新竞赛(15%)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核方法。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对“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和教学技术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该类课程的良性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技术等也更合理、更高效,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全面提升创新设计能力,进而更适应社会要求,为高校深入开展“创新设计”课程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模板。

作者:万延见 饶宾期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邹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做到有序有度有效[J].政策,2015.11

[2]李军凯,张泽群.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2015.05

[3]李彦,李文强.创新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