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下面,本人结合数学广角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落实数学思想方法。
一、在导入环节中指向数学思想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数学广角时,课堂伊始,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明确的指向性,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到数学思维方法上。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刚入小学,我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师是这样教我们认识数的,(课件出示1-5数的认识);到了二年级,我们要学习乘法口诀,老师又是这样来教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课件出示5的乘法口诀);到了四年级,我们要学习植树问题,老师通过线段图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植树问题的线段);到五年级,我们学习了分数加法,老师是这样教我们分数计算的(课件出示分数加法计算的图片);六年级我们要学习分数应用题,通常老师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大部分的数学学习都把数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可通过形解决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解决形的问题,我们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说明数与形密不可分,本节课我们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在这个导入中,教师历数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实际渗透过的数形结合内容,然后引用华罗庚的话,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导向数形结合思想。
二、在探究环节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数学广角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充分的探究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到其中存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进一步的提炼、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以教学《数与形》为例,教师借助“有趣的拼图游戏”设计了自学提纲,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来拼出更大的正方形,从中发现数与形的奥秘。(1)观察图1,你能用哪一个数字来表示图1中,正方形的个数?(2)观察图2,图中有多少个方块儿?如果用一个加法算式,该怎样表示?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图2中方块的个数?(3)观察图3,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像图2一样,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4)让方块的个数继续增加,来看一下图4,有多少个正方形?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5)如果像这样依次类推,你能够继续写下去吗?在这个自学提纲的引导下,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感悟到了数形结合的奥秘。
三、在拓展环节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学以致用。数学广角教学虽然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但在课堂上教师一样要在完成授课任务之后,进行当堂的拓展训练。在拓展训练中,教师设计与所学知识暨数学思想方法相关的针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知识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双重收获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把握程度。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在拓展训练环节,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题:(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2)如果用0、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3)照照片:三个坐姿最端小朋友站成一排合影,有几种站法?(4)排汉字:大数人三个字,请选择其中两个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最多?这些习题都与《搭配》中蕴含的“排列与组合”有关,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排列组合的理解。
四、在总结环节中升华数学思想方法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两班教学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各单元的教学目标。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按照数学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始终以一个新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讲、批、辅各方面,兢兢业业,从不敷衍了事,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每期常规检查都得到肯定。
1、针对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我对学生注重加强了思想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
4、加强了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本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5、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教具、学具。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6、通过练习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我认真上好练习课,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7、注重专题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好练习和复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重视了与家庭教育相配合,通过家长会、或与家长通电话等不同方式,与家长密切联系,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着重放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上,使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9、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生习惯,针对这一方面,本学期重点抓了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做一道题,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培养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好习惯。
10、通过一些活动,统计、数据等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使学生有了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或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4、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5、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4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6、计算能力差异太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可是却有大部分学生计算时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两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没一节课,虚心向有经验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及时辅导学困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3、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4、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5、数学课的开展应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及时家访,家长配合抓好学生的学习。
7、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培养学生为祖国为 中华民族努力学习的精神。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匆匆的一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图形教学 问题 方法
与小学代数数学内容相比,小学几何图形教学虽然更为直观、感性,但同时也需要学生分析图形所提供的有效数据,所以几何图形教学也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及难点。笔者分析了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提高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的常见问题
1.忽视逻辑关系
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这一点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比较贪玩,对数学知识很难形成系统的认知。因此,系统性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小学生。对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数学学习内容多、结构紧凑,学生可以运用系统性学习方法,在复习的基础上做好预习工作。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共有十二册,而每册几何图形中,只有一到两章,不适合运用系统性学习方法,因为学生若想单独复习几何图形的内容,就必须联系其他数学知识。
因此,在讲解新内容之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然后把今天要讲授的内容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涉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等几个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这章内容之前,笔者先带领学生快速回忆了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三年级下册《面积》、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等几个章节的内容,把学过的知识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一个整体的逻辑关系,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机械地讲解教材
人教版数学教材是由中国数学界编撰、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材设计也是根据小学生的水平编撰的,从感知到理论再到习题设计编排都是循序渐进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照本宣科地念教材。
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感性的,所以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教材。如在教学“认识圆”时,教材中只是列出两个常见的圆,只看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在课前都准备一个圆形物体,然后在课上和同学一起分享。接着,教师挑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圆形物体,如杯垫、啤酒盖等,然后讲解什么是圆。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己之前准备的圆形物体,并且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圆形物体的周长,然后再教学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虽然这些其实都是教材上的内容,但是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究和讨论,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每一道数学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但解题的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使用单一的解题方式,而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一个章节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学生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方法一:5+5+3+3=16(米);方法二:(5+3)×2=16(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习惯,教师不需要规定最佳的答题方案,因为随着学年的不断增长,做的习题越来越多,学生自然会区分出解题方法的优劣。
二、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的改进方法
1.解读图形
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的是简单图形,所以他们可以很快地辨认出图形,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组合图形,教师应培养他们的识图能力。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随着学年的逐渐提高,知识难度也要层层递进,教师可以按照观察、动手实践、测量及计算这样的流程来解读图形,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图形,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是如何出现的、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数学图形是怎样构成和应用的、数学问题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这四个阶段。
图1和图2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两张图片,这两张图极其相似,但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图1是正方形在外面,圆形在里面;图2是圆形在外面,正方形在里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几何图形,当学生发现两张图片的差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两幅图,并且计算圆形和正方形重叠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需要回忆正方形面积和圆形面积的公式,然后在两个圆的直径同为1厘米的前提下,计算出不同的答案。
2.联系生活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习几何图形的资料库,生活实际中存在大量有趣的几何素材。在教学几何图形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要求学生把图形与具体的生活物品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如晾衣架、小红旗、三明治、三角铁、粽子、风筝、小山、煤堆、切开的西瓜等。然后,由教师在纸上画出这些图形并裁剪下来,让学生分组观察、归纳这些三角形不同的特点,并对三角形进行归类、处理。最后,由教师检查各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告诉学生:“小红旗、三明治等属于锐角三角形,晾衣架属于钝角三角形等”。把生活物品引入几何图形教学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优点。
3.动手实践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把玩带到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二’》时,在学生阅读书中有关图形的运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废报纸裁剪成人物、汽车等,然后让纸片做前后、左右移动,最终学生会发现纸片的方向和大小并没有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平移后图形的方向和大小不会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剪出人们结婚时常常用到的“帧弊帧=淌ο热醚生把一张纸对折,然后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法进行裁剪。打开纸片后,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帧弊殖鱿至耍而刚刚折过的痕迹就是对称轴。经过动手实践后,学生会更好地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几何图形”是一个有趣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上教材,绘声绘色地在讲台上讲解几何图形,避免机械地讲解教材。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几何图形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多发言,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几何图形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犹如几何图形的多样性,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解决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优化 教学策略 数学广角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1“搭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1教材把握精确化
首先,理解数学广角教材编排意图。数学广角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展示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的形式来渗透数学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思维。
然后,通过呈现表格、案例分析、探究问题的形式对数学广角的教学进行辅助。使学生更易接受。最后,在教学的呈现过程中,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学生熟悉的知识,使问题化繁为简。
1.2生活教学合理化
首先,合理选择生活素材,不是所有的生活素材都适合教学。然后,生活素材要适合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正确把握生活教学和其它教学的关系,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1.3游戏教学适度化
首先,灵活运用教材,把做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但要把握适度原则。然后,做游戏时多借助直观教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最后,在教学中游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更利于教学。
1.4情境教学可行化
首先,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应避免为达到预设的目标,强行扭转学生思路的错误行为。然后,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科学性、知识性,应避免不切实际的创造。最后,在情境教学创设过程中要选择有趣味性、形象生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进行教学。
2 优化教学策略,进行“搭配”教学
2.1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科学把握教材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从业之本。
数学广角就教材内容而言,它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感受、学习日常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能力,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如何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2.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学会生活化教学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对课堂这一特定领域的动作、驾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课堂组织与实施能力、课堂评鉴与选择能力和课堂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构成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以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三年上册数学广角(二)陈进老师《搭配中的学问》生活实例为例,教师出示星期一、三、五的菜谱情境图后,请同学们自己搭配好再贴上标签,寻求一个合理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发现标签可以有多种不同贴法,分析如何找全标签,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不同事物之间如何进行合理、有序搭配的思想。也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知、体会合理、有序的数学思想.
2.3更新教师自身观念,借助游戏进行教学
教师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观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数学广角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通过适当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之一。
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俞招英老师《搭配的规律》片段为例: “木偶搭配”,创设小明到玩具商店从看到的2顶帽子,3个木偶娃娃中选择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娃娃进行搭配的情境后,让学生们思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认为先选择木偶娃娃然后和两顶帽子搭配共有6种搭配方法,接着又有学生认为可以选择帽子后再和木偶娃娃搭配也是6种搭配方法,最后教师总结:无论先选择帽子还是木偶娃娃进行搭配,过程虽然不一样但实际上都是先选定一种物体之后和另一种物体搭配,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4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进行情境教学
教师教学创造力是指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充满趣味和创造力的课堂其实反映的是用心经营和苦心钻研,是老师出于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赤诚之心。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 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青年课题(课题号:2015QN013),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ZDKC2016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美菊.小学数学广角的教学设计――以数学化为视角[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1.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商的变化规律。探索的是除法三个规律:一是当被除数不变时,商如何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当除数不变时,商如何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三是商不变性质。其中前两个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是商不变性质。这三个规律都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规律,尤其是第三个商不变性质,是今后学习分数的性质和比的性质的重要基础。
初次教学过程:
规律一:
2
学生计算200÷ 20 =
40
学生填后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了,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逐渐变大,商就逐渐变小。
生2:我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上什么数,商就除以什么数。
生3:也可以这么说,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
生4:除数变大,商就变小,有相反的关系。
……
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没发现)
归纳板书为:规律一: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
规律二:
16
学生计算:160 ÷8=
320
教学过程同上。
归纳板书:规律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扩大几倍。
规律三:学生填表
被除数 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数 2 20 40 80 800
商
学生填后讨论:
学生汇报:
生5:变化规律是: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这个数,商不变。
生6:我还发现反过来的规律呢,也就是从后面往前面看,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也除以这个数,商也不变。
学生纷纷点头称是。
归纳板书:规律三: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
师问:刚才上面的两个规律有没有相反的规律呢?
学生都说有
回头补充两个规律的相反面,板书挤在之前的规律下面,字太小,看不清。
……
课后,从学生作业情况反馈,我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千智一失,百密一疏。虽然课前已努力备课,但没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做到钻研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不够理想,一是教学规律一、二时都没有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出相反情况;二是乘或除以一个数,这个数是“0”的特殊情况没有学生发现,当时为了赶任务,也知道那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没有提出让学生讨论;三是整堂课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导致家庭作业错漏较多。我觉得要反省自己了。
第二次面对教材,我陷入了深思:我拿什么教好我的学生?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要求老师挖掘教材,用好教材,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更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我决定先从研究、挖掘教材开始。通过多次研读本节教材,本课教学内容,回忆前一章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联系六年级学习的比的性质,还看了几篇名家的教学设计,加上之前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再次教学策略:
1.分课时教学,让规律更条理化
书中的三个规律是编排在同一个例题里的,但我根据实际,改分为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先教学商的两个变化规律,第二课时再教学商不变性质。这样安排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这样安排,教学时间从容,更能注意到细节,也就更容易出彩。如:教学完商的两个变化规律之后,我会让学生把板书在黑板上的两个规律进行对比,同时配合提问:“商变化了吗?随着哪个数变化、怎样变化?”学生经过对比总结,透彻地理解了:“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和“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扩大而缩小,缩小而扩大。”这时紧接着安排一次对应的练习,学生印象更深刻。如果像我之前把三个规律安排在一个课时教学完,虽不是走马观花,但也无暇顾及这些细节,效果自然逊色多了。
2.给教材留白处补充,让规律内容更丰满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来不得半点马虎。教材受篇幅的局限,三个规律都只呈现一面,而另一面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部分教师在教学三个规律时,由于受阅读习惯的影响,或者备课不深,只看到规律的一面,如教学“当被除数不变,商如何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时,多数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了“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这一面,到此就戛然而止,忘了这一规律的相反面。等到他们醒过来时再亡羊补牢,学生已不在这个学习点上,明显感到牵强附会,效果会事倍功半。到这节骨眼上,如果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说:“除数缩小了,商会有什么变化呢?”然后自下往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相信学生也会很快概括出这一规律的另一面,然后老师一并板书出这一规律的两个方面,接着对比着朗读,体会每个规律的两个方面,最后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概括成规律。其余的两个规律也要进行类似的补充教学,这样的教学会让我们的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更丰满,思维更缜密。
3.创设生活情境,让枯燥计算情趣化
在我看来,计算题最简单,不像别的题目要大费周章去思考如何动笔。但是我教的学生出乎意外的大多不愿意做计算题,也不愿意上计算教学课。所以教学计算课时,我得花心思去找情境,找那些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像这三个规律,我不再以枯燥乏味的计算题或表格出现,而是将其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猴子分桃情境,2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几个?平均分给4只猴子呢?6只猴子呢,8只,12只呢?然后让孩子去观察,猜测、验证。由于情境是学生熟知的,很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很快得出:“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扩大而缩小”这一规律。
4.多举例子,让学生在说中深刻感悟。
在引导学生复习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记忆,部分学生能够很快把知识迁移过来,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学生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学生,而是他们说过之后,多让其他的生学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先是同桌互相对说,再全班说,说的时候可以先让他们按照固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由( )变成( ),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 ),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游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
5.“0”的探讨,让规律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