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范文

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

第1篇: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 微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变化

“瞧,这是我们四(6)班王老师给我们开设的微课程《有趣的魔术》,可有味道了。”

“王老师给我们四(5)也上过,我们也喜欢《有趣的魔术》。”

“快来看,这是我们班的黄老师和微课程《微电影之配音》。你们知道吗?上次我们学的是给动画片《猫和老鼠》配音,你们没有学过吧?”

“我们有《趣味24点》,还有《水果特攻》呢。”

……

这是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参观新布置的微课程文化长廊时的对话。小朋友们对自己曾经学过的微课程的喜爱和自豪感言溢于表。

钱清镇中心小学开设微课程课堂已近两年,开设出百余节微课程,有《我型我塑》、《巧手钩锦》、《指尖的艺术》、《神奇的莫比乌斯带》、《钱小好舌头》等趣味微课程,这些微课程的设置,引起了教师学生课堂生态的良性变化。

以往,各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仿照省、市地方课程,全校一门课程,一个内容,从一年级学到六年级(或是分成高低两段)。这样的好处是全校统一,声势浩大,单方面易出成绩。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课程开发耗时费力,成本较大,同时由于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爱好,学生并不喜欢。这样,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钱清镇中心小学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入手,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因班制宜,因科制宜,积极开设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掀开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面纱。今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

一、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小”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微课程入口小,时间短,内容精,目标微。该校开设的微课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之间,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定位尽量小微化。像该校好几位教师都开设了《趣味24点》,粗一看题,仿佛是同一堂课,细一观察,原来是迥然不同。三年级的祝教师开设的24点定位于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的应用,因为三年级数学刚教了九九乘法口诀表;四年级陈老师教学的24点侧重于写,侧重于算法的记录,通过算法的记录,理解运算的先后顺序;六年级高老师主授的24点则相对有难度,有挑战性了,因为他所精选的24点牌题好些需要运用分数乘除法,对习惯于整数算法的学生绝对是个考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一微课,彻底颠覆了他们脑中原来习惯的24点算法,本课学习之后,大家豁然开朗:原来24点还可以这样算。这样的微课,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每一次的目标都是比较微小的,每一个内容都是精致的,这让校本课程也微型化了。

二、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活”了

全校性统一的校本课程开发庞大费时,转变不易。钱清镇中心小学开设的微课程,不光让校本课程变“小”了,同时,也让校本课程变“活”了。课程开发,要让学生喜欢才行。体育张老师开始开设了一堂四年级《你追我赶》的微课,学生反应寥寥。有同学就说:“这跟体育课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叫微课呢?”结果,这《你追我赶》的微课最后只得取消。张老师在与教科室老师、组内同事一起讨论、探究之后,重新又设计了一堂微课《追风少年》。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了个作业,看谁能在微课上想办法追上风?谁就是追风少年。课堂上,学生劲头很足,虽然开始能想到办法的很少,但经张老师一点拨,大家如梦初醒,纷纷要求举手尝试。有的敞开外套向前跑,风把他的外套给吹了起来;有的握着红领巾的一头向前跑,红领巾迎风招展;有的女生解开自己的辫子向前跑,发丝随风飘逸;有的看到张老师准备的一叠报纸,拿起一张放在胸前向前跑,报纸被迎面的风紧紧的吹牢在胸前……这一微课当然大受学生欢迎,张老师的微课“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活”了。全体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发微课程,不变就“死”,会变才“活”,校本课程在“变”与“不变”之间越变越“活”。

三、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富”了

微课程小而美,短而灵活,适应性强,开发成本低,草根性的特点更便于牢接地气,让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其中。它帮教师们克服了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战胜了对课程开发的畏惧心理,较好的激发了教师对微小课程开发的兴趣,满足了教师业务成长的心理需求和对课程开发的成功体验要求,使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微课程建设中来。

老师们能针对学生平时具体学习需要,进行短时班级性校本课程开发。大家的思路很开阔,有结合学科知识探究、实践的,如数学学科的《巧算24点》、《有趣的数阵图》,语文学科的《趣味汉字》、英语学科的《我是英语小导游》等;有整合学科知识的,如《QQ空间》;有侧重健身活动的《快乐足球》;有注重技艺特长的《含“琴”脉脉》;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水果特攻》(生活中的水果知识解秘);有来自学生玩具爱好的《魔方》、《我爱炫酷空竹》;还有《有趣的魔术》、《微电影》等综合性课程……内容广泛,科目众多(具体见最后附表:钱清镇中心小学几年来开设微课程内容汇总)。它的灵活多变,它的应需而生,促使更多、更好的微课程不断涌现。微课程改变了以往校本课程几个课程一成不变的开发模式,它应学生需求而生,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体验成功服务,为优化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多少,它就有多少;教育教学的优化要求有多少,它就有多少。微课程,让校本课程越来越“富有”。

四、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趣”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微课程首先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微课程变得更有趣是该课改研究的一个重点。英语黄老师设计了一堂三年级《英语单词一家人》的微课,family中有daddy、mummy、brother、sister、baby五个单词,如何让学生爱上这一课且有别于平时的英语课呢?黄老师颇费了一番脑筋,后来她把这五个单词一家人与五个手指结合起来,让学生推荐哪个手指当谁daddy,哪个手指当谁mummy…….并说明理由,学生兴趣盎然。更绝的是,进而她又让大家把这些人物画在自己相应的手指上,边唱歌曲边用手指表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堂微课下来,也许,这几个单词学生并不个个能读得准确,但课堂上洋溢的趣味会让他们终身难忘,学习的兴趣会渗透到其他课堂。

五、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群”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微课程经过近两年的开发,逐渐积少成多,结小成群了。

为更好的利用现有微课资源,学校教科室组织老师进行研究、讨论。有道是独木不成林,一课难称雄。学校决定整合、提升微课资源,把相同、相近、相似的微课整合成一个个内容丰富,渐次上升的微课群,使短小精悍的微课更有深度和广度,更受学生的欢迎。

例如:有不同老师开设同一内容,但目标定位不同,教学对象也不同,可组合成群。如前面所述不同老师开设的《趣味24点》。

有内容不同,但学科上颇为接近的微课,可组合成群。如《精彩签名》、《钱小好舌头(绕口令)》、《趣味字谜》、《玩转汉字》、《动画成语》、《对子天地》等都可汉字有关,可组合成《神奇的汉字》群。

有内容不同,但内容上相关联的,也可组合成群。如《精彩有“线”(线描画)》、《趣味书法(线条)》、《简笔画动漫》、《一挥而就(一笔画)》等可组合成《有趣的线条》群。

第2篇: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开发 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89-01

经历了第一轮的探索,我省新课程改革带着成功的甜蜜和失误的苦涩进入了第二轮。作为基层学校新课程实施的亲历者,三年来,笔者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就我校和周边学校的情况来看,在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较高的热情,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下面仅作简要分析。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校的认知水平制约课程开发

由于以前单一集中的课程体制的长期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习惯于僵硬的执行国家课程的指令性的要求和规定,工作被动服从依赖性强。在思想意识上,把自己视为国家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实施者,缺少课程开发意识,缺乏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这种情况下即使参与了课程开发,也是用开发的课程材料去迎合国家课程的要求,而不是去实现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的培养目标。这是教师开发课程的最大障碍。

2.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偏差影响了课程开发

经过三年的实验,一些教师和学校在理论上已经对校本课程有所认识,但在操作层面却混淆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区别,所谓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囿于编写教材而已。其实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学校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能够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计划,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三是课程内容(学科教材)。但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着一提校本课程建设就是简单地等同于编写校本教材的现象。许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课程开发,其实只是在编写学生阅读文本而已。许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十多本教材,而从教材的要求来说,它又不一定完全符合作为校本课程的要求,只能说是一种人文读本和科技读本。可见,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的偏差影响了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凸现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现如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以学生需求为根本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需经历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动态调整等程序,其核心应该是需求调查。但一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不注重学生需求,也不进行需求评估,代之以一些行政指挥式的操作。一些学校不顾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注重教师力量的整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力量散点分布,力量分散,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处于无序状态。还有一些学校,不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发展的立足点、学校的教育理念都不甚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为开发而开发,为利用而利用,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利用上,无助于学校与学生的高层次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加强师资培训,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

教师正确的课程观和对校本研究的自觉性是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前提。但目前大批的教师素质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师资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纠正偏差提高水平的前提。通过培训,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更加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让学生、教师进一步理解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参与者都能树立崭新的校本课程开发观,从而产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动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主体,包括学校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等。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宣传发动家长和社会周边人群,发挥校外资源的优势。也可以学校之间横向联合,或者与其他科研机构联合,以减轻学校的开发压力,提高开发效率。

3.展现学校自身特点,发掘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是以学校的教学形式存在,有的是以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特点在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结合学校及社区的独有资源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尽管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相信经过各方努力,定会使校本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金乐.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3篇: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80-02

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国家将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预示着校本课程在今后将成为广大中小学的课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大亮点。

一、校本课程的界定

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实施的全部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本位,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从课程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因此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依据学生个人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照顾到了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本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丰富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依据学校的特点,本校学生的个性特征而开发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繁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特长来学习这些课程。校本课程是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和动态性。

4.有利于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以往学者专家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所有与课程有利害关系的人士均可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这样,学校成为课程设计的权力主体,使得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

5.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学校特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教师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出了学校的独特性,扩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主动权,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开发和创新,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以开发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对学校来说,应通过开展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对教师来说,要进行自主学习,多阅读一些关于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与报刊,以获得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启迪。

三、校本课程的分类

依据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可开发六大类课程。

一是学习拓展性课程。以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为基础,开展与这些基础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竞赛,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是科技探索性课程。内容可选择制作飞机模型、无线遥控玩具、网站制作、软件开发、天文观测、地理探险、生物工程等等。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艺术欣赏性课程。内容有电影、电视的艺术欣赏,中西方美术作品欣赏,舞蹈、音乐、书法、文学欣赏等。目的是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是生活类课程。内容有社区服务、植物栽培、家务劳动、学习安全生活常识等。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五是体育类课程。可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也可以根据本地的特色开发一些体育课程,使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

六是报告、实践性课程。内容有学科教学、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辅导等为主题的讲座、校外人士辅导及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应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文化、学生与自我这四个方面,以研究性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满足不同学生的生长需求。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

1.“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杜郎口教学即教室三面墙全部设为黑板,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前后的黑板,均被分为八块,侧面及走廊墙面的黑板均被分为十二块,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固定的一块小黑板,余者或以小黑板为补充,或以水泥地面为黑板,作为自己的展示空间。学生在上面默写、作题,增强了透明度,强化了竞争意识,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便于老师纵观全局,集体讲解,在第一时间反馈订正。杜郎口中学是让学生在黑板默写,学生互相交换、当场批改。学生把默写内容展示给大家,并且由学生互改,既让学生多了几分学习动力,又让学生在批改他人的作业中又得到一次提高,它更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因为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需要,特别是被同伴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是老师可利用的教育助手,所以这块被学生占领的小黑板,就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人生大舞台。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基本模式包含“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主动参与;促进和谐发展”三项课堂教学要求;“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备课预习;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六个环节。每节课要求教师讲解不多于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超过35(分钟),简称为“三三六”或“10+35”模式。

2.杨思教学模式

杨思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六个基本环节

(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目的: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当堂训练、批改。布置作业;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3.蔚县剪纸艺术

蔚县剪纸知识体系方面:蔚县剪纸概述;历史沿革:剪纸起源,初创阶段,成熟阶段,创新阶段,鼎盛阶段;制作工艺:剪纸的分类,制作流程,艺术特色;通过这三个板块,学生能够理解或掌握蔚县剪纸的历史沿革和剪纸工艺等知识。教材结构方面:教材共有十四课,每课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图文并茂的正文,相关知识的拓展,课后作业练习,这些就是蔚县剪纸教材的结构特点。课程内容包括:戏剧人物脸谱,文物古迹,皮影,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等。学生的剪纸也富有创造性,造型生动活泼。教学过程:请教当地艺人,力求客观全面真实准确。

蔚县剪纸艺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学生健全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琨,沈玉顺,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崔允■,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在各学校受到高度的重视。如何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规律,开发出符合自身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爱好的高效率课程成为各个学校探讨的一个热门

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办公越来越离不开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为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文秘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里面除了原来的电脑操作课程外,增加了一门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课程。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熟悉时下像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刻录机、碎纸机、名片通、投影仪等主流的办公设备的安装、使用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通过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利用来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为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提供职前培训。

由于现在的办公设备品牌、型号众多,消费者不免有雾里看花的烦恼。另外,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设备购买资金投入的大小影响到设备的高低档次。师生比的大小同样会影响到办公设备购买的高低档次等。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发设计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校本课程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来开发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呢?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来展开论述。

一、课程开发的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采取“选用”“改编”“新编”相结合的方式。

1.我们要搜集市面各个出版社出版的和文秘专业办公设备

使用相关的书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别人编写得好的例子、习题,我们要借鉴参考。除了书本,现在发达的国际互联网也是我们寻找资源的一个必备途径,网上的相关文献资料的选用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这里谈的是资源有选择性地使用,而非不假思索地照抄照搬,随后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填鸭式教学是要批判的。

2.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要学会改编现代办公设备操作的一些课程资源。办公设备的操作越来越智能化。科技进步了,那么我们老师的教学也要跟上。比如,现在企业里一体机的使用频繁,而且还出现了远程办公模式,通过网络远距离遥控设备。这些新技能在以往的教科书里是没有的,或者当时有的是老版本的技术。

那么课程资源开发就要适时跟上,不能掉队。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课程开发亦离不开创造性活动。“新编”是课程开发中的一种必要方式,特别是办公设备型号升级换代以后,原有教科书里的内容要更改。比如,以前的教学内容里是没有名片通这种设备,但随着像汉王这样的公司推出基于扫描技术的新产品后,极大地方便了商务活动频繁的人士对于名片资料录入的需求。既然名片通方便了办公事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会使用。针对名片通的使用技巧就要加入校本课程资源里去。

二、课程开发的步骤

第一步,组建文秘专业教学团队和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聘请专家、学者、教授担任课程开发顾问。专业化老师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取长补短。大家在一起围绕教材教法、课程建设来进行可行性论证,研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特色和实际情况的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去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其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课程教学情况,以资借鉴。

第二步,深入企业调研走访,收集工作第一线的真实资料,了解企业对文秘人才技能的要求,对办公设备操作的能力要求,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来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资源,并适当磋商校企合作事宜,为学生赢得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尽快积累运用机器设备的经验。

第三步,争取所在学校的相关支持,比如文秘实训室、办公设备实训室的建设。让学生在学校里能有操作办公设备的足够场地和机器设备。学校亦可在图书馆、行政办公室、文印室等部门提供实习岗位,增加学生基于真实任务完成的训练。

第四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课程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参照时下流行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来设置教学平台内容模块。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教研组也要建设试题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放在学校办公网络共享。借鉴现在的网站网络营销模式,建立线下线上互动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知识问答交流。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流沟通开辟新途径。

三、课程开发的跟踪反馈和维护、改进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般说来,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但是,课程设计得再好,如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那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在课程开发实验和初步实施的各个阶段,从办公设备安装、操作到维护各个环节,及时到位的教与学的动态跟踪和信息的反馈必不可少。专业课老师在教授设备的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原来无法预计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记录在案,并且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电脑重装系统后,驱动程序不慎丢失,要通过下载程序安装解决。又如,学校很久前买的一台多功能一体机,由于几经易手,原配的操作说明书找不到了,我们老师要懂得去官方网站下载或者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下载。以上我所说的这些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写进我们的校本教程里面,作为鲜活的实训案例讲给学生。

教师要边教边积累经验,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要放在心上耐心解答,有适合的案例可以编进教程,而且要规范校本课程文本。例如,学生问到用扫描仪扫出的图片效果不大好,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特效处理?教师就这个时候可以引申教给学生使用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等软件进行图片处理的技巧。又如,学生要参加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想用DV拍个宣传片,并且这个宣传短片要加入动态特效。在这个时候求教老师,老师在原有课堂教授过DV使用的前提下,再把会声会影这个视频处理软件的操作讲给全班学生。依据真实需求带来的问题解决比照本宣科更容易让学生接纳吸收。

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向学生下发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在适当时候对课程进行调整完善。

没有任何一种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是可以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就像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一样,因此,紧跟形势,把握主流,不断改进和完善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这门课程的资源才能使它

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程开发的教学团队面临的问题很多,在实践过程中要调整心态,注意方法,讲求实效,把难题层层分解,各个击破。

我们要借助校本课程开发的东风,探索出一条文秘专业建设的好路子,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创新教学形式,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出一批批出色的高素质文秘人才,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月茹,叶丽新.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散点透视[M].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4]孙钦刚.办公设备使用标准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第5篇:校本课程范文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以种菜或打工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家庭教育环境和习惯养成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再加上多年来传统升学制度,使好多家长纷纷把孩子转到别的学校。面对这样的生源,老师们空有一腔的热情和干劲,付出的是双倍的心血和精力,但在以升学率为终极目标的现实中,使本校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种现实极大地损伤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但老师们仍坚持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竭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

后来在区教体局的关怀下,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有了崭新的校舍,先进的设备,全新的形象,尤其是师资力量增强,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结合新课程精神和我校现状,我校定下了以提高孩子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向。

校本课程的大方向明确后,我校以各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相互间可开放性组合,开始着手设计各种切实可行、生动有趣的课程。物理组定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校本开发方向,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从而做到辅助国家课程教学,更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二、阳关三叠第二折——柳暗花明。

学生喜欢物理课吗?我对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人数为235人,调查结果如下:

喜欢物理的学生:占21%;

不讨厌,也不喜欢的:占35%

讨厌物理的学生:占44%;

调查结果表明,79%的学生不喜欢物理课程。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尽管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并且在教育过程中科学教师获得了高度的敬佩,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许多经历并没有培养其科学的兴趣。随着学习进程的继续,这种兴趣逐渐减弱,许多学生由于无意义的记忆,感觉沉闷乏味,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课堂上有动手的机会,这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实际的音像资料是十分必要的。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在八一、八二、八三、八四班开设了题为《物理与生活》的活动课。

由于第一次开发校本课程,无章可循,只有课程理论书籍和物理课程标准。因此,我在理论指导下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手段,合理设置合乎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刺激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以“大信息、全开放、多媒体、高效益”为目标,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讲授计划,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将严谨的理性的定理、定律讲活,讲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用生动的多媒体显示出来,将绚丽多姿的自然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做到听得懂、看得见、做得成,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探求和汲取物理知识,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阳关三叠第三折——初见成效。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作文——《我能行》

我的成绩不怎么好,并且上课爱捣乱,在老师和学生眼中无疑是个双差生——学习差、纪律差。物理课起初还很感兴趣,但是一接触电学,物理量的符号、单位,以及公式、定理,搅得我一塌糊涂,我想我又该放弃一门课了,但是我还是渴望学好物理。

后来,物理老师给我们开设了活动课,我的视野更开阔了,对这种形式的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在活动课上讲到用水果可以做电池,老师让我们回家尝试做水果电池并让手电筒的小灯泡发光,下次上课在班上进行交流。我天生爱动,爱摆弄一些小玩意儿。回家后,我在工具箱里找来铜片,把锌筒也剪成片,用废旧电线做导线,取下手电筒的小灯泡,找来土豆、红萝卜、白萝卜、苹果、番茄、菠萝、梨、橙子、桔子,在家里做起了实验。不一会儿工夫,电池就做成了。当灯微微亮了的时候,我真想蹦起来,我怀疑我会成为科学家——我还真有点“飘”了呢。

亮了还不行,我继续换用不同的材料做电池。我发现用番茄、橙子和菠萝做的电池,灯比较亮。我想,闹钟里用一节电池,随身听里用两节电池,水果做的电池是否也有一节、两节、三节的呢?我就分别用两个番茄、三个番茄、四个番茄连起来试了试,我发现番茄越多,小灯泡就越亮。这一刻,我真为自己高兴。

第二天一来到学校,我就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说了我的小发现,同学们也有用其他材料做成的电池,更重要的是有些同学发现了把水果电池并列连接起来,小灯泡的亮暗不会发生变化,我准备放学后回家再试试。

上课了,我大胆地说出了我的发现,老师和所有的同学为我鼓掌,以示表扬,那一刻,我很自豪,我终于可以在知识上与那些“好学生”平起平坐了。

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发展技能。根据学习和科学探究的需要,让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或获取信息,在此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起到资料员的作用。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收集的材料编制题目,整理知识和信息。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物理的环境,让学生在物理活动课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讨论、去创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有效的发展,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增强,头脑也变得灵活了,有强烈的求知欲,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在期末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活动中,开展校本课程的四个班的学生对物理课和物理教师的评价都很高。

第6篇:校本课程范文

【摘要】德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德育校本课程具有战略意义。文章结合项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学校的愿景与使命、学校德育课程委员会的运行制度、学校德育课程方案、德育教学内容改进、德育课程评价改进方案、德育课堂实施的反思与提升等方面进行阐述,深刻认识到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有助于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德育校本课程;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11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项目”2014年度课题“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14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愿景和使命

德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内容与结构、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变革。结合项目学校的实际,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项目学校是国家南沙新区的广州市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创建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

本研究在已有的科技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开展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通过科技课堂渗透德育教育,以及拓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教育活动,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之路。

在德育校本课程改革实践中,关注提升德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营造“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的高品质文化氛围,力求达成把学校建设成为“求知探究之园、科普学习之园、师生成长之园”的意愿,并引导全体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及科技特色教育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为南沙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二、项目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运行制度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创新。它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权与责,其最有意义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课程管理的重心下移,赋予学校部分课程决策权。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学校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项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课程委员会,由教导处成员和德育处成员组成。德育课程委员会内设德育课程管理小组、德育课程开发小组、德育课程实施小组,三个小组职责明确,既有具体分工负责,又有共同协作义务。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参加新课改的积极性,我们还吸收一批自愿报名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德育课程委员会,壮大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核心骨干队伍。学校制定了《德育课程改革实施细则》,要求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德育课程改革与实施。

三、项目学校课程方案

制定项目学校德育课程方案坚持以下原则:一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二要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德育三级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一是教学时间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二是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四、努力改进教学内容

学校德育课程规划必然选择好课程,但“好课程”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课程的发展没有终点,总处在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换言之,课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就是更好”。当前,在实施德育新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这只不过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发展中的出现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各种相关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得到解决,在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和发展中去解决,这是学校课程规划的一项工作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课程规划就成为必然选择——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在学校层面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持续改善的重要举措。

德育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现行教材的灵活使用制定了教学内容改进方案,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①根据“德育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在德育课程中注入时代的主题,如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国际化公民意识教育等;②坚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渗透”,在科学课程中注入德育思想教育,如科学家的哲学观、科学实验的诚信、科学德育素养的培养等;③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保证学生每学期至少10个课时参加学校“义工活动”的体验式学习;④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与周边社区、养老院、医院、儿童中心合作建立德育培养中心;⑤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为主线,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德育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改进课程评价方案

项目学校在德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十分重视评价的功能与作用,课程评价是可以体现学校愿景和评价人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课程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关注“校本课程实践标准”的建立与使用,关注课程评价的功能与方式的多元化。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课程要素,根据课程评价的理论,项目学校制定了课程评价表,见表1。

在评价过程中,注意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导师)评价的方式,从“学生学习目标到达程度”、“教师对课程的不断完善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关注过程评价,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多元评价”;关注教师的效能评价,通过评价提升师生的能力与发展水平。

六、课程实施的反思与提升

项目学校的区域德育教育定位,将农村学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特别是德育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和实践,是值得各地农村学校借鉴的发展经验,对城市学校的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是项目学校发展中,尤其是在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可推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模式。

诚然,在德育新课程校本化、个性化的有效性实施过程中,区域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开发与有效运用,使它成为项目学校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新的增长点?项目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区域资源开发,目前主要在“史地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理化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等几个方面。而且有较大的局限性,从南沙区科技现代化产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的势头来看,为德育特色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多的领域、更为丰富的资源。因此,要进一步充实与提高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质量。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显示,课程改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形成高品质的课程文化,培养学生“成人”、“成事”、“成才”,对于项目学校来说,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特长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除了要进一步开发国家核心学科(语、数、英、政、科)的延伸学习“拓展类校本课程”,还要拓展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学业发展与身心成长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项目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是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更新了德育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改进了德育教与学的方法,落实了德育教育管理与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形成了“自主探究、品质课堂”和“自主、灵动、思辨”的课内外学习氛围,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参考文献:

[1]冯春鸿.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2]王红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7).

[3]张文峰.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4]陈立贵.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文教资料,2012,(1).

[5]赵锋.立足中学德育课程平台,培养中学生公民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第7篇:校本课程范文

在教育大变革、“轻负高质”成为基础教育之基本诉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改造我们的“校本作业”,已成为我们研究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期“专题”我们将围绕作业的校本化问题,探讨其开发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以使我们对作业的认识更全面深入,对作业的改革也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今天你们校本了吗?”“校本”一词已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一个颇为热门的术语。追其渊源,应是源于“校本课程”的开发。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校本课程首先在西方兴起,随后逐渐影响到我国。21世纪初,我国实施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便是受其影响而进行的。随后,“校本”一词,便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如校本教材、校本作业等。时至今日,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进行的相关校本开发到底收获如何?其成绩与遗憾,恐只有亲身参与者最为清楚。在此,笔者就校本作业的开发,谈谈自己的感想,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校本作业的属性定位

关于校本作业的属性,开发者往往将其定位为:定向的、可视的、线性的发挥巩固、加强理解作用的一种作业练习;对学过知识起一定检测效能的总结性评价……说白了,校本作业与日常学生所做的练习作业具有同等性质。那么,校本作业真是如此吗?明确此点之前,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校本课程的实质内涵。

追溯西方教育的课程分科历史,可至古希腊的“七艺”。在当时学科课程被分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语法、修辞、辩证法。到17 世纪之时,《大教学论》诞生,它通过对语言、科学、艺术教学法的专门论述第一次建立了分科教学法,也为现代学校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科学与技术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社会发展的主流因素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中,即古典文科性的课程逐渐为技术性课程所代替。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具体领域的学科课程也出现在学校的教学之中,学科细化的特征较之以前尤为突出。可见,时代特征决定了现代课程的分类产生于技术至上理念的背景,它以控制为中心追求效率。我国的各科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且延续了细化、独立且追求效率的课程特征。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校本课程的出现必然有它历史的契机与必然性,我国校本课程的出现也是如此。我国现代意义的课程以日本、欧美学制为模板,所以具有与欧美课程相同的性质。由于内在“基因”的“技术理性”特征,所以虽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补充,但在当下其主导性质仍为追求效率、工具性、有用性。这集中体现在中考或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之上。另外,由于多元化社会的影响,学校与学生之间掺杂了更多信息源;同时,随着社会民主制度的完善,社会大众关心教育、参与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与育才之功效也便为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学生所关注与重视。在此背景下,校本课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同样,校本作业的属性亦应充分考虑“校本”基因的存在。校本作业应区别于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具体学科作业:它是具有包容性的一种综合性作业(特别是对于文科);它所追求的并非是对某一种陈述性知识或者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巩固,而是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自我参与、生成,形成自我体验的元认知发展;它并非只有纸上题目一种形式,而是要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参与其中。总而言之,校本作业应具有一种大综合的“课程属性”,而非仅仅为一种单科作业;它应是关注于过程、侧重学生的自我体验,而非追求可视、客观的结果。

二、校本作业的开发过程

(一)校本作业的目标

关于教育、教学的目的、目标,国家课程标准中早已有相应的规定。换一种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而非今天的快乐吗?这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预约”式幸福,在今天的教育中早已在理念上为人们所摒弃了。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快乐、获得自我的体验,且对他的成人、成才有所益处,这必然为教育者所思考。当下的具体学科教学,虽然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了强调,但课程自身存在着追求工具性的“基因”,导致了其对于学生个体关注不足;同时,当下的班级制授课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事实,也直接使学生的学习侧重于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而忽略了自我的认知、反省与体验。因此,“校本”的价值与意义便是在于弥补这些,校本作业不必被限定于“人文”或“工具”之下,而应以促使学生追求自我满足、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为目标。

(二)校本作业的开发

如何来设置校本作业,或者说校本作业的设置可以运用哪些资源呢?对此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澄清一个误区,即校本作业一定要有围绕明确知识取向而设置的具体形式(纸质试卷或者某种活动)。我们应具有“作业资源”的思路。所谓“校本作业资源”是指一切可以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实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它的参与者必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社会人员则是提供资源及予以保障的人员。在具体操作层面,杜威的“实践性作业”与“道尔顿制”以及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皆可以给予启示。如在主题确定方面,我们可以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为主体进行审议开发:通过“审议”确定“校本作业主题”,学校、社区、家庭等提供资源支持,并以合适的而非单一、固定的形式予以完成。例如,以“家长与孩子如何处理矛盾”为主题,各科教师(特别是人文性科目)便可利用自己的学科资源,如观看影视,写作,资料搜集、归类,情景剧表演等。值得一提的是,就某一具体事物而言,同样可以予以相应的校本作业开发。如“水浒主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为出发点,从语言(方言)、地理(山寨防守、战争的攻防)、数字影视技术分析(参考相关影片)、文化、历史(宋代的经济、政治制度等)、生态等多方面予以校本作业开发。总之,校本作业开发的资源是广泛的,且具有包容性与综合性。

(三)校本作业的评价

第8篇:校本课程范文

洋葱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但有辛辣味,和大蒜一样辣胃,大蒜能制作成糖蒜,糖蒜不会辣胃。那洋葱制作成泡菜,辣味会不会也减退了呢?

1 洋葱中农残留的检测

1.1 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

1.1.1 仪器

农药残毒速测仪是根据国家标准方法速测卡(纸片法)而专门设计的仪器,主要用于果、蔬、茶、粮食、水及土壤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特别适用于酒楼、食堂、家庭果蔬和茶加工前的安全检测。

1.1.2 原理

利用速测卡中的胆碱酯酶(白色药片)可催化靛粉乙酸酯(红色药片)水解为乙酸与靛粉(蓝色),由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使催化水解后的显色发生改变。因此,根据显色的不同,即可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1.1.3 方法

撕去洋葱最外层的干皮,撕下外层洋葱,将其分为两半,将洗脱液滴2滴至其中一半洋葱的表面,用另一半表面在洗脱液处摩擦至2 min,再将洗脱液与速测卡上的白色药片接触,使药片完全被浸泡。反应3 min后,将白色与红色药片对折,用拇指和食指捏紧。约3 min后,观察蓝色的深浅,判断毒性的大小。再做一组对照,直接将水滴至白色药片,对折后与红色药片反应,观察对照组的蓝色深浅。

1.2 检测思路

1.2.1 检测不洗的洋葱

将买来的同一批次的洋葱随机选取6个,每组1个洋葱。将外皮撕去,剥开外层,切成14小块,每组7人,7张卡片。通过简易检测,将获得42人检测的数据。校本课程的老师也测,简易测得的有10张卡片,仪器测得的卡片有6张,共计58张。数据显示,无毒的有43片,占74%;有轻微毒的有15片,占26%;未检出毒性的样品(表1)。

1.2.2 检测洗过的洋葱

随机选取6个洋葱,每组1个洋葱,将外皮撕去,剥开外层,切成若干小块,称量5 g,放入20 mL已经标记的洗涤容器内。加入洗涤的液体10 mL,用力摇晃1 min,将最后一次洗涤的液体滴在白色药片上,放入仪器,等待颜色变化,记录毒性大小。

1.3 检测结果

共收到54张卡片,颜色统计结果显示,用清水和果蔬洗涤剂洗涤,毒性全无,用盐水洗涤去毒效果不明显(表2)。用果蔬洗涤剂洗时,还需要将洗涤剂洗去,比较费水,建议用清水冲洗3次。

1.4 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 同一个洋葱共检测7次,结果中既有轻微毒又无毒,说明农药残留分布不均匀,或者检测不严谨。要洗涤的洋葱也是重新选取的,在洗涤之前没有检测其毒性的有无。

(2) 检测的结果只反映这一袋子里的洋葱的农残留情况,对于其他洋葱不做评判,不做揣测。

(3) 按照正常情况,农药喷洒在洋葱表面,所以只检测了洋葱最外层的可食用部分,没有检测内层的农药残留情况。

2 洋葱泡菜的制作

(1) 选取3个合格的体积为5 L的玻璃泡菜坛,洗净,开水烫过,标记为Ⅰ号坛(洋葱坛)、Ⅱ号坛(包菜白菜坛)、Ⅲ号坛(洋葱包菜混合坛)。

(2) 准备蔬菜:选取黄皮洋葱,剥去外皮,从中间切开,一定用清水冲洗3遍,晾晒1 d。再选取几个约500 g的包菜和白菜,洗净,从中间切开,开水烫过之后晾晒。然后称量。

(3) 制作泡菜盐水:每坛内加入4 L清水,花椒35粒,袋盐70 g,煮沸,冷却。

(4) 装坛:将称量好的洋葱分别加入到Ⅰ号坛和Ⅲ号坛内,Ⅱ号坛内加入称量好的包菜和白菜,3个坛内都加入9个完整的红色干辣椒,3块鲜姜。

(5) 接种:给三坛分别加入250 mL的陈泡菜水。加盖,沿内添水,实验室的温度约为20 ℃。

3 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实验

关于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可采用亚硝酸盐试纸,简单易行。原理和标准比色法的一样,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钠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形成玫瑰红染料。亚硝酸盐试纸条遇见亚硝酸盐变玫瑰红,根据红色的深浅,对照比色卡,可知其含量。

3.1 实验结果

(1) 从第二天开始,测亚硝酸盐的含量并记录,了解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 称量泡菜5 g,用破碎料理机将泡菜打碎,再用两层纱布拧挤,出汁,然后将亚硝酸盐试纸条伸进培养皿里的泡菜汁中,检测结果见表4。

3.2 实验结果分析

(1) Ⅰ号、Ⅲ号坛的洋葱汁中未检出亚硝酸盐,Ⅱ、Ⅲ号坛内的包菜汁和白菜汁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Ⅲ号坛中的包菜白菜汁比Ⅱ号坛的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

(2) 洋葱有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的作用,洋葱泡菜是值得推荐的好食物。

(3) 最佳食用泡菜中包菜和白菜的时间是第八天,脆而不酸,亚硝酸盐含量为零,确定安全。第十天食用或饮用洋葱泡菜或洋葱泡菜汁,酸甜不刺激。

4 学生的收获

4.1 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

在制作洋葱泡菜的环节,设置全洋葱坛、半洋葱坛、无洋葱坛,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享受洋葱泡菜和其他蔬菜的泡菜美味,也能深入了解洋葱的抗菌功效。学生既学会了制作泡菜的方法,又进一步了解了洋葱的健康力量。

4.2 农药残留检测带给学生的震动

学生在检测洋葱农药残留的过程中,最怕看到的颜色就是白色,当看到浅蓝色时也是唏嘘不已。学生们的想法是一样的,都希望洋葱中不含农药残留。结果显示大多数洋葱是安全无毒的,学生对洋葱有着极大的好感。有的学生还带来家里的西兰花和菜花,检测的结果都是轻微毒,心情顿时又沉重起来。无奈之余,学生对洗涤方法表现出兴趣,在这个环节的检测中,态度是空前的认真。

第9篇:校本课程范文

由于计划制定切合实际,指导性强,保证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促进了校本课程全面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究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1、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古典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古诗文积累的方法,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的古诗教学四步法。

2、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指导。

掌握良好的诵读方法对学生学好古诗文有很大帮助。本学期中心小学教师就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词学习三步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进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内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1、古诗卡学习达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词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词背诵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词。每背过八首古诗词,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家长们也热情配合,学习气氛高涨。有的学生甚至背过了《明日歌》《琵琶行》等难度大的诗词。

2、组织诗朗诵会。根据各年级所学内容,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班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通过配乐朗诵,背诵,表演等活动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这些活动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必背的篇目教师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词的通过,教师们都经过学生自背、家长检查、学习小组检查、课堂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三)完善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文本保证。

实验教材的修订与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是实施校本课程常规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文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古文化底蕴,推进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我校加强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力度。

1、按计划完成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本着确保实验教材质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年级段文化知识层面,适应教学需要的原则,本学期我们对20*年编写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全新改版。即对原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增补,将难度过大的和不适于小学生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替换,将原教材的四册改编为现在的六册,即每个年级一册(上写学期合订本)。

2、如期完成了配套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为了解决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20*年9月,我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指定专职人员编写配套教学用书。经过不懈努力,截至本学期,历时两个半学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全套十二册约五十万字的教师教学用书初稿的编写工作。尽管还很粗糙,还有很多尚需进一步斟酌和完善之处,但我们还是迈出了这既艰难又可喜的第一步。

二、教学计划的精心编制,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有序运行。

1、继续完善文本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

首先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快完成校本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印刷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教学文本保障。

其次要抓紧时间,创造条件,对主教材进行重新修订。

2、、中心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首先要定期组织课程实施专题工作会议。

其二要组织必要的教师教材教法专题培训。

其三要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调研和技术指导。

3、各基层学校学校期初要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末要做好专项教学工作总结。

4、各基层学校要组织任课教师学期初要制定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学期末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要求撰写一定量的专题经验总结、案例或论文。

5、任课教师要认真规范地编写教学预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本课程教学,一是要背诵,二是要熟练地朗读,即容易背诵的背诵,不容易背诵的要熟练朗读。中心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将定期深入各校检查验收。

6、各基层学校要把本项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教学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加强课程管理与教学指导。

三、困惑与设想

(一)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如校本课程究竟与国家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思路上有什么异同,校本课程究竟要讲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状态。

2、教材问题。现在,学生手里没有教科书,原因是资金问题,学校承担不起,又不能向学生收费。

(二)下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