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初一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学习计划

第1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初一新生学习计划1: 为了提高各学科成绩,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特制作如下学习计划。

一、每日早读课,主要用来背语文、英语,有多余时间可用来背副科(包括生物、历史、政治、地理)。

二、每日中午主要学习副科(包括背诵、作业、资料) 三、下午放学后及晚上主要学习主科(包括作业、所有资料)。 四、根据学习需要可适当调整时间。

五、周末或平时有空闲,找爸讲主科的教材全解和所做作业中的错题。

六、按时完成老师所布臵的作业;每学期要写好学结和心得体会。

学 习 方 法

一、各学科要求在课堂中消化吸收,要坚决执行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并做好重要笔记,课后要总结性回忆,同时,强化课后练习是关键(多做试题加以巩固)。

二、语文、英语、副科主要靠记忆,当然做大量的试题巩固也很重要。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学好英语的关键是能读写常见的单词和熟练掌握语法。

三、数学、物理、化学主要是靠理解性记忆和做大量的试题加以巩固,多见识题型和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做到举一反三,才能得心应手。

四、选好参考书,最好是两本书:一是中学教材全解(很有价值,必须学完,要“√”好易错题和重点题,便于复习);另一本是轻巧夺冠试题(也要做完)。要求是不懂之处一定要找老师或同学求教。

五、高考或中考前做大量的模拟试题,总结和找准易错题,再针对性地加以练习。

六、高考或中考前5日内,将所有章节的重点(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的所有知识)复习1-2遍。

七、考试时要做到从容镇定,注意审题,做题要从易到难,并合理安排时间。若有剩余时间,再回头对未做的题或无把握的题重试一次。

八、若有时间,一定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包括1-2年级的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直至达到创新境界。

学 习 要 求

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不懂就问,问老师或同学均可。

二、上课要专心致志,思路跟着老师走,能做到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三、学习中要做到忘我的境界,充分运用好温故而知新的良好学习方法。

四、解题思路要广,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所学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

五、在学习无法集中或疲倦时,要休息好之后再学习;养成每日午休好习惯,有利于分配时间和精力。

六、切记好的学习方法:坚决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前梳理知识、考后总结学习经验。

初一新生学习计划2: 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一个人生新的阶段,自己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一个初中生。期待着新的生活,结交新的朋友,掌握新的知识。

在这个新的学期里,努力并且尽快的适应初中的新的生活。容入这个大集体之中。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知识的海洋。积极的参加课外活动,争取为班级争光。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今年我要好好学习,争取天天向上……

学习计划:

1.每天早上6:20起床,用10分钟将头天要背的课文温习1—2遍,6:40从家出发。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3.认真仔细写作业,不对答案,认真对待每一门课。

4.写完作业后,复习当天的内容并预习第二天上课的内容。

5.对于副课及历史、地理、生物每学完一课后,要用心去作自己买的课外习题书,作的时候要做到不抄答案,不看书,凭借自己所学的去做。如果遇到不会的题,也不能马上看答案或看书,要等到全部做完后,再去找答案,并及时背过。

6.对于主课及数学(代数、几何)、语文、英语、物理和政治,每学完一单元或一课时,要对比《优化设计》的讲解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巩固,并要做练习题,写时仍不能抄答案,写完后可交老师批改或对照答案,找出错误及时纠正。

第2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在这个学期中,我还是一如既往地为我自己定了一份计划书:

一.我会在课堂上做好笔记,并利用课余时间背出;

二.我要在新的班集体中与同学和睦相处,结交更多新朋友;

三.我要做好宣传委员应该做的事,不让老师,同学们失望;

四.我要在学习方面更加努力,争取每次测验在90分以上,在班里中上水平;

五.周一至周五的晚上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脑;

六.一定一定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不开小差;

七.做到不撒谎,有错就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八.每次作业都要自己完成,不能抄袭。并且在课本上不乱图乱改,保持清洁;

九.得好好改改我的脾气,不能太暴躁,太没耐心了。

第3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兴趣 实验

当今社会,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将原本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本文旨在从将知识点形象化、将学习兴趣最大化、将实验最优化以及将课堂延伸化四个方面简述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初中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之前没接触过的新科目,又因为其信息量大、知识点众多,所以许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该门学科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对该门学科的学习信心与热情。但若是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便可以将知识点形象化,将学习兴趣最大化,将实验最优化和将课堂延伸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知识点形象化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多为抽象理论知识的死板堆积,而对于学生来讲理论知识是最难理解的,且这种死板的课堂并不适合当代的学生,所以课堂效率会十分的低下。若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就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化。通过多媒体 等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影像等信息进行巧妙的结合,将所要教授的知识以图文并茂、视听相携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学生带来一场不一样的“饕餮盛宴”,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讲解微观粒子运动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模型以及挂图进行讲解,但由于粒子以及粒子的运动规律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过于抽象。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分子、原子结构制作成flas,用以模拟演示微观粒子的运动。此外,诸如此类的微粒问题,均可采用这种动画演示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形象化。

二、将学习兴趣最大化

若想将一门学科学好,兴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线,是激发学习潜能的催化剂。所以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是教师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因为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所以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当今飞速革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才是当今教育体系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可以将图片与文字、影像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原本死板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原本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建立起学习兴趣,也让原本低效的课堂变得更有效率,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酸雨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找到一些酸雨形成的视频资料或者是动画片。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知识点。

三、将实验最优化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因为实验具有高效性,可以更加直观地将知识点表示出来。但是,无论是学生亲手操作,还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其次从摆放仪器到实验操作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再者有些实验因为难以控制其渐进过程而不利于观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实验的相关课件播放给大家观看,既避免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将课堂延伸化

课堂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为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将知识点完全表达,就匆忙结束课程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时间是有限的,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课上有限的时间加以扩展,将课上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从而让课上的理论知识与课后的综合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延伸。

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化学QQ交流群,学生有不会的问题便可以在群里向教师提问,或者在群里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把课件或者是总结的重点难点上传到群共享里,供学生讨论参考。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笔者相信,学生一定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可以将知识点形象化,将学习兴趣最大化,将实验最优化以及将课堂延伸化。这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笔者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莘莘学子会在化学的海洋中放飞梦想,远航。

参考文献

[1]马志成.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

第4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科学的记忆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把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有趣;科学的记忆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无意中看到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一切知识的获得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看罢,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初中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复杂,大量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颜色、实验现象主要依靠机械记忆,学生易东拉西扯记不全,取得好成绩者必须化更多时间去记忆。若在教学中教师能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那就事半功倍,收获成功。下面就化学记忆方法,结合初中科学教材,谈点拙法和体会。

一、初中化学记忆的基本方法

(一)趣味记忆法。曾有人说过:以愉快的心情学得的,会永远记着。记忆是一门苦差,若将其变成让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的事,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在教学电解水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记住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它们的体积之比是2∶l,教学时将这一知识归纳为:“负氢正氧”,谐音为“父亲正痒”等着为他挠,且痒的部位占身体一半。这时全班哄堂大笑,在开心愉悦的气氛中学生很快就牢记这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谐音记忆法。谐音可使枯燥、零散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教学中对那些难记易忘,必须反复记忆的知识点,可用谐音记忆法。如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的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新的昔千金统共一百斤。”再如:地壳中各元素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音为“养闺女”。学生们愉快地进行记忆,经久难忘。

(三)会意记忆法。初中生的大脑兴奋性比较强,易接受新鲜事物,且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一特点,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可引导学生自我理解,再作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再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化合反应(合二为一),分解反应(一分为二),置换反应(取而代之),复分解反应(等价交换)”。实践表明:大多数同学都容易记住。

(四)顺口溜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语言和谐,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可将化学中一些记忆量大,难记又常用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增加学生兴趣。如盐的溶解性可编成:“钾、钠、铵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中间,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其实很简单,能溶只有钾、钠、铵”。再如,记忆化合价可编成:“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钙镁氧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价铜汞最常见。”同学们齐读几遍就记住了,大大缩短了记忆时间。

(五)关键词记忆法。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概念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记整个概念。如: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二不变),可归纳为“一变二不变”。同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实验时取固体粉末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又有浓硫酸稀释的十字方针:“酸入水沿器壁,慢慢搅动”。既有重点又化繁为简,容易被学生掌握。

(六)联想记忆法。联想可以打开人们记忆的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暂时的联系,从而引发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形成多种联想,可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如:学习氢气的性质时,可与氧气比较,由氧气的助燃到氢气的可燃,讲明助燃与可燃不同,由氧气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到氢气容易从含氧化合物中夺取氧,发生还原反应。当学生建立起氢气具有可燃性与还原性的概念后,讲一氧化碳时,可与氢气的性质进行比较,说明一氧化碳也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此外还有剧毒性,那就容易记忆。

(七)综合记忆法。该法把记忆法推向,是多种记忆法的综合运用,比单一的记忆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更好的作用。如:在教学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时,就采用了趣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一句话来记忆,既简单明了,学生易接受,又对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有帮助。

二、化学记忆方法教学中的注意问题

(一)注意各种记忆法灵活运用。方法乃记忆之母,科学的记忆法对化学中难记易忘的知识确实有不少帮助,但切忌生搬硬套,那些容易记住的知识无需用上述中的记忆法,难记的也需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并注意各种记忆法灵活综合运用。

(二)注意教学活动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为了便于记忆,教师也许会把一些难记的知识事先编好歌谣让学生去背,有的学生根本不理解,只是为了记忆而记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记忆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证明,科学的记忆方法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的记忆方法很多,但记忆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法,可使枯燥的材料变得饶有趣味,呆板的知识变得活泼生动,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科学的记忆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自信心。作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与运用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M].1999.

第5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学习意义

1.初中阶段的概念学习是化学启蒙教育.学生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虽说南通的中考化学与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权重,但是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之旅而言,初中化学学习是启蒙阶段.注重初中化学概念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是一门学生新接触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师应从可视化、生活化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学习不可缺失概念学习,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人们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抽象出来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属性,基础性体现在是学生化学学习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概念学习的准确性、直观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化学学习离不开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而观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实验的设计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实验的设计与观察,在探究或验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4.促进化学的系统化建构.知识是系统化的.这种系统化在概念间的逻辑顺序和关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概念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前后联系和迁移的作用.从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来看,概念繁多而且琐碎,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以此为生长点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图式,才是有意义和长久的记忆.

二、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1.基于“图式标识”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化学概念的构成来看,其图式往往涉及几个相关的子图式.这些子图式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笔者引导学生抓子图式,从“单质”定义的图式上看涉及两个重要的子图式(即概念的关键词)有两个:“同种元素”和“纯净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单质”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义中的“不同种元素”和“纯净物”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化合物”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然后从两个概念的子图式出发,对比两者,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再用PPT展示例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2.基于“样例”的归纳式学习的策略.例题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具有效仿功能.通过例题,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其中的规则和经验,促使学生反思构建概念应用的图式.例如,在讲“化合反应”时,笔者提供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3Fe+2O2点燃Fe3O4;CO2+H2OH2CO3;2CO+O2点燃2CO2.引导学生对这些反应方程式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等式前后的物质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学习.

第6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城市化;动态面板;静态面板

引言

2011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收入比已经由1985年的2.1上升到2013年的3.03,涨幅超过50%。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众多,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因素,一直被大量学者研究。正常情况下,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二者一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多数研究发现,在我国由于存在政府城市主导型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费大部分被用在发展城市教育上,农村教育经费欠缺,教育质量下降,人力资本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化作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重要方式,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依然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众多,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导致其无法进入城市务工等因素都延迟了城市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反映,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城乡收入分配的均衡式增长。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加大教育投入和快速推进城市化可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必然存在。本文着重探讨人力资本、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最终的结论。文献回顾Schultz(1958)认为劳动者自身的能力可以决定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影响技术进步,最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Angrist&Larvy(1999)从微观视角,系统性地研究了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本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认为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本极大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关于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Feenstra(1995),Hanson(1996)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对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具有更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就会具有更高的收入。进一步,Galor(1993)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假设基础之上,提出在市场不完备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会造成收入的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又限制了低收入人群接受教育的机会,最终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同其它国家比较,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异质性”,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教育的质量有很大差别,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城乡差距。蔡(2001)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溢出”。陆铭(2005)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政府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侯风云(2004)认为伴随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具有熟练劳动能力的农民进城务工,最终服务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城市偏向型的教育经费投入,所以无论从人力资本的初期形成还是后期对当地发展做出的贡献,城市与农村都有较大差异,进而产生了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程开明(2007)认为,在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的现代化过程会吸引周边大量的资本涌入,导致同时期的农村建设缺少资金,得不到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孙永强、巫和懋(2012)认为,城市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打破户籍制度所摘要:《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本文主要是在《基础会计》现有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有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从而构建一体化模式的综合体系。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整合。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这也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实践环节,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通过动手操作,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突破原有教材的体系,将课程内容按照实际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特点划分不同的模块,针对每个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二、《基础会计》现有教学模式特点

(一)教学内容涵盖广,偏重概念和理论

《基础会计》教材的大致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和复式记账法;第二部分是会计方法介绍,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账户处理程序、编制财务报表。课程前半部分内容侧重理论,后半部分侧重实务操作性。虽然是会计专业的入门学科,其涵盖内容非常广,和企业实务工作流程比较接近。但是因为大一学生对企业经营和会计工作缺乏了解,因此,很多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学习感受是:理论难理解,方法不易掌握。

(二)实践教学比重小,和理论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先讲前半部分理论知识,后半部分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实践操作是当作练习或者作业穿插到后半部分。这样动手操作占课时非常少,最多4-6课时,主要集中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章节。从课堂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动手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但是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实践对理论学习的作用不明显,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欠缺,说明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教学计划的设置上造成实践环节和教学环节脱节

现有会计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和理论学习是安排在不同的学期,相隔时间有点长。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第五学期专科开设《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本科开设《会计综合岗位实训》。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除了实训课和毕业实习,短期实习不在教学计划中。掌握全部的会计理论知识后再进入企业锻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会有一个全面提升。但是,这种分散的“放羊式”的毕业实习对教学过程几乎没有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和教学是割裂的、互相孤立,几乎没有融合。因此学生在教学环节无法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理论的认识。

(四)《基础会计》对学生兴趣的启发作用大

现在大学的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计专业学生常常在考证的压力下,以通过各种资格考试为目的去学习,这样的学习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激发。《基础会计》是入门课程,对会计专业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学习的冲动,这门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决定了以后的专业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上,更多地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基础会计》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全新、有趣的专业领域里。

三、《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目前的教学内容是以课程章节为体系的,每一章节安排一定的课时,保证一个学期完成整个课程。章节之间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学生无法领会,同时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缺乏整体认识。《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虽然划分为三个模块,但是模块之间的部分内容相互融合。比如会计等式作为复式记账法核算的基本理论依据,同时,也反映了企业资金流运动的规律。在部分知识环节上理论基础模块和企业知识模块相辅相成。

(二)教学载体一体化

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可以从凭证入手。以往的课堂上,都是用一段文字来描述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对于学生而言,不直观、不具体。这样的教学结果使许多同学参加工作后,看到原始凭证不知如何处理,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一体化教学中,将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充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附有什么样的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运用会计原理编制会计分录,这样,同学们对原始凭证的识别能力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快地适应。因此,在教材的配备上,有必要将基础会计综合实训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

(三)教学场所一体化

教学中将普通教室与实训室构成一体,实现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教室没有实践动手的机会,实现一体化教学后,将上课地点转移到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到会计职业的工作氛围,又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除此,课堂还可以移到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运作状况,增加学生对实际的认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一体,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并重

会计这门学科实务性较强。首先从课时分配上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环节并重,课时分配应细化到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理论学时完成课堂上的原理、概念的讲授,实践学时进行学生的实践训练。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落实到位,也使老师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二者的融合。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专门方法,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比较深的理解,从而达到将会计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方法融汇贯通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胜任会计岗位奠定基础。

(五)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传统模式的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主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跟随教师进行操作,完成教师设置的各种工作任务,边做边学。课堂上,教师经由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点,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梳理和解构,使学生真正透彻地理解知识和方法。由此体现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即整合教学资源,突出能力本位的特点,只有具备了教师一体化,即专业课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践指导教师;教材一体化,即教材既是理论课教材又是实训课教材;教学过程一体化,即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场所),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最终才能培养出兼具丰富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候红英.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武汉船舶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5):88-92

[2]蔡青.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法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

[3]鲁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财会学习,2015(18)

[4]陈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月刊,2014(8)203-203

第7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Discussion on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Design of Medical Bas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CHENG Xiao-ping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ogan Hubei 432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tent of information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medical basic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and constructs an autonomous learning pattern for information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 Help colleagues improv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basic courses.

【Key words】Medical basic courses; Informationized curriculum design当前我国信息化教学成为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和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更有效的占领人才市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唯一出路,加快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重要举措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改造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决定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和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训练,通过“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的方式,坚持全员参与重点选拔,从而达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目的。首先,面向学生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次,面向教师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现代教学形态。

1 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

信息化教?W设计:在教学设计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或完成特定教学任务。作为职业院校还应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特色。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如下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基本内容

2.1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2.1.1 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2.1.3 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线,倡导合作学习

2.1.4 强调多元评价,特别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2 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教学分析(内容定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部分。关键在教学实施阶段突出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3 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通过探索,总结出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自主学习基本模式:课程开发课前学习课堂内化测试与反馈课后拓展。下面以护理药理“镇静催眠药”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3.1 课程开发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能熟练描述镇静催眠药中常用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知识;具有正确执行该类药物的处方、医嘱进行用药监护和用药咨询的能力”。教师搜集并制作微课、课件、动画、习题等网络学习资源,在学习平台上。

3.2 课前学习

教师布置课前网络学习任务,学生登录平台自学,观看微课、课件、完成学习检测。通过课前学习诊断学情: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护理解有欠缺!

3.3 课堂内化

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进一步明确教学难点,优化课程设计。在高职护理医学基础教学中,多以临床案例引导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适当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在整个课堂学习中,营造一个学生兴趣高涨、合作探究、分组展示的学习氛围。比如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苯二氮卓类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教学难点为:在催眠方面,镇静催眠药苯二氮 卓类与巴比妥类的特点比较。课上学习分为“引-探-辩-究-竞-评”六个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两个病例,提出三个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拍照实验结果上平台讨论;观看微课,课堂答辩;查阅文献,现场连线等手段分别解决这三个问题。最后设计一个闯关游戏,进一步内化新知。整个课堂以临床案例为引导,以一系列问题为导向,借助一系列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习,以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3.4 测试与反馈

网络平台检测做到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好。

3.5 课后拓展

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课后布置拓展学习任务,查阅文献学习、到社区、医院调研、宣教等,实现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误区

4.1 教学设计方面

教学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预测教学变化等内容。教学设计要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于形式,教学策略照搬照套不具有课程特色等问题。

4.2 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为主,教师课堂引导作用不能弱化,不能将课堂教学变为展演、追求好玩有趣喧宾夺主,达不到教学目标。

4.3 技术层面

第8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减负增效 数学练习 自主 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78-01

传统的作业比较封闭、僵化,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适应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合理的练习才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一种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那么,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它的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呢?

1 倡导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已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接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得到主动发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这一过程,学生思考了,努力了,就是成功。

2 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其一,练习的“现实性”。作业练习设计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环境的联系中寻找例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近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学问,让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运用数学。

其二,练习的“趣味性”。学习的最好兴趣是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兴趣愈浓,求知欲就愈强,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作业,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新、奇、趣的开放式作业,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学、爱学,学有收获。

其三,练习的“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还应努力w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和推广”的基本过程,必须改变传统的机械模仿及大量演练习题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寻求结论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以体现。

3 立足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

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4 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5 结语

总之,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是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于一体,关注的是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赖罗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与优化刍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4):76-76

[2] 柳松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策略[J].小学数学参考,2014.

第9篇:初一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240-01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干计算机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14。信息道德。

1.3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1.4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2、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2.1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2.2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2.3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