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

第1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 知识点 媒体形式

 

1 计算机概论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 Windows 7操作系统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 计算机网络基础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 文字处理Word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 电子表格 Excel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具有共享性。利用搭建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第2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面,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达到更高的程度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其的需要。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从而获得想要的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完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从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中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需求,运用“重能力、求创新、多实践、精理论”的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大限度的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操作,为其他专业后续学习中需要使用到计算机的地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中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复杂,学生所处地方计算机教学环境的不太一样,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不同,一些学生所处的地方计算机学习的氛围还没有形成,甚至一些乡镇学校根本就没有计算机课程,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理解还处于理论阶段。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专业基础操作还是不甚理解的,即使会一些也大多数都是在网吧中自学的,其内容和专业的基础操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是经过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学生来源的复杂,各地学习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都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再对部分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所收获。

二、灵活应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材的灵活应用对于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每时每刻计算机技术都在发展当中,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是最新的,有些教材如果不及时的更新其内容甚至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尤其是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实例,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陈旧的实例。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够过分的依赖教材,应该要灵活的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及时掌握现在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教材联系在一起,找寻合适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既符合教材的范围,又能够补充教材中不足的地方,保证学生能够了解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计算机学习实践。不同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不同,其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欲望水平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将新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联系,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设计好一系列的线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计算机中的界面都是面向用户的,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没有直观的印象。随着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善,大多数学校都有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教室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生动的教学视频,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安排学生到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深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印象,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其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以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采取的仍然是机械式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现在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软件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就设计好一个模板,配上动画和音效,采用符合现代年轻人兴趣的风格,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候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水平出发,先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某一个模块的计算机知识则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应用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印象,增加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子作品创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利用范例进行相关操作知识的讲解,然后再提出类似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设计,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寻找材料,自己动手完成设计并且将其制作出来,之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所有学生的电子作品进行点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不但重新复习了一遍以前学习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一些与考证内容有关的知识。比如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相关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完这部分的知识之后还需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争取拿到证书,增加学生以后进行社会的砝码。提高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课时比例,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改革

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现代的教学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时间的制约,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量是十分有限的,加上现在计算机水平发展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一些教学内容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校园网上的教学内容大致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教师活动区、学生活动区、BBS论坛以及教学资料。在教师活动区是教师用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教学资料和布置学生作用等的区域;学生活动区则可以上传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网络上的新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以及提问题等等;而在BBS论坛上学生可以自由的和人就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进行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学资料区域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进行辅导,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

现在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方法就是进行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的时候除了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需要考核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随着现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考试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等等。在传统的考试中,学生都是在期末进行统一的笔试或者是机试,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应该设计开发一种开放式的考试系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评,学生按照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考核,在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结,这样所考察出来的学习水平才更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应该实用,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创新,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进行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2]秦殿英.基于建构主义的VB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3]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4]任玉梅,胡小伟.建构主义指导下计算机课教学实践分析及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5).

[5]陈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情景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6]张洁.从《新音乐课程标准》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7]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

[8]英配昌,范国睿.关于教师评价模式的个案研究――兼论传统教师评价模式的弊端及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3).

作者简介:

第3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探究分析;建设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作为高职院校当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思维能力,内容大体上包含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目前,我国计算机的教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层层的阻力。因此,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课程实行改革建设,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总体思路

1.基本框架

要想做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工作,就需要在此过程中使各个环节能够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形成一个互相协调的系统,基本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2.总体思路

在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中[1],应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严格遵守国家对培养高职人才的目标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体系、推动课程改革实践、完善管理制度,推进高职计算机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科学素养。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制定严谨的课程管理机制,确保教学指导的顺利进行。课程管理的内容大致包含教学目标、考核、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师管理等。通过对课程管理的规范性约束,能够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标准得到统一、教学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以及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并且还能够在极大地程度上完成教学资源的互享,促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开展。首先,应该明确计算机课程的主体地位,使全院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清楚知道在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该课程的重要地位,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作用。其次,完善课程的设置方案。对于那些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其实行“1+X式教学”,“1”代表的是对其的教学重点内容,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教学的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管理类的就注重软件使用的教导、工科类的就注重对于计算机的维护的教学等;“X”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人才发展的需要,开设不同的公共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比如说开设的关于如何制作教学课件的课程,师范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去选择这门课程;还有网页如何设计的课程,非常适合管理方面的学生选修;程序设计的课程则比较适合工科类学生等等。再次,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学生入学时和毕业后从事工作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展开调查,分析总结,看学生在上学期间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以此确定日后计算机教育的大体方向。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有关规定以及当前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对计算机教学大纲做出适当的改动,确保对教学的良好指导作用。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优化教学内容,_保课程安排能够适应当今技术发展需要[2]。对当前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情况做出严谨地调查分析,明确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据此来安排其日后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在课程的选择过程中,应该秉持着先进性、基础性与实用性的基本原则。课程的内容包含了基础专业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两个部分,基础专业知识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内容,比如计算机运作原理、信息安全、计算机的运用与功能等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熟练,比如说对于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的维护、操作系统的使用等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普及速度也飞快地提升,一些学生在中小学就接触到计算机,拥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因为地域差异,不是每个同学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情况都一致的,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情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开展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不同,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一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导不同的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热爱学习,在学校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使每一名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3]。同时,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其开设计算机的选修课程,扩宽学生视野,使其掌握更多更加高深的计算机知识,以便日后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服务,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的方式上,采用多种方式共同使用的方法,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先后经历了黑板到计算机再到网络信息化平台,教学手段不断的发展进步,为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使得学生更加能够清晰领悟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它们的优势互补,能够极大的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实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建设,能够很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建设,促进人才的培养。在推进计算机教学体制改革建设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与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达到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立荣[J].2016(2):130-130.

第4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一、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性进行设置的,体现出“基础性、系统性、应用性”的特点。随着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深入,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授内容、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最后制定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如下:

.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其功能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具有进行日常事务处理的能力

.了解Internet 的一般知识,具有使用网上常用工具的能力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动手能力,培养应用计算机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修订教学大纲、规范教学过程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我们修改和实施了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使之成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规范和依据。计算机应用课程以Windows平台为主,主要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和其他常用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入学后经过短暂的48课时的学习,就能够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的基本技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方式,授课过程完全在机房进行,同时增加了课外机房的开放时间。这样既有效的利用了现有设备,又使学生上机实践活动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本课程完全采用上机考试方式,即引入无纸化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考试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开发了大量的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提高了讲课效率,也可以非常方便地供学生利用校园网自主学习。网络化教学整合了各种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的业余学习带来便利。

(二)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是为课程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应当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为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着这项原则并考虑到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现状,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定位在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为主的地位。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讲授操作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把理论的问题和概念融入到应用软件之中。

(三)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加强团队建设。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中“双高”(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有相当多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我们必须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业务上肯于研究、专业水平优良,科研上勇于探索、科研成果显著,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通过实施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采取扶持教师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和脱产学习等各种措施,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取得明显的成效,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加强,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双高”比例不断提升。

(四)搞好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的体现,是大纲的具体化、知识的载体,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加强教材的适用性研究与建设,在使用高职高专统编优秀教材的同时,支持教师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进行立体化处理。为了加强实训课程建设,应鼓励教师自编出版实训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上,把职业、职业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采取“接受工作任务->理解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方法->设计工作流程->实施完成任务->评价完成任务结果->总结经验”的职业流程进行编写,这是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的亮点。

三、创新点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我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给以了足够的重视,计算机基础课是我校首批确立的精品课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先进行理论教学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模式”,以真实的任务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精心设计和选择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案例是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关键,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讲授贯穿于实现任务目标的全过程,课后作业也完全采用实践练习的方式,重复和巩固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此外,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学生的一些活动相结合,如:计算机录入竞赛、小报竞赛、艺术节等活动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用大量的操作技巧提高操作能力,深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二)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强化课堂管理。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入学分数低,自主学习能力差,上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短。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思维、适时提问、增加课内小测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的精神和要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设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规范教学、提高全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学计划,学大纲,学日历,建立上机考试题库,统一命题,统一考核。通过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结合,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建立公开课制度,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做到责任明确,对教学质量严格把关,认真考核教师的教学成果。注意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研究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评估、教务处评估、校级督导来考核教师的教学,并把所得信息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考核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它对于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践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机课枯燥难学,消除了畏惧情绪,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学习中敢于大胆实践,使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

(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黑龙江省计算机联考中,绝大多数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已结业的学生反映,他们在入校后第一学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是课程设置、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都是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计算思维;与专业结合

1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除计算机专业外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不再是只学会办公软件的使用就可以,而应学会更多的计算使用技能。目前大多教学改革都在原有的以office为主的课程体系下一种调整,难以解决现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建立一种面向学生所学专业,有益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计算机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各学科研究和创新。面对现在大数据的形势,传统的实验手段比如观察预测和人工处理数据等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能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处理效率和准确率都会大大提高。要想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需要从大学开始培养计算思维。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1)学生已经储备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相关内容虽浅显但也都已经涉及。大学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看似在重复,课程内容受质疑,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欠佳。2)教材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教材内容需紧跟技术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较好得到应用。事实上,计算机教材中许多内容的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已经是过时的知识。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独立思考意识不强。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首先应该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注重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就更困难了。4)课程设置没有专业区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没有强调专业区分。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一样,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程度和要求会不同,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能力培养。现在计算机通识教育占90%,仅10%是和专业挂钩且是教师主动发挥的。虽然有丰富的案例供大家选择参考,但专业区分度并不大。5)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不了解。需要调研、思考、研究,并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专业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情况及用计算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逐步实现计算机作为工具服务于专业学习的教学理念。

3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思路

当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不能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目标是计算思维,将来思维融合,就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面向专业的融入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课程内容面向学生所学专业。目前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会了许多计算机使用基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学到的知识在后续课程用不到,在专业中急需的技能却没有见到”。针对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仅需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要包含学生所学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在技能上,不仅传授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还要传授专业要求的相关计算机复杂技能。使学生确实感到计算机基础课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所学的技能不再是中学所学技能的简单重复,而是提高的是专业所必需的。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2)提供多种学习模块。强调学生主体性,实现因材施教。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提供多种可供选择计算机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要求,选择相关工具进行教学。3)强调计算思维。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问题式,案例,任务或项目引领学生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建立起计算机的思维方式。4)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深入学生所在专业,了解其他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情况。

4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

广泛调研征求学生意见,和各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们一起研究做出一套包括三方面内容的方案。1)首先经过一番适选择和组织设计出围绕计算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比如,算法与系统——迭代循环问题求解思维;计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维——大数据思维。具体内容可用两种方式组织:①专题性。比较典型的计算思维,例如“函数和过程”、“迭代和递归”、“并行与分布”等适合于以专题形式来组织。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构建自己的计算思维。②系统性。以系统化的方式构建计算思维。首先讲解计算系统的基本思维,接着讲解问题求解的过程,一步一步讲解典型的计算思维,例如典型的算法、数据抽象与分析、网络化等。2)针对学生专业的差异性以及学生需求的不同,采用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办公软件内容中,按照各专业收集汇总后的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比如化学专业中分子式的编排,数学专业中复杂公式处理,艺术专业注重多媒体应用,会计专业注重复杂数据分类汇总,地理专业中平面图绘制等等。对同一教学内容,也应该以专业进行分别,各有重点。比如,中文类文科专业,对文字处理软件的讲述,应注重分节、分页、批注、目录等;理科专业,对电子表格的讲述,注重合并、统计、公式的运用;电子商务类专业,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此我们做了大量问卷,征求学生的意见。并做了和专业相结合的案例若干。现在有12专业区分,不同专业案例240个。3)增加了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比如网页制作,Flash,PhotoShop,思维导图,为知笔记,高级检索,多媒体处理,网络应用,作谱软件等等。

5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独立的课程内容外,还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跨学科不同思维方式的交融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量大、面广可以使各专业学生广泛接受计算机思维方法训练。对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备交叉的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安排等可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以上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些探讨和理解,更需要各位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做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培养综合性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56-60.

[2]冯博琴,张龙.迈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高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9(4):8-11.

[3]樊明智.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140-141.

[4]袁驷.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41-43.

[5]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6]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0.

第6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大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教材更新“慢”

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这里的“慢”,其实只是一种相对概念。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已经尽量采用了较新版本的教材,但教材内容的修订、补充与完善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信息时代中最为先进的科技成果,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更是远远占在时展的前沿,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从WindowsXP、WindowsVista、Windows2007不断升级;文字处理软件也甚至已经开发出Office2013;CPU发展也同样如此,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自然显得落后。

1.2教学模式“僵”

教学模式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组织形式。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少、内容杂、任务重,本身就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增加了难度。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多采用任务驱动式和项目教学两种模式。从理论上来讲,此类教学模式应能够较好地满足增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要求,但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教学任务繁重,高职学生的基础又相对薄弱,使得教师的项目和任务讲解、技能示范仍占去了整个教学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演练的时间所剩不多,也就难以进行有效实践训练,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学生兴趣“低”

学生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主体。一是,学生学习自制力差。高职学生有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两类,尤其是初中起点的学生,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学习自制力也较差,对于偏重于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性的知识讲解更是不感兴趣,甚至将计算机机房当做是睡觉、玩游戏和手机的场所。二是,学生学习基础弱。这与高职招生的现实情况有关,参加高职教育的大多数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的底子薄、学习习惯差,计算机理论学习对于他们存在一定难度,进而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

1.4考核方式“单”

考核方式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评价环节。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机考两部分。对于重视实际操作的高职计算机来说,这样的考核方式片面且偏重于结论,难以全面考察出学生对于各项计算机基础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后续的实践教学改革也缺乏指导性。

二、增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的有效策略

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为了增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可以尝试采取几点策略:

2.1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一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当做到尽量“精讲”“、实讲”。其中“,精讲”就是要用最为精炼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某种概念“,实讲”就是要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及实际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二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当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联系。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讲解Excel软件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这一软件设计某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对于某机械专业的学生,在讲解PPT时可以要求学生用PPT制作介绍机械运行原理的课件,等等。

2.2强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性”

一是,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比例。通过创设有效的实践情境,促使学生一直身处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中,学生在多实践、多操作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二是,开设国考过级培训班。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二级MSOffice考试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考试通过率,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三是,增加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开设计算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鼓励学生动手组装个人电脑等等,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2.3强化教学评价的“实践性”

第7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课教法研究”(项目编号:15SDJ173)研究成果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了各行各业同时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维护能力也成为每个专业人才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提升学生本身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关注。经过多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就目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导致课程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具体现状如下:

(一)内容过于单调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里维持着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组合,对系统及硬件的维护能力培养以及其他常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没有涉及。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小学可能就接触过相关课程,相对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可能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这也导致学生的差距较大,是部分同学厌学的主要原因。

(二)理论讲授与机房实践相脱离教学方法落后

早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里一周两次课程,一次是在课堂中由教师进行板书与讲授,第二次是进入了机房实践操作,即便在后期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代替黑板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实践教学中,学生无法将课本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造成极大影响。与此同时,课程教学改革不够彻底,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可能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及教学改革的多方推进,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关注,也有相关类似的教材出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容易只注重案例的完成,而忽视知识的扩展。这种学习方式若应用的不当将影响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的局限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计算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需要从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考察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已达到符合时展适应市场需要顺应专业需求的目的,面对应用本科院校满足本专科,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需求,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分模块教学,使学生能得到最优的教育、最好的发展,从而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

(一)注重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情况不同。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分模块教学的整体模式。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烟台南山学院启动“名书”工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从庞大的计算机领域中选取了十个模块,编撰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计算机应用能力简明教程》,该教材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训练。计算机的模块化教学能给学生以指导方向,并将后续的相关计算机选修课程、相关知识、能够取得的资格证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选自修或者通过选修加深某一自己感兴趣模块的学习。

(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从传统的一次理论一次上机课到多媒体教室变革为如今在多媒体机房授课,多媒体机房通过可视化电子教室软件进行控制全体同学电脑屏幕,演示操作,收发作业,监控学生电脑的具体操作,控制网络和娱乐软件的应用,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机举手提问,提交作业,互相交流,让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能够更直接的掌握学生的相关动态,学生也能更快的吸收理解所学内容。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越来越贴近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利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实施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得结合,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必然影响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根据不同模块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将讲授法,案例法和任务驱动以及任务拓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还是以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受限,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最注重的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因此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应该重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能力列入考核范围,将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模块测试,期末成绩纳入课程评价中。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帮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考核的分布化,多样化的改革,使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各模块涉及到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此整个评价体系既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实现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

以烟台南山学院计算机应用能力上课程考核为例:

1.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平时+模块测试)+期末考核。

考试形式:闭卷,上机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作业15%+考勤5%)20%+模块考核测试成绩30%+期末考核测试成绩50% 。

3. 模块考核测试中,若模块总成绩低于模块测试总分的60%,则在期末考试前需进行不及格模块提高辅导并进行测试,仍达不到要求者,将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

四、结束语

我国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教学改革是复杂的,迫切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学生的立场出发,从专业敏感度的角度去备课,不断学习将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毕业生的计算机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周虹,富春岩,刘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4(3):39-40.

[2]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J]黑河学刊,2015(1):124-126.

[3]梁剑波,柴群,唐林海.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90-95.

[4]鲁立,刘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8):90-93.

作者简介:

孙立新,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讲师,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65713。

第8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 电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2] 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第9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分层分类教学

作者简介:何典(1977-),男,湖南湘阴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梁英(197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校教字[2011]14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37-02

在时展趋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已成为必然。

由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专业不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各异,同时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很难达到预期成效。因此,高校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调整和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向学生专业应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是学生专业发展最直接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一、需要面向专业应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进行进一步探索

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其改革,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列为必修的公共课程,并不断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对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的环境建设,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

加强实践教学一直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研究的重点,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教学和改革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不断提高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认识水平,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实行开放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2]

但是,实践教学的研究往往都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研究,或者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地提高,而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本质目标、实践教学本身的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和方式的深入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大都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缺乏对专业应用背景的研究,缺少对专业应用项目和案例的介绍和实际操作演练。一些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与专业的结合还可以更加紧密。

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能更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课太多,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部分情况下是“上大课”,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对象,缺乏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和专业发展的关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难以做到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相对应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大一统的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满足,特长难以发挥。

二、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

要做好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在以下几个关键点做好工作:

1.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分析

获得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是进行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所以,高校首先要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包括应用基础、使用范畴、专用软件、后续要求等。既要调研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支撑要求,又要分析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实要求。

2.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研究

在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按专业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并探索出其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是进行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所必需遵循的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总体结构、理清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以及互相之间的衔接关系;探索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其符合专业应用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研究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是评价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需要,既要用来考查学生学习效果,又要用来检验和调整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制定出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和方式,包括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专业应用水平是否切实得到了提高,与专业的结合是否恰当,从而检验面向专业应用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地改革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湖南商学院依托多个校级教研项目,对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学校已有的“2+X”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教学框架和研究平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考试平台、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条件下,笔者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研对象包括专业教学部门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方式主要是组织教师到其他专业进行走访调查,到兄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单位进行交流,组织教师和部分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

2.构建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其他基础课程的经验,提出了按照专业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上,结合各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构建了具体的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在已有的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上,建立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计算机掌握程度不一的学生开设(或者选做)不同的实验。

3.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笔者主要增加了专业应用背景的研究和嵌入,加强了专业应用项目和案例的介绍和实际操作演练。在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了启发式教学、目标式教学、立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效果,及时进行总结和改进。

4.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研究

为了实现学生专业应用和自身专业发展这一目标,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探讨、实施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改进评价手段,更新评价内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不再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也不以试卷考试为单一手段,加入了大作业方式、加大平时实验表现比重。在统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对专业背景的考查项目;在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一步增加了对专业应用项目和案例的考查比例。

四、实施效果

如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提高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能力一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即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专业应用,支持个性发展,将实践能力地提高体现到学生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上,进一步实现了实践教学的本质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专业应用的角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增强了学生在其专业和兴趣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能力,达到了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调查结果也表明,2010年以来,90%以上的学生肯定分层分类教学形式,85%以上的同学认为这一形式激发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大部分同学认为分层分类教学形式对专业学习有较好地促进作用,而且年级越高的学生对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评价越高。

五、结束语

进行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在研究和改革过程中,需要在深入分析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面向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更换教学内容,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等,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提出更加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专业学习后劲、更准确考查学习效果、提高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