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建筑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建设寒地高校绿色交通体系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法是建设寒地高校校园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原则。以往传统的校园交通体系的规划只关注交通功能,缺乏对人行为的尊重与分析,比如在教学区内部出现车行交通,比如横平竖直的路网体系缺乏的人文关怀,注意的是动态路网的组织,缺少了静态节点的设计。在我们新时代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在校师生等人群的行为,或多或少的、主动被动的被“低碳”所引导所约束。
2寒地校园行为与绿色交通的关系特征
动态交通在高校校园中人群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以及职工,其行为模式对绿色交通体系作用的特征:首先是人流产生的间歇性,在课间及放学下班的时间人流往往会集中出现,易造成各种交通模式交叉混乱。其次是步行交通系统的扩大性,校园交通不同与城市交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校园道路的形式形态主要是为了师生的步行所使用的,当出现大量人流时,这种步行的方式也是交通疏导的最好方式。第三是交通方式的多样性,在一些大中型的校园中,师生们往往需要步行,自行车,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第四是我们静态交通的文化性,这里设定的静态交通主要是指一些交通的节点,及一些漫步、休憩的广场等。第五是寒地校园师生冬季的活动多以室内为主,由于气候环境比较特殊,在严寒的冬季人们往往聚集与室内。
3建立寒地高校绿色交通体系
在寒地校园中建设绿色交通目的就是要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直接方法是减少校园内私家车的使用,加强步行系统的建设,增设自行车自动换乘点等。
(1) 步行系统的建设
步行系统一般根据空中、地面、地下位置不同需要区别设置。其中以地面步行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包括广场,步行带,人行道等等。在高校校园中步行系统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必经之路,更是一种交流的空间。在设置这些步行系统的时候要关注使用者的感受,方便瞬时产生的学生流的集散。在一些交叉口需要空间尺度上适当的扩大,学生们便于在这些场所集中聚会,同时不妨碍其他师生的行进。另外在步行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改变人行道单调乏味的状态两侧的乔木、灌木等植物要穿插设置,形成多变的曲线。在寒地气候这种特殊条件的影响下,冬季气候恶劣,为了师生通行设置一些过渡性连廊可以缓解气候的影响和一些教职工使用机动车躲避恶劣气候的潜在想法,如沈阳建筑大学的长廊设计(图1)。
(2)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
低碳绿色交通中自行车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它即可以比步行交通更高的效率,同时也是减少校园内机动车使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有着不直接消耗能源、不造成环境污染的特性。可以设置几个主要道路的自行车使用点提供免费的使用存放功能,基本要设置在机动车停放附近,方便教职工远距离交通使用。自行车交通也有很大弊病就是容易受到气候影响,在我国寒地校园冬季使用,需要地下交通的配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3) 机动车的交通组织
我们要如何建设这种新型寒地高校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首先我们需要将这种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理念与整个校区的规划发展之中,可以将碳排放作为约束性量化考核指标分配给校园中大量能源消耗者。
对于机动车辆交通的组织应设置好校车,通勤车的停靠点,方便同学师生的使用。通勤车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种设置,一种为快速通勤直达各个分校区,或是各个乘降点;另一种为慢行通勤车可以模仿公车在路上多设置停靠点,方便教职工上下班使用。减少了教职工机动车使用的频率减少了碳污染。可以采用如上海大学新校区的内外环分开规划设计,将一些对外机构、后勤区、实验区、运动场地等用地布置在外环车行线以外,使内环形成怡人的步行空间(图2)。
(4)静态交通的建设
所谓的静态交通主要是指校园停车场地的设置。以往的大学停车考虑的是停车场服务半径,停车场的位置分布以半径内覆盖校园为目标,如美国康乃尔大学停车场布置(图3)。绿色低碳校园交通体系要减少机动车在校园的使用,我们就需要在各个主要校园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同时需要同时设置自行车停车位,和提供自行车租用服务,方便师生使用。从长远来说地下停车可以节约土地的使用,同时可以同地下步行系统相结合设置,有利于寒地校园的冬季的节能降碳。解决自行车停车问题不仅要建设地下、半地下停车场以保证供应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对地面停车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引导改变停车观念。对校园现有空间进行评估,选择适当的消极空间作为集中停车场,是迅速改善校园景观、优化和提高停车效率的良好办法。
4结语
新时代的寒地高校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是大学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为整个低碳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由师生不同的低碳行为模式出发,我们确立了扩大了学校步行系统的建设;以非机动车系统为纽带严格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合理调整构建静态交通等方法措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建设策略,对寒地高校绿色交通体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可以为那些正在从事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建筑师提供一定的启发,为寒地高校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孙靓.城市空间步行化研究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22(03):78
[2] 龚岳.大学校园道路系统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02,17-18
[3] 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126
[4] 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5] 王玉栋.大学校园交通系统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1,30
作者简介:
1、何晓斌 男 助理工程师 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
【关键词】:设计美;构成要素;发展;平面设计
1、艺术设计美的概念
艺术设计就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艺术设计属于审美的范畴,它是按照功能和美的规律进行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固有的意识,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审美的渴望,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主发展自我的审美能力。在现代社会,设计师不仅要强调设计的造型和审美,还要关注设计对象的功能。
2、艺术设计美的构成要素及其表现
2.1材料
艺术设计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把材料的特征发挥出来,从而表现产品的功能和材料美的特征。材料美感包含纹样美、质感美、肌理美,虽然美感的内容不同,但在其特性这一方面都是一致的,比如在符号性、情感性、质感性、绿色性这四个方面的评价标准还是相同的。
符号性:天然材料也被称为“自然材料”,具有原始朴实的感觉,使人充分感受到天然之美。藤艺家具造型别致,色泽自然,清新简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情感性:不同的材质会给我们不同的感觉,通常木材给人的感觉是是自然、温暖的质感;塑料给人的感觉是细腻、优雅的质感;总之材料的情感性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质感性:不同的质感会给人以虚与实、晶莹与浑浊、光滑与粗糙等多种感觉。翡翠石,它的结构紧密细腻、呈半透明状的翡翠为玻璃地,是翡翠中的上品。
绿色性:设计师通过利用纸、麻天然材料作为包装的材料,会能使消费者有亲近自然的感觉。云南普洱茶的包装设计,它以竹子、纸张、陶瓷灯天然环保材料制成,令消费者产生浓厚的怀旧感。这类包装、不光有环保的作用,还有经济实用的作用。
总之,材料美主要体现在技术、自然和社会因素中。材料的美感直接体现在设计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消费者对它的喜爱程度,由此得出优秀的设计永远离不开美的材料。
2.2 结构
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设计风格和方法的改变。根据材料性能和零件组合方式的不同,将产品分为构筑性和塑造型两大类,构筑型结构具有简洁几何形造型风格,给人理性的审美感受。塑造型呈现出动感的造型风格,给人以感性的审美感觉。这些结构形态,体现人类在技术创造活动中对美的本质的无限追求。
在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建筑使用广泛,在结构设计中人们一直在追求外形和功能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一致。奈尔维设计的罗马小体育馆,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穹顶,穹顶是由36根倾斜的Y型支柱支撑着上部结构的重量,支柱和波形穹顶边缘也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种通过技术表现艺术的方法,将形式和内容很好的融合。
2.3 功能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目的性、规律性的效能。产品的功能不光要考虑到人的物质需求,还不能忽略人的精神需要,所以要求产品要做到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和谐统一。
在现代设计中,产品功能的美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适用性,适用性就是要求合理,合乎客观规律所取得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如老年人的手机满足老年人的特点,功能简洁,使用方便;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手机要符合女性的气质,颜色要漂亮,造型要美观等。其二是经济型,即产品设计的一般要求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或操作技术达到最佳的设计成果。其三人文性,可理解为设计产品要体现人文信息和文化内涵。来自设计大师Jasper Hou 的时钟,窗格采用黄金比例进行分割,将黑、白、米色进行组合的红色指针,给人时尚简约的感觉。其四,功能美的精神愉悦性。即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有愉快的精神体验。设计师Oleksandr Shestakovych 设计的一款热情亲切的椅子,椅子的把手部分像一个伸开双手正热情迎接你的拥抱,给人以亲切感。
2.4色彩
色彩是一种非语言形式,利用色彩可以将一些情感、形象等不能看到的事物,通过人类的眼睛感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在人们的生活中,从商品的陈列到市内装饰和日常衣着,都因为色彩而倍感光彩。
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中国结”演变而来的,凝聚了中国元素,以红色的中国结作为主要元素,象征了好运、吉祥,体现了创新与时尚。黑色水墨书写的文字也将企业的凝聚力和包容力表现出来,采用这两种颜色使其具有稳定性更有张力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非语言符号快速发展。品牌logo选色的时候,应选择和企业形象相关的标准色,从而留给消费者固定的意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最终有助于品牌logo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
3、 学习艺术设计美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3.1世界是发展的,人类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艺术设计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是以动态的形式形成的,因此这也决定了设计艺术美学在概念、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3.2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总之,我们要知道设计艺术美学与人类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样的,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在现代设计中,我们要注意在历史的发展中动态的去把握设计形式之美和功能之美。
结 语
艺术设计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一部分,是M行平面设计创作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培养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多方法,使我们在平面设计的学习中,能对字体、图片和其他符号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使其具有创新性和美学价值。
如今的艺术设计不仅局限于产品的外观与结构,而是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人类发展的设计。在审美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今天,产品的美学价值要比实用价值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多方面考虑,才能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层次产品。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07.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唐家路.耿明松.张爱红.设计艺术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1.
当代艺术特征是多元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中国文化报,2001-11-7)。当代审美的标准,从理性的审美原则转向了对审美过程的感性表达,因地域、民族、生活水平的不同,审美过程的感性表达激发了各种不同形态的艺术观念,美的意义就有了多元化的表述。
George Santayana将现代美学流派分为三种,感觉美学(Sensory Aesthetics)、形式美学(Formal Aesthetics)、象征美学(Symbolic Aesthetics)。感觉美学侧重人的内省分析(李道增, 1999:163);形式美学建立在符号论的语构模式,即美是由产生美的形式的必然结果;象征美学来自对环境所表达的含义引起人们的愉快联想,对环境符号的自我认同。美学标准的分流使古典艺术走下了神坛,不再奉行一种静态的、优美的、符合经典构图的形式。艺术作为客体的规范化,转向对审美主体的主观认知过程。美的标准不是一种教条,不只是对具体美好事物的描绘,人类对美感的逐步认识过程,成为现代艺术逐步剥离的审美源泉,成为追求美的每一个艺术片断,引发了各种门类的艺术表现。就是说艺术从静态的美学形式变成对美的动态认识过程的重视。就像黑格尔强调生命是一种变化过程,其实质就在这变化过程本身。园林艺术不能只是成为一种被“异化”的目标,不只是要拥有一片按“美的形式”设计的街道花园,一座喷泉。美的园林艺术意义在于营造自然的户外生活本身,使人感受到美好的形式下蕴藏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
2形式多变的绿地园林设计作品
城市园林景观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当代艺术多元化的特征,受到其他文化艺术形态的影响。对当代园林多元化的空间表现,基本上可从园林文化、社会秩序、自然生态三个主线出发,设计师凭着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要么遵从,要么扭曲,要么折中,传统园林的艺术风格与现代艺术全球化的浪潮不断碰撞出火花。麦克哈格的生态分析理论、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构图、施瓦茨的波普艺术手法,丹·凯利的规则式网格园林,巴拉干的色彩构成,哈格里夫斯表现非常态自然过程(暴雨、台风)的张力,是符合20世纪60年代生物多样性理论催生的文化多元化,导致90年代追求个性张扬的各自表述艺术潮流的。
园林美学意义的扩展,使评价园林艺术的美不只局限于园林空间的经典构图。西方文艺复兴确立的黄金分割与透视审美标准,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时达到了极点,一切都是经典审美规范产生的形式。一直到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崛起,用自然美逐步取代了人工美。到了现代,自然风景式园林脱胎于风景绘画的构图美,又被现代园林艺术视为古典,审美标准被机械的人工美感所代替。园林设计师更是被现代主义的审美信条所激发,穷尽人工的形式,把园林当成一种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有明确的线条、功能,充满机械僵硬的形式、质感。到了80年代后现代主义风尚流行起来,园林还是表现着较多的人工造型,但是有了许多的不确定空间构图,怪异的符号和线条扭曲错织在一起,反映出园林设计师内心深处对人工形式与自然形式审美标准的错位与挣扎。特别是线形公共开敞空间的园林,多处在广告、建筑、汽车嘈杂的闹市当中,很多情况下设计师的心态也会被这些人工物的表现形式所左右,被这些流于表面的审美标准所驱动,将自然当成一种人工形式穷尽变化,拆解组合。
在这些天才设计师的妙手下,线形公共开敞空间园林有了许多新的面具,市民也就在这些形式多变的园林空间里寻找大自然在膨胀大都市里留下的欢乐、叹息与希望,暂时抛弃各种时尚的念头,感受着自然与人之间和谐的根本命题。
穆拉色(Robert Murase)擅以用各种石材塑造有意义的现代园林景观,其代表作是波特兰河滨公园日裔美籍人纪念广场(见图1)。在弯曲的园路边和斜坡上散置一些巨石,象征日裔的移民世界,美国人权法案“总统与国会道歉咨文”与其他祈求和平的日文诗词刻在其中12块石头上。“100株樱花呈两排列植于河岸草地上,春天美丽的花朵与粗糙沉重的石头形成对比,代表今天的美好与历史的沉重,警示后人不要让(二战)历史重演”(王向荣,2002)。
哈格里夫斯对地形的塑造不同于那些风景如画的起伏微地形,他把早年观察到的龙卷风席卷地面的大自然的巨大张力隐喻在地形设计里,表现自然的动感、力量。在加州烛台角文化公园里迎着主风向在“风障土丘的中间切开一道缺口(见图2),顺应着风的主导方向,一直伸到水中,形成一个开敞的迎风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用心灵去体味自然的场所”(王向荣,2002)。
当人们迎着风道走向海边时,临近风口会感到强劲的风拂面吹来,海面视野逐渐张开,海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回首望去,走过的狭道像是风的通道,大海是被强风带过来的。风之门的设计意念要使用的人意会才行,不是形式的构图,有“禅”境的顿悟(见图3)。
将地形塑造与现代艺术思潮紧密结合的高手还有玛莎·施瓦茨,她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对时尚文化品位与园林设计艺术综合在一起,通过她深厚的艺术背景,把地形设计变成了波谱到达达主义“时装”的演出。联邦法院大楼前广场隆起的23组水滴形草丘象征着当地一种“drumlin”地形(王向荣,2002),上面种植小松树。实际广场底下是停车场,种植池只能高出地面,施瓦茨的设计巧妙地应用象征手法将高出地面的种植土与当地有特征的地形联系起来,解决了种植功能问题,又达到艺术创作目的,放置在地上粗壮的原木也象征着当地木材工业(见图4、图5)。
美国景观大师哈普林认为在都市环境中按自然体验来设计,就要将自然抽象,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哈普林在高速公路公园用巨大的块状混凝土堆成错层平台,利用叠水瀑布“创造了一个水流峡谷的印象,将车辆交通的噪声淹没在水声中”(王向荣,2002)。哈普林构筑台地的材质是人工的,形态却是自然峡谷的抽象,奔流的叠水、瀑布仍是自然的趣味(见图6)。
图6西雅图高速公路花园叠水设计
园林设计师佐佐木叶二在横滨港湾地区海滨公园的地形设计时(见图7),用平行弧形起伏的地形重现了海边波浪层层叠嶂的形态,体现了他一贯坚持“把自然作为作品特色的主基调,……让人们充分体验到这个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章俊华, 2002)。
在佛罗里达国家银行广场设计中,丹·剀利(Dan·Kiley)接受建筑师的建议,将整个外部场地用45米见方的铺装来铺满,模仿建筑立面的开窗模数,形成了场地整体的网格空间,网格是城市道路向场地西边河流的延续。每四条铺装石板的交头是透草的,草地仍然透过铺装,感觉上是隔而不绝(见图8、图9)。广场的道路系统是城市道路网络的延伸,四条贯穿广场的道路和两边的树形成更大的网格空间。广场内的水池、花园椅等设施均布置在网格边上,与植物、铺装、草坪塑造极富韵律网格空间,随意散布的800棵桃金娘树与不定时喷发的喷泉是广场上活跃的因素,与网格空间的严谨形成对比。夏建统评论道:“佛罗里达国家银行广场景观是最体现丹·剀利‘文脉—结构—韵律—神秘感’的设计过程”(夏建统, 2001)。
3现代园林景观职能多元化推动设计市场的细分
现代城市绿地多元化功能形成了相适应的市场需求细分,改变了以往认为园林就是绿化的单一市场概念。目前城市绿地园林功能首先在城市人文尺度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并存,如北京颐和园作为一个传统风格的皇家园林,仍然起到北京西郊山水公园和旅游景区的功能,对北京的城市环境以及旅游市场有着积极的贡献。二是城市旧城更新积极打造文化名片,往往是景观设计先行,改变了街道风貌形象,激发了地段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旧街区的城市化发展,如上海新天地项目。三是城市规划论文绿地系统对在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气候的调节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目前热炒的海绵城市绿地设计理论,绿地的蓄水不仅补充城市日益降低的地下水位,也避免城市板结化后形成的内涝问题,进一步缓解了城市热岛现象。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城市建设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孟兆祯院士认为现阶段城市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园林设计师要“以人造自然弥补城市原真自然环境的不足。……为人类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以人造自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孟兆祯,2003:77),这是当代中国园林设计师的天职,也是摆在园林市场面前的根本命题。
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有着自然的属性,也有人工的属性,体现自然的精神,也带着人文的意旨。但园林的艺术形式不能脱离自然的属性,人工自然是园林艺术的母体,不能离开自然的先决条件去谈艺术。城市绿地园林设计,例如街旁绿地与带状公园关系着城市生态廊道、市民日常户外生活环境的质量,虽然在公共绿地里分量很小,意义却很重大。特别是这两种绿地四周多是建筑,更可惜的是丰富的地形条件多被三通一平,给造景的条件最为苛刻,设计师更要以恢复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为天职,在密集的空间里营造咫尺森林、悠然胜境的景观效果。
中国现代城市绿地园林景观脱胎于传统园林空间布局、造型手法,带有现代艺术主观审美对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客体自然的重新塑造,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更深入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探索,带有民族园林审美的理想与范式,也带有设计师的人格灵性,借园林景观表现“自我”。面对嘈杂、浮躁、奢华的社会,现代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更应表现出都市绿洲应有的宁静、清新、素雅,让人们劳顿的心灵有个轻松惬意的去处。缓坡、青石、草坪、流泉、绿树、鲜花、小径,传统的构园要素经过创意的组合,同样能体现新的园林形式,表达新时代艺术气息的园林意趣。
空间造景的手法紧跟时代艺术思潮的发展,走向了市场多元化。当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命题没有变。在这个前提下,城市绿地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一道,相互借鉴,共同塑造着城市街道绿地和绿道园林景观,营造着城市日常户外生活的场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艺术风格首先是表现自然美,同时带有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理想,也要表达设计师对自然和城市根本尺度的把握,借园林形式表现自我,以景生情,以情动人,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风格与人格完美结合的多元化魅力。
4结论
城市绿地园林是中国城市化进入绿色增长时代的市场热点,如何在大量急迫的生产任务中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吸收国外优秀的理论和范例的经验,体现场所景观文化特征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从业人员有冷静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创作。中国城市绿地园林景观将借助市场的推手,以传统园林艺术为本,以园林景观塑造城市文化风貌,体现时代精神,切合市场的多元需求,给现代中国城市新型城市化带来绿色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导游;文化知识;知识体系
2006年10月27日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全国导游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五’时期我国拥有导游资格证人数由2000年底的14.8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37.3万人,年均增长20.3%。至2006年9月全国拥有导游资格证的人数达47.27万人,其中执业导游32.0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导游队伍呈现年轻化、平均学历偏低的状况。在32万名执业导游中,30岁以下的占80%。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80%。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与我国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要求不相适应。”
有关导游素质问题常常见诸报端,业界学界对此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笔者认为,要全面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文化素质这一关键着手,其切入点就是要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以往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所忽视,或者说研究不深。上至政府行政部门所定的导游行业的准入点,下至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旅游部门的培训,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使得这一工作没有了一定的标准和可操作方案。因此,本文将从现行的导游考试、导游教学、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提出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以期对培养导游的文化知识和提升导游队伍的文化素质有所帮助。
一、现有的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分析
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现状调查可以从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和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两方面进行,国家导游证考试由四个板块或说四门组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导游政策法规和现场导游等。本文涉及的课题主要是其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调取四个样本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本文调取两所院校的课程设置为样本进行分析。
(一)导游资格证考试及培训内容
国家导游资格证书考试主要考三门笔试和一门面试,即“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政策法规”和现场导游。其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考试教材通常采用本省旅游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如浙江省采用浙江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04月第二版)。全省各地的培训中心也采用该书。下面举四例以了解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现状。
例一,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
作者: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业发展概述、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的民族民俗、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中国的风物特产、中国台、港、澳地区概况等。
例二,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
作者:浙江省旅游局编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民族民俗、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四大宗教、中国饮食文化、江浙沪旅游、江浙沪名胜诗词楹联游记选等。
例三,云南导游基础知识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
作者:云南省旅游局编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6月
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云南历史概述、云南地理概况、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云南旅游资源及风景名胜、 云南古今名人和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云南饮食文化与风物特产、云南经济与旅游业、云南风景名胜楹联与诗歌选读等。
例四,导游基础知识(高职高专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李文芬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馆藏文物及工艺品、中国的宗教、中国的风物特产与烹饪等。
(二)高校导游专业(或导游方向)开设课程(教学计划)情况
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对导游培养的课程体系比较能说明现有的导游文化知识体系。
例五,某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略。
专业基础课:中国旅游地理、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英语听力、旅游英语、中国旅游文学等。
专业课:导游实务、杭州模拟导游、旅游政策与法规、华东模拟导游、英语导游讲解、旅行社经营管理、客源国概论(双语教学)等。
实训课:杭州模拟导游、华东模拟导游、英语导游讲解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等。
专业选修课: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旅游电子商务、江浙沪旅游文化、商务旅游、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美学、市场营销等。
院级公共选修课:旅游新闻实务、影视艺术欣赏、生态旅游、音乐欣赏、旅游景观鉴赏、影视英语、英语报刊选读、新诗赏析、摄影基础、插花艺术、汽车驾驶培训、排球、跆拳道、交谊舞、调酒、特色菜制作、就业指导等。
例六,某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专门化方向)教学进程表
公共基础课:略。
专业基础课:旅游概论、礼仪规范、旅游职业道德、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
专业课: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地理、民族与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旅游文学、导游实务、客源国概况、地方旅游文学、模拟导游、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选修课: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旅游美学、旅游摄影、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
实践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分析:
第一,就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教材来看,四个教材11章到6章不等,其中只有3章是相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饮食文化。教材不一,表明各地要求不一,同时也说明培养导游的标准不一,是否也说明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认同的混乱?如果把四个教材综合而成,是否就是一个统一的体系,那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一点可以肯定,有如此大的不同,应该认为是有问题的。
第二,就两个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分析,其培养的目标也模糊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知识体系混乱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知识体系不明使之课程设置不全。如案例五专业基础课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本论题的核心课程,调查发现该教材目录
中已含盖了9门学科(章节),而专业基础课中的“中国旅游文学”、“中国旅游地理”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江浙沪旅游文化”等都是相同相近的课程。两个院校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区别,都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门重要的课程。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一一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告诉我们:无论是一般导游(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准入还是优秀导游(高职院校培养)的培养,在其起步之初,就有了偏差和缺陷。究其原因就是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还不规范,这就影响了对导游的培养,进而也将影响行业的发展。
二、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建立应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
其一,1987年12月1日国家旅游局的《导游人员暂行规定》中,对于导游工作的基本职责第二点是这样表述的:负责向旅游者导游、讲解和传播中国文化。1999年5月14日国家旅游局了《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该《条例》对导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十二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遵守职业道德,着装整洁,礼貌待人,尊重旅游者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向旅游者讲解旅游地点的人文和自然情况,介绍风土人情和习俗;但是,不得迎合个别旅游者的低级趣味,在讲解、介绍中掺杂庸俗下流的内容。”该条例对导游的文化知识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即由人文和自然两大部分,突出传播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习俗。我们可以认作是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的原则性要求。
其二,旅游资源是导游文化知识组成的依据,也是导游在工作时所面对的主要范围。所谓旅游资源,在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起草的《旅游规划通则》中是这么定义的:“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e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2003年,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该标准将旅游资源分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8主类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31个亚类:地文景观有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水域风光有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冰雪地;生物景观有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天象与气候景观有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遗址遗迹有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有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馆、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旅游商品有地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有人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
国家制定的旅游资源标准是最具权威性的标准,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我们目前存在的旅游客体。笔者做过搜索,可以说旅游资源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目前都有可游览的目的地。肖星、严江平主编由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旅游资源与开发》一书,分19章,其分类方法和几个章节的设立对建立导游文化知识体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书中提出“按照属性分类的旅游资源分级系统”为(引至2级分类,3级分类略):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天象、生物景观等。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城乡风貌、现代设施、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饮食购物等。
建立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应以以上两个文件为依据和确定范围。
三、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建立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研究所在1996年编了一本《中国文化概要》(华文出版社出版),书中阐述了“什么是文化”这一概念,认为“从普及意义说,一般可把文化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一个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制度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如宗法制度、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官制、兵制等等。”物质文化“指体现一个民族一定生活方式的具体物质形态,如园林、住宅、服饰、器具等等。”
以旅游资源为范围,以提炼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准则,可以概括为导游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即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和行业都还处在探讨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侧重的说法,笔者比较赞同的是“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遇到的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这个范畴之内。
由此可以说导游文化涉及的学科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道德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民俗学、博物馆学、考古学、体育学、金融学、人文地理、饮食学、医学、建筑学、风水学、文化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交通学、公共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公共卫生与健康、食品学、茶学、环境与资源、园林学、信息软件等。
这里其实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从范畴角度来说,导游涉及的学科太多太广,如果要掌握,其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做到,更谈何学好,但是,我们可以与旅游资源的标准一起研究,进行分类合并,以掌握学科的文化特点为要求,这应该能做到;从内涵来说,所有涉及的学科,我们都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来统领,概括出中国文化特质,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越是民间的就越是高雅的。不能像现行考试和培养课程那样,只重知识而轻文化。比如,在讲山水时,我们只讲山水的客体数据,而不讲中国人对山水的认识。忽视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就讲不好中国人对山水的特有的感情;忽视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杭州西湖也就成为了一般的蓄水池了。目前,我国导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面较窄,只求一知半解,没有文化层面的高度。有的导游人员只满足于背诵导游词,在讲解时,单调生硬,激不起游客的游兴,更有甚者,竟杜撰史实,张冠李戴,胡言乱语,欺骗游客。这不仅有违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且也有损于我国导游服务的声誉。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是导游服务的“原料”。是导游人员知识的看家本领。导游人员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更要对旅游景点的风土
人情、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了如指掌,并对国内外的主要风景名胜、景区景点有所了解,还要善于将本地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名人轶事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总之,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综合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导游人员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一名合格导游人员的必备条件。
就导游文化知识体系来说,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单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或章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道、释文化组成,而我们的教材和课程里就缺儒家文化。二是在所有的章节或课程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知识点要简要,知识点中文化内涵要突出。
四、现代旅游的发展事实是导游文化知识的补充
培养优秀导游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未来旅游活动的发展趋势对导游服务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对导游内容的高知识化是未来旅游的必然趋势。
现行旅游产品的种类很多,比如观光型旅游产品、度假型旅游产品、商务会展型旅游产品、奖励旅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商务旅游、休闲娱乐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文化型旅游产品、绿色生态型旅游产品、健身康复型旅游产品、猎奇刺激型旅游产品、各类主题公园等等。旅游产品的种类发展和变化虽然对导游知识体系没有多大的突破,但对导游知识的要求却在往综合型发展,也对导游知识和文化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自驾车导游,导游对交通知识不熟悉因而胜任不了。再比如笔者有一次在随团往机场的途中导游介绍了该省的公路、高速公路的发展及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推论出该省特有的商业文化,使游客受益非浅。这些在导游文化知识体系中都应该考虑进去。
另外旅游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追求文化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遣。还想通过旅游活动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样就对导游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在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产生出来的社会行为,以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为驱动力,属于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旅游需求划分成五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需求,包括生存与安全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以舒适为基础的休憩,以健康为基础的康体、疗养,这是人体生理与心理调养的需要;第三层次为精神需求,主要有修学、审美、交流等方面:第四层次为综合需求,是一种集合了生理心理与精神不同层次需求的统一体,是人类寻求突破、探险、新奇、刺激等新的生活阅历与感受的需求,在精神上,是一种追求生活新体验的需求?第五层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同一层次,是人类自我实现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旅游的发展势必对导游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景观美学;审美文化;自律;他律
一、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景观美学
新一轮自然美学的讨论正在展开。有学者认为新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⑴ 笔者以为此三者的分野并不是那样截然清晰的,生态、景观、环境本来就是浑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们共同营造起人类生存的外部空间。相比之下,景观是最直观和具象化的。景观美学中需要面对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而通常意义上的景观美学研究对象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人化的自然”,甚至就是“人造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产物。无论是中国古代“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还是西方20世纪以来专业景观设计师描绘在图纸上构筑在现实中的“诗意栖居地”,其实都体现了这一理念。而支撑这一理念的是基于不同哲学基础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在现实中,我们并不可能直接领略到什么抽象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往往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景观(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景观或人文景观),在赏游观看的经历中去逐步体会它的生态和环境的情况。这一点对于自然景观尚易理解,其实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的价值。我们不妨以景观美学为体,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构成两翼,构成所谓“一体两翼”式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这个“体”不是本体的“体”,而是一个具象化的存在,而生态观和环境观的两翼是景观赖以存在的抽象化的基础。作为自然美的不同层次,无论是环境、生态,还是景观,它们都具有整齐一律、合乎规律和和谐的形式属性⑵,同时又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心灵体验和审美感受密切相关,在逐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认定景观是一种既定的具体的现象,那么透过现象观察其本质,即体味景观的生态意蕴; 评价现象的价值,即衡量景观的环境价值,就成为可能。
无论在《辞海》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 规划卷》中都没有收入“景观美学”这个词条,在一般的美学理论读物和应用美学理论著述中也少见”景观美学”这个美学分支。根据1996年出版的《社会科学学科大全》所收录的词条“景观美学”所表叙:我国学者陶济在《新美术》1984年第4期著文《景观美学刍议》,最早对景观美学进行了系统论述⑶。1985年陶济先生又在《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上撰文《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景观美学的研究范围。但是此后,景观美学的研究虽有一定拓展,但相对于其他艺术部门美学而言,无论是发表的论文还是出版的专著都乏善可陈。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大量引进和新世纪之初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之一,在建筑理论、园林设计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基于专业视角的对景观美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如吴家骅著《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等著述。而在美学文艺学界,伴随着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后工业时代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烈讨论和逐步展开,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等概念也活跃在人文学术的视野中,成为美学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目前国内为数有限的一些专著使用了“景观美学”或“景观美”这个名称,如王长俊著《景观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旭晓编著《造化钟神秀:景观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杜卫在《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有关景观美育的论述等。此外,在时尚旅游杂志等大众传媒领域,审美意义上的“景观”一词也频繁见诸版面,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推出了“选美中国”特辑和“景观大道”珍藏版,对于景观文化和景观审美的关注可谓偏好有加。另外,在业内人士主持的专业网站如景观中国(landscapecn.com)、中国景观建筑网(cnlbbs.com)、网易园林(co.163.com/index_yl.htm)、中国建筑艺术网(aaart.com.cn/cn)、中国园林网(yuanlin.com)、ABBS建筑论坛(abbs.com.cn/bbs)等网站上经常有关于景观美学的思考与认识,甚至还出现了类似“建筑评论”、“建筑随笔”的“景观评论”、“景观随笔”等景观艺术的批评文体。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面对“景观”一词,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时“景观”一词的使用几近随意。其实在文化学、社会学、旅游学、林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等学科都有一套出于本学科知识谱系的对于“景观”的认知话语,而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常见的做法是往往将“景”和“观”拆开来理解,犹如中国古典文论中将“情”和“景”拆开来作一种二元对立统一式的理解一样,其实这是一种带惯性的文论思维模式,容易拘于字面意义的限定而忽略其更深层次的人居文化内涵,从而将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旅游美学混淆起来。严格意义上的“景观”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我们可以从英语、日译汉语和汉语三个语境来梳理一番,在英语中,“landscape(景观)”的古英语形式如Landscipe、Landskipe、Landscaef等和其古日尔曼语系的同源词如古高地德语Lantscaf、古挪威语Landskapr、中古荷兰语Landscap等表示的含义是接近的,都与土地乡间地域地区或区域等相关,而与自然风景或景色无关。在汉语中,作为最为流行landscape的译名“景观”,其词义也是非常暧昧和复杂的。据认为,景观这个日语汉字词汇是由日本植物学者三好学博士于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前后作为对德语“Landschaft”的译语而创造的,最初作为“植物景”的含义得以广泛使用,后来被陆续引入地理学和都市社会学领域。而中国学者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景观”一词,是在1930年由中国景观学科的先驱陈植先生在其著作《观赏树木》的参考书目日文部分列有三好学的《日文植物景观》。后来陈植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造园学概论》中有两处使用了“景观”的词汇。其时的景观一词已有“景色”、“景致”和“景物”等意思⑷。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景观学(简称LA学科)概念时,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里需要提及到“景观学”的概念,所谓景观学(Landscape Studies) 是一门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基础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总目标,以环境、生态、地理、农、林、心理、社会、游憩、哲学、艺术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为基础,以规划设计为核心,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创造建设、保护管理和人文建设的学科专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综合性的现代学科⑸。自100多年前在国际上出现第一个独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来,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都逐渐建立起成熟的景观教育体系,成立了景观教育(师)组织,负责制订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评估办法,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国际景观教育组织。我国引进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只是最近10多年的事。而引进国门不久的景观学科理论和传统的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在“正名”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分歧。在此,我们无意把景观美学概念狭隘地理解为景观学美学,但我们也不能无视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方兴未艾的现实。现代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新的重要环保手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美学的研究重心不宜过于宽泛,把山岳河流湖泊草原湿地的审美研究悉数收入囊中,也不能只是停留在主要研究体现士大夫审美趣味或中世纪贵族鉴赏心态的古典园林的层面上,而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当代各类景观建筑实物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景观设计、景观规划思想的美学品格。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点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的关系,营造和谐诗意的人居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运用美学的眼光给予认真研究。可以说,景观美学是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具象化和人居化,是建筑美学的延伸和拓展。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和人居环境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景观美学研究完全可以成为和建筑美学、影视美学、工艺设计美学并列的重要艺术部门美学分支。
二、正确处理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与其他相关学科建设的关系
中国的景观美学从诞生之初起除了概念定义上的语焉不详和学科归属上的困惑之外,还因为景观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和传统的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以及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好景观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是与古典园林美学的关系问题。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历史悠久的造园技巧与艺术,而且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日本与英、法等国的造园艺术有过较为频繁和密切的交流与影响。⑹ 面对丰厚的中外古典园林艺术的遗产和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历史,今天的景观美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继承和开拓的空间。一方面,可以从传统的造园理念,特别是古典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上获得启迪。如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中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⑺;日本园林更加抽象和写意,尤其是“枯山水”更专注于所谓永恒;法国园林受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受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启发,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肯特甚至认为“自然讨厌直线”⑻。但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为粗糙,园林空间也略显空洞与单调,以致于钱伯斯曾批评它“与普通的旷野几无区别,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⑼。以上古典园林中的自然观,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本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处理,差异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手法的侧重点不同,从而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园林艺术形态,这对于现代景观的设计与规划的美学思考无疑是值得珍视并继承的历史的观念与实践。另一方面,现代园林景观还需要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开拓。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摹仿”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如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迈克·哈格(lan McHarg)早在1965年就在其经典名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另一个拓展,是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的拓展,即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画景色。有意识接纳相关自然因素的介入,力图将自然的演变和发展的进程,纳入到开放的景观美学的体系之中。典型的例子如20世纪90年代荷兰的WEST8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鹿特丹海堰旁的贝壳景观工程。此外,现代景观在功能定位上,也不同于古典园林以宫廷贵族和少数文人士大夫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的功能只是围绕他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理需求展开,而是更多考虑大众的多元需求和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充分运用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方法来为大众“量身定做”现代园林景观。总之,现代景观美学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美学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很大的创新。
其次是与建筑美学的关系问题。这里首先涉及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问题。在米歇尔·柯南看来,“通过景观作品实现的意图,在景观再美化的阶段显现自身。此时,创造者和大自然的结合更像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种先在的造型律令。与艺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景观创造是长久的、一系列的交流过程,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却被艺术家们自己忽略了:建筑基于对人类意志自由的肯定,它确定了空间对时间的优先权。景观设计艺术通过自然意志与人类创造性想象之间的重新对话,对现有的场所进行重塑。在不断显现出来的变动中,自然总是会打上人类曾在此生活过、参观过和工作过的新烙印”⑽。当我们不断感叹建筑文化对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历史风貌的巨大改观时,不妨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文艺复兴以来主宰着建筑设计和园林与景观设计的、片面追求艺术作品的统一性的经典思维方式,反思一下欧洲传统的艺术观,即认为高尚的艺术品味标准是由上层社会来决定的习惯思维。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在相当程度上要实现一种建筑文化领域中很难实现的突围,这种景观美学将不拘泥于特定的等级品味,而是向不同使用人群诉说;其美学价值也必须通过使用者的互动来实现。这种景观美学理念下的创作视角会兼顾不同人群的兴趣。这一景观美学的创作视角和思维方式符合当今全球化和多文化社会的需要,将对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当代社会中自然观的文化多样性的人们有重大的启发。此外,和建筑评论不同,景观评论的所有诗意源于生物与能量的动态运作,即与自然的诗意交融,这种动态活动将超越一切人类艺术或工程创造的界限。如当代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景观美学问题就值得充分重视,如何创造性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的独创性和与场所的对话性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若干施展景观艺术才华的舞台。新的景观思维方式与当代中国问题的结合,可以预期产生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美学。
此外,在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中辨析和处理好与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的关系,加强对国外景观文化和景观设计思想的译介和消化吸收,都是促进中国本土景观美学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有效方式。
三、景观美学的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建设
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应该始终体现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从景观设计与规划艺术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的要求,也是适应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一)功能性原则。毫无疑问,景观设计与规划,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美学。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指出景观美学中功能性因素的重要性。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⑾.。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诠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景观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城市景观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艺术性原则。卡尔普纳认为,艺术不能提供任何知识层面的意义(Intellectual meaning),艺术只以美为对象⑿。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景观规划的美学评价,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至于附着在景观规划之上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往往蕴涵在我们对形式—观念提出的新的解读之中,而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能用替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权利意志,先入为主的所谓某某文化的特征、风格、功能来束缚甚至窒息了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如期不然,往往会导致设计的呆板和思维的僵化,所创造出来的景观可能是既流于形式的空洞化又缺乏精神蕴涵的败笔。如在有“中国角”之称的武汉南岸嘴地区的景观规划的招标方案的评审中就体现出这一原则。武汉南岸嘴地区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北邻汉口,东望武昌,南枕龟山,西接月湖,作为武汉山轴水系的交点,是武汉特大城市自然景观的中心。为了将南岸嘴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滨水特色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旅游观光中心和城市景观中心,塑造武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志性景观,武汉市邀请了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香港和内地等9家海内外知名的景观设计机构的参与规划竞赛,并对提交的11个创意方案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这些方案中,有两个选用了塔的造型,两个用了“白云黄鹤”造型,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在这些古典的塔式、白云黄鹤式、黄鹤展翅式、万众一心式的造型中无一例外地都被贴上了诸如历史、传统、楚文化、时代精神等标签,而这种将传统文化泛化成一种大众文化的叫嚣工具的做法,则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作为“卖点”和炫耀的存在中消失了原有的深刻内涵。虽然任何一个景观设计,尤其是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必然要涉及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等要素,但一味固守这些原则的定律,无疑会扼杀艺术的创意和美学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继承传统和尊重文化内涵的品位并非简单机械套用传统的躯壳那样肤浅。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⒀”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与规划,各种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都可以作为要素“从属于自己”,而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造、更新、发掘出新的艺术意蕴也正是景观设计与规划美学走向成熟和深刻的必由之路。
(三)生态性原则。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一个焦点问题。在景观设计中,环保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及绿化等方面。西方的绿色研究(Green Studies)提倡市内的绿色景观与室外的自然融合,内外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景观,则是对自然的改善和提升。如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的许多景观都是没有基座的,与地面直接接触,好象建筑物是从地面直接“生长”出来的。这些生态景观设计正如布鲁诺・赛维所描叙的那样,景观规划“一方面将取代拥挤的、污染严重的、混乱的、充满凶杀的城市,另一方面也将代替荒凉的、未开化的山林。⒁”它带给人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而是长久的精神愉悦,具有持续不断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还应该体现在节约上。现代建筑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引发的生态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景观建筑中某些富于象征意味的视觉形象,在看似简洁、明快的景观造型背后,往往要付出比传统的繁文缛节式的造型更加昂贵的代价。英国人Hackett曾指出:“在针对景观规划这样大面积地区的规划领域,日益注重对生态学基础的需要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实,但接受生态学原则是一回事,而将其付诸实践又是一回事。⒂”在当今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化扩张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的诸多弊端,如何协调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与规划与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俞孔坚博士的“反规划”思想值得重视,其对于国际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城市美化运动”和中国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小农意识和“暴发户“心理所走入的某些景观设计与规划的歧途都有较为清醒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整套建立土地与人居相互融洽,努力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景观规划的思路。⒃
此外,设计适度性原则、文化传承性原则、地域化原则等也均是在当代审美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的有机体中多层次、多方位、动态地提升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水平和现实审美价值的题中之意。在对美的本质认识上,当我们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禁锢,强调美是生成的,不是现成的。同样对于景观美学的认识也应该是开放的和不断拓展的,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将在进一步明确自身的逻辑起点,广泛吸纳和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视野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伴随着城市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⑴ 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N]. 光明日报2005-2-8. 理论周刊
⑵ 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6-128.
⑶ 高放等.社会科学学科大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3
⑷ 以上有关“景观”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参看: 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1)(2)[J].中国园林.2006.(6)(7)
⑸ landscapeonline.com.cn/la2005/index.htm. 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网站“会议宗旨”中关于景观学的界定。
⑹ 童寯.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
⑺ 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⑻ [日]针之谷钟吉著 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⑼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台北:明文书局.1995.
⑽ [法] 米歇尔·柯南著.赵红梅 李悦盈译.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19.
⑾ 刘建平.关于中国城市景观规划的美学沉思[A]. 项家祥 王正平主编.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建设[Z].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⑿ Melvin Rader and betrain Jessup: Art and Human Value,1975. Prentice_ Hall .inc.
⒀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35-236
⒁ [意] 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9
1.1内容(黑体四号加粗)
边坡是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临空面的地质体,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包括人工边坡、自然边坡以及崩滑体。在重力、风化、侵蚀和其它地质作用下,边坡不断地发生变化,应力重新分布,并且随着边(微软雅黑小四号)……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3、国内外研究现状(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形式(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5、研究方法(含技术路线)(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6、研究进度与步骤(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7、现有条件及需采取的措施(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微软雅黑小四空一行)
8、协助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内容(黑体三号加粗)
……(微软雅黑小四)
9、主要参考文献(黑体三号加粗*)
电动观光车的行驶系及制动系设计
姓 名 梁津
指导教师 王勇智
院、系(部) 机械工程学院
一、选题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 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1881年,人们就开始研究电动汽车。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到了1839年,苏格兰的罗伯特·安德森给四轮马车装上了电池和电动机,将其成功改造为世界上第一辆靠电力驱动的车辆[1].但是随后内燃机的出现以及内燃机汽车技术的成熟,使得内燃机汽车取代了电动汽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动汽车重新成为世界性的研发热点,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都投入巨资开发自己的电动汽车,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或制定计划,以促进本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1)美国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 美国是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和汽车污染物排放量也都居世界首位。为增强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提出了着名的PNGV计划和FreedomCAR计划。其主要是为了开发出无污染、燃料能量转换效率高、成本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
(2)日本的电动汽车开发计划 日本也是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日本的石油匮乏,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日本政府及日本各大汽车公司对电动汽车的开发也十分重视。日本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地位。日本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主要有:低公害汽车开发普及行动计划、JHFC示范工程、专项研究计划等。
(3)我国电动车研发计划 我国也早已将电动汽车的研发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化列为重点项目,并制定了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比如说863计划的EV、FCEV和HEV研发纲领和973计划的电动汽车专项计划。在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选择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汽车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方式进行联合攻关。
然而,目前世界上关于纯电动汽车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电动汽车主要还是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电动汽车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充电时间过长、行驶里程过短等。因此产生了一种电动汽车的初级或过渡产品,就是电动观光车。目前国内外对电动观光车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20xx年至今,蓄电池观光车(轻型电动车)在中国获得了较快发展,从无到有,到07、08年产销量达到25000辆左右。企业的数量也从开始的一两家,发展到多家。20xx年国家实行行政许可制度以来,已领取制造许可证的企业超过60家[3].且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在国内比较优秀的电动观光车生产厂家有玛西尔电动车、沃森电动车、朗逸电动车等
2.生产需求状况
当今世界,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90%以上,其中石油又占一半以上。然而,最新资料显示,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仅够人类再使用41年;天然气总储最为176万亿立方米,仅够人类再使用63年;煤炭蕴藏总量1.0316万亿吨仅可使用230年。即使改用核能也是困难重重。已探明核原料铀矿的储量436万吨,也仅可供开采72年。海水中的铀、锂等储量丰富,可供人类使用上万年,可是人类近期还没有能力从海水中提炼出核原料来。由此可见,目前全世界最为依赖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2l世纪的上半叶即将趋于枯竭。据资料,1999年到20xx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增加60%,其中,亚洲及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4%,20年翻一番;发达国家每年增长1.3%.按能源种类分析,石油预计增长率为每年2.2%,20年增长59%,到那时石油仍然维持第一能源的地位,在全球能源总消费量中占40%以上的比例;天然气将增长一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由目前的23%上升到28%;由于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煤炭消耗的比例从目前的22%降到20%;由于技术问题、经济成本问题,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占耗能总量的比例将会略有下降,核能将略有增长。换言之,在近二三十年里,核能和可再牛的风能、水能、太阳能远远无法替代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因此,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将越来越严重,而它们的储量是有限的,这种供需矛盾导致了全球范围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科学家预测,2040年全球石油消费将达到峰,从2050年石油开始枯竭。这种供需矛盾的大势导致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此外,各国为预防恐怖攻击,正加强对能源生产、运输的保护设施和防范力量,这些增加的投入最终必然反映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上。更何况拥有全球2/3石油储量的中东地区,一直处于政治动荡或战争之中,在这些剀素的推波助澜下,石油、天然气价格一路飚升势小可挡。在世界能源危机中,众多石油、天然气进口国的国民经济受到了沉重地打击,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头等大事之一[4]。
同时,目前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尤为严重,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区域性雾霾频繁发生,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恶化。雾霾污染已经给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公众健康和生活方式等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雾霾已经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它主要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气候变化绿皮书(20xx)指出,雾霾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累[5],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废气中的污染物有100多种,其中对人体危害的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碳微粒等。因此现有的以化石燃料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对空气污染非常大。
因此,电动观光车作为电动汽车初级形式应运而生。电动观光车具有很多优点:
(1)电动观光车可以较好的解决汽车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电动汽车的电源本身不排放有害气体。给蓄电池充电所用的电力可以来自对大气造成污染的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即使使用煤发电,除二氧化硫及微粒外,其他排放物均比内燃机汽车少,而且电厂大多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居民损害较少。此外,电厂煤燃烧是固定集中排放,燃烧过程较易控制,有害物质较易清楚。正因为如此,电动汽车也被称为绿色汽车。
(2)电动观光车可以解决汽车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电动汽车用车载电源有蓄电池、燃料电池、飞轮电池、太阳电池和车载发电机组等。蓄电池充电所需的电能可充分利用水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丰富的能源转化而来。也就是说,电动汽车可以不依赖于石油资源,所节省的大量石油可缓解依赖石油的化工原料日益匮乏的压力。
(3)电动观光车可以节约大量能源 电动汽车用蓄电池可利用晚间富余的电力进行充电,从而避免大量富余电力的浪费,提高电网电能的利用率。电动汽车还可以在减速、制动、下坡时,将电机转换为发电机,实现能量回馈,进一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6]。
基于上述优点,电动观光车产业迅速发展,20xx年至今,电动观光车在中国获得了较快发展,从无到有,到07、08年产销量达到25000辆左右。企业的数量也从开始的一两家,发展到现在领取制造许可证的企业超过60家,近一两年来,国家制定了许多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这其中就包括电动观光车研制,但从目前已出台的政策看,如20xx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今年2月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强调了对新能源汽车及车用电池组等关键技术的支持。
3.选题目的和意义
此次选题主要是对电动观光车的行驶系统和制动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电动观光车的悬架系统与传统燃油汽车悬架系统各部件大致相同,但国内电动观光车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都是采用内燃机汽车的车身和悬架系统。 因此电动观光车与传统汽车各系统有很大的质量、几何外形、安装空间位置的差异,所以必须研制出一种适合电动汽车的悬架系统以及制动系统,来改善电动汽车的舒适程度和抗外界干扰的稳定性能和制动性能[7].行驶系统包括车桥、车轮、悬架,其中车桥包括转向驱动桥和从动支持桥。要进行分析设计的参数有很多,比如转向驱动桥和从动支持桥的结构参数、轮胎的选型与转向轮定位参数、悬架弹性元件、减震器、导向机构的参数尺寸与使用性能。制动系统包括制动装置和制动控制装置。制动器结构参数、制动器制动效能、制动器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控制装置的结构参数和可靠性、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 麻友良等。电动汽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1-2
[2] 张正杰。蓄电池观光车走向纯电动汽车的障碍[J].第六届全国轻型电动车技术研讨会,20xx;
[3] 陈宝强。旅游观光车现状分析[J].第六届全国轻型电动车技术会,20xx;
[4] 懂守聪。从国际能源危机看建筑节能[J].建筑设计管理,20xx;
[5] 姜丙毅等。雾霾治理的政府间合作机制[J].学术探索,20xx;
[6] 麻友良等。电动汽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6;
[7] 乔长胜等。基于ADAMS/View微型旅游观光电动汽车悬架仿真分析[J].机械工程师,20xx;
二、主要研究(设计)内容、研究(设计)思路及工作方法或工作流程
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蓄电池观光车与传统汽车的区别在于动力输出部分,用动力型电池、驱动电机代替了汽车的油箱、发动机。蓄电池观光车一般有3大部分组成,包括电气系统、底盘和车身。此处主要研究其中底盘部分的行驶系和制动系,其中行驶系起纽带和承载的作用。主要包括车桥、车轮和悬架。制动系用于控制车速和停车。包括制动器和制动控制装置。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点:
⑴分析设计并校核车桥结构,包括转向驱动桥和从动支持桥
⑵选用并校核合适的车轮型号
⑶分析设计并校核合适的悬架结构
⑷分析设计并校核合适的制动器类型与具体参数,包括行车制动装置与驻车制动装置
⑸分析设计并校核合适的制动控制装置
2.研究思路
1. 仔细阅读任务书,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体规划和要求。
2.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并整理,熟悉课题内容,完成开题告。
3. 结构设计。即根据给定的原始数据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各部件的结构类型。
4. 确定各结构类型的具体形式和参数。
5. 进行计算分析与校核。
6根据上面设计的具体参数,画出部分零部件的图纸。
6. 整理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
7. 进行修改完善,准备并参加答辩
3.工作流程
1. 根据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构造研究电动观光车的行驶系和制动系工作原理。
2. 计算行驶系和制动系的相关数据。
3. 进行运动和强度校核。
4. 根据相关数绘制CAD二维图和三维图。
5. 若校核不合格,则修改数据,再回到第二步,若校核合格,则完成设计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第1-3周:实习,调研,收集资料,熟悉课题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第4-5周:完成制动系和行驶系的总体方案设计及性能参数计算。
第6-9周:完成固定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设计和三维建模与装配及中期答辩。
第10-11周:完成装配总图及主要零部件图。
关键词:旅游资源; 豆沙古镇; 开发优势
一. 豆沙古镇旅游资源评价
(一)历史文化价值
豆沙古镇是先民村寨和古道驿站,在清朝乾隆时期,居住着八省移民,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特别是建筑文化大放异彩,可谓是八省建筑文化的博物馆。现存民居建筑123间,在现存房屋中最早的房屋是清康熙36年,距今已有307年历史。
豆沙关就是乌蒙马背驮出来的。极盛时期,豆沙关的马店里,每天都住着上千匹的乌蒙马,这些驮运货物的马帮将昭通的土特产驮下去,将四川的盐巴、布匹和川烟驮上昭通。
唐袁滋题记摩崖属国家级的保护文物。这块摩崖嵌刻于大唐贞元十年,至今1206年。是唐王朝派御史中丞袁滋、奉命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路经此地,在古道一侧崖壁上勒石铭文以纪此行留下的真迹。
“五尺道”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经历几代修筑置驿,便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是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24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
古老的关河水路、秦开五尺道、内昆铁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构成了“一眼观五路”的独特交通奇观,五条动脉各自互动、相互共振,在此聚集成一线,形成了古今五道并行的“中国天然交通博物馆?”。
(二)艺术观赏价值
“观音阁”位于五尺道左侧清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属于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崖之间。
石门绝壁是一部无字的天书。在这壁立千仞的绝壁上,有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美丽的神话故事,还有季节性的大瀑布,山洪暴发的时候,山溪水从绝壁上飞奔下来,吼声如雷,山鸣谷应。
(三)科考价值
千古之谜——僰人悬棺。僰人的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他们选择壁立千仞的悬崖,用至今无人知晓的方法,将棺材悬挂在悬崖半山腰的垭口里。
“石门关”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1982年仿原状修复,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书写着“石门关”三个古朴雄浑的大字,系当代书法家楚图南所书。
二.“三大效益”评价
(一)社会效益
豆沙古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这些原先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旅游的发展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豆沙古镇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看外来旅游者的欢迎与青睐,也使得当地人对自己的文化增添了新的自豪感;但同时,豆沙古镇也会受到外来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影响。
(二)经济效益
从开发到目前来讲,豆沙古镇开发属于政府主导型,以政府的引导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目的是富民。旅游的兴起对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较大影响,据调查了解今年1—5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1万元,“五·一”小长假,豆沙古镇共计接待游客12000人,其中有来自德国、香港、台湾的游客30人,实现综合经济收入287.26万元。
(三)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有积极和消极的效益。积极的是旅游的开发使豆沙古镇的文物古迹得到了维护,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接待区的环境卫生得以重视;消极的是各项旅游活动的开展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三.“六大条件”评价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豆沙古镇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西南20公里,地处重庆、攀枝花、六盘水市的金三角腹心地带,南连昆明,北接成都。
旅游交通条件:航空可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昆明直飞宜宾;再由宜宾乘火车或大巴到豆沙古镇。 火车:可从成都、重庆、贵阳、昆明、昭通、宜宾、内江等地乘火车到盐津火车站下车,再乘小巴或的士到豆沙古镇;也可乘内江-昭通的火车在豆沙关站下车,再乘摩的或步行(40分钟)到豆沙古镇。 汽车:从宜宾乘大巴到盐津,再乘小巴到豆沙古镇;或从昭通乘大巴到豆沙古镇。或从成都、重庆、宜宾乘长途汽车在豆沙古镇高速公路出口下车,再乘摩的或步行(30分钟)到豆沙古镇。
(二)旅游资源地域组合条件
根据豆沙古镇的景区示意图(图1),可将它分为自然了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个大类。(表1)
豆沙古镇的游览线路可以分为两条路线:线路一:停车场A—五尺道—观音阁—古今五道—石门关—摩崖石刻—僰人观景台—虎踞坊—僰人文化广场—万泰风情圆—天外飞泉—僰人风情园。线路二:停车场B下车后从按线路一逆向依次观赏。
两条线路起点不同但其实内容一致,通常按照选择线路一的路线进行游览。这条线是呈一个马蹄型的路线,是从低处往上走了一个路线,能给游客有重走古人走过的五尺道的自豪感,而且这样的游览线路不会存在让游客走重复的路线,在旅游资源的分布上很均匀,给游客的视觉效果很好,也能让游客亲自的感受到豆沙古镇的艰难险峻;反之,线路二会出现重复的线路,会降低游客兴趣。
以下是豆沙古镇旅游资源分类表:
(三)景区旅游容量条件
豆沙古镇景区占地10平方公里,能够同时接纳600人左右,在古镇上有很多餐馆,提供各种菜品,另外豆沙古镇还有大中小型客栈共计16家,其中四星级宾馆一家可容纳客人180人,民居客栈15家,可容纳客人400人左右,民居客栈整洁、舒适、价格适中。
(四)施工难易条件
因周边的交通便利,建材运输方便,但就景区景点的开发,施工的难度可能会稍大些,因为就豆沙的整个地势来看山高坡陡,像一个小山城,增加了开发难度。
(五)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豆沙古镇的较多客源主要是居于政府接待和周边的游客,团队进入较少。但据今年1—5月的接待统计来看,旅游人数达61000人(过夜游24400人,一日游36600人),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豆沙古镇就共计接待游客12000人,其中有来自德国、香港、台湾的游客30人,首个由云南招商国旅组织的日本团也进入了豆沙古镇观光游览。总体来说,游客主要是集中于云、贵、川三省,因为豆沙古镇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处在一个三川半的地带,交通的便利给豆沙古镇的提供了较好的客源市场。
四.豆沙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一)旅游资源价值丰富
豆沙古镇旅游资源有豆沙千年古镇、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五尺道、中国天然交通博物馆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石门万古绝壁、观音阁等绝佳的艺术观赏价值,千古之谜——僰人悬棺、隋古城堡——石门关等极高的科考价值。有利的资源价值为豆沙古镇而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景观地域组合优越
豆沙古镇的景观组合集自然的旅游资源与人文的旅游资源为一体。自然景观有水文旅游资源等、人文旅游资源有古建筑、古遗址、民俗风情等。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地域组合使豆沙古镇景区具有较好开发优势。
(三)区位条件独具特色
豆沙古镇处于云南省东北与四川的交界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的山脉河谷地带,自古以来是中原入滇的要道,辟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豆沙关,古镇因此而得名。虽然豆沙古镇地处云南境内,但方言民俗、建筑风格等更接近四川,造就了豆沙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为豆沙古镇的特色旅游资源增添了独具特色的元素。
五.豆沙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2006年盐津县遭受三次破坏性地震,处于震中的豆沙古镇受到重创,古镇基础和景区景点造成极大破坏。在震后恢复建设中,省委、省政府要求盐津抓住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时机,结合古镇历史特色,努力再现千年古镇风貌,把古镇建设成为“云南第一特色精品旅游城镇”和滇川黄金旅游线上的4A级景区,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树品牌”的目标。如今别具风格的特色古镇的风貌已经形成,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目前,省内外各地的考察团、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游客不断的涌进豆沙走古道、读摩崖、看悬棺、赏风景、观古镇、目睹豆沙古镇风采,千年镇展新颜,古道雄关放异彩。独具魅力的豆沙古镇正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商务、会务、娱乐的首选地。
豆沙古镇作为盐津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先期进行开发,现已形成规模,起到了龙头的引领带动作用,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础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不便
1.餐饮品种不齐全
食品种类单调,特色不足,云南美食协会已经评出了豆沙古镇“十大名菜”, 但是在古镇上却不能集中在以一家餐馆里品尝,而餐管设施条件普遍较差。目前,古镇的餐馆几乎是以川菜和地方特色菜为主,很少能看见其他菜系或者是清真的餐馆,给部分游客带来不便。
2.住宿条件不完善
豆沙古镇有大中小型客栈共计16家,其中四星级宾馆一家可容纳客人180人,民居客栈15家,可容纳客人400人左右。这些民居大多是当地的老百姓利用自己家的房屋改造而成的房间,属于家庭式的旅馆,卫生条件、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而且规模小,价格不稳定。
3.交通条件不完善
豆沙古镇的交通虽属2级路面,但经常有堵车的现象发生。旅游车大多是由个体经营微型车为主,没有专门的旅游巴士车。另外,停车场很少,标记不明显,管理有很大漏洞,游客乱停乱放现象突出。
4.娱乐设施空缺
豆沙古镇较少休闲娱乐场所,如康体服务中心、KTV、儿童娱乐场所等,游客晚间娱乐的节目较少,因此让游客留下来的机会也就很少,就很难让游客真正的体验到豆沙古镇的文化与风情。
5.旅游商品开发少
在古镇上,较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目前,古镇上出售的主要是一些农耕用品和生活日用品,属于自供自己,满足生活所需的情况,游客想要购买土特产和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较少。
除此之外,公共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景区、景点、街道标志牌较少。另外,对于景区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超市、充值点、银行也很少。而作为旅游咨询、消费投诉、导游服务等方面也较缺乏。
(二)旅游线路单一、项目少,留不住游客
豆沙古镇旅游开发已成形,但是现有旅游线路规模偏小,集镇以外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周边的景点处于待开发状态。现有景点呈现出“半日游”的趋势,较多游客不在此地食宿而直奔水富大峡谷或大关黄连河,现有景点很难留住客人,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难见成效。
(三)宣传力度小,客源市场狭窄
豆沙古镇是在2006年恢复重建,2007年底建成,2008年开始迎客,宣传的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就目前的客源来看,云、贵、川居多,官方接待占50%,周末、节假日自驾游的散客居多。
(四)投资条件不够,景点发展速度迟缓
目前的豆沙古镇外资的投入只有一个四川万泰集团,其余的都是个体经营,所以豆沙古镇在开发的资金方面显得很薄弱,缺乏有经济实力的旅游产业集团的投资,豆沙古镇的后续开发缓慢。
(五)服务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较差
豆沙古镇的旅游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导游、餐饮住宿两大方面,这直接影响了豆沙古镇的旅游收入。
1.导游服务市场不规范,绝大多数导游都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始讲解,其中大多数是当地的老百姓,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训练,在业务素质和服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餐饮业和住宿业服务人员也是以当地老百姓为主,他们多数属于自主经营,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干净卫生、礼貌待人、热情服务的观念还需加强。
六.豆沙古镇旅游开发的措施
豆沙古镇作为一个较新开发的旅游景点,资源开发的力度还不够。结合市场需求,针对豆沙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市场的需求,提出以下一些措施:
(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1)针对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开发。如地方名特小吃:乌骨鸡、腊肉、竹笋、茶叶、黄瓜等原生态食品,可以通过真空的包装,制作成休闲食品,供游客购买。
(2)增加房间数量,提高住宿环境和卫生质量,尽量让价格稳定。除此之外,还应加开一些有档次和规模的酒店和客栈,让游客有选择的余地。
(3)改善豆沙古镇的交通条件应该首先对路面的障碍物进行清除,以免发生堵车的现象。其次,增加一些旅游巴士,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调度旅游车,尽量取缔微型车,形成规范的旅游巴士车队,规划好停车地方,多增加1—2个停车场,避免乱停乱放的现象,尽量给客人一个舒适和安全的乘车环境。
(4)政府主导,根据地方特色,紧扣古镇的开发和保护的要求,可在古镇上开设一些酒吧、水吧、KTV、儿童娱乐场所等,增加游客的娱乐项目。
(5)培育发展特色街区,如借鉴大理的洋人街、丽江酒吧街等发展模式。形成融购物、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游憩商务区。同时开发一批具有民族、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集观赏、实用、纪念于一体的旅游商品。
(6)景区基础设施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景区好坏的评价。在景区内可多提供一些供游人休息的长椅、凉亭、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增添一些关爱的设施,比如:方便残疾人的马桶、老年人用的解手椅、小孩子用的矮洗手池等。
(二)扩展周边景区景点步伐,增加活动项目
豆沙古镇发展方向要以4A级景区配套设施来建设,由观光性旅游向休闲度假性、康体性旅游过渡。首先要加快对长胜溶洞、老黎山这两个自然景观的定位规划,争取资金投入建设。其次,利用豆沙独特的地形环境,围绕可开发项目创新开发模式,可在万古绝壁上开发出蹦极、攀岩等冒险的活动;还可以编排独具特色的僰人歌舞、关河号子、打鼓草等,在游客集中地时间和地点进行演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国内、外其他客源市场
(1)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昭通日报》上创办宣传豆沙古镇的旅游专刊。
(2)在昭通文化旅游节、云南电视台、昭通电视台定期播出5—10秒宣传广告,背景为“千年古镇——豆沙欢迎您”的字幕(中英文参照),营造声势,形成影响。
(3)筹划拍摄一部旅游专题片,具体联系云南电视台,反应豆沙古镇的风土人情,争取在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播出。
(4)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豆沙古镇旅游网站,在云南信息港、昭通信息港及云南旅游网站上进行宣传。并与周边的旅游景区建立连接,制作出一条环线的旅游线路,扩大游客对区域旅游区的游览,开辟新的客源市场。
(5)制作旅游宣传品,比如旅游手册、挂历、明信片、帽子等,宣传豆沙古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
(6)在昆明、昭通高速路入城路口,四川宜宾与水富交界路口等地醒目位置设置广告牌;在昭通的公交站牌以及公交车车体上设置宣传广告。
(7)组织省内外的文化名人到豆沙观光采风,并举办专题研讨会,挖掘豆沙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扩大豆沙古镇的影响力。
(8)参加省旅游局、市旅游局牵头的国内旅游交易会和促销活动,广泛散发宣传资料,加强豆沙古镇的旅游宣传,提升知名度。
(四)吸引旅游开发的投资机制
(1)通过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进入豆沙进行开发。在古镇创办旅行社,促进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针对入驻古镇经营的企业,给予房租专项补贴。
(2)搞好重点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执行有关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在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解决就业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土地、税收、用工、体制、银行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优惠,使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有足够扩大再生产和经营的能力。
(3)参与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投资原则,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旅游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放宽旅游开发准入领域或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创办和经营旅游企业,允许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收购兼并等资产运作,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旅游企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吸纳更多的投资商,为豆沙古镇的旅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五)吸引培养人才,规范旅游市场
吸纳一批有开拓能力和经营能力的人才,为豆沙旅游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通过多种途径吸引持有导游资格证或是专业人员,从事导游服务。成立执法监督,在景区内无旅行社委派或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进行导游工作的,应追究其责任,规范豆沙古镇的旅游市场。
(2)提高古镇服务行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建议由工商、文体、经贸、工商联、劳输办、旅游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联合举办礼仪及旅游知识培训班,同时进行政策扶持、技术扶持和文化扶持。拟定计划,建立长效培训方案,并分期分步骤实施,更新其观念。
(六)开发和保护建立长效机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于科学发展观,豆沙古镇开发的战略思想为:保护为主,永续利用,合理开发,综合发展,以生态优化、景观优化、产业优化为目标,建立古镇完整的保护和管理体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
1.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充分挖掘原生价值
豆沙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资源保护始终要放在首位,充分利用风景区景点原始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等明显优势,展现奇、特、野、原始的风貌;充分利用豆沙古镇的人文旅游资源稀有性、历史久远性的优势,展现豆沙古镇悠久的历史,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有:
(1)保持豆沙古镇风貌完好无损。保护和优化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中,要合理布局,统筹安排,防止旅游污染和建设性破坏。一方面要严格保护古镇风貌,治理周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修缮损毁古建筑、古民居、古文化遗存,开展访古、寄情、民俗节庆、摄影、劳作体验、消闲等活动。另一方面严格保护现有森林植被,认真落实防火措施,人文景观要设置保护标志;
(2)利用科学的旅游规划来促进豆沙古镇人文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深入研究、精心调控,合理分区,综合开发,使豆沙古镇内古建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址和森林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不允许修建除景观亭以外的任何建筑物,尽快退耕还林,恢复绿化、植被,使旅游、生产、居民能各得其所,环境、社会、经济能持续协调发展;
(3)加强分区控制,实现综合协调发展。一方面从技术上对古镇区域内实行分区控制手段,依据资源评价,将古镇旅游、风景旅游、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等不同主体职能,在用地上明确分区,制定各种不同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保证古镇有序运转,使旅游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2.加强对豆沙古镇规划管理者、游客及当地居民的管理
(1)对古镇进行科学规划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加强对开发经营人员、村民的生态教育,使他们在开发与经营中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古镇景区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加快古镇景区承载量研究,确定合理的游客容量,加强游客管理。豆沙古镇可利用步道和游径调控客流量,对游客实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划区引导;可在旅游景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商品中环保产品的比例;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使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其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可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手段,制定出古镇的最佳环境容量,对游客的数量、行为、交通、住宿、餐饮、废弃物、娱乐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并且从村民自我做起。根据不同风景区的功能要求,减少或限制机动交通工具,提高畜力、人力、自然能(风力)交通工具或徒步旅行;住宿以方便简洁、入乡随俗为主,提供以地域产品为主的饮食(最好是绿色产品),用方便卫生的秸秆餐具,还要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科学把握环境承载量;
3.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加强古镇的天际轮廓线保护
严加控制和整治与传统街区风貌相悖的建筑,一方面对影响天际线轮廓的,在现有高度上进行减层,并按照传统民居风格进行整饰,保持新建建筑要与景区风貌整体相协调;另一方面控制建筑层数、尺度、体量和建筑色彩,控制古镇山体绿化用地栽种竹子和高大乔木,以免形成绿色屏障,影响天际轮廓线,保持古镇风貌协调融洽,过渡自然,使得天际线层次分明,变化丰富。
4.加强景区山、水系保护
自然山水是古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保护其完整和稳定。一方面分层次保护山地,对大于25度以上的山地,应逐步退耕还林,沿溪涧两岸要加大松林厚度,南、北山脊上的人工林和原始森林要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加强山地管理,按用地性质分为游憩用地、生态风景林用地、饮用水源保护用地和森林用地,以达到保护山系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水系保护,溪河两岸严禁砍伐树木,保护好植被;对溪岸进行形象整治,疏竣泥沙淤塞,严禁开采溪中奇石,恢复原有自然生态状况。
5.加强社会文化风貌保护
社会文化风貌是古镇人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社会文化风貌,既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又可将其发展成为旅游服务和社会服务的一项新内容。因此,可考虑建立民风民俗研究的组织活动机构,对包括传统节庆、民间工艺、戏曲歌谣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并结合时代要求和旅游事业发展,适时开展社会文化活动。
6.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法规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作支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业潜在环境和经济利益,同时使可能发生的环境或文化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制定一个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发展规划,使旅游规模适度,环境保护得力,促进旅游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因此需要政府加紧制订有关法律、法规,避免在旅游景点之间各自为政、盲目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使旅游投资项目符合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和地方旅游业的长期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评论,2005年2月,第5卷,第2期
[2]刘伟,《旅游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仪三、林林,关于《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4]盐津诗词楹联协会主席,将显荣,《异彩纷呈的盐津民族民间文化》
作者简介:王王倩(1977.11.15),女,汉族,云南昭通人,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管理学硕士,讲师,从事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等问题研究。
论文摘 要:民间文化传统决定了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多方面影响了原创动漫的人文精神、审美品格、题材来源、艺术手法等,探究民间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寻找与动漫创作的契合点,能够为创作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原创动漫精品提供借鉴。同时,动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传播媒介担当着传承民间文化的功能,因其跨媒介性、兼容性和受众全龄化等优势,通过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实现民间文化的经典化保存和大众化传扬,对民间文化的推进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之时起就参与和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制约。在文化大系统中的民间文化,是立足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民众之中并身为民众一员的作家、动漫家、读者、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动漫创作与动漫欣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动漫的显著特征是创意性,而文化积淀是创意的源泉。动漫创作必须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走产业化道路同人文坚守之间的相融相生,并在动漫形象的塑造、动漫产品的研发、动漫品牌的树立、动漫企业的崛起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文化传统决定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从美学角度来看,民间传统文化涵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质:在审美风格上,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审美价值上,是寓教于乐、注重写意、质朴阳刚、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在艺术思维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谐统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原创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大闹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风格以古雅和神奇致胜,追求的是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引入了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并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在场景设计上借鉴了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虚实结合,简练而变化有致,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艺术风貌凸现出民间艺术极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这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并将人民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浪漫而神奇,民间文化与动漫形式自然交融,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其次,民间艺术凸现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中国人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动漫创作应从中国人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的开拓精神,惩恶扬善、反抗、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勤劳智慧、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地展现民众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采取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形成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追求。如《葫芦兄弟》讲述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同法力无边的妖精进行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宣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老翁与穿山甲代表了正义与奉献;绿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恶的智慧”和“阴毒的力量”;葫芦种子则是上天为了克制恶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寓示受众: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长处有可能转化成为短处;放纵单方面特定的优势或夸大个体的力量,势必会导致整体的失衡与失败;唯有“七子连心”的融合、凝聚与团结,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而结尾那充满生机的美丽的七色峰,象征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人文追求。《葫芦兄弟》成功地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内原创动漫中的经典。
二、民间艺术为动漫创作提供广阔的生命空间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中,诞生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民间艺术题材广泛而丰富,囊括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浓郁的地域化色彩,体现了民间特有的风土人情,是动漫原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现代的动漫创作虽然是专业创作者艺术思维的结晶,但根据创作意图,在创作中采用民间艺术的形式或从民间艺术中撷取素材,从民间艺术传统的宝库中挖掘精彩的“动漫原型”,用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新组织以达成新的意境和情趣,创作出具有中华风格气质的动漫形象,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原创动漫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动漫艺术和民间艺术难以割舍的源流关系,首先表现为动漫作品取材直接源于民间,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野史传说等的基础上,对民间叙事原型进行整体重现、改编和创新而成的。如中国的《哪吒闹海》、《渔童》、《人参娃娃》、《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金色的海螺》、《孔雀公主》等,国外的《白雪公主》、《埃及王子》、《大力士海格力斯》、《小美人鱼》、《阿拉丁神灯》等,这类成功的动漫作品比比皆是。其次还表现为对民间叙事类型的借鉴与生发。民间艺术具有自发性、传承性、实用性、娱乐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民间叙事因出自集体口头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久地传承下来,使得同一“故事核”在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中的人群里流传时,组接故事的元素既保持了原有的基本形态,又会发生丰富的变异,进而形成“叙事类型”,如灰姑娘型、小红帽型、魔法宝物型、王子复仇型、异域探险型、三兄弟型、两姐妹型,等等。情节类型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于世界各地,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种稳定性来自它具有人性共同的心理构架、情感需求和艺术鉴赏基础。在原创动漫中,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经常是以现代的演化形式而出现,不禁让人感叹民间叙事永恒的艺术魅力。比如近年来风靡世界的魔幻潮,就有千年的民间魔幻文化根基,将善恶冲突设置在神话、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原型中,对魔法、精灵和怪物等幻想元素进行整合、改造,引起了当代观众渴望打破平庸、超越现实、追求奇特的心理共鸣。
原创动漫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颖的形象和独特的创意,这依赖于角色设定、画面效果、拍摄手法以及在叙述时对节奏的控制和把握。从根本上讲,一个好的剧本是这一切的基础,没有好故事、好形象,再高明的技术制作也不能创造经典。随着技术的发展,动漫艺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一些动漫创作者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含量,在人物设计和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着幼稚化、雷同化、性格特征不突出、模仿意味较重、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问题;不论在文化定位的整体把握上,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动态刻画上,都缺少感人至深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生命力。科学技术是动漫发展的血脉,人文主义则是其灵魂。只有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结合,才能使动漫发展处于协调状态。曾在国内外获得极高声誉的优秀动画片《三个和尚》,取材于一句古老的民间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它采用最简单的故事、线条、结构、形式来表现,无人物语言,寥寥几笔就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连音乐都被精简成了几声木鱼,制作的技术简单到最普通的逐格摄影,但它却成为中国动漫的原创精品。究其原因,就在于民间文化和民族传统激活了原创动漫的生命。场景具有水墨山水画的味道,气韵生动,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在角色塑造中,将西方现代漫画表现手法融合在本民族风格中,随意洒脱却又神情具现;在音响效果上,把佛家色彩与现代风格结合在一起。作品的故事取材、人物设计、场景设定、背景音乐和叙事表现手法都极具民族性,将民间生活的哲理在动漫的写意与诗化氛围中充分表述出来。
三、民间文化构成了动漫艺术的生命画卷
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有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而且每种艺术形式,从创作手法到美学风格都极具个性化和地域性。有的朴素豪放又俏丽多姿,如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相声、魔术、杂技等;有的造型古朴、色彩明丽,如青铜、石刻、建筑、彩陶等;还有的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美不胜收,如民间皮影、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雕刻、民间绘画等;更有那些存在于神祀祭拜、四时节令、婚丧嫁娶、物象装缀中的“生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生活”,如民间服装、民间玩具、民间饰物、面塑泥塑、木雕砖雕,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景象,为动漫在形象设计、表现手法、配音效果、艺术造型、背景道具等艺术创作上提供了滋养。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艺术形式已经运用到动漫艺术中,创造出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哪叱闹海》借鉴山东民间年画的造型;《九色鹿》的造型风格则完全取自于敦煌壁画;《草人》模拟民间粘贴画和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渔童》、《金色的海螺》等成功地使用民间剪纸的叙事思维和动作造型,简洁地讲述着民间最质朴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则第一次运用中国水墨淡彩的绘画手法来绘制,整部动画片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清新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此后的《牧童》配竹笛、《山水情》配古琴,更是将水墨动画发挥到极致,每个场景都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画卷。但令人遗憾的是,刺绣、陶瓷、书法以及民间工艺等民间艺术宝藏尚未被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多变、色彩丰富,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可塑性,具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的空间。将民间艺术造型中鲜活的传统元素融入到动漫角色设计中,能使观众感受到新颖而又亲切的视觉体验,能在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领略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对民间文化的弘扬升华了动漫艺术的生命价值
动漫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信息,带有民俗文化的特征。原创动漫从对民俗意象的领会、对民俗事项的再现和创造中汲取灵感,构筑艺术时空;从对民俗文化凝聚的深厚历史内涵进行现代化的感悟中,丰富动漫艺术的深层意蕴;从对传统民俗文艺的置换、变形和创新中,将创作个体的情感倾注于群体文化模式,使民俗文化在动漫作品中达到升华和重建。动漫艺术也因此获得艺术生命的力量,长久不衰。创作者借动漫来诠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期望,寄寓着生活感悟、人生冷暖和社会变迁,给动漫赋予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因素。受众则由此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耳濡目染,寻找到情感、梦想和精神的家园。文化符号不一定是这个民族最精髓的思想,但一定是最直观、最易被世界接受的形象。如提到中国会想到茶叶、瓷器、饺子、中国红等,尽管这些已经不再是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全部,但这些符号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引起共鸣的元素。动漫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创一种品牌,是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基础,它更是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那些代表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就成了赋予角色生命力的“点金棒”。中国动漫曾经的辉煌也正说明,强大的民族文化支撑才是动漫艺术生命不息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喜羊羊和灰太郎》,关注当下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用冷笑话、流行语、热点问题等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还融入了春节、牛年故事等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元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原创动漫的成功就是要植根于民间文化沃土,生长成流淌着民族文化热血的鲜活生命体。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能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加以形象化,准确、深刻、具体地表达其文化本质,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强有力手段。优秀的动漫作品具有深刻的寓意、波折的情节、充满哲理的想象,是老少皆宜的。动漫产业的本质是形象产业,动漫文化也是通过动漫形象体现的,动漫形象通过跨媒体传播体系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众喜爱这个动漫形象的同时,实质是接受了它所承载的文化特质。那些经典动漫形象永远不会衰老,永远精力充沛,被动漫所承载着的民间文化也永远生机勃勃。动漫是具有很强兼容性的综合性艺术,不仅综合了传统艺术,而且把现代艺术纳入其中。它囊括象征、比拟、变形、夸张、神化、虚构、合成等手法,用其想象力的无极限成像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渴望但不可及的审美范式;它糅合多种成熟的艺术手段,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集中成了独特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价值;它又是一个由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共同构架的“产业化的艺术”,是用艺术作为灵魂,借助技术的外形,乘着多种媒体的翅膀飞腾起来的。在动漫的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民间文化先后被吸纳进来并为其服务,同时民间文化也通过动漫异彩缤纷地呈现出来。
中国动漫不断将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动漫形态的创新,使民间习俗和民间文艺得到经典化的保存与流传,对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的特性也使动漫具有民间文化的色彩,网络动漫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开放、普及和互动所带来的参与和交流,具有了草根性、平民化的民间文化特色。随着“三网融合”的来临,原创动漫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将更为突显,其文化渗透力将不可估量。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以动漫产品和服务为代表的资本输出,文化的渗透力已经开始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消费观念、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而寻找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实现文化的自觉,成为动漫原创的文化担当,原创动漫本身也因此获得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中国动漫艺术要立足于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间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分解、还原、抛弃,把他国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动漫文化体系,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身份。这样,随着原创动漫形象在全球传播的将是这些动漫形象所携带的民族价值观和文化思维。对于当代原创动漫来说,民间文化早已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并镌铸着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积淀,其中既蕴藏着民族的主体精神,又包含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果以科学的精神探求民间文化的主体意识,高扬民族精神之优长,反思民族精神之缺失,在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振兴中,动漫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1.1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上世纪末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成功,中国已进入一轮以住房、汽车为主导消费品拉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时期。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18号文件在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方向性指导的同时,宣布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肯定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已成为带动地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特别是自1998年取消城镇职土福利分房制度以来,房地产业开始迅速市场化,市场竟争日益加剧,企业盈利能力同比降低。
由于开发商自身实力及营销策略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出现各种问题:烂尾楼、空置房、问题房、区域残局不计其数。尤其在营销策划上极不到位;一方面,一些策划人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策划,策划行为随意性强而科学性弱;一方面,一些所谓的营销专家正在将营销策划导入歧途。
房地产营销策划是通过对销售时机、楼盘区位、配套设施、消费对象、建筑设计、材料设备、物业管理及邻近楼盘情况等全方位的分析调查,制定与此相适应的营销策略以指导实践和取得竞争优势。营销策划的最终目的是把房屋这一商品推销给消费者,它是以创造消费者需求并满足其需求为核心,以系统的产品销售或劳务提供为手段的全方位决策的经营行为。不做营销策划或营销策划介入过晚,导致投资策略失误,开发产品不对路,以至到了中期尽管投入大量的人力宣传推销,仍然有大量商品房滞销。尽管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多次为消化空置商品房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空置商品房量仍呈上升态势。
由于营销策划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很多房地产企业陷入了困境,因此,如何规范地做好房地产营销策划,使房地产企业在营销策划上尽可能地少走或不走弯路,尽量降低房地产企业项目投资的盲目性,从而降低风险,使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题。
1.2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建立,特别是中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出台及住宅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日益显现出来。然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总体现状是:一方面各地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增幅过大过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了所谓的房地产热。另一方面,是许多房地产企业仍然是以产定销,企业规模偏小,不注重质量和品牌,忽视市场调研,盲目投资,开发的产品与市场脱节,致使大量的商品房闲置。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己由原来的卖方市场信息向买方市场转变,因此,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房地产企业想要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及策划,是否能生产适销对路的,能以吸引顾客的产品,成为房地产公司把握住市场、成功营销的关键。
房地产企业必须在房地产还未动工之前就应开始着手营销战略与营销策划的思考,从投资决策地块的选择、配套、前期设计、施工、销售乃至物业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和全程跟踪,充分体现以销定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房地产企业营销策划、方法与手段采取的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产企业经营能否成功。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营销策划是产品定位、创造品牌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如何制定好营销策划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是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房地产企业营销策划理论分析
2.1房地产市场概论
2.1.1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
房地产市场与其它市场一样要受到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口、供应者与需求者等因素的影响。在现阶段,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宏观经济环境。作为微观经济的产业之一,房地产业必然要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政府政策环境。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及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范和影响。政府政策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体现。第一,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计划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供应,从而影响到房地产业的开发状况;第二,政府通过各项税费影响房地产的价格,从而影响房地产的销售状况;第三,政府通过房地产交易政策影响房地产的流通状况。
人口统计环境。市场是由人构成的,房地产业受城市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增长率、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民族构成、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地区的特征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
产品的供应者。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晚,发展还很不成熟,行业利润率提高,吸引了众多的市场进入者。随着市场的日益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产品的需求者。如果需求者很少,在这种产品的交易过程中,竞争程度就会低,反之,竞争程度会很高。现阶段,随着国家鼓励购房的政策出台,,需求者和潜在需求者数量庞大,但由于价格与收入等原因,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以北京市为例,调查显示,成都居民的购房需求主要集中在5000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87.3%调查者期望值处于3000-5000元/平方米。但是,市场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价位分布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价位在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6000元、6000-8000元/平方米的比例基本都在20%左右,而价位在3000元/平方米以下和高于8000元/平方米以上比例都相对较少。即市场上楼盘的供给,有一半左右的供需结构的矛盾。与商品房空置量日益增加的状况截然相反的是,经济适用房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充分暴露出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着严重的供求错位。因此,需要政府与开发商共同努力,培育和发展潜在的需求。
其它因素,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等。与其它商品市场相比,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问题尤为突出,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不同房产的偏好不同。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上,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特色,交通状况等也不尽相同。所对应的目标客户群也会有所差别。
2.1.2房地产市场的特性
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有其特殊性,如不可移动性、耐用持久性、唯一性和价值高昂等特点。房地产的商品特性决定了房地产的市场特性。
1.市场供给缺乏弹性
供给弹性是指生产者对市场需求或价格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由于房地产产品的位置、稀缺、不可替代、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房地产生产企业通常在短时间内很难增大其市场供应量。
2.市场供给的异质性
因为房地产的位置、环境、数量的差异,市场供给的房地产一般不是同质商品,所谓不同质商品是指一类商品的内部,由于可按不同方式或标准划分,而导致商品质量上的差异。
3.市场的区域性
一方面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使整个房地产市场按城市或地区被分割成许许多多自成一体,甚至彼此隔离的地方市场。这些市场的繁荣与衰退直接取决于城市的繁荣与衰退。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固定性、稀缺性、永久性等特点决定房地产产品范围较一般商品要小,房地产产品的销售对象,一般也只能是同一范围内的需求者。正是由于城市经济环境不同,各地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水平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而这种房地产价格的区域性落差,就直接反映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
4.市场的周期性
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一样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经研究,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投资周期之间的关系密切,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6,属高度相关;二者的波动同步,只是波动幅度不同而已;二者的波动周期也大致吻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般滞后于经济发展,其发展进程不仅限于自身的发展冲动,而且更主要地取决于能否与其他产业协同共进。除此之外,房地产市场还具有季节性、长期性和随机变动等特点。长期性变动通常预示着整体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5.市场容量难以估算
由于房地产需求的广泛性、多样性、融资性、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需求量的估算十分困难。
6.市场的政府主导性
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属于私人财产,其所有者应具有自由处置的权利。但是,由于房地产开发使用有着巨大的外部效应,因此若听任私人自由经营,极有可能使得土地资源在使用与分配上不能达到合理配置。因此,政府为了增进全社会福利,势必要动用“公众权力”,对土地的利用与分配做合理的规划。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是一个较易受政府干预的市场,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市场。由于国家性质决定,我国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受政府干预的特点更为突出。
2.2房地产营销策划理论和方法
美国哈佛企业管理丛书编篡委员会对房地产营销策划作了如下总结:
第一,房地产营销策划是在现实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房地产公司所开发的项目和产品进行的谋划。
第二,房地产营销策划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如何将房地产公司所开发的项目和产品最大程度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运作项目,赚取更大利润。
第三,房地产营销策划可以比较与选择方案。
第四,房地产营销策划是按特定程序运作的系统工作。
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全程策划法,即从开发商获得土地使用权、市场调查、消费者行为心理分析直到物业管理全过程的策划,即谋划和决策某个项目是否该上马和该开发什么产品的过程。另一种则是具体针对某个房地产项目产品所开展的市场调查、依据市场调查做出最佳销售方案的过程。
三.成都房地产市场分析
3.1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势态
3.1.1成都住宅建设持续增长
近年来,成都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2006年成都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14.21亿元,比2005年增长17.2%;2006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14.8亿元,同期增长17.1%;房地产完成的投资量和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住房消费拉动成都市GDP增长达4.1个百分点。商品住宅建设的投资比重逐年上升,使房地产投资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2006年全市完成商品住房投资314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71%。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人均居住面积己经由1978年的3.14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18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人基本实现每人一间房。
3.1.2成都住宅建设与城市发展方向同步
迈入新世纪,成都市的住宅建设与城市总体布局、与向东向南的发展规划趋向逐步靠拢。市郊低廉的地价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五路一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东郊工业区结构大调整以及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了房地产开发合理布局。城东锦江区、成华区的房地产投资逐渐回暖,并引发了一股房地产郊区开发热潮。2006年,成都14个郊区(市)县共投资70.64亿元,施工面积增幅达39%。
3.1.3成都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
随着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政策拉动、房改带动、金融助动、市场启动等措施的积极开展,成都市居民个人购房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房地产交易市场日趋活跃。在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结构中,居住消费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0.8%上升到2006年的24.97%,个人购房己成为商品房销售的主体,老百姓自己已经成为成都市住房消费的主体,住房消费水平也从单纯追求房屋居住面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发展到数量、质量并重的高层次消费阶段。成都商品房销售规模稳步扩大。
另外,随着三环路、绕城高速公路通车以及对城市周边地区辐射的增强,成都近郊的房价大幅上涨,2006年成都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城镇居民用于居住的支出位居西部大中城市首位,紧追沿海发达城市。同时,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10位,并高出35个大城市平均水平元。近年来,成都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政府组织的房地产交易会,极大地凝聚了市场人气,掀起了商品房的销售热潮。
四.案例分析——成都市H房地产企业营销策划
根据科特勒的定义,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房地产产品是由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所组成的立体复合体。H房地产公司的核心产品层次是指房地产产品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最基本的效用和利益,是从使用价值角度对房地产产品概念的理解。消费者购买某种房地产产品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拥有该产品实体,而是为了获得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的效用和利益,即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更方便、更舒适的进行工作和生活,满足自己的家庭感、安全感和成就感。H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揭示消费者购买每一房地产产品的真正目的。H房地产公司的形式产品层次是核心产品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消费者选购房地产产品的直观依据,一般表现为房地产产品的质量、地段、用途、套型、面积、朝向、楼层、外墙装饰、品牌以及周围设施等特征。附加产品层次又称延仲产品层次,它是消费者通过房地产产品的购买和使用所得到的附加服务以及附加利益的总和,它表现为H房地产公司的商品房在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咨询,产品说明,按揭保证、装修,代为租赁以及物业管理等。H产品的构成层次如图所示。[论-文-网LunWenNet]
H房地产公司住宅的营销,不仅仅销售单独的房地产有形产品,同时向顾客提供其核心需求及附加的服务,即将核心产品转变为形式产品,并在此基础附加多种利益,客户购买的是一个整体房地产产品系统。因此,H房地产公司的开发过程中从小区的规划设计到每户的户型结构,从建筑物的外观式样到房屋的建筑质量,从业务人员的销售服务到业主入住后的物业管理,都进行了充分的策划和准备,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赢得顾客和占有市场,取得持续的竟争优势。
4.1成都市H房地产企业市场定位分析
市场定位是指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竟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木企业产品塑造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以求得顾客的认同。
根据周边楼盘及市场调查,结合H房地产企业周边区域竟争对手的情况,在分析项目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项目的核心竟争优势,通过制定完整的舒适生活体系,充分将项目侣导的“法式尊邸,人文世家”讯速在市场上传播,使H房地产企业与其他企业的项目区分开来,让顾客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并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而最终得到市场的认可。
国际风尚,舒适生活,代表着一种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时,又是很多人可以轻松拥有的生活享受,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木项目的目标就是打造成为成都中高档楼盘的典范,成为成都市同类产品市场中的表率,以其优越的性价比,赢得消费者的一致追捧。
最后,H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定位是:成都市中高档住宅市场的领导者,具有国际时尚的绿色家园。
4.2成都市H房地产企业定价策划
从房地产产品的消费行为来看,“开发商看单价,顾客看总价”。所以,H房地产企业的定价策略要结合以下策略视情况而综合运用。
1.总体定价策略
从房地产企业定价的主要目的来看,房地产企业总体的定价策略一般可分为低价策略、高价策略、中价策略三种。每种定位策略各有不同的定价依据。
(1)低价策略
采用低价策略,一般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其主要目标,而营销利润往往为次要目标。该策略适宜实力雄厚的公司进入新的市场。
(2)高价策略
采用高价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赚取暴利,而市场销量与市场占有率可能无法同时提高,现实中高价策略公司需谨慎使用。
(3)中价策略
这种策略适用于房地产市场状况较为稳定的区域内的楼盘销售,房地产企业希望在现有的市场状况下保持其市场占有率。
2.过程定价策略
房地产销售全过程是指开发的楼盘或小区从预售开始到售完为止的全过程。在实际营销中,市场营销环境可能相当复杂,房地产企业往往需要在确定总体定价策略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销售全过程的定价策略。营销过程定价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
(1)低开高走定价策略
低开高走定价策略就是随施土建筑物的成形和不断接近竣土,根据销售进展情况,每到一个调价时点,按预先确定的幅度调高一次售价的策略,也就是价格有计划定期提高的定价策略。大多数开发商都采取低开高走的定价策略。
(2)高开低走定价策略
这种定价策略类似“吸脂定价策略”,正如将一锅牛奶中的油脂(精华)部分一一撇走的做法一样,其目的是开发商在新的开发楼盘上市初期,以高价开盘销售,迅速从市场上取得丰厚的营销利润,然后降价销售,力求尽快投资收回。
(3)稳定的价格策略
这种价格策略是指整个营销期间,楼盘的售价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既不大幅提价,也不大幅降价。
根据H房地产公司以往的销售经验表明,前期低价入市,促进轰动性的销售效果,然后分批加推单位,逐步提升售价,是销售过程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稳健而又切合实际的方式。因此H房地产企业一期项目继续沿用此策略,便于在总体销售速度和销售价格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
3.时点定价策略
时点和折让定价策略,即以销售价格为基准,根据不同的销售情况适当调整各出售单位价格的策略,先根据建造好的商品房定出一个基本价格,然后再以各种折扣和折让来刺激中间商或客户,以促进销售。在H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过程中,可给予以下几种折扣方式。
①在双休日与法定假期给予额外99折优惠。
②在开盘和房交会期间给予额外99折优惠。
③一次性付款给予98折优惠,首期三成给予99折优惠。
4.3成都市H房地产企业广告策划
1.项目导入期广告促销
H房地产企业一期项目的导入期,即开盘前期。在此阶段广告的内容是通知性的,广告的运作应努力在短时间内将产品概念灌输到目标消费者的头脑中,让产品在消费者的心里建立正面的形象,激发其购买欲望。H房地产企业产品牌宣传H房地产企业优秀的楼盘品质、园林式社区生活方式、法兰西国际时尚生活方式等。产品、品牌、文化概念的传递都要在这一段时间达到显著的效果,以求在目标消费群体心目中建立H房地产企业国际风尚社区的园区形象,使目标受众对项目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项目的带来的生活产生向往,以产生购买欲望,对于房地产产品,百万元的广告费用一次投入比分十次投入效果要明显得多,大幅宣传带来的规模效应对房地产销售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对于导入期的广告投入应是全部销售过程的广告投入中最重要的部分,以求达到广告宣传量的饱和。
2.项目成长期,即项目的开盘期
在这一阶段广告的内容是劝说性的,广告促销应强化H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定位与确立产品品牌个性,确定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中的心理定位,以便在高速成长阶段占据有利位置。
在这一阶段的广告,应侧重于高品质国际时尚生活与H房地产企业一期的对接。
由于第一阶段广告实施中的国际时尚生活方式的侣导在目标消费群体中已产生共鸣,他们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日渐强烈,在成长期,将H房地产企业与其心目中理想生活相呼应,以求实现销售开盘的理想预期。
电视广告对于完成上述对接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以及揭示H房地产企业成为“国际自由人的家”的远景生活。从而,带了目标客户的尊崇感受和向往,并与其它竟争品牌有效差异化,形成H房地产企业的国际风尚品牌资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许多成功的商务人士可能要到晚上十点以后才有时间看电视,所以,将电视广告安排在较晚的时间段可能效果更好,那个时段的广告收费也相对便宜一些。
这种广告宣传片也可用于楼宇视频系统的播放。此外,报纸广告、电波传送等媒体的广告实施,也可对这一阶段项目的销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项目成熟期广告促销
项目经历了开盘期后,销售进入较为平稳的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广告的内容是以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本案产品为主要目标,对产品的品质强化是广告推广的重点。就本项目而言,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建设已近完成,已购房的消费者同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对项目的进展都十分关注。将项目的建设情况及时的向消费者传递,同时让他们看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公司之前的承诺的履行,这是H房地产企业项目最好的销售卖点。
因此,在这一段的广告运作中应侧重于项目承诺与项目实施的对接。“电视购房”是这一阶段广告宣传的理想媒介。计划购房的精英人士对房地产类节目通常都会有所关注,这些栏目的节目制作要结合项目实况,则会使购房者更有信心和安全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将楼盘实景展现在消费者的而前,将老客户的居住生活展现在目标群体而前,对他们是最好的吸引。
4.项目衰退期广告促销
当项目进入衰退期,即尾盘期后,应对项目的销售工作做总结。此时不宜花太多的资金投放在广告上,所作的少量广告也应是围绕在企业形象和品牌上下功夫,理想的销售业绩,购房者的满意和业主的忠诚,这些都是对H房地产企业项目尾盘最好的推广,同时,这些也将成为企业品牌的有效验证,为企业下一次的开发项目奠定基础。
五.结论
房地产市场营销已从过去的“消费者请注意”的模式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的模式,房地产公司所做的任何调整都应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向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消费者和市场营销的调研质量,同时要重视消费者的行为研究。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必然会影响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而对日益激烈的竟争,开发商们必须进行经营理念的调整,对房地产营销进行深层次调整和整合策划,这是房地产企业决胜未来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