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高效课堂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课堂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效课堂理论

第1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数学 高效课堂 运用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观分析、检查、验证和二次加工创造,这与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十分吻合。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建构主义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意义

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科学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上的衔接性、逻辑性都存在很好的建构性,尤其是高中数学,在小学、初中基本数概念、顺序、换元等基本数学知识模式储备的前提下,愈显知识体系上的建构特点。通观高中数学内容,从集合到映射,从映射到一次函数,再到二次函数、反函数;从整数到分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再到复数;从排列到组合,进而凝练出二项式;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又到平面解析几何,这些知识模块内的层次递进,无不有着严格的逻辑性,在知识的学习上环环相扣,前提性知识的学习有着某种不可替代性,这种严谨性从另一方面恰恰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性、规律性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的这种本质性建构特点,为建构主义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

从学生自身来讲,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性思维高度发展,知识掌握的概括性和间接性进一步增强,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更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并且能运用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等更加复杂的方法进行规律的探寻,这种逐渐摆脱具体形象的思维模式,有利于高中生短时间内对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创造能力的迅速发展,为建构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了客观和主观条件。

二、应由整体到部分,精心设计科学教学方法与步骤

传统数学教学常采用部分到整体、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将数学知识进行由低级到高级、由特殊到一般的呈现式教学,如通过大量的举例来完成学生对集合这一概念的掌握,这种方式有它的优势,符合个体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但是对于高中数学来讲,却难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的参与主动性。

而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则提倡由整体到部分的授课方式,教师会提供知识的“骨架”如内涵及核心性质,让学生借助这一“骨架”去自行探索规律和收集实例,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调控,这种建构还表现在教师对整体性学习任务进行要求,而由学生自行进行任务分解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节奏加以实现,还是以集合为例,教师在提供集合概念后,可以通过原型聚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集合性质的探索与归纳,最终得出集合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的认识,这种过程性探索的方式,对于接下来的复杂集合问题解决帮助很大。如几何教学,抓住立体几何的两大主线:证明与计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程为: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其次,以角和距离为主线进行计算,角的主线为: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距离的主线为: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线线距——线面距——面面距,重点是点面距。

三、可创设认知矛盾,实行多层次通畅教学

建构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对旧知识的体系框架有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有效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在旧知识上找到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立体几何这一知识模块对于高中生来讲,与以往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大区别,往往存在知识经验上的相悖,点线面之间的组合更加灵活抽象,这种变化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则恰恰是激发学生认知矛盾,促进探究学习的契机,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讨论,如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180°”“四边形内角和360°”是如何证明的,在立体几何中是否有变化,如何证明,不但利用了学生在初中时熟知的平面几何知识,降低了知识的突兀性,又恰到好处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从学生个体角度讲,建构学习来自于学生的主观体验,通过随即通达教学,通过对知识背景的改组变化,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教学整体效果讲,对课堂的有效建构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知识体系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进行区分,以符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四、能集思广益,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增大,已经逐渐延伸到数学前沿如数理哲学、数理模糊性等领域,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之相对应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为了激发起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群策群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的彼此碰撞,更利于学生吸收新思想和反思自我。

第2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谈高效课堂有感理论学习体会

天天谈高效课堂,什么不是高效?怎样才能高效才是我们要明白的问题。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与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全面互动的过程,是从高效教学出发而落脚于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在新课程条件下,高效课堂就是在每一节课中,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的境界。这样的课堂中,学者乐于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教者乐于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

首先精心设计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乐于学,这就要求自己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的互动。

其次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第3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高效课堂 评价标准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文简称“三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是高职思政课的主要方式,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高效课堂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明确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对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高职思政课的高效课堂,是指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高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课堂,是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结合、教学相长的课堂,是思想教育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课堂,是高职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堂。

如何评价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否为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如何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高职院校在思政课高效课堂的评价中存在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将思政课与其他各类理论课程混为一谈,使用一般的理论课课堂评价标准,过多地强调形式上的要求,挫伤某些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误导某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高效”。因此,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客观性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的评价标适钦个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关键,标准如何将成为整个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质量评价的核心因素。总体说来,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主要涉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价标准,笔者仅就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价的相关要素从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过程评价两个方面阐述高职思政理论课高效课堂评价的标准。

一、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的构建。在“生本教育”视角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即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等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这是教师的基本功,高职生的特点和思政课的独特性更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起点。目前高职思政课与本科使用同一教材,而高职生源五花八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认识观点消极且偏激等问题,这已成为影响思政课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心理需求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要求寓于教学活动之中,动静结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高职新生认知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升素质与能力。

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依据教师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与高职思政课总体要求和高职学生实际的深广度、准确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时效性相结合,还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目标大致包含:知识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素质提升目标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上,合理有效,层次清楚,深浅适当、够用为度;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应符合该内容在教材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案例具有典型意义。

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依据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职思政课定位和高职生具体特点的契合度、整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生本教育”视角下的思政课高效课堂,突出特点是学生积极且广泛地参与教学,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继而“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事做,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活动。教师设计的活动要符合思政课定位,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合理巧妙,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手机等工具辅助教学,制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的多媒体教案,使思政课内容可视化,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依据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所具有的多样性、合理性、创新性等进行评价。

二、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高职思政课的主阵地,对教学过程是否高效的评价一般通过现场观摩和使用测评量表等方式进行,主要从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教学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与结果等维度评价。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思政课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一堂高效的高职思政课,既取决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广博的知识储备、精心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风格、高超的教学艺术、强烈的语言感染力、有效的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要素,更取决于学生的真心喜爱、积极参与、努力践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纠偏等。

因此,从师生互动角度进行评价,教师应善于运用清晰、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氛围,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平等交流,注重教书育人;学生应充满热情,思维活跃,乐于自主表达观点,愉快地与他人沟通。师生互动性强,互动效果明显。

2.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

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应该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认知社会的方法、提高全面素质的功能。可以从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环节完整等角度评价。

教学内容恰当:紧扣教学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展示,基本观点清晰,难易处理得当,重点和难点的深广度适当;教学过程中的情景、热点问题及案例的选择恰当且具有典型性,凸显“三观”教育。

教学方法运用:教师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运用巧妙,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指导学法得当,体现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资源利用: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化手段,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能够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共同参c,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环节完整:课程导入新颖、教学环节完整,要点讲授、学习活动、总结提升等环节,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实现。

3.教学效果与学习成果

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应该是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高职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其目标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这一目标包含的内容非常复杂,目标实现程度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往往不能“立竿见影”,而是要在学生进入社会甚至若干年后方能显示出来。因此,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的效果评价主要从教学设计的实现程度、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者通过现场听课,可以观察和感悟到教师是否有效控制教学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否调动课堂气氛和小组学习,是否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三观”和综合能力,是否注重学法指导等。

通过现场观摩可以直观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学生是否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且思想活跃,有没有走神、打瞌睡、玩手机、说闲话等现象;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投入了真实情感,参与学习讨论的学生是否能达到或接近100%。更重要的是,评价者应更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质量和深度,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知识、能力、素质和创造意识是否得到训练和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深度如何。如学生情感流露是否真实,语言表达是否顺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得到深化与提升,对教学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如何,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等。

根据观察记录,可以做出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等评价。当然,现场观摩只是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还可以运用多种量表,多角度地综合评价。

4.教学特色与创新评价

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既定知识的学习确立正确的“三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做人与做事,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这一过程是教师创造与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过程。在评价标准上,对师生充满个性特征和创新元素的亮点进行积极的挖掘和肯定,对于高职思政课高效课堂的构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薄运玲.浅析高职思政课推行“生本教育”的问题[J].文教资料,2016(21)(总第725期):158-159.

第4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建构主义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25

本文从创设情境、多元互动、小组实践等三方面进行教学分析,提供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原理、方法、运用的实际方案.建构主义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对于知识点的分析以及知识系统的构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数学教学不乏抽象化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适当的情境作为教学的工具进行授课.学生的思维多数还是容易接受形象化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中的课件演示、Flas播放和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形象易懂的情境,结合知识点进行有效教学.情境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模型及知识点模型,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相交和平行”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与设置疑问相结合的方式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对知识学习的欲望.用多媒体展示下图所示图片,

问三组图的两条线段那一条更长?学生给出的回答包含了各种情况,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原来每组图的线段长度都是一样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是诧异,于是引出了图形的位置关系对视觉影响的思考,学生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时也非常认真.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元素,或是学生比较关心的现实问题等进行具体的建构,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完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也会变得更加高效,能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基于情境的知识点的建构,除了情境的形式选取,还要注重形式与内容上的契合度,方便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模型,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

二、多元互动,丰富认知

初中数学的知识系统庞大且复杂,学习起来需要调动多方面的感官和经验,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聆听教师的讲解,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可以获得对于知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在学生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方案沟通也能加深对于知识系统的构筑.教师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题目来对学生的多元能力或综合能力进行检测以深化其对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时,对于把一个图形的各点的坐标进行加减的运算从而得到新图形的过程,与图形平移的知识进行相结合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计算以及画图验证,还得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求将三角形各点横或纵坐标减去5得到的新图形的坐标及位置.这道问题就考察了学生对于坐标方法应用的规律是否掌握,也体现了学生在自行计算和思考的过程中多元智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元互动的形式还可以表现为学生与课本、试卷、辅导资料的生本互动.在这种互动形式中,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自我学习获得对于知识的第一印象,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也是延伸性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的学习只能用来解决当时的较为简单的问题,更多的深入的学习和提升都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自我提升,这样也能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小组实践,合作学习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丰富和积累的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各人都有其掌握得比较好的方面,或是基本概念记忆牢固,或是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强,或是在应用题的解决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如果能将学生的能力进行分享和组合,会得到意向不到的教学效果.故而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实现个人的能力提升,而且开放式的小组氛围可以让学生体验实践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和素养.

第5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效课堂教学

一、 高效的课堂应该突出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主体”

1. 教师的“导学”作用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作用。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应变单一、呆板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形象的“导学”,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中所散发的创新意识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为“主动式”,促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了主体发展的欲望。

2. 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总目标都能由学生自己提出。许多课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课题,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而且是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教师居高临界下,唯我独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喂以知识”的学习者,课堂活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的灵感就会被抹杀掉,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这是两极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3. 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课堂活动中,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学生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习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远大理想奠定基础。这些品质的形成不是靠教师讲解来的,需要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随着年级的升高、掉队的学生也在增加,其原因在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参与不充分。

二、 高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高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 高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Do you understand?”或“Have you any questions?”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四、 高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要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更加清晰的榜样形象。

五、 注重教学活动的“高效性”把握

第6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问题的提出:充分学习理论知识,用以指导新课改十分必要。只有从理论基础上理清思路,改变观念,才能自觉地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当代最前沿的教育方法和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和二元智力理论的影响下,“填鸭式”教学模式急需改变。

【关键词】认知理论 合作学习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6-03

中国教育改革顺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站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改要求教育家们要有新思想、新办法解决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痼疾――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足。

当今世界,各国以教育立国,以教育兴邦之识已成大势,各种教育改革理论方兴未艾,其中不乏已成为各国学习模式(如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中国近年来,大力提倡课改,运用高效课堂模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已经在理论准备和技术层面取得一定效果。尤其在技术层面,各种方法已经日臻成熟,已经从临摹阶段逐步向“自习”阶段发展,而我们最终走向“自创”。

因此,只有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方面弄清楚其来源,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设计更合理,分组合作学习更符合学生特色,评价标准更加完善。并且,能够使教师、学生向更高、更深层次开拓智力空间,才能尽快从“临摹”阶段走向“自创”阶段。

一、分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1.组:“组”字从“系”,从“且”,“系”指丝绳,“且”意为加力、使劲,二者合起来,指用力编织绶带。在教学中,“组”就是由学生、导学案(问题)、教师串起来的一个合作团队。

2.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是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平台,是以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

3.分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综合运用教

学动态因素,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学生、教师各层次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分组合作学习的特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各种智力水平(一般个体智力分为8种),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为主线,体现以“生”为本理念,把学生情况、学习氛围、师生、生生关系有机组合到一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超市,兴趣的狂欢。

二、分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指导实践的是经过验证的理论。当今,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受两大理论体系的影响,而这两大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重人格培养,尊重个体差异,人人享有平等教育,造就不同能力的人才,以及多元的评价标准。

(一)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影响

中国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是孔子生活的时代,思想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且具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川的积极的思想学术氛围。各诸侯国为了立国治国展开了人才争夺,有德有才之人成为那个时代的“潮人”、“达人”。为了满足治国平天下的需求。大儒学家、教育家孔子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学校,培养了大批适应当时社会急需的“人才”。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孔子把教育确立为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他认为,庶――富――教是立国的根本。“庶”就是劳动力(生产力),“富”就是发展生产经济,“教”就是教化、教育。因此,教育成败关键看教育在治理国家、社会的地位如何。

2.有教无类,打破不平等。他打破只有贵族是聪明人、贵族具有学习能力的不平等教育思想,认为,天赋人心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因此,孔子的学生中,有穷的吃不上饭、住不起房的,有士大夫,有有钱人,只要愿意学习,他都以宽怀接纳。

3.兼收并蓄。不论你是天资聪明,还是愚笨,不管你有超常智商,还是智力平平,孔子都来者不拒,他认为“肤良医之门多病人”。

4.开放式教学。教学时间因人而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分地域、不分种族。

5.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材选择自主性。学有四教:文、行、忠、信。授有“六经”、“六艺”。“六经”侧重文化知识,“六艺”侧重才能、技能培训。

6.教学实践。学以致用,带诸学子游历列国,考察国情、民意,验证所学。

孔子的教学方法(技术层次)也是灵活多样。其核心是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教学方法的核心。重视个体差异,因其自身特点施教。另外,孔子还有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技法。例如:①谈话、讨论、探索式。(个别谈,聚众谈)②学而知之,知行统一。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自学(独学)――诱导――领悟――表达――再思考――再领悟(提高))④明确标准(成人,立德),目标、标准深入人心。(评价灵活)⑤举一反三,学无定论。⑥争论、质疑。畅所欲言,质疑老师。⑦教师、学生平等。⑧寓教于乐。教《诗》配乐。

(二)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对教育改革理论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索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综合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对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扬弃,提出了人不仅具有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而且还具有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能力,交往――交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①每一个体智能各具特点(同时独立拥有8种智能)。②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环境、社会、自然、教育条件)③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解决、创造)。④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看待智能问题的视角。

根据中外教育理论,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特点,发现、培养、激活个体智慧(智力),把高效的教学设计与培养不同能力的“人”紧密结合,方式、方法很多,当前流行的小班制,分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社会实践法等都在向同一个目标发展――培养有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有社会交流能力的人。

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单一的讲授法,成了“任我行一统课堂”,不能因材施教,对分组合作学习法理解不够,运用不恰当,热热闹闹,达不到目标,课后还得靠作业压,不能体现个体差异;讨论法,漫无边际,没有主线,知识教授不到位;社会实践法走了过场,效果无法评价等等。

只有把中外教育理论与导学案的设计、分组合作学习以及评价方法紧密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导学案的设计,核心是既要把知识设计好,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学案要有层次,有充分展示不同特点学生的内容设计。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体现多元性,目的是发展多元智能。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加德纳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独立的八种能力,即使是脑损伤的人,也只是一种能力受到了损伤,现代科技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分别管理不同的能力,每个人有与众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关键智能,教育就是要激发这种能力。如果导学案设计脱离课堂主体 ――学生,仅就其知识内容而设计,那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也背离教学的终极目标――造就不同能力的“人”。导学案的好坏决定了教学目标的是否达成,导学案的高度就是教师水平的高度。

导学案设计体现差异性的主要方法是分层次设计,就不同智力的学生设计相同或不同的问题,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答案。孔子在差异性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智能的学生,设计了因人而异的解决办法,同一问题,却因特点不同的学生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高效课堂的第二个重要支柱就是分组合作学习

分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得到尊重,让他们的智力差异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展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潜力各不相同,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得到展示和实现,都会通过某种对应符号表现为一种能力。因此,分组合作学习绝对不能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而必须成为课堂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使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展示。

(一)分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建立在学生独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预习的基础之上

课堂教学顺利与否,关键看学生对导学案理解的深浅。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独学,课前的预习,并通过预习,保证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重点、难点及主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节课就是失败的。预习,也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发挥个体智能差异性的一个具体行为,为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二)分组合作学习,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是教授法、探索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时,根据课堂的不同阶段,分别利用不同方法。

第一阶段:(引入导学案):教师要以充满激情的语言 ,诙谐而不失本意的表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启发式和讲授法起主导作用,把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清晰地告诉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探讨阶段。

第二阶段:(讨论、争论),组内、组间进行讨论。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点拨、组织课堂,主体――学生展开争论、讨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心,采取讨论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探索模式,方法灵活,发现疑点,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各个层面进行交流。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注重一个氛围――热烈,对抗而又有序;两个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导演,学生演员,师生平等;生生关系――同层次对学,不同层次帮学。本环节是充分展示个体智力,人格差异的主要阶段。教师要以赞许、鼓励的方法,让每个参与者都有展示才智的机会,教学秩序自由度要高,提出问题层次要强,解决问题干净彻底。通过争论、探讨,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本阶段,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畅所欲言、质疑、举一反三等方法得到运用。

本环节用30分钟时间。但是,教师在掌握进程时,要把握学生的讨论状态和导学案的理解情况,可再拿出5分钟进行初评,纠正一些不正确、低效率的做法,以便在评价阶段能有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在争论、探讨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引入点评。点评阶段是探索法的延伸,也是提高阶段,展示各层次的成果。教师应当以不同层次的代表分别进行点评,允许抢评。根据孔子对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一对一对评,让不同个体智能差异有展示机会,也可以更深入了解个体智能差异。在点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教师在点评时,多用肯定的语气,少用否定的语气,不用轻慢的语气。

第四阶段:评价应当是清楚而明白的,应当有一个基本体系,不同科目有不同的标准。必要的定量是可以实行的,但是,不能给学生贴一个好或者不好,优秀或者差生的标签。即使打分,也不要当堂公布,尊重个体的人格,是评价方法的重要点之一。

第五阶段: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但又不拘泥于课堂内容,要有开放性、选择性、自由度,作业以社会调查、手工制作、参观学习、读书心得等内容为主,把课堂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观察能力等。

四、科学评价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相对独立的通过不同符号表现出来,是独立的不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据此,加德纳和费尔德曼教授用10年时间的研究实践,对学习活动评价方法进行设计,目标是为了发展一种新的方法,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7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教学

只有高效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而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师们必须要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氛围。以下是本文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而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作为历史教师,要以改革历史课堂为突破口,为学生营造实事求是的学习氛围,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切忌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横加指责,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良好、有效的新课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一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督促老师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精彩无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例如,利用引言、史料导入。自古至今,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影响世界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后代起着强大的指导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这些人物的言论,会大大增强课文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使之成为教学中的有效辅助工具。例如,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我先从人性出发,分别引用孔、孟、荀三位圣人的有关的言论:孔子的“性相近”,孟子的“人无有不善”以及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让学生先感受三位圣人对于人性的不同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方面三位圣人的观点,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热烈,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入了新课:“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学术自由、国家的支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孟、荀是其中重要的代表,除此还有很多不同的思想,要全面了解当时的盛况,那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吧”。

三、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的精神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讲解教材,解答疑惑,教师在学生的求学路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丰富学生情感,锻炼活跃思维方式,提高思想境界都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舞台,大胆的释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一味的相信教材依赖教材,要客观的对待教材,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质疑,大胆假设,本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理念,理想科学的解读教材,学习教材。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教材上密密麻麻的的文字很多都被史料和插图资料所代替,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跃思维和想象力,摆脱了一味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合理规划教学进度,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在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生活、社会发展以及文明发展历程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同时,敢于对教材质疑,用审慎的思维观察思考。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的背景和意义,我会提高大量的史诗资料供学生参考研究,资料必须是有事实依据的,不能为了取信于众就信口开河,要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养成负责,如果只是哗众取宠,那历史教学就是去了它的意义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生命的品质,塑造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修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心深处养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历史楷模为榜样,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境界。

四、以生活为教学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机制,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让学生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促进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我会联系学生们熟悉的体育运动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们知道奥运会吗?又对奥运会了解多少呢?你们知道它起源于何地吗?”同学们一听到是关于奥运会的话题,兴趣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借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就学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历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个绝佳契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广运用,把历史教学引入了一个具有海量信息资源,交互性非常强的教学空间。多媒体教学既吸取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摆脱了它单纯的课本―粉笔―黑板的死板、枯燥的模式,不仅大大拓宽了教学的空间,教学的感染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是那些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进而建立起一个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解决了很多比较抽象难懂的问题,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声色俱备。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更深刻的感官刺激和心灵触碰。

总之,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了学生的成长,吸取百家之长,取其长补己短,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系统中的不足,将教材和生活相结合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模式,展现历史的魅力,激发创造思维,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主编.历史地理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第8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33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1. 优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成绩难于提高

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较多。许多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中学教了几年后,多数都想方设法进了条件好的学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少指导,导致青年教师的成长缓慢,教学能力一直不能显露出来。新上岗的部分新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不强,缺乏爱心,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课程综合化的新要求,科研能力薄弱等等因素都制约着教学成绩的提高。

2. 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入,教法不当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来只有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级培训,这些教师和其他没有培训的教师知识能力也大致相当。回到学校进行校本培训时有容易产生“自己培训自己”的低水平重复现象,想通过培训,把教师们的理念、观点转变过来是很难的。回到课堂上,许多教师大部分的课堂依旧实施他们早已习惯了的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有的对新课改领会失当。

3. 盲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现在的新课程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例如,计算机的使用、多媒体的使用等,这些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能够更加轻松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许多教师基于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优势,片面地认为只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所以他们就不分课的种类而全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1. 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倡主体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国际上教育改革的趋势。主体性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不仅能实现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与反馈,还能调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 重视阅读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课前阅读,教师应要求学生有的放矢。根据内容的不同,教师先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出几个阅读提纲,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边读边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讲时突破、攻克难点。这样既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阅读,教师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如概念、规律等,可以让学生齐读、默读或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学生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学生要弄清其原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未有文字以前,人类知识、技能的传播就是靠语言世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先进,语言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学不同于讲演,不宜“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语言运用务求精练、准确。在概念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新概念的教学,笔者注意以精练的口头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板书)加以表述,并让学生从语言结构上理解新概念的含义、表达、适用范围,从而形成清晰的概念,为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物理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在讲述、释题等教学活动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往往有不问条件、套错公式的现象,如学过的公式有以F代表力,以V代表速度,可它是什么力,它是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在解题时他们忽略了,从而导致解答错误。针对这一点,在讲述、释题时,说到力,务必让学生弄清是谁对谁的什么性质的力;说到速度,务必让学生弄清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也逐步形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因而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让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从而求得教学较理想的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且注意感情的投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适当的激发;用信任、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用肯定、赞许的语言,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进步,使之成为继续前进,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驱动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失误,多用尊重、体谅的语言,给以正面激励。

3. 树立课堂“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活动主体对既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驱使活动主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人们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问题是物理教学的中心。问题解决是认知的核心――物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认知领域,问题解决中蕴涵丰富的知识,因此教师的问题意识是影响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实现课堂教学设计深层追问转型与突破的契机。

4. 突出抓好最基本的知识教学

华罗庚先生说过,书要愈读愈薄。这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其要旨就是启发我们教和学的着力点要放在牢固地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上,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创造条件。科学概念是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不能半生不熟,否则学生是无从掌握学科的知识系统的。例如有关力学的概念教学――力的科学定义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我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外,还着力引导学生从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去认识,并特别强调:一说到力就必须能说出施力者和受力者,否则是无法了解力的实质的。对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认识,上述基础打好了,用图示方法就不难解决。而物体发生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从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力的等效作用等等,学生也就学得比较容易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不少,但相对而言也有叫基本的,这应花大力气教好,让学生学会。

5. 从生活走向物理

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规律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认真去观察研究,做个有心人,就会认识它并找到它存在的规律,从而为生产、生活服务。由此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为高效学习物理知识增添新的活力。如在学习惯性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抖动衣服,灰尘会掉落”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进行认知,然后应用惯性知识理解“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就可使水银柱降回液泡中”的道理。再进一步运用惯性知识找出“提高跳远成绩”的方法,即起跳前先助跑。

第9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

对于是否能够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课前备课是至关重要的。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高中历史而言,教师的备课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目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而言,已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课本为根本,知识也大多数是课本知识。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些高三老师常戏谑地说,等学生参加完高考发现,一年的课本又白讲了。因为高考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摆脱了那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师的备课至关重要。做好备课活动,应该做到三备。

一备学生。可以说每一届的学生都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精心了解学生的水平所在,掌握学生的能力差距,有的放矢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准备。二备目标。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都有详尽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该熟稔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知道每节课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并且学到什么程度。三备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非常关键,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师普遍有一个体会:现在的课本不好教了。但是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教师都要紧跟改革的趋势,把握好教学工作。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师应该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紧跟高考动向,对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取舍,争取每节课都做到高效。

二、增强高中历史课程的趣味性

历史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包含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也留下了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穿插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小故事的选择是一门学问,不能为了给学生讲故事而讲故事。对于融入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和课本知识有效地进行联系,通过故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而选择不当的故事,则削弱了课堂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完整的课堂教学。因此,选择故事时教师要进行一番深思熟虑。

比如,笔者在讲解《新航路开辟》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融入了航海家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的故事。麦哲伦率领着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后,有一个叫亨利的仆人是来自于马六甲的,这个仆人会一些马来语。这次航行到了菲律宾之后,麦哲伦利用仆人会讲当地语言的优势,企图挑拨当地部族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却引起了当地部族的不满而被当地人杀害。最终,麦哲伦的手下继续带领原来的船员进行航行,辗转地越过马六甲海峡,途径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终在1522年返回了西班牙。笔者在讲授该内容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这样的故事的补充就是恰到好处的融入,对于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优化教学,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许多一线教师或者学校都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形式是引入导学案,把桌子对面排。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许多的困难,比如如何确保在单位时间内学生都能高效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凑在一起说笑;如何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地利用时间等,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开始前,教师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及合作学习的成果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学到哪些东西,而不是流于形式,但毫无成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教材,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阅读单元提示,明白该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内容;其次,让学生思考单元内部每课之间的因果联系与逻辑关系;第三,让学生去学着分析每节课内的每一个小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