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乡镇机构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机构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机构改革

第1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速职能转换提出了新的课题。尽管目前社会上对乡镇机构改革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达到共识的,那就是乡镇机构改革的前提在于转换职能,最终达到的目的也在于转换职能。

乡镇是国家组织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层,担负着稳定一方社会、发展一方经济、服务一方群众的职能。透析目前农村乡镇在职能上存在的问题,“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十分突出,这也是造成乡镇机构不作为或不能很好作为的痼疾所在。

“缺位”,简单地说就是份内该干的事没有干好。造成乡镇政府职能缺位,一种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对于一些本应该由乡镇政府承担起来的职能,没有自觉地承担起来,这种可以叫做无意识缺位。

另一种是由于受乡镇政府经济能力、干部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已经认识到应该做好的工作也没有完完全全地履行好,我们把它称之为有意识缺位。这两种情形共同构成了缺位的原因。

“越位”,就是指做了超越政府职能范围和权限的事。该放的权不放,不该管的事偏管,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整天忙忙碌碌,工作费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

“错位”,就是不做自己的事,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表现为有利益的事争着抢着干,没有利或责任大的事不闻不问,推诿扯皮。群众遇到为难事,找谁谁不管,今天推明天,明天支后天。甚至出现了无执法权的非财税乡镇干部收税的违法问题。

乡镇政府在职能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共权力的“变味”,甚至滋生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病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出现了人越改越多,机构越改越复杂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改革必须先从转换职能入手。

就目前来说,转换乡镇职能,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走好三条路子。

走规范化路子。要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坚持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加强管理和协调工作,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与事权范围,注重发挥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规范政府职能,打造法治政府、公信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

走社会化路子。对于扶贫帮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乡村建设工程等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指导协调,需要借助社会团体和民众力量共同承担的工作,应该弱化政府角色职能,彰显社会角色职能。就目前来说,仍然要以政府为主,其载体暂放在政府,待条件成熟后转给社会。作为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引导社会力量承担起社会职能,从而提高政府行使职能的效能。

走市场化路子。要加快政企、政事分开步伐,进一步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以减轻乡镇政府负担。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脱钩工作。同时,要依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规范其行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推广等一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要全部、彻底地转为市场职能。

第2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减少编制、分流人员、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200x年的机构改革中,我们特别重视乡镇机构改革问题,并在改革实践中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这方面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200x年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山东省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和《山东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意见》,2002年3月,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复精神,组织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这一次机构改革全面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的改革思想,改革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一)机构编制精简情况

乡镇党政机构由原来的99个精简为36个,精简64%;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由原来的114个精简为34个,精简70%。

乡镇党政群机关编制由原来的625人精简为389人,精简236名,精简比例为38%;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编制由667人精简为319人,精简348名,精简比例为52%。

乡镇党政领导职数由110人精简为94人,精简16名,精简比例为15%。

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精简分流351人(其中整建制转为自收自支的139人),精简53%。

(二)机构改革的成效

通过此次改革,解决了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推动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改革,乡镇政府在职能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许多乡镇干部对乡镇政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初步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撤销乡镇企管委后,政府直接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或干预企业生产经营自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政府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则由事业单位承担,过去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改观。

二是优化了乡镇组织结构,精简了乡镇工作机构。通过改革,乡镇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工作机构得到精简。机构设置凌乱、庞杂的现象得到初步解决。乡镇只设立四个综合办事机构和四个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即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财税办公室。四个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即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村经济服务站、文化事业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另外,又统一设立了五个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

三是精简了乡镇人员编制,优化了乡镇干部结构和素质。在改革中,乡镇人员编制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一批年龄大、文化低、头脑不够解放的干部退出了工作岗位,干部结构和素质得到优化。市里对乡镇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使乡镇一级人浮于事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与此同时,在改革中全面推行了竞争上岗,机关股级领导职务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全部是通过笔试、面试两轮竞争才得以上岗,在职干部的结构和素质得到优化。

四是从长远看有利于减少财政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此次乡镇机构改革,由于人员分流暂时还不能全部到位,从目前看,减少财政开支、减轻农民负担的成效尚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乡镇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大幅精简,将对减少财政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乡镇行政事业体制和机构还存在诸多问题

机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乡镇行政事业体制存在的问题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机构改革就彻底解决。目前,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未完全到位,干预农民和经济组织生产经营自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尊重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权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二是事业单位的举办形式单一。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事业,实现举办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当前乡镇事业单位过多地依赖政府举办,目前还没有事业单位转为经济实体。

三是事业机构行政化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乡镇事业单位并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重管理、轻服务。加之乡镇事业单位不是一级独立法人,不能自主地开展活动,主要精力是中心工作,业务技术工作成了“业余”。

四是不少乡镇的人员精简和分流任务并没有真正落实。2002年机构改革时规定,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要在三年内与财政脱钩,但从当前的实际运作情况看,这个任务还很难完成。

五是对机构、人员精简和整合仍然不够,且重新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虽然乡镇的机构和人员确实已经进行了很大的精简和整合,但现有机构和人员仍然偏多,还有进一步精简和整合的必要。

三、乡镇人员精简分流任务相当艰巨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我县党政机关的入口把关很严,只能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尽管乡镇党政机关人员编制进行了大幅度精简,目前乡镇机关基本没有超编现象。这次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重点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从当前的实际做法看,人员分流的主要途径是内退,离职创办经济实体或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的人员还相对较少。在2002年机构改革中,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共分流351人,其中内退39人,分流到经费自理的单位170人,整建制转为经费自理单位人员139人,辞职3人。机构改革后,人员分流的重点就转移到经费自理单位与财政脱钩问题上,从目前看,经费自理单位的人员全部从财政供养体制中分离出来还很难。

首先是难在认识上。不少人认为,人员问题是历史形成的,现在要一下子解决不好办。有些人员还抱着“进了国家的门,就是国家的人”的观念,存有依赖思想,宁愿拿几百元工资,也不愿到市场上去拼搏。

第二,难在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事业单位没有正式的法人地位,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为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中还不能养活自己。个体私营经济实力差,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缺乏吸引力。机关事业单位中很多人员没有一技之长,创业能力差。

第三,难在政策的不配套。现行的人员分流政策不足以吸引机关事业人员自动离开吃财政饭的岗位,他们在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有后顾之忧。改革是要付出成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本的,但改革的成本过大,政府也将负担不起,怎样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一个难题。

四、进一步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要对乡镇科学定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能进一步整合和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的新思路。

要建立编制管理与财政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虽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带来了重新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客观压力,但如果编制管理和财政管理是完善的,就能从严控制机构和人员的增加。编制管理是控制政府机构和人员膨胀的闸门,然而,编制管理的法规建设却并不完善,要实现机构编制的法定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有效消除乡镇机构和人员反弹或膨胀的现象,必须要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乡镇编制与财政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堵住导致乡镇机构和人员反弹或膨胀的漏洞。

要赋予乡镇事业单位法人地位。乡镇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壮大了,才有能力面向市场搞好服务、增强实力,实现与财政的逐步脱钩。要根据财力状况,核定站所经费基数,花钱补事而不是花钱养人。

第3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一、正确估价我市乡镇机构改革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我市的乡镇机构改革从*年8月开始全面铺开,到*年底基本结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平稳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精简了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乡镇内设机构由平均9个精简到3-5个,乡镇事业站所由17-19个精简为7-9个。乡镇行政编制平均精简20%,共精简1463名;事业站所编制核减30%以上,共精简2835名;乡镇领导职数统一配备7-11名,共精简271名。

(二)分流了人员,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全市各乡镇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末位淘汰,既敞开了人员分流渠道,又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全市乡镇共分流人员2933名(含轮流坐班人员),改革后乡镇人员在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方面进一步趋向合理,干部素质有所提高。

(三)进一步转变了职能,理顺了关系。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已基本脱钩,政事政社逐步分开。乡镇机关将技术性、辅、服务性的事务交给了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特别是进一步理顺了县乡关系,除个别站所继续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外,其他单位的人、财、物、事“四权”原则上下放到乡镇,促进了乡镇政府功能的完善。但是,与农村税费改革要求相比,乡镇机构改革还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乡镇内设机构和事业部所撤并不到位,明合实分,仍然存在机构庞杂的问题。(二)部分县(市)区理顺关系、转变职能不到位,该“四权”下放的站所,有的“条条”管理,有的“块块”管理,出现管理真空,容易滋长收费养人的现象,加重农民负担。(三)由于受经济发展因素和干部思想观念的影响,乡镇人员分流渠道不畅,分流任务没有落实,个别乡镇站所实行轮流坐班,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待分流人员达1381人。(四)改革后,要求进人的呼声很高,已分流人员有回流反弹趋势,个别乡镇甚至超编进人,巩固改革成果的任务艰巨。

二、进一步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方案落实到位,促进农村税费改革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对农村税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障碍;认识到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举措,是一项事关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乡镇机构改革必须与之紧密配套,税费改革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特别是要使县乡两级认识到,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的支出缺口较大,仅靠上级转移支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调整支出结构、节减经费支出等措施来加以解决,落实好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解决支出缺口问题的重要出路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途径。

(二)抓住重点,切实抓好乡镇机关机构改革。要按照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政企、政事分开。乡镇政府把辅、技术性的工作交给事业单位,真正实现乡镇政府“小政府、大社会”。要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到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上来。要按照“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的原则,落实乡镇机关职能定位,理顺县乡关系和乡与村的关系。要切实抓好各县市区编制部门下发的乡镇“三定”方案落实到位。乡镇内设机构与事业站所不重复设置,一类乡5个,二、三类3个,四类乡只设1个综合性办公室。乡镇领导职数一类11名,二、三类9名,四类7名,超配的必须在年底前消化。各乡镇严格按核定的行政编制定岗到位,机关超编人员年底前必须分流。对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精简任务未完成的,上级转移支付不予到位。

(三)转变观念,加快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要严格按照改革方案规定的7-9个限额设置乡镇事业机构,并科学规范职能。要打破财政统包统揽观念,按照“四权”下放要求,明确站所经费渠道,除财政(农税)所、计生服务所等可确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外,其他站所区别情况,划定为差额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以此为基础,调整县乡财政收支关系,根据财力状况,核定站所经费基数,从总体上减轻财政负担。

(四)攻克难关,分流乡镇富余人员。各级编制部门要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加大指导力度,在乡镇普遍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努力拓宽人员分流渠道,重点是搞好吃财政饭的财政所、国土所、计生服务所等单位的分流工作,按时完成分流任务。同时,要落实优惠政策,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稳定。要大力推广常宁市兰江乡、珠晖区茶山坳镇的人员分流经验。

第4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从1996年8月正式启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参保范围已覆盖我市所有行政机关、自收自支单位。止目前,参保单位共270家,参保人员19725人,离退休人员4210人,占在职职工的22%;年应征养老保险费6000万,应发放养老待遇5796万元,历年累计结余4000万元。

一、工作现状。

1、实现了养老保险费单基数征缴。我市从1996年8月以来,一直按照双基数征缴,即参保单位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与离退休费之和为基数进行缴费。此办法虽然有利于增强基金实力,但没有体现出养老保险对于用人单位离退休费负担的均衡作用,没有真正解决各单位之间离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为此,我们经过严格测算,在确保养老保险费的征缴与发放保持平衡的基础上,从去年7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实行单基数征缴。即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缴费,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不再纳入缴费基数。

2、实现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我市从2002年元月起对所有财政全供的离退休人员及部分自收自支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实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特别是对自收自支单位按照成熟一家实行一家的思路,逐渐扩大社会化发放范围。止目前,实现社会化发放的行政机关和自收自支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已达到3448名,占全部离退休人员的82%。支持原创作品

3、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帐户。长期以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一直存在着缴费与待遇相脱节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养老保险制度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为了建立缴费与待遇挂钩机制,增强各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缴费积极性,充分保障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我市决定从2006年元月起统一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计入个人帐户。建帐时间从1996年8月起计算,1996年8月以后参加工作的,按实际参加工作时间计算。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法律、法规依据。由于从国务院到省政府均没有出台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在制定具体办法时缺少政策依据。另外,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缺乏刚性,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同时,由于各地政策不统一,造成人员流动困难,养老保险衔接困难。

2、缴费基数没有真正反映出在职职工工资水平。按照规定,职工的缴费基数应按职工上年度工资文件所确定的工资计算。但相当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工资远不止这个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养老保险费没有应收尽收,影响了基金的积累,降低了基金抗风险能力。

3、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一是随着我市乡镇机构改革,郑煤集团原办学校转入事业性质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造成近几年退休人员急剧增加,养老金支付数额越来越大;二是离退休人员增资幅度较大。近几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工资水平不断增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水平也随之增长,导致养老金支出加大;三是缴费人数逐步减少。由于受部分事业单位转制、乡镇机构改革

及人事编制的限制等原因,参保人员呈减少趋势,长期以往,势必造成征集总额下降。

三、乡镇机构改革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支持原创作品

第5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县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

(2006年10月)

近年来,我们**县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构建全新的农技推广体系入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全面转变工作职能,竭力服务“三农”发展,取得可喜的进展。到目前为止,以“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取消乡级、完善村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仅理顺了体制,健全了机制,而且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我们的作法是:

一、主动探索,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作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突破口

农村乡镇机构改革后,各站所普遍存在体制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人浮于事、服务质量较差、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把原来的农技推广站并入农业中心,极大地削弱了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农技推广体系残破不堪,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农技推广体系的状况,可以说是,“网破、线断、人散”。所谓“网破”,就是县、乡、村、屯的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已不复存在,机构只有县、乡两级,不能有效覆盖全县;“线断”,是指村屯出现断档,农技服务工作不能延伸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人散”,是指大部分原来的农技推广队伍不稳,人员流失。机构改革后,我县10个农村乡镇中,8个乡镇都只有一名农技专业人员在岗,另外两个乡镇则没有专人抓。二是农业灾害频发的严重后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盲目施用化肥,加之对各种病虫害缺乏有效的监控和预测,多种病虫害极易大面积发生。去年我县就发生了严重的水稻稻瘟病和大豆菌核病,由于农技服务力量弱化,防灾减灾措施无法落实到位,损失十分惨重。三是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群众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科技、用科技,科学种田致富的意识不断增强。而农技推广体系断层,使农民与科技人员的联系缺失,农民群众渴望获得高水平农业科技服务的愿望难以实现。面对这种形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领包乡镇县领导,深入乡村进行了全面调研,并组织相关同志到辽宁省辽阳市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调研和学家一致感到,必须对现有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改革,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为此,我们确定了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入手,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趟路子的工作思路。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改革方案,提交县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今年年初,就扎实启动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

二、改管并举,在完善新的农技推广体系中探索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新途径

实践中,我们积极研究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行规律,集中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上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摸索经验,为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积累经验。

1、改革体制,建立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一是优化县级。把县农科所并入县农技推广中心,重新明确工作职能,撤销原来分工过细的内设机构,根据工作需要,新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二是强化区域。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了上集、阁山、靠山三个区域中心站,分别重点研究推广水稻、大豆和瓜菜生产适用技术。从县推广中心择优选派12人,从原来各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选聘15人,到三个区域中心站工作。三是取消乡级。就是把乡镇农业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归属区域中心站。四是完善村屯。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选定2—3户科技示范户,每个村都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分别设会长1人。全县现成立农技推广协会76个,选定科技示范户307户。

2、创新机制,保证改革不流于形式。好体制必须有好机制才能健康运行。因此,工作中,我们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机制。一是死编活人。对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各区域中心站的编制采取定编不定人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以利于人员的补充和合理流动。二是竞聘上岗。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推广人员均按照既定工作方案,经过严格选聘上岗。县中心核定编制37个,41人参加竞聘。对此,我们采取外地出题,封闭考试,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纪检委、人事局全程监控把关的办法,确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落聘的4人待岗,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岗,未能重新上岗者三年后交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三个区域中心站选聘的27人,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对各乡镇落聘的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由乡镇政府安排其它工作,取消其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各屯科技示范户的选定,通过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筛选、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层层把关产生。村科技推广协会会长,则由全体科技示范户选举产生。三是工资活发。对县乡村屯四级科技推广人员,我们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办法。把工作完成情况与其经济报酬直接挂钩,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县中心和区域站人员,我们将其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工资活发的部分,视工作情况兑现,实行上下浮动。示范户和会长,也视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包括补贴在内的各项待遇。四是合同管理。所有上岗人员均签订严格的用人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规范管理,照章办事。

3、政策保障,给予改革全方位的支持。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机构升格。将县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正科级单位,三个区域中心站确定为副科级单位,三个区域中心站的站长上挂县中心的副主任。二是强化管理。将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上收,由县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在经费上,区域中心站对县推广中心实行报帐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资金支持。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在此基础上,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对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中心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给半垧平价机动地,每年给予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给1垧平价机动地,每年给予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四是帮助解决办公场所。县里通过多方努力,为三个区域中心站都暂时解决了办公用房,保证工作所需。

三、彰显成效,改革后的农技推广体系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我县农技推广新的机制体制运转以来,成效立竿见影。

1、构建了全新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完善村屯,形成了完整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彻底解决了村屯断层的问题,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服务。通过取消乡级的农技推广服务职能,由县中心垂直管理,从而解决了都管都不管的问题,使体制更加完善、科学。特别是改革后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得以壮大,专业人员达到27人,村屯两级达到383人,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乡镇有人在岗没人干活、村屯两级没人管的问题。

2、切实提高了农技服务质量。新的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后,改进了服务方式,优化了服务方法,不仅使农民群众现实得到了实惠,而且留下了一支不走的科技队伍。区域中心站向农民发放服务咨询卡,公布农技人员的电话号码,农民遇到疑难问题直接打电话咨询,电话说不明白农技人员直接到现场指导。过去搞培训只能在村里把群众集中起来,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而现在直接到农民家里,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一杆子插到底,极大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仅年初以来,全县农技培训就达到3.5万人次,占全县总户数的80%,基本达到了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过去农技推广只能抓到乡级,现在是县中心抓区域站,科技人员包村、包片,包屯、包示范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做给群众看,由过去的指挥员变成了战斗员。像**乡**村的协会会长**,今年大胆引进8个品种进行水稻超稀植示范,最后在群众的参与下优选出两个品种,准备明年在全村大面积推广。长山一部的示范户**,今年采用两段式育苗种植水稻45亩,带动全村两段式育苗种植面积1050亩,每亩增产200斤。

第6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1、关于机构:党委机构的设置以2002年9月市委、市政府(吉字[2002]52号)批准的《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为主要依据,即县委工作部门设置6个(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农工部);常设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编委办公室,与人力社保局合署);直属机关工委与组织部合署;老干局、局分别归口组织部和县委办管理。2010年我县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设置以2010年6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吉办字[2010]93号)批准的《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为依据,即政府工作部门设置26个(包括监察局),特批机构1个(扶贫和移民办),共27个工作部门。除以上机构外,乡镇政府机构18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14个,其中党委管理单位6个。

2、关于人员编制及实有人数:县乡两级行政编制1508名,其中县直党政群编制488名,政法专项编制469名,乡镇机关编制551名;截至2011年2月,党政群机关实有人数合计1362人,其中县直党政群484人,政法系统454人,乡镇机关424人。14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事业编制114名,实有人数66人。

二、关于事业单位及编制情况

根据2010年12月底机构编制统计,全县各类事业单位486个,总编制7542名(财政预算6845名,经费自理697名),实有总人数7744人(财政预算6421人,经费自理1323人)。

1、关于全县学校及编制情况:全县乡镇中小学单位37个,县城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单位13个,学校单位共50个;省市编制、教育、财政核定我县教职工总编制3854名,到2010年12月底教职工实有3626人;2010年井冈山经贸学校调整为市县共管,以县为主,划转编制111名,实有教职工66人。

2、关于卫生医疗单位及编制情况:全县乡镇卫生院按一乡一院设置,共18个单位;省市编办核定乡镇卫生院总编制474名,到2010年12月底实有人数509人;县城公立医院4个,总编制455名,实有人数434人。

三、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

我县乡镇机构改革是从2005年起步,每年都把乡镇机构改革列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任务目标,由于种种因素,实际落实情况甚微。2010年12月,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了《市编委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吉办字[2010]166号),要求在2011年1月底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为落实通知精神,应付市里的督查,经编委领导同意,县编办拟出了《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实际没有下发,更没有去实施,乡镇机构设置还是维持原状,即乡镇机关按2002年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按2003年事业站所改革方案设置,事业站所设置情况是:七个乡镇按7个站所设置,其余11个乡镇按6个站所设置;改革后将农技、农机、农经、水产、水管、兽医单位整合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乡企站、劳动保障服务站、统计站单位整合设立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保留乡镇文广电站、民政所、计生所和国土所,按7个事业站所设置的乡镇增设林业工作站;目前社会事务综合管理站仍属乡镇政府管理,除此外其他站所都陆续明确调整为县相关主管部门管理。

四、关于编办及编委工作情况

县编办在去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维持现状,其定位是列党委序列,为县委工作部门,作为县编委的常设办事机构不变,与人力社保局合署,定行政编3名,现配主任1名、副主任1名、股长1名,除编办工作外,三人都兼有人力社保局的工作或分工,没有专职人员。编办下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股级),配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业务工作,也兼有其他工作。编委会议根据讨论的议题和其他工作情况需要适时召开,编委主任确定召开时间并主持会议,讨论并决定本级权限范围涉及机构编制的事项,提交的议题平时由编办收集整理,开会前归纳整理列出;近2—3年内每年编委开会为1—2次不定;编委会工作由编委会工作规则加以规定。

五、关于今年机构编制的工作要点

按照市编办下发的工作要点,今年有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统筹谋划“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把“十二五”规划要求贯彻落实到今后五年的机构编制工作中,明确任务和目标要求,为今后五年工作谋好篇、布好局。

第7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二、工作重点

(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机关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干部职工创先争优的意识,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健全完善机关各项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契机,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能,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促使机构编制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谋划“xx”时期机构编制工作

根据中央编办“xx”时期机构编制工作规划意见,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的实际需要,坚持和发展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设“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路和重点,探索管好机构编制的新途径、新办法,为“四化两型”建设和“xx”规划实施提供体制机制建设的工作重点和保障。

(三)全面推进县乡机构改革,认真完成本轮改革各项任务

1、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严格审批程序,做好部门“三定”等工作,防止职能交叉,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2、按照上级政策和要求,适时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规范派驻乡镇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按规定核定乡镇领导职数;完善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合理划分乡镇事业站所职能;推进事业站所分类改革。

3、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准备工作。按中央部署要求,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改革准备工作,按照清理一批、撤销一批、分开一批和规范一批的要求开展对事业单位清理和规范工作,待中央部署后,整体推进。

4、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全省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意见,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医疗、教育、文化、卫生、行政综合执法、交通、公路等行业体制改革涉及的相关工作。

(四)抓好体制机制建设

第8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从1980年代以来,乡镇机构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全国大部分地区乡镇改革至少有6次:1984年公社改乡镇政府――小政府;1987年乡镇财政与县市财政“分灶吃饭”,乡镇政府扩权一完全政府;分税制后,1994年乡镇机构调整,乡镇部门管理权上收(包括乡镇财政所);1997年的乡镇机构和人员精简,乡镇部门承担的服务农民的职能社会化、市场化改革;2001年乡镇机构合并和人员精简,进一步将乡镇部分职能社会化、市场化;税费改革后的2005年,不仅乡镇机构再一次精简合并,连乡镇也合并了数千个,也“减少”了30%左右“编外”人员。

在历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最有名的改革应该是湖北的“咸安政改”一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咸安改革在全国推广了,和以往的改革一样,不了了之。2005年的乡镇机构改革是最近的一次改革,全国一盘棋,力度是很大的,也没有逃脱“机构改乱了,支出改高了,效率改低了”的惯例。

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依然在改革创新,希望探索出理想的乡镇机构和运行体制。最近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党委、政府《关于民生服务中心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该民生服务中心由镇政府主导,财政统领,将原财政、民政、计生、经管等各站所合并而成,由一名副镇长任主任,财政所长任副主任,统一办理有关民生的各项服务。

可以说,我非常敬佩扁担沟镇党委和政府一帮人的改革精神,但我实在不敢奢谈他们改革的结局。扁担沟镇党委和政府的改革,我在1994~1997年就在监利县的周沟乡和柘木搞过,也没有逃脱人走政息的命运。

“撤并站所”改革是瞎折腾?

我从1983年1月开始在公社担任团委书记,到2000年9月辞职下海,担任过4个乡镇的党委书记,搞过多少“改革”,我自己都记不清了。但最后我服输了,承认自己的“改革”基本上都是“瞎折腾”。我在《大气候》一书中有过“悔过”,这里不重复了。我劝告基层的同志,吸取我的教训,不要再在乡镇机构和政府体制上“瞎折腾”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乡镇的问题,不一定是乡镇机构的问题。譬如:分税制后的乡镇财政日益困难,农民负担日益严重,引发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乡镇,困扰乡镇干部,乡镇干部就被迫“改革”。乡镇为了压缩开支,不得不将农技站、兽医站、文化站、水管站等为农民服务的部门(职能)社会化、市场化,结果是害了农民。现在这些职能部门又不得不恢复起来。这实际是分税制有病,乡镇机构吃药。

下改上不改,改了等于白改。譬如:乡镇的财政非常拮据,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常见的办法就是合并站所,以集中使用财力和人力。但中央转移支付到乡镇的钱基本上都是通过各个部门转移支付的,几乎每个上级职能部门都是乡镇政府不能得罪的,乡镇以改革的名义集中使用财力和人力,实际上是得罪县市部门,是自断财路!这样的改革一定避免不了人走政息的命运。

乡镇是微观,微观要服从宏观。我国的行政体制是集权的行政体制,下级不仅要绝对服从上级,还要顾全上级(大局)。说白了,基层政府只是上级政府的工具。我国的改革将改向何方,改成什么样子,乡镇干部是不知道的。乡镇干部主导的改革,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作主张改了,微观可能必要,但站在宏观看就不一定了。譬如:2000年前后的税费改革,全国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方案,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设计的税费改革方案是“种地不交钱”和“一事一议”的方案,但后来实际执行的税费改革方案是中央的统一方案――不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还设计了“一事一议”的制度。再如:2000年前后,四川遂宁市步云乡搞了直接民选乡镇镇长、副镇长的改革,遂宁人都说好!但是,中央并没有说好,这项改革就只能不了了之。

体制的问题,不是精简机构和人员或者机构合并和人员统一使用可以解决的。譬如:乡镇干部作风不实和腐败等问题,实际是乡镇政府“官本位”体制所致。只有通过体制改革一建立“民本位”的政府体制才能解决。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民本位”体制,不是乡镇干部说了算的。乡镇干部只能优先对上级负责,“官本位”体制不改,机制改了也是白改。

在基层工作的同志们,面对的实际问题和尖锐矛盾很多,改革冲动很大,我以前也是这样的,这是负责任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但基层干部必须明白:乡镇体制和机构改革,是中国政府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顶层设计”,并且要在上面的主导下进行,同时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否者,就如我等主导的乡镇机构和体制改革,只能是“瞎折腾”!

乡镇机构应该怎样改

第9篇:乡镇机构改革范文

关键词: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1

1 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中的人员编制越来越少,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而且是农机化新技术在基层的传播者,是农户和农机部门的联系者,是正确指导农机手掌握农机新技术的良师益友,他们最了解当地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现状,也最懂得农民的需求,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决定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乡镇农机管理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相应地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已成必然。机构改革在不断深化,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承担的农机技术推广任务并没有因为机构改革而减少。而且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农机技术推广任务不断发展变化。这些技术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涉及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项农机新技术的实施推广都离不开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参与,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来说,掌握好农机技术比以前更加重要和紧迫。

2 乡镇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机构都进行了重新组建,有的虽然保留相对独立的农机管理机构,但真正从事农机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有几个人。有的成了乡镇综合性管理机构,既负责农机管理工作,还负责处理其他涉农事务管理;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保持相对较好的地方还有专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但是有些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中是一人身兼数职。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机构由于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工作任务有时要服从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农机管理工作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造成实际从事乡镇农机管理的人员在农机化新技术方面的业务知识反而不熟悉。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新进人员较少,导致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虽然最近几年乡镇也招考了不少工作人员,但是在人员招考中真正具备相应农机专业技术的人员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原来机构改革留下来的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不能满足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新进入的农机管理人员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乡镇“多站合一”后,对农机技术推广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要求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能仅限于熟悉某个领域,要能够胜任综合性的农机管理和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3 加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建议

3.1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第31条明确规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县级以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技术推广单位可制定培训方案,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计划,逐步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规划,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的、系统的技术培训。

3.2 创新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应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聆听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外,可针对当前农机化技术适当多增加一些现场作业观摩,由专家现场操作讲解,易学易懂。同时,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制成通俗易懂的光盘,直观性强,可以随时播放观看,成为身边普及农机技术推广的专业老师。

3.3 拓展培训内容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不能滞后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每项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前,要让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知识及时得到更新,真正成为该项农机技术专家。出现了新机型、新技术,及时调研示范,时机成熟及时培训。对于重点机具,关键技术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邀请有关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人员一起探讨学习。在培训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把相关的农业农艺技术知识也要加进来,让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对农艺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以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把农机农艺融合起来。

3.4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