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资经营模式及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邮政物流;发展策略;策略定位;保障措施
一、安阳邮政物流发展现状
(一)邮政物流的信息化与应用
1.加强信息系统对运行质量的监控
相关部门根据目前速递物流运行系统的应用内容确定负责划分区域,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或者部门。相关部门要做好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工作,保证各系统不出差错。强化考核,各部门按月通报各信息系统实施状况,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编制全套信息系统考核体系,确定相关原则,筛选关键KPI指标,对各部门进行全面绩效考核管理。
2.重点配送项目中试点投入使用POS机
加强了POS机系统在重点配送项目中的使用,提升基层网点服务水平。PDA系统已经先后升级四次,基本能适应安阳地区作业要求。完善了速递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利用该平台有力的支持了安阳邮政的同城业务发展。E邮宝系统完成改造,网上直接派单,大大方便了淘宝用户的应用。
(二)邮政物流的网络体系建设
1.运输网络进一步优化
2009年下半年,针对安阳市内物流集散网下行运输能力不足的现状,进行了物流配送业务外包,有两家社会运输公司承担各县市邮件的短距离传递,减少运输成本20%以上。
2.营销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安阳市邮政公司已建立起有营销经理、客户经理、揽收人员全方位结合的营销体系,各物流部门均成立了市场部,对大客户进行专员营销。截止2011年末,全市共有专职营销人员352人,占全局的15.6%,基本上覆盖了全地区的商户。
(三)邮政物流的整体业绩状况
2011年,安阳市邮政局不断采取应对措施,加大同城物流业务开拓,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收入一千多万元,同比增长12.32%。其中,速递、物流和国际包裹业务2011年分别完成5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收入。速递、物流业务分别增长10.98%和16.12%。
二、安阳邮政物流的策略选择
安阳邮政所要涉及的现代物流业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行业之一,受到生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安阳邮政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投资揽收网络齐全、员工包裹投递业务技能熟练和长期的物流服务经验,都注定了安阳邮政在物流该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因此,安阳邮政物流想要有长远发展就必须将自身网络资源的优势化为财富与收益,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额,进一步完善邮政物流信息渠道、投递渠道和增值功能,扩大客户群体的覆盖面,发挥“百年邮政”的品牌形象,巩固行业地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安阳邮政发展现代物流业务应重点实施增长型发展战略。
增长型战略是以企业在行业中领先为指导,将企业的资源导向新领域、新业务,改变管理方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的一种战略。增长型战略会取得溢价效应,主要适合领先企业、后劲十足的企业及新兴行业中的企业。
三、安阳邮政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定位
河南物流市场中,多品种、多批次、及时性、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已成为这一行业的基本要求。目前针对个人消费者的物流市场已经日益红火,个人消费者对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已经基本接受并趋于井喷阶段,这也是邮政物流发展的好时机。因此,安阳邮政物流应该以“围绕日益增长的个需求为核心,以‘精、小、轻、贵’的高端物流为主,重点为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一揽子、增值服务”的发展思路为指导,从业务板块、服务内容、客户群体三方面定位市场。
(l)业务板块:以同城配送物流、农资分销物流等业务为主,按照国家服务“三农”的要求,做好的农资配送物流服务;扩大顾客群体的覆盖面,并在原有渠道和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新业务。
(2)服务内容:以“精、小、轻、贵”的高端物流为主;积极抢占如医药品、IT配送以及商贸物流等市场,挖掘大客户资源,稳定收益,促使邮政物流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3)客户群体:重视大客户,兼顾零散用户。面向大客户开发,其收入高、见效快、稳定快捷,是安阳邮政发展主方向,与大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保证邮政物流销售业绩稳步提升。因此,以工业园区、商贸园区、机关单位的物流需求为重点,贯彻“抓住大户,不丢散户”的原则,尽力满足所有客户的基本需求。
四、安阳邮政物流发展策略
(一)大力发展快递物流
1.扩大邮政快递物流业务规模。加快安阳邮政企业内部改革,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本地竞争力水平,力争成为全省快递物流业的派头兵。一是高附加值快递物流业务。借助健全的快递物流网络,做大现有安濮鹤区域业务规模。加快开通以安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当日递”业务。二是进一步做大国际业务,发展省内异地业务,加强同城业务,继续完善包裹业务。
2.推动快递物流企业发展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安阳市邮政物流应调整快递物流经营模式,将全资直营、特许加盟、业务等多种经营模式相结合,扩大企业规模化,树立品牌形象,规范业务操作,争取早日实现标准化管理。加强企业现场管理水平,减少野蛮装卸搬运,降低物流投递成本,降低邮费,增加时间管理观念,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对安阳市场细分,开发与时俱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大力发展网购业务,深化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业务,加快短期仓储、代收货款、仓单质押、代征代缴等增值业务的发展,为邮政物流需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加强与其他快递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安阳邮政物流应与国内、国际快递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合作联盟,拓展国际快递市场、国内快递物流市场占有份额,将民营快递物流企业吸纳进来,使其成为河南邮政速递的异地配送货源组织者,这样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大做强安阳邮政物流。
(二)积极发展农村邮政物流
发挥邮政企业的网络优势,将现代物流理念引入安阳邮政,打造农村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村提供农资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分销配送服务,增强安阳邮政服务“三农”的意识与能力。
1.建立完善农村物流渠道。依托邮政企业,完善农村邮政物流网络布局,通过改造、新增和加盟等方式,建立以县为配送中心、乡镇为分拨点、村庄有代办网点的农村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利用邮政企业自有网络,加强与供销机构、商贸机构、农机机构以及农技机构等农村服务机构合作。在全市所有乡镇与行政村建立“三农”服务代办点,实行统一挂牌、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制度,完善代办网点运行机制,开展配销上门服务,实现“收订到农户、投递到家门、服务到田头”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2.开拓农村农资和消费品配送市场。邮政企业及其加盟点经营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加大技术支持,增强农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农资服务示范工程。邮政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农业项目,参与国家化肥淡季储备业务,力争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邮政企业积极开展小型家电、通信产品、文化娱乐产品等消费品配销活动,涉足农村医药统一配送销售业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发行配送业务,积极创新农村消费市场营销模式。
3.推动农副产品进城入市。邮政企业加强与农村种植大户、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合作,建立乡村超市直通车,利用其投递网络,将我市知名产品分销配送到全省或者全国,打造特色农产品配送品牌。邮政企业加强与农副产品流通企业、连锁超市的合作,开展仓储、深加工、配送、代收货款等增值服务。
(三)加快发展邮政一体化物流
发挥邮政企业网络优势,以专业化的仓储、运输、配送及信息技术平台为手段,为客户提供实物、信息和资金“三流合一”的供应链全程解决方案,推动邮政一体化物流发展。
1.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物流业务。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针对不同产业集聚区和入驻企业的特征,大力开展从原材料入厂到产品仓储、运输、配送、报关、代收货款等各环节物流综合服务,借助产业集聚区物流规模大、需求集中的优势,尽快做大一体化物流业务规模。
2.积极发展行业精益物流。以服装、食品、烟草、医药、IT、汽车零配件等面向市场终端的消费品行业为重点,以经销商和中小制造业企业为对象,推动行业精益物流发展,使其成为我省一体化物流的主导业务。积极推进安阳邮政服务中小企业的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从订单处理、运输、仓储、配送,到库存管理、流通加工、信息服务、退货处理、代收货款等服务的一体化邮政物流解决方案,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四)推动邮政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支持邮政物流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打造运营商、供货商和服务商的“三商”合作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邮政物流服务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示范项目。推动与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企业建立合作平台,扩大店购、网购、电话购物、3G手机购物、电视购物等物流配送规模,大力开发快递物流增值服务产品。加快建设反应迅速、实时沟通的“电子商务-物流企业-消费者”三位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邮政物流服务效率。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借助自身网络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商品专业营销网站,拓展业务范围。
(五)发展邮政农资物流
邮政农资物流是按照生产商---邮政系统---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依据邮政传统的投递网络,在此基础上向下延伸到各个村,然后直销到农户,是一种典型的BtoBtoC的运作模式
在整个模式中,市邮政物流中心是整个运作流程的策划者,主要是搜集下级省县农资物流需求,寻找合适的质量可靠、价格合适的生产商。生产商直接把农资产品直接运送到县邮政物流公司。县物流中心是最基本的农资物流修销售的指挥机构,通过信息网、电话或传真,向省、地区物流公司或生产商采购农资商品,销售给乡镇邮政所或村代办点;再把乡镇邮政所传递过来的农资商品以及农民消费品需求情况汇总,通过信息网向外传播。乡镇邮政所是农资物流的最基础最稳定单位,把农村代办员传递过来的农资商品需求情况汇总,向县省邮政物流中心采购;通过电话或传真向县省物流中心传递农资商品和农民消费品需求信息。
村代办点设有村代办员,村代办员把村代办点及农户的农资商品需求信息传递给邮政所,向农户进行业农业技术指导。村代办点是联结农户与乡镇邮政所的桥梁,主要是收集农户对农资商品、消费品的需求量,通过书面形式传递给乡镇邮政所;将县邮政物流公司和乡镇邮政所运来的农资商品、消费品送到农户手中;开展各种农资产品和农民消费品的营销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徐剑.中小企业物流战略研究[J].中国企业战略传播网,2005.2.8.
[2]李晓超.国际快递公司在华发展特点及启示[J].物流技术,2007(8):51-53.
[3]张学文,周浩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23-26.
[4]鲁其辉,朱道立.质量与价格竞争供应链的均衡与协调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6):34-36.
[5]潘建伟.中国邮政直面物流开放[J].中国邮政,2006(2):22-23.
一、20*年收入预计完成情况及各专业。
20*年,我局通过强化经营意识,调整经营策略,创新经营方式,努力拓展邮政业务市场,成效显著。1-10月份共完成业务收入1092万元,完成计划的86%,上交收支差、管理费及折旧费共计670万元,占计划的98%,预计全年完成总收入1300万元。
突出抓好报刊市场,量收形成鲜明反差。20*年我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开动集体智慧,发动大家力量,强占报刊市场,较好地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征订任务。一次性大收订共完成报刊流转额190万元,同比增长5万元,增长率为2.7%,党报党刊提前45天完成征订计划,包销及畅销报刊征订,我局成为全市唯一全面完成包销及畅销报刊计划的县局。任务完成之好,却不能完成收入计划。市局下达我局20*年计划收入偏高,流转额不能与收入成正比,目前流转额197万元,却要完成75万元收入,是不切实际的,除非发行费率能达到38%,不然远远不能完成计划。
稳步推进集邮市场,计划下达不切实际。先后采取办邮展,小范围邮迷联谊,赠送猴小版等措施调动集邮用户的积极性,使新邮预订基本达到往年水平,完成预订套票400套,小版40版。同时,与县梅花鹿保护局、县政府达成开发个性化邮折1500册协议。我局集邮去年收入为6.21万元,今年收入却是45万元,缺口达到30万元,但与相比又形成反差,都昌局集邮收入仅10万元,不到我局的一半。
二、创新了物流业务经营模式。
以“先农”牌良种、迪种*肥为物流分销重点,围绕“上规模、调结构、增效益”的总体发展思路,认真组织和开展好农资分销的“四大战役”活动。在农资分销第一战役和第二战、第三战役活动,均获得第五小组第一名。但作为彭泽这个农业小县,去年农资收入只有8.97万元,今年完成农资100万是有较大的困难。在发展旺季,由于供货原因也阻碍了我们的快速发展。中秋节我局要数800箱常温奶直到11月13日才到齐;5月份要数宝玲特农资产品,到8月份才到。这些原因拖了我们发展的步伐。
三、收入管理、基础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目前,我局部分网点经过装修,整体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与之配套的桌、椅等低值易耗品却没能及时更新,存在破烂不堪的现象,大部分制度牌匾在装修时毁坏,需要及时更新。
县局微机、打印机出现故障,难以维修,而且设备陈旧,不能正常工作。这些问题市局支撑中心对县局的技术支撑较差。
四、结合今年完成情况,预测明年情况,到各专业。
专业20*年20*年2005年函件25.823225包件19.3612.513汇票20.1888特快45.715053报刊54.335*6储蓄8*1000870物流8.9750100集邮6.211510代办0.8875合计99212421123四、经营工作特点和亮点。
保险、物流、工资、养老金。
五、当前几项营销工作。
报刊:针对《九江日报》、《浔阳晚报》退出邮发渠道和部分报刊发行站的自行揽订,给邮政私费订阅带来了市场冲击,面对不利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划、收订方案和激励措施,全县分成三个组,个人实行包销买断,600元挂靠考核。用争先创优的激励措施运用到发行工作当中,对揽订的业绩进行日常通报与重点通报,并在邮政大楼入口处制作了私费报刊揽订十佳精英榜,对揽订业绩排列前十名的,张贴照片通报表扬。目前,征订报刊完成105万元。
保险:充分借助邮政的优质品牌及前台窗口的地域环境,实行面对面交流,逐步扩大了保险市场的份额,最大化让邮政业务家喻户晓。及时转换营销模式,把单一的职
工全员营销模式向柜台营销模式转变,积极在业务发展中引入保险2、8定律,大力发展窗口营销,制定灵活的奖励措施,一改过去以罚为主变为现在的以奖励为主的新的营销机制。同时在运作上将“鸿泰分红”保险与“鸿瑞分红”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将以往被保险人到期才能受益调整为签单即可提前受益。
企业金卡:我局今年企业金卡为6万枚,分成三个组进行营销,全部由中层干部分解营销任务,每人挂靠500元考核,目前,已完成5万。
六、绩效有何措施。
严格抓好制度改革,创造性开展工作,确定正确的思路,在工作中实行“早一步”、“早半拍”,抓住工作的重心,不走回头路。
七、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发展目标。
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县,发展农村物流是我局当前的一个工作重心,农资陪送将大有可为。
八、合理使用目标费用。
建立起了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了成本管理,基层单位的各项费用以量定支,领导干部通信费用大量削减,旅差食宿费用限额控制,车辆维修费用按年承包。收入严格稽查,防止跑、冒、滴、漏。资产及时核销盘活。材料供应做到日清月结,透明监督。
九、如何抓好岁末年初的安全工作。
我局始终树立“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思想,确保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一是继续完善制度,调整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二是通过开展安全活动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技能;三是勤检查、严落实,通过定期、不定期明查暗访,查找安全漏洞,限期整改,严加落实;四是加强了车辆管制,执行出车派单制,消灭安全隐患十、明年工作初步打算。
1、业务总收入达到1123万元。
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
4、职工收入增长8%,达到2万元。
5、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90分。
农业科普期刊滞后因素与面对的冲击
发展滞后的各种因素。农业科普期刊由于长期地受地域条件和原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农业期刊的出版者已经习惯了自上而下编辑出版计划的安排模式,加之大多数农业期刊出版技术落后、编辑出版者与经营发行者的理念高度分散、编辑的信息来源于管理部门的计划和任务;每一期出版的内容为谁服务,怎样遴选文章和设定栏目布局,都由出版宗旨所定或上级安排,编辑们更关心的是编校多少文字不出错,文字量愈多,个人利益也就愈丰厚;文章不求科技含量,发行不求数量、期刊不求影响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农业科普类期刊还没有彰显出新创举。
由于各个期刊社环境的原因,农业科普期刊出版者所具有的前沿科技素质普遍较低,驾驭市场的意识缺乏,对国际上期刊经济运行机制又不太熟悉。加之完全市场化后,没有固定、可靠的发展渠道取代原政府职能为农业期刊出版者提供的发展模式,使他们获取发展的支撑条件十分有限,配套的政策也很落后,发展程度与他类期刊相比显得格外滞后。此外,他们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预测,不断变化的策略,应该及时作出决策等,都很是困难。经常表现出的是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或驾驭市场。以至于自2004年以来农业科普期刊出现增加出版周期不增效等现象,且日益严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面对的冲击。近几年,纸质的农业科普期刊面临的最大对手是数字化期刊、光盘、网络,以及与农民之间的信息化鸿沟。据河南省农调队最新的调查显示:在河南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已有90%基本实现了信息化,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6%的大型企业都已经上网。在农业方面,国家最大的农业信息中心网络系统显示,河南41.6%的国有农场、46.8%的畜牧场和52%的乡级农技中心都装备有计算机网络,可以进入或独立设在各种农业网络上。农村电脑普及率方面,河南已经达到平均每10万户29台。截至2007年12月,农民用于生产上网的用户人数约250万人。在全球网络风靡、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发行农业科普期刊,现有的编辑出版农业科普期刊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更不能从容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提高农业科普期刊信息化程度,加快信息发展进程,转变编辑生产、经营体系已变得格外必要。
发展变革的转变要素
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农业期刊出版者仅有出版好期刊的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刊社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则取决于市场,市场的主体已成为农民读者和涉农企业。因此,要促进刊社经济的发展和编辑增收,刊社必须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三拍(拍马屁、拍文章说大话、拍大发行量)”、“催编辑催订数”进行宏观调控,必须主动主宰或驾驭市场,从政策上规范读者市场秩序。延伸和扩大农业科普期刊的服务领域,为农民读者、联办企业提供科技、信息、资本、组织中介、示范等微观的服务。
设立必要的研发体系。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普期刊没有研究开发体系,由理论到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都是文字表白,这样编辑出来的期刊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农业科普期刊为其所做的贡献率是个未知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农业科普期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从未见报道过。难道农业科普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时代中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吗?所以,笔者认为设立必要的研发体系可以为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服务。
编辑思想有必要转变。据2006年河南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大批农村务工人员的流动,河南省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呈现新低,文盲或半文盲率又返回到15.88%,小学程度仍是35.42%,中学程度占37.27%,其中受高中教育的仅占11.61%。同时农村还存在一支数量可观的文盲梯队,每年大约有160万人不断地“充实”着本应呈自然递减的文盲大军,而且原已脱盲的人口有20%的复盲率。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每年实施“阳光工程”向外输送有文化知识、有技能的劳力160万人。虽说农村人口众多,其识文断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致富从业渠道也因自身素质低而受到限制,种种因素又使其难以在农业上、生产上提高收入。还有一种迹象是,目前农业职教体系的落后以及农业教育教材的陈旧,已经出现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来解决将来的问题,农业院校学生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现象,必须成为我们农业科普期刊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比如,针对农村现状,期刊不以文字就以图释形式出版,是否更为畅销?
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模式是:刊社按照农业系统的推广体系思想进行技术、知识和信息的传输,用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一种职能。基本上按“作者来稿――编辑出版――推广人员――农民”的途径进行“扩散效应”。这种推广模式有很多局限性,编辑出的推广内容,对基层推广人员来说,可能就面临着接受这些研究成果的问题,如何劝说那些农民去学习的问题;对农民来说,这些内容或许脱离了农民生产的现时环境,与实际所需相去甚远的问题。或许对农村现有的群体没有吸引力的问题。科普期刊单一的出版模式也难以适应多元化、复杂化,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实需要。必须吸引企业、农协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来共同参与期刊的出版工作,我们的期刊才更有活力。
期刊发行理念的转变。目前我国的报刊发行渠道存在“包袱中”(读者的信息全然不知)、“卖药不开方”(发行杂志管不了内容)、期刊社对发行市场反应欠灵敏。而且邮局渠道和自办的发行渠道发出的杂志很多都棚架在乡村基层领导手中,农户读者很少、学用的读者更少。并且,读者在订阅杂志时,从未考虑到是在买技术,使得知识贬值,杂志的价值体现不出来。期刊的时效性差、服务不到位现象大面积存在。农业科普期刊社必须改变过去的发行理念,在杂志发行成本上提高销售知识技术以及产权的理念。在过去的邮发、系统发行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和农协组织等专业从事者的共同参与发行,把长期读者用户列为我们的会员,加上我们对出版市场反应灵敏些、期刊针对性更强些,发行才有扩张的活力。
发行工作策略的转变。当前农业科普期刊发行很难,邮发与自办都是盯着村级组织的“八百元”在努力工作。因为僧多粥少,产生出地区之间封锁和部门之间封锁的状况,且比较严重。在农村,虽说是农业科普期刊,但很难获取大的发行量。现行的出版模式的期刊社很难独辟新渠道。由此,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刊社有必要培育扶持联结新型农户和优秀涉农企业,发展或探索贸工农一体化发行经营模式,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行杂志的模式。比如,杂志与农资产品捆绑配送、杂志出版的内容与市场动态、农资使用、良种种植、良种养殖技术等从细节上吻合,引导企业介入。与农协组织联合办刊、针对所需出版、把长期读者用户列为我们的会员,由农协发行,是值得我们尝试或探索的。
出版理念的转变。由于现有的农业科普期刊基本上是以国有单位为经营模式,原来的资金投入多数是国家资金。农业科普期刊由于完全市场化先天不足,对银行、信用社以及企业对期刊的投入在出版理念上也受各方环境的制约,农业科普期刊社的人员不敢用规模化或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科普期刊社。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从实践中扭转。
信息来源与扩散的转变。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市场意识缺乏、获取信息滞后、营销办法落后,加上没有固定的、可靠的渠道为其提前、产后服务,他们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技术变化,农资应用、相对价格等信息上,并作出决策时,感到很是困难、很不适应。因此,农业科普期刊社应建立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系统,逐步实现农业科普期刊信息化数据库,完全介入互联网。科普期刊信息、发展农业科普期刊社。
关于构建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新体系模式的构想
基于上述观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普期刊如何更好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快车道,构建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新模式和新体系已十分必要。
建立基于期刊―企业―农户―产品―市场互联网络的信息化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模式的构想。
构建期刊信息采编中心:成立网络编辑体系,主要职能是采集、整合、分析、处理政府信息、媒体信息、行业协会信息、市场信息。主要工作是,建立市场动态、市场行情、农业技术等数据库,为客户、为期刊出版流程和经营提供垂直的个性化服务。
构建农产品销售指导服务中心:主要工作是,在杂志和互联网上搭建信息系统,让生产者与经营者能直接在杂志上和网上供求信息,并建立农产品业务平台,打通读者用户、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在他们之间建立无缝式链接。该中心的职能是整合资源、中介、提供平台及认证服务。
构建优秀农资推广销售中心:主要职能是,产品采购、检测、认证、宣传、包装。主要工作是,筛选中外农业生产资料厂商及其产品,并为读者或客户提供服务。
通过以上三个中心的建立,并进行产品与企业的强大品牌的再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的建立、雄厚的资本运作。内部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外部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系统,形成期刊总部管理、控制中心,并外延设立省级联合储运物流中心和县级工作站。
省级储运物流中心。刊社应联合社会现有的物流储运单位协作。刊社的主要职能是协调总部及县级工作站的工作,进行产品的调配。主要工作是建立并筛选县级工作站,为县级工作站进行统一的CIS服务、利用强大的技术力量培训支持,组织科普推广员队伍的建立与储备。
县级综合工作站。是利用现有的农业服务体系直接为读者用户进行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并成立以下服务中心:联合成立县级信息中心,在县级信息中心的基础上设立在线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农产品销售指导中心。
新机制的建立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出版期刊具有前瞻性: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集约化期刊的大优势,做大做强期刊。
运行机制具有适用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矛盾,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方案,通过努力可变成现实的步骤,稳步实施,力争尽快见成效。
新出版体系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运作前:对会员出版什么(编辑内容)?一般的编辑无法把握,难以分析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对市场前景的预测更难以把握,需要组织多项专业研讨会进行编务会议论证。积极解决农协组织与刊社联合发行运作的利益事项。
运作中:期刊和刊社拥有的互联网怎么配套服务?一方面既要考虑配套政策和配套的服务,又要考虑杂志以及企业产品的配送与销售等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种养技术的服务费用的解决问题,以及资金投入与运转经营费用保障问题。
运作后:会员产品卖给谁?需要解决渠道的问题,需要组织、中介、运销的信息;农产品加工信息,需要解决项目来源和市场销售问题,以及利益分配问题。
归纳以上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一个信息反应问题、一个技术落实问题、一个农资产品配送和会员产品的销售问题。农业科普期刊社运用互联网的建立实现信息化、参与电子商务,有着良好的前景,是期刊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刘静平:《探索新型首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潮》,2007(6)。
2.伊佳:《为了农村信息化》,《通信产业报》,2006年9月10日。
3.李苹:《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科技成果纵横》,2007(1)。
4.李军:《河南阳光工程调研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6(7)。
5.余世春:《从科技110到农技110》,《中国新闻出版社》,2007年12月7日。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现状 问题 措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什么时候,食品都是国民经济生活的重中之重,而食用农产品又是各类食品的基础,食用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与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紧密相连。大力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生产、食用安全的监管,切实搞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应当被各级监管单位充分认识。
一、食用农产品市场现状
随着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瓜果蔬菜等鲜食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和各类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食用农产品的生产量、供应量快速增长。这些直接供应农贸市场的食用农产品中,虽然绝大部分食用农产品的质量是安全的,但也有部分食用农产品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如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超标等,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呼之欲出。
二、目前食用农产品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涉及诸多环节,概括来说点多、线长、面广,但是涉及层次都不深,部分深层次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
(一)生产者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食用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力量还是以农民为主。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单家独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情况非常普遍,生产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水平,由于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淡漠,容易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食用安全,时有发现使用违禁农药的现象;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者欠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知识,不知道什么农药在食用农产品上禁止使用、也不知道喷施农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挥发效力采收上市,特别是市场畅销的农产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越来越多。随着农药的乱用、滥用,同时也导致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加,生产中频繁施药,农药使用量越来越大,农残超标问题越来越严重。
市场监督是规范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一个方面,检验检测是规范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一个手段,而广大农民群众掌握食用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相关知识,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切实按照安全生产规范要求使用农药农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食用农产品安全才会落到实处。
(二)源头问题难以控制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兽药、生长激素等化学品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氮肥的使用量每年高达2500万吨,各种农药超过130万吨,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过量地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较多,而硝酸盐会进一步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给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为了消除病虫草害,滥用农药,甚至使用高剧毒农药,致使瓜果蔬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同样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生长激素使用不当,所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经人们食用后,直接对人体造成健康损害;种植养殖环境污染,被有机物和重金傥廴镜耐寥馈⑺体,会在农产品中集聚,进而危害人体健康;食用农产品在包装、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病源性微生物的污染,都会导致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食用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经过很多环节,呈现多元化监管形态。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安全生产方面的宣传培训,以及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农药农资的安全使用知识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监督等职能;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综合监督检查,组织食用农产品抽样检测,开展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安全检查部门负责农药、杀鼠剂等化学危险品的生产经营管理;其它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但从实际监管效果看,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一定程度上存在权责不清,缺乏沟通,交叉重叠执法、重复检验或相互推诿、监管不力等现象,市场检查漏洞较多,难以真正管好食用农产品安全。
(四)农药农资经销渠道变宽,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资经营渠道变宽,而经营渠道却没有同步升级,特别是农药、杀鼠剂等危化品管理混乱,其经营单位很多、但经营规模一般很小,且经营模式单一,管理漏洞百出,造成禁用农药成为一句空话,一个小县城甚至会有上百家农药农资经营门店,加上各种农药农资公司销售重心下移,产品一般直接销售给基层农户,安全隐患较多,例如:多年前已禁止生产经营的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毒高残留有机氯农药仍然有使用;部分限制使用范围的农药缺少相关宣传,超范围使用;而常规农药在使用时安全期间隔时间不足,是使用农产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同时,进入消费环节,由于餐饮业消费量庞大,但管理制度和卫生状况缺少监管,鲜活食用农产品原材料随意采购,且基本没有验收手段,安全问题相当突出。
(五)农产品安全检测水平不高
目前,农贸市场对瓜果蔬菜的农药残留量检验检测以快检形式为主,无法作为处罚依据,约束力不大;餐饮单位原材料及鲜食农产品不作检验的现象很普遍;消费环节食用农产品抽样检测的覆盖面不够全面;而食用农产品检测实验室门槛较高,县区级基层监管单位不可能都具备检测能力,且专项资金经常被挪作他用,造成食用农产品从源头检测监管的人力不足,资质不具备,经费拿不到等。就大部分县区来看,目前只能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快检工作,全面的检测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三、今后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探讨
(一)强化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知识教育
理论需要联系实际,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环境”是不存在的,正如无论食用农产品抑或其他食品,都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生产上,食用农产品目前条件不可能完全不施用农药、化肥等;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中,纯粹无污染也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在现有的科技力量下,我们完全能够做到将风险程度控制在对人体健康无危害的剂量或者范围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农产品安全理念和科学生产知识,提高食用农产品从生产、销售、消费到监管各个方面的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程度的食用农产品知识,夯实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其次,通过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与培训,让社会公众参与到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中来,倡导消费者依法维护食用农产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深入而广泛的宣传相关的农药使用规定,让人民群众及相关从业者了解和掌握农资农药的基本安全知识,控制有害物质的投入,从源头来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让无意识的危险行为,变成自觉地抵制行为,才能逐渐消除食用农产品安全隐患。
(二)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监管
积极探索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多种模式和协调机制,进一步整合农业、食药、安检等主要监管部门资源,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相结合,明确生产、经营、农药农资投入的界线,实现信息共享,职能平行不交叉,专业技术上购买公正的第三方服务。各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形成严密、完整的监管体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制假售假等行为,推动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食用农产品发展水平。
(三)建立健全渠道管理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食用r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渠道监管体系。在目前情况下,监管单位要相对集中渠道管理的职能,切实强化食用农产品的准入管理,做好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的链接,推进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原产地结合。将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以及配送中心作为检点,严格检查进货销货台账、食用农产品检验及农药残留等情况,督促经营单位健全索证索票及台帐管理制度。对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进行检测和评估体系建设,加强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内交易农产品的检查检测,鼓励经营单位采购具有追溯标识的产品和包装规范的品牌产品。对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的食用农产品,实行免检入市制度;对农业部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实行索证入市制度;对来自普通生产基地且未取得任何认证的农产品,实行检测入市制度。制定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做为管理基础,建立一套权威和快速高效的检测和评价新方法,严格食用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食用农产品流通环节,进一步明确权责,提高监管效率,降低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
(四)严格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要健全完善全面统一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检验标准和检测体系,特别是基层单位,应当明确向社会购买专业技术服务力量,保证专项资金,以满足当前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确保农产品安全监管全覆盖。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都要具备相应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农贸市场的检测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要建立科学的检测体系及检测技术,抓好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检测,进入市场的每一批食用农产品都要在快速检测定性的基础上,再开展监督抽检,坚决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检测品种要基本覆盖市场销售的主要农产品,检测对象可以从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结果要公开公示,并随货待查,农业和工商领域的监管资源需整合、共享,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落实人员经费,从总体上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的检测能力,真正使食用农产品检测体系成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五)加大对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的惩处力度
要高度重视这项民生工程,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危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类案件,一是重点打击销售使用禁用农药、以及农业投入品制假售假的行为,从根本上制止不符合要求的农资产品进入生产环节,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的源头控制。二是强化对生产环节的督查,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对检测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不得销售,并要求全部下架进行无害化处理,努力做到从生产到销售食用的全过程控制。三是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等各类认证后的食用农产品监管,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增强管理的可操作性。逐步建立统一的食用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四是及时查处和销毁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食用农产品,建立食用农产品召回机制,净化整个市场。五是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应急机制。积极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风险监控,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做到迅速介入、科学判断、妥善处置,确保食用农产品供给安全。
参考文献:
[1]翟云忠,蒋志国,朱佳明,张宇. 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
[2]陈杉.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立法浅析[J].法律研究,2012.
[3]马爱国.坚持落实“四个最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本期聚焦,2016.
[4]孙晓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政府法制研究,2014.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供应链 分析 策略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及我国的消费特征变化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为对象,围绕生鲜农产品这一经营核心,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诉求,从农资采购开始,完成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市场分销的一系列过程(见图所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链,而且还是一条生鲜农产品通过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增值链。
图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示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生产、购销模式正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随着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在消费生鲜农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着全新的消费观念,他们不但关注基本效用,如口味、成分、制作方法等,而且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超市正在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终端的主流模式。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在我国沿海地区,农贸市场正在逐步退出农产品零售环节。
在国际市场上,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量排名一直位居世界前几位,水产品、家禽、水果、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的生鲜农产品出口额占据其中较大比例。我们能够依托供应链来进一步提升生鲜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其原因在于:对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可以确保质量与安全,使其顺利地跨越“绿色壁垒”;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及附加价值。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具备强大竞争力的生鲜农产品出口国家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构建和发展我国的供应链体系非常紧迫。
二、我国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种植区域。居民消费需求一直非常旺盛,粮食消费量下降明显,动物性食品像牛羊肉、水产品、禽肉和蛋奶的消费量明显提高,食品结构变得更富营养、更为合理。
(2)新型的生鲜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生成,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市场交易型农业是一个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几年,在生鲜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较好的企农利益分配方式,并主要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3)大型核心企业已在供应链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会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优化,例如北京的汇源、四川的通威、河南的双汇、上海的光明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的实践表现。目前在城乡进行的产业格局调整,给龙头企业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劣势分析(Weaknesses)
(1)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各节点在产业环境、战略起点、信息传递、物流系统等诸多方面所涉及的标准、原则存在着广泛的不一致性,不利于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和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控。这会使得我国部分省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即使局部子链最优,却会在协调与集成时困难重重。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生产者是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无法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全部信息,更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只能被动听从经销商或中间商的安排,无法完全介入供应链。
(3)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从全国范围来看,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供应链各节点组织之间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
(4)生鲜农产品产销脱节和物流成本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二是农产品物流处于无序状态,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具有盲目性;三是缺乏市场营销概念,不重视向外信息,不重视商品包装,不重视品牌开发;四是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导致生鲜农产品在途损耗严重。
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加入WTO为我国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加入WTO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多边的最惠国待遇,可以减少其他国家的非关税限制,我国生鲜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将更为广阔。部分国外资本的直接进入,也为我国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增加后劲。
(2)国内外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开放的国际市场拓展了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空间。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均成双增长的态势,说明国际、国内市场对我们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4.威胁分析(Threats)
(1)我国生产经营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滞后,使得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巨大。生鲜农产品的运销成本过高,失去了价格的相对比较优势。
(2)国内外农业保护程度差异性过大。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给予农业很高的国内支持。按照《农产品协议》规定,美国国内支持总量(AMS)可达191亿美元,日本可达283亿美元,欧盟可达769亿美元,这些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增加巨大压力。
(3)外贸面临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技术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滞后。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因质量问题而被退货和索赔事件屡屡发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声誉及国际市场的开拓。
(4)生鲜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全。批发市场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储藏保鲜设施保鲜水平较低;由于保鲜设施跟不上,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非标准化,只能即时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不足,信息化程度低;农贸市场作为现阶段主要的零售终端无法保证农产品安全,规模小、经营不规范,产品缺乏可追溯性。
三、我国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矩阵
根据上述的SWOT分析,可以建立战略选择矩阵分析对策表(如表1所示)。依据战略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应定位于可持续的中心多元化发展战略,具体概括为:
一是保持并发展主业优势,稳步发展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充分利用丰富的品种资源、耕地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达到整体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是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强、联动能力强的作用,克服国内市场中的低端生鲜农产品供大于求、恶性竞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避免和减少市场波动的冲击和风险,积极开拓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表 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SWOT矩阵分析的主要对策
三是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供应链。转变和提升传统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方式,实现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解决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达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凌宁波朱风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2]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期
[3]兰萍: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5年第12期
[4]李 莉:SWOT分析法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
[5]湖南工程学院经管系.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模式探析[J].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
关键词 玉米生产;现状;对策;山东临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075-02
临朐县地处鲁中山区沂山北麓,为低山、丘陵、平原交错地带,山区丘陵面积占87.2%,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玉米是临朐县的主要粮食和饲用作物,临朐煎饼是著名的特色小吃,华良种业是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玉米生产在临朐县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临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受经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及种植习惯的影响,玉米单产一直低而不稳,种植效益较低。因此,如何提高玉米单产、改善玉米品质、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率、加速临朐县玉米产业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生产现状
1.1 生产概况
临朐县既是农业大县又是畜牧强县,玉米是临朐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畜牧养殖业的主要原料。由于玉米种植相对容易,产量较高,临朐县农户仍有较强的玉米种植意向;加之该县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玉米秸秆需求量大,玉米生产发展相对平稳。据统计,201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71万hm2,总产14.87万t(表1)。
由表1可知,近3年来,临朐县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均呈递减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现阶段,受国际粮价的冲击,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种植玉米效益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优质粮田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或转作其他用途;同时,自2013年以来,临朐县遭遇连续干旱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导致该县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降低,单产不高。
1.2 品种不断优化
近年来,临朐县农技人员加大了优质玉米良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主推郑单958、浚单20、隆平206、伟科702、金海5号、华良78等优质玉米品种,种植面积达到玉米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玉米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更加合理。
1.3 技术逐步推广
近年来,临朐县在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观摩会、田间学校、技术明白纸、网络等方式,重点推广“一增四改”“一防双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适期晚收等关键技术。2015年,辛寨镇谷城千亩方示范田,平均产量达11 653.5 kg/hm2,五井镇万亩方示范田,平均产量达10 686 kg/hm2,这些高产典型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的种植农户,促进了玉米关键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市场杂乱,优质专用品种少
种子市场放活,种子经销商多,种子种类繁多,一个门店销售多达10余个品种,全县销售玉米品种数40余个,越区品种、套牌品种不乏存在,购种农民选种能力低,盲目用种现象严重。优质专用型玉米品种少。同时,国外种子充斥种子市场,如先玉335,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将受到严重威胁[1]。传统地方老品种被淘汰出局,不利于玉米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2.2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地力条件差
临朐县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部分设施年久失修,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地 “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根据最近一次土壤普查,全县一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5.93%,三级以下耕地却占到55.09%。近年来,土杂肥、农家肥等传统有机肥使用量急剧减少,地力下降明显。
2.3 土地零星分散,栽培管理粗放
临朐人均耕地仅466.67 m2左右,土地以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种植,留守种田的多是文化素质偏低的妇女和老人,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市场意识淡薄,盲从心理严重。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田耕作方式简单粗放,一部分农田基本不投入、不管理。一些偏远山区地块甚至撂荒,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4 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
临朐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2015年,全县玉米机播面积9 333.3 m2,机收面积9 333.3 m2,机械单粒精播仅2 333.33 m2,山区丘陵地块玉米播种、管理、收获、脱粒仍是人工作业。玉米产业化未能在临朐县形成规模,缺少玉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厂零星分布,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低,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玉米产业化水平低。玉米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制约着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监管,适度发展专用玉米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管理行为,严查假冒伪劣种子,净化种子市场,让农民买到放心玉米种子。因地制宜,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高产、优质、高抗玉米品种,适度发展专用玉米,推广高油、高蛋白、高淀粉、饲用玉米品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
3.2 加大投入,提高玉米生产综合能力
一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丘陵山地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广施用优质农家肥、经济绿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做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二是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完善农技推广、市场信息、专业化服务三大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科技成果送到农民手中。三是加大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和作业环节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粮食生产政策的扶持力度,突出对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高效、低耗、节能中小型农业机械扶持力度。四是积极发展、扶持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注重扶持玉米专业合作社以及玉米行业协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3]。
3.3 强化培训和服务,实现玉米生产科技化
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健全县、镇、村、户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大培训工程”,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能够合理地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的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狠抓玉米各个生产环节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做到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措施到田到地,技术要领到户到人,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实现玉米生产科技化,使全县玉米生产健康协调稳步发展[4]。
3.4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玉米产业化
加快土地流转,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建完善的“产地运输加工转化配送市场与销售”的全产业链;以合同契约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加快构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水平。积极扶持一批玉米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发展玉米深加工与精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玉米生产综合效益,推进玉米产业化。
4 参考文献
[1] 王孝华,曹祖波.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J].农业科技通讯,2015(5):5-6.
[2] 芦铁雁.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0(21):5-7.
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三绿工程绿色生产线示范单位、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会员,被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企业称号,并连续三年荣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集团产品营销坚持国际与国内并举的策略,产品通过自主经营和销往日本、美国等4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集团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形成全球性、多层次农产品贸易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让中国优质农产品更好更快地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战略农业中致力完善内在品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军”企业。
河南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是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在河南注册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568万元。
主推品种:玉米:济研94、济研118
小麦:漯麦9号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20号楼
电话:0371-60155108
省略
河南金囤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是河南省首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总面积220亩,其中科研基地面积155亩,建成三个科技园。主攻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并常年承担河南省农作物区域试验。
2001年改制成为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实现了经营、管理体制的彻底改变,连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被漯河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05年被省科技厅授予“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确认为“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被科技部批准成立了“河南省金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金囤种业星火科技培训学校”,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是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主推小麦品种:济麦4号、济麦6号、百农160、矮抗58、源育3号
主推玉米品种:金囤118、漯单8号、漯单9号、丹玉53、招玉2号、国审鲁单9002、国审鲁单981、国审郑单958
电话:0395-2666311 3167396 传真:0395-3152345 3397777
公司通讯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昆仑路58号
铁东公司地址:河南省漯河市人民东路15号
漯河市阳光种业有限公司
漯河市阳光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诚实守信经营,有着稳固的市场基础;公司拥有三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阳光98玉米种、漯麦4-168小麦种、阳光香稻水稻种,这些品种以其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抗性优异,深受农民喜爱;
公司现有员工36名,大专以上学历占95%;以全国知名育种家、河南省小麦首席育种家赵全花研究员为首的科研队伍实力雄厚,优秀新品种成出不穷,后劲充足,为公司快速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信阳光的未来,来吧,一起投入阳光的怀抱!
阳光种业已审定品种――玉米品种:阳光98(2009年最新审定)小麦品种:漯麦4-168 水稻品种:阳光香稻
后续品种:玉米:阳光99 小麦:阳光838 阳光56 阳光66
公司地址:河南省漯河市孟庙镇 电话:0395-6933377
驻郑联络处:郑州市文化路126号北晨小区14-704
电话:0371-63563368 传真:0371-63897833
免费咨询电话:800-883-8068 13903713873
网址:省略 邮箱:
河南许丰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许丰种业有限公司是集农业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现有员工30名,中高级科研人员10人,农艺师10名,会计师2名。长年可生产玉米、小麦、棉花、大豆、芝麻、瓜菜种子1500万千克。在北京、西安、山西、郑州、武汉建有分支机构,并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严把种子质量关。自育瓜菜新品种十二大类,160多个品种,农作物新品种合理的价位和精美的包装倍受各地农民朋友的信赖和种子经营部门的称赞,公司多次被誉为“商品质量计量信得过单位”、“许昌市民营优秀科技企业”,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地址: 许昌市许繁路南2公里处
电话: 0374-8311928
传真: 0374-8315374
网址: 省略
河南北原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北原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注册资金506万元。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现有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6人,高级职称农艺工60余人,省级种子检验员2人,机械加工人员2人,储藏员2人,耕地3000余亩,三圃田50亩,试验田100亩。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繁育基地常年保持在20000余亩。基础设施齐全,有水泥晒场6000平方米,仓库3000平方米,晾仓500平方米。公司始终坚持奉行“客户至上,质量第一,诚信为本,优质服务”的宗旨,健全完善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严格质量管理,确保种子质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公司立足本地区,面向省内外,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竭诚与种子界同仁携手共进,不断开拓,密切合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公司联合开发生产销售小麦新品种:豫保1号,2008年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05。
主推小麦品种:豫保1号、衡观35、周麦16、周麦18、周麦22、矮抗58、众麦1号、西农979、平安6号、漯麦4号、郑麦9023
地址:临颍县107国道东侧石窝公路十公里处
电话:0395-8381196
场长兼总经理:谢国军手机:13839520306
业务经理:赵场立 13839563728 宋志永 13939532551
河南奥鑫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奥鑫种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5万元。2006年10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守合同重信誉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9月被批准通过“许昌市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奥鑫”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公司现有职工38人,高中级专业人才16人,特聘小麦专家评审员张清海先生为生产技术总顾问。公司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优良农作物及各类蔬菜种子的研究、开发、繁育、销售推广工作。该公司独家买断国审品种豫农035河南省生产、经营权,并取得了周麦22、衡观35、百农矮抗58、平安6号、众麦1号、师栾02-1等优良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在玉米的推广工作中,取得了金丹玉1号金丹3号、雅玉12等优良品种的经营权。
主推小麦品种:豫农035、周麦22、矮抗58、众麦一号、衡观35、平安6号、师栾02-1
主推玉米品种:豫单811、金丹玉1号、金丹3号、雅玉12
主推大豆品种:菏豆15、中黄13、豫豆22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京珠高速北口东100米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概念透析
所谓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指与政府某些经济职能相联系,为贯彻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不以商业性标准为原则,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在农业及农村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并为政府所有、参股、担保和控制,支持、保护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的一种特殊金融活动。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由政府组建、参股或控制,其经营活动不以商业性金融机构所追求的“盈利性”为目的,而是为了贯彻配合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发挥支农、护农的作用。可以说,农村政策性金融是一种政策性与金融性相交织的特殊金融行为,政策性表现在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非盈利性、对农业贷款低息或无息的贴补性和对经营农业风险的硬担保性,金融性表现在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和效益性。与一般商业性金融相比,农村政策性金融具有以下特有职能:
(一)填补资本市场空缺的职能。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又是一个低利产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它不但不能吸引投资,而且还会产生资金漏出。但它所提供的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需要特别加以支持和保护。在金融领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过程,就是农村政策性金融填补商业性金融按市场原则配置资源后所形成的资本市场空缺的过程。
(二)导向性职能。一般说来,农业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利润低,一般金融机构不愿投资,而个体农民又无力投资,这时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率先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则改善了该项目的投资环境,降低了该项目的投资风险,从而增强了其他金融机构、经济组织和个人的投资信心。而一旦这些项目的投资高涨起来,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就可以逐渐减少其投资份额,把投资领域让给民间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转向新的开发项目,开始下一轮政府资金对民间资金的诱导循环。
(三)辅导性职能。由于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长期服务在农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术,聚集了一大批精通各类业务的专业人才,可以为借款人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如财务分析、经营诊断、提供经济金融信息、沟通外部联系等。不仅可以减小贷款风险,避免呆账,而且也可以提高政策性贷款的使用效益。
(四)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职能。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在市场竞争中通常处于劣势,成为难以吸引投资的产业。如果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农业和其他各产业之间的配置就会发生严重偏差,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结构失衡。而农村政策性金融是从政府的角度,按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图从事投融资活动,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干预经济的有力手段。
二、发展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如前所述,与城市改革和发展相比,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大为滞后,在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的过程中,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出现的偏差和不足,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而设立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政府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执行国家农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实现社会公平和各行业协调发展。
(二)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保护我国农业的需要。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改良品种、配备农业机械、改善土壤条件、施用化肥、农药、薄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农业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自身积累,二是外部投入。由于农业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资金周转期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市场风险大等特点,农业自身资金积累速度缓慢,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大量依靠外部资金的投入。农村政策性金融就成为扶持、保护农业的最佳选择。
(三)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经营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有利于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减少各种挤占挪用,保证良性循环,提高使用效益。而且,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保护农业也是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四)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通过农业政策性贷款投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水利、电力等工程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作用,支持并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然会使农民获得实际的利益。
三、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在其制度建设、资金来源与管理、资金运行效率、经营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从外部环境看,主要问题有: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缺乏法律支持。作为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但规范农村政策性金融活动的相关法律却迟迟未出台。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职能、地位及其与政府关系,没有得到法律确认,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管理和运营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2、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各种外部组织机构的关系还不够协调。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在我国还是新兴的金融制度,这种制度服务的金融客体、金融产品,在其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稚弱”特征,尤其需要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保护。但目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财政系统、地方政府、企业等的关系还没有理顺,还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典型的如把政策性贷款当成财政拨款,挤占、挪用政策性贷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身来看,也存在许多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发行的机构只设立到县,未能深入到乡村。而且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采取了政府主导的经营模式,完全排斥了民间的参与合作,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相当不健全。此外,农发行的机构设置未能充分体现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特点,其机构设置基本是按行政区划分布,难以充分发挥其支农职能。
2、资金来源制度与负债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付资本金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其他形式如业务范围内的开户企业存款、发行债券、同业拆借和境外筹资等所占比重过小,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均衡问题。资金短缺是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资产运用与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1)收购资金责任制难以落实,银行垫付财政、企业未到位资金现象严重。尽管收购资金责任制有所要求,但实际执行中,在银行与财政、企业等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至今仍未形成对各自所承担的收购资金责任的统一认定标准,致使资金筹措责任模糊,尤其是财政和企业职责不清,地方政府难以有效协调。(2)政策性财务挂账数额大、消化缓慢。政策性财务挂账是粮棉油企业执行政策性任务而财政拨补缺位及其大量积累相应补贴,从而形成的。这类呆账消化难度较大。(3)企业不合理占用政策性收购资金现象依然存在。从客观上看粮棉企业虽然从事政策性业务,但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法人,法律赋予其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权利,无论是政策性粮棉油收购资金还是一般经营性资金,只要银行贷款一经放出,实际上就由企业支配,资金运用的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而银行则处于被动的监督地位。这样企业在利益驱动下,面对条件优惠的政策性资金,主观上必然存在挤占挪用的可能,并通过多头开户、直接挪用等方式转化为现实。(4)信贷资产质量低下,风险程度较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着信贷资产质量低下、风险较高的状况。在以往的粮棉油收购贷款中,只有不到2/3的贷款形成了政策性物资,而仍有1/3以上的政策性贷款,在不同主体间因被不合理占用而发生流失,而且已发生的各种挤占挪用数量较多,清理难度极大,实现收购资金的良性循环难度很大。(5)总体信贷结构严重失衡。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用于粮棉油流通环节特别是粮食流通环节比重过大。这种资产运用结构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使全面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是不相称的。从国外许多国家农业政策性资金运用的一般规律来分析,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农业的重点侧重于农业产前和产中领域,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逐渐将资金向流通领域转移。农发行在流通领域投入过多的信贷资金,使以“政策性”名义使用的支持农业的贷款在实际运行中脱离了农村系统的资金运动。对于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来说,其资金运用结构失衡,与其发展功能相比极不相称。
四、发展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扶持作用。而且为了应对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和挑战,也必须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和特殊的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制定法规,将其全部经济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当前,健全法规的一项首要任务是要争取尽快出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条例》,进一步明确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地位、作用、权力和职责,增强经营自,规范其经营行为。
(二)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目前,农发行的机构只设立到县,名为支持农业,却与广大农民没有面对面的联系,扶农很难扶到点子上。而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与农民联系密切,但因其资金能力有限,只能提供小规模的短期贷款,不能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实施对农业的开发和支持。因此,可以考虑把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任务交给农发行。农发行可以直接对大中型农业企业、农场主发放金额大、期限长的贷款,也可以将筹集到的资金委托农村信用社,由其发放金额小、期限短的贷款给农民。农村信用社交托农发行进行管理,可以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起“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模式,更好地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筹资功能,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政策性支农资金,减少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依赖。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来源。增加财政预算内开支的支农资金、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农业投资和信贷资金中农业部分的比重,并集中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一发放、管理和收回。二是扩大农村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量,要求各商业银行按存款增长的一定比例购买政策性金融债券,以扩大中长期开发性信贷资金来源。三是将邮政储蓄和社会契约性储蓄机构的一定余额资金纳入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四是引导民间资金协同融资。可以考虑在给予基础项目政策优惠的基础上,加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相互配合。五是启动境外筹资,面向国外发行债券和尽量争取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