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经济;金融统计;数据采集;运用
一、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采集统计数据困难,数据质量不高
1.采集数据困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银行部分统计数据采集部门与调查企业没有任何服务职能和约束力,调查企业参与调查的积极性不高,配合程度下降,数据采集困难。如基层央行的调查统计部门与货币信贷部门和企业没有业务往来,这2个部门的统计员向企业单方面采集数据时,如果对方不愿意配合,统计员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要求对方协助工作,数据采集工作很被动。另一方面,采集数据包含企业产值、利润、成本、借贷、汇率等核心经营数据,涉及商业秘密,企业不愿意透露。甚至有的企业明确规定,凡是对外材料涉及经营数据的,一律需经总经理审阅签字。企业调查员对外发出调查表需要经过层层审核,直接影响了数据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数据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障。国家统计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向被调查对象采取数据,并依法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央行对外采集统计数据属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被调查单位没有法定义务向基层央行提供经营数据,即使提供了数据,其真实性、完整性也难以保证。
3.调查样本数量较少,代表性不强,增扩或调整调查样本困难。企业景气调查24个样本单位、物价调查13个样本单位、汇率波动承受力监测4个样本单位与某市约4.9个工商企业相比,样本比例偏低,代表性不强。为提高样本代表性,就必须增加或调整样本。但增加或调整样本的工作难度大,主要原因是基层央行与企业没有任何行政或经济的约束力,人行调查部门只有依靠企业的开户银行,通过开户银行出面协调,企业才会勉强答应成为调查对象。
4.各类调查样本重复现象较普遍。5个由基层央行业务部门直接实施的统计项目涉及44个样本,其中有8个样本重复。有2个企业需要向基层央行3个部门提供4个项目数据,有2个企业需要向基层央行2个部门提供2个项目数据。由于不同时间、不同部门、不同调查员向企业采集相同或不同的数据,重复的调查,使监测企业调查员意见较大,直接影响其配合采集数据的积极性,甚至出现拒绝配合采集数据的现象。
5.采集数据的部门较多,项目较杂。目前,基层央行主要有3个部门6个项目向外采集统计数据。其中,除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委托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调查外,其它5个项目分别由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和外汇管理3个部门直接实施。
6.采集数据报酬不一致。基层央行6个对外采集数据项目中有4个是付费项目,分别是:调查统计部门的企业景气调查、企业商品价格调查;货币信贷管理部门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外汇管理部门的出口换汇成本监测。而其它2个项目则是无偿的。
(二)对外采集统计数据运用效果欠佳,分析质量不高
目前,通过对对外采集数据的整理、分析,基层央行形成的材料分别为:进出口企业家问卷、工业景气企业家问卷、企业商品价格等3个调查分析报告,以及企业对汇率波动的承受力、利率、重点进出口企业等3个监测报告。由于对外统计调查样本小,代表性差,数据准确性有限的现状,基层央行调查员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每月每季需要频繁撰写调查分析报告,但缺乏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专业分析能力欠缺,导致现有的调查报告质量普遍不高。
为提高经济调查分析报告质量,减轻基层央行调查员的工作量,充分发挥各市中支为全省分析报告提供素材的作用,提高全省分析报告的广度和深度,从2008年起,一些省会中支采取了“减量提质”的措施。各市中支报送制度性分析除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月度指标变动说明外,其它各项调查分析材料只需按照指定安排,在相应的月份上报即可,其它月份只需按时上服数据。该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检查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一是调查员数据审核不严、分析不透。二是个别基层央行统计调查人员配备不足、设备更新不及时、经费没有足额落实。
(三)部分对外经济监测项目与国家统计部门调查项目重复,项目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在上述6个对外采集数据的项目中,我们将某中支实施的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实施的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和工业品品出厂价格调查进行了综合比较,从中发现比较大的差距:
1.调查项目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重复。基层央行实施的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属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和工业品品出厂价格调复。
2.调查样本重复。某市中支企业景气调查样本24户工业企业中有12户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企业景气状况调查样本相同,样本重复率达50%;企业商品价格调查样本13户企业中有7户企业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工业品出厂价格调查样本相同,样本重复率达54%。
3.调查样本量偏小,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导致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失真。某市中支企业景气调查样本24户工业企业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2009年企业景气状况调查样本50户企业相比,仅占48%;物价调查对象13户企业的35种产品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队2009年工业品出厂价格调查样本76户企业相比,仅占17%。
4.收集数据困难。人民银行统计部门与调查企业没有任何服务职能和约束力,监测企业参与调查的积极性不高,增加了经济调查工作的难度和经济调查员的工作量,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国家统计部门能依法确保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5.收集数据成本高。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关于人民银行制度性经济调查费用调整的通知》(银调发[2008]6号),按照月度企业财务调查费用标准每月每个调查企业200元,企业商品价格调查费用标准每月每个调查企业200元计算,为完成上述2项制度性经济调查任务,人行某市中支直接支付给调查对象的费用为88800元/年。相比之下,如果能利用国家统计部门已有的渠道,委托其开展有偿调查(虽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但终究可以通过协调沟通得到解决),资金利用效率则高得多。例如,人行某市中支委托国家统计部门开展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调查样本为10户企业和100户农户,每年委托费用达12000元。
6.数据利用率低。因是部门统计调查项目,通过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只限于人民银行系统内使用,不得对外公布,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偏低。
二、改进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工作的建议
(一)调整对外统计调查项目,变劣势为优势,减少对外统计调查项目,增加并完善金融统计调查项目,强化基层央行金融统计调查和分析工作。
1.建议取消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或调整统计口径。主要理由有二条。一是调查项目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分数据重复。央行实施的上述2个统计调查属于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企业景气状况调查和工业品品出厂价格调复,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相关规定。二是从项目质量来看,基层央行实施的上述2个经济调查项目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查数据质量可能低于国家统计部门。
2.建议加强与国家统计部门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从该部门获取企业景气和企业商品价格数据和分析资料。主要理由也有三条。一是有法律支持。新的统计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银行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统计资料的保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基层央行与地方国家统计机构一直有业务联系,例如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就是委托其进行调查。现在与其洽谈共享企业景气调查和企业商品价格调查数据和分析材料事宜,也应是水到渠成。三是地方统计机构愿意增加委托项目,扩大统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3.建议弘扬中央银行在金融系统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的优势,扩大基层央行金融统计调查项目数量和样本规模,切实抓好微观金融分析和预测工作。目前,可考虑从2 个调查项目入手。
(1)普及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制度从1993年实施以来,为人民银行及时了解我国居民的投资、储蓄和消费意向,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大量参考信息。但该调查制度的调查范围不广,目前人民银行总行仅要求50个城市开展此项调查,其中江西省有宜春和吉安2个城市被纳入调查范围。基层央行需要通过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投资、储蓄和消费意向,从而做好辖区内微观金融分析和预测工作。建议在人民银行地市中支推广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2)增加银行家问卷调查样本数量,切实提高问卷调查质量。目前,某市银行家问卷调查样本为5位银行家,即辖内农业发展银行和4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行长。截止2009得6月底,上述5 家机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占同期某市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8%、76%。尚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3家银行金融机构未纳入银行家问卷调查范围。其中,某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占同期某市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17%、19%。农村信用社是某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农村信用社纳入银行家问卷调查样本。在增加调查样本的同时,还应提高调查的质量。
(二)整合对外统计调查资源,变多个职能部门向外调查为一个单位向外调查,巩固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工作基础。
建议将对外统计数据采集的工作均划归一个职能部门进行操作,实行“事权和物权”统一,一个窗口对外。这样做有几大好处:一是强化调查分析力量。3个涉及对外调查的部门的6名工作人员,可进行统一分工,强化“AB”角工作制,提高数据采集和运用效率。二是集中物力和财力。现存的4个付费调查项目可以实现财务统一,集中对外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6个对外调查项目的办公设备可统一调配,集中使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三是对外采集统计数据由3个部门操作变为1个部门操作,该部门能够更好地代表基层央行开展对外统计数据采集工作,避免调查统计部门和货币信贷部门因与企业没有业务往来而采集数据困难的现象。四是便于调整调查样本,有效避免调查样本重复,提高样本普及率。五是减少企业负担,避免因不同时间、不同部门、不同调查员向企业采集数据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人员抵触的现象。
(三)设计对外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变多份统计报表为一份统计报表,增强基层央行对外统计数据采集与运用工作的实效性。
按照“企业一套表”的思路规范统计报表,将基层央行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外汇管理等3个职能部门的对外常规性统计报表合并为一份统计报表。按照从实际出发,精简适用的原则设计统计报表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注意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指标体系衔接,相互使用,避免重复。同时,加强报表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报表质量。在坚持有偿采集统计数据原则的同时,应采取奖优罚劣的措施,督促企业调查员按时按质报送报表。
(四)改变对外统计调查方式,变单方面向经济监测企业索取数据为双向互惠互利的新型银企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对外统计数据采集渠道。
在为监测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是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挢。二是整合内部资源,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可充分挖掘人民银行的内部资源,从征信管理和外汇管理等方面为监测企业提供情报优质服务。三是举办专题讲座,为企业增强避险能力。四是反馈专业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可向监测企业提供人民银行的内部调研成果,反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收集和整理相关区域、行业的动态信息,帮助企业及时掌握本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的发民动态,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支持企业加快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应用统计》贾怀勤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 等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年
关键词:零售企业;品类管理;高效定价
1 品类管理概述
1993年,美国食品营销协会(FMI)联合可口可乐、宝洁公司与Safeway Storedeng及美国加工食品行业15家大型企业会同流通咨询企业克特・萨尔蒙公司一起组成了研究组,对食品业的供应链进行调查分析。在总结了行业的许多成功经验之后,于1993年1月提出了改进行业供应链管理的详细报告,在该报告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ECR和品类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CM)的概念。ECR 指的是一个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供应链组成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产业链管理系统,系统的目的是更好、更快和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ECR包括三个重要效率战略:顾客导向的零售模式、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品类管理是零售商与生产商将品类视为一个策略经营单位、以提升消费者的价值为焦点,共同管理品类过程。其重点在于零售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提升消费者价值”(欧洲ECR推动委员会)。主要战术是高效商品组合、高效货架管理、高效新品引进、高效定价和促销以及高效补货。
品类管理与商业零售业推行的商品类别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品类管理建立在了解或掌握消费者人文特征、消费需求、消费行为的基础之上,管理策略的确定与改变主要基于消费者而非管理者。2000年,对上海某零售商进行的购物者调查显示,该零售商的目标顾客群是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而卫生巾品类的顾客却是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的中低收入家庭。由此说明该零售商的妇女用品品类-卫生巾品类的构成与目标购物群体定位发生了偏离,商店费了很大精力吸引来的中高收入顾客却去其他地方购买该商品。品类管理的主要品类战术的实施都与消费者需求紧密相连,简单地凭经验来决定品类战术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2 高效定价策略的实施
产品定价首先要明确商店的定位或目标消费群体特征。然后是确定价格策略,影响或强化价格形象。限于篇幅,本文不对零售商店定位进行分析,下面的分析建立在商店定位分析完成的假设基础上。
(1) 价格形象管理。
零售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格形象是由多方面构成的,绝对价格低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著名的Diller价格模型(如图1)告诉我们,影响商店在消费者心目中价格形象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价格优势、性价比、价格诚实度。价格优势指的是商品的绝对价格,通常是相同产品在不同卖场价格比较;性价比指的是买到的东西是否物有所值;价格诚实度指的是该卖场在价格方面是否诚实可信,是否用低价把消费者吸引到商店,结果却发现特价产品早已卖空。零售企业只有当在三条边都取得优势的时候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最佳的价格形象。
性能价格比一般地被认为是商品功能与购买商品价格的比例。但对零售企业来讲,性价比的含义就远要丰富了。顾客一要衡量花钱买来的商品是否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二要考虑购物体验,他们希望这种体验是:想要买的商品从不缺货;总能在里面发现最新的产品;商店的货架陈列便于选择和购买;销售人员很友善地提供服务;在商店购物很便捷等,这些属于购买商品获得的利益。衡量购买付出时,时间成本、精力成本、货币成本等构成付出内容。消费者衡量的是购买收益与付出的比较,这种期望的实现程度决定了他们对这家商店的性价比评分。所以帮助顾客购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是建立价格形象的第一步,为顾客提供美好的购物体验是第二步。从品类管理角度看,零售企业在库存和货架管理、新品种引进、商品布局和陈列以及销售人员的微笑服务和收银设施等方面做得更出色都能有效提高“性价比”得分。
利用降价或变相降价建立价格优势以吸引消费者购买是零售企业的常规武器。但购物者却并不总是把降价放在选择购物场所的重要位置上考虑。有关调查显示,在影响购物场所选择的因素中,“价格低”的得分为4分,居所调查的12个因素的第七位。购物者主要通过与其他门店的比较来对某家商店的商品是否便宜做出判断,进而形成超市价格的总体印象。因此单纯的价格战,不仅不能树立低价形象,而且将导致行业毛利率和利润率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价格诚实度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要维护价格的诚实度至少要注意三条:不要让消费者担心假货;不要让消费者担心实际收款和标价不符;特别要注意让消费者容易退换货品。即使企业具备价格优势,如果顾客无法方便地退换商品,低价购到的商品可能成为无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打了折扣的商品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顾客的价格形象评价。
(2)价格带管理。
零售价格管理中,价格带分析与品类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价格带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价格带,指与目标消费群体定位相符的,能够吸引最大数量的消费者的商品品类的价格范围。我国零售企业常见的价格带如图2所示:
一般而言,超级市场经营者对价格带的选择应该是:在品种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商品的花色品种要多,价格种类要少并且多集中于低价位,价格带窄,面位要多。由于超市经销的商品是食品和非食品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这类商品的购买频率高,消费使用量大,顾客对其价格非常敏感,只有通过低价格才能吸引顾客前来购买。价格带越是集中于低价位上,品类内相同品种规格之间的价格就越接近,越不容易引起顾客的注意,他们在选购时就越容易做出购买决策,较多的单品陈列会方便顾客迅速做出决策;相反,如果价格带较宽,某一类商品相同规格品种的价格高低相差悬殊,消费者必然会反复权衡比较难以很快做出选择,必然影响高效促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购物者调查显示,零售企业目标购物群体不明确,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性别等特征指标比例接近,此时的价格带应该较宽,以吸引不同层次的购物群体。
另外,国外许多零售企业往往在价格带中塞进高价货,使得价格带拓宽,购物者在进行性价比较后,可能选择价格低的单品,从而达到店铺确定的促进低价单品销售的目标。其行为的实质是提高了购物者的参考价格。例如,比较分析家乐福、麦德龙、好又多的女拖鞋价格带,可以发现对品单价的操作手法截然不同。购物心理调查显示:人们认为一双女拖鞋6元以下就比较便宜,20元以上就有些高了。所以家乐福最低定价5.9元,27个拖鞋单品中,有22个定在了19.9元以下。同时,为了拉高品单价,又在24.9元的价位上提供了4个单品(后来又在39.9元价位上提供一个单品,突破传统心理价位,反衬24.9元不贵)。反观好又多,16个单品中最低价位在1.9元,最高19.9元,从区间分布上来看,明显倾向于低价位单品,所以其品单价绝对低于家乐福,客单价自然也低。
(3)定价心理。
由于品类管理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的管理手段,因此认真考虑消费者的价格反应,了解其心理活动对价格感受的影响很有必要。
消费者对价格的感受与基础价格的水平有关,这个规律即是众所周知的韦伯-费勒定律。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价格的感受更多地取决于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并且产品价格之上、之下各有一个界限。将价格调整到价格之外容易被消费者注意,而在界限之内却往往被消费者忽视。在价格上限以下一点点地提高价格比一下子提高很多的价格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相反地,如果一次性地将价格降到下限以下,比连续几次小幅度的降价效果要好。结论的意义在于提醒零售管理者在降价促销时不应先与竞争对手的价格进行比较而逐步降低价格,一步到位式的降价促销有利于树立鲜明的让利、低价形象。提价时应该采用频繁涨价的办法,尤其对于经常购买的商品。这样,购物者会不自觉地提高产品的参考价格,从而为下一次涨价奠定了基础。
3 结束语
高效定价是品类管理的重要战术之一。一般的定价技术与价格形象管理、价格带管理结合,注重定价心理研究,将有助于高效定价战术管理的实施。需要强调的是,高效定价的实施必须建立在购物者调研的基础上,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消费者特征与需求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晓石.什么决定卖场价格形象[J].销售与市场.2004,(3).
[2]郭戈平.中国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报告[J].商业时代.2003,(22).
[3]王蓁.终端为什么缺货.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韩光军.超市营销.第1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程莉,郑越编著.品类管理实战.第1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全球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周期 ;GDP ;收入分配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4
一、全球经济有望下半年进入新一轮基钦周期
比较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近十年来分化明显。这将有利于全球经济格局的平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虽然增速分化明显,但周期表现越来越趋同。欧债危机对欧元区和美国的困扰,也将影响多为出口依赖型的新兴市场,这也是导致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的一大因素,另外就是2011年高通胀对货币经济政策的约束以及国内当局政策不当的风险。不过我们认为,欧债危机的暂缓将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创造条件。当前时刻,我们对全球经济趋势的总体描述是:通胀依然处于下行周期,美强欧弱的分化将逐步扩大,欧债危机暂时熄火,未来依然有可能死灰复燃。2011年下半年以来,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通胀高企、欧债危机的影响下普遍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增速放缓迹象,且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在加大。发达经济体中,“美强欧弱”的分化势头也愈加突出,日本在海啸冲击与经济环境恶化情形下延续低迷并临近衰退边缘。相对来说美国与德国的表现较为突出,美国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表现出良好的内在经济动力,受益于工业的扩张与收入的改善,私人投资与私人消费对经济拉动开始发力,目前经济仍处不断修复进程中;德国因其经济内在动力强劲,2011年第3季度在欧元区中表现得独树一帜,GDP环比折年率由第2季度的1.1%反弹至2.3%,其中私人消费支出走弱以及外贸萎缩是主要原因。2012年1月德国工业产值因建筑业自去年底恶劣天气影响后的大幅反弹而抬头,但仍难掩饰经济逐步放缓的趋势。
从OECD综合领先指标来看,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均有望今年见底,主要发达经济体今年的经济走势大体如下。第一,2012年美国通胀水平下滑趋势将逐步得到确认,这有利于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另外,失业率仍将保持高位,但呈逐渐改善趋势,且与2011年相比会有明显下滑。总体来看,美国今年全年将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支撑着美元相对欧元强势的地位。第二,欧元区全年仍难摆脱衰退局面,2012年2季度开始欧元区经济将会有所改善,但全年经济仍处温和衰退。随着经济下行引发通缩预期,以及全球步入通胀下行周期,2012年欧元区通胀水平将明显得到释缓,有利于欧洲央行实行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对冲经济下滑。
二、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增强政策宽松预期
中国目前处于金融危机过后新一轮朱格拉周期的开始阶段,当前经济增速逐步下滑,但长期潜在增长依然强劲,我们认为如果决策恰当,中国未来5~10年仍可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
(一)中国长期潜在增长依然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年均10%左右的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实际GDP平均增速为11.7%,我们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实际GDP潜在年增速应该在9.5%甚至以上。当前,我国GDP增速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以去年9.2%的速度已出现就业恶化的问题,未来或将逐渐向潜在增速回归,我们认为,如果决策层经济政策恰当,中国未来5~10年仍可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
首先,从人均GDP看,中国经济增长空间仍然很大。日本在1971至1975年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2005年美元)以后,GDP年增速结束高速增长状态开始回落,且一直在6%上下区间波动到1990年;韩国在1995年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以后,GDP年增速才结束高速增长状态,回落到5%的区间波动。而中国11年的人均GDP却不到5000美元。
其次,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对比中日韩三国的农村人口占比,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49.68%,仅达到日本1960年和韩国1972年的水平。从城镇化推进对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的带动看,城镇化还将带动经济高速发展5-10年左右,之后将有一个10年左右中速发展的过程。
再次,从索罗增长模型的角度测算出我国保增长底线为8%。中国城镇劳动力人口约3.5亿,城镇化导致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900至1000万,另加新增600至700万大学毕业生,导致城镇劳动力每年新增4%左右。这一趋势未来5到10年内变化不大。与此相对应,每年需要的新增资本累积将大约与此对应,为每年4%左右。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不算,资本累积和劳动力贡献就已经构成近8%的潜在增速。(第二和第三产业已经占GDP比重近90%)。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难以精确衡量,但考虑中国工业生产率水平和成熟国家的落差,(制造业生产率大约为美国的1/3),其提升速度未来长期依然较快。从近几十年的历史看,2%左右是最起码的估算。因此我们估计中国未来5到10年的潜在GDP增速可能是从9.5%上下至8.5%缓慢下降的趋势。
(二)新一轮经济周期将于年中前后开始
1.经济增速回落增强政策宽松预期。中国目前处于金融危机过后新一轮朱格拉周期的开始阶段,当前经济增速逐步下滑,1季度经济增速8.1%,成为本轮经济下滑的低点。1季度投资对GDP的拉动率由去年的5%大幅降至2.7%,成为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的主要原因,房地产调控导致内需萎缩对经济的负面效应开始凸显。净出口的拉动由去年的-0.5%降至-0.8%,外需对经济增长继续形成一定的抑制。不过,基于对经济会逐步企稳的判断,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风险点仍在房地产调控上,这也将会倒逼政府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预计二季度会有密集的“预调微调”政策出台。从工业增加值和通货膨胀的周期看,工业增加值的周期底部可能在今年一季度,而通胀的周期底部可能在今年中期。
2.物价反弹不改中期回落趋势。3月PPI同比增幅首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较低。值得注意的是3月PPI环比涨幅较高,主要原因是占生产资料约34%的原材料和采掘业环比涨幅达0.8%。去年12月中旬以来CRB现货价格指数出现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经过1~2个月的传导开始影响国内工业品和部分消费品价格,带来2~3月PPI的环比上涨。3月中旬以来CRB现货价格指数开始回落,预计4月和5月的PPI环比上涨压力不大。我们维持大宗商品总体走弱的判断,预计4月PPI同比下降0.7%,5月下降0.9%并达同比增速低点。3月CPI同比增速出现反弹,其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较高。目前,导致3月食品价格坚挺的蔬菜价格开始大幅回落,预计食品价格在4月或将环比下降1.0%左右,二季度也将保持下降走势。在PPI走弱的背景下,预计二季度非食品价格将环比温和增长。综合来看,3月的CPI同比增速的反弹不具有持续性,预计2季度CPI将重拾下降趋势,2季度三个月的同比增速分别为3.2%、3.0%和2.7%。
3.货币信贷政策继续趋松。3月新增贷款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存贷款的季末效应固然推高了3月的信贷,但从贷款主体类型和期限结构来看,信贷攀升反映了监管层货币信贷继续宽松的取向,也反映了实体经济真实的短期资金需求。我们对此有三个基本判断:一是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保持稳定表明3月企业投资意愿并没有回升;二是居民中长期贷款环比上涨验证了居民房贷的放松;三是居民短期贷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针对中小微型企业主或法人代表的个人助业贷款大幅回升,这主要是受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政策的驱动,表明当前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困境,有较大的短期资金需求。在货币信贷继续微调新增贷款大幅超预期上涨背景下,2月降准货币创造效应的集中显现带动了M2同比增速的回升。前期央行的2012年第1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银行家货币政策感受指数明显上升;货币政策感受指数反映了银行家对未来货币政策松紧的预期,从历史数据看领先M2同比增速1~2个季度,1季度的货币政策感受指数继续回升或意味着上半年的M2同比增速将不断回升。
三、收入分配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而收入分配改革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因此,收入分配改革尤其值得关注。
(一)收入分配不平衡现状
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现状明显。从收入法核算的GDP来看,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带来一定的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不均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关注。我们认为,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城镇化进程本身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但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刘易斯拐点将促进这类收入分配扩大问题的解决;二是体制不公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如国有部门的收入增长远高于居民部门的收入增长,这需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来解决。
我们同样可从中外比较和中国市级之间的比较来佐证这一观点。
首先,我们用中美住户调查数据来做比较。由于中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住户调查基本同口径,我们可以将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进行比较。通过中美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点:一是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现价)比重大幅低于美国;二是美国的该比值一直较平稳,而我国该比值历年来的下滑趋势明显。即以住户调查口径的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中国收入分配格局正在恶化中。
其次,我们用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来与日韩等国家进行比较。由于根据资金流量表来计算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时,可支配收入是以总收入口径进行计算的,因此,我们需要将中国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口径调整为国民可支配收入口径。此外,有文献指出,受资金流量表编制过程中部分假设和数据资料限制,资金流量表中的要素分配份额并不准确,故我们也需对此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我们估算当前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约为45%上下,大幅低于其他国家水平。
再次,由于我们可找到以城市为单元的住户调查数据,我们可选取20个代表性城市(省会和地级市)的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市级占比分析。同时,我们选取其中18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会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地区进一步对按地区划分的中国市级占比进行分析。
总体而言,我们可得出以下四个基本结论:
一是中国市级(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明显偏低,且下滑趋势明显。省会占比的算术平均值从2002年的51%一路下滑至2009年的42%,地级市占比的加权平均值从2002年的47%下滑至2009年的37%;按地区划分的市级算术平均值从2002年的53%一路下滑至2009年的43%,加权平均值从2002年的43%下滑至2009年的33%。
二是从影响城市占比的因素来看,其比重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主导经济运行模式,而城市所处地区对其占比影响不大。
三是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欠发达城市(地区)的占比整体上高于发达城市(地区)的占比。以人均GDP为权重加权之后的占比总体上拉低了算术平均的占比,这进一步说明GDP产出较小的地区(即相对欠发到的地区),占比反而较大。以2009年为例,经济欠发达的广西玉林的占比(132%)、贵州遵义的占比(122%)明显高于经济较发达的南京的占比(37%),与杭州的占比(42%)。
四是从经济运行的主导模式来看,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经济运行模式的城市(地区)占比总体上高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经济运行模式的城市(地区)占比。以2009年为例,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经济运行模式的浙江温州的占比(86%)显著高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经济运行模式江苏无锡的占比(31%)与安徽芜湖的占比(40%)。
综上所述,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在45%左右,显著低于其他国家的75%的水平;二是发达地区占比低,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经济运行模式的城市占比低。
(二)未来房价调控应关注收入分配改革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在加速状态上进一步加快,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只有收入分配改革的成功才有可能消除房价泡沫的问题。
1.房地产仍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处于加速状态,而且进入2000年以后,城镇化速度有进一步加快。近十年来,从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对我国GDP的贡献中可以看出,在这个城镇化高速推进时期,消费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平均41.7%的水平,而投资达到平均53.92%的水平。尽管相比同时期发达国家来讲,我国消费水平过低而投资水平过高,但对于处在大力发展基础工程和城镇化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这个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另外,经济高速增长将带来四个重要问题: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平衡,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以及资源需求加大与全球资源有限的不平衡。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镇化的稳步推进,这意味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中国房价增速相比名义GDP增速而言在合理范围内
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并未扭曲。据我们估算,目前住宅投资占GDP比重约为5.8%左右,和美、日、韩房地产繁荣期相比(都超过6%),并没有结构性扭曲现象。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更是只有美国和日本一半左右水平。中国房价增速相比名义GDP增速而言在合理范围内。通过日韩房价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土地价格指数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走势更加契合。为此,我们以中国土地价格指数的增速与GDP增速的比较来反映房价增速与GDP增速的关系。可以看出,中国土地价格指数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比,除了2010年的快速反弹外,明显偏低。从收益法土地估值的角度,中国土地价格很难得出有泡沫的结论。理论上,市场化条件下土地和房屋价格增长应该和名义GDP增速相符。从美日韩等国房地产价格和土地价格历史记录看,除了90年后日本的通缩时代,平均看来也证实了这个理论。目前中国民意中的房地产泡沫论隐含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房价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政府和民间收入分配状况在近年来出现了恶性趋势,百姓可支配收入增长长年赶不上名义GDP增速,百姓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太低而导致的。我们估算,如果将收入分配提升至其他国家可比水平,相当于从房价收入比考虑的房价下跌40%。
因此,房地产增速相比GDP增速而言,在合理范围内。我们预期在保障房形成规模性供应之后,商品房将逐步解除限购令的模式,改为房产税等市场化调节模式。希望年中时4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体系能及时搭建完成,给房产调控由限购转向房产税调控建立好技术基础。
3.收入分配改革成功,才能消除房价泡沫论
房价增长机理与民意和就业存在着矛盾。经济机理上,房价是由名义GDP增速决定的。当前,个人收入占GDP比重偏低,政府收入增速过高,社会产出向政府部门过度集中导致居民收入低迷,自然感觉房价过高。此外,就业是民生战略的核心,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带动低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房地产调控却压低了就业,这是一种矛盾。因此,为解决房价增长机理和民意之间的矛盾,必须尽快关注收入分配的调节,增加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
而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短期内很难只通过结构性降税予以解决,关键要解决国营经济实体和社保机构的机能重叠问题。我国百姓和美日等国百姓相比,不仅要缴纳社保开支,而且所创造财富中一大部分化为国营经济实体的利润,由于国有经济体上交分红较少的原因,就加速堆积在国营经济体内部,不断增长。但是这部分财富永远不能返回来流到百姓的钱包中。与之相比,其他私营经济主导的国家中,私营企业的利润最终会以分红和股票出售等形式,返还给私人—这相当于中国百姓同时要缴纳两份社保:一份是中外一样的社保,另一份是国营经济利润的存留。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有很多。目前可考虑的思路至少有三个,一是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通过税收、分红等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利润进行再分配,加快财税制度和法规的改革,给企业让利以便于给员工加薪;三是合理设计国企分红率,征收并全额补贴给交社保的居民,增加其可支配收入。这意味着财税政策需要倾向于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向企业和居民让利。
因此,对房地产的价格调控只能是在收入分配改革还没有形成成熟方案之前,为了安抚社会矛盾的临时性措施。我们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可考虑以房产税等市场化手段为主,以保障房体系和市场化的商品房体系两条腿走路,避免限购令调控对就业的过多影响;从中长期来看,则应以收入分配改革为导航,通过城镇化来提高中低端劳动者收入,缓和收入分配不平衡状况。
一言以蔽之,房价增速理应是名义GDP增速,但由于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越来越低,以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房价增速显得偏高,但以名义GDP增速看房价增速仍属正常范围,因此,未来房价改革应以收入分配改革为导航标,通过持续进行和深化城镇化来最终缓解收入分配不平衡现状。房地产业将恢复生机,重振其在经济中的正常地位,再度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参考文献:
[1]白重恩,钱震杰. 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