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些学生把贫困作为资本,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严重。由于习惯了坐等各种资助,不思进取,缺乏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决心。甚至认为经济条件比别人差,别人就是欠自己的。因为不同地区的收人水平存在着差距,在实际评定过程中,贫困生的界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由于鲜见受资助学生主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典范,校园感恩氛围也不浓,很少有受助贫困大学生自发的、主动的感恩行为;即便有些受资助学生想表达感激之情,因为缺少感恩回报的大环境,羞于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感,而采取了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模式、方法和途径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要以体验式方式启发大学生“知恩”,认识到获得资助并非天经地义,要让学生知道父母为供他们上学在节衣缩食,认识到政府、学校、老师都在用大量精力帮助他们,让他们在享受资助的同时看到别人和社会的付出。第二,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怀着感恩之心参加义务劳动,做义工、做志愿者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形成回报社会的意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第三,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的整体规划,以决策效用来促进贫困生“感恩”,引导大学生“施恩”,把感恩教育同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让贫困生识恩、知恩、感恩。第四,要实现“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感恩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又要赋予感恩教育时代气息。现代感恩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社会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延伸,是感恩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校课堂教学是提高感恩认识的主要方式,社会实践是感恩、报恩的体验渠道。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要义
学会感恩是感恩教育的教学宗旨,父母、教师、社会、国家和自然是感恩教育内容的感恩对象。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五点:第一,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对维系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家庭美德当中的基本内容,也是感恩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子女,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第二,感恩教师的教育之恩。教师是青少年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不仅向青少年教授了文化知识和为人之道,还帮助青少年形成了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使青少年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对自己的教师感恩。第三,感恩社会的关爱之恩。青少年自出生后就处在社会文化环境当中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社会提供的生存平台和发展平台,青少年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青少年要感恩社会给予的关爱。第四,感恩国家的培育之恩。国家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深造。感恩国家的培育之恩不仅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更是青少年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第五,感恩自然的馈赠之恩。人类作为自然之子,需要在大自然当中获取相应的物质资料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感恩自然才能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的自然关系。
二、实现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径
感恩教育是系统性极强的教育工程,想要取得实际的效果,就必须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需要从家庭引导、学校培育、社会熏陶以及自我完善等方面来形成感恩教育的教学合力,实现感恩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家庭引导是感恩教育的基点
家庭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是学校培训和社会熏陶的基础。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角,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成长起着引导、示范等作用。因此,家庭引导教育是展开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重要的基点。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以父母引导为主的家庭教育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是实现青少年感恩教育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只有父母成为心怀感恩的人,才能以身作则,依靠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子女形成感恩意识。青少年的模仿能力相对较强,是非对错的判定能力相对较弱。由于青少年在生活中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致使父母的言行举止也成为了子女模仿学习的参照系。因此,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当中,父母要将家庭生活实际作为实行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采用家庭课堂的方式,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承担起来,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朋友心怀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重朋友,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形成和谐美好的家庭感恩氛围。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层面,还应落实到具体的感恩实践行动当中,尊重子女的思维意识和独立人格,将感恩意识付诸于行动,尤其是对子女独立意识和劳动意识的培养,避免形成过分依赖父母的现象。父母可以带领子女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使子女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形成施恩的情怀。父母还需要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起学校、家庭互动平台,对子女的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进行及时的了解,综合家庭与学校两方的力量,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家庭感恩教育。家庭感恩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在“孝悌”当中,其教育内容应拓展到感恩学校、感恩师长以及感恩同学等,引导学生向教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父母也要多以朋友的姿态和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善意行为、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和夸奖,引导子女形成感恩意识,并内化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培育是感恩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实现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建立与形成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氛围、教育评价体系等都是实现感恩教育的关键因素。感恩教育是系统化的道德教学,只有在德育教学当中完善感恩教育内容,才能使感恩教育科学有序地展开,从而引导青少年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形成相应的感恩价值观。教师对感恩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拓展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对课堂感恩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据,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要将隐性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行分层挖掘,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适度地进行感恩教育,熏陶学生的感恩情怀,形成感恩文化。其次,采用情境教育的方式,使青少年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感悟源自生命本真的情感。情境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校内外资源创设出感恩社会、学校、家庭等师生互动情境,引起青少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将感恩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将感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的认知。社会实践是锻炼和检验青少年人格的有效途径,参加义务劳动、深入社区活动、到山区支教等活动都是青少年践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陶冶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言行举止都能够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言行引导青少年。感恩教学主题活动对形成校园感恩氛围和感恩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感恩校园活动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怀。譬如感恩演讲活动、感恩主题征文以及组织爱心基金会等。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等作为校园教学环境当中的重要内容,属于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青少年“浸润”在这些环境当中,对青少年的成长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结合校园培养目标和感恩文化建设高尚风雅的校园氛围。分数是传统道德教学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准,导致道德教育偏离了教学的本质,难以将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感恩教学评价体系,联合家长对青少年的家庭感恩表现和学校感恩表现进行全方位、综合化的评价,推行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将青少年的综合表现记录在评价体系当中,改变传统重分数的教学评价模式。
(三)社会熏陶是感恩教育的实践地
社会是最真实的教学课堂,将百态人生包罗其中。社会风气、社会事件和社会舆论等社会环境所传递的社会信息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当中所学习到教育知识最终都需要付诸到社会当中,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其社会表现来进行检验。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类传媒手段来获取社会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来传播感恩教育,能够营造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引导社会舆论风向和感恩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与教育方式。媒介可以对社会当中忘恩负义、冷漠无情的社会时事进行公正的批判,对知恩图报等事件进行表扬与肯定,引导青少年在社会认知中形成感恩情怀。宣传部门和出版部门也应形成专业的感恩教育团队,以感恩为题材定时的出版一些感恩读物,结合媒介优势开设感恩教育网站来引起青少年的广泛关注。社会既是一个教学的平台,又是一个人生的舞台。这一舞台吸纳了很多观众,青少年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被社会大舞台当中的其他事物所吸引。因此,社会当中所举办的感恩教育活动很容易使青少年投入社会感恩实践当中,将青少年所学习的课堂知识落实社会现实当中,丰富其人生阅历。此外,青少年的观察意识和模仿能力相对较强,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当中的经济诱惑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为实施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展继续教育的方式来纠正问题青年的行为和品德,更好地实现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感恩作为社会道德当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来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当前的道德规范,属于个人意识范畴,缺失了外在的社会机制和制度保障,感恩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通过法制建设将普遍性的感恩规范和热点问题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以其强制力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机制来约束青少年的行为。对社会当中伤害人民利益而忘恩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以儆效尤,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感恩激励机制,对社会当中的见义勇为者、乐于助人者等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双层激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自我完善是感恩教育的根基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75-01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十分强调感恩,如 “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的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主体意识强,价值观更加务实。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了“90后”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他们去思索和选择,使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培养自身能力和树立竞争意识。在“90后”大学生中,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感恩”一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例如一些“90后”大学生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对别人的帮助和关怀淡然漠视,没有回报家庭和社会的思想。
造成这些“忘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90后”大学生在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中形成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对父母缺乏理解、同情与尊重;第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以及物欲膨胀的环境使得一些涉世之初的大学生的社会化成果趋于功利化;第三,一些高校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感恩教育被明显忽略。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家庭感恩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加强感恩教育,首先要在家庭中强调感恩。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全面实施有关感恩意识的家庭教育,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要在重视子女智商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子女情商的培养,要让孩子从小做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知恩、感恩之心。二是注重关爱与理解教育。爱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家长对孩子要充满爱心,使他们从心灵深处萌发感恩的情怀。三是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要认真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用自己良好的形象言传身教。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四是给孩子“回报”的空间。当孩子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机会。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二)强化学校感恩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将其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德育的全过程。高校政治辅导员要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当中,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从不同角度出发诠释“感恩”的内涵。其次,注重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十分注重情感的投入才能取得成效。
(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感恩教育。高校应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在现实行动中丰富、发展感恩品质,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感恩。高校的学生工作应利用工作方式灵活多变、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如:鼓励学生给家长写信;经常性地开展爱家、爱校、爱国教育;鼓励学生为母校捐赠、为社会捐赠等,设立爱心基金,倡导学生自愿捐赠自己的劳动报酬帮助有需要的同学的体验式活动;加强新生入学感恩教育和毕业生感恩教育。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带领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暑假“三下乡活动”、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如灾区志愿者服务、贫困山区支教服务等,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感恩。
(三)社会大环境要提倡感恩。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往往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营造感恩和谐的社会环境,宣传、理论、新闻、出版等文化战线要坚持弘扬主旋律,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感恩、知恩、报恩的美德,宣传鲜活的感恩典型,不断激发人们的感恩热情,努力营造全社会人人感恩的社会氛围。有了这种社会氛围,身在其中的大学生,就会很容易受到感染,逐渐形成知恩报恩的道德情怀。
总之,加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从而使“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并以实际行动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万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126~127.
一、活动目的:
“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自然应当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为引导少年儿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观念,增强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特在重阳节之际,针对我校全体学生,开展以“念亲恩”为主题的青少年感恩敬老行动。
二、活动时间:
20__年10月1日——10月2日
三、活动对象:
全校少先队员及儿童团员。
四、活动形式:
活动以学校、少先队中队为单位,结合我校提出的“孝满天下感恩情,喜迎世博促和谐”活动,以主题班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统一在10月1日——10月2日一周内,开展以“念亲恩”为主题的感恩系列活动。
五、活动准备:
1、了解重阳节典故及其传统;
2、每位学生收集自己或他人孝敬父母、长辈,互敬互爱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3、各中队自选一首以孝敬父母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推荐曲目:常回家看看);
4、各班根据实际印发“孝亲承诺卡”,每位学生写一句“孝亲承诺语”,各中队推荐上报学校大队部。
六、活动过程:
1、介绍重阳节典故及其传统:
学校利用周二的红领巾广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搜集重阳节典故,在广播台交流重阳节传统习俗;
2、三分钟小故事演讲:
请学生利用校班会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3、孝歌我会唱:
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各中队自选;
4、承诺宣誓活动:
以中队为单位,开展集体宣誓承诺活动;
5、小小真心话:
集体承诺仪式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话语写到承诺卡上并带回家交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6、身体力行、实践承诺:
每位学生尽自己所能,制定并坚持为父母长辈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7、感悟体验
三到五年级各班学生,将自己的社会实践后的所感写成征文。
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老爱老的情感,懂得“尊老爱老,孝敬长辈”是每个中华儿女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家、尊老乃至爱集体、爱祖国、爱社会的优秀品质,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按照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的要求和园区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决定开展重阳节祝福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尊老爱老,从我做起
二、活动时间:
20__年10月10-10月__日
三、参加对象:
全体学生
四、活动方式:
1.学生登录__市网上家长学校网站,点击“尊老爱老,从我做起”活动专题,依次填写“曾经或准备为老人做什么”、“给老人送祝福”、“输入个人信息(如实注明学校、年级、班级,开通家校路路通的学校可直接选择,并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
2.信息填写完毕,选择该信息是否发送。如选择发送,请填机号码,我们将在重阳节当天,以短信形式发送到您填写的家长手机上;如选择不发送,也可参与优秀信息评选。
3.我们将从“曾经或准备为老人做什么”和“给老人送祝福”两块内容里评选出:切合主题、原创、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的优秀信息。
五、奖项设置
1、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2、学生优秀信息若干名。
一、活动背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把“九九相重”叫重阳节;“九”是数学当中最大,“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着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平日,许多年轻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把照顾孩子的重要大事全权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老人们冒着寒风酷暑,不管风吹雨打接送宝贝孙子、孙女,为孩子的冷热饥饱操劳,他们无怨无悔,乐于奉献。而孩子们一直熟视无睹,觉得理所当然,有的还向老人家发脾气。为引导少年儿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观念,增强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五年级组特在重阳节之际,开展以“敬老、感恩、念亲”为主题的感恩敬老行动。
二、活动时间:
20__年9月29日——9月30日
三、活动目的:
1、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习俗及名族文化含义,培养学生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弘扬中华名族尊老、爱老优良传统。
2、让学生走进老人、关注老人、理解老人,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3、使学生在体验祖孙同乐的过程中学会关爱老人,同时也希望学生能从老人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获得教益,在爱的感悟下,感受人间真情。
四、活动对象:
五年级组全体教师及学生。
五、活动形式:
活动以少先队中队为单位,结合我校实际以主题班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以“敬老、感恩、念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六、活动准备:
1、黑板报
各班在黑板报中开辟一块以“重阳敬老”为主题的专栏。
2、布置教室
师生共同布置,可以再教室张贴或在黑板上板书重阳节的对联等。
如:敬老成时尚,举贤传德风。
步步登高开视野,年年重九胜春光。
登高喜度老年节,赏秋畅饮酒。
九九重阳享健康,人间百善孝为先。
3、各班上一节以“重阳节”为主题的班会课(9月29日),为活动做好资料准备。
4、准备好做糕的材料:糯米粉。馅儿料。
5、每班分为4个小组,各组邀请1个家长协助。准备好洗手用的洗手液或肥皂、抹布、一次性塑料盒,红色粉化纸上有字(重阳节快乐 二附 __小学)
6、泡茶的材料及杯子。
7、活动前联系好食堂。
8、活动前联系好社区。
七、活动过程:
1、介绍重阳节:
利用9月29日班会课上一节主题有关重阳的主题班会。
2、学做重阳糕(9月30日):
(1)给邀请过来的家长敬茶;
(2)各班分为4个小组,每组邀请一个家长帮忙,共同动手操作。
3、蒸糕:
食堂协助,工人师傅来取,蒸熟,然后再送至各班。
4、包装:
把事先打印好印有“重阳节快乐”的红色粉化纸减下来装饰包装盒。重阳糕送来后,将重阳糕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保鲜盒装好,也可以用自制的贺卡写上祝语,回家送给长辈。
5、送糕进社区:
在学校老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选5到10名同学代表送糕进社区。
6、身体力行、实践承诺:
布置作业:每位学生尽自己所能,制定并坚持为父母长辈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
二、普高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普高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普高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也不断加大,有效地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从而使这项民心工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笔者在参与这项工作中发现,其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
1.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淡漠。
一些普高贫困生没有体会到父母及其他长辈每天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他们认为长辈们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当长辈们一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多有埋怨,少有理解。
2.对社会和他人的襄助之恩冷落。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对“施恩不图报”的人而言,他们所期望的,最多不过是受助者一句道谢的话语而已,然而许多受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襄助的回应无动于衷得让人吃惊。
三、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剖析
1.个人原因。
由于先天疾病或后天的天灾人祸、父母离异等原因,普高贫困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生活拮据,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有较大差距,加之成长环境的不同和成长经历的差异,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使得部分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封闭、孤僻心理;而他们的内心十分敏感,容易受到伤害,这道心理屏障,让他们更多产生了对生活不公平的不满。这样的心态,怎么会去感恩?
2.家庭原因。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大多数贫困学生要么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无法发挥作用,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孤儿或“准孤儿”……因家庭经济来源十分有限或不稳定,其监护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3.学校原因。
迫于高考的压力,现在部分老师和学校把更多目光投到学生考试分数和高考升学率上,虽然也提倡“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但对学生的德育往往只停留在“不违纪”的层面上,无暇顾及感恩教育。老师们不渴求学生回报,不期望学生感恩,而面对正经历着种种不幸的贫困学生也相对缺少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缺少因材施教。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学生成为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汲取的“冷漠一代”。
四、在资助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普高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需要在他人的关怀中成长,难免会缺失“恻隐之心”,或者说对他人的关爱想说却说不出、想做却做不出。因此,更应重视多元地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书写出一个端庄、遒劲的“人”。
1.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课堂,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是利用课堂上宣传资助政策体系的意义、原则和内容之机,特别是抓住每学期资助申报和资金发放等节点工作,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了解助学目的,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感恩之心渗进学生心中。二是对普高贫困生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给他们知识,一切都是恩情。
2.利用媒介渗透感恩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载体,广泛宣传贫困学生励志成材、回报社会的实例,把媒介载体打造成传播优秀感恩文化的平台之一,形成“抬头见文见图”的视觉效应,营造深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受国家、社会的帮助,来日我们是否需要这种使命感去关怀他人?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
1.知恩:揭题――明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恩习惯的培养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由对感恩行为习惯的认知,产生习惯培养的情感,进而形成习惯培养的行为。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模式有序地进行习惯的培养。享受恩情、付出恩情,最为前提的基础是要知晓恩情。因此,知恩作为感恩教育的首要环节,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针对这一环节可通过以下方式促使学生达到知恩的效果。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直觉感受。
直觉,是由具体的道德事物引起的直接的情绪反应。尽管这种情感具有片面性和暂时性,但这是学生的真实体验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文《三个儿子》讲的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一个孩子唱着歌,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看到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有感而发。抓住学生们的发言,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母亲伟大的恩情。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科技的支持与制约,感恩教育亦是如此。对于感恩教育的实施来说,影像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介入为我们更好地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手段。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播放地震时的视频文件。当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孩子、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书包出现在视线中时,当一句“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响彻耳边时,同学们不由地从心底里对伟大的父爱充满了感动之情,从而自觉地形成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
2.感恩:激情――体验
要仔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思想内化的情感基础与教材、教师的情感融合点。在课堂上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行为换位,通过以先进典型、学生日常生活事例为线索等联想方法,揣测教材人物的情感、语言、动作,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逐步做到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中,教师先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和培养当中最受感动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父母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播放录像《妈妈的好帮手》内容为一对双胞胎姐妹关心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负担的画面,让学生从同龄人孝敬父母的事迹联想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最后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和培养最让自己感动的例子,说说想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情感共鸣,都很想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了。
3.报恩:拓展――导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感恩”意识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恩和感恩的意识层面,而是必须要外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报恩行为。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必须教育孩子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的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定期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深化和巩固感恩意识。但是,最终让孩子们真正领悟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思想渗透,不断地通过实践参与进行强化。
4.施恩:内省――自觉
(1)通过内省强化施恩之心
现在许多课文的表述、课后习题的编排都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强调“我”的内省,这遵循了思想道德内化时自我生成的原则,也为感恩情怀的内省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内省是感恩教育目标内化为心理品质的重要桥梁,是强化学生施恩之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怎样真正打动学生,并促使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生成呢?首先,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一切个性,学会赏识、尊重、关怀每一位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成为感恩教育目标内省的主体。其次,应该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断体验社会情感。正如教育学家胡克英先生说:任何道德准则要内化为道德信念,必须有赖于少年儿童的直接经验及自我体验,而这种自我体验只有在儿童主体性活动,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才能获得。因此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不断总结、内省。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些被长辈惯出了一身坏脾气,甚至已到了蛮不讲理的地步。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班学生小吴的母亲来学校送饭,因为一点小事,小吴居然在教室里跟妈妈吵了起来,言语中竟带些脏话,他的妈妈又委屈、又恼火,可还是笑脸相迎。小吴妈妈看到我时,显出一付尴尬的表情。在场的其他学生家长也是议论纷纷。
当时的场景,让我很震惊,我的学生竟然这样不尊重父母。我不能让我的学生这样发展下去,我决定在班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了让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我做了细致的安排。
(一)感恩调查:你了解父母吗?
通过问卷形式,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感恩调查。调查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不很清楚或不知道父母健康状况”的学生占38.6%;
“不能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占78.3%;
“不知道父母最大烦恼”的学生占36.4%;
“不知道父母喜欢什么东西”的学生占48.9%;
“不太清楚父母健康状况”的学生占44.2%;
“有时会抱怨父母”的学生占41.6%;
“偶尔感觉父母文化层次低或社会地位低”的学生占25.1%;
“在家从没有做过家务”的学生占22.3%;
“认为家长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学生占43.7%。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思想已经成为一个盲区,孩子对家长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只知接受,不知责任……
(二)主题班会:感恩──别忘爱父母
在召开班会前,我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谈谈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讲讲身边不孝的故事等。
在班会上,我先公布了感恩调查结果,学生看到那些数据都惊呆了。我让班长组织同学讨论“什么是感恩”,讲“感恩故事”。学生纷纷讲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辛劳,有的学生居然哭了。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小吴也谈一谈他的母亲,他支支吾吾地说:“我的妈妈在外面当小工,她说多挣点钱可供我上学,虽然平时很累,但她却每天很早起来给我做饭,还经常给我送午饭……”说着他的眼圈就红了。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为他鼓起掌来。他的眼神告诉我,他一定会改,会从心底爱父母。
接着,班长宣读“感恩宣言”,发出“感恩倡议书”,号召大家把感恩之情转化为行动,以充满爱心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三)付诸行动:“三个一”进行中
在主题班会后,我动员学生开展“‘三个一’行动:每天回去问候一声,与父母长谈一次,给家长写一封信。有的学生在给家长的信中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给你们写信,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很紧张,很激动……在此之前,我总认为你们为我做的这些事都是应该的,现在想想,那些想法是多么可笑无知,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们的恩赐,没有你们的支持与付出,怎会有我的今天,我现在才知道用心去感受、去感恩。”有的父母激动地对我说:“我家的孩子像是变了一个人,看到他能主动关心我们,帮我们做家务,我们不知道有多高兴!”
(四)加强实践:感恩融入社会
脱离社会的感恩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融入社会的感恩教育,才能真正塑造一个具有感恩思想的人。于是,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如,“父母的职业”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以父母职业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父母职业的工作性质、职业特点、工作环境,理解父母的艰辛等内容。
1.感恩品质各因子总体情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为五点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感恩品质水平更高,为了考查学院学生感恩品质的整体情况,本调研选取各因子间均值进行了对比,从各因子均值分布情况来看,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情况良好,各因子的均值都在3以上。其中,均值最大的因子是感恩父母,最小的是亏欠感。就感恩品质的内容而言,相比之下,表现较弱的依次为报恩、记恩、施恩、亏欠感四个因子。而在感恩对象上,对于父母的感恩程度明显高于对老师的感恩。从各因子均值来看,医学生感恩品质的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从各因子均值的分布情况可看出,识恩的均值要高于报恩、记恩、施恩的均值。这说明,学生可以感知到他人给予的恩惠,但在报恩、记恩、施恩等外在的行为与其其因在的感知并没有形成一致,还存在“重体验、轻行动”的情况。
2.感恩品质在年级上的差异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报恩、感恩父母、珍惜感、施恩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我们发现,在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首先,随着年级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的交际范围及交往深度都在不断增长,他们可能会接受更多的他人给予的恩惠,对于他人的恩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更深刻。这也包括对来自父母的恩惠的感知与理解,随着成长,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感恩体验。此外,高年级学生离毕业、就业等关键时刻越近,心理压力也越大,会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恩惠。其次,高年级学生比新生更多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在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会得到感恩实践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在报恩、施恩两个因子上得分较高的原因之一。
二、医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各高校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高校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感恩教育的实施较为滞后:
首先,在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单一。对感恩教育还常常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的层面,不能从浅到深对道德进行认识,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各种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没有结合时代特征对课程本身进行完善。其次,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丰富。感恩教育较多的还是采用老师说教的方法来进行。有些学校尝试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比如组织观看感恩影片,结合医生的光辉事迹的讨论等,但还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能够发挥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
2.感恩教育的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在医学院校,负责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几种类型,一是德育课老师,二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三是其他专业任课老师,还有就是辅导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构成之中,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各有差别。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方式方法简单,能结合各种学科跨专业并综合运用的教师,则更为缺少。因所受教育层次的不同,教师在自身的道德修养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部分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感恩意识本来就不强,更达不到感恩教育的标准和要求。目前,在医学院中,既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有感恩意识,又能很好的将专业知识和道德感化结合起来的教师并不多,这对于感恩教育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缺憾。
3.感恩教育制度和评估体系不足:
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自知和自觉,是行为主体的自愿选择,但任何道德规范又离不开他律。医学生学习的他律性必须运用制度规范来强化,建立完整、合理的考核评估制度,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医学行为,医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尽快奏效。但一般医学院校的感恩教育缺乏常态化、制度化,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不能被很好的记录和评估,感恩教育和感恩的实施就成为一种空谈。有些医学生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实际很难做到言行合一;有些学生本来有比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但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就有可能动摇原有的感恩责任意识,甚至放弃对他人的感恩。
4.感恩教育对象的伦理思想准备不足:
根据调查,很多医学生学医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因为父母看到目前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收入可观等,而本人并不理解学医的艰苦性,也没有做好为社会奉献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90后的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即使有较好的学习动机,但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学生希望尽快独立,但是对父母却有很强的依赖性,导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不能尽快的实施,还有不少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有待提高。在社会拜金主义盛行的环境下,部分学生将金钱利益看成是奋斗的主要目标,激进功利的思想在医学生当中也有一定的市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即使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进入大学的标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绩,以至道德培育、素质教育有时仅仅是一句口号。
三、加强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面对21世纪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共识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医生,才能称得上合格的医学人才。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这是医学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生命力和发展力的关键所在。
1.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实效:
要推进学校感恩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就应该改变过去固有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与学生的个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拓展学生的个人思维,从而帮助自己感恩责任意识的培养。除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外,要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网络、QQ、微信微博讨论会等方式,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要优化医德教育手段与方法。感恩责任教育应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教“动”人。教学中应坚持以正确的医德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医德品格及思想理论塑造人,以优秀的医药卫生“先模”人物鼓舞人。采取课堂讲授、视像教学、案例分析、讲座演讲、专题讨论或辩论、带问题进行的社区医院实践及社会医学服务等双向或多向式综合型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知行统一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性。
2.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医患关系课程: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首先应该注重实习前教育。在校期间,医学生接受了感恩教育并掌握了医德理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淡忘,因此可以通过实习之前的再教育,让医学生重温医德和伦理知识,从而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其次,要在实践中强化医患沟通技巧。如通过模拟预演,使学生对医学的实践工作有更加深切的情感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此外还要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医患关系课程,将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学分。在志愿活动中得到服务对象反馈的这种感情,可以促使医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社会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传授知识、传播科学、传播文化,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医学生们在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进行了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感恩实践。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师资素质:
在感恩教育中,教师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友善的态度,善于理解和尊重学生,仁慈和宽容……”一个好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感恩教育的实施效果,要让医学生学做“真人”,首先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真人”。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师资素质,加强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研究,对感恩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专职教师队伍是感恩教育师资中最基础的部分,加强德育专职师资的建设,是整个感恩教育师资中的基础环节。学校应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人文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培训工作,关心、爱护并帮助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强管理,形成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精良的人文德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4.规范评估体系,保证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重视感恩教育,就要把感恩责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建立起一套考核医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的道德标准体系。学校对感恩教育的评估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估,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估,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估;既要突出评估指标的多样化,又要突出评估方法的多样化,更要重视评估主体的多样化。做到管理有人抓、研究有人搞、具体工作有人做。要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地开展渐进性、阶梯式的教育师资培训。要对全体干部教师开展全员通识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教师了解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能够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此外,感恩研究还需要有效的研究工具,一份综合考虑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成份,具有良好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和信度的感恩特质量表至关重要。
5.注重春风化雨,促进学生自觉实践: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
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这门课的实效性,但大部分院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的教学上仍然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老师一人主讲,学生被动听,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思考道德问题,体会道德情景的,收不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为了切实增强这门课的实效性,有必要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育模式。
我国对教学模式通常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套方法体系,是基于一定教育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1]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综合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构建亲情教育模式
亲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亲情观彰显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但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的影响,亲情淡漠的现象日趋严重,进入大学后,他们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花钱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攀比之风严重,条件差的学生埋怨自己出生不好,父母无能,条件好的同学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更多的生活费,生活上高标准,学习上却低标准要求自己。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忽视了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和沟通,这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低下,大学生消费观念与学习态度的变化与家长的期盼呈现出明显的反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务必将学校教育和亲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家长与高校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弥补缺失的亲情,我们要把亲情教学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写一封家书给父母、亲情征文比赛、诗歌朗诵、让学生计算从出生到大学,家长总共为我们花了多少钱,学生要写出体会和感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的伟大,生活的艰辛,亲情的重要性,从而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学习更加努力,生活开支更加合理。
二、构建道德榜样教育模式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历史上,榜样教育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凝聚了民族力量、鼓舞了人民士气,并且形成了“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在当代大学生中,榜样的教育力量同样不能忽视,榜样即模范和典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某一实际的行为实践活动及其活动的成果或行为实践中蕴含的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学习、教育、借鉴作用的东西,是道德标准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利用榜样学生进行教育,就是用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先进事迹,先进感染心灵,塑造行为,其实质在于:通过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言行,把抽象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教育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可行性,青年学生有上进心,模仿性强。因此, 可以在课上开展一系列道德榜样教育活动,讲授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充分讨论先进人物事迹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加深道德认知,加强道德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构建感恩教育模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感恩思想源远流长,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感恩不仅是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培养大学生学会感恩,有助于融化他们自私、冷漠的心理,培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道德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大学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他人的善意、社会的恩惠、自然的恩赐、师长的期盼,要培养大学生具备感恩之心,就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身边事、小事结合起来,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对于父母、长辈、老师,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辩论会、案例讨论会、演讲比赛,给父母打电话等活动,对于社会及他人,要求大学生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将感恩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感恩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品质,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社会。
四、构建诚信教育模式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的诚信是做人的原则,整个社会的诚信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保证,同时也是人民和国家自身的表现。和谐社会首先是诚信的社会,没有诚信的社会将无从发展,没有诚信的个人最终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使命,有了大学生的诚信才可能有国家的诚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观严重缺失,考试作弊的风气盛行,不少学生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的,甚至同学交往、谈恋爱的动机不纯,建立在金钱利益关系之上,大学生在求职时,提供虚假材料,学历造假,撕毁就业协议书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些现象,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诚实守信活动, 如:观看反腐倡廉影片,开展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活动,诚信征文比赛,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让学生体会诚信的效力和约束力,规范学生在校内的行为,为其在社会上立足奠定诚信道德基础。
要保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提供一系列的条件,一是领导重视,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课时保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编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二是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投入经费支持与保证;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师资培训,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实践教学法,能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最终内化为良好的的行为习惯,;四是开发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保证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2](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