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关于戏曲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戏曲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戏曲的作文

第1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答:2012年10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2012年10月3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实施意见》在会上同时实施。

问:我区是如何定义校车的?是否接送学生的车辆就算校车?

答:《实施意见》没有明确校车的定义,但隐含了对校车的要求。国家出台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校车的界定为“依照本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根据《条例》和《实施意见》可以得知,对校车的界定应当具备4个要素:第一,校车的用途,即接受学生集体上下学使用;第二,校车服务的对象,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就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第三,校车的基本条件,即载客汽车,7座以上;第四,校车的法定要求,即依照相关条例取得使用许可。

具体来说,偶尔一两次接送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的车辆,不一定非得是校车;接送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在规定内的校车范畴;没有客运资质的车辆,或者7座以下的载客汽车,都不能当校车使用,农用车、货运车、拼装车、拖拉机、三轮车,绝对不允许接送学生;即使前面三点都符合条件,但如果未依照《条例》和《实施意见》取得使用许可,也不能当作校车来使用。

问:《实施意见》提出了怎样的校车监管要求?

答:《实施意见》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要做好校车使用许可审批和校车驾驶人驾驶资格审批工作;要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要加强校车的安全维护,定期对校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要按规定配备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实时监控校车运行和学生乘车安全等。

《实施意见》提出,有必要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要以县为单位制定校车服务方案。鼓励大型公交、客运企业提供校车服务,提倡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成立专业运营单位或政府购买运营公司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校车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要在2012年11月30日前将所辖县(市、区)校车服务方案上报。

另外,自治区建立了由教育厅、公安厅等20个部门组成的校车安全管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全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问:幼儿园为何不设校车?

答:《条例》和《实施意见》都没有将接送幼儿上学和放学纳入校车服务范畴,是考虑到让没有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的3—6岁幼儿集体乘坐校车的安全风险过大。《条例》规定了以保障幼儿就近入园和由家长接送为原则,同时将幼儿校车作为特殊情况在“附则”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入园幼儿应由监护人或者其委托的成年人接送。对确因特殊情况不能由监护人或者其委托的成年人接送,需要使用车辆集中接送的,应当使用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幼儿专用校车,遵守本条例校车安全管理的规定。

第2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一、 主张“文理一物”与“博文约礼”

关于主张文理关系,历代大儒已多有论述。周敦颐将“文以明道”改为“文以载道”,已经“为以后的理学家确定了与古文家不同的关注中心,从而形成了与古文家截然不同的文道论。”(《中国文学批评史》182页)沿此方向,程颐的“作文害道”说和朱熹的“诗文妨道”说,可谓已将“道本文末”的思想发挥到极至,而王阳明则进一步发挥,提出文道同体说。(《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第6页)

从本体意义上讲,此处的“理”与前述的“道”是同一概念。王阳明认为;文是发见出来的理,理是发见不出来的文,文就是理,理就是文,文理本是一物。这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其心学,‘心即理’学说在文学层面的阐释。在王阳明看来,所谓“作文害道”、“诗文妨道”说仍属于“文”、“道”二本说,即文学创作有两个本体。这种说法本身就意味着提倡“道”的同时也承认了“文”的存在,而承认“文”的存在就有使文学陷入“纯文学”即“虚文”的危险。鉴于“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 ,精神恍惚,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纵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第56页)的弊端存在,王阳明提出了文理“只是一物”、“博文即是惟精”“和约礼即是惟一”的说法。在儒家文化中,“博学”本指的是对典籍与历史的学习,“约礼”本则指的是礼仪与道德的实践,一向被看作是两种不同活动。王阳明则认为,博文的确是指对经典的学习,但经典本身即是天理的表现,因此学文仍然是学习天理,所以在他看来,“活动的方式可以多样而博,但所有的活动的内容则都是以特定方式学存天理,这种博实际上与约并没有根本差别。”(〈有无之境〉第285页)所以王阳明关于文学本体的基本态度就是,理就是文,文就是理,文理本一物,博文与约礼本也只是一物。

二、 主张“去文求实”与“删繁就简”

王阳明认为文理本同一,文只不过是理的外在显现,不赞同过度夸饰的文风,在他看来,文理本同一,文本是理的昭示,对文的过度敷演反而会使人心迷惑,犹如给理蒙上了面纱让人不知所措。所以孔子删六经并非如后人所言是有意著书立言,给世界增添学说;恰恰相反,孔子是出于求实的目的,提倡简字去文,扫除世上那些迷惑人的东西,从而使人‘反朴还淳’。孔圣人是在“删经”而非“增经”――这无疑是对今人追求著书立说,为文呈奇斗艳行为的讽刺,从而给当时那些不求实务而整日逐泥于虚文却自诩为遵循孔子“立言”之训的人以釜底抽薪一击。在他看来,所有汲汲于追求“文”的举动都是虚的,都是不必要的。甚至,他进一步否定了文体的差别,(《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第10页)

王阳明认为史用说事的方式来说心,经用讲道的方式来说心,二者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他文论观第一点文理一物的具体表现,换而言之,即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文这个本体的存在,又何来关注文的技巧、方式、优劣之说呢?文本不存在,文体的差别当然也不存在了。那么,世人所关注的所有关于文的好与坏的评价标准、作文的技巧与方法、文体的差别等等都只不过是虚妄的幻象罢了,过多注意这些,反而“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所谓”,因此他主张“去文求实”“删繁就简”。

三、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

王阳明特别重视戏曲即文的作用,他认为戏曲堪与古乐相比,都具有教化人心的能力。在他眼中,韶与九变等经典之作也不过是一出戏罢了,如若将今天戏曲中的‘妖词调’去掉,去其粗,“只取忠臣孝子故事”,留其精未尝就不是今天的韶,未尝就不是今天的九变。所以他积极的利用“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

他非常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并将其诉诸实践,将其因势利导的应用于对学生的教育中。正如前文讲述经和史的关系一样,在王阳明眼中,戏曲和诗歌地位上也是没有区别的,二者只要能传道、传理、传心,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就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这充分展示出他对文学社会功用的重视。

第3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初见他时,你会觉得这个人挺正常的,是个乖乖好学生。不过,你如果跟他混熟了以后,就觉得他值得“探究”。

先从头发来说,典型的学生头,短短黑黑的,也没啥特点。眉毛也淡淡的。按理说眼睛都应该炯炯有神的吧,可是看他,不笑的时候眼睛还看得出来,一笑就不得了了!眼睛整个眯成了一条缝,眼睛上不知怎的有一块突出来。反正咋看都像是快乐大本营里的杜海涛的眯眯眼。反正咋看都是一块喜剧的上好料子。鼻子嘛,挺挺的。嘴巴,对了,笑起来的时候嘴巴也是咧开的。如此可以产生笑意的脸,见了他,怎能不喜欢?

也许正是拥有这样一张脸的缘故吧,他多半还是以笑为主。

记得上个学期的一堂语文课,我们在上关于戏曲的实践活动。中间有个活动是请同学上来模仿课件里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他敌不过同学和老师的热烈邀请,“雄纠纠,气昂昂”地上台了。他看了看,思索了半会儿。接着,便右手翘起兰花指,左手微抚,同时露出一副害羞的模样。顿时,全班都笑了起来,连平时一脸严肃的语文老师也笑了。那笑声呀,真可以用“惊天动地”这四个字来形容。当然了,他自己先笑。

还有啊,你们看过《武林外传》不?里面有一集赛貂禅为了偷佟湘玉的账本,设计让郭芙蓉去跳舞吗?那个动作可堪称经典。他就做了,你信不?他就坐在座位上,正要写作文呢,突然就摆动起来了,嘴里还不忘带词哼着:“你是不是饿的慌呀,呀呵依呼嘿……”还刚结束,在他的周围的个个都笑了,当然也包括我喽。

你说,有他在,生活是不是很愉快?听他笑一笑,什么烦恼都会跑光。听他笑一笑,心情一下子就好起来了。我可没胡说,不信你也来试试!

第4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一、向书本学习语言

初中语文课本汇聚了语言的精华,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依据。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语言。

如《春》这篇文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类积累。

叠音词语:欣欣然、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绵软软、抖擞抖擞、舒活舒活、稀稀疏疏

颜色词语:嫩嫩的,绿绿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

比喻、拟人句: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美段: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向课外名篇学习。语言的积累必须从课内转向课外,学生可以从名著、报刊、杂志等书面的东西学习积累语言。

中学生必读篇目很多,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课外,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积累变成有意识的活动,在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让学生背诵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精神的熏陶。

二、向生活学习语言

生活中,时时处处是语文,留心处处皆学问。指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留心,在学习时留意,总能学到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1.学习富有个性的群众语言。“苦吟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到处巡游的故事是很有启发性的,他除了把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之外,还记录下了许多生活中的群众语言精华。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习周围人的个性语言,并进行比较积累,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个学生积累的语言很有代表性:我站在一边,妈妈洗着衣服,一推我,一脸不耐烦:“你杵这跟木头一样,还不去写作业!”奶奶见我站在一边看她洗衣服,笑着指着我说:“你傻愣着吧,你妈又要骂你了。”学生认为“杵”和“愣”两个字的运用就很有个性,也富于生活气息。

2.向视听材料积累语言。电视节目、网络内容现在成了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当“PK、MM(美眉)、QQ”这样的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时,你会发现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它会在某一天成长得令你吃惊。因此,适当指导学生学习电视、网络用语会使学生作文富有时代气息,语文教师要和学生和时代和语言共同成长。

如电视中有这样的语言:

①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恩而变。――公益广告

②赶快下“斑”,不要“逗”留。――化妆品广告

③茶以清心,书以养心。――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

④人生就是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戏曲频道

又如网络语言:

①“点击生命的窗口”

②“我的博客我做主”……

这些富含哲理、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应该指导学生学习和积累。

那么如何使学生的积累具有科学性,从而形成自觉意识呢?

1.积累摘抄本,分出课内和课外。课内的学习积累要在课上进行分类指导,课外积累本要按周布置,分开类别,如“四字美语、格言、谚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群众口语、电视栏目广告语、网络流行语……

2.定期交流,扩大战果。一种快乐可以分享为两种快乐,一种思想可以交流为两种思想。因此,定期进行交流,以期达到资源共享、语言共有。每周小组交流,由小组长选出组内最优秀的语言积累的素材,然后每两周进行全班交流,由老师统一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上时间交流两周中的成果,评选出语言之星,充分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3.组长命题,共同积累。为了统一积累的内容,教师可选派组长按同一内容布置一周的积累内容,这样同学们的积累就会有的放矢,有序有理了。例如:可以积累关于理想的内容,可以从几个方面积累:诗句、电视、网络、格言、谚语、名言、事迹等方面积累。

第5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如果我记忆力没太大毛病的话,在中国,几乎每一年都要出一部跟京剧有关的电视剧。去年的《生死桥》,前年的《秋海棠》,无一不把故事背景设在梨园,仿佛不沾点“国粹”的光,就体现不出自己的艺术性似的。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但凡戏园子里的那些事儿,要么凄凄惨惨,要么悲悲切切,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着旧社会的黑暗与无情,戏子们忍辱负重地坚持艺术表演,最后在现实与戏剧之间来不及切换,苦情收场。

《梨花泪》亦是如此,不但苦情,还苦得难以下咽。就拿主人公叶如萍这个人物来说吧,从生下的那一刻母亲就挂了,好不容易被舅舅拉扯大,过上了小姐生活,又阴差阳错地进了戏班;又好不容易到了事业有成、爱情丰收的时候,又被一恶霸李宗辉给害到家破人亡;接着,又是委曲求全,放下身段从戏曲艺术家转做了天涯歌女……还好,编剧大人没有一条心黑到底,在故事的结尾放了如萍一条活路,让她与爱人幸福到了永远。光一这点,我认为可能要“归功”于内地的影视播出环境,要是按老版的《梨花泪》那么走,被扣上一个不和谐的帽子,不但不可能在央视播出,还会吃不了兜着走。

需要澄清的是,苦情戏并非我们中国人的专利,韩剧印度剧泰国剧新加坡剧都是制造苦情戏的高手,但我敢拍着肚腩说,中国(特别是台湾地区)在“苦情界”绝对是大哥级别的。很多年前,大概是内地电视台刚开始播出电视剧的时候,我就有幸欣赏到了苦情剧。那时候的我白天在街上和小伙伴们玩泥巴,傍晚就端着个饭碗和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什么《鬼丈夫》、《星星知我心》、《情义无价》之类的苦情经典。那时候自然对情爱是全然不懂,只有印象我妈一哭,我就笑,她再哭,我再笑,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小瘪三模样。我妈也不恼,看完哭完就收拾碗筷去厨房了。大一点了我才知道,电视里那个惨兮兮的阿姨叫刘雪华,而那个英俊得有些变形的叔叔叫做张晨光。再后来,我上了初中,教导我们语文的老师是个在“”中被戳瞎了一只眼睛的老头,每当上作文课,他便用那只剩下的小眼睥睨台下众生,然后不无得意地炫耀“苦情女王”琼瑶女士是他失散多年的邻居。

第6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一、关于“什么是综合性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实践活动,贵在“综合”。它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成长。既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又有语文能力的提高;既是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又是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读写活动,或单纯的知识积累,或是单一的某种训练。总之,活动的内容要综合;活动的方式要综合;活动成果要综合。

综合性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无论是观察、思考,还是搜集、整理材料,都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实践。

二、关于“教什么”

现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教什么?

有些把语文综合性活动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比如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这一活动,有些老师就上成了单一的口头作文形式的作文课。其实这一活动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如下内容: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正视它,理解它,从而健康地成长;学会倾诉个人烦恼,让别人分担烦恼,让自己去分担他人烦恼,培养同伴间相互理解之心,进而学会共处;感受人间之爱的存在,树起阳光的心态,驱散烦恼的阴云。

有些老师过于依赖课本。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活动时,老师只是让学生查阅、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诗歌、散文等。就没有利用我们周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因此,在关于“教什么”问题上我们提倡几个转变。

首先是教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获取信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掌握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活动计划”、“活动总结”;学会“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对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等。

其次是自由设计活动内容。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这其实也是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的必经之路。如:七年级下学期的“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聊城地区的学生完全可以把探寻“黄河”引申为探索“京杭古运河”“东昌湖”航道的活动,调查有关此航道的过去、现在,为航道污染提出建议,为航道创设公益广告等。

第三是因地制宜,充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我们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胜地。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东昌湖、景阳冈、狮子楼、曹植墓等著名风景区,也有鲁仲连、曹植、、傅斯年、李苦禅、季羡林等历史文化名人。教师只要转变了语文课程观,拓宽了语文课程的视野,便能发现了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新鲜的学习资源。比如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自然界的异常表现等,都可以让学生组织起来,行动起来,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表达,有所提高。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社区、自然、社会,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学习研究价值的,有助于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都应纳入综合性学习中,“成分”越丰富,“土地”越“肥沃”,语文之花才开得越鲜艳。

三、关于“怎么教”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教的方式要彻底转变。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重探索与研究的过程。

我认为,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除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与主题特点,采取灵活方式来进行。如“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足迹”“说不尽的桥”就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自然,去观察、摄影、感悟;如“古诗苑漫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就可以采用搜查资料、摘抄积累、朗诵比赛、成果展览等方式进行活动;如“走进小说天地”“戏曲大舞台”就可以采用讲故事、表演、赏析等方式进行。

第7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李渔 《闲情偶寄》 《居室部》 美学观

李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秀才,入清后绝意仕途,工诗能文,风流倜傥。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包括戏曲、造园在内的文化理论活动。光绪兰谿县志记载:“李渔性极巧,凡窗栏、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介知者李笠翁。”李渔还在清初年间在北京建造了伊园。居所叠有假山,在当时被誉为京城之冠。

在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广泛地论及了我国古代居所美学的情趣和感受,它侧重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辨才能和襟怀。这种特征的文学意识的凝聚和升华,孕育和形成了以讲“风骨”讲“意境”等为主体的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明为闲情,而实为寄情。笔者拟从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李渔的美学观加以分析探讨。

一、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顺其自然”的和谐之美

李渔在书中谈到,康熙八年夏,他的芥子园中两株树被水淹死,他利用枝干和盘曲的枝条制成了一扇天然的梅花窗。李渔的“梅窗”制作是“取老干之径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此外,李渔生性最大的怪癖,就是不喜欢盆中之花、笼中之鸟、缸中之鱼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头,因为它们局促而不舒展,有种被囚禁的感觉。李渔认为不能违背天地万物天然的生长生活趋势,应该顺其天性。

李渔作为文人,其文化品味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决定的。李渔深受晚明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他居室装饰中的渐进自然上。他所设计的“山水图窗”、“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二、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空间之美

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形象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房舍第一”开篇就说:“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吾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勿房舍与人,欲其相称。” 在古代,很多达官贵人往往通过将自己的房屋装饰得高大空旷来显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李渔认为房屋的空间尺度不应以人的富贵贫贱来划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来规划空间的尺度,例如身高的高矮、身材的胖瘦等。还应考虑人在空间内的利用率,人在室内空间的感受,过大过小的空间即便装饰得再富丽堂皇也是没有意义的。

李渔谈及窗的取景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窗的主要作用并非让空气保持流通,而是在于取景,从而形成内外两个空间的交流,产生隔而不隔的空间效果。李渔通过设计窗栏取景,可以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将平常的生活画面转换成审美物象,使这种富有空间层次的观感在窗户中得以实现。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创造艺术空间、扩大艺术空间的一种绝妙手法——“借景”。

三、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实用之美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记叙了对中国古代民居室内装修的见解。如“房屋忌似平原,需有高下之势”。他主张“因地制宜”之法:地势高的地方要造屋,地势低的地方就建楼,这是一种办法;低的地方就叠石头造假山,高的地方就引水建水池,这是另一种办法。这段关于园林的“因地制宜”之法,较好地论述了园林艺术创作中自然与人工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他提出的原则是顺应自然而施人力,而人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人们的居宅、园圃,按常理是“前卑后高”,“然地不如是而强欲如是,亦病其拘”怎么办?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可以将地势低的变得更低,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塘凿井。所以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李渔的结论是:世上没有绝对的方法,全在于人的灵感发挥,也需要心领神会,这不是单靠别人传授什么方略就可以领悟的。李渔一再强调居室无论精粗,其功能是遮风避雨,一些雕梁画栋、琼楼玉栏只是美观而没有实用性,是不适宜的。

“因地制宜”的实用性也被李渔贴切地运用到窗栏设计中。李渔认为窗栏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窗权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计其新而不计其旧也”。总括制作窗权和栏杆的要点:宜简单不宜繁杂,宜自然不宜雕琢。

出于实用和审美的双向考虑,结果可能是因简洁、自然而产生美,这种美也必然是建立于实用之上的美。

四、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无事不新”的创新之美

李渔书中称“所言八事,无一事不新,所著万言,无一言稍故”。现实中他也将“无事不新”的创新理念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在谈及到房舍时说道:“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攘一桶,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人其室者,颇饶别致。”李渔又尝语“予性又不喜雷同,好为娇异,常谓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他极力反对抄袭他人作品,强调创作的个性化、不可复制性,否则就失去了设计本源的意义。

从李渔设计的理念、格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人。李渔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舒适和雅致,就是凭借了自己贵“新”的理念。居家所需的,只有房屋是不可移动的,此外都应灵活变动。为什么呢?皆因“眼界关乎心境,人欲活其心,先宜活其眼”。同一座房屋,把那个房间的家居摆设挪到这个房间,便会觉得耳目一新,就像房屋都搬迁了。再进那个房间时,又换了另一番景象,这样不仅是改变了一个房间,而是改变了两个房间。

房屋尚能如此,何况器物呢?李渔认为室内陈设妙在日新月异,假如让陈设品像生根一样,终年摆放于同一地方,就会呈现一种腐朽形象。所以应适当改变一下位置,这样就给室内增添了活气和情趣。

五、小结

综上所述,李渔所极力推崇的美学观念是:独具匠心而别具一格。他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对生活的情趣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实用更为深入地进行了研究。他的思想和心得凝聚在《闲情偶寄》一书中,充分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在《悠闲生活的崇尚》中谈到:“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而无聊。”李渔的文章,处处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在享受人生的同时,倾入了对人生细微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

真诚地生活,用心去发现、去感悟,我们就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幸福的真谛。同样,用心研读感悟,我们也会在前人的如海墨翰里找到极具现代美学意义的金玉良言。笔者对李渔的美学观浅析于此,权作引玉之砖,以候指正。

参考文献:

[1][清]李渔著,李树林译.闲情偶寄(白话插图本)[M].重庆出版社,2008.

[2][清]李渔著,杜书派评注.闲情偶寄(插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邵琦著.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82.

[4]张燕.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李渔造物艺术思想雏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第8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为使学生的文章有美妙的开头,笔者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训练,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开头的技巧,使作文的开头能先声夺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水平。

一、学会描写引用法,使“凤头秀美漂亮”

所谓描写引用法,就是通过描写和引用名言警句、诗文,运用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文章的开头装饰得更美一些,使人感到文采飞扬、意境高远,吸引和感染读者。

如《春》一文的开头就展开了景物描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尽管是概括描写,但作者通过对初春的山、水、太阳等的描写已经把读者带入了一幅阳光照射下秀美的山水图之中,融入对春的“盼、来、近”等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中,给读者以美丽和愉悦的享受。

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赏析这些课文开头的秀丽、高远之美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有学生在题为“秋天的美”的作文中是这样开篇的:多少文人雅士感叹过春之美。提起这些,便让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人又因夏而欣喜若狂,让人想起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有多少人想去那冰冻数尺的北极,每当此时,便让人有“独钓寒江雪”的梦想。而我一个15岁的青少年却更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并要大声赞美秋天的美。该学生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诗人赞美四季之景的精湛诗句,并在对比中突出秋景之美,使人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

二、学会开门见山法,以“首句标其目”

这里的“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以比喻开头就像开门一样,就能从打开的门中看见远处的山峰。意即文章的开头就切题,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直奔文章的中心,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使用这种方法,能一下子引出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

如《背影》一课,开篇就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朴素的叙述之中蕴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同时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再如《白杨礼赞》开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可作者开篇就说“实在不平凡”,既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的感情,又吸引着读者:因何而赞?使读者带着赞美白杨树的感情急不可耐地往下读,从而了解全文要写的内容。这种开门见山之效真是妙不可言。

在学生初步赏析到这些课文“首句标其目”之效后,我就激发学生也来露一手。结果有学生在《欢乐的元宵节》中有这样的开头:哇噻!期盼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个个主动请缨,参加家庭元宵庆贺活动。这样开门见山,既直接点题,又总领全文,还为欢乐的节日奠下祥和、快乐的基调。

三、学会排比反复法,使“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即在文章的开篇就运用排比、反复等方法,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震撼读者的心灵。

如《送你一束转基因花》一文的开头:“百合花代表纯洁,康乃馨代表温情,非洲菊代表支持,红玫瑰代表浓浓爱意……”既有力地说明了各种花草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又激起读者对花草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将读者带入到转基因花的世界。

学生赏析这些课文,感受到了“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之艺术效果后,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自己来“秀”一手,结果写的文章开头精彩纷呈。如有学生写的《我的语文老师》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美丽的梦,五彩斑斓;有人说,人生像一首歌,有宁静也有激越,我说……”再如学生作文《与压力同行》:“出生时,生存是一种压力;小时候,长大是一种压力;现在,责任是一种压力;未来创业更是一种压力!”这些比喻、排比式的开头,语言优美、句式整齐,又有破竹之气势,催人奋进。

四、学会设置悬念法,达“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之效

“设置悬念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产生一睹为快之感,同时还可使文章更加曲折,显现布局之美。

如《草》一文的开头:“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里。”读到这样的开头,读者必然要问:“二班长杨光是谁?”“怎么会昏迷的?”“又为什么会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呢?”这一系列疑问必然会促使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整个故事。

第9篇:关于戏曲的作文范文

现今一些教师因考虑到课本内容要完成,唯恐时间不够,总喜欢把综合性学习变成一堂简单的作文课,或是一次课外的作文练习,降低了综合性学习的功能性,没有真正把综合性学习的作用体现出来;也有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去驾驭一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所以不喜欢上这样的课;此外,学生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综合性学习课大多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动手操作或是共同协作完成,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许多学生便对此心生排斥,敷衍了事。

其实,上好一堂综合性学习课就像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次催化反应,它可以很好地、高效地把学生的知识进行一次整合,达成一次升华。我们应如何去掌握好这每一次的催化反应呢?

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弄清楚这一“催化反应”的特点和功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强调其教学应贴近现实生活;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可以说它是师与生的一种交流学习;是生与生的一次合作互助;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平台。它引导学生们将目光投到课堂之外,到自然中,到社会中去发现语文,让学生紧绷的大脑得以放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绝好机会。

其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探讨。下面我就以七年级下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为例,浅谈综合性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七年级下册有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马》。这六个单元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感悟成长类、体验自然类、国学文化类、科技探索类。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学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1、感悟成长类。这应该是学生最敏感的一类话题了。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见到“成长的烦恼”,犹如见到一位老朋友,有着一肚子的苦水准备倒出来。但强烈的自尊又让他们羞于在同学面前开口谈这些话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安排学习时尽量要实行保密原则,让他们谈心声、吐不快。如采取个别谈话法、日记抒写法,让他们把“成长的烦恼”说出来。收集学生写的“烦恼日志”进行一一查看,认真给他们批阅,找学生个别谈话,作一次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然后在课堂上将一些典型的烦恼列举出来,让学生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替这些烦恼的同学分忧解愁。在此之后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烦恼,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这样既可达到教学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绪疏导,体现了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养成良好个性”的德育功能。

2、体验自然类。我觉得这是比较难的一类专题,教育部门不断重审关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要让学生去感受自然,真做起来谈何容易!因此教师在此类型的综合性学习申要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好的自然。如: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提前去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然后在多媒体教室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黄河雄伟的气魄,之后将资料汇总编成一期手抄报,在全班进行展示。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将春游踏青、野炊露营、游览胜迹当成一次亲子交流。这样既可给孩子释缓压力,亦可以让孩子在美好自然的熏陶中逐渐拥有健全的人格。

3、国学文化类。此类型的综合性学习形式就比较多样化了,手抄报、墙报、演讲会、知识竞赛等都会是很好的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名著典故、名家逸事、奇趣妙闻……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历史的魅力,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举办活动的同时感受其中的乐趣,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寓教于乐”。

4、科技探索类。此类综合性学习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学生得通过各类报刊杂志、新闻专题、纪录片去网罗知识。建议学生多看CCTV-9纪录片、CCTV-10科教频道,在这两个频道里有着大量的科技探索知识,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最佳平台。在观看过至少一周的频道节目后,教师带领学生来个科技纵横谈亦未尝不可。

此外,让学生们所作出的“成果”拥有一个展示平台。如班级专属墙位、班级微博、班级空间、班级综合性学习刊物、相册,等等。成就感与喜悦感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最后,每次综合性学习后让学生作个总结:将活动中最难忘的环节、遇到的困难、活动的收获、感想等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都可作为教学反馈,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