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1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①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②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
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21、【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3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试知识4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
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学好高中地理的技巧1、学会使用课本。
课本的目录提示了全书的要点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做到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
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如何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1)学什么? (2)在哪里?(3)为什么?(4)有何利弊?(5)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关键词]地理;课堂;高效小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25-03
[作者简介]梁承启(1979―),女,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省高州市高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完善、高效的地理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还可以突出知识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画龙点睛,为下节课埋下铺垫。那么怎样才能使地理课堂小结完善、高效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归纳法
学习新课程后,教师主导或师生一起总结梳理出课堂知识系统。这时要注意小结不能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注意小结要起到提纲挈领、加深了解、巩固知识、突出重点的作用。
如可以这样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之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特点――“三全两性”。“三全”为全球性、全能性和全天候,“两性”为连续性和实时性。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3》“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时,教师可根据以下知识结构小结: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产业转移原因:当地环境、资源存在问题而将当地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市场而将产业转移;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二、联系法
知识点之间常常有一种或多种内在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从属关系等。当遇到这种教材教学任务时,教师可用联系法进行小结。用联系法小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多端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1) :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促使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内在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并为下节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2):
近地面大气
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太阳直射点[]季节性转移
影响气候
让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有个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再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宇宙中地球”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3):
这样,使学生对天体系统的层次有了整体认识。
三、画图法
画图法是运用图标、符号等总结课堂知识,把课堂知识变零散为整体、化繁为简,使知识点之间的脉络一目了然。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后,教师可根据图4小结:
图4
这幅图把课本几页书浓缩成一幅图,把知识化繁杂为精练,化分散为集中,化抽象为形象。
四、列表法
(一)列表汇总
当知识点较多、较分散,无法用画图法小结时,适用列表汇总的方法,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
如《高中地理 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节可采用以下表格小结(见表1):
(二)列表对比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知识点,彼此之间有细微差异,学生稍不注意就会混淆,这时适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小结。
如笔者用以下表格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效果甚佳。(见表2)
五、练习法
用练习检测法进行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及时巩固当堂所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节时,教师可用以下练习进行小结:
通过练习题1,学生新学的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通过练习题2,学生新学的知识在应用中系统化,建立知识结构。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练习检测法进行小结,不仅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地理课堂小结并无固定方法,教师要因课而异、灵活选择。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必能让小结成为地理课堂的点睛之作。
参考文献:
每年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时候,都感觉高一地理的学习非常困难,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未能有效衔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很多,也容易很多。结合高中教学实际阐述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原则,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通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整体。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发现地理非常难学,尤其是必修一的学习,无论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地理知识接受上都无法适应,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高一地理必须要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原因
1.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一点地理基础知识都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边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为地图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很多高一学生不知道。对于经度和纬度很多同学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讲到地方时和时区计算时,需要用到经纬度。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其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学习很难。
2.高中教材结构不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编排都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认知的规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学期五章内容都是很难的自然地理,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标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几章的学习,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学生的物理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生物学、区域地理的地图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规律性很强,这些内容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3.教学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地理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初中地理课时少,经常等到考试前发一些地理资料给学生背诵即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使用其他任课教师来上地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科明显增多,地理课一般一周只有2课时,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属于理科性质,理解难度大,有限的时间和薄弱的地理基础,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困难。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所学科目少,教材内容简单,课时多,学生学起来感觉相对容易。同时,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上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中后,学科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和深度增强,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质,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难。进入高一后,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课本上有些知识还应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先记忆,甚至死背。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这一节的内容时,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默写。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纬度是‘北半球逆时针,西寒东暖、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些规律先让学生熟记,如果学生记不住可以通过画洋流模式图或者默写的方式来加强,至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则要求学生先记住各大洋的名称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称,洋流的名称主要以流经地区命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轮廓图,在做题目时只要把简图画出来,把规律背出来,题目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对这部分以识记为主的地理知识,教师还是要延续初中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地理学习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课堂容量大,有时一节课既要讲课后习题又要讲新课,时间非常紧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堂重点听讲、课后的练习以及复习,都与初中有较大区别。首先,要熟悉地理课标和教材,对整个高中地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知道哪个阶段讲解哪些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当然,最好对初中地理课标也要进行了解,对初中教材熟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有的放矢,节省教学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有的还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还在怀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的好坏在于各自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逐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3.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的衔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难,无论知识点还是课堂容量都与初中不一样。有些地理知识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进入高中后,这些初中知识点会用到,用来理解高中知识。如果这部分初中知识没有学习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肯定就会有障碍。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章中的“时区和时差”“昼夜长短”两部分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按照正常的备课,介绍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1分钟,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但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具体计算时,发现学生对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把经度换算成时区等知识都不会。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地理内容,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地理课没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没有正式的地理教师、有的初中地理课基本不上,导致学生对经度、纬度、时区部分的知识都不知道。通过课后及时反思,调整教案,在其他班级授课时,先补充初中地理的知识,然后再教高中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时,有的学生对世界上的大洋名称和分布以及个大洋的轮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经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学习洋流时,先补充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用多媒体显示世界地形图,带领学生读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大陆,了解各大洋的轮廓特征以及大洋两侧的大陆名称,记住洋流流经各地的地名。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比较轻松,理解上也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和学校对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视,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的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如在讲到“板块构造”部分知识时,比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引入课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一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组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很快有了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看世界轮廓图,继续讲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是关键,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课本,两本必须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师要调查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识有机衔接起来,降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在衔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会,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恰当的教学时机,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补习。总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高一阶段,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不会感到困难。
作者:陈岚婷 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参考文献:
[1]罗雅晶.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2]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知识量大、内容抽象、综合性强,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合理引入,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框架,有效减少信息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要与学科特点进行合理整合,要想提高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必须将其完整的融入到教学目标和计划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尝试。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一、思维导图相关内容介绍
“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人类自然功能的体现、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即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形式将具有关联的理性和感性知识分层次的进行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内容繁多、关系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从本质上理清知识的内在关联,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尽管表面上看思维导图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宏观概括,但是从微观角度来讲,思维导图的每个分支结构和内容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另一个小型的思维导图,具有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等特点。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表达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判断是否应该采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的内容以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海水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等自然地理为主,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高一新生难以掌握,所以比较适合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然而,必修二课程以人口、交通、工业及环境等人文地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并不复杂,大部分知识只需要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引入思维导图反而会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由此可见,思维导图的引入要具有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提高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是中学课程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即将接受的新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更是学生发现重点、难点内容的关键时机。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他们会十分关注预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合理分配课堂精力,更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预习方法不当。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课程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预习重点、难点予以提示,让他们尝试找出知识点和关键词;其次,引导学生将认为核心内容的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部分,将次级关键词作为分支部分标记在图中,直到将所有的关键词都标记在图中为止;最后,采用颜色分类的方式对图中的知识点进行标记,例如,红色表示不理解、黄色代表理解不透彻、蓝色代表完全掌握等。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每个学生都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思维导图草图。
2.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升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时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而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则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草图有侧重性的听取教师授课内容,重点关注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部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学生会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及时发现理解偏差,便于抓住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成课堂笔记。根据教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学生的草图进行适当的修改,理清知识结构框架,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目前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做课堂笔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难以抓住教师授课的重点内容,采取照抄板书的方式以获取全部的知识点,这样造成了大量学习时间的浪费。采用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完善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果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复习环节与预习相比同样重要。但是,通常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复习知识量过大、知识点过于零散是常见的难题。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学生通过课堂笔记中的思维导图可以明确复习重点,理清学习思路,于此同时,学生在复习过程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对学习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凝练和简化。此外,原思维导图中的难点内容完全得到解决,会赋予学生较大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结语
在明确思维导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做好引导和反馈工作,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高中地理教学引入思维导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在更多的学科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邹少华.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术研究,2014(1):126
[2]赵立军.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5(3):127
关键词:知识迁移;记忆;高中地理
卷面测试是我国目前统一高考的惟一方式。学生高考其实是运用记忆中的知识来解决卷面上的问题,因此知识的记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学家提出:学习即迁移,为迁移而教。学生为学习而记忆。那么知识的迁移会不会促进知识的记忆呢?而且与简单重复学习和过渡学习相比较,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知识的学习是否更能促进知识的长时间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在1890年与几个学生通过记忆实验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时发现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继詹姆士之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D・P・AuSubel)发现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知识能否发生迁移要看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里是否有与新学习的知识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若有,则新知识容易被同化,若没有,学习后的新知识就会游离于认知结构之外,并在一定时间后自动遗忘,不易于记忆。同时,他还认为原有相关的概念与原理的概括程度越高,包括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1]詹姆士和奥苏泊尔的知识迁移理论都可被认为:具有记忆中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迁移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迁移又为记忆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教授者和研究者,应准确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来促进地理学习的记忆。
1 人体的记忆系统和知识迁移的过程
Bjork和Bjork(1992)的记忆失用理论(new theory of disuse),从理论认为,与人造记忆系统(例如录音带或者计算机)不同,人类记忆系统里面的信息并不是简单对信息进行复制,而是会根据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解释、建构;提取信息也不仅仅是读取的过程,信息被成功提取后它的存储状况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容易提取、记忆,提取是“记忆的修改器”(memory modifier)。人体记忆知识系统的迁移既可以同化新的知识,也可以促进原有知识被更深入的记忆。Pyc和Rawson(2010)提出了中介效应理论,中介是指把线索和记忆目标联结在一起的词、短语或者概念等。从线索经过中介提取记忆目标包括两个加工过程:中介提取(Mediator retrieval)和中介解码(Mediator decoding)。中介提取是指当呈现线索时,将中介物回忆出来;而中介解码则是指成功提取出中介后,把与中介物联系起来的记忆目标提取出来。[2]知识迁移的过程则是利用中介进行中介提取,进而实现中介解码,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地理知识迁移对地理知识记忆的重要性
这是由地理学自身研究内容决定的。地理学并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地研究它组成要素及空间组合。它重点在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同时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人地相关性研究。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这三个部分的安排不仅紧扣地理学研究内容来编写,同时遵循迁移规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各个章节的信息都有很可能具有某些联结,通过这些联结而形成知识的迁移。例如高中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第一章中地球自转与计算地方时、区时及判定晨昏线之间的联结;地球公转与季节、昼夜长短及太阳高度角之间的联结;第一章中地球偏转力与第二章大气循环以及第三章中水循环之间的联结;必修一和必修二中人地关系的联结;必修三和必修一、二中区域人地关系的联结等等。近些年,山东省高考中的地理题没有一题是让学生背诵书上的知识和概念,而是通过一道小题,老考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文综卷)第Ⅰ卷第五题图2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本题就是考察了地球自转与晨昏线以及区时之间的联结。如果看不到这其中的知识联结,运用不到知识迁移,在薄弱的记忆系统里根本找不出此题的答案。
3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来提高记忆
现代地理教学方法要求由传统的“师传生受”向“师导生学”转变[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知识理解力和学习技能成为现代教师的重要任务。知识的迁移在学生的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贯通始终的,如何使地理知识的迁移发生且运用好迁移来加强记忆和提高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其创造条件。
1)掌握地理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系统,找出各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结。按课程标准、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时既保证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同时有助于找出知识的联结。
2)有重点、有层次、有顺序地讲解、授课。知识之间的联结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完全得以体现,特别是在必修一中。跳过任何一节、任何一章来授课,都会无法进行下去。最基础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渗透各章、各节。如果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那么学生在继续的学习中必定无法适从。例如在学习季风环流时,如果先前对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老师深入、全面的讲授,使学生完全掌握,那么在讲解季风环流时,则完全可以蜻蜓点水,让学生运用地转偏向力,来自己学习这一知识点。
3)教授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记忆地理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加强了地理知识的记忆。
4)培养地理思维的灵活性。高考地理题并不会照搬课本,它更多地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能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通过迁移来解决卷面上的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中的关键目标,知识的迁移既是记忆地理知识的过程,又是方法,是促进记忆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焦秋生.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索与反思
引言: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归纳的教学手法。案例分析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躁厌烦心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知识点杂,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致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活跃,不能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针对这一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们都知道哪些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2)我们所在的城市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3)不同的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都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的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案例应具有详细的资料与数据,并且贴近生活,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关键点,根据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先给出一组土地荒漠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反映了怎样的环境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决这一现象时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样具体实施这些措施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案例证明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即地理规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必然会产生的规律现象。地理原理有难有易,因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设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正确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规律。另外,教师也可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分析与教学,为已有地理原理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交通严重受阻,日本地震厅还发出了海啸预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学生对于地震这一地理现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1.受教材版本、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影响,有些教学案例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为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适时调节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案例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现象。
2.案例教学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很难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所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3.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更好的讨论与研究,就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计算好进行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4.有些教师授课时过于注重案例的数量而忽略了案例分析所带来的实际效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其时代感与现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了教师对于这些地理现象的枯燥陈述,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学习状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快速提分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快速提分技巧一、多看高中地理地图
高中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二、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内容丰富,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同学们知道了为何“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常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了解了每天的天气预报,电视新闻,出行旅游,高考报志愿都需要地理知识,从传统英国绅士的标志:礼帽加雨伞反映当地的气候,由此推导气候原因主要受西风的影响,可探知英国的高级住宅一般选在城市的西边。再引出湛江买房哪里的风水好等等,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饶有兴趣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高中地理会倍感轻松愉快。
三、及时复习高中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有三本书,必修1是自然地理,学习难度最大,它和物理、化学、数学联系密切,应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来学。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但记忆内容多,强调会应用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考试要拿高分不容易。无论学那本书,当天上完地理课,就要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午休或晚休前后),马上复习,可以躺在床上,默想课堂学了几个大的要点,每个大要点包含几个小点,想不起来的可翻开书本看看;也可以几个同学一问一答复习,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防止遗忘。如时间充分时,就应先看书,然后做作业或练习。练习应先做,后对答案,找出错误的地方,这样效果会更好。一周后,再作小结。学完一章,将本章书归纳总结,构建它的知识框架。这个复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可跟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不要“积少成多”等到考试一起复习,那样是学不好地理的。
高一地理复习建议第一:看地图。要大致了解世界各国的位置。
第二:把地理书看一遍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掌握知识点,该记的要记。
第三:高中的地理重在理解。像气压、大气流动等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而高分题往往就是这类题。
第四:做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锻炼自己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同构做题来体现。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出现在哪里?是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对重点知识理解不到位。然后再看书加深记忆或请老师讲解你不理解的知识的。各个击破。
有关地理学习方法推荐1、研读考纲。
《考试大纲》是命题依据,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
2、梳理知识。
把原书念薄,地理知识很多,没有头绪是不可能考好的。但过多,过细全都记住是不可能的。在最后阶段要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3、重视地图,抓住地理的核心。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而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
复习可从地图入手,把地图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此外,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形的练习。如:地理景观图、地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
4、辨析概念,做到所问所答。
地理中有很多概念,有些考生不重视,考试时易相混淆而丢分。复习应有意识将一些近似的概念进行比较,真正弄懂其内涵和外延,考试时才不会所答非所问。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之间的联系及差异。
5、掌握原理,讲究解题思路。
明确原理,掌握规律,解好地理题就入了门。要认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
6、适当做题,训练解题能力。
但题要典型,有一定代表性,可以找一些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但注意千万不要以做题代替对知识的复习,或过多钻研难题。在做题后要思考,该题主要考核哪些知识?考查什么能力?明确出题意图,便可一举反三,提高能力。
7、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分化
对学习目标进行细分,不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操作性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题研究的效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中教材必修三中“河流的综合开发”这一课题研究开展之前,引导学生对河流种类进行详细了解,然后收集相关河流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某一河流的详细分析,了解“河流综合开发”的相关知识.
2.明确研究性学习目标
在开展研究性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指导员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从中领悟实践价值.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测量实验等活动,严谨研究作风,保证研究过程具有一定创意,避免借鉴他人结论.
3.选择具备实际意义的课题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所选课题偏重空乏,缺乏一定实际作用.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区域农业发展”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对选题出发点做出明确,因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拟定,进而防止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措施
1.活动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有效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要适当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中地理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高中地理充分的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思考和分析地理知识.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太阳高度角计算”有关内容学习过程中.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计算公式介绍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举出不用形式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解答.采用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计算“太阳高度角”,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课堂较为枯燥乏味,且知识抽象不易理解,通常会导致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过不了多久就会淡忘.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结合生活中实例进行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再结合教材中的公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如:某居民因为自己住房和他人住房之间相差的距离过窄,导致阳光不能充分的照射到室内,从而将开发商告到法院,并获得一定赔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对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开发商,应当怎样设计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对这一知识进行探究,充分的利用课本中相关公式进行太阳高度较角的计算,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人们身边,并且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积极主动的对高中地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将活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出活动式自主学习.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重视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适合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对这些活动做出选择,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水资源合理利用”教学中,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分析生活中水资源浪费情况,结合这些情况,分析怎样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将水资源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几个部分,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资料查找,根据查找的资料阐述自己对不同水资源利用的观点.
3.引导学生采用共同合作的形式
关键词:高中生 地理教学 思维导图
案例 思维方式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32
随着信息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地理在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航天科技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因此,学好地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中生处在学习的上升阶段,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学好高中地理有助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高中地理是一门涵盖信息广、知识逻辑性强的自然学科,不仅要求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基础,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解推理能力。但是,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学习兴趣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差,做题表述不完整,逻辑推理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学领域中相对而言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即采用文字表述和图像展示结合的方式将知识框架和内容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高中地理知识复杂、内容较多的现实,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既可以从整体上对地理知识有一个认识,又可以从细节上对地理有深入的了解。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对于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面对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常识往往都会感到头疼,他们没有认识到地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给高中生科普地理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踏实学习。高中的教学节奏相对初中要快很多,并且有的地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生一提到地理就感到困惑。我在地理课上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大胆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思维导图和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仅用简单的线条、图形和符号可以把一节地理课的地理知识,甚至一个单元的地理知识压缩成一张思维图形,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各个知识及逻辑关系,减轻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帮助他们梳理学习地理的思路。比如,讲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入教学内容,分别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各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等知识,逐渐画出章节整体章节思维效果图,然后将重点知识教给学生。尤其对常见的天气系统和高低气压的区别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主要原因等考点让学生掌握前后的逻辑形成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记忆。
二、在地理知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复习课主要是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梳理,争取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可以游刃有余。同时,地理复习还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对于掌握不扎实的知识可以再次巩固。通过地理课的复习,地理教师要帮助高中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在地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更清晰直白的将地理知识的并列与逻辑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高中生学会整理和归纳,实际做题中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思维模式,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地理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拿出复习的时间,因此复习课就变得更加宝贵。
由于复习的地理知识都是讲过的内容,所以地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加速高中生地理知识的累积。高中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考试时就可以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复习到河流特征的时候,因为这个内容是高考的考点,所以需要重点讲解。我会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然后听取学生的回答,再进行补充。最后,我会在黑板上画出河流特征的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上,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在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后面又列出从那些方面具体来描述各特征的要素,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提高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三、在地理知识拓展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高中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增加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学习地理并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而是需要动手实践操作,很多地理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画辅助线或者标记等。高中学生要想在地理方面有所建树,就一定要多学习地理知识,拓宽自己的思路,利用网络开发地理课程资源,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地理教师。地理知识拓展面很宽,需要高中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在这方面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识拓展。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二》中《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授课时,地理教材上的知识有限,当学生以为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完全够用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地理考试中有很多发散性试题,需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程度。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出本章节更多需要相关知识,包括中国农业和世界各地农业的主要特点、区域差异、主要农产品、提高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及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其中,区位因素还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我再结合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分析题类型,给学生进行讲解和说明,对于高中生知识拓展非常有帮助。
四、在地理自主学习时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模式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教师构建的知识框架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高中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地理课堂上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都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组织课堂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新时代的特征。
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逻辑性差,过分依赖答案或者教师的讲解,自己不去主动的思考,使得考试的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在课堂上会利用“思维导图”细化每个地理知识点,并由此建立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图,找出并列和逻辑关系,将难点重点标出,有利于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延伸和提高。比如在一学期快结束时,将整本地理教材的知识全部画成导图,带领学生仔细的本察看和理解,让地理知识更加系统化,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掌握好考点和提高自学能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必备的地理思维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激发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不仅优化了地理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记忆水平,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会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节高中地理课。
参考文献:
[1]薛东阳.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9).